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营科技企业融资

民营科技企业融资

时间:2023-07-12 17:08: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营科技企业融资

第1篇

摘要:作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化的一支生力军,民营科技企业是先进生产力与最具活力的经营机制的有机结合,能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大发展还有利于建立一种催人奋进、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社会文化,有利于缓解就业和失业压力,但筹资难、贷款难、资金紧张几乎已经成了所有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通病。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民营企业融资现状问题的分析,从高新技术民营企业自身和外部因素中找出造成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提出解决融资难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风险;金融创新

1 引言

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正处子创业与成长阶段,这类企业的创业与发展过程面临着很多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束缚了它们创业及发展的步伐,使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强位弱势”的尴尬境地,其中民营科技企业所普遍面临的融资问题最为人们所垢病,这种“不公平待遇”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解决好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问题意义非常重大。

2 民营科技企业融资行为特点

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一般分为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蜕变期,每一个阶段在企业成长、规模和财务状况以及风险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也决定了各个阶段对资金的需求特点。

2.1 种子期:该阶段规模一般比较小,无信用记录,外部投资者只能获得企业极少量而且模糊的信息,投资风险极大。因此,企业的资金来源是内源投资,主要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内部投资者的投资。

2.2 初创期:这个阶段仍然存在技术及产品等各种风险,企业仍然没有抵押能力,无法得到资金所有者的青睐,这是民营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资金问题最为凸显的一个阶段,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与内源融资和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

2.3 发展期: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有了抵押能力和信贷记录,企业与金融机构等融资渠道的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一时期,对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而言,自有资金往往难以满足需求,但仍缺乏足够的抵押物、信用担保机构支持,企业在市场竞争、内部管理等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仍然不稳定。

2.4 成熟期:企业从中小型发展成为大型企业,具备了丰富的信贷记录,有了相对较高的信息透明度,不确定性风险降低,融资渠道逐渐拓宽,开始朝直接融资方向发展。

2.5 蜕变期:在经历了成熟期之后,企业可能会逐渐衰亡,也有可能会盲目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走向破产;还有可能在清晰的战略指导下,通过合理的资本运作,将企业导入新的成长曲线。这个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与发展战略是紧密相连的。

3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现状及原因

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融资现状是:①金融环境相对较差。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上,偏向国有企业,使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而民营企业因规模小,信用等级达不到规定,得不到银行业的支持。②存在不同程度歧视。信贷人员对民营企业的评价往往带有偏见,认为民营企业信用普遍较差,因此尽量限制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数额。③各类基金和担保公司作用不大。由于缺乏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和民间资本的进入,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和运作也不成熟,风险投资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另外担保公司自身担保能力有限,商业银行对担保公司的要求也高,因此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通过担保公司的担保自然有限。④直接融资体系的问题。由于我国对债券发行条件和规模的严格限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直接融资;另一方面国家规定对企业债券利息征收利息税,这样更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债券融资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可以从企业的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考虑。内部原因:风险高、不确定性大、无形资产比重大、难以取得贷款、整体素质偏低、对融资渠道使用不充分等等;外部原因:缺乏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或金融制度设计,缺少完善的市场融资保证体系,我国的中介服务体系仍不健全等。

4 突破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瓶颈的对策建议

融资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任何单一的措施解决不了问题,一般说来应该从下列方面着手解决:首先,提升创新力是核心。规范治理结构,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信用机制,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力;其次,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及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证券市场,规范我国产权交易所,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股权交易平台,鼓励中小企业间展开金融互助合作;再次,建立健全融资保障体系。完善中介服务支撑体系,加强民营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最后,完善政策法律环境。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实现政策性金融资源综合效能充分释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创新战略;A-U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

民营科技企业一般是指由科技人员为主体创办的,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特征,实行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实体。从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截止到2006年l2月31日,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为150,595家,资产总额达到75,667亿元。但由于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一般是凭借多年科研成果积累的一两个好项目或好产品迅速发展,后期随着历史资源的逐步消耗,产品生命周期(一般2~3年)过后,民营企业就开始面临困境,就深圳当地而言,每年就有1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死亡”。可持续发展是时代对当今社会的要求,对民营企业也不例外,民营科技企业要谋求自身长远发展,成为成长型企业,关键在于企业必须建立长期技术能力发展规划。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是指民营科技企业在较长的时期内(如5年以上),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的能力,不同程度地呈现整体扩张态势,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企业。技术能力是核心能力建设的基石,直接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但静态技术能力不能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基于能力的战略观,民营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战略的引导,致力于动态能力的培育和发展,保持技术能力的动态发展和领先地位,才可能创造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劣势

(一)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

1、企业多半是由科研人员所创办,对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效果影响显著。中国优秀企业持续创新过程形成的大量事实表明:在企业持续创新的形成过程中,企业家是主要的推动者。企业家不仅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倡导者、组织实施者,更是激励者和协调者。他们不仅通对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和决策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还通过对创新模式的选择以及协调R&D与营销部门的合作对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产生间接影响。企业家的主导作用贯穿企业持续创新过程形成的全部空间和时间过程,这不仅体现于企业家在企业持续创新过程中对每一个创新项目在策划、实施过程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即企业持续创新时期内),对各个创新项目实现动态系统集成时的战略策划、组织、协调、资源配置、项目匹配方面的强而有力的、持续性领导作用。

2、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反应快。从民营科技企业的四个特征来看:一是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二是科技人员在企业职工中占有比较高的比例;三是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四是坚持非国有、非国营模式,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投资。民营科技企业,开发出的产品必须要有市场需求才能生存。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大力引进、推广新成果,应用新材料、新工艺,企业才会有一个大发展。因此,“市场需求”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因素,以市场为导向,成为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的经营理念。另外,民营科技企业大部分总资产在1亿元以下,规模小,能及时跟踪技术上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要素的组合形式推出新产品;也由于进出壁垒低,很容易在环境有利时进行技术创新,环境不利时撤出,转向其他产业进行技术创新。

(二)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劣势

1、融资困难和资金不足的问题突出,无力进行可持续创新发展。1999年一份有关中国600多家民营企业调查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主要依靠自己解决。民营科技企业“一次创业”时,多数企业可自行解决资金投入与周转问题,但“二次创业”多数企业则无法自行解决资金投入与周转问题。因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需要大额投资,而“一次创业”的资金数量有限,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对资金的需要,若不及时吸纳社会资金,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目前,尽管我国政府为了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采取了包括设立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建立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社会化措施。但从整体上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社会化程度仍不高。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资金问题是首要问题,因此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如何进行社会融资以及社会融资量的多少将成为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创新须解决的问题。

2、人才机制不健全,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民营科技企业进入成长期以后,企业基本上排除了技术风险,主要风险是企业正常运作的管理风险和市场环境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其内部管理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重要岗位由家族主要成员担任,造成企业内部竞聘机制没有建立或不完善。当企业摆脱了生存危机,成为成长型企业以后,这种管理方式就会使企业难以招聘到优秀人才,自身培养的人才也会流失,人才短缺极为严重,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受到限制。民营科技企业以技术为生命,只有抛弃家族式管理模式,坚持人本管理思想,改革人才选拔和聘用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施展才能和获取价值的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加盟,才能从根本上改进企业本身科研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使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持续创新。

3、创新行为短期化,自主创新意识薄弱。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受到资金、人才基础的先天不足,又加上后期的融资、吸纳人才困难,使得企业无法投入大量的资本来从事一些周期长、风险大但很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创新,企业更多的是关注一些投资期短、资金回流快的短期项目。忽视对技术产品开发或技术许可等方面的突破,不愿意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对技术的引进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成为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创新的障碍。

二、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企业可持续技术创新的战略类型。从技术开发的角度而言,企业可持续技术创新战略可以划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后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基本战略类型。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努力,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并以此领先于竞争对手,掌握市场领导权的创新战略。自主创新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可概括为:投入大、风险大。模仿后创新战略,是指中小企业通过模仿领先创新者的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或破译领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加以改进,生产出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以获取经济利益的创新战略。模仿后创新战略的突出优点是:风险小、投入少、效率高。合作创新战略通常采用的合作方式有:制造商和供应商合作、制造商与用户合作、同业制造商(竞争者)之间的合作以及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所的合作等。参加合作的各方可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降低风险、缩短创新周期、减少无效投资,实现经济共生,因此被认为是迅速增强和获取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了解这三种战略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对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进行持续创新非常关键。

(二)在创新的不同阶段上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模型(A-U模型)对企业集团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实现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提出的。他们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通过对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体制创新之间的关系作分析,按照产品生命周期规律,把技术和产业创新的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流动阶段、转换阶段和特性阶段,并提出了“主导设计”的理念。结合前面对民营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优劣势分析和各个技术创新战略的特征,本文将按照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模型,在不同的阶段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持续创新战略选择给出以下建议:

1、流动阶段―合作创新战略。在一个产业内,一项根本性创新产生直至主导设计出现之前的阶段,产品创新多,设计具有多样性,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不知技术的应用前景如何,也不知道何种产品有最大的市场潜力。在这一阶段,企业创新的重点在于高性能的产品,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应首选合作创新型战略。民营科技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流动资金少,人力资源不足,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规模小导致承受创新失败的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在这一阶段可以采用合作创新战略,来增强企业的创新开发能力,对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来讲,比较可行的战略选择是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或购买专利技术。

2、转换阶段―模仿后创新型战略。进入主导设计后阶段,随着创新者和用户经验的增加,原来的市场需求以及产品研发的不确定性被不断清除,产品创新率开始降低,改善产品性能的创新减少了,企业感兴趣的是销售和市场份额最大化。竞争以产品价格竞争为主,强调的是生产效率、规模经济,因此工艺创新成为主要的创新方向。在这一阶段,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适合于采取模仿后创新型战略。这样有利于加强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等非正式的外界联系以扩展企业的创新思想来源,缩短在主导设计后存在的持续改良空间中的创新时滞,领先占领优势地位,以整合企业内的有限资源,发挥企业的最大创新潜能以保持优势地位。

3、特性阶段―自主创新战略。这一阶段,在产业创新模型曲线上属于中后期阶段,此时市场竞争焦点转移到以工艺创新来降低成本上,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注重技术积累,通过在流动阶段采用的合作创新战略,在转换阶段采取的模仿后创新战略,企业自身已经积聚了技术、知识和经验等技术创新能力。但是,此时一项技术的生命周期也走到了成熟期,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在此时采取自主创新战略,不但可以使企业通过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所取得的相关技术成果和企业内部的技术相结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己的产品和产业。还可以通过积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行二次创新,避免陷入技术追赶陷阱。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亚平.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政策建议[J].财经问题研究,2000.3.

[2]于国栋,李国光.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命线-深圳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情况调查[J].民营科技,2006.3.

第3篇

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

民间金融发展的基础是非制度信任,包括私人信任和和不同层次的社群信任。民间金融主要表现为民间自由借贷、合会、典当、集资以及金融互助组织等五种形式。民间金融一般提供关系型贷款,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贷款成本,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对中小企业融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民间金融广泛存在。根据Christopher Woodruff(2001)对小企业融资状况的研究,在墨西哥创立阶段和创立后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分别只有2.5%和3%,从家庭或朋友处获得资金支持的比重更高。台湾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0世纪60~90年代,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的借款来源中,民间市场的比例高达35%以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支行的统计,2002年末温州民间金融占温州整个金融市场货币流通量的30~40%,民营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筹资总额达300亿元以上。除了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外,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也丰富了金融市场,其资金成本、交易便利的优势也给正规金融机构带来了竞争压力,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正规金融部门腐败的约束。

中关村的民间金融态势分析

民间金融在中关村科技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关村存续时间较久的民营企业成立早期大多曾求助于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但是,与江浙闽一带活跃异常的民间金融相比,中关村民间金融尚未形成规模,这既与民间金融自身特点有关,也与中关村的环境有关。

基于对中关村1012家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以及对个别企业的重点访谈,可以发现中关村民间金融发展存在以下特点:

民间借贷已经成为企业融资的有效选择。对中关村企业的问卷调查中,17.7%的企业认为民间借贷是其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在外部融资中,仅次于银行或信用社贷款;26.5%的企业将民间借贷列入企业“前三位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考虑到民间金融不仅包括民间借贷这一形式,中关村民间金融数额应该远高于这一数据。

中关村存在形式多样化的民间金融。就问卷中“企业目前开展民间融资活动的主要方式”这一问题,共有846家企业作答,其中过半的企业通过“向个人借入”筹措资金;“向股东、职工、社会集资”的企业也达到42.4%;“向企业或单位拆借”占有一定的比重;而商业票据转让或贴现、向典当行借入所占比重相对较少。

民间金融在促进中关村企业融资中仍大有可为。在对企业将来拟采取的外源融资方式进行的调查中,有30.2%的企业选择民间借贷; 32.4%的企业将民间借贷列入“前三位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这表明,企业预期正规金融仍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在资金短缺时企业仍会将目光更多的投向民间金融。此外,就“贵企业认为中关村园区及协会应组织哪些活动推动企业融资”这一问题,认为“推动成立小额贷款机构”和“推动成立企业间互保基金”是推进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的企业分别占到了43.4%和35.1%,表明中关村企业对民间金融仍抱有很大期望。

法律法规限制了民间金融的发展空间。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国家均倾向于将各种金融形式纳入正规金融体系,实施有效监管。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对民间金融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和取缔,颁布了《整顿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实施方案》。同时,法律对于民间金融合法与非法的界定非常模糊,如国务院1998年颁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均将是否“经有权机关批准”作为非法集资与社会集资、民间融资的主要界定标准。中小企业社会集资绝大多数未经依法批准,可能因此而被划为非法集资,导致民间金融开展缺乏法律依据。中关村地处首都,金融监管更为严格,民间金融发展空间相对于江、浙、闽一带更小。

中关村缺乏非制度信任基础。民间金融风险的控制主要依赖非制度信任。民间金融交易各方本身具有密切的关系或已经建立了信任关系,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民间金融不需抵押、担保仍能有效的控制风险,这也使得民间金融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在中关村,植根于此的企业不多,企业之间较难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联系,即中关村缺乏民间金融生长的非制度信任基础。中关村有90%企业是中小型科技企业,他们市场退出率很高,每年都有近三成的企业在中关村消失,能坚持2~3年的、成活的企业不多。除了信用风险之外,民营科技企业本身蕴涵了巨大的技术风险,加上科技投入所需资金量很大,在一个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企业群体中建立非制度信任,并通过这种信任融通资金可以说难之又难。

民间金融的资金特点与中关村企业的需求存在反差。现实中,民间融资多用于满足临时性资金需求,供应周期短、资金周转快,资金多来源于家庭、个人,具有分散性、市场化程度低等特点,资金持有人也不具备专业投资知识,对高新技术产业一般了解不够,缺乏长远投资眼光,注重短期回报。而科技型企业的资金需求一般具有投入周期长、风险大的特征,与民间资金的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对中关村企业而言,虽然有短期融资需求,但是更为缺乏的是长期性资金需求,这些资金要有稳定、长期的投入,具有很强的风险承受能力。这使得民间资金难以成为缓解中关村企业资金需求的主力军。

中关村的有益探索――中小企业信用互助计划

中关村各方曾就民间融资进行过多种有益探索,其中“北京中关村中小企业信用互助计划”影响较大。“互助计划”由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金融委员会组织推动,由委员会部分成员单位及其他单位共同出资设立互助担保公司负责计划资金的管理和日常运作,由商业银行作为计划的托管人。互助计划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对成员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一是委托贷款,即委托商业银行将款项发放给亟需短期融资的份额持有人;二是提供担保,即由互助担保公司为份额持有人提供担保,由银行发放贷款;三是提供反担保,即由合作担保机构提供担保,互助担保公司为贷款企业向合作担保机构提供反担保,由银行发放贷款。互助计划还处于摸索阶段,还需要从争取政府部门配套资金、取信于商业银行及合作担保机构、完善计划风险补偿机制及管理人行为监督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于中关村民间金融发展的思考

民间金融已经成为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获取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其发展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应重点把握民间金融的开展形式及作用方式,积极探索适宜途径,有侧重的发展适合中关村特点的民间金融形式,并加以规范和引导。

从民间金融的开展形式来看,以高层次社群信任为基础的金融互助组织应该引起足够重视。金融互助组织已经包含了非制度信任与制度信任融合的成分,以区域内建立的非制度信任(如长期合作产生的互信、企业家个人交往增进了解)为基础,通过制度设计加强了风险控制,在中关村这种“业缘”基础相对较好的地区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应该大力支持“北京中关村中小企业信用互助计划”等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会会员之间互助担保和资金融通的试点,探索金融互助组织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以及制度和机制设计。

从民间金融的作用方式来看,中关村民间金融应定位于解决企业短期性的小规模资金需求。向企业或个人的自由借贷形式,其资金量不大,可主要面向初创型或成长期企业;对金融互助组织和小额贷款公司,其相对专业,资金量也有保证,可以用来满足制造型企业短期的流动性资金需求,和风险投资形成功能互补,也可以用来解决中关村流通性企业的周转性资金需求,解决周期性资金短缺问题。此外,还可以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规范和引导企业内部集资,为企业筹集相对长期、稳定的资金提供通道。

第4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金融支持;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215-1

民营经济作为湖北省经济肌体中最具生命力的一个亮点,已成为支撑和推动湖北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力量,既然如此,民营经济理所当然应获得较大力度的金融支持。然而,实际情况是,湖北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短缺,资金融通“梗塞”已成为制约湖北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最重要因素。

1 湖北民营经济金融支持现状

1.1 湖北民营企业内源融资占主导,外源性融资比例较低

湖北的民营经济并没有得到商业银行贷款的垂青,相当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基本没有国家商业银行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另外,湖北民营经济进入资本市场难度仍然较大。目前,湖北省上市公司多数为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寥寥无几,借助于收购成为上市公司的民营企业数量有限。湖北省多数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基本上通过内源融资解决,其解决的主要路径为:民营企业管理层投资、企业自身积累、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工人带资入厂等方式。这些融资方式尽管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民营企业的一时之需,然而,却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很难适应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1.2 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期限偏短,融资规模小

湖北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主要是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基本上是四家商业银行加上农村信用社,这些商业银行有些为了实现集约化经营,把支行缩成了办事处,不具备发放贷款的资格与权力,有的干脆撤销。直接融资的也只有几条渠道,或者向亲朋好友借款,或者向业务方赊购,或者向内部职工集资。另外,目前民营经济融通的资金结构明显不合理,期限偏短,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量规模偏小。

1.3 融资成本偏高

虽然目前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已经降了下来,但通常民营企业办理一笔贷款要抵押,要担保,要公证,还有房产过户等,这样各种费用加起来的实际费用率一般超过15%。其他融资的成本更高,如民间借贷一般年息2分,有的更高。

2 湖北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不足的动因分析

2.1 政府的政策行为导致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弱化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扶持经济的理性选择仍然是扶持国有经济,主要表现为使国有企业优先获得金融资源。

其次,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为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制造了障碍。民营企业投资的手续复杂、效率低、费时长,使民营企业在竞争资格、条件及机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最后,政府部门监管失当也是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中央一再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地方政府部门监管失当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金融市场的缺陷导致民营经济金融资源的稀缺

金融市场的缺陷较集中体现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如产权交易市场的功能残缺、信贷投放的市场导向机制致使银行资金过分向大型企业集中,这些自然导致民营经济的金融资源的稀缺。

2.3 民营经济内部原因加剧了民营企业的金融抑制

首先,民营企业的先天不足导致其成为金融支持的弱势群体。许多民营企业在创始之初就带有许多先天性的弱点,民营企业融资表现为信用交易成本过高,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的特点,从而成为金融支持的弱势群体。

其次,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弱化以及经营管理者自身素质缺陷都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多数民营企业最初都是由自己管理或家族管理,甚至是家长式的,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

此外,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诚信不足的问题,这些都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融资。

3 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和相关政策建议

3.1 为民营企业构建外源性融资平台,拓展外源性融资渠道

要放开金融市场准入,实行金融机构多样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直接为民营企业服务或者商业取向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允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者一定的法律框架内开展金融服务,尽量通过发展多元化的正式或准正式的金融机构来挤出部分非正规金融活动。

3.2 尽快建立健全企业抵押和信用担保体系

要建立多元化的担保体系,尽快壮大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明确担保行业的监管法规与管理制度,尽快健全以银行系统为主体的信用评估体系,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抵押和信用担保支持。

3.3 提供民营企业的综合素质,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

民营企业要加快自身积累,完善内部治理,提高民营经济规模和档次。鼓励民营企业上市和兼并重组,提倡、支持和鼓励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对中小民营企业实行兼并、重组,支持、鼓励高科技人才以科学技术为股本与中小民营企业联合,提供企业的科技含量,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湖北省经济委员会.湖北省民营经济调研成果, 2004,(10).

[2]李忠宽,严峻.民营企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5,(3).

[3]周华胜.探寻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4).

[4]周晓梅.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8).

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09-02

中小民营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织细胞,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提供社会服务、增加财政收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缺陷和外部环境多种因素,产生了融资难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改善融资难的状况,缓解资金缺乏已成为中小民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根源

(一)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自身因素

1.产权不明晰制约了融资能力的发挥。有相当部分的中小民营企业因长期挂靠在某一个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或事业单位,以致产权不明晰;也有些家族制企业,家族主要成员对企业拥有的产权不明晰,导致企业担保难,难以获得抵押贷款。

2.整体素质不高失去了融资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装备落后。中小民营企业主要是靠自筹资金建立,资金的有限性导致企业在购买设备时趋向于科技含量低的生产设备,甚至是大型企业技术换代淘汰的设备,因而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不佳,不能给资金持有者以强烈的融资信心。二是创新能力不足。中小民营企业很少有自己的科研开发部门,缺乏必要的研究人员,不注重科技的创新,又不能与地方院校或科研院所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致使产品科技含量低,款式陈旧落后,失去了融资的吸引力。三是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中小民营企业多是作坊式和家族式管理,很难留得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因缺乏高水平的管理层和决策层,可能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必然使银行害怕因企业管理不善导致资金流失而不予贷款。

3.财务管理不规范降低了融资的资信度。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用人上的“任人唯亲”,管理上虽制定了各种财务制度,但大多数是用来约束企业其他人,老板不受约束,财务上往往是两本账:一本是企业内部的实账,另一本是针对工商税务的虚账,结果是财务报表未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这样银行对企业信息的掌握就处于被动的不对称地位,因此,银行对企业的贷款项目谨小慎微。

(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1.银行贷款的所有制歧视阻碍了银行的授信行为。中小民营企业是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在所有制上的差异造成了银企之间的距离,存在微妙的所有制“不兼容”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供给时,因国有企业产权的特殊归属,所以无须过多考虑国有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会尽可能地满足其信贷需求,而在对中小民营企业办理信贷业务时,则会过分谨慎地选择与甄别信贷对象,采取种种限制条款与防范措施,“惜贷”、“畏贷”现象严重。

2.银行贷款手续繁杂降低了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信心。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一般“急、频、快、小”,由于贷款频率高,信贷员工作量大,银行惧怕审查不严造成不良资产增加,所以办理贷款的手续相当复杂,随之放贷成本也相应提高。这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申请贷款的障碍,严重影响了信贷信心。

3.银行贷款激励机制不健全增加了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难度。为控制道德风险,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都实行了严格的贷款终身责任追究制度,要求新增贷款实行“零”风险,一律实行“谁放贷,谁负责收回”的撤降停职收贷、以薪抵贷等追究办法,并绝对、片面地实行抵押贷款办法,抵押率高达100%,这对于规模本来不大、急需“雪中送炭”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4.资本市场门槛过高使中小民营企业失去了融资的机会。众所周知,中国证券市场自建立至今,就被赋予为国有企业服务的一项特定职能,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受到严格的管制。中国《公司法》规定,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 000万元,而中小民营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且大多数为一般加工和商流性企业,与上市条件相距甚远,自然被股票市场拒之门外。中国债券市场尚在发育期,中小民营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长期处于真空状态。

5.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影响了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渠道的拓宽。目前中国的金融机构仍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它们几乎垄断了70 %的市场份额,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仅占30%左右的市场份额。中小金融机构是随着经济改革、发展孕育而生的,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需求,因中小金融机构的“亲企业”特性,贷款成本比国有银行低,但是它们的发展速度却远远跟不上企业贷款的需求。因中小金融机构不能有效地吸收存款,导致存款少,可供借款的流动资金自然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需要。

6.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制约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条件的创造和发展。目前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较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搜寻体系,无法为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提供有关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的情况。任何一个申请贷款的企业,都对自身经营风险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个信息却未能通过一个权威的途径传递给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形成了银行、风险投资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外,因中小民营企业缺乏专门的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的引导,容易造成中小民营企业无法及时、准确地收集到有利的融资信息以选择最优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条件。

二、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应改变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融资能力,重视科技新产品的开发,及时改进落后的设备技术,重视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信用意识,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只有当企业有了较高的盈利水平和较强的偿债能力,企业才能获得广泛的融资渠道;中小民营企业应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变原有的“家族式”管理企业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通畅的现代企业制度。有了规范的企业制度,企业就能找到高水平的管理者,有了高水平的管理者,企业的资金融资渠道就容易畅通。

2.创新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机制。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应深入研究中小民营企业特色,探索建立一套专门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特色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切实解决不适应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应充分考虑到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采取差别化的信贷措施,避免贷款标准“一刀切”。根据中小民营企业特点和“急、频、快、小”的贷款要求,积极改善贷款方式,对效益较好、信誉较高、还贷意识较强、有发展前途的中小民营企业尽量简化贷款手续,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增加授信额度,支持其发展。二是探索建立信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设计合理的业绩考评办法,使责权利相统一,纠正当前只罚不奖、重罚轻奖的现象,提高贷款营销积极性。三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国有商业银行以更大的利率浮动权,使高风险与高收益相对称,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调动其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3.建立一个多层次和多渠道的资本市场。对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国民待遇”,逐步淡化政府对国有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进行保护的角色,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满足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的中小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需求。一是启动创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将为中小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获取直接融资提供制度保证。为了避免因设置创业板造成的重大风险,可以考虑对上市条件进行小幅调整,采取逐渐推进的策略来推进创业板市场的建设。二是培育和发展债券融资市场。为了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应理顺债券发行审核体制,逐步放松规模限制,扩大发行额度,完善债券担保的信用评价制度,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4.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与国有银行相比,中小金融机构的地方设置比较灵活,最能充分利用地方的信息存量,了解地方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也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因信息不全而导致交易成本较高的这一金融服务业的障碍,省去大量调研经费,减少审批等程序,从而降低成本,所以应该下大力改变现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理想的状况。

5.建立完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担保体系。一是对于小额的贷款,放宽不动产抵押限制。以企业自身的资产和项目作抵押担保,并尝试由政府牵头、企业为核心、金融机构为后盾联合成立担保机构,并设立担保基金,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进行担保。对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可以尝试探索数户联保的方式,促进企业之间的联合。二是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可由当地政府出面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金可由当地财政局受政府委托出资,各地区和部门本着自愿的原则出资,也可以吸收民间资本。这样可以分解银行风险,协同银行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三是要建立简单易行的担保评估体系,减少审批程序。应由专门的机构制定符合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资信评级体系,对各类企业的整体信用建立数据库,及时记录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并提供查询服务,使分散的企业信息集中起来,积累起来,逐步形成企业的社会信用评级,中小企业信用度高的可优先获得信用担保和贷款支持。

参考文献:

[1]肖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分析[J].市场与发展,2003,(2).

[2]李树丞,刘长庚,楚尔鸣,等.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康成杰,柴靖静.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对策和建设[J].经济与管理,2003,(1).

第6篇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民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推动科技进步等,这一切决定了我们必须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几年来,国家为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先后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从实践上看,仍然存在某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中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只有切实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才能把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潜在能量发挥出来,使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民营企业产值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有率已达到一半以上,甚至更高,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财政收入的顶梁柱。据不完全统计,在广东省,私营企业已有十四五万户,占全国私营企业总数的1/10还多。综观全国,凡是经济发展快的地方,民营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也比较快;凡是民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地方,经济发展也较迟缓。目前,众多学者普遍认为,从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1年,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为特点。由于我国早期改革政策对非国有经济的产业进入设置诸多限制,特别是这时是民营企业从消亡走向复兴的初期,极度缺乏其自身发展所必须的资金,所以劳动密集型方式作为进入产业的选择,是其唯一的可能。

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今,民营企业进入空前的高速发展时期。由于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开始,此时期以温州企业为代表提出民营企业要在数量发展的同时进行“二次创业”的观念,这在全国民营企业界迅速得到响应。与早期传统的民营企业不同,20世纪90年代后,民营企业的发展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由家族式管理向制度化、科学化管理的转变,注重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即“二次创业”概念;二是民营科技企业与巨资的结合。

然而,同民营企业发展不协调的是,它只占用了我国金融资源的极小部分。据有关资料引用的数据表明:我国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中自我积累约占56%,向亲友筹资约占13%,有近80%的经营者几乎无法获得稳定的追加资金;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例虽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但与国有企业的贷款份额相比仍然较低,和民营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极不相称。

二、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各方面管理不规范

民营企业大多是以个体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许多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低,缺乏创新机制再加上负债多、积蓄少,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抗击市场竞争风险能力很低,极易被市场所淘汰;此外,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在财务等许多管理方面不够规范。据调查,多数中小企业会计报表不真实,有的甚至就没有会计报表。

(二)信息不对称,银行惜贷现象严重

银行惜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确定性,借款人拥有信息优势,贷款人很难收集到有关借款人的全部信息。而且,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单个企业需要资金量少、财务管理透明度差,这就造成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极低。此外,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抵押条件上的差别,以及银行追求规模效应等原因,大型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冒险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三)政府的扶持力度对民营企业融资难也有一定影响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企业发展极快。但是由于存在为赶超发达国家而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的现象,导致我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我国金融机构也以大银行为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银行业的高度垄断与产业中的高度垄断相一致,大银行与大企业之间的互生关系非常明显,导致大银行不愿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这就必然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象。

三、制定正确决策,打破融资僵局

(一)加强中小企业的公司自身建设

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家族特色,任人唯亲,家族成员占据重要管理岗位,决策上独断专行。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中小企业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不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导致银行和投资者不愿向其贷款和投资。鉴于此,中小企业应走产权主体多元化的道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制改造,解除家族制对其发展的束缚,进行所有权结构调整,引入优秀的管理人才,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这样才能提高信用水平,增强融资能力。

(二)选择最佳融资机会

把握好商机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样,企业融资过程中选择最佳的融资机会至关重要。中小企业的最佳融资机会就是由有利于企业融资的一系列因素所构成的有利的融资环境和时机。企业选择融资机会的过程,就是企业寻求与企业内部条件相适应的外部环境的过程。因此,中小企业要想把握住最佳融资机会,首先要对影响融资的所有因素做具体分析。虽然企业本身会对融资活动产生影响,但与最佳融资机会这种企业外部客观环境相比较,企业本身对整个融资环境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么企业只有主动地去适应外部融资环境,对于商家来说,谁占有主动权,谁就是赢家。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要及时掌握银行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信息,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家货币及财政政策等各种外部因素,合理分析和预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寻求最佳融资时机。

(三)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解决大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惜贷问题

发展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是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向大银行贷款难的问题。中小银行和民营企业极具亲和力,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可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机制,成为市场化的担保机构。目前,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主要是在地方财政支持下,组成的担保中心。其担保基金可由地方政府,受益的民营企业,社会中介组织自愿者等多家出资。担保基金可存入商业性金融机构,由商业金融机构协助管理。

尽快搭建民间金融机构平台,例如允许开办私人银行或民营股份商业银行等。最大程度为民营资本的流通与扩张提供舞台,让民营企业可以平等地讨论贷款问题,不再看国有大银行的脸色。但与此同时应当建立起相应的资本流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仲裁监督监管机构,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当然,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为民营中小企业营造出风险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1、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市场竞争风险大,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和信用担保,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受到严重制约。我们应大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组织成立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统一承担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

2、让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法律化。国家应制定和出台有关中小企业信贷担保的法律法规,并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实施细则,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在有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得以完善,充分发挥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3、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1)该项基金应具备以下特点:它是一笔政府主导性的基金。只能作为中小企业向银行借款担保之用。它是一笔公平性的基金;加入基金的各利益主体均享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没有加入基金,但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也可以申请基金担保。它是一笔非赢利性的资金,但可存入银行获得利息收入以及不超出规定的担保费收入。(2)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如下运作模式:单个中小企业向担保基金提出贷款担保申请,由担保基金对该企业进行评估。只有通过担保基金评估的中小企业才可获得担保贷款,而且贷款机构提供的每一笔担保贷款都需要经过担保基金的同意,其自身没有权力单方面扩展中小企业的担保贷款额。

四、避开融资误区,保证融资安全

不少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把企业融资当作一个短期行为来看待,希望搞突击拿到银行贷款或股权融资,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很少。民营企业要想改变融资难的局面,必须走出以下融资误区。

(一)不注重企业包装或过于重视企业外表

有些民营企业认为只要自己经营效益好,融资就会很简单,因而不愿意去包装企业,认为这是一种浪费,但却不知道企业短期的利润并不能吸引资金方的目光,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及企业面临的风险才是资金方更为重视的方面。但也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融资,不惜一切代价去作宣传搞美化工程,使本来效益就不好的企业雪上加霜。

(二)目光短浅,临阵作难

多数民营企业都是在企业面临资金困难时才想到去融资,不了解资本的本性。资本的本性是逐利,不是救急。企业在正常经营时期就应该考虑融资策略,和资金方建立广泛联系。要学会放长线,钓大鱼。不能鼠目寸光,临时抱佛脚。

(三)把融资简单化,缺乏专业的融资顾问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中真正理解融资的人很少,不能把融资简单化。专业的融资顾问是目前民营企业所严重缺乏的。企业融资是非常专业的,融资顾问有丰富的融资经验,广泛的融资渠道,对资本市场和投资人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有很强的专业策划能力,能够考虑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聘请专业的融资顾问对于企业的融资大有帮助。

(四)忽视企业内部整理,不注重通过让企业走向规范化提升融资能力

民营企业融资时只想到要钱,一些基本的工作也没有及时去做。民营企业融资前,应该先将企业梳理一遍,理清企业的产权关系、资产权属关系、关联企业间的关系,把企业及公司业务清晰地展示在投资者面前,让投资者放心。企业融资是企业成长的过程,也是企业走向规范化的过程。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不断促进企业走向规范化,通过企业规范化来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五)不注重塑造企业文化和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只顾企业扩张,忽视了塑造企业文化,最终导致企业规模做大了,但企业却失去了原有的凝聚力,企业集团内部或各部门之间缺乏共同的价值观,没有协同能力。很多民营企业通过融资不断扩张,但企业管理却越来越粗放、松散。随着企业扩张,企业应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公司决策走上规范、科学的道路,通过规范化的决策和管理来规避企业扩张过程种的经营风险。

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对于我国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实现十七大所确定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重要意义。而解决好目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的关键所在。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张厚义,明立志.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第7篇

【关键词】“新36条” 保定 民营经济 政策

一、“新36条”下保定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会

在中国,民营企业创造了80%以上的新产品,65%以上的技术专利。我国95%以上的中小企业是非公有制企业。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地方通常是民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比如浙江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比全国平均水平3.3:1低很多。

保定民营经济在保定经济发展中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保定民营经济数量达到27.2万个,从业人员267.5万人,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数量为1149家,且每年呈上升趋势,在2012年的1~10月份,保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8家,在保定市排名第一。2012年,保定民营企业完成投资总额为1381亿元,比2011年增长46.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9.5%;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474亿元,比2011年增长20.2%,占全市GDP的68%;民营企业上缴税金占保定财政收入的74%。由此可知,民营经济已成为拉动保定经济快速发展的加速器。

为了推动我国民营经济更快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国务院在“非公经济36条”颁布5年之后,于2010年05月13日再次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截至2012年7月1日,国务院关于各领域引导民间投资的实施细全部出台。“新36条”实施细则指出,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政、铁路、能源、水利、电信等多个领域。“新36条”及相关领域细则的出台为保定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如何借助“新36条”之风使保定民营经济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这是加快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保定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民营投资领域仍受多方限制

虽然“新36条”明确提出“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对于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应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政、铁路、能源、水利、电信等多个领域对民间资本实行开放。然而在保定一些国家投资的“铁、公、基”项目基本上都是有国企来承担;金融、能源、医疗、文化教育、城市公共服务等项目对民营企业的开放也非常有限;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民营企业的扶持仍然欠缺。

(二)民营生存政策环境不完善

虽然自2010年5月13“新36条”出台后,历经两年多的时间,截至2012年7月1日,国务院关于各领域引导民间投资的实施细全部出台。然而细则并没有给出具体性意见。比如在原铁路部出台的细则中,诸如哪些干线线路民营企业可以参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运营价格如何核定等都没有给出清晰的界定。而民营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寄希望于当地政府具体的细则上。自2011年开始,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山西、湖北、重庆、四川等省市陆续出台地方细则,明确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相关领域。“十五”以来,保定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来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市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并不少,但大多是文件缺乏具体的实施和操作细则,针对性差。如何根据“新36条”出台符合保定实际情况的地方细则是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由于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信誉透明度低、财务不规范、缺乏专业人员等特点,加上商业银行受经营体制和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使得民营企业获得商业贷款难度大,或者要承担非常高的融资成本。我市虽然近几年通过推动信用、担保服务等方面帮助民营企业融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唐山、秦皇、岛邯郸等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更大了。对于民营企业即使能够拿出好项目,中小企业也往往因自身存量资产不足而找不到合适的担保机构,得不到信贷的支持。由于资金短缺,即便是能源、电信和铁路等领域对民营企业开放,民营经济也很难进入。

(四)民营企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保定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粗放型的企业,导致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生产效率、风险抵抗能力差。其在产业结构方面良莠不齐,既存产业结构层次低、模式雷同、重复建设严重、创新能力弱的中小企业,也存在着附加值高的中小企业,如部分优秀的高科技企业。整体来看,保定民营经济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其核心竞争力不足。

三、“新36条”下的保定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优化

(一)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的进入领域

“新36条”放宽了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的领域。因此保定市应在“新36条”的内容指导下,放松对保定市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限制,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利润率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和垄断行业。市场准入的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实行同等对待,对民间资本不再设置附加条件。

我市处于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因此重大基础性建设的需求依然比较旺盛,在这些建设项目中,除了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需要的项目以外,都应当对民间资本敞开大门,放手让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合理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民营企业在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让民资“接力”政府投资成为“稳增长”主力;要激发民资活力,拓宽民资渠道,引导民资进入垄断领域。

(二)完善民营企业的生存法律环境

北京市作为较早新36条地方实施细则的城市之一,京版细则中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热力场站等北京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医疗、教育、政策性住房等公共事业,将成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重点。虽然河北省在近日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扩大能源领域投资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鼓励民资更深入地参与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建设,但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保定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具体的细则应该包括: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规定哪些领域民间资本是可以进入的,进入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进入;民间资本进入后如何进行管理;民间资本如何从进入领域中退出等等。

(三)改善民营经济的融资环境

由于资金短缺,即便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建设等领域民营企业开放,民营经济也很难有力承担。因此急需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是银行及相关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融资支持。比如通过建立对民营信贷的专门机构和专项信贷资金;建立多种资产评估体系,比如通过建立健全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通过版权、商标权、技术专利、品牌价值等作为质押物来帮助民间文化企业融资,加大民营企业对保定市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二是政府加大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保定市政府出面投资建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担保公司或机构,为我市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降低民营企业融资的难度。通过对支持力度的加大,降低民间资本的投资风险,提高其积极性。比如苏州市政府投入了50亿元发展了57家担保公司,银行对此非常信任,民间投资者融资难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三是建立民营专项资金,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政府通过建立专项资金,为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政府指引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平台。

(四)促进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2013年成都市财政就安排了1亿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民营企业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2013年8月28日,成都市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同时要求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应向民营企业倾斜,2013年,市本级支持资金总额要达10亿元以上。

因此保定市在“新36条”的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促进我市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1.增加对民营企业的科技支持力度。一是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科技能力来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二是帮助民营企业建立技术开发、研究中心,提高对民营企业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2.建立专项投资基金推动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建立民营企业产业投资基金来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集团化公司。继2006年底中国第一只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基金获准成立后,产业基金已在我国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截止到目前,河北省组建并获得了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河北沿海开发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该公司将为河北省沿海产业重点发展项目提供资金支撑。保定市可借鉴此经验在保定范围内建立民营产业投资基金,对重点产业进行资金支持。比如可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专项投资基金,用来为我市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几大重点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加快这些产业升级的进度。

参考文献

[1]林智军.民间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效应的分析[J].民营科技,2011年08期.

[2]李义平.制约民营经济深入发展因素探析[J].人民论坛,2011年02期.

[3]冉光和,张冰.财政金融政策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1期.

[4]冯建生,张庆侠.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立法完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5]何南.孟宪军.依托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探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第8篇

关键词 风险投资 孵化器融资 硅谷银行模式 创业资本库 知识产权担保

1 引言

作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化的一支生力军,中小高科技企业是先进生产力与最具活力的经营机制的有机结合,能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同时,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大发展还有利于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社会文化,创造就业岗位,为国家缓解就业压力。但在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特定时期,由于兼有“科技”的特征和“中小”的规模障碍,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受到了融资难的严重制约。本文拟对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难的现状进行内部及外部原因分析,并探讨了有效解决途径。

2 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2.1 内部原因

(1)规模偏小,难以形成竞争力。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注册资本一般都在几十万至几百万不等,规模普遍偏小、实力弱,许多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面对市场波动的风险承受力差,经营状况不稳定,难以同大企业抗衡。

(2)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普遍存在不规范现象,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相对不健全,且企业有形资产比例低,缺少有效的抵押品,银行对其融资面临“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因此,高科技中小企业依靠信贷融资就显得十分困难。

(3)信息不对称及较高的融资成本。由于中小高科技企业的高科技背景、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壁垒致使投资者对高科技项目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在此过程中,如果不具备相关产业的高级专业水平,一般的金融中介机构和投资者几乎无法逾越这堵科技壁垒。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这种高科技背景加大了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这给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带来不利影响。

2.2 外部原因

(1)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成长、发展阶段中小高科技企业缺乏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分层支持。积极培育和有效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于解决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国外高技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公开的证券发行;二是私募。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既可以通过二板、三板市场筹措资金,也可以游说各种类型风险投资基金,还可以通过金融中介定向募集资金。而我国现有资本市场缺少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服务的多层次、多品种的资本市场体系,资本市场层次单一。现行证券管理原则和标准追求企业已有规模和投资回报,对未来预期重视不够,专为高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风险投资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且退出渠道不足。同时,我国债券市场发育不足,企业债券萎缩,产权市场交易有限,资本市场还缺乏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和偏离有效市场直接导致了成长、扩张阶段的中小高科技企业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分层支持。

(2)外源融资缺乏政府相关配套政策的扶持。长期以来,我国的许多政策法规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和公有制企业考虑较多,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高科技企业考虑较少,与中小高科技企业有关的法律制订和执行明显滞后于其发展实践。

内源融资相对不足,外源融资渠道严重受挫,资金不足的现实已成为制约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和规模扩张的瓶颈。

3 解决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3.1 确立正确的融资原则

针对上文所述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存在的融资难等现实问题,既不能悲观失望,无所作为,也不应一味好高骛远,而应坚持以投定筹、量力而行、低风险、低成本筹资以及保持企业控制权等融资原则。

3.2 大力发展信用担保体系

我国目前的融资环境总体来说存在着资本市场不发达的问题。因此可以借鉴各国对债务融资、政策支持方面的经验,进行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提供一条通道,就成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一个关键。

3.3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

风险投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像一对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彼此无法分离。因此,尽管银行融资是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实际最需要的一种融资方式,而目前政府扶持的基金融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但从远期目标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有必要建立起以多元风险投资主体为依托,以适当的政策扶植、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和通畅的退出渠道为条件,以完善的经济法律制度为保障的风险投资体系。在建立风险投资体系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摆正政府的位置。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必要扶持,但政府扶持的方式必须与风险资本运作的内在要求相适应。因此,政府的扶植重点应是针对投资于创业早期创业企业的高风险的投资,对投资于创业后期创业企业的风险投资一般不再介入。在扶植方式方面主要是以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措施予以间接支持,而不是直接投入。

(2)努力培育多元商业性风险投资主体,注重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资本支持与增值服务的双重扶植职能。我国在培育多元化的商业性风险投资主体的同时,可以借鉴国外风险投资基金这种高级形态的风险投资主体发展经验,努力实现风险资本经营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不仅要提供资本支持,更要注意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3)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以项目评估、财务与法律咨询为主要内容的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将在整个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环。通过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为市场带来专业的需求,企业也将因此考虑更多的专业需求。所以,有必要先行培育风险投资主体,以风险投资主体和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来带动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从而最终形成风险投资主体与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体系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局面。

(4)开辟多元投资退出通道。作为资本经营主体,创业资本投资于创业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从创业企业获取短期红利分配,而是选择最适当的时机进入企业,并在最适当的时机退出投资,以获取长期资本增值。创业资本的投资退出方式主要有:①通过所投资企业初始公开招股转让基金所持股份;②向战略投资者或其他基金出售所投资企业或转让基金所持股份;③由原企业回购基金所持股份;④通过基金所投资企业的自行清算尽可能地回收基金权益。创业资本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还有赖于多元投资退出通道的形成。

3.4 提供完备的法律与政策体系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为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法律环境的关键,在于逐步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合同法》、《专利法》等一系列与风险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本身。发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是我国创业投资事业的活力所在。对于涉及社会性“委托—”关系的创业投资基金,有必要通过立法来保护投资者权益,并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来引导其投资于国家鼓励投资的领域;对于受到政府特别扶植的风险投资基金,甚至有必要对其投资方向做出严格限制,以使其履行应尽的义务。但对于其他类型的风险投资(如一般个人和实业企业直接从事风险投资)而言,其从事哪个领域的创业投资,在什么阶段介入,则完全可以由其按照市场原则自行决策。

3.5 借鉴国外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融资实践

目前,在美国及加拿大等国家中,一些较成功的融资实践是采用诸如孵化器融资、硅谷银行模式、设立创业资本库、工业研究辅助计划、存货融资和知识产权担保融资等方式来实现的。

(1)孵化器融资。企业孵化器,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通过提供低成本的研发、生产、经营的用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诸方面的支持系统,使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得以降低,创业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得以提高,创业者得以成长、成熟。一个成功的孵化器离不开六大要素:共享空间、共享服务、孵化企业、孵化器管理人员、风险资金、扶植企业的优惠政策。企业孵化器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孵化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以及振兴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2)硅谷银行模式。硅谷银行是美国硅谷地区专门从事高科技企业商业贷款业务的高科技银行。与担保投资的“担保+股权”模式相似,为抵补中小高科技企业贷款的高风险,硅谷银行采取了“债权+股权”的经营模式。该行面向中小科技企业,经营模式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首先,它没有对私人的存款业务,而只有面向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业务;其次,它既向中小科技企业贷款,也向服务对象进行股权投资;第三,它的贷款额或贷款利息,可以转化为股权,同样可以获取红利或上市后的股价差额;第四,因为向中小企业贷款或投资风险较高,它以公开上市等投资收益来对冲风险。硅谷银行的成功范例说明微小银行的高科技企业贷款与资本市场运作结合模式的市场生命力。然而现实中我国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结构单一,银行只做信贷,风险投资只做股权投资,金融业务模式缺少规避风险手段的设计,这是银行惜贷、投资者谨慎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借鉴硅谷银行的运作模式,将为我国中小企业带来灵活便利的金融服务环境。

(3)vcp。vcp是加拿大政府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起步期的资金需求而设立的创业资本库(venture capital pools),是风险资本融资的一种形式。是指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首先以一种主动的方式筹集很小数量的风险资本(最低10万加币)设立公司,然后在vse(vancouver stock exchange)利用vcp公开募集方式融资,从而达到筹集大量风险资本目的的融资方式。vcp上市特别适合于具有良好商业构思和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企业。加拿大的vcp风险资本市场为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前期融资市场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现阶段我国应在武汉孵化企业股权(区域)交易市场试点的基础上,完善其区域交易市场的运作体系,最终走向全国市场,为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中前期融资,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直接融资渠道。

(4)工业研究辅助计划。工业研究辅助计划是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专门设立的一个帮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项目和机构,它的使用就是提高加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为其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助,使企业内的技术创意尽快变成盈利的商品。该计划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的帮助,或在中小企业需要时提供信息,来帮助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加拿大政府工业研究辅助计划对其企业的成长过程中的创新活动,主要通过咨询服务、研发资助、商品化前资助以及就业资助四种服务形式,为企业提供帮助。

(5)存货融资。存货融资是较常用的一种融资方式,如果一个企业财务信誉很好,那么只要它有存货就可以较容易获得借款。存货融资对于中小高科技企业来说,具备可以用于抵押的存货是关键的操作条件。因此,对于种子期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其实施存货融资将会受到限制。对于有一定存货规模的中后期中小高科技企业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6)知识产权担保融资。知识产权担保融资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它是以资产的未来收益作为债务清偿的资金来源和保障进行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可以有效针对中小高科技企业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比例高,可抵押物缺乏导致银行惜贷的现象。对于我国来说,知识产权担保融资仍然是一种鲜为人知、新兴的融资工具,它不仅能为创业企业获取资金提供很好的思路,而且也是银行未来可以开展的一项新业务。

参考文献

1 李永周.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障碍与创新[j].中国科技论坛,2006(3)

2 吴伟等.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和对策探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0)

第9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对策

我国最近几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技术突破,这些突破大多出自于民营科技企业,特别是广大的中小企业。有数据显示,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均由中小企业提供。不管是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的发展需求和产业链的结构,还是从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来看,中小企业都应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国有企业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资本的支持,但单靠某项技术、某个产品或者环节并不能实现新兴产业的有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具有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灵活性的中小企业作为补充。中小企业一直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主体,其灵活的经营理念、敏锐的市场反应以及高效的激励机制,往往具备国有大企业所有没有的优势,可以在细分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竞争力。它们已经在一些高技术含量的项目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孵化器。我国要完善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注重发挥中小企业的独特积极作用,形成推动中小企业全面进入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新型政策体系,使其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源泉。

一、细化相关政策实施细则,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2011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从十个方面对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了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应该将实施细则上进一步具体化,制定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措施,并完善相关的监管、责任、考核和激励机制以保证政策得以落实到位。

首先,政府要明确重点扶持什么产业,鼓励发展什么产业,限制什么产业。应重点扶持国内外都正在研究开发中的、尚未实现商品化的新兴产业;鼓励发展我国已经有一定基础,但缺乏产业配套或核心技术需进一步完善的并且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对传统加工型的技术要有所限制。

其次,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有差别的优惠鼓励政策,把优惠措施用到实处。设立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专项资金,配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设立中小企业成长性奖励资金,对年度上缴税收排在行业前列的中小企业管理团队进行奖励;持有小型企业股票的时间在一定年份的投资者出售符合条件的小型企业股票部分免税,对小企业研究与开发投资给予一定比率的税收抵免,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原因需加速折旧的,可按规定缩短折旧年限或者加速折旧。

最后,要做好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指导。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规划和技术标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作用,根据不同行业、地区和企业规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及时掌握中小企业的状况,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

二、破除行业壁垒,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平竞争环境

破除中小企业进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壁垒,为其提供公平、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未来时期战略新兴产业得以良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有、民营企业、大、中小企业在产业准入上要实现公平。一方面,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类别制度,让更多符合政府采购需要的中小企业产品进人政府采购目录,降低中小企业进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门槛。另一方面,增加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企业代表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规划制定的话语权,明确规定民营企业(包括中小型民营企业)和相关协会代表在制定相关政策、发展规划时参会代表中的比例,保证政策、规划对中小企业的公正性。

三,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投融资的支持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可在现有的金融、财政、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增设中小企业科技银行等机构,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联合投资,并吸收民间资本参与。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设立小额贷款公司,鼓励银行机构设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专营部门,优化业务流程与考核机制。

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担保服务公司,推动成立民营或股份制担保机构,支持其申请开展典当业务,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

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规模,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联合发行债券,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协调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股权、动产、仓单和知识产权等方式进行抵押融资。

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公开、公正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推动设立中外合资融资租赁公司,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发挥融资租赁、典当等融资方式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四、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协助中小企业和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中小企业规模小、核心技术缺乏和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仅仅依靠单个企业的实力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会处于不利地位。在市场竞争发展的形势和企业发展的双向驱动下,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参与竞争是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考虑的方向,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分担风险、降低成本和获取核心技术。在建立战略联盟时需要帮助中小企业选择好合适的合作伙伴,维护好自身的竞争能力,并要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二是建立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助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获得公平份额,给小型企业提供申请创业研究资助的建议以及其他形式的技术援助。

三是创建技术开发项目网络平台,建立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在内的技术转让网络,为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应用提供服务。

四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的联盟。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特点;制约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081-02

1 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特点

作为全国加工贸易的领头羊,江苏省加工贸易呈现如下特点:

(1)来料加工进出口高位高速增长,进出口商品高度集中。来料加工出口保持100%以上的高增长,出口213.7亿美元,同比增长107.5%,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26%;来料加工进口220.6亿美元,同比增长72.6%,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口的34%。进料加工出口606.9亿元同比增长30.3%;进口428.1亿美元,同比增长22.8%,累计出口132.6亿美元。占来料加工出口的62.1%。主要进口商品有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液晶装置及零附件等,累计进口163.7亿美元,占来料加工进口的74.2%。

(2)全省加工贸易经营主体队伍继续扩张,私营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增势强劲。2005年全省共有7719家企业从事加工贸易,比上年增加2150家。内资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外资企业增量较大。全省加工贸易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有191家,比上年增加48家,累计出口额644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78.5%;加工贸易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有111家,比上年增加26家,累计出口588.6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71.7%。

(3)主要贸易伙伴格局发生变化。2005年。欧盟取代日本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第一贸易伙伴。日本、美国、台湾省、韩国名列贸易区域经济易伙伴前5位。台湾省继续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口第一来源地,进口164.1亿美元,同比增长17.7%。韩国已取代日本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口第二来源地,进口160.1美元,同比增长75.5%。

(4)出口加工区的载体作用初步显现。江苏省已设立出口加工区13家,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进区企业208家。2005年江苏省出口加工区进出口249.1亿美元,同比增长77.1%。

2 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加工程度不高,增值率低

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大部分属于简单加工和组装型的低层次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企业不具备真正的生产技术上的优势,只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在国内只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增值率低。根据统计,江苏省加工收益的80%属于国外产值的转移。相对于一般贸易而言,江苏省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弱。拉动作用相对较小。江苏省绝大部分加工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产品开发能力,承接的加工贸易相当部分属于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加工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同时,真正高、精、尖的加工能力却严重不足,生产加工能力集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更是严重依赖进口。料件本地采购比例偏低。许多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既不使用国内原材料,也不存在对其他企业的示范效应和扩张效应,而仅仅是利用优惠政策建立的加工基地。

2.2 本土和外资企业配套不足,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为主,跨国公司的根植性较差

江苏本土企业为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配件等配套不足,外资企业的绝大部分原材料和零部件都通过进口贸易或者本地的外资企业。而并非本土企业提供,其主要原因:一是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差较大,在技术、管理和产品质量上达不到外资企业的要求。二是江苏在引进外资时,引入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使得本土企业无法实现和外资企业的配套。

近年来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但这一表面现象并没有改变产业结构仍处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实质。其主要表现:一是近几年来苏州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直线下降,从2000年到2006年,该指标大约下降了50个百分点。二是苏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利润率普遍较低,2005年其利润率甚至低于产业平均利润率3个百分点。由于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研发设计以及销售服务的附加值较高,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的附加值最低,因此苏州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事实上仍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由此可见,江苏加工贸易仍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此外,在江苏投资的跨国公司的根植性较差,还没有与本地的科研院所,特别是企业形成紧密联系,缺乏具有一定规模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科技企业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3 加工贸易向下游延伸势头缺乏力度

跨国公司为节约成本,必然考虑在当地采购零部件和原材料,但江苏省的下游产业与之相互配套、相互渗透的能力较为匮乏,设计、材料、零部件优势过分依赖于国外。一些外资企业在尝试将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国内,但是至今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比例仍很低,是因为省内原材料及相关工业发展滞后,国内有关企业在零部件生产成本、质量稳定性和供贷周期方面不能满足外商的要求。

2.4 本土企业遭到挤压,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少。资金短缺

江苏选择了发展加工贸易的外向型经济的模式,这一选择本身就含有对民资的取舍。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与世界银行曾联合研究过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现凡是外资力量过于强大的地方,当地民营经济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江苏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的政策重心向外资倾斜,给外资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民营企业实际上是在不平等状态下与其竞争,导致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在生产要素、产品市场和资金供给等方面发生较大挤出。尽管近两年江苏的民营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有了一定增长,但其辅助地位并未得到改变。由于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较为先进,利润稳定,贷款风险较小,所以与国内民营企业相比,银行更乐于向外资企业提供贷款。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对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挤出,客观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因而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大力支持。

3 提升加工贸易对江苏省经济增长作用的对策建议

3.1 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进行引导

对于加工贸易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使其介入国际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一环,对次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将有明显的效果。应该符合江苏省的经济条件,制定一些鼓励政策,对于将鼓励外商投资所从事的产业进行细化,明确准备吸收的具体生产环节。制定科技含量不等的特定生产工序标准,对符合标准的加工贸易产品、零部件的税收予以优惠。完善和规范加工贸易深加工的管

理办法,提高加工贸易的加工深度。

3.2 积极推进与外资企业的配套协作战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

对于苏州本土和外资配套不足,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为主,跨国公司根植性较差的问题,本土企业加入跨国公司的生产体系,真正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这是实现本土经济与外资经济互动和一体化发展的最好选择。本土企业加入这条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价值链,通过“边干边学”,积累大量技术和管理诀窍,逐步跃升到较高附加值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经过三个阶段:向跨国公司学习阶段、与跨国公司合作阶段、与跨国公司既合作又竞争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目前,江苏面临的问题是本土企业能否实现与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配套。因此。让更多本土企业为外资企业配套,用外资经济带动而不是代替本土经济,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选择性的引进外资。外资引入时不一定要求是完整的产业链,因为完整产业链的引入虽然一时可以增加当地的招商引资数目和产值,却断绝了本土企业为外资配套的可能性。(2)鼓励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增加本土企业的附加值。通过给予外资企业使用国内中间品与进口中间品同样、甚至更为优惠的税收待遇,引导和鼓励外资企业首先考虑与本土企业配套,建立合资企业,使得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形成比较固定的配套生产关系。(3)弥补本土与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差距。在培养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鼓励外资企业前来创办研发机构,发展合资企业或签订技术转让条款,从而加大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缩小技术差距。目前在苏州昆山为台资企业配套的民营企业中,约有40%的企业已先后通过了ISO9000认证,有80多个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生产,大多数企业树立了参与国际竞争的配套协作意识,并且积极向产业链高端靠拢。

3.3 鼓励提高配套率,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

配套产业发展是加工贸易带动本地产业成长、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基础。为此,全省需要充分利用和不断提高本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为配套产业快速增长提供微观主体。此外,还应改革和完善各项不利于配套产业发展的现行制度和政策,鼓励加工贸易的采购率,是加工贸易的一个政策重点。

加强与周围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促进加工贸易向苏中、苏北转移。伴随着南部地区的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势在必行。要看到不同产业链条中的加工贸易在其他地区的激烈竞争,增强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外商投资和产业吸引力,促进南部低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度的加工贸易向苏北苏中地区转移,从而牢牢保持并稳步全球要素在江苏省的发展。为借鉴经验,中北部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加强中北部地区引进外资的软硬环境建设,鼓励南部多向中北部的技术援助、资金注入和劳动力培训,鼓励中北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为南部产业的配套生产,创造和利用一切条件,使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入全球化产业体系,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

第11篇

【关键字】中小企业;银行融资;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是公司融资时,向资金融出方支付资金使用费,向中介机构支付中介费,以及产生的其他相关代价。一般情况下,按照融资来源划分的各种主要融资方式融资成本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财政融资、商业融资、内部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银行融资是企业最常见的融资形式,信誉高的企业可以直接向商业银行进行各种融资,一般企业需要担保、财产抵押、票据质押进行融资,这些都是企业容易做到的,是企业大众化的融资形式。但由于市场运行规律、中小企业的先天弱质及金融业的经营特点,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讲,企业的资金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内源融资;二是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指企业不依赖于外部资金,而主要通过以前的利润留存进行资本纵向积累的一种融资方式。外源融资主要指经济主体直接进入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它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而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投入结构,这种投入结构所需要的配置资本相对低下,一般可以通过自筹得到解决,或者说,内源融资正好与这种投入结构的低成本相适应,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但这种金融安排只适用于处在初创时期的企业,当企业发展进入追求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的阶段,则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仅包容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正规”资本市场规模过小,不能满足大量企业证券发行与转让的需要;并且,由于受到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交易所的容量不可能无限扩张。世界最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量不过2600多家,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则不足2000家。如果将资本市场缩小化为股票交易所,则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必将被排斥于资本市场之外,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时期。同时,民间金融活动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利率不规范,容易引发纠纷,而且为大量非法资金提供了活动空间等原因而大都属于政府限制的范畴。因此,在我国,不论是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以商业银行为主,其它金融机构为辅的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供给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银行融资将依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与银行的融资交易进行的并不顺利,一方面,大量的资金“躺”在银行里,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又缺乏资金,大量中小企业“贷款难”。尽管如此,对中小企业来说,银行信贷融资方式相对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而言仍是有效率的。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交易的不顺畅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利率管制

商业银行对每笔贷款的审核程序一样,无论贷款金额多少,都需经过信用评估、企业财务分析、提出调查报告和贷款委员会审查等一系列程序,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单位成本相对较高;加上中小企业一般比国有企业规模小,其信息披露也远不如国有企业完善,如果银行的收入不足以抵补这些成本,就可能对中小企业“惜贷”,因此,更高的利息收入能够鼓励商业银行更多地考虑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

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在7-8%,利率浮动幅度虽然不大,但能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并不多。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银行更偏好贷款给大企业,做“批发业务”,而放弃向小企业贷款,不愿做“零售业务”。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是商业银行向企业贷款的机会利率,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很小,则商业银行会停止向企业贷款;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比较小,则商业银行只向大企业贷款,不向中小企业贷款;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相当大,则商业银行就既向大企业贷款,又向小企业贷款。因此,要从根源上治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放宽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标本兼治的良策。

(二)融资体制的国有经济导向

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并没有改变融资体制的国有经济导向。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在现行的融资体制中仍具有不可拆解的性质,国有企业的社会地位和责任事实上锁定了商业银行的地位和责任,同时也决定了改革过程中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这种融资体制对于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而言是“外生”的而很难与之相兼容。

体制的排斥性一方面表现为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放贷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另一方面表现为商业银行宁愿将钱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账户上,也不愿意贷给有效率的民营企业。目前,由于商业银行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规避风险上,因此,它们对那些预期的高回报、高风险的项目已经失去兴趣。央行要求各大专业银行推行个人贷款负责制后,更没有银行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了。

(三)信用担保机构

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尚在建立中,个人信用更为落后,全社会有信用危机感。在信用缺失的情况下,银行为了减少呆坏账,保障本金回流和增值,从1998年起,普遍推行了贷款抵押、担保制度,纯粹的信用贷款己经很少。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等特点,因而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需要第三方提供保证,这就有赖于信用担保制度的完善。

信用担保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它介于企业和银行之间,担保人对银行做出承诺,对企业提供担保,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信等级,帮助企业获取发展资金。但是,目前信用担保机构在数量上的匾乏、运作方式上的不规范不仅无法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而且也阻碍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四)信贷歧视

尽管许多中小企业逐渐呈现出经营绩效较好、产权结构较为完善、资本结构因依托于内源融资机制也较为完备的优势,它们却很难与商业银行建立普遍的金融联系。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所有制歧视。在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国有中小企业仅占总数的

24%左右,民营中小企业成为其主流,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存在所有制“不兼容”问题,影响银行授信。国有银行不愿也没有必要因为给民营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即便是民生银行这样的纯粹的民营银行,主要客户也是大企业(包括民营大企业)和大项目。二是客户评价标准歧视。商业银行现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是针对较大型企业制定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使用的是同一种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而大企业的各项信用指标是中小企业无法相比的,该评定办法过于强调企业资产规模,从而造成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客观上对中小企业形成了信用标准歧视,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信心。

(五)企业自身

现实中,中小企业违约行为已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随着银行信贷业务趋于谨慎,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更加不愿意贷款给信用度低、风险度高的中小企业。据权威部门统计,在没有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中有22.5%是由于自身信用不佳造成的,这就是常说的“道德风险”。

总结

要解决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以及金融机构三方面的协调合作。

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增强信用意识,规范财务制度,健全财务报表,加大信息披露力度,给银行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严格按照合同要求使用银行贷款并按时归还银行贷款本息,杜绝逃费银行贷款债务行为,提高自身素质。

金融机构加强贷款产品的设计以及信贷业务的创新,以满足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创新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担保方式,如民营企业联保、仓单质押等,既方便民营企业贷款,又减轻其担保费用负担;政府倡导建立由民间发起、民间参股的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小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激活国有银行的活力,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完善银行业整体架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来分散和降低信贷风险;探索建立贷款保险制度来适当转移贷款风险,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的放贷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穆争社.“浅析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3.3

2.牟伟明.“企业融资成本新探”,《经济师》,2003.8

第12篇

中国的民营企业缺乏整体的、有序的、有机的整合,是最致命的弱点。主要体现在:无指导体系是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栅栏,无秩序状态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滩涂,无融资渠道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无培训手段是迟滞民营企业发展的陡坡。当前的中国民营企业急需在四大架构上,进行有效的整合:

总构架的整合

第一、完成整体发展水平和产业方向的指导。制定民营企业发展水平的建议标准和产业方向的参考系数;

第二、实行企业规模格局的指导。据经济学家对许多国家考察得出的结论是:真正支持经济的不是大财团,反而是中小企业。因此,在我国建立一个庞大的中小民营企业群,是完全有条件的,也是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崛起的;

第三、进行改善外部环境的铺垫和指导。必须通过总体整合的机制来反映民营企业的呼声和客观需要,传达政府施政的意志和意图。通过立法,制定相关政策、沟通社会民意,来完成改善和营造中国民营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

民企文化的整合

中国的民营企业文化整合,应该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与西方国家在传统的“契约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一样,中国的民营企业也应该以传统的“关系文化”为基础,建设起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关系文化”并不是落后的文化,而是一种更加关注社会内容的文化,“以人为本”就是从这个文化中提取的精髓。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的整合,第一要在物质文化上,通过丰富的产品等方面的文化,树立起中国民营企业的整体文化形象;第二、在行为文化上,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和“诚信”传统,加强决策能力,通过领导的表率和员工中的模范人物,推动适应新形势的民营企业行为准则的形成;第三、在制度文化上,民营企业应该利用现代管理制度升级的时机,形成相对认同的民营制度文化;第四、在精神文化上,应该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升华出一种既突出民族特色、保持民企特点,又有时代精神的力量。整体的文化精神力量的聚合,才是强有力地撬动中国民营企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巨大杠杆。

联合机制的整合

产业联合、企业联合,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潮流。面对入世后的强大竞争对手,在有些领域实行“强强联合”、“特特联合”,壮大企业实力势在必行。近年我国国有的石油化工、家用电器、金融保险等行业已进行了 “强强联合”的尝试。而在我国的民营企业中,尤其是私营或是私营控股的企业中,却至今没有这样的先例。是我国的民营企业足够强大吗?显然不是。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民营企业不具备联合的整合机制。

我国的民营企业要克服缺乏联合机制的缺陷,主要应该排除三个方面的阻碍:第一是摒弃陈旧的“老板意识”;第二要解决产权关系不明晰的问题;第三是要以现代管理制度作支撑。

融资和流通机制的整合

融资机制和流通机制对于民营经济的整合来说,既是外部环境的构成部分,又是内部动因的组成部分。要实现中国民营企业各要素的整合,就要依靠融资和流通机制的整合来支撑。民营企业融资机制的内部整合,应该注重开拓和疏通三大渠道:

第一、培养壮大民营性质的金融组织。用民营的钱办民营的事。第二、开启社会资金募集的大门。民营企业也可以在国家的指导下,形成自己的股市板块。通过整合壮大自己的综合实力,创造更好的上市条件。同时,在省、市地域内,开辟民营企业的专项债券公开发行业务。第三、建立剩余物资的变现机制。中国的民营企业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是由于现代经济更新换代太快,加之某些企业的决策失当,造成了一些生产物资的剩余和积压。因此有必要建立典当、租赁、拍卖、托管等多种形式的变现机制,让大批“死物”变成“活钱”。

流通机制的整合,应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角度来考虑:微观上,在价格系数、成本标准等方面,都应该形成一个公允的约定,避免民营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和相互倾轧、相互消耗;在中观上,民营企业应该及时抓住电子商务的机遇,形成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在宏观上,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应该在流通和市场策略上有一个整体的构想,其中重点要考虑民营企业经营环境和发展要素的客观市场要求。  品牌背后是文化 (李 麟)

中国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小到不断壮大,走过了20年的时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应该看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需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供给由不足转向过剩。未来的消费群体将越来越挑剔,人们在作出选择时考虑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好坏、外形的美观与否,而且对品牌、服务、企业文化的认同,也将在消费者购物天平中占据一个重要的砝码。未来的消费者更看重的是企业能提供多少无形的价值,这包括了企业的品牌、信誉、形象与服务。

拥有一个驰名的品牌,乃至于世界知名品牌,是每一个企业的梦想和追求。然而一个品牌的树立不是旦夕之间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大把资金投入可以造就的,而是要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断积累。要做“百年企业,百年品牌”,首先必需解决的是企业存在的价值,也就是企业能为社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和财富并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不是靠空喊几句口号,发表几句豪言壮语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具有推动企业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措施。不仅仅是物质动力,更需要精神动力,还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而企业的精神,思想理念是企业的脊梁骨,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在企业的价值观中注入文化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每一个知名品牌都是由企业的内在文化、价值内涵所支撑,否则品牌就是一个空壳。文化与企业相结合,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但实际上是经营者所受文化教育及熏陶的烙印。而企业的品牌与文化可以通过企业的管理、决策、经营战略,产品的品质,服务质量,社会责任、营销策略等载体体现出来。 民企新目标:进军500强 (段永基)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市场化、金融化两大主线。站在世纪新起点,扑面而来的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巨额金融资本的全球性自由流动及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三大力量推动的新经济狂飙。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如何应对这新的挑战和更激烈的竞争,已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大课题。要想赢得挑战,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首先必须加强学习。传统经济时代,人们的全部经营生产,是着力于商品制成成本的革命;新经济时代,人的全部经济活动的着力点,则是交换成本的革命。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观察新经济的特征,深入研究新经济的规律,不断推进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及经营创新,进而占领未取胜的战略制高点。其次,必须突出人才的重要地位。尤其要扭转在民营企业内极易孳生的家族式管理、个人化管理倾向,实施科学的、规范的人才激励和整合体制,以吸引、激励各种优秀人才,包括来自国际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专家,给他们提供充分施展的舞台,以带动企业核心素质的迅速提升。第三、必须在企业治理机构上下大力气。努力依照现代公司的制度框架,设计和建设我们的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健全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严密流程,为企业大步挺进全球市场奠定坚实良好的制度平台。第四、必须高举联合发展的旗帜。新经济的特征之一是强调协同,鼓励合作,新的全球化格局推崇参与者之间的双赢、多赢。民营科技企业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供应者,应当清除宁为鸡头、不为牛尾的心理障碍,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联盟,通过合并重组以迅速取得规模优势,最终跻身世界经济舞台。  “新温州”模式 (胡成中 )

现代企业生命力的核心就是创新。这种创新有两大特点:一是不断创新;二是系统地创新。德力西所进行的全方位的突破与发展,与其说是对传统温州模式的创新和发展,还不如说是在努力创造一种新的温州模式。我们从产权制度的变革、管理制度的创新、经营方式的转变、营销模式的整合、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文化的提升等方面的变化,将温州民营企业致力于创造的新温州模式的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新温州”模式完全突破了原温州模式那种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限制,走向了企业联合、兼并、重组、优化的集团化规模发展道路;调整了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走向了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综合发展的道路;改变了单纯以小城镇为依托的营销方式,走向了网络营销的道路。以农村能人为骨干的企业经营者普遍提高了素质,逐渐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智慧和理论思考能力的企业家。由此,“新温州模式”可以概述为以观念创新为核心,以网络营销为依托,以理性管理为基础,以规模效益求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其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企业集团化,营销网络化,管理理性化、发展创新化。 以创新与管理迎接经济全球化 (张宏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即将加入WTO,中国的民营经济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新时代,企业要有能力适应国内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了解、掌握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则并灵活运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融合和两个市场运作规则的嫁接,使我们的企业按照国际规则和国际运行轨道运行,这将成为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立足于本土市场的最大竞争优势。同时,要树立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发展思路;深化体制革新与机制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优秀人才;利用资本市场的功能,扩充企业的资本实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人力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推进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服务水平的标准化,改变大部分民营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低层次的服务水平,以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战略联盟的创新与管理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以变革应对变革,以永不满足的精神谋求企业长远发展。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关键是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而制度创新的核心是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只有制度的不断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全球化把国家之间的竞争演化为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拥有的跨国公司数量和规模,已经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国企业应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将经营的触角延伸到多元化的市场,实施跨国经营,承担起发展国家经济的使命和责任。以战略联盟的创新与管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国际化、资产证券化,这是中国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 民企上市直接融资几大利好 (俊 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