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的艺术

传统文化的艺术

时间:2023-07-12 17:08: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的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的艺术

第1篇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我国历史文明演化进程中历经各个历史时期人物的创造产生、汇集,并传承下来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也可以归纳地讲,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先贤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观念文化中,在历代陶瓷装饰艺术中,人们习惯将常见的动物、植物等,用图案的方式装饰在器物表面上。有时用人们爱听的谐音表达一句话,或是用图画的形式把这句话表现出来,都能形成一幅富有吉祥寓意的作品,如许多陶瓷艺术创作者通过描绘“鹭”表达“一路平安”。历代遗存至今的大量陶瓷艺术品,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吉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也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得以传承、发展的载体。这也侧面反映了中国先民乃至当代人的观念文化和审美理念。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文物方面许多历史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冶陶技术及陶瓷装饰技法的精髓,如商、周时代是以青铜器为时代标志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陶瓷装饰和青铜器饰相似,刻纹白陶的烧制成功是制陶工艺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制度文化方面在制度文化方面,最典型的要数在题材运用方面,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在这段时间里,陶瓷装饰有官窑、民窑之分,如“龙”的题材一般都用于官窑,民窑禁用,这在当时已经形成一种制度。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以及丰富多彩的文明。

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辩证统一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作用与陶瓷装饰艺术实现审美、美育的功用是辩证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功用在引导教育、教化,如《诗经》倡导“夙夜在公”,[2]《尚书•周官》也有名言“以公来私民其允怀”[3]倡导天下为公,以整个民族、社会、国家为重。而陶瓷装饰艺术则是通过含蓄的图案、纹饰加以表现某些思想、认识、理解乃至审美。中国美学思想是重“意”的。陶瓷绘画装饰则体现出美学中的“意”以古典美学为最高理想,这种审美理想反映着中国传统的陶瓷绘画的艺术本质。如瓷界泰斗王锡良《黄山西海》作品如图1所示,作品流畅大胆,整个画面呈现一种“简约”的感觉。注重那种含蓄的美,展现自然恬静的感性韵味。随着陶瓷技术的进步,颜色釉与白胎的结合,粉彩艺术与雕刻、豆青、青花、开光等多种装饰技法结合,形成多种新的装饰形式,根据作品的要求,相互结合,达到整体设计效果,使瓷器装饰得更为完美。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秦汉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领域都有世界级的大师,其各篇佳作,名传遐迩,历久常新;书法、绘画、歌舞等艺术也登峰造极;许多科学技术在当时位居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陶瓷装饰艺术也出类拔萃,并且陶瓷装饰艺术也因当时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实现文化、艺术的“双丰收”。文化的繁荣促进艺术的发展,陶瓷装饰艺术的灵感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这在当代陶瓷装饰艺术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如21世纪初,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的粉彩雪景瓷板画《三顾茅庐》作品如图2所示。作者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故事情节的把握,对三顾茅庐这一故事回归到传统文化语境中进行梳理,在陶瓷装饰上,整个画面意境开阔、场面宏大而视觉中心突出,场景既符合历史真实意义,又调动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寓意,在极其微细处彰显作者艺术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人物刻画方面,极其注重人物神情,求贤若渴是这件作品重点要表达的主题。在视觉效果上,在黑与白的苍茫间透露出极具绚丽色彩,给人一种恢弘而不失细腻的审美享受。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有陶瓷装饰艺术的精妙,也正因为陶瓷装饰艺术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相互渗透的关系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而艺术种类、载体的不断丰富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到陶瓷装饰艺术领域,凸显艺术装饰中的文人雅韵,粉彩装饰中的文人画、山水画等。如现代粉彩艺人以竹林七贤、桃园结义、精忠报国、才子佳人、仙道神佛等故事传说进行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再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创作的粉彩作品《鱼戏莲塘》(见图3),以泼釉的“形”作为画面的主体结构,如泼釉形成的密集的枝干,再在其间穿插梅花;通过泼釉形成几个大的抽象不规则色块,在其间绘制花鸟,不规则色块因所绘花鸟不同而可以看作是荷叶或其他之物,这集中表现了对佛教“莲花”圣洁与自由心性的赞美。

3相互促进的关系

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促进了陶瓷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传统的发展也促进了陶瓷艺术装饰的进步。因此,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为相互促进的关系。如在现代陈设艺术陶瓷装饰中要求无论是图案纹样装饰形式或绘画装饰形式,无论表现题材是人物、风景、花鸟或动物,它都必须巧妙的在碗、盘、瓶、罐等器皿上进行构图,并且是和器皿冰融于水的结合,更好地以画美物、以物托画。从而形成了的装饰形式,配合陶瓷绘画的技法、工艺手段、工艺材料,形成了特有的陶瓷装饰艺术语言和审美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将其数千年的思想内涵以各种形式运用到陶瓷装饰上,并通过现代陶瓷艺术装饰技法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结语

第2篇

论文摘要:我国现代招贴设计概念的产生虽然源于西方,但其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中国特定的历史人文元素紧密相连,招贴设计的核心在于传达特定的理念和文化气息,然而随着中国的全球一体化进程,这种气息被现代商业属性所掩盖,甚至被大多数设计师忽略。本文通过研究现代招贴设计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中国画和民间美术的传承,希望能为招贴设计构建中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延续提供一些意见。 

 

现代招贴设计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构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是一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设计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到印证。本文中主要介绍对中国画和民间美术两个方面的传承: 

一、现代招贴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 

(一) 笔墨的传承 

说到对水墨的传承,就不得不提到靳埭强,他说:“电脑这一工具,非常简便的被广泛运用,但水墨的渗化,绝不可能有计划的控制它的形状和色调,电脑和喷绘一样不可能造到作,印刷技术也不可能达致,只有通过微妙的毛细管根纤维的接触,才能有奇妙的变化。”他作品中的水墨,极简、单纯、也有用水墨以英文字母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用水墨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将水墨和点、线、面结合通过新的图形形式完成作品的,水墨在他的画面里凝重、通透、变化丰富,体现出他对水墨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他的海报作品大片留白、空灵肃静、清雅纯净,似幅幅高洁的中国画。 

日本设计师田光中一:“靳埭强的海报是极富东方色彩的。他每一张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传统上的风格,静盈而端庄,简洁清亮,毫不纷乱,常见一大片留白,整洁中如清风拂过,成为海报的主题。构图简约。在靳埭强那静悄的画面上,常有墨迹遗痕。笔和墨描画出来的不是什么绘画,也不一定是字,只不过是饱沾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优美的轨迹来。那些由墨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 世人感到是东方心魄的跃动。”这红跃动的东方心魄,就是靳埭强先生对中国画水痕墨韵的传承。 

(二) 意象的传演 

中国的水墨画不讲究“肖神”,而重点在于“通意”。画家把各种要描绘的事物先急在心里,然后才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当一张宣纸铺在眼前,国画的意在笔先,运筹构图,下笔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气呵成的意境在靳埭强形式的现代设计上尽情展现。在设计中承传水墨这种形式时,他思考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面对水与墨,毛笔和宣纸,我能理解我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了一个概念,只有用这种材料和方式把我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毛笔是有生命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我喜欢把自己的创意和这种有灵性的生命融合起来。” 

二、现代招贴对民间美术的传承 

(一) 图案的传承 

中国民间美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们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图腾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去年春节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户外广告栏中可以看到“金童子与可乐”的招贴。该招贴就是把国人家喻户晓的吉祥图案年年有余的形象,直接与知名饮料品牌可口可乐相结合,使传统中带有强烈的现代色彩,现代、时尚中又包含传统元素。这种巧妙的结合,使图形艺术表现出一种跨时代的魅力。 

近几年新兴的房地产业及与其关联产品类招贴,顺应了中国人求祥祈福心理,大做文章,很多宣传海报招贴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样既能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满足人们求祥心理,同时也展示了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魅力。如年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给某房地产做的系列海报中就分别用到了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剪纸和染织,反映的民俗民风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情节。 

传统是发展的,古人为我们今人传递传统,今人则为后人创造传统。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更好地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切实推进我国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我们要用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创造出新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招贴设计文化来,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招贴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传统民间美术在招贴中应用的范例非常多,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二)意蕴的传承 

中国传统民间图形本省就意味深厚,寓意丰富,各中往往蕴藏着多元的吉祥意义。 

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因吉祥艺术带给人幸福与安宁,驱散着人们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畏惧与猜疑,吉祥艺术的价值意义就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而成为民间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鱼为例:作为自然形态的鱼,西方的传统,要研究它的生理结构特征,他的固有色和条件色、质感、量感,艺术的标准在于模仿自然的艺术技巧。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鱼,多是“阴阳鱼”“八卦鱼”“鸡头鱼”“虎头鱼尾”“人头鱼尾”“鱼戏莲”等,这种不以自然模拟为造型标准,不以形似为规范,而以鱼自喻,借物寄情,以物言志,表现了双鱼相交而生万物的宇宙观和子孙繁衍万世的生殖崇拜。它并非反映自然生活现象,而是阴阳万物交感、生存繁衍观念的隐语符号。 

招贴设计设计可以说是由“意”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利用形式法则创造出可视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意”的内涵进行了表现或象征,而观者则通过象征图形引发联想机制,得到“意”的内涵。这样一个过程,即为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图形设计绝非对“意”的简单陈述,而是升华和提炼,是一种再创造,可见,由此而生的“有意味的形式”必然包含着设计者的观念与情感,它们与设计的主题思想融为一体,被观者所感知。意念赋予形式以生命,因此形式在展现意义上变得积极主动。 

财神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既平安又能财源滚滚。因而财神也被纳入许多设计师的设计元素中。卓越形象品牌传播事业机构为老板牌吸油烟机所作的“财神篇”招贴,就是透过财神这一形象,来表达该品牌的内涵。招贴形式非常简单,但却用这一民俗形式充分反映出中国人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 

中国吉祥艺术是浸透了民众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质量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不幸的规避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吉祥艺术构成了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观,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观念、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培养和传统道德操守模式。优秀的设计,不仅透过形式来表现意义,还可以主导和控制观者的欣赏角度,使作品在意义上得以完整的呈现,使表现意图达到准确的传达,这对于招贴设计设计的信息与情感传达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传统,去探寻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将已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的“意”,延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来,从而延伸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 

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正处于急速发展时代,在全球一体化形式的带动下,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设计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我们的设计者不应该盲目崇尚西方的设计思想和形式,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淹没在纷繁芜杂的国际气息中。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不在于有这一艺术形式,而在于这一艺术形式是否独具有特的中国文化特色,是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这才是中国设计者任重而道远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贝莉.《谈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统理念的传承》苏州大学学报,2004 

[2]王序.《靳埭强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第3篇

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通过生活、生产、文化多方面的积淀,所产生的文明成果,就是传统文化,可以说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传承,通过传统文化,人们不仅能了解到历史并对历史加以继承还能够在先辈的基础之上,开展出新的技能基础与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的艺术设计者,应在对传统文化有着初步认知的基础之上,对传统文化也要起到促进的作用,这样既起到了传承的作用,也能够完成对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有效推动。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民族也都有其相应的文化与风俗,经过长时间历史的沉淀,使得民族文化新颖别致,特点鲜明。传统文化具有着多种的表达形式,其内涵呈现形式主要集中体现在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方面之上,从中我们不仅能够体会不同地区的审美标准也能够感受到不同地区的情感表达方法。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传统文化元素经常为设计师们所使用,成为了信息时代现代设计艺术的主要元素,相应的科技元素的冷色调通过传统文化元素温馨而自然的中和,就使得原有的设计产品多了一份清新,也荡涤了人们的心灵。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开始树立其独特的别致风格,从众多艺术作品中所引用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现象中就能够看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历久弥新的,是具有力量的,能够不被新兴文化所影响,且更加稳固地屹立于文化丛林之中。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长城、四合院、故宫、园林以及各类塔、钟、楼阁等;二,自然。熊猫、长江、黄河、松竹梅、鲤鱼等;三,文化。山水画、书法、十二生肖等;四,娱乐。笛子,各种棋类,皮影以及脸谱等;五,生活。筷子、金锁、如意等;六,民俗。对联、月饼、以及剪纸等。我国历史文化悠长深远,其文化产物元素也不胜枚举,现代艺术文明中,经常会引用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写意表达对象,进而完成作品理念的表述,这能够看出,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艺术的联系是紧密的,二者之间是起着传递与承接的作用的。

二、玻璃产业与玻璃艺术文化

1.玻璃艺术的产生

与我们的固定思维意识不同的是,玻璃是液体而非固体,通过熔融这一化学过程,形成了连续的网络结构,再通过冷却使得网络结构中的物质粘度增大并硬化,最终形成的硅酸盐类的非金属材质。玻璃成为商品是在公元十二世纪,十八世纪,比利时人则研制出了平板玻璃,随着美国人研发出现代工业中的玻璃引上机设备,以及玻璃的工业生产逐渐形成规模,玻璃艺术也因此生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玻璃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使得玻璃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方面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而玻璃艺术也随着玻璃生产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玻璃制品的分类

玻璃种类繁多,从用途这一方面对其进行分类,可分为两种:一,器皿类。生活中大多数用的是这一类玻璃,食品类、装饰类等;二,平板类。建筑用材中大多使用这类玻璃,挡风玻璃、透光玻璃等;若从成分来进行划分,也能够分为两种:氧化类和非氧化类,氧化类主要有硅酸盐玻璃、磷酸玻璃等,其中,建材方面多用的是硅酸盐玻璃,磷酸玻璃主要应用于科研事业。玻璃经过深加工后,能够形成多种样式,因此,艺术效果使得玻璃艺术体现的更加明显。通过技术的不断改良与演进,使得玻璃艺术的呈现方式也得到了更新,制作出了:琉璃制品、水晶玻璃、钢化玻璃、彩印玻璃、高级银镜玻璃、彩釉钢化玻璃、喷砂玻璃、中空玻璃等。玻璃艺术能够运用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使得玻璃在保留其基本使用性能的基础之上,也能够起到丰富人们生活的作用,因此,玻璃艺术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方面所建造的水晶宫的主要材料就是玻璃,德国通用公司所建造的透平车间也是由玻璃所制成,从中能够看出,玻璃艺术对于生活乃至艺术成就的影响是巨大的。

3.文化对玻璃艺术的影响

文化能够反映出民族与国家的底蕴,能够呈现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形态传承,通过物质到非物质的输出,这样的一个转换过程,向外界展示了公共的文化产品。社会是由众人所组成的,可见个人对于社会的影响程度,人们在进行改造、建设世界的过程当中,也在不断地形成、塑造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体系,在这样的一个交互的过程当中,就能够产生多种不同层次的文化,并体现出文化所包含的基本价值。文化是社会的精神底气所在,从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需求,而玻璃制作的过程当中,就要遵循着一定的文化方式,这样的文化方式正是玻璃艺术,玻璃艺术能够带动着玻璃产业的文化发展,并通过玻璃这一介质元素,丰富了文化市场。玻璃是需要文化环境的,因此,玻璃艺术的作用就是至关重要的,玻璃产业有着多种不同的品牌,而通过其不同的玻璃艺术作品中能够看出其别树一帜的审美魅力,这是文化所赋予玻璃制品的,而这一审美魅力是通过历史的沉淀从而建立的。玻璃制品品牌的建立,同样是在文化背景下生成的,这一品牌的基本理念是符合当时人们的基本审美水平的,能够反映出当时文化的主要呈现方式与价值走向。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玻璃艺术中的运用

国画、山水画、青铜器、瓷器这样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玻璃艺术中,是十分常见的,从形态呈现、纹路走向上都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再者而言,酒类的瓶体设计,都运用了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洋河蓝色经典系列的玻璃酒瓶就采用了青花瓷原色的色调,通过悠长深远的蓝色来展示出酒文化的历史悠久,青花瓷类型的瓶身能够表现出传统文化元素中淡定大气的特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成就了传统文化独特的风俗,梅瓶是由古代流传至今的酒类容器,其造型结构敛足、小底,从整体上来看,体态修长、气势突显,能够体现出中国自古而来的内敛又不失威严的独特文化风韵。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现代陶瓷装饰;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审美价值

1 陶瓷装饰艺术的内涵

1.1陶瓷装饰艺术概念界定

现代陶瓷装饰艺术是将作品内容与形式寻找完美结合点的重要手段。因此,现代陶瓷装饰艺术审美的根源,就是其装饰的本质。对于“装饰”一词,古已有之,并且有着数种不同的解释,如《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孟光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可见,装饰一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着打扮、装饰点缀、装饰物品等几种较为常见的释义,但这些解释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使得人或物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即达到一种美化效果。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陶瓷装饰上追求变革与创新。

人们看到的陶瓷艺术品大多是经过装饰的。所谓陶瓷装饰,是将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进行艺术创造,即陶瓷艺术家运用装饰规律和美的法则组织、安排陶瓷从器型到画面的关系组合,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视觉世界。例如,从原始彩陶图案可以看出线条在陶瓷装饰中的简单运用,虽然这种线条是稚拙的、草率的,但我们可以从这种随意的线条可以明显感受到人们意识的朦胧,以及一种对审美的原始时期的最初形态。通俗地讲,对于陶瓷装饰的理解,一般可认为就是对陶瓷器物进行修饰、打扮,它是通过釉色、纹饰来美化陶瓷造型,达到釉色、纹饰与造型的完美结合,用陶瓷装饰特有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创意。

2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要义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我国历史文明演化进程中历经各个历史时期人物的创造产生、汇集,并传承下来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也可以归纳地讲,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先贤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在观念文化中,在历代陶瓷装饰艺术中,人们习惯将常见的动物、植物等,用图案的方式装饰在器物表面上。有时用人们爱听的谐音表达一句话,或是用图画的形式把这句话表现出来,都能形成一幅富有吉祥寓意的作品,如许多陶瓷艺术创作者通过描绘“鹭”表达“一路平安”。历代遗存至今的大量陶瓷艺术品,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吉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也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得以传承、发展的载体。这也侧面反映了中国先民乃至当代人的观念文化和审美理念。

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物方面

许多历史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冶陶技术及陶瓷装饰技法的精髓,如商、周时代是以青铜器为时代标志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陶瓷装饰和青铜器饰相似,刻纹白陶的烧制成功是制陶工艺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制度文化方面

在制度文化方面,最典型的要数在题材运用方面,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在这段时间里,陶瓷装饰有官窑、民窑之分,如“龙”的题材一般都用于官窑,民窑禁用,这在当时已经形成一种制度。

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以及丰富多彩的文明。

3 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3.1辩证统一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作用与陶瓷装饰艺术实现审美、美育的功用是辩证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功用在引导教育、教化,如《诗经》倡导“夙夜在公”,《尚书·周官》也有名言“以公来私民其允怀”倡导天下为公,以整个民族、社会、国家为重。而陶瓷装饰艺术则是通过含蓄的图案、纹饰加以表现某些思想、认识、理解乃至审美。中国美学思想是重“意”的。陶瓷绘画装饰则体现出美学中的“意”以古典美学为最高理想,这种审美理想反映着中国传统的陶瓷绘画的艺术本质。

如瓷界泰斗王锡良《黄山西海》作品如图1所示,作品流畅大胆,整个画面呈现一种“简约”的感觉。注重那种含蓄的美,展现自然恬静的感性韵味。随着陶瓷技术的进步,颜色釉与白胎的结合,粉彩艺术与雕刻、豆青、青花、开光等多种装饰技法结合,形成多种新的装饰形式,根据作品的要求,相互结合,达到整体设计效果,使瓷器装饰得更为完美。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秦汉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领域都有世界级的大师,其各篇佳作,名传遐迩,历久常新;书法、绘画、歌舞等艺术也登峰造极:许多科学技术在当时位居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陶瓷装饰艺术也出类拔萃,并且陶瓷装饰艺术也因当时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实现文化、艺术的“双丰收”。文化的繁荣促进艺术的发展,陶瓷装饰艺术的灵感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这在当代陶瓷装饰艺术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如21世纪初,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的粉彩雪景瓷板画《三顾茅庐》作品如图2所示。作者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故事情节的把握,对三顾茅庐这一故事回归到传统文化语境中进行梳理,在陶瓷装饰上,整个画面意境开阔、场面宏大而视觉中心突出,场景既符合历史真实意义,又调动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寓意。在极其微细处彰显作者艺术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人物刻画方面,极其注重人物神情,求贤若渴是这件作品重点要表达的主题。在视觉效果上,在黑与白的苍茫间透露出极具绚丽色彩,给人一种恢弘而不失细腻的审美享受。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有陶瓷装饰艺术的精妙,也正因为陶瓷装饰艺术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3.2相互渗透的关系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而艺术种类、载体的不断丰富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到陶瓷装饰艺术领域,凸显艺术装饰中的文人雅韵,粉彩装饰中的文人画、山水画等。如现代粉彩艺人以竹林七贤、桃园结义、精忠报国、才子佳人、仙道神佛等故事传说进行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再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创作的粉彩作品《鱼戏莲塘》(见图3),以泼釉的“形”作为画面的主体结构,如泼釉形成的密集的枝干,再在其间穿插梅花;通过泼釉形成几个大的抽象不规则色块,在其间绘制花鸟,不规则色块因所绘花鸟不同而可以看作是荷叶或其他之物,这集中表现了对佛教“莲花”圣洁与自由心性的赞美。

3.3相互促进的关系

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促进了陶瓷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传统的发展也促进了陶瓷艺术装饰的进步。因此,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为相互促进的关系。

如在现代陈设艺术陶瓷装饰中要求无论是图案纹样装饰形式或绘画装饰形式,无论表现题材是人物、风景、花鸟或动物,它都必须巧妙的在碗、盘、瓶、罐等器皿上进行构图,并且是和器皿冰融于水的结合,更好地以画美物、以物托画。从而形成了的装饰形式,配合陶瓷绘画的技法、工艺手段、工艺材料,形成了特有的陶瓷装饰艺术语言和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将其数千年的思想内涵以各种形式运用到陶瓷装饰上,并通过现代陶瓷艺术装饰技法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在生活领域中复兴,中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也呈现出文化意义上的不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当下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一场设计的已经逐步展开。中国经济改革的三十余年,不仅是经济上的高速腾飞时期,也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时期。在这个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设计理论体系,逐渐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根源。然而我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很快,但文化内涵却往往被忽略,使得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缺乏生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现以传统文化为落脚点,尝试从传统文化出发,探讨其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意义,以期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融进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和参照,并给传统文化在空间中的应用提供启示。

一 当前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1.设计古板模仿

面对“设计趋同”的现状,九十年代国内“继承传统”的呼声越来越强,复古之风一时风生水起,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不加以改变地全部被“搬运”到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来。固然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视觉美感,但若是到处古板模仿,那便不是设计与创新,而是抄袭与复制。例如,国内许多传统风格的当代建筑都少不了大坡屋顶,似乎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名词,这种情形在各地新建筑中比比皆是。

2.设计缺乏深层次内涵和特色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建造技术越来越先进,而文化却渐行渐远;设计费扶摇直上,发明的作品体现出的文化气息却越来越淡薄。只是强调高度现代化的设计,难免会使人们感到失去传统的根基和精神的寄托。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这种文化性在中国当代的空间设计中却很少能充分表现出来。究其原因,一大部分空间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少且浅,很难能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艺术价值不应仅停留在表面装饰上,更不能被空洞而表面化的潮流所淹没,应承载着一代代人民沉淀下来的思想和特性。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再现历史的载体,才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 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影响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发展取决于设计师们选择优良文化的能力、公众的认知水平、对文化的态度,它是公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展现于公共空间中,具有物质性;同时存在于文学、伦理规范上,具有精神性;也存在于特定价值观念里,具有排他性。

1.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正面影响

(1)发挥步行街区的活力

中国传统公共空间长期以来都是以线形为主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古代布局多是以皇宫为主体进行整体规划,没有为普通民众服务。公众的生活基本上集中在庙会、集市和以街道为主的带状空间中。到了宋代,经济进步、交通设施的发达以及商业的发展都丰富了公众的生活,也延伸了街道的空间范围和意义,具有深厚的生活和文化底蕴,因而有了比其他类型的空间更为浓厚的生活、商业气息和空间活力。

(2)提高公共空间的识别性和文化性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记录,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标准。社会的进步需要文化的进步为支撑,城市的发展是来自于市民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对新文化的包容,作为继承者的我们更要善于选择、归纳并解读出所拥有的现代意义。在塑造公共空间时,可以有选择地利用线性空间布局形态,塑造流畅、活跃的活力空间,深入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图式,提炼出程式化的认知模式,唤起民众对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在节点处设置分流的广场,在街道中合理地分布点状的休息区域,并通过人性化的景观设施,营造吸引市民停留观望的宜人的空间氛围,满足使用者观看人流和展示的内心需求,如南京的夫子庙。

2.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负面影响

(1)对公共空间发展的制约

中国模式由原始社会的聚落空间而来,具有集中性和内敛性的特征。在古代,由于阶级间的矛盾突出,历代帝王在建设都城时是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里坊制是“礼"与“法”结合的典范,在区位和组织功能上达到了“朝廷宫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的目的。建设街区是为了皇帝出行和抓捕罪犯,街区的网络密度较低,尺度较大,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决定了临街面极为有限,对城市市民的生活影响较小,渗透率低,商业活动也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制约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正常发展。街道宽度的制定是以满足市民步行和牛车的需求产生的,因此在社会生产力提高、市民有了更高要求的时候就显得捉襟见肘,不能再满足需要。在此情况下,需要大量的社会财富用于修补和改善,但由于初期规划的弊端,很难形成有组织的、高效的空间。

(2)群众参与性不足

“院”是中国传统公共空间建设的基本单位,通过“院”的有机组织和展开形成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基本组织格局。这样的组织模式以“院”为单位的中国传统居住模式强调安全,表现出以“院”为中心的封闭性,而西方的建筑组织模式强调开放性与街道外界的交流性。传统中国社会是以儒学为官方思想,儒家思想中对礼制的强调、对封建统治的维护,形成了城市布局中等级明确、层次分明的特征。古代小农经济体制下,中国人封闭、分散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制约着公众对于公众活动的参与性。

三 未来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

1.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应用越来越广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要使大家绷紧的神经得到放松,可以从传统文化思想中去得到灵感。所以在公众空间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惬意,使内心得到平静。从目前我国发展趋势看,以传统文化来引导空间设计不乏意境深邃的作品。学界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也在逐年增多,并从理论探索逐渐转向实践转移。我们应该继续探索传统文化,在空间设计中展现出其稀有的魅力。

2.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大放异彩

文化可以展现出一个空间的思想,如果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中展现不出文化内涵,那么这种设计就是没有生命的。当前,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朝着西方现代设计的方向前进,在这种试图国际化的进程中,反而忽视和丢弃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应用。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其公共空间的表现形式与方法都是源于我国传统的空间设计,在此基础上,日本的空间设计理念又研究学习并结合了西方优秀的艺术设计理念与方法,两者相互补充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传统文化空间设计。通过以上反思,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更应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融合不同的空间设计手法,从多层面去表现出我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在现代和未来继续传承发扬,并展示在世界设计之林。

3.具有强烈现代中式风格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在逐步完善

中国传统的古典的空间设计思想与手段,在现代空间设计中是不能直接搬运和模仿的。这就需要把传统文化应用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时,要结合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并加以传承,以新的表达方式来推进发展,形成具有我国特征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风格。同时,在思想上不仅需要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化学习,而且需要不断学习和结合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将我国的独特空间设计风格不断完善。

四 结论

目前,我国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经开始逐步意识到汲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仍然十分漫长,需要设计者们不断积累学习。艺术设计就是一种领悟,既需要用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来积累经验并提升自我,也需要不断的思考、思辨。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并在设计中给人们以启示。总之,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的具体应用,当代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从未间断过。不久的将来,传统文化必将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建辉.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张慧.构筑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安徽建筑.2005(1):9-13.

[3]李婧.浅谈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里的传承[J].经营管理者,2010(3):333.

[4]杨丽娜.浅析中国传统元素与公共空间设计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2012(2):136-137.

第6篇

关键词:剪纸 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 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累所形成的一种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理念,反映我国民族特质和风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品质优良的民族文化[1]。剪纸艺术作为一种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传统民间艺术,深深地扎根于广袤的土壤中,充分地表现了我国民间的信仰和生活习俗,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2]。因此剪纸艺术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作品的创作理念、创作题材、表现形式及制作技法均蕴含和流露着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特色[3]。而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崛起,加之自身实用性市场性收藏性的限制,剪纸艺术经历了从盛到衰的巨大转变,不但许多传统的手工剪纸艺人逐渐消失或离开了剪纸这门艺术,大多数老百姓对于剪纸这项存在1000多年之久的艺术也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虽然近几年剪纸艺术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一定的保护,而且剪纸也已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4],但目前无论是从国家角度还是从民众的角度出发,还没有看到剪纸艺术所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唤起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记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剪纸艺术的深层内涵出发,挖掘其中蕴藏的传统文化价值和理念,以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光大。

一、传统剪纸创作理念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剪纸艺术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它起源于田间地头,由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源远流长数千年,其创作理念必然反映的是我们民族传统的思想特质和文化模式。剪纸艺术有两个很重要的功能,一是被应用于生活中的装饰和造型,二是被应用于宗教仪式的祭祀品,针对于两者的剪纸创作均反映了其相应的创作理念,而这些剪纸作品中也无不蕴含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传统的民间剪纸通常包含以下创作理念:

(一)朴素的审美观

从剪纸被创造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包含任何政治和功利因素,只有在生活意识上的审美追求,目的是让人们感受到美丽吉祥,反应劳动人民朴素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观念,而且剪纸作品的造型比较简单清新,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正是由于我国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才能孕育和创作出剪纸这一深受广大公众喜爱的艺术作品。

(二)传统的吉庆观

剪纸艺术从来都不是单独的艺术存在,而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和社会功能。中国剪纸艺术起源于比较落后的农耕环境中,人们普遍受到贫穷、天灾、疾病的威胁,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他们渴望改变现实的生活状况,想用吉庆弥补生活的不如意,因此将这种情感寄托在了理想化的剪纸艺术作品中,所以大多数剪纸作品题材中都有吉祥喜庆的予以,用来表达人们对构建美好生活期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社会面貌。

(三)阴阳观和生生观

“阴阳相和,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是我国的本原哲学。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阴阳关和生生观存在于全民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中。它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精神基础,传统剪纸艺术也同样受到阴阳观和生生观的影响,剪纸艺人采取镂空办法在剪纸上剪出或刻出独特的阳纹和阴纹脉络,由此产生的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剪纸结构。因此剪纸看似是人们通过剪刀无意识的对纸张进行简单的勾勒并创作出相应的作品,但却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图腾崇拜、和民俗观

剪纸艺术最早起源于宗教仪式及与其他领域相结合的应用上,然后逐渐应用于装饰和造型艺术[5]。在许多剪纸作品身上均能找到古代仪式与原始的线索,如用于作为祭祀祖先和神仙时所使用的供品的装饰物,反映了但是人们对于宗教的敬畏与反思。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活动,其余各地民俗习惯密切相关,我国民间丰富而精彩的民俗事项为剪纸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和自由发挥的广阔天地。因此剪纸作品中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传统剪纸创作题材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剪纸的表现题材选取广泛,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涉及到人类物质文化生活以及自然现象景观的方方面面,且这些表现题材通常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寓意,这些寓意又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传统剪纸的创作题材通常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实际生活类

由于最初剪纸制作者多来自乡间,其作品也多产生于田间地头,因此这些剪纸作品的题材通常就取自农村的实际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些创作题材主要有以劳动场景为主要内容进行的创作,以家庭生活劳作为场景进行的创作,以饲养的家畜及常见植物为对象进行的创作。通过对这些场景或动植物的描绘,展现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农民对劳作方式和劳动成果的喜爱,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二)风俗习惯类

作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代表,剪纸作品中蕴含和保留了许多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这类剪纸艺术作品常被制作成具有特定含义的动物、植物形象,采用借物寓意谐音寓意的方式表达某种特定的风俗习惯。例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男性,凤象征女性,因此剪纸艺术中以龙凤为构图,组成龙凤呈祥的图案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鱼在我国有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丰收吉祥,前途光明的寓意,也常为剪纸作品所用。当要表达延年益寿,祝福长辈的时候,剪纸作品常常借助松柏、寿桃、仙鹤等图案。谐音寓意通常是采用发音相近或者相同的动植物来表达吉祥祝福的意思。最有代表意义的是“连年有余”、“喜上眉梢”以及“早生贵子”等。因此传统剪纸作品通过借物寓意谐音寓意等方式,让我国传统风俗习惯跃然于一层薄薄的剪纸之上。

(三)神话传说类

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着无数神话故事,这些神话传说以各种形式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剪纸作品就是其一。这类题材的剪纸作品往往是以某一神话故事或者民间传说为基础,加之自己的理解和二次加工穿着出来的艺术作品。在作者对故事中的人或事物表达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中事物的爱憎好恶。神话传说的题材通常有 “白蛇传”、“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此外,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福字、窗花等;丧葬习俗中使用的热带魂蟠、祭奉亡者用的“纸扎”等也都是起源于神话传说。

(四)风景名胜类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拥有众多名山大川、文物古迹、古典建筑,这些都为剪纸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素材,剪纸作者将这些风景名胜略缩在剪纸作品中,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些作品可以使人们主观快速的感受祖国秀美的山川,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三、传统剪纸表现形式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华夏民族在数千年的变迁中创造了丰富而绚丽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表现形式与情感内涵的完美结合,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达意”要远重于“绘形”[6]。传统剪纸的表现形式通常包括图形、色彩和构图三方面[7],下面就从这三种表现形式出发叙述传统剪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传统剪纸图形表现形式

图形是一种最直观表达人们思想的变现形式,因此剪纸图形也最能表达作品的内涵。传统民间剪纸作品是剪纸艺人通过观察日常事物再通过自己大脑二次加工创作而成,制作者通过图形的虚与实,抽象与统一,塑造出具有一定特点和美感的剪纸造型。传统剪纸在图形有剪影、阴剪、阳剪、阴阳剪等四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的出现中国劳动人民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品位密切相关,因此它也汲取了我国最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八卦观念一直是剪纸造型的基础,这是因为阴阳八卦观念不仅体现在剪纸图形构造上,它还体现在其内在传统文化的内部形式上。可以说剪纸作品的图形是以思想、观念、意识、情趣、信仰等无形的传统文化为依托;同时传统文化理念通过具有具体造型的剪纸作品得到延伸和发展。

(二)传统剪纸颜色表现形式

任何一种颜色通过人类的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使人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颜色与人的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人对于颜色的运用,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是千百年来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逐渐沉淀而成。中国传统的“五色”就是中国古代五行阴阳哲学思想衍化的结果,具有深厚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基础。根据卜辞中有五方即:东、西、南、北、中的观念,形成西白虎,东青龙,南朱雀,北玄武,中为天子之黄。由此便能看出我国剪纸色彩的特殊性[8]。传统剪纸中最常见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红色是最原始、最富有生命力、冲击力和视觉力的色彩。民间剪纸常内涵用红色是象征吉祥如意、喜气洋洋,烘托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具体到传统剪纸颜色的表现形式分为单色剪纸,多色剪纸,衬色刻纸,写料刻纸。此外,我国传统剪纸颜色表现形式比较单纯统一、简洁明快、简中求繁、很少有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

(三)传统剪纸构图表现形式

剪纸的构图就是组成一幅完整剪纸画面所包含的点的形态、线的形态、面的形态的不同形式的组合。由于剪纸的基本语言就是点、线、面,加之受到剪纸材料的限制,造成剪纸作品不善于表现立体复杂的内容以及多层次物体的起伏和光影延伸。因此剪纸作品的构图通常为平视构图,将三维立体形象转换为二维平面形象。通过对点线面三要素进行大胆的拼合,概括出简练平实的线条、结构合理的构造、层次分明的画面,这些即为剪纸构图的表现形式。剪纸作者虽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路进行剪纸构图进行创造,但剪纸艺术有其自身形态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剪纸艺术的构图也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性,总体上呈现出均衡构图、满构图、多维意象构图等三种形式。这些构图样式都蕴藏着极为深刻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

结语

传统剪纸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作为中国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它身上的艺术内涵和艺术造型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强大独特的魅力,其社会职能和社会感召力正是现代艺术设计要继承和发扬的。因此,我们要研究和发扬剪纸文化,从中发掘和宣传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让人们了解剪纸这门民间艺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它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才能使人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赋予其时代感和新的生命力,更好地让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注释

[1] 孙希武:《浅析剪纸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275~277页,《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4)。

[2] 邵顾彦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之光》,172~174页,《改革与开放》,2010(2)。

[3] 陈星、张磊:《传统剪纸元素在现代设计艺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71~72页,《美与时代》,2009(1)。

[4] 夏霖、耿佳冰:《论当代设计对传统剪纸艺术的发展》,112~113页,《现代商贸工业》,2012(23)。

[5] 强小宁:《浅谈剪纸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219~220页,《作家杂志》,2011(1)。

[6] 鲁华:《浅析剪纸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61~63页,《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1)。

第7篇

当代艺术家在运用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资源时,往往有着个人的原则与喜好,通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当代艺术精神的理解进行作品的创作:有艺术家借用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有的则对传统的发明创造或民间艺术符号进行当代艺术的重述;亦有艺术家选择传统的哲学思想或文化典故予以当代观念的表达,在此类作品中,艺术内容与思想的呈现方式不再直接,而是常以象征或隐喻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转换。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字与书法是中国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而水墨和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通过当代艺术家的借用从而转换成新的观念作品进入人们的视野。

艺术家谷文达通过借用传统水墨媒介及文字创作了以伪文字和错文字为基础的水墨画,以及借助水墨行为艺术和水墨装置艺术形成观念水墨艺术。谷文达在他的水墨作品中,对中国文字进行拆分与错写,其早期作品《畅神》便是通过把汉字形象进行拆分,以直观的形态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在谷文达的此类作品中,他通过现代主义的观念实现对传统水墨画的改造,作品中的文字已不是交流体系中的符号,而成为一种对文字形象借用后的抽象作品。在谷文达的另一代表作品《图腾与禁忌》中,作品内容组成运用了诸多美术字、漏字、错别字,从中不难看出其对汉字调侃与批判的意味。在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中,也可明显地看到其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与转换,在其代表装置作品《天书》以及《新英文书法》水墨系列作品中,以中国汉字这一文化符号作为艺术表达语言。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将中国的汉字笔画结构进行拆分、重组,创作了大量无法解读的汉字笔画结构,并利用中国传统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进行最终的创作呈现。

事实上,以文字解构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新潮艺术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除了艺术家谷文达与,还有吴专山、邱志杰、黄永砯、王南溟等人,他们都曾利用文字这一中国特殊的文化符号进行创作,从而表达对传统的怀疑、调侃、否定等态度。例如吴专山在1986年的作品《红色75%,黑色,白色5%》,其由70多幅按照标题比例安排的汉字画,作品中红、黑、白三种颜色占据不同比例,蕴含着幽默化的反讽意味。而在邱志杰的行为作品《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中则引入了中国的书法经典作为艺术语言,在该作品中,《兰亭序》的文字内容仅作为一个表达载体,艺术家并非在强调文字的意义,而是通过书写过程表达对权威文化的一种反思。

在艺术家吕胜中的创作中借用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中国85美术新潮时期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他以剪纸小红人为基本表现符号,不仅体现了其对民间艺术的深入研究与浓厚情感,更重要的是以此传达了中国传统美术在现代蜕变历程中的强大力度,并将这种力度推向世界。在吕胜中的作品中,剪纸小红人的样式符号极为常见,它们在造型上都是中轴对称的四肢展开、顶天立地的模样,表现出人类生命的力度与厚度。而吕胜中也正是从这样的民间文化素材入手,通过借用转换最终形成中国当代艺术的经典图式。

二、发明创造与典型物质资源的借用。

瓷器、印刷术、火药、榫卯结构等是中国古人的发明创造,太湖石、园林、古典家具是中国传统生活环境中的典型物质资源,这些发明创造及物质资源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当艺术家将中国这些传统的典型元素融入其创作时,其作品便成为古今、东西文化对话的创造性艺术语言。

运用传统发明创造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不在少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艺术家蔡国强以中国火药为载体的艺术实践。蔡国强常用极具中国特色的火药进行规模宏大的爆破计划,并借此成为国际当代艺术圈内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国艺术家。在蔡国强的作品中,火药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传统、历史及文化积淀的一种结果。在蔡国强手中,火药被点燃、瞬间爆破与消失,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火药在画布或画纸上激燃后,留下格调淡雅、气韵生动的图案,这似乎与中国文人画所追求的境界不谋而合。火药在燃烧过程中,漫天烟火稍纵即逝,但留下的痕迹却开启了一种新的文化含义,蔡国强以火药作为艺术演绎手段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述,同时也在国际范围内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

在综合材料艺术家刘建华的创作中,中国传统的陶瓷是他擅用的表达媒介。陶瓷经刘建华的手,变成了易碎的榔头、抽象的墨滴、气质硬朗的现代化城市建筑、日常用品,甚至是材质柔韧而脆弱、具有东方古典意蕴的窗棂、枯骨、苇叶、纸、落叶。这些与陶瓷本身形象形成巨大反差的作品,很容易让人对陶瓷产生出一种陌生感,进而也让观者关注到它一些被忽视的特性。除了火药及陶瓷,榫卯结构作为中国古建筑建造、家具制作的主要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节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其同样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亦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在当代艺术家傅中望的创作中,榫卯结构成为其艺术的表现方式,他将榫与卯之间相互穿插、联结、分离的关系同天人关系、人人关系及文化关系相对应,从而表达他对生命、世界和现实的艺术思考。

在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中,除了借用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以中国古代建筑、园林、家具等为代表的传统生活资源亦是当代艺术创作中常用的元素。其中,艺术家王天德在其作品《水墨菜单》中也在此方向上做出尝试,他运用中国古代的古典家具等物质资源,以真实的事物为媒介,将涂有铜粉、水墨的宣纸包裹在实体的器物上,完成了传统水墨从平面到立体的空间转换。艺术家希望通过将西方立体主义艺术手法与中国的传统绘画方式相融合,由此试图为中国古典水墨寻求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另外,艺术家展望的假山石

系列创作亦极具代表性。展望以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太湖石为原型,手工打造出光滑闪亮的不锈钢山石,这种不重意义、重视觉冲击的新图像,既似乌托邦的隐喻,又如现代化的镜像,深刻反思着中国当代文化如何在快速变迁的社会进程中重塑传统的重要命题。

三、传统文化典故的再演绎。

在不少当代艺术作品中,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典故、谚语等文化资源的借用同样较为常见。在当下文化艺术日趋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此类艺术创作不仅丰富了题材与内容,塑造了中国的地域文化特征,同时也为中西文化交流拓宽了路径。

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中,较为擅长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典故中寻求创作灵感及素材,其装置作品《紫气东来》《猴子捞月》

便是根据中国古代典故转化而来。作品《紫气东来》是对中国这一成语的巧妙运用,从中国文字中寻找与天气相关的云、水、雾等象形字样组成长约8米的紫气,采用磨砂化的有机玻璃并选择大、中、小三种造型来增强云气的质感,再通过对这些象形文字的恰当组合排列以表现云气的流动感,从而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虚实韵味及美好寓意在空间中的恰当转换。《猴子捞月》同样是对中国古老寓言故事的转化,此件装置作品用中、英、法、俄、日等国家的不同文字,以及盲人所用的点字组成文字猴,而后用黑色颜料涂于木质的文字上进行组合悬挂,这种串联的方式与民间故事中的猴子捞月较为类似。而的这件作品也通过对文字的巧妙转换体现了中国民间故事的诙谐幽默及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另外,近两年所创作的装置作品《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及《凤凰》同样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典故及神话传说存在一定关联。

在蔡国强的作品中,亦有不少以传统文化典故或神话故事为元素进行艺术创作的代表作。草船借箭是古代三国中的着名典故,原指借助他人之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在蔡国强的装置作品中,《草船借箭》象征的是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所面对的文化境遇。船身中箭象征着西方对东方的文化输出与武力扩张,而借箭则代表了东方对西方文化的引进与智取,插在船尾的小红旗似乎在告诉观者草船的身份,这是一种文化隐喻的典型体现,蔡国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消融中国与西方社会对于文化的误读。如果说《草船借箭》展现了蔡国强的国际视野与格局,那么《愚公移山》

则在某种程度上是他锲而不舍的艺术信念的表达。蔡国强为了完成这件装置作品,从中国各大名山借来大卵石,聘请当地人合力搬下山,借用货船将石头运往世界各地展出,最后再返送回国内,石归原位。

第8篇

关键词:清和淡雅;传统文化精神;溪山琴况

中图分类号:J6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51-2

《溪山琴况》是明代徐上瀛所著的关于古琴表演艺术理论的专著。这本书中,将“希声”作为古琴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描述“希声”为以“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能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1]。徐上瀛的美学思想与儒道释思想相互融合,将古琴演奏艺术分为二十四况,从指、弦、意、神、艺等反面进行了探讨,对其之后的古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溪山琴况》简介

《溪山琴况》是一部关于琴乐艺术的专著,汲取历代琴学理论的精华,该书从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二十四况对琴学理论进行了阐述,对琴学相关的内容都作出了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2]。学者们通过《溪山琴况》的研究,对这本书的总体风格有着不同的观点,其中最受到大家认可的就是吴毓清和刘瑾的“清和淡雅”,这不仅是全文的风格,更加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二、《溪山琴况》中“清”、“和”、“淡”、“雅”的内涵

(一)“清”的内涵

古琴重要的品格之一就是“清”,这首先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和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更是一种通融了儒道释的文化,“清”则是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其次古琴浑厚苍老的音色等古琴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古琴“清”的品质。

徐上瀛道“地不偏,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洁,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皆清之至要也。而指上之清尤为最。究夫曲调之清,则是最忌连连弹去亟亟求完”,这说明了构成“清”的因素[3]。地清就是要选择清净的演奏环境;琴清、弦清就是要选择古琴的取材;心清、气清就是要演奏者具有良好的身心修养和心态;指清就是要有高超的演奏技艺;曲清就是节奏与旋律的和谐统一。

(二)“和”的内涵

“和”是《溪山琴况》的开篇,是全文最重要的地方。制作古琴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协调关系,通过单个的和谐来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在《溪山琴况》中,“和”的内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声和,是指定调定弦,通过手指和听来感觉琴声是否到达了和谐的地步;第二层为弦和,是指通过调弦来达到声和的境界,其中调弦的过程包括散和、按和、泛和、散按泛相参四步;第三层为意合,这里的“和”是指和合的意思,表示符合、契合,意合强调演奏的过程中心与手的结合,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第四层为心和,心和中强调“和”的关键就是体会心和,心和中最关键的就是性情修养,只有在兴趣与情致的指导下进行演奏才能达到心和的地步。

(三)“淡”的内涵

徐上瀛继承了虞山琴派中清微淡远的风格。在《溪山琴况》中“淡”况中,兼取各家所长,从淡的属性、固定人群、实现的内在要求和审美特点来阐述“淡”的内涵。徐上瀛“弦索之行于世也,其声艳而可悦也。独琴之为器,焚香静对,不入歌舞场中;琴之为音,孤高岑寂,不杂丝竹伴内”的论述表明了淡的属性[4],赋予了古琴君子风格;文人雅士是淡品的固定人群,只有自身修养好的人的演奏才能达到古琴“淡”的境界;高雅脱俗的古琴、深沉淡雅的音色、归雅还淳的曲谱、沉静无尘的内心是实现“淡”的内在要求;可遇不可求,只有无为而为、诉诸心灵是“淡”的审美特点。

(四)“雅”的内涵

“雅”况是《溪山琴况》前九况论述古琴审美品格和意蕴的压轴,说明了其在书中的重要地位。《溪山琴况》从三个部分对“雅”进行了分析。从“雅”的审美范畴来讲,“古之人于诗则曰风雅,与琴则曰大雅”,而“大雅”就是正的意思,也就是说正就是雅[5]。从音乐的“雅”来说,音乐具有涵养身心,淡泊明志的作用的就是“雅乐”。

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审美意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长期的发展中,受到儒教的伦理精神,道家的无为态度,宗教的关怀现世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特征和风格。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审美意境体现的是一种情与境高度结合的境界。“意”与“境”是意境的两个方面,“意”就是指审美主体的情感,是指超脱于物质之外的精神境界;“境”就是外在客观存在的反映和再现。意境是内与外、心与物的完美结合。

(一)形与神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境这个范畴中,意就是指主观方面,意就是神;境就是指客观方面,也就是形。两者要达到和谐统一。

意境中的形就是客观形象,首先形象在塑造的时候要忠于客观存在,要与其表达的情感相适合,其次要追求神态气质上的相似。意境中的情就是主观情感,与塑造的形象相符合的反映主观情感的情况才是在艺术中塑造的意境。

(二)虚与实相互交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审美标准就是虚与实的相结合,诗歌、绘画等艺术中都追求这种审美意境。虚与实的相互交融主要是指形象与意蕴的融合,这是有限的形象和无限的意境的对立统一。李泽厚先生认为,艺术中存在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的问题。成功的艺术作品,总能够在一些偶然的有限的具体形象里传达出那必然的、无限广阔的内容来打动和感动人”[6]。

(三)动与静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动与静的完美结合是指形象动和静的结合,也指外在动与内心静的结合。形象动与静结合方面,塑造的形象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表现手法为其增添了一份灵动。外在动和内心静的结合方面,外在环境的静容易得到,但是内心的静却尤为难得,只有在动中求静,静由心生。

四、“清和淡雅”的古琴艺术与我国传统文化精神

“琴棋书画”在我国的古代代表着古人的修养,在这其中“琴”处在第一位。在古代人们的意识中,琴代表着情趣的高雅。从古文中可以看到很多抚琴的场景,书房、香案、花园、月夜中吟唱抚琴,这真是人间之乐事,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够体会到。在《溪山琴况》中对俗乐和雅乐进行了区分,“合与律吕”之声为雅乐,“间杂繁促,不协律吕”的为俗乐,徐上瀛颂扬雅乐排斥俗乐的意图非常明显[7]。古琴属于高雅情趣的艺术,这个特点也使古琴有着自身的局限,就是古琴只属于那些情趣高雅之辈,一定意义上脱离了广大群众。面对这样的情况,人们在承认、保护古琴艺术高雅性的同时,也好为古琴艺术积极地寻找走入寻常百姓家的蹊径,确保古琴艺术存在的永久性。

《溪山琴况》中“清和淡雅”的观点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平淡是中国人表现情感时常用到的独特的方式,中国人往往以其为美。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中国人的艺术表现形式中也往往透露着“平淡”的影子,把“平淡”作为表现艺术的原则。“中庸”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学共有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音乐既要愉悦众人又不能荒,既能体现出哀愁又不使人心伤,既有怒的情绪包含其中却不过分的表露;在音乐的形式上也中和平正为主;要求音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要做到“清和淡雅”。徐上瀛的《溪山琴况》是因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而产生的,反过来说,《溪山琴况》也反映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溪山琴况》中品味到的不仅仅是古琴艺术之美,更是人生、哲学之美。

五、总结

中国进入到21世纪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学观也随着经济、生活、文化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个性解放等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时代特色明显的各种观念,音乐听众群的改变,对音乐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古琴艺术相对于在古代而言已经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古琴艺术将如何发展成为了大家都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了不忘传统,我们要积极做好古琴艺术的保存工作,但是保存古琴艺术并不能振兴古琴音乐,应该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排除外部因素的干扰,大胆地为古琴艺术注入新鲜的东西,让古琴艺术重新拥有蓬勃的朝气。

参考文献:

[1]王一涵.“和”美之乐――浅析《溪山琴况》中的“和”范畴及其对儒道音乐思想的继承[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01).

[2]谭水清.意韵――古琴艺术表现之精髓[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04).

[3]章华英.有关中国古琴音乐保护、传承的几点思考[D].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11).

[4]许珩哲.古琴艺术与当代受众的对接研究与思考[D].中国音乐学院,2011.

[5]黎敏.都市背景中广州当代琴人群体的雅集组织形态、琴乐语言表达的个案研究[D].星海音乐学院,2010.

[6]包慧琴.《溪山琴况》对中国钢琴曲演奏的启示[J].音乐创作,2010,(02).

第9篇

一、中国钢琴作品对传统文学形式的表现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往往能使得该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的沧桑而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保留了完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常将艺术形式与文学形式相结合,故其在艺术上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中国自古就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如汉代的乐府诗,这种结合运用“通感”给人以新颖的审美享受,同时达到艺术上的新境界。到现代社会,我国的钢琴作品中也涌本文由收集整理现出大量表现传统文学形式的作品,例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黎英海的《阳关三叠》、林华的《二十四诗品》、汪立三的《梦天》等,这些作品采用西方的音乐表现手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学进行了全新的演绎。

1.《阳关三叠》

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创作的钢琴曲《阳关三叠》是在唐代同名琴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原本的琴歌则由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发展而来。王维在诗中写道:“渭城朝雨危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该诗通过描写“朝雨”、“轻尘”、“客舍”、“柳色”等景物,传达出作者与友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和惜别场景。传统琴歌在改编的时候,抓住了这一情感主线,并以优美的旋律反复吟唱,表现力十足。黎英海在将其改编成钢琴曲的时候,采用了变奏曲的形式,用反复的手法把主题贯穿在高、中、低各声部当中。这种手法既对原本相对单一的诗歌主题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又保持了诗歌中原本的真挚情感,通过变奏曲丰富的旋律传递出深沉的内心独白以及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实现了现代钢琴曲与传统文学形式的完美结合。

2.《二十四诗品》

这部作品原本是我国晚唐诗人司空图“以诗论诗”的力作,作者采用形象化的理论和阐述方法,用中国传统的诗歌形式总结出诗的二十四种品格。司空图的这一作品用逻辑思维把抽象的诗歌艺术具象化,增强人们对诗歌的真实体验。这种创新性的艺术境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突破,也是传统文学形式中的神来之笔。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我们很难找到能与《二十四诗品》相配合的曲子,然而作曲家林华却用独特的审美角度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创作出与之同名的钢琴曲。林华通过音乐的形式,将《二十四诗品》中二十四种不同的风格意境创作成前奏曲和赋格钢琴曲,成为中国钢琴界的一种全新的探索。在整套钢琴曲中,每一首曲子都有其相对应的音乐形象和传统诗歌的意境。例如《典雅》,该乐曲是一首三声部的赋格,不仅主题带有浓厚的中国风格,就连创作技法也是采用十二音作曲法。欣赏整首曲子不难发现,其中所传递的意境与所对应的诗歌不谋而合:“玉壶,赏雨茹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簧。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二、中国钢琴作品对中华传统思想的表现

自钢琴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开始,中国的钢琴作曲前辈们始终将创作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基础之上,创作出许多传递中华民族思想的优秀作品,如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和平进行曲》、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夕阳箫鼓》、王建中的《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我们的民族音乐风格,更突显了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思想精神。

1.“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各家传统学说都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过讨论,老子、庄子、董仲舒等人都在这方面有专门的论述,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天人合一”思想实质上是论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都应以客观自然规律为基本依据。

作曲家江文也虽然出生于台湾,但其钢琴作品中却极为自然地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例如他的《台湾舞曲》,整首曲子以抒情的曲风为基调同时充斥着大量幻想性的音乐元素,使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自然界中,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台湾舞曲》的开头采用自由的回旋曲式来描绘出美好的景象,行进过程中突然出现转折的音调,预示着先前的美好景象逐渐消失在天空中,从侧面反应出思乡的情怀。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他所描绘的世界中,曲子随着其情感的起伏不断变化着。这首曲子还附有一首诗,诗歌所描绘的是作者站在海边,远望着楼阁、殿堂、祖庙等景物,自己的思绪早已随着天空和大海漂流,分不清哪是自己哪是天空了。这种“天人合一”思想通过钢琴作品传递出来,并得到小诗的进一步渲染,将这种传统思想精神在钢琴作品中发挥到了极致。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夕阳箫鼓》取材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婉转优美地表现出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表达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黎英海先生在对该诗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针对原诗不同的景物描写和情绪变化采用不同的手法创作出这首钢琴曲。在引子部分,他用散板和同音反复的手法,使声音产生由远及近变化,来表现虚无飘渺的意境;在第二小节,黎英海先生又用琶音的方式模仿江水的流动。通过这种声音的变化,整首曲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完美的画面和天人合一的意境,作者同朦胧的景物交融在一起的过程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精神。

2.“以人为本”的价值修养

中国很早就建立起一种“尊天、远神、重人”的文化取向,强调以人类自身为中心,将人的力量看做是解决天地之间一切事情的原动力,这种取向发展到现代社会就表现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的这一思想是群体性而非个人性的,十分注重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更好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现代钢琴曲相结合,用艺术的手法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这是中国钢琴作品区别于西方钢琴曲的显著特征之一。在现代中国的钢琴作品中,不少作品都反应出这一思想并体现了对于人类群体的关注,例如《快乐的节日》、《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东山魁夷画意》、《黄河》等等。这些作品脍炙人口,并且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快乐的节日》表现的是新时代下中国儿童的快乐生活,《解放区的天》描绘了解放区人民群众对于解放后新生活的憧憬和喜悦之情,《黄河》体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勇往直前和豪迈不屈的精神。这些钢琴作品从小群体出发,由点及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整体的价值取向以及人格尊严。我们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不断提炼,最终形成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中华民族强调个人、集体、民族和国家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这种价值观要求我们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体现了我们积极的修养。我国钢琴作品中对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修养的传达,既是钢琴艺术民族性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要想深层发掘这种价值修养,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我的品格。这一点在我国的钢琴作品中也有体现,例如王立三先生创作的《东山魁夷画意》。这首曲子以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画展为创作背景,是作者欣赏了画展之后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其中一幅画描绘的是鉴真东渡到日本弘扬佛法的故事,王立三先生在创作的时候着重表现鉴真这一人物形象而非画中宏大的场面或鉴真的坚定不移。在《东山魁夷画意》中,王立三先生将鉴真的自我人性修养作为主要刻画对象,反映出人性的本身。中国的钢琴作品对这种“以人为本”的意识的传达,肯定和尊重了群体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的修养素质的提高,这一点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内涵来说,有着本质的提高作用。

3.“自强不息”的精神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百年来,自强不息的精神逐渐从知识分子中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成为中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传统思想,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程上看,我国钢琴作品的进步实际上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过程。我们的前辈钢琴作曲家们从最初简单模仿西方钢琴曲,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钢琴作品。虽然整个发展过程是曲折的,但我们对于这种传统的坚持和艰苦探索的不懈精神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叙事曲》、《大路歌》、《和平进行曲》、《黄河》等作品,以豪迈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的奋斗过程,也彰显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作品中采用多种元素表现出不屈的战斗场景,表现着强烈的自强不息精神,从而获得欣赏者的极大共鸣。

第10篇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1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也逐渐由精英化走向普及化和大众化。艺术类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具有大学生的普遍共性,还具有其特殊的个性和鲜明的特点。目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对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不够。因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

(一)西方外来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冲击。近年来,由于各种外来文化和新文化的侵袭,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西方价值观和非主流文化的严重挑战。在西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青年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日渐冷淡消极,正逐渐失去应有的价值关怀。在不断强化“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环境较之以前也有了极大的不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过于注重孩子的智育培养,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文明教育却逐渐趋于淡化,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难堪的现象。

(二)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严重缺失。目前,从小学到大学,逐渐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但基本都未形成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更未建立起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在部分高校中,虽然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报告和讲座,但一般都因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实际作用可想而知。此外,作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两课”,从课程内容来看,政治理论内容所占比例过大,有关道德价值、传统文化、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内容也严重缺失。

(三)艺术类学生的内因问题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其自身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显得更为严重。在众多艺术类学生中,有很多人起初并非因为专业爱好而选择艺术之路,而是因为学习成绩偏低无法实现正常升学的愿望,无奈走上了艺术之路。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和专业学习都缺乏必要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所以不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而且艺术追求也不够执着。虽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他们思维灵活,意识独立,追求个性,往往过于注重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不愿随从主流引导而喜欢放任自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法则有很强的逆反情结。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和集成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优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绘画、书法、园林建筑、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极为显赫的地位和影响力,而且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纵览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艺术发展繁荣的背后,都有一个独特而优秀的文化做根基。正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假如我们摒弃了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中国的艺术也将毫无生命和内在。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有效的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三、加强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培养大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手段,建立一支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时效性。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知识的普及,借以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当代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的承担者、体现者,必须摆脱盲目的自在状态而提升到自觉自为的水平。

(二)善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只通过一两门课程是无法做达到有效地教育目的的。这就需要整合教学资源,重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基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精心设计有代表性的教学专题,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和古今文化比较等方法,用“危机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注重古为今用,充分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的成果。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借此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通过艺术的提炼、加工和创作,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这就一改过去“被动接收和灌输”为“主动汲取和提炼”,对艺术类大学生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加强艺术类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对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思想道德水准、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等起着重要作用,还能够使之更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更清楚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应用 措施

中国拥有悠久的环境艺术设计历史,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和一个国家的记忆,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但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存在,还应该正视它。我们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不能本末倒置。民族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属性,离开传统谈创新是不可取的,只有深知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才能走向世界。

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应用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设计师们不应盲目借鉴西方设计理念,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存在,我们应该正视传统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树立自己独到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随着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其运用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一)用形

图形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作为传统文化所依附的一种主要载体,在视觉语言环境里展现图形的原本信息。这是一种重新组合的方式,是对传统文化的完美呈现与表述,它要求图形与周围环境、艺术设计所需材质等一系列相关因素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只有组合完美,图形价值才能最大化地表现出来,才能使独到的韵味得以体现。

(二)用意

图形作为一种感觉语言,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作为传统文化所依附的一种主要载体,在感觉语言环境里表达图形的深层含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室内装潢,人们都热衷于用含蓄的方式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将合适的图案陈设在合适的位置与特定的环境,来表达特定的含义,这就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常用手法——隐喻。

(三)形意合用

图形既可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也可作为一种感觉语言,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只有用发现的眼光去审视与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领悟其“神”、其“意”,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不断发展。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里,线条除了具有方向、宽度、长度的意义,更是一种速度、厚重和力量的反映,这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形意合用”的最好范例莫过于中国古典诗词了,将诗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具体化,从而使得本来僵硬的环境艺术设计变得栩栩如生,这种思想很值得三维空间环境艺术在设计时借鉴。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强化应用的措施

(一)中国现代环境艺术建设的理想是哲学思想的精髓与时代观念融为一体

中国是世界文明大国,拥有融儒、道、佛为一体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此外,“仁义”及“礼乐”是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家庭伦理及人与人的关系也受到高度重视,强调对美的认识以及教化对人的作用。“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宗旨,而其基本精神是以美为最高标准,将美学与人本哲学完美结合,强调美与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等重人情、重意境的标准。这些都对我国现代环境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它是现代环境建设的审美创构,它在现代环境建设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观念都不可逾越的,这就促成了具有“禅意”风格的设计流派的诞生。

(二)协调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为现代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生存环境

萌芽于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或多或少受到国际思想潮流的影响。于是乎,各种新的审美理想、观念、需求等都应运而生。尽管国际化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共性和普遍性,但个性和特殊性还是存在的,所以在现代环境与艺术设计中,在利用大环境资源的共性及普遍性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其个性和特殊性,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髓相结合,将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相结合,将外国文化精髓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达到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完美形式的形成。

(三)对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设计源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是将其所有内容都一成不变地保留下来,而是要有所取舍,再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新的、符合时展的建筑形式,为现代化的环境建设提供服务,满足人们对建筑审美的需求。

结语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含蓄的艺术语言,有较强的灵活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是可以被接受的。人们的审美角度不同,或者说审美对象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结果,但都能从中或多或少得到快乐和乐趣,这就促成了不同的人对环境艺术欣赏的多义性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谷林. 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 包装世界,2010(6).

[2]贺垚.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 青年科学,2010(3).

[3]李媛. 传统与现代的链接——论传统文化在现代人文环境艺术中的启发[J].前沿,2011(14).

第12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课程设置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大专院校开始设立设计艺术专业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渐进式发展,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504万人。在具有高等学校本科招生资格的700余所院校中,有近2/3的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①在艺术类全部专业中的开设率高居榜首。伴随着高校扩招,大量为了考大学而改学艺术的考生越来越多,其中有一部分人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素养偏低,集体观念、纪律观念不强,参加社会实践意识强但存在拜金主义思想,感性有加而理性缺乏,降低了艺术设计专业的门槛。

经过调研,笔者把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1.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整体人文素养不高,缺乏专业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不强;2.学校缺乏办学思想与理念,教学方面重技巧轻理论,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3.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待补充与更新,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缺失。②这些都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在艺术设计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人们深刻意识到,当前人文精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成为了近年来讨论最多的话题。

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重知识,轻素养”,首先是单纯地重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审美感受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积累;其次是一味地注重艺术学科本身,而忽视了跨学科交流,使设计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的作品都是对设计手法的模仿和设计元素的套用。这种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知、理解及批判能力的设计师,既不会有深层次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国人,也不能导致真正意义上“中国创意”的产生。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汲取精华是一项紧迫而又现实的任务。高校开展艺术设计教育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三、解决措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研究

(一)加强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致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现代很多大学都贯彻和践行着“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需要用大学体制保证来实现,同样需要用课程体系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并能“仰望星空”的人才。例如我国的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在原有的美术史系基础上增设了美术教育学系、文化遗产学系、艺术管理学系等紧跟时代需求的新专业方向,共同组成了人文学院。除此之外,中国美术学院还将公共课教学部的课程细化为五大模块:哲学社科模块、人文历史模块、语言文化模块、品质人生模块和艺术对话模块,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素质教育的框架。并且要尤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在艺术设计教育的细节上开设论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儒学与艺术教育、庄子等具有传统特色的课程。

(二)加强艺术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批评类课程

例如中国设计史、中国建筑史等,至少要占10%。首先,通过这些史学类综合课程,学生可以从感知角度分析艺术作品,从批评角度评价作品;其次,深入对设计的共同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并能将其运用到作品分析中去;再次,能够把艺术作品纳入到历史、文化和主题的脉络中进行解析。这些史学类课程对学生的理论修养能力、作品鉴赏能力、批判分析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避免“填鸭式”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可以使其对课程的记忆和运用更加深刻和灵活。

(三)带领学生“走出去”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和教师的讲授,而要更多地去参与社会实践,接触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教师可以多带领学生去“写生”,让其深入大自然、深入民间去接触中华民族更多宝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这样可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使其深刻感受民族传统文化。

(四)加强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高校应该把这项工作纳入到经常性的工作来考量,不断实践、探索和提高。首先,高校要加强宣传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氛围;其次,教师要多参与社会实践,多开展和参与一些人文讲座;再次,要将教师的人文素养评估纳入评审考核机制,跟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审挂钩。

总之,艺术设计教育综合了艺术教育、科学教育、文科教育的特点。艺术设计是一个人文的题目,学校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设计师素质,而人文素养是未来设计师的基本素质。我们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研究,以及对本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的人才。这是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工作的一项紧迫而现实的任务。

注释:

①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32;403.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文权.浅析传统文化的保护对美术教育的意义[J].前沿,2010(4).

[3]贾菁菁.试论创造性的源泉[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