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7:08: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效农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疆土面积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种类多样,在我国西北部地区,高原山地的地貌特征较为明显,为西北部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虽然在高原山地中蕴含丰富的自然物种,但是卡斯特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山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因此,通过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的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山地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模式
当今时期,很多山地农业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耕地农业方式,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不断重视,各省级政府加强开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的研讨,要求高原山地农业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条件,加强立体农业、特色农业、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注重对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以及新型农业的发展,以此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1山地农业的功能及其拓展
对于农业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其对农业活动产生的影响,以此将农业划分为平原农业、山地农业、以及水域农业三部分。根据地质学知识分析,山地指的是,海拔在500m之上,相对高差在200m之上的区域,同时呈脉状分布的地表形态,由丘陵、高山、或者山谷交错相连[1]。山地也可以说是山间谷地、山间盆地、以及山岭的总称。如果以山地农业的角度分析,过往的山地农业,主要起到解决人民温饱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山地农业的作用也逐渐放大延伸,具体扩展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山地农业需要对粮食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第二、山地农业需要促使山区农村摆脱贫穷的局面,逐渐奔向生活小康,与全国平均生活水平相持平,山地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三、山地农业作为农耕文化较为关键的组成,承载着人类传统农业文化的作用;第四、山地农业对于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维护作用,山地农业的发展阶段,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保证生态平衡;第五、山地农业对于一些林木、药材、以及反季节蔬菜起到一定的保护责任。
2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
2.1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发挥气候和资源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一项长期工作内容,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现阶段,山地农业不断开展各项改革,国家也加大力度扶持山地农业,希望能够推动山地农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山地农业在发展建设中,需要对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环境重新认识,充分考虑,积极利用当地环境,扩展山地农业发展的渠道。此外,山地农业的发展之路,务必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仅需要考虑当地环境因素,同时需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基础,开辟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的农业高效发展之路。比如说,某些山区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具有较为独特的、多样性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极大程度的促进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逐渐拉小同其他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部分山地农业发展可以充分与本地区乡土风情、自然景观、以及农耕文化充分结合,以此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或者乡村旅游业,展示山地高效农业的特色,建设新型的多业态山地农业,以此促进农业的增收。
2.2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善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为山地高校农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社会中各个的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因此,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引导[2]。当前时期的山地农业发展,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积极采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创新,以及农业产品的生产方式、等内容。比如说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可以采取网络贸易,开展电子平台交易模式,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全面实现山区农业的点对点销售方式,直接提升农民的经济收成。利用网络销售方式,能够实现全国甚至全球经济的往来,将山区特色农产品很好的宣扬出去,逐渐打通销售渠道,进而促进山区农民的经济收益,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此外,可以针对部分山区,建设产业研究基地、或者工业发展园,整体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2.3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有效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及时转变农业发展观念,能够为发展山地农业指明正确的前进道路。所以现阶段的山地农业发展,需要梳理正确的发展理念,使山地农业发展不仅仅需要建立科学的工业、市场理念,同时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念。可以利用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的形式,以此逐渐推动农业现代化,进而使山地农业的科学技术能力、机械农业覆盖范围得到提升;利用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量、以及产品质量,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市场理念,才能满足山地农业高效发展的需求,发挥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产业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力,使山地农业更加具有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以及组织化[3]。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也就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小康社会建设重新认识,高度重视,严格遵循“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政策,严守天上、地下、山中、水里四条基线,保证山地环境空气常新,大地常绿,碧水长流,以此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3总结
总而言之,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特色山地农业,秉持高效、安全、优质、生态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山地乡村旅游业、以及新型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黄婧,史琼,欧国武,等.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275-279.
[2]李万军.走出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新路[J].当代贵州,2015(11):54-55.
关键词:新疆农业;高效节水;实施探讨
Abstract: Efficient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is project of a system,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use, water-saving, yield, quality, efficiency of the target, it must be organically combined to take engineering measures, agricultural measures, biological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forming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the Xinjiang agricultural technical measures of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and water-saving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Keywords: Xinjiang agricultural high efficiency water saving; discussion of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S27
引言:近年来,由于新疆地区特定的地理条件、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农业的不断发展,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可利用的水量却越来越少。因此,新疆地区加大投资力度,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不断推广低压节水管灌、膜下滴灌、雨水集蓄等节水灌溉技术,兴建了大批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高效节水农业的概念
节水高效农业包括水利工程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地膜覆盖技术、秸秆还田和秸秆覆盖技术、深耕、机耕及农机农艺结合的耕作技术、培肥地力、以肥调水技术,抗旱保水化学制剂应用技术、旱作技术,错季适应栽培技术、机械化宽带梯田建设与综合治理技术,等等。只有将水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应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2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2.1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属内陆干旱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150毫米以下, 年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 是典型的干旱戈壁沙漠地区, “荒漠绿洲、灌溉农业”是其显著特点。新疆是农业大省, 农业年均产值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1/3 强, 农业用水缺口日益突出。
2.2农业的发展对节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效节水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提出来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节水灌溉工程只有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才能适应农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增产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农业高科技园区,建成了温室大棚,安装了滴灌设备,新建了两个连栋温室,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反季蔬菜、培植花卉等,不但实现了高效用水,而且比以前多收入近10倍,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这里,节水工作与农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使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迈出了可喜的一 步。
2.3从经济效益来说, 节水灌溉对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2008年全疆棉花膜下滴灌亩均净收益为867.5元, 较地面灌亩均增收入40元, 按棉 农户均10 亩计算, 则每户净增收入240元 "经兵团农八师棉花、小麦和哈密南湖乡哈密瓜三种农作物对比测算,使用滴灌技术较常规灌溉技术效益明显增加" 使用滴灌技术后 ,虽然成本有所上升, 但棉花、小麦、哈密瓜亩均收益分别增加49.83% 、28.57%和18.26% , 增收效果明显"。
2.4从生态效益来说,膜下滴灌比常规灌溉每亩节水10 ~150立方米, 节水率30%~40%,如果将节省的水用于生态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新疆 的生态环境,大大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膜下滴灌技术提高了水、肥、药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用量,全疆平均膜下滴灌棉花每亩化肥施用量为48.2kg ,较地面灌的63.Ikg减少了25.Ikg,农药用量也明显降低, 减轻了对土壤的污染,而且使南疆土壤盐碱化得到有效改善 "。
2.5从社会效益来说,高效节水技术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搭建了平台, 打破了农村“一家一户一方田”的传统种植模式,有力促进了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还开拓 了农村市场,按每年建设30万亩滴灌计算,年需PVC管材5万吨, PE管 5万米, 毛管220万米,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随着节水灌溉的普及和推广, 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技术措施
3.1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量,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是最节省投资和最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对于有—定降水量的缺水地区和旱地农业区,意义尤其重大。
3.2及时决策必须因地制宜。喷灌、滴灌、渗灌、微喷灌、膜上灌、膜下灌、改进的沟畦灌等都是灌溉节水和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行之有效的技术。无论哪种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在选用时必须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切忌盲从与互相攀比。
3.3农业高效用水必须实行多项技术的集成。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主要途径是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农业是—项系统工程,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则必须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和管理技术瞄施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体系。
3.4重视管理。突出水资源的统—管理与高效利用,走建、管、用和保护水资源为一体的道路。一是对灌区内各种水源(地表水、地下水、污水、泉水等)进行评价,进行以节水为目标的灌区技术改造。二是强化管理入手,制定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规章和政策,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符合当地实际的有效规章(如打井许可制度、工程管理和抵押承包制度,收费制度,工程设施的维修、折旧等)。三是建立以地方领导和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为主的领导小组和灌区领导及农民参加的组织管理,领导、协调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将灌区内各种用水
统—管理、统—分配,使三种水源浇地的公顷次差价相当,实行节约水者奖,超用水者加价的办法,逐步推行节水灌溉优化配水等方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使灌区的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40%,抑制和降低了灌区过量超采地下水资源,促进了灌区资源环境与生态平衡。
3.5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要有—个长远的统筹规划。农田水利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工程,均属基本建设,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统筹规划,分期分批进行,而不应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领导班子或领导者的变动而改变,—要有长远统筹规划。二要有五年计划。三要有分年度安排。四要有试验选型。按照近期计划所确定的关键技术,进行对比试验,选择出最适合本地实际,群众又能接受的技术,—般每项技术最少要经过两年的试验。第五步要付诸实施。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确定适宜推广的技术,精心设计,合理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全县高效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农业发展途径,努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现制定高效农业发展实施意见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总体要求:
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生态高效”原则,坚持扩量与提质并举、园区与龙头共建、品牌与市场齐抓,着力提升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可持续化水平,打造高效设施农业强县。目标任务:2016年,全县将新扩建高效农业8万亩,其中新增设施农业4万亩,打造高效农业集聚区1个,建设千亩连片示范基地2个,创建市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区1个、特色产业基地2个,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2个,建成“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1个,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1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4个。
二、工作重点
(一)推进主导产业发展,打造高效农业集聚区。立足做精、做优、做强,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打造高效农业集聚区。对310国道沿线设施蔬菜、鲜切花、特色林果、草莓等主导产业进行资源整合、空间整合,调优产业、品种、区域结构,并以打造全产业链的手段,将龙头企业和产地市场作为核心,在县域西北部打造一个生产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高效农业集聚区。
(二)优化园艺产业布局,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强镇。以地方特色产业为基础,以扩大规模、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力为重点,打造一批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品牌优势更加明显、农村经济更具活力和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的现代特色农业强镇。重点打造桃林镇、山左口乡、洪庄镇、温泉镇和白塔埠镇设施蔬菜特色产业,黄川镇、石榴街道设施草莓特色产业,石梁河镇避雨葡萄、晚秋黄梨特色产业,双店镇、山左口乡鲜切花特色产业,青湖镇经济林果、甜瓜特色产业,李埝乡花卉、奔牛粉丝循环经济特色产业,李埝林场蓝莓和金银花特色产业,驼峰乡、安峰镇、石湖乡、曲阳乡优质西甜瓜特色产业,石湖乡林间食用菌特色产业。
(三)提升农业产业园区档次,开展特色产业基地创建活动。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六项指标,继续推动黄川、桃林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化生产,以“十有”园区标准提升桃林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完善双店、温泉、青湖、白塔埠、石榴、房山以及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等市级园区标准化建设,促进园区提档升级,增强辐射、示范、带动功能。坚持全产业链发展理念,推进高效农业“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条,大幅提升园区产业效益,积极开展千亩连片基地、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创建活动。创建石湖西瓜、驼峰杨大庄甜瓜2个千亩连片基地;创建李埝林场千亩蓝莓、桃林官庄千亩核桃2个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四)拓展园艺产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实现休闲观光农业由“分散经营”到“集群发展”模式转变,大力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示范村)等创建工作。2016年,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1个,创建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4个。积极培育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并依托中国休闲农业网、去农庄网、旅长APP、省农委休闲观光农业电商推介平台、第十四届农洽会,第六届花卉博览会,强力推介我县休闲观光农业,提升我县休闲观光农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场)要创新推进举措,提高工作效能,及时成立高效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做到任务量化,责任到人。县各相关部门要定期进行指导服务,县政府年终将根据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表彰奖励。
(二)强化投入保障。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全面落实上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为高效农业建设提供支持保障。各涉农部门要积极整合相关支农资金,集中投入、重点倾斜,大力促进高效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三)强化农技服务。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提高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水平,以培育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重点,大力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长900km,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的28%.滩涂面积24.6万hm2.沿海未利用的盐碱荒地93.3万hm2,土地后备资源颇丰.海岸带生物资源丰富,滨海湿地维管束植物有197种,湿地植被类型主要有灌丛、盐生草甸、盐生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4类;拥有海洋生物800多种,游泳动物渔业资源85种,较重要的鱼、虾、蟹、贝类等近40种,其中,滩涂贝类29种,可增养殖的15种[2].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海珍品的重要产区.海岸带盐卤、油气、贝壳砂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m3,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约50亿t、560亿m3;拥有3条长56km,总地质储量达3.6亿t的世界罕见的贝壳砂矿带,也是世界上唯一每年增加10万t以上的新、老并存的贝壳堤.海岸带风能、地热资源丰富,潮汐能、波浪能、盐差能等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海岸带有多条河流入海,大量水沙入海对海岸塑造、陆架沉积作用及生态环境等具有深刻的影响.拥有马颊河、徒骇河、小清河、潍河等河口,港湾资源条件良好.拥有大小海岛89个,岛岸线长219km,占全省海岛岸线长的29.7%,海岛面积33.8km2,占全省海岛面积的24.9%[3].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位优势日益显现,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海岸防护设施不完备,防潮堤建设标准低,防潮能力弱,受风暴潮威胁较大,制约了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二是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强度大,岸线和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缺乏规划和科学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三是受纳上游地区大量污染物,致使滨海湿地和海洋受到污染,生态受损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受围垦、盐田、养殖等的生产活动影响,自然植被退化,景观破碎化,湿地面积减少和退化;五是自然灾害频发,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日益凸显.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
2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可选模式
所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就是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组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组装配套技术,构成一个结构稳定、高效、生态与有序转化的现代农业系统格局.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概括地说,因地制宜就是根据当地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乃至生产、生活习惯条件,具体决定采取怎样的模式,勾画什么样的蓝图.在充分认识、分析该区域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9类模式,以供选择[4-10].
2.1暗管改碱模式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多为荒碱地,土壤含盐量高,开发利用难度大.采用暗管改碱工程技术,可实现土壤快速脱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较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民生工程,还可通过新增土地用于占补平衡,缓解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中建设用地增加过快同严格保护耕地的矛盾,拉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一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该模式的工程技术要点是利用专业大型成套机械设备,在一定土壤深度埋置具有滤水、排盐功能的PVC管道,实现开沟、埋管、裹砂、覆土等施工过程一次完成,并通过灌溉淋洗,使含盐水渗入暗管排走,从而起到控制地下水位、土壤快速脱盐的作用.它与明沟排水的技术原理相同,都是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将淋洗土壤而渗入地下的含盐水排走,用以大规模改良盐碱地和盐渍型中低产田.由于排碱暗管均埋于地下,并可设计为宽深布设或浅密布设等不同形式的地下管网,因此不占用耕地并且排碱效果突出、均匀,优于明沟排碱.有条件的可将灌水渠系也改为管道模式,再植入节水灌溉系统,完成排灌模式的全面转换,从而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的目标.暗管排碱模式改碱见效快,效果好,经济效益高.通过暗管布设控制地下水位,抑制土壤返盐,利用自然降水和引黄灌溉淋洗土壤,可在1~2a内使盐渍土迅速脱盐,土壤含盐量可由10‰~30‰降为3‰~4‰.暗管排碱的另一项重大收益来源于节地.因为暗管布设本身不占用地上土地,原来的“农级”排水沟所占面积则成为新增耕地面积.如按农沟间距40m、深度1.5m,边坡1∶2计算,排水明沟占地大约是耕地面积的15%,在农沟布设间距较大的地块,沟道占地不低于10%.采用暗管排碱,再加上所改良的零星地、边角地和插花荒碱地,可新增土地面积15%以上.由于暗管排水的优越性,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如荷兰、美国等,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实现了农田明沟排水向管道排水的转变.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推广暗管排水系统.该模式非常适合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大面积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也适用于大面积改造中低产田.
2.2高效生态种植模式
高效生态种植模式是指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产品的高效生产,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6].2.2.1“间套轮”种植模式该模式是指在耕作制度上采用间作、套种和轮作换茬的模式.利用生物共存,互惠原理发展有效的间作、套种和轮作倒茬技术,是进行高效生态种植的主要模式之一[4].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可选择的典型的间作套种种植模式有玉米与豆类间作、棉花与蔬菜间作、枣粮间作等,小麦玉米套作、麦棉套作、小麦玉米蔬菜套作等.典型的轮作倒茬种植模式有禾谷类作物和豆类作物轮换的禾豆轮作,水稻与棉花等旱作轮换的水旱轮作,大田作物和绿肥作物的轮作.2.2.2保护耕作模式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逐渐减少耕作,防止土埌结构破坏,并配合一定量的除草剂、高效低毒农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栽培模式.保护性耕作通过保持土壤结构、减少水分流失和提高土壤肥力达到增产目的,是一项把大田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技术,俗称“免耕法”或“免耕覆盖技术”.2.2.3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旱作节水农业是指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通过工程、生物、农艺、化学和管理技术的集成,把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技术.其主要特征是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手段,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消除或缓解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提高经济效益[7].
2.3农林牧复合型高效生态模式
该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术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或组分的复合的生产模式.所谓接口技术是指联结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的能量转换的连接技术,如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饲草,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其中利用秸秆转化饲料技术、利用粪便发酵沼气和有机肥生产技术均属接口接术.比较适合的农林牧复合型高效生态模式主要有粮饲—猪—沼—肥高效生态模式、林果—粮经立体高效生态模式、林果—畜禽高效生态模式[6].2.3.1粮饲—猪—沼—肥高效生态模式该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生产一元结构或粮食、经济作物生产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饲草作物三元结构发展,饲料饲草作物正式分化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为饲料业和养殖业奠定物质基础.②进行秸秆青贮、氨化和干堆发酵,开发秸秆饲料用于养殖业,主要是养牛业.③利用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料,用于种植业生产.④利用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酵,生产沼渣沼液,开发优质有机肥料,用于作物生产.主要有粮—猪(牛)—沼—肥、草地养鸡、种草养鹅等模式.2.3.2林果、粮经立体高效生态模式该模式主要内容是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间在时空上利用资源的差异和互补关系,在林果株行距中间开阔地带种植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药材乃至瓜类,形成不同类型的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也是立体种植的主要生产形式,一般能够获得较单一种植更高的综合效益.适合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的主要有枣粮间作、杨粮间作、林药间作、果药间作等模式.2.3.3林果—畜禽高效生态模式该模式的基本内容是在林地或果园内放养各种经济动物,放养的动物以野生取食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饲养,生产较集约化养殖更为优质、安全的多种畜禽产品,接近或达到有机食品标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比较适合采用的模式主要有林—鱼—鸭、林—牛(鸡)、果园—鸡(兔)等.
2.4高效生态畜牧业模式
该模式是以畜牧业为中心,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匹配组合起来,形成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多种资源,防治和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统一的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根据养殖动物生活环境不同,高效生态畜牧业模式可分为陆地畜禽养殖生态模式、水体畜禽养殖生态模式和水陆复合畜禽养殖生态模式三大类;根据规模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可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2.4.1复合型生态养殖生产模式该模式主要特点是以畜禽动物养殖为主,辅以相应规模的饲料粮(草)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土地,通过清洁生产技术生产优质畜产品.根据养殖动物的种类可以分为以猪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以禽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和以其他动物(兔、貂等)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7].2.4.2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该模式主要特点是以大规模畜禽动物养殖为主,但缺少相应规模的饲料粮(草)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土地场所,需要通过一系列生产技术措施和环境工程技术进行环境治理,最终生产优质畜产品.根据饲养动物的种类可以分为规模化养猪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牛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鸡(鸭)场生产模式等.
2.5高效生态渔业模式
高效生态渔业模式是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按生态规律进行生产,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网的合理结构,保持和改善生产区域的生态平衡,保证水体不受污染,确保水生生物、水资源的永续利用.2.5.1池塘混养模式池塘混养是将同类不同种或异类异种在人工构建的池塘中进行多品种综合养殖的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生物之间具有互相依存、竞争的“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规则,确保生物多样性,符合水体的养殖容量,合理利用水城、饲料资源,根据养殖生物食性、垂直分布不同,合理搭配养殖品种与数量,使养殖生物在同一水域中协调生存,以获得最大的经济、质量效益.池塘混养模式可分为淡水混养和海水混养两种类型.(1)淡水混养模式.该模式包括常规鱼类多品种混养以及常规鱼类与名优特鱼类品种混养两种类型.常规鱼类指草、鲢、鳙、青、鲤、罗非鱼等大宗鱼类.主要利用草鱼为草食性、鲢(鳙)鱼为滤食性、青鱼与鲤鱼为吃食性、罗非鱼为杂食性的食性不同,草、鲢、鳙为上层、鲤鱼为中层、青鱼和罗非鱼为中下层的垂直分布不同,充分利用生物特性,合理搭配品种进行混养.(2)海水混养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海水鱼虾混养、鱼蟹混养、鱼贝混养3种类型.①海水鱼虾混养.以中国对虾为主,同时放入少量的肉食性鱼类如鲈鱼,鲈鱼摄食体质较弱、行动缓慢的病虾,避免带病毒对虾死亡后释放病原于水体中的可能.②海水鱼蟹混养.通常由梭子蟹与鲈、鲷或对虾、青蟹与遮目鱼混养,梭子蟹为底栖动物,以动物饵料为食物,鲈、鲷的残饵与排泄物可以起到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生长的作用,为梭子蟹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海水青蟹与遮目鱼混养,青蟹是以动物饵料为主的杂食性生物.遮目鱼以植物食性为主,主要摄食底栖硅藻及有机碎屑等,遮目鱼对养殖青蟹不会构成威胁.③鱼贝混养.在缢蛏、泥蚶等贝类养殖池塘中放入少量的鲈、大黄鱼进行混养,由于鲈、大黄鱼的残饵与排泄物可以起到肥水作用,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同时摄食体质较弱的贝类.肥水增加的浮游生物又被滤食性的贝类所利用,从而达到生态平衡.2.5.2海湾鱼虾贝藻兼养模式根据海洋生物多样性、海域生物净化和自然净化规律,充分利用水生生物的食性、栖息不同和生物共生时相互作用、依赖、竞争等的生态特点,合理搭配养殖品种及数量,根据海流、流速合理布区,在同一海湾中同时进行鱼类、贝类、虾类、蟹类养殖的模式,使海域资源永续利用.2.5.3基塘渔业模式(1)果基鱼塘.塘基种的果品种类很多.塘泥使果树生长茂盛,结果多.果树下养鸡(鸭),鸡(鸭)在果树下食虫松土,排放大量粪便,经雨水冲刷流入鱼塘,既可肥塘,又可促进塘鱼生长.塘泥肥,有机质增多,上基后又促进果树生长.(2)花基鱼塘.塘基种的花品种多,可有盆栽和基面种植两种类型,需要塘泥培育,塘水浇淋,促进花卉的生长和发育.暴雨或用塘水淋花后,花基和一些残肥随流水回到鱼塘,增加了塘水的肥力,有利于塘鱼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3)基围渔业模式.基围养殖主要构造在潮间带滩涂上,为便于潮汐纳水,一般建成“下埂上网”的养殖池,开展新对虾属类品种的养殖.2.5.4以渔改碱模式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的低洼盐碱地带,为充分利用国土资源,通过深挖池塘、高筑台田,构成鱼—粮、鱼—草、鱼—鸭的种植—养殖结合的模式.修筑台田的目的主要是降低地下水位和淡水压盐,一般在条状台田上连续种植水稻3a后,土埌的盐分明显降低,可再种棉花、蔬菜等,也可间种刺槐、紫穗槐、枣树等.在无引黄条件的台田,可利用夏季雨水压盐,种植田菁、芦笋、紫花苜蓿、沙打旺等,逐渐改良台田土埌.在改造台田盐碱土的情况下,塘内引入黄河水养鱼、种藕,池水养鸭.可利用台田作物或牧草打浆喂鱼,也可用发酵的鸡、鸭、畜粪喂鱼,形成一种良性循环.2.5.5渔牧综合模式根据生物的生长环境、动物的食性不同等特点,在互不干扰的前提下,使牧、渔、农成为互为利用的综合生态模式.(1)鱼与禽综合养殖模式.主要有“鱼禽混养”、“上禽下鱼”的养殖模式.“鱼禽混养”中的鱼类多为常规性鱼类,需求耐低氧、食性广、抗性强的种类,一般是草胡子鲶、罗非鱼、鲤、鲫、草鱼等.“上禽下鱼”中的禽,可是鸡或鸭等,往往需要在池塘上构建禽舍,养殖鱼类同“鱼禽混养”的鱼类.该模式利用禽粪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浮游生物又被养殖鱼类所利用.(2)鱼与畜综合养殖模式.养殖鱼类多为常规性鱼类,同“鱼禽混养”鱼类,畜可为牛、猪等.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疾病属人、畜、禽、鱼共患,因此利用畜粪肥水之前,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3)牧、渔、农复合模式.该模式主要有“三元”复合模式和“多元”复合模式两类.“三元”复合主要包括“菜猪鱼”、“猪草鱼”、“草鸭鱼”、“鸡猪鱼”综合养殖模式;“多元”复合主要包括“鸡猪蛆鱼”、“鸡猪沼鱼”、“草猪蚓鱼”综合养殖模式.
2.6高效生态设施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代替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实现系统的高效生产等生态农业技术,实现设施环境下的无害化生产,最终达到改善设施生态系统环境、减少连作病害和农药化肥残留、实现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目的[6].2.6.1设施清洁栽培模式通过以有机肥料为基础的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减少化肥用量70%~80%,使土壤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连作病害进一步减轻;通过以生物、物理防治为基础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模式的应用,可使农药用量减少60%~70%,蔬菜品质达到无公害标准的要求.同时,通过膜下滴灌技术的配套应用,节水率可达70%.2.6.2设施种养结合生态模式该模式是通过温室工程将蔬菜种植、畜禽(鱼)养殖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质能互补、良性循环型生态农业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畜禽(鱼)在呼吸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CO2,为温室蔬菜生产源源不断地提供光合作用资源,同时白天蔬菜在同化过程中产业的氧气还可改善畜禽(鱼)的养殖环境.畜禽(鱼)与蔬菜之间互为利用,相得益彰,形成良性生态链.该模式目前有两种主要形式:①温室“畜—菜”共生互补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利用畜禽呼吸释放出的CO2供给蔬菜作为气体肥料,畜禽粪便经过处理后作为蔬菜栽培的有机肥料,同时蔬菜在同化过程中产生的O2等有益气体供给畜禽来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实现共生互补;②温室“鱼—菜”共生互补生态农业模式.利用鱼的营养水体作为蔬菜的部分肥源,同时利用蔬菜的根系净化功能为鱼池水体进行清洁净化,互为利用.2.6.3设施立体生态栽培模式该模式是充分利用设施光温环境的优势,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将“果—菜”、“菇—菜”、“菜—菜”按照空间梯次分布的立体栽培模式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资源高效利用型立体生态栽培模式.该模式有3种主要形式,①温室“果—菜”立体生态栽培模式.利用温室果树的休眠期、未挂果期地面空间空闲阶段,选择适宜的蔬菜品种进行间作套种,形成立体生态栽培模式;②温室“菇—菜”立体生态栽培模式.通过在温室过道、行间空隙地带放置食用菌菌棒,进行“菇—菜”立体生态栽培,食用菌产生的CO2可作为蔬菜的气体肥源,温室高温高湿环境又有利于食用菌生长;③温室“菜—菜”立体生态栽培模式.利用藤式蔬菜与叶菜类蔬菜空间上的差异,进行立体栽培,夏天还可利用藤式蔬菜的遮阳作用为喜阴蔬菜作天然的遮阳网,互为利用[6].
2.7观光休闲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观光休闲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是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6-8].2.7.1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主要以设施农业(连栋温室)、组配车间、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转基因品种繁育、航天育种、克隆动物育种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或技术示范,并通过生态模式加以合理联结,再配以具有独特观光价值的珍稀农作物、养殖动物、花卉、果品以及农业科普教育(如农业专家系统、多媒体演示)和产品销售等内容,形成以高科技为主要特点的生态农业观光园.2.7.2精品生态农业公园通过生态关系将农业的不同产业、不同生产模式、不同生产品种或技术,建立具有观光功能的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一般包括粮食、蔬菜、花卉、水果、瓜类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精品生产展示、传统与现代农业工具展示、利用植物塑造多种动物造型、利用草坪和鱼塘以及盆花塑造各种观赏图案与造型,形成综合观光生态农业园区.2.7.3生态观光村专指已经产生明显社会影响的生态村,它不仅具有一般生态村的特点和功能,如村庄经过统一规划建设、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清洁管理,村民普遍采用沼气、太阳能或秸秆气化,农户庭院进行生态经济建设与开发,村外种养加生产按生态农业产业化进行经营管理,而且由于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已经具有较高的参观访问价值,具有较为稳定的客流,可以作为观光产业进行统一经营管理.2.7.4生态农庄一般由企业利用特有的自然生态和特色农业优势,经过科学规划和建设,形成具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乃至承办会议等综合功能的经营性生态农庄,往往具备赏花、垂钓、采摘、餐饮、健身、狩猎、宠物乐园等设施与活动.
2.8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
该模式是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2.8.1果蔬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依托黄河三角洲冬枣、金丝小枣、鸭梨、香椿等特色农产品,从果蔬的品种选育、种苗培育、栽培、果蔬产品冷藏保鲜,到果蔬精深加工,直至高端果蔬精深加工产品的物流、营销形成一条龙,生产基地覆盖周边地区农户[9].2.8.2粮油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依托当地的特色粮油资源,从粮油作物品种选育、种苗培育到栽培,重点培育孵化优良种苗生产的龙头企业,提升种苗生产和栽培技术含量,提升粮油加工技术科技含量,培育粮油及粮油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高技术加工企业,生产营养型食用油、营养麦片等精深加工产品,直至高端食品的物流、营销,建立标准化粮油作物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专业生产农户.2.8.3水产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依托黄河三角洲海水、淡水生物资源,建立海、淡水水产品选育、种苗孵化、养殖基地和龙头企业,集成功能性水产品和保健品精深加工、休闲即食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品保鲜冷冻为主的高端食品加工技术,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水产品一部分直接进入物流平台,高端精深加工水产食品通过营销物流进入消费市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设施养殖、池塘养殖和高效生态水产养殖[9].2.8.4畜禽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依托当地的珍贵畜禽资源,培育龙头企业从品种选育、胚胎培养、畜禽养殖,到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直至高端畜禽食品的物流、营销形成一条龙,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工厂化畜、禽高效生态养殖.
2.9生物修复与重建型模式
生态修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是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重建是去除干扰并使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利用方式.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态系统,其修复方法亦不同.根据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现状,现推荐退化草地生物修复与重建、退化湿地生物修复与重建两种模式.2.9.1草地生物修复与重建模式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有着广阔连片的草地,但不少天然草地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利用技术,实行封滩育草、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补播牧草和分区轮牧的方式修复、改良天然草场.通过人工引种苜蓿和飞机播种沙打旺,重建人工草场.进一步实行草场林网化,开展草粮轮作、草林间作、牧草更新,实现草地生态良性循环.2.9.2湿地生物修复与重建模式由于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湿地水分补充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易受海潮侵袭,植物群落建群种少,群落结构简单,湿地生态系统脆弱,加之不合理的湿地开发利用、环境污染等的影响,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该模式按照循环经济原理,采用芦苇补植、造纸废水灌溉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形成“芦苇修复或重建—芦苇造纸—造纸废水灌溉—芦苇处理造纸废水—盐碱类湿地生态修复—利用芦苇造纸”的模式,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10].
3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议
3.1加强沿海防潮堤建设
防潮堤坝是关系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保障线,必须作为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新建和改造加固并重.新建和改造工程均按五十年一遇防风暴潮和防震标准设计建设,关键岸段堤坝按百年一遇标准建设.为防止防潮堤坝改变海陆交汇的生态环境,必须留足河流入海流路.要充分发挥防潮堤坝减灾、交通旅游、国防安全、生态建设、滩涂养殖、产业开发等综合功能.
3.2加强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
按照优先发展、强化保护的原则,明确岸线、滩涂、海湾、岛屿等空间资源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海洋与渔业保护区的保护,重点加大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套儿河口海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马颊河文蛤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尽快制定完善沿海地区生态保护规划,实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加强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重点发展浅海滩涂增养殖、经济作物和药用植物种植,加强贝壳砂的开发利用.加强海岸带综合治理,科学利用岸线资源,实施破损岸线和沿海滩涂治理修复工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完善沿海生态防护林屏障,实施泥质海岸带防护林封育试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植被原生态,恢复和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改善沿海生态环境,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环境条件.
3.3防止海岸带开发的“同质化”和“人工化”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全面启动建设,实际上实现了区域内海岸带“发展规划”的全覆盖.随着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陆续实施,重化工项目向滨海集聚的趋势明显加快,交通运输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钢铁等产业遍地开花,海洋产业同构、布局趋同和低质化等问题明显.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做出规划,防止开发混乱无序、开发的“同质化”和海岸带的“人工化”.
3.4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
关键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1 加快高产优质米品种应用步伐
种子是特殊的生产资料,是诸多增产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据测定,良种的增产作用占30%以上,在同等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其产量水平差异较大,如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两早两稀栽培技术必须选用具有较强分蘖力,偏大穗型的配套品种,才能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品种决定品质,又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所以说应用良种是一面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生产措施。目前,我市在更新水稻品种上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两早、两稀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一批与两早两稀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比与两早两稀栽培技术配套的优质新品种,如:吉农大3号、吉农大7号、超产1号等品种相继问世,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年来外引品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但从发展角度看,这些品种远远满足不了生产需要,所以在品种上要推广更多的优质
品种。
2 抓好水稻两早、两稀、两浅高产栽培技术投入
2.1 抓两早,即早播种早插秧 壮秧,要求叶龄4.0―4.5叶,秧龄不够,就很难育出壮。只有早播才能育出壮秧。要想培育壮秧,必须加强苗床管理。
(1)播种――立针期,突出“齐字”,保证出苗整齐,培育壮秧。(2)立针――二叶期,突出“矮”字,控制温度促进根系发育,防止徒长。(3)二叶期――三叶期,突出“根”字,促进壮根,防止发病。(4)三叶期――插秧,突出“壮”字,控制秧田水分,蹲苗壮根,促进分蘖。
2.2 抓两稀,即稀插种,稀插秧 目前国内国外的科研成果以及在我市多年试验示范证明:稀播稀插是我市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根据我市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播量一般控制在每平方米播种芽300克,稀播才能培育出壮苗,插后发根力强,返青快,分蘖早,生育旺盛。稀植以30cm×17―20cm,每穴2―3株苗为宜,这样,垩白率和垩白大小明显减小,直链淀粉含量下降,米饭变软,是优质米栽培最佳密度。
2.3 抓两浅,即浅插浅灌 浅插可以促使水稻低位蘖早生快发,早期的分蘖穗大粒多,成熟度好,要求在不倒秧的前提下尽量浅插,以1.5―2.0cm为宜,插秧时要插直、插匀、插浅,插后要及时补苗。充分利用近地表地温、水温高的有利条件,促进水稻分蘖。全生育期提倡浅水灌溉和间歇灌溉。一般插秧前保持花达水。插后5―7cm水层护苗,促进扎根返青。分蘖期浅水灌溉,可以提高地温和水温,促进分蘖。有效分蘖停止后排水晒田,防止倒伏,保证根部健壮,活杆成熟,之后浅水灌溉,乳熟期间歇灌,腊熟期停水,黄熟期排干。
3 精细整地
不同土壤类型有机质等各种养分含量不同,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及食味影响很大。在优质米生产中应选择有机质含量中等,速效养分含量较低的土壤最为理想。在选择适宜优质米生产土壤类型基础上,秋季整地,秋翻的深度在15cm左右,经过冬春两季的冻融交替,可以促进土壤内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通透性,使之形成有利于优质米生产的适宜生态环境。
4 合理施肥,平稳促进
影响水稻品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遗传基在控制外,还受众多的外界条件的影响,其中氮肥是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合理的施氮比例不仅能改善碾米品种,而且能改善稻米外观品质,施穗肥粒肥明显增加稻谷的整精
米率。
5 加强病虫草害防治
(1)药剂除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插秧后3―5天,每公顷用60%丁草胺乳油2.25公斤加15袋草克星,拌细土或细沙250公斤撒施,施药时保持3―5cm水层4―5天,6月下旬、7月中旬人工除草两次。(2)及时防治病虫害。对防治赤枯病除在施肥上注意氮、磷、钾的配比施用外,插秧后如发生赤枯病,应及时换水,增施钾肥、锌肥。
6 适时收获、晾晒,减少腰裂米
我市大部分稻田排水过早,收获过晚,子粒爆腰现象严重,颖壳熟色差。在我市收获前10天排水为宜,水稻黄熟期应及时收获,收获后应在田间堆小垛自然晾晒,经常翻垛,水分降至15%进行脱粒。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第一工程。近几年,我乡高效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总体上高效农业规模偏小,设施农业发展滞后,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不大,新增高效农业亮点难寻。为大力推进我乡高效农业规模化,经研究,现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发展目标
2014年,我乡高效农业发展的目标为:新增高效种养面积3000亩,新培植达市标畜禽养殖大户20户。主攻目标为:新发展1个连片300亩左右的设施种植业基地、2个千头猪万只禽养殖小区、3个连片200亩以上的特种水产生态养殖场。
二、规模指标
高效种植业连片50亩以上(设施种植业连片20亩以上);高效水产业连片100亩以上;畜牧业:生猪饲养1000头以上,母猪栏存20头以上,蛋禽栏存2000只以上,肉禽出栏5000只以上,山羊栏存50只以上。
三、奖励政策
当年新增种养规模达到上述指标要求的,分别给予不同标准的奖励(不含市以上奖励):
1、高效种植业:每亩奖励50元;
2、设施农业:钢架大棚每亩奖励2000元;
3、特种高效水产业:每亩奖励20元;
4、规模畜禽业:生猪每头奖励20元;家禽每千只奖励100元,山羊每只奖励20元;
5、新发展设施农业连片100亩以上,由乡负责配套路渠水电,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落实配套措施,并积极上争项目扶持。
对村干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实行专项考核奖励:新发展50亩以上高效种植业每亩奖励30元;新发展设施农业20亩以上每亩奖励100元;新发展100亩以上高效特种水产业每亩奖励5元;新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大户每户奖励200元。
四、组织领导
1、加强宣传引导。牢固确立富民为大、效益为先、项目为主的理念;广泛宣传党委、政府促进高效农业发展的奖励扶持政策;组织各级干部和农民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激发干部群众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开拓精神和创造热情。
2、大力招商引资。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是促进高效农业快发展、上规模的重要举措。要多头多路开展农业招商活动,用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吸引有意从事高效农业的企业、能人到我乡投资农业项目,充分发挥其规模效应和示范引导作用,对招引农业项目的有功人员实行重奖,按投资额的1%予以奖励。
关键词: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开发的一个大江大河三角洲,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区[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于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整体发展也具有借鉴作用。
1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处于国家战略的高位,强调产业结构合理、资源高效利用和建立生态发展模式,为东营市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2016年,东营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3.652万公顷、增长7.2%,总产为169.91万吨、增长16.6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水稻种植面积为约2.3万公顷、莲藕为4800公顷,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42家,经营面积8933.3公顷,年营业收入达到12.4亿元。市级标准农业园区达到169家,园区化率达到48%以上。
2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2.1优势分析
2.1.1区位优势明显
东营市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长达206天,可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气候条件。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京津唐经济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结合部。随着海陆空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区位优势的积极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2.1.2土地资源丰厚
黄河三角洲地区为黄河冲击而成的新陆地,是我国成陆时间最短和最年轻的土地。黄河冲击年均造地约1000hm2,是世界上土地、滩涂资源新生速度最快的地区。随着沿海风暴潮防护体系的逐步完善,土地后备资源还会逐步增加。[2]但是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以及成土母质条件,全市盐碱地与某些特定区域等土地利用类型经常处于动态转换之中,即使现状是耕地也不稳定,这种现象需要高度重视。
2.1.3发展时期优势
东营市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在发展中有着相当的时期优势。在国家的发展战略引领下,能够迅速明确发展方向,制定规划,激发地区的发展活力;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新探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国际交流不断加深,可以适时把握更多的机遇,通过项目专题合作和吸引外资、人才等方式助力于地区发展。
2.2劣势分析
2.2.1淡水资源不足
东营地区年际年内降水不均,拦蓄利用难度大。近年来,作为重要客水来源的黄河来水持续减少加之断流频繁,不能满足三角洲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3]因河水污染,小清河的水不能直接利用,小清河以北由于海水的入侵使得淡水资源贫乏;东营南部农业区因超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同时也导致海水向内陆地区入侵,引起土地盐碱化的问题。
2.2.2生态环境脆弱
黄河三角洲多为新生陆地,固结过程短,土质结构疏松,盐分易升地表,草甸植被形成时间短,不适当开发很容易破坏原生植被,导致土地、土壤次生盐碱化、湿地系统遭受破坏,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退化。黄河三角洲区域内大面积的土地难以种植根系发达的乔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我恢复能力很弱,难以承受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破坏。
2.2.3农业产业体制不完善
从增长模式方面,尽管东营市农业发展较快,但是资源消耗和粗放式经营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传统生产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从产业结构层级来看,东营市的农业产业结构仍较薄弱,产业加工链短,且农产品附加值和优质化水平偏低。从农业科技来看,东营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缺乏活力,高精尖人才不足,科技服务水平不高。
3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做好区域农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立足东营市独特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因素,制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化供给侧改革成果,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组建具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培植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个产业纳入农业结构调整范畴。统筹资源,科学布局,支持新一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典范,多点开花,以点带面,逐步构建高效生态农业的格局,从而提高东营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整体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3.2加强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创新
加大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开发力度,加强农业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投入,重点做好土地资源和淡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支持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4]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提高资源高效利用的整体水平。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5]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打造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现解决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3.3提高淡水资源的利用效能
淡水是制约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关键因素。应适度增加该地区的调水量,提高调水和蓄水能力。鼓励大、中、小型水库的工程建设,提高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在重点农业区域,在水库建设用地方面给以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在用水方面要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调整用水结构,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好农村供水工作,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水污染治理,防止水环境恶化,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6]
3.4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东营市的高效生态农业主要集中在龙头企业、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示范典型,区域性推广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实现。在加大对龙头企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支持的同时,在当前的取得的经验基础上,因地制宜,加快推广高效农业的生产模式,以点带面,引领地区发展,并在探索发展的同时注重信息反馈,从而不断完善整体的发展,最终形成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毛汉英,赵千钧,高群.生态环境约束下的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模式[J].自然环境学报,2003,18(4):459-466.
[2]杨萍,季明川.基于SWOT分析框架下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探讨[J].资源与环境科学,2012(10):9-11.
[3]崔步礼,常学礼,陈雅琳,等.黄河水文特征对河口海岸变化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957-964.
[4]张高生,王仁卿.现代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J].中国环境科学,2008,28(4):380-384.
[5]丁麟.科技支撑因素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1):7-10.
关键词:山地农业;贵州经济;高效山地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27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土面积辽阔,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山地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并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1 贵州山地农业基本条件
1.1 地形地貌
贵州的地势西面高东面低,海拔平均高度在1100m左右,其中有92.5%的土地是山地和丘陵。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的发源地,地貌主体是亚热带岩溶化高原山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类型最多,危害最重,程度最深的省份。到2012年,贵州全省的石漠化面积已经达到302.38万hm2,占贵州全省面积的17.16%。在这样的条件下,贵州人民想要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是十分困难的。
1.2 气候条件
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变化小,冬天不冷,夏天也不会很炎热,全年的平均气温在15℃左右。这导致贵州的山地农业气候的资源主要特征有:气候类型多样,热量充足,降水丰富,热水光可以同期,夜间雨较多,阴天雨较少,光照不够,湿度过大,风速小。同样贵州的气候资源还有很多优点,例如,气候温和且湿润,光热水的匹配很协调,辐射呈散射状态,光合有效辐射多。
1.3 土壤条件
土壤的肥力,土层的厚度和土壤自身的酸碱度对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贵州的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石灰土、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分布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可以种植的农作物也不同黄壤上可以种植油菜、茶树、玉米、小麦、烤烟;石灰土上可种植乌柏、杜仲、玉米和豆类;红壤上可种植油菜、油桐和亚热带果木;砖红壤性红壤上可种植玉米甘蔗和油菜。土壤的条件也限制着贵州发展高效山地农业。
1.4 水源条件
贵州省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高于全国水平的,但贵州省的水资源分布是不平均的,全省的水资源利用程度仅为7.5%,是十分低的,贵州已经成为我国缺水的一个省份,干旱成为限制贵州山地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
影响山地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地形、土壤、气候和水源这些自然因素,但这些自然因素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贵州想要发展高效山地农业就要对这些不利因素做出改造。
2 贵州山地农业高效发展的问题
2.1 地理位置的边缘性
边缘性不是指贵州的地理位置的边缘性,而是说贵州地理空间上的边缘性。贵州距离我国的经济增长快速的地区都很远,无法参与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社会分工,也无法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增长辐射。贵州山地的边缘化使得农业经济系统与其他的经济系统发生断裂,形成一种封闭的状态,限制了贵州农业发展。
2.2 基础设施的落后性
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一般都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体系,良好的基础设施体系可以起到引导周边经济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有效利用周边资源的作用,这是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优势。贵州山地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分欠缺的,这就导致贵州的经济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
2.3 文化教育性的落后
贵州山地人民的教育素质虽然因为国家扫盲行动的开展而得到了提高,但与我国的平原地区相比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经济发展较慢限制人民素质提高,人民素质不高导致经济发展落后,这就造成了贵州地区的一个恶性循环。
3 高效农业发展对策
3.1 发展方向
由于山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可以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的优势,创建有本地区特色的自主品牌,对水土等资源进行治理,加上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和贵州地区都在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做努力,建立相对完善的,可以促进贵州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这样可以促进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了才能对教育文化,品牌建设,水土资源治理等的做出更好的规划。
4 结 论
为了完善和提高我国的山地农业发展,我国的专家学者做出了很系统的研究,以上只是影响山地农业发展的一小部分问题,解决办法也是比较重要的几点,希望可以对同贵州一样的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高效规模农业;现状;经验;问题;对策;江苏泰兴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13-03
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生产高效规模化[1-2],笔者就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了部分乡镇分管负责人、农技站站长、部分村总支书记和高效规模种植大户参加的高效规模农业座谈会,对目前全市高效规模农业项目进行效益分析,并结合该市生产实际,围绕今后如何发展高效规模种植、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 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近年来,泰兴市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既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又切合泰兴实际的种植布局,全市高效规模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1.1 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迅速,项目选择因地制宜
从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共有高效规模种植面积达526.47 hm2,分布于全市各乡镇,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有分界、泰兴等镇。从种植效益上看,纯效益在3.0万~7.5万元/hm2的有460.07 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银经间套、银桑间套、银果间套、吊瓜、雷竹—蔬菜、意杨苗育苗、草坪、梅岱山药、种养结合、露地蔬菜及部分投入较少的设施蔬菜;纯效益在7.5万~15.0万元/hm2的有64.67 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效益较好的设施蔬菜、葡萄园、花卉苗木、草菇种植、银柿间套及草莓生产;纯效益在15万元/hm2以上的有1.73 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食用菌(蒋华的蘑菇)和小南瓜种植。从项目选择上看,有的基地采用的是单一项目模式,如:分界的张竹、沿河以桑树养蚕为主;大生蔡巷村的吊瓜生产、新联村的葡萄园、黄桥直来桥村小庄组的蔬菜以甘蓝—青菜—菠菜套大白菜为模式;溪桥的吴韩村因懒王大蒜而出名。而其他一些基地,特别是蔬菜生产基地,项目应用模式多样,有马铃薯—日本大葱、韭菜、甜豌豆—地刀豆—青花菜、茄子—春杭椒/黄瓜、黄瓜—药芹等多种模式。
1.2 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运作机制形式多样
在泰兴市的高效农业种植规模上,各地遵循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引导能人和农户发展高效农业生产,种植规模有大有小,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个人种植规模较大的在分界镇七贤村,刘奇兵承包土地13.33 hm2,种植冬枣;大生镇蔡巷村冯小燕承包土地5.73 hm2,种植吊瓜;溪桥镇华庄村何照泉承包土地4.8 hm2,种植设施蔬菜、马铃薯和日本大葱等。分户种植形成较大规模的在泰兴镇原三泰村,面积为40.67 hm2,种植设施和露地蔬菜;分界的赵庄、张竹、沿河村,种植桑树养蚕或银桑套作的面积均在33.33 hm2以上。其他一些农业项目规模较小的种植面积仅0.3~0.4 hm2左右。在运作机制上,各基地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能人+基地、企业+基地、企业+农户、能人或农户单独闯市场等运作模式。其中运作较好的有:溪桥镇的企业+农户模式,农户生产的蔬菜大部分直接销往企业,价格往往比市场上略高,生产蔬菜的农户没有后顾之忧;分界镇的企业+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也给农民带来了不少实惠;大生镇的能人+企业+基地模式,生产的吊瓜全部销往浙江等。
1.3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规模扩张,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各地党委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越来越重视[3]。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已达1.53万hm2以上,为全市农产品的顺利流通,实现优质优价夯实了质量基础。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泰兴镇新联村的无公害生产蔬菜基地、燕成生态园、众贤村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广陵镇的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分界镇七贤村的冬枣无公害生产基地等。同时,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广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者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通过注册专用商标,发挥品牌效应,扩大产品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和基地的发展增添了后劲。如分界七贤村注册了“珍奇”冬枣商标,燕成生态园注册了“燕成”无公害蔬菜商标,张桥镇注册了“绿荷”牌梅岱山药等。
1.4 订单生产消除后顾之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近年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的介入和各类农民协会的组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逐渐成长为市场的主体。尤其是通过发展订单生产,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推动了高效规模农业项目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如分界镇赵庄村的甜豌豆订单生产已有6年的历史,种植面积从以往的约26.67 hm2扩大到现在的约66.67 hm2,并且成立了甜豌豆产销协会,实行全程指导,风险共担,保护价收购,农民种植甜豌豆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现已扩展到周边村庄,全镇种植甜豌豆面积达100 hm2。蒋华镇的食用菌生产由佳绿和诚信2个公司订单收购,由于目前市场价格比订单价格高,种植蘑菇的农户在有保底价收购的前提下,自主走向市场,获得了更高的效益。泰兴镇新联蔬菜基地的一盐都种植户在2012年试种小南瓜成功的基础上,2013年与上海种子销售公司以保底价1元/个收购,种植面积扩大到0.27 hm2,以可产小南瓜30万个/hm2计,产值达30万元/hm2,效益相当可观。张桥镇通过组织农民算账对比,加强市场预测分析,积极引导农户加大投入,发展设施蔬菜,目前该镇西桥村通江组的蔬菜生产基地由2012年的16个大棚发展到2013年的64个,种植效益也成倍地增长。
2 主要经验和做法
高效规模农业的不断发展为泰兴市种植业持续增效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充分发挥能人效应
通过能人承包土地或能人牵头,发展规模种植,壮大规模效益。如分界镇的冬枣生产,引进了当地曾晓明和刘奇兵2个能人,引导他们在冬枣上进行投资,高起点、上规模种植,带动了当地冬枣业的发展,城郊附近的草莓生产基地大部分都是浙江人承包种植,产生规模效应。
2.2 吸引“三资”投资兴业
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全力支持。近年来,“三资”投入农业给全市农业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生产环节,“三资”的作用无可比拟。市农业局副局长丁伯宏引进其战友在市果园场投资300万元,兴建20 hm2优质葡萄园,就是果园场以土地和优良的配套设施“筑巢引凤”的结果。蒋华镇的蘑菇产业,就是由镇政府引进上海佳绿公司发展起来的,是“引凤筑巢”的典型例证。
2.3 因地制宜选准发展方向
城郊乡镇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露地与设施蔬菜的生产,供应本地市场,提高了种植业效益[4-5]。如泰兴镇的原三泰村和黄桥的直来桥村的蔬菜种植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农户生产的蔬菜直接供应泰兴与黄桥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溪桥镇的何照泉利用华庄科技园区和百盛服装厂对蔬菜需求量大的优势,承租了4.8 hm2土地进行设施与露地蔬菜生产,生产的蔬菜基本上出售给企业,产品不愁销路,而且价格还略比市场价格高,种植效益明显提高。
2.4 强化政策扶持带动
在前2年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上,政府的扶持政策促进了泰兴市规模农业的扩大。如大生三联村的葡萄园由政府和村集体垫资建设,农民分户种植,见效回本,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泰兴镇和黄桥镇的大棚蔬菜生产也得益于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
2.5 党员干部示范带头
分界赵庄村的甜豌豆生产开始就是由村组干部带头,由市农科所订单生产,加上政府引导,当年种植逾26.67 hm2,目前在赵庄村就形成了66.67 hm2的规模,并由此成立了甜豌豆产销协会,有效带动了周边村的发展。分界镇的冬枣生产由刘奇兵、曾晓明等人发动,2年前也只有6.67 hm2左右,2012年扩展到33.33 hm2,2013年又发展到100 hm2,并注册了“珍奇”冬枣商标,成为全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的典型。
3 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全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面积近533.33 hm2,绝对数字看起来不少,但整体来讲,还不足耕地总面积的1%,高效规模农业对全市农业经济的贡献份额仍然偏小,对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局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还不够强。目前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3.1 一些项目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种植规模的大小决定市场效应的强弱,种植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围绕基地产生相应的销售市场。在大生镇三联村9.33 hm2葡萄生产基地,原本没有葡萄的专门市场,开始发展的头2年,农民没有自主经商的意识,不愿意走向市场,生产的葡萄等靠政府安排出路。而如今,随着葡萄种植规模的扩大,效益的提升,农民尝到了甜头,“全民经商”的意识深入人心,一到葡萄收获的季节,马路边也就成了葡萄销售的市场,小商小贩到此批发,流向全市。而全市其他一些地区的葡萄园由于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也就吸引不了人气,形不成气候,成不了市场。城郊附近的草莓生产基地,由于具有一定的规模,加上靠近城区,具有区位优势,并通过电视等媒体宣传,提高了知名度,吸引了各色消费群体前往,同样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市场。在设施蔬菜的生产上,一些地方规模偏小,加上品种不多,产量不足,影响力不够,不能形成市场,这些地区种出的蔬菜只能靠农民自己提篮叫卖,既增加了劳动成本,又降低了劳动效率,不能通过规模扩张,创造出规模效益,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3.2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已建有各类农民协会、经济合作组织52个,但真正按市场化运作,实行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还不多,很多协会和合作组织处于空壳运行状态,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农民经纪人队伍也有所壮大,据初步统计经培训取得证书的已有1 299人,但除一些基地的经纪人以外,其余经纪人很少经销本村庄或本地区的农副产品,主要是因为农民的期望值太高,总希望经纪人以市场零售价收购他们的产品。这一严重对立的矛盾导致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民经纪人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农民加入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不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总体仍然偏低,各类协会及合作组织“组织农民、发展生产”的职能未能很好地发挥,市场农业的观念还没有深入民心,还需要通过强化协会、合作组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打破农民的“小农”意识,从而推动高效规模农业的迅速发展。
3.3 资金投入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种植业生产上,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老百姓很难转变观念,将手中仅有的资金投入到结构调整上。稻麦两熟的生产每年投入成本在500元左右,而要调整种高效经济作物,一般的成本均在1 000元以上,如果用设施栽培,则要一次性投入4 000~5 000元,还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就小本经营的露地蔬菜生产而言,青菜、芹菜、菠菜等城市圈经济菜受气候影响很大,气候正常,价格下跌,气候反常,价格反弹,收入不稳定。而大白菜、萝卜、冬瓜等大路菜的销售价格一路走低,菜农生产(除夏季)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对反季节栽培来讲,早春及秋延后茄果类、瓜类价格、夏季大白菜及芹菜等反季节蔬菜价格较高,但技术要求和投入成本也高。由于泰兴市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小,且大多为中小棚,档次低,蔬菜生产主要仍是露地栽培的大路货品种,上市时间较集中,给市场带来很大冲击,经常会出现廉价倾销甚至滞销现象,给菜农造成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市场淡旺季明显、均衡生产周年供应能力差,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亟待加强。
3.4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种植规模有待进一步拓展
2000年以来,政府在发展规模种植、设施栽培上采取了一定的扶持政策,全市高效规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设施蔬菜面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大生镇三联的葡萄生产基地、泰兴镇的房元、新联蔬菜生产基地,政府的扶持政策到位,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且规模效益不断显现。但近年来,政府撤消了对“菜篮子”工程栽培设施的专项补贴,一些地方对规模、设施农业的引导扶持力度也有所降低,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作用有所削弱,部分高效规模农业项目发展步伐有所减缓,甚至停滞不前。
4 发展对策
4.1 加快土地流转,为高效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创新土地流转工作思路,实施既符合现行政策,又适应新的形势,使土地向种田能手或能人转移,建立企业(能人)和农户双赢的工作机制,促进分散经营与规模效益相统一,为高效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
4.2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大对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训的力度,大力示范推广应用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复合高效间套复种模式,积极发展设施、保护地蔬菜栽培,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加强现代农业知识的普及宣传,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在打破“小农”意识上下功夫。
4.3 吸引“三资”投入农业,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高效规模农业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三资”的引进既可以解决生产环节投入不足的问题,也能有效解决加工与销售的难题。因此,全市各地必须在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政策配套,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强化项目上争,形成滚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4.4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一是要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重点针对设施蔬菜、葡萄、食用菌等切合泰兴市发展实际的农业项目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这些重点产业做大做强。二是要建立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奖励基金,实行以奖代补,激励高效规模生产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全社会营造促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和引导。通过配套政策,适当给予经费支持,促进各类协会与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展活动,密切与广大农民的相互联系,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逐步把农民培养成为市场的主体,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中的主观能动性[6]。
5 参考文献
[1] 何迎春.泰兴高效规模农业园区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2] 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J].江苏政协,2008(5):49.
[3] 范袁斌,李炳生,黄严帅.南通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11):102-104.
[4] 周莲萍,朱友銮.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3):33-34.
[5] 郑继光.关于实施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326.
摘 要:湖南省的家庭农场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家庭农场在全省范围迅速发展,多以传统农业模式经营,非传统模式的农业发展方式具
>> 发展循环型农业建设国家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 湖南省家庭农场发展研究 浅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实意义 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北京将创建20个生态农业核心示范园 试述海南州贵德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郑州市副市长杨福平调研 黄河农场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综合评价 浅谈农场生态农业发展 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建设与示范的实践 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 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与建设探讨 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现状及发展对策 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发展模式研究 试论建设农村循环经济下山东省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分析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与启示 节水灌溉技术在昌吉农业园区示范园中的运用与发展 浅谈吉林省生态农业的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推进城郊型高效农业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08-17.
[2] 杨又华.逐梦“两型”绘新图――盘龙现代农业示范园见闻[N].湖南日报,2014.04.04.
[3] 张斌,李国斌.湘潭盘龙大观园打造成旅游生态农业新名片[R].湖南省旅游局.2014.12.10.
[4] 曹辉,蒋睿.红色旅游的“绿色名片”――探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盘龙模式”[N].湖南日报,2015-07-08(6).
[5] “两型”引领湘潭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R].湖南省农业委员会,2015.07.09.
[6] 刘丽影,张明.国外创意农业模式对中国文化创意农业发展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3;181-184.
本文在太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试验示范基础上,从养殖小区建设养鸡、养殖废料肥用于桑树田及无害化生产有机肥等环节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林禽立体种养农牧配套型――“禽-肥-桑”循环农业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条新兴的、不可或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不断的探索、创新、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循环模式,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生态循环农业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农业资源消耗最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与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涉及农业清洁生产、农业产业内部物能互换、农业产业间资源循环利用及绿色消费等方面[1,2]。当前太仓市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太仓市神闸蔬果专业合作社探索出的“禽-肥-桑”资源循环高效种养模式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循环农业的模式提供一些参考的思路。
1 基础与优势
太仓市神闸果蔬专业合作社位于太仓市浮桥镇老闸村,主要从事桑树种植、养蚕、树林养鸡等生产活动,同时进行桑产品开发,研制桑果饮料以及桑叶茶,是苏州地区养蚕示范场。合作社北邻通港路,南邻戚浦河,占地面积247.5亩,其中209亩种植桑树,桑叶用于养蚕,桑林用于养鸡。建有养蚕舍5000平米,仓库700平米,鸡舍面积400平方米,饲养蛋鸡10000羽,肉鸡5000羽。
2 “禽-肥-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应用实践
太仓市神闸蔬果专业合作社以“禽-肥-桑”生态、高效、循环、高产为重点,开展发酵床养鸡、种植桑树、新技术试验示范,桑系列产品开发,建立相应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体系,建立试验发酵床、蔬菜生产基地,采取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技推广部门相结合,明确示范推广内容,实现了种养生产循环高效可持续性。同时,鸡有较长时间在桑林中散放,既可生物除虫,又可提高鸡的肉质品质,增加商品性。该模式的推广应用,对于调节沿太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提高畜禽产品、农产品的食用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禽-肥-桑”农业生态循环高效模式
以太仓市神闸蔬果专业合作社为试验基地,进行高效安全营养生产技术、高效生态发酵床养鸡技术、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研究,集成“禽-肥-桑”资源循环高效种养模式,采取边试验边示范相结合,示范推广与技术开发应用相结合,通过农户技术培训、典型示范,辐射推广到全市及苏州部分地区。鸡食用桑园杂草和小虫,鸡粪、菜梗可作为桑园地有机肥,鸡舍周围及农田尾水汇入收集池沉淀处理,再排入生态塘进行植物氮磷拦截处理。从而降低桑园地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另外,利用发酵床养鸡,由于有机垫料里含有相当活性的特殊有益微生物,能够迅速有效地降解、消化鸡的粪尿排泄物,不需要每天清扫鸡栏,冲洗鸡舍,于是没有任何冲洗圈舍的污水,从而没有任何废弃物排出养鸡场;垫料在使用到期后,形成可直接用于农作物的生物有机肥,达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效果;由于生物发酵舍养鸡技术有不需要用水冲鸡舍、不需要每天清除鸡粪,采用自动给食、自动饮水技术等众多优势,达到了省工节本的目的,可节水90%以上;鸡的死亡率和淘汰率相对传统笼养鸡大大减少,即使是蛋鸡的死淘率也可控制在5%左右,肉鸡在2%左右。
社会效益分析
一是有利于减少面源污染,保障太湖饮用水的安全,并维护城乡社会稳定。对进了农业节水发展,减少污水排放量,减少农田氮磷等养分的流失,保障群众饮食安全,使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城乡社会稳定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加快第一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加大农业污水治理力度,形成结构优化、节水减污、保护环境的生态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局面。
4 生态效益
该项技术实施后,以太仓市神闸果蔬合作社为例,年可以处理还田鸡粪830吨,年处理污水500吨;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及鸡粪利用率达到了100%。通过生态屏障建设,新增绿化3000棵;改造了生态塘10000平方。年减排污染物COD61.4吨、年减排总氮14.6吨、年减排氨氮1.06吨、年减排总磷8.2吨。
5 结语
循环农业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传统农业发展带来的问题。通过太仓神闸蔬果专业合作社循环农业的发展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能够有能力作为切实可行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主体,在循环农业的整个模式流程中,既是循环农业相关理论的宣传者,又是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者,今后应注重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建设,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1利用好当地的资源和有利条件
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得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这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具有自己显着的特点,只有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因此,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资源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避免过度,并注重环境保护。
1.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农产品销路不畅,那么现代高效农业的生产经济效益将难以实现。因此,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时候,应该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产业的门类、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标准等,并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使农产品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3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利用科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改革农业科研立项和评估体系,提高农业科研的效率,改进技术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研发效率,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加强科研成果的运用,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高效农业农业的发展。
1.4做好资金投入、资金管理和农民培训工作
增加政府对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证资金的投入。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好的运用现代农业技术。
1.5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改变秸秆、杂草等直接燃烧的情况,用作饲料,改善土壤肥力等;对农业产品进行多层次的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如推行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为广大农民致富开拓新途径。总之,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并能够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推动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1.6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以某一特色产品为起点,适当延长食物链或者加工链,进而开发出一系列的农产品和食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生物能资源、废弃物等等,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为目的,形成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7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专业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农业生产基地、企业、农民之间的联系,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核心,发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坚持特色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思路,将优势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注重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建成高水平、有特色、规模化的产业体系,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1.8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一,创新推广方式。立足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遴选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并组装成集成配套技术,做好技术培训工作。还有必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对新技术、新品种进行展示,并积极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等活动,开展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高推广工作的实效。第二,健全考评机制。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业绩作为考评指标,将农村居民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进行考核,落实推广人员的职责,根据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确定他们的薪酬。第三,细化推广队伍。根据实际情况,推动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调动农民、社团组织等参与到推广工作中来,细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逐渐形成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以上种种方式,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好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