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时间:2023-07-12 17:08:31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第1篇

蒙医药浴疗法是指用蒙药煮沸之后产生的蒸气熏蒸或蒙药煎汤洗浴全身或局部,利用药性、水和蒸气等刺激作用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为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一、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

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全面论证,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所不发,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蒙医学体系具有一定特点,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为生理、病理基础。而以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防治对象的别具一格的临床医学。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范例。今天蒙医蒙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医、西医、中医等少数民族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为人民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特殊优势

正像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蒙医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首先不能忘记来于甘露之泉,能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也充分发挥蒙医药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症中具有的独特之处。

首先对病毒感染性疾病,即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甲乙型肝炎、心脑血管(萨病)病有它特有的优势,药无副作用,可利用蒙医蒙药,简、便、廉,显效快的优势,全面灵活的治疗各个脏器,能辩证地对人体生命过程进行综合的动态观察、治疗,其蒙医的传统疗术对于一些疾病有显著的奇效,蒙医的蒙古针灸、甘露药浴、浸泡、酸奶疗法具有降脂降血压,震疗以震动刺激治疗脑、肝、肾、子宫等脏器治疗放血、治疗热性疾患,具有“引病外除”的功效,并且通过多年的总结,用现代结合疗效神奇并用蒙药内服外功,可以得益样的疗效。

除了上述蒙医传统疗的治疗作用,还有调理改善组织营养,增加机体修复,代偿,适应能力增强和自身生理调节机制等作用。

世界上一切高水平的传统医学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人体生命的整体观察和积极调整。同时注意天然药物的应用和心灵手巧的技艺,这是传统医学的精华所在。我们要在这基础上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伊希巴拉吉尔.甘露点滴[M].锡林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0:340.

[2]罗布桑却泊勒.蒙医药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431.

[3]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8.

第2篇

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蒙医药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经验和确切的疗效为民族同胞的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呻吟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

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全面论证,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所不发,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蒙医学体系具有一定特点,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为生理、病理基础。而以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防治对象的别具一格的临床医学。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范例。今天蒙医蒙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医、西医、中医等少数民族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为人民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特殊优势

正像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蒙医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首先不能忘记来于甘露之泉,能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也充分发挥蒙医药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症中具有的独特之处。

首先对病毒感染性疾病,即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甲乙型肝炎、心脑血管(萨病)病有它特有的优势,药无副作用,可利用蒙医蒙药,简、便、廉,显效快的优势,全面灵活的治疗各个脏器,能辩证地对人体生命过程进行综合的动态观察、治疗,其蒙医的传统疗术对于一些疾病有显著的奇效,蒙医的蒙古针灸、甘露药浴、浸泡、酸奶疗法具有降脂降血压,震疗以震动刺激治疗脑、肝、肾、子宫等脏器治疗放血、治疗热性疾患,具有“引病外除”的功效,并且通过多年的总结,用现代结合疗效神奇并用蒙药内服外功,可以得益样的疗效。 转贴于

除了上述蒙医传统疗的治疗作用,还有调理改善组织营养,增加机体修复,代偿,适应能力增强和自身生理调节机制等作用。

世界上一切高水平的传统医学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人体生命的整体观察和积极调整。同时注意天然药物的应用和心灵手巧的技艺,这是传统医学的精华所在。我们要在这基础上发扬广大。

第3篇

    时展到今天,包括中医学、蒙医学在内的传统医学,都无可避免地走进了现代科技时代。19世纪中期起的半个世纪是西方医学在中国确立地位的关键时期,[1](P.55)从那时起作为中国国粹的中医经典其权威性尚且受到质疑,包括蒙医学在内的民族医学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单纯的传统理论与经验很难为现代人接受。传统医学在现代的发展史,基本上属于它的衰落史。然而,另一方面,看似无所不能的现代科技以及被现代科技滋养着的现代医学,远远没有给人们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鉴于人类疾病的复杂性和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人们在返璞归真中,重新思考着传统医学、民族医学的价值和作用。医学人类学者亦提出了“多元医疗模式”(medicalpluralism)的概念,分析探讨在同一社会中,多种医疗体系和医疗资源如何共生、共存。本文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对蒙古族传统医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进行考察,并以生活在内蒙古的蒙古族医疗信仰和实践的多样性为例,分析探讨多元医疗模式的存在带给人们的多样化选择。以期为理解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医疗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视角。

    一、医学人类学视角中的医疗文化

    就医学的性质而言,一方面,现代西方医学将人看成一个生物体,在实验室进行器官、组织、细胞以至分子水平的研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由于作为医学服务对象的人既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具有生物特征,同时人还具有社会特征,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文化的创造者。因而,健康和疾病不仅仅是生物学问题,更是社会文化问题。

    医学人类学着重于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跨文化研究,在20世纪60年发展成为人类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医学人类学在人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生物和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疾病和保健问题及其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2](P.2)在医学人类学文献中,根据医疗体系在其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病因观①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类:现代医学,即现代西医。在其所在国被称为是常规医学、正统医学或主流医学等。在当代,现代西医借助科技力量获得快速发展,在治疗人类的疾病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认定为正统医学体系,而当地的民族传统医学则被归入非正统的医学体系。

    第二类:替代医学或称补充医学。这类医学一般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较系统的医学理论,且疗效确切,但因其医学理论和治病机理尚未能用科学做出圆满的解释,使得这类医学的治疗者执业的合法性受到一定限制,其药品在许多西方国家不能作为药品销售,只能作为健康补充品在一般食品商店里销售。中医学及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民间医学。依照医疗人类学的定义,就是非现代西方的、土着的、当地人自行发展出来的或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一套固定而完整的医疗观念和行为,包括对疾病的认知、命名、分类、病因查找、治疗、预防等内容。[3](P.42)

    上述分类采用的是以现代医学作为常规医学的西方国家的划分标准。在中国,上述分类标准中的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被称为传统医学,就是指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中医学以及少数民族医学。在我国的医疗制度中赋予中医学、蒙医学等传统医学和西医学一样的合法地位,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是政府的选择也是社会文化的选择。可见对医学体系的分类与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及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关。

    医学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科学,而且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传统医学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民族利用当地的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资源对抗疾病的经验总结。不能因为其理论和方法暂时还不能用现代科学做出圆满的解释而轻易予以否定。一般认为,传统医学的历史往往是一个古老民族文化的缩影,甚至被视为是本民族的象征之一。蒙古族传统医学,简称蒙医药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学系统。蒙医药是蒙古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千百年来,为蒙古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更好地理解蒙医药学等民族医学在维护健康治疗疾病方面的作用,及其所具有的持久而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笔者认为,有必要就蒙医药学的形成、发展及特征做简要论述。

    二、蒙古族传统医学的形成、发展与特征

    蒙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可概略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2世纪以前,原始医学阶段,即蒙医药学的萌芽和积累经验时期。古代蒙古族及其祖先,繁衍生息在北方辽阔的蒙古高原,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在同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各种疾病抗争的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疗知识和经验,早在12世纪以前,就发明和使用了许多适合当时蒙古社会、经济、文化、气候、地理条件的独特治疗方法。当时,蒙古人多饮用酸马奶、羊肉汤以补养身体;对由寒冷所致的疾病用热敷、热针、艾灸及瑟必素疗法;①对于因长期食用肉食,积热内盛,则施以放血、煎服大黄根等医治。自古以来蒙古人因狩猎、游牧等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长期的征战,经常骑射搏击,容易发生跌伤、骨折、脱臼、脑震荡等外伤事故。因而,古代蒙古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骨伤的经验,创造出许多适合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的整骨疗伤的方法。这一时期是蒙医药学的萌芽和积累经验时期。

    第二阶段: 13-16世纪上半叶,古代蒙医药学的形成时期。从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到明朝初期,随着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强大,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蒙医药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原始时期产生的整骨术、蒙古灸、刺血疗法、外伤科、饮食疗法以及药物学知识均有了新的发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产生了初步的医学理论。至迟到公元13世纪,蒙古族开始孕育自己的医学体系。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随着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医药学方面的交流也更加频繁。蒙医药学不仅吸取了其他民族医药学的精华,丰富了自己的内容,而且,蒙医药对其他民族医药学的发展也给予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阶段: 16-20世纪中叶,近代蒙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6世纪以后的近400年的历史时期,蒙医药学在古代蒙古族经验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印度医学和藏医学、中医学等传统医学的成分,发展成为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又保持原有古代蒙医药学丰富医疗经验特点的近代蒙医药学。随着印、藏医学的传入,在蒙医内部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学术派别,即:传统的古代蒙医学派、藏医学派和近代蒙医学派。

    古代蒙医学派:这个学派以擅长传统医疗技术而闻名。他们有丰富的蒙古传统医疗经验,尤其在骨伤科、传统疗术和饮食疗法等方面经验丰富。当时这个学派的某些疗术带有蒙古传统宗教———萨满教的色彩。这一学派崇尚自然疗法,理论上受蒙古族传统的天人相协思想影响,追求顺应自然,强调和谐,因此治疗思想基本是通过传统的针刺、放血、药浴、整骨、正脑等方法,达到寒、温、动、静的相对平衡状态。

    藏医学派:印、藏医学经典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以后,蒙古族中学习印、藏医学,尤其学习《四部医典》并支持其理论的人日益增多,并成为一个学派。此学派基本沿用藏医理论、方法治病。他们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其中的很多人精通《四部医典》,编写了许多医学着作,对藏医理论和医疗经验的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他们忽视古代蒙医学的传统疗术和临床经验。

    近代蒙医学派:大约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在上述两派争鸣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一学派。他们主张古代蒙医学同印度医学和藏医学相结合的观点。这个学派既熟悉古代蒙医的传统医疗经验,又精通藏医《四部医典》的理论。在几个学派的长期并存中,近代蒙医学派逐渐强大,到了19世纪以后成为蒙医学的主流。这个时期是蒙医药学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在这400年的历史中涌现了很多着名的蒙医药学家,他们给后人留下了《方海》、《四部甘露》、《蒙药正典》等数十部丰硕的古典医学巨着。[4](P.71-73)

    包括蒙医药学在内的民族医学大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千百万年的演进发展中,形成各自不同的特征,但同时民族医学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

    朴素的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人与自然相抗争、相协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运用自然力,尽量调整人体自身以适应自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整体的、以调整人体功能为主的医学观。即认为人是由身体、心理和精神构成的精细而复杂的整体,因此,要以整体观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又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不同的体质和气质,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分别对待。

第4篇

医案是记述历代医家重要医学经验和医学思想精华的文献资料,反应了医者诊疗疾病时辨病、辨证、辨治思维的整个过程。文章通过对古今文献病案的对比,分析古今误治频率及其分布、误治原因及后果,变证治疗及变证治疗结果等情况,从而揭示目前中医存在误治现象的主要原因,初步探讨减少误治,提高中医疗效的方法。

【关键词】 中医 医案 误治 原因

中医学是数千年来在医疗实践中始终延续并发展着的医学科学,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一直以来,中医对于解除广大民众的病痛有着十分切实的疗效。但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医的临床疗效不理想,甚至有每况愈下的趋势。究竟如何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的问题,如果中医生临证时,能够减少辨治错误,应该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医案是记述历代医家重要医学经验和医学思想精华的文献资料,在有些医案中也记载着误治病例,本文通过对这些误治医案的研究,能认识历代医家在诊疗疾病时辨病、辨证、辨治思维的整个过程,分析误治发生的规律,并通过对比古今误治病案的区别点与共同点,从而揭示出他们发生误治的原因及纠正误治的方法。

1 研究方法

随机收集古代文献120例,现代文献80例中医内科复诊病案。随机方法:单纯随机抽样(将古、现代文献所有能查到的有复诊病案的病例,按其出现于文献的先后顺序排号,用随机数字表各随机抽取120例和80例病案)。对误治频率及其分布,误治原因及后果,变证治疗及变证治疗结果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文献选用标准

根据本课题需要,在古代文献,现代文献医案中选用具有代表性的,记录较为详尽,有多次复诊经历的医案文献。

2.1 古代文献选用《中医历代医案精华》《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中的具有代表性有复诊病案医案。

2.2 现代文献应用《中草药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光盘》《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学分册》3种文献检索工具,选中其中的复诊病案的医案,资料收集时间为1979~2008。

3 误治病案判断标准

3.1 对现代文献病案,判断医案误治的标准主要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把最终疗效评定分为治愈、好转、未愈3个等级。

3.2 对现代文献病案中,判断误治医案标准①凡是通过第1次就诊,疗效评定为未愈的复诊医案;②虽经转变治疗方案后,再诊好转但第1次就诊疗效评定为未愈的复诊医案。

3.3 对古代文献判断误治医案标准古代文献描写的症状,体征,检查方式等与现代文献和临床观察医案有很大区别,所以不能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本文以患者或医生主观认为的诊疗效果为依据,判断误治医案标准为:①复诊病例第一次就诊疗效不显著或恶化;②虽经转变治疗方案后再诊好转,但第一次就诊未愈的复诊医案。

3.4 统计方法运用四格表的χ2检验等,对误治频率及其分布,误治原因及后果,变证治疗及变证治疗结果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古今医案出现误治频率情况对古代文献、现代文献病例出现误治的情况进行统计并加以分析。结果见表1。表1 古今医案出现误治频率情况(略)

从表1可以看出,古代文献,现代文献病例均有误治情况出现,古代文献出现误治的例数21例,构成比17.5%;现代文献出现误治的例数19例,构成比23.75%,现代文献病例与古代文献病例出现误治的例数经行四格表的χ2检验,P<0.05 ,有显著差异性,说明现代观察病例中出现误治的频率有增多的趋势。

4.2 古今误治病种及其频率分布情况对古代文献,现代文献病案误治病例病种及其频率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表2 古今误治病种及其频率分布情况例(略)

从表2可以看出,古代文献病案病种出现频率依次为,感冒3例,腹痛2例,痢疾2例,胃痛2例,胸痹心痛2例,咳嗽2例,喘咳1例。其它7例;现代文献病种出现频率依次为,眩晕4例,胸痹心痛4例,痹证3例、喘咳2例、消渴病1例、肺胀1例、胃痛1例。其他3例。

4.3 古今误治原因及其频率分布情况临床上引起误治的原因很多,包括医生的技术和医德,病人自身体质与心理,社会与环境等等因素都能引起误治,而其中医生的医疗技术有待提高却是最主要的原因,根据本文的需要,这里所统计的误治原因,只局限于揭示医生的主观原因,发生误治是否与医生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水平不足有关。

中医诊治疾病的形式是辨证论治,而八纲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纲领。无论是《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或是《金匮要略》的脏腑经络辨证,八纲辨证均是其辨证方法的基本要素。所以本文对误治进行的探讨研究,是以八纲辨证为主要对象,即主要研究阴阳的误治、表里的误治、寒热的误治和虚实的误治,本文统计的方式只是揭示医生对发生误治医案的八纲辨证是否有误。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病案古今误治原因八纲辨证失误情况见表3。表3 古今误治原因八纲辨证失误情况例(略)

从表3可以看出,古代文献病案误治原因依次为,虚实6例,表里5例,寒热5例,阴阳2例。其他3例;现代文献误治原因出现频率依次为,表里5例,虚实5例,寒热4例,阴阳1例。其他4例。

对所选误治病案,本文从八刚辨证分析,古代文献病案有18例是因八刚辨证有误相关,占85.71%;现代文献病案有15例是因八刚辨证有误相关,占78.94%。对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病案误治病例误治原因行秩和检验,P>0.05, 古代文献,现代文献误治病案误治原因之间无显著差异。

4.4 古今误治后果统计对古代文献、现代文献病案误治后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表4 古今误治后果统计例(略)

从表4可以看出,古代文献21 例误治病案中有14 例没有产生不良影响,有7 例产生了不良影响;现代文献19 例误治病案中有15 例没有产生不良影响,有4 例产生了不良影响。现代文献误治病例与古代文献误治病案误治是否出现严重后果行四格表的X2检验,P>0.05 ,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4.5 古今误治变证治疗统计对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病案误治变证治疗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5。表5 古今误治变证治疗统计例(略)

从表5可以看出,他们基本上都对误治变证进行了治疗,古代文献变证治疗19 例,构成比是90.45 %;现代文献变证治疗18例,构成比是94.73% 。对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病案误治变证治疗例数经行四格表的X2检验,P>0.05 ,无显著差异性。

4.6 古今误治后治疗结果情况 对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病案误治变证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见表6。表6 古今误治后治疗结果情况(略)

从表6可以看出,基本上大多在误治后经过变证治疗有所好转,古代文献治愈15 例(构成比71.42%),好转4 例(构成比19.05%),未愈2例(构成比9.5%);现代文献治愈 11例(构成比57.89%),好转5例(构成比26.32%),未愈3例(构成比15.79%)。对古代文献,现代文献病案误治变证治疗例数经行四格表的χ2检验,P<0.05 ,有显著差异性。

5 结果与讨论

5.1 中医古今都有误治现象从古今医案出现误治频率情况可以看到,古今医案中都存在着误治现象,可见从古至今在中医医疗史中误治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所选的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医案大都为名医家,他们在诊疗过程中都会出现误治现象,更何况一般的临床医生呢。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能有面对错误的勇气,把自己出现误治的原因及过程公布出来,供大家参考学习。从现代文献医案与古代文献医案比较看,所查临床观察医案的中医误治现象有增多的趋势,这从一定程度上能说明现在的误治现象并不比古代少,我们应该重视中医误治问题,可以说现在中医对误治的研究是不充分的,我们应该更系统和深入研究中医误治问题。

5.2 当今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从古今误治病种及其频率分布情况,疾病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代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增加,这与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有关,疾病的病因与人们的体质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中医师的诊疗水平也要与时俱进,在继承好中医理论的前提下寻求发展。但继承是第一位的,只有解决了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我们的中医才能前进。另外从发生误治的医案的病种看,多是一些病因多样,证侯复杂,病程较长的难治病,中医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中医经典的修养,才能把握住疾病的本质,才不会出现误治现象。

5.3 八纲辨证失误是误治的主要原因从古今误治原因八纲辨证失误情况分析看,医生对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分析错误,与误治的发生有直接关联,在临床实际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在病证的表现上错综复杂,有时并不只是单纯的虚实夹杂,表里同病或寒热错杂等,往往会相间出现,比如表虚里实,外寒内热等,在判断这样的病案时,要着重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这就要求医者有更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在对现代文献医案与古代文献医案统计病因比较看,他们之间无显著差别,说明古今误治在因八纲辨证所引起的原因上有一致性。

5.4 中医有着固有的内在规律从古今误治后果统计结果看,中医产生的后果相对而言多不能引起大多中医师的重视,他们认为第1次用药效果不行,与自己并无多大关系,可以第2次就诊时再换治疗方案,甚至第3次、第4次,这使得人们认为中医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其实中医有着固有的内在规律性,并不是可以随意而为的,只是在于我们的中医师能否掌握这种内在规律。

5.5 总结经验,避免误治从古今误治变证治疗统计分析看,当初诊或二诊疗效不好,医生多会改变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从积极的方面分析,说明医生意识到了前次治疗方案的不妥。可问题的关键是,医生是否知道为何不妥,如果我们在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深挖其原因,就能总结经验,从而减少初诊试探治疗,避免以后再次误治,提高临床疗效。《先哲医话集》中就说:“凡医误药几十遭,然后困心、焦虑,得以成良医之名”。也就是说,要想成为好医生就要从前人失误中获得借鉴和启迪,这样才能真正减少失误。相反地,如果不去研究误诊误治,不去吸取应有的教训,也就不会去从失误中奋发求学。

5.6 中医误治与西医医疗事故有本质的区别从古今误治后治疗结果情况分析看,古代文献未愈2例,构成比9.5% ,现代文献未愈1例,构成比5.26% ,均说明了误治后治疗的结果较好,只要在理解先前失误的原因,抓住了疾病的本质,疾病还是能有所好转的,同时从表4~6分析,可以看到中医误治与西医医疗事故是有本质区别的。医疗事故是指医务人员缺乏责任心,或者因为医疗技术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疾、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而言的,也就是说医务人员既有失职、违规或过失的行为,又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而我们所讲的中医误诊误治,上述情况出现较少。中医诊断、治疗发生失误,一方面是因为病情复杂多变,一时认识不清所致,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掌握的知识还不够完全。严格地说,中医误诊误治是属于“治疗失宜”的范畴,一般来说,只要经过严格的诊断,即使治疗失宜一般也不会产生严重伤亡事故,它与医疗的错误、差错、事故等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对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误治变证治疗治愈与好转例数经行四格表的χ2检验,P<0.05 ,有显著差异性,说明古代文献医案的治愈与好转比现代文献病案高,这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比如疾病谱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病人体质的变化等,但同时与医者的中医素养的高低也有很大关系。

通过古今文献病案的对比,本文分析了古今误治频率及其分布,误治原因及后果,变证治疗及变证治疗结果等情况,说明了目前由于医者对中医理论的特质把握不到位是导致辨证不准、施治不当的主要原因。通过本文对误治的研究,揭示出临床常见误治现象,其原因之一与医生自身的中医素养息息相关。所以,要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就要注重提高中医理论的素养,尤其是能体现中医理论特质经典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中国历代医案精选[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李占永.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3]明·江瓘,清·魏之秀.名医类案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第5篇

【关键词】 蒙医;传统疗术;现代医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56-01

1 理论体系

蒙医药学是在蒙古民族传统的长期的医疗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长期的临床经验,借鉴了古印度医学、藏医学的部分基础医学理论及汉方医学的哲学思想,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及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为指导,逐渐形成的相对独立的蒙民族医学。蒙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重视从宏观层面上动态地来研究人体的各种内在联系。该医学的特色是阴阳五元学说,三根、七素理论,蒙医学以病因依据把疾病总结成六基症,分析疾病的本质把疾病分为寒热症,按照入侵部位归纳为脏腑、五官、黑脉、白脉等疾病。蒙医学认为,人体发病时因为三根七素(正)在与外因(邪)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失去了相对平衡而导致。在治疗上坚持“平衡三根”、“扶正祛邪”的原则。蒙医传统疗术是蒙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蒙医发展的现代化,蒙医传统疗术的基础及临床发展也渐趋完善,形成了一门特色的相对独立的临床学科[1]。

2 蒙医传统疗术的特色[2]

2.1 民族特色比较鲜明 蒙古民族的生活方式主要以游牧、狩猎为主,主要的饮食为乳汁品、肉类、奶茶、马奶酒等。蒙医疗术就和上述的生活习惯及饮食联系在一起,还与蒙民族居住区环境、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不断地实践发展和完善直到到现在。蒙医传统疗术至所以能在游牧民族当中广为流传取决于以下几个特点:器具简陋,易于掌握;应用范围广;治疗效果快;安全系数大,副作用小。

2.2 独特的治疗原则

2.2.1 平调寒热原则 矛盾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规律,蒙医传统疗术中就有寒热相搏这一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这种观点在其认识自然界、研究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探索生活规律及疾病治疗等各个领域均有所体现,蒙医传统疗术中始终把“平调寒热”作为重要的治病指导原则来坚持。

2.2.2 引病外除原则 在蒙医临床上,始终坚持着引病外除的原则,以此为指导,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灵活使用拔罐、发汗、放血贴敷、缠、蒸、涂抹等传统疗法,以将病毒直接引出。其中拔罐疗法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能够直接引出病毒,使疾病得到快速治愈。在蒙医近代临床上相互配合使用拔罐、放血等疗法,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引病外除原则指导下的烙法在消除恶血和风湿病毒方面应用非常广泛,疗效确切。

3 蒙医传统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其作用[3]

3.1 蒙医放血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作用 蒙医放血疗法是应用特定的器具刺破沿人体表浅静脉特定的穴位,通过直接放血,使气血循环得到调整,进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该疗法包括术前近行与远行准备及结扎、穴位选择、具体操作、观察血量、血色等内容。术前远行准备,是指服用三籽汤等“分离汤”,使正血和病血分离。放血疗法主要适用于血和希拉引起的热症疾病,如疫热、伤热扩散、疮疡、疖肿、黄水病等。该疗法的禁忌症主要是孕妇、产妇、浮肿、胃阳衰退等体弱寒症。蒙医认为放血疗法可以把病气和病血同时排除体外,具有泻下病血、引病出外、去腐生新、消肿止痛、干涸黄水、根治脓液等功效。

3.2 蒙医针刺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作用 蒙医针刺疗法是使用特定的针具,刺入人体特定的体表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疗法的刺激性较强,还能具有一定的创伤性,还被称为火针疗法或穿刺疗法。蒙医常用的传统针具主要是金针、银针,所用穴位有110个,现代蒙医在临床用穴上也有中医的一部分穴位。蒙医针刺疗法多用于治疗赫依性疾病、不消症、巴达干性寒症、黄水症。功能抑制赫依、疏导气血运行、调理寒热、增强胃火、散积消聚破痞、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排除脓液、消肿止痛、干涸黄水、平衡阴阳、调理机体。

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讲,针刺疗法具有针灸麻醉、消炎镇痛、提高局部体表温度、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传导、修复神经损伤、通过调节神经传导负反馈的作用促进脑细胞的结构重组等作用。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及面肌痉挛;还能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退行性膝关节病、中风、失语症、面神经麻痹、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劳损、末梢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总之,骨科、神经科、风湿免疫系统疾病通过针刺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3.3 蒙医灸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蒙医灸疗法是用艾草炷烧灼、熏熨体表的特定穴位来防治疾病一种疗法,该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对皮肤具有较强的刺激性。灸疗所用的穴位据古书记载有224个,部分穴位和针刺用穴相同。该疗法的主要适应症为痞症、不消症。其禁忌症为男女生育脉道疾病、一切希拉性热症、血症、及五官疾病。蒙医灸疗法的功能有守护脏腑之门、防护脉道要隘,抑制赫依、消除黄水、增强胃火,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4 蒙医传统疗术的未来发展及展望

蒙医传统疗术主要是指蒙医中的五疗法,这是蒙医治疗学中的主体部分,也是蒙医学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该疗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拔罐、放血及人工药浴等,这些都属于外部疗法。这种疗法一般不用太长的疗程,且起效较快,费用比较低,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简单易学,对特殊的疾病还有其独到的疗效,因此,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肯定。

今后要想使蒙医学得到长足的发展,需要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研究,找出蒙医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并进行综合研究。现在,蒙医传统疗术在理论和临床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突出的不足,就是其所用的器具比较落后,这严重影响了蒙医传统疗术的发展。要推广研究蒙医传统疗术,需要重新应用现代的医学理论、方法对传统疗术中的指导理论及临床诊疗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其中有些落后或错误的理论或诊疗方法一定要予以摒弃,还要应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来研究更新提高传统疗术中所用的各种器具,使之适应现代医疗市场的形势,不断地更新换代,这样传统的疗术才能取得持久的发展,才能在医学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白清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分册汉文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8.

第6篇

【关键词】蒙医药;膈肌痉挛

1 临床资料

李某某,男,45岁,蒙古族,农民。兴安盟前旗查尔森镇农民。语言障碍,一侧肢体活动受限,以患“脑梗塞”入院。患者入院后出现膈肌痉挛,肌注654-2注射液病症稍缓解,之后病情再次发作。经针灸等治疗病情不见好转。因症状持续数小时,使患者感到身体发虚,非常痛苦。如不及时缓解膈肌痉挛症状,会影响到主病。早饭前给予蒙药“舒达格-4”“乌兰嘎-4”各15粒,中午饭后“珍宝丸”“阿那日-5”各15粒,晚睡前“阿噶如-35”4克。服用一天后该换患呃逆次数明显减少,服用三天后上诉症状完全消失,此后病症再无复发。

服用三天后上诉症状完全消失,此后病症再无复发。

张某某,女,53岁,汉族,乌兰浩特市退休工人。以“急性肠炎”入院治疗。入院后该患者出现顽固性膈肌痉挛,以针灸和654-2等解痉平滑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欲行刺激会咽部位,致患者发生呕吐反应,从而缓解病症。但该患性格倔强,不听从医嘱。早饭前给予“舒达格-4”15粒,中午饭后“阿那日-5”15粒,晚饭后“乌兰嘎-4”15粒。服用一天后病症明显好转,患者变心情开朗,服用4天病症完全消失,跟踪采访一周病情无复发。

2 饮食起居方面应注意

食物应以易消化,质软少渣,无刺激性为宜。

忌生冷瓜果,辛辣饮食。心情要保持平和。

3 结论

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医药工作。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蒙药的发掘、收集整理、资源普查与开发利用、新药的研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医疗、科研、教学、药材的产、供、销等诸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蒙药的发展在三千年前就有记载,一些传统蒙药验方广为流传在民间,人们利用这些众多民间古方治愈了各类疾病。蒙医学是蒙古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自古以来蒙古族人过着逐水草而游的生活,他们常年与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又吸收了古波斯医学和印度医学的部分理论,形成了具有蒙医特色的一门科学。蒙医药突出特点是以阴阳五元学的哲学思想为指导观和六基症的辩证施治。传统蒙药是长期临床应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并补充广大群众认可,具有很好的疗效而无副作用的药物。

第7篇

关键词:蒙医药 高血压 治疗概况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及血管壁的结构与功能的持续性损害,最终常因心衰、肾衰及脑血管疾病而死亡。高血压病被称为世界第一号杀手,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已达2亿人,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蒙医学认为高血压病属于“黑脉病”范畴。蒙医在防治黑脉病方面有独特的理论和特有的治疗方法。经过长时期的实践,蒙医在防治高血压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蒙医药治疗高血压发病机制、辩证分型、实施治疗及实验研究等方面甚为活跃,笔者就蒙医对高血压病治疗进行综述。

一、发病机制

在蒙医临床上“黑脉病”多表现为热症,偶见寒症,在蒙医经典著作《蒙医金匮》中记载:“黑脉者,血之处也,希拉赖血以存,是故黑脉病当属热症”。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里也提到“其发病多由血、希拉偏盛,以热势灼伤黑脉壁,或巴达干粘液增多,滞留于黑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失养所致”。在蒙医经典著作中所论述的“黑脉病”与西医高血压病系同一范畴,其病因较多且复杂,主要发病原因有两个方面:(1)赫依、血交博:由于忧愁过度,心神过劳,过分激动,暴怒或过度饮酒等诱因引起三根失去平衡,尤其以赫依偏盛后与血相博而侵及血脉,升起肝热及灼波肾之赫依,进而影响脑髓和心脏所致。(2)巴达干、赫依结合:由于长期居住于寒冷气候环境,年老体衰,食用油腻盐量高食物长期闲居,或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或长期过度饮酒、吸烟等因素引起巴达干、盛旺与赫依结合并凝浊血管内壁,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使血管内压增高所致。

二、辩证分型

经长期临床观察、探讨总结后,认为蒙医高血压病可分为:

1.赫依血相搏型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面目赤红、心悸、气促、失眠多梦、脉象洪滑

2.亚玛血型

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面目赤红、口干舌燥、身热、脉象洪而实。

3.白脉型

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头昏、颈项强直、手足麻木、脉象细而弱。

4.肾赫依型

临床表现为腰酸腿软、倦怠无力、头晕、耳鸣、听力减退、尿频、脉象虚芤。

三、实施治疗

1.治疗原则

疏通脉络,改善血液循环的基础上结合体素和病变部位为原则。

2.药物疗法

2.1赫依血相搏型 首选阿嘎日-17或阿嘎日-15的基础上,赫依偏胜加用阿米·巴日格其-11或以肉汤引服,血热偏胜加子,一日两次口服。

2.2 亚玛血型 首选敖必德森·古日古木-13或查格德日基础上,亚玛赫依偏胜加嘎日迪-5,血热偏胜加德额都·古日古木-7,一日两次口服。

2.3 白脉型 首选额尔敦·乌日勒或嘎日迪-13,根据病情加减其他蒙药。

2.4 肾赫依型 首选苏格木勒-10,尿频、尿急明显加用章古-3汤或阿拉坦·额勒斯-8,一日两次口服。

3.饮食疗法

3.1 宜用饮食:味甜、涩、苦,性凉、软饮食,如稻米、玉米面、豆类、马铃薯、竹笋、海带、木耳、花生、瓜子、黑枣、番茄、酸马奶、虾、鱼、香菇、菠菜、豆制品、桂圆等,各种水果。

3.2 忌用饮食:味辣、咸、酸、热锐、腻、燥性饮食,如葱、蒜、辣椒、陈油、红糖、蜂蜜、酒精饮料、过咸食品或腌制食品。

4.外治疗法

必要时选择额部或肘部外侧脉,或根据病变部位选择相应的部位进行放血疗法。

5.起居疗法

5.1 禁忌起居 在烈日下过分暴露,热屋火焰热环境中久呆不去,跌打损伤,热性药物及疗法使用过分,受剌激、过于兴奋等。

5.2 适宜起居 养成按时睡眠,按时起床、按时就餐的良好习惯,在安静环境中休养,思想上应保持安静,控制情绪波动。

6.临床报道

结果总有效率达到了93%。作者认为玛日沁-13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气运行之功效。各种药物合理配方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血脂、调理三根之功效,单一中、蒙、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11例,使用的药物如下:蒙药:阿嘎如-35味、古日古木-13味、额尔敦·乌日勒、查格得日、达木林麻日布、书沙7味、古日古木-8味等。中药:土元、水蛭、夏枯草、磁石、草决明、、天麻、怀牛膝、莶草、珍珠母、柴胡、黄芩、丹参、白芍、桃仁、红花、泽泻、寄生。西药:复方降压片、卡托普利片、尼群地平、心痛定、降压乐等。不过阿拉坦乌拉等近期报道,应用蒙药杜仲-10味水丸治疗高血压同西药治疗组进行对比研究,连续观察两个疗程(15天为1疗程)后,发现蒙药杜仲-10味水丸治疗高血压病效果显著,认为本方具备了活血化瘀、调理赫依、血、利尿消肿、燥希拉乌苏,改善白脉等功能,斯钦等用自拟清血汤(主要以丹参、绞股兰、三子散、茜草、紫草茸等组成)对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全方以清血热、希拉热、干坏血、降压降脂为主,同时保护心脑血管,对改善心脑的血流量具有良好的作用,在临床使用中还发现对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疗效尤佳。

四、实验研究

白音夫等报道,古日古木-13能够降低大鼠去甲肾上腺素型高血压,古日古木-13在给药60、80分钟后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血压,对未做升压处理的家兔血压无影响,古日古木-13对正常大鼠血管无扩张作用,对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血管收缩有明显扩张作用,对大鼠正常心率、心电压无影响,对缺血大鼠心肌有改善作用,不能明显延长小鼠的耐缺氧存活时间,实验证明古日古木-13具有降压和抗心肌缺血作用,额尔登高娃等建立脑垂体后叶素所致的急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给予让·阿嘎日-8口服液治疗,结果显示蒙药让·阿嘎日-8口服液能使大鼠急性血压升高恢复正常。

第8篇

【关键词】中医临床;中医护理学

中医药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药理论,浓缩了整个中医学术体系的精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科研各个方面。

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护理学,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医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立的护理技术,以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几千年来在保障我国人民健康事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医护理学综合运用中医的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象经络及病因、病机、中药基础知识、预防学等内容,结合西医学、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了中医护理的独特理论体系。综观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中医护理理论的形成、发展与中医临床的关系非常密切,与中医临床的治疗相辅相成,中医的临床的治疗离不开中医的护理,即治护一体。从浩如烟海的古典医籍和历代医家的治疗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问题。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巨著。它总结了古代的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运用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系统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护理等问题,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强调了在治疗疾病用药的同时,附以饮食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医学巨著,该书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张仲景极为重视治疗中的护理,如桂枝汤方后,注明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使病人微微汗出。强调饮食护理在治疗中的重要性。指出了五脏病食忌、四时食忌及合食禁忌等,明确指出饮食也应辨证。

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关于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的医学巨著,其中还大量论述了各种疾病在治疗时的护理。如外科肠吻合术后,“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做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饭耳。饱食者,令人肠痛决漏”。

宋、金、元时期涌现了大批重视情志护理及心理调护的医家。如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还记载:“脱肛,大肠热甚也,用酸浆水煎三五沸,稍热涤洗三五度,次以苦剂坚之,则愈”。吴有性的《温疫论》的“疠气”说,反映了当时防治急性热病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论食”“论饮”“调理法”三篇专论中,详细论述了温疫病的治疗护理要求,如“时疫有首尾能食者,此邪不传胃,切不可绝其饮食,但不宜过食耳”,对如何及时补充津液,提出了重要的护理方法,如“大渴思饮冰水及冷饮,无论四时,嗜可量与”,但“能饮一升,止与半升,宁使少倾再饮”,而对内热烦渴者,应给“梨汁、藕汁、蔗浆、西瓜可备不时之需”。是温病治疗护理极其宝贵的经验。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必辅以相应的护理,以提高治疗的效果。新晨

随着医学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临床治疗中的护理作用更加突出,已经成为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麻疹治疗中,勿使病人受风、受寒;疮疡病人禁食辛辣鱼腥之物;阳气虚弱阴寒内盛的病人治疗中要注意保温,住朝阳的房间;大多数的内伤疾病治疗中都要注意精神情志因素,防止大喜大怒大悲等等。民间亦有“三分治,七分养”之说,足见治疗离不开护理,护理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医的治护一体观,从古至今,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医药独有的优势,在祛除疾病,康复疾病,延年益寿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9篇

关键词:蒙医药学 特色 发展思路

蒙医药学认为,人的生命节律与宇宙变化节律息息相关。人体是小宇宙,生命体恒动不息,但有始有终。

内外协调则康,失调则病,紊乱则危,不相依则亡。蒙医药学说特点是指与西医学及其它医学体系相对而言,任何一种医学均以人体及疾病为其研究对象,这是所有医学具有的共性。然而,他们对人体的观察和研究方法则不相同,如在研究人体、病理、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蒙医药学基本特点

蒙医药学最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两大特点。

1、整体观念:蒙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临床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

2、辩证施治:人体是一个矛盾着的统一体,各部分之闯在生理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发病以后局部病变必然会影响到其它部分和整体,而整体变化又必然会对局部发生影响。

二、蒙医药学科发展特点

蒙医药符合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特点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习惯和体质特点,在北方少数民族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蒙医药学科在总体上还相当落后,到解放初仍处于父传子、师传徒、寺庙办教育的状态。我国创办蒙医学专业五十多年来,蒙医药学教育在培养层次上经历了由本科教育提升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师资队伍结构上经历了由老一辈专家创业,中年学者接替,青年科学带头人培养等一系列学科梯队调整;专业方向上经历了由传统文献整理到现代实验研究,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到其机理揭示,病集病例分析到临床试验研究等不同层次上的定位与领域扩展。蒙医药学科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不断与现代医学、药学、中医学等相关学科互相影响,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发展。

1、民族文化特点:蒙医药学是蒙古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及临床客观上均存在着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烙印,人们又常称之为传统的医药学、文化的医药学、哲学医药学、北方医药学等。蒙医药学指导思想中包含着大量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特点,诸如天地相应、寒热、阴阳、五元、五行、三根、七素三秽、六因学说及辨证论治理念等,均是当代自然科学不能完全解释,但却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乃至人类自身社会关系综合把握的理论与方法,体现出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特征。蒙医药学既是医药学,又是蒙古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蒙医药学既有自然科学的特点,也具有蒙古民族文化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2、师带徒传承特点:蒙医药学起初是祖传形式或带学徒办法来传授。蒙医药教育逐步实现了以师带徒教育为主向现代科学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变。但师带徒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现代蒙医药学科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承名老蒙医经验继承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视。

3、现展特点: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曾经陪伴着蒙古族人民走过几千年岁月,至今仍然是蒙古族人民医疗保健的主要手段之一。蒙医药更是一种技能,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人类增进健康,防治疾病服务。19世纪初西医学成为主流医学之后,包括蒙医药学在内的各种传统医药学客观上都成为一种补充或代替医学。

4、基础与临床不可分割特点:蒙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升华到理论,然后又运用理论进一步指导医疗实践活动。蒙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围绕临床现象建立时,一切理论都是为了说明生命活动现象与自然、社会活动的内在联系,调整人在自然和社会某种特定环境下的临床失衡状态。

5、蒙医与蒙药不可分割特点:蒙药是在蒙医药理论知道下的独特的用药方式,根据疾病的不同症候。按照组方的方法和原则,选择适宜的数种药物,以适当的比例配合在一起,并制成一定剂型后使用。蒙医与蒙药不分家,要认真研究蒙药的药性理论与蒙医药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蒙医学科发展也应以维护和提倡蒙医与蒙药不可分割的学术特点进行知识创新为原创,鼓励广泛引进新的相关研究方法,以多形式、多学科开展蒙药研究工作。

三、蒙医药学开发研究思路

蒙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蒙医药学以独特的理论体系,独到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冲击,蒙医药学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蒙医药学怎样才能在新世纪的科技浪潮中逐步成长,如何面对现代化,面对未来呢?这是我们蒙医界迫切的、限巨的一项任务。下面就蒙医学如何现进行开发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引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学科的方法论对该学科发展起主导作用,而该学科的模式必须体现其所用的方法论。蒙医药和西医不同的方法论正是两者不同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

2、改进蒙医方剂及疗术器械:蒙药和疗术器械是蒙医治病的主要工具,是实现医疗目的的最重要手段,亦是蒙医与患者联系的桥梁。因此,蒙药和疗术器械的革新和发展是关系蒙医临床发展的根本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关系蒙医生死存亡的问题。目前蒙药和疗术器械的质和量的标准难以控制,使用相对不方便,疗效相对缓慢等。为了取得更好疗效,为了扩大蒙医药的竞争优势,必须对蒙药方剂及疗术器械进行改进。

第10篇

蒙医学认为,人的生命节律与宇宙变化节律息息相关。人体是小宇宙,生命体恒动不息,但有始有终。内外协调则康,失调则病,紊乱则危,不相依则亡。蒙医学说特点是指与西医学及其它医学体系相对而言,任何一种医学均以人体及疾病为其研究对象,这是所有医学具有的共性。然而,他们对人体的观察和研究方法则不相同,如在研究人体、病理、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1蒙医学基本特点

蒙医学最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两大特点。一是整体观念。蒙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临床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二是辩证施治。人体是一个矛盾着的统一体,各部分之闯在生理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发病以后局部病变必然会影响到其它部分和整体,而整体变化又必然会对局部发生影响。

2蒙医学科发展特点

蒙医药符合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特点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习惯和体质特点,在北方少数民族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蒙医药学科在总体上还相当落后,到解放初仍处于父传子、师传徒、寺庙办教育的状态。我国创办蒙医学专业五十多年来,蒙医学教育在培养层次上经历了由本科教育提升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师资队伍结构上经历了由老一辈专家创业,中年学者接替,青年科学带头人培养等一系列学科梯队调整;专业方向上经历了由传统文献整理到现代实验研究,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到其机理揭示,病集病例分析到临床试验研究等不同层次上的定位与领域扩展。蒙医学科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不断与现代医学、药学、中医学等相关学科互相影响,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发展。

2.1民族文化特点。 蒙医学是蒙古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及临床客观上均存在着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烙印,人们又常称之为传统的医药学、文化的医药学、哲学医药学、北方医药学等。蒙医药学指导思想中包含着大量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特点,诸如天地相应、寒热、阴阳、五元、五行、三根、七素三秽、六因学说及辨证论治理念等,均是当代自然科学不能完全解释,但却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乃至人类自身社会关系综合把握的理论与方法,体现出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特征。蒙医学既是医药学,又是蒙古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蒙医学既有自然科学的特点,也具有蒙古民族文化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2.2师带徒传承特点。 蒙医学起初是祖传形式或带学徒办法来传授。蒙医药教育逐步实现了以师带徒教育为主向现代科学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变。但师带徒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现代蒙医药学科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承名老蒙医经验继承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视。

2.3现展特点。 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曾经陪伴着蒙古族人民走过几千年岁月,至今仍然是蒙古族人民医疗保健的主要手段之一。蒙医药更是一种技能,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人类增进健康,防治疾病服务。19世纪初西医学成为主流医学之后,包括蒙医学在内的各种传统医药学客观上都成为一种补充或代替医学。

2.4基础与临床不可分割特点。 蒙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升华到理论,然后又运用理论进一步指导医疗实践活动。蒙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围绕临床现象建立时,一切理论都是为了说明生命活动现象与自然、社会活动的内在联系,调整人在自然和社会某种特定环境下的临床失衡状态。

2.5蒙医与蒙药不可分割特点。 蒙药是在蒙医药理论知道下的独特的用药方式,根据疾病的不同症候。按照组方的方法和原则,选择适宜的数种药物,以适当的比例配合在一起,并制成一定剂型后使用。蒙医与蒙药不分家,要认真研究蒙药的药性理论与蒙医药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蒙医学科发展也应以维护和提倡蒙医与蒙药不可分割的学术特点进行知识创新为原创,鼓励广泛引进新的相关研究方法,以多形式、多学科开展蒙药研究工作。

3蒙医学开发研究思路

蒙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蒙医学以独特的理论体系,独到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冲击,蒙医学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蒙医学怎样才能在新世纪的科技浪潮中逐步成长,如何面对现代化,面对未来呢?这是我们蒙医界迫切的、限巨的一项任务。下面就蒙医学如何现进行开发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3.1引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学科的方法论对该学科发展起主导作用,而该学科的模式必须体现其所用的方法论。蒙医药和西医不同的方法论正是两者不同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

3.2改进蒙医方剂及疗术器械。 蒙药和疗术器械是蒙医治病的主要工具,是实现医疗目的的最重要手段,亦是蒙医与患者联系的桥梁。因此,蒙药和疗术器械的革新和发展是关系蒙医临床发展的根本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关系蒙医生死存亡的问题。目前蒙药和疗术器械的质和量的标准难以控制,使用相对不方便,疗效相对缓慢等。为了取得更好疗效,为了扩大蒙医药的竞争优势,必须对蒙药方剂及疗术器械进行改进。

第11篇

医学是一门生命学科, 历史以来为人类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西方医学即西医学,是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视人体解剖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西方医学主要采用科学实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层次水平,发展极为迅速,超过其它任何一门医学科学,一度成为世界医学舞台的主角。西方医学从19世纪初开始,对中国医学发生了很大影响。医学与人文学科具有天然联系,因为医学的对象是人,文化关注的对象也是人,这是从文化角度来讨论医学的基础。当前,人类对科学的迷狂状态,使得人文精神受到挤压,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相对薄弱。昝加禄,昝旺[1]提出,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医学教育,重科学技术轻文化内涵、重实用功利轻人本情怀的现象,缺乏文化的理性与自觉,尤其缺乏从文化层面去认识医学的高度。因此,本文就西方医学文化为研究对象,帮助人们重视认真其其各方面特点。

2 西方医学文化的历史哲学渊源和诊疗特点

医学现象十分复杂, 医学文化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西方医学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最为原始的两个源头来自两希文化:即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

古希腊人曾将古埃及的许多药物和治疗方法引入欧洲,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医学文化。当时重要的医学文化成就包括较高的解剖学技术和生理知识如证明脑是思维器官、人的一切感觉都是通过脑神经传递、血液循环理论等。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医案和着名的医学理论,也说明了希腊医学文化的重要成果。希腊医学在希波克拉底以后,在亚历山大达到顶峰,且不久即开始渗入罗马。罗马对健康和疾病的态度与希腊颇为相似,解剖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古罗马医学的高峰时期,在“神圣的医生”盖伦时代。

从西方医学文化的另一个历史渊源看,西方医学文化也是对希伯来医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希伯来医学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宗教与医学的密切结合。鉴于当时希伯来民族的知识水平, 希伯来医学文化中包含着浓厚的宗教因素。马月兰[2]指出,西方医学文化是古代希伯来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希伯来医学主要是僧侣医学, 经验医学作为补充而存在,《圣经》就是犹太教渗透到希伯来医学文化中的例证。其中,僧侣医学文化意识有这样的基本观念:只有信上帝, 精神和肉体才能得到医治和拯救。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在律法书的613 条诫命中, 与疾病有关的达213条,其中许多犹太教戒律和饮食禁忌对人体有益,可养生保健。沐涛,季惠提出,当时医学主要采用大自然提供的药物疗法,这很类似于我国的中医疗法[3]。可见,希伯来医学文化是在僧侣医学和经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蕴含的医疗理念对之后乃至现代西方医疗保健仍有重要影响。

从西方医学哲学思想上看,西方人认为,天下万物都可以无限分割的, 这是西方自然科学分析法的哲学基础。余谋昌[4]指出,西医立足于笛卡儿哲学,依据机械论思维,认为“人体是机器,疾病是机器失灵,医生的任务是修理失灵的机器”。它按照还原论的方法把人体视作机器,从而将其分割成各种各样的部件。西方医学研究问题,偏重于结构还原、解剖分析和实验比较。西医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

笛卡尔奠定理论基础的分析方法,其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单项因果决定论,虽然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西方人进而认为,生命现象最终可以还原为物理过程与化学过程, 于是在医学生理学中逐渐派生出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分支学科[5]。19世纪初,细胞学说被提了出来。到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菲尔肖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研究深入到细胞层次。他学说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来自细胞;机体是细胞的总和;疾病可用细胞病理来说明。在这些医学思想引导下,西方医学研究非常重视微观实验数据,并一直将人体细化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确定了DNA 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被誉之为20世纪生物学最伟大的发现, 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这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 也是还原论、分析法有效性的一项明证。

西方医学在诊疗中的思维模式是分析性思维。人体疾病的发生部位,通过各种现代仪器对身体相应部位进行检查和体液化验来作出准确的判断,作为诊断结果和治疗依据。西方医学在临床治疗中也已直接消除眼见的和实在的人体确定部位病变为目标,并采用有严格标准的药物进行化学治疗,或同时给予物理方法治疗,以排除这个部位器官的故障。因此,西药往往由单一或有限的几种人造化合物组成,药物的有效成份一清二楚,药量准确无误,并以生化、生理和病理的准确实验数据为依据。从西方医学诊疗技术水平看,由于采用各种高技术的诊断设备,西方医学对于器质性病变的观察和定性更加快捷,病位确定更加准确。西方医学所开发出来急病救护技术和设备也常常能起到极好的临床疗效。长期以来西方医学实践证明,在还原论与分析法的指引下,西方医学文化获得了显着的丰富和发展,在诊疗中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人类的身体和人的种种生理与心理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进而对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西方医学界逐步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一个生命有机整体,离开生命整体的任何器官只能是一种物体。 同时,社会中的人和生物性的人在医学文化中都应该得到关注。虽然没有任何人体生命现象与细胞和生物大分子无关,但也没有任何人体生命现象不和社会相关。因此,西方医学文化需要超越笛卡尔的观念,需要一个新的医学文化,它依据人是生命有机整体和社会有机体的观点,把人的疾病的生物学研究与人的整体及相关的社会、环境、心理因素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在医学研究中,我们应该看到,人既是生物性存在,又是社会性存在,只有全面深刻把握人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身心状态,医学才能真正做到养生保健和有效治疗。

3 西方医学文化缺陷及发展方向

西方医学在把人越分越细的过程中, 人逐步被分解成器官、细胞、分子,而整 体的人不见了。为了查清病因及确切致病原理,西方医学病理学研究一贯尽量排除切断不可控因素因素,尽量将病因与机体发病现象放置在在一个单纯可控的孤立环境条件下,通过单因单果的直线思维模式,研究病理过程。但是,这种研究方法与实际存在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多因多果关联网络远远不符。1980年,德国东方史研究所满晰驳说:学者们应该觉醒,要认识西方医学的基本危机, 西方医学已经进入方法学的死胡同。匡调元[6]指出,原论与分析法的片面性、西医发病学说的逻辑基础线性因果论、临床上的对抗疗法等方面,也提示了西方医学的局限性,需要在今后注意在医学哲学和临床诊疗中增加整体论与综合法的尝试。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界已开始领悟到,用还原论分析法研究人体,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 必须注意吸收其他医学模式优势,对西方医学文化进行整合,在未来医学研究中争取走整体论与综合法的道路。当前世界卫生组织(WHO)给人体健康定义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这个定义就认知了人体健康的网络支持系统,而不是一个单因单果的问题。北美现代医学教育的开拓者威廉?奥斯勒也认为,“人们过分强调科学,容易忽视医学的人性关怀与怜悯。现代医学异常发展有可能毁了自身”[7]。可见,对于医学研究与实践,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都必不可少。西方医学文化,在继承西方古代医学界的经验与智慧之后,在实验科学研究长足发展之后,需要在人文研究方面逐步加强,避免在治疗上只看到病看不到人,或是只治病不治人,只治局部不治全身。今天西方医学模式的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也是其进一步完善发展的重要表现。

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在《从存在到演化》[8]一文中说:人类新医学将从东西方文化双向接轨与融合中诞生,就是一种对新的自然哲学与自然观的说明与试探。西方医学文化和中国医学文化趋向接轨的信号,也可能是西方医学文化未来发展趋向。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医学信念也是医学文化发展中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对于医学由其文化特征带来的文化功能,比如说疗效,法裔德籍自然科学家阿达尔贝特?冯?沙米索(Adalbert von Chamisso,1781-1838)早有阐述:“对于需要医学的人来说,医学几乎是一种神奇的魔术,而它的效力总有一部分来自对它的信念。”这段话明确表达一个观点:部分医疗效果来自于人们对医学的信念。这里的“信念”,就是典型的文化因素[9]。因此,西方医学文化在建立医学信念方面也应有所举措。

第12篇

关键词:苗医;苗药;基础理论;研究;哲学

一、中国当代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背景

在中国的民族医药中,可能没有哪一种向苗医药一样,医与药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一方面苗药发展的形式喜人,但另一方面苗医院、苗医执业人员的发展及地位却相当尴尬。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目的,纷纷将眼光聚焦于苗医苗药。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其中不可避免夹杂了经济利益的动因,这会让苗医药研究,特别是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充斥着浮躁,容易被经济上的短视所影响,从长远上会有害于苗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笔者首先亦承认当下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一定的浮躁,且与经济利益的驱动密不可分。但不可否认,在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许多研究者是抱着“赤诚”的学术之心进行研究的,不少项目支助资金来源于政府,而政府的目的虽然一部分是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但更多的是对民族历史遗产的挖掘与开发。另一方面,不管基于什么原因,社会的共同关注本身也是利大于弊的。

另外,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也存在一个不太寻常的现象。那就是,苗医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苗药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瓶颈,而这一瓶颈就是苗医基础理论的缺位所导致的。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不得不关注苗医的基础理论研究。到此,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逻辑是苗医基础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说是为苗药进一步发展而服务的,苗医的发展不是一种自觉主动式的,而是被动式的。

二、是否存在苗医的理论之争

由于这种奇特的“跛脚”现象,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只存在苗药不存在苗医。因为苗族的“迁徙”特点,苗族同胞为对抗疾病过程中吸纳了“迁徙”之路上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医药知识,同时凭借大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药物知识经验,因此形成了今天苗药“简、便、效、廉、奇”的特点,也由于此原因造就了苗药加工简单,苗医擅长治疗外伤、虫蛇咬伤。但在医学基础理论上,苗医不像藏医、维医等那样在借鉴古代印度、古代阿拉伯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诞生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医学。相反其中充满了大量“巫术”这类在今天看来完全不科学的因素,其较为可取之处中可以看到许多中医的影子。另外,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亦提出,当代苗医在基础理论上也呈现四分五裂的状态,彼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调和,也没有哪一种理论具有足够压倒其他理论的优势,获得广泛的认可。笔者对此种观点并不赞同,笔者认为:首先,从医药的逻辑关系上来讲,不可能出现存在大量的苗药不存在苗医的局面。笔者承认,无医学理论支撑,仅仅为药物使用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在人类历史上是存在的,这种情况下注定药物使用情况是零散、无体系化的,就是一种经验的简单堆积。但今天苗医在针对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均有自己独特的诊疗方法。比如苗医正骨、蛇伤疗法及九节茶治疗头晕、骨折、风湿疼痛等项目已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次,苗医之中的确存在这一些远古“巫术”的因素,但这恰恰说明其产生时间久远,符合人类医学产生的客观规律。因为苗族处于“迁徙”之中,注定其作为一个团体存在时,是较为封闭的,因此苗族的一些传承已久的文化可以延续到今天,这其中也包括了苗医。第三,今天苗医基础理论不统一,彼此之间冲突较为激烈,甚至有的观点可能在后世看来是谬误的。但这只能说明苗医由于苗族所经历的特殊的历史原因,无法像中医、西方古代医学等可以在从容发展文化的基础之上诞生成熟的哲学体系,进而为其产生做好充分的铺垫。医学从本质上来说与其存在的社会所普遍承认的哲学相一致,哲学是从千千万万的具象中抽象出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因此具象是客观存在的,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也就存在,只是现阶段暂时还未抽象出令人信服的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苗医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如此。

三、当代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常用方法

1、根据历史文献进行实证分析

苗医从目前的历史考证来看,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少历史文献都有记载: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西汉刘汉《说苑》说上古有人名苗父……这个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师(巫医),巫师治病主要是祈祷禁咒术,但也逐渐用些酒草等药物。” 伤寒病发狂兼发斑疹的治疗,在《验方新编》一书中记录了苗人用癞蛤蟆贴敷治疗之秘方。“凡伤寒发狂,眼直舌强,或发斑疹,急用铜钱于脊背、两手弯、扇榕浴⒘酵韧涔纬銮嘧仙,随取癞蛤蟆一只(目红、皮红、腹无八字纹者勿用),破开去肠肚各物,贴心坎上,取蛤蟆肝煎水服之。并用煮熟鸡蛋,去壳,于刮伤处乘热滚擦,随滚随换,其病顿减,有起死回生之功。滚过鸡蛋埋入土内,不可使鸡犬误食。此苗人秘方也。”《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介绍说:“经欧志安研究统计,《神农本草经》苗语记音的药草达1/3左右;欧氏尚发现,明代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第一册有17种苗药,第二册有27种苗药。《本草纲目》还记载了不少苗族药物的形态、采集与药用经验。”这个介绍,一方面肯定了苗族医药在久远的古代就对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体系建构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是认同了欧志安先生为代表的“从古老医书研究苗族医药”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试图复原历史上的苗医,还原苗医的本来面目,并常常与同时期的苗族历史研究有着一定的关联度,但却存在着一种为了追求历史感而在一开始就没有自己独立知识体系和相应说明方法的缺陷。

2、从现存临床病例治疗经验入手进行实证分析

前文已提过现存苗医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在传承上多为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进行,不少苗医在传承过程中丢失了治疗方法基础理论,却保存了有关疾病的药方,所以在对疾病治疗过程中对病理及治疗基础理论无法进行清晰的阐述,当然更别提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在阐述时的保留。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可否认在民间也存在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因此,采用此方法的学者在资料收集时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难题:一、资料庞杂,且其中真伪难辨,特别苗医药传承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要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在材料的选择上保持中立,不被其他因素所影响也是对研究者的考验;二、收集苗医药的第一手资料最好的地点是在苗族聚居的,苗族文化保持较完好的苗族村落,而当地往往使用苗语,且为保证材料的“原滋原味”,往往要求研究者对苗语有相当的了解,但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通晓苗语的不多,因此常常存在解读第一手资料时就已经存在失真;三、由于收集资料源于基层苗医药行医者或家中所传的已保留不多的医药知识,或在个人长期行医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心得,因此这些材料过于零散化,过于具象化,在收集资料后必须要进行普遍性论证,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前两个原因的存在,使得这一工作的完成困难重重。因此,从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到对研究者本身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来看,客观地说,目前作为研究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的资料,还远远不够的。现有研究成果在深度和可信度,还难以让人信服。

3、创立苗族医药理论

一些苗族医药研究者依托“八代苗医大师龙玉六秘传生成哲学与交环学说”,进行了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理论建模,并演绎了一些试图解释其相应医理逻辑合理性的诊治原则和方法,其影响不小。

笔者认为,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同盲人摸象,仅为人类在认知上具有局限性的情况下不得不采用的从不同路径认识事物本源的无奈之举,但不管采用哪种研究方法,都应建立在历史上已有的和现存的苗医药的各种具象基础之上。

四、苗医药基础理论的几种代表学说

1、三界说

苗族医的三界学说是在苗族民间长期流传的一种人体功能区划分的学说,是一种类比自然界中物类相互关系来解释人体三大区域之间的联系的朴素理论。该学说将人体划分为树界、土界、水界三个区域,三界之间具有紧密的相资和相制的联系。树扎根于土壤,必须从土壤之中获得养分,土壤孕育着生命,但有赖于水的滋润才能肥沃,水是生命之源,但也有赖于树的运转和土的吸纳才能鲜活、灵动。只有三者协调人体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否则一损俱损,疾病产生。

2、四大筋脉说

苗医认为,筋与脉是人体两个关系十分密切的重要系统。它们既是各自独立的系统,同时彼此之间又具有紧密的联系。四大筋承担着指挥、组织、带动和协调人体运动的任务,四大脉则是向四肢和各组织供应其所需物质的主干,“筋为气道,医有脉行血”。筋脉与疾病的关系由于筋脉的重要生理功能,四大筋脉在疾病的产生和治疗中往往有着特殊的作用。筋脉的特点是“以通为用,以畅为安,以塞为病,以绝而亡”,而外伤、内损都有可能导致筋脉受损。苗医的筋脉理论与中医的经络学说有明显的不同。它在形态上相对模糊,不像中医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那样线路清晰而具体;但在功能上却较为明确。

3、苗医毒学说

苗医认为“毒为百病之源”,有“无毒不生病、无乱不成疾”之说,故对毒的治疗极为重视,也因此给其他地区的人民以苗人擅使毒的印象。苗医认为,毒祛病消,因此将除毒邪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苗医药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祛毒邪的方法,主要有:解毒法、攻毒法、排毒法、拔毒法、克毒法,表毒法、赶毒法、清毒法、败毒法等等,被称为“去毒九法”。苗医根据不同性质、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毒邪采用不同的祛毒邪的方法。

4、生成哲学与交环学说

该学说强调一切事物由搜媚若、各薄港搜、玛汝务翠三大要素组成,即物质、能量和条件,三者不能缺一的苗族生成哲学。该学说认为人体生理、病理、病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成哲学密不可分。在病因上认为毒、亏、伤、积、菌、x是致病原因。

笔者认为,前三种代表学说过于肤浅,因为解决医药学基础理论的认知问题应当首先回应关于世界本源的问题,即世界是有什么构成的。不管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西医对此问题均做出了回答,并在此答案的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医药学基础理论:中医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阴阳五行,人体的构成与平衡也离不开阴阳五行;现代西医从分子、细胞等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学的角度认知世界,进而认知人体的构成与疾病。这种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人体与疾病的认知形成统一,从哲学的角度对医学给予了有力的支撑。第四种代表学说笔者认为,生成哲学并不是建构在苗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哲学范式。首先从其源头来说,其真实性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根据相关学者论文记载,生成哲学源于龙玉六传唱的苗族古老话《万物生成共源根》。但作为论证生成哲学的重要依据,首先在万物起源与构成的记载上,其真实性笔者是有所保留的。关于世界的起源,在苗学界公认的是“邃古之初,古老昔时。天地粘连在一起,日月贴合在一块。世间黑漆漆,宇空暗幽幽。”“重公”、“黎公”用锤和钻把宇宙打开的,而不是《苗族生成学》译文所说的“就分了天和地;先安日月,后配星斗,山、水、气都齐备。”“天气罩人,地气托天。其次,生成哲学一分为三的哲学模型在笔者看来不过是对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模型的另一种稍作变化了的表述,其核心思想与苗族民间的各种各样“医文化现象”和“药文化现象”所遵循的传统知识体系的哲学思想是不同的。

五、结语

苗医药基础理论的构建应当放在一个更大的场域中进行探讨,即苗族的哲学问题探讨中来,这也是笔者认为在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种缺憾。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各个方面苗族问题研究者的共同合力,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者在研究时眼光同样应当关注其他领域中关于苗族哲学问题的研究。历史研究表明,医药学问题同样是世界的认知问题,人们在认知世界的同时认识自己――包括身体和心灵,另一方面在认知方法上会以已获得的认知外部世界的经验去认识自己,因此最终医学必将导向一种哲学问题。

参考文献:

[1]麻勇斌,论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贵州社会科学[J],2006年1月第1期

[2]杜江、胡成刚、赵俊华、韦波,苗医“三界”学说探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J],2009年03期

[3]杜江,苗医“四大筋脉”学说的探讨,中华中医药杂志[J],2006年第10期

[4]田华咏,中国苗族医药域间学术特点比较研究,中国民族医药杂志[J],200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