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

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

时间:2023-07-12 17:08:31

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

第1篇

关键词: 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从根本上提高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效率,应努力完成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交换控制设备和其相关的电子设备的硬件设施协调完整,形成相应的管理系统,使自动化的处理功能更加简便,远程控制能力更加强大,做好其管理才能保障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目前我国水利建设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各个地方政府水利部门对于水利建设和维修都没有专门的资金渠道。一般都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等各种方法来保障,使得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渠道没有稳定的保障,造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导致了水利建设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不够,实施过程的效力低下,信息化后的系统维修难以保障。对此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水利信息化的长期投融机制,一是实行分项、分级的投资模式,二是实行招商的形式,吸引一些投资,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2、水利信息设施基础的建设迟钝

水利信息的采集设施达不到要求,全国各地很多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尚未建立安全监控系统,大量的堤围泵闸主要是手工操作运行管理,实时工情自动化采集几乎还是空白,急需建设以自动化监控和安全监控为重点的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同时,水利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不能满足要求、急通信保障措施不够。同时,由于水情遥测通信设备24小时不间断工作,设备内部电子元器件老化现象普遍存在,从而降低了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在设备管理上思想比较陈旧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跟不上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的速度,设备和技术更新换代后逐步的应用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观念的陈旧难以真正的接受先进的管理经验。设备管理人员承担着生产与安全的责任,如果不深入现场及时掌握工程设备的运行信息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就很难把工程设备的竞争能力提高起来,也就使得设备管理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

4、工程施工与设备管理严重脱节

设备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大量的调查论证之后发现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生产组织经营和设备信息管理上不能有效结合。首先是在施工组织上缺乏设备管理人员的参与,第二点作为生产管理者也很少去考虑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在只考虑生产的情况下做出的施工计划与设备管理的要求存在偏差。在设备管理中不能只注意购置、出厂及检验等表面性的资料,也要根据实际生产中设备的运行状况作出具体的分析,达到全面的设备管理要求。

5、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才匮乏

总的来看,“十一五”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与“十五”末相比,到2010年底水利系统职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由10%提高到了18%;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由51%提高到了6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比例由10%提高到了13%;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人员占工人队伍比例由3%提高到了6%。但和其他行业还存在较大差距,如2012年环保行业中,本科生占比25%,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比8%,中专生占比约为60%另外信息化运行管理保障人员缺乏,人才队伍亟待扩充和加强,水利部门的待遇较低,无法吸引到高水平的IT技术人员,除此以外IT技术管理人缺乏,复合型的信息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向纵深发展。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1、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

水利信息化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政府投入是资金的主要来源。总体上看,水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资金来源更加广泛,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但重要的是确保落到实处,应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各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财政专项预算和水利发展基金,确保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资金投入。

2、加强水利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

各级水利信息化工作机构应主动研究水利信息化发展战略,紧跟国家信息化发展方向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研究制定水利信息化相关的政策、规划和标准。并遵循国家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结合水利工作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表,对必要性不大的要予以调整,对内容相近的要合理归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完成各单项标准制定、修订任务,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避免重复建设,保证不同网络系统间互联互通,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

3、深化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

水利系统是一个信息密集的行业,一方面要大量输出,旱情、水情信息,水文水质,水环境、水利工程项目信息等。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的引入与应用对水利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共享的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水利行业在面临全球信息化技术的大发展的背景下,当前重点发展的水务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水环境综合治理监控系统,都需要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微电子技术、AUTO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支撑。

4、水利信息化的环境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另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环境建设,主要是保护环境。因为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利进行的基础。为此水利部门于2003年相继出版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水利部信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规划》。水利信息化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水利周围环境保护建设,水利生态保护管理及水利安全等几个方面。

5、做好运行和维修管理

运行和维修管理模块的基础是日常维护与保养,主要就是对单体设备的审核与信息统计,详细记录下设备保养周期和运行时间,并可以根据保修时间设置报警系统定期警示使用者对设备去进行维修与保养,同时也可以详细的了解到常见故障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措施,根据以往的经验及时的把故障排除,保障设备正常运转。此外,为了实现对工作人员对日常设备管理工作的知道和即时向上级反馈精确数据的需要,不仅要分析系统数据库中的档案数据更要分析其中的运行数据,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设备管理技术和费用指标以及设备机型、设备的使用周期和使用费用、设备的维修费用预测和事故情况,通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的分析,可以使管理人员清晰的明白不同类型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投资的效益,从而更好服务于为企业的发展战略。

6、引进和培养是和水利信息化的高水平人才

水利信息化工作是涉及面广,专业要求高,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行业要求,对人的从业素质要求很高,从业人员具有创新化的思维,具有先进的理念,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的特性等特征。根据水利系统现有人员的现状,建议一方面可以加强现有技术的培训,使其逐步成为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适应新时代水利信息化要求的员工。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引进工作。水利部门要结合当地薪酬情况,利用高福利,高待遇,吸引专业人才尤其是高水平IT人员投身到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来。

结束语

水利工程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时期有新的要求,水利建设只有与时俱进,实行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管理,才能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连涛.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现状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05).

第2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管理维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112-01

1 加灌区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和维护力度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我国的农业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农业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稳定发展离不开我国灌区水利工程的大力支撑,不仅提升了我国农民的旱涝保收能力,还有效的节省了我国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运行使用,建设只是开始,使用好、管理好、维护好、发挥好效益才是最重要的目的。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工程管理、人员管理、资料收集等各方面都需要管理者进行统一地指挥和管理。在这种条件下,如果能够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通过网络化的方式来对水利工程的方方面面进行协调和指挥,必然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工作效率,加速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形成。

2 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

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则是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多数地区在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时由于相关负责人及管理人员不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和观念,导致信息化建设得不到重视。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更有甚者,不少的水利工程领导者由于不熟知信息技术,会想当然地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为了偷懒,不如传统管理方式更加有效。这种极其错误的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对于水利工程发展与建设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2.2 工程建设标准偏低,规划设计缺少统筹性

通常在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时主要的负责机构是城市中的乡镇,在对项目规划设计时并没有针对相邻乡镇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导致工程建设标准及资金利用率得不到提升。比如某河防洪堤坝的建设就涉及三个乡镇,这三个乡镇的水利部门分别制定自己的建设规划,使得工程设计的衔接与配合出现了空档,工程建设标准缺乏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灌区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和功能的发挥。

2.3 存在严重的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产权没有进行明确归属

目前在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时,大部分的单位只是看到了建设的重要性,对于管理和维护并没有做出太大的投入,导致管理维护主体及责任无法全面落实,存在严重的重建设轻管理现象,而且由于产权归属不明确,灌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养护只是乡镇水利部门在唱独角戏,许多工程管理不善、损毁严重。

2.4 没有足够的建设资金做后盾

如果一个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那么这个工程随时面临停工和失败,水利工程建设中最基础的资金保障则是建设和行政管理所需资金。可是,现在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多是通过补贴和自筹获取,但最终压在县级财政的负担还是比较重,配套资金很难到位,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很容易受到影响,行政管理资金的落实也做的不够好。

3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

3.1 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设计模式的开发

想要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改革,前提是要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其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使得工程建设管理更加便捷、省事,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利工程整体的管理质量和效果。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设计模式的开发,相关的管理人员不需要通过现场的勘察就可以掌握一手、准确的资料,这种操作方式和管理方式就变得非常简单。总之,对于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必须要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设计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开发,从而最大化地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的提高,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现提供基础。

3.2 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队伍建设

人才是工程建设中最关键的形成因素,因此,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大力借助信息技术完成对水利工程人才的培养,促进信息化团队的建设,这是水利工程迈向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对整个水利工程团队进行信息化培养,要求他们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并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将这些与最后的考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队伍建设,从而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3.3 完善灌区农田水利工程使用管理与维护的措施

工程建设不仅要注重建设,还应注重管理和养护,而想要达到有效的管理维护就要制定完善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实现建得成、管得好、长期受益的目的,灌区水利工程建设也是如此,应在注重建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管理与维护。

4 结语

农业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相关单位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实时掌握工程的进展情况,保证灌区水利工程能够顺利运行,全面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此外,管理人员要提高对工程管理和维护的水平,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浪费资金的现象。

参考文献

第3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善于通过信息技术来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管理,能够大大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效率,同时实现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形成。然而,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依然存在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形式化严重、缺乏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等,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的提升十分不利。本文将重点对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运用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信息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代化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是水利工作的重点内容,良好的管理方式和工作秩序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工程内部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从而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管理,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实践,并不断地实现信息化队伍建设与培养,从而来从根本上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以此来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共享,保证工程管理的科学性。

1信息技术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性

1.1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效率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比较系统化、全面化、专业化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历来成为了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工程信息的调取、收集、传输、储存、整理、等,从而有效地协调不同水利部门以及不同管理者之间任务的交接,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各类的应用软件、信息库等来对资料和信息进行共享,从而实现对水文资料的归纳和整合,减少了资料收集的时间,这对于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1.2标志着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形成

信息技术成为了现代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工具。随着产业融合号角的吹响,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和行业都有着极为广泛地运用。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工程管理、人员管理、资料收集等各方面都需要管理者进行统一地指挥和管理。在这种条件下,如果能够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通过网络化的方式来对水利工程的方方面面进行协调和指挥,必然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工作效率,加速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形成。

2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观念

缺乏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理念,是目前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在很多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相关的领导者及管理人员缺乏起码的信息化管理观念,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更有甚者,不少的水利工程领导者由于不熟知信息技术,会想当然地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为了偷懒,不如传统管理方式更加有效。这种极其错误的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对于水利工程发展与建设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2.2信息化水利工程建设形式化严重

信息化水利工程建设形式化较为严重,缺乏实质性地对于信息手段的使用,从而严重降低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的提升。尽管不少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已经开始使用专业化的软件,或者开辟网络化的管理平台进行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人为的管理取代了信息化管理,在某些简单的项目中,为了取得较快的进展,相关的管理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判断和估量,忽视了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

2.3缺乏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

缺乏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是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水利工程管理者的信息技术素质不够高。很多管理者由于技术性不够,对于信息化管理方式很不适应。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更习惯传统管理方法的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信息技术是水利工程中的实践。第二,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往往需要用到各类的专业勘测软件,但是由于很多员工并不是专业出身,他们在进行具体操作的时候往往力不容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技术成本的浪费。此外,一项专业化的软件技术开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如果难以做到物尽其用,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脚步。

3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运用

3.1树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意识

树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意识,促进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实践与运用。第一,必须要认清目前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对信息技术手段有更加清晰地认识。从信息处理、资料整合、信息传递的角度来加深对其认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第二,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应该积极地与时代信息化管理主流保持一致,及时地实现新技术的推广,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做到最好。总之,树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意识十分重要,是实现优质管理的基本前提。

3.2开发水利工程管理专业应用软件

及时地开发水利工程管理专业应用软件,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实现。首先,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加大水利工程管理专业软件的开发,比如通过政策支持、资金鼓励等方式来实现。要求综合水利工程和信息化管理双重优势进行软件开发,提升软件的专业性和特色化,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推广和宣传,扩大使用效率。其次,实现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的结合,用水利工程项目来带动软件开发,从而让软件的功能更加丰富、运用范围更加广泛,以此来不断地提升专业化软件的开发效果,凸显其实用价值。

3.3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设计模式的开发

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设计模式的开发,是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的一大重点。就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管理模式较为复杂、管理任务繁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利工程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相比之下,有必要来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设计模式的开发,比如GIS技术和遥感技术就是很好的证明。在这种设计模式中,相关的管理人员不需要通过现场的勘察就可以掌握一手、准确的资料,这种操作方式和管理方式就变得非常简单。总之,对于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必须要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设计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开发,从而最大化地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的提高,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现提供基础。

3.4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队伍建设

不断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队伍建设,增进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成为推进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的重要举措。第一,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整个水利工程团队进行信息化培养,要求他们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并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将这些与最后的考核结合起来。第二,对水利工程团队中的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特别是对于先进软件的使用、管理模式的开发等,应该积极地排除人员外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队伍建设,从而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4结语

加快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运用到水利工程中去,从而来不断地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质量。具体到实践中去,应该树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意识、开发水利工程管理专业应用软件、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设计模式的开发、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队伍建设等,从而来实现人才、技术、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提升,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顺利实现创造条件。总之,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要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作者:林代桂 单位:云南省昭通永善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1]吴庆林.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07∶8-10.

[2]全嫄芳.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5,31∶72-73.

第4篇

    1 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资源匮乏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针对水污染、干旱及洪涝等水灾害进行水土保持、水资源调配及监控、检测等预警防范工作,因此要求给予支持的信息资源设计范围宽、层次深。但由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匮乏,不能满足管理信息化对信息资源的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1.2 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及开发的必经之路,但由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停留在初期阶段,管理信息化系统及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使得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1.3 信息应用环节薄弱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建立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共享及业务信息数据处理工作之上。造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环节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信息资源开发限制及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同时也包括水利工程及水利行业中信息技术的限制。由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及系统存在重复开发、实用性低、规范性差、功能过于简单以及开发成本高、利用率低、不易于维护等弊端,因此,水利工程信息应用环节异常薄弱。

    2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社会的发展使管理信息化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水利行业的重要工作内容。

    2.1 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涉及面广、牵扯层次深,为适应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环境,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及智能平台,将水利工程相关数据、文档、信息以电子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及通信,以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相关数据及资料能够得到统一的保管及处理,同时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以及宽带网络的融合统一。

    2.2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以便于系统对洪涝、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监测及分析,同时通过卫星接收数据,对降雨、水情等进行科学分析及预测。防灾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勘探、预测洪涝、干旱、降水等情况,以便于及时了解灾情动态,并对受灾程度及灾情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及时制定相关抗洪、防旱措施,最终避免灾情造成的损失,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2.3 建立水质监控、检测系统

    水质监测系统的建立,通过对水资源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及应用,其输出形式采用了多媒体报警信号的方法,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是实现科学监测水质的必要基础设施。

    2.4 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

    水资源调配系统的建立应确保其公平性、有效性、可持续发展性。也就是说,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要在确保海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可循环利用以及海河流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利用水资源优化系统以及平衡水资源供需情况模型,对海河流域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水资源工程布局对海河流域地区经济产生的不同影响,分析出最为符合该地区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调配办法,为相关主管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第5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电子信息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V6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096-02

自电子信息技术诞生以来,其为人类社会做出了不少贡献。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逐渐地渗入到我国的基础建设工程当中,例如我国的水利工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呈现一种全新的姿态[1]。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相关项目信息管理工作逐渐成为了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此在电子信息技术之下,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主要简述了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管理措施。

1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自2011年,我国便开始号召加快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在“十二五”规划中,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为重中之重,由此可知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程度。通过对各地水利“十二五”规划透露出的信息中可以分析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在我国政策的支持下,其建设速度将会全面加快。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大约为30%,城市人口约为3.7亿,预计在203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会达到60%,城市化人口也将大大增长,因此我国城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着重于节水工作上来。目前,我国水利系统已经全面实现了对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和监视,这对于我国水利部门的防汛抗旱工作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也逐渐步入了数字化管理模式,为此相应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也纷纷出台,为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做出了不少贡献。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工程工期、施工技术、安全生产、数据信息、材料设备等[2]。由于水利工程的项目信息管理控制需要以人性化管理为中心,因此相对而言水利工程的施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说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则会严重阻碍水利工程整体的建设,以此延误工程工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是多样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工作当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其分别为:第一,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较为薄弱。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提出相对较晚,且提出时我国工业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其基础较为薄弱。为此我国在信息化与工业化双重困难下,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自然也就难以实施下去;第二,我国在促进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还不够大。由于我国接触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较短,缺乏一定的技术经验,即便我国出台了不少加快对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但也因为这方面的短缺,导致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难以实施;第三,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信息资源开发及利用共享机制;第四,对水利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控制不够到位;第五,目前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水平不一致;第六,相对而言,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运行系统相对较为滞后;第七,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专业人才较为匮乏,这也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3]。

3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措施

3.1 提高政府部门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重视

有效提高政府部门对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是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措施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想要有效加强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获得国家领导的认可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认可,想要顺利实施下去自然会存在不少问题。而有效地加强国家领导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对于保证水利工程信息系统的稳定\行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获得国家领导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我国领导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支持,这也是有利于将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工作当中去的。

3.2 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有效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水利工程的整个设计和施工过程进行监测,以此来实现对水利工程施工实施监督管理,这对于保障水利工程项目开展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能够准确获得水利工程施工的相关数据与参数,所获得的资料与数据也更加得可靠与完善,这样的管理方式符合目前新时代要求下的数字化管理,对于整个水利工程的实施来说显得非常重要。

3.3 建立健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机制

对于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而言,建立健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机制是其能够正常进行实施的有力保障。那么该如何建立健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机制呢?首先,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向信息化阶段过渡这一过程当中,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对常规信息进行采集的时候,应该与水利工程的监控设施建设相结合,有效利用GIS技术与RS技术,以此来实现对信息的自动采集与传输,并逐渐向信息综合采集发展而去[4]。实现信息自动采集与传输,能够有效避免人工采集过程中所存在的信息误差,这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而言也是一层保障;其次,还应该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有效落实,明确整个工作过程中的责任,对管理不善的工作人员实施责任追究制度,以此来保证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能能够得到切实的发挥。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与审查,以此来确保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每一步都能够执行到位;最后,建立健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机制,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项目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够有效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效果。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有效利用GIS技术对项目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所有信息进行整理和导入,也能够方便其他工作人员查阅,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水利工程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在电子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在该文的研究中,首先对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由此得知目前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姿态与面貌,但是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目前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想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施提高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等措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明连湖,王晓丽.基于电子信息技术下的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8):112.

[2] 邹霞.基于电子信息技术下的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J].科技风,2015(4):183.

第6篇

【 关键词 】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档案;管理

1 前言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 ”、“提高水资源调控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这些论述强调了“以水利信息化促进和带动水利现代化 ”的重要性,极大地调动了各方推进水利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全行业共同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强大合力。宁夏水利信息化工作呈现出项目逐年增多、投入逐步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加强的新局面,水利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随着水利项目中信息化建设内容的逐年增加,必然会伴随着大量的资料和文件,文件数量多,种类多,文件创建者多,创建时间不定期,加之由于人员的流动,对原有文件的再现,传统管理模式就显得力不从心,查找与重新整理文件要浪费许多的人力、物力。因此,利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信息化档案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换言之,就是要对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

2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档案科学有效管理的前提

2.1 领导重视档案工作是管好用好档案的关键

科技档案的管理是单位科技、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应加以重视和关注,使其在制度上、装备上和人员配备上得到支持和保证,使档案工作能真正发挥其职能和作用。2011年9月,水利厅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后,设专人专岗管理各项目建设资料,并将信息化建设项目作为基建项目来管理各类前期资料、招投标文件、合同、工程建设等档案资料。为项目的有序进行奠定了基础。

2.2 制定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有章可循

自水利厅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之初,就把信息化建设项目作为水利基建项目进行了定位,资料的收集、整理也要求按照基建项目进行归档,为了规范资料收集行为,实现各部门档案收集、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势在必行。目前,我们虽已制定的一些档案收集的基本制度,但还须进一步细化相关管理办法,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2.3 拓宽档案收集渠道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针对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点多、面广、建设年限长、涉及部门多等复杂性特点,为了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需要拓宽档案收集渠道。一是分部门收集,具体到实际工作,如前期可研类的由前期计划部负责收集,工程档案由建设管理部负责收集,各市县自行实施的信息化项目向各市县收集等。二是分项目收集,如已经实施的中小河流山洪灾害项目、正在实施的水资源监控建设项目、水库监测预警项目、国家防汛二期项目等等,按项目划分档案资料进行归类收集。三是分阶段收集,适用于建设周期长的信息化项目工程,始终保持与兼职档案员及施工、建设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并加强催收,尽力避免档案原始材料的散失,这样能保证档案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

2.4 加强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综合能力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载体,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档案学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加快培养和构建一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多层次的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鼓励专、兼职档案人员通过在职培训、业余进修等多种形式,提高档案工作者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加强对档案工作者信息意识培养,改变传统档案“重藏轻用”的局面,使档案人员充分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与有效开发利用。

3 水利信息化档案资料科学有效管理的方法

水利档案信息化应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其内容包括档案信息的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育以及开发利用的制度制定等等。当前,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水利信息化整体建设进程中已显滞后,必须加快速度提高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3.1 制订档案信息化标准

档案信息化标准是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它贯穿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始终。水利部门从上到下也先后制定了一系统管理规范,诸如《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关于移交进馆档案质量检查办法》、《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档案著录规则》(DA/T 18-1999)、《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 22-2000)、《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等等,档案信息化标准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各部门制定符合本系统本行业的档案信息化标准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没有标准化,档案信息化建设难以实现。

3.2 对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

档案信息数字化改变了档案信息传统的储存、传输和利用等方式。目前,水利厅已实现了档案目录级数字化,实现档案全文数字化还有较大差距。只实现了档案查阅快速检索,还不能方便快捷的利用。可将宁夏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档案的数字化作为水利档案信息化管理试点项目进行先行建设,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进行,依次实现水利档案的数字化。

3.3 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水利厅信息化建设内容之一的通信网络建设项目,已组建完成了覆盖全区的水利通信网络专网。搭建完成了涵盖26家市县水务局、14家厅属单位的通信传输骨干网络。基本形成了以租用为主、自建为辅、有线无线相结合的水利通信专网,为水利档案信息化管理搭建了网络平台,为水利档案资源共享提供了重要保障。

3.4 建立互连互通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宁夏水利信息化一期工程水利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为各部门业务数据的存储利用提供了硬件平台。鉴于此,我们可以借此建立档案数据中心,采用服务器组和集中的存储设备为各所属单位提供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应用服务。各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可将信息化建设项目电子档案数据都放到数据中心系统存储,由信息部门统一规划数据的存储空间和实现备份及恢复。随着每年的数据增量,根据情况扩充存储设备。

目前,宁夏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正在进行,这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搭建了平台,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加大投入,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同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同时,逐步提高信息化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概论[M].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

[2] 王传宇,张斌.科技档案管理学(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总结“十五”水利信息化工作经验,分析当前水利信息化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十一五”和近期水利信息化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快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步伐。这次会议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召开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代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向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敬业爱岗、奋发进取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向获得表彰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一贯关心支持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国务院信息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十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时期,是我国水利发展和改革实现重大跨越的五年,水利发展思路发生了深刻转变,投资规模空前,改革不断深入,包括信息化建设在内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1、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全国已累计建成防汛专用微波通信干支线15000多公里,微波站500多个;初步建立了26个重要蓄滞洪区的县、乡级洪水预警反馈系统;在公众电信网覆盖不足的地区,配备了大量的短波和超短波电台,部分地区配备了专用卫星通信设施;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实现了大部分重要防汛水雨情监测信息在网上的实时交换。全国雨量站全部实现自记,其中54%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水文站有一半以上实现了水位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其中中央报汛站有75%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在重点防洪区和大中型水库建立了自动测报系统。长江委118个中央报汛站全部实现了报汛自动化,自动报文在20分钟内到达流域水情中心的整体合格率为99.75%,准确率达到99.56%。水利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成了水利信息骨干网,实现了水利部与直属单位、七个流域机构及各省(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宽带互联;流域机构到所属单位的网络基本建成;水利部机关与在京直属单位和七个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互联已完成测试工作;部直属单位、省(区、市)、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基本完成了计算机部门网(局域网)的建设。辽宁等14个省(区、市)建成了至各地(市)水利局、直属单位,甚至到县乡的宽带互联网络。北京市根据《北京市水利骨干网——信息高速公路总体规划》,建设完成了以北京市水务局为中心,上连国家防总、水利部、海委、北京市政府,横连市交管局、市气象局,下连13个区县水务局和28个局属单位的信息高速公路。

水利信息网的基本建成,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对扩大信息服务领域、满足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开发需要等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奠定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2、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不断深入、实用性明显增强

在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工程、水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等一大批应用范围广、发挥作用大、具有代表性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相继投入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丰富了水利业务工作的技术手段,充分展现了水利信息化的巨大作用,引领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作为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工程,自*年国家批准立项以来,一期工程中23个地市级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和4个工情分中心试点以及永定河流域微波系统已经建设完成,5个流域机构、6个省(区、市)的43个水情分中心已开工建设。水利信息骨干网和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已建成并投入应用,在抗御*年淮河洪水、*年永定河防汛演习、*年抗御淮河洪水和西江洪水、*年黄河防汛演习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为国家防总和各级防汛部门的调度决策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支撑手段。

总投资约1.5亿元,采用“1+7”模式组织实施的水利部和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工程(一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完成了软硬件产品的采购和安装,初步完成了公用平台的开发和部署,综合办公系统已在水利部机关全面试运行,并进入流域机构部署定制阶段。规划计划业务管理、人事劳动教育业务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等政务应用开发已经全面展开,部机关与在京直属事业单位及流域机构的综合办公系统互联正在进行。目前,水利系统大部分单位和部门内部都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初步实现了网上公文流转,一些单位还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多部门协同办公等。

“十五”期间,在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太湖流域以及辽宁省、江苏省开展的流域与区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建设试点,取得初步成果。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黑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等的建设,大大改善了水量调度管理技术手段,有力地提升了对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管理的调控能力,提高了调度和监督管理的科技手段和现代化水平,为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塔里木河调水的成功实施和黑河分水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手段。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了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增强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国家生态建设的决策能力。目前,一期工程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建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委、黄委2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13个省(区、市)监测总站和100个监测分站。初步建成了全国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部分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数据库和试验观测数据库。开发了水土保持公务管理软件和GPS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应用系统、黄河流域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松辽委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数据库和公务管理系统、湖北省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水土保持遥感监测信息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确定了全国30个大型灌区,共完成信息采集站点2339处,建设了灌区管理单位机关局域网,已建分中心76处,初步完成灌区业务应用软件137套。四川省都江堰灌区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保障了工程安全运行,使这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出新的、更大的作用。张掖市洪水河灌区实现了水位采集、闸门控制和输配水决策的自动化,为合理配置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打消了群众用水时担心水管员人工操作乱记账、“人情水”的疑虑,保护了群众的利益和用水权益。

3、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渐加快

“十五”期间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取得积极成果,部分流域水利数据中心启动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流域、省级水文基础数据库,全国80%以上的历史水文整编资料已经电子化。建成的1954北京坐标系1:25万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已发放至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水利数字图书馆试验研究项目中,建立了中外文图书库、中外文期刊库、特种文献库等4类13种试验型资源数据库。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我部承担了水利资源分中心的建设,目前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此外,正在开展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水利工程移民基本信息库、全国防洪工程数据库等的建设。黄委、珠委和太湖局的数据中心建设已经开始实施。上海、浙江等地的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4、水利信息公众服务能力日益提高

“十五”期间,全国水利系统在“宣传水利、促进发展、增加透明、提高效率、增进沟通、服务社会”的总体要求下,积极开展了门户网站建设工作。目前,水利系统共有综合性网站5家,部属事业单位网站32家,各类专业的水利网站近100家,省级水利部门全部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大多数市县级水利部门建立了网站。这些网站向社会公众及时提供了水利信息服务,促进了信息沟通,加强了水利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其中,水利部网站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政府优秀门户网站”。福建水利信息网为公众提供了及时了解洪水、台风、干旱等灾害信息的平台,提高了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在台风洪水期间日访问量最高达20多万人次。上海市水务局利用门户网站实现了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事务的在线审批。

5、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取得重要突破

在水利信息化规划方面,*年水利部正式印发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七个流域机构、17个省(区、市)水利部门也先后完成了各自的水利信息化规划。作为《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专项规划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也已编制完成。

在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方面,水利部、各流域机构以及26个省(区、市)都成立了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流域机构和大部分省(区、市)都组建了信息中心,并不断强化了行业管理职能。经过近些年的不断探索,基本建立了与水利信息化建设客观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在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实施、运行、管理、协调和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水利部先后出台了《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水利信息网运行管理办法》和《水利部政务内网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流域机构和省(区、市)水利部门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方面的规章制度。黄委出台了《“数字黄河”工程管理办法》、《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长江委颁布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管理制度的出台,有效遏制了重建轻管、资源浪费、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使水利信息化建设逐渐步入正轨。

在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实体安全、政务内外网物理隔离、数据备份、网络安全、用户身份认证、内部安全审核和计算机病毒防范等工作,水利部政务内网建立了包括流域机构和部直属单位在内的统一数字身份认证系统,水利信息化安全体系初具规模,为水利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

总的看,“十五”期间,以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开发与集成、信息化环境保障措施等为主要内容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水利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为做好“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十五”水利信息化工作,概括起来,主要经验是: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水利中心工作

水利信息化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水利工作实际,适应水利发展要求,满足业务工作需要。水利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以信息化手段为解决我国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四大水问题提供支撑的过程。

第二,坚持以统一规划为依据,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水利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信息化工作部门的事情,更是水利业务部门的事情。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重点业务应用和保障环境建设方面,基本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有序推进。

第三,坚持以业务需求为牵引,注重实际应用效果

衡量信息化工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最终要看是否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是否能够满足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是否能够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十五”期间投入运行的防汛抗旱、水利行政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灌区信息化等重点应用系统,之所以获得成功,都是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为牵引,充分开展需求调研分析,以实际应用的效果作为最终检验目标。事实证明,只有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明确信息化的工作目标和服务重点领域,信息化工作才能真正得以推进,信息系统才富有生命力。

第四,坚持以平台共用为手段,促进资源共享

近几年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充分考虑了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利用国家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已建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推进综合性公用平台的建设。在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基础上,着力整合公用的信息化资源,逐步健全和完善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和配套政策。这不仅节省了资金,避免了重复建设,更重要的是为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坚持以加强管理为保障,重视安全体系

安全体系建设对信息化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系统开发建设和应用的成败。加强水利信息化项目的规划、审批、实施、监督、评价和后期运行维护等的全过程管理,重视水利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从技术层面确保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保障系统安全、信息安全、运行安全和网络安全,为水利信息化工作健康稳步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营造良好环境

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充实了信息化的工作队伍,为水利信息化工作提供了人才保证。与此同时,积极通过网站、报刊和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为水利信息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相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而言,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面对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形势,特别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人水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水利信息化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水利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建设管理体制不顺畅。虽然大部分单位都明确了水利信息化管理和协调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落实情况很不平衡,一些单位的管理和协调部门职责不清晰、任务不明确;一些单位的信息中心多年落实不了编制;信息化规划难以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缺少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审核。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各自为政、管理的各自为营现象仍比较严重,一些单位的信息和网络等资源分散管理,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从而制约了水利信息化健康协调发展。

二是建设资金投入不充足。近年来,虽然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有了明显的增加,但由于资金投入的渠道不固定、信息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经费难以落实等原因,总体来说,在水利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还难以满足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系统运行维护的实际需要,制约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效益的正常发挥。

三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深入。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水利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虽然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开展了一些工作,但仍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综合分析水利信息资源开发的范围、应用的规模、服务的对象、共享的程度、相关的政策、统一的标准、信息的量级、数据的维护、持续的发展等多个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还相当薄弱。这是水利信息化目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是资源整合成效不显著。资源有效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在这方面,大家都有共识,但在整合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资金投入渠道分散、项目来源多样、项目成果归属问题、建设标准不统一,加之技术难度大等多方面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系统开发各自为政、软硬件环境统一利用困难、应用分散、无整体优势等现象,资源整合难度大,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整体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整体水平难以有效提高。

五是运行维护管理体系不健全。随着各类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相继实施,信息系统对运行维护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但由于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很多系统功能难以发挥,故障频发,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管理维护好已建的信息系统,确保其长期正常运行并持续发挥效益,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六是人才队伍建设不到位。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虽然形成了一支从事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人才队伍,但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培训工作不落实、人才队伍不稳定等原因,水利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少,特别是既懂水利业务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人才流失比较严重,难以满足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实际需要。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三、务实创新,努力做好“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工作

根据《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以及《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信息化工作全局,按照水利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围绕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和全面共享,努力为解决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和水土流失严重等水问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保障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功能比较完备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和安全可靠的保障系统,构建与水利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初步实现水利信息化,为国家、流域、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提供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支撑。

“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丰富信息源,有效缓解业务应用中需求与信息资源不足、共享困难的矛盾;以重点项目为龙头,依托关键技术开发、试验和示范系统建设,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业务应用中存在的关键性难题,将信息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水利日常业务工作中,以信息化提升水利行政效率,提高水利行政决策水平;注重信息化保障环境的建设,完善标准、政策和管理体制,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拓宽信息化建设投资渠道,力求在投资体制上有所创新,加快水利信息化进程。

为完成“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发展目标,近期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的核心工作,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利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出发,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发[*]34号文件精神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工作。首先,要做好水利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出相关的标准规范,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跨部门的信息资源交换体系。近期,水利部将结合水利信息化实际,出台加强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措施。另外,要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8个数据库、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的9个数据库、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库水利资源分中心的8个专题信息库的建设过程中,从水利信息化全局的高度出发,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贯穿其中,力争取得实效,发挥整体效益。要强调的是,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库是优先建设的四个国家级的基础信息库之一,各有关单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配合,要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统一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2、抓紧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的总体要求,有关部门要抓紧项目的实施工作。按计划完成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网络运行监控和管理的技术水平;抓紧水情分中心和旱情分中心的建设;组织好中央防洪调度系统的开发;抓紧实施业务应用系统等未建部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各类数据库的建设,保证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一期工程建成部分要加强运行维护和管理,充分发挥效益和作用。除此之外,在对一期工程全面总结的基础上,要尽快开展二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保证与一期工程的顺利衔接,促进总体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

3、积极推进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按照“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原则,抓紧实施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项目及其安全系统建设。综合办公系统要尽快完善,争取早日投入正式运行;加快在部直属事业单位和流域机构的部署工作,尽早实现水利部机关办公的无纸化及与直属事业单位综合办公的一体化;抓紧实施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项目,加快水利政务内网的相关建设工作;抓紧实施规划计划业务管理、人事劳动教育业务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等专项业务应用系统,尽早开发完成,发挥效益;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建成后将成为机关工作人员办公的主要应用平台,要充分重视电子政务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要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要求,坚持“需求主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服务应用;着眼发展,注重安全”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政务内、外网的建设,注重网络的运维管理,发挥好网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与此同时,要加强门户网站的建设,根据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按照“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划分,采用先进的网站和内容管理技术,强化水利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网站的运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平。水利部网站要在成功改版的基础上,加强对各司局子网站运行平台的整合工作,加快建设水利部行政审批平台,通过公众留言、在线访谈、网上、网上投票、网上调查、水利大家谈等互动栏目和后台支撑机制,为加强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提供手段,努力建设水利权威门户网站。其他各单位,要抓住电子政务建设的大好机遇,切实做好电子政务规划和建设工作。

4、加快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在流域与区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建设试点基础上,尽快启动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统一技术标准,搭建通用平台,建设覆盖各流域、省(区、市)和试点城市水资源管理业务部门的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以水利信息网络为基础,构造覆盖全国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网络、水资源综合数据库、水资源管理工作平台和决策支持工具以及水资源信息窗口,实现水资源管理科学化和定量化的目标。

5、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要进一步做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可行性研究工作,抓紧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立项。二期工程中要建设淮委、珠委、松辽委和太湖局等4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北京等18个省级监测总站,以及与其对应的75个监测分站。在全国建设40个观测场和1025个监测点。在二期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机构落实,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和队伍,要注意落实二期工程建设的地方配套资金,积极落实系统运行维护经费,确保系统正常运转,发挥预期效果。

6、完善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工作

灌区信息化工作已列入了《农村水利“十一五”规划》,近期要本着提高灌区管理水平,促进灌区技术优化升级和提高用水效率的管理理念,重新细化建设项目,从灌区的实际需求入手,抓紧制定更加符合实际工作的技术方案,精心实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继续建设石津灌区、河套灌区等30个大型灌区信息系统,加强信息采集的数字化手段,提高信息传输手段,扩展网络覆盖面,加强灌区基础数据库、灌区电子地图平台软件修改完善,继续完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完成数据的整编、入库,开发用水管理应用系统及灌区水费计收系统等,做好优秀软件的推广工作。

7、稳步推进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

要抓紧完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对于3项待批标准,要尽快出台;对于17项在编或正在立项的标准,要加快相关工作步伐;对11项已颁标准,要加大标准执行力度,力争发挥实效。要结合水利信息化工作实际,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更为科学完善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

要继续完善水利信息网政务外网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监控,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速度和水平。同时,加快实施水利电子政务内网安全系统建设项目,在政务内网构建一套先进、实用、科学、有效、立体的电子政务安全系统。要注重水利信息系统的应急方案研究,尽快建立水利信息安全保障和恢复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在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及时对水利信息化工作成效进行总结,继续利用水利信息化简报,各类杂志、报刊、网站等多种方式加强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水利信息化工作环境,促进水利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8、启动和推进其他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近期,还要抓紧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业务系统、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水文综合业务系统和流域特色业务应用系统等项目的立项和启动,全面推动水利信息化的发展。

四、几点要求

1、理顺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明确职责

要进一步研究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体制问题,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保障。要明确水利信息化工作机构,落实职能,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立项、协调、管理、监督等工作职能。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按照有关程序和要求,抓好信息化项目的前期立项审查、建设管理和验收工作,并开展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后评估工作。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业务优势和信息化职能机构的技术优势,高度重视各种资源的整合与信息共享,坚决避免重复立项、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现象,稳步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

2、建立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落实运行维护经费

要着力建立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要高度重视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保证已建系统充分发挥效益上下功夫。各单位要尽快理顺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机制,明确运行维护管理部门,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落实责任、定期检查、实时维护。要加快水利信息化运行维护定额的编制工作,规范运行维护费的申请和审批。要注重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环境、网络环境等资源整合,逐步实行统一的运行维护管理,避免资源和人才浪费,更好地发挥效益。要多渠道落实运行维护经费,以确保系统稳定可靠运行。有条件的地区,可尝试运行维护市场化和投资来源多元化等模式。

3、加强技术合作与引进,注重成果推广应用

水利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信息工程,科技含量高,实施难度大,要积极利用国家“863”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平台、“948”网格计算技术等科研成果,大力推动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构建。要加强成熟技术和新技术的研究、引进、试验、试点,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对于多个单位有共性需求的应用系统,要争取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个性定制、推广应用;对于一些技术先进、效果显著的成果和通用软件,要加大推广与应用力度,有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4、加强水利信息化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是推进水利信息化、实现水利信息化的一项长期战略,我们要根据水利人才培训的总体部署,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培养管理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和广度,形成“信息化人才熟悉水利、水利工作人员掌握应用”的良好局面。要结合专题培训、技术讲座、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术会议等各种渠道加强人才的培训。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人才引进,更要注重现有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要着眼长远,也要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要将信息化、电子政务方面的培训纳入职工年度培训计划,努力提高水利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人员的应用水平。

第8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 水利信息化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271-01

水利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信息系统具体来讲是从业人员与设备共同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其目的是尽可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资源与信息资源,实现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和处理,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要做好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从而更快更好的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

1、信息系统在水利信息化中的现状

在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办公自动化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目前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组织机构不断改革的条件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对提水利信息花工程建设的办公质量和效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提高综合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始于“七五”期间,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信息管理系统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仍存在不少问题。就此问题总结如下:

1.1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

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随着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需要开发的水利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水利信息化的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加上系统的维护管理经费渠道始终未得到很好地解决,致使目前我们在事业上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水利事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信息化的质量还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1.2水利行业对信息化建设认识比较落后

我们可以看到水利行业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是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人员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水利事业及从业人员应该更进一步的对水利信息化具有统一的规划认识和树立更明确的发展目标。

2、信息系统应用在水利信息化工程中现状分析

水利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是要处理海量信息的,具体到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来说主要表现对于各类的档案文件,业务系统的数据信息等海量的数据信息的处理过程。一、水利信息化工程数据及时性要求高,用于三防监测的信息需要及时的更新,保证分析和决策的依据都是及时和有效的信息。二、信息类型多样,除了办公的文档,业务系统的数据,还有各种图片、工程CAD图等等。三、具体应用于信息化水利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包括如下内容:

(1)领导和个人办公平台,包括电子邮件、公告板、讨论区、日程安排、待办事宜、通讯录、即时通讯、公共信息库(如法律法规、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航班信息、乘车时刻……)等;

(2)公文管理,包括收文管理、发文管理和公文档案管理等;

(3)日常业务管理,包括办公用品管理、车辆管理、会议管理、值班管理等;

(4)档案管理,包括工程档案、公文档案、图书资料的管理等。

另外,根据水利信息化工程线路比较长,分布分散的特点,还应提供视频会议功能,各个水利事业单位之间既可以通过视频会议进行方便的沟通,又可以降低会议成本。除此之外,鉴于Internet在日常办公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管理信息系统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该与Internet留有平滑的接口。

3.构建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3.1共享资源的要求

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过程中由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各方往来产生的文件繁多,以及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源和各方下达或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如何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就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3.2管理决策实效性的要求

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当前发生的各种信息,自动进行计算并按设定好的格式输出报表,便于完成统计数据上报和计划下达工作。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及时进行决策,对资源、进度、质量安全措施等进行调整,提高工程管理及工作效率。成功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应有利于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绩效。

3.3管理决策科学性的要求

科学的决策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对水利信息化工程各方面信息资源的准确搜集、加工、整理,把握工程全局,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和采承措施,科学地作出决策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实现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流程化管理过度。

4.信息管理系统在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使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目前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基本上能够满足使用需求。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在水利信息化体系中应保证对信息化总体管理系统、水利应用管理、应用支撑平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高层管理等几个主要方面功能的实现。目前信息管理系统在水利信息化过程中的实际应用特点罗列如下:

(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使得水利事业单位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并与Internet相连,形成了完善的信息流转通路;

(2) 经过多年的不泄努力,建立了许多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应用,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人员,整个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3) 以Microsoft Office、工程考核系统、邮件收发系统等为代表办公软件的完善,使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公文的流转得以顺利实现,同时多媒体、数字签名等技术的应用,又使电子公文能得到普遍认可;

(4)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之际,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极大地调动了从业人员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手段和更快捷平台。

综上,为了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对已建信息化项目实施有效的管理,目前要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工作的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和技术人员的信息系统管理意识;加强信息系统管理知识的普及;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过程中重视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发挥专家在水利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尽早使水利信息化建设走上规范的轨道。

5.结语

在水利信息化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引入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理念,推动系统化办公,不断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努力提高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更要逐步提高个人办公的效率和管理工作的水平。还要随时关注世界前沿科研成果,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以全面覆盖水利局日常的工作范围,并结合我国国情,不断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才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取得良好成绩,推动水利局的信息化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建武,陈永华等.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第9篇

关键词: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措施;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一、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信息的存贮、检索,提高了档案利用的查全率、查准率,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的问题。系统内部偏重于防汛防旱、工程建设、资源管理等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对支持和服务于全局的综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推进力度不强,减弱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进全局工作的功能和贡献。

(二)思想观念与信息意识的问题。受传统的档案服务观念的制约,部分档案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信息意识淡薄,没有能够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应对,在信息化、数字化面前显得束手无策,缺少应有的开拓精神。

(三)档案管理人员在现代化档案管理中的技能问题。在办公自动化普及过程中,档案计算机应用仅限于目录级检索,因未进行系统地培训和学习,一些水利系统档案管理人员尚未完全掌握电子档案归档管理、室藏档案数字化、网络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尤为突出的是缺乏对于计算机和档案管理均能精通的人员,即操作型人才居多,能够完成系统开发、程序维护、咨询服务和信息导航的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一旦软件出现问题,只好求助于开发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严重地制约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四)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支持的问题。开发一些专业应用软件时( 如防汛防旱指挥系统、水质监测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等),没有同步建设综合档案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未形成统筹安排、全面协调、整体推进的局面。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不够明确,尚未确定数据的统一格式和标准。

二、加强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档案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建设,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条件。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主要包括管理性标准规范、业务性标准规范和技术性标准规范。其中,管理性标准规范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一套规划,包括计算机安全法规与标准及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合法化确认标准等;业务性标准规范是对档案文件信息化处理的规范,其范围包含电子文档的标准及管理规范;技术性标准规范是指电子文档数据存储、压缩、数据交换、数据加密、水印技术和系统软硬件设施技术标准规范等。

(二)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水利档案专业性、技术性强,涉及管理门类广,因此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必需从源头上加以关注。首先,要制定与水利信息化相协调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宏观上要有总体的指导思路,实现发展战略上的创新。 其二,要增强综合档案室的业务监督、指导职责,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明晰档案信息管理流程,建立水文数据网上归档流程等各专业的档案归并录入规定,实现各门类档案收集、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丰富室藏。其三,推广档案管理软件的运用,推进水利档案综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实现案卷级、文件级的电子检索。其四,加大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必须以成熟的软、硬件环境和良好的管理制度为前提。综合档案室作为归档文件的信息接收和管理的职能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信息管理制度,保证本系统的电子文件的真实、 完整、可靠、安全地保存。

(三)加强组织协调,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做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作为一项庞大的综合性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通过设置高效率的工作机构来协调其工作的开展。其工作机构应包括: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机构、网络系统的设计建造机构、网络信息管理服务机构等。其中组织管理机构是建设的决策指挥者和组织实施者,是整个信息化工程的策动力,决定着网络建设的组织效率:网络系统设计建造机构是具体负责档案信息网络的规划、技术设计和工程建造的机构;网络信息管理服务机构是档案信息网络的实际运作者,负责网络的运行维护和档案信息的组织、与更新。

(四)加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首先要改变旧观念,树立正确的档案人才观。人才是档案信息建设的关键,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树立大人才观,针对在具体管理中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立足于“人人皆才”、“人人皆可才”的观念,在具体的人才建设中树立整体观念和动态观念,这样人才资源才不至成为无源之水,人才管理才可能取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效果。其次是通过各种渠道,加快加强信息人才的培养工作。首先要依托高等院校培养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研究开发型人才。其次要借助科研院所拓宽人才培训渠道,进行在职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依托科研院所的教育资源和社会高新技术,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在职档案人员到科研院所或有关部门接受培训。科研院所或有关部门采取专题讲座、实习培训、现场研讨等方式,使在职档案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新方法,探讨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高其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从而培养出适用型、普及型的档案信息化人才。

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是水利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应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内容包括档案信息的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但是,由于重视力度不够及思想观念等原因,给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要高度重视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密切关注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进一步加快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使水利档案工作更好地为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管护和水资源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第10篇

本文从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天津农村水利十二.五规划,按照“统筹部署,平台共用,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思路,构建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信息化体系模式,将有效提高天津农村水利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对农村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农村水利是为防治旱、涝、渍、碱灾害,通过农田灌排工程设施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安全饮水、排水工程,提高农村供水水平,改善农村水土环境的重要基础性水利事业。农村水利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天津市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建设管理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但农村水利存在着建设与管理手段落后,水平较低,效率不高本文由收集整理,人为影响因素较多,点多线长面广,业务规范化、流程化程度较低,人才资源缺乏等诸多问题。因此,急需构建切实可行的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信息化体系,全面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水平和基础管理能力。

一、天津农村水利信息化需求特点

1.信息化是农村水利基础管理的需要

由于天津农村水利涉及面广、范围大、基础管理信息量大,因此采用信息化手段处理管理信息是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最有效、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目前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的基础数据,通常是经过多级规模化的人工手工获得,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保存等受技术手段限制,再加上机构职责不清,水平不齐,效率低下等原因,导致信息数据延续性差、时效性差、精确度差,造成基础数据缺乏,重复工作量大。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统计方法和途径,相互关联、嵌套的数据很难分清,容易出现重复或遗漏,而且信息更新较慢。例如汛期农田排涝国有泵站的排水数据,一个统计时段需要经过泵站、总站、区县、市分部四级数百人统计上报;节水灌溉面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累积至今,已达420万亩,但与水利普查的数据大相径庭。如果这些基础信息资源还继续采用落后的采集和管理方式,管理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制约农村水利的发展,急需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加以整理、保存。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将有助于建立长期、固定的基础数据上报制度、手段和途径,使信息收集和管理成为一项日常工作,使决策层随时掌握动态基础数据资源,使基础信息真正成为辅助决策的依据,为农村水利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信息化是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安全的需要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水利投资的若干规定的政策落实,天津市农村水利的投入呈大幅度上升趋势。2006-2012年全市农村水利各类投资达到142亿元,其中农村饮水安全2.47亿元,农业水源工程8.77亿元,农业节水灌溉工程13.90亿元,扬水站更新改造工程15.70亿元,农村排沥河道清淤工程40.44亿元,桥闸涵维修改造工程5.65亿元,农村水环境改善示范工程4.40亿元,中小河流治理工程3.30亿元,清水工程区县项目47.60亿元。因此如何更加及时动态掌控工程建设投资需求,保障国家投资安全并发挥最大效益,就成为未来农村水利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确保专款专用,不被挪用挤用,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等,都是资金管理的关键所在。而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解决投资管理、保障资金安全的有效手段。

3.信息化是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程序、质量、进度控制的需要

农村水利建设项目量大面广,目前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仍以手工作业为主,工作效率低下。按照要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须经过调研、论证、规划、可研、报送审查、批复立项、实施方案、建设、检查、验收等建设管理阶段。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指导项目实施,并对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最后对结果进行验收。由于项目建设周期很长,一旦立项并开始执行后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主要的日常工作,如农村饮水安全、灌排泵站、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这些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具体项目对象的申报、筛选、定位、审批、实施等,具体管理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信息交互,分析整理,防止重复建设,套取资金,以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入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相关管理报表数据的及时上传、下达和与农村水利相关部门的及时沟通;实现对重点工程的动态监控,使工程管理更加精细准确;实现对数据的有效管理,统计查询,并进一步实现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突破人力资源的限制,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与处理能力,快速完成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计算任务;进一步规范工程项目建设程序,为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提供重要保障。

4.信息化是农村水利建设廉洁工程、干部安全的需要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内容庞杂,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涉及市级的委办局、区县、乡镇、村队等众多部门。受人为干预的可能性大,容易滋生不廉洁问题。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借助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保证工程建设管理更加精细、规范、合理,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由于建设相关程序固化成机器语言,可有效避免人为的干预、更改。同时工程建设信息的公开透明,实现对项目建设管理的有效监督,加大了对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用“制度+技术”防腐的模式在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的同时,确保干部安全,保障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科学、有序。

5.信息化是农村水利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

天津市农村水利业务面宽,与防汛抗旱、水资源、水土保持、水文等行业内其它部门以及农业、科技、林业、气象等外部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十分密切。但目前我市农村水利与之信息交换手段原始,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是各方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保证各业务领域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在农村水利信息资源与相关行业共享的同时,也从相关行业和部门获取信息,对推动农村水利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农村水利的项目管理涉及发改委、财政局、农委等相关部门,农村水利管理信息化将为今后实现跨部门协同,实现更高水平现代化管理提供高效的平台。

二、天津农村水利信息化目标与任务

1.建设目标

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信息化体系总体目标是:构建基于互联网安全隧道网络的完整应用管理平台,建成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信息体系,实现农村水利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同时建成数据聚合中心,为农村水利管理信息查询、发布、存储、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切实提高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2.建设任务

(1)建立长期固定的数据上报机制,完成基础管理信息的100%的网上填写,整理历史数据100%的入库管理。

(2)建立天津市农村水利的支撑平台,为农水系统数据交互和传输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支撑行业管理、项目管理、文献资料数据中心和门户系统所需的应用组件。

(3)建立天津市农村水利门户系统,为综合性的天津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门户,提供信息发布的功能和单点登录。

(4)建设面向天津农村水利的建设管理与基础管理系统。建设管理包括农村饮水安全、灌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桥闸涵建设、泵站建设等项目的建设管理;基础管理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田排涝、科技推广等业务方面的管理。

(5)建立天津市农村水利数据中心,包含农村水利工情、水情在内的宏观数据和项目统计数据,以及具体项目管理的资料和数据,提供gis信息检索、查询功能。

(6)充分利用电子地图信息、建立起具有较强地理特征的实时天津农村水利信息显示系统,为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除涝抗旱、水土保持等项业务提供决策性服务。

三、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

1.农村水利管理信息化体系结构

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信息化体系框架结构采用自下而上方式,如图1所示,其中间五层分别是:基础设施层、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界面展现层。体系结构层层支撑,以实现天津市农村水利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的一体化管理,并将十五个应用管理统一在一个业务管理系统中。

2.农村水利管理体系框架

(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是服务平台的运行基础,涉及网络环境、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存储备份系统等软件环境。

(2)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是存放信息资源的实体层,是整合已有数据,按照既定的采集标准和数据格式,通过对农村水利信息公开资源、建设管理和基础管理信息的采集、转换和加载,不断补充形成的数据库群。

(3)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层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通用构件,使得应用开发者能够比较快速地建立和升级更新上层的专项应用。应用支撑平台为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建设提供了一些必不可少的统一的基础构件,包括工作流、门户框架、webgis、信息发布、数据转换、数据传输、模板管理、报表管理等。这些构件不是最终的应用系统,但它们提供了实现最终应用所需要的一些通用功能。

(4)业务应用层

主要由业务管理系统,包括建设与基础管理系统、文献资料数据中心和数据上报系统构成,其中业务管理系统由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业水源工程、农业节水灌溉、扬水站更新改造、农村河渠清淤工程、农村桥闸涵维修改造工程、农村水环境改善示范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清水区县项目、农村水利工情、农村水利水情、农田基本建设、农村除涝工作、水土保持监测、大沽排水河管理等15项业务子系统组成。业务应用层是在应用支撑层基础上,通过使用应用支撑层提供的工具和通用构件进行建设的,从而减少公用服务的重复建设,降低业务应用建设的耦合度。

(5)界面展现层

支持访问各种应用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各种服务。门户为农村水利主管部门和行业提供农水项目管理服务,为公众提供农水的相关信息;农村水利业务应用系统通过门户统一入口登陆,同时结合权限控制,对不同人员看到的内容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

3.体系架构内部关系

总体结构主要是上层的四个层次:界面展现层,即门户系统;业务应用层,主要是十五项业务应用;应用支撑服务主要提供应用支撑和服务集成;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对十五项业务应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访问,同时为基础数据资源如农水行业管理数据、项目管理数据等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相应的实现机制与接口。层次之间关系的具体如下:

(1)展现层和业务应用关系

展现层作为所有业务应用统一入口,也是唯一入口,通过统一用户登录入口,提供统一的业务界面,实现业务应用的集中与整合。同时,展现层也将信息服务集中在一个应用平台上,提供结构清晰,内容可定制的信息服务。

(2)业务应用之间关系

业务应用通过统一展现层进行界面集成;同时,利用应用支撑服务提供的信息交换体系实现不同业务应用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实现不同业务应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3)应用支撑服务和展现层关系

应用支撑服务为展现层提供统一的门户框架服务,主要包括统一用户管理、个性化服务、界面集成等,展现层要在门户框架基础上进行建设。同时,展现层要充分利用应用支撑服务层提供的应用服务等。

(4)应用支撑服务和业务应用关系

应用支撑服务为业务应用建设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架构和标准规范,还为各业务应用提供了统一用户管理、信息发布、webgis等应用服务以及统一的集成服务,主要包括信息转换、报表管理、业务流程管理等。通过应用支撑服务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信息交换,并为业务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提供基础保证。

(5)应用支撑服务和信息资源关系

应用支撑服务提供的统一用户管理、信息发布等公用构件为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提供相应的应用服务。通过采用统一的信息交换规范和标准,消除由于应用范围、构建方式、系统结构、数据资源等方面所产生的各种差异,实现信息的共享,保证数据交换的透明、简便、可靠、安全。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应用

1水利工程施工中的难点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1)施工难点。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包括水库、大坝等,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保证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维持农民的正常生活,就需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太好,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施工过程比较困难。比如,当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不好时,可能会存在较多的软土,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如果加固处理不到位,就会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地基塌陷现象,进而影响到施工进度。另外,当施工技术落后时,会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合理选择正确的施工技术,以确保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2)应用现状。随着水利工程项目的不断进行,传统管理方式中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所以必须要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效率。在水利工程中,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无人侦察机技术等先进技术开始应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首先,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提高水利信息判断的科学性,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可以对水利资源信息进行采集、输送、存储,实现对各水利工程项目的科学判断。其次,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还能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比如,通过对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的应用,可有效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提高管理目标的规范化水平。

2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2.1工程管理系统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通过对工程管理进行系统性的建设,能实现对水利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水利企业通过购买一些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系统软件进行改造,使其成为能够适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系统,从而促进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还可以在系统中集成第三方的项目管理软件,使系统的功能得到拓展,从而更加全面的对水利水电工程实施管理。但是,这种类型的系统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这是因为不同水利工程的区别很大,有的工程比较复杂,软件操作过程也会比较繁琐,难以实现高度人性化,所以还需要根据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作出适当的调整。

2.2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技术即计算机模拟,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即其他的技术,对水利工程施工进行管理的技术,其能够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的管理效率,使施工过程更加高效、便捷。比如,在水利工程施工前,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预测,并获取相关的参数,通过对这些数值进行分析,能够在实际遇到问题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并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提高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能够帮助施工单位及时的处理突发情况。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可有效的降低技术人员的计算强度,提高其计算水平,使计算过程得到简化,将更多的时间节约出来用于对水利工程技术进行开发和研究。

2.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主要通过对模式分析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空间数据的应用,可以建立起水利工程的三维空间图形,获取相应的动态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技术具有许多功能,不仅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还能对其进行动态的预测,对地理空间进行深入的分析,其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可以完成对空间数据的管理、分析、传输和录入,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后,才能为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依据,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防灾减灾功能。

2.4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

卫星定位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获取可靠的数据,定位速度快且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取准确的三维坐标。即使在天气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也不会受到影响,还能覆盖到很广的区域。同时,卫星定位技术能够连续24小时为水利工程建设听过所需的各类信息,包括时间信息、地理和空间信息等,操作过程也很简便。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卫星定位技术已经成为其中的重要技术。目前,在许多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所采用的卫星系统都为北斗卫星系统,或者GPS卫星系统。

3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3.1提高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

各类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如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技术、通信及网络技术等,使得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自动化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升。比如,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的可用于防汛抗旱领域的指挥系统,其能够对防汛抗旱工程、生态与环境建设工程进行实时的监测,有利于提高传输效率,将监测信息安全的储存起来,还能提供分类查询和分类检索等服务,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精准的分析,并动态的将分析结果展示出来,有利于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3.2专业模型技术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信息化技术在其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决策支持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建设过程中所需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水情、旱情、灾情等的分析结果。而这些结果则是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分析获取的,获取的途径有天气预报、水情预报、洪水演进分析及调度模型系统、旱情分析等。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各类专业模型技术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且计算机技术能够为模型分析计算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在专业化模型技术的作用下,能够确保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促使我国水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水利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议措施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中,信息化在各个行业中被广泛运用。而在我国水利项目管理中,信息化主要是采集、存储、传输、利用、处理水利信息,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利用度,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应用水平。

1 我国当前水利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

2010年,我国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顺利实施。但是,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水利项目管理中信息化建设进展比较缓慢,各个水利业务领域发展也不平衡,缺乏共享机制,信息资源不足、标准规范不全、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普遍存在。与国外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相比,我国还不到10%,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在国内,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程度也普遍低于企业行业。

首先,基础设施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和前提,是信息化的基础,目前,很多监理公司、施工单位、项目管理公司都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每一个水利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通信技术发展快,购买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比较昂贵,设备更新的周期短,因此,对于项目的参建单位来说,如果其中一个单位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不完善,就会引起信息滞后、失真、扭曲,就会导致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技术难以构成支撑环境。

其次,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信息化队伍,才能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下,将其与管理相结合,因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他们在不断学习各种新的信息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做到既懂技术又能管理,掌握企业的管理知识,能够将技术与管理合理结合的进行实施和策划。但是,当前该行业中的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对这类人才的要求也比较高,从事该行业的人员缺乏素质,没有达到要求,同时创新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比较远,缺乏既熟悉信息技术,有了解、熟悉施工企业的符合性技术骨干,缺乏高层次技术管理资源。

另外,项目管理软件应用的一大障碍是资金和人才的限制,当前很多企业对项目管理的思想认识不足,认为项目管理软件会增加单位的经济负担,见效慢,价格过高,不愿意在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引进新设备和技术,不愿意增加投入。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积极性,相关负责人要正确认识,端正态度,能够意识到只有随着与项目管理软件相关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的成熟,才能下降项目管理的成本。同时,一个水利工程项目都是有不同的参与方完成自己的部分,包含着很多方面。而项目的施工、设计、咨询、监理等都具有各不相同的模式、工作流程等,特别是数据都是相互独立的。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很多参与方忽略了整体项目。从而,阻碍了实现项目信息化管理,严重影响了项目管理软件的运用和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因此,为了确保各方能相互协作,就要使各参与单位了解到整体最优化会给参与方带来利益最大化,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位置。

2 提高我国当前水利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议措施

2.1 加强相关人员培训,避免数据重复收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和信息矛盾

为了推动软件的开发,提高软件水平,政府和行业组织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制定信息化标准,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使信息化软件开发成果接近使用者的习惯。如:软件开发人员的管理知识、工程知识、计算机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培训,同时还要加强培训组织双方人员的沟通,提高软件使用者的多种技能,增强软件使用者计算机技能的培训,使信息化软件更优化,更容易被接受。另外,为了建立以信息为中心的流程,改变现有的以事务为中心的工作流程,是一种流程再造过程。在整个流程中,为了一次收集、统一存储、保护、修改基础数据,就要加强在工作中各方的沟通,参建各方要使用统一流程,多方利用基础数据,才能避免数据的重复收集,建立各方共同使用的项目数据库、资料库,从而避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和信息的矛盾。

2.2 建立自己的项目管理知识库,大力推广基于因特网、局域网的信息管理平台

为了顺利推广信息化,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要与企业的管理模式相符合。项目标准化管理是企业推行项目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配合软件循序完成项目管理,企业要建立自己的项目管理知识库,使企业有完整的管理规定与软件相匹配,并且在项目中可以切实执行的。如:项目进度控制依据、工作结构分解方式、财务体系等。另外,为了实现内部信息的交流,在项目管理内部,通过局域网,要大力推广基于因特网、局域网的信息管理平台。同时,通过局域网系统,集团总部要想各单位及下属部门通知和计划安排公告,通过公司局域网或者互联网,以点对点的方式,下属各单位以及外地分支机构将第一首资料传送回总部,如:施工现场图片、工程进度、成本、质量等信息。然后总部再迅速的提出指导意见,并反馈回去。并且现在许多城市的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开通了网上办公业务,如:网上申报资质、网上申报项目经理、网上资质年检、网上申报职称等等,因此通过因特网,对外可以实现与政府部门的业务往来电子化,促进项目管理的发展。

2.3 实现施工过程信息化管理,大力推进施工管理三个控制过程相关的软件应用

为了实现网上投标、网上查询、网上材料采购、网上会议等,要开发基于因特网的各种应用系统,建立数据库和网络连接,开发应用以Intemet为平台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以Internet为平台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转向技术软件,实现施工阶段中的信息化管理。同时,为了适应施工现场多变的情况,显示关键工作、机动时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特性,在进度控制方面,根据施工进度,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及时进行字眼调整和时间优化,大力推进施工管理三个控制过程相关软件的应用。并且要利用质量管理软件,在质量控制方面,使其具有处理时间段、结果可靠性高等优点。另外,应进一步优化应用较为广泛的深基坑设计与计算,在工艺控制软件方面,优化工程测量、大型构建吊装自动化控制,同时药品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提高管线设备安装的三维效果设计等应用软件。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提高信息化管理能够建立一个全面的项目管理系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帮助管理人员工作,增加经济效率,降低人力资源浪费,从而确保项目施工质量,提高完成水利工程项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彦忠.谈如何降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成本[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