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总结

农业产业发展总结

时间:2023-07-12 17:08: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产业发展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产业发展总结

第1篇

春末夏初,风和雨润,正是春耕忙碌时。在贵州省镇远县尚寨土家族乡律令村海椒种植示范基地,隆隆的农机声伴随着村民们一唱一和的山歌调回荡在山谷溪涧,犁地、起垄、施肥、铺膜……各道工序井然有序、一条龙推进。律令村的老百姓以手中犁耙为笔,以黄土地为纸,以汗水为墨,信心十足地绘制着“携手奔小康”的壮美蓝图。

试点先行,逐步推进

律令村地处边远山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过去由于信息相对闭塞,严重制约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存在“生产容易外销难”的问题。律令村党支部书记刘义杰说:“以前我们村群众的思想保守,加上各方面条件落后,导致大家对致富的信心不足。所以,要加快发展,推进产业富民,就得支部领头,为群众引路。”针对现实问题,律令村党支部积极充当起农村经济发展的“经纪人”,负责帮助创业大户解决土地、公路、水利、电力等实际困难,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创业户抓好农产品外销。为打消群众顾虑、树立发展信心、鼓励务工青年回乡创业,村党支部成立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抓好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

2014年底,村党支部组织创业青年到重庆、四川等农业较发达的地区进行考察,认真学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考察结束后,村党支部组织村民代表召开了“农业产业发展研讨会”。经过认真分析,村党支部认为山区有空气清新、无工业污染、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富足等特点,非常适宜种植绿色果蔬。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果蔬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只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抓好绿色果蔬产业发展,将来一定会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所以,村党支部决定以“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模式,由党支部牵头,积极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积极性高的农户投资创业,先创建1至2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通过认真总结发展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村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重点扶持,创建基地

律令村党支部通过对农村产业发展模式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提出改变以往“漫天散花”的扶持模式,集中精力创建好农村产业精品示范基地,让“基地辐射效应”促使广大农户加入到新型农业产业发展行列中来,达到产业富民的最佳效果。2015年,村党支部积极主动与交通、水利、电力、农业、扶贫等部门对接,争取产业扶贫项目,修建农业生产便道12公里,修建农业灌溉水渠1200米、小型防旱池10口,安装变压器1台,将电力设施延伸到示范基地,为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在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中,土地问题是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村党支部多次组织村民会议讨论,最终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并解决入股农户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和支持。在技术服务方面,为确保种植出优质的海椒,村党支部派出一名支部委员专程到外地学习海椒种植技术,然后上门蹲点为创业户提供技术指导。为打通产品销售渠道,村党支部经过多方考察,与遵义辣椒商会签订了“韩国优质海椒”种植订单合同,确保产品产得出、销得走,为创业户解除了后顾之忧。

优化服务,产业强村

在农业产业基地创建过程中,律令村党支部一方面帮助创业户解决生产中的具体困难,抓好土地流转,争取扶持项目;另一方面,帮助创业户打通市场营销通道,为农村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律令村蛮溪组村民钟朝凤在村党支部的重点扶持下,投资20余万元创建了“生态种养示范园”,种植海椒200亩,山塘养鱼2万尾,林下养鸡1000只。“园中绿如油、树下鸡鸭壮、池中鱼儿肥”,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卷铺展出一条“绿色小康路”。通过创建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有效解决了蛮溪组6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产业基地好,咱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丈夫在外打工,自己在家也能挣钱贴补家用。”律令村蛮溪组村民陈国英深切感受到农业产业基地带来的好处。从年初到鲜椒采收结束后,蛮溪组在家门口打工的群众总收入将超过40万元,加上群众土地入股收入,预计今年蛮溪组户均收入将达万元以上。

“支部带基地”成为律令村推进产业强村的有效举措,为边远山区产业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对于律令村今后的发展方向,村党支部班子信心十足。下一步,他们将着手成立农业合作社,由合作社来组织和推动农村产业持续发展。

第2篇

>> 我国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我国砂石行业产业链现状研究 中国农业产业链主体协调的现状与整合探析 浅谈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研究评述 农业产业链的企业效应 荷兰的创意农业产业链 农业产业链金融的浙江特色 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农行实践 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国际经验 把握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实质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研究 农业产业链的掘金空间巨大 浅析农业产业链构建 浅议我国汽车产业链中汽车营销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东营案例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问题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优势分析 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相关环境分析 农业产业链的析取、构建模式以及升级路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韩农业人口10年后将降至总人口4.8%.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光州领事馆新闻[DB/OL]. 2009.09.10.http:///chn/lqxw/t583185.htm.

【作者简介】

肖小虹(1968-)女,教授,产业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上接第A8291页)[JY][CD152mm][HT]

【参考文献】

[1]赵茂林.“十一五”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战略的新思路[J].北方经济,2006.11.

[2]李锐.生态、人口、素质:三重压力下的西部农村贫困[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05.

[3]朱启臻.农村扶贫开发理念辨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11.

第3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帮扶脱贫攻坚;现状;问题;对策;陕西安康;早阳镇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78-02

当前我国正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时期,为了不断探索工作中的好经验、好方法,现就安康市汉滨区早阳镇农业产业帮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1 基本情况

1.1 镇域情况

汉滨区早阳镇位于安康市汉滨区东北部,素有“汉滨东大门”之称,属农业重点镇,辖22个行政村3万余农业人口,2016年贫困人口 3 211户10 476人,全镇总面积204.4 km2,交通便利,收录国家级古村落2个(高山村、大沟河村),百年老集镇5个,承载着民主政治、经济繁荣、农产品交易、文化传播的多重功能,多年的积淀形成了淳朴的民风民俗和传统工艺,人文底蕴丰厚。

1.2 产业优势

早阳镇历届班子在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围绕建设烤烟大镇、魔芋重镇、畜牧强镇、林果示范镇目标,积极培育职业农民、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规模养殖场,不断扶持壮大烤烟、畜牧、魔芋、核桃等农业示范园区,全镇目前建立家庭农场9个;成立合作社56个,培育出大沟河、高跃2个千亩烤烟示范村;形成1个养猪龙头村。

2016年全镇积极发挥产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广“合作社+贫困户”“金融扶持+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等方式,推动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依托东宁魔芋专业合作社,坚持政府引导、合作组织引领、大户带动、规模种植、技术支撑的发展理念,成功创建市级示范园区1处;培育发展了吉庆、高举等6个魔芋重点村标准化魔芋示范基地133.33 hm2,2016年全镇魔芋种植面积达到566.67 hm2以上。

2012年早阳镇被列入畜牧产业十强镇,顺森养殖公司、成存养猪场、远安生态养鸡、东村福健养牛、山里源生态养羊、九里龙林生态养殖园等6个规模养殖场不断壮大,顺森养殖场创建为市级示范养殖场,山里源养羊场确定为陕南白山羊繁育保种点。全镇发展养猪大户87户,千头场2个;养牛大户10户,存栏100头大户2户;养羊大户20户,存栏500只大户2户;养鸡万只以上大户2户。经济林果园建设不断提升,早阳村钱岭核桃园创建为区级示范园,各级领导多次到现场参观指导,以早阳村、兴胜村、左湾村为代表的沿汉江一线、神滩河一线、黑沟河一线核桃为主的万亩经济林果园初具规模。烤烟、魔芋、畜牧和林果园建设发展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带动了全镇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台竹、大沟河村食用菌生产,高举村、田庄村特色养殖,代坡村中药材种植等加快发展,部分大学生回乡创业等,为实现产业富镇助推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农业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优势

农业在农村经济中和脱贫攻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畜牧产业具有投资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早阳镇地域广、资源丰富,95%的村处于适养区,条件优越,无论种植杂粮、林果、魔芋、药材等经济作物,还是从事畜牧养殖,都有优越的条件。多年来群众对于种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贫困人口中选择“有养殖意愿、有养殖条件、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实施畜牧产业帮扶,群众容易接受,符合群众意愿,能够让扶贫项目资金精准贫困人口,从而尽快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1-2]。

3 背景及效益分析

对于贫困地区而言,近5年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早阳镇是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大镇,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均占到了全区的1/10。2016年镇党委成立了产业帮扶领导小组,提出“支部+X+农户”的产业脱贫模式,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规模示范场带动贫困户发展。通过1年的推广,效果明显,尤其畜牧产业效果明显。2016年发放产业贷款688户3 180.2万元,用于养殖贷款146户656万元,实现养殖脱贫120户356人,占产业贷款的20.6%。为了如期实现各年度脱贫目标任务,今后继续在全镇挖掘产业优势,合理布局,因势利导,使其推进产业脱贫引领作用更加凸显[3-4]。

4 存在的问题

4.1 科学种养推广运用难度较大

以产业脱贫为主的贫困户文化层次低,受传统观念约束强,对科学种养技术掌握的难度较大,直接关系到脱贫产业实施的成败。

4.2 资金流动周转困难

虽然帮扶单位为养殖户发放了基础牲畜和苗木,但农户还需要购买饲料、改良圈舍,每头动物还需要投入1 000余元的流动资金,因而部分贫困户由于缺乏流动资金购买饲料,对于种植的农作物无法追肥等原因而直接影响养殖产业帮扶的效益。

4.3 技术培训针对性不强

贫困人口年老、体弱者居多,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而主管部门在技术培训时,赠送的培训资料、授课等专业性较强,参加培训的贫困人员大多既看不懂资料又听不懂讲解,培训效果差,缺乏通俗易懂、浅显易学、图文并茂的资料和现场培训,造成贫困户力不从心。

4.4 规模小,管理难度大

目前,产业发展趋于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设施化,而贫困户饲养规模小且不具备养殖条件。

4.5 产业发展快,疫病防控压力大

依托“支部+X+贫困户”帮扶发展,对口帮扶部门按政策鼓励贫困户从事产业脱贫,产业发展迅速,数量剧增,疫病防控压力增大。

5 对策

5.1 选择优良品种

近年来,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许多消费者逐渐青睐地方无公害、无饲料添加剂等优质农产品,农民种养的动植物在市场销售方面逐渐兴旺。贫困户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而地方品种具有要求低、耐粗饲料、抗病能力强等特点,比较适宜贫困户家庭模式发展。

5.2 有效利用帮扶资金

贫困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资金,扶贫的关键不是体现在提供多少资金、给予多少项目支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鱼”,只能解决一时;有了“渔”,可以延续产业,解决一世。但有了“渔”,还需要投入和付出才能有所回报。针对贫困户实际,农业和畜牧部门要充分发挥合理布局、业务指导、技能培训等作用,合理有效利用帮扶资金,积极主动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探索更实用的支撑方式。

5.3 强化技术服务

农技和畜牧部门是农业产业扶贫的主要技术指导单位,一是要针对贫困人口缺乏种养殖技术、文化水平偏低、接受能力差的实际,切合实际地编制《管理实用技术规程》,按照“科技指导、分片包干”原则,以村为单位责任到人,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动员规模种养业主积极参与技术帮扶,采取专家入户讲解、手把手帮扶的措施带领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方式脱贫致富。

5.4 解除后顾之忧,降低疫病风险

随着产业帮扶的大量投入,产业发展数量增加,疫病风险加剧。为了避免后期矛盾发生,扶贫项目要执行严格的政府采购制,建议将引种、饲料、免疫服务、销售等纳入统一采购,全部以实物和服务方式实施,行“定品种、定饲料、定免疫、包销售”的一条龙公开招标采购,彻底解决贫困户引种混乱、饲料来源复杂、免疫不到位、配种不及时、销售困难等问题,确保畜牧产业扶贫项目精准,实现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的长期目标。

6 参考文献

[1] 万莉萍.发展生态农业产业 决胜炎陵脱贫攻坚[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3):188-189.

[2] 丁永朋.大竹县农业产业巧做加法 助推精准脱贫[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6(6):27.

第4篇

本文对涉农企业融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涉农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然后对涉农企业融资研究的文献综述进行了梳理,综合了各位学者的意见。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涉农企业;融资;金融机构

1.农业产业化发展介绍

1993年潍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随后在全国开展。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针对性的完善巩固农业产业化成果。

2.涉农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1我国涉农企业融资现状

汪金敖(2003)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国,通过民间融资的企业仅占20%;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依然是60%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首选;农业企业几乎无法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获得资金。

2.2涉农企业融资难成因分析

2.2.1国外相关研究

(1)财政资金方面

Milkove D(1990)在研究财政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中认为,财政资金支持是农业经济发展初始阶段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2)金融体系方面

UlrichKoster、Jensen (2000)等认为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国家,财政资金不再是导致农村经济缺乏资金的最主要原因,缺乏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才是关键因素。Hieu,N.T.等(2010)认为民间金融支持在越南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应重视民间金融体系的建设。

(3)融资渠道方面

Myers(1984)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会遵循先内源后外源的规则。而在外源融资选择中,一般会先考虑债权融资,其次才是股权融资。金融投资公司与商业银行贷款逐步成为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2.2.2国内相关研究

(1)财政资金方面

吴群、冯青松(2004)认为虽然财政支农资金绝对量逐年递增,但其占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却有下降的趋势;陈澍,韩俊(2003)认为财政资金投资结构存不合理,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

(2)金融体系方面

赵明杨等(2006)认为银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贷款准入门槛过高,审批权限上收过度,贷款发放人员“惧贷”心理增加等。齐成喜、陈柳钦(2005)认为我国金融支持体系中的信用担保体系十分薄弱,间接阻碍了中小企业融资。

(3)融资渠道方面

融资渠道狭窄,没有建立起适合农业企业的资本市场。汪金敖(2003)强调道:农业类上市公司数量少、规模小,公司数量、市价总值、流通市值和筹资额在总量中所占比例仍然是极低的,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极不相符。

(4)农业企业方面

叶堂林(2006)指出:涉农贷款总体风险较大,导致了金融机构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中偏于谨慎、积极性不高。张永生、程晓娟(2008)通过实证调查发现:50%以上的农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60%以上其信用等级都是3B或3B以下。

3.总结与启示

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企业的研究都比较多,由于体制不同,国外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倾向于金融体系作为解决融资难的解决途径,而国内学者则更多的兼顾财政支持和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有:(1)关于涉农企业融资问题实证研究比较少;(2)研究分类不够细化。涉农企业包括了农、林、牧、副、渔、菜、茶、烟等行业企业,其在产业化程度、进入门槛、财政优惠政策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更细化的分类研究是必然趋势。

所以,本文建议以省或市为单位,对区域内蔬菜企业进行实证研究,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也为区域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Hieu,N.T.;Akiyama,K.Hieu,N.T.;Akiyama,K.Rural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in vitenam.Bulletin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Kagoshima University (Japan),(no.60)p.43-54.Mar,2010

[2]Milkove D.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U.S.Dept.of Agriculture,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Div.Financial market intervention as a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Washington,DC (USA).The Service,1990.p.21-37

[3]Koester,Ulrich:CA P is Something ng We Can be Pround of,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Kiel,2000

[4]中国社科院农村金融研究课题组.农民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供给[J].中国农村经济,2000(7)

[5]王桂堂.资本市场:解决中国农业产业化瓶颈约束的突破口[J].经济评论,2001(4)

[6]林宝清.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J].农业经济导刊,2002(1)

[7]刘希宋,王姮,赵德海.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J].农业经济导刊,2002(10)

[8]齐成喜,陈柳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8)

[9]姜长云.农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3)

[10]谭静,郭燕枝.农业产业化资本运营研究.农业产业化[J].农场经济管理,2005(2)

[11]赵明杨,朱鸿轩.融资难: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J].农村金融,2006(07)

[12]张永生,程晓娟.农村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

[13]叶堂林.论我国农业弱质性及其弥补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6(4)

[14]陈澍,韩俊.在中国农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现状和前景[J].农业经济问题,2003(9)

[15]汪金敖.论加大农业金融资本投入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3(7)

第5篇

关键词 高寒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现状;问题;对策;云南宁蒗

中图分类号 F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298-01

农村经济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而农业生产又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主体。笔者多年在高寒贫困山区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对高寒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以宁蒗县为例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1 宁蒗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 地理概况

宁蒗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断东侧,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境内山峰林立,沟壑交错,属典型山原地貌。绵绵山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海拔1 300~4 510 m,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区,干湿季分明,因受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形的影响,立体气候显著。年均降雨量910 mm,年均日照时数2 298 h,年均无霜期200 d,年均气温12.7 ℃。全县境内山高谷深,高寒山区占80%以上,俗称“小凉山”,幅员面积6 025 km2,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山区农业特困县。

1.2 农村经济现状

全县辖15个乡(镇)、91个村委会、1 152个自然村,总人口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7万人,占总人口的91.2%,有可耕地7.07万hm2,常年种植的耕地面积为2.64万hm2,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荞麦、马铃薯、豆类、燕麦等。据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县农业总产值为62 32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7 939万元,畜牧业产值17 375万元,渔业产值911万元,林业产值4 933万元,服务业产值1 1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384元。粮食总产量72 974 t,人均占有粮食312 kg;蔬菜播种面积1 220 hm2,总产量8 400 t;烤烟面积866.67 hm2,总产量1 988 t。

2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宁蒗县是一个集边远、贫困、多民族为一体的高寒山区县,广大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民思想滞后,科技意识不强,商品意识淡薄,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不足。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明确。乡级服务站所人、财、物“三权”一并下放到乡镇管理,业务主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业务指导,不便于业务管理。三是对农业产业的长期性投入不足,水利化程度低,农村农业生产深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四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龙头营销和加工企业的组织带动,农产品市场以家庭经营和民间体私营为主,难以向外地市场拓展,处于自产自销的状况。全县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特色化产业发展程度较低。五是宁蒗县整体耕地面积在逐渐缩小,而且农业所需的物资的价格也在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不明显[1]。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体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每年县委县政府和县直各相关部门与各乡(镇)党委政府(“三农”服务中心及站所)、村委会签订农村经济发展责任状,明确每个部门的经济发展主要任务。同时,要将农村经济发展的指标任务与干部的年终考核奖惩联系起来,实行每个技术干部都有明确的片区发展任务,且实行个人责任制,个人的年终考核也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完成情况挂钩[2-4]。

3.2 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

农民的科技素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迫在眉睫。利用一切资源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提高其科技素质,从而为新农村的建设打好基础。经常开展科技培训,着力将农民科技培训始终贯穿在整个农村工作中去,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水平,形成一批新型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队伍,从而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5-6]。

3.3 加快信息建设,改善服务条件

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光盘、多媒体软件、文字材料等远程传播手段和媒体,及时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农村基层干部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促使农民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3,7]。

3.4 制定产业发展思路,加速产业建设进程

因地制宜,区域化发展的制定宁蒗县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要按照建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占市场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着力培植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农村经济实体,引导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筑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使资源优势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把宁蒗县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县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进程[8]。

3.5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投入力度

县、乡两级政府应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发动群众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搞好治水改土,为广大农民创造优异的农业生

产条件。积极努力争取省、市各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各级部门要跟踪抓好农业产业建设项目资金落实情况、项目实施措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3]。

4 参考文献

[1] 苏刚.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J].吉林农业,2012(8):118.

[2] 马林仙.昭阳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360.

[3] 韦敏.水富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云南农业,2010(9):44-45.

[4] 张红琪.临猗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2):22.

[5] 章秀德.对湖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问题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03(6):10-14.

[6] 徐洪,刘卫华.新形势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摸式的探讨和研究——对镇江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调查[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19-21.

第6篇

l、明确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和意义

政府要推进农业产业化,首先要对农业发展有正确的定位。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曾经在经济形势发展良好时,忽视农业的发展,对农业投资下降,如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农业投资由1978年的53.34亿元减少到1988年的47.19亿元(《宏观经济计划与管理》谭作平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30页),而当强调农业重要时,却又往往就农业抓农业,孤立地对待农业问题,未能把它与二三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两种倾向都是由于未能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给农业以正确的定位,因而不可能把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落到实处。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某一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反映着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就越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业社会,农业是单一产业,而到了工业社会,第二产业——工业发展起来,它就成了社会经济的主导,现代社会发达国家经济的主导是第三产业,2l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必将占据主导地位。就是说,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形成一个复杂的产业系统,各产业之间相互结合、渗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要解决任何层次的产业发展,必须在整个产业经济系统中进行。所以,要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必须在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条件下去拓展思路,孤立地去发展农业是行不通的。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即社会基本上只有农业生产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是分散和落后的,当时的农业生产还算不上现代意义的“产业”,现代意义的产业是工业的同义语,人们称工业革命为“产业革命”,称大工厂的工人为“产业工人”(见《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86页)。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复杂的产业经济结构,而后起的产业相对来说生产经营水平更先进,经济效益也更高。现代经济由于第二、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因而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必然要改变其存在意义和发展方式,与其他产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去发展,要在其他产业的主导下去发展,其生产和经营方式、水平必然要向先进的二三产业靠拢、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兴起,正是体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升,使我国农业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状况转向与二、三产业相结合。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们对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只能着眼于从宏观上、从外部联系上去认识。比如只看到计划方式的工农轻重顺序;只讲农业的“基础”作用,而不愿讲它是二、三产业的附属,要为二三产业服务的作用;不承认现代的农业是工业的农业、城市的农业……。因而导致不懂得和不可能从微观方面,从一、二、三产业的内在结合上去发展农业,不善于通过三大产业之间的交叉经营去发展经济。应当看到,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很高,正是一、二、三产业的内外有机结合的结果。如美国农业人口只占2%,一个农业人口可供养100~120人。能有如此高的效率是二三产业为其提供机械、技术以及资金、供销、储存、加工、运输、市场信息、经营咨询等一系列服务的结果,是一、二、三产业微观结合的结果。我国当前的农业产业化正是一种一、二、三产业微观上的内在结合,因而能提升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能发挥复杂的、系统的优势。这正是农业产业化具有强大魅力之所在。

因此,作为政府,当前要使我国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首要的仍是要克服那种传统自然经济观念的影响,加深对经济发展的辩证性、系统性认识,要克服那种为农业而农业的思维习惯,不能孤立地,违背经济规律去抓农业。要克服在农业生产经营上安于现状,任其自由发展的倾向,或是把发展工业与抓农业对立起来割裂开来,不积极主动地以第二、三产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经营机制去武装农业,不善于提升农业的经营水平、管理水平。总之,必须从战略上、从国民经济整体上去给农业以正确定位,使农业发展与二三产业发展从微观上有机地、内在地结合起来,真正认识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和实质。这是政府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想认识基础。

2、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自身并引导相关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从深化农村改革来看,政府必然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自身并引导相关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主要是以下三方面:一是体制改革与创新,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会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导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地区分割的制约及所有制的界限,按照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与要素,这是体制上的重大突破与创新;二是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将生产、加工、销售实现一体化经营,这种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呈多样化,从大类来分有垂直一体化经营组织形式与横向一体化经营组织形式。从表象上有“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和专业市场+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及科研院校+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三是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机制创新,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市场主体之间,通过合同制、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经济关系,形成有机连结,互相促进的新机制,从而逐步建立利益共同体。只有机制创新,才能不仅使龙头企业得利,也能使所带动的农户得到实惠。

另外,政府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农业产业化应该是自由选择下平等合作的结果。所谓自由选择是指双向的,既不是强加给农民的,也不是强加给企业的。平等合作,是指参与者均有退出的权利。作为政府,不宜抑强扶劣。要为农业产业化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以确保优胜劣汰。

3、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一体化、系统化的经营,如果用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去指导,是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的,它必须要用大农业、大经济、大系统的观念去指导。

农业产业化内涵有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要求。这几“化”又是互相有机地联系着的,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农业产业化都不能运行,任何一方面搞得不好,都会影响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如社会服务,要做到产前(供)、产中(产)、产后(销)一体化,整个经营要做到贸易、加工业、种养(农)业一条龙,还应形成科技、教育、生产相结合。这些都说明农业产业化本身是一个相当庞大复杂的系统。其中每个部分,比如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则是其中一个子系统。而在一体化经营的子系统中,供、产、销,贸、工、农等又是它的子系统。再者,作为一个地区要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有许多实体性环节,包括资源的依托、主导产业的形成、龙头企业的发展、商品基地的建立、农业专业户的培养等,这里每个环节也是一个子系统。因此,整个农业产业化实践就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

一些地区往往由于市场意识淡薄,系统观念不强,造成一些环节脱节,因而形不成系统效应,甚至造成经济损失。一些地区受为生产而生产的传统观念束缚,以为只要生产出产品,经济就会发展,因而只顾抓这样那样的基地建设,结果产品出来了,销不出去,这些“商品基地”也就跨了,有些则只是号召农民发展某种项目,但科技服务严重滞后,结果病虫害一旦发生,将血本无归。有些地区只顾发展加工厂、甚至搞不少“皮包公司”,原材料无着落,技术跟不上去,成本很高,工厂成了政府的包袱。有的忽视市场信息,不懂得市场预测,盲目随从,造成大量农产品的积压浪费,损失惨重。因此,必须用系统观去认识和处理农业产业化问题。

作为地方政府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抓好利益关系的协调,基础设施、政策环境的优化,总体发展规划的明确。具体来说,一是对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依托、地理条件、历史背景要有充分了解,从而把握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方向,做出正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二是制定和运用好政策,去协调利益关系,深化体制改革,重点扶持关键环节;三是抓好市场法规建设和运行,使农业经济在与整个国内外市场衔接中,有序地运行,平等地竞争;四是大力抓好农业信息设施建设,做好市场预测。政府农业部门应开展信息服务工作,鼓励民间信息行业、农业咨询行业的发展;五是抓好农业投资的软硬设施、环境的配套建设;六是抓好农业产业化经验、典型的宣传、推广和总结工作。

从方法论角度讲,地方政府必须善于把握系统论与重点论的结合。既要全面地从整体上、宏观上去认识、规划、处理农业产业化的方方面面的发展问题,又要善于从当前实际出发,看准当前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抓准薄弱环节和能牵一发动全身的切人口,突击去抓,以带动整体的发展。由于各地发展特点、发展阶段的不同,必须明确当前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所在,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不同时期的“瓶颈”,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4、促使农业产业化建立起协调的利益机制

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企业包括农户的经济活动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只有存在共同的利益并使总体和个体的利益最大化,农业产业化的不同产业组织之间的连结才有可能。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各个实体必须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可以是“企业+基地+农户”,可以是“专业市场(或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科研”等等。市场经济要求这个“+”必须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然而由于各地区搞农业产业比。政府必然要发挥作用,而我国受几十年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所以很容易利用行政手段、而忽视经济纽带作用。这样建立起来的“一体化”、“一条龙”必然是形式主义的,失去农业产业化的实质。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既然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问题,因而必然涉及产权问题,所有制结构问题,政府必须推动农业产业化各个实体环节的产权改革,通过改革去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协调的利益机制。各地实践证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实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既有外部的关系。也有内部的关系。外部关系一般可用契约、合同等办法规范,内部关系一般应用股份制的办法结合。比如广东温氏集团公司和7000多户养鸡农户的关系是以合同形式确定的。据1986~1994年的统计,农户获利6277.5万元,公司获利6888万元,约各占一半,从而形成一种互利的紧密关系。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集团的紧密结合就是用技术参股办法,该集团总公司与分公司关系也是用参股、控股等办法实现的。还有不少企业实行职工持股办法,这些都较好地协调了内部的利益关系。因此,正确协调处理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内外部利益关系,涉及到产权改革、所有制实现形式改革等较深层次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农业产业化才能健康地发展。

5、引导农业产业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时期进行的。农业产业化,必须与“科技兴农”、“三高”农业紧密结合,必须以吸纳科技力量为根本,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

农业产业化过程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其实质是必须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相一致。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工业社会带来了种种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人的行为除了对当代人类社会有益的同时。要重视对人类后代的利益,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对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也是如此。因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要成为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战略目标。

第7篇

l、明确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和意义

政府要推进农业产业化,首先要对农业发展有正确的定位。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曾经在经济形势发展良好时,忽视农业的发展,对农业投资下降,如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农业投资由1978年的53.34亿元减少到1988年的47.19亿元(《宏观经济计划与管理》谭作平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30页),而当强调农业重要时,却又往往就农业抓农业,孤立地对待农业问题,未能把它与二三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两种倾向都是由于未能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给农业以正确的定位,因而不可能把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落到实处。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某一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反映着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就越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业社会,农业是单一产业,而到了工业社会,第二产业——工业发展起来,它就成了社会经济的主导,现代社会发达国家经济的主导是第三产业,2l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必将占据主导地位。就是说,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形成一个复杂的产业系统,各产业之间相互结合、渗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要解决任何层次的产业发展,必须在整个产业经济系统中进行。所以,要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必须在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条件下去拓展思路,孤立地去发展农业是行不通的。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即社会基本上只有农业生产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是分散和落后的,当时的农业生产还算不上现代意义的“产业”,现代意义的产业是工业的同义语,人们称工业革命为“产业革命”,称大工厂的工人为“产业工人”(见《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86页)。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复杂的产业经济结构,而后起的产业相对来说生产经营水平更先进,经济效益也更高。现代经济由于第二、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因而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必然要改变其存在意义和发展方式,与其他产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去发展,要在其他产业的主导下去发展,其生产和经营方式、水平必然要向先进的二三产业靠拢、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兴起,正是体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升,使我国农业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状况转向与二、三产业相结合。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们对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只能着眼于从宏观上、从外部联系上去认识。比如只看到计划方式的工农轻重顺序;只讲农业的“基础”作用,而不愿讲它是二、三产业的附属,要为二三产业服务的作用;不承认现代的农业是工业的农业、城市的农业……。因而导致不懂得和不可能从微观方面,从一、二、三产业的内在结合上去发展农业,不善于通过三大产业之间的交叉经营去发展经济。应当看到,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很高,正是一、二、三产业的内外有机结合的结果。如美国农业人口只占2%,一个农业人口可供养100~120人。能有如此高的效率是二三产业为其提供机械、技术以及资金、供销、储存、加工、运输、市场信息、经营咨询等一系列服务的结果,是一、二、三产业微观结合的结果。我国当前的农业产业化正是一种一、二、三产业微观上的内在结合,因而能提升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能发挥复杂的、系统的优势。这正是农业产业化具有强大魅力之所在。

因此,作为政府,当前要使我国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首要的仍是要克服那种传统自然经济观念的影响,加深对经济发展的辩证性、系统性认识,要克服那种为农业而农业的思维习惯,不能孤立地,违背经济规律去抓农业。要克服在农业生产经营上安于现状,任其自由发展的倾向,或是把发展工业与抓农业对立起来割裂开来,不积极主动地以第二、三产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经营机制去武装农业,不善于提升农业的经营水平、管理水平。总之,必须从战略上、从国民经济整体上去给农业以正确定位,使农业发展与二三产业发展从微观上有机地、内在地结合起来,真正认识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和实质。这是政府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想认识基础。

2、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自身并引导相关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从深化农村改革来看,政府必然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自身并引导相关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主要是以下三方面:一是体制改革与创新,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会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导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地区分割的制约及所有制的界限,按照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与要素,这是体制上的重大突破与创新;二是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将生产、加工、销售实现一体化经营,这种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呈多样化,从大类来分有垂直一体化经营组织形式与横向一体化经营组织形式。从表象上有“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和专业市场+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及科研院校+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三是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机制创新,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市场主体之间,通过合同制、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经济关系,形成有机连结,互相促进的新机制,从而逐步建立利益共同体。只有机制创新,才能不仅使龙头企业得利,也能使所带动的农户得到实惠。

另外,政府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农业产业化应该是自由选择下平等合作的结果。所谓自由选择是指双向的,既不是强加给农民的,也不是强加给企业的。平等合作,是指参与者均有退出的权利。作为政府,不宜抑强扶劣。要为农业产业化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以确保优胜劣汰。

转贴于 3、 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一体化、系统化的经营,如果用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去指导,是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的,它必须要用大农业、大经济、大系统的观念去指导。

农业产业化内涵有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要求。这几“化”又是互相有机地联系着的,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农业产业化都不能运行,任何一方面搞得不好,都会影响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如社会服务,要做到产前(供)、产中(产)、产后(销)一体化,整个经营要做到贸易、加工业、种养(农)业一条龙,还应形成科技、教育、生产相结合。这些都说明农业产业化本身是一个相当庞大复杂的系统。其中每个部分,比如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则是其中一个子系统。而在一体化经营的子系统中,供、产、销,贸、工、农等又是它的子系统。再者,作为一个地区要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有许多实体性环节,包括资源的依托、主导产业的形成、龙头企业的发展、商品基地的建立、农业专业户的培养等,这里每个环节也是一个子系统。因此,整个农业产业化实践就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

一些地区往往由于市场意识淡薄,系统观念不强,造成一些环节脱节,因而形不成系统效应,甚至造成经济损失。一些地区受为生产而生产的传统观念束缚,以为只要生产出产品,经济就会发展,因而只顾抓这样那样的基地建设,结果产品出来了,销不出去,这些“商品基地”也就跨了,有些则只是号召农民发展某种项目,但科技服务严重滞后,结果病虫害一旦发生,将血本无归。有些地区只顾发展加工厂、甚至搞不少“皮包公司”,原材料无着落,技术跟不上去,成本很高,工厂成了政府的包袱。有的忽视市场信息,不懂得市场预测,盲目随从,造成大量农产品的积压浪费,损失惨重。因此,必须用系统观去认识和处理农业产业化问题。

作为地方政府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抓好利益关系的协调,基础设施、政策环境的优化,总体发展规划的明确。具体来说,一是对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依托、地理条件、历史背景要有充分了解,从而把握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方向,做出正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二是制定和运用好政策,去协调利益关系,深化体制改革,重点扶持关键环节;三是抓好市场法规建设和运行,使农业经济在与整个国内外市场衔接中,有序地运行,平等地竞争;四是大力抓好农业信息设施建设,做好市场预测。政府农业部门应开展信息服务工作,鼓励民间信息行业、农业咨询行业的发展;五是抓好农业投资的软硬设施、环境的配套建设;六是抓好农业产业化经验、典型的宣传、推广和总结工作。

从方法论角度讲,地方政府必须善于把握系统论与重点论的结合。既要全面地从整体上、宏观上去认识、规划、处理农业产业化的方方面面的发展问题,又要善于从当前实际出发,看准当前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抓准薄弱环节和能牵一发动全身的切人口,突击去抓,以带动整体的发展。由于各地发展特点、发展阶段的不同,必须明确当前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所在,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不同时期的“瓶颈”,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4、 促使农业产业化建立起协调的利益机制

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企业包括农户的经济活动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只有存在共同的利益并使总体和个体的利益最大化,农业产业化的不同产业组织之间的连结才有可能。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各个实体必须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可以是“企业+基地+农户”,可以是“专业市场(或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科研”等等。市场经济要求这个“+”必须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然而由于各地区搞农业产业比。政府必然要发挥作用,而我国受几十年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所以很容易利用行政手段、而忽视经济纽带作用。这样建立起来的“一体化”、“一条龙”必然是形式主义的,失去农业产业化的实质。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既然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问题,因而必然涉及产权问题,所有制结构问题,政府必须推动农业产业化各个实体环节的产权改革,通过改革去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协调的利益机制。各地实践证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实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既有外部的关系。也有内部的关系。外部关系一般可用契约、合同等办法规范,内部关系一般应用股份制的办法结合。比如广东温氏集团公司和7000多户养鸡农户的关系是以合同形式确定的。据1986~1994年的统计,农户获利6277.5万元,公司获利6888万元,约各占一半,从而形成一种互利的紧密关系。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集团的紧密结合就是用技术参股办法,该集团总公司与分公司关系也是用参股、控股等办法实现的。还有不少企业实行职工持股办法,这些都较好地协调了内部的利益关系。因此,正确协调处理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内外部利益关系,涉及到产权改革、所有制实现形式改革等较深层次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农业产业化才能健康地发展。

5、引导农业产业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时期进行的。农业产业化,必须与“科技兴农”、“三高”农业紧密结合,必须以吸纳科技力量为根本,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

农业产业化过程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其实质是必须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相一致。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工业社会带来了种种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人的行为除了对当代人类社会有益的同时。要重视对人类后代的利益,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对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也是如此。因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要成为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战略目标。

第8篇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 现状及成效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37-02

1 县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1.1 粮食生产稳步推进

通过全面落实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国家强农支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大高产创建、间套种、粮食覆膜种植等重点科技增粮措施实施力度,不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技术等推广覆盖范围,带动了粮食生产稳步推进,全县粮食安全得以保障。2014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9.54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3.6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67.45%),比2010年增长4.25万亩,增8.6%。粮食总产量达到11.73万吨,同比增长5%以上(增速居全市第一),比“十一五”末增长2.74万吨、增30.5%。全县粮食总产年均保持5%以上的增长速度。

1.2 特色产业培植成效明显

1.2.1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014年全县蔬菜种植4.84万亩、产量7.02万吨,产值23166万元,产值增长20.5%。其中以无筋豆、冬辣椒为主的订单型冬早蔬菜发展尤为迅速,已成为河谷坝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2014年冬早蔬菜种植1.46万亩、产量3.15万吨、产值10150万元,面积、产量、产值同比分别增长8.96%、19.8%、26.8%。

1.2.2特色畜禽产业发展持续加快

全县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2014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7.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51%。以“云南六大名鸡”之一的“镇沅瓢鸡”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建成瓢鸡原种保种场1个、初级保种场1个、乡(镇)育雏孵化场2个、保种示范户200户,种用瓢鸡饲养规模达4万羽以上,瓢鸡保种扩繁初具规模。2014年全县瓢鸡存栏30.05万羽,实现产值2745万元,为瓢鸡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1.2.3优质粮油产业培植取得突破

按照普洱市“3个10万亩”优质稻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布局,由金穗粮油加工公司牵头,2014年在勐大镇建设“软香谷”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1151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1100亩,建成优质米、菜籽油2条加工生产线,收购加工稻谷630吨、油菜籽200余吨,综合产值1096万元。有力带动了镇沅本土优质粮油产业迈向产、供、销一体化。

1.2.4加快高端水果产业引入发展

以富农公司(富农果蔬庄园)牵头,筹资引入红阳猕猴桃、蓝莓试验示范种植25亩,待果品品质检测、有机认证达标后,计划2016年开始扩大带动发展,初步规划发展1万亩,积极打造地方特色高端果品产业。

1.2.5积极探索淡水渔业提质增效

着力打造镇沅渔业“生态”、“特色”两大名片,引进今晨山水产科技公司、福建个体老板等,在九甲镇、古城镇发展以虹鳟鱼、台湾金鳅等为主的优质、高效渔业示范养殖,建成示范养殖基地53亩,积极带动县域淡水渔业加快发展。

1.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通过整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地改造和“五小”水利工程等项目,全县农业基础设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014年,各部门争取投入中低产田地改造资金2381.54万元,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2.07万亩,完成市、县级计划任务的138%。全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23亿元,修复水毁工程969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新增供水受益人口2.0万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

1.4 农机化装备水平持续提升

至2014年末,全县农业机械保有量54753台(套),同比增长7.56 %;机耕机耙面积17.808万亩,同比增长6%;机收面积8634.6亩,同比增长7.85%。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8.89万千瓦,同比增6.35%,比“十一五”末增长51.2%。农机化水平达44.6%,比“十一五”末增长5.6个百分点。

1.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成果突出

2014年末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06个,同比增31.2%,合作社数量比“十一五”末增长了5.8倍。同时不断规范合作社运行管理,提升发展经营能力,完成认定县级示范社18家、市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6家、国家级示范社1家。富农果蔬、金玉农业、炳朗农业等庄园有序推进。培育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1.6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2014年县级共投入产业研究与开发科技经费950万元,同比增长9.2%。截止2014年末,全县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3个、优质种业基地3个、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1个、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个。

1.7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稳步提升

认真落实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宣传,强化农资市场源头监管,专项整治和集中打击生产销售及使用国家禁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行为,鱼用及兽用饲料非法添加药物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等,加大市场“三品一标”用标检查等。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三品一标”认证及蔬菜农残快速检测、抽测工作,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好转。

2 存在问题

2.1 农业产业小、散、弱、单现状一直存在

县域农业产业以传统原料型生产居多,且种类繁多、分布较散,产业分布互相交织,相互间发展及竞争激烈,争地、争劳力等矛盾突出,难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农户自主发展产业现象较为普遍,且较热衷于“短、平、快”产业,缺乏长远考虑,各级部门在“规划发展一盘棋”上统一较为困难。农民思想认识提高缓慢,小农意识强,固守传统产业发展观念,不敢放手投入“效益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差距甚远。

2.2 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尚处于弱势

县域涉农产业大多仍以传统的生产原料种植型、初加工型为主,缺乏精深加工企业及配套产业支撑,现有农副农产品加工业不强、农业产业链不长,农特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迟缓。现有产业和企业普遍缺乏核心关键技术,缺少自主品牌,生产设备落后,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市场竞争力不强。

2.3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的培育壮大、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开辟,对现有农业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机制却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同步推进困难较大。很多适宜产业区仍然缺乏灌溉、交通及保护设施、耕地地力提升等项目和资金的有效支持,农业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及抗灾抗风险能力偏弱,如近年来咖啡、渔业、蔬菜等经常遭受旱灾、低温冷害等影响。

2.4 农业产业扶持发展投入乏力

县内存在和发展的产业类型众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主导优势产业特点难以显现,加之因县级财力困难,各产业在农业产业扶持发展方面获得的投入极为有限,除能够保证少数支柱产业及骨干产业培育过程中得到部分资金及项目支持外,其他产业投入上很难面面俱到,多数要依靠企业、合作社或农户等经营主体自身投入来维持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农户投入的主动性,产业推进难度较大。

2.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质量不佳

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总体仍然偏少、组成形式单一(多以大户、合作社为主,缺乏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经纪人组织等其他结构形式),同时单个实力不强,农民老龄化、生产兼业化、土地经营零碎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制约了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2.6 粮食生产结构矛盾开始显现

根据对连续几年农情统计数据研究分析,因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增多、旱灾频发及种植习惯改变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中:出现水稻种植面积逐年缩减、玉米等旱作种植面积则迅速增加的趋势,这就说明了全县粮食生产总量构成中,饲用粮比重正在进一步加大,口粮比重正在减少。

2.7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重道远

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社会群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优质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得到更好重视和持续加强。就镇沅情况而言,虽然农业综合执法、农资市场源头监管、蔬菜农残抽检工作不断推进,但也一直存在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滞后(人员、机构、设备不足)、农民生态农业发展意识不足(如所谓的“玉米免耕免锄技术”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大量使用不可降解地膜等情况)、各部门联动监管不够、地方管理制度及监管长效机制建设滞后等问题,都影响到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更好提升。

3 对策

3.1 抓好重点支柱产业提质增效

突出当前烤烟、林产、畜牧、矿业四大支株产业优势,在稳控发展,提升规模基础上,继续在优质、高效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上狠下功夫,积极提升产品商品化率及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化发展。通过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和带动引领,实现其他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2 促进生态果蔬产业加快发展

充分发挥富农公司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与农户合作发展机制,认准有机生态方向,加大冬早蔬菜、生态水果、林下有机蔬菜、食用菌(含野生菌)等特色种植产业开发和精深加工,找准市场定位,争创有机品牌,继续开拓产品外销市场,全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3.3 推动畜禽产业精深加工

继续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做好技术服务和指导,在确保畜禽养殖存栏率的基础上,下决心走精深加工道路。特别抓好“镇沅瓢鸡”这个条件相对成熟、市场相对看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尽快建成瓢鸡屠宰加工厂、专用饲料加工厂和产品研发中心,实现瓢鸡销一体化,让瓢鸡从“活禽”走上“制品”。

3.4 提升茶叶产业名优声远

坚持“绿色、生态、有机”的道路,持续营造“世界茶王”影响力,叫响镇沅优质名茶,实施“抱团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现代茶叶经营主体在茶产业发展上的作用,培植茶业龙头企业,争取在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品牌打造、市场销售等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转变我县茶农、茶企做茶理念,提高镇沅茶叶名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5 扩大优质粮油产业发展

以金穗公司为带动,加大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建设力度,增加加工原料供给量,扩大加工量,积极拓展县内外粮油产品市场,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通过优质粮油产业带动,加快引导粮油产业户从兼职粮农向专职粮农转变,在实现传统粮油产业增收增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

3.6 探索打造观光农业

立足地方特色及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以建设美丽乡村、芳香镇沅等为依托,全力推进名特种养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休闲渔业。

3.7 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整合农业、水务、国土、财政、烟草等部门项目资源,大力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高标准农田地建设及农田水利、农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田地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为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3.8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积极争取项目资源及资金投入支持,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推进全县试点农业庄园、家庭农场、专业示范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培育,增加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扶持,不断总结经营模式,积累发展经验,创新管理观念,通过县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有效带动全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幅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第9篇

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与经济市场的完美结合,能有效促进生产、供应、销售三位一体成为完整的供销链,促进农业市场的发展并提高国民生产生活水平。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创新不仅能满足市场发展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更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还能有效缩短城乡差距。我国存在多样农业产业形式,如“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大户”“公司-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合作社”等。如今,我国农业产业化模式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路径与逻辑的探讨也愈发激烈。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组织路径;农业与市场经济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发展在经济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理论和实践获得创新性思考和研究,并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当前,社会各界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更多的关注目光。基于此,研究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在已有的发展形势上加入对创新路径和逻辑的思考,并重视企业家作为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核心力量,建立长期有效的发展机制,实现我国农业产业的创新和长效发展。

1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概述

1.1传统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传统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包括“公司-农户”和“公司-农户-大户”。“公司-农户”组织模式中,企业承担绝大多数的工作,而农户主要负责前期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采摘[1]。公司为农副产品产销的顺利运行,会在前期给予农民较为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指导,并进行生产种源、维护生长药物等方面的支持。该农业生产化形式较原始的自产自销家庭小工坊形式有了较大的进步,被称为订单式农业或分包制农业[2]。这种形式下,公司与农户双方通过契约维持相互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组织中最为传统的模式。“公司-农户-大户”的生产模式,加入了“大户”这一非直接接触的媒介,使模式发展更加流畅。这种组织形式下,农民依旧参与农副产品的种养。企业一方面为农户提供相关培训和服务,另一方面为大户提供生产粗加工原料和农产物的回收。其中,大户或合作社在中间起到联结作用,对农民与公司交易的进行约束和促进。值得注意的是,大户、农民间只有纯粹的交易时,媒介是大户;双方间既合作又服务时,合作社则承担中间媒介。

1.2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展

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主要包括“公司-家庭农场”和“公司-社会组织-农户”两种模式[3]。其中,“公司-家庭农场”作为“公司-农场”的优化组织模式,从生产经营规模、新进设备运行两方面促进了传统农户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但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仍为契约合作形式。“公司-社会组织-农户”组织形式的重心是农业龙头企业,包括农户、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实现各零散农户的有机结合,加上与企业的合作,构成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社会组织有效搭建农户与企业的交流桥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新型运作模式。

2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路径与逻辑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发展虽然跟着时代进步也在进行改进,但明显跟不上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产业化经营的内部精细化分工与要素融合和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化发展是目前实现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和逻辑体现。首先,产业化经营的内部精细化分工与要素融合指经营链条中各经营主体的精细化分工。实现企业、中间组织与农户的分工细化和明确性展现。在生产环节中做精做细能进一步增加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4]。其中,对市场内部的精细化操作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通过这些手段实现对产业经营组织的服务。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经营步骤的细化是基础,还要进行内部市场交易各相关要素的一体化整合。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既要有精细化分工,还应谋求各要素间的融合。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是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路径与逻辑的另一有效途径。经济市场中,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效益是收获产销规模效应、提升收益的关键,农业产业化经营也不例外。通常来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强大的技术和管理支撑。其中,先进的技术支持是产业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规模稳定的程度[5]。可见,只有强化技术创新、提升管理技巧、加强整合能力,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顺利推行。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化发展意义在于降低产业内部成本的流动、促进重点要素充分发挥优势,从而降低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成本和生产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最终实现产业的平衡稳定发展。此外,关注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探究中,应重视内部精细与外部规模扩大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两者间的有效结合,能有效降低农业产业化生产成本,并促进其向着更深方向的进步。当前,农业产业化内部精细分工、外部规模扩大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显著趋势,并不断扩大经营收益。总结归纳农业产业化长期发展的历程,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在不同阶段,农业产业化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但始终会跟随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便出现一定的发展特征和属性。因此,把握发展特点、关注发展状况,根据市场规律和情形做出相应反应,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路径与逻辑体现,也是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魏群 单位:江苏省连云区农林水利局

参考文献

[1]蔡海龙.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3,29(11):4-11.

[2]段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5,30(18):65.

[3]彭永贤,周瑞洋,张世攀.毕节试验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创新路径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158-161.

第10篇

一、预期目标

通过科技承包服务使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品质量逐年提高,产业效益明显提升,服务活力和能力明显增强,“251”种植增收计划全面实施,“三品二化”农业快速发展,经过3-5年的努力,亩收入2000元田、5000元田和万元田面积分别占到耕地面积的60%、20%和3%,牛羊品种改良率达到95%以上,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68%以上,培育在省内外“拿得出、叫得响”的优质品牌农产品2-3个,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1年达到7000元。

二、科技承包原则

根据县上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和产业培育重点,推行乡镇承包产业规模、科技部门承包技术服务的“双承包”服务机制。科技人员按照产业技术分工,采取直接承包、推荐承包、竞争承包和挂牌承包的方式,承包产业技术指导服务、科技示范、技术培训、成果总结推广应用。县乡农业科技人员主要承包棉花超高产栽培、西甜瓜、加工型番茄、酒花高效栽培技术的指导服务;畜牧科技人员主要承包牛羊改良、繁殖、育肥和舍饲养殖技术的指导服务;林果科技人员主要承包葡萄、枸杞栽培管理技术的指导服务。

三、承包任务

1、产业规模。乡镇承包产业规模落实,并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流通能人等办法协助农户开展产品销售。20*全县推广落实棉花超高产栽培技术面积1.5万亩,蜜瓜2万亩,葡萄面积0.6万亩,加工型番茄1万亩,甘草3万亩,啤酒花0.3万亩,蔬菜1万亩,枸杞0.5万亩,“1245”模式养殖户达到5100户以上,牛羊养殖、育肥、贩运专业村达到4个以上,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2万头和45万只,牛、羊出栏量分别达到0.7万头和22万只,草料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畜牧业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具体任务分解见附表)

2、技术内容。由县乡农技、畜牧、林果科技服务单位和技术人员承包产业技术服务,主要提业技术规程、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研究,实行产业跟踪服务,落实技术措施,对产业发展和示范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建立完善的资料档案。(具体技术内容见分产业科技承包方案)

四、承包职责

成立由政府主管县长任组长,财政、农业、林业、科技、乡镇为成员的产业推动领导小组,强化对产业规模落实工作的领导。技术承包小组由农技、畜牧、林果科技单位分别成立产业技术承包小组,确定产业主承包人1名,承包人若干名(包括乡镇农技、畜牧、林果技术人员)

(一)乡镇承包产业规模的职责是:

1、根据全县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适宜本乡镇的产业发展规划;

2、搞好村组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确保产业规模落实到村、组、户;

3、积极培育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好农产品销售,确保不出现农产品“卖难”;

4、组织抓好广大群众的科技培训;

5、结合本乡实际制定产业扶持政策;

6、为技术承包人员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

(二)技术承包小组承包技术服务的职责:

1、制定产业技术规程,并印发到村、组、户;

2、与乡镇配合抓好科技示范区的落实、耕作管理、技术指导、农户培训;

3、加强面上的科技培训,确保农户掌握技术操作规程;

4、细化量化产业技术指标;

5、实行技术承包风险抵押金制度;

6、完善示范结果的交流总结制度,强化示范成果的提炼、推广、应用;

7、建立健全技术应用档案,分析总结技术承包工作经验和应用效应。

五、进度计划

1、承包期限。根据产业发展效益周期确定产业承包期限。棉花超高产栽培、蜜瓜、加工型番茄、蔬菜、牛羊“1245”模式养殖等产业承包期为一年。葡萄、酒花、枸杞等产业承包期为三年。

2、20*年进度计划

(1)1月份由县产业推动领导小组与产业技术承包小组主承包人签定“产业科技承包责任书”;

(2)1月至3月中旬分产业制定技术规程、开展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乡镇落实规模有指向。同时提出产业扶持内容,给予资金支持;

(3)3月下旬至4月初做好种植、养殖的一切准备工作;

(4)4月初至5月1日前组织完成产业规范化种植任务;

(5)5月中旬至6月下旬组织产业落实的督查检查;

(6)6月中旬至10月中旬抓好产业技术跟踪指导服务,落实各项技术管理措施;

(7)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对部分产业进行考核验收:

(8)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提业承包总结和示范效益报告,对产业承包进行全面考核验收;

(9)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对考核结果做出评价,在全县经济工作会上兑现奖罚。同时对下年度产业承包做出安排。

六、考核方式

1、考核组织。由县产业推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组成考核小组,按照科技承包责任书进行实绩考核。

2、考核内容。考核小组对科技承包的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示范点建设、产业承包效应、基层群众满意程度、资料总结积累、成果应用等内容进行细化量化,实行百分制考核。产业规模的考核纳入乡镇综合目标责任书考核。

3、考核等次。根据量化指标,考核小组通过实地检查、入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考核打分,考核得分95分(含95分)以上为优秀,90-94分(含94分)为良好,80-89分为合格,79分以下为不合格。

4、考核结果应用。考核结果做为技术承包单位及个人年度综合考评的主要依据。与科技人员考核、奖惩、聘任、分配相结合,根据承包任务完成情况和群众的评价确定考核等次,兑现奖惩。

七、奖罚办法

对科技承包考核获得优秀、良好、合格等次的分别予以1.5—3万元奖励。奖金由县财政从支持产业发展资金中提取,奖金分配由各技术承包小组根据其成员的贡献大小提出方案,报县产业推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备案。对考核不合格的,不兑现科技承包奖金,并对科技承包主承包人处以风险抵押金40%的处罚,其他成员处以风险抵押金30%的处罚。

八、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产业发展。实行产业承包落实产业规模是关键。县上成立产业推动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农业、林业、科技等有关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将产业发展规模指标纳入相关部门和乡镇年度综合目标责任书中考核,加强督促检查,统筹协调落实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等关键问题,及时检查通报产业承包任务落实情况,特别是各乡(镇、场)要充分发挥行政推动的作用,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

2、明确承包责任,落实技术措施。发展产业科技服务是重点。县乡科技单位要成立产业科技承包小组,要选派技术水平好、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能下得去蹲得住、服务好的科技人员担任主承包人或承包人,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做到承包人员、指导服务、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四到位”,在重点产业上实现科技攻关与技术难点的突破,推动产业发展取得实效。

第11篇

关键词:湖南县域经济;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27-1

1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湖南省县域经济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实力不强,发展比较滞后。产业发展慢,水平低,是制约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1.1 县域经济总量明显不足

据统计,2010年,湖南省县域经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0450.06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5.7%,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但湖南省县域面积占全省的90%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3%以上。两相比较,说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处于上升态势,但速度缓慢,且县域经济总明显不足。这种巨大的差距值得各级领导反思和研究。

1.2 县域经济结构中农业比重大,产业层次低

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与弱质产业。目前,农业仍然是湖南省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同时,县域经济中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县域经济总体上产业层次偏低。湖南省农业发展存着发展水平不高、生产方式仍比较落后、规模效益低、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劳动力素质偏低等问题,县域经济基础不牢,制约了发展潜力。

2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经济发展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

从全省来看,县域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往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很低,“三农”问题突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机制制度等软环境水平较低,对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及强农惠农政策的掌握和实施存在缺陷,企业负担较重。因此,各级部门在支持农村、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力度不足。

2.2 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距大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环长株潭(3+5)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湘西地区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但是,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各地的发展极不平衡,人均资源相对较少,能源日见紧张稀缺,资源环境消耗较大,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瓶颈制约与传统发展模式矛盾日益突出,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2.3 认识不够,观念不新,制度不完善

各级领导干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它作为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情来抓;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导致措施不力;广大干部群众头脑中还没有完全树立“跳出农字抓农业”的大农业观念,没有找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明确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从而导致支柱不强,加工不深,效益不高,二三产业发展不快。

3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是中部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对县域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强调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县域经济。结合湖南省实际,必须把建设、发展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工作、关键环节和根本措施来抓。

3.1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首先,针对某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缺少的实际,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推进短期内保农业丰收、长期内可持续发展。在资金来源上,要坚持农村投融资体系的深化改革,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入齐上,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

其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做好良种引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委托、定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劳务输出。

3.2 提高认识,坚持人才兴业

应大力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可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工程,提高农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建设,增强农村干部对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大局掌控能力和细节实施能力。

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结合“阳光工程”、“春风行动”等大型公益事业,根据本地区实际,增加对农村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推动农民创业培训项目的进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各行业、各层次的培训机构的力量,形成合力,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水平。

4 总结

县域经济一方面承载着农村发展的重担,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城市经济的冲撞。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全面协调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使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化,从而带动整体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小枫.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2,(10).

[2] 武力.中国经济发展史[J].中国经济出版,1999.

[3] 周符波.县域工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J].信息导刊,2004,(14).

[4] 宋洪远.进一步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J].农业部农业经济探究中心.2008.

[5] 邱志忠.湖南县域经济与创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6] 陈耀邦.何康.中国农业年鉴.北京:中国农村出版社,2000.

第12篇

今天,召开全县信贷支农工作会议,目的是回顾总结2011年信贷支农工作,安排部署今年信贷支农工作。刚才,县农行、合行分别做了很好的发言,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信贷支农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信贷支农工作的成绩

我们都知道,2011年,受原油产能下滑的影响,全县各项经济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8.3亿元,下降1.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2亿元,下降18.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亿元,下降44.6%。但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却大幅增长,全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5.4亿元,较上年增长0.9亿元,增长18.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94元,净增1293元,增长24.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66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9元。以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效益显著提升,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日光温室累计达到10880座,蔬菜总产量达到11.6万吨,实现产值2.1亿元,增长13.2%;全县猪饲养量达到10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205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6240吨,蛋类总产量达到6080吨,实现产值1.7亿元,增长33.7%。蔬菜畜禽两大产业产值实现了“双亿”目标,占农业总产值的67.8%,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8.7%。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金融部门特别是农行、合行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2011年农行投放各类支农贷款604.5万元,合行投放各类支农贷款795万元,共计占到全县农业产业总投入的43%左右。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农行、合行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进一步加大信贷支农工作的力度

今年,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转型阶段,县财政处在了非常困难的时期,农业需要金融信贷的支持更加迫切,金融信贷支持农业发展的作用更加重要。

第一,做好信贷支农工作,是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省委、省政府把今年确定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现代农业是高投入农业,在我县财政状况如此困难的状况下,更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行、合行作为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金融机构,一定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进一步加大信贷支农工作力度,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尽快转型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第二,做好信贷支农工作,是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需要。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适应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调整了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县要建成各类园区20个,其中蔬菜产业园区10个,畜禽产业园区10个,每个乡镇、中心社区至少要建成2个现代农业园区。今年,全县农业生产的目标任务是完成粮食种植13万亩,蔬菜种植3200亩,猪饲养量达到11万头,鸡饲养量达到210万只,全县要建成4个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132元,增长16%。完成这些任务,据初步估算,除过乡镇、农民自筹外,至少要有近2000万元的缺口资金,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农行、合行是重要的支持单位,信贷投放是重要的投资渠道。因此,各级金融部门,特别是农行、合行要增强紧迫感,围绕大局、采取有效措施,为确保全年任务完成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做好信贷支农工作,是金融部门自身发展的需要。农行、合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其发展主要是建立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因此,建立良好的信贷秩序和投资环境,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支持力度,解决好农业产业投入不足的困难,既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行、合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农行、合行要在不违反政策规定的前提下,简化工作程序,变通工作方式,增大信贷总额,加快运作速度。前几天,全国人民银行系统的干部培训班来我县考察学习,几个金融部门也参与了考察学习,座谈会上,一些学员的发言使我很受启发,只要我们心系“三农”,积极争取,无论是资金总量,投放政策等,都是可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关键是需要大家进一步做好争取工作,既要符合政策,又要能把政策用好、用活、用足,更加充分地发挥金融部门支持“三农”作用。

三、认真做好逾期贷款清收盘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