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7:08: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竞技体育构成要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核心资源
所谓资源,就是可以被人们利用来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客观存在。资源的存在形态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情报、技术、管理经验等)、资本(投入的经费)、社会资源(关系)等5种。
在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离不开各种资源做支撑。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无形资源的投入。核心竞争力是难以建立起来的。如果说没有资源的竞争力是无源之水的话,那么没有核心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无米之炊。因此,核心资源就是能为竞技体育带来独有的、难以模仿和代替的、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这种资源能为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很好地把握各个竞争性机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学习创新能力
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是向人类自身极限的一种挑战,在面对日益复杂多变和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时,竞技体育不做任何调整就不可能将原有竞争优势长期保存下去。若想突破新的领域、攀登新的高峰,不可能有现成的,拿来就适用的经验和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有清冽的学习创新能力。才能发挥创造性,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探索新的道路。运动训练过程中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核心资源的内容相应的发生变化。原先能给它带来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现在已不能继续发挥作用。甚至还可能成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阻碍。面临这种变化,要想继续保持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能识别这种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对核心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重新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竞技体育发展一定要把学习创新能力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在不断的学习,摸索自身规律中,要勇于创新。创新可能要走弯路。可能会遇到挫折。但它可能是我们成功的前提。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老跟在人家后面。永远都不行。竞技体育一定要有创新的观念,要大胆、要敢想,真正成功以后,无论技术的发展趋势,无论是运动员,还是队伍,就会有新的变化。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曾经做出过这样的评价:优势项目与非优势项目的差距就在于学习创新,在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课题“星光为何这般灿烂一一中国乒乓球队50年长盛不衰”的研究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队的长盛不衰。即是因为他们在继承发扬自己的技术特长的同时,能针对世界乒乓就技术的发展趋势,特别针对主要对手每个时期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技术风格。进行及时创新,在适应与反适应,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中经常掌握着主动权。
在竞技体育中。核心竞争力具备很强的抽象性,它使竞技体育在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时,能够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竞技体育事业内外部资源、技能、战能、心理能力等,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实际上就是学习创新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学习创新能力是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三、管理整合能力
从核心竞争力概念来看,国外许多学者持有核心竞争这个能力的“整合观”,在概念中都涉及到了“整合”。“整合”就是希望将有关要素组合在一起。发挥出1+1>2的组织效应。但是,我们认为整合一词无论从涉及的对象及结果来看组织更广泛更突出:整合的对象范围更广,既包括资源、能力,又包括外部的资源。整合强调各要素间整合的有机统一,并呈现功能的倍增和放大。
【关键词】电子竞技运动;结构构造;结构特征;要素电子竞技运动是以高科技化的软硬件设备为运动器械,在人与人之间的进行的智力对抗运动,主要包括电子、竞技运动以及人(队)与人(队)之间的竞赛等三大要素。它是计算机技术和竞技运动完美结合的产物〔1〕。时至今日,尽管关于电子竞技运动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类型划分、职业和产业化发展取向,以及是否属于体育竞赛项目方面,其理论基础研究却极其单薄,导致目前对电子竞技运动学理认识的模糊,导致对电子竞技运动的归属争议不止,严重制约了电子竞技运动的良性发展。因此,从学理视角出发,系统研究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要素及其结构特征,采用模糊数学(Fuzzy Mathematics)法研究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四级要素的相对权重数值,并用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对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四级要素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测,以此来确定电子竞技运动的内部结构特征,以期为促进研究电子竞技运动提供理论层面的基础性成果,为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在国际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为电子竞技运动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构造
1?郾1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概念界定
所有学科领域都使用结构概念作为重要的分析范畴,所谓结构是指在总体中的元素以及元素之间的关系(既有特定差异性又有相同性的相对不变的关系)〔2〕。结构是指系统的内在规定性,是构成有系统的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相互结合的内在组织形式,是事物组合和存在的一种普遍形式。当系统的要素和所处的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发挥。
基于结构的概念,依据发生定义学理论,本研究将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界定为:是指组成电子竞技运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与作用方式特征的总和。其实质是构成竞技电子运动的整体框架以及框架中的各个要素和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与作用方式特征的关系的集中体现。电子竞技运动结构是电子竞技运动内部的基本构造,隐藏于其内部,反映在电子竞技运动的功能之中。对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研究充分体现出了宏观向微观、抽象向具体、显性向隐形、表象向本质的认知规律,利于深化对电子竞技运动本质和功能的系统了解,更大程度上发挥其功效。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构造是对其进行基本的初期构造,然后进行结构和技术上的分析,最后进行深入的刻画研究、进行调整。其基本原理是首先要分析电子竞技运动的内容,分析内容与结构之间的具体关系,然后确定分析其中的正确性,进行结构构造。系统认识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电子竞技运动在现实发展中的各个方面的完善和科学保障,利于电子竞技运动的良性发展。
1?郾2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框架构造
电子竞技运动是计算机技术和竞技运动完美结合的产物,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游戏和网络体育游戏(源于游戏但又高于游戏),又有别于现实中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工程,具有多维度的特征。其竞赛过程凸显在虚拟化和虚构化的两个本质特征方面,与现实中的竞技体育运动相比,电子竞技运动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条件和场地器材等都没有特殊的要求。从运动训练学理论分析,竞技体育的内部构成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3〕。“竞技运动结构的构造也是主要包括竞技运动结构各部分的层次模型,包括选材、训练、竞赛和管理,其中训练和竞赛是核心要素”〔4〕。因此,对于电子竞技运动而言,其结构的构造可以从训练、竞赛和管理三个要素进行。同时,运动竞赛过程包括赛前准备、竞赛实施和赛后评价三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可以视为整个竞赛系统中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三个子系统功能〔5〕。基于运动竞赛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依据电子竞技运动的自身特征,本文构建出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1?郾3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要素解析
(1)竞赛策划:构成竞赛策划的主要要素包括参赛奖励、环境分析、状态诊断和参赛计划。参赛奖励是队员参与比赛的主要驱动力,而状态诊断是科学化设定比赛成绩和目标的基本判断依据,环境分析则是规避各种外界因素干预比赛的必要条件,参赛计划则是对竞赛周期规划的总体思维运筹。
(2)赛前训练:构成赛前训练的要素包括计划制定与实施,模拟训练和状态调整。科学化制定的训练计划是赛前训练的总体指导纲要,而训练计划的具体实施则是赛前训练的的实践运行;模拟训练则是针对对手的强化手段;状态调整是赛前训练的必要恢复。
(3)竞赛表现:构成竞赛表现的要素是参赛队员的临场水平发挥、教练员和相关人员的临场指挥能力以及裁判影响和环境影响。其中运动员的临场发挥是对赛前训练以及竞赛状态调整的直接反应;队长或者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是运动员战术调整和心理调控的重要支柱;裁判影响和环境影响是运动员公平、有序比赛的主要因素。
(4)竞赛控制:其构成要素是竞赛规则和竞赛规程。其中竞赛规则是运动员战术调整,人员调配,裁判员判定违规以及判定名次的唯一标准;竞赛规程是观众选择赛事观看、运动员统筹安排的参考指南。
(5)竞赛保障:其构成要素是医疗保障和后勤保障。其中医疗保障是运动员不断调整身心指标,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重要手段;后勤保障是运动员规避外因干扰,集中精力于比赛的必要条件。
(6)竞赛评价:竞赛评价是探寻竞赛根本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竞赛评价反思比赛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经验教训,为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提供依据。
2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层次划分及要素权重
2?郾1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层次与要素的权重确定
基于结构框架的构造,“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Expert Assessment Method)和模糊数学(Fuzzy Mathematics)确定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四级要素的相对权重数值”〔6〕,并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对其内部结构的一致性进行检验〔7〕,确定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层次及要素〔8〕。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层次划分及要素相对权重(见表1)。
2?郾2电子竞技运动结构要素相对权重的计算
以 “临场发挥”所隶属的四级层次要素为例,对要素相对权重的计算过程进行说明。邀请6名相关研究的专家(简称p),基于本人研究成果经验的运用判断,逐一对评价要素的原始权重进行打分,再对原始权重归一化处理。原始权重的矩阵如表2、表3、表4所示。
以下计算均采用归一化后的矩阵数据。
计算关于每个指标的平均权重:
(1)
表示第几个指标的平均权重,k是专家的总人数。
原始权重偏移量的计算:
(2)
αij*表示原始权重的偏移量
确定新权重:
由于偏移量越小,将在实际权重中占的比例越大,设:
(3)
(4)
对A0=[α10,α10…αn0]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
(5)
其中:αj表示指标j的新权重。
依据以上步骤,可得电子竞技运动三级要素中“临场发挥”所隶属的四级层次要素相对权重。计算结果见表5。
2?郾3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层次要素信度检验
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是测验内部一致性信度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对电子竞技运动结构要素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
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计算公式为:
(6)
其中k为评价表中的被评价对象数,Si2为第i要素得分的方差,Sx2为整个评价要素总得分的方差。
在本文中变量k=68,∑Si2=1.57,Sx2=10.09带入公式(6)可得α=0?郾869。一般认为α=8—9为内部一致性良好〔9〕。检验结果证明:本研究构造的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层次合理,四级要素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3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特征
2010年版《辞海》对“特征”的定义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描述的是该事物与他事物比较后的不同征象。”〔10〕依据该界定,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特征是指构成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区别于其他竞技体育运动结构的特殊征象、标志。包括了整体框架结构、结构层次以及结构要素的特殊性。
3?郾1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框架特征
电子竞技运动结构框架的构造是研究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特征的基础。根据上述研究,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是由竞赛准备过程和竞赛实施过程两部分组成。竞赛准备是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框架基础,竞赛实施是框架的主体。充分的竞赛准备是竞赛实施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竞赛实施是竞赛准备的集中体现。构成了电子竞技运动的二级层次要素,包括了竞赛策划、赛前训练、竞赛表现、竞赛控制、竞赛保障以及竞赛评价。这些二级层次要素不仅体现出电子竞技运动的完整比赛的具体工作环节,并且呈现出了所有的参赛内容。因此,电子竞技运动结构框架的特征突出呈现出了框架的系统完整性和结构的稳定性。
3?郾2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层次特征
电子竞技运动的层次结构根据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过程构建规律,明晰地展现出了四级层次体系,系统地反映出了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内部构造。纵观各层次之间,清晰地体现了有序链接、依次递进、环环相扣的网状结构。因此,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层次特征表现出层次的逻辑性和结构的关联性。
3?郾3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要素特征
电子竞技运动结构的要素是以电子竞技运动的本身特点为依托,充分参考运动竞赛结构的各个要素而提出的,为研究其要素特征提供了解析的关键要点。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要素是由第四级要素构成,共68项,表现了其复杂繁多的特点,充分反映了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内容。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要素不但系统地构建和衔接了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并且有秩序地夯实和建构出了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层次。因此,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要素特征表现出要素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
4小结
以虚构化的电子竞技运动中的智能技能结合类项目DOTA(Defense of the Ancients)为载体,结合运动竞赛结构层次框架建立了电子竞技运动结构层次框架体系,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Expert Assessment Method)和模糊数学(Fuzzy Mathe matics)计算求出了电子竞技运动结构要素的相对权重值,基于克伦巴赫alpha系数对四级要素内部进行一致性检验,数据显示检测结果呈现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反映出本研究构造的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结构层次以及结构要素客观、合理、科学。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框架特征表现出框架的系统性和结构的稳定性;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层次特征表现出层次的逻辑性和结构的关联性;电子竞技运动的结构要素特征表现出要素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李宗浩,王建,李柏?郾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脉络研究〔J〕?郾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3?郾
〔2〕高鹏程?郾试论结构的概念〔J〕?郾学术交流,2010,(2):35-38?郾
〔3〕田麦久?郾运动训练学〔M〕?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2-454?郾
〔4〕胡亦海?郾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郾
〔5〕王生有?郾竞技篮球运动竞赛过程结构研究〔J〕?郾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2):97-100?郾
〔6〕王宇亮,刘智慧?郾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桥型方案比选模型〔J〕?郾工程设计与建设,2005,37(1):14-17?郾
〔7〕王晖,陈丽,陈垦,等?郾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权重系数的选择〔J〕?郾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5):583-589?郾
〔8〕刘建和?郾运动竞赛学〔M〕?郾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郾
【关键词】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分析 纸风车理论模型
1引言
竞技能力是一个多维的系统,各子能力之间的关系又十分复杂。竞技运动的实践迫切需要寻求一个合适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来作指导。因此,随着“木桶理论”发展而来的“双子模型”、“胶泥理论”、“合金理论”、“皮球理论”便应运而生了。
但是近年来,无论是对竞技能力的定义,还是对竞技能力结构的认识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依据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由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将竞技能力的概念表述为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1]。由此看来,对于不同的运动项目、同一项目的不同运动员个体、同一个运动员的不同训练阶段所需要具有的竞技能力结构是不一样的。因此,本研究据此建立的纸风车理论模型很好的表现了竞技能力结构的这些特点。
2对已有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解读
2.1“木桶理论”分析解读
“木桶理论”也称“短板理论”,最早是在经济学中提出的,日本学者根本勇把该理论引用到了运动训练领域。“木桶理论”将竞技能力各要素的发展状况比作木板,而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水平面代表运动员的总体竞技能力,强调各要素的协调全面发展。该理论的核心是短板对整体的影响程度,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意义主要在于“避短”。
“木桶理论”将竞技能力各要素的发展状况比作木板,这是简化各子能力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机械的堆积。这并不能代表体、智、心、战、技之间转化、互补的复杂关系。
“木桶理论”的核心是短板对整体的影响程度,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但是,在运动训练实践的很多情况下,运动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学者延烽认为“木桶理论”不适宜于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评价[2]。最近有研究表明,木桶中各木板并不是单独的在起作用,都是靠其他板子的作用来影响木桶的盛水量[3]。也就是说,运动员单个子能力再强,也都必须综合发展其他各项能力才能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
因此说,“木桶理论”并不能很好的用来指导复杂的运动训练实践。
2.2“合金理论”分析解读
“合金理论”主要强调运动员总体的竞技能力不仅仅是各种运动素质的简单叠加,而是类似于合金的构成,其总体性能由各组成单质的性能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共同形成[4]。由此看来,“合金理论”是从三维立体的角度去分析运动能力,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比作合金中各组成单质的关系。这也就是说,这些单质通过相互作用最终合金的性能要高于各单质的性能之和。
“合金理论”与“木桶理论” 并无实质性的差异,只是以合金代替了木板,且“合金理论”有将运动素质和竞技能力混淆的嫌疑。在运动实践中,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会发生内部迁移,这对于提高运动成绩是非常有效的,“合金理论”虽然整体性很强,并且也有内部融合的发生,但这种融合是一成不变的,并不符合运动实践动态变化的特点。
2.3“胶泥理论”分析解读
“胶泥理论”主要是用来描述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融合关系。该理论比起“木桶理论”、“合金理论”更强调了注重竞技能力各子能力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但是,紧紧考虑这一个方面,并不能解决不同的运动项目、同一项目的不同运动员个体、同一个运动员的不同训练阶段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胶泥的体积是固定不变的,而运动员的实际竞技能力是需要不断增长的,这样以来,“胶泥理论”没有把运动员总体的竞技能力表述出来,这就更不利于该理论在运动实践中的推广和运用。
2.4“双子模型”分析解读
“双子模型”指的是把“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组合在一起共同运用。这样就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同时也避免了“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单独使用时所具有的局限性,从而能更好的描述竞技能力结构。“木桶模型”清晰地展现了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强调短板对总体竞技能力的影响作用;“积木模型”在承认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同时强调了特长因子对弱势因子的补偿作用。
模型主要是用来反映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因果关系,也是研究复杂系统的有效手段。因此,构建模型就是要使复杂的、抽象的问题简单化、明了化。“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是两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并无内在的联系。“双子模型”以全面的描述竞技能力结构为出发点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把两个毫无内在联系的模型放在一起解决问题的举动令人疑惑,这显然背离了构建模型的初衷。
2.5“皮球理论”分析解读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李岩等人以系统理论和混沌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最新的“皮球理
论”模型,是对该类研究作出的更新、更大的贡献。由于“皮球理论”是以系统理论和混沌理论为基础而构建的,较之于前人的研究更为成熟、更为系统。
“皮球理论”模型以具有弹性的皮球为主体,皮球的五瓣是竞技能力的五要素,任何要素发生的变化通过皮球的弹性来代表[5]。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高皮球的弹性就增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降低皮球的弹性就减弱,但是,这只能适应于高水平的运动员;对于较低水平的运动员其竞技能力还不足以让皮球弹起,皮球弹起的高度为零,自然就代表不了运动员的实际竞技能力。皮球理论还指出:在一定范围内,外界压力越大皮球反应越强烈,竞赛时的超水平发挥;但外界压力过大时,皮球就会破裂,运动员竞赛时发挥失常。试问:皮球破裂完全丧失了弹性,运动员只是发挥失常,并没有完全丧失竞赛能力,能用皮球的弹性来代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吗?这是皮球理论自相矛盾的地方。
3“纸风车理论”模型的建立
3.1“纸风车理论”模型建立的依据
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田麦久博士做出了很多惊人的贡献。其中,田麦久和他
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1983)[6]。从此改写了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如前文所言,任何一个项目运动员的总体竞技能力都是由体、智、心、战、技五个方面构成的,每个方面所起的作用大小又是各不相同的。“纸风车理论”模型正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
3.2“纸风车理论”模型的建立
“纸风车理论”模型依据田麦久项群理论中对竞技项目按照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进行分类: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两大类。
本文构建的“纸风车理论”有以体能为核心和以技能为核心的两种模型。四个风叶与中心固定位置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纸风车的核心固定部位代表竞技能力的体能或者技能,与核心紧密相连的四个风叶则代表其他的四个子能力。风车在不同的环境中转动的效果代表运动员总体的竞技能力。
3.3“纸风车理论”模型的优势分析
将“纸风车理论”分为两种模型,可以更直观的表述在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项目中所起中心作用的子能力是不同的。四个风叶与中心固定位置紧密相连,说明运动员各子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相互协助、相互依存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总体的作用。
周围的四个风叶大小不一,说明了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运动员所需要具有的竞技能力结构是不一样的。纸风车所处的环境是开放的,这可以比作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场地器材、对手情况、裁判员与观众的行为等。外部环境压力大小变化会对纸风车正常的运转遭到影响,这就更容易理解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运动实践中所出现的正常、超常、失常现象。
此外,在纸风车制作之初进行材料选择的时候正相当于运动员选材,选择质量好的,且适合风车的材料做出的风车运转情况好,而且运作时间长;这就相当于运动员选材成功,经过训练就能取得好成绩,并且运动寿命长。这点优势是以往的理论模型所不能相比的。
4结语
竞技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
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按照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把运动项目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是大势所趋。因此,把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有很大的实践价值。
“纸风车理论”模型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两种模型。分别从竞技能力的核心子能力、子能力之间的关系、各子能力所起作用的大小、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运动员选材等方面形象地解释了竞技能力的结构。希望“纸风车理论”模型能经受实践的验证,在实践中被大家接受。
参考文献:
[1]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8.
[2]延烽.对木桶理论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不适用性的剖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
[3]李岩,董云振,李珂.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分析与新议――皮球理论模型的建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116.
[4]李凯.合金理论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6 (1):1-4.
[5]李岩,董云振,李珂.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分析与新议――皮球理论模型的建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116.
本文就通过对陕西省竞技健美运动发展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陕西省竞技健美运动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陕西省竞技健美运动竞技健美运动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进一步推进、深化陕西省竞技健美运动管理体制和加强陕西省竞技健美运动人力资源建设、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方面,提出适合陕西省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陕西省;竞技健美;发展对策
1 进一步推进、深化陕西省竞技健美运动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陕西省当前的实际,现阶段陕西相关管理部门应有效发挥“引导、支持、保护、调控”的功能,进一步推进、深化陕西省竞技健美运动管理体制改革。其中,引导,即加强对陕西省竞技健美运动发展的引导。陕西省体育总局依靠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并组织体育活动,在目前陕西省竞技健美运动尚处于不成熟、不发达阶段,省体育局在促进健美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应学习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国家,充分发挥“引导”职能,依法进行管理。陕西省体育局可以借鉴国外领先经验,实行俱乐部化管理,一适应市场的需要,反应迅速,同时也能减轻国家的包袱。支持,即政府对体育健竞技健美运动的“支持”职能是长期不变的,主要体现在资金扶植、出台相应的法规监管以及对相关健美协会的协调上,减轻运动员、教练员的负担。竞技健美运动是真正意义上的业余体育。近年来健美人群不断“增容”,全国、省市级健美锦标赛规模不断扩大,正表明了这项运动的魅力巨大。兴奋剂问题在健美界也并不鲜见,服用违禁药物的行为必然使旨在塑造完美体格和高尚人格的健美运动蒙受耻辱。对于此项运动的未来,既要充分鼓励公众热情的参与,又应加以理性的引导与管理,从而才能拥有既蓬勃发展,又规范纯洁的健美运动。
2 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
竞技健美运动人才资源是竞技健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事实表明,国家或地区的改革与发展不能没有人才,竞技健美运动也是如此,认真做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一队伍建设是真正实现体育强省的关键所在,加强陕西省竞技健美运动人力资源建设,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对实现陕西省竞技健美运动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促进陕西省竞技健美整体队伍素质的提升,首先要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实现竞技体育人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为运动员队伍的发展提供完备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对一些有突出贡献的运动员、教练员应给予较高的待遇,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运动员选拔制度,完善重大比赛运动员的选拔法标准和方法,强化对选拔过程的监督、检查。
高水平运动员是竞技健美运动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陕西省竞技体育实力的集中表现,更是关系到陕西省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陕西省优秀健美运动员存在的问题,陕西省应积极调动全省优势资源,配备齐全和先进的硬件设施,创造优越的条件为提高优秀健美运动员的总量,造就高水平运动员,创造优越条件。陕西省优秀健美运动员仅占全国优秀健美运动员极少一部分,因此应多举办培训班、辅导班,请外省高水平运动员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加强健美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培养和科学化训练手段的运用,以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同时吸引高水平运动员参与训练与教学,发挥陕西省各地区市县特色优势,以西安为辐射中心点带面全面推动全省竞技健美运动。
一项举措。所谓选材,就是通过各种指标的综合评价,从众多的材料中选优。健美运动员的选材,就是运用现代遗传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人体测量学、体育统计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从人体形态、机能、素质、遗传、心理以及运动智能、技能等方面选拔优秀竞技健美运动员的后备人才的过程。
3 培养引进高素质教练员,将实践训练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竞技健美运动的科学研究工作就是通过竞技健美的教学、训练、竞赛等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去探求竞技健美运动的本质规律,认识和掌握竞技健美运动教学、训练的客观规律,帮助健美科学工作者自觉地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训练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增长才干,提高科学的鉴识力,从而认识竞技健美运动发展的主流、趋势与远景,达到科学的指导训练、提高竞技健美水平。科学的训练指导能够不断增进竞技健美运动员的健康水平、完善身体健美形态、提高有机体的机能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及健美专项素质和文化素质水平。使竞技健美运动员掌握先进的健美专项运动理论、先进的健美运动技术、先进的训练方法。并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在比赛中应变能力,在健美比赛中随机运用和正常发挥训练水平。教练员对于运动员进行的训练实践,主要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和运动员的生理、心理规律,经验表明,这样的科学训练实践对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它难以达到更为理想的目标,因为运动训练实际涉及到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多种因素,如何充分考虑和利用这些因素或者说资源,特别是对运动员、教练员、领队、科研人员、队医、管理人员等各种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对于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其作用必然是十分巨大的甚至难以估量。
4 引导鼓励高水平裁判员成长
高水平裁判员是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陕西省竞技健美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首先,陕西省竞技健美赛事的中坚力量就是国家一级健美裁判员只有两名亚洲级裁判员,并没有国际级裁判员。对国家级裁判员来讲,不存在任何竞争机制,这样一些个别裁判员一旦获得等级后,不思进取,原地停步,长此以往就会降低裁判员业务水平。所以应该通过健全的竞争机制,采用裁判员考核制度,加之优胜劣汰形式,在从健美优秀裁判员里进行推荐,争取扩充国际级健美裁判员的数量。其次,应建立并健全陕西省健美运动裁判员的奖惩制度。大赛结束后在对裁判工作进行总结的同时,由大会组织委员会对优秀裁判员予以表彰。另外裁判员更好、更深的理解、精通和运用规则,及时掌握执裁最新动态,充分合理的利用规则执法比赛,以提高整体水平。
5 结论
陕西省对健美管理体制建设发展比较迟缓,省体育局可以借鉴国外领先经验,实行俱乐部化管理,一适应市场的需要,反应迅速,同时也能减轻国家的包袱。另外应政府加强健美机制的完善,加大对健美运动的保护力度,促进其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明强.我国开发女子健美运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03):55.
[2]赵媛媛.广州体育竞技健美操队训练及管理体制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5(6):84-86.
[3]杨小红.我国竞技健美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01):12-1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竞技体育;灰色关联分析;动力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17-04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头号竞技体育强国。但亚洲的竞技体育运动在世界竞技体育版图上仍属于落后地区。中国竞技体育在大型的运动竞赛中成绩有时大起大落,这里面虽然有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因素,但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在整个项目中保持优势的长期性,中国竞技体育必须在某个项目或某些项目中具有竞争优势,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竞争优势就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独具的、整体的、持续的竞争能力,是竞技体育取得竞争优势,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但并不是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准确了解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其整体竞技水平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以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在世界竞技体育锦标赛、奥运会、世界竞技体育大赛上所取得的成绩为标尺,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内容为验证对象,把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当作一个灰色系统工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内容与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度,旨在验证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和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大量收集的期刊、著作中的相关文字和数据资料,运用二手分析,即从他人研究的资料中寻找与本研究有关联的重要内容,在基础上构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查阅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和分析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
1.2.2间卷调查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和运动训练学等方面专家对影响中国竞技体育的相关要素进行访谈,拟定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一、二级初选指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第一轮调查问卷,以问卷形式请专家对一、二级初选指标进行筛选和认定;第一轮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处理,结合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设计第二轮调查问卷;最后一轮请专家对前两轮专家认定的一、二指标进行排序和权重程度认定。结合问卷统计处理结果,最后确定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表1)。
1.2.3专家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多次与体育院校及从事体育研究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个别项目管理中心的主要官员,体育管理学、体育新闻学、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界定、核心竞争力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2.4灰色关联分析法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乏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其研究对象是灰色系统。所谓灰色系统就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它通常表现为:系统因素不完全清楚;系统中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明确;系统结构不完全知道;系统的运行机制与状态不完全明白。灰色关联分析是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比较与描述,它是指对于两个系统或系统中多个因素之间随时间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步骤:第一步,建立母子序列函数;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统一量纲),包括对各组数据求其平均值、用所求均值去除各个原始数据得均值化数列两个程序;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与母序列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并列出对应差数列表;第四步,根据灰色关联系数公式Lli(t)=min+ρmax/li(t)+ρmax,求出关联系数;第五步,根据关联系数计算结果,求出关联度。
2 结果与分析
2.1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定义的理论依据第一,以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属性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要素为总体方向;第二,以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的实际情况和决定中国竞技体育实力水平的相关要素为依据;第三,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第四,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对我国未来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的一种预测,而这种预测必须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也是定义核心竞争力的依据;第五,童利忠等学者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案例》一书中认为在外部环境相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企业怎样通过有效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使各构成要素有机融合,并指出核心竞争力包括三个层次,即内部核心层、中间支撑层和外在表现层;第六,罗超毅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的研究》中认为: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太致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动力层、基础动力层和环境动力层。核心动力层主要由教练员、运动员及直接参加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各方面人员(如科技教练、队员等)构成的运动训练实施者群体;基础动力层是指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进程有比较大且具有基础性支持作用的各个动力子系统,它们主要有科学技术、科学教育、科学管理和科训结合的各种物质保障条件等因素;环境动力层是指对运动训练科学有影响,其影响力一般、具有间接作用的各种动力要素子系统,主要有国家的政治形势、经济状况和文化环境等影响因素。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度量,包括三个基础的内涵识别:一是竞争力的源动力表征;二是竞争力的支撑表征;三是竞争力的环境表征。三者具有高度的逻辑统一性,只有这三条主线同时包容在中国竞技体育中,中国竞技体育才有厚实的基础,才有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竞争的实力。因此,本研究认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应包括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三个基本内容,这也成为定义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2.2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权重分析采用和积法,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判断矩阵按列归1,即每列各元素除以该列全部元素之和,得到一个新的矩阵,然后按行求和得到一列,该列归1即为中国竞技体育核
心竞争力一级指标权重(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动力层竞争力(0.63)、支撑层竞争力(0.26)、环境层竞争力(0.11)。由此可见动力层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其竞争过程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竞赛主导地位的竞争力。而其动力层竞争力是竞技主体人力资源、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和竞技主体参赛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其能力不是几项核心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其组合体共振所体现出来的内在合力,其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独特性)。对其它国家竞争对手而言,动力层竞争力具有越高壁垒,其核心竞争力将趋于更强。所以,动力层竞争力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中占有主导决定作用。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是其自身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外因存在其系统之外,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就是作用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外部因素,其具有诱导、推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功能,只有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发挥内部因素的整合协调作用,才能实现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效能a因此,竞技体育只有借助于外部因素的诱导和推动,才能驱使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培育和优化。
根据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的重要程度,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层次结构原理,本研究认为三者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中的位置可以用图1来描述。
2.3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权重分析有了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和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现在可以计算出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0.328)>政府政策力度(0.144)>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0.126)、参赛能力(0.126)>管理竞争力(0.069)>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0.065)>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0.05)>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0.025)、后勤保障竞争力(0.025)>媒体宣传力度(0.014)、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0.014)、开放竞争力(0.014)。由此可见中国竞技体育的竞技主体(竞技体育教练员与竞技体育运动员)和国家政府政策,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相对其它要素来说要大得多。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具有整体性,形成要素达到最佳或比较合理的动态组合才能形成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不断改变,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作用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立足于中国竞技体育现实资源,加大培育优秀运动员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对有关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与协调,才能够形成高效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尽管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管理竞争力、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后勤保障竞争力、媒体宣传力度、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等要素,不是影响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直接因素,但它们作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的服务性要素,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耦合、裂变、系统化、强化等功能,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组织效应,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各个因素的潜力,最后促使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有效地整合和协调各种因素,使其贡献于中国竞技体育整体,切实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水平。其整合与协调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层面,纵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整合与协调关系;横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是每一层级内部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单一的资源无法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只有经过高度整合与协调的集合资源,才能产生强大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2.4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的灰色关联分析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与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建立母子序列函数,即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为母序列,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为子序列(表4)。
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先求各组数据平均值,然后用所求均值去除各个原始数据得均值化数列(表5)。
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母序列(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并列出对应差数列表(表6)。
第四步,将上表中的li(t)(相应差数)、min(最小差数)和max(最大差数)代人灰色关联系数计算公式,即:
Lli(t)=min+ρmax/li(t)+ρmax
其中main=0,max=0.68,p=0.1,计算出灰色关联系数(表7)。
第五步,求灰色关联度
将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的关联系数相加并平均,即得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将隶属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灰色关联度相加求和,即得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环境层竞争力与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表8)。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C1(0.40)>政府政策力度C5(0.29)>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C2(0.24)、参赛能力C4(0.24)>管理竞争力C11(0.19)>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C7(0.17)>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c3(0.16)>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C6(0.15)>后勤保障竞争力C8(0.14)>媒体宣传力度C9(0.13)、赛制竞争力C10(0.13)、开放竞争力C12(0.13)。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
力二级指标权重指数比较高的有: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参赛能力、管理竞争力和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究其原因,第一方面,“奥运核力”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中国竞技体育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二方面,中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人物和青年军的成长给中国竞技体育增加了“显性化”的动力;第三方面,近几年国内竞技体育赛事的主场赛场环境效应的直接作用,对我国竞技体育选手的参赛能力的发挥起到了潜在的影响。最后,通过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中二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对比,我们发现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为:动力层竞争力(1.04)>支撑层竞争力(0.75)>环境层竞争力(0.61)。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前世界体坛的格局变化有关,非洲国家中长跑项目的强势和原有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实力的减弱对世界体坛格局影响深刻;另一方面与国家对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布局战略调整有关。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中一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对比,我们发现两者之间保持相同的排序位置。
因此,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结合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3 结论
1)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即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12个二级指标,即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参赛能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后勤保障竞争力、媒体宣传力度、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动力层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
中国的服装企业在以代工为主的路上已经走了很远,当面临国内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断攀升的节点,品牌和技术成为服装企业发展的新力量。如何在开创品牌的征途上举步前行,今天在成功企业的故事中,得到新的诠释。
由中国服装协会主办,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冠名的“杰克・第八届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于9月22日在浙江省平湖市奏响新一届的序曲。本届“大奖”特别邀请“安踏”、“以纯”、“凡客诚品”的高级经理^助力此次启动仪式,与平湖的服装企业共同迎接“杰克・第八届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的到来。
“杰克・第八届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既继承了前七届“大奖”的精髓,同时也肩负起“大奖”未来变革的使命,调整与创新将始终贯穿宣传、评审等系列环节,力求在微调中升华。
本届“大奖”将首次提出“年度品牌”概念,即将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获奖品牌称为年度品牌,以此概念为龙头修整“大奖”品牌的宣传及推广体系,并与知名社会媒体强强联手,以全新的平面、网络、电视等立体式宣传模式,倾力打造这个服装业的“奥斯卡”及备受瞩目的“年度品牌”。另外,在“大奖”强有力的评审体系上,本届将集合更权威的“商业覆盖率统计”、“消费者行为分析”与“行业专家提名推荐名单”充分诠释市场检验的原则,构筑起更令人信服的竞技平台。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本届“终评会议”的模式也将突破连续几届的固有制式,以分组式评审会议及实地考察等形式评选出各奖项的“年度品牌”。
本届“大奖”启动仪式为平湖的服装企业精心策划了“开创品牌的新途中国服装品牌构成要素解析峰会”,通过专家们专业、独特的视角,共解中国服装品牌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要素。峰会共分四个主题,分别从中国服装品牌未来发展要素、提升设备管理、自主品牌成功案例解析及资本运作等直接关联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冯德虎会长将围绕未来中国自主服装品牌的重要构成因素,“品牌”意识对服装企业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针对平湖的服装企业提出因地制宜的发展建议等。
“杰克・第八届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的独家冠名商杰克集团总裁阮积祥先生以《科技为品牌成功提供保障》为题,从品牌的科技贡献率角度出发,详细描绘如何更有效地提升设备保障能力,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使设备创新成为品牌成功的坚实后盾。
《中国原创品牌成功解析》系列由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涛先生为平湖服装企业带来安踏品牌实战经历;以纯集团市场总监胡建秋先生则从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出发,通过“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服装品牌塑造”道出平湖企业可借鉴的品牌构成要素;凡客诚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杨芳女士讲述“凡客”品牌从无到有的创牌历程及其选择服装制造商的核心要素等,向与会嘉宾们分享其品牌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深切体会,启示企业在品牌建设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关键因素等,希望可以让平湖的服装企业们透过经验看到真知。
“资本”是品牌发展的血液,如何保障“血液循环”的通畅,从而使品牌可持续的正常运作,由此引出本次峰会的最后主题《用“资本”支撑品牌的发展》。普华永道公司合伙人周先生分析服装企业上市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领域进行研讨和指导,为筹划上市的服装企业解惑、扫除障碍。
本次活动开启了“杰克・第八届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序幕的同时又通过未来品牌构成分析、科技保障、品牌成功解析及上市筹备四个方面为平湖服装企业出谋划策,助平湖服装企业走出自己的品牌新途。
前言:体育舞蹈是我国体育运动项目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它不仅能锻炼身体,建立友谊,陶冶情操,还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对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物质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为了加大体育舞蹈的社会化发展进程,对体育舞蹈的发展趋势及其社会化价值进行深入了解是十分必要的,藉此可以科学规范体育舞蹈的发展趋势,拓宽体育舞蹈实践的渠道,促进体育舞蹈在我国的推广和提高。
一、体育舞蹈内涵
体育舞蹈是融体育与舞蹈为一体,按照国际上规定的标准舞动作进行比赛和锻炼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它兼有体育竞技和文化娱乐内涵的双重特点。体育舞蹈按照舞蹈的风格和技术结构,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按竞赛项目可分为三类:摩登舞、拉丁舞和团体舞。其中摩登舞包括华尔兹(Waltz)、探戈(Tango)、狐步舞(Foxtrot)、快步舞(Quick Step)和维也纳华尔兹(Viennese Waltz)5个舞种;拉丁舞包括伦巴(Rumba)、恰恰恰(Cha-Cha-Cha)、桑巴(Samba)、斗牛舞(Paso Doble)和牛仔舞(Jive)5个舞种。团体舞包括拉丁集体舞和摩登集体舞。体育舞蹈的各支舞都有不同的发源地及独特的风格特点。体育舞蹈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以及自身的特点使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体育舞蹈多元化发展的依据
2.1 由于体育舞蹈中(摩登舞、拉丁舞)构成类型的不同,其本身构成的多元性,因此我们必须要借助其它多门类的艺术特征和元素来丰富和发展体育舞蹈(摩登舞和拉丁舞)的多元化表现形式,这是完全可行的,可操作的。其二:细致的分析体育舞蹈艺术要素的构成,从整体上看可以分为:体育和舞蹈两大类,它既有体育的竞技性,也有舞蹈的柔美和感性。从艺术要素构成的细节上看,它应包含:舞蹈自身的动作元素与舞蹈基本技巧;舞蹈的特殊、特定服装;舞蹈的特定音乐与音乐的多样性(一般音乐、特殊剧情处理音乐);舞蹈的编排艺术;双人和混合团体的队形及造型的多样性艺术;舞蹈表演的剧情化处理;舞蹈化妆艺术;舞台特殊舞美处理艺术等8大构成要素。因此,体育舞蹈与其它多元化艺术的创造融合是一种内在的必然趋势。
2.2体育舞蹈中十种舞起源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个国家的民族特性和历史渊源都具有其地缘的特殊性,而我们规范化的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形成了我们自身的规范,但各个舞蹈由于起源的不一致性,其必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的融合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地缘文化,以此来丰富体育舞蹈的深层次、多角度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2.3从体育舞蹈在国内空前发展的格局和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上看体育舞蹈与多元化艺术创造融合的迫切性
体育舞蹈在中国的空前繁荣。体育舞蹈是外来文化的产物,引入中国才三十年的时间,时间虽短却真的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也开始举办和承办世界性的大赛,ADSF的世界性体育舞蹈大师赛也开始落户中国上海。而中国的深圳更是独领,连续数次举办中国的职业体育舞蹈的全国锦标赛,无论是人数还是参赛选手上都一年年的呈现飙升的态势,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到体育舞蹈的春天在来临,体育舞蹈蓬勃向上的强劲势头勇不可挡!体育舞蹈的进入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体育舞蹈考级等级制度的日趋缜密,都足以证明了体育舞蹈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特别在中国的舞蹈盛事上,如中国的桃李杯和CCTV舞蹈大赛上的成功亮相,都一而再的证实了体育舞蹈不可小视的惊人魅力和艺术性作用。
2.4从体育舞蹈在国际发展的格局与多元化艺术创造融合的迫切性
国际上体育舞蹈已经在机构上就做出了铁定的分化,例如WDDSC(WORLD DANCE AND DANCESPORTS COUNCIL)世界舞蹈和体育舞蹈理事会以及IDSF(INTERNATIONAL DANCESPORTS FEDERATION)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两大组织,其目标目的都发生了分化,尽管共同目的都是发展体育舞蹈,但是其本质思想在于,前者是发展体育舞蹈的艺术性,即体育舞蹈身上的舞蹈元素的发掘作为其研究的核心和重点。而后者则是要尽量挖掘体育舞蹈身上的体育竞技的一面,其目的宗旨就是要把体育舞蹈的竞技比赛形式挖掘发挥好,争取让体育舞蹈早日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所以这两个机构看似都是服务于体育舞蹈,但是在其性质和本元的主导思想和核心内容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
在黑池舞蹈节吸引世界目光越来越多的时候,当黑池小镇在世界成为舞蹈的名片的时候,我们中国体育舞蹈的圣地深圳却遭遇着一定的危机,在影响力和凝聚力上与国外比较起来已经差距很大,究其原因更多就在于与多元化艺术创造融合得不够,更可悲的是有很多人仅仅只是在如传教士一样的一味的借鉴和引用,只知道拿来而不知道创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如果是这样我们也许永远只能跟在老外的屁股后头人云亦云。要超越就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东西,要知道越民族的东西,往往可能就是世界的潮流。毕竟体育舞蹈是舶来品,跟外国人比我们没有起源优势的,只有创新是唯一出路。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是重要的,因而体育舞蹈融合其它多元化艺术是必要的、迫切的。
2.5从艺术创造的本质特点看体育舞蹈与多元化艺术创造融合的必然性
从本质出发看一切问题,是思维活动最起码的要求。对艺术本质的争议由来已久。艺术史上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持这种观点的历史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中国南北朝的刘勰;宋学家朱熹;第二种:“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西方文艺思想史上,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持这种观点历史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
2.6 舞蹈不仅仅是肢体语言
《千手观音》给人以无限美好的艺术享受,《小城雨巷》如一幅淡雅的江南水墨画,《肩上芭蕾》借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令观众叹为观止,《我的父亲》则是一位老兵的回忆录……针对近年来国内舞蹈界兴起的创新风潮,舞蹈评论家冯双白说:“舞蹈不仅仅只是肢体语言。”在冯双白眼中,舞蹈创新的另一典范则是战士杂技团演员魏葆华、吴正丹表演的《肩上芭蕾》。冯双白说,女演员在男演员的背上、双肩、手掌和头顶上轻灵地跳着芭蕾舞,将西方的高雅艺术糅进中国传统杂技里,杂技变得优雅浪漫,芭蕾变得惊险刺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力。冯双白说,舞蹈表演应成为“综合体”,将杂技、戏曲、音画、故事等艺术元素纳入其中,方能让舞蹈表演真正成为视觉艺术。以此类推,体育舞蹈作为舞蹈艺术的一份子,仅仅只是作为一门肢体语言的研究和塑造是不够的,不全面的,只有将舞蹈表演形成一个有效的、多元的“综合体”才能是体育舞蹈表演真正的成为视觉艺术和视觉享受。
三、小结
在当代经济的全球化和艺术的多元化是并行不悖的,商品生产的规格可以统
一,而艺术生产必须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只有多元化,才能呈现出世界各民族
文化艺术的丰富性,形成异彩纷呈的局面;只有个性化,才能使艺术具有本身的
品格,并相互促进。
四 参考文献:
[1] 张清澍,陈瑞璋,伏宇军.体育舞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2]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3] 陈彩香.试论我国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及职业化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2):19~20·
[4] 胡飞燕.田雨普.艺术·体育·艺术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6):12~14·
[5] 肖梅梅.浅谈体育舞蹈的社会功能[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2):12
[6] 黄欣加,张敏杰,熊晓正.从中西体育舞蹈历史演绎谈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6,27(1):25~28·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系统论”观点将“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看作一个系统整体,通过对“艺术、难度、完成”三个子系统的横向分析与纵向剖析,着眼于研究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构成要素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特性,寻找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问题的深层次根源,提出在进行成套动作编排时所遵循的“系统整体匹配”观点。
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目前国内外竞技健美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难度动作组别、级别的选择和空间转换的类型、数量等要素的统计分析,忽略了各部分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间的横向比较和联系,因而无法从整体上对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进行把握。
一、成套动作“艺术系统”的分析
(一)操化动作组合的统计分析
通过国内外各项比赛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我国运动员在两个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1.具有竞技健美操特点的基本步伐欠缺规整性;
2.完成操化动作时的身体躯干位置不够准确。
这就提示教练员在进行操化动作组合编排时,应注意两个问题:
1. 把规范健美操基本步伐的规整性和身体躯干的标准姿态、稳定性贯穿于运动训练的全过程。
2.正确处理多样性与熟练性之间的矛盾,尽可能的展示操化动作组合的多样性。
(二)过渡与连接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我国运动员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不足:(1)过渡与连接动作的衔接形式单一、呆板,较多的局限于弓步、单膝跪等基本动作;(2)过渡、连接动作的节拍数明显高于国外选手,且过渡动作的使用次数过少。
须知,过渡与连接动作数量的多少,充分反映了运动员连续、快速地连接不同组别、级别难度动作的能力,而其使用拍数的多少,则是体现运动员专项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建议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上述问题:
1.设计全新的难度架构和动作衔接方式,减少动作间衔接的“停顿感”;增加化前的动作幅度、速度、转体角度来实现复杂的过渡与连接动作,丰富成套动作的艺术表现形式。
2. 加强运动员的专项能力训练,增加过渡动作的使用频率,使其能够用较少的节拍数完成过渡与连接动作。
(三)空间转换类型、数量的统计分析
建议教练员在进行空间转换编排时,应注意以下4点:
1.加大复合型转化类型的使用率,在移动中体现出不同空间、层面过渡与转换的多样性,以增强成套动作三维立体空间的“层次感”。
2. 减少运动员起跳腾空后落地成俯撑或劈叉等类似动作的使用。
3.本着“均衡发展”的原则使用各类转换类型,力争填补A-B-A、A-C-B两项空间转换类型的空白。
4.场地空间的使用可以建立在难度动作的选择上,并加入一些跳跃性的非难度动作,以增加腾空空间的使用。
(四)配合与托举、队形变化、队员组合形式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各类比赛录像的对比分析,提示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应注意3个问题:
1.紧密围绕成套动作的主题和风格,并结合集体项目运动员的特点进行编排,同时尽量缩短准备过程,多采用两次以上的动力性配合动作,增强集体项目表演的流动感。
2.队形变化应建立在有利于体现动作一致性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队员组合形式变化成最佳的队形图案。
3. 队员组合的出现形式应向依次、不同向完成不同组别、相同系数难度动作的方向发展。
二、成套动作“难度系统”的分析
众所周知,难度动作是成套动作的价值基础,是影响运动成绩和体现竞技健美操难、美特征的关键因素。为此,本文对不同难度动作组别与级别、同组间的重复难度动作、难度动作的出现次序等多项数据进行综合评定,探寻我国选手在难度动作编排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1.加强“0.6以上高级别难度动作”的针对性训练,结合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和竞技水平,合理选择成套难度动作的组合方式;同组间难度动作的连用数量不宜过多,且不宜超过成套难度动作的平均级别。
2.充分重视同组间难度动作的重复现象,大胆尝试同组间不同类别的难度动作,设计全新的难度动作组合方式。
3. 合理安排难度动作的结构布局,12个难度动作应均匀分布在成套动作中,难度动作曲线起伏不宜过大,确保成套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
三、成套动作 “完成系统”的分析
(一)难度动作设计分值与实际分值的统计分析
各项比赛数据显示,造成我国选手难度动作实际得分低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因素,具体表现为:
1.在完成C组跳跃动作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偷转”现象。
2.在完成高级别重点难度动作上均出现了“触地”的重大失误,致使难度裁判判定此动作为“失误”,严重影响了成套动作的难度得分。
3.六人选手在完成少数难度动作时,起跳高度、动作幅度等未达到整体划一的能力规格,部分选手在高级别难度动作的技术规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以致影响了整体动作的一致性、稳定性。
(二)难度动作扣分情况的统计分析
我国选手在难度动作的扣分情况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1.难度动作的扣分主要集中在C组难度动作,其中以屈体分腿类、剪式变身类、科萨克类、屈体类和团身跳类居多,难度级别集中在0.5~0.8的范围内。
2.扣分原因主要包括:(1)转体不完全(起跳前偷转、落地时身体角度不正);(2)完成屈体分腿类、屈体类难度动作时,腿部高度低于水平;(3)在完成落地成俯撑的难度动作时,手脚未同时着地。
(三)完成动作一致性的统计分析
集体项目选手在完成动作一致性方面有相当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动作节奏不一致:即同一时刻运动员肢体运动过程处于不同的位置,这种差别主要与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的肢体运动轨迹和发力习惯高度相关。
2.腾空高度不一致:即同一时刻运动员在完成跳跃类难度动作时,空中身体姿态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这与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好坏有直接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在进行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编排时,应注意到“成套动作”这个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等特征,本着“系统整体匹配”的观点,强调所有动作之间的合理衔接与协调匹配;不仅要看单个动作在“成套动作环境下”的“有效完成情况”,还应考虑该动作的添加或删除,对“成套动作系统”其他组成部分的完成情况有无影响。为此,在进行成套动作创编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对艺术子系统的影响——强化技术动作的规范性,通过改变动作变化前的频率、速度和幅度等因素,提高成套动作的强度编排;同时加大复合型转化类型的使用数量,完美展现成套动作空间转换的“层次感”。应充分考虑子系统内部任何一个要素的结构变化,都会对“成套动作系统”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
2. 对难度子系统的影响——在提高重点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同组间不同类别的难度动作;结合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和竞技水平,合理选择难度动作的组合方式,并与“难度子系统”的整体结构布局相统一,使得整体难度动作曲线趋于平缓。
3. 对完成子系统的影响——重点改进成套动作中出现的“偷转、身体姿态不正确、腾空高度明显欠缺”等问题;加强0.6以上高级别难度动作的针对性训练,提高成套难度动作的整体掌握水平。
【参考文献】
[1]国际体操联合会.2001~2004国际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在素质教育全面普及以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由此引发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教学理念已逐步形成与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核心内容的的体育教学目标已基本确立.在此新的发展形势下,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社会体育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与论述,旨在于探求两者间实现融合性发展的最佳途径,这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推动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双赢式”的重要意义.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质能力、促进其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长时期地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致使高校体育教学的理念滞后、模式陈旧,由此造成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目的仅仅局限于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以便于能够顺利通过考评.这种目的的狭隘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极为低下,严重脱离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普及,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效性,促进两者间的融合性发展,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因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体现为:首先,通过改革,促使高校体育教学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满社会发展需求.其次,促进新型教学体系的建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确保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第三,摒弃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构建具有适应性与实效性的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不仅有利于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效性;第四,促进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五,引导与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体系的构建,全面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为其自我全面的发展提供保障.
3社会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条件与发展战略的影响,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凸显出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源匮乏、发展理念滞后、组织体系不健全等较为严重的弊端,由此严重地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性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弊端的影响,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从社会体育发展条件的性质分类,可以划分为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两大部分.
3.1客观条件
社会体育发展的客观条件主要包括政策导向与经济基础两方面内容,其中,政策导向是指对我国社会体育发展具有指导与规范作用的宏观性纲领,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竞技、轻社体”的现象,这与我国现行的奥运金牌战略具有密切的相关,造成了上至国家、下至各省市地区,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工作重心主要偏移于竞技体育,使得社会体育的发展受到忽视、冷落、甚至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同时,政策的偏护导致了体育资源对竞技体育的高度集中,致使社会体育的发展无法得到资源的保障.而经济基础则是指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对于社会体育发展投入的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以国家经济基础为基本条件的,经济投入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现阶段,造成我国社会体育基础设施匮乏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资金投入的保障.因此,从客观条件上讲,若要实现社会体育的有效发展,必须要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发展战略,转移工作的重心,加大对社会体育的资金投入,为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主观条件
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观条件是指构成社会体育发展体系各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组织体系、发展取向以及广大民众的参与意识等方面的内容.众所周知,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发展体系的支撑、维护与保障,而体系构建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体育的发展效果.目前,在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体系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体现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偏失、组织体系构建的不完善、发展取向的不明确以及民众参与意识的模糊.由此造成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相比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态势,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造成了我国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凸显出失衡的发展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由体育大国向着体育强国嬗变的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应加强对具有完善性的发展体系的构建,强化对体系内部结构的优化,使得各构成要素间达成有机的协调,在彼此间形成有效的正向发展态势,形成合力,促使社会体育发展体系的构建日趋完善,进而为实现我国社会体育的健康、持久、平稳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4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社会体育发展的内在联系
4.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社会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触最为频繁、关联最为密切的重要时期,高校学生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将直接参与社会体育的实践活动,因此,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所形成的体育素质能力,将是其未来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然而,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由于理念的滞后、模式的陈旧,使得学生只能够对体育的基本技能实现肤浅的的把握,而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凸显出明显的局限性与狭隘性,并由此造成了高校学生的体育技能与社会体育的发展需求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而,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极为低下.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能够有效地修正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弊端,将教学的目标定格为对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由此切实提高了学生体育素质体系的完善性,使之能够有效地社会体育的发展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培养与输送具有较高体育素养与理论水平的人才,而伴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步入社会,加入社会体育的参与群体,必将对群体的整体素养与水平起到提高与促进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在全新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全新教学模式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必将有效地缓解社会体育人才资源匮乏的局面.
4.2社会体育的发展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
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核心内容,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取向,必须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保持一致性.体育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还能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的被关注程度得到全面的提高,尤其是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与普及的社会形势下,社会体育的发展得到有效地推进.由此,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理念的确定,还是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都要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保持高度的适应性.因此,伴随着社会体育的不断发展,必将引导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由此可见,社会体育的发展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规范与推进作用.
4.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情感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氛围
Happy ManHua elementary school sports teaching
Du Xiaohong
【Abstract】What is the happy sports teaching? Different versions of definition of happy PE teaching, the original happy sports come from Japan, passed after a lot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carried on the refining, initially formed our own happy sports theoretical system. Through access to a variety of data can be summarized as: happy PE teaching is a kind of from the emotional teaching, emphasis on academic, combining education body and heart, trying to build a combination of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of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It belongs to the main body type is one of the advanced mode.
【Key words】Emotion teaching; Teaching mode; Teaching atmosphere
什么是快乐体育教学呢?关于快乐体育教学的定义说法不一,原始的快乐体育源自日本,传入我国后不少专家学者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精炼,初步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快乐体育理论体系。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可以归纳为:快乐体育教学是一种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育体和育心相结合,力图建立融认知、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教学过程构成的教学模式。它属于主体式高级模式之一。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唤起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快乐的参加体育学习,并从中享受体育的乐趣,以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的发展。简单的说,就是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体育、进行体育活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必须取代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综观现行的小学体育教学体系,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的诸多问题。在教育思想上:错误地认为体育工作就是竞技比赛和达标,只重视少数体育尖子生的培养,忽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学习。在教学内容上:过多、过繁、技术要求过高,趣味性太少,造成了学生对有些活动项目提不起兴趣,而对有些感兴趣的项目又因难度太大而望而生畏。在教学方法上:一味地采取简单、乏味的“注入”,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评价上:采用的是绝对评价法,这种评价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全体学生,使一些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了兴趣,出现了“爱体育而不爱体育课”的现象。在场地设施上:追求标准化、成人化,主要的功能就是用于各种竞技比赛。所以,笔者认为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我们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重健身、重实效。从现在起,我们必须大力推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全面推进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
那么,小学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包括哪些内容呢?其构成要素是什么呢?归纳起来不外乎四个方面:一是教案设计,二是教学环境优化,三是教学引导,四是教学评价。
这里所说的教案设计,就是要求人们把新的方法与传统的方法区别开来。小学快乐体育教学模式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并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使每个学生都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从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例如采用情景法、游戏法、设疑法、目标学习法、讨论法、竞赛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体现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教学方法。
小学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特别强调教学的环境优化,要求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中渡过一节课。教学环境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影响教和学的物质因素与人文因素的总和。它包括硬环境(物质因素)和软环境(人文因素),硬环境包括教学场地与器材设置等,软环境包括教师的仪表、姿态、情绪,教学群体的规模、组合及其相互间的人际关系,课堂教学氛围等。要优化教学环境,我们这些落后的山区确实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观念也必须更新。
小学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不是固定不变的,所有示范,不管是体育技能技巧示范,还是游戏或舞蹈示范都仅仅是基础,上课质量的高低关键是看如何引导,必须灵活把握,教师必须把课堂上的欢乐气氛调动起来,并把一堂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一节课上完了,效果怎么样呢?如何进行评价呢?小学快乐体育教学模式采用增力评价法进行评价。所谓增力评价是指由口头的形成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组成的一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获得教学信息反馈,达到强化正确、修正错误、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的目的。激励性评价是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促进情感交流、保持与激发学习主动性的一种肯定性评价,具有催化作用。运用增力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A、形成性评价要及时、准确,激励性评价必须适时并保持较高的频率。B、要有效适用。C、要强调多向性。同时还豫做到评价不仪仪局限于运动技能,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意识、情绪状态、合作精神、意志品质等因素。还要考虑到学生生长发育个体差异等情况。对教师则从教师对快乐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解,学生对你所教体育课的兴趣、喜欢、参与活动的程度以及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等方而进行评价。
关键词:网球;训练模式;竞技体育;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8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6-0001-08
Straighten out the Context,Overcome the Knots and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s
――Thoughts on Building a New Model for Tennis Training
JIANG Hong-wei
(Nanjing Sport Institute,Nanjing 210014,Jiangsu China)
Abstract: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nnis in the decades,compared with the mature professional system in the West,China’s tennis is still at the period of learning from others.Especially,in the aspect of the capacity of learning,innovation and operation,China still lags behind and still has some systematic problems and stereotypes.In these years,in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China has achieved our own fruits.Therefore,we shall straighten out the context,overcome the knots issues and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s,summari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China’s tennis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succes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integrate the experiences with the professional system of the West so as to form a dynamic tennis development system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ennis; training model; competitive sports; professionalization
上一个奥运周期中,在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网球管理中心、各个省市网球管理机构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下,中国网球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在竞技成绩实现突破的同时,几年来,我们也对于网球的训练和比赛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由于职业网球的赛制演变,传统的训练模式和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相关的训练理论也相应实现了创新和突破性的发展。实践和理论的推进对传统的训练理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北京奥运周期的探索和尝试中,我们逐步总结出了一些较为适合中国网球,特别是中国女子网球发展的路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进入了后奥运时代。后奥运时代的竞技体育应当如何发展,大家都在谈论,在思考,而对于中国网球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了尝试。女网金花的单飞,无论成功与否,已经开创了中国网球选手与西方职业网球圈全面接轨的先河。展望中国网球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清醒的意识到,在宏观上引入和创立新的训练理念和认识,在具体训练中增加和完善新的专项训练方法和手段,仍是目前中国网球训练和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去年以来,经济危机的爆发引起西方学术界对于“变革”的大讨论,学者普遍认为,要从以往总是强调“微调”的构成式变革观中摆脱出来,在深刻分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否定重建”的生成式变革观。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总结就是“不破不立”。这种全面变革的思想,同样适用于现阶段的竞技体育。我选择了“理顺脉络,打通节点,突破瓶颈”作为题目,就是希望与大家谈讨我们要如何在世界网球快速发展的态势中,触摸发展的脉搏,寻找发展的规律,找到中国网球训练和管理过程中的症结,寻根源,下猛药,来实现中国网球的真正变革,而不是仅仅满足于隔靴搔痒的缓慢进步。作为网球训练变革的实践者,教练员的思想是否开放,理念是否先进,方法是否有效,措施是否得当,对项目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只有更加真实、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项目运动特征,才能在源头形成正确的训练方向;只有更加突出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才能全面和完整地把握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只有更加强调动态和细节,才能实现训练效益的真正最大化。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我个人对于网球发展规律和训练规律的一些看法。
1 重新审视网球属性,理顺网球发展规律脉络
20世纪末以来,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哲学思想的创新对世界竞技体育运动水平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哲学思维,为我们从“整体”或“系统”的角度,以全新的思维方式认识运动训练、把握运动训练及反思运动训练,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思维视角。
过去,我们习惯于研究竞技体育的一般规律,通过将训练中的要素简单化,程式化来降低训练控制的难度。用于指导训练的规则往往依赖于经验,依赖于对优势项目的参照和借鉴,而非依赖于训练方法的功能和项目特点本身。简单的“拿来主义”和“本本主义”使得训练与项目所需能力脱离,训练与比赛脱离,最终的后果就是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与网球项目所需的实际能力脱节,导致训练中“出工不出效”。
系统论对于我们把握运动训练规律所提供的最重要参考,在于它提出:系统具有整体性的发展规律,其规律对要素有影响,但各个要素都拥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且并不等同于整体系统的发展规律。
换言之,研究竞技体育的一般规律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各个专项训练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式,帮助我们确立一些基本指导思想。尤其是近年来,在生物科学发展的推动下,“人体的生物适应性规律”等课题的研究成果被运用到训练中,推动了各个竞技项目的发展,并帮助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对“三从一大”等训练原则和理念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然而,当训练进入高水平,当训练的对象是精英运动员,当训练的目的是适应高水平高强度的职业化比赛,就必然要求实施精细化训练,就对训练过程的把握提出了新的诉求,而满足这些诉求的前提则是我们必须探索各个项目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即专项化规律。对于专项化规律的探索,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运动项目的本质,对树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控制训练的正确方向,设计紧扣项目竞技核心要素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教练员的角度,就网球训练而言,专项化规律则至少应该包括对于网球项目属性的认识、对于赛练关系的认识、对于训练各个环节具体任务和方法的认识、对于网球训练操作要点的认识以及对于多学科介入的专项化训练理念的认识等。
经过两个奥运周期以来的探索,我们逐步确定了网球项目的基本属性包括三个方面。
1.1 自然属性 网球是一项以无氧能量代谢为主;以速度和爆发力技术为主;并具有长时间、间歇性、运动和恢复交替的专项特征的运动项目。该项目需要较强的专项运动节奏感、良好的身体协同性,协调性的身体机能特点;其所需能力的提升是在职业赛事赛练穿插的过程中,通过选手能力平衡状态的不断打破和上升式重建来实现的。
1.2 社会属性 网球是一项社会化程度极高的运动。它具有成熟的运作模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竞赛制度、项目规则和理念扎根于西方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时,又通过赛事举办过程中的球星打造、广告宣传等方式,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产生重大的文化影响。
1.3 发展属性 网球的发展属性是指:随着职业赛事的不断变革,规则和赛制的不断演变,网球比赛的对抗更强,竞争更激烈,项目的职业化、商业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多学科知识的介入和科学化标准的不断建立,对于网球项目的训练和运作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不断引领项目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对网球项目属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要适应项目的自然属性,就必须建立与项目要求相符合的训练模式,通过多学科的介入,挖掘选手的潜力,充分利用人体适应性发展规律,顺应选手状态的涨落施加适宜的训练刺激,不断来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要适应项目的社会属性,就必须树立全新的职业化意识,加强对网球赛事的理解、对网球文化的营造和对教练、裁判等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打造,推动我国选手职业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要适应项目的发展属性,就必须使得训练和管理更具有前瞻性,在深刻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把握世界和中国网球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工作的各个环节适应规律要求,引领项目发展。
在认识网球项目属性和规律的基础上,要更深刻的认知中国网球的现状,寻找制约中国网球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主要瓶颈。之所以称之为瓶颈,是因为我们的许多教练并不是带不出好的队员,而是将队员带到某个层次或水平时,就仿佛进入了电脑的死循环,再也无法在训练中看到明显的效果,再也无法带领队员取得进步,再也无法实现在竞技能力上的突破。于是,往往出现大量运动员到达某个平台之后,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处于“倒退-回升-倒退”的不良循环中,直至错过了发展的机遇,始终无法达到竞技能力的高水平。这种“平台现象”实际上反映的就是我们的执教方式中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形成了一些没有处理好的死结,也就是我所说的――瓶颈。
从今年全运会比赛中运动员的整体表现来看,从训练和技术环节上来讲,目前我国选手的训练和比赛中主要表现出五个方面的问题:
1)重心瓶颈:运动员普遍在比赛中表现出重心高的现象。不但击球重心高,移动中重心更高。过高的重心使得运动员控制身体平衡和发力都受到影响,制约了整体的技战术能力;
2)节奏感瓶颈:运动员普遍在比赛中表现出节奏缓慢、平淡、混乱。事实上,我国运动员在绝对力量上要完全和欧美选手抗衡难度比较大,必须要建立“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快重并举”的技术和战术风格,通过加快抢点进攻,加快节奏,赢得时间,获得“时差性”的速度。只有建立良好的进攻节奏感,才能对场上局面实施更合理的控制。
3)发力瓶颈:运动员普遍在处理轻、软、高、低球方面容易失误。击球习惯于原地发力,或在击球时等来球完全没有速度时在低点发力,忽略了合理利用身体重心的移动所产生的“助力”。网前拦网时,常靠拉大动作发力,忽视内在“借力”所产生的“合力”作用,导致拦网的效果不佳,出球不实,没有足够的速度。
4)组球瓶颈: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技术的训练“痕迹”重,比赛运用战术的“做球”能力差,常常创造了机会却把握不住机会,有了机会不会利用机会。高水平训练阶段对于“组球”能力的训练不足,运动员手上熟练,但由于训练与比赛脱节严重,比赛中往往措手不及,没有制胜手段。
5)步伐结构瓶颈:相对于技术和体能,目前我国运动员在场上步伐移动上存在的问题更多,更严重。在西方的网球训练中,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根据来球的特点,选手的实际站位和选手的技术风格进行专门而细致的步伐训练计划,而我们的队员在场上的移动方式单调,左右移动训练多但显僵化,前后移动能力差,而前后移动恰恰是攻防转换的关键环节,因而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选手的技战术水平。
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对训练的模式、节奏、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而进行这些调整的前提是我们必须首先理清思路,明确全新的网球训练观,以全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训练,才能实现我国网球新的突破。
2 重设计,重节奏,“板块”指导打通训练安排节点
2.1 从“计划”到“设计”:训练安排重要性的突显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观察和改变世界的方式都在不断的发展。即将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已经处于信息时代。就资源的共享而言,不可能再有什么保密的训练方法;也就是说,大家几乎都互相知道在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训练。从我们对世界高水平训练内容和安排上的了解来看,外国的教学在绝大多数方面与我们相似,甚至看起来相同。因此,许多教练会认为我们已经掌握了现代的或者是最先进的训练方法手段,但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被忽视了,就是在大家采用同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时,如果在训练过程对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要求不同,那么,所获得训练效果也会不同,有时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而这正是我们的训练与顶尖水平之间的差距之所在。
现代科学与经验科学的最重要区别,在于现代科学通过严密的论证,以数据作为支持,对过程进行控制,因而提高了活动的准确性。训练作为一种科学,其水平的高低同样取决于过程的严密性。科学理论向训练方法转化是通过设计而实现的,网球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是构成训练活动的空间因素,运动训练过程是构成训练活动的时间因素,运动训练计划是时空因素协同的组构,实施运动训练计划则是时空协同的具体操作。竞技能力训练目标与训练计划作为教练员开展训练工作的主要依据,绝不应仅是简单的纸上谈兵,而是应当是以运动员的需求为核心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的个体化动态训练方案。
2.1.1 训练设计的系统性 训练的系统性是指对于选手在一段时间内所实施运动训练的整体把握,训练的系统性应当体现赛练关系,反映选手状态的波动和能力发展的整体趋势。在重视小的单元训练的同时,必须根据选手的实际情况、比赛的分布和安排等综合考虑,制定系统而有明确目标的阶段性训练计划。
就高水平职业网球训练而言,运动训练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适应循环的过程,可把这个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专项基础训练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运动员专项比赛所需的运动潜能。第二阶段为专项训练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能够充分利用已经获得提高的运动潜能,并通过逐渐增加强度的比赛性练习或通过参加一定数量的热身赛,使比赛能力逐步表现出来。第三阶段也就是比赛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已提高了的运动潜能在重大比赛中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这一阶段也是适应循环的结束阶段。
在大的训练阶段明确的前提下,周期的划分逐渐精细,以往我们更多关注年周期的安排,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一般基础能力的训练,常常在一年中规划不止一次4周以上甚至10周左右的集训。如今,在重视整体规划的同时,我们给予了双周计划乃至于单周计划更多的关注。要求周计划的设计制定也应当体现出系统性和连贯性,主要体现在训练目的的推进,周内、周间训练内容和目的的衔接以及负荷量度的变化,并通过训练课监控的实施来保障周计划的连贯性、可控性和高质量。
(技术周监控、周计划的例子)
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这是我们在江苏男队备战第十一届全运会团体决赛的过程中某一周训练课的监控情况,大家可以看到,监控内容包括:从准备活动到技术训练、体能训练以及牵拉的时间、内容和各自所占的比例,此外也包括运动员的感受等。
周计划的监控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帮助教练和运动员更好的理解和安排训练。
2.1.2 训练设计的目的性 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训练对象,每一堂训练课的结构是不一样的。训练方法针对性的使用和筛选,训练有效刺激和恢复后再刺激的关系正确处理,训练中计划实施中时间火候的调节和控制,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刺激的尺度把握,训练情绪的调动和保持等,都是需要围绕训练目的来进行设计的。
运动员机体是通过“训练刺激―疲劳―恢复”之间的稳定与失稳的矛盾来实现竞技水平的提高。高水平职业网球训练必须在科学把握总体负荷的前提下,将一些对运动员专项成绩有重要影响和运动员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个性化、针对性地优先发展,即训练中必须体现出明确的目的。在总负荷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当前最需要提高的核心素质的训练负荷,通过集中训练和优先发展,实现专项能力的突破。在训练安排上,依据运动员个别核心能力突出发展的需要,其训练时间要按照对专项能力起到核心作用的素质和能力所需要的适应性进行安排。通过每一次训练课重点的刺激和连续课刺激的深度以实现超越原有适应性水平,并以此达到更高水平适应的训练目的。
以江苏男队曾少眩在备战全运会中的训练情况为例,作为一名28岁的队员,根据他的体能状况和技术风格,我们在训练的设计中着重突出其体能的训练,强调他能力的提高,同时注意在技术风格上解决“快”的问题。最终使得他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快速抢攻的进攻风格,在团体和单项赛中都有较好的表现。
2.1.3 训练设计的个体性 竞技网球是职业化、国际化、专项化、个体化很强的人才培养过程。忽略高水平运动员的个性特点所设计的一般意义上的训练是难以培养出顶尖选手的。由于受传统训练观念的影响,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运动员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安排,更多强调的是整体性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运动员个体提高的要求。
为适应当今职业网球的发展要求,使训练的组织与实施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我们在高水平选手的训练组织形式上要逐渐尝试“一带一”甚至“二带一”,也就是至少有一名技术教练指导一名选手的训练,或增加一名专业的体能教练同时执教该选手的体能和康复训练,并负责牵拉放松等相关训练辅助工作;在训练保障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做到“多对一”,实施包括营养、心理、康复、体能在内的全面保障;并以运动员个体的水平、身体机能状况、打法特点、排名、伤病等因素作为个性化训练方案的主要依据,使运动员既是计划实施的主体同时也是计划制定的主体;对组织实施过程的把握,方法手段的采用,强度负荷的掌控,技术结构的完善与调整等方面,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始终把握好质量和效果这个根本的落脚点。
竞技体育打造的是“精品”和“孤品”,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应用技战术时暴露出的每个小问题和细节都不能放过。要通过及时的观察和调整使运动员掌握更加细腻的技术,更加准确的技术动作动力定型,更加完善的打法,更加合理的战术运用体系。在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制定中,必须紧扣运动员技术动作结构的小细节,抓住看似小问题,但可以引发和制约运动员提高的大问题。只有注重小环节,才会有大突破。某一技术动作细处的改进,会带来一个选手技术革命性的变化,某一战术合理的组合运用,新的战术思想的形成,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不断挖掘出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加快全面推动其技战术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2.1.4 训练设计的动态性 训练设计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训练要有计划而不唯计划,职业网球教练在比赛中的训练计划,好多是“现在进行时”的“即兴计划”,“创意计划”,现在的训练对计划的要求,强调针对性极强的设计而不是简单的安排,尤其是注重根据训练对象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设计制定个性化计划。职业网球教练更是需要有动手能力,许多计划是通过自己和选手对打贯彻训练意图。
2)训练必须根据运动员的状态来进行安排。运动员的需求才是训练开展的最终依据和归属。在训练中,教练员必须随时和运动员进行沟通,在明确训练目的的前提下,及时对训练的负荷、量度、组织形式进行调整,以避免运动员机体没有受到足够的刺激或由于过度训练而受伤,通过及时的调整达到训练计划的真正落实。
2.2 从“周期”到“板块”:训练宏观安排的新思路 训练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冲突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就如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会产生矛盾。生产要素之间的矛盾一定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训练中的思考则总是推动我们去寻找新的,符合训练要求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推动训练效率的提高。
随着网球训练实践的发展和条件变化,由马特维耶夫所提出的传统的大周期训练理论开始引发争论,它所倡导的用足够的时间优先发展运动员一般能力的训练理念和模式忽视了“比赛”这一训练的唯一目的,在训练中过分强调了一般训练,脱离了专项的特点,虽然对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训练而言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显然已不符合当今职业高水平网球比赛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和当今职业网球赛制变化的要求。
相对于周期理论,“板块结构理论”显然更符合网球项目的实际。在实践中,我们也在逐渐深化着对于该理论的理解。首先,“板块”取代“周期”并非是简单的时间上的缩短,“板块”实际上相当于周期中的功能单元,若干个“板块”构成一个训练阶段。其次,在每个“板块”或每个训练阶段中,都要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的综合考量,科学地选择当时对专项最具影响的素质或能力,并结合专项技术,对其进行专门训练和优先发展。通过单一或者两个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使运动员的身体受到集中的、适宜的刺激,从而打破机体原来的平衡,完成生物适应过程,达到训练目的。
网球比赛全年会有44周的比赛期,由于职业网球的赛事设置以及积分排名办法的要求,为获得更高的排名,高水平运动员在一年中一般要参加20-25站比赛。在板块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小周期的独立性,强化训练操作的实效性,在全年训练中根据比赛的安排划分若干个包括训练和比赛在内的独立训练单元,将训练和比赛真正融为一体,逐步加强网球运动员适应连续比赛能力的培养,根据现代职业网球对于选手的能力要求来实现全新赛练一体模式的建立。
2.3 从“赛练”到“赛练-恢复”:训练微观安排的新思路
2.3.1 重新认识职业网球赛练关系 传统的训练周期安排很少顾及到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和表现的特点,在原则上认为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一定会有一次爆发,而事实上竞技状态是始终处在波动中,且波动规律个体化很强的。对于竞技状态的深入研究也进一步提示我们,要在当今国际大赛上取胜不绝对依靠在训练场上获得的先进的技术,制约取胜更重要的因素还有丰富的经验、胆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临场发挥,这些构成竞技状态的非技术因素只能在参加真实比赛的过程中通过感受比赛、理解比赛、适应比赛来练就。高质量的训练课应当按照网球比赛的场景,比赛的节奏,比赛的强度,比赛的战术套路,比赛分和局的间歇时间,运动员不同技战术风格的特点来安排。简言之,像比赛一样练习,运动员才有可能像练习一样的比赛。
在小周期板块训练模式中,过去那种“训练是积累,比赛是消耗”的旧观念已被,取而代之的是比赛阶段是训练阶段的延续和拓展,比赛对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技战术水平以及对调整竞技状态的作用已得到广泛承认。
就职业网球选手而言,在全年的小周期板块训练安排中,无论是比赛的负荷量还是时间,在整个年度的负荷量和训练时间中都占有较重的比例,甚至与训练的负荷量、时间大致相等。如今的比赛不仅仅是训练的目的,也是训练的一种手段,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成分。
2.3.2 “比赛-训练-恢复”的有机安排与赛间训练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在进行训练设计时便不能再简单地将比赛视为一个独立的部分,而是应该在进行系统规划时将其纳入到整个训练的过程进行统筹计划和安排。把比赛也视为训练负荷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比赛数量的增加无形中也提高了整个训练过程的强度。通过将比赛与训练穿插结合而形成的训练负荷的“面”的推进和“点”的突出,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多赛的小周期项目训练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对赛练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同时,恢复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训练和比赛中更多的负荷和更强的刺激必然使运动员机体产生更多的疲劳。比赛越多、规模越大、压力也越大,运动员身体资源的消耗也越多,将导致整体竞技能力和状态从平衡向失衡逐渐转化,若不进行及时的恢复,当机体状态过度失衡,便可能产生伤病,造成严重后果。
在赛练一体的体系中,机体疲劳的恢复必须由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被动恢复,即“消极休息”,转变为以提高基础代谢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主动恢复,也就是“积极休息”。在这个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事实上我们形成了全新的“比赛-训练-恢复”的一体观。高水平训练不仅仅从机体疲劳恢复的专门手段和措施方面注重恢复,例如慢跑、牵拉、按摩、水疗、营养等;而且从训练的负荷方面加强“恢复能力”的培养,将康复训练与体能训练结合起来,作为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基础上提高运动员的恢复能力。这种看似简单的改变,在实质上改变了传统的恢复理念。许多世界优秀运动员之所以拥有较长的运动寿命,并能够一直保持高水平的运动能力,与这种新的训练恢复理念有着直接关系。
随着赛练观的改变,赛间训练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过去我们认为在赛间要保持体能,减少消耗,才能确保比赛过程中体能的充足,因此选手在比赛之外往往是“吃喝睡”,能不动就不动,准备活动也生怕时间太长而浪费了体力。充分的热身对于防止伤病的意义早先已经逐渐被大家认识和重视了,而赛间训练的重要性对于选手竞技能力的提升而言显然比热身更加重要。我们现在已经明确的认识到,运动员比赛能力和状态的保持是通过训练和有效恢复来实现的,是“练”出来的,而不是“养”出来的。恰当的训练不仅是提高能力,同样是一种特殊的恢复手段。
在赛间安排有针对性的技术与体能训练,其针对性必须非常强,目的便是解决在比赛中暴露出来的具体问题,练习内容应当短小精悍,适可而止,体能则是以调整和保持为主要目的,不施加过大的负荷刺激。有效的赛间训练不但不会因为消耗而使选手的状态下降,反而可以起到帮助促成比赛状态生成,减少疲劳负效应等一系列积极效果。当然,赛间选手的体力资源无疑是宝贵的,因此,无论是技术训练,还是体能训练,都需要做到四个精,即:精选练习内容,精排练习顺序,精算间隙时间,精控负荷大小,通过精密的设计和安排,来确保赛间训练的高质高效,从而帮助运动员在连续的职业赛事中保持状态在良性区域内有序波动,获得持续的优异比赛状态,增强连续作战能力。
3 多学科介入实现叠加辐射效应,打通训练专项化节点
3.1 网球专项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特点及其诉求 运动训练学在发展中逐渐深化了对于竞技能力构成特征的认识,近几年来的新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观点之一是“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提出。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一方面强调运动员竞技能力具有整体性特征,整体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另一方面则强调竞技能力具有层次性,各能力对整体竞技能力的贡献不同,且彼此间存在相互制衡的影响机制。总之,选手具备的各个子竞技能力依个体差异形成特殊的网络结构,不同能力之间既有线性的因果关系,也有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与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共同构成选手赖以竞技的专项能力。
高水平的训练是要对选手专项竞技能力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准确的把握和全方面的支持,使系统中的每个要素得到有机的融合和优化。我们通常在训练实践和理论中提及的“力量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方法”、“柔韧训练方法”、“技战术训练方法”等,实际上这是典型的“单边”界定,这与网球专项能力的“多元性”或“整体性”是相背离的。专项训练要求不同的训练方法和理念之间高度融合,达到互补,任何训练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都不能被人为的割裂。
仔细审视网球项目的属性,我们可以发现,本项目对选手竞技能力的多元化要求是与“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描述相符合的。网球对体能素质的要求以无氧速度和爆发力为主,同时需要选手具备极强的协调性、节奏感、柔韧性等其他体能素质;对技术的要求不仅包括完成技术动作本身,还包括技术的有机串联、流畅连接、快速衔接等多方面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求选手具备较高水平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等综合竞技能力。
正是由于网球项目所具备的这种多元化的竞技能力要求,使得训练对于专项化程度的要求比其他项目更高。过去我们很多的训练与其他项目无本质区别,只满足与提高一般能力,许多所谓的“专项”力量练习流于形式,是在静止和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训练虽然能发展大肌肉群力量,却刺激不到专项动作所需要的肌肉群;许多技术训练只是简单动作的多次重复,甚至是错误动作的重复,对于提高实战能力没有任何贡献;训练与比赛严重脱节,在训练中没有模拟比赛环境,运动员没有获得心理抗压能力的机会,因此训练一个样,比赛一个样。长期的无效训练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扼杀了许多优秀选手的天赋和能力。
综上所述,训练对于专项能力的影响程度有几种可能:一是错误的训练导致运动能力几乎完全没有改变,这种情况现在已经极少出现了;二是运动员的能力改变了,但不是专项所需要的,例如发展了大肌肉群却忽视了项目所需的小肌肉力量,这是我们现有的训练方法中最重要的问题;三是训练有效提高了专项所需要的能力,如专项速度和耐力的提高,场上步法的改善等。显然,这最后一种高质量的专项化训练正是我们希望实现的目标。
由于网球专项能力具备上述多元化非衡结构特征,就要求网球专项训练方法必须相应的具备多维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多维性特征是指各专项训练应当包括一系列训练方法和手段,各个具体训练方法之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是专项训练必然的趋势。发展性特征则是指随着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的构成也随之发生改变,发展原有专项能力的方法也必须进行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体现在方法内容的度量上,更重要的是对方法的性质进行重构。
在向西方职业网球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组建科研团队,引入多学科专家介入网球专项训练,是提高网球训练专项化水平最为快捷有效的方式,并在实践中对这一团队服务模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3.2 专项化科研团队的叠加辐射效应
3.2.1 组建专项化科研团队的必要性 美国奥委会总经理比尔•舍尔在谈到新世纪的竞技体育时说:“一个教练员有效训练一批运动员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任何一个伟大运动员的身后,都有一个由多学科人才构建的教练团队。”
随着对于职业网球项目特点和竞技能力特征认识的深化,多学科的科研团队和教练团队的组建已经是司空见惯。教练个体向教练团队的形式转化,本质上是训练职能结构的变化,是生产力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使竞技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日趋系统化。从无团队到有团队在中国网球训练史上是一次重要的变革。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是由于在强大的科研团队支持下,国家女网才能顺利完成了备战任务,获得了一枚宝贵的铜牌。如今,科研团队在发展中分工日趋精细,结构要素不断扩充,原来的辅助群体(人文科学管理、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统评估与诊断,心智科学的技术感觉与动机激励)已经逐步融入训练主体。
如今,各个省市在发展网球项目过程中都给予多元化科研团队的组建以相当的关注,在刚刚结束的全运会期间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队伍都拥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甚至人数几倍于运动员,从数量上已经达到了“多对一”。然而,是不是有了团队训练效益就一定能提升?究竟什么样的团队才是我们发展网球真正需要的?奥运周期以来国家女网的攻关实践和江苏十一届全运会的备战经验提示我们,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要发挥最大效率,最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是团队是否具备专项化特征,也就是说,是否科研服务是围绕网球专项的需求开展的。只有当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在了解本项目特点的前提下,依据网球专项运动员在各个科研领域的能力和素质需求来开展工作时,科研团队的效率才能达到最大化。
早期我们在团队发展“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更多关注团队的“复合性”,希望团队内尽可能包含多的训练科研人员,体能、营养、技战术分析、训练监控、心理等等。然而,实践证明各个学科的简单组合并不一定能带来训练效率的大幅提升,脱离网球项目的理论再多也无法推进训练的进程,目的不明确的服务再久也无法帮助提高训练的质量,而在总体目的不明确,统筹不合理的情况下,不同学科之间视野的冲撞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而有可能使得科研团队成为教练员在手中的一块鸡肋,弃之不舍,食之无味。
3.2.2 提高团队专项化程度,促叠加辐射效应形成 强调提高科研团队的专项化程度正是为了解决科研团队服务效率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复合型科研团队的最主要作用是“信息”,信息时代大量资源的爆发使得教练员很难及时全面的了解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前沿动态,而先进监控和操作手段的专业性也是技术教练难以完全掌握的,但这部分信息对于训练而言又非常之关键。通过形成多元学科构成的科研团队,可以迅速建立其以网球为核心的复合性知识体系,从而为技术教练提供了更多的关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参考信息以及决策依据。教练员通过信息的统筹作出综合决策,再通过技术训练辅以各个学科专业人员的操作,包括监控和干预等,就能对运动员产生综合的,更具备深度和广度的训练效应。这个教练综合决策和团队执行过程以网球为轴心,以教练为重心,使简单的“累加”效应升级为纵向的“叠加”与横向的“辐射”相结合的链动效应,将各个学科真正的有机融合在一起。
叠加效应是指各个学科在本领域内采用具体方法,来提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不同方面的薄弱能力或做到“优势更优”,从而实现加强竞技能力的总体功能,即每个学科单独对训练作出贡献。例如,针对运动员在比赛中暴露出的技术和体能环节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技术调整和体能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某项技术水平和某种体能素质。
辐射效应则是指通过竞技能力结构某方面的调整,来加强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或带动其它要素水平同时提高,即各个学科通过互动来对训练做出贡献。
辐射效应一方面体现在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横向联系上,例如体能训练和运动营养补充之间就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体能训练重点发展肌肉力量时,就需要配给运动员同样用于发展力量的乳清蛋白、肌御等营养品,且要根据选手机体在训练中受到刺激的强度和恢复的情况,选择恰当时机服用营养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又如训练环节和心理状态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阿加西在30岁复出网坛后,通过进行扎实有效的体能训练,不但有效提高了体能水平,还对其自信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左右了他在场上进行比赛的战术选择和整体技术风格,改变了他的竞技能力结构,使得他达到了竞技领域的又一个高峰。有时,竞技能力某个要素的微小变化可能引起其它因素的大幅度提高,获得以“点”带“面”的训练效果。
辐射效应同时还体现在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纵向联系上,这时的辐射效应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随着运动员能力上升而不断推进的良性循环。仍以阿加西为例:由于体能训练提高了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加上技战术的调整,他会在比赛中越来越多的夺取胜利,而这些胜利的战绩会进一步加强阿加西进行体能训练的动机。随着他的体能训练不断推进,对及时的营养补充、康复训练都会产生自然而然的需求,这种主动的需求又会促进科研团队所提供服务对于阿加西影响的进一步深化,最终使得各个环节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有机联系,互补互助,互赖互利。
3.3 专项体能训练在网球训练中的特殊地位 网球项目是一项体能主导的运动项目。专项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竞技体育各个项群的体能特征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在高水平的竞技比赛中,特别是以体能为主导的大多数项目和技能类对抗性项目中,由于顶尖运动员之间技术差别不大,或各有千秋,因而体能的因素逐渐被看成是取胜的关键。体能专家成为竞技体育运动工作人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教练员、运动营养师、运动治疗专家同等重要的角色。
就网球项目特征而言,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肌肉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能力和核心稳定性的改善。在专项化训练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体能训练在本项目训练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职业比赛中,谁能保持体能,谁就有较长的比赛战斗力,谁就能在巡回赛中保持好的竞技状态,谁就有较长的职业生涯,因此,必须把体能训练看成是训练的核心部分。
3.3.1 专项体能训练的核心要求 体能训练的专项化程度是决定体能训练质量的核心要素。专项化体能强调功能性动作和功能性竞技能力,要求在确保运动员具有扎实全面的体能基础上,形成专项体能优势。体能教练需要为提高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专门设计体能训练计划。有氧和无氧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都应该依据运动项目对耐力和力量的不同要求来确定抗阻力训练的运动形式;负荷和练习的时间安排应当取决于不同练习和比赛对运动员肌肉组织结构的要求。
专项体能训练旨在消除比赛和训练的差距,因此不仅是一种时尚,更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的训练方法。它不仅提高被我们认为是“后天运动素质”的那部分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曾认为是运动员“天赋”所具备的运动竞技能力;由于专项体能训练更注重功能性和目的性,与解决比赛中具体问题直接相联系,因此训练活动不会再被认为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单调枯燥的大负荷运动,而是直接有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具体方面的提高。当教练明确了训练的目的后,运动员的参与会更加主动,动机会更加明确。从心理上会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我懂练”,此时只要方法得当,训练效果的提升是必然的。
3.3.2 专项体能训练的操作和实施要点 从整体训练计划实施上来说,专项体能训练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要求体能教练时刻关注不断变化的运动员的基本状态,结合体能训练领域不断丰富的资料和方法,对运动员在专项训练中所取得的进步做经常性、规律性的评估,对每一个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总体方案进行有效管理,及时调整和完善。从单次专项体能训练课的操作来看,一次课的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训练目的、训练频率、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以及每一训练内容具体的结构特征,如力量或有氧能力训练或计划类型构成。
好的网球专项体能训练计划和实施过程应当能够体现项目以无氧无乳酸为主的代谢需要;应当能够根据具体选手的正、反手、发球等动作和移动中的特点,预测其机能不同部位损伤的可能性并对其进行专门强化;应该根据选手在击球过程中的用力特点建立符合肌肉收缩类型以及生物力学特征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总而言之,应该让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所耗费的身体资源用在“刀刃”上。
4 树立职业化理念,提升职业化素质,促进网球项目可持续发展
关于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论断:“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强调的是革新思维对于人类改造世界的重要性。没有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抛弃旧思想树立新理念,很难有高效率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而在竞技体育的训练和管理中,如果没有先进的职业化理念,没有不落后于西方的职业化素养,就很难站在同一个高度上,与西方选手进行硬实力的打拼与软实力的较量。
网球作为一项发源于欧洲,扎根于西方文化的高雅运动项目,更多的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由于急功近利,使得我们对于项目的引入类似于截肢式的移植。中国现代体育人一方面缺乏西方人文精神的滋养,类似网球、高尔夫等西方运动项目的内涵、价值并没有被广泛了解和接受;同时又很难被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所包容,项目发展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在所难免。
网球项目具有高尚、高雅、高贵的项目特征,在网球从业者当中营造先进的职业化文化、理念是中国发展职业化网球的先导。要走好职业化发展的道路,我们不仅仅要追求运动成绩上的接近,办赛形式和教学模式上的表面类同,更是要追求全面和国际接轨,“全面”的含义应当是把网球职业的文化、职业的精神、职业的境界、职业的素养、职业的能力等多方面元素融入进来。
4.1 全面提高教练员职业素养 现代运动训练的多样化,科技化和极值化,对教练员的素质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职业网球项目所特有的国际性、高度职业化等特点,又为网球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的是面向全球化的国际性教练,善于合作的复合型教练,学习进取的知识性教练,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教练。
“面向全球的国际性”是要求教练员在突破英语语言观的基础上,胸怀世界网坛,勇于找寻契机,融入职业网球圈。由于网球项目扎根西方的特殊项目背景,最前沿的网球训练和管理动态主要是以英语为主。英语能力受限将直接影响我们对于新规则的理解、对于先进训练方法的把握,必然使我们的训练理念和操作相对滞后。在跟随队员打拼职业巡回赛的过程中,时时需要与外国裁判、赛事组织人员和官员沟通,为队员争取相关的利益和机会。因此,不懂英语的教练在当代已经很难成为国际化的职业教练。要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要敢于学习、善于学习、持之以恒,英语并不是一道攻不破的难关。
“善于合作的复合型教练”是要求教练员具备沟通的技巧和合作的理念,这也是新时代对于教练员教学艺术的最高要求。职业化网球需要教练与运动员之间采用合作的教学方式,同时教练作为复合性团队的核心,需要统筹各方信息,因此,与运动员和团队人员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就十分重要。在理念上我们要认识到,网球训练中运动员是作为训练的核心和主体,教练员是运动员训练的辅助,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只有关注运动员,真正的相信他们,真正的关心他们,真正的融入他们,才能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运动员对于训练的需求,才能在训练中有的放矢。沟通是一种技巧,需要学习,真正成功的教练员应当是杰出的心理学家,手段高明的沟通家和行为管理家。
“学习进取的知识性教练”强调的是不断学习和自我超越作为一种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反思过去的网球界,学习风气不浓,缺乏对本项目训练规律、比赛规律的深入研究,不注重有效的积累,训练长期处在低水平的反复恶性循环,学习方式基本属于“拿来主义”和“经验主义”,粗放型的学习状态。奥运周期以来,在孙晋芳主任的督促下,我们对国家队的训练方法和理念开始有了一些总结和积累,学习的风气逐渐形成,一些教练员在训练学的研究上注意跟进时代的潮流,有不少新的见地,但可惜这还不是普遍现象。成功的教练员能够随时学习新的技能,能够在需要时改变旧的方式方法,能够接受建设性批评意见,能够批判性的审视自己。真正的知识型教练会保持开放意识,时常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会在工作实践中,一直具有危机感,感到对训练、管理知识的匮乏,从而督促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教练”是强调教练员在执教过程中要有创新的意识。在国家队担任体能教练的南非籍教练Richard还很年轻,但已经是一位非常出色,并且在职业网球圈小有名气的教练。我留意到他经常在训练中使用一些自己改良过的方法和器械来进行训练,他时常思考并非常愿意和其他教练、运动员沟通的问题是如何将体能训练的手段最大程度上的接近于网球比赛的实际,并且他始终在实践中不断尝试着各种新鲜的方法和手段。事实上,许多中国和西方的优秀教练员对于本项目学习研究的投入程度都达到了“痴人”的境地,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这也正是他们胜人一筹之处。创新必须从否定自己开始。有时否定自己还需要有点勇气。唯有加强学习,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起来,不断产生新的训练思路和训练创新的灵感,才能始终保持执教理念的先进性。
4.2 全面提高运动员职业素养 作为训练和比赛的主体,竞技体育的真正核心和主角,运动员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应当是训练之外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女网逐渐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职业网球的运作体制和中国竞技体育体制之间的差异,中国运动员素质与西方职业选手素质的差异都曾经给她们带来烦恼和困惑。如今,五朵金花单飞在外,有喜有忧,她们在职业圈的摸爬滚打中逐渐适应了同西方选手一样的自给自足,她们自己打起背包,用不那么熟练的外语和外教沟通,接受记者采访,穿起礼服参加晚宴,她们的经历改变了她们的思维,让她们变得更加国际化,更加“大牌”。
我们判断一个球员是否是“大牌”不完全凭借其成绩,还取决于其综合素质以及在方方面面表现出的令人称道的职业素养。高水平的职业选手热爱网球事业,全情投入;他们尊重网球规则,尊重教练,尊重裁判和工作人员;他们对项目有深入了解,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准确判断;他们善于学习,善于沟通;他们珍视自己的形象,国家的形象,为自己营造竞技能力之外的附加值,使自己在事业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对于中国运动员而言,我们需要提高的还有很多。除了攻破语言关之外,如何引导他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和了解网球文化,善于钻研自己所从事的项目,学会沟通,学会正确的面对利益和职业圈的各种考验,仍是摆在教练和年轻选手面前的一道道虽不算高,但也不易逾越的门槛。
回顾中国网球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相对于西方已经接近完善的职业化体系,我们在许多方面一直并仍然处于学习和借鉴的阶段,尤其是在项目整体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运作能力上,与西方的差距仍较为明显,仍然囿于许多体制症结和陈旧的观念、行为惯性。西方职业化是从一百多年的市场变革中总结出来的,我们要学习它,但也绝非是要完全僵化的照搬。我们这些年来在探索和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成功的东西。我们要善于总结我们为什么成功,以后怎样持续成功,再将这些经验与西方的职业化体制融合,我们才能形成一个有活的灵魂的,由中国特色的网球项目发展体制。
不破不立,不立则衰,不进则滞,这就是没有退路的竞技体育。也许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能够应对现阶段的发展,但面对日新月异的竞技体育形势,面对不断发展的规律和制度,我们要善总结,重积累,敢创新,求特色。我们必须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理顺发展中的规律脉络,必须要用超前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执行力去打破训练和管理中的节点,必须始终保持执教理念的先进性,执教状态的先进性,一切都要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才能突破一直以来制约着中国网球发展的诸多瓶颈。
在中国女网取得突破之后,在以双打促单打的策略为中国打造了第一批网球明星之后,我们要更加投入学习,更加勇于探索,我们要给予男网更多的关注,要力求在单打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要力求完善中国的训练和赛事体系,完善中国的球员运作体系,逐步推进和深化中国网球职业化的水平和层次,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打造中国特色的“后奥运新网球”。
参考文献:
[1] 蒋宏伟.国家女子网球队训练若干问题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2(7):101-104.
[2] 孙晋芳.锐意改革 不断进取,努力实现中国网球更大突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2(2):1-7.
[3] 刘世军.内善技术,外修体制――谈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发展的两大着眼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569-571.
[4] 周建梅.我国国家网球队女子高水平运动员年度训练安排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7):1001-1003.
[5] 孙晋芳.中国竞技网球发展的战略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5):1-4.
[6] 刘世军,张运亮.制约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2-116.
论文关键词:体育市场合同行为竞争行为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论证等方法,通过对体育市场、体育市场合同行为与竞争行为的分析,提出加强体育市场合同行为与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对策。
1体育市场的界定
1.1体育市场的含义及其特征
在《辞海》里,“市”的基本含义是人们做买卖的地方。“市”字应该有两层含义,即交易与购买,“场”字一般指地方或场所。“市场”既是指人们的交易行为,又指交易买卖的场所,同时还可以引申出交易规则的涵义。
根据以上的论述,对于体育市场,我们可以将其集中理解为“以体育服务为宗旨,以体育经营为手段,以体育产品为重要内容的市场关系总和。但是.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体育市场还处于很低的发展水平,除了具有一般体育市场所具有的特征外,还有自己所特有的特征:
1.1.1体育市场的初级性
体育市场的发育状况要取决于市场要素的成熟程度,也与社会其他经济市场,特别是第三产业市场的成熟程度有关。我国现阶段的体育市场很多还处于观念形态,只有部分市场已经迈入了物态的市场。另外,体育市场的成熟不仅要建“市”立“场”,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和体育市场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执法体制,以利于其发展,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
1.1.2体育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
体育市场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区域性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区域差异很大,东南沿海地区和内陆大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很快,已经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具有购买力的市场。因而也培育了一批不同类别的体育市场;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对体育,特别是非物化的体育市场产品,基本上还处于不接受的状态。所以在我国当前阶段,体育市场发育是相当不平衡的,对此,应当有一定的认识。
1.1.3体育市场类别发展的特殊性
在诸多的体育市场种类中,根据各个产品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精神)产品。体育物化产品市场,其特点和其他实物产品市场一样;体育非物化产品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受体育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人口环境、科技环境等的制约,故体育产品市场在发展形式和途径上各具特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2体育市场的要素
所谓要素一般是指构成事物的必备因素。事物当中的各个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因素相对稳定的联系形式和有序的格局,规定着事物整体存在的面貌和属性。因此,研究体育市场的发展建设,不能不研究体育市场的构成要素,根据市场营销的有关理论,体育市场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首先,必须有能满足体育消费者某种需要的体育商品或劳务,这是体育市场的基础。其中体育竞技是体育市场的主要产品,它的开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商品的发展,如体育媒体、体育赞助、标志产品、体育信息、体育金融、体育保险、体育经纪等,即体育市场的客体。
其次,必须有一定量的有货币购买力所形成的有支付能力的体育需求,这是体育市场存在的前提条件。市场活动只有在有能够使其进行运转的有效需求的时候,才能正常进行。
再次。必须有从事体育市场交易活动的主体。这是体育市场存在的基本条件,没有它们,体育市场不成为其市场。
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体育市场,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市场活动就无法进行。
2我国体育市场的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的最高管理机构是各单项体育运动协会(运动管理中心),缺乏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体育市场管理机构。而现有的机构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职能也比较模糊,既负责政策法规的制定,又负责对体育俱乐部的运行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既负责提高我国的竞技水平、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又要参与体育市场的经营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体育市场存在法制意识淡薄,法制法规不健全的问题,遇事不是依法行事,而是依靠行政或其他非法律手段。如1999年发生的北京奥神篮球俱乐部和前卫俱乐部合并风波,其产生和处理就充分暴露出我国现行的体育市场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以及法制观念淡薄、法规不健全的弊端。
我国有关体育市场的立法也很淡薄,除了1996年颁布的《体育法》外,一般都是一些地方性行政法规。如《北京体育运动项目经营活动管理办法》(1998年11月12日)、《天津市体育经营管理办法》(1999年1月18日)、《湖北省体育市场管理条例》(1996年11月2日)等等。可以看出,不论是立法质量还是立法数量上,都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对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是很不科的,我们要运用法律的手段对体育市场进行规范和保护,充分科学以及及时的立法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来关于体育市场的立法正逐步完善。如2001年10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就通过了《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加强了对与奥运会有关的体育市场运作活动的监管。这是我国体育立法和世界接轨的体现之一。
3体育市场合同行为与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3.1体育市场行为及其法律规制的意义
所谓体育市场行为是指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后的各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作为与不作为,究其本源,我们可以认为就是体育市场的交易行为和竞争行为。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市场中各种要素调配的手段,而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发生作用,是因为在经济理论中.理想的市场主体都是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其目的的,所以市场经济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市场行为。在市场中受到利益目的的驱动,并且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的市场主体间相互有激烈的竞争,使市场充满生机活力,激发劳动生产力的解放和生产率的提高。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市场也不例外。与此同时,它会导致投机钻营,弄虚作假,损人利己,不守信用的现象的出现。这些都不利于市场的发展,要使市场这一互动互利的看不见的手得以正常运行,必须以法律法规限制市场主体的行为。
因此,我们要逐步的建立和完善既与国家有关体育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相统一,又能反映市场规律,还符合体育市场的特点的,适合于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制度。这是我国体育市场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3.2体育市场合同行为的法律法规及其主要任务
在市场中合同行为是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市场中的经济因素要用合同来维系,所以在相当的程度上,市场经济可以被视为合同经济,合同形式是市场主体交易的保证。市场中合同行为是各种市场主体间交流行为的表现形式。
合同法是市场交易主体交易行为制度的法律表述和规范市场交易主体的基本法律规范制度。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体育市场的特殊性,在对合同的规范过程中表现出来,通过建立和完善具有体育市场特点的合同制度,使国家的合同制度得以健全、补充和更为有效的实施。
体育合同制度的建立,首先必须坚持“平等、自主、自愿、公平、有偿”的现代合同精神;其次,要研究各类具体体育市场交易行为的特殊性和规律,确定体育市场行为的特殊性和其他市场行为的差异程度,并以此作为建立专门合同制度或者指定细则的必要依据。具体体育市场行为主要有:球员的转会、赛事的举办、经纪委托、体育无形产品的交易等等。再次,我们要注重引进和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体育市场发展,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体育市场交易的国际惯例和做法,力求与国际体育市场接轨。
当前,完善我国体育市场合同制度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需将普遍实用于各类体育市场的国家合同制度的法规立法加以细则化和具体化,使其能够在体育市场这一特殊领域中有效的实施;二是要从体育市场合同行为的特殊性出发,研究制定有关体育合同的订立程序、必备条款、履行与担保、变更与解除、纠纷的解决、违约的责任等内容的法规制度,对市场主体的签约行为、履行合同的行为、变更解除合同行为以及违约责任的承担等加以有效的规制,这些都是我们建立和完善体育市场合同行为的法律法规制度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3体育市场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根据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的规定,竞争行为可以理解为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市场主体运用各种方式、信息等,以超越对手,获得最佳利益。我们要对体育市场的竞争行为进行规制,有效的管理其运行.必须对竞争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要对体育市场竞争行为进行界定,就要对构成竞争行为的基本原则、范围、方式手段、功能与作用,竞争者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等有明确的认识。
另外,我们也要对不正当竞争有一个认识,所谓不正当竞争就是指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我们要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尤其是垄断行为,保持体育市场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现代市场理论中,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正是有了竞争的存在,市场才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竞争在体育市场中普遍存在,并使得体育市场得以有序地运转。建立体育市场竞争的法律规制,要确立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竞争自由原则,即竞争者在统一市场规则下,独立自主的决定参与或退出市场的竞争,不受外在意志的干扰。
第二,公平竞争原则,即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的竞争机会平等,进行竞争的条件和环境同一,竞争的地位平等。
第三,规制竞争原则,即指国家对竞争活动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调控,使竞争者的竞争活动能够在符合国家和体育事业的范围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