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特性

传统文化特性

时间:2023-07-12 17:08: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特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特性

第1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 个性特征培养

青少年足球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足球发展的基础和希望,而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不单单是简单的足球技术的训练,青少年的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到成年后比赛场上的意志品质,赛场上运动员的自觉性、勇敢、果断、坚韧、自制等特征也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中外传统文化的差异,造就了运动员不同的个性特征,而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严重阻碍了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良好个性特征的培养。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合理地扬弃,培养青少年运动员良好的个性特征。

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产物,它所表现和提倡的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坚强志向,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行为追求,以礼待人、谦和友善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统一、三思内省的修养目标,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观念,等等,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但是,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很多方面强调重伦理,倡中庸,轻竞争。事物的发展在于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没有发展,竞争更是竞技运动的主要内容,“倡中庸、和为贵”同时也扼杀了我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创造精神和竞争意识,“重礼让、轻竞争,重群体、轻个体”的思想与竞技体育强调的竞争、个性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是冲突的,从而抑制了个人在体育比赛中的创造性。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些方面强调重文轻武,“静”不主“动”,而体育运动则强调以动为主,提倡尚武精神。显然,很多方面是与现代体育精神相违背的。

2.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性特征培养现状

个性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和统一的心理品质。个性特征培养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不追求个体发展的近期效果,而注重长远发展,因此应该把对个体日后有重要影响的独立性、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品质的培养作为教育重点。中国球员在场上表现得灵气不足,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场上创造性不足。个性特征的充分发展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精神和提高创造能力,因此充分发展个性特征是促使青少年成才不可缺少的条件。任何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比赛的压力、环境、紧张程度都与训练不同。与其他项目相比,足球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具有更为明显的非同一性。足球比赛场地较大,技术动作的变化性和随机性强,战术变化复杂,这些要求运动员在高速对抗中能快速做出正确反应。因此运动员是否具有独特的技术,能否在紧张、复杂的比赛中创造性地发挥往往决定着比赛的胜负。

中国足球自进入职业化至今,整体实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的青少年训练体系不完善。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飞速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个性特性的培养已成为足球运动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日趋激烈的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认识上偏差,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很少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个性特性的训练,一味强调身体及技战术的训练。训练都是同一内容,球员被动接受和一板一眼地完成教练员规定的动作和套路。在教学比赛中,很多教练员把打整体放在首位,没有形成鼓励青少年运动员利用个性特征创造性发挥的氛围。通过对其赛场上个性特性的观察,运动员大多数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不成熟、容易激动,思想僵化、思路不开阔、做事缺乏探索求新的精神,独立性不强、喜欢依附于他人,自制力差、对自己的要求比较松懈,个性特征表现明显不足。

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性特征培养的影响

首先,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性特性深受几千年封建宗教思想和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刚柔相济、外圆内方、和谐中庸的东方文化特点,崇尚“和谐”、“恪守中道”、“不为人先”,追求“和为贵”、“尊共性抑个性”、“中庸不鼓励冒险”,表现出安于现状、不相竞争、得过且过的文化个性特性。这种特性影响造就了足球运动员的一些负面个性特性,例如嫉妒、怕出风头、谨小慎微、不敢担当,追求四平八稳。这种个性特征在足球赛场上的表现就是勇猛不足,争抢不积极,保守怯懦,不敢越雷池,没有自信,与西方足球理念追求的强烈刺激性的运动风格有很大差异。

其次,中国的文化传统还强调群体意识,忽视个体,轻视个体权利。虽然改革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血液里流淌的中国儒道文化依然顽固地主导着中国球员的心理个性,进而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中国足球在面对激烈的身体对抗时,一方面想突破文化教化的“温文尔雅”,一方面由于多年自我意识个性培养的缺失,依赖心理强烈,因此其场上风格非常尴尬。中国足球一直想通过聘请外教来改变中国足球的风格,但屡屡的失败表明,中国足球风格的改变还要从青少年抓起。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显著特征是重视个性特性中的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分析思维。不同的思维定式会产生不同的足球理念。在直觉思维的判断下,中国足球的理念经常是“重球轻人”,重点在“球”上,因此,比赛时的焦点大多集中在“球”上,进攻和防守套路很少根据队员不同的个性特征制定,进攻时照本宣科,没有特点和灵气,防守时又经常在重大比赛关键时刻漏防了对方最危险的球员,以致铸成大错。在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下产生的理念是“人球并重、更重人”。重点是把“人作为施动的主体”,把“球”作为受动于主体的客体,一切技术和战术的应用与发展都围绕“人”进行,根据队员的不同个性特征制定相应的比赛技战术,在赢得比赛的同时,还培养了很多特点鲜明的足球超级巨星。这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差异,更是我国足球理念和西方足球理念的差距。

4.结语

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下的儒、释、道文化中的糟粕严重地阻碍了对青少年运动员个性特征的培养。因此,在汲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的同时,对待西方文化要批判地学习并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体育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有机结合,建立现代社会需要的新文化,为培养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良好个性特征服务。教练员在教的同时,还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优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为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谧莞.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校教育之思考.考试,2011,(6).

第2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装饰艺术设计;民族内涵

现代装饰艺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代表传统文化精髓的元素在日益丰富多元的现代装饰艺术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生机。现代和传统之间并不相悖,两者可以多元互补,充分交融,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中国现代装饰艺术要赶上世界装饰艺术设计的步伐,必须扎根于本土文化,并从中提炼精华,吸收外来先进的理念与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又不落后于世界潮流的设计之路。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界定

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进一步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可以归纳为: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华民族所体现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物质的外在形态上的体现,包括人们的吃穿住行;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这种性质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多元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中国传统文化依然绽放出迷人的魅力。这些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但如今却被人们渐渐忽略,有的还面临着失传的可能。所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设计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提取出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装饰设计理念融合,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识别性

现代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随之而来的思潮,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新观念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生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设计师应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渊博的知识,从而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设计元素也一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传统文化与时尚的结合给人以民族化的感觉。传统文化通过时尚得以继续流传,时尚通过吸收传统文化而增添了内涵和厚重感,延长了生命周期。现代装饰艺术设计要创新,不但要在本民族的文化中寻找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元素,而且还应该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精神理念相结合,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3传统文化在现代装饰艺术中的应用

3.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在艺术设计的不断继创新和发展中,包装和商品已经成为一体,密不可分。现在的包装设计是品牌理念、商品特性以及受众群体心理综合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在民间文化中,最常见的有国画、皮影、风筝、年画、剪纸等。传统文化是现代包装设计的重要元素。其中,书法和国画是精髓,它们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体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书法注重的是以形写意,可以充分表达人的情绪和意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将书法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文化和时代特征。书法是包装设计中重要的元素,它在包装中的作用是其他元素无法替代的,其能使包装设计有更好的艺术效果,更容易吸引消费群体。而将书法运用到现代平面包装设计中也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3.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将具有独特内涵的传统文化图案、装饰造型、色彩及加工工艺等融入现代纺织设计当中,创作出典雅、前卫并且独具内涵的纺织艺术品,能使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中得以完美体现,比如在现代纺织设计中,借鉴青花瓷的条状图案,在设计中注重元素的疏密,使设计的层次丰富、比例均衡,给人以美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的变迁,经过数千年的积淀而留存下来的,它蕴含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与审美思维,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所处的环境和相应的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需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

3.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中的应用

服饰产生的首要作用是御寒保暖,遮羞蔽体。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审美观念、地理环境、人生经历、、经济水平等通常也被融入服饰设计中。现代服装与服饰设计运用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该是吸收、借鉴多个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只有汉民族文化。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他们的服饰都是民族独特个性的写照。人们可以通过服饰的材料、款式、造型加工工艺等区分不同的民族,并且还可以通过这些外部形象,粗略了解其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力状况、经济水平及审美观念等,所以无论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还是文化内涵的体现,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都饱含优秀的民族文化。

4结语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的各种艺术思潮给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社会与时代背景下,完全抛弃传统显然是不可取的,而照搬西方现代艺术又会使我们的艺术不具有民族特点。继承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中国的现代装饰艺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必然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然而,继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几千年的文明史虽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但是一味沉迷在传统的束缚里,没有新元素的注入,将导致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停滞不前,最终只会让我们的时代无设计可言。要在装饰艺术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的同时避免僵化,就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丰富而鲜活的素材,对其进行加工、创新。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反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体现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找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只有这样,我国的现代装饰艺术创作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国际艺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黄会林.中国艺术传统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3篇

一、培养学习兴趣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著名的标志,从而理解标志设计内涵和设计理论。同时,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搜集一些精美的、自己感兴趣的标志,分析它们的设计风格、特点等。另外,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搜集的标志动手设计,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设计表达出来,当设计成功后,会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感与成就感。因此,培养学生兴趣,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其动手创作能力,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二、将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当今这个飞快发展的时代,在各种信息的冲击下,有人对于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这是不对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图形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在文字诞生之初,人们用图形表达心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后来的象形文字看起来都很像一幅图画。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浮,能够留下来的一定是精粹。在标志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注入传统文化,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以现在的审美观欣赏传统文化的可取之处。在设计标志时,也可以加入一些传统元素,这样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标志设计的创新。中国有很多标志都有着传统文化的影子,如中国联通、中国邮政的标志都很好地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传统图形是现代标志设计中图形设计的基础,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传统图形,以此为基点不断地转化传统图形,设计出更加具有时代性的“中国标志”。

三、教学与市场相结合

一些学校的标志设计教学脱离实际。对于平时的标志设计作业,教师一般是给出一个虚拟的题目,然后让学生设计。由于设计题目是虚拟的,学生设计的时候没有参考依据,所以设计的作品可能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是随意设计,只是为了应付差事,这样的作业对学生本身能力的增长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本地公司的品牌标志。这样学生在设计时可以对公司进行一定的市场调查,一方面可以寻找设计灵感,另一方面可以设计出符合公司特性的标志。在进行市场调查时,学生可以了解该公司的产品特性、服务特性以及企业坚持的信念与精神。通过对公司运营情况的调查,学生可以更好地设计出符合公司文化与形象的标志。如果作品设计得好,很有可能被公司采用,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市场。

四、重视理论基础

标志通常以图画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更注重图形的设计制作教学,而比较忽略理论研究。笔者认为,理论是一切的基础,好比大楼的根基,上面的楼层再精美,如果没有好的根基,大楼也会不稳。理论是设计的基础,但部分学生认为只要会设计就可以了,结果导致理论知识匮乏,甚至连标志的基本概念都不知道。标志设计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就是底蕴,底蕴深厚的人才能走得更远,设计灵感才会源源不断。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讲标志的历史与由来,以及一些经典的案例。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才会更广阔,而不会局限于方寸之间。

五、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标志设计逐渐进入了更多人的视线范围内。时代和市场的改变,要求学校必须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标志设计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标志设计人才,高职院校教学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为学生进入市场做好准备。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高职院校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作者:陈宝菁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第4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其内涵博大精深,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呢?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有着几千年来都不曾间断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上演着一出出华夏子孙不断丰满其文明羽翼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绵延不绝的演化中慢慢汇集而成的。此外,传统文化漫长的发展中也不断流入不同民族的智慧结晶和风俗习惯,反映了各民族特质与风貌。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佛三足鼎立,互融互补,此外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确切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各种习俗、思想、观念、行为的汇总,具体通过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现代文学概述

现代文学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革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虽然这种形式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但它又区别于传统的文学,它不再用文言文来表达思想,而是用现代语言来呈现,表现手法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建立了属于新时期的文学体裁,如散文诗、新诗、白话文、现代小说等。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接纳与内化外来文化,不但具有非常浓厚的现代气息,而且与世界潮流并行,这显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些冲突。然而,现代文学的发展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它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不断汇集,经过时间的考验、人们的雕琢,最终形成的传统文化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儒家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和道德理性,其思想以仁为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在众多思想文化成果中,最优秀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儒家文化,可以说儒家思想就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传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所在。儒家文化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那它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在许多当代文学创作者创作的作品中,总会存在一些儒家思想。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文学创作者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心理结构都对儒家思想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他们的作品中都渗透着儒家思想的一点一滴,儒家思想对现代文学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如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秦腔》都对儒家文化有深入的刻画,虽然他们的作品中讲述了儒家文化在现代的衰落与困惑,但是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其顽强生命力的敬畏之情。

(二)少数民族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以外的民族都是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洗礼得到了长存,是中华大家族里的瑰宝。少数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会受到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以外,在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伴随着少数民族的发展而流传至今。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理所应当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尽管在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鲜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似乎少数民族文化总是被创作者们所忽视,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比主流文化更具特色、更有个性,从这一点来说,少数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文学创作者在创作时应该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糅合,更好地将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出来。例如阿来在《尘埃落定》中就融入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把藏族的土司制度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其作品更富有民族气息和民族特色,显得深刻而神秘,越发吸引读者。

(三)民间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民间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其中最大的三个特点就是驳杂性、自由性和发散性。所谓驳杂性是说民间文化多且杂;自由性是指民间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没有严密的组织,是自由发挥而形成的;发散性是指民间文化在民间的传播速度很快。此外,民间文化还具有轻松、幽默等特点。正因为民间文化有这些特点,才使民众喜闻乐见。既然民间文化有如此多的优势,那么它又是如何影响现代文学的呢?由于民间文化与人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文学的创作者们捕捉到了民间文化的这些特点,为了使他们的作品能够受到读者的喜爱,于是就在作品中引入了民间文化。如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说《故乡》中都充满了对家乡民间文化的眷恋之情;再如金庸的很多武侠小说也对民间文化有着大量的呈现。由此可见,现代文学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民间文化的助阵。综上可知,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抑或是民间文化等都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现代文学迸发活力的源泉所在。

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发展现代文学

虽然现代文学在短短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它应该如何继续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总的来说,现代文学的发展仍然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继承传统文化的丰富遗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沉重地打击了传统礼教,启蒙了民众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这场运动对传统文化痼疾的批判无疑是深刻彻底的,但不得不说的是,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是偏激的、片面的,这是当代文化建设时应当汲取的经验教训。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疑是现代文学继承传统文化的丰富遗产的必由之路。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封建糟粕,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思想精华也有很多,这些东西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辉,值得我们去学习,在现代文学中更应如此。只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源头,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就能够繁荣发展。

(二)探寻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用心去探寻。虽然在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它可能会不断延伸、逐渐变迁。地域文化将会更加纷繁复杂,这就需要文学创作者付出更多的心血去领悟其中的真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可供使用的宝贵资源。另外,民间文化也有丰富的内容,值得文学创作者进行深层次地挖掘。民间文化在受到主流文化影响的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这成就了民间文化无拘无束、豪放洒脱的特性。但是民间具有复杂性,它既能滋养高尚情操,又可能会隐匿庸俗文化。这就要求文学创作者对文学素材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把握好作品的道德判断、审美取向和写作技巧等。只有积聚更多积极的传统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文学向前发展。

(三)重建文学观念中的中国意识

现代文学越是强调“现代”,就越是看重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这会导致现代与传统的断裂。当这种断裂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旋律时,文化与文学血脉相连的关系就会被忽视。因此,重新定义现代文学的内涵与外延,重新认识现代文学的特殊性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性关联已经迫在眉睫。要唤醒文学研究的中国意识,就必须将文学放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钱穆先生认为:“欲求了解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必于其文化之全体系中求之。换言之,若我们能了解得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亦可对于了解此一民族之文化特性有大启示。”因此,现代文学创作者应当在其作品中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意识,树立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积极投身于当代文化建设中,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乃至主流文化的走向做出更多贡献。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现代平面设计;传统文化;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平面设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类现代平面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平面设计涉及诸多元素,包括色彩、图案、文字等,每项元素对平面设计的表现力与内涵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前,很多平面设计师在进行平面设计时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以期丰富设计作品的内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设计师要寻找融合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方法,积极创新,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平面设计的效果。

一、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涌现出丰富的传统图案,这些图案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是历史的积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通过这些图案表达吉祥安乐、平安幸福的寓意。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各种传统图案的寓意大多以谐音的形式体现,如,鱼有着“年年有余”的寓意,表现出人们对食物丰盈的期盼;鸳鸯象征美好姻缘;松柏象征长寿;等等。所以,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对这些传统图案进行应用,不仅能提高作品的艺术美感,而且能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提高作品的文化价值。传统书法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传统书法具有优美的线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丰富的内涵,具有抽象性和象征性。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书法艺术,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表达设计内容,而且提高了平面设计的艺术魅力。我国的传统色彩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白、黄、青、赤等,而且每种色彩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平面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设计师在运用各种传统色彩时,须明确各种色彩的含义,合理选择色彩,以表现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视觉表达传递各种信息。

二、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方法

1.汲取传统绘画的精髓

我国传统绘画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寓意深刻,形态各异。传统绘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画家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人物、风景、植物等事物,具有浓厚的意境,能很好地吸引受众的目光。设计师大多根据需要选取元素,以丰富设计内容,提升设计的艺术价值。虽然一些平面设计师在设计中运用了传统绘画,但只局限于一些浅层的因素,并没有深入其中,以致传统绘画在设计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平面设计师必须深入挖掘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根据这些元素的特性,将其合理融入平面设计作品,使设计元素和谐统一,营造出浓郁的美学意境,提高平面设计的艺术效果。

2.合理渗透传统工艺

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工艺,包括剪纸、雕刻、印刷、织染等,这些传统工艺不断改良,逐渐变得简约、精致、灵巧。传统工艺具有独特性,不仅韵味丰富、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外在表现、深刻内涵等因素都可以为设计师带来创作灵感。设计师可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设计的需要合理运用传统工艺,合理运用传统工艺中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方式和独具个性的艺术构造,进而提高设计质量。

3.充分促进形意结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表现形式大多强调形意结合,通过对实形进行装饰,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意境,进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传达某种寓意。部分设计师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应用时,只注重单方面的形或意,以致设计效果不理想。因此,设计师应更加注重形意结合,对各种传统元素进行提炼、创新,并通过现代设计手段对这些元素进行加工,进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结语

现代平面设计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考量多种设计元素。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设计元素来源,与平面设计作品的韵味、内涵紧密相关,只有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才能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的质量。因此,设计师必须认真分析行业环境,着力于设计方法的创新,对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效融合,才能提高设计的艺术效果。

作者:乔姗姗 单位:江西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学工处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做了一项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平均分69.30分,标准差为9.630。得分显著高于中分,接近于“比较符合”评价标准,表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评价呈积极意见。研究一种文化就应当重视“文化”概念本身主要特性:(1)历史性;(2)群体性;(3)影响性。调查中分别援用“文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思想文化”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三个主要特性。值得深思的是,大学生在“思想文化”项目得分与年龄变量成反比,与其他要素相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思想文化”的提名相对较少,且很提名内容单调重复,多为耳熟能详的“孝道”“仁爱”等词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来讲,虽然其中的任何一项信息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化”部分博大精深,如此低数量、窄内涵的涉及警示着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把握,“思想文化”的忽视折射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蜕变。高校一直是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地和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和灵魂,作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在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价值教育的合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价值具有独特的导向功能,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服务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承担着光荣使命。

1.构建大学生理性民族认同情感民族认同涉及国家政治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的特性。由于在政治领域中政治因素具有多变性的特点,而民族文化是民族认同感形成的根本和土壤,相对来说较为稳定。民族认同感表达了个体对文化浸润后的态度评价,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本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民族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民族认同的状况既会对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影响,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等造成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识里具有强烈的感彩,它是国家认同心理的深层源泉,每个民族成员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世代相传地承受着同一种文化传统,个人的价值观念就是在这种集体文化传统的潜移默化中构建起来的。中国新时代大学生思考的问题是爱国与责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基本依据,“崇尚统一”是这个文化价值体系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民族认同是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石,没有民族认同固然无法产生华族文化认同,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应如何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从而谋求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我们很清醒地知道中国的独特不在于她的地大物博,更不在于她的人口众多和她是发展中国家,唯一的解释是回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价值,其意义也就在于发展民族事业,巩固国家利益,振奋民族精神。国,必须理智去爱,用自己的辛劳与汗水,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使中国强大起来。

2.缓冲现代性对大学生的猛烈冲击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文化认同,她是凝聚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文化认同是指个体自己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与某个文化中多数成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相同或相一致的程度。随着人类从原始文明经传统农业文明发展到近现代的工业文明,文化认同也由一种天然自在的形态发展到作为一个问题存在于人类的精神生活之中,它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具有特殊的功能: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粘合剂”,是培育社会成员国家统一意识的深层基础。文化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这已经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唯一一个在完整意义上传承下来的文化模式。但在全球化影响下,我国传统文化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性在社会结构、交往范式、公共管理等各个方面冲击并解构着传统的一切方式,在十字路口传统文化将起到一种怎样的作用,这是祖国和历史交给我们中华儿女的无法逃避的使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当代的生活中依旧存在着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片断,其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文化认同和归属,就不能不从青年大学生的行为、思想、观念和语言研究起,青年一代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等符号标识的了解,青年的关注程度会影响到人生价值观的构建,甚至会关联到国家的统一,政治的安定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

3.塑造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人格人无时无刻不处在文化之中,作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存在,文化认同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意义重大。未来社会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比如心理健康、社会化程度高、具有健康的体魄等。但是在剧烈变动的现代社会中,个人经常容易“迷失自己”,感觉不到生活的意义和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是因为“现代生活的社会力量往往是一种导致不稳定的力量和从根本上进行摧毁的力量。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一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化倾向和主体意识,强烈要求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价值和尊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这使得个性充分展示的同时,也导致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如果缺少与他人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就会导致心理孤独,形成心理障碍,影响自我认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寻求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相统一的高目标的自我实现,表现出重精神和重物质相结合的特点,并试图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但在实际生活中又因价值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协调性而往往达不到和谐和统一,进而也影响到自我认同。现代性的视野里,我们大学生该如何形成自我的确定性而又稳定性的认同呢?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一种正处于个体自我意识形成发展、自我认同走向完善的重要飞跃大学时期,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着自我认同危机的问题,面临着角色冲突紧张、角色紧张、角色中断、角色扮演失败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在压力、需求以及混乱中容易迷失自己,角色混乱一旦发生,就会在未来的几年中失去目标感,而如果缺乏稳定的价值观体系,他们就很难发展出成熟的、可以引导其生活的价值体系。可以说,自我同一性的人格是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够精力充沛,热爱生活,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奋发向上,积极而独立,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

三、大学校园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价值的基本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同价值在大学校园中的建设应广泛而不失特色,兼容并包,和谐发展,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成为新一代接班人。

1.制定层次分明的认同价值教育目标认同发展是动力,基于这一点认识,认同价值应在关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的教育上提出具有科学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目标。民族认同是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石,没有民族认同固然无法产生华族文化认同,但文化认同不足,也无法强化民族认同。因此,我们的民族认同价值教育目标可以注重培养民族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政治目标和最高利益,这种民族认同心理应沉积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的价值系统的最深部,主导着我们大学生一切的核心价值和行为准则。而信仰、价值观、规范、习俗等使大学生在文化认知上具有共同的心理情感和意识,从而塑造该民族成员的共同个性、行为模式、心理倾向和精神结构,即在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下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民族心理。自我认同教育目标则着重强调学生为主体,使他们的理智活动与意志活动达到统一,使他们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价值选择趋于统一。通过如此针对性认同价值目标教育使得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2.构筑三位一体的认同价值校园文化一种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三位一体的认同价值校园文化应该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制度的,也有行为的;既包括学校校舍的设计规划、校园的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内容,当然也包括办学理念、规章制度、师生价值取向、集体舆论、校风、学风、教风等精神文化形态的内容。通过大量的、丰富的认同价值观熏染,为和谐校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促使学生更加自觉的接受熏陶。认同价值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会使学校存在着一种强大的文化气场,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校园心理现象,是一种学校精神文化现象,也是一个较高满意度的和谐校园。

第7篇

    (一)全球化的冲击给艺术设计领域带来的新问题

    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在全球化冲击的进程中,它受到的影响是深厚的。如今在中国的设计师中间已经有了这种倾向,他们认为美国的模式在艺术设计的各个方面都是最好的,如果设计就要按美国的模式来进行。比如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的“拉斯维加斯化”、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好莱坞化”、城市规划的“曼哈顿化”等等。这些都导致了中国的艺术设计师特别是年轻一代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遗忘和特别严重的“同质化”倾向。问题一:“拉斯维加斯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问题。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出现了盲目跟风向美国拉斯维加斯学习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最终会导致在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而今,国内的设计师和建造师还是一味地、争先恐后地学习“拉斯维加斯化”,[1]设计师们把他们的作品还叫做“后现代化”,这些作品只是单纯地讨好消费者,没有要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文化内核。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问题二:“曼哈顿化”在城市街区设计中的影响。在城市街区的规划中,往往都去模仿曼哈顿,认为高楼大厦林立才是现代都市的象征。致使我们的城市中修建了好多摩天大楼,却对城市环境造成了污染和能源的浪费。当然,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但是,如果在设计中只考虑学习美国设计的文化,那么这么发展下去,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青年设计师若干年后将成为建筑界和中国室内设计界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设计思想都深受“曼哈顿化”的影响,那时候,我们所有的建筑都是高楼大厦,我们民族文化独特的特性已经丢失,这对我们来说无疑将是一场灾难。问题三:“好莱坞化”的影视作品。当今的年轻一代受到了“好莱坞式”大片的影响,它的影响着正在改变着国人的思想,年轻一代不再崇尚革命老一辈无产阶级的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而今,我国的影视界已经开始接受“好莱坞审美标准”,中国的影视界已经被同化,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在浮躁的商业时代,同质化已经成为中国设计界的弊病。

    (二)民族文化创新是艺术设计领域全球化的解决之道

    如果单纯从艺术设计领域来讨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的艺术设计思想和作品向外传播,都可以被当做全球化的过程。首先,某一个地区或民族是艺术设计领域全球化起源的开始,经过某些因素,而传播到世界上的,所以可以说先有民族的才有世界的。如果要解决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其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当然,这种创新应该是建立在对民族传统文化充分继承和发展上的。

    1.深刻理解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内涵

    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了地域特色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才可能达到继承传统文化,才可能掌握其本民族本质、内在的精神,才可以把现代手段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果只是简单把民族文化挪来一用,其内在的思想是不会被真正体现出来的。因此,审视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出崭新的观点就是对其传统的民族文化进行求其精髓、取其精华、结合设计理念来创新出新思维。好的艺术设计能给人们带来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对新的生活方式的思考。自古以来,人类的设计活动与人类的生活方式的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生活方式的设计,设计方案的优劣在于其是否满足了设计诉求点。总的来说,我们处于“以人为本”的设计时代,生活是设计的源泉,生活方式研究是设计与生活的桥梁。对设计来说,元素是基础,特色是表达元素与元素之间组合的特点,风格彰显特色的升华。“中国特色”的设计就是要求设计师们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把中国的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进行完美融合,探寻符合“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2.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要有创新

    继承与创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关系对设计师来说要把握好的,就是要他们理解与继承好民族文化和哲学内涵、古代文化中的传统美学思想。首先对传统艺术进行消化,然后再接着对其进行深层次创造,这就要求既不失去民族特性,而且又具有时代感。设计师们只有对其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领悟,再加上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潮流,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特性的作品,这样才能够被本民族和国际社会同时认同。传统与本土是两个互相联系的开放体系,本土建立在全球知识体系基础上,全球化的优秀设计作品是根据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着本土化的设计,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都被生活紧紧连接着。因而,中国特色不应局限于僵化的传统与本土,应以开放的心态创造传统,从本土生活中发现特色。本土设计应保持开放性,设计出符合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产品,在继承民族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基础的同时进行民族文化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对我国艺术设计领域的影响。

    3.融合民族情、时代感、国际观

    在西方中心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中国设计文化的虚无感和悲观情绪,现代设计完全参照西方体系,忽略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当然,对祖宗留下的文化符号进行简单的模仿是克服不了全球化给艺术设计领域带来的影响的。设计师们需从传统的设计思想入手,加入现代文化的特色,这就要求他们创作的作品既体现民族性又要具有时代感。就要善于学习西方现代设计的成果和先进的经验。这里所说的学习是要领会到那些优秀作品的“灵魂”和“精髓”,虽然好的外在表现形式重要,但是内在的设计思想和文脉才是当代的设计师们所要掌握的。这些“思想”和“文脉”并不是容易掌握的,它需要设计师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的作品进行研究、对比和思考。当代,将民族情、时代感、国际观进行融合,兼收并蓄,这才是中国的艺术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第8篇

关键词:传统工艺;文化;发展;美术

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之间的互通,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呈现出既有互融又有互斥的状态。基于国家改革发放的好政策,使得一些西方文化如浪潮般的向我国涌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使得我国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渐渐变了味道。其中的传统工艺美术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这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的不断改变和以现代科技为主要的文化情境则成为了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现状。积极的应对现状制定相应对策,才能够使得传统工艺美术朝向良好的发展趋势。

1传统工艺美术形成的特点

在现如今社会中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手工作品的生产这就是传统工艺美术。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它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从人类出现的那一刻起,它就伴随我们周围。古时候人们为了满足饮食、住宿、出行等等一系列问题,就会设计出不同的传统用具,方便当时的生活。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从最开始为了满足生活的简陋设计到现在,这已经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其中一种。五十六个民族构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不同民族因处在不同的地域,从生活、习俗等多方面都有着大大小小的差异。这种大大小小的差异反而成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同特色。传统工艺美术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健全的体系,同时也各具特色。

1.1民族、地域特色以及人文特性

古时候的人们为了日常生活、出行安全等,用现有身边能使用的东西,近而制作出方便生活的各种工具。人类这种最初因生活所产生的灵感则成了传统工艺美术的雏形。广阔的山川,川流不息的大河,勾勒出了我国不同民族的各个地域。经过时间、环境的催化使得各个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近而成为了各民族的特色。以生活来源的传统工艺美术,在不断的创作过程中,就会将民族特色融入其中,近而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特性。通过对每一种传统工艺艺术作品所采用的的原材料、后期加工方式、独特的装饰等进行分析,则很容易就能区分该传统工艺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特性。当然,这种人文特性会因环境的不同而改变。

1.2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古老的工艺品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依据当时人们的审美同时外加实用的原则所形成的。这种工艺品是人们通过自然界的物品进行灵感设计从而服务与人类。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人们可以从日常使用中不仅能够对工艺作品有了新的认知,同时也更好的反映出其实用性。传统工艺美术品是以生活为灵感进行设计。在最初的社会,更多是体现其实用性,满足日常生活的方便。但是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美认知的提升,这种传统工艺美术品则在使用性的基础上加以美化,映照出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观。近而使得传统工艺美术达到实用和审美相统一。

2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出现的问题

起源于旧器时代的传统工艺美术,经过漫长时间的沉淀,外加创新与不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经典的艺术作品,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传统工艺美术品遍布我们生活中的角角落落,每一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独特的艺术特色。但是现如今网络化的普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得当今人们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日常的生活方式上都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化在潜移默化的混搅着我们东方文化,最为显著的则是审美观以及价值观的变化。这两者的变化使得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道路饱受挫折,传统的工艺美术的传承人在现如今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并不能做到乘风破浪,使得自己并不能自信的面对自己的手中的传统工艺美术的手艺,使得传统工艺手艺出现了无人继承,后人淡化的现象。

3扩大传统工艺美术的策略

通过对现如今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综合性分析,其中资源、创新和经营的匮乏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中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时代在变化,经济在发展,信息在高速流通,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日益变好。紧接着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对生活的需求就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在这种形势之下,传统的工艺美术需要及时作出相应的变革,以此来应对日益革新的社会发展。只有广罗人才,加强创新,积极吸取好的管理经验,加强开发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这样才能成为保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国家及人们对文化方面热情日益增高,与文化创意相关的产业也呈日趋增多的状态,这传统文艺美术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能够使传统工艺美术脱胎换骨,呈现出崭新的一面,达到与现如今社会的完美融合。

3.1融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在智慧财产权的生产和利用下,近而达到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工艺美术产业刚好符合卫华创意文化所需要的种种特性。工艺美术产业是以手工为基础,制作出一些实用的产品,并将当代大众的审美观融入其中,使得传统工艺美术能够更好的在现代艺术中发展。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和现代文化创意完美的融合才能更好打破之前传统的发展思路,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通过不断涌现的创新理念,才能成为经济发展催化剂。

3.2提升文化内涵

传统工艺美术经过长期的时间沉淀,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船务的其中之一,传统工艺美术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在现如今通过现代文化创意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格外的彰显传统工艺美术独特的优势,以此来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更大程度的符合人们对文化创意设计的“口味”。不同民族所呈现的不同文化特色,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变得丰富多彩。通过现代工艺同传统文化进行相互融合,呈现出互利共赢的状态。不但使得现代创新技术得以展现,同时也能够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在现如今的发展形势中,要具备开放、包容、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渗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国人的价值观、思想观念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将现代技术同传统工艺美术之间完美结合,是一种更为明智的方法,是今后传统文化发展的促进剂。

第9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公司管理 融入

前言:当前部分公司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要求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管理中,继而促使员工在中国传统的熏陶下能发扬公司的特色管理模式,并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以下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司管理中融入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其实现规范化的管理状态。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司管理关系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司管理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大型企业及国有公司管理中中国传统文化承担着引导的职能,即其可带动公司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能不断完善自身管理模式,从而彰显公司文化,并促使员工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能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最终为公司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司管理间的关系亦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司管理中以社会文化及经济文化的姿态存在着,并贯穿于公司管理中,继而引导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能更为注重企业文化的营造,继而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司管理中的融入亦可促使员工基于企业目标的基础上投身于工作岗位中,且为公司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公司管理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应将其落实到实践中,达到最佳的管理状态[1]。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司管理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而若将其融入到公司管理中可促使公司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能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职责,并实现对自身价值的定位,继而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积极帮助公司员工调整自身工作心态,达到高效率工作目标。其次,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备低调及不张扬的特征,因而其对公司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亦体现在其要求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其与被管理者间的双向沟通,继而及时发现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展开及时、有效地解决。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司管理中的融入亦可促使管理人员不断完善自身管理方法,并注重以鼓励的方式开展管理行为,最终引导员工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二)消极影响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司管理产生的消极影响首先体现在其限制了西方工具强制分布及360度考核在公司管理中的运用,继而在此背景下导致公司员工逐渐呈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最终影响到了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亦体现在部分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抵触情绪,继而促使其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形成恶性循环,并在抵触情绪的影响下形成了低效率的工作状态。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且其是以农民社会为主体的农业文化,强调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部分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忽视了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继而影响到了整体管理水平,且致使员工对公司管理方式产生质疑的态度[2]。

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公司管理的对策

(一)实施“中庸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司管理工作中的融入对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当代公司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自身管理方式,且应秉承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管理原则,继而由此带动公司员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并致使管理人员发挥自身创新意识,最终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中庸管理”是所有符合中庸之道管理思想的统称,其在公司管理工作中的融入要求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全面掌控公司员工文化传统及心理行为特性,并与现代西方管理展开有效结合,最终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另外,中庸管理措施的实施要求管理人员应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特性制定相应的战略发展计划,且保障与员工间的有效交流,形成高效率管理状态。

(二)构建个人导向文化

个人导向文化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摒弃“平均”、“和谐”的集体主义管理思想,并适当增加“个人主义精神”管理思维,继而促使员工在此管理环境中能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管理中,体现公司发展中的个人导向文化;第二,个人导向文化的构建要求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公司员工形成个人主观能动思想,继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达到良好的工作状态。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个人导向文化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当代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3]。

结论:综上可知,部分公司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公司管理工作中,且从提升管理人员文化意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实施“中庸管理”及构建个人导向文化途径入手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促使其在此环境中能全身的投入到工作岗位中,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且就此为公司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高铭.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融入可行性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2.

第10篇

解读中国文化价值

通过长期研究,罗多弼发现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普世意义和独特价值。他在多个场合都提及,“对于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文明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资源。这个宝库应该打开,提供给全人类,这样大家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他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性和普遍性的世界观、对差异的尊重以及文艺的审美感等三个方面,应当成为全人类文化别重要、特别宝贵的组成部分。

对比在不同阶段研究中国文化的感受,罗多弼认为,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以瑞典为例介绍说,瑞典受中国影响的方面越来越多,最明显的是饮食文化。1967年整个斯德哥尔摩只有两家中国餐馆,今天已经有200多家。如今中国很多电影在西方也非常受欢迎,特别是作为先驱的张艺谋和陈凯歌,他们的电影影响非常大。西方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也逐渐兴起,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瑞典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但现在影响越来越大,虽然读者不是特别多。

他特别指出,汉语在西方地位的上升是中国文化传播最明显的例子。在20世纪60年代,汉语在西方是非常边缘的专业,现在对汉语感兴趣、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以前学汉语的时候,它仅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工具,今天很多人则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学习汉语,就像选择学习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一样。他赞成孔子学院在海外的推广和发展,认为这完全顺应时代需要,有助于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本人也担任了北欧孔子学院的院长。

罗多弼将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归因为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功。他认为,东方文明在西方逐渐兴起,与强大的中国经济分不开。因为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影响很大,各国政府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不得不考虑深化与中国的关系。

分析中国文化挑战

罗多弼也一直身体力行地向瑞典乃至欧洲介绍儒家文化。他坦言,自己并不强求瑞典人接受儒家文化,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为瑞典人创造更多理解儒家文化、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因为,对儒家传统的了解,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享受。”

在长期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他也认为,中国文化正面临两大挑战:

第一,缺少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他说,“从开始,100多年来,为了民族救亡和复兴,中国逐渐选择了一条与传统文化决裂的道路。市场经济盛行后,金钱至上观念也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如今中国人的认同问题成为每个人面临的重要个人问题:“我作为中国人要认同什么?到底何种意义上是‘中国人’?”

第二,夸大中西文化差异。他指出,今天的中国,很多人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骄傲,很多人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屈辱感被骄傲感所代替,应该是一件好事。但他同时也提醒,不能因为强调“独特性”而夸大差异性,不能把中西文化描述为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文化。他说,“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但是我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

第11篇

关键词:当代;古琴音乐;社会定位;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音乐理论中,我们将古琴音乐定位为文人音乐,因从其历史看来,古琴与文人及其相关文化是水融、不可分割的。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文人传统中,古琴成为文人表达深邃内心情感之器,古琴音乐也因之遁入“琴道”之境。甚至有观点认为古琴音乐在近现代之所以衰落,与文人群体的解体、士文化的消解有密切联系。那么,当主体消失后,这个影子又应以什么身份存在?失去了欣赏及演奏主体的古琴艺术,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与传承,在重估自身的文化价值之时,必然还要重新进行社会定位。

当代古琴音乐的社会定位问题,一直以来倍受各家关注,因为明确的社会定位决定了古琴未来的命运和发展方向。由什么人弹琴、怎样弹琴、弹给谁听,可以说是古琴音乐在当代传承中面临的最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与认识,虽可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梳理、归纳起来,主要还是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种主张当代古琴音乐定位于大众化、艺术化;另一种则主张当代古琴音乐定位于独特化、人文化。这两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出发,各自强调了古琴音乐传统构成体系中的某个方面,且一直以来采取彼此互不接受的、甚至是对立的态度。在此,笔者有必要先对这两种观点先做一些简要述评。

“当代古琴音乐应定位于大众化、艺术化”――这种认识主要着眼于古琴音乐的器乐演奏形式和音乐特性,主张在现代社会中,将古琴视为一种器乐音乐艺术,像推广二胡、古筝似的普及古琴音乐及其演奏艺术,让更多的人认识古琴、了解古琴、喜爱古琴。龚一先生在其文《对准时代之需要――我对发展古琴音乐的认识》结语中写到:“我们坚信古琴艺术既有着发展的过去,就必定会有着发展的今天和将来。它一定会循着音乐艺术发展的共同轨迹,加速自身的发展。这是大众需要的,也是古琴家需要的,更是时代需要的。”[1]

如同上述诸位琴家倡导,在古琴近年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琴人、琴家不断努力拉近古琴与大众的关系,重视古琴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持这种观点的琴人,都会从琴史中挖掘与古琴音乐社会性相关的材料,作为立论的基础并进行实践;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在相关地区,职业琴人越来越多,学习古琴的儿童越来越多,数人甚至数十人的古琴齐奏登上了舞台,古琴考级也开始热了起来……

从音乐艺术传播角度来看,古琴音乐的大众化、艺术化不是坏事,如果没人会弹古琴、没人喜欢古琴、没人能看到古琴,传承和保护都只是空话。从古琴的音乐特性入手,进一步彰显其音乐艺术魅力,使其得到大众的认可,是保护和发展的前提。而且,从古琴音乐的作为音乐艺术传播的现状来看,其大众化、艺术化也的确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目前,国内各音乐专业院校大多设立了古琴演奏专业,已经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古琴演奏人才。各地的琴社、琴馆纷涌而起,规模及社会影响日益增大。随着他们的活动,古琴音乐开始更多地直面观众,走进剧场、走向舞台,被更多人了解和熟悉。

“当代古琴音乐应定位于独特化、人文化”――这种认识主要着眼于古琴音乐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特性。主张在现代社会中,应该一如既往地坚持传统的文人琴乐特征,突出古琴音乐的高雅和独特,不能使其简单等同于一般的普及型乐器。持这种观点的琴人认为,鉴于古琴的雅文化特征,只有具有较高传统文化修养的人,才可能品味古琴音乐并延续琴道传统,应该把古琴音乐局限在一个相对的“文化人”小圈子中。吴门琴家汪铎先生在一次“雅集琴会”中,作了题为“古琴传承之我见”的发言,其中讲到:“……应该把古琴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继承下来,而不能把古琴当作一件乐器。”[2]王政先生在其文《古琴文化与未来社会》中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其观点:“古琴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精粹,它从社会功能到演奏观念均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音乐。面对这样一种音乐文化,我觉得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改变其文化特性。一般意义上的音乐数量很多,再将古琴融入其间,只不过一般音乐家族中又增加一种乐器罢了,但却毁灭了一种优秀的音乐文化模式。”[3]

显然,执此观点的琴家更多地注重古琴音乐的文人传统,及其丰厚文化价值,强调在现代社会的古琴音乐传承中,应着重突出其文化特性。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出现了不扩大古琴音量,采用传统丝弦演奏,坚持“雅集琴会”而不在舞台上表演的主张和传承方式。持这种观点的琴人、琴家,除琴技演习外,更重视对传统琴乐文化的学习和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参悟琴道、修身习性成为其追寻的理想状态。

由于不主张古琴音乐的大众化传播方式,这些琴人、琴家往往显得较为低调,但他们的观点对于琴文化的传承也颇有价值。因为,在传统文人眼中,古琴的音乐性一直以来都是次要的,他们甚至有意忽略其音乐性,不愿为技所累,强调“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这也是古琴音乐作为雅文化区别与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古琴音乐的深层结构和文化内涵来看,文人文化是其基础,也是其核心。若非有文人文化的支撑,她也不可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受到文化界和文化部门的特殊关注。因此,在当代古琴音乐的社会定位中,其文人文化特性不容忽视;否则,丧失其特有文化价值的古琴音乐,将有可能逐步俗化。

从立论原则、立论依据、音乐实践上看,这两种观点均有其合理性,但两种观点又都过于极端。笔者认为,如果偏于两端只执其一,难免会产生观念甚至行为上的对立,这都不利于古琴的发展。单纯将古琴定位为音乐艺术肯定有很大的缺失,因为深厚的文化传统才是古琴能传承至今的主要原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留给我们的绝不仅是单纯的音乐技能。反之,仅坚持文人琴乐传统也是不现实的,且不说当今已根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及其阶层,仅让一小部分有传统文化基础和修养的人弹琴,而且这小部分人中多数人,可能相对缺乏专门的音乐基础训练和对精湛演奏技艺的追求,久而久之,只能让古琴越来越“不中听”,离现实的艺术生活越来越远,这有悖于我们对这一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之初衷。

在当代音乐文化环境中,古琴这种身上背负着如此厚重文化传统的古老乐器,关于其社会定位、如何保存与发展,产生以上两种有分歧的观点和作法是不可避免的。这一分歧和相关问题的讨论,其实不单是出现在古琴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领域,我们所有的传统文化项目和传统艺术项目,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方面,都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和两难抉择。

这里,我们暂且搁置上述两种相异观点和不同认识的讨论,从历史呈现事实开始,对这一问题略做考察。从古琴音乐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虽然文人是琴文化的主体,但古代弹琴者也绝非仅为文人。刘承华先生在其文《文人琴与艺人琴关系的历史演变――对古琴两大传统及其关系的历史考察》中,曾做过准确而精辟的论述:“文人琴家,大都是从艺人琴家那里习得琴艺与琴学的;而艺人琴家,也总是从文人琴家的琴学中,获取其精神与理念的。可以这么说,在这一合流中,文人琴为整个古琴艺术提供了基本的精神和灵魂,艺人琴则以丰富的技法和高超的表现力,为古琴艺术提供了鲜活的生气和血脉。”[4]这就是说,在古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就存在着“文人琴家”和“艺人琴家”两类琴人,经过历史的漫长积淀,最终走向了融合。为什么在我们继承这种传统的今天,却又对历史呈现的事实视而不见?上述两种观点,从琴文化的不同角度着眼,本质上也都是为了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什么一定要将其割裂甚至对立呢?一部分人着意于追求和发展古琴的音乐性,另一部分人着意于追求和发展古琴的文化性,在不同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生活中,互融互补、相依相存,才是传承和发展古琴音乐应该有的态度。

此外,古琴在现代社会的功用转化,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功用与社会定位密切相关。历史上的文人是站在传统文化核心位置,来接受“琴、棋、书、画”这一文化洗礼的,“琴人”并非其第一身份,“文化人”才是他们的标榜,他们在浓重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习琴、乐琴、醉琴以至琴人合一。但目前传统文化已经不可能在开放的社会中保持其纯粹性,儒、道、释不再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群体也就不复存在,当传统文化的核心位置被现代文化取代时,古琴的社会功用必然随之发生转变。在当代社会音乐文化情境中,我们如果一味要求古琴只身去背负如此厚重的传统文化,这“三尺枯桐”必然力不从心。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将古琴视为走向传统文化的一条途径,而非纯粹只是其载体,通过琴的大众化过程让更多人接受她,当人们已经对她有普遍了解及认识之后,再由一部分“前行者”进一步探求其精深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古琴音乐的更深体验和有效传承,进一步达到保存和发展传统文化之目的。以这种视角来重新审视古琴音乐在当代的社会定位问题,我们的视野才会更宽阔。

据此笔者认为:在两种观点互补、互融的基础上,当代古琴音乐应该遵循“以大众化、艺术化为基础,以独特化、人文化为归宿”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首先,进一步推进古琴的大众化、艺术化,让它逐步、更多地走进人们的视线,走进现代社会生活;但是,将古琴变为古筝不是我们应走的道路,在进行大众化、艺术化的同时,必须自觉地认识到,古琴文化最终所要追寻的文化精神和哲学理念,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通过古琴的传承,能带给大众的最终还是古琴文化。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让古琴在现代社会走一条由俗致雅之路,实为明智之举。在具体的传承和实践中,两者关系也许并不十分难于把握。让每个琴人在弹琴时都知道为什么弹琴?怎么样弹琴?自己跟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笔者期望通过本文写作达到的目的。只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和清晰、准确的定位,我们的实践就不会毫无意义,就会有实在的成果和收获,也就可能真正有效地传承和发展博大精深的古琴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形态的巨变,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他们留下了丰厚的古琴音乐文化遗产,同时也使古琴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中迎来空前的挑战。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是历代文人至高的追求,他们的风骨永远留在精深的古琴音乐之中。接下文人之琴,在传承和创新原则下,充分尊重和理解历史传统,在古朴醇厚的琴声引导下,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传播得更深、更广。

参考文献:

[1]龚一 .对准时代之需要――我对发展古琴音乐的认识[J],音乐研究,1995(4):56.

[2]/vd207513/blogcon・userid=pegasos&file=1094133103.

第12篇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的竞争,为了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化的产品设计融合正在逐步成为设计师们的共识。基于该种情形,本文基于产品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对其中符号、图形、材质以及色彩元素与现代化产品设计中的融合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

产品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

一、前言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步深入,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在不断融合,产品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正在逐步抵消而越来越趋于国际大同化,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丢掉了产品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失掉了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开始崛起维护并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在发展和实践中将这种文化开始赋予到自己的产品设计中,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来说,更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需要基于现时的状况有效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产品设计进行有效的融合。

二、产品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关系

1、中国传统文化是产品设计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我们民族的重要精华,是中华民族命运前途的最根本决定力量。而文化亦是设计的灵魂,凡是优秀的设计,总是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作品的设计并非是一件产品或者一副广告的物化形态,更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化。

2、产品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了五千年厚重的积淀,呈现出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现象,并且还在不断向着纵深的方向拓展,而若要使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就需要各种载体来实现,其中产品设计更是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载体。产品设计有效地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得到了有效的统一,体现着文化的面貌和民族、时代和地域等文化特色。总之,产品设计体现文化是为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使我们在“发展”这样一条线索下,将历史的文化现象连缀成体现着联系和发展的体系。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深入融合

1、“符号”元素的融合

若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号元素应用在现代化的产品设计中,能够对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初次接触到某一件产品的时候,往往习惯于通过其外形来联想其功能特性和设计内涵,甚至还会将其与以前的事物进行对比,继而在此基础上了解该件新的产品。因此,对于产品设计的设计师来说,若要将中国传统的符号元素有效地应用到产品设计内,就需要进行反复的探索和推敲,在产品功能、特征、设计风格等方面进行仔细的考虑,并赋予其相应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我国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火炬设计中,就有效融合了祥云这样一个传统符号,赋予了火炬丰富的内涵,外观精美,充分展现了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2、“图形”元素的融合

经过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和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丰富的图形元素,而其中太极图便是非常经典的一类,被誉为东方科技文化的“第五大发明”,太极图所传达给我们的理念便是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源,本源生万物,万物合一,天人合一。同时在美学的法则中,对称是非常重要的美式法则,而太极图便是遵循其法则的最为典型的代表。太极图中的圆形图案由黑白两条鱼形纹组成,两条鱼形纹以圆心为中心点呈旋转对称,图形简洁,构图巧妙,两条“鱼”逆向回旋于一个圆形之中,两个“鱼眼”示黑白相间,相交的“S”曲线显示出生生不息的运动感和韵律美。在现代的产品设计中,将太极图融合其中,能够达到返璞归真、和谐的重要境界。比如,在一款沙发中应用太极图的元素,不仅传承和创新了太极图的精神,而且丰富了展现了我国丰富民族文化的重要特色。

3、“材质”元素的融合

材质元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应用到现代化的产品设计中也能够有效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以剪纸为例,其作为我国传统美学、民俗以及哲学的结晶,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特色。同时,剪纸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仅体现着民族美术造型观,而且还体现着中华儿女的思想意识。正是由于其作为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剪纸不仅简约,而且呈现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镂空产生的虚实关系表现出各种物象的造型特征,非常具有装饰美和审美的趣味。比如,在我国目前很多的产品海报设计中,都有效融入了抓髻娃娃双手持中国古钱币开元通宝,表现着人们期盼禄、财的美好愿望,同时还对剪纸的元素应用其中,从而造成了视觉上的焦点效果。

4、“色彩”元素的融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而“五色观”是中国传统色彩观中最为基本的观点。所谓“五色”主要是指青、赤、黄、白、黑,其在色彩的组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它色则是辅助与次要的“间色”。同时,五色还与五行、五方、五时、五音与五气等相对应,形成一个相互比附、相互转换的整体系统。以红色为例,其普遍被中国人所喜爱,能够表达出喜庆祥和的气氛。而在现代化的产品设计中,在满足技术、功能和使用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这五种传统色彩,能够明显增添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提升人们对深层次文化内涵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四、结束语

总之,为了设计出更多更好具备中国民族特色的产品,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产品设计的融合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过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仍然需要遵循产品的设计原则和规则,从而恰如其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化的产品设计中,这样才能够将其内涵、寓意和文化价值体现出来,也能够使得产品的特色更加明显,继而为企业的长效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

作者:梁品超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韩超艳.基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灯具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J].包装工程,2012,14:64-67.

[2]刘晓菲.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3C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

[3]黄旭.网络游戏中虚拟产品设计的传统文化元素[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11:373+230.

[4]黄思众.浅谈工业产品设计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J].艺术品鉴,2015,10:12.

[5]姚筠.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教学的研究——以产品设计为例[J].大众文艺,2011,18: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