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欧姆定律课堂小结

欧姆定律课堂小结

时间:2023-07-12 17:08: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欧姆定律课堂小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欧姆定律课堂小结

第1篇

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教学的导课中,我凭借上节课学习的电源及其特性等知识,运用演示实验,并在演示实验的前后以及过程中揭示矛盾、提出疑问,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如何方便地测定电源的电动势?

演示:用伏特表按图(1)电路直接测电源的电动势,测得伏特表示数为2.9伏。

2.若电路中加接电阻R,闭合开关S,观察此时伏特表的读数。

演示:按图(2)电路,测得伏特表的示数为2.1伏。

此时教师及时把握实验造成的认识冲突进行设问:此时电源电动势变化了吗?为何第二次伏特表示数变小了呢?你能知道此时电源的内电压是多大吗?

通过上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专注的学习状态,随之,通过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理解E=U外+U内的关系式以及伏特表测量的物理意义,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3.若上述电路中再串联一个安培表(图3),当电阻R发生变化时,伏特表和安培表的示数将如何变化?

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后演示,并运用欧姆定律I=U/R进行分析。猜想与实验结论形成了矛盾,使学生的认知再次发生了冲突。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矛盾的思索中,以直观的形象进入理性的顿悟,从而得出某部分电路R的变化对电路的影响,只用某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来分析已不适用,因而必须对整个电路进行认识把握。教师由此把握契机,导出本堂课的研究课题。

接着,我通过设计以下教学程序,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规律的活动,使之身临其境,再现了当年科学家研究的思维方法和发现的过程。

1.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

设问: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可启发学生在欧姆定律中决定电流强度I的有关要素,从而通过思维方法的迁移、猜想得到:I与R、与E、与r、等因素有关。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上述猜想。

设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上述猜想呢?(教师提示:物理学中最有说服力的武器――科学实验。)

设问:那么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处理?(教师启发学生:探索牛顿第二定律时对那么多变量问题的处理――控制变量的方法。)

3.实验的具体设计及演示验证。

通过逐个控制变量的方法,讨论、设计并演示如下实验:

(1)用手摇直流发电机M作电源(图4)。通过改变转速来改变电动势的大小。(当R、r一定时,I与E关系?)

(2)选用可调电源(图5),改变外电阻R,观察安培表示数变化。(当E、r一定时,I与R的关系?)

(3)选用可调电源(图6),改变电源内阻,观察安培表示数变化。(当E、R一定时,I与r的关系?)

通过上述教学程序,学生的思维实现了从猜想到实验性验证的探索过程。

4.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科学推理,使之由定性升华到定量。

设问:由E=U外+U内能得出I与上述各量的定量关系吗?

对于外电路U外=IR,那么内电路U内=Ir亦成立吗?

再次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手段验证。如图(6)所示,用探针接伏特表,可测得内电压,安培表可测得内电路的电流。通过改变R,测得伏特表和安培表的示数如下:

分析上表所得的数据,观察得到U内/I=定值,得出欧姆定律也同样适用于内电路,即U内=Ir。由此,学生可推导出:E=IR+Ir。讨论I的决定因素,将公式变换得I=E/(R+r),即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进行剖析、运用时,好让学生思考、观察、分析、讨论,增强课堂思维量,加深对规律的进一步理解,我通过设计以下问题的思维阶梯来拓展思维层次:

设问:1.请大家运用此规律解释前面导课中、的示数如何变化?

2.当外电路处于断路状态时,=E,为什么?

3.若电源两端连接一根导线(即电路处于短路状态),I=?短路状态有何危害?(学生思考后,教师演示短路状态时保险丝熔断实验。)

4.请大家根据U=E-I r关系式,画出U-I函数图线,并说明物理意义。

5.先通过实验演示,然后提出问题。

如图(7)电路,已知电阻R1=5Ω,当S闭合时,读出的读数(I1=0.35A),据此数据能否求电源的E和r?

(2)如何想法求得?(提示:若再给一只R2 =10Ω的电阻,行吗?)演示实验并测得的示数(I2 =0.22A),请学生列式求得(E=3V,r=3.5Ω)。

然后小结,此题告诉了我们一种测量E、r的重要方法,即课本中例题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设问(留给学生课外思考):

①若把改成一只,如何设计实验测量E、r?

②若只给一只和一只及一只可变电阻,又如何设计实验测量E、r?

6.先给实物电路,让学生运用规律计算求解,后让学生观察实验,在发生认知冲突中,使学生自悟自解,深化思维层次。

(1)图(8)电路中,若把电阻R换成一只内阻为1.5Ω的电动机,当闭合开关S,的示数多大?(请学生求解。)

(2)演示实验:闭合S,让学生观察电动机转动以及电动机不转动,两种情况下的示数。

第2篇

1.会根据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用电器的电阻.

2.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初步综合运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有关电功率的计算涉及的物理量较多,综合性较强,而且灵活性强,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节习题课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应精心选择,要有目的性,如:课本上的例题1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学生学会在使用电功率的公式时,应注意公式各个量的对应关系,熟悉电功率公式,为下道例题做铺垫.

例题2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解电功率习题的思路,抓住解题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其中不变量在初中就是电阻不变.电压变电功率、电流变.

教材(人教版)中的例题2没有从最简便的方法解题突出了电功率的决定式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教法建议

有关电功率的计算涉及的物理公式较多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讲例题前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一下电功率的公式和欧姆定律的公式.讲例题前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要在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上下功夫.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教师也应在一体多变上下功夫.

计算涉及的物理量比较多,题目的难度比较大.解题时要认真审题,理清解题思路,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加深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弄清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特点,加深对计算过程中必须对各物理量一一对应的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目标

会根据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用电器的电阻.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运用电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培养归纳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电功率公式的运用,难点是灵活运用电功率、欧姆定律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引入新课

问:(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有什么特点?

(3)什么叫电功?什么叫电功率?

(4)用电器在什么情况下正常工作?

(5)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方案二:直接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解决问题:

1)已知用电器铭牌,求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电流.

2)已知用电器铭牌,求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电压或电流或功率.

3)电功率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例1:课本中的[例题1].

例题小结:

①若已知用电器的额定状态,可求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P额/U额和用电器的电阻R=U额2/P额.(一般地说,应当把用电器上所标明的额定条件,理解为给出了用电器的电阻.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②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额定功率大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分析:当电灯两端电压发生变化时,可认为灯丝的电阻没有改变,根据欧姆定律I=U/R可知,I随U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灯泡实际发出的功率也变化.

解题思路:

①根据额定状态求出灯泡的电阻.

②根据I=U/R求出灯泡在新电压上的电流.

③根据P=UI求出新电压下的功率.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分别算出灯泡在210伏和230伏电压下的功率P1和P2,其他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解此题.

讨论:本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学生回答,教师指出:用比例法P1∶P额=(U12∶U额)2求P1较为方便.

例题小结:

①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是随着它两端的实际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的;

②求实际功率的思路.

例3:将灯L1(PZ220-25)和灯L2(PZ220-60)并联接在220伏的电压上再将它们串联接在220伏的电路上,两种情况下哪盏灯泡亮些?为什么?

分析:要判断两灯的亮与暗,只要比较二灯的实际功率大小就可以了.

解:并联时,每盏灯的实际电压均为220伏,则其实际功率就等于灯的额定功率,因此可直接判断出灯L1比灯L1亮.

串联时,因每盏灯两端的电压均小于220伏,所以两灯均不能正常发光,根据例1的结果知道,灯L1的电阻R1大于灯L2的电阻R2,又因为两盏灯串联,所以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大.因此可根据P=UI=I2R判断出P1>P2,L1这盏灯亮些.

例题小结:在并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用电器消耗电功率小;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功率大.

例4:标有"6V3W"的小灯泡能不能直接接到9伏的电源上?若要使小灯泡接上后正常发光,应怎么办?

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不难判断,因为9伏已大于灯泡的额定电压6伏,如果直接接上去,因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得多,灯泡会烧坏,所以不能直接接入.若要接,应和灯泡串联一个电阻R再接入,让电阻R分担3伏的电压.

解:不能直接接入.应和一个阻值是R的电阻串联后再接入.

I=I额=P额/U额=3瓦/6伏=0.5安.

R=(U-U额)/I=(9伏-6伏)/0.5安=6欧.

讨论此题还有哪些方法求R.

例题小结:当加在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大许多时,用电器可能会烧坏,应和它串联一个电阻再接入.

探究活动

【课题】观察比较两只灯泡灯丝的粗细,判断额定功率的大小.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个人

【活动方式】

1.提出问题

第3篇

一、挖掘教材内容,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和献身科学事业教育

科学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和献身科学教育内容。例如牛顿的忘我工作,勤奋和悉心钻研精神;安培的刻苦学习、专心致志;欧姆的坚持不懈精神;法拉第的高尚品质和致力于科学研究精神。从我国古代指南针、地动仪、火箭的发明,到现代的“两弹一星”和“神舟”飞船成功收回。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这些辉煌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的责任感。用知识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科学课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科学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科学的教学过释中,把学到的科学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科学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科学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1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实施情感目标,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又艰苦又愉快。

2创设科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漫画,想想议议、阅读材料、科学家的故事、教学挂图和模型等带趣味性的科学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

3注重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鼓励性提问,注重对学生作业、测试作业适时肯定,成立科学兴趣小组,使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感情要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教师。

五、采用探究教学模式

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为学生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要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形成”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科学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下面以欧姆定律教学为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

以调光台灯切入,问:调光台灯是调节了电路里的什么科学量使灯的亮暗发生变化的?再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流的变化与灯亮暗变化的关系,问:“电流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与电阻、电压有关系。这样就确定研究方向。

2引导讨论,设计方案

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如何研究?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电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评价他人的设计,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3学生操作,实施方案

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教师在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予帮助。

4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引导学生用计算和图像分别分析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再进行综合,得到结论。

5反思应用迁移

第4篇

1、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的教育。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和献身科学的教育内容。如牛顿的忘我工作,勤奋和悉心钻研精神;安培的刻苦学习、专心致志;欧姆的坚持不懈精神。法拉第的高尚品质和致力于科学研究精神。从我国古代指南针、地动仪、火箭的发明,到现代的“两弹一星”和“神舟号”成功收回。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这些辉煌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的责任感。用知识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2、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把学到的物理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物理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出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例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但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可多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解释,如冬天用热水泡脚,能的转移;双手相互摩擦做功,双手觉得暖和,能的转化;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煤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3、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1)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目标,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发展,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既艰苦又愉快。注重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漫画、阅读材料、科学家的故事、教学挂图和模型等带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

(3)鼓励性提问,注重对学生作业、测试作业适时肯定,成立物理兴趣小组,使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感情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教师。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形成“参与一体验一内化一外延”的“科学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下面以“欧姆定律”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以调光台灯切入,问:调光台灯是调节了电路里的什么物理量使灯的亮暗发生变化的?再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流的变化与灯亮暗变化的关系,问:“电流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与电阻、电压有关系。这样就确定了研究方向。

(2)引导讨论,设计方案。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如何研究?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电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评价他人的设计,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3)学生操作,实施方案。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教师在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予帮助。

第5篇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的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看,不少师生仍然存在不重视课本的阅读,而是热衷于题海战术,特别是学生往往只凭课堂上听老师所讲的定律、公式就忙于做题目,造成基础知识不牢,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良后果。古人曾提出过闪光的教育思想“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并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下面谈谈怎样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经验和做法。

一、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另一方面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现在初中学习的科目繁多,课业负担较重,学生每天平均用于自学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学生感到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做了练了,但一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诱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祥既可以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面图等等。学生刚开始是不易读懂,也不习惯的,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用心的加以引导,要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予分析解释。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使之进一步理解,然后教师指出,并要求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应特别明确:谁是受力物体,浮力和大小,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去死背条文。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例如将“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的小”,“译”成写成“P铅<P钢<P铅”;又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然后求学生还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此外,物理课本中还常是一些物理术语,如“属性”、“竖直”、“状态”、“路程”等等,初中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师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去认识、了解。

三、培养预习习惯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在初二开始上物理课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物理书,我还特别向学生提出预习时应注意了解:1.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2.这一节(段)讲了几个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3.在阅读课本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4.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除此之外,在开始时,我在课前还拟定了一些预习提纲,用小黑板写好供他们预习时参考。如在《摩擦力》这一节课前列出以下提纲:1.什么叫做滑动摩擦力?是否两个物体只要接触,就一定有摩接力?2.在图9—11所示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木块在木板上要做匀速运动?为什么弹簧称读出的拉力,就知道了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3.滑动摩接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课本,了解其课文的中心要点,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从而不断的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的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通过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

总之,培养自学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战略任务之一,而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独立地感知、理解教材,通过经常性训练逐步地学会学习的方法,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6篇

1.“课前导学”进行评价,是物理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落脚点

“课前导学”环节,是一份导学案的起始环节,是学生开启知识之旅的出发点,更是每一位学生对新课预习的参考依据,有的放矢,提高预习效率.

如何“导”,成为重中之重.物理学科新授课的“课前导学”,可以是以前相关旧知识的铺垫,可以是同课、不同知识的灵活选用,甚至可以是单独对某一知识点的补充与强化.

导学案在上新课前一天(上课前),也要根据这个环节要求的难易程度决定提前发的时间.目的是让学生有思想准备:旧知识巩固的差不多了,要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挑战.

初二第一章“声现象”中,经常提前把导学案发下去,一来,学生刚接触物理,如何预习也要有个过程;二来,经常要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课上需要通过小实验和师生互动,使知识顺畅地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初二上学期后半学期,由于学生学的知识比较多,新授课时,会用到旧知识或者是一些思想方法,需要学生提前复习,才能为新授课教学的连贯,打好基础.

“浮力”是初中物理力学的一个难点,也是考察的重点.所以笔者在新授课后,常会以导学案的形式,总结归纳这个知识点.尤其在“课前导学”上花了心思,引导学生回顾“浮力”知识的来龙去脉:(1)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好受力分析,并布置分析思考题――浮力方向是否总是竖直向上?(2)罗列计算浮力的几种方法?(提倡一题多解,目的是熟悉计算公式,让学生巩固计算题的一般解题思路);(3)集思广益:对“浮力”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或是心得.

这样的设计,笔者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可以说,“课前导学”环节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是起到能否统一共识,进入和谐互动的前提,是老师评价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主要参考依据.

2.“课堂达标”评价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成长点

“课堂达标”环节,是一份导学案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对本课新知识的学习后,开展实践应用的“演练场”.

新知识通过课堂师生互动,是否深入每一位学生之心,“课堂达标”就可以很灵活地能动地进行评价.反之,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是否把新知识以“润物细无声”之中很好地传授于他的参考依据.所以“课堂达标”的编制,要有大众化的基础题,也要有得跳一跳才能解决的拓展题,可以因人而异,因班而异.

在“凸透镜成像规律”新授课导学案中,笔者经常会设置几个粗看很灵活的问题(本节课是实验课,很多现象需用心观察、用心想):(1)蜡烛移到什么位置,像消失?(2)蜡烛靠近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大小如何变化?远离呢?(3)靠的很近时,光屏上没有像,这是该怎么看?(4)用物体挡住凸透镜,像是否发生变化?(5)把蜡烛向上(左)移动,像又是如何变化?如果在教学里很突兀地问,可能都云里雾里,现在是经过了导学案的一些实验的提示,回答起来会有的放矢.既是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肯定,也会对以后习题的分析留下直观印象.

学习“欧姆定律应用”后,重点是考量学生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及灵活选用公式.为此笔者会以“一对一,你答我问”的形式,就怎么分析题目、选择公式,解题规范;通过学生先练,再评讲的方式.使学生知道怎么去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达到互检互评的目的.

这样的评价,可以能动地发现学生对教师知识讲解是否到位,可以不定人地观察学生是否投入、思考,达到师生和谐地张力课堂的最终目的.

3.“课后反馈”进行评价,是物理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延伸

“课后反馈”环节,可以说是导学案编制的一个亮点环节,它是巩固新课所学知识点的新一波攻势.

这个环节,对于那些刚接触物理,还停留在课堂精彩实验的品味中,还不能适应“物理”也需要作业的初二学生来讲,很重要,很及时.

所以这个阶段的“课后反馈”环节,笔者经常设置这样的题目:课后小实验,通过体验整个过程――准备器材、做实验、观察和思考,做好相应的记录,通过课堂交流――师生进行评价,一方面让学生慢慢养成物理也要作业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理解所学知识,理解所学知识可以由简单实验来验证的良好习惯.

实践下来,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良好的帮助,特别是一个科学探究的题目,同学更会得心应手.

到了更注重分析、计算阶段,“课后反馈”环节作业的设置,应紧扣新课,是“课堂达标”出现习题的强化、巩固,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题量不在于多,而在于要练到学生的心坎上.

在“速度”、“浮力”、“机械功”、“欧姆定律”、“电功率”等很多导学案的“课后反馈”环节,对于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应在情境之中,与生活场景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让每个学生能真切感受到代公式的计算题其实很简单,外在的物理情境、生活场景,就像礼品的包装,把它去除后.就简单成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就是一个公式(或其变形).

第7篇

关键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面对技工学校招生难,生源质量差,教学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如何才能使技校生招得来,学得进,能成才;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出当前的教学困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如何转变同一标准,同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并存的局面,使我们的“产品”能顺利进入市场等一系列的问题,依照现代教育的目标,本着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全面提升素质”的理念,结合教学实际,我们思考尝试在技工学校实施分层教学模式。

所谓分层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把群体的培养目标与个体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从素质教育的理论出发,正视个体差异,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所有的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不同要求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基础上的学习得到优化,并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教与学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分层教学应贯穿于教学的所有环节,主要包括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课外作业、分层辅导、分层考试五个方面。

(一)分层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根据大纲、教材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及内容,综合班级里各层次学生的已有水平,制定与各层次学生认知水平相吻合的分层教学目标,并在“分层讲授新知识”前将这些教学目标告诉学生,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学习目标既针对学生也制约老师,既导学又导教。同一知识点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虽有差异,但目标之间应设置拾级而上的台阶,讲授新课之前将“台阶”以讲解、板书或是投影等形式让学生有所认识,在教学中逐步分层认知。 如《电工基础》课,在讲述“磁路和磁路欧姆定律”时,其学习目标可以设计成“记忆型掌握”(掌握什么是磁路及其作用以及磁路欧姆定律的定义式);“理解型掌握”(在熟记结论及应用公式进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掌握磁路欧姆定律定义式的推导过程。);“分析归纳型掌握”(通过磁路与电路的对比,掌握磁路与电路的对应关系,以加强对定义式中各物理量的深入理解);“归纳迁移性掌握”(能够对实际磁路问题进行定性分析)。

(二)分层上课

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总的环节”,又有照顾优、差生的“分的环节”。一般步骤按:分类自学一集体讲授一分类质疑一分类指导一分类练习一集体归纳。这“四分二合”的课堂结构,“分”而不散,“合”而不死,不但自然地融进了预习、讲授、质疑、辅导、巩固、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较好地满足了好、中、差三类学生对教师授课的不同需求。例如:在讲授“交流接触器的结构”一节时,我们首先让学生按照接触器的拆卸要求与步骤,自行拆卸,并对照教材交流接触器的结构图,自己学习认识每一部件。然后集体讲解其结构特点、作用和工作原理。在讲解的过程中,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如结构名称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可提问差生,既可以检查他们的自学效果,同时又可以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促使他们能由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转变。再如“交流接触器的铁心和衔铁,为什么要用E型硅钢片叠压铆成而不用整块铸铁制成?”对于这类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需要用到《电工基础》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此,我们可以先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然后再提问优秀学生,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达到概括知识和重、难点突破的效果。最后,在课堂小结和巩固练习时,仍以提问的方式,重点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各有所得。

(三)分层课外作业

教学的近期效果是通过设问,练习和作业反馈出来。分层设计练习、作业,使优、中、差学生在课内花8-10分钟都能完成练习,在课外花30分钟左右时间都能完成作业。那么如何体现恰当的难度呢?例如:对差生要求是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以重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模仿学会解最基本的问题,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中等程度学生的起点要求及难度,以把握概念,掌握一般解题方法为主,难度以例题的简单变式,一、二个知识的小综合为主,使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对于优秀学生则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灵活熟练的运用,从思想方法和能力培养多作考虑,能独立解决诸如想一想之类的问题,注意一题多解,多变,有时还可以布置些探究性、开放性、讨论型的问题,甚至让学生自己编拟问题并求解之,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学无止境。

(四)分层辅导

实行分类辅导。例如我校的“3+2”机电专业,即学生在技校学习三年,然后再升入对口的院校再学习两年,取得大专学历。但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愿再继续后两年的学习。这样班内就形成两种走向。对此,在辅导时要有针对性,对只要求完成技校学业的学生,应注重对他们专业知识,特别是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使他们能顺利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对于要继续大专学习的学生,除应进行现阶段的专业知识、技能辅导外,还应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如英语、初、高等数学的辅导。

(五)分层考试

第8篇

随着多媒体、电子白板的普及应用,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用幻灯片代替板书的现象,教学设计的重心也落在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探究活动、加强有效合作等上面。虽然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学流程更加流畅、教学容量大大增加,但由于内容分散于各幻灯片中,幻灯片又经常切换,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学习内容,不能反映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缺乏整体的印象和反思学习的载体。虽然有些教师的板书通过幻灯片或电子白板呈现,但由于缺乏精心设计,没有思维的深度,导致学生像看电影一样,很难形成思维冲击和记忆的持久性,课堂效率不高。

新课程理念下,科学课更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过程和方法,若用多媒体代替幻灯片,教学内容需要精心预设。新课程倡导充分利用师生交流中生成的教学资源,而生成的过程充满了变化,“预设”与“变化”必然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随着科学新课程的推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理念的深入,很多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如何上好展示课、观摩课、优质课,较少考虑一节课的板书如何设计,导致教学中难寻精心设计的板书。人们在不知不觉的追新求异中,淡忘了一些优良的传统,我们得学会选择与传承,在传承中学会创新。新课程科学教学中,为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在更新教学理念、引进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并优化板书设计,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优化初中《科学》板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板书设计要充分体现前概念对学生的影响,提高课堂效率

前概念是前科学概念的简称,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又形象地称之为日常概念,它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的相关现象,

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总存在这种情况:学生带着前概念来到课堂上,教师死板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的概念,这些东西很快被遗忘,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头脑中的不少前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与掌握。这样的前概念,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资源。 我们应把这种“资源”作为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前概念中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

例如,华师大版(下同)八上《惯性》教学中,力对惯性概念的形成有负作用,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板书设计时,可作如下处理。

2.板书设计要促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实现跳跃,提高课堂效率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助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实践证明,只有课堂板书的内容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知识,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未知知识,才能促使学生建立稳定的学习兴趣,揭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内部联系;对教师来说,要设计好板书模式,帮助学生突破“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释疑过程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顺利突破“最近发展区”。

例如,《欧姆定律》教学中,定律的得出是体现科学探究过程的良好素材,笔者沿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数据分析——交流表达——归纳小结”的顺序展开教学。板书设计以电路图为平台,巩固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遵从学生的认知心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借助板书,逐步引领学生探究、分析,得出结论,根据预先设计,在黑板上逐步添加本节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逻辑性;对称的布局,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利于促进左、右脑协调运用,开发大脑的潜能。板书如下:

3.板书设计要实现“信息的交合”,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科学》新课标课程整合的特点是: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相结合,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互动与联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养。故在板书设计中,以某个或某些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整合,使之立体化、网络化、规律化,达到以简驭繁、见微知著的效果。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9篇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在中学时代教师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并不断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当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第一节物理课就是学习“绪论”。“绪论”中对学生的第一个要求是“认真阅读课本”。而且强调:“学校生活毕竟是短暂的,未来不论我们从事哪种工作,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这种提高主要靠自学。”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的今天,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物理自学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课本是学生自学最基本的素材

物理课本是学生学习物理课的重要依据,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精神的重要材料,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强化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并设法解决问题,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我们要向学生讲明预习的意义和好处,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指导自学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巡回辅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人施导。要经常检查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将好的读书笔记进行评议推广。要允许学生就近和同学小声讨论自学中的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重点内容要在课内传授分析和思维的方法,具体指导阅读,处理好通读与精读的关系。对哪些重点的字、词、句、段、概念、小结和定理、定律,要诱导学生把精力花在理解上。如对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出三层意思: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教师的重点指导,会让已经按要求进行预习的学生感到既合算又有收获。而没有预习的学生会有失落感,从而逐步认识到及时预习和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二、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教师不仅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蜂,而且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现在高中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学生感到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一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诱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祥既可以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三、结合教学传授学习方法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中小学开设了学法课,专门讲授学习方法问题。讲授的内容包括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等;通过讲授,使学生学会运用常规的学习方法,懂得如何集中分配注意,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应用知识以及科学的安排时间,从而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这些学习方法一是能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兴趣,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二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创之见。锻炼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是能克服学生某些消极定势,消除了对某些物理概念、规律的模糊的乃至错误的认识;四是可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们进入大学深造或走向社会,投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打好思想基础。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其自觉主动的学习精神,主张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活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地统一起来。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应在阅读思考、联想质疑、理解知识、讨论交流、练习运用、归纳小结、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掌握规律、解决问题诸多方面下功夫;要求教师真正解放思想,放心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但不能放任自流,因为自学不是无师自通。中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主观努力去获取新知识和增强能力的一种行为变化过程。我们应千方百计去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并在备课、安排、检查督促、个别指导、巡回辅导、启发点拨、把握程度、拓展知识、总结提高等多方面下功夫。具体实施应以现行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出发点,采取多种形式。多条渠道,特别是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因为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能游离于知识形成的过程之处。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提高时要注重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会自学,在自学中不断丰富知识,增强才干。

第10篇

一、导入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巧妙地布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前计算的都是电压,为什么要求电位呢?例如用导体把建筑的每个等电位点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然后接地,起放电作用,把静电,雷击引入地下,保证人身安全。当电路中元件较多时,表示两点间电压计算烦琐,而用电位表示,简单又清晰。

教学目的是通过例题说明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是UAB=ΦA-ΦB的应用。进一步阐述了零电位的意义,这既是加深对零电位概念的理解,也是电位计算的基准。

二、教学过程

电位的计算就是电压的计算,某点的电位就是该点对于参考点的电压。UAB=ΦA-ΦB

ΦA=UA0=ΦA-Φ0,(Φ0=0)

例题:在如图的电路中,已知E1=18 V,E2=46 V,r01=r02=1 Ω,R1=2 Ω,R2=4 Ω,R3=6 Ω。试计算各点的电位。(设D为参考点)

解:(1)求电路中的电流。因为E2>E1,所以电流的正方向与E2相同,根据欧姆定律可得到:

I=(E2-E1)/(r01+r02+R1+R2+R3)=(46-18)/(1+1+2+4+6)=2 A

(2)从参考点出发,采用顺时针方向进行计算

F点的电位:因为UFD=IR2=ΦF-ΦDΦD=0

所以ΦF=IR2=2×4=8 V

A点的电位:因为UAF=E1+Ir01=18+2×1=20 V

ΦA-ΦF=UAF=20 V

所以ΦA=UAF+ΦF=20+8=28 V

B点的电位:因为UAB=ΦA-ΦB=-IR1=-2×2=-4 V

所以ΦB=ΦA-UAF=28-(-4)=32 V

C点的电位:因为UBC=E2-Ir02=46-2×1=44 V

UBC=ΦB-ΦC

所以ΦC=ΦB-UBC=32-44=-12 V

电位计算的方法:

1.选定零电位点(应以计算方便为好)

2.选择路径(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

3.确定正负

绕行路径上电压和电动势的正负可根据下列原则确定:

电阻上电流进入电阻的一端是正极,而流出的一端为负极。

电源电动势的正负一般是直接给出的,正极电位高于负极电位。

三、课堂练习

1.判断图中电阻上电压的正负和电动势的正负

2.写出UAB=( ) UCD=( )

四、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讲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基本知识是:

五、布置作业

计算下图中C点的电位:

六、板书设计

第六节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

零电位――参考点的电位。

电位计算的方法:

1.选定零电位点(应以计算方便为好)

2.选择路径(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

3.确定正负

绕行路径上电压和电动势的正负可根据下列原则确定:

电阻上电流进入电阻的一端是正极,而流出的一端为负极。

电源电动势的正负一般是直接给出的,正极电位高于负极电位。

七、教学后记

要注意电位的计算方法,只有掌握基本计算方法才能够灵活应用。

(作者单位 山西省阳煤集团技工学校)

第11篇

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探究课堂上进行“猜想与假设”环节时,比较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当问题提出后,学生不主动尝试猜想而冷场的现象;或者是无根据的猜测和主观臆造以致猜想很不科学.(2)教师不重视这个过程,草草安排,匆匆了事,只有在不做这个环节而下面课程无法进行时才不得以安排一下,操作过程为节省时间,怕学生思维过于发散提出一些超出备课范围的猜想而收不了场,于是束缚学生思维甚者直接代办;也有重视者却不得其法,放空式无引导,不激发,不铺垫,甚至对学生的猜想结果处理不当,出现科学性错误.(3)学生在整个猜想环节处于一种非主动意识的经历,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再次遇到同类处境时并不能表现出经受过训练,找不着“道”.

2“猜想与假设”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生在进行猜想时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情况是因为学生遇到问题时,思维一片空白,没有思路也不具备进行科学猜想的方法和经验,知识储备不足,超出最近发展区,以致勇气不足而不敢回答,而教师为完成教学进度急于顺利地把课上完而往前赶进度,对猜想本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的后果就是课堂不能很好地进行,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课堂上甚至出现知识上的科学性错误,并且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养成一种不良的习惯.

3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猜想与假设”的改进方法

由于教学进度的原因,确实不可能安排大块的时间来进行猜想,那么,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如何才能让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科学而又有效的提升呢?下面将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3.1教师提高对“猜想与假设”的重视程度

猜想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探究意识和能力,猜想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猜想不是仅为探究物理规律服务的,更不是探究课上的配角,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应该是物理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当有意识地考虑好如何在一节物理探究课上鼓励学生进行猜想,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经历“猜想与假设”这个过程.在课堂小结时对本节课所进行的猜想过程进行反思及拓展,加深学生对所经历过程的认识,对学生的猜想能力也是一种提升.比如《平面镜成像》一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当考虑“平面镜成像具有哪些特点”,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对其特点进行猜想,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同时提醒学生正在经历猜想“平面镜成像具有哪些特点”这个过程,猜想结果将影响课程接下来的探究方向,猜想是一个有意义且重要的过程.在最后课堂小结时也提醒学生总结猜想经历,如当问题提出后是怎样创设情景并有依据地进行猜想,加深印象.

3.2注重呵护学生“猜想与假设”的积极性

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二刚起步学习物理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还不是很丰富,既缺少经历科学探究的经验,也没有掌握很多科学方法.面对物理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时往往表现得不知所措,就算对问题的结果有自己的猜想,也会由于不敢保证是科学的而鼓不起勇气回答.此时教师应当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思考结果说出来,哪怕说错了也没关系.当学生的猜想很有研究价值时当给予肯定评价,如果答得不是很好,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并引导其更科学有依据地思考.学生的猜想结果,教师最好能在黑板上写下来展示,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其猜想积极性的呵护.例如《科学探究:摩擦力》一课,学生可能会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接触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重力等因素有关.虽然以上都不是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但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让学生说明依据,并把这些猜想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对学生应该是一种肯定和鼓舞,能很好地保护好其积极性.

3.3培养学生良好的“猜想与假设”习惯

3.3.1培养学生自己创设情景,找寻猜想依据的自觉性

“提出问题”环节之后教师可以创设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去猜想.其目的不仅是能把这一节课顺利地上下去,而应该是给学生一种示范和帮助其养成习惯.学生再次遇到问题时,则会自觉地想要创设环境,寻找真实的体验然后去猜想.比如《平面镜成像》一课,提出“平面镜成像具有哪些特点”问题后,教师可以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块小镜子,让学生给不同的物体照镜子,看能发现什么特点并提出自己的猜想.而如果有了这一课的经历作为铺垫,在接下来学习《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时,学生遇到“凸透镜成像具有什么规律”这个问题,老师不要直接安排学生拿起凸透镜对着物体改变距离进行观察,而是引导学生回忆之前遇到问题时是如何创设情境,真实体验后猜想的,顺利地引导学生拿起凸透镜进行观察并进行有依据的猜想.由此可以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觉创设情境找寻猜想依据.

3.3.2增长学生的见闻和知识储备,使学生猜想有更丰富的依据

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挖掘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事物,注重收集资料,阅读自然科学类报刊书籍,上网发现有趣的科学现象,丰富知识和见闻.提出问题后进行猜想时,引导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原有知识,联系大脑里的所有经验,形成一种有真实经验依据的猜想.比如《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一课,学生猜想液体压强的特点时,可以联系已有知识和见闻,联想到游泳时人越往深处去受到水压越大的经验而提出液体压强大小可能与深度有关的猜想.

3.3.3提醒学生摒弃“物理学科本位思想”

物理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物理问题的解决可以借鉴从其他学科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思考如何提高热机效率时,借助从化学科获得的知识猜想,增加氧气和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使燃料燃烧更充分.鼓励学生运用从其他学科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解除思维束缚,也能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

3.4教师应避免在处理学生的猜想结果时出现科学性错误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主体;互动;探究

【Abstract】Constructs “the main body—interaction—to inquire into” the educational model, must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on, manifests student’s main body status and teacher’s leading role, lets the student study in the participation, driving research, independent study, but the teacher only is the instruction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 and the active organizer, lets the student the academic society study in the participation, the academic society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function and the situation study which exchanges throug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hieved independently constructs the knowledge the goal, achieves goal which the student develops on own initiative.

【Key words】Educational model; Main body; Interaction; Inquired into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深化教学改革就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下面谈谈在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中的粗浅认识。

1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意义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它已成为研究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①缺乏积极的探究精神;②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行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在共同的活动中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和合作。

1.2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会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他们的自我选择将形成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会因此不断进行自我的调控,不断反思学习方法,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推断,一旦学生成为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就不再被动地去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会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2“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目前,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单向的由老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教学模式仍明显存在,这种模式认为教师讲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自组织”,而不是质的“建构”过程,明显违反了“教是为了发展”,“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规律,“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短暂的时间内对学生效果明显,涨分较快,但长期来说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不利。因此,针对“单向—注入式”教学的种种问题有必要构建“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 2.1“问题互动”教学模式。首先是根据学生背景、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全课中心问题,此问题学生马上不能回答,接着设置的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进行的学生学习活动,逐步解决中心问题。比如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节先创设情景:让条形磁条插入和拔出线圈,闭合回路中电流的方向不同,让学生看到这一现象。然后再提出问题:如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呢?学生通过做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归纳,总结出楞次定律,这一系列活动组成课堂一个又一个新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2“讨论—互动”教学模式。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大胆重新分配上课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验、去总结,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而不是教师一讲到底,讲得很深很细,不给学生思索的空间,学生机械地接受。例如,高中物理的“欧姆定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一边讲新课,一边让学生实验,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E=U内+U外。再如,高中物理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电流、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和待测电阻各一次,自己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①测量电路如何选择?②控制电路如何选项择?③电源如何选择等?学生通过小组实验、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总结,自行导出规律,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

3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叫做探究学习。它包括科学探究、技术探究、社会探究、学习探究等不同的类型。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两种形式:

3.1“动手做”学习:在这种方法的学习中,教师通过设置适当。活动和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这一方法的口号是:“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

动手做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亲自参加活动、实验、讨论而自主构建知识,教师可以提出建议引导学生,而不是替代他们去做。如:高中物理中牛顿第二定律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数据、讨论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2情境探索学习方法“例题+问题+小结”的形式组织学习材料,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釆用这一方法,教职工师不需要通过讲解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和辅导学生通过考察实例和解决问题,自主地归纳和发现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