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间接融资方式

间接融资方式

时间:2023-07-12 17:08: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间接融资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间接融资方式

第1篇

摘 要 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及因为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不同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市场价值、治理结构以及稳定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效率,本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建议,以期对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所启迪。

关键词 企业融资 方式 选择 问题

一、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现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也不断增多。然而,目前我国企业在对内部融资方式和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很大程度上还是比较依赖内部融资,但是由于缺乏对资本成本的正确理解,存在着过度投资的偏好;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模式依旧是“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直接融资还不成熟,仍处于最初的发展阶段,而外部融资又过于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然而仅仅以银行贷款为核心的间接融资方式又无法完全承载我国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我国企业上市融资行为存在着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这些问题对我国企业融资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越来越受到金融界甚至是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模式依旧是“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在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方式中,直接融资还不成熟,仍处于最初的发展阶段,在我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尚不能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在我国,虽然企业可以采用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股票、公司债等发行证券的方式,即所谓的“公募”融资形式来获得资金的直接融资。然而,由于这种直接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很高,大多数企业外部融资可能更多的还是通过间接融资的途径。而在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范围狭窄的问题,企业过于依赖银行间接融资,而仅仅以银行贷款为核心的间接融资方式又无法完全承载我国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银行贷款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经过一对一的谈判而达成的信贷协议,严格来讲属于“私募”融资方式。银行贷款不仅在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也是其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二)我国企业上市融资行为普遍存在着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

从1986年我国开始正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以来,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也随着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在我国得到稳步的发展。然而,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是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一个主要特征,目前我国企业选择的外部融资方式顺序依次如下: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融资。

造成我国企业关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优序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企业债券的计划管理体制对债券的发行造成了约束。我国的债券市场不发达,社会信用水平较低,市场化创新不足,债务融资工具单一,审批程序复、条件苛刻。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市场基础还不完备,由于当前股票融资非正常的低成本,就造成了股票融资比债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二、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二点建议

关于如何选择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问题,其最关键的是如何安排内部融资、外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之间的关系,进而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达到最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依据直接、间接融资效率的相关的研究结果,努力发展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关于在对不同国家企业的融资结构进行比较时,许多研究人员按照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重的不同,将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代表国家有日本、德国为主;另一类是市场导向型融资模式,代表国家是美国。根据有关结果表明,美国的融资效率平均高于日本和德国1/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与市场导向型融资模式的不同。虽然美国的储蓄率一直不高,但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直接与间接金融相互竞争,直接融资很发达,资本的积累、形成、再生和重组水平很高,就出现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较高。然而,日本和德国由于过分倚重间接融资,限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种融资方式的合理配置和组合。在我国,由于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最初的阶段,还不够成熟,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因此,我国出现了“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企业融资模式。然而,从长远结果考虑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加强社会盈余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应当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减轻银行等金融部门的贷款压力,并增强融资工具的流通性。

(二)以优序融资理论为指导,有效的增大我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比重

对于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我们应该以优序融资理论为指导,借助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完善,有效的增大我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比重。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选择融资方式形成自身的资本结构应该按照如下的优先次序:一是,公司应该首先偏好于内源性融资;二是,因公司股利政策具有刚性,很少变动分红比率,但由于公司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经常会出现公司内源性融资无法满足投资支出的情况,公司就会产生外部融资的需求;三是,在外部融资方式中,公司往往应该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证券,即应该先从公司债开始,然后选择可转债等混合型债券,到最后才选择股权性融资。

优序融资理论在西方资本市场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验证,依赖内部融资与债务融资是西方现代企业融资行为的主要方式。有资料显示,“全球债券市场在2001年上半年共集资9240亿美元,而同期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换债券只筹集了1 027亿美元,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约为股市融资的9倍。”可见,公司债券是成熟证券市场的“宠儿”。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更加重视企业的债券融资方式,按照优序融资理论以及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经验,在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条件下,不断增大债券融资的比重。

参考文献:

[1]陈汉军.我国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3.

[2]孙习武.投资银行与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鲍松媛.中小企业融资决策研究.中外企业家.2009.

[4]陈珊.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2篇

[关键词]金融环境 融资方式 市场经济

一、我国现在金融市场的环境

企业所面对的金融市场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金融市场的宏观环境包括:(1)政治法律环境,即指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要素;(2)经济环境,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动向等的总和。同时,微观环境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状况。但就筹资而言,还包括企业经营者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发状况等方面在内的企业内部的各种制约条件。

二、企业一般的筹资方式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方式大致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

1.内源融资方式。即将本企业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无需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不发生融资费用,其成本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资金需要时企业才转向外源融资。另外,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反映的筹资行为,表外筹资可分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属直接表外筹资。其资产所有权虽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但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故此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企业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

2.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一般分为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两种。

(1)直接融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通过银行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就其主要的债券和股票投资渠道相比较,从投资者角度看,股票融资因无须还本付息,风险由投资者和企业共同承担,使股票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重要地位。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经常监督公司,因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2)间接融资方式。中小企业在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条件下,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其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间接融资方式中,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杠杆收购融资方式较为常见。采用杠杆收购的融资策略,筹资企业只需投入少量资金便可获得银行较大金额的贷款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

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企业,有助于促进企业优胜劣汰。对于银行而言,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其贷款安全性有较大保障。杠杆收购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还可充分调动参股者积极性,提高投资者收益能力。

三、现行企业可供选择的较为新颖的筹资方式

1.杠杆收购融资

它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因此杠杆融资适合于企业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比较完善的大中型企业。

2.信托融资

它的优势在于:第一,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和处理多种经济和法律关系,能解决其他渠道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二,相对其他融资渠道,信托融资不但可以降低企业整体的融资成本,节约财务费用,还有利于资金的持续应用和公司的发展。第三,在资金供给方式上更加灵活,可以针对企业本身运营需求和具体项目设计个性化的资金信托产品,从而增大市场供需双方的选择空间。

3.战略性私募融资

它的优势又在于:首先,可以帮助企业改善股东结构,同时建立起有利于上市的治理结构、监管体系、法律框架和财务制度。其次,可以帮助企业比较好地解决员工激励问题,建立起有利于上市的员工激励制度。第三,可以通过引入战略资本帮助企业迅速扩大规模,从而在未来上市的时候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追捧。第四,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国际战略投资者) 所具有的市场视野、产业运作经验和战略资源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也更有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协同效应,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企业的收入、成本结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带来企业业绩和股东价值的提升。最后,比较而言,战略投资者更加着眼于未来市场的长期利益,而不像金融投资者那样往往寻求短期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施东晖.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行为实证研究[J].融资决策, 2003,(6).

[2]陈元燮. 发展债务融资促进国企改革. 财经问题研究,1998,(1).

第3篇

【关键词】利率浮动 建筑行业 影响

我国建筑行业正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但是建筑行业融资情况较为复杂,有些领域缺乏科学性,一些建筑企业对利率浮动对建筑行业造成的影响缺乏准确的认识,这些会为建筑企业飞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危机。

一、我国建筑行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建筑行业普遍需要大量资金,很多建筑企业依靠银行的贷款作为本企业运转的主要资金,银行不仅为建筑行业提供贷款,也为建筑竣工之后的购买者和租用者提供贷款,这使得银行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一)直接融资方式

一些建筑企业采用不通过中介机构的直接融资方式,建筑企业与自己支付一方直接签订资金支付协议,然后建筑企业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进行建筑集资,直接融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当前存在比较多的直接融资方式为股票市场融资和债券市场融资,还有的建筑企业采用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集资。股票融资是当前我国建筑行业普遍采用的融资方式,通过发行股票获得股东更多的资金支持,用这些资金进行建筑行业的施工,债券融资方式也是采用较为广泛的融资手段,建筑行业通过发行债券,签订债务认购协议,承诺规定的时间对债权者进行一定的经济利息支付,以此获得债权人的经济支持,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在当今的建筑行业也被广泛采纳,普通百姓之间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将私有财产交付给建筑商,建筑商再将民间筹集的资本运用于建筑施工行业,虽然这种融资方式比较简单,融资范围较为广泛,但是这种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缺乏规范性,很多民众对建筑商的情况缺乏了解,一旦建筑商违背诺言或者建筑施工环节出现错误,民众的财产安全很有可能得不到充分的保证。

(二)间接融资方式

建筑行业通过当地金融管理机构作为中介,使社会上剩余资金运用到有资金需求的建筑企业,这种间接融资方式的主要手段是向银行贷款,当今我国建筑行业普遍使用的间接融资方式大多为银行贷款,向银行贷款有很多优势,银行的贷款相对其他社会融资有较低的成本,另外,银行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融资体制,可以保证财产的合法安全运转。[1]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从银行贷款难度较大,尤其是高额贷款,银行会非常慎重,这使得很多建筑企业的间接融资金额受到很大影响。融资租赁也是当前我国建筑行业采用较多的间接融资方式,融资租赁可以使承租企业获得建筑器械的使用权,也可以在融资过程中获得建筑行业发展的资金,是一种集融物与融资为一体的较为理想的间接融资方式。

二、利率浮动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一)利率升高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建筑行业是一项运营成本较高的行业,因此,利率的升高会为建筑行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建筑行业的发展环节处处需要巨额资金,而且很多建筑企业往往背负着巨额的银行贷款,很多建筑企业对资金的运用都有严格的规划,一旦利率升高,建筑企业的预算方案将被打乱,会对建筑企业造成较大的资金压力,如果建筑企业不能承担这种压力,而短时间内又不能找到合理的方法予以应对,则会导致建筑企业的经营危机,如果资金运转不利,建筑将不能顺利施工,这很有可能导致建筑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而且,建筑企业如果因为资金运转不利,无法及时偿付银行贷款,将会对建筑企业的信誉产生巨大破坏,这会对建筑企业今后的融资带来巨大障碍,严重影响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利率提高对建筑行业的有利影响,利率提高是对各个建筑行业金融管理的一次考验,利率提高会使财务管理体制不严密的建筑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掉,将更多财务管理体制健全的建筑企业保留在建筑行业之内,对我国建筑的质量保障具有重要意义。[2]财务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的建筑企业,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如果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的建筑企业被淘汰,那么财务管理机制完善的建筑企业将会获得很好地收购破产建筑企业廉价建筑设备甚至是全面收购建筑企业的机会,这会对财务管理机制为完善的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二)利率下降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建筑行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利率的下降,会大大刺激我国公民的消费,使我国公民更多的参与到对建筑也的消费之中,这会使我国的建筑行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3]利率的降低,会使我国建筑行业的融资渠道变得宽松,这对我国建筑行业融资成本的减少和融资方式的简化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利率降低,我国的各大建筑企业应该把握机遇,借助经济压力下降的有利趋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适当的扩大建筑企业的产业规模,使建筑企业在更广阔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建筑企业科学应对利率浮动的建议

虽然利率的上调会对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资金运转构成一定压力,但是这也是财务管理机制完善的建筑企业的一次良好的竞争机遇,财务管理机制为完善的建筑企业可以在利率上调的过程中充分把握机遇,提高建筑企业的金融管理水平,扩大建筑企业的产业规模。利率的下调,会给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的扩展提供有利条件,但是建筑企业必需的有利的金融局面下保持清醒,充分结合本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在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情况下,适当的扩大建筑企业的产业规模,避免建筑企业因盲目扩张而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建筑企业在应对利率浮动的过程中,要及时组建专业水平高的金融管理团队,对利率浮动对建筑行业市场的实际影响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研究,切实掌握利率波动对建筑行业市场造成的各方面影响,以便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保持清醒与理智。建筑企业要及时组建金融风险防控机构,避免因利率波动对建筑企业造成难以承受的金融风险,保证建筑企业的正常资金运转。

四、结束语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对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建筑行业的融资渠道是保证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部分。利率的波动会对建筑行业的融资渠道形成较大的影响。对利率波动对建筑行业造成的各方面影响进行科学分析,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对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海涌,邵军义,康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融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2014年第12期.99.

第4篇

关键词:融资 内源融资 外源融资 啄食顺序

资金是企业的血脉,企业的创立、生存和发展,必须以一次次融资为基础。融资是指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状况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企业未来经营策略与发展需要,经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通过一定渠道,采用一定方式,组织资金的供应的一种经济行为。20世纪80年代,梅耶斯提出了著名的“啄食顺序(pecking order rule)”理论,即,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中首选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首选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中首选债券融资。这些是关于企业融资顺序的理论前提。

企业的融资方式及其特点

企业融资方式是指企业获取所需资金的形式、手段和途径。在研究企业融资顺序之前,有必要对融资方式进行说明。

(一)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从企业内部筹集资金的方式。它包括:折旧资金和留存利润(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内源融资使用的资金是企业的自由资金,受外界的制约和影响较小。但受企业自身积累能力的影响,融资规模受到较大限制。内源融资财务成本小,不需要向外支付相关的融资成本和费用。内源融资不存在支付危机,因而不会出现由支付危机导致的财务风险。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从外部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而间接融资则包括向银行借款等。

外源融资不受企业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可以变分散的、小额的储蓄为集中的、大额的资金。对于债权融资,企业需要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对于股权融资,虽然不需要直接支付资金使用费,但是要向中介机构支付各种融资费用。债券融资存在的支付危机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而股权融资在证券市场的高流动性会带来交易风险。

(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按照融资过程中资金运动是否经过银行这一金融中介,可以把企业融资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借助于一定的金融工具(股票、债券),使出资者和融资者相互联系,不需银行作为媒介。直接融资的融资者直接从储蓄者那里获取资金,资金的使用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且资金不需还本,储蓄者要取回本金与发行者无关。直接融资的股票和债券在市场上是流通的,具有流通性。

间接融资是通过银行作为中介,把分散的储蓄集中起来,然后再供应给融资者;而融资者也只能通过银行间接获得资金。间接融资的特点完全与直接融资相背,在此不再赘述。

(三)其他融资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企业融资方式、渠道逐渐增多,很多新兴的融资方式正被逐渐发现和采用。例如,存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预收货款融资等在欧美发达国家应用较广;在我国也先后出现了一些民间金融互助会、农村基金会等,尽管其中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毕竟是对传统融资方式的有益尝试。

西方国家企业融资顺序及动因分析

(一)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融资顺序及动因分析

据统计,美国企业内源融资占资金来源总额的比重一直在65%以上,最高时(1992年)甚至达到97%,平均为71%。内源融资成为首选的融资方式。在外源融资中,美国企业优先选择债券融资,而股权融资则相对受到冷落。一般地,美国企业融资的顺序遵循“啄食顺序理论”(The Pecking order Theory),即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

美国企业在考虑股票和债券的融资顺序时,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美国具有发达的证券市场。美国反对金融势力积聚的传统,规定商业银行和投机银行必须分离,禁止商业银行持有企业股票或从事股票买卖。银行只能经营7年以内的贷款。美国企业7年以上的长期资本只能依靠证券市场直接进行筹集。同时,美国税法规定公司股息分配前要上交所得税,而债息分配前免交所得税等,使得美国企业长期资本中有2/3是通过发行公司债而取得的。

(二)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融资顺序及动因分析

相对于美国以内源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模式,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从银行获取贷款。1957年到1974年间,在日本企业的资金构成中,内源融资所占的比重仅为25.6%―37.7%,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银行贷款所占的比例很高,一直在40%左右,而股票和债券融资所占的比重则从1957年―1959年的18.5%下降到1970年―1974年的8.3%,呈下降趋势。正是在这种企业自我积累能力低、而证券市场又不发达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模式。日本企业的融资模式是依靠外源融资,以内源融资为辅。

我国企业融资顺序分析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和制度特别是企业制度等社会环境的不同,不同国家企业的融资模式是不一样的。我国是一个处于市场化改革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度上的创新、结构上的完善,汲取经验与教训,实现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融资模式。

(一)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特点

1.留存收益所占比率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处于扩张期内部积累不够,证券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尚未建立,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造成企业整体业绩水平较低,留存收益不高。

2.股票融资比例较高。上市公司将配股作为再融资的首选方式,由于我国企业负债率高,因此利用股票融资无可厚非。但是,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发行上市,负债率已大大降低,仍然特别推崇股票融资。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近年来比较热衷的融资方式。上市公司自1998年6月龙头股份首开先河以来,这种再融资方式逐渐受到其他公司的青睐。

3.公司债券比例较小。我国上市公司一直忽视债券融资,自1986年我国发行企业债券以来,累计发行3000多亿元,平均每年只有200亿,2002年上市公司通过股票融资2102亿元,企业债券只有83亿,是股票融资的3.95%。同国际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规模明显偏小。而美国同期债券融资达9350亿,同期股票融资只有1460亿,债券融资是股票融资的6.4倍。

(二)影响我国企业融资顺序的因素

我国上市公司不追求通常认为的资金成本较低的债券融资而偏好股权融资方式。总体来说,这与我国还不太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就我国的企业和资本市场而言,存在异常的融资顺序主要有以下原因。

1.偏低的资产收益率限制了内源融资。我国的上市公司改制前大部分为国有企业,企业改制上市后相关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相对滞后,一系列相关因素造成了上市公司业绩普遍较低,而且平均收益呈现普遍下滑的现象。企业的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公司的盈余积累,所以较低甚至亏损的业绩水平限制了我国的上市企业的内部融资比例。

2.资本市场发展失衡。企业在不同的生产环境和生产阶段,所需资金的期限不同,愿意支付的融资成本和承担的义务与风险也不同,总体来说,利用股权融资还是债券融资是一个随机分配的过程。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资的市场基础,也是平衡债权约束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企业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极不平衡,资本市场的畸形发展最终导致了我国企业的异常融资优序,同时也带来了上市企业过高的融资成本。

3.企业经理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在我国,经理人员的收入主要是非货币收入,即以各种名目体现剩余索取权的消费,如吃喝、娱乐、消费高档“公共消费品”等,货币收入不仅数额较少,与企业效益好坏也没有什么关系。目前控制权收益(非货币性收入)占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收益的主要部分,经理层因此偏好于股权融资,进而越不想承担投资风险,就会越偏好于股权融资。而且,经营者通过股权融资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其结果仅仅在于短期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降低,但这种方式既不会动摇其对企业的控制,还避免了债权融资的硬约束。

(三)我国企业融资顺序选择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的融资顺序普遍实行先外源融资后内源融资,先直接融资后间接融资,先股票融资后债券融资,内源融资所占比例最大不超过20%,这几乎与现代资本结构所描述的优序融资顺序完全相违背。为什么我国企业融资顺序与西方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主要从以下几点方面进行分析。

1.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顺序选择的原因分析。西方国家企业首选内源融资,我国企业首选外源融资。西方国家的企业普遍资金雄厚,加之有一套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得企业无论是在产品力、销售力还是品牌力上都是中国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自然不需要通过外源融资来扩大企业的再生产,只需通过内源融资,依靠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便可完成。

我国企业的底子薄,在创业初期融资势必要通过外源融资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一过程。而当企业发展到成长期阶段,企业的技术等资源优势已经确立,产品也开始进入市场,如果市场对产品的反映积极的话,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企业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可供抵押的资产也随之增加,为采取债务融资创造了条件,因此,这一时期举债(短期债务,长期债务)就成为了首选。进入到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企业要适应规模发展和创新的需要,增加其竞争力,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还需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前期阶段的发展,企业的经济水平已有了一定基础,实行长期债务融资和内部融资成为首选。

2.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顺序选择的原因分析。西方国家企业首选间接融资,我国企业首选直接融资。中西方国家企业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它们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完善程度和信用程度的不同。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无论是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银行),还是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从宏观政策到微观运作其发展水平都是我国目前无法达到的。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大力提倡发展直接融资。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企业发行股票2103.3亿,企业债83亿)。自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由财政主导型转变成为金融主导型,在金融主导型融资中,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这种过分依赖直接投资,对我国来说是很危险的。

第5篇

一.我国的融资环境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企业制定筹资战略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宏观环境之下,制定时要考虑:1.政治法律环境。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日益活跃,我国的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的日益完善,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保证,使我国企业的筹资区域进一步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样。2.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势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表明,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大量的游资找到了出路。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的总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科技开发力度的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有计划培养,都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的状况,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一个良好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等微观环境,将十分有利于企业筹资的顺利实现。此外,笔者认为,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应该属于企业筹资的微观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政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况等。就筹资而言,企业内部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吸引资金、技术进入企业,因此企业要得到实现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应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他们才会将资金、技术交由企业使用和管理。

二.企业的筹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下面对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分别加以介绍:

(一).内源融资方式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在这里,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的作用等。比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一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先将产品售给客户,然后再赊购回来,该项产品并未离开企业,但企业却通过这一协议得到了借款。因此,表外筹资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鉴于表外筹资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太普遍,而其应用的前景又十分广泛,所以,笔者将在这里对表外融资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表外融资可分为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经营租赁是出资方以自己经营的设备租给承租房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访由于租入设备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方只为取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当企业预计设备的额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约企业开支,避免设备经济寿命在企业的空耗。此外,维修租赁、杠杆租赁和返回租赁也属于企业的表外筹资。

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本应有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度的制约,而转给了附属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某公司自有资本1000万元,借款1000万元,该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内借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义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该公司以500万元投资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义借款500万元,新公司实质上是母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这样,该公司总体上实际的资产负债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为2500万元,有500万元是母公司投给子公司的,故两个公司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0万元,其中在母公司会计报表内只反映1000万元的负债,另外的50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内,但这500万元却仍为母公司服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防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转移,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的半数以上,应当编制合并报表。为此,许多公司为了逃避合并报表的曝光,采取更加迂回的投资方法,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加隐蔽。

除了上述的两种表外筹资外,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帐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化为表外筹资。

(二).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筹资环境的影响,其选用的筹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分为两种: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如下图(略):

企业外源融资究竟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除了受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国家融资体制等的制约。从国际上看,英美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企业历来主要依靠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外部资金,70年代以前,通过企业债券和股票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源融资总额的55%-60%;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则相反,企业主要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获取外部资金,1995年以前,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占外源融资的比重约为80%-85%。70年代以后,情况缓慢的发生了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的比重,日本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由此可见,如何搞清各种不同的外源融资方式的不同特点,从而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下面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一加以详细的介绍:

1.直接融资方式

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

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1).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不断弱和困难的财政状况,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2).由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使银行不良债务急剧增加,银行自由资金比率太低,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生活中潜伏着可能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危机;(3).企业本身高负债,留利甚微,自注资金的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遇此相对应,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个人持有金融资产的增加和居民投资意识的趋强,对资本的保值、增值的要求增大,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债和股票等许多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无疑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如美国的股份公司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而是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以至于从1995年起,股票市场连续两年成为负的融资来源,其原因有二:

从投资者角度看,任何债券能否发行成功,首先取决于是否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关键。然而,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取得必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现象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股票融资来看,股权合约使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委托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但这样做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要经常监督公司,从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更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筹资的发行成本要比股票筹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目前,国债市场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国债的市场化发行,使得政府不必通过限制发行企业债券来保证国债的发行任务完成,客观上为企业的债券发行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国债利率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这为确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提供了依据。由于现在的投资者更加理性,债券投资风险小,投资收益较稳定,吸引了大批注意安全性以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大批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如长虹公司、海尔公司、春兰公司等,销售额都在百亿元以上,且这些企业信用等级高,偿债能力强,可以大量发行债券,可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角,为企业债券发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2.间接融资方式

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是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的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通过杠杆收购方式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为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杠杆收购融资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

杠杆收购融资,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融资方式,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可以设计不同的财务模式。常见的杠杆收购融资财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即筹资企业采用普通的杠杆收购方式,主要通过借款来筹集资金,已达到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筹资企业一般期望通过几年的投资,获得较高的年投资报酬率。

(2)杠杆收购资本结构调整模式。既由筹资企业评价自己的资本价值,分析负债能力,再采用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以购回部分本公司股份的一种财务模式。

(3)杠杆收购控股模式。即企业不是把自己当作杠杆收购的对象来考虑,而是以拥有多种资本构成的杠杆收购公司的身份出现。具体的做法为:先对公司有关部门和其子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负债能力进行评价,然后以杠杆收购方式筹资,所筹资金由母公司用于购回股份,收购企业和投资等,母公司仍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

企业以杠杆收购融资方式完成收购活动后,需要按规模经济原则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以便尽快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运营期间,企业应尽量做到用所收购企业创造的收益偿还银行的杠杆贷款,偿还方式与偿还办法按贷款合同执行,同时还要做到有一定的盈利。

三.我国现状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的亏损日益严重,从而导致了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的坏帐和呆帐的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了,但是,银行却对公众承担着硬性的债务负担,这种债权和债务的明显

不对称,一方面使得的银行为此承担了极大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也酝酿着极大的银行信用风险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为了改革这种局面,许多文献主张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降低银行系统的风险,减少政府承担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股票市场的发展的确能分散风险,但这只是从经济个体的风险偏好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与我国融资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具有个体风险的含义,而后者要考虑的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的系统性风险尤为显著,这一点可以由近几年股票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得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上的风险和银行体系的风险,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从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即股份制经济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分散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治理结构变得格外重要了。所谓企业的治理结构,指得是能够使得未能在初始的企业合同中明确的一些经营管理决策,能够被作出的一种机制。

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采用以下形式:一是股东通过选举的董事会来监督经理;二是通过大股东来监督经理的行为;三是对经理形成的约束可能来自于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时,股票市场的收购和接管。在实际中,上述的几种形式是混合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的。

第6篇

虽然中央与金融管理部门要求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国有银行、中小金融机构也通过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加大了融资的力度,从而使民营企业的短期资金融通难度有所降低。但由于体制、制度、政策以及供求运行方面的原因,信贷支持仍然满足不了迅速增长的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寻求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并取得进展时,浙江、江苏等地的民间资本“浮出水面”,并且按照市场原则形成了独特的运行规则,为民营经济融资困境的解除提供了新的方案。

国内外大量的数据和经验证明,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中期主要靠内源融资与外源直接融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后才导入外源间接融资。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处于初、中期发展阶段。因此,如何用市场化方法把充足的民间资本导入民营企业,构建民资、民用、民管的内生性融资机制将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营经济对民间资本的需求状况与结构分析

通过对浙江、江苏等地调查结果显示,同以前相比,民营企业短期资金的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长期权益性资本仍严重缺乏;相对做大的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得到缓解,但规模较小的企业融资仍十分困难;县级以下地域的民营企业资金特别匮乏。民间资本是民营经济资金需求的重要来源。从资金需求量上看,通过对浙江、江苏、广东、福建、陕西等地民营企业所做的调查,有80%的调查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是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难题,而其中需要和非常需要民间资本的企业占有了85.6%,有53%的企业反映连流动资金的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90%以上的民营企业只得完全靠自筹来解决创业资金。

从企业规模看,并非所有的民营企业都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一些特大型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已公开上市的企业,其资金相对较为充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实质上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困难。在调研中发现,企业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有17%的表示非常需要民间资金,年销售额在500-1000万元(包括1000万元)的企业中,表示非常需要资金的占46%,而年销售额在100-500万元的,这一比例为25%,100万元以下的企业,这一比例降为10%。

上表显示了浙江民营企业由于规模的不同而对民间资本的不同需求状况,年销售额在100万-1000万的企业对民间资本需求较大,而1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需要民间资本这一项占比最高。企业的规模越大,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欲望越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信誉等比小企业要好,同时也较易从各种途径获得资金,企业的融资本要求也相对的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中小规模的企业,由于自身原因借贷无门,且有着比较强烈的扩张欲望,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比较强烈。

从企业的地区性差异看,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对民间资本的需求量越大,也更多地需要民间资本的支持。温州、台州、温岭三地区需要和非常需要民间资本的企业的比例分别为90%、86%和79%,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的丽水地区这个数字要少得多,为50%。区域经济的活跃及信贷供给不足是产生民间资本需求的主要原因。

从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看,产业技术含量及产业层次高的行业,企业的融资能力强;反之,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弱,其对民间资本的依赖性也就越大。陕西的大部分民营企业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属于产业的低层次,融资能力弱,因而这部分企业产生了对民间资本的强烈需求。如广东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的新兴产业的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相对较为广泛,对民间资本需求也较弱。

从城乡民营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力度看,差别也很大。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使得资金不断向大城市和大企业集中,而对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的减弱更加剧了城乡民营经济资金供求的矛盾。县域民营经济只能靠自有资金和民间资本维持生计。

二、民营企业融资构建

根据调查,我国各地民间资本供给充分,如陕西潜在的民间资本约有1313.46亿元,大部分处于闲置游离和等待状态。但民营企业对其需求强烈,需求量约为1582亿元,大部分企业却处于融资困境。要解决民营经济融资的市场失灵现象,必须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运用市场化手段构建“民资、民用、民管”的内生性融资机制。而金融成长的内生性理论表明,一国金融成长的真正动力与基点在于内生性机制的构造。金融成长的内生状态是在经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能够与经济中各要素很好地契合,具有市场化运行特征和自发激励、资金互助等比较优势。民营企业作为这种内生状态的微观金融主体,天生有着资金运行的市场规律与明晰的产权,从制度上避免了行政干预和转轨金融的弊端。内生性融资机制的存在和发展既不至于损害民营经济可贵的内源融资基础,又因其包含有民间金融的自选择机制、创新功能、私人相互信息和不存在所有制的歧视而能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

构建“民资、民用、民管”的内生性融资机制,当前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要成立社区民间金融服务组织

在市场经济较发达地区浙江、江苏等地可考虑在县级城市成立社区管理组织。该组织非同一般的金融机构,它是由自然人、民营企业自由参加、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市场运作的金融服务组织。主要任务是搭桥、牵线,提供融资信息与融资服务,协调国家有关政策,制定融资规则,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按照行业规范、乡规民俗、制度和准则约束违法或侵蚀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反对违法乱纪等欺诈活动,保障融资安全,防范融资风险。

(二)要建立社区民间金融市场

民间金融市场的建立为民营企业资金余缺的调剂提供了场所,使现存的民间资本合法化,为民间资本的流通和开展民间金融创新活动提供交易的平台,也便于留住自源性资金和吸引外源性资金。刚开始可考虑先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县城市试点,待有了经济后再普遍推开。民间金融市场的建立着重于市场自身的培育和融资机制的完善,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各项资源的重新配置,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制度环境,促使民间金融得到健康发展。

(三)要选择符合内生性融资机制的融资方式

根据社区民间金融的特征、资本的供求状况、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选择融资方式、设计创新融资产品是开拓融资渠道、实现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与民间资本供给对接的关键。通常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有:1.内源直接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不涉及任何中介,交易成本低,融资的阻力和摩擦小,融资的效率相对较高,适应于民营企业发展初期阶段的融资。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稳定的、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内源直接融资。要保持这一融资方式的优势,就必须调整融资的比例结构,克服民营经济在发展初期仅仅依靠内部集资单条腿走路的弊端,扩大折旧和利润再投资的比例。尽管这种方式的改变具有规模小、发展慢以及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等缺陷,但它却是民营企业融资的现实选择。2.内源间接融资方式。它适应于民营企业经过初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较大、外部资金介入困难时,社区金融组织或企业内财务公司通过发展行民营企业内部债券、信托存款、民间拆借、等金融产品在社区金融市场导入企业内民间资本。这种方式具有资产负债边界清晰、债权债务分明、收益稳定可靠、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特点,能发挥民间资本的私人相互信息、自选择机制等优点,也便于吸引分散的民间资本。但缺点是融资手续复杂,成本高,内源融资数量有限。3.外源直接融资方式。这种方式能广泛地吸纳企业外部的民间资本,调剂民间资本因季节性、临时性、地域性供求余缺。它具有融资规模大,融资环境优良,融资条件高、投资回报稳定等特征,也能发挥民间金融的自发激励、辅助融资、资金互助等内生性市场化等优势。运用这种方式时可以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信托基金或在社区金融市场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导入民间资本。4.外源间接融资方式。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融资需求特大时,就必须向金融机构借款或通过票据融资。通常运用项目融资、并购重组、抵押担保贷款、票据承兑贴现等方式既能筹集到一定的资金,又能克服国有银行融资的所有制界限、信贷配给以及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种融资方式具有融资数额大、融资企业信誉好、融资成本高等特征。目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大部分处于发展的初中期,选择内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方式为佳,其次再选择外源直接与间接融资方式。当然这几种融资方式可以混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目的是达到既能导入企业内、社区内民间资本,又能动员社区外民间资本,实现融资方式与金融产品的配合使用。

第7篇

关键词:债券 融资 电力

1.新时期电力改善融资方式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基础产业,电力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我国电力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虽然相对较高,但从长远的角度看,随着今后投资主体的放开、电力供求更加趋于平衡、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电力行业的利润率水平下降是一个大的趋势。因此,电力企业从目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转变到注重成本控制,不仅关注企业扩张,而且要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融资方式,构建企业合理的资本结构,提高资金利用率,以合理的成本,较低的风险获取资金,实现企业快速的发展。

2.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融资方式探讨

融资方式的选择要受到融资行业特点的限制,对电力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分析,应从电力行业特殊的融资特点开始。电力企业融资特点主要是投资规模大、回报期长但风险较低。其主要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2.1银行贷款融资

银行贷款是电力公司使用最普遍一种间接融资方式,主要源自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贷款及其它商业银行的商业贷款,是电力公司最主要的长期和短期资金的融资渠道。电力公司信用评级较高,长期以来与银行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而且与其它融资方式相比,银行贷款的优势在于比发行债券、股票的程序较简单,融资速度快;银行长期贷款的利息在税前支付,通常比债券融资利息率低,而且没有发行费用,融资成本较低;在借款到期时,如企业确有正当的无法偿还理由,与银行协商后可以延期偿还,借款弹性较大;可以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企业的价值。银行贷款的缺点是还本付息压力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限制性条款较多,一般要提供抵押或者担保且筹资数额有限。

2.2债券融资

电力债券融资符合国家要求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的政策导向,与股权融资、银行贷款相比较,债券融资具有筹集资金规模大、期限长的优势,非常适合电力公司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期长,投资规模大的特点;目前我国银行利率水平相对较低,相应的债券利息较低,而且债券利息是按照固定面值和利率计算,可以锁定企业的利息费用支出,降低债券融资成本,规避利率风险;电力公司盈利能力较强,同时又受益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当公司的投资收益大于债券利息率时,可以增加股东权益,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同时债券融资能避免企业股权被稀释,不影响原有企业的管理结构和控制权;通过债券市场融资也有利于提高电力公司知名度,提高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

2.3自有资金

根据融资理论,企业融资的最优顺序首先是内部筹资(如留存收益),其次是借款、发行债券,最后才是发行新股融资。利用自有资金是电力公司融资的首选。电力企业自筹资金一般来源于:企业组建时各方面投入资金;生产经营过程,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金;利用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扩大资金来源;接受捐献的财产而形成的资本公积金。利用企业自有资金属于内部融资范畴,其优势在于成本远远低于外部融资,企业可以自行支配、长期持有,没有付息压力;可灵活运用,既可用于企业自我滚动投资,也可对新工程项目注入资金。然而相比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融资方式,自有资金的融资规模有限,资金数额较少,只能作为企业融资方式的补充。

2.4财政性资金

电力行业的财政性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预算基本建设资金对电力的投入、政府性基金和国债用于电力项目的专项资金,以及各种政策性优惠资金。长期以来财政预算基本建设资金及国债是电力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政府性基金如三峡基金,每年通过电费加价的形式,向全国用电户(和农村用电除外)征收约45亿元人民币的建设基金,用于三峡工程建设。财政性资金提供给企业无偿使用,但随着电力行业市场化的改革,国家财政性资金已逐渐减少对电力的投入。今后电力公司在更多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筹集建设资金的同时,仍应充分利用企业的产业优势,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

2.5融资租赁

从电力行业的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的特点来看,融资租赁是一种适合的融资方式。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物和租赁物的选择,由出租人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然后租给承租人使用,再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一定租金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

2.6商业票据融资

商业票据是一种由商业信用关系形成的短期无担保债务凭证,在市场上可以流通,用于筹措短期资金,而目前我国的票据功能仍仅仅局限于支付信用结算工具。票据市场交易主要对象就是银行承兑汇票,票据的融资功能并未充分发挥。虽然我国不少电力公司信誉卓著,但由于受限于法律规定,尚未能通过发行商业票据来筹集所需的流动资金,电力财务公司可发挥自己依托于电力产业又具备金融背景的优势,积极为电力企业商业票据的发行创造条件,并发行部分商业票据。

3.结语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融资方式的使用,政府都应对电力企业在融资上给与一定程度的支持,要为电力企业创新直接融资方式创造有利条件,促进电力企业的市场化融资。如:改革电力企业债券的审批方式,鼓励电力企业通过资产经营权转让、国有股减持、股权转让和出售、出租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收回部分资金用于转化为新增投资的资本金等等。

参考文献:

第8篇

1 中小企业的分类标准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量的指标较质的指标更为直观,数据选取容易,大多数国家都以量的标准进行划分。

2 企业融资的内涵

“融资”,顾名思义,就是资金融通,其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它是一种资金双向互动过程,不仅包括资金的融入,还包括资金的融出。本文研究的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是从狭义上讲的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利用内部积累或向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企业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一种经济活动。

3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分类

3.1 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即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主要包括留存盈利、折旧和定额负债)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的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内源融资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它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外源融资分方式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此外,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属于外源融资的范围。

3.2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按照融资过程中资金运用的不同渠道,可以把企业融资方式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直接融资的形式有:买卖有价证券,预付定金和赊销商品,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借贷等。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3.3 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按照股权融资过程中形成的产权关系,可以把企业融资方式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与增长。所谓债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借钱的方式进行融资,债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首先要承担资金的利息,另外在借款到期后要向债权人偿还资金的本金。债权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用途主要是解决企业营运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不是用于资本项下的开支。

4 企业资本结构理论

4.1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如果企业只采用权益资本和负债两种融资方式,那么总资本成本率就是权益性资本成本率和债务性资本成本率的加权平均成本率。而企业的目标又是实现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是由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价值组成。由此可见,在企业息税前盈利既定的情况下,总资本成本率最低时,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市场价值达到了最大值。因此,衡量企业是否实现了最佳的资本结构,主要是看企业的市场价值是否最大或资本成本是否最低。杜兰特(D. Durand, 1952)将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分为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也称折衷理论)。

4.2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在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中,折衷理论看起来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该理论并非依据历史资料推断出来的,而是根据经验判断得出的,因此在实际中往往会产生偏差。以MM定理为代表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出现,则将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3 新资本结构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新资本结构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是在MM定理和权衡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博弈论、融资次序理论、信号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并深入到企业内部和制度方面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展开了研究。

4.4 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是指在银行确定的贷款利率条件下,信贷市场对商业贷款的需求超过供给的状况,它是信贷市场的一种典型现象。Keeton(1979)提出了两种存在信贷配给的情况:一是按照银行标明的利率,在对贷款人进行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所有贷款申请人中一部分得到贷款而另一部分被拒绝,即使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二是给定的借款申请人的借款申请只能部分地被满足。

信贷配给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有较强的解释力。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济宁市也不例外,因此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信贷配给模型所揭示的信贷配给机制和相应的政策含义,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第9篇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过程中,直接融资方式发挥着重大作用。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直接融资在我国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融资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充分认识到直接融资的现实意义,并明确直接融资的发展思路,能够加快直接融资的发展进程,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直接融资;现实意义;发展思路;金融体制

1、 发展直接融资的宏观环境及客观条件

我国早期的金融运作过程,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求,主要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这两种融资形式,能够反映出资金从盈余部门向短缺部门的流动方式,这两种融资方式中,直接融资的特点是筹资速度,筹资金额大,但需要较为完善的市场环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直接融资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金融市场上,也形成了短、中、长搭配合理的结构体系,企业建设债券的发展规模稳定提高,并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形成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新型局面。我国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应当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来决定,因此融资体制改革应当以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作为基础。但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并不完善,因此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我国目前的直接融资规模较小,需要长时期的大力发展,而我国资本市场的积极发展,也为我国直接融资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直接融资发展的客观条件主要是社会资金具有供应充足、增长潜力较大等特点,近些年我国居民储蓄的增长,以及居民手中现金的增加,随着资本运作方式的不断完善,存款分流到直接融资市场也更为普遍,因此我国直接融资的规模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并且我国加强了对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运用,也具备了引导居民资金从储蓄转为投资的能力。积极增加社会经济市场化的程度, 能够充分保障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

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本市场具有较大需求,企业在工业化进程加快的时期,想要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将会有更为强烈的资金需求,并且许多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生产周期较长、需要长期资本投入等特点,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并不能只依靠内部资金积累,而企业获取信贷资金需要较多条件。因此资本市场需要发展直接融资方式,让直接融资方式具备相应的规模和完整结构,有效地解决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帮助企业快速扩大资本市场,发展市场经济。

2、 发展直接融资的现实意义

2.1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也会出现新型的发展要求,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生产周期较慢,因此并不能依靠内部资金积累,来完成企业发展,而政府拨款和银行借贷的方式,则具有较多限制条件,金融中介的运作方式,并不能并不能快速的筹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而发展直接融资能够为企业提升较大的融资空间,为企业的资金运作提供保障,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2.2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发展直接融资,能够促进许多新金融品种等发展,有利于为建立项目资金制度提供推行条件,并强化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和投资风险约束机制从而推进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融资渠道的完善。

2.3改善资金配置格局

我国早期的计划经济环境中,政府能够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对社会资金进行强行动员,而国家财政的发展方向垄断着全社会的资金配置功能,决定了社会资金的分配过程。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开始向个人与企业倾斜,政府组织资金和财政配置资金的能力开始下降,银行成为社会融资的重要方式。而直接融资方式能够优化社会资金配置,并提高社会资金的运作效率。更适合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需求,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直接融资作为市场化投融资方式将更具重要意义。

2.4缓解企业负债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并且经济效益较低。严重的负债问题制约了这种企业的发展进程。而根据调差报告显示,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远高于国外企业的平均水平,根据我国的财政能力和宏观经济政策需求,降低企业负债率需要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让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的形式进行产业资本结构调整,从而将企业的债务转化成股权形式,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5进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

通过分析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现实基础可以发现,我国公众的投资意识较强但缺少相应的投资技能,投资工具的品种较为单一,并且规模较小。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缺乏强力的监管体系。发展直接融资能够改善资本市场结构,加强企业产权的约束和管理,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能力,满足企业的资本需求,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

3、 发展直接融资的重要性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投资不足的需求,发展直接融资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资金的筹集水平。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但许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也相应暴露出来,投资增幅偏低阻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我国投资增长因素主要是部分企业的整体效益不高,并没有较强的资金积累能力,而一部分企业的债务负担较重,并不具备良好的信誉。因此我国社会经济的投资需求较为强烈,发展直接融资,能够缓解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多种投资形式,将社会存款余额转化为直接投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筹集建设资金。

4、 直接融资的现状及政策思路

4.1直接融资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直接融资方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融资规模较小、融资品种较小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直接融资的进一步发展。群众的投资意识不强,国际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提高了居民直接融资意识,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投资意识方面仍具有较大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居民对于资金市场并不熟悉,没有充分的认识,群众缺少对于直接融资市场风险的了解,并不能在资金市场中,实现资产增值。而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并不能发挥出主管部门的整体优势,并出现许多部门直接相互矛盾的现象,导致资金效益外流,产权交易不规范,影响直接融资手段对资产存量的优化功能。

4.2直接融资的发展思路

我国直接融资方式发展的首要因素,应当是加强融资方式的体系建设,加强宏观调控手段,拓展社会直接融资渠道,充分运用直接融资手段,进行多渠道资金筹集,从而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加大直接融资的工作力度,有效的监控金融形势,改善社会金融资产结构,减轻居民储蓄的增长压力,还应当加强上市企业的资信监督,保障社会公众的资金安全,从而促进直接融资的稳定发展。完善交易网络和信息系统,加强直接融资的基础和载体,强化资金市场,让交易中心更为规范,加强证券交易网络的影响力。积极组织直接融资的发行工作,通过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拓展直接融资的服务范围,在现有交易流通的基础上,规范产权交易,加强社会存量资产,促进直接融资的结构调整,为我国基本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经历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滞后,我国的资本市场又迎来了重要机遇,“新国九条”的,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直接融资将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防范并分散金融风险。

结语

近些年我国公司债券发展较快,并且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加深,企业的规范运作具有更高的需求,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的规范化,也将加强市场直接融资工作,进一步加快资金市场的繁荣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宗安;, 王显晖. 社会融资规模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度 [J]. 改革 , 2014, (09): 56-59

[2]冯晓健. 简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 [J]. 债券 , 2014, (12): 98-101

第10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融资结构,融资方式

国有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良好运行和发展不仅是企业本身经营发展的需要,更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攻坚战,其自身发展和机制转换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次矛盾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加深日益显现,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融资问题。现阶段,国有企业融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国有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方式

(一)融资结构

企业融资结构也称为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取得的各项长期资金的来源组合及其之间的关系。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所以,企业的资本结构就是指企业采用各种筹资方式形成的全部资金中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比,即债权资本与权益资本之比。

企业的融资结构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最大化地实现企业价值。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目的就是要通过适当的融资安排和方案,实现企业的资本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融资方式

企业融资方式是指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和手段。企业融资方式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大类。外源融资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方式主要有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是银行贷款。另外,融资租赁和引进战略者投资也是新兴使用的两种企业融资方式。。

(三)国有企业融资结构和方式的历史变迁

我国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和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当时实行的是以国家为主导的财政融资模式。此时的国有企业负债率非常低,因为无论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流动资金,均由国家财政拨款投资。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采用的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模式。改革开放后,国家把财政资金的无偿供给改变为银行资金的有偿使用,即所谓的“拨改贷”。“拨改贷”的融资方式不仅加速了资金的周转效率,也提高了资本的运营效率,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一些有条件的大中型国有企业陆续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股权融资,使得国有企业的融资方式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既有内源融资也有外源融资,既进行直接融资也进行间接融资,既采用股票融资也采用债券融资,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国有企业的蓬勃发展。

二、我国国有企业融资的一些特征与问题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融资结构和方式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和发展。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融资还呈现出资本结构不合理,融资方式单一的特征,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隐患和制约。

(一)内源融资不足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经营积累将留存利润和折旧转化成资本进行投资的过程。融资偏好理论指出,内源融资的成本和风险相对较低,是进行资本筹集的首选方式。

但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源融资的比率较低。国有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特殊性,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而且依赖银行等外源融资方式,形成了大量的负债。这不仅使企业融资成本高,承受融资风险的能力薄弱,而且使企业自我积累的融资机制难以形成。

(二)依赖银行贷款

改革开放后,随着财政收支及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发展,银行作为一种新的财务杠杆已逐步取代了财政拨款,导致了国有企业负债率的直线上升。

国有企业需要银行注入大量贷款资金以解决其发展问题,而且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也较低,对银行的后续贷款需求也大,加之我国的实际利率水平偏低,国有企业对银行贷款具有极大的需求。当时经济体制中政企不分以及市场、银行制度都不健全,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使得银行放松了对借贷资金的审核和监督,银行成为国有企业的提款机,随时来满足国有企业发展资金的需求。国有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资金的便利性、低成本以及负债经营带来的杠杆收益,使企业更加倾向于使用银行贷款这种融资方式,造成了国有企业高负债的局面。当前,银行仍然是国有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国企享受的政策性的优势,使其没有融资的压力。

(三)债券融资困难

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债券融资所占比例还很小,大多数国有企业还不能进行债券融资,只有一些基础性行业或重点行业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债券融资。而且与银行贷款相比,发行债券成本高、筹资过程长、操作复杂,加之债券市场交易方式单一,流通渠道不畅,企业债券二级市场的发展相对萎缩,使得国有企业难以利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

三、对国有企业融资问题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改善我国国有企业融资问题主要是优化其资本结构,转变融资模式,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深化国企改革,提高盈利能力

国有企业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快制度改革和创新,逐步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根据市场要求,合理控制成本,努力改进产品质量,勇于采用高新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率,提高盈利能力,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创新经营管理者的选任机制,建立科学的选拔任用人才机制和企业家人才市场。

(二)树立全面理财观念,做好融资决策

作为国有企业财务人员,要树立全面理财的观念,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不断探索研究,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融资结构和方式,做好融资决策。

一是充分利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建立合理的融资结构,减小融资风险,降低融资成本。二是减少外源融资,增加内源融资。内源融资能够增加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有利于国有企业健康、蓬勃发展。通过扩大盈利、节约成本等方式,来增加企业的留存利润,实现内源融资的增加。三是提高各项资产的利用率,降低资产负债率,及时清理坏账、呆账,确保资金畅通。

(三)进一步推动银企关系市场化

要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和银行的市场化关系,重塑银企业关系,这是优化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银行应该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获得利润为经营目标,来对国有企业发放贷款,如同对待其它企业一般,严格考察其项目的可行性、偿债能力及信誉状况等。国有企业也应充分考虑借款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自身的还款能力,进行市场化的科学决策。政府应该对企业一视同仁,一般不要干涉银企融资,而且要强化债权约束,建立正常的信用秩序。在国有企业无力偿还贷款的时候,银行可以依法要求其实施破产,偿还贷款,来保障自身利益。

(四)加强债券市场改革,拓宽融资渠道

债券融资是国有企业从资本市场上融资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极不发达,应大力发展债权融资,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对于具备偿债能力的国有大型企业,可在中介机构评估后,在适当额度范围内发行企业债券。首先,要增加债券的流动性和可转换性,不断完善企业债券市场体系,创新企业债券的品种。其次,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培育和管理,逐步健全企业资信评估机构和企业信用的评价体系,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国有企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寻找更广的融资渠道,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政府也要帮助其改革,并且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配套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税法》等相关内容,确保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晓霞.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杨世忠.完善国有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J].中外企业家,2012(19).

[3]何韧.银企关系与银行贷款定价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0(1).

[4]齐艺莹,吴宪.我国国有企业融资结构变迁与融资模式转变研究[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6).

[5]张晓荣.谈国有企业的融资方式及融资结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9).

[6]赵珊珊.国有控股企业债券融资效率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11篇

融资总收益大于融资总成本

企业进行融资,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融资后的投资收益如何?因为融资则意味着需要成本,

融资成本既有资金的利息成本,还有可能是昂贵的融资费用和不确定的风险成本。因此,只有确信利用筹集的资金所预期的总收益要大于融资的总成本时,才有必要考虑。这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首要前提。

企业融资规模要量力而行

企业在筹集资金时,首先要确定企业的融资规模。筹资过多,或者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可能导致企业负债过多,使其无法承受,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筹资不足,又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它业务的正常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之初,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量力而行来确定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

选择企业最佳融资机会

一般来说,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融资决策要有超前预见性,企业要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和国外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各种信息,了解宏观经济形势、货币及财政政策以及国内外政治环境等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合理分析和预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可能的各种变化趋势,以便寻求最佳融资时机,果断决策。

第二,考虑具体的融资方式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适时制定出合理的融资决策。

尽可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企业融资成本是决定企业融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选择那种融资方式有着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按照融资来源划分的各种主要融资方式融资成本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财政融资、商业融资、内部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另外,在选择银行融资时,要充分注意各银行间不同的信贷政策,选择对中小企业最为有利、最为优惠的银行。例如,以四大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为例,该银行近年来特别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对扶持行业、利率、风险控制方面都有十分详细具体的规定。

寻求最佳资本结构

中小企业融资时,必须要高度重视融资风险的控制,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的融资方式。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应当在控制融资风险与谋求最大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即寻求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中小企业融资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其一,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务必计算好贷款额,确定贷款用途,准备好整套的真实资料,直接与银行的客户部门联系,配合银行的调查评估。

其二,当您的企业急需资金又找不到资金时,建议您:反思一下您的项目是否成熟(不成熟的项目是无法获得资金的),给您的企业多注入些科技含量,使您的产品更有市场,将您的企业建设更符合融资要求。

第12篇

融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因此,就融资本身来说,它只是企业资本运动的一个环节。但融资活动,决定和影响企业整个资本运动的始终。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

1.企业资本由供给制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

改革以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国家计划下进行,企业是否需要资本,需要多少,长期资本或是短期资本,均由国家通过财政或银行予以供应。这种体制下,企业不需要研究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更不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自的扩大,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建立以后,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代替了原来的供给制。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和前景,进行投资计划,并努力为实现投资计划融资。这一变化表明,融资活动由宏观性计划分配转变为微观性融资。

2.由纵向融资为主向横向融资为主转变。

供给制条件下,企业资本均由国家限额、限用途供应,资本分配是由上而下的分配活动。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企业与企业间的横向融资活动日益增加,存量流动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率。

3.融资形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计划分配资本体制下,企业融资形式单一,财政分配形式或银行分配形式,至多也是二者兼而有之。商业信用的确立,资本市场的建立,企业内部积累机制的形成,企业融资形式呈现多元化,形成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股本融资与债务融资等多种形式(见表1)。

上述变化,最本质的在于融资体制正在实现计划分配向市场引导融资的转变。过去,财政、银行作为国家总资金分配的两个手段,不断进行着总资金量的分割。尽管后来银行分割总资金量的比例增大,并占了绝对比例,但与现在资本市场融资相比是不同的,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伴随这一变化,各种融资工具职能回归并日益得以体现。对财政投资与银行贷款的认识,也不只限于有偿和无偿的划分、量上的分割,而是循其自身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虽然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企业融资机制并未形成。

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活动,还没有真正的以市场为主导,理性地根据资本成本、风险和收益对称原理选择融资方式,确定资本结构。因此,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还需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行。

存量调整是基础,它是针对过去融资行为及其形成结果进行的处理;增量是存量形成的前提。融资活动在增量方面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则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关键。存量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而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据统计,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1993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7.5%,1994年为79%。如此巨大变化,不是非体制原因所能形成的。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即所谓的“拨改贷”,从1998年开始银行统管流动资金。这一改革的初衷是国家试图通过银企债务关系来硬化对企业的约束。但实践结果事与愿违,由于银行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借贷双方因产权不清而形成信贷软约束。尽管199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约束规则,延缓了国有企业“完全债务化”的速度,但负债增长速度仍远远超过资本增长速度。

企业与银行关系不顺、不清,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债务关系,而且存在着在这种关系表面掩盖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而且,银行还承担有政府的职能,企业依附于银行,银行贷款并非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有时不仅不遵循,反而相背,在企业严重亏损或停产、半停产而不能破产情况下,银行仍不得不发放违背市场规则的贷款。因此,当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时,国有企业高负债率问题,已经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支出负担。为了减轻企业利息支出负担,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先后七次降息,但企业减负效果并不明显。其实,企业利息支出高,不是利率水平高引致,而是贷款数额大形成,而效率不高情况下的高负债形成,是典型的计划分配结果。降低利率不仅没有减轻企业利息负担,相反,降低利率有可能进一步刺激贷款需求,国家不得不进一步强化行政干预手段,在降低利率同时,仍辅以贷款规模限制,抑制贷款需求。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贷款是计划分配结果,而非市场引导的资源配置,因此,贷款数量并非企业所能左右。由于贷款数额过多造成高负债率,从而加重企业负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股权融资(或自有资本)的股利支付是在投资形成效益以后,而债务融资在投资活动开始就支付利息,在国有企业投资缺乏资本金的基本上,贷款包揽一切的后果,造成了企业巨大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关系模糊不清,特别是80年代中期推行所谓“税前还贷”,使得贷款关系更加复杂化。在后来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中,将“拨改贷”投资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意味着企业贷款面临两次分配,一是支付贷款利息回报债权人,二是支付股利回报所有者。

公司融资理论认为,增加负债可以取得财务杠杆收益,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可以计入成本而免交企业所得税,债权资本成本低于股权资本成本,因此,资产负债率似乎越高越好,因为负债率提高时,企业价值会增加,但负债比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上升时,企业价值因破产风险和成本的增加反而会下降。这样,由于企业负债率增高会令企业价值增加,同时也会引起企业破产风险和成本上升而使企业价值下降,当两者引起的企业价值变动额在边际上相等时,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优,负债率最佳。

上述讨论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企业必须要用较高的销售利润率来弥补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只有超过银行贷款的资本成本时,企业负债经营所体现的财务杠杆效应才是正效应,否则为负效应。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企业运行良好,盈利能力强,负债再高也是可以良好运转的。从这一角度分析,负债率高低只是说明了企业融资结构,而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企业负担高低的标准。我国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是过高的负债率造成的,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国近几年致力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的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必然应从体制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高负债率治理过程,不只是企业负债多少的量的治理过程,而是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等选择和形成的过程,需要综合配套措施才能解决。例如1998年开始推行的“债转股”制度改革,如果只限于债权转成股权,降低负债率从而减少企业利息支出的思路操作,这一改革最终是要失败的。因为体制不改变,企业治理结构不改变,降低了的资产负债率还会再提高,债权和股权的性质仍会被扭曲。因此,债转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债权转股权,形成企业新的治理结构,使得股权所有者通过改造企业制度,实现融资结构最优。我国第一家实行债转股的企业———北京水泥厂,债转股以后,资产管理公司持有股份达到70%以上,从而为通过债转股实现企业转制、改造提供了可能。

计划分配资本的体制引致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改革正是应从体制入手,改变国家计划分配资本从而决定企业融资结构的做法,形成企业在市场条件作用下自主决定融资结构的体制。

三现代公司融资理论认为,融资机制的形成,表面上是融资形式的选择,实际上是企业通过决策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所有这些,都是由融资工具本身的特征、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决定的。

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融资机制的重要内容。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等。

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企业建立,主要应依靠内源融资。当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源融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当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更高层次的内源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关系来说,内源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源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源融资。从国外资料分析,在发达市场国家中,企业内源融资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内源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源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的,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企业负债经营,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源融资。如果增发股票,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比例很低,这说明:(1)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2)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3)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较便宜地通过股票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源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从1978年开始到90年代初,通过扩大企业自方式实现了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为7%;1995年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50%以上和76%。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在美国,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的著名学者梅耶斯(S·Myers)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1989)得以实证,企业融资的选择,先依靠内源融资,然后才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主要是通过(1)发行企业债券,(2)发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由于法律上严格禁止银行成为工业公司的股东,英美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参与企业发行债务相关业务,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述分析说明,试图确定一个所谓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似乎没有必要。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构成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是一个随机变量,根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条件,成本和效率的变化,由企业自身决定。我国长时期形成了企业对银行的依附关系。90年代也曾实行了主银行制度,但这一制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与日本等国家都有重要差异。尽管我国不可能达到美英那样直接融资比例,也很难确定最佳的融资比例,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必然的。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将是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方面的方向性选择。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成为企业的重要外源融资方式。但如何决策股票融资或是债券融资,现代公司融资理论已有明确的结论:融资成本决定融资方式,股票融资成本高于债券融资成本。现实却与经典理论相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内外源融资比例失调,外源融资比重畸高;二是外源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低;三是资产负债率较低。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直接融资,对企业来说可以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企业还来不及研究和掌握股票融资的特点,就不遗余力地积极争取股票融资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限制,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的数量很少,而通过重组、改制,按市场经济要求塑造的上市公司,其非经营性资产、无效资产可以剥离,可以取得优惠融资权,紧缺的壳资源成为企业争宠的对象。在这种状况下,公司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这是因为:(1)理论上说,股权融资成本最高,这是以企业正常的运营,即生存和发展为前提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甚至亏损企业仍可以发行股票的话,那么这种股票的融资成本很低,甚至趋近于零。(2)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国有股权所有者虚位,对投资分红的要求呈软性,而中小股东要么无权或难以左右分配方案,或者根本就不关注利润分配,因此,上市公司较少发放现金股利,权益融资能避免债务融资造成的现金流压力。

上述原因造成了股票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债转股也有这种嫌疑),以至于一些企业不惜一切手段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股票融资。一旦融资成功,似乎万事大吉,许多公司通过股票募集资金后无法落实投资项目,不得不存放银行;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偿还债务,例如,1997年底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比上年增长了36.66%,负债增长了10.6%,由此使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率下降了5.26%,说明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和配股所募集的资金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偿还了债务。另外,一些经营效率指标均保持较好水平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却较低。据对1998年868家上市公司调查分析,在这些公司中,有27家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高达24.1%,而其资产负债率却低于10%。有的上市公司公开宣称“不缺钱花”,甚至干脆就不再向银行借款,通过负债实行财务杠杆的效应没有得以充分利用。

上述现象可以说明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票融资,增资减债,存在数量上的矫枉过正,本质上的问题依然是体制原因造成企业尚未能就融资方式等问题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决策。

四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结论性意见是:

1.体制决定政策。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效地市场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政策决定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结构。

2.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使融资活动融于企业产权运营和变革中。

3.培养和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市容量,完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在完善主板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板市场的设立,以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要。

4.只有当资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其真实的社会成本,从而不存在免费成本时,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才有意义。

5.企业根据收益与风险,自主选择融资方式,合理确定融资结构,以资本成本最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

2.谢德仁:《国有企业负债率悖论:提出与解读》,《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3.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4.袁国良:《规范配股理性融资》,《金融时报》1999年4月14日。

5.杨咸月,何光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运作效率》,《金融研究》199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