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时间:2023-07-12 17:08: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发展基本情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第1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农民;改进措施

设施农业即保护地栽培,是指具有相应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环境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从而进行高效生产的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在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绥中县基本情况

1.1全县种植业基本情况

全县的种植面积为15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91万亩,果园面积68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4万亩,设施农业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设施蔬菜产量为126万吨,产值16亿元,设施水果产量为0.1375万吨产值为1.315亿元,设施花卉为0.06万亩,产值为0.072亿元。

1.2农村劳动力情况

农村劳动力人数为28.6万人,其中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人数为20.2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为15.6万人,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人数为9.4万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为75392人,常年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为51689人。

1.3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品种、产量及产值

绥中县生产经营的设施蔬菜主要有:黄瓜,种植面积约为10万亩,产量为55.7万吨,产值8.4亿元;茄子,种植面积约为5万亩,产量为28.5万吨,产值3.2亿元;辣椒,种植面积约为4.15万亩,产量为13.7万吨,产值1.8亿元;菜豆,种植面积约为1.8万亩,产量为4.5万吨,产值0.7亿元;番茄,种植面积约为0.9万亩,产量为3.6万吨,产值0.4亿元;其他种植面积7.5万亩,产量13.6万吨,产值1.36亿元。生产经营的设施水果主要有蓝莓、葡萄和桃,种植面积0.19万亩,产值1.315亿元;生产经营的设施花卉主要是百合花,种植面积约为0.06万亩,产量为360万支,产值为0.072亿元。

2设施农业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十分重视设施农业建设,把设施蔬菜生产作为优先发展项目,专门出台了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及相关文件。县政府“六项工程”、“四项工程”、“三项工程”都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主要内容,整合全县农业培训机构和支农资金,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新建、扩建的设施农业基地作为重点支持项目;把用于设施农业的新型农机具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保证支农资金向设施农业倾斜,促进了全县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县种植业设施农业已达到14.25万亩,而且近两年新增的主要是高效日光温室,涌现了一批工厂化育苗基地。2009年~2013年全县对设施小区办电支持资金就达到1800万元,新建高效日光温室2600个,新建育苗基地7个,占地1000亩。

3设施农业的培训情况

为了保证设施农业顺利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近年来,绥中县农发局针对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编写了全县设施农业技术培训计划,组织专、兼职教师,编写了培训教材;对基层技术员和农业大户进行了单独培训;对设施农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专项培训和技术指导。培训重点是加强田间技术指导,做好跟踪服务。根据农民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机构还专门聘请了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授课。同时收集和整理农产品市场信息及农资市场信息,对农民产品销售和对农资的购买提供帮助。

4设施农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4.1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任务重

2013年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8.6万人,从事家庭经营的有20.2万人,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有9.4万人。绥中县现在有农业技术人员150人,农业技术人员与设施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626,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与设施农业发展相比明显偏低。

4.2农民基本素质低,参培积极性不高

全县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仍以家庭为主,绝大多数农户的经营理念、思维方式、种养习惯均停留在最初的传统模式上。大多以追求短期效益、眼前利益为目标,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想扩大规模,又受到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方面的制约。

4.3从业人员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

目前从事设施农业的劳动力年龄老化,多以女性为主,文化程度偏低。全县农村现有从业劳动力以4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员为主。占农业从业人员总量的80%以上。而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

5对设施农业科技培训的改进措施

第2篇

镇紧紧围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的主题,深入剖析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创造性地谋划工作。作为我县一个农业大镇,在强攻工业的同时,按照我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农业发展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思考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推动农业新发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为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镇广大干群集思广益,掀起了一场加快我镇农业新发展的大讨论。我认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推动农业新发展的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

我们首先应该对现代农业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一、继续解放思想,加快科学理论知识的更新。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理论知识更新周期缩短,靠着我们本身固有的知识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更不要说带领群众致富。农业科技知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力保障,基层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及当前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政策。了解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解决突出问题。一是强化学习意识。解放思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要有紧迫意识,时不我待,应该紧跟市场脚步完善知识结构特别是农业生产知识。我镇定期组织学习班,邀请上级专家来授课,要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必须参加。为增加学员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实效性,把授课地点放在农业生产的一线,同时加强中央对农村工作政策的宣讲力度,确保精神深入人心。二是强化战略意识。加强学习,认识问题,紧抓粮食生产。我镇作为我县重要粮仓,粮食生产一直是我镇长抓不懈的工作重点。在保障基本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加强监管防止荒地占地现象,鼓励农民“单改双”增加种粮面积;鼓励农民在保证粮食产量不减少的前提下,扩大“绿色”水稻的种植面积,今年“绿色”水稻的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在不影响农业生产期的前提下,我镇积极组织种粮大户学习保产增收的农业生产知识。出台鼓励政策对出售商品粮5万斤的奖励1000元,10万斤的奖励的2000元。三是强化市场意识。加强学习,学习符合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理论。去年年底至今年初的食用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了解到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不到六成,加上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各省农民油菜种植积极性不高和种植品种不优产量不高。我镇素来就有冬季种植油菜的历史,但近年来也出现了种植积极性不高,产量低,没有经济效益以致大量农民放弃种植油菜的打算。市场的需求就是我们的需求,针对这些情况,我镇计划于年底搞一个油菜高产试验田项目,邀请专家组织授课,选用优质品种,科学种植,确保高产丰收。要求通过这个项目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要求一改过去农民自家种的油菜仅够自家的低产状况,要求达到商品化种植效益。

二、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的市场服务体系。

乡镇发展现代农业,会碰到三个棘手的问题:资金、技术、信息。我镇将从以下三点来力求解决这一难题。一是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我镇是一个外出务工人口大镇,约有8000多人外出务工。据不完全统计,农民工务工总收入近两亿元,这就是我们所要争取资金来源之一,我镇积极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创什么业,现代农业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回乡单个体创业将会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这样就会出现有好的项目,有好的想法,但苦无足额资金而无法进行。我镇考虑到这一问题,上争取省市县鼓励农业发展的资金与政策,自己千方百计节省开支筹集资金建立农民文明创业信用基金,下要求农民若有好的可行的创业计划积极申请文明创业信用基金支持。我镇今年确保自主筹集资金用于支持农民创业不少于30万,支持不少于10户的大型种植养殖户,帮助他们提升技术含量和商品品牌化。二是千方百计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弥补农民知识缺陷。技术支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力保障,为保证农民农业生产的顺利高效进行,我镇领导干部积极寻求广泛的农业技术合作。我镇多名领导干部利用自己与江西农大多位农技学专家教授的师生情谊建立起农业技术咨询网络,通过现代网络的高速便利的途径来解决我镇农业生产的技术服务问题,这为我镇现代农业发展又增加了新的途径,这样既省资金又方便高效。三是千方百计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农业生产基本情况。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谁掌握信息,谁就将掌握未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不能盲目进行要紧跟市场需要,我镇就这一块采取网络信息化办公,主管领导及时掌握我镇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办公室人员统计我镇农业生产品种种类,编排我镇种植养殖大户的通讯录,根据农业权威网站的市场分析及时通过短信等形式通知各农户。确保个种植养殖户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

三、继续解放思想,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

进一步加大自身思想解放的力度。深入学习上级精神,深入查找差距和不足,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真正树立敢于突破,敢担风险,敢于负责的态度,打破惯性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新跨越。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变传统管制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决策,保障生产者的参与权,拓展参与渠道。我镇在做出与农业生产有关决策时,经常下到基层与农民交流意见,确保他们所提合理意见能够纳入决策。转变以前闭门办公而是主动出去服务,减少农民对政府的疑虑。使政府与农民在农业发展上良性互动。干部为农民利益敢于科学的风险决策,为农民争取更多的利益,也力争把农业生产的市场化风险降到最低,做到民情民意掌握于心。

第3篇

[关键词] 粤北 三农 气象服务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0-0293-01

前言

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是研究“三农”问题的目的,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总体稳定大局,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快速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目标。党和政府始终对“三农”问题十分关注,始终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气象和三农是紧密相连的,粤北地区即广东省北部,地理位置是指:韶关、清远两个地级市所管辖的范围。粤北地区北与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这种地形导致粤北地区气候十分复杂多变,经常会受到干旱、低温、暴雨和台风的影响,在我国属于农业灾害多、高危险的重点地区。本文针对粤北“三农”气象服务的基本情况进行论述,提出了当前对粤北地区提供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出了提高气象服务的有效措施。

1 粤北“三农”气象服务基本情况

广东地区的气象服务部门在工作中始终围绕掌握“三农”服务为核心,在当地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实施省人大议案,加强“三农”气象服务

为了提升气象为“三农”服务的水平,早在2000年广东省人大就批准实施了《关于加强广东省气象事业建设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议案。这项议案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粤北气象部门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气象事业,尤其是在服务“三农”问题上,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服务能力。

1.2 开发农业气候资源,服务农业结构调整

在广东省地理布局上,粤北地区主要以山地及丘陵地形为主,当地传统的农业水平十分低下,农产品产量较低,农民收入并不高。气象部门对该地区的气候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显示该地区夏凉气候资源十分丰富,非常有利于开发高山花卉事业和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并将此次调查结果迅速呈报相关部门,建议快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

1.3 针对农业生产需求开展农用天气预报

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水体、植被、地形等因素影响的很大,农业生产需要更加全面的天气预报。粤北地区气象部门充分利用省重点项目“广东省农用天气预报关键技术及防寒减灾对策”,积极利用天气预报系统,对当地的农田小气候进行准确预报。能够满足当地不同农业发展的气象需求。

1.4 强化灾害预警评估,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为了能够减少各种气象灾害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损失,粤北地区气象部门加强了对灾害预警评估能力,尤其是对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灾害,对灾害进行等级划分,并且对灾害的详细情况进行提前预报,为各部门在防灾抗灾方面提供第一手资料。

1.5 增加气象信息在农村的渠道

根据广东省《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规定》要求,粤北地区已经建立了应对各种气候灾害的应急管理机制,确保一旦发现各种灾害情况都能够快速、准确的向有关部门提前预警。并且扩展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各种气象信息,最大限度的使农民能够第一时间收到气象信息。

2 气象在服务“三农”当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业事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种植水平也在逐年提高,粤北地区近年来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引进了很多新品种,农业布局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服务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紧跟农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 缺乏针对性

在气象信息过程中基本只能够提供一定范围内的气象信息,且气象信息比较单一,对该地区种植和养殖产业的针对性不够,没有进行分门别类的预警,这种服务只能够为当地农业提供笼统的气象信息,针对性不高。

2.2 缺乏多样性

完整的气象信息应当包括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光照、风力、蒸发量等等相当繁杂的信息,因为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植物的生长,虽然一些信息看似对一般植物生长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一些花卉等品种的影响十分巨大。一般气象信息是,只是对气温、是否降雨和风力等基本情况进行预报,很难精细到各种不同的因素。

2.3 缺乏准确性

虽然我国气象部门预警信息已经能够将气象预测提高到十天以内,并且准确率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是在预报中对年份、季度和月的预报水平仍然很低,这对安排种植农作物、制定全年种植计划帮助很小。

2.4 缺乏及时性

当前粤北地区的气象部门每天定时向外各种气象信息,主要通过的传播渠道有电视和电台,受到传播渠道的限制,常规的播报只能够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很多农村不能够准时收到每天的气象预报。并且很多农民没有养成拨打12121查询天气的习惯,经常会错过天气预报,不能第一时间掌握天气的变化。

3 加强“三农”气象服务的有效措施

3.1 转变“三农”气象服务观念

在气象服务“三农”方面,不要仅仅重视气象服务,忽视农村生存、生活环境建设气象服务的状况。逐步加强农村镇集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农村公共卫生等工程建设的气候论证和气象系列化服务,在农村要建立风能开发利用、太阳能发电等全方位的气象服务,帮助农民利用周边的气候资源提高生活质量,转变工作观念,促进农村气象服务的持续发展。

3.2 丰富“三农”气象服务产品

要真正了解农村对气象工作的需求,不断推出符合农民需求的气象产品。可以从开发专业服务和加强重要天气两个方面入手:专业服务方面,可以建立粤北地区夏凉气候资源利用示范区,将粤北地区气候特点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全天候监测,准确找到适合当地气候的生长作物品种,真正将气候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重要天气方面,对于一些对农业可能造成灾害的天气要及时、准确进行预报,加大播报频率、对气候变化进行详细描述,为农民判断提供可靠材料。要及时了解农业方面新引进的品种,针对品种生长特点,提供相应的气象服务。

3.3 气象服务信息进村入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加之微信、微博的大量应用,农民获得消息的渠道逐渐增多,渠道虽然增多,但是信息的准确性却很难保证。作为气象部门,可以开发自己的通讯软件,让农村可以通过使用软件第一时间了解天气情况。同时,还可以与各级政府合作,利用农村大喇叭、微信群等渠道,第一时间在农村大范围传播信息,当地政府也可以根据气象信息,迅速安排部署抗灾减灾工作。

3.4 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气象部门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当前各种高新科技,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长效性,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相比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吸取经验,提高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4 总结

“三农”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尤其是我国当前还属于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总值在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很大,粤北地区地形复杂,适合生长的作物品种众多,如果发展良好,对当地的经济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当地气候灾害繁多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当地气象部门必须全面履行自己职责,加强气象服务,在做到及时通报各种气象信息的同时,还要帮助当地农村将气候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

参考文献

[1]潘嘉念,崔健,涂悦贤等.广东气候与农业[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10

[2]潘嘉念,涂悦贤,李载忠.广东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灾减灾对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81-192

[3]黄增明,周世怀.广东省山区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适用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第4篇

一、农业基本情况

泌阳县是农业大县,总人口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万人,总耕地面积8.91万hm2,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12hm2。常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7万hm2,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7万hm2,粮食总产量60万t。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

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需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有利于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业基础;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通过推广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民

增收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

(四)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包括价格、质量、品牌和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农业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

三、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机遇

农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渗透和扩散,带动了高新品种、生物农药、节水工程、农业信息等新型产业的兴起。随着人们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绿色食品、方便食品需求日益扩大,将极大地拉动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四、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措施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加强实践探索,采取多措并举的办法,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结合泌阳县实际情况,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农业区域化,从一定意义上就是“特色+专业+规模”,说到底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应通过农业项目、资金的整合,集中投入,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规模效益和产业竞争能力。

(二)强化科技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是发展高新技术。重点发展新品种及种子处理技术、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节水技术、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技术、精深加工技术、信息技术等。二是搞好示范应用工作。按照“一乡一主业,一村一主品”的建设原则,大力发展和逐步开发各具特色的主导农产品。三是完善推广体系。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同时,放活经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活动。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生产,就是通过运用工业生产模式经营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推进标准化生产,需要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加强质量安全监测。

(四)搞好农业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1.通过推广土地流转政策,培育一批种植大户,实行规模化生产,提高种植效益和劳动生产率。2.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发展一批辐射面广的中小型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企业群体。3.积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建设,以乡镇为主体,整建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发挥集聚效应,实现规模效益。

(五)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一方面,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推广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引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毒农药,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利用率,减少对土壤的污染;通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另一方面,构建产业之间相互依存、产品和中间产品及废弃物交换利用的产业循环体系,并积极引导农业内部循环体系以及农户家庭循环体系。

(六)加强农业保障能力建设

第5篇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业经济影响作用

过去的经济发展中,为了实现社会工业化,对于工业的财政支出远远大于农业方面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基础得到强化,而农业相对发展比较落后。农业的生产积极性较低,工农业发展的明显不协调。因此国家以及地方财政需要加大对于支农的支出,对于促进工农业的协调发展,推动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的意义

财政支农支出的资金是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财政支农可以弥补农业经济发展弱势。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限制因素。而财政支农支出可以用于建设农业基础设施,降低气候、土壤等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二是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基础,发展滞后,也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生不利影响。而农业的发展,不能单纯靠农业自身的发展,而更需要财政支农支出的资金支持,实现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

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可以促进农业的增长,有关学者对财政支农对农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35%的农业经济的增长,依靠国家有关的财政支农政策的推动,财政支出对于农业的增长的影响不是短期性的,而是长期性的。其次,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改善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财政支出用于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建设大型的农业灌溉和收获等基础设施,给农民提供农作物种植、管理和收获的资金支持,以及对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支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清除农业经济发展的障碍,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重要作用。最后,是加大财政支农支出还可以帮助农业发展实现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经济扩大规模,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很不平衡,技术含量低,现代化程度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加大财政支农的支出,改进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三、强化财政支农支出的措施

(一)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是加强财政支农支出的重要措施。我国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要了解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建立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的监督

农业资金是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对支农资金的支出监督,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构,加强对资金的支出和核查,切实把握资金的去向。其次,要提升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体现监督人员的价值。

(三)建立多元化资金融资机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行业的发展都需要财政的支持,而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一直处在相对较弱的局面。资金不足,给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而通过建立相应的多元化的财政支农资金融资机制,实现支农资金的充裕。

(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对财政支出进行强化改革,还需要优化支农结构。支农结构的繁琐或者不完善,会影响整个资金的到位效率,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优化支农结构,实现发挥支农作用的最优化,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完成。第一是建设完善的支农结构环节,保证结构顺畅运行;第二是加强结构环节的紧密性建设,强化各环节的衔接工作,弥补在运行中的支缺陷,促进整个机构体系的运行效率。

第6篇

1.新疆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

新疆地处我国的内陆,属于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这样的气候特征曾给该地区的农业灌溉带来很大的困扰,随着农田水利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灌溉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高效节水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

基于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吐鲁番市不断总结农田水利建设的实践经验,同时,结合党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致力于建设出既有利于农业灌溉,又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工程。

几年来,吐鲁番市水利局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开拓进取,着力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将农田水利建设事业推上了一个新台阶。数据表明,农田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发展,更有利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现代水利工程不仅能够扩大农田的灌溉面积,促进农作物增产,同时能防止水旱灾害,更重要的是节约灌溉用水,将以往的粗放型灌溉形式转变为现在的重视成本、节约资源的高效灌溉模式。现在,当地农民利用先进的灌溉方式,调整农业发展结构,扩大产业和经营规模,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抗旱抗涝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环境保护,真正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经验

3.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在党的政策宏观指导下,当地政府建立了勘探队和测量队进行适时的跟踪考察。同时,考虑到吐鲁番市是一个欠发达地区,资金及人员方面相当稀缺,因此,政府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开展水利培训班,着力培养大批水利技术人才,实行农村互助合作,加强管理。市政府主要领导全面指导、发动群众,积极投身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去。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农业生产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3.2国家的优惠政策及资金的投入 由于气候特征等不利因素,在吐鲁番市要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就需要国家更多政策的扶持。针对这一现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方案,积极推行水利建设。同时,投入了大量资金,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有了政策和资金的保障,群众投身建设更加有动力。

3.3重视水利人才培训,引导技术革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在近几年的水利建设中,不断扩大技术人员队伍,且开展中短期培训,培养水利专业人才5100多名。同时,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更新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只有相信科学,依靠群众,不断创新,农田水利建设才能取得重大的进步。

正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与开拓进取精神,使吐鲁番市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粮食增产、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农民增收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第7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省农委《关于做好农业建设项目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扎实加强全市农业项目管理,摸清项目实施情况,为“十二五”规划打下良好基础,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农业项目自查工作

开展全市农业项目的自查,是正在组织开展的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检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构改革后弄清全市农业基本情况的重要措施,是做好全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基础。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农业项目自查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措施到位、工作落实到位,明确专人认真做好自查工作。

二、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批准实施的各类农业项目总体情况、专项资金的到位情况和使用管理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自查,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提出健全项目的措施与建议。

三、自查的项目范围

本次自查的项目范围是:中央、省、市下达的,由市农委及各县、区(市)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各类农业项目,主要包括: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沼气池、质检体系、信息体系、市场体系、标准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农技推广体系、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种种植、养殖业、农机推广、农业结构调整等生产建设项目;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发展、救灾救济等强农惠农项目;“阳光工程”、“三百工程”等各类农业技能培训项目;其他涉农项目。

四、明确责任,分工协作

1、市农委各科站负责市级实施的各类项目的自查,指导、汇总各县、区(市)调查归口管理的项目,将农业项目自查情况统计表汇总后报市农委发展计划科;

2、各县、区(市)农业部门负责辖区内各类农业项目的自查和汇总,将农业项目自查情况统计表、自查报告和“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情况统计表”,报市农委发展计划科和相关业务科站。

第8篇

一、湖区基本情况

(一)自然及生态情况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季节性、吞吐型淡水湖。鄱阳湖吸纳了全省流域面积97%的江河水。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多年平均入湖水量达到1285,7亿立方米。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达3914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长江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1636毫米,鄱阳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2.86米,最高水位为1998年7月31日的22.59米,最低水位为1963年2月6日的5.90米。年内水位变幅在9.79—15.3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米。随水量变化,鄱阳湖水位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蓄洪水的功能。由于水位变幅大,所以湖泊面积变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降,洲滩,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最大的“大陆之肾”,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特殊生态功能,是中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候鸟自然保护区。湖区有候鸟自然保护区多处,其中吴城镇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如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鹤、白琵鹭等,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素有“白鹤王国”、“候鸟天堂”之称。

(二)资源及生产条件情况

湖区资源丰富,物产富饶。有丰富的水产资源,仅鱼类就有122种,鱼类经济价值较大的有鲤、鲫、鲢、鳙、青、草等10余种,银鱼、青虾、珍珠、螃蟹都是鄱阳湖名特水产。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作用,环湖地区形成了土质肥沃的鄱阳湖平原,加上光照充足,耕作条件好,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都昌县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矿产资源有锡、铅、锌、金、银、铜、萤石、石灰石等金属及非金属矿产,我县的石材储量较大,湖区沙资源极为丰富。

(三)水库移民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水库移民的基本情况

我县有中型水库三座分别是大港水库、长垅水库和张岭水库,现有移民10823人(直补3195人,项目扶持7628人),分布于全县20个乡镇,68个行政村,128个村组。其中有18乡镇57个村组在湖体核心保护区,有20乡镇64个村组在滨湖控制开发带。其中纯移民村组11个,分别是:大港镇大田村农中组160人,大港镇繁荣村岗上组239人,大港镇漂水村曹佰肆组302人,大港镇大港村顶落组70人,大港镇高塘村黄家塘组142人,大港镇高塘村月星组104人,大港镇高塘村老义冲组68人,狮山乡长垅村1组232人,狮山乡长垅村2组229人,狮山乡长垅村16组192人,蔡岭镇东平村石岳组471人。

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湖区经济实力较弱。尤其是纯临湖的乡镇目前经济总量小,实力较弱,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二、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开发程度偏低,都昌为省级贫困县,人均生产总值不到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湖区移民贫困程度高。沿湖移民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和渔业捕捞为主,同时受到洪涝和禁捕等因素影响,谋生手段单一,沿湖移民相对贫困。湖区移民尚未找到一条摆脱贫困的致富之路。

二、措施建议

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立足县情,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湖区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实现在保护中开发,以发展促保护。加快湖区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湖区经济的后发优势,以产业经济发展为先导,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把沿湖地区打造成新型产业集聚区,打造成都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加快湖区经济发展,要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把发展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以多上项目,上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一)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从我县24个乡镇看,沿湖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发展条件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移民安置区经济的发展。要把改善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条件放在一个突出位置来抓,先行启动。

1、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移民出行及生产生活条件。主要是解决库区移民长远发展问题,重点是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及配套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交通、供电、通信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加强移民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展使移民能够直接受益的生产开发项目。

2、高标准建设移民示范村。按照省办的精神整合其他涉农项目资金高标准建设5个移民示范村,做到“村容村貌整洁,户户硬路相通,家家改水改厕,民主管理规范,文化生活丰富,特色产业形成”。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立足鄱阳湖生态、资源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特色生态农业发展。

1、稳定发展传统农业。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提高科技水平,强化服务,巩固粮棉油猪等主要农产品的优势地位。加强粮食生产,进一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鄱阳湖商品粮基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我县规模化养殖建设,提高生猪生产能力。

2、壮大特色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壮大早熟梨、蚕桑、茶叶、蔬菜、药材、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业。利用鄱阳湖水面资源和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健康有序的捕捞业,做大做响“鄱湖水产”、“都昌银鱼”等品牌。进一步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特色养殖业,扩大土鸡、绿色生态鸭的养殖规模;进一步发展以生态林果种植为主的特色种殖业,扩大“都昌大白桃”、“蒲塘柑桔”的种殖规模。

3、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加大农村沼气综合利用,发展“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模式。在沿湖地区积极开发集休闲、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区和生态林业区,着力打好湖区山水、生态、文化牌,重点建设好果丰农业生态开发公司的生态农业园区。

第9篇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生态农业;企业化生态农业;建设

1 贺州市八步区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建设基本情况

贺州市八步区位于广西东部,地处亚热带,属南岭山地丘陵区,在东经111°12'~112°03',北纬23°49'~24°48',东与广东连山、怀集、封开县为邻,南与梧州市苍梧县交界,西与广西钟山、昭平两县接壤,北与湖南江华县相毗,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常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9.9℃,日照1 587.3 h,降雨量1 550.3 mm,无霜期299 d。全区共有63万多人,总面积3 686 km2,境内河流密布,大小河流共404条,总长875 km,水力资源的蕴藏量达70万kW,可装机容量35万kW。丰富的农、林(果)、水电、牧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八步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已经形成了以粮、林、果、菜、猪、禽为主的特色农业,为实现农业企业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出现了百万头牲猪、千万羽家禽、亿万斤蔬菜下广东的好势头,为八步区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初具规模。

1.1 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进行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骨干企业

农业企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石。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积极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八步区各地积极探索实践,使得农业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科技含量和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八步区的农业企业化经营已具雏形。经过几年的发展,至2006年底止,投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有223家,50万元以下的农业企业有619家。全区种养流通大户119户,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339家,包括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种植企业、养殖业、种养流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系列化的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企业。

1.2 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名特优产品,推动农业企业化经营发展

根据八步区区委制定的“三带一圈”、“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生财,以财补林”等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注重创建和扩大名、特、优农产品的基地化生产,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工程体系,通过抓好无公害蔬菜、无公害粮食、速生林、生态养殖瘦肉型猪、优质家禽、马蹄(荸荠)、三华李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同时通过企业化的经营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的产值,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产品在生产面积、产量以及质量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形成了“猪―沼―果菜、粮”、“猪―沼―稻―菇”、“猪―沼―蚕―果”、“猪―沼―果―鱼+灯”以及“山上经济林―山下米粮川”、“生态富民小康村建设”、“果―灯―鸡”、“节水生态种植模式”等多种优良的生态农业模式,使八步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物质良性循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是全国第一批农村100个电气化县(市)之一。现规划建设中小型水电站100多座,已基本建成42座,装机容量13万kW,在建电站45座,装机容量10万kW,水电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区新兴的支柱产业。建设沼气池4.3万座,沼气池入户率41%,无公害水稻面积达3.99万hm2(复种),无公害蔬菜面积1.29万hm2(复种),三华李、青梅等无公害水果面积达6 000 m2,无公害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户)达2 215个,无公害家禽标准化养殖场(户)521个,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企业化经营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从数量型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向求品质、重卫生、保健康的更为安全可靠的方向转变。发展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的安全性,对于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显得尤为迫切。发展安全农业,必须用科学的安全观加以指导。具体而言,就是在安全的农业基础条件下,保障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有效抵御来自自然和市场的冲击,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业保障。 这就需要在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农业集约化、精准化的路子。

2.1 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建设相互依存

第10篇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问题;建议;云南景谷;碧安乡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60-02

根据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要求以及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快调优一产”的战略部署;省九届二次全会强调“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有利于推动景谷县碧安乡现代农业发展,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生物产业等方面作了具体的布署和安排,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 碧安乡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普洱市景谷县碧安乡位于景谷县西南部,距县城129 km,是全县最边远的一个山区乡。碧安乡政府驻地勐主街,勐主街坐落在葱翠碧绿的碧岭山脚下,碧岭是无量山的余脉,澜沧江、威远江、小黑江从勐主街的东西南三面环绕流过。勐主坝四山环绕,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故有“小昆明”之称。最高海拔(勐主大山)1 984 m、最低海拔749 m,平均海拔1 291.5 m,年平均气温20.6 ℃,年平均降雨量1 390 mm。境内群山起伏,箐深林密,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乡林业用地面积75 253 hm2,森林覆盖率71.8%,活立木蓄积量646.208 万m3;全乡国土总面积972.8 km2,耕地面积2 620.07 hm2,其中:水田949 hm2、旱地1 671.07 hm2,有效灌溉面积574.87 hm2。辖勐主、上寨、窑房、云中等16个村民委员会,204个村民小组。2015年末全乡有农业户5 630户,23 08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3 455人。杂居着汉、彝、傣、回、布朗等12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4.58%。2014年末,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3 973.33 hm2,农村经济总收入9 436.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378元,农民收入以粮食、松脂、野生菌为主,粮食总产量11 616 t,人均有粮355 kg。

1.2 未来发展思路和重点

全l产业总体规划为主要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烤烟、畜牧业、黄栀子、茶叶、橡胶。抓好传统产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发展特色养殖业――回族特色产品腊鸭、烤烟、黄栀子,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养殖业、林业、烤烟、勐主大山茶、黄栀子、橡胶等产业。形成以烤烟、蔬菜、畜牧、茶叶、黄栀子、药材、橡胶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山区农业[1-2]。

2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2.1 蔬菜产业

碧安乡蔬菜产业发展具有资源优势,蔬菜产业是碧安乡走产业化发展、促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碧安乡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具有自然资源优势。一是丰富的立体气候资源。碧安乡境内最高海拔1 984 m,最低海拔749 m,年平均气温20.6 ℃,年平均降水量1 390 mm,无霜期长达360 d,海拔高低悬殊大,立体气候突出,澜沧江、威远江流经境内形成低热河谷气候,适宜多种蔬菜生长,具有发展绿色商品蔬菜的良好气候条件。二是洁净的自然生产环境。碧安乡方圆60 km内均无工业排放废气、废水等,空气、土壤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之地。碧安乡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培优培强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3-4]。

2.2 生物药业

近年来,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生物作为碧安乡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大力发展黄栀子(1 333.33 hm2)、砂仁(333.33 hm2)、重楼(10 hm2)、黄精(13.33 hm2)以及茯苓等生物药业。

2.3 橡胶产业

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橡胶作为碧安乡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大力发展橡胶1 602.2 hm2。

2.4 咖啡产业

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咖啡种植326.13 hm2。

2.5 茶叶产业

2015年末全乡统计茶叶种植面积560.53 hm2,其中采摘面积为246.67 hm2,总产量为300 t,平均单产达到1 215 kg/hm2。

2.6 畜牧产业

2015年末全乡畜牧业基本情况:牛存栏8 503头,其中能繁母牛2 980头,出栏2 011头,肉产量146.803 t;猪存栏25 016头,其中能繁母猪3 319头,出栏21 013头,其中商品猪7 240头,肉产量1 071.663 t;羊存栏5 060只,其中能繁母羊775只,出栏1 214只,肉产量18.21 t。禽类存栏142 360羽,其中鸡存栏139 700羽,鸭存栏3 530只,鹅存栏660只,禽类出栏193 624只,肉产量290.436 t,禽蛋产量130 t。腊鸭、腊鹅生产加工7 500只,干巴3 t,其中猪2 t、牛1 t。

2.7 水产业

渔业2015年末完成养殖面积62.67 hm2,水产品总产量1 075 t。其中:水库养殖面积23.33 hm2,产量150 t;池坝塘养殖面积39.33 hm2,产量560 t;稻田养殖面积50 hm2,产量35 t;江河捕捞330 t。大闸蟹养殖14 hm2。

2.8 烤烟产业

2015年共完成烤烟种植面积433.33 hm2,完成产量700 t,实现烟叶产值1 950万元。

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历届碧安乡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总的看来,全乡还处在由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逐步向小康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特别是实现全乡总体小康目标的任务还很艰巨。

3.1 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小康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

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仍然不高。

3.2 短期内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仍面临较大困难

尽管全乡近年来通过结构调整等积极有效的工作,农民收入逐年有所提高,但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基础薄弱,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问题,还面临较大困难。一是由于市场、技术、经济等客观条件限制,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不足,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农民增收的渠道少、路子窄。二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心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未形成规模和特色优势,而且还面临如何很好地与市场接轨、体现市场竞争效益的问题。三是当前全乡农业生产仍然以小型、分散的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加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不畅、价格低、生产成本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3 农业投入能力不足,基础条件差,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效益还需要一个过程

一方面,传y农业区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较差,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另一方面,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畅,加上农民文化素质低、观念保守落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地方财政对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技术投入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好的农业项目、技术推广项目,由于资金缺乏难以付诸实施,这是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3.4 规模化生产需要与家庭经营出现了矛盾,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和调整土地经营方式势在必行

当前,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出发,小生产与大市场、传统经营方式与发展现代农业呈现出了一定矛盾,以家庭为主、小而全的小型分散的传统经营方式既不便形成市场竞争优势,难以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风险,而且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难以推广。同时,也制约了产业规模的形成,甚至在产业之间产生矛盾。

3.5 产业培育缺失组织机制保障

新的产业如烤烟产业培养已取得明显效果,“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已形成,但由于产业培育缺失组织机制保障,农民担心烤烟产业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3.6 养殖业抵御自然灾害、疫病疫情能力弱

疫病防控形势严峻。队伍建设、组织保障、资金投入等方式需要加强。

3.7 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连片开发仍然受制

主要问题仍然是土地的流转,特别是部分地方土地处于低效、无序和盲目流转。有的企业、公司租用土地不能依法、依规进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4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碧安乡围绕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四张名片”,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及早谋划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点及措施,推动碧安乡高原特色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方向迈进。

4.1 实现粮食生产连年增产

在粮食生产上,以提高复种率和单产的科技措施创新为主攻方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今后碧安乡应切实抓好农作物高产创建、地膜覆盖、间套种、旱育稀植、玉米育苗移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十大科技增粮措施的落实。

4.2 推动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使特色山地畜牧业渐显优势

2015年末全乡牛存栏8 503头,同比增长3%;出栏2 011头,同比增长5%。肉产量146.803 t,同比增长6%。猪存栏25 016头,同比增长5%;出栏21 013头,同比增长6%;其中商品猪7 240头,同比增长8%。羊存栏5 060只,同比增长3%;出栏1 214只,同比增长8%。禽类存栏142 360羽,同比增长5%;禽类出栏193 624只,同比增长5%。腊鸭、腊鹅生产加工7 500只,同比增长5%;干巴3 t,同比增长5%。应继续发展林下草食动物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4.3 推动生物药业发展

今后5年,继续发展黄栀子、砂仁、重楼、黄精、茯苓等生物药业。

4.4 加强水产业发展

渔业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 175 t。其中水库养殖产量200 t;池坝塘养殖产量760 t;稻田养殖产量85 t;江河捕捞830 t,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实现大闸蟹养殖66.67 hm2,增加收入300多万元。

4.5 发展烤烟产业

今后发展烤烟种植面积达666.67 hm2,完成产量1 500 t,实现烟叶产值4 000万元。

4.6 引进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碧安乡现有1家黄加工企业、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量茶叶为毛茶,目前待引进砂仁、重楼、黄精、茯苓精加工企业,以增加农民收入。

5 参考文献

[1] 孔垂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2] 向明生,普雁翔,宋丽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战略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3(6):119-122.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95-03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农村金融机构在三农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促进农业增长、保持农村稳定、帮助农民增收。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农村金融依旧还是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

目前,孝感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了一个以农村信用合作机构为基础,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正规金融服务体系和非正规金融并存的格局。其中,正规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非正规金融包括民间借贷、私人钱庄、各种民间合会等。农村的非正规金融在制度体系、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正规金融机构。因此,笔者将着重对当地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服务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孝感市农村金融机构概述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国家支农、惠农财政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孝感市分行于1996年11月28日挂牌成立,现辖6个县(市)支行、1个营业部。2012年底,各项贷款总计60亿。其中,政策性、准政策贷款44亿,商业性贷款16亿。

中国农业银行是中国大型上市银行,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组织编制和执行农村信贷计划,筹集农村资金,统一调度和管理农村信贷资金,对农村的机关、团体、企业及事业等单位实行现金管理和工资基金管理以及做好农村货币流通的调查工作。中国农业银行孝感分行自1979年成立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有8个一级支行和58个营业网点,在岗员工1097人。制定了“面向三农,服务城市”的发展战略。农业银行一方面继续贯彻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另一方面作为盈利性商业银行开展了一系列以“服务”为主题的网点转型工作。多年来,孝感分行秉承“诚信立业,稳健行远”的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大对孝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加大信贷投入,全力支持孝感重点产业倍增计划。深化三农服务,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以金穗惠农卡为纽带,支持农民、农业、农村发展。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孝感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下辖孝南、大悟、安陆、云梦、应城、汉川、孝昌7个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全辖现有机构网点152个,员工2765名,网点数占全市金融机构总数的38.3%,是全市金融行业中机构人员最多、服务覆盖面最广、贷款投放最多、服务“三农”力度最大的金融机构。近几年来,孝感市农村信用社加大改革发展步伐,不断拓展业务范围。主要业务有存款、贷款、结算、中间业务等。其涉农贷款增长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充分发挥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总体来看,孝感市农村信用合作社正处于一个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

孝感市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于2008年3月20日,下辖6个县(市)一级支行。自成立以来,开办业务品种不断丰富,服务渠道不断延伸。目前,孝感市仅有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一家村镇银行,该行以“立足县域,服务三农”为办行宗旨,结合城乡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镇工业化的“三化”发展趋势,更加全面地支持当地经济建设。

二、孝感市农村金融机构各类金融业务比较分析

孝感市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有合作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金融机构三类,它们分别起着主导作用、支持作用和引导作用。

(一)存款业务比较

孝感市的云梦县有九镇三乡,270个村委会,1617个自然村,总人数60多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万人。云梦县的网点有6个,4个集中在县城,乡镇网点仅2个,80%以上的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农业发展银行,其主要存款业务是办理业务范围内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及协议存款、同业存款等业务。而孝感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下辖的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品种丰富,服务方便、快捷,主要存款产品包括个人通知存款、存本取息定期储蓄、教育储蓄、零存整取定期储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定活两便、对公存款等。

在存款业务方面,农村信用社有网点多,覆盖面广的优势。相较于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更能深入到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因此能更好的服务于农户。但在网点硬件设施、人员素质培训和服务功能方面农业银行都优于农村信用社,并且作为传统金融机构,农业银行的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因此绝大多数大中型涉农企业还是偏向在农业银行办理存款业务。而农业发展银行因受其政策性职能的约束,在存款业务办理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贷款业务比较

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主要的贷款业务有储备粮贷款、粮食调控贷款、商业储备贷款、粮食收购贷款、粮食加工企业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等。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孝感分行存在信贷审批效率不高的状况。从现有信贷管理体制来看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的是总分行制,通过逐级授权的方式管理基层县区级支行的经营活动。基层农发行开展银团贷款业务需要层层上报,由总行审批导致程序复杂,审批链条长,信贷审批效率亟待提高。

农村信用社县级为一个独立法人,在贷款审批方面的自更大且审批程序相对简单。具有贷款额度可大可小,贷款期限可长可短,贷款用途覆盖面广,贷款方式灵活多样等优势,这也为其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农户提供了保证。孝感市云梦县农村信用社专为农户设置的几个贷款产品有“龙头企业+农户”贷款、订单农业贷款、农村专业组织成员联保贷款、农户保证担保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农村信用社根据国家规定,专门对农村的贷款占比在70%以上,充分发挥了其在农村金融服务中主力军的作用。

农业银行是“一级法人”管理模式,除了年度信贷计划受到上级控制外,在信贷资金运用上,必须按照先授信再用信的流程要求,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基层银行资产业务的信贷立项、调查、授信、审批、投放等逐步走向规范化,其前提是信贷项目必须通过国家行业限制、节能减排、重复建设等名目繁多的信贷准入门槛,而且各级对风险控制的要求也相当高,下级行除“小额农贷”外,一般无审批权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农贷款的投放力度。农业银行孝感分行现行的金融产品相对单一,仍以传统产品为主,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信贷支持。个人消费类、生产经营贷款仅适用于城镇。尽管农业银行也开设了面向农户的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但由于风险过大,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不实行信用贷款,以及较少实行联保贷款。常见的个人贷款方式有,请公务员、教师或内部员工来担保的方式贷款,对于城中有住房、有门面的个人采用抵押担保的方式贷款。

面对大量需求资金的农户,农业银行现行办贷模式和办贷力量明显不足,信贷供给与普通信用农户资金需求不适应,农户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源于农村信用社等合作性金融机构。由于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均实行的是总分行制,是“一级法人”管理模式,在贷款审批效率方面相较于农村信用社程序复杂,审批链条较长,且贷款额度和期限也没有农村信用社灵活。

(三)中间业务比较

孝感市农业银行多年来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加大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力度。先后推出了金钥匙、金穗卡、金e顺、金光道等一系列品牌产品,已形成了品种齐全、特色鲜明、本外币结合的现代金融产品体系。农业银行还了“新农保”业务。自取得“新农保”独家以来,孝感市农业银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主动配合各级政府开展工作。针对部分偏远乡镇没有营业网点,农户办理业务不便的现状,积极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在农村安装转账电话、开通个人及企业网银、短信平台,形成了连接城乡、功能齐全的电子化金融服务网络。

农村信用社在办理中间业务的时候一般不能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出现,即不直接以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份参与,一般不使用农村信用社自有资金。孝感市的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品种多、收费低、服务优,主要有各类保险业务、办理银行卡业务、工资业务、收费业务、短信服务平台等。其现有的支付结算系统通过多次改造升级后,也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具有速度快、收费低、品种多、保安全的特点。主要支付结算业务包括:大、小额支付系统,农信银汇兑业务,农信银通存通兑业务,小额通存通兑,转账电话业务,农信银自助结算业务。

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办理开户企事业单位结算、发行金融债券、办理保险、资金结算、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同时还办理粮棉油政策性贷款企业进出口贸易项下的国际结算业务以及与国际业务相配套的外汇存款、外汇汇款、同业外汇拆借、代客外汇买卖和结汇、售汇业务。

农村信用社在开发中间业务方面缺乏技术支持,人才也相对匮乏,在建立内控制度与防范中间业务风险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四大行之一,内控制度健全,防范风险能力强,相较于农村信用社在中间业务方面更具优势。农业发展银行由于品种客户窄和起步晚等原因,致使其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三、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孝感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基本情况的了解,以及对合作性、商业性、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在各类银行业务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着农村金融机构职能分工混淆、功能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其无法满足农村对资金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一)政策性金融机构支农力度逐步弱化

农业发展银行在功能定位和资金来源上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其盈利水平相较其他金融机构偏低。由于其业务范围非常狭窄,功能在逐步退化的同时也伴随着支农力度的逐渐弱化,难以承担我国政策性金融的重任。功能的相对单一导致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诸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方面受到制约。后期的政策调整使其仅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造成农业发展银行退化成粮棉的收购银行的结果,而亟须政策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却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二)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服务力度减弱

农业银行目前承担着农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但为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源和高额回报,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农业银行几年来实行商业化改革,实施了一系列限定农业贷款的政策,其信贷重心正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商业。逐利动机驱使农业银行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转移到城市运作,使大量农村资金非农化。在这种经营战略主导下,银行贷款投放集中于少数重点企业,而对乡镇工业、特色农业生产及农业深加工等企业发放的贷款在逐步减少。因此,农业银行对孝感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日趋减弱。

(三)合作性金融机构逐步走向商业化

农村信用社等合作性金融机构作为专门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仍然有沉重的历史包袱,且其商业化发展正逐步背离合作金融性质。在中国农业银行不断改革过程时期,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主体地位逐渐显著。目前农村信用社多项贷款余额中农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比重超过80%。然而,农村信用社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日渐与商业性金融机构趋同,片面实行选择性贷款的特征日益明显,贷款结构表现出了日趋“非农化”和“城市化”倾向。选择性贷款现象严重导致其放贷的范围对象都具有严重的局限性,一般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不断降低。商业化发展背离了合作金融性质,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为当地“三农”服务的效果。

四、优化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结构体系仍然很不合理,需要根据农村需求多样化的特点,积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大各种政策措施力度,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针对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积极培育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机构,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因此,需要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使农村金融真正做到为农民服务。

(一)加强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

政策性金融的本质是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有效结合,弥补金融市场“失灵”。首先,由于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承担着较多政策性金融产品的供应任务,因此,要把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中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分离出来,将农业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划归给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信用社承担的农业开发性贷款等政策性较强的贷款,也应划转给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由农业发展银行集中管理,充分发挥政策银行的优势。其次,针对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难以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的局面,需重点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定位和运作机制,扩大政策性业务范围,在继续做好粮棉油收购融资基础上,大力开展有政策指导、资本约束、与“三农”相关的业务,突出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项目的金融支持,真正使其成为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的骨干和支柱。合理界定它的业务范围, 使农业发展银行真正从单纯的“粮棉油银行”转变为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甚至是农产品进出口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

(二)加强商业性金融对农村市场有效金融需求的服务

作为商业性银行的农业银行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强化商业银行支农的社会责任。商业银行要按照中央要求,稳定县域机构和业务。鼓励和支持各类商业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拓业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将一定比例信贷资金运用于“三农”,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农业银行要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在借鉴现有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处理好“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加快经营机制转换,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优势。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成为商业金融服务“三农”的支柱和骨干。保留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营业机构,可以农村信用社汇兑结算业务,有利于解决农村信用社“汇路不通”的问题。农业银行资金力量相对雄厚,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或财政补助,引导农业银行向农村投放资金,为农业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规模较大的资金服务。

(三)加强合作性金融对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导作用

农村信用社作为主要的合作性金融机构,应继续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是其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革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明晰产权关系,促进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二是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案,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分类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建立与各地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四是按照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明确农村信用社的监督管理体制,落实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和处置责任。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应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大,灵活性强的优势,业务经营进行灵活调整,开发和创新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着重面向乡镇企业、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户,更好地满足农村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五、结束语

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农村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战场,扩大农村投资和消费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等合作性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同时农业银行等资金实力雄厚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也要充分发挥其对农村金融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妥善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其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

在服务三农的过程当中,不同的金融机构应有专门的功能定位,对于不同的服务对象,应有相应的金融机构去服务,使农村金融机构逐步走向职能专一化、专业化道路。特定的银行服务特定的对象,逐步达到资本的合理配置,使农村金融机构在与利润最大化不冲突的前提下能更好的服务于三农。

参考文献:

[1] 高小琼.关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若干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7(6).

[2] 钱水土,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 申维娜,孟彦军.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改革思路浅析[J].当代经济,2009(3).

第12篇

关键词 农业发展银行 中小企业 贷款风险

一、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较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宏观环境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影响

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破产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这些法律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一些规定,但是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时可操作性不强。例如,对失信企业责任人的刑事立法几乎空缺,债权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很低,违约带来的收益助长了中小企业的失信行为,这从根本上增加了农业发展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法律风险。另外,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的缺失,使其无法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只能通过银行贷款间接融资,中小企业处于创业初期,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加大。

(二)中小企业管理者水平低、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管理能力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缺乏严密的资金使用计划,财务报表中的各项指标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多数企业的财务会计行为不规范,账目不全、数据不真的情况比比皆是,很多企业不重视现金流的管理,造成经营资金周转不灵。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用于贷款抵押的固定资产有限,使其贷款信用风险增加。

(三)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个别人为因素加大中小企业贷款风险

除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外,农业发展银行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加大。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很不完善,没有一套先进的风险评估体系,缺乏可量化的科学评级系统,表现为评级方法过于定量化,基础数据资料明显落后,企业评级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知道,对于农业发展银行来说,贷款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个从业人员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但是,个别人员为了谋取一己私利,人为地放宽中小企业的贷款准入条件,使银行的信贷资金保障体系成为空谈,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的发生。

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风险影响因素的特征

我们知道,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很多,如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农业发展银行应根据这些因素设定指标,将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下表是根据农业发展银行风险综合评价体系,结合中小企业各行业的财务指标、管理人情况等,对风险做出的评定,供大家参考。

表1 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风险影响因素特征

变量 变量指标 高风险企业

(均值) 低风险企业

(均值)

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 120.5 532.2

速动比率 88.4 238.9

营运能力 总资产周转率 6.6 14.3

存货周转率 49.9 251.2

盈利能力 净资产收益率 14.6 48.2

总资产报酬率 12.9 30.3

发展能力 资本累计率 280.9 68.2

管理层品质 企业管理者受教育程度 3.5 3.8

企业管理者年龄 45.1 44.9

企业管理者工作年限 4.9 5.1

企业基本情况 员工规模 56.8 55.5

资本规模 1573.6 1775.3

信誉状况 担保情况 0.2 1.0

从上表可以看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能较好地反映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企业的贷款风险也就越低。企业的营运能力用总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来衡量,周转率越高,企业的营运能力越强,企业的贷款风险就越低。大家可以从表中数据得出结论,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三、加强农业发展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防范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创新和发挥融资担保功能

农业发展银行在防范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时,主要措施就是要求中小企业能提供可保值或可增值的抵押品,如土地和房产等,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的规模较小,可抵押和担保的物品不够获得信用担保的金额,所以农业发展银行应在这方面灵活机动,做到既能使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又将贷款风险降低。例如,可以将企业担保变为股东无限责任担保等方式,还可以发挥政府性贷款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做到政府机构通过筛选,对本辖区有诚信的合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等。

(二)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加强对贷款企业的还款能力调查

农业发展银行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做好对贷款企业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其次,要建立健全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预警机制,设立预警指标,当企业数据触及指标红线时,及时把控风险,降低损失。最后,要严格中小企业信贷退出机制,对信誉差和经营状况不良的中小企业,一定要按照退出机制来执行,使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风险降为最低。农业发展银行在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一定要加强对其还款能力的调查,通过工商、税务、财政部门等对贷款企业的资产情况进行核实,支持符合国家行业发展和环保政策的企业进行贷款。

(三)农业发展银行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中心,同时加强对信贷从业人员的管理

国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下,很多银行都开始拓展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业务这一领域,农业发展银行也应如此。一是要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中心,不断创新中小企业贷款产品,实现差异化贷款的多元格局,如贷款品种可分为周转贷款、循环贷款、按揭贷款、贸易融资等;抵押担保可分为多户联保、无形资产担保、信贷公司担保等;还款方式和期限可尝试等额本息方式、不规则偿还方式等。还要对信贷从业人员加强管理,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因为再好的风险控制机制都是通过人去操作和执行的,信贷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管理。所以说做好对人的风险意识的教育才能做到对贷款风险的控制,坚决杜绝关系贷款、人情贷款,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强化贷款流程责任管理,实行一贷终身制,有效预防贷款风险。

四、总结

虽然中小企业存在贷款规模小,风险大的实际情况,但是农业发展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时,具有较大的主动权和溢价空间,所以良好的风险管理对于银行来说,可以将风险降低,收益增加。因此,农业发展银行应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不断优化中小企业信贷产品设计,积极研发专属中心企业的信贷产品,在易贷和易控的同时,实现中小企业发展和银行业务增长的双赢局面。

(作者单位为石河子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