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7:08: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396-01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和农村实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仍然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多强调经济可持续性,而忽视农村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性。二是21世纪既是生态文明时代,又是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时代,即“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从而使我国生态农业建设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三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目前规模不大,覆盖面范围比较小,在整个农业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因而还没有成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四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建设还存在许多函待解决的难题,比如经营规模不大,劳动力投入太高,产业化水平很低,技术体系不完善,观念理念还比较落后等。五是近年来对农业提出了高度商品化、高度生态化等要求。基于此,我们对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研究。
一,加强对相关生态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落实,注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民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曝光,公众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关心。作为全国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近年来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先后出现“毒白菜”、“毒大姜”等备受社会关注的事件。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保证食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出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落实,对出现的问题严格查处、依法办事,切实保证从源头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让老百姓都吃上质量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进一步完善市、镇(街道、市属开发区)、企业、重点市场四级质量监测网络,重点加强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执法中队和检测室建设,配备检测仪器设备,落实固定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加大对蔬菜生产基地、大中型超市、蔬菜批发市场等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频率和次数,确保主要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9.8%以上。全面落实农药、兽药、饲料登记备案和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经营、鼓励发展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监管,保障农(畜)产品质量源头安全。
二,加大投入,提高生态农业相关科技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农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农业。所以,生态农业建设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项目科技含量和整体效益。要加强与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争取新技术新品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加生态农业技术手段的有效供给。如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来开发研究生态农业技术,注重可操作性和使用性;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生态农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大力营造崇尚科技、应用科技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农民能手、企业等力量进行技术开发的积极性;要建立生态农业技术需求的内在扩张机制;要尽快建立健全新科技推广系统等。
同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协会、农业大户等组织或个人加大科技投入,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落实自主创新的各项税收政策。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蔬菜产业项目为契机,加快市育种育苗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组织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增四改”、水果标准园建设等项目,加快优质专用小麦、特色蔬菜等新品种推广,加快推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迫切需要理念上的更新。虽说生态农业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真正了解生态农业的人数极其有限。为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实践中,要把一般性的宣髌占坝氲湫褪痉督岷掀鹄矗建议在生态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建立融教育、娱乐、生产、消费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并在有关传媒开设“生态农业”专题,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宣传营造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氛围,逐步使社会各方面形成共识,进一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生态农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来营造好的发展氛围,引导好的舆论导向十分重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突破山区、全面发展’,,继续实施市抓示范园、镇抓示范区、村抓示范户运作模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平台,组织开展水果、蔬菜、小杂粮等绿色、有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拓宽生态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目前,生态农业发展受到规模、基础设施、水利等方面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山区乡镇客观地理条件限制较多,阻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下一步,应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包村扶贫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专项包村扶贫、行业包村扶贫、社会包村扶贫“三位一体”的大包村扶贫格局。建立完善包村扶贫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把包村扶贫工作纳入各部门单位年度考核范围更好地调动包村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资金和技术投入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源泉,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对于当前农业投资短缺及机制的不足陷,我们一定要创新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而且,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农业的公益性属性,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投融资环境,要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投入机制。
此外,通过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效应带动,提高竞争力。要建立完善生产标准体系,制定主导农产品有机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组成有机农业技术顾问团,帮助解决有机生产技术难题;建立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深入开展品牌创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坚持把自然条件、生态优势和产品质量有机融合,统一包装策划,多渠道、全方位宣传。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高层次会展。
参考文献
一、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概念,最早由美国土壤学家威・阿尔伯韦奇(William Albrecht)于1970年提出,它属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兴起的不同于石油农业、化学农业的替代农业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农业生产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在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环境方面或伦理方面和审美方面不可接受的变化,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于1981年首次提出,但它的内涵却与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有很大不同。中国的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源于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全球性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和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刻反思。人类认识到靠大量耗费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做到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生态农业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力图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即在保证环境不遭破坏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基础上,使农业生产得到健康、稳步、协调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一致的。生态农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途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又为生态农业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推动生态农业更好地发展,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生态农业与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正相关关
系
西部民族地区往往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不好,经济落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难以像发达地区那样通过招商引资,优先发展工业而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只有立足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兴办生态工业,进而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生态农业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
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实施的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再生,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可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而极大改善西部民族地区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在上世纪80年代初,恭城的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广大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全县有37个自治区级贫困村。为养家糊口、解决燃料问题,当地群众大量伐薪烧炭,使得森林面积锐减,森林覆盖率下降,许多山上被砍得光秃秃的。而恭城山区又为喀斯特地貌,树木生长困难,结果造成石漠化问题日益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碰上干旱少雨季节,许多村民饮水困难,生产生活环境日趋恶化。为了改善生态,解决群众的生活燃料问题,尽快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恭城以发展沼气为突破口,从生态建设入手,推广使用沼气,发展生态农业。农民看到用人畜粪便和青草料沤制后产生的沼气,能烧水、煮饭、炒菜和照明,既省柴省力,又方便卫生,便纷纷效仿修建沼气池。在政府的鼓励下,沼气池建设得到迅速推广,以每年平均建成2500座的速度发展。沼气池的普遍修建,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使往日光秃秃的山头又重新生长树木繁茂起来,也为农作物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料,使生态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2.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推动生态产业规模化、基地化发展
生态农业具有整体性特征,它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销业等组成综合农业经营体系,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物质循环再生,做到整体协调发展,可以使生态农业系统整体生产能力提高,成本下降,产业链加长,收入提高。恭城通过把农民自发开展的“一池带四小”(以一个沼气池,带动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庭院经济,整合成“养猪-沼气-种植水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提高了生态农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和综合效能,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先行进行“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生产的农民,最先尝到了“沼果”的甜头。利用沼液沼渣种植的水果,不仅产量连年以40%的速度增长,而且水果的品质、外观、味道都特别好,销售价格高,销路还特别好。优质高效、收入可观的生态农业,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情,推动恭城水果种植业向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大办沼气、大养生猪、大种果树的热潮在恭城经久不衰,生态农业迅速向产业化、规模化的立体生态农业跨越。至2000年,全县建成沼气池43万座,入户率73%,养猪30多万头,水果产量达27.64万吨,水果大量出口到东南亚,人均水果产量及水果收入居广西第一。“猪-沼-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也被誉为“恭城模式”,而闻名全国。
3.产业化发展的生态农业延长生态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区域化发展,生态农业会扩展为成体系的生态产业(生态农业种养、生态工业加工、生态商业销售和生态旅游),通过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完善和扩大生态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恭城生态农业形成了月柿、柑橙、桃李、沙田柚种植和猪牛养殖的区域化、规模化格局。优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吸引了北京汇源、大连汇坤、联发食品、永丰脆柿等柑橙月柿加工企业纷纷入驻恭城,生态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生态工业稳步推进,成长起20多家龙头企业,延长了生态农业产业链,提高了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辐射带动全县1万多户农民增产增收。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运输业的兴起。区域化、规模化的生态水果种植,扩大了生态农业景观的影响力、吸引力,大批游人纷踏至来,生态旅游业日趋兴旺。随着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态旅游业的兴起,又进一步促进恭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其能否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恭城之所以能够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显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关键就在于它选择了适合本地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并实现产业化经营,不断拉长生态农业产业链。从恭城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来看,西部民族地区选择生态农业模式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恭城不沿边、不沿海、不靠近发达地区,作为一个西部少数民族山区县,资源优势并不突出。但恭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就是境内特别适合种植水果的大量丘陵坡地,坚持发展生态农业不动摇,通过“猪-沼-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使自己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是要突出特色,增强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优势特色生态产业。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市场,没有效益,没有前途。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没有多少竞争优势,唯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赢得市场,具有竞争力。恭城的水果之所以能以较高的价格畅销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是因为其水果具有特色――绿色生态产品,用沼液沼渣种植,进行无公害生产,使水果不仅外观、品质、口感俱佳,而且是无公害健康食品,具备了一般水果所没有的特色优势。正是由于其作为生态农业支柱产品的水果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很高的经济效益,才有条件把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所谓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的良性循环农业,保证人类农业生产与自然规律的协调。
所谓效益农业,是遵循市场学原理、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的农业生产,力求以最少投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是效益农业发展的前提,效益农业是生态农业成果的最终体现。只有果敢地冲向生态农业,才能摆脱困境,减少代价,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结合实际,发展效益和生态农业是山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山西农业生产的现状
一、农业生产水平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农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其发展速度明显缓慢,生产水平明显偏低。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9.01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32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平均每年递增4.5%,同其他产业相比,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人均农业产值由1978年的119.7元提高到2000年的995.4元,虽然有较快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相比却呈扩大态势。农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8.2亿元提高到2000年的179.9亿元,平均年增长10.9%,发展还较为平稳,但同一时期占全国GDP的比重却由20.7%下降到10.2%。从人均主要农产品来看,2000年山西粮食人均占有量为263公斤,全国人均占有量却达到357公斤;棉花山西人均占有量1.4公斤,全国人均占有量3.4公斤;油料山西人均占有量14公斤,全国人均占有量23公斤。从2001年目前农业生产形势来看,这几个主要指标人均占有量还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
二、农业生产效益偏低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以山西较高水平的1998年为例,每一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林牧渔业产值为5609元,比1999年提高了1.8倍,劳动生产肉类为95公斤,然而这两项指标分别仅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74.6%和54.3%。
从耕地生产率来看,山西每公顷耕地农林牧渔总产值1978年只有739元,1998年达到8211元;每公顷粮食产量1978年为1915公斤,1998年达到3280公斤。但农业主要指标的耕地生产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有一定差距,每公顷粮食产量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2.9%,棉花为84.7%,油料仅为67.6%。
从资金产出率来看,以比较适中的1996年为例,按农业总产值和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近似计算的资金产出率全国为303%,山西为249%,按农业增加值和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资金增加值率全国为180%,山西为140%。山西农业资金的产出效益明显偏低。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低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达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反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绝对水平的一个比较理想的指标,因为它是农业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直接结果。以1995年至1997年的平均值为例,按当年价格计算目前山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绝对值为331.03亿元。产出能力占全国的1.5%,在全国的排列位置是第22位。同时选取六大类25个有代表性的农业生产要素指标通过计算,山西相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数值为0.71,即相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
山西农业发展滞缓的原因
一、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脆弱
自然条件的影响仍然是山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十年九旱更是尤为突出。
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灾害保障率低。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日趋突出,现有水利设施大部分是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目前已年久失修,抗灾能力弱,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不仅没有增加,而且实际处于减少趋势。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仍显不足,没有实质性把农业基础设施问题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加以统筹安排,尽管从数字上看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数字较大,但如果从增长速度相对指标来看,可发现政府投资额仍显不足。
二、农业生态条件不断恶化
山西省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都居住在自然资源贫乏、缺少可耕地、农业生产条件低下、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而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又增加了对有限资源和脆弱环境的压力,其直接后果是,人们由于生活需要而对森林、耕地、草地等资源过度利用,甚至滥砍、滥伐、滥垦、滥牧,从而造成自然资源破坏,使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竟然达到9.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0.8%。生态条件退化,反过来使土地生产率进一步下降,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
三、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还较落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必须适应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要求,提高其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水平。目前,山西农业还存在耕作粗放、结构不合理、规模化难度大等问题,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化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难以抵御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不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变化的要求,不利于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不利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发展效益和生态农业的优势所在
一、土地资源尚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山西土地资源中,尚有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3944万亩,其中宜农面积450万亩,宜林面积1458万亩,宜牧面积达2036万亩。山西共有滩涂面积297万亩,适宜开发为耕地的有51万亩。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效益和生态农业具有较大的潜力。与此同时,在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到2/3,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亦大有可为。
二、农业产品具有独特优势
目前山西广为种植的杂粮品种有玉米、高粱、谷子、莜麦、荞麦、大麦、燕麦、糜子、黍子、马铃薯、红薯、黄豆、黑豆、青豆、绿豆、豌豆、红小豆等17个品种,占到全国粮食品种资源库的105以上,居全国首位。不仅品种多,而且品质好,山西杂粮营养含量比周边省区要高出2—3个百分点。
此外,山西苹果产量已占到全国产量的10%左右,成为中国五大苹果产地之一;红枣产量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占到全国的16.1%,近些年因种种原因产量增长不快,但2000年仍占到全国的8.7%;核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上升到15.2%,已成为仅次于云南省的全国第二核桃生产大省。
三、农产品加工前景广阔
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生产的后续产业,是对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其附加值高,具有增值、增效之功能。通过对农产品的多层开发,多层增值,产生聚变效应,从而达到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之目的。
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营造了适宜氛围。目前山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已涌现出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集团,亦形成了一批享誉省内外的名牌产品。
依托山西资源特色和优势,强力开发十大农副产品系列化加工前景广阔,即:以苹果、梨为主的水果系列;以红枣、核桃为主的干果系列;以小米、莜麦等杂粮为主的低糖食品系列;以老陈醋为主的食醋系列;以玉米、土豆为主的淀粉系列;以玉米、秸秆为主的饲料系列;以肉牛、肉羊为主的食草动物系列;以鸡、猪为主的家畜、家禽系列;以牛奶为主的奶制品系列;以沙棘为主的野生植物饮料系列。
四、典型示范,经验可资借鉴
山西各地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已经涌现了许多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其思路清新,经验丰富,具有可资借鉴的作用。
运城市竭力发展质量效益果业,使苹果的优质果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55%,全市共有214万亩果树,预计2001年质量将达到24亿公斤,成为全国重点产果基地。据本市盐湖区龙居镇王吞村村支书介绍,目前农民种出的苹果质量高、果面好,加上连片种植,货运便利,1亩果树平均能收入2000—2500元。
朔州市大胆确立了“优玉米,精杂粮,稳油料,扩蔬菜,增牧草”的“十五字”农业发展方针,逐步实现“三三制”目标(即1/3的耕地保证农产品总量供求平衡,1/3耕地发展名特优新产品,1/3耕地发展饲草、饲料)。
太谷县致力于新的做好,优的做强,小的做大,一大批农业种养大户迅速成长壮大,涌现出了规模、质量10个全省第一的农业典型。本县范村镇发展旱垣日光温室目前已突破2400个,该镇西河村仅温室收入全村人均达到2100元,创全省旱垣温室规模效益之首。
大同市市民李良浩自投资金300万元在大同县倍家造镇南河湾农牧场建成100亩固定喷灌田和2700亩移动喷灌田,节水率达到80%。同时,他引进了速生杨、速生柳,使林木产品逐年增加,还购进了一批小尾寒羊、肉狗,使养殖业也兴旺起来。用树叶、树枝作饲料,羊粪、狗粪肥了田,作物不用施化肥,生态农业得到真正发展。
发展效益和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山西省是能源重化工基地,由于国营、乡镇煤矿的长期开挖,土地塌陷十分严重。据统计,目前全省煤矿采空面积已达2000平方公里,全省已累计塌陷土地100万亩,电力、建材工业累计损坏土地300万亩,其中耕地占到60%以上。此外工业“三废”及化学农药对河流及农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全省主要河流85%以上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由于大量污染物的排放,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和目前回收处理能力,从而使山西省土地的污染程度名列全国前茅。
二、农业水利资源浪费严重
山西省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但水资源浪费现象却十分普遍,从而使有限的水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灌溉方式原始、落后,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二是自然降水利用不充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三是土质差造成水资源利用不充分;四是地表封闭不严密造成不保水;五是部分地区私采乱挖破坏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农业种养规模明显狭小
现行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山西绝大多数农户依然是抱守土地,小块承包,多项种植,兼业经营,客观上形成了家家有地种,人人有活干,分布零散,经营规模狭小的生产格局。2000年,全省每一农村劳动力经营耕地只有5.9亩,每一乡村农户人均养牛0.3头,养猪1头,养羊1.4只,饲养家禽8.9只。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并束缚着科技因素的广泛、快速导入和推广以及生产率的提高,要素资源组合聚变艰难。
四、农业市场化程度过于偏低
在农产品价格基本放开以后,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骤然加大,农业丰收并不意味着农民必然增收,关键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普遍。山西省同发达地区相比,农副产品市场建设起步晚,规模小,档次低,体系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低,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着农业商品化、市场化进程。
发展效益和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一、勇于借鉴先进经验
发展效益农业,在山西关键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山西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而且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也有相当大的距离。以荷兰为例,谷物种植产品除了人们直接食用外,其余部分基本为畜牧业所转化,种、养业的产品全部经过加工才能进入市场,2/3的农产品还要经过深、精加工之后才进入市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份额达到28%,而山西省目前仅占5%左右。以周边邻近省份为例,河北省以强大的行政推动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惜斥巨资,集中财力一个一个地扶上马送一程,继承德“露露”集团之后,“三鹿”乳业集团又成为全国最大的乳品集团。此外,内蒙的伊利集团,河南的春都火腿也誉满华夏。
二、大胆实施资源开发新战略
首先,要从资本高投入、重复建设转向提高创新和吸收能力;其次,要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要着重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要把耕种土地的思想改变为经营土地的思想,使广大农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市场,分析市场,开拓市场,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不断更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始终保持超前之势。
三、继续增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又取决于农业的投入状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在争夺和吸纳生产要素特别是资金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据统计,1978年至1998年20年间全省财政总支出增长了6.8倍,而财政支农资金仅增长了1.2倍。因此,政府必须从资金的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调整财政、投资、信贷结构,提高农业资金的投入份额,要通过充实完善《山西省农业投资条例》,将农业基建投资在省筹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农业生产建设性投资占省级生产建设性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稳定在17%和34%以上。同时,今后对农业的投入必须要有明确的产权制度。全省性的跨农业区和跨流域的骨干基础设施应由省政府负责投资管理;区域性的农业基础设施以地方政府作为投资和管理主体,省政府可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贴;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则主要由乡村集体和农民个人负责投资和管理,地方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贴。此外,对可独立化和单位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如小型水电站、水渠等实行“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或将经营权、使用权和租赁权拍卖、转让给个人,以提高小型农业基础设施的产权效率。
四、不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在山西目前应采取多元化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其一,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倡农民自办、联办或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兴办农场;其二,有计划地调整细碎、分散经营的地块,给农民提供相对集中的连片土地;其三,在保持土地所有权不变,耕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对土地进行转包转让,使土地使用权合理地流动起来;其四,建立合作服务组织,把农户的分散生产和大市场联结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总之,不论通过什么经营方式,只要能够使农民在经营土地中获得农业生产的最大经济效益,就不失为一种好的经营方式。
五、充分发挥区域产品比较优势
山西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只有因地制宜,抓好本地区原有或适合发展的优势产业和产品,才能在市场中实现其优势所在,获取可观的农业经济效益。
玉米生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近些年来,由于山西实施“玉米高产战略”,玉米产量已成为粮食生产的半壁江山,随着21世纪朝阳产业的迅猛发展,玉米生产将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在重点推广玉米增产适用技术的同时,应大力推动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加速农业科技的扩散和科技含量的增加,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同时,对14个玉米基地县,亦应进一步加大倾斜扶持力度,发挥其支柱和辐射作用,从而为玉米的加工转化不断提供雄厚的物质保证。
油料生产处于优势领域。油料作物是山西省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作物,2000年全省种植面积已达600万亩以上。目前我国成品油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只要山西能够提高制油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增加部分先进设备,改变落后加工工艺,提高出油率,降低可比成本,油料生产的前景将不可估量。
干鲜果品具有贸易竞争优势。山西干鲜果品资源十分丰富,核桃已成为传统的优势出口产品,近年来水果生产已稳定在200万吨以上,迈入水果大省行列。目前,多数水果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苹果低40%,梨低70%。山西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使生产的干鲜水果品质处于上乘,只需采用先进科技的加工和包装方式,便会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优势。
此外,组建产品集团也是发挥区域优势的重要手段。山西应以平遥牛肉为品牌,组建牛肉加工集团;以武乡、沁水小米加工为核心,组建小米集团;以山西燕麦片厂为基础,组建燕麦加工集团;以右玉沙棘饮料厂为龙头,组建新的饮料集团;以吕梁地区为主,组建山西红枣集团;以万家寨食品公司为龙头,发展羊肉制品集团;以山西陈醋集团为基础,扩规模,上水平。同时,在组建集团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经营管理,争取在近几年内使山西优势农产品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六、竭力搞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只有农业做到可持续发展,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才可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恰恰是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除了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外,还要把生态环境的合理建设和依法保护纳入到农业发展任务之中,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在许涤新、叶谦吉两位同志的倡导下,通过召开“生态农业”研讨会,农业科技人员以户、村为单位进行实践试点,探索出生态农业的理论。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发展纲领,建有完善的试点网络,有大批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其中。但随着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问题日益突出,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经济面临着国际范围的严峻挑战。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及深入利用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条件。过去那种只靠调整农村产业发展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单纯增加食物链的某项环节,无法解决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项问题,更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稳定发展,只有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采用先进的适合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系统的基本动力,才能使农村经济发展按照农业现代化进程前进。
2 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端正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农村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刚性”的,它主宰着人们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利益推动是一般规律,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尤其如此。现阶段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必须把保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把它当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各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并不是以集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获得更多社会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取所需的简单交换之中。只有把农民个体生产行为归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范畴,把他们放入市场经济,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变化。所以,建设生态农业,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农业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把广大农民从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中改变过来。
2.2 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资生活本身。”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生物、土壤、气候等大自然力的作用而获取生物产品的一种活动。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
3 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4 结束语
当今世界中,中国农业困扰经济发展的现象最为严重。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怎样选择其发展战略是当今主要研究的热门话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侧重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重生态、重经济为基本,更加重视农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哲敏,信丽媛.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7,3(288):241-244.
[2] 马晓河.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N].人民日报,2007-02-07第09版.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X171.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1073(2020)09-0017-18
1生态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1.1局限性和开放性
局限性和开放性看似是完全对立的两个特征,可却同时存在于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之中。一方面,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时间尚短,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媲美,在体系建设和运行结构上有所不足,人均占有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难以满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少工作仍需要相关人员去探索、去实践,给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有着许许多多可以借鉴的理论,要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将这些先进思想融合应用,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先进思想作为基础,与我国国情国策紧密结合到一起,制定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有利于我国农业产业走向生态化、绿色化道路。
1.2有机性
一般来说,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政策和体制作为强力支撑,能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立足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促进农业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2]。为了保证生态农业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行,应该建立沟通与协调机制,划分监督管理责任,将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告知各相关单位和部门,使之能够有机联系起来,成为利益共同体,共同为生态农业的科学高效管理献计献策,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督。他们对于发现的污染问题要及时找出原因并加以遏制,还要思考如何能够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确保农产品能够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进而展现发展生态农业的应有价值。
2生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2.1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产业中都沿用着传统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致使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家园遭到了严重破坏,农业生产效率也极为低下。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思想,将环保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改革和创新,优化农业生产流程和模式,大幅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进程。农业生产效率得以不断提高,创造的经济效益更为可观,这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3]。
2.2扩大了农业生产效益
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希望食用的农产品具有绿色特性,愿意为这类产品付出更多的金钱,这就意味着农产品生产加工要朝着绿色、环保、节能的方向全面迈进,与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产品种类,提高农产品品质,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赢得了消费者的满意,同时还实现了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打响了品牌知名度,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2.3加大了资源保护力度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农业资源都需要给予大力保护,这是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协同发展的必要前提[4]。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研究资源保护之策,针对当前资源过度浪费和利用率低的问题,想方设法的予以解决,不同类型的资源要有相应的开发利用对策,比如说农业生产中尽量优先使用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则要尝试循环利用,降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量,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为农业生产创造优质条件。农业生产将会持续稳定的进行,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能得以成为现实。
3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3.1推行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现阶段,全球能源危机形势愈发严峻,农业生产中如果继续利用传统能源,将会让不可再生能源更早的枯竭,进而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离。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指的是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都有着较大的使用潜力,会对农业生产系统进行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基本不會生成污染物质,打破生态平衡,对于缓解能源危机、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有一种先进的农业灌溉系统,是运用太阳能或风能构建发电装置,为系统提供电能,对灌溉用水予以精准控制,可以显著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该系统具有自动计算功能,可以根据外界环境温湿度计算农作物蒸腾量,系统元件还可以自动控制发电量,保证灌溉量能够满足农作物实际生长需求,赋予了农业灌溉系统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突出展现了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的应用价值,值得在生态农业中予以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3.2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
在农业产业中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先进思想,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才能从农产品销售中获得更为丰厚的利益回报,是生态农业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路。首先,要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使先进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加工之中,用于优化农业资源的利用,调整农业企业生产加工工序,节省不必要的资金资源投入,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就会成为必然。其次,农业生产中应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其运用原理为: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有着显著差异,在生长期间还容易遭受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导致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农业生产效益随之缩水。发展生态农业,充分把握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实施机械化生产作业,利用科学手段来防治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的健康茁壮生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农业生产效益将会稳定持续的增长。
3.3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为了有效提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的综合效果,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构系统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始终遵循我国法律法规,符合市场发展规律。要夯实政府制定的相关优惠政策,实现农业生产绿色产品的全面进步,为农业经济产品的推广以及营销管理创设良好的平台。一方面,要制定规模化农产品管理工序,整合经营试点项目,积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和运行体系,提高绿色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加强对农产品的检测,不符合资质的农产品坚决不允许在市场上流通和售卖,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全面落实。另一方面,要在社会服务体系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金资源的投入,构建生态监管体系,实时动态的监督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惩处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将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着力点,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化环境监管效果。除此之外,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打造优秀的监督人才队伍,提高监管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使其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专业化指导,顺应时展趋势,有效创设良好的生态农业发展环境。
3.4积极发展农村环保产业
1、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我国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了44个指标体系,每个指标体系都有其特点,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依照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建设发展。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生态农业所在地主要特征以及相关研究者考虑相关问题的角度,通过对地区资源环境、农业相关政策、农业经济以及地区协调性等多个方面对该地区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当地生态农业生态与经济、生态农业环境与经济以及当地人口与社会环境等诸多指标进行有效评价,以此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状况,明确地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态农业经济,为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前进。
2、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针对生态农业经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那么要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对相关参数及内容进行计算评估,在评价指标计算中常用的计算方法有二级指标综合计算方法、三级指标综合计算方法以及系统总可持续性指标计算方法等。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利用二级指标综合计算方法可以确定权重,权重会随之指标数值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而通过权重的变化则可以判断出一个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与薄弱点,使相关决策者及工组人员对地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有一个较为客观清晰的认识。三级指标综合计算方法指的是农业发展指数,通过指数变化可以较为直观的看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系统总可持续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对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性进行度量,实际上也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的一种度量。生态农业健康、经济活力程度以及社会的可接受度等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对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可持续性指数计算中不适合赋予其不同的权重。通过生态总可持续性指数变化可以对同一地区或者是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时间段的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进行比较,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各地区生态农业经济的竞争力,提高地区生态农业经济实力,从而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我国生态农业中包含了多种类型的农业经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不同地区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及实际发展情况选择相应的计算方式,通过生态农业发展指数的数值变化,对不同地区的生态农业或者同一地区不同的生态农业类型发展状况进行科学比较,明确其在发展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改进,实现我国各区域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作者:刘钰 覃群明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为建设一条能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既要继承传统农业中好的方式方法也要加强学习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农业及相关技术的现代化进程,采取科学管理统筹发展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效率,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可以促进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那些单纯依靠啃食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可更新资源的增殖不断的得到重视,不可更新资源被有效保护利用,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形态,它的形成发展能够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相互促进并融合发展,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生态的健康循环和有效利用。
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为生态农业的持续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又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可靠的生态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既是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的需要,也有广泛的市场基础。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之基础、粮之根本,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
因此,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控制自然资源的功能退化,积极的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必然选择。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来临,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利用自然资源逐渐短缺,这种矛盾已经严重遏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转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入手,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来调节生态环境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并建立有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的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人们对于健康的生态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因此,我国农业市场的需求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提供可靠依据,调整农村经济扩大产业结构,发展由农业主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来适应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发展农业产业链,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2.2 生态农业建设是为了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科学的开发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的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并将2者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人类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另外,应适当的汲取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部分,并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建立既有传统农业合理发展生态的模式又有现代农业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效合一”,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3 新阶段的农业发展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其总体思路、合理布局和关键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必须着眼于我国国情,同时还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济规模,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长增收3项工作,有效制止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总体工作思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创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强化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既要实现我国家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又要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要抓好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建立信息联动避免农产品过剩,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要保证农产品质量,解决好农产品污染问题,健全相关的法制规范,严格规范上市农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品牌意识和观念。
3 发展生态农业关键措施
3.1 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创建适应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能够将生态农业发展纳入合理的发展轨道,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保障。要做好以下工作: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标准;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机制,加快制定完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调动社会各成员参与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拟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法理依据。
3.2 全面的技术支持即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了使生态农业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关部门要召集这方面的专家进行攻克研究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问题,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品种培育等技术,提供生产和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生态农业;法律保障;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使得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相协调,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优化配置生物与环境关系,建立良性循环,促使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高产、低耗、优质、高效,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极其法律保障现状
1.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我国生态农业起步于农户,重点发展县域生态农业建设,我国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2个,覆盖面广。将农业生态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初步建立了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生态农业建设稳步发展。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成绩瞩目,并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阻碍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的很多问题,一是生态意识差,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对生态农业认识不足,往往急于求成,使那些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难以推广和应用;二是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不完善,科技立项脱离实际和经济承载能力;三是缺乏保障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法制保障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成效。3.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现状我国现行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在《宪法》、《土地管理法》、《农业法》、《环境保护法》以及《草原法》、《渔业法》、《水污染防治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中。从国家的根本大法到单项的法律法规,都体现了发展可持续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理念和目标,在实践中起到了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由于部分法律制定较早,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较晚,随着改革的深入,农业经济的发展,新问题新领域的不断涌现,有些法律法规和条例必然出现了滞后和脱离实际。目前,我国仍没有一部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做出规划和保障的专门的法律法规。现有的涉农立法过于抽象性和原则性,操作性不强,既缺乏宏观的指导思想,也缺乏切实可行的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措施。另外在执法、监管、和守法层面上都存在问题和不足。
二、国外生态农业法律保障制度
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现代石油农业的教训之后,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美国、日本等首先提出发展生态农业,比我国早十几年。德国、瑞典、日本等国家在提倡生态农业的同时,重视形成与之相契合的法律,已形成了较完备的以生态农业法律为核心的,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配套的法律体系,有力地保障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德国国土面积大约二分之一用于农业生产,是世界上最早也是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农产品种植必须遵循八个法律法规:《土地资源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种子法》、《物种保护法》、《肥料使用法》、《垃圾处理法》,此外有机产品等还要遵守相应的管理规定,2002年又制定了《生态农业法》,对生态产品贴上生态标识,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都得到保护。日本农业立法的特点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在管理体制上做到管理目标明确,角色定位准确,对违法做出极其严厉的处罚,井然有序。日本生态农业,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到农业生态质量安全,确保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制度,保障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农业建设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我们应借鉴,吸收国外的经验教训,学习、引进适合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方法和法律法规,成为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生态农业,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构建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重视生态农业政策和法律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完善生态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注重生态农业教育宣传;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管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保障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生态农业的法律保障问题的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10郭方方
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法律制度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14王虹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农业经济2015任春英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由于农业种植中农药和化肥的大量施用,对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如何保护植物生态体系的健康发展,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俨然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植物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由于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所造成的安全事件日益增多,已被人们广泛关注。要想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解决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当下的主要任务,也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使国力增强,同时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因此,采取有效合理措施对植物进行保护,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确保农产品达到无污染、绿色标准,真正做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联系
(一)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中,由于植物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完善了病虫害防治体系,强化了病虫监测保障工作,很大程度上减少与降低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同时也有效地开发了绿色无污染农产品,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从而有效缓解了我国农业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因此,做好植物保护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促进与实现对植物资源的保护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在农业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向前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应注重食物安全生产,同时有效利用与保护农业生产的资源、生态及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应对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实施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强化植物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
要想落实相关措施,就要强化相关从业人员及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并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全社会对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从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根据地区、季节与作物的不同及生长情况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较合理的植物保护保障体系,并完善相关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采取更加适宜的植物保护措施,提高农作物的抵抗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
(二)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加快新型农药与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要想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使用各种化学农药时,要对其化学特性、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规律等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所以,进行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并加快与重视对新型农药的研制,以及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对新剂型、新防治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做好适用性、安全性评估。
(三)建设与推广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与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联系,这是获更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与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包含植物保护)的一种农业生态体系,其在实践中已彰显出合理性与科学性,所以对生态农业要大力建设与推广。
(四)提倡生物防治
人们对害虫防治的方法无外乎两种方式: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虽可以快速彻底,但对自然生态平衡会造成较大破坏。相反,采取生物防治,以配合其他相关防治措施,既可改变以往定期施药的状况,可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同时还可降低农业成本及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四、结语
【关键词】生态赤字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由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二者共同决定.生态承载力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系统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足迹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二者的差值即为生态盈余(赤字),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脆弱性).如果一个地区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污染,采取措施降低生态赤字,使农业发展于良性循环之中
1降低生态赤字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降低生态赤字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
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以用生态赤字来衡量,故降低生态赤字是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保持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外还必须以降低生态赤字为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整个理念,就是经济系统的增长规模绝对不能超出生态系统可以永久持续或支撑的容纳范围
农业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有持续的资源供给,同时又必须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容纳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而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可持续发展不会进一步消耗世界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会因为过度的对地球承载能力和繁荣能力的开发而导致生态债务(朗克和哈尼
可见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就是降低生态赤字,扩大生态承载力,保证农业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的供给能力和环境的容纳能力持续健康发展
1.2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旦出现了生态赤字,就表明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农业发展就会失掉后劲和依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降低生态赤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农业来说,既不能引入,也不能借贷,只能靠自身系统内部的修复与养殖.所以我们应当像重视财政赤字一样关注生态赤字,从保护环境入手,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内部能流物流通畅,保证高效运转,实现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3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成倍增长,产生了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非理.农业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和人类的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力和技术的贡献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态赤字,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农业生产才能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1.4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降低生态赤字,保护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们对劳动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可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生活与生存质量,使人、社会与自然保持协调关系和良性循环,从而使社会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
2实现宝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资源环境是人类农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人类在农业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遵从客观规律,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然而宝鸡市本身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1993-2004年宝鸡市出现生态赤字且有上升趋势,2004年人均生态赤字达1.426hm2表明宝鸡市生态发展不可持续.那么,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农业技术相结合,使之具有生态合理并良心循环的一种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平衡的大生态农业结构把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种植与农林牧渔相结合,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生物、工程和农业这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是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第一,宝鸡应当依托我国唯一农科城-杨凌农科城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致力与孵化和传播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开发关键链接技术,发展生态无害化技术,努力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支持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等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
第二,发挥政府在发展生态中的主导作用.由于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生态环境建设的多数项目在短期内没有直接的利润产出,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生态农业的核算机制,重视生态环境效益,并将其纳入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同时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信贷、税收、价格等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第三,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尤其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宣传力度,向农民公布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让广大民众真正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
2.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第一,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减少非农业占用耕地,促进土地复垦,种植农田防护林带,积极引导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减少化肥对土地的侵害.保护水资源,控制水环境污染,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当用污水灌溉农田.合理开发和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情节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二,,改善农业资源环境.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化学产品对土壤、水质、大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减少农膜的使用,降低白色污染.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提高粪便还田和综合利用比例,加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2.3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首先,龙头企业是关键,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和带动基地发展的任务.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一种是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种养加销综合经营一种是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组织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就应给予扶持
其次,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经营,都必须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努力形成当地的主导产品.有了规模,才能造就出产业,种养加工销售才会配套,龙头企业才可发育出来公司与农户和基地才会逐渐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公沾的经济共同体.寿光的蔬菜、诸城的肉鸡就是靠市场和规模发展起来的.宝鸡农村也应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努力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有新突破
第三,要在培育本地主导产品基础之上,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活力.要抓紧建设一批大型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突出高附加值产品、精深产品开发,加强特色产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开发.建立高效的绿色农产品产业政策扶持体系,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第四、要加强合作意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经营能人组建合作社,集中采购原材料并销售产品依托基层供销部门组建合作社,发挥场地和经营优势依托基层农技部门组建合作社,发挥技术和服务优势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特色农产品的中介和流通
2.4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发达的科技型农业,科技进步可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中要素的利用率,没有科技进步,就无法深入挖掘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内在潜力,就不能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就很难迅速提高农村各类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无从谈起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目前,农村传统的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地区间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随着科技发展,许多新科技在农业中很快得到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有些生物技术和产品已经用于实践,大大提高农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越来越高.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向农业领域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使农业投资变得有利可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要素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中的种子、化肥、土壤、工具、饲料等各个要素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渗透和推动.要实现农作物、牲畜、鱼类、林木的良种化,就必须利用现代育种学、遗传学的科学成就要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就要采用现代改良土壤的先进科学和技术通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抢农时,提高作业质量通过先进技术和手段的使用,有效地对森林、草原、山地等资源加以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科学技术还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及其素质来推动农业的发展.通过农业各生产要素的改变,达到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
其次,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生产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和干旱沙化,促进农业的良性生态循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生产组织的科学化、社会化在加工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开发出多品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发展先进的交通工具和设施,建立多功能、多渠道的市场信息网络在服务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通过各个环节的改变,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最后,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农业产业结构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法人转变.一旦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经营,农业就会获得综合性开发效益,农林牧、产加销更加紧密配合,形成一条龙.合理的农业结构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水、气候和生物资源,提高资源的集约化经营程度,把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对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5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中国农村居民平均教育年限只有7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农民技术能力整体地下,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使农业生产难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经营,束缚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的农业市场信息和农业经营的知识十分匾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首先,培养现代农业经营者,需要增加农民急需的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的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迅速获得增加收入和就业基本技能,并组织农民外出务工,为农村富裕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农业外的就业机会,使他们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成为适应现代产业活动和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素质农民
其次,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尽快建立起由政府和非政府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如各类技校、乡镇农技站及非政府类农民培训结构等,充分发挥各乡镇农技人员和乡土人才的作用,对农民进行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培养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
第三,加快农村信息工程建设,通过教育、宣传、示范、引导农民获取更多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改变保守的思想、观念与习俗,把他们塑造成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合作式农民
第四,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使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领导能力,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用统揽全局的眼光来认识农民增收问题,寻找农民增收途径,切实以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利益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第五、加强对农民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要让农民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帮助他们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张庆文:《我国生态农业正在顺利发展》,《生态农业研究》1998年第六期
[2]高振宁:《发展中的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环境保护》2002年第五期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发展分析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1实施生态农业,可以建立和管理生态上自我维持的、在不会明显改变原生态环境的情形下,形成一个投入产出合理的农业生产系统。生态农业要求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和多次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它原材料的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副、渔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1.2实施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环境不仅常常遭受其外源污染与破坏,而且现代常规农业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生态农业有利于缓解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过度开垦、乱砍乱伐、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控制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造成的污染以及农产品消费带来的生活废弃物、废水、废气污染。
1.3实施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生态农业的研究与实践一直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连成一体。以循环经济理念来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推动各相关领域的“产业共生”、“要素耦合”、“整体循环”、“综合利用“和“产业生态链”,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载体。因此,实施生态农业,有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农业融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之中。
1.4实施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沿用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顾生态环境后果、单一追求高产农业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以循环经济理念为中心的生态农业,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可行途径。
1.5实施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农村居往环境。循环经济在生态农业中的体现,可以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居往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如,实施“生态家园”式生产,把农家的猪舍、厕所、沼气池连建,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形成无病菌、肥效高的农家肥,同时又改善了庭院的卫生环境;农民不再焚烧作物秸秆,减少了空气污染等。
2. 我国农业结构现状背离循环经济理念
我国当前农业结构无论从农业内部农业结构,还是农业的投入产出结构以及技术结构,抑或是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不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
2.1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农作物种植单一化连作,使农业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遭到削弱,其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加大,对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下降,而且这会破坏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的平衡,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种植业内部一直粮饲不分,饲料作物依赖于粮食作物生产,导致对粮食和农业资源的非经济利用,相应增加对粮食的需求;林业内部长期以林业产业体系为主,忽视林业生态体系的建设;畜牧业则形成了以养猪业为主体的耗粮型结构;在渔业上,我国渔业以捕捞为主,捕捞强度不断增强,生物资源结构日益恶化,生态环境遇到破坏。这种不合理农业结构使得在资源投入方面产生倾斜和偏差,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2可利用资源与日俱减与农业粗放经营之间的矛盾
农业资源总体不足,加上有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使可利用资源与农业粗放经营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农业用水往往要让位于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的紧张局势将日益加剧。与可利用资源的与日俱减相比,农业粗放经营却是大行其道。据农技部门的调查分析,农田季节性抛荒面积很大,长年性抛荒也存在。传统的沟港、漫港等灌溉方式,造成了水分的大量流失,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同时也使肥料的利用率降低。典型的粗放经营生产方式,造成农业资源浪费,比较效益低下。
2.3农业产业链短,各环节联系不紧密
农业产业链是指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农产品消费领域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是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副产品转化为饲料和高附加价值产品,从玉米芯、果皮、果肉和果渣中提取膳食纤维、香精油、果胶物质、单宁、色素等,我国的农业产业链较短,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加工层次低,导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许多农产品直接进入消费领域,消费后剩余物质也是直接排放于自然界中,没有很好地将各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
3. 农村产业生态转型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必须选择
生态农业实际上是农村地区运用可持续发展原理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内涵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通过合理规划、组织农业生产,建立和管理一个结构、布局合理,效仿生态系统的能量梯级利用和物质循环的、生态经济效益良好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从而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自调节能力,提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村生态产业不仅能提供无公害农产品,更能提供生态公益服务。在循环经济中主要发挥四种功能:一是经济功能。提供各种直接供人们消费的绿色农产品以满足都市消费需求,优化城郊产业结构,带动农业环保产业兴起,增加就业机会,提
高农民收入。二是向生态工业等其他产业提供可再生的原材料。三是生态功能。消化利用来自生活领域和其他产业的排放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深入,直接发挥净化、美化环境和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四是社会功能。在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中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游玩的场所与机会。生态产业发展除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外,更重要的在于直接接受大都市里强大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辐射,与工商产业、服务业融为一体,发育成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新的市场经济增长点。
4. 循环农业产业转型的战略重点
随着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生态农业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深化。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牧业以及延伸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以及农产品消费领域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或产业生态链延伸生成网状分布、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和协同作用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经济系统在不断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农副产品的同时,与其他产业间有着密切的能量、物质、资金和信息的流动与交换等联系。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样应放在大的生态系统中,并且系统地研究其与生态系统及包括工业、社会服务业、社会系统等于系统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才更具有科学性。因此,生态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农业,它指的是在农业经济子系统与外部社会经济及其他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符合循环型社会的原则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内部规划、组织的生态化。
参考文献:
[1] 刘伟明 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模式 [J] 台湾农业探索 2007年第01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 灌区 节水 模糊数学 隶属度 决策
一 灌区发展生态农业节水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是以合理投入为前提,通过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及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承受能力相适应,在不危及后人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生态农业在宏观上作为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一种战略思想,在区域上作为一种协调农业各业全面发展的农业生态工程,对生产单位而言,是一套经济高效的农业实用技术体系。
要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水资源作为一种再生资源,其更新再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靠水文循环过程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补给。深入研究水文循环的结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支持条件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区域生产水平、环境的容量能力等对发展生态农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对水资源进行适宜的利用和调整,才能使其向着有利于农业生态可持续性发向发展。因此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向前发展,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须十分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约用水是提高用水效率,增强水的承载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只有采取必要的节水方法措施才能不断满足地区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目标需求,使农业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承受能力相适应。
叶尔羌河灌区位于我国西部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缘。其总面积为14619平方公里。灌区东西两面处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布谷里、托克拉克沙漠的挟持中,呈带状分布,宽40-80公里,长400公里。是典型的“走廊绿洲”,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最大的一片绿洲。由于地处欧亚腹地又处在三个沙漠的挟持中,所以灌区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具有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特点,农业生产全部依赖于灌溉,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灌区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300万亩,扩大到现在的660万亩,人口也由70万人发展到169万人。目前叶尔羌河灌区植被减少,生态环境脆弱,绿色走廊衰退,沙漠扩大,沙尘暴天气增加,给灌区的生态农业造成极大的威胁。在现有水资源利用的清况下,既要满足灌区灌溉的需要又要保护好叶尔羌河下游生态环境以及向塔里木河下放生态水是难以办到的。只有采取节水措施,才可以不但使灌区自身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也为塔里木河干流做出应有的贡献,使灌区的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 灌区生态现状及规划目标
关系灌区自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主要指叶尔羌河下游由胡杨、灰杨及有关灌木林组成的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绿色长城。叶尔羌河作为塔里木河的三大源流之一,还应保证向塔河干流输水,为塔里木河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自治区有关单位及叶尔羌河管理处经过七次实地考察证实,叶尔羌河下游胡杨林,原来上起麦盖提县的西敦,下止叶尔羌河口长约320公里,宽处超过20公里,有林面积26.7万hm2。现在保留的林地上起巴楚的阿拉根,下止上游水库,总长270公里,面积减少到16.9万hm2。叶尔羌河多年平均补给塔里木河6亿m3水,相当于塔里木河总径流的10%,自上游水库建成后往塔里木河下放生态水呈递减趋势,以至于自86年后无水补给。这些变化除与向塔里木河下放生态水的河道不通畅,沿途输水损失较大有关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灌区用水量的增加引起的。
(表1) 叶尔羌河补给塔里木河情况表
年份
年均补给水量(108m3)
占塔河总水量(%)
1961-1976
2.06
4.1
1977-1985
1.32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