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考核方案

劳动教育考核方案

时间:2023-07-12 17:08: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考核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考核方案

第1篇

姜朝晖

据报道,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实验学院今年面向2014 级本科生推出名为“益心益意”的劳作教育课,且在课程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该课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分为校园服务的基本劳作课和社会实践的拓展性劳作课两大部分, 每学期修满20 课时,就可得到这门课的1 个学分,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各项评优中会享受一定的“福利”,但考核未通过必须重修。

众所周知,类似“劳作教育课”这样的课程在我国中小学里长期存在,诸如“劳动与技术课”、“通用技术课”等,有条件的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基地劳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劳动品质和创新能力。但是到了大学之后,这门课程基本就舍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学毕业前的社会实践或实习课程。那么,现在大学设置“劳作教育课”是否有此必要呢?

之所以强调“劳作教育课”要落到实处,是因为在一些中小学甚至大学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课大多名存实亡。对劳动教育的忽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是直接反映在大学生个人、教室、宿舍的清洁卫生上,不少学生无法维持整洁的生活环境,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也影响学习环境。二是间接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造成了长远影响。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敢于创新的品质,在未来的工作上也难以有更好的发展。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劳动教育不可谓不重要。

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我们提倡“五育并举”,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很少被提及,在高校人才培养上,取而代之的是培养实践性、创新型人才。而劳动技术教育恰恰是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之一。

劳作教育很重要,但如何开展“劳作教育课”?笔者以为,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首先,我们不能把大学劳作教育课简单地等同于中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的延伸,而是必须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其次,劳作教育课应该注重劳动过程以及劳动的成效。最后,劳动教育不能只是简单通过一门课程完成,而是应该作为一种思想或理念,融入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去。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4 年11 月5 日第2 版,有删改。)

第2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创新能力

医学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将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推动“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型,培养创新人才,修订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注重第二课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一、以创新精神为主要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一)控制总学时、周学时。培养方案修订中贯彻了将五年制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3500—3700学时;四年制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900—3200学时;平均周学时控制在24—26学时的原则。其目的是尽量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培养自学能力。

(二)加大必修课和选修课中人文课程的学时比例。在保证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学时的情况下,在必修课程中加入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两门课程。选修课程中人文课程的学时由99年教学计划中的274学时(所占比例为41.5%)增至新培养方案中的382学时(所占比例为55.9%)。

(三)整合、优化课程。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军训、劳动、社会实践等)相结合的基本规律,精选、重组、调整课程,合理分配学时,构建“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尽量使课程体系得到优化。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课学时比例,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劳动教育,通过劳动锻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加强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基层卫生工作状况,增进学生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学生为医学事业献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环节,学生直接参加临床工作,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前三学年,每学期2学时,第四学年每学期4学时,共20学时。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000年以来,我们改革了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手段,构建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目前,机能学实验完成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实验内容的改革,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形态学实验正在积极探讨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实验内容的改革,力争通过实践,建成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的形态学实验。

在新修订的实验教学大纲中,在保留学科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更新,引入新的、更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项目,整合实验内容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保证实验开出率。同时,各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技能考核,严格考核管理,严格考核纪律,严格考核标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在培养方案制订中,本着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培养目标的原则,优化整合课程设置,打破学科壁垒,加大学科融合幅度,从而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临床医学专业先后合并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为人体解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为病原生物学,卫生学、流行病学为预防医学,独立开设免疫学、卫生统计学、机能学、组织病理学实验等。课程的优化整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积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调动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学校每年拨出专款用于大学生科研立项和前期投入,对重点项目大力扶持,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每两年一届组织开展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包括了征文比赛、主持人大赛、书法摄影绘画大赛、健美操街舞大赛、校园FLASH大赛、演讲赛、辩论赛等。另外,学校和各院系每年还组织“迎新生”文艺晚会、元旦文艺汇演、国庆文艺晚会、运动会、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增强学校人文气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联.王建发.地方性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化”课程设计构想[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5).

[2]刘俊荣.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建议[J].医学与哲学,2006,27.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政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11-0033-05

呼图壁县地处天山中段北麓。居住有维、回、汉、哈萨克、蒙古等25个民族,县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共有7个乡镇,22万人口,其中兵团8万人。县属小学12所,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7273人。如今,呼图壁县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已经完全普及,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均为100%,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为0,现在正面临着推进均衡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呼图壁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进展

1 改善了学校硬件条件

呼图壁县从2006年开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当年,该县撤销县维族中学和县哈族中学,将其高中部合并到县一中,初中部合并到县二中,小学部合并到县二小。实现了“民汉”合校、资源共享。2007年,呼图壁县将比较薄弱的八所农村学校统统并入位于县城的第三中学(含小学),实现了跨城乡学校重组。2009年,县四中建成投入使用,县里又将五所乡镇初中合并至县四中。与此同时,该县将乡镇的大部分村级小学集中到原乡镇中学校址办学。扩建的或新建的学校,无论是教室、实验室,还是操场、食堂,条件大为改观,环境相当整洁。此外,全县已完成了农牧区所有学校的校舍抗震加固工程,为全县所有中心校安装了取暖设施。这些工程的安排与实施,改善了农牧区中心校的办学条件。明显缩小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

2 制定了教育发展规划

呼图壁县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教育规划纲要,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呼图壁县教育发展2010-2015年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走内涵式教育发展的路子,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稳步推进双语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力争在全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自治区人力资源强县行列。《规划》确定了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思路、方案及具体措施。一是在项目安排上,将农牧区学校作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牧区学校的硬件建设,提高农牧区学校的办学效益。二是根据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做好县城学校教育资源优化工作,保证县城居民子女就近入学,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三是坚持注重内涵均衡,建立合理的县域师资结构,整体提升县域内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根据规划,到2015年呼图壁县将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3 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

呼图壁县共有教职工2069人,其中初中612人(少数民族188人),小学998人(少数民族387人)。按职称分,副高级职称教师479人,中级职称1148人,初级职称287人,无职称80人。为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呼图壁县制定了县城学校骨干教师与牧区学校教师双向交流实施方案,实施城区与牧区学校对口协作帮扶,每年由县城学校选派部分优秀教师赴牧区学校支教,牧区学校选拔一批具有发展潜能的少数民族教师到支援学校挂教学习。该县还建立了农牧区教务主任到县城学校挂职锻炼、县城学校教务主任到对口帮扶学校进行指导的交流制度。与此同时,县教育局还定期组织县城骨干教师送教到牧区活动。

呼图壁县重视加强对双语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2011年选派了3位民语教师到南京、上海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推荐5人参加自治区两年制骨干培训,还直接举办了由59位教师参加的为期20天的民族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该县制定了民语教师考核方案,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提高民语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办法,促进提高民语教学水平。

4 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

呼图壁县注重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县政府不向教育部门下达升学指标,教育局控制全县学生统考次数,学校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家长也有机会参与家校联系活动,配合学校素质教育,逐渐更新家教观念。每年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分成督查组,采取随机抽查和明查暗访的形式,定期对学校进行普查或抽查,有效规范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蹲点调研组了解到,呼图壁县小学低年级不留家庭作业,小学高年级每日家庭作业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

5 深化了课程教学改革

第4篇

以第五次全国少代会精神为指针,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结合本校少年儿童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以我校百年校庆为契机,开展“迎母校百年校庆,展实小学生风采”主题教育活动。以养成教育为抓手,降低重心,将引导我校少年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本学期重点工作。积极融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中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以“常规立队、活动强队、科研兴队、名辅助队”的理念统领我校少先队工作。

二、工作重点: 1、继续深化“好习惯伴我成长”主题系列活动。把对未成年人理想信念的引领和高尚思想品质、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增强全体辅导员老师的育人意识,充分认识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努力在队员习惯养成方面抓出实效,为队员长大后形成良好的基本道德规范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前阶段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星级班级评比”方案,同时,在全校少先队员中开展“爱我学校,塑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并在“六一”期间表彰一批“文明习惯小标兵”、“十佳少先队员”,引导少年儿童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百年校庆。

2、切实加强我校少先队组织建设。本学期,将进一步规范班队活动课,拟以年级部为单位,通过优秀活动展示,以点带面的全面规范班队活动课,提高活动实效。每学期每中队至少一次以中队志愿辅导员为组织者的中队活动。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新芽电视台、壁报、画廊的宣传教育作用,不断提高阵地建设的品位。黑板报提倡由队员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完成或独立完桑消除一个版面设计一学期“从头用到尾”的不恰当做法。在队角建设上将进行评比,进一步优化中队育人氛围?BR> 3、进一步强化雏鹰争章活动。引导队员从日常学习生活的具体环节入手,分阶段为自己确立雏鹰奖章的新目标,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得雏鹰奖章。继续保持我校创新章的特色,鼓励少先队员参加小调查、小制作、小建议、小改革、小课题等富于探究性、挑战性的活动。结合打造“节约型校园”的学校总体规划,大力倡导“勤俭节约”之风,开展以“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为主要内容的节约资源“四个一”活动,引导队员争节约章。

4、开展"手拉手"系列活动。开展"小手拉大手"、"城乡儿童手拉手"、"社区队员手拉手"等互助互学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在活动中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亲身实践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将体验教育的开展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增强教育的实效。

5、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辅导员老师学习《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并在《纲要》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少先队工作。以"班主任百分考核工作"为抓手,提高中队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完善"文明班级"的评选机制,提高班队集体建设的水平。进一步发挥年级辅导员的作用,要有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的大队活动。

三、具体工作安排:

二、三月份(以养成教育为重点)

1、制订大、中队活动计划。

2、开一次班队工作研讨会。讨论如何改进星级班级评比方案,如何进一步深化“好习惯伴我成长”系列活动。就工作中遇到的

困难和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

3、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的形成。

4、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妈妈,您辛苦了”、“我给妈妈来减负”等体验活动。

5、进行队员寒假网上投稿评比。

四月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

1、组织少先队员祭扫烈士墓。

2、各中队开展“我向先烈学什么”、“革命传统代代传”、 “我为队旗添光彩”等主题活动。

3、大队部组织招聘新一批新芽电视台、红领巾广播台小编辑、小记者、小播音员。

4、围绕第五次全国少代会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寄语,召开一次研讨会。

五月份(以劳动教育为重点)

1、组织队员去红领巾一条街、认养的绿地、农村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2、引导队员在家中、校内寻找到自己的服务岗位,人人争当“小图书员”、“副餐发放员”、“玻璃清洁师”、“讲台护理

工”等,在长期的服务中,培养责任感。

3、大队部组织十佳小歌手、十佳小演奏家等的评比,书法绘画评选校园之星,为艺术节作准备。

4、带领少先队员到农村与农村队员手拉手,体验一日农村生活。

六月份(以爱科学教育为重点)

1、举办江都市实验小学第四届“未来之星”艺术节,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2、各中队以“创新就在我身边”、“我是创新小能人”为主题开展活动。

3、进行一次"常规教育回头看"活动,中队间互查互学。

七月份(结束工作)

1、评选和表彰“三好学生”、“特长生”和“文明班级”。

2、收集资料,总结、汇报少先队工作。

第5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32-02

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快速发展的综合性学科,被认为是21世纪朝阳产业和科学技术的核心[1]。在生物技术三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工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医药生物技术中,医药生物技术是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领域[2]。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为培养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人才的主体,如何构建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现实而重要的课题。近年来,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我们对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明确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高校生命科学的相关专业有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专业是隶属理科的专业,在专业的学科定位上,它既有别于生命科学专业,又不同于生物工程专业。生命科学专业属于理科办学专业,侧重于培养理科基础性人才;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属于理科办学专业,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的理工复合型专业[3]。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生,是广西首个在医药院校开设的生物技术专业。根据生命科学学科发展的趋势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我校生物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我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相应的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及医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医药、食品、制药、生物、农牧、经贸等众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检测分析、教学、生产及管理工作,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和奉献精神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应用型生物技术骨干人才。

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调整和优化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医药应用型的特点。具体来说,在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中,我们优化了课程设置体系,适当减少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同时强化和突出了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环节(表1)。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学科定位为生物学和基础医学。公共基础课由语言、法律、经济、管理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和数、理、化、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组成。主要专业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药理学、基因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等。在教材的选用上,原则上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出版的最新教材。在专业课程的整合方面,使其相互衔接,尽量避免重复,使学生系统而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以适应不同医药生物技术相关领域的需求。同时在一些条件较好的课程建设中,比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中,我们也加强了双语课程的教学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三、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对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来说,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实验、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是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针对我校的实际,围绕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分类设计、分层施教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如下几方面:一是课程实验(见习)教学。课程实验(见习)教学安排在各门课程学习期间,通过实验室教学和校外企业参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掌握实验技能的目的。为保障学生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我们适当增加了各类课程的实验(见习)学时,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必修课程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2010年培养方案中从1554∶755(2.1∶1)调整为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的1700∶1061(1.6∶1)。二是毕业实习,主要到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企业和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三是第二课堂,在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中,我们增加了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科研和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实践教学方案(表2)。此外,第二课堂也包括劳动教育、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和演讲等。四是其他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及就业指导。

四、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当前,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需要。因此,我们特别强调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尝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因特网来进行教学。同时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的共享,提高教学水平。为保证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还采取引进、培养、聘请等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具有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五、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深化生物技术专业考试制度改革,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分为:(1)形成性考核,包括课程平时考核、课程期中考核和课程实验考核。课程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含学习行为、动手操作、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等);课程期中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前半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课程实验考核主要在期末以笔试、实验操作等形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的能力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等。(2)终结性考核,每门课程结束时或期末,采用闭卷或开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考试,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要求选择考试方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一些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影响较大的核心课程,可以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对于选修课程和其他非核心课程可以采取开卷考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

总之,医药院校开设生物技术专业是当今迅猛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还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凯,唐艳,孙晓丹,马春权,李海英.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创新型人才培[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3):16-19.

第6篇

【关键词】:技能培养;实践;教学方法

1、课程特点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物业管理专业的《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房屋构造认知能力,为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打基础。教材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建筑构造”;第二部分“建筑识图”。传统职业教育在教学现象上的特点有:一是内容主要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重点,二是方法以教师授课和学生记忆、理解为主。而大部分学生由于初中成绩较差,对学习没有上进心,对全新的专业课程学起来既新鲜又费力。教师的教学手段多是课堂授课,主要载体是大量的文字和辅图片、视频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渗入则十分有限。学生多数时间被淹没在抽象的知识点、大量的专业术语与名词中,尤其建筑构造部分,包含诸多构造做法和工艺,内容复杂,数据量大且易混淆,专业性强,对没有施工现场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构造做法多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知识体系不扎实,学习积极性不高,收效不理想。做为教师,应突出知识和技能,尽量做到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手段,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强调技能实践的重要性,利用学生乐于动手操作的特点,1是用橡皮泥做建筑物分部分项的简单模型,(梁板柱等)最后利用专周实训制作建筑模型2是改变教学方法,先做后学,让学生先绘制16张建筑图形,在进行讲解。将教学重点放到岗位所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操作达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目标。

2、目前中国建筑识图和构造课程中的问题点分析

实践证明,整合之后的教材缺乏了整体性及系统性。教师目前因为教育进行改革,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选择的上较为灵活,最大化调动学生的主观思考能力,教学需要使得学生明确操作中的具体思路,需要将教学变得更为合理化。

3、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建筑识图和构造课程

项目教学法的本质是使用模拟项目的模式进行教学。就是人们说的使用一个完整的方式对问题急性解答,教学的问题需要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新思维明确教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将自身定义为一名导师,教材项目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对于项目的分析,将自身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设计和探讨,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内容开展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最后进行评价。项目教学法在实施中仍有很多的漏洞。实践中无法引入其他案例进行教学。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自主探索能力发展,学生在对于一个问题出现疑问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回答。建筑识图和构造课程作为面对着当今学生的重要课程,将制图环节及计算机技术进行尖端结合,使其成为较为灵活化的融合,最终成为较为实用化的课程。课程不仅是重要的,同时也是较为专业化的。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将知识点之间进行结合,随后将其进行分解,综合及分解。最基本就是将知识之间的联系分开。教师的教学可以以学生先行自主学习,然后再进行教学,教学法的根本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进入教学环境。并且教师也有很多的时间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观察。

4、项目教学法的项目化应用

第一,项目教学法使用是为了解答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该目的的达成需要教师积极提升自我水平,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拉近,日常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将教学的项目进行分析后,将其代入项目教学法的任务中,让学生积极自主进行学习。通过制作模型,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激励。对学生进行任务的时需要联系实际和日常,使得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日常中,明确知识的作用性,每位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教师将技能考核和教学进行融合,考核明确学生的技能和知R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根据考核结果更好地将教学优化。第二,《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内容项目化,可以让学生明确知识点关系到的项目内容,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加入项目教学法中,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明确专业技能。第三,教学将建筑识图和构造课程教学任务进行更深层次的分解,依据课程的分解对于任务开展较为合理性的分配。第四,考核可以反映出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根据考核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化后续教学内容,保障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将教学更加完善化和课程内容相符的评价系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的各项自主能力发展,同时可以使得学生获得专业素养的提升。

5、实践教学的效果

5.1增强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5.2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死记硬背变为勤动手,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不再对课程感到抽象和茫然,“做中学、做中教”,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本课程与岗位能力的紧密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科学性的教学方式,其作为一种将各种教和学进行融合的教学方式,作用在于让学生加强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进一步巩固,探索新知识,在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相信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该技术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7篇

一、构建德育管理网络,做好德育工作的龙头

学校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的摇篮。要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文明素质的跨世纪新人,学校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科学的、现代化的德育管理,这是创建德育示范学校的前提。为此,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没有一个德才兼备的领导班子,就不可能有一所文明向上的学校。学校成立了校长负责-教导处主抓-学生参与的三位一体德育管理网络,教导处、总务处分别以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为重心,配合少先队大队部、年级组组成一个严密的管理体系;既责任到人,又密切合作。

精细化的管理,激发了大家的聪明才智,发挥了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使大家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聚,力往一处使,继而使全体师生员工能够协同一致,相互配合,精诚团结,形成合力。为加强领导班子的德育建设,近年来我们坚持做到“五不”:“嘴不歪”(对师生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要求全体成员树立全局观念,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眼不斜”(不门缝里瞧人,全面地看人,辩证地看人,用发展的眼光看人);“耳不偏”(不偏听、不偏信,正反面兼听);“手不长”(不,不贪占公家便宜,);“腿不懒”(要勤查、勤看、勤跑、勤转,腿不懒)。

2.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

近年来,我校在办学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并采取目标分解,以点带面,逐步提高的办法,狠抓制度的落实。学校相继出台了《五一路第二小学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制度》、《五一路第二小学教师办公制度》、《五一路第二小学教师考勤制度》、《五一路第二小学教师教育教学量化考核制度》《五一路第二小学教研制度》等。为了加强德育工作,学校以“养成教育净化学生心灵、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作为德育示范方向,整体规划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制定了《德育总则》做到班班有“规范”,人人有“守则”,全校的德育工作要求做到一表(即把班会列入总课程表);二专(即有专门的领导、专门的教师);三结合(即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品德课与文化课结合);四定(定计划、定原则、定内容、定考核);五化(即组织网络化、内容系统化、活动制度化、形式多样化、时间经常化)。教导处、总务处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各负其责。

二、养成教育做龙身,净化学生心灵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走进五一路二小的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美丽的花坛,让学生一进大门就可以欣赏到美丽的事物,我们就是要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美丽的种子,让美丽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结出满园的文明之果。

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了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我们将学困生转化作为全校的一个系统工程和攻关项目,号召全校教师用爱心创造出养成教育的奇迹,制订了《学困生转化措施》,建立了《学困生档案》,由教师、优秀学生和学困生交朋友,结对子。文明的校风在点滴渗透中形成,文明之花在校园处处绽放,养成教育净化了学生心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三、校园文化建设做龙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近年来,我们绿化、美化了校园,建起了德育室和心理健康室,还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开设了舞蹈室、美术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教、电脑室等室,更重要的是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开设了文化橱窗。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张挂上墙,广置了各种宣传牌匾和专栏;展出了师生艺术作品。教学楼内外,到处可见学校的规章制度、标语;走廊中,名人名言,伟人画像高高悬挂。校园文化到处在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滋润,如花坛中的“来时给你一片芳香,去时还我一身洁净”、“花儿虽美,我的心灵更美”、“小树惹人怜,花儿让人甜”。学校到处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军校共建彰显德育工作特色

近年来,军地双方现任领导班子密切合作,努力挖掘新的内涵,积极寻找新的因素,工作更热心,活动更扎实,共建之路更加宽广。建机构健全,组织运转流畅我校和部队都十分重视共建工作,研究成立了军民共建领导小组。校方由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闫光勋亲自挂帅,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负责具体工作,成员由教导处分管德育工作副主任,团支部书记、少先队辅导员等,形成一套组织运转系统。每学期初召开共建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共建计划,调配校外辅导员。学校还把共建活动作为德育工作重要内容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保证共建活动落到实处。

2.常规活动规范,优势互补增强

任何活动都要有制度来保证,共建活动也不例外。几十年来,双拥工作之所以雷打不动,从不间断,就是因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保证,这就是《军校共建十项常规》。近年来,军校双方始终坚持十项常规的落实,促使共建活动走上正常化,形成制度化,趋向规范化。

3.军民双方互相受益,共同发展

部队发挥政工、军训等优势,为学校选派校外辅导员,捐建“共建图书室”、“共建德育窗”。新学期、新气象要有新打算、好开头。我校充分依托共建单位的优势,每学期和部队联合举行一次庄严的、有意义的升国旗仪式。当嘹亮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声响起时,叔叔迈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向升旗台。面对英姿飒爽的战士,同学们心中涌起了无限的崇敬之情。伴着庄严的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战士们庄严地军礼感染着全体师生,同学们标准的队礼,老师的凝神注目礼,传达出对国旗、对祖国的热爱与崇敬!这是我校对学生进行的特色的、直观的、生动的爱国教育的大好契机。新学期典礼上,部队指导员那热情洋溢的新学期寄语,激荡着同学们的心灵,同学们也纷纷表达自己最美好的心愿,并要为实现这个心愿而不断努力。

第8篇

什么是道德?不伤害他人为“道”,关爱他人为“德”。道德建设要务实,要少说多做;少指责别人,多反思自己;要少教育他人,多教育自己;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要强调自觉而不要依赖别人约束。每一位具有道德的中国人都应该加入到这场道德化之鼎兴的伟大的实践中,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而奋斗!现结合我校实践谈点体会:

一、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使用文明用语

首先是使用礼貌语言,所为的礼貌语言,指的是说话要尊重对方的人格,使用礼貌的语言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学会使用礼貌语言,这对于协调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感情,提高教育效果有很大的好处,礼貌语言的核心问题在于尊重对方。它贯穿于师生交往的一切方面,使之成为教育的一种自然力量,如当学生向老师打招呼时,教师要热情回礼,答之“你好”;当教师听不清学生说话时就说“请你再说一遍”或“请讲具体一点”;当教师要求学生帮助做什么事时,做完后教师就说“你辛苦了,谢谢你!”: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表现的很有涵养,仍不忘记用礼貌语言,当学生对教师的规劝和批评不理解时,教师就用“请你冷静一点”。教师也不发火,还是坚持用礼貌语言,“请你去想一想,想通了再过来”。

在教师的耳渲目染下,学生都十分讲究文明礼貌,没有粗野无礼的行为,原来那些性格暴躁的学生,也开始自觉根除不良性格缺陷。

二、认真贯彻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河南省中小学礼仪常规》

首先学校领导重视,广泛宣传,学校组织了从正副校长为正副组长,从各班主任和品德课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了联系制度,建立了家长接待日、家庭联系卡、举办家庭座谈会。把道德规范印发给每位家长,主要依靠社会和家庭继续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针对独生子女隔代亲、个体户家庭疏导教育等现象,专门举办了爷奶座谈会和个体户座谈会,分别指导他们重视之女的品德教育,重视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其次,教育训练从严,重视取得实效。我校把规范道德品质教育放在首位,通过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为坚持不懈地抓紧这项教育,我校从客观上致力于抓制度,抓竞赛、抓检查、抓交流。

(1) 抓制度。近两年来,我校狠抓道德常规教育,先后出台了《礼仪常规细则》、《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意见》、《中小学生德育工作考核评估方案》等,在全面实施的基础上重点建立了升国旗制度,学生轮流值日、学生素质考评制度等。依靠学生干部、值日干部。值日教师等加强常规管理,使持行规范情况时时有人管,日日有人记载,周周有人汇总,定期公布,并与优秀教师、优秀班集评选,学生的操行评定,激励学生按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2) 抓竞赛。为了推动德育活动的深入,我校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德育常规知识竞赛活动。在全校各班都组成了主题班会,组织了德育实践等,使全校文明礼貌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扎扎实实,同时还开展了争当正副“十佳德育小标兵”活动。

(3) 抓检查。学校不定期对各班级,每个学生进行检查,让学生知道德育常规,了解文明礼貌教育的意义,要求模范动作,随时处地纠正学生不规范动作。 (4)抓交流。我校几个班级,经常利用黑板报、广播、学校教育简报等交流经验,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开展问题讨论会。在交流经验的过程中,把好的经验和典型事迹编发在学校教育简报上,即查找不足,又宣传了先进典型。

三、抓有利时机,注重实践教育

我校经营利用各种有利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以培养自己能力为起点的劳动教育、民族法制教育、文明道德教育、学雷锋、赖宁的品质教育,如每年“元旦节、”“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每逢节日来临,全校师生统一服装,以班级为单位,排成整齐的队伍,以规范的动作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同时宣讲国家民族的创业史,了解近百年来祖国的沉重灾难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史,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的成就,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讲究仪容仪表美,和“五讲”,和“四美”,树立民族自尊心、为报效祖国而献身的精神。

四、德育教育取得的成效

第9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方案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会计管理领域,给会计应用系统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开创了会计领域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使得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强大、效率极高,但同时使得会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对会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除了需要有扎实的会计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充分的信息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社会需要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会计信息化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综合交叉系统论、管理学、IT技术和会计学的边缘性学科。《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核心课程,是在学习《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设计思路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方案设计能力的课程。然而实际教学中,重应用操作轻分析设计,在分析设计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达不到培养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一、《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对象计算机基础薄弱

《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会计专业、审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从学生的知识结构看,计算机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直接从计算机角度去讲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枯燥

《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开发方法、各个模块(如账务处理、工资、固定资产等)的基本需求分析、基本功能结构设计、代码与库文件设计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思路等,从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安排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会计专业、审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讲这样的教学内容显得很枯燥。

(三)教学方式落后

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讲授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最后老师讲得很累,学生没有积极性和参与性,又影响老师的讲课激情,从而引出恶性循环。

(四)教学效果不理想

从课堂表现看,学生课堂中被动的听老师讲解,课堂气氛很沉闷;从学期成绩看,学生只是机械的去记忆一些知识,没有体会和理解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灵活运用;从学习后反馈看,学生普遍反映没明白这个课程到底学到了什么。

二、项目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项目教学法介绍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目前,项目教学模式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新加坡)已经非常流行。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运用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到财会理论及实务知识、计算机知识、管理科学、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点,而是一种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需要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做具体项目中去培养会计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能力。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案例具体充实,并把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点应用到具体项目开发和设计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采用课堂讲解、学生案例讨论、上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学生参与性很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下的不足,因此项目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运用显得很有必要。

三、项目教学法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案设计

以下从授课对象、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四个方面来阐述教学方案的设计。

(一)授课对象

《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会计专业、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考虑到授课对象的专业基础和今后的工作发展,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目标不是具体的专业开发人员,而是使用者、管理者、评估者、参与开发人员等,在参与开发时,能够和专业开发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并提出的明确的需求,根据这个培养目标需要选择合适教材,需要调整传统模式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选用《会计信息系统:商务过程方法》作为主要教材,该教材主要商务过程出发来考虑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设计,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该教材案例很多,这也非常符合我们要用项目法进行案例设计和讨论的要求,把国内的有关会计信息系统的资料作为参考教材。原先从计算机角度出发注重单个模块如总账、工资产等子系统的基本需求分析、基本功能结构设计、代码与库文件设计、程序设计等教学内容作调整,调整为站在会计人员的视角,从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出发,讲解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教学计划中安排总课时32学时,课内讲授20个课时,案例讨论4课时,上机8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会计信息系统:概念和工具,内容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讲授各章基本知识点,并结合案例进行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信息系统介绍、商务过程入手进行事件分析、会计数据系统的描述、风险和控制分析。每次课后布置案例题目,学生分组选定的案例,课后完成案例题目并要求制作PPT,在第一部分内容结束后进行一次集中课堂讨论。

第二部分:理解和开发会计系统,内容包括第五章至第七章,开发设计数据模型、查询和报表的设计、窗体的设计等,能用数据库软件(如ACCESS)进行开发实现,并安排8个课内上机实践。第二部分结束后安排一次课堂讨论。

第三部分:业务循环,主要指第八章内容,包括获取循环和收入循环,是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知识进行综合,由于课时比较紧,可以在获取和收入循环中任选一个课内讲解,另一个课外自学。

第四部分: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与开发,主要指第九章内容,介绍一些技术和开发方面的内容。

项目案例是项目法的核心内容,学生把所学的各知识点应用到项目案例分析设计中。项目分配时需要把班级人员进行分组,3~4人组成一个组,准备3~4个案例,每个案例分配3~4个组进行讨论案例。如下表1列出各章节内容和分组案例(取4个案例,每个案例有4个小组负责为例)的关系情况。

(三)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老师讲解方式,采用半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包括三大部分:课堂讲授、案例讨论、上机实践。课堂讲授安排20个课时,先讲授基本知识点,然后结合案例把知识点进行应用。案例讨论课内安排4个课时,学生分组选定项目案例后,课外小组讨论完成并制作PPT,课内讨论时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进行评论并总结等。上机实践课内安排8个课时,用ACCESS进行上机实践。以学生为主、老师引导的半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既不会因封闭而枯燥,也不会因全开放而放养,这种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深得学生喜爱。

(四)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从多方面来考虑,具体见下表2。

总之,项目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的运用,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具体案例中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对老师来说,用项目教学法教学,不再是唱独角戏,由主角换成配角,做指导和引导;对学生来说,学生成为主角,参与整个项目的分析与设计,大大的提高了学习积极性,通过学习商务过程出发分析事件、制作活动图、进行风险和控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上机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分析设计能力,通过项目分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通过课堂案例讨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项目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运用,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再是简单的会计业务操作员,而是具有一定复合知识和综合能力,从而达到培养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里克•L•琼斯,达萨拉撒•V•拉玛.会计信息系统:商务过程方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

[2]周晓慧.项目驱动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7,9.

[3]米青,杨延军,王霄峥.“项目导向教学法”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9,2.

第10篇

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小学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精准定位,科学谋划,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常规为抓手,做实培基固本工程,全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回顾这一年,我们不断对我校教学工作进行梳理和反思,这既是一种自我激励和加压,也是一种对教育的理性思考。下面,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年工作:凝心聚力促发展

(一)“三心”管理,孜孜矻矻树责任担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所学校,需要教师具有责任担当、具有上进心。只有人人愿意为学校做事,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办,学校工作自然顺畅,成绩才能不断提升。对于我们学校来说,面临着教师年龄结构大(平均年龄在48.8岁)、教师人员组成多元(4名三支一扶人员、3名幼儿园转岗人员、3名外聘人员和7名初中转岗人员)、专业教师少(我校缺少英语专业老师和信息技术、美术专业老师)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校采用“三心”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为学校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关心”——多举措提升归属感。每年的任课安排,我们都会提前下发调查问卷,老师们想教什么科,有什么需求,提前调研,在整体安排学校工作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可不要小看了这个小调研,对老师来说,任教了他喜欢的年级和课程,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对老教师,我们实行“同一目标下的降低要求”,教师们有什么事,都会及时和学校沟通。教师节和传统节日,我们也会开展适量的休闲活动,让老师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心情好才能工作好,努力营造“老教师稳,中年教师钻,青年教师强”的金字塔式整体发展模式。

2.用心”——借考核助推上进心。我们用好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根据区教育局的工作安排,我们认真修改了教师考核评价方案,考核内容含职业道德、工作表现、职业能力、育人效果四项内容,其中教学质量占65%。每学期的各项考核内容,我们都及时进行公示,每个人的考核都展示得清清楚楚。以区组织的三年评优为例,老师们要成绩好、干班主任、积极参与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得到每年的考核优;三年级的累积总成绩高,才可能得到参评区优秀教师的资格;教育教育先进个人是质量监测成绩单项奖,也为不干班主任的老师们提供获奖机会。每学期的质量监测后,都会出现有些教师因为考绩不理想情绪低落,我们还要去安慰“尽力就好”“差别不大,继续努力还有机会”的现象。课后服务,老师们不值班,也坚持到最后,就为了能够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在这样多劳多得、干好奖励的氛围下,老师们觉得考核公开透明,都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工作有活力、有动力,教学效果好。

3.“齐心”——领头雁强化标杆意识。除了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我校充分利用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优势,强化“标杆意识”“头雁效应”。每学期初,我们都会召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会,定学科计划,安排青蓝工程,提出学期达成目标,做好学科成绩规划,学期末进行工作汇报。我们对学科分管主任提的基本要求是:必须高质量完成本学科教学工作,要身先士卒带头冲。在领头雁、榜样的带动下,我们的老师都能做到各司其职、积极向上,育人效果显著。

(二)制度保障,扎扎实实抓课堂效益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这一点无论何时都不能放松。本学年,我校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教师素质为基本,以质量监控为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常规管理,以评促练

严格的制度是保障教学的基础。我校加强常规建设,重点贯彻以下三项制度:

一是教师候课制。要求每位教师提前2分钟进教室,进行教学设备检查,调整心态,及时下发作业,了解学生情况,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

二是流程管理制。结合教学基本规范,我们对新课前的知识点复习、授课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课堂练习分层设置、课后作业的布置批改、测评题的讲评细练都进行了详细指导。对青年教师,我们还格外提出四个“一”,即每周听一节本校老师课,每周听一节视频课,每周交流一次,每周教务处听课一次。给每个人公平的讲课机会,选拔参赛,如果表现不理想,换人参赛,借此对青年教师加压、指导,促进其快速成长。

三是教学视导制。由教务处牵头,每个周都进入班级推门听课,了解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况,了解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情况,指出问题,推广方法,提高课堂效益。

因为加强了制度建设,并保证落实,所以我校教师的日常课堂有序而高效。教务处做好日常上课规范检查,每节课谁上课,上什么,学生反馈情况如何,都有详细记录,随时公示,表扬先进。在这种氛围下,谁也不可能偷懒,也带动了其他老师的上课积极性。老师精心备课,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2.借助教研跟进,深耕指导

我校坚持集体备课活动制度,每次教研,都由有经验的老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面对面通教材。每节课学习重难点是什么?如何讲?课后习题怎么处理?易考题型如何练?我们都进行了“细备”。特别是对新入职的新教师,实行“一助一”的点对点备课,从而有效把握重难点,化解教学疑问。

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每周都会按时齐聚录播室举行教研活动。观摩优质课、听校内课、评课、集体诵读达到常态化。老师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为提升教学工作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本学期,我校充分利用每天第八节课时间,将各学科集体备课与教研时间进行了规划,做到天天有任务,周周有重点,月月有交流,极大地提高了老师们研讨的积极性。

3.重视质量监测,比对帮扶

从18学年度开始,我校就加大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措施,每个月实行一次同学科阶段测试,拉紧教学质量这根弦。学校统一时间,平行班级统一测试,并根据测试成绩对三率、问题等进行大数据的质量分析。平行班级是否均衡?学生各科发展是否均衡?比对上次成绩三率有无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进步的空间?成绩提升的关键点在哪里?对薄弱班级、薄弱学科及时帮扶、调整,找差距,找原因,共促进,求提高。老师们有了方法,增强信心,全校形成了争先恐后、百舸争流的良好氛围。在上学期和本学期的质量分析中,我校各班级学科差异不大,均衡发展,这也是加强平日质量监控的效果。

(三)以研促教,踏踏实实推教师成长

我校一直重视教科研工作,采取一抓教师专业引领(“骨干引领”),二抓同伴互助(“一助一”结对),三抓教师行动反思(听评课与反思论文)的方式,积极参加各项培训,各学科的课题研究工作齐头并进。本学年我校参与的德育类课题《农村小学德育现状研究》、综合实践类课题《公民教育基本经验研究》、“十三五差异课题”《农村小学班本化研究》、《教师专业阅读研究》已顺利结题,科学类《益智教育研究》正准备资料进入结题阶段,申报的十四五课题《小学农村劳动教育研究》、《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探索》已顺利通过课题申请。

在我们小学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学校的发展也成就了教师的成长。在2018年2月公布的学科带头人培训人选中,我校就囊括了语文、数学、品德、科学、综合实践五大学科。本学年,我校在上学年被评为市教育教学优秀单位的基础上,一名教师获得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一名教师获得名校长荣誉称号,一名教师获得市名师荣誉称号,一名教师获得市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八项区级小课题顺利结题,一项成果获得区教育教学社科奖,一名教师执教省公开课,3名教师执教市优质课。这一串串闪光的荣誉,都见证了我们小学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砥砺前行的精神。 

二、今后打算:砥砺前行扬新帆

(一)加强学习,提升教师敬业精神

思想提高了,才能进步。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加强各类学习。继续在老师中开展以“(讲理论、比干劲),(讲大局、比贡献),(讲团结、比进步)”的“四星”活动。工作时间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争当“希望之星”;中层干部、行政后勤人员争当积极为一线服好务的“服务之星”;教师师德体现“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学校放心”的“师德之星”;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在教改科研中取得成果的“教改之星”。以四星评比活动,提升教师的敬业精神,为更好地投入教学奠定思想基础。

(二)抓实细节,推进工作有序开展

第11篇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上周总结:

   1. 教室读书特色文化布置评比中一(1)等16个班级获一等奖,个别班级存在图书量少、装饰贴图多,学生作品少等问题,请做好弥补。

   2. 月测阅卷如期完成,各科老师针对情况查漏补缺,有计划安排好教学与复习。

   3. “让课堂更高效”研讨课中,高红霞老师准备充分,课堂效果好。

   4. 备课签阅情况正常,无不按时送签现象。课堂未发现违规。

   5. 校园明星评比基本完成,本周按要求做好相应展示布置。

   6. “两操”有明显进步,尤其广播操,本周继续做好踏步及动作规范要求。

   7. 课间学生在硬质水泥场地追跑踢球仍较多,各班做好管理要求,德育处继续加强检查通报。

   8. 开展了学生安全乘车上下学的教育,及发放告家长的一封信,各班做好督查。

   9. 完成了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方案。

   10. 校园卫生保洁效果好,五(1)、五(3)、四(5)、三(3)、(5)课间学生到位早,清洁区能保持始终干净。

   11. 尊师、文明礼貌教育到位,师生互相问好声不断,希做好鼓励。

   12. 值周工作各老师能做好按时到岗,正常巡查,严晗、陈松梅表现最好。

   下周工作计划

   1. 开展师德考核(李井祥)

   2. 读书活动现场会准备(各班完成各教室门室外展示台布置)(沈秀琴、张远波)

   3. “让课堂更高效”研讨课之(四)(张远波 季洪波 侯学金)

   4. 各班完成校园明星展示(每班教室外,由学校统一格式发至各班)(陈胜靖张远波魏运凯)

   5. 特殊困境学生信息登记(李红惠)

   6. 迎接省控烟抽查(华海波)

   7. 加强交通安全教育(重点乘车上下学教育)(付大勇)

   8. 校园安全隐患排查(郑明)9. 统计并维修教室多媒体(余霖)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以“做高尚的人

   做健康的人

   做进步的人”为育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以活动系列化、形式多样化、过程重体验、内容针对性为目标加强活动建设。德育活动要讲实效,重过程,力求每次活动都能让学生乐于参加、积极参加、获得体验、受到教育。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个体,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工作要点:

   1、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继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和教育。

   2、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首先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开展优秀班主任的带头、辐射、指导作用,通过班主任例会学习、经验交流、班队会的参观等,促进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三心一访,与家长常沟通,形成施教合力,严禁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三、工作目标: 抓好德育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主要是规范语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正确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规范学生日常活动,不在走廊跑跳、不打架,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队列、早操、各种集会做到快、静、齐。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选活动,学校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专项检查评价,每周一评,每月一小结。

   2、加强科普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从小讲科学,爱科学的培养,开展好学生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3、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知识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图片展览、观看教育片、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把这些知识灌输到孩子们心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4、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

   四、各学月主题活动:

   各月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将严格常规管理,注重养成教育,深入开展各项活动,为构建和谐校园而不懈努力!

   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三月份

   1、开展庆祝“三八妇女”节感恩系列活动。

   2、大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3、开展“春天,我和大自然有约”主题春游活动

   四月份

   1、做好校园艺术节的准备工作

   2、4.30开展校园艺术节系列活动

   五月份

   1、开展 “小能手”五一系列主题活动。

   六月份

   1、开展庆祝“

   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

   2、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七月份

   1、期末总结。

   2、学生暑假实践活动。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吉林市教育局20xx年德育及校外教育工作要点》为指南。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师德教育为保证,以学生为本,关怀学生生命安全,让学生自我发展,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德育内容上注重小、近、实,抓准实质问题,讲究实际效果。健全学生品格,提倡人人发展,努力培养举止文明、心理健康、富有创新精神的吉化九小特色的红叶少年的小学生。

   二、工作目标:

   1、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创新型德育工作队伍。

   2、加强红叶少年评价,打造富有创新精神的红叶少年。

   3、抓实抓细德育的常规工作,促进规范管理。

   4、抓好抓实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德育内涵。

   三、工作思路:

   (1)精———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能出精品成果的德育工作队伍。

   (2)细——管理细化,加强对红叶少年评价和学生常规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3)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新观念、新方法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4)真——真正抓好班级、少先队和学科的主渠道育人途径,强化学科德育功能;实施学校课程的全员德育和全过程德育。

   (5)实——实实在在落实好日常行为规范,在养成教育上下功夫,从小事入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创新型的班主任队伍。

   1、建队伍重培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培训。加强理论学习,鼓励班主任阅读有关优秀理论书刊,开好班主任例会,传播先进的管理理念,反思工作中的得与失,从理论层次上提升班主任,达到学习先进经验的目的,同时促使他们科学管理班集体。其次,要求班主任使用好《班主任工作手册》,对班级晨会作好相应的安排,分解、落实学校各月份的教育要点,使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

   2、建制度重落实。完善各类考评方案,加强常规管理,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3、建模式求发展。落实好学校的“三知”德育模式,结合学校的班会、队会、国旗下讲话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理、知行、知恩”三知教育,以德育校本为载体,学会做人和做事;以自我管理为途经;学会生存和生活。以感恩教育为特色,学会爱已和他人。

   4、抓管理求创新。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将责任落实到人头,加强对德育工作的计划、督促及考评。

   5、抓比赛树典型。以抓比赛树典型为契机,通过开展博客比赛和班会的评选活动;从中发现典型,并积极选树典型。

   6、重科研求实效。以科研课题研究为先导,用科研引领德育各项工作水平的提升,本学期将加强德育科研工作的过程指导,做到两到位:指导到位、管理到位,在实施过程中注重积累有关课题方面的材料,为课题结题做好准备。

   (二)加强红叶少年评价,打造富有创新精神的红叶少年。

   1、抓宣传重引领。红叶少年评价是我校的特色工作,对落实德育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学期加大了宣传力度,让红叶精神深入教师、家长、学生,打造评价文化,以红叶的精神引领学生成长,以片片红叶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力求把九小学生打造富有创新精神的红叶少年。

   2、抓过程重评价。本学期为了更好的落实红叶少年评价工作,在德育方面重品行的评价,新增加了“仪表、规范、作习、自理”四项评价,为了让评价落到实处,下发了吉化九小“自理和爱心”评价手册。让家长每两周对孩子的表现做一次综合评价,每学期共计八次评价。

   3、抓管理出特色。抓评价考核的管理,让评价落到实处,特别是注重调动家长的评价,让家长参与我们的评价,发挥家长的作用,使红叶少年评价真正落到实处,更好的为学生发展服务,让红叶少年评价工作真正成为九小的特色。

   (三)、抓实抓细德育的常规工作,促进规范管理。

   加强养成教育,把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细化成训练要求。如:上学、放学的路队:每天进校时向老师问好的训练。强化学生“说好话、走好路、排好队、做好操、吃好饭”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切实提升我校学生的精神面貌。(本学期,班主任老师从常规训练入手,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结合各年级实际,有针对性制定和开展德育活动,形成各班自己的德育特色。)

   1、抓活动促养成:通过思品课,明礼导行,学科教育抓美育熏陶,班会活动抓养成训练,榜样示范抓正面引导,校园文化抓环境陶冶,家庭教育抓品行自理等途径,从明礼入手,典型示范、训练养成、检查督促、评价表彰来提高活动实效。

第12篇

一、拓宽渠道、创新载体、打造亮点,扎实推进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工作。以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的《2012年市区依法治区工作要点》为指导,组织召开区“六五”普法暨法治创建工作推进会,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2012年度法治建设重点项目推荐活动,确立17项重点项目,涉及20余家单位;区民政局、区建交委创建成为首批“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小昆山镇泾德村创建成为第五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注重发挥绩效评估工作的导向、激励和监督作用,依法治区工作纳入区级机关绩效评估专项考核项目,并制定了考核细则;建立了普法依法治理成员单位分片联系制度;组织开展了村(居)两委干部法制培训和依法治区联络员(法宣干部)培训;组织市依法治理优秀案例申报工作,共向市依法治市办推荐8篇有质量案例,其中新桥镇的《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抓手、提高外来人口法治化管理水平》案例被评选为第三届(2011年度)十大“依法治理优秀案例”;组织开展第十一届民主法治课题调研工作,共征集课题36项,批准立项25项,均已形成研究成果;积极反映改革成果,我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报在市《依法治市工作简报》上刊发。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纪念《档案法》颁布25周年集中宣传、标语口号征集活动和安全生产法律、《行政强制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紧扣“3•8”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日、“5•12”防灾减灾日和“6•26”国际禁毒日等时间节点,举行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活动;结合8月16日依法治市宣传日,启动“喜迎十、普法零距离”——“深化法律‘六进’,服务科学发展”社区法制宣讲活动,开展社区法制宣讲包括法制讲座和故事巡讲66场次,配送《普法零距离》碟片80套;以方塔公园改建为契机,改建、新建一廊、一堂、一墙,将法治文化元素融合其中,打造成具有法治文化主题教育、法律咨询等多种功能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将40个东方书报亭打造成“法治文化展示亭”;积极组织参加市“枫林韵”法治文化剪纸作品征集评展活动,共有9幅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和入围奖,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在《报》制作“以案说法”专版10期;各司法所通过“普法凉扇”、法律讲座等种形式多样开展普法宣传,将法治理念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完善调解网络、优化调解模式、深化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大调解”工作

今年1-11月,全区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各类民间纠纷15101件,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11768份,调处群体性纠纷74件,调解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0.3%,无一例被投诉,也未发生因调解不成功导致矛盾激化的情况,取得较好的实效。组织开展“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按照市局《关于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下发《关于在区司法行政系统参与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大排查、大调解”工作,通过司法局、司法所、村居三级体系,实现对各基层团组的业务指导和信息交流,并认真做好十期间社会矛盾排摸和调处,筑牢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共排查矛盾纠纷1523起,化解矛盾纠纷1454起,移交其他部门69起。加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区局成立了创建“五好司法所”工作领导小组,分别推荐上报新桥司法所和泗泾司法所分别参加司法部“五好”司法所和市示范性司法所的评选;制定下发《关于开展“争当人民调解工作能手”活动的实施方案》,在系统内开展人民调解能手评比表彰活动;举办了区首期初任人民调解员培训班,提高了人民调解员业务水平;按照区委政法委的统一部署,在全区15个街镇公安派出所设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派出所工作室”,建立了“公调对接”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区层面,成立了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街镇层面,泗泾镇在大型社区成立了“大调委”,洞泾镇在物业公司成立“物业调委会”,新浜镇在工业区成立了“工业园区调委会”;开展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人民调解五周年座谈会,进一步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协作;大调解工作被列为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区委办《动态》以《完善机制、创新管理,区司法局努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予以专刊报道。今年1—11月,受理区法院民事纠纷委托人民调解5284件,调解成功2943件;受理区公安交警支队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委托人民调解6945件,成功6184件,涉及金额7532万余元;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191件,成功392件;受理医患纠纷案件120件,成功调处84件,涉及金额560余万元;受理轻伤害案件(含轻微伤)委托人民调解共受理137件,成功137件;受理治安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共受理158件,成功158件。

三、严格执法,以降低重新犯罪率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基础性工作

截止11月底,全区社区矫正对象共448人(其中管制0人、缓刑362人、假释39人、暂予监外执行14人、剥权33人),全年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27%,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低于市规定的不超过1%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两院两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积极组织司法专职干部和社工进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实施细则》专业知识培训,及时召开公安、检察和法院等司法联席会议,共同商讨有关衔接机制、矫正宣告、集中教育、社区服务、考核奖惩等执法工作,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各项工作。搭建社区矫正执法平台。“区社区矫正中心”于2012年11月16日揭牌,中心建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内设有报告室、宣告室、检警室、电子监控室、教育培训室、个别教育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评室、心理诊疗室、值班室等11个功能。全面推进个别化矫正工作。2012年我区的个别化矫正扩大到今年所有新纳入社区矫正的社区服刑人员,提高社区矫正的质量和效果;运用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落实了手机、电子脚铐定位监管,目前已经对48名社区矫正人员实现24小时手机实时监控,对2名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电子脚铐监控,建起了一道虚拟的电子围墙,有效提高了监管的效率与质量;有针对性地建立个别矫正方案,以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合、劳动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课堂教育与互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矫正的日常教育工作。

四、加强管理、健全制度、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强安置帮教工作力度

截止11月底,全区刑释解教人员1632人(其中刑释1332人、解教300人)。重新犯罪率为0.63%,同比下降0.3%,低于全市1.05%的平均水平。海之星帮扶中心(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被评为市“市级示范基地”;新桥镇刑释解教人员郑志连舍己救人的事迹被刊登在3月1日《新闻晚报》,2012年被市区政法委授予“见义勇为”光荣称号;安置帮教工作经验做法被中央安帮办简报刊发。加强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中途之家”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与海之星帮扶中心(中途之家)形成补互态势,同时在15个街镇全面建立“四位一体”安置帮教工作站。创新安置帮教管理模式。积极探索需求导向性帮教工作模式,完成2012年“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创新特殊对象未成年子女关爱模式”课题的调研,有效提升安置帮教工作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适合非沪籍刑释解教人员特点的帮教工作模式,建立完善在松非沪籍刑释解教人员信息数据库,在初步实现非沪籍刑释解教人员“来去有登记,驻留有反映,帮教有措施,重犯有线索”的基础上,形成了“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应纳入城市和社会综合管理大联动机制”的调研报告。落实安置帮教相关措施。积极组织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开展对“未成年子女”的关爱行动,5年来,全区参加“关爱行动”“一对一”等工作的志愿者拥有122人,得到学业辅助的未成年人53人,得到爱心助学款的有37人,得到生活困难救助金的有85人,得到心理咨询的有27人,得到就业指导的有27人;完善监所内外衔接帮教措施,组织志愿者赴有关监狱对籍服刑人员进行帮教,共走访11所监狱,累计帮教人数达71人;与区财政局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经费保障和使用管理的通知》沪松财[2012]86号,保障安置帮教工作经费;组织召开区安置帮教协调小组会议,制定方案、认真落实,切实做好了十期间对两类人员的稳控工作。

2013年工作思路

一、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优化法治环境上再上新台阶

深化“法律六进”。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村居干部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强化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培育“法律六进”示范品牌;做好重要节点和“六五”中期检查各项工作。精心培育法治文化。加强阵地和窗口建设,完善法治主题公园、法治主题广场等基地建设;拓展网络等新兴媒体法制宣传教育平台;组织法治文化作品征集展评活动,努力构建“大法宣”工作格局。深入推进法治创建。以“法治城区”创建为龙头,健全机制,找准定位,确立抓手,围绕法治城区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评估指标,继续运用项目化、案例化、课题化的工作模式,着力提升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二、巩固大调解工作体系,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再上新台阶

扎实推进“大排查、大调处”活动。树立“防重于调”的理念,健全和完善参与“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继续发挥组团式推动“大排查、大调处”的独特作用,严守排查解决矛盾占总矛盾30%的底线,切实有效提高矛盾纠纷分析研判的深度和水平,全力夯实社会稳定基础。进一步发挥“大调解”工作机制作用。以“区人民调解协会”换届为契机,在社会上广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将热心支持、积极号召人民调解工作的各界人士吸收协会领导机构,为人民调解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组织基础。加强与相关行业、领域的协调沟通,进一步增强“大调解”机制的覆盖能力,加大宣传,打造专业调解特色品牌。大力加强司法所建设。立足“两者一平台”功能,深入分析司法所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正视司法所发展的不平衡现状,按照哪里有不足补哪里,不断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沟通,在基本配齐司法所专编人员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辅助人员的配备。加强督导,促进全区司法所均衡发展,继续开展争创“五好”所和示范所活动。

三、推进安帮矫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在减少重新犯罪上再上新台阶

着力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提升队伍执法能力,认真贯彻《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加强对司法专职干部和社工的业务培训和履职情况的考核;发挥执法平台作用,建立健全社区矫正中心各项管理制度,细化社区矫正中心各功能室的工作流程;严格监管矫正要求,进一步完善手机定位和电子脚铐等监控措施,落实对社区服刑人员监控的实效性,预防和减少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完善司法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共同做好社区矫正日常和司法奖惩工作。进一步打响安置帮教工作品牌。贯彻“六必”要求,进一步完善监所内外衔接帮教措施,继续做好与地区看守所帮教的试点工作;坚持需求导向,发挥“四位一体”工作站的作用,妥善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的民生问题,以组团式服务的形式,深入基层及时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的实际困难;积极开拓创新,继续开展在松非沪籍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探索建立有特色的帮教模式;落实关爱帮扶,发挥协会作用,加强志愿者培训和管理,推进“中途之家”建设,深化特殊对象未成年子女“关爱活动”。

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在提升法律服务公信力上再上新台阶

切实加强法律服务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律师行业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对律师行业的执业监管,促进行业自律;搭建平台,深化与华政经济法学院的战略合作,助推律师事务所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建设;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区《关于进一步发挥律师在法治政府、法制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实施意见》,着力推进律师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扩大政府购买服务领域,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巩固公证文明行业创建成果,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公证文化建设,强化窗口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拓展公证服务的新领域,确保公证质量。推进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加强与区公安、检察、法院的工作沟通和协调,完善本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协作机制,推进本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有序、深入开展;健全便民服务长效机制,组织开展“让群众满意”服务活动,努力实现“三个做到”:接待服务做到热情周到、受理审批做到便捷高效、案件办理做到规范达标,实现“三个无”:服务时间无盲区、服务设施无障碍、服务工作无差错;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的群众满意率。注重法律援助质量管理,探索建立法律援助案件受理风险评估机制、案件办理动态监控机制和案件质量专家评估机制。严格遵守接待、受理、审查、指派、办理各个环节的服务标准,加强庭审旁听、卷宗检查和回访受援人等工作,健全完善受援人投诉整改反馈机制,不断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试行法援工作站联络员培训机制,组织好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争创“12348”专线“优秀接答岗”和“优秀接答员”、“窗口服务明星”等岗位练兵和业务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发挥法律援助维稳职能,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社会问题,认真做好舆情分析工作,及时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