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7:08: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体育的功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和分析了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内涵;归纳出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应包含高校体育所有对社会产生的功效,既从属于高校教育的基本社会功能,又具有学科的特殊性。表现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促进人才社会化等方面产生较全面而又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该研究将为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认识、研究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1世纪带给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具有强烈的学术性、社会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现代大学不仅要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而且要引导社会前进。现代大学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现代大学的使命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10月9日公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大学要通过研究、创造和传授知识,通过恰当的科学鉴定,为社会服务,促进文化、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促进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艺术创造领域的发展,现代大学应责无旁贷的积极完成这种“使命”。大学的功能已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格局。如何进一步改革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使其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如何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应具备的社会功能,是摆在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巫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纵观大量研究,就有关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概念和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具体表现的研究较多,但认识不一,表现在概念内涵的鉴定上不统一,功能表现的叙述上不一致等,这势必影响人们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认识和发挥。鉴此,笔者试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内涵进行诊释和梳理,归纳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五大具体表现,以其为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科学认识和合理开发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论释
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鉴定是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理解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将反映我们对“什么是高校体育”的认识水平。正因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众多学校体育理论的教材著作中对此都作了一定的解释,但这些解释不尽统一。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三种有代表性的功能观:一种观点认为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一种观点是将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等同于社会功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只是高校体育的社会发展功能,而掩盖或忽视其对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这三种功能观的共同点均表现在力图通过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定义、内容和类型等进行界定,从而揭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实质。但如果站在大社会整体和变化发展的角度,众研究似乎忽视了高校体育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把复杂多变的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简单化和静止化了。再加上研究方法论上的不一致和缺乏必要的共同的逻辑起点,深究起来就会发现:三种功能观均没有很好地诊释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各方面所具有的层次性、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系统发展的动态性以及内在统一性等特征。笔者认为,应对迄今仍未统一的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反思,在重新认识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进行结构剖析。
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均从属于教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必然反映在高校教育包括高校体育中。社会功能从属于功能,理当具备功能的基本属性。在众多词典和相关文献中,很难发现对社会功能进行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仅对“功能”这样解释:“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等同于“效能”。从解释可以作如此推论:如果这种“作用”或“效能”的受体不同就意味着有不同的功能,事物或方法是“作用”或“效能”的主体。如教育是事物或方法为主体;个体和社会是不同的受体。因此,教育施作用于个体即为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施作用于社会即为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但个体是社会的“分子”,社会由个体构成。个体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机体和智力等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向具有社会性的全面发展的个体发展,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组成“分子”有机协调的过程,这可以理解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当然,从属于教育的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可以依此类推,即因其所具有的职责和能力而产生出来的一种社会功能与效果。人才的培养或人的发展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高校教育最本质的功能。通过本质功能的发挥而产生的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等社会作用,这是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对于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鉴定,笔者认为,应以功能的内涵为基础,以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为前提,结合高校体育的学科特殊性,对前文所述的三种观点进行整合,可作如下描述:高校体育的功能应包含两层含义,即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人才的培养是基本功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衍生功能。基本功能是衍生功能的前提,衍生功能是伴随基本功能实现的同时所派生的符合特定历史条件和与时俱进的功能。
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是蕴含在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中的高校体育对社会各种效能的总和。首先,基本功能中对社会的效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理念,获得健身知识、方法和技能,最终要效益于社会。如同企业向社会推出产品一样,高校体育的产品就是协同其它学科的教育向社会提供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体育作用于社会的根本所在;二是要将自然属性为主的人培养成以社会属性为主,兼容自然属性的人。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学会合作与交流,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发展良好个性,提高社会适应性,即人的社会化。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高校体育所表现出的衍生功能,一是高校体育系统中的诸要素,如师资、场馆器材、学生、体育活动本身等,随着高校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日趋发挥其特定优势。即在立足发挥其学校体育功效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兼顾社会的需求,融人社会的信息服务于社会,表现出高校体育诸要素的社会化;二是高校体育在人才的培养和诸要素社会化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全民健身等方面产生影响,表现出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引领文化)、全民健身等诸多的社会功能。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理解,上述的有关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三种观点,在概念内涵的界定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或多或少地只强调了诸多社会功能中的某些方面。实际上,高校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对社会各方面的功效均可被认为是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
2、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梳理
根据上述的逻辑思路,再整合各研究的成果,可将高校体育诸多社会功能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
2.1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
研究中发现,对高校体育的“社会化”还存在两种的不同的认识:一种是高校体育促进人才社会化;一种是高校体育各成分的社会化。
2.1.1高校体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综合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社会化概念内涵的解释,可以发现: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社会知识,获得价值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行为、发展自我和获得个性的过程。其结果是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功能中涵盖的这种个体功能是社会化功能的基础,但这种个体功能必须基于社会需要,表现为“形成共性”,又“发展个性”的双重功能。具体表现为:
2.1.1.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具有规则、竞技、拼搏、互勉与合作等特点。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日常的自觉个体运动和有组织的群体活动,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为日后接受更多的社会规范,如法律、法规、其它各类社会规章等等打下良好基础。此外,体育活动和娱乐消遣还可以克服人们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恐惧、厌烦和焦虑等心理障碍,可以稳定心理情趣,抑制身心紧张,控制“a”型反映,以增加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自信心及对社会的应变能力。
2.1.1.2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高校体育本身蕴涵着许多社会的道德观。如高校体育中大力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和“公平竞赛”,这一道德理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懂得如何为人处世,采用正大光明的手段,通过自身努力,战胜对手,获得成功尤为重要.这也是时代赋予高校体育的功能。
2.1.1.3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价值观。高校体育教育也是一种进行社会价值观的教育。高校体育的价值观更多地体现在健康价值观上。从人的内在心理,到人的体形外貌,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得以锻炼,形成身心俱健的人。这既是当今高校体育的主导理念,也是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
2.1.2高校体育诸因素的社会化。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实际上是相对于大众体育兴起而引发的高校体育诸因素的社会化。随着社会体育的日益发展,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融合,乃至社会体育逐渐代替学校体育的趋势已初见端倪,进而提出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并认为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具体表现在:①体育场馆的社会化;②组织管理的社会化;③教学内容的社会化;④组织形式的社会化;⑤体育教师社会化等等。
2.2高校体育的政治功能
高校体育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均要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要对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发挥其积极作用。
学校教育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如60 -- 70年代,学校体育要遵循“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宗旨.长期以来,我国怀着“强国强身”的民族情结,在学校里执行“体质教育”,锻炼身体是为了“建设祖国”。80-90年代学校体育中推崇学习女排的拼搏精神,体育教育中要教育学生刻苦锻炼,磨练意志。21世纪高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和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德、志、体、美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格健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接班人。又如高校体育竞赛,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运动健儿摘金夺银,升国旗奏国歌,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无不体现了高校体育服务于政治的特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号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政治功能将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功能。高校体育也将融合时代的精神,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高校体育将把“传播培育人们的公平、上进、民主意识和公正、团结、奉献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倡导时代新风”有机地融人到高校体育的目标、理念、内容、方法、形式、文化导向中,与时俱进,进一步为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产生重大影响。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高校体育对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2.3高校体育的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是大学教育的辐射功能,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主要是发展科学技术,开发人力资源,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经济增长,并通过理论的研究、观念的导引和知识型产业的开办,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起协调和推动作用。高校体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体育文化媒介的作用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影响经济建设。高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领域。如影响较大的高校体育竞赛活动cuba等,由于媒介的有效宣传,收视率非常高,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广大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现在很多院校的运动会、单项竞赛、体育沙龙以及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器材的消耗等皆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同时也吸引了企业的投资,减少了学校的经济投人,给高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外,改革日益科学的高校体育使当今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出于“自娱”和“自我”的主体意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自购器材,自费投资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花钱买健康的体力投资”的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在学生中已是比比皆是。这些体育消费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体现出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相关体育产业不断发展,相应推动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
其次,高校体育可以利用场地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在立足本校教学富余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开放。如场馆师资的开放等,可以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体育消费。高校凭此可以“以体养体”,“以体兴体”。高校体育还可以发挥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兴办体育产业等等。这些均预示并正在展现着高校体育所具有的经济功能。
2.4高校体育的文化功能
高校历来都是人类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阵地。高校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储藏丰富、信息渠道多、接受和传播新事物快,师生整体素质高、思想活跃、诸子百家、立言立说、各种思潮对撞交融,是先进文化孕育和传播的基地。体育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所共享并互相传递的体育知识、体育态度、体育习惯性行为模式等的总和。
现代高校体育文化既立足于高校文化的基点,又包含体育文化的特征。再加上高校体育由系统的体育教育向多元化功能的不断拓展,体育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与高校体育教育相互整合,已经基本形成了既包括体育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社会其它组织和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校园体育的亚文化体系。因此,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竞赛中创造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精神财富及体育物质形态,包括体育观念价值、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制度、环境及体育竞赛成绩等。高校体育文化包括校园体育环境、学校运动队(员)、体育活动形式以及文化网络等。它表现出导向性、教育性、竞争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多种功能,并不断向社会辐射,成为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5高校体育促进全民健身的功能
国家体育总局专家的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群众体育开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体育指导员人数太少,体育锻炼者基本知识太少,体育场所奇缺,“被动体育人口”和体育“非管不可”等现实而奇怪的现象。高校体育可以有效地为改变这种现状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5.1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宣传与感召。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较宽裕,体育项目开展较丰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多,加之锻炼者青春年少,运动场上欢声笑语,生龙活虎,共同构成了校园内亮丽的风景点,也成为所在社区最为生机勃勃的场所。过路社区群众停足注目,无不欣赏和羡慕。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无形中会感召社区居民效仿。同时,现在很多高校体育师生的体育与竞赛活动逐步由校内向校外拓展,如定向越野跑、野外生存训练、环城长跑、与社会团体间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竞赛等,充分向社会展示高校体育的风采和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这即可以加强向社会群众进行体育健身的邀传,又可以为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城市带来一片生机。
2.5.2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参与和促进。首先,高校师生带着健身知识与技能下社区,为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开展科学辅导,将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产生积极影响。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三缺现象—即缺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参加者、缺体育设施。相比较而言,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最紧缺的,计划到2010年也只能发展到60--65万人。届时与总人口之比约为1:2 155。可见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较长时间里还难以达到每千人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而全国高校体育教师约两万名,具有素质高、业务精、专业全、裁判级别高和指导能力强等特点。如果充分组织和调动起来,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有力技术保证。同样,高校中很多体育专业生、体育特长生和体育爱好者,他们的技能水平较高,从事的体育项目广泛,体育意识也较强,在校时可以适当地参与到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实践中去。
其次,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自身文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将通过与社区的接触,与社区健身活动的有机融合等多种形式,对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乃至社会体育的内容、形式、风气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当学生进人社会转换角色后,他们形成的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独特习惯,会随着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于社会,体现出向社会辐射的功能,引导着社会群体接受社会继续体育教育。
【关键词】民间传统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挠羊赛”; 社会建构功能
“挠羊赛”是一种长期流传于山西北部忻州、定襄和原平一带的民间摔跤项目的俗称,因比赛获胜方的彩头为羊,故称作“挠羊赛”。这种以羊为赌注的传统民间竞技形式是一项以宗教庙会为载体、就地取材的民间娱乐活动。2008年6月该项目被列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挠羊赛”在当地的社会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
1功能论的视角
功能论的起源始于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布朗看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当然也包括社会)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排除实体的概念,通过研究构成事物诸因素间的关系来认识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并以此为基础了解每个因素在事物中所发挥的功能。〔1〕以“挠羊赛”为代表的民间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将对整个社会建构产生其特有功能。“挠羊赛”不仅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有着非常敏感的感知作用,并且还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整合、传承作用。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在分析社会事物各自的功能时,提出著名的“显功能”和“潜功能”概念。显功能主要指的是社会事物本身是有助于系统自身的调节与适应的,并且这种调整的客观效果是所有活动参与者都期望达到且可以预见的。而潜功能则指的是社会事物本身在实现人们预期功能的同时,仍在发挥某些不为参与者注意的功能,这些功能本身也可能对系统本身的调整发挥作用。〔2〕“显功能”与“潜功能”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在建设和维护社会系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挠羊赛”本身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活动,理所当然地在社会构建过程中承担了上述两个功能。
2“挠羊赛”在社会建构中所表现的显功能
2.1社会变迁与结构变化观测功能
“挠羊赛”虽起源于唐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其本身的社会功能已从一种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的娱乐活动(见图2-1)。每次形式与内容的细微变化实际都与当时社会结构的调整有着必然联系。挠羊赛活动本身正是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晴雨表”,且这种对于社会环境变迁的敏感性在今天亦表现得非常明显。如在当前的“挠羊赛”中作者发现,女性正逐步走上“挠羊赛”的舞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正是工业化进程导致当地男性外出打工人数增多,地区青壮年男性数量急剧减少而出现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环境监测作用的有效发挥将为当地决策的制定与执政思路的转变提供更多的实证依据,进而降低政府决策本身的风险性。
2.2社会规范的解释规定功能
社会在产生初期并无现代的法律制度。此时规范社会行为的主要行动则依靠一种对于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它在现代制度之前充当了社会规范解释者的角色。“挠羊赛”起源于一种原始的宗教祭祀仪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仪式”正逐步取代“信仰”本身,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写道:“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2〕“挠羊赛”中对于“羊图腾”的认可正起到了这种社会纽带的作用。在涂尔干看来,宗教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它塑造了人们的社会意识。“神圣的东西首先是依附在集体的非个人的力量之上,这一力量正是社会本身的再现”。〔3〕而宗教本身的各种仪式则是为了定期维系和建构所属群体的社会结构与生活,“不管宗教仪典的重要性是多么弱小,它都能使群体集合起来。所以说,宗教仪典的首要作用是使个体集合起来,加强个体之间的关系,使彼此更加密切”。〔4〕最终使得个体能够在宗教仪式的作用下逐步聚集起来,并在其感召力与约束力的共同作用下保持更加亲密的关系。
3“挠羊赛”为社会建构中所表现的功能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忻州“挠羊赛”活动在通过文化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文化事业形成内凝的群体意识以及民间自发运作模式与基层社会治理手段创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1推动经济发展功能
自2003年起,忻州市政府提出打造以“挠羊赛”为龙头的城市体育文化品牌,鼓励地方建立“挠羊赛俱乐部”,举办“消夏挠羊赛”。在随后的“中国・忻州摔跤节”上,“挠羊赛”与北路梆子、二人台、剪纸、面塑、绘画等当地传统民间艺术共同登台,忻州市的文化集群发展模式雏形正逐步显现。下一步,忻州市政府还计划将“挠羊赛”与当地的自然风光与传统美食相结合,以实地体验的方式将“挠羊赛”作为本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加以推广,借助外力帮助其摆脱困境。
关键词:体育生态化 内涵 特征 功能
一、生态化的内涵界定
生态化理论主要以欧洲经验为基础,描述一种现代化的新模式:追求经济有效、社会公正和环境友好的发展。这是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模式,主张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脱钩。“从生态现代化概念演进的角度讲,就是要把“生态化”的内涵融入“现代化”概念中,摒弃人们原有的现代化观念中一些不合理的内容,如单纯追求工业化、城市化、增加福利、利用技术工具去征服自然等等。” [1]
二、体育生态化的界定
体育生态化就是以生态的视角看待体育现象,运用生态思维分析体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开展体育实践。“体育生态化是对研究内容的动态表述,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客观实践的情况出发,采用动态描述更能体现问题的实质和发展方向。
所谓体育生态化是指体育和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的过程。体育生态化的目的是通过在自然——社会环境中开展体育运动,展开多层次的交流与对话,提高人类的健康体格和人格,体现人类对自然——社会这一生态环境的关怀,建立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进而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2]从体育生态化的概念可以看出,“体育生态化的本意就是要求体育内部的和谐及体育与自然环境及其它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 [3]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体育生态化的目的就是构建和谐的体育,为和谐社会服务。
三、体育生态化的特点
1.生态性。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看,“体育通过人类自身的行为,改变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使主体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无论讲究内心体验,还是表现身体的外在形式都是为了达到愉悦身心、健美长寿的生命追求,健康表示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要求,娱乐体现完美的生命是体育的最终目的,也正是生态体育的内在表现。”[4]体育生态化就是要保持人自身的生理平衡、心理健康。
2.社会性。体育不单要塑造人们健康的身体,体现生态本性,还要保证人们的精神生态。
因此,优化体育的社会生态环境就尤为重要。体育需要淡化政治色彩,让体育远离政治。其次,要强化文化生态环境。要培育与现代竞技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文化,从传统的等级观念转向平等竞争观念,从功利主义观念转向人文竞技观念。充分认识到法律、法规、文化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公平竞争,努力维护社会信用。
3.持续性。从“更高、更快、更强”,到“更真、更善、更美”理念的转变。要在竞技体育活动中,拥有一个生态、和谐、永续的生存环境,提升人文精神内涵,真正实现世界各民族平等以及全人类的和谐发展,从而为全球竞技体育未来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体育生态化的功能
1.物化功能。体育生态化的物化功能是指让体育活动更符合环保的要求,如体育场所建设、体育器材设施的使用、体育活动的管理等,要做到不破坏自然环境,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
2.宣传功能。体育生态化的宣传功能是指利用人们对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的热烈关注和积极参与,来借助体育宣传生态和谐观念。体育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活动甚至公共事件,其宣传功能是不可小视的。
3.教育功能。体育生态化的教育功能是指学校体育教育要把生态理念贯穿其中。体育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其自然的身心和谐,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应以提高素质充实机体生命力为出发点。
4.审美功能。体育生态化的审美功能是指部分体育活动具有高度的表演性和可观赏性,这些体育活动所展现的自然人体之美、生命力之美,形象地传达了生态的美感。
5.生理——心理功能。体育生态化的生理——心理功能是指体育活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人不仅能促进机体生命力的旺盛和活跃,而且能释放社会生活在心理上体验到自然生机的和谐律动。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体育生态化的概念、内涵、特点和功能,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体育内部的和谐及体育与自然环境及其它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陈涛 生态现代化视角下对皖南农村发展的实证研究——兼论当代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现代经济探讨, 2008,(7) 。
[2] 吕庆祝 体育生态化研究与和谐体育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5。
论文摘要:根据当代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了体育教学的隐性功能。认为体育教学的隐性功能如同其显性功能一样,是体育教学所固有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只不过在于其作用方式、功能效果的不同和至今是否已被人们确认把握而已。体育教学隐性功能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具体表现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学习主体的确立与情感的培养等方面。体育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的隐性功能,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
当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不只是向学生传授高、精、尖的科学知识和训练他们的智慧能力,还包括使学生“人化”,即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这在当代工业化、都市化和知识化的社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为此,学校教学必须确立综合发展的观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更加全面地理解教学任务,使教学目标日益综合化。前人已经确认与把握了体育教学的“显性功能”,尚需再进一步揭示体育教学功能的另一层面,即教学的“隐性功能”,以把握体育教学功能应有的整体,从而更科学与有效地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工作。
1体育教学隐性功能的概念与属性
用系统方法来研究教学,可以说,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所谓教学系统的功能是指教学系统所具有的功效、作用和能力。体育教学系统具有目的性(即体育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运行)、社会性(即与整个社会系统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开放性与动态性特点,同时又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构成的信息处理和发展能力的复合体,它具有特殊的功能。.这种功能由于时机与条件不同,或明显或隐蔽,故我们分别称之为教学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所谓显性功能即是教学过程所产生的已被教学参与者理论确认与实践把握、具有明确预期作用、直接外现方式、效果和实际的功能。现在我们普遍认可的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模康水平,传探体育技术、技能和卫生保健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等教学功能即可归人教学显性功能范畴。而教学隐性功能则是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的,至今还未明确被人们理论认可与实践把握的内隐功能。显然,教学隐性功能并非就是教学过程看不见、听不着的功能,它只不过与显性功能相区别。由此可见,“隐性”与华显性”并不绝对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时机与条件下,体育教学隐性功能可以去其隐蔽外衣而跃迁为显性的功能.体育教学隐性功能相对于其显性功能而言,自有其本身独具的功能属性。这些功能属性表现为:
(1)非计划性。体育教学显性功能施体(主要指教师)在功能作用于对象嗯p学生久之前,已对功能的量与质加以有效把握,功能作用的目的、方式与结果都以预定计划的形式构造在教学方案或施体大脑中,并在整个功能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控、检测,呈现出鲜明的计划性。隐性功能则相反,施体在功能作用发生之前对隐性功能本身的量与质缺乏充分认识,无论功能作用目的、方式还是结果都未能加以明确的定向设计,从而功能作用过程是一触发过程,表现出非计划性。
(2)内隐性。教学显性功能的作用方式与效果为外观、直接、显露,它通常凭借讲授、动作示范、身体练习、教具演示以及其它明了的方式作用于学生,促成学生身心变化,获得在自身与他人观测范围的显性效果,如动作技术的掌握等,隐性功能则不同,功能作用方式处于潜藏、间接状态,它往往通过存在于教学之中的互动、模仿、感染、认同及角色扮演等隐蔽方式间接作用于学生,使学生获得自身与他人未能觉察、检测的隐性效果,功能作用方式与效果表现出内隐特性。
(3)深长性。体育教学显性功能因其作用方式的直接外观,导致功能的时间与空间有所局限,这种局限性使功能作用的性质一般带有间断性、可变性与浅显性。而教学隐性功能作用方式的特殊,使它在发挥作用的时间上是长久的、连续的,发挥作用上是稳定与深刻的,具有潜移默化之效。
(4)两极性。教学显性功能是一种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加以计划、实施的功能,一般具有正面功能效果,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也不排斥产生负向功能的可能。教学隐性功能则是一种非计划、非调控的自发隐蔽功能,既可能产生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正向功能效果,又可能产生违背教学目标要求、阻碍学生身心发展的负向功能效果。正负效果的两极性从积极与消极意义上都确证了认识并把握体育教学隐性功能的必要性。
2体育教学隐性功能的具体表现
2.1个体社会化功能
在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转变过程中,学校教学(包括体育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种转变并不完全是教学的显性功能所致,而且也是教学本身的一种隐性作用。这具体表现在:
1)施予隐含的社会化内容。社会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建构成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的生活目标、社会规范,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习充当社会角色。体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能求得二者的内在统一。体育能培养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对规范的服从和在规范的制约下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一切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且也是现代人与未来人所不可缺少的身心素质。教学社会化内容的传授及学生观念的获得,一部分直接依赖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显性功能,但更重要的部分却是学生在与师生的交往中,从各种教学规章制度与纪律要求中,从集体舆论、传统、班风、校风以及亲自参加的课内外群际性的体育活动中间接地得以体验、学习并予以内化。这种社会化内容的体验与学习,因其获得方式的感性、自然而非抽象与强制,更易被学生接受并产生深刻的体验。
2)培养潜藏的社会化能力。学生社会化能力的获得是其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包括社会职业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两大显性功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仗带有一定职业和专业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与人际交往活动,诸如各种形式的练习、实习、教学游戏与比赛等。通过一定社会职业的角色扮演,逐渐获得该角色的体验及其所需求的职业素质与人际交往能力,得到社会化能力的培养。
3)提供潜隐的社会化行为诱导与控制机制。学生能否产生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其社会化基本完成的最终标志。体育教学过程为学生行为的社会化提供着如下几种有效而较为潜藏的诱导与控制机制:一是教师行为。它对学生的社会模式产生直接的示范性诱导作用;二是学生同辈群体。学生个体的行为方式必然受本群体文化影响,遵守和奉行本群体的各种风尚与规范。三是体育文化。体育教学除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与卫生保健知识、发展身体素质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外,还要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道德行为与规范社会化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社会化行为产生导向、评价等控制性作用。
2.2学习主体化功能
l)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形成。能动、自主与创造作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本构成,是学生学习主体性得以确立的主要依据。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确以隐性的状态存在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学以其目标、内容、方式及手段应有的整体化不断促进着学生生理、心理与文化结构的全面发展。正是有了这种全面发展,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确立才得以实现。就学生学习领域外部而言,教师本身人格的示范与影响、师生同学间的交互作用与期待及教学中得以自我表现与自我锻炼的各种环境的建立与提供等,都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形成发生外在的教导、促进与引发的作用。教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自身学习时空与方法的安置选择等,也为其主体性的确立施加种种内在的促进作用。概言之,学生学习主体性正是在这种外在影响与内在促进中,逐步隐性地得以发展与确立起来。
2)发展学生学习主体个性结构。学生学习的主体化不仅凭藉其学习主体性的形成,而且还依赖于学习主体个性结构的建立。学习主体个性结构由学习主体意识与学习主体能力所构成。两者的形成与确立光靠理性的(知识、道德)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充其量只能提供认知上的条件),而其真正的形成,必须借助于学生自身长期的学习实践和实际锻炼的隐性作用。
2.3培养情感功能
l)唤起社会情感体验。高级的社会情感由理智感、道德感与美感三者所组成。学生在自身学习活动过程中,必将获得喜悦、沮丧等类的情绪体验,而这种内心体验的连续积累与稳固即是理智感的形成与深厚。学生道德感的形成主要与他能否掌握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如体育运动规范等相关联。美的感受来自美的事物。体育教学中传授美的内容,提供美的活动,并伴随着美的运动环境,使学生不断地获得美的体验,形成美的感受即美感。
2)构建情感触境。学生情绪情感的触发总是归因于一定的情境因素。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因素主要有:一是教师情感触发。教师教学时所流露的表情与情感时刻都影响感染着学生,使学生的情绪情感产生相应的变化。二是教学情境设置.设置具体形象的教学情境如体育游戏、练习与比赛等,使学生亲临其境、情寓其中地学习。三是课堂心理气氛。以真实、理解与尊重为特征的课堂气氛,可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3)促进情绪的分化与控制。学生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发展,教学影响越好,情绪分化、丰富与完整也就越好,情绪的自调与控制力也就越强。可见,学生情绪的分化、控制与教学的作用也有密切的联系。以上是从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体育教学的隐性功能。而理论的提出最终还是为了实践的把握,即如何具体发挥与实现体育教学的隐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著.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
论文摘要:以体育社会学为基拙,借鉴已有的社会评价理论,确定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为评价内容,试图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的框架,目的在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运行中的合理运用和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根本性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中,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社会评价还没有规范的学科理论,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也未建立起来。若不尽快建立起来,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以体育社会学为基础,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进行探索。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概念
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之中,不断影响社会的发展。
竞技体育具有本体功能(作用于个体)和社会功能(作用于群体和社会)。本体功能,又称为自然功能,主要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竞技体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但具有经济性,它不能成为物业的生产部门,但它又与经济相联系,影响物业生产部门经济的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建设是为人民的劳动条件、劳动组织形式服务,是间接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服务。
竞技体育是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对于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竞技体育投资决策以可行性研究为科学依据,其核心就是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即对项目进行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评价。在我国,将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强调竞技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则逐步强调竞技体育的经济性,强调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投人。
为此,可以认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指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这一定义阐明了两点:一是竞技体育的功利性评价,因为竞技体育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与影响具有功利性;二是竞技体育的生存性评价或可持续发展评价,前者具有纵向性,后者具有横向性,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立体的综合的社会评价。
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从社会评价的理论来看,社会评价包括经济评价。体育是服务性的行业。由于体育产品的服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在已有的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竞技体育评价体系的社会评价,因此,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我国的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定位在不包括经济评价的社会评价。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2.1竞技体育项目的投资决策需要社会评价
投资与竞技体育发展、投资与竞技体育管理、投资与竞技体育社会环境、投资与自然环境、竞技体育对社会生产目标实现的作用与影响等是社会评价的范畴。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在于全面评价投资的综合效益,以减少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克服投资建设领域各级领导与管理机构决策的种种片面性,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效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变革、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导致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结构亦发生了变化,如果对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
2.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评价
对于竞技体育投资的财务评价或经济评价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方法。而对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对竞技体育的投资、资源的有效利用、竞技体育与社会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只运用经济评价方法是不能有效地调控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发挥竞技体育的综合功能的。只有结合社会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对竟技体育项目的建设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影响予以分析,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得以合理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体优化,有助于建立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助于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体系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说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标,从根本上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体系应是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见图1)。
3.1竞技体育资源配置评价
(1)竞技体育资源的界定。
竞技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扩大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及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竞技体育资源是发展竞技体育的物质基础。一般而言,竞技体育资源越丰富,体育活动就容易开展,其发展水平就越高。社会越是发展,人们越是感到竞技体育资源的紧缺。
(2)竞技体育资源几种主要形式。
1)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如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等。
2)资金。由于竞技体育的规模和科技含量不断加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人,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竞技体育越是发展,需要的资金就越多。
3)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训练需要一定的空间,要取得好的训练效果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先进的设备器材。
4)余暇时间。余暇时间是重要的竞技体育资源,有了余暇人们才有可能观赏体育比赛,从而刺激体育消费,导致其他竞技体育资源的增长。余暇时间的增多对竞技体育资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健全的组织体系。
1)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原有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将进行改革,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将逐步精简,而精简后的竞技体育组织体系将发生变化:一方面行政机构缩小,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是少而精;另一方面由于职能调整使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加强。各级政府仍将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专人负责体育工作。体育行政组织在发展竞技体育中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保证国家奥运目标和区域竞技体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2)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协会化管理的组织体系。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向协会化方向发展是总的趋势,协会管理的组织体系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加强,不仅是在国家一级成立各运动项目协会,在省(区、市)、地(市),甚至县(市)将分别成立各层次的协会组织,协会组织是各级各类运动训练的直接管理部门,各类业余与职业俱乐部将逐渐取代各级各类运动队,政府管理的主要作用是运用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协会则按照市场规则和协会章程独立运作。
3)建立国家管与社会办相结合、业余与职业相衔接的运动训练组织体系。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协会管理为主体,要求训练组织体系与之相衔接,即未来运动训练组织体系应该是业余与职业相衔接,过去那种运动队训练体制将被新的体制所取代,逐步建立符合协会管理体制要求的业余运动训练组织和职业体育发展需要的俱乐部训练组织。
(2)完善的保障体系。
改革竞技体育的统包统配体制后,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保障、人事制度保障、场地器材保障和经费保障,在人事制度的保障上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如运动员的就业保险、运动员的伤残保障等;运动项目按协会制管理,应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如运动项目协会管理的法规、制度、俱乐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在经费保障上,要建立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资制度、竞技体育产业发展制度,以保障竞技体育经费的有效投人。
(3)竞争有序的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鼓励竞争,而公平竞争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竞枝体育竞争突出的表现是在赛制上,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因此,竞赛体制是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功能评价
(1)竞技体育价值的社会性。
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性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进行价值活动的。竞技体育从它一开始就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人们之间身体运动能力的相互比较而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论竞技体育活动是满足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或是社会的需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某种条件下的利益追求。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影响及推动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社会因素都在影响和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经济、科学技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环境等等都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体现对人的价值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正因为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竞技体育的价值才体现出社会性的特征。
(2)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
竞技体育产业是最能体现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的体育本体产业,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有利于培养和建设体育市场。未来10年,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形成以竞赛表演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市场体系,增强竞技体育产业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经济政策,基本形成我国竞技体育市场管理规范体系。
4、结论
(1)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资源的种类、来源,影响因素和资源投入后的最终产品,社会之所以要向竞技体育投入各种资源,是希望从投入这些资源会换得理想中的产出结果,社会对竞技体育产出的价值判断及对其性质的认识,对其资源配置具有关键的导向性意义。
(2)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中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3)评价我国现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必须建立好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应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国家集权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向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竞争有序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过渡。
(4)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
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使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
5)信息。发展竞技体育事业需要大量的信息,诸如科学训练的信息、社团组织经营管理信息、政府政策法规信息、企业商品信息等。在现代社会竞技体育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源,电视台的体育专用频道、报纸的体育专版、传递的都是体育信息。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有关竞技体育资源及其配置方面的信息,却往往是稀少的。目前世界上竞技体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充足的体育信息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公布的渠道畅通,网络完整。
(3)竟技体育资源的来源。
社会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量及投人方式与对其最终产出的期望有直接关系。由于竞技体育产出既有社会公益性特点,又有巨大的商业开发性,这种双重性的本质特点会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因此,其资源投人有政府和非政府(私人)两种渠道。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主要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其资源投人期望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以社会效益为重,非政府的私人投人除了公益性慈善捐助之外,多出于谋取经济利益的考虑。
(4)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
由于资源紧缺,而社会对竞技体育资源的要求却与日俱增,在资源稀缺规律的作用下,社会不得不对资源的投向作出选择。一个社会如何给自己的竞技体育事业以必要的资源投人?如何在不同的体育部门间分配有限的竞技体育资源?资源的投人以什么样的机制进行运作?是评价该社会竞技体育发展形态的一个基本线索。
1)计划机制。经济学家将计划机制描述为“资源的分配由政府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体育资源是由政府行政组织根据其制定的计划强制分配的。
这种根据政府的计划配置资源的机制,一般强调体育的公益性,突出体育的社会效益,容易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在公有制的社会结构中,依据计划机制进行体育资源的配置,也易于与社会主流思想保持一致,从而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安全系数。由于这种机制较少,或根本不考虑投人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社会各部门的运作均依计划行事,因此以这种机制为基础的体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持正常运转。它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个体育环境,如强制性向企事业派遣退役队员,以维持运动训练资源流通渠道的通畅;指令企事业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开展群众体育,以牺牲部分有效生产资源来弥补体育资源的不足。
2)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之间对利益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点是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
由于市场机制以利润和亏损为标准来解决资源配置的各种问题,“具有物质利益性、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属性特征”,因此它对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极有效率,充满活力。
3)两种机制的互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都是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以计划机制作为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3.2竞技体育发展指标评价
构建具有代表性的竞技体育发展指标体系和科学方法,对反映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定性、定量评价,在同一评价体系下对各有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是评价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础,也是确定评价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科学依据。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根据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评价内涵,就是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服务的多元功能与作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第2集团”前列的地位,努力缩小与美国、俄罗斯的差距;争取全面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努力进人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竞技体育运动的成绩中科技、教育含量显着增加,运动项目和运动队结构更趋合理,通过发展竞技体育,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评价“发展指标”首先看竞技体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多元功能和作用,这是用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全新标准。即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推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发展竞技体育产业,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健身、教育等多方面的评价,替代“惟运动成绩”或单一金牌数量的评价。其次,对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价,明确从体制改革人手,调整项目结构和运动队伍结构,以科教兴体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推动力),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7.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难点
因为处于转型期,体育公共服务需求高速增长趋势与社会发展实情构成了供需矛盾,所以必须将社会体育组织融入到体育公共服务中。政府在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理念创新以及政策上的支撑都比较欠缺,缺少针对性管理制度,导致该方式的发展受阻。因为在认知、条件以及相关经验方面存在较多的局限,所以如何促进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更好的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构建社会体育组织与体育公共服务功能连接模式
构建该模式可以起到双方面作用;首先可以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创新模式,保证社会体育建设更好的参与到体育公共服务当中,将公共体育应当发挥的只能全面承接下来,使其变为政府的助手,将供给主体转向多元化,打造造福全民的服务体系。其次可以帮助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更好的发展,让社会体育组织能够集中在体育公共服务相关服务的构建上,凸显专业化服务应具备的优势。其次可以让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到体育公共服务功能的对接中,必须要保证双方组织类型以及相关服务功能是相互匹配的,可以从组织服务、活动服务、指导服务、信息服务、设施服务、体质监测服务等方面进行建设。
构建全面服务居民的体育服务,完善三级服务网络,将网络化服务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其中服务类的核心组织必须发挥主要组织职能,将指导功能和聚集功能集中到一体,完善纵向体系建设,保证组织体系服务功能能够更好更快的发挥。各个组织之间都需要通过特定方式保持组织间的联系,同层组织之间必须不断协调工作,将网络整体功能全面发挥出来。在公共服务日常供给中,政府可以通过购买体育方面公共服务的方式,将任务转交给专业的社会服务组织来完成,提升项目的专业性与利一学性。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合约,对不同服务组织进行划分,按照其种类与职能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3.政府提供保障
各城市的体育行政部门都需要秉从公共服务政府建设的基本需求来对职能进行定位,将工作重点从传统工作模式转移到国家整体的体育方针发展中,对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保证体育政策更好的落实,提升管理质量。可以向社会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将类似体育公共管理等职能转交到社会体育组织的手上,打破传统混淆不堪的格局。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工作的社会化发展基调,将社会体育组织归纳到体系建设的高度中,促进核心组织不断发展,最终保证核心组织可以承接体育公共服务,提升其实用性。需要从政策、制度等多方面来为体育组织的发展提供助力,促进组织发展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相互衔接,保证服务功能的正常供给效果。政府需要从服务内容入手,将城市社会组织通过分类的方式进行整合,突出体育核心的作用,将其的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在体育服务领域当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不断的发育,直至成为主要的供给主体以满足市民多变的需求。
逐步的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之上的财政转移体系,国家体育总局应该从传统的负责支出的环境中走出来,转移到全国性体育公共服务以及体育相关规划中,对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构建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以及相关支付机制,最终达到无条件转移支付的状态,保证城市发展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能力,至少在经费上不需要有后顾之忧。工作人员必须要构建利-学合理的评估监督体系,通过常规方式进行招标,招标的全过程都必须严格的按照规定的流程来操作,保证项目正常执行。作为体育行政部门,必须要对项目的承接单位进行全面考察,考察内容包含资质、绩效等,构建利一学合理的项目评估标准以及项目评估方法,通过该方式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保证组织服务监督形式与公众监督的利一学性与实效性,提升体育公共服务工作质量,保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满足政府与社会对其绩效的基本要求。
4.社会体育组织承接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的构建
在日常体育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社会认同度低、专业机构少等问题,所以建设体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倾斜政策,在所有社会体育组织当中选择主要的体育组织类型,使其作为先行兵,通过先进带动后进的方式推动社会体育组织结构建设往专业化方向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技术,通过奖惩结合以及定期考核等方式,促使工作人员不断的掌握先进工作技术,进而保证工作专业化。社会体育组织人员专业化培训工作是提升体育服务体系质量的基本需求,同时也需要通过该方式来满足体育组织日常发展需求。
关键词:高校 学校体育 发展
1 正确体育观下的休闲体育
1.1注重以人为本与社会需求并济的体育价值观
从体育的价值取向看体育:体育价值取向是有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社会本位强调体育必须为社会服务,偏重体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工具价值。以人为本就是人本位的体育价值观,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体育价值应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复合体。体育要适应和满足人的需要,以人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体育,高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满足学生的需要是高校体育价值观的核心。除此之外又充分考虑体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以此保证高校体育的发展不偏离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1.2同一观念下的体育手段
在学术界热点讨论的几个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概念中,休闲体育、竞技运动软式化、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娱乐体育、轻体育大众化这些新的研究方向和体育实践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特征--让学生接受体育、爱上体育、并形成长效化的体育锻炼习惯。其方式都是使枯燥的体育变得有趣味增加学生接受度;使难度大,复杂的项目变得简单化,使负荷强度大、对身体素质要求高的项目,强度轻松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学者的共识,那就是关注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即高校体育手段要以人为本,偏重人本位的发展方向。
1.3休闲体育的功能符合当今价值观
当我们赋予体育太多功能时,体育却离生活越来越远,体育与休闲的结合使体育找到了回归生活的途径。休闲体育是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依据自身兴趣和需求,以对体育活动的自主选择和直接参与为基础,为实现娱乐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和完善自我等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参与态度和生活方式。休闲体育具有健身功能、心理调适功能、社会化功能等,可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协调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并可使不同喜好和身体状况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休闲体育象征着自愿自觉的活动和惬意、自由、多元的自由存在方式及当今社会和大众的根本需求。当我们居住的环境逐渐恶化、机体功能缓慢退化、对理性过于追求时,休闲体育将成为人类追求自身生存价值的需求体现。
2 高校体育的诉求--实现体育内容的现代化
高校体育教学由于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以及硬性规定体育达标学分的原因,体育教学课程开展多以竞技性体育项目为主,且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的运动项目选择较为单一和局限,这些问题都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体育的非生活化和非自然化问题造成体育与生活的人为割裂,不能成为大学生闲暇和调节生活的手段,即体育不适合学生的心理生理需要,也不能提供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机会。要改善这一状况,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做到积极参与,在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选择上就要加以考虑。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应以多样性和能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基础设置体育课程及课程内容,体现科学的休闲运动理念;增强学生课程参与度和积极性而改善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提高我国高校在校生的综合体育素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综合的身体素质,达到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3 高校休闲体育
3.1休闲体育作用于高校体育课程的优势
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更新观念、引入体育休闲理念,树立追求健康的指导思想、推行终身体育教育。建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不仅要强调体育的强身健体的功能,更要重视体育的调节情绪,愉悦心理的作用。休闲体育由于其运动负荷轻松化,难度负荷简单化、运动形式娱乐化等特点,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欲望,而且也为之提供心理交际的体验,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融入休闲娱乐的情境、构建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得学生的心理紧张情绪得到缓解与释放。另外休闲体育丰富多彩的娱乐内容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尊重学生的兴趣,提倡其个性自由发展。
3.2休闲体育可实现学生的体育行为长效化
休闲运动起着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作用,引导学生愉快而健康地度过余暇时间。休闲体育作为一种轻松愉悦的运动方式,可很好地保证学生体育参与的长效性。在发达国家,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之前已经达到了空前的调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后工业化发展,中国也将紧随其后进入"休闲时代"。在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今天,我国已进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阶段,这个阶段本身便是体育休闲存在的经济基础。休闲体育的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引导将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活动从而满足身心的需求,并因此形成长期的习惯和需求,最终可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的主线都应围绕休闲体育积极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促进学生体育行为的长效化实现,适应全面发展的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最终融合。
3.3休闲体育可作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衔接
在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一体化中,学校体育起着衔接的作用。高校因其有着雄厚的体育师资、优越的场地器材、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因素为实施休闲体育课程教学提供保障,高校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直接影响,对于休闲体育的开展有引导、组织和管理的教育责任。以休闲体育的方式、即学生可接受和喜爱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以体育的方式进行休闲的习惯;使其在回归家庭及进入社会后依然能够保持这种习惯,顺利实现学校体育与家庭和社会的过渡与衔接。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及体育人口的稳步增长,新世纪中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为中心,调整高校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实施方案。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和满足社会需要并济的价值取向,加强和突出体育的休闲性与娱乐性,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转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国娇.浅谈休闲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J].科技创新导报,2011
【关键词】竞技运动;起源;历程;功能
0.引言
在竞技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其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已被社会广大成员所接纳,竞技运动场也成了一个英雄与王者演绎传奇的大舞台。竞技运动不仅构成了现代社会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愉悦着人们的身心,更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奋进。但繁华落尽要归于沉寂,温情脉脉的 表象背后不可忽视的暗藏着巨大的隐忧。竞技运动的发展自身暴露出了严重的发展问题,诸如兴奋剂问题,政治问题,科技问题,拜金主义等等,交织在一起,干扰了竞技运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竞技运动的起源辨识
竞技运动的历史是同人类历史一样的悠久,它不是突然产生的,它萌发于原始社会的最早阶段,并经过多次质的飞跃,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形成。但是,长期以来在竞技运动起源的问题上,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学说。最主要的一种观点是“劳动说”,认为竞技运动起源于劳动,是在劳动与物质生活活动过程产生了体育。很长一段时期,学者们都倾向于这种观点,此观点来源于“劳动创造了人”,自然劳动也形成了竞技运动。但是,人们发现,竞技运动的起源如果像考察长江、黄河一样,找它的主要源头的话,试乎“劳动”是竞技运动起源的主源头。但长江、黄河形成如此之大的江河,光靠主源头是不够,必然还有许多分源头。于是,在体育史学界许多学者就提出了“模仿起源说”、“生理起源说”、“巫术起源说”、“战争起源说”等诸多观点。
很显然,竞技运动的形成必然有一个不算短的历史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宗教巫术和战争等都成为促使竞技运动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和动力。
2.竞技运动发展的历程断想
竞技运动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国际现象,有其自己的发展历程,追溯体育史可以得知,竞技运动是从游戏发展而来的。日本学者把这一历程描述为:经历了游戏活动(对抗性)非正式竞技运动半正式竞技运动正式竞技运动职业竞技运动的几个阶段性历程。
从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竞技运动应从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层面去认识。从广义的看,群众性的各种竞赛活动,也即“非正式竞技运动”和“半正式竞技运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应该理解为是竞技运动的组成部分。但从狭义看,竞技运动则应由“正式的竞技运动”和“职业竞技运动”两部分组成。俄罗斯著名运动训练学学者马特维耶夫也认为:“现代竞技运动应由‘群众性的普及型竞技运动’和‘优秀运动员的高水平竞技运动’两部分组成。现代竞技运动虽然还保留有原来娱乐的性质,很多运动项目亦可作为体育的手段,但已不能与过去为了离开工作到野外过轻松愉快生活的运动同日而语,它已经成了一种人体运动能力的竞争,显示个人、团体的存在和力量,宣传扩大自我影响的手段。竞技运动已经成了与健身运动、休闲娱乐运动、体育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种特殊而又独立的社会现象。
3.竞技运动的功能启迪
3.1积极功能
3.1.1竞技运动促进经济的发展
竞技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就是规模不等的各项体育赛事,由此可以产生多项经济活动。首先,赛事本身带来的经济金融活动,这只是竞技体育最初级的经济功能。其次,体育衍生品的开发,将体育赛事的经济活动引向深入。体育衍生品是指为体育赛事制作发行的纪念品和为迎合体育爱好者及体育迷心理而设计制作的日常用品。同时,国际性的体育活动同时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贸易活动,其创汇能力相当强,并且,体育创汇与一般的商品出口贸易相比具有某些特定优势,如体育商业活动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带有特定体育标志产品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定性,体育产品的价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等等。
3.1.2竞技运动培养人的竞争意识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 其培养竞争意识的功能日趋显现。竞技体育是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赛场竞争是社会竞争的一个缩影,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必然要参与竞争,与对手竞技。这些都需要有竞争意识和提高自身能力,运用技战术去战胜对手。激发和培养习练者的竞争意识是竞技武术发展中的重要功能。这种竞争意识可以潜移默化到运动员的日常生活中。
3.2消极功能
3.2.1竞技体育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增强体质
在传统的体育概念中,人们往往认为“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即体育的基本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竞技体育因为超越极限的目标和特质而导致的对运动员身体的损害是有目共睹的,在拳击、散打、跆拳道、摔跤、柔道等重竞技项目中运动员的伤害及个别竞技项目中运动员的猝死屡见报端。竞技体育对高水平运动员体质的破坏,直接对体育本质的“增强体质说”提出了质疑。
3.2.2竞技体育的发展目的与手段相违背
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手段是指为实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但是在今天这两者出现了异化,主要表现为:现代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商业化日趋严重。在巨额奖金和利润的诱惑下,运动员通过服用兴奋剂等不正当手段去追逐金牌。这一切形成了现代竞技体育从未有过的“人文危机”。
3.2.3不加限制的诸多赛事引起了竞技体育的失衡与失范
一是频繁的赛事可以给运动员更多的机会,运动员一旦成名便飘飘然,容易盲目自大或陷入不能自拔的利益分配当中, 进而陷入“昙花一现”的危机中。二是竞技体育过度地强调“ 竞争”,容易使青少年形成只关心个人得失, 使他们不能正确面对社会,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发展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比较严重的后果是导致暴力倾向和暴力伤害。三是竞技体育由于过多的举办赛事而不重视对运动员的教育,使得很多运动员除了运动素质以外,其他社会所需要的素质都是苍白或是空白的。
3.3竞技运动功能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当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时,竞技体育必将向着开发与实现其多元功能方向发展。其原因就在于竞技体育要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就必须具备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功能;竞技体育的功能越多,它所能满足社会及人的需求也就越大,它所争取到的社会资源配置也就越多,也就更有利于它自身的发展。因此,在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任何用国情的不同、制度的差异等为借口,一味强调政府行为的重要性,从而以牺牲竞技体育多元功能的实现来换取某一特定功能,如政治功能的超常规发挥的做法,无疑都会延缓甚或停滞竞技体育向着实现其多元功能方向发展的进程。
4.结论
(1)竞技运动的起源是多样性的,除了与劳动相关以外,还与宗教祭祀、战争、狩猎、游戏等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2)竞技运动的发展历程是漫长且复杂的。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竞技运动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了竞技运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竞技运动的竞争性、娱乐性和功利性本质属性使其最终将走向其出发点或终极目的,即回归于社会之中、作用于人的自我实现,并必将向着开发与实现其多元功能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雪峰.社会对竞技体育的需求及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
[2]邓飞等.论竞技运动的娱乐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30.
[3]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易剑东.体育概念和体育功能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4,(1).
[5]宋亨国,周爱光.现代竞技运动应以人为本[J].体育文化导刊,2004,(1).
[6]秦贺余等.对体育资源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
[7]胡小明.社会发展与体育变革[J].体育与科学,1999-2000.
[关键词]体育文化特征功能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一词最早直译为身体文化。早在19世纪末,人们对“体育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解释和使用,到了20世纪,对身体文化的解释和使用更为多样化。我国学者把体育文化概括为“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
关于体育文化的研究对象和范畴。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观、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准则、体育道德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反映这一形态的体育方式、民族风俗、人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研究包括体育科学和体育的价值、观念、意识、心理等社会因素。体育文化着重研究体育的社会现象,不研究体育的生物现象。
尽管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对于概念使用范围还有争议,但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表明:作为映射着人类智慧之光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和知识体育,所创造的方法、手段、技术、器械、设施以及记录和传播所必需的组织、宣传机构等,已经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可思议的文化现象。
二、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1.健身性
实践证明,人们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发展有机体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造就能力,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但是,要使体育有效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还必须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方法,经常地进行科学锻炼,即“动”必有序,“动”必有道。
2.娱乐性
体育是一种娱乐性和休闲性很强的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体育运动日益成为人们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它为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消遣,给人们带来无穷乐趣。体育娱乐性,按参加者在活动中的方式可分为观赏性娱乐活动和运动性娱乐活动。观赏性娱乐活动是指人们观赏各种体育表演和比赛,特别是观赏竞技运动;运动性娱乐活动是指人们亲自参加体育活动,乐在其中。
3.竞争性
体育是一种竞争鲜明的文化。体育的竞争,是指在运动场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在同一规则下,争夺同一目标的活动。体育的竞争,不仅仅反映在竞技体育上,还反映在群众体育上,现代体育比赛,不仅比身体、比技术、比经验,而且比思想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精神,是一种全面的竞争。因此,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
4.教育性
广义的教育包括体育。教育性是体育文化固有的特征和功能。体育的教育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结合,是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二是寓教育于体育之中,在体育运动中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培养人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
5.艺术性
体育是一种艺术性突出的文化,尤其以竞技体育最为典型,它集健、力、美、技、艺于一体。高水平的比赛,既是比技术水平,又是一种艺术的表演。高超、完美动作以及运动员矫健身姿给人以艺术的欣赏和美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
6.民族性
体育是民族产物,具有民族特征。由于民族区域的生存环境、文化底蕴、社会和经济生活、历史和发展原因的不同,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体育项目。如中国武术、印度瑜加,西班牙的斗牛等。当代体育和今后发展,虽然民族间差异继续存在,但这种差异又受到世界性的统一规律的严格限定,其共同点越来越多,渗透和融合不断加强。7.国际性
体育的国际性是1896年法国著名教育家顾•拜旦恢复奥运后才出现的。从那时开始奥运会由原来的地区性的宗教活动发展成一个国际性的体育盛会,体育已超越国界和语言,成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工具。国际体育组织之多、比赛之频繁、交往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其他领域无法可比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的这一特征将会越来越突出,推动着世界一体化进程。
8.全民性
体育的全民性表现为全民的积极参与。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从繁重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利用更多闲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关心体育赛事;或亲自到体育现场观看比赛。总之,体育已日益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体育文化的功能
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是与它具有特定的功能分不开的。研究体育文化的功能,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体育文化的理解,进一步认识体育文化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意义,从而更有效、更自觉地发挥体育文化的功能。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所有国家都将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培养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全面发展型人才。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体育的竞争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对人类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挑战,这种挑战意识可以明显地迁移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出当今社会人才所需的努力拼搏、不断创新、百折不挠、公平竞争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训练和比赛,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胜不骄、败不馁的顽强韧性;比赛中胜负得失涉及到集体、地区甚至国家的荣辱,从而培养人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心;面对强劲对手,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对手,促使人们增强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奋斗;严格的比赛规则和无私执法,可以诱导人们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美德。总之,体育运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重视。
2.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显著变化,在不断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要求也随之提高,人们对文化需求日益广泛。体育运动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体现公平竞争原则,表现民族自尊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的兴衰直接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它的荣辱直接反映着国家、民族的精神,体现民族自尊。人类追求公平竞争,表现民族自尊的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4.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体育文化的功能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衍生新的功能,体育文化的经济功能就是这样一种新的功能。体育经济功能的发挥,不仅推动了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1]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作者:陈来意 单位:商丘市第四高级中学
运用逻辑学的原理来分析,可以帮助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校体育的本质,学校体育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决定了这事物就是它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事物。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
由于学校体育既是体育的子系统,又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概念的主要概念是“文化教育活动”,但从学校教育这个系统来看,德、智、体、美是组成学校教育的各个子系统,要想把学校体育与学校智育、德育、美育区分开来,学校体育的最根本概念理应选择学校教育。因此,学校体育的本质既不是“增强体质”,也不是“娱乐身心”等,而只能是学校教育。
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指该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必不可少的特征。学校体育概念的本质属性是身体练习,即“身体练习性”。因为只有身体练习才是学校体育与学校教育范畴中的德育、智育、美育等相区别的本质属性。
我们认为,学校体育的本质是学校教育,学校体育脱离了学校教育就不能成立,同时这也反映了学校体育的“学校教育性”。学校体育与其他种概念的本质性区别在于学校体育本身的“身体练习性”,离开了身体练习,学校体育无从谈起,就像无源之水,也就不能成立。所以,“学校教育性”和“身体练习性”是构成学校体育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本质属性。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都把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与功能相混淆,然而,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与学校体育的功能之间是不能直接划等号的。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是学校体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身固有的诸属性,即特有的特征,而学校体育的功能指学校体育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人和社会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则是这些属性的外在表现,也是学校体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各种作用,即学校体育对人的物质机体与人的精神思维以及社会物质与社会精神的多种作用。当然,两者之间也不是毫无关系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
只要我们稍微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它们的密切关系。事物的本质属性决定着该事物具有的功能,而事物具有的功能也就是该事物本质属性的现实反映。对于学校体育来讲也是一样,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功能,而学校体育的功能也就是学校体育本质属性的现实反映。正是因为学校体育本身具有“身体练习性”和“学校教育性”两个本质属性。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才具有“提高大脑工作能力、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人体机能水平、调节人的心理、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即“健身”的功能,还具有“教养”、“教育”、“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美育”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等功能,而这些功能也是“身体练习性”和“学校教育性”两个本质属性的现实反映。
结束语:通过对学校体育本质与功能的逻辑学分析,我们认为,对学校体育本质与功能的研究应当把视角由“功能”转向其“本体”,并严格区分“学校体育本质”与“学校体育本质属性”的不同。学校体育的本质是学校教育,而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则是“身体活动性”和“教育性”。“健身”“、教养”“、教育”、“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美育”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等学校体育功能正是学校体育本质属性的现实反映。
【关键词】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 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66-01
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性繁盛,作为民族体育的一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发生发展和演进的历史过程中,伴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在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和部族繁衍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拥有其一定的地位和功能。在西方体育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和功能,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界定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积累保存下来的,反映各民族意识和多方面活动的文化财富,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1]。1986年9月在新疆举行的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学术研讨会上,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提出了四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古代体育的基础上延续下来的,是指近代体育以前我国各民族就已经有的体育活动。这样的体育活动往往具有非常强的民族特点,有着本民族文化的烙印,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往往能够体现出少数民族强烈的民族愿望。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是指它与近、现代体育的对比而显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是在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历史条件、文化水平以及宗教、民俗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1]。
2.1传统性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
2.2 地域性
由于过去我国少数民族多居高山、谷地,生产水平不高,交通不便,信息量少,文化氛围狭窄,受经济自给性、地方封闭的影响,孕育出来的体育文化,必然带有很强的地域性。此外,由于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各民族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习俗差别大,因而形成了内容丰富、风格不一,形式多样,各具本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即使同一运动项目,所包含的内涵、技艺等均有较大的差异。[1]
2.3 民族性
民族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特性。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宗教、语言、经济、地理、心理、道德等观念的差异,形成了本民族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表现出本民族最鲜明的特色和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与文化特质。
2.4 多样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经纬度跨度大,各民族地区的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迥异,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和组织活动形式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2.5 习俗性
传统体育与风俗习惯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了传统体育的民俗性特点。如苗族的跳鼓在“跳年会”、“四月八”、“六月六” 、“起秋”等节庆期间广泛进行,民俗促进了传统体育的深化和发展,传统体育丰富了民俗的内容,使传统体育的民俗性体现得更充分。
2.6 娱乐性
娱乐游戏功能是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传承的基础,也是其能够发展的优势所在。这些活动大都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祝贺新婚、闲暇消遣,将体育寓于娱乐之中,扩大欢快的氛围。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3.1 民族文化传承功能
民族体育是民族民俗文化之一,反映了民族性格与民族的崇尚喜好,广泛的群众性使其得以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彰显往往通过传统体育来实现。少数民族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 大众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因此,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该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承方式。通过各种类型的传统体育活动, 将传统体育中所隐含的该民族制度习俗与心理价值趋向等进行有效的传承,从而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2]。
3.2 教育功能
《中国古代教育史》记载:“氏族公社成员们除了在生产实践中受教育之外,又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受教育,他们利用游戏、竞技、舞蹈唱歌等进行教育。”有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就产生于生产、生活,并在体育活动中对下一代进行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和教育。
3.3 竞技功能
体育的本质之一就是竞争性,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体育最有魅力的特点,没有竞争的体育是不存在的。纵观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项目繁多,运动形式千姿百态,每个项目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3.4 娱乐健身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促进人的体能的发展和体质增强,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更是维系民族生存的保证之一。
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不足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人文资源,同时也是现代体育的源头之一。经过广大体育工作者和各民族运动员教练员的共同努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和大众化方向发展,已成为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特殊贡献。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与发展难言成功。
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空前重视,继而带动了其保护和挖掘整理工作,具体的工作措施主要有:一、积极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不仅使一些被中断多年的项目得到恢复,而且还使一些濒于失传的项目重现体坛。二、对一些不够规范或者不够科学的项目进行改革,增强科学性,提高运动技术,制定竞赛规则,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逐届增加,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三、是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开展逐步走向制度化、社会化[3]。
5.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一系列特性和功能,使得它的发展对增强民族体质振兴民族体育事业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一些民族传统体育专家与学者为此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殊性,既不能忽视其主要功能,也不要刻意的夸大其能力,要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努力拓宽其发展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汪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功能与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0),48-49.
[3]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农村学校体育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据调查了解,社会上很多家长,一方面崇拜象李宁这样的体育明星,另一方面却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认为搞体育"出息不大"或"没出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3、把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单位,一个人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体育效果好,而对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不十分重视。当然,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共同点都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同点是,体育教学主要是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竞技运动,主要是通过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成绩。体育教学和竞技比赛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概念不同,目的任务也不同,只不过体育比赛容易见到效果,由于这种功利主义的片面认识,往往导致注重比赛,忽视了学校体育教学。
4、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小学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村学校,发展城镇和农村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目前事实恰恰相反,我国广大农村学校财力不足,体育教师奇缺,同时因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专业思想不巩固,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结构来看,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极少,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差距,更谈不上改革创新。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阻力和消极因素。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学与训练,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同社会各届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体育的社会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使全体公民有积极参与的意识。
2、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或"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对学生体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几十年之后,他们将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和做了家长,这对增强整个社会体育意识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意义是深远的,是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和长远之计。
3、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估条件,克服单纯以升学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联中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