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竞技体育的价值

竞技体育的价值

时间:2023-07-12 17:0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竞技体育的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竞技体育的价值

第1篇

摘 要 高校竞技体育是竞技体育在校园中的延伸,经过二十多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不同学校鲜明的体育文化特色,对于高校普通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参与的态度、动机以及相应的体育行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校园体育文化隶属于文化这个大群体,是校园当中由教师与学生等在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凝聚在人的思维与行为文化,能够对校园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体育文化 高校 价值

高校竞技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积极、有效开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校园体育文化良好的开展促使了高校竞技体育的形成,与此同时,伴随高校竞技体育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它对校园体育文化作用日益突出,促使高校形成独具特设的体育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和不断积累会时刻影响着在校的每一个校园人,并且对他们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思想、体育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促使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有序的开展。

一、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

(一)高校竞技体育的界定

高校竞技体育是指:“在国家特定招生政策允许范围内,高校通过招收部分体育基础较好,有较高运动发展潜质的学生和(或)拥有较高竞技运动水平的专业运动员,组织他们进行长期科学系统的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促进其专项竞技能力、认知能力及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继而参加各类高水平运动竞赛,从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获取比赛优胜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界定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背景下,人们对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结合的研究中,逐步提出了“校园体育文化”这一概念。本文所研究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定义为:师生通过以身体锻炼作为基本手段,以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下共同参与体育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是在长期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精神、物质和制度的总和。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划分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由内、中、外三层结构组成的,即外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行为制度文化与内层的精神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以体育物质文化为依托,体育行为制度文化为表征,体育精神文化为核心。

表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分析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精神文化层(核心) 物质文化层(基础) 行为制度文化层(保障)

体育观念,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情感,体育道德,体育理想等 体育场馆,体育雕塑,体育壁画,体育器材,体育标识, 体育服饰等 体育规章制度,体育教学,体育传统,体育组织,各种体育文化活动,体育行为习惯等

三、高校竞技体育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高校竞技体育的开展促进了校园体育物质层面的发展

体育场馆设施是学校开展高校竞技体育的基本保障。现代运动训练实践表明,先进的训练设施、完善的器械设备、专项化的训练手段是现代运动训练所必需的,同时也是获取高水平的训练效果、保证优异运动成绩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高校开展竞技体育首先要考虑的条件就是能否提供训练及竞赛所需的体育场馆设施。

(二)高校竞技体育促进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发展

高校竞技体育比赛对于在校大学生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且这种育人的特点是“非显性”的,是一种潜移默化、非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要在高校校园内营造一个体育竞赛良好开展的文化氛围,以此氛围来感化、熏陶教师和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接受教育的同时,还可以转化为内在的信念、觉悟和习惯,从而拥有特定校园体育文化特色的印记。

(三)高校竞技体育促进校园体育行为制度文化的发展

1.高校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行为的影响

高校竞技体育通过各种赛事的举办从各方面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的行为,赛事影响力、运动员的榜样性等等都会从各种不同的细微方面影响着校园体育行为。因为学校的高水平运动员代表着高校竞技体育的竞技水平,他们通过自身的行为不断传递和推广着高校竞技体育的功能,对校园体育的行为产生直接作用。

2.高校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影响

高校竞技体育从运动员的招生、训练、竞赛,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学习,还有教练员的管理等等都有相关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发展又具有积极的意义,使校园体育制度建设不断趋于完善和成熟。另外,高校竞技体育的开展,促成了高校成立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学校的运动训练与竞赛。同时也促成了学生成立学生体育部和各单项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协助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完成竞赛的组织以及日常的训练工作,对校园体育竞赛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竞技体育;工具理性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023-04

Discussion on the connotations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s

SONG Heng-guo1,WANG Xin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Kashi Teachers College,Kashi 844000,China)

Abstract: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refers to a philosophical ideology having a dominating position in west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s as an important product of huma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s of course affected profoundly by such a philosophical ideology: on the one hand, the “space of interests” is constantly expanded and set, which makes competitive sports a special instrument for various participants; on the other hand, under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strument like, various obvious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have gone through the entir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competitive sports;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最初提出“工具理性”这一概念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M•韦伯[1]。工具理性也称“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是西方文化传统理性思维以及重视经验和自然的哲学传统的具体产物。西方启蒙理性的发展高扬了工具理性,而伴随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人类开始极端推崇工具理性,由此使人类社会或在局部或在一定地域内进入深刻的发展矛盾中。一方面,在工具理性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进一步塑造了“人类的绝对话语权”,科学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但与此同时,“工具理性(科技理性)所倡导的对自然缺少人文价值关怀的征服引发了一系列对人类命运产生不良甚至致命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比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导致了贫富分化的悬殊,社会结构的失调,个人本位的膨胀等;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导致了拜金主义的盛行和道德滑坡等”[2]。

“工具理性”作为工业文明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自然也深刻地影响着竞技体育的发展。100余年的发展中,它的工具性历程从未间断,尤其是在其全球化态势形成之时,又以各种隐性和显性的特征扩展到世界范围,并通过各种利益群体的实践以具体的结果表现出来。

1竞技体育“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论述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即竞技体育的工具性以价值理性为基础。因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互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如果一味强调和追求工具理性就极易造成人性扭曲。“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它不仅是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而且是一种目的理性、批判理性、建构理性和信仰理性。价值理性为体,工具理性为用,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的存在提供精神动力,指引着工具理性活动的方向。当理性与竞技体育价值交融而凝成独特的价值理性时,便获得了新的质的规定,便成了区别于工具理性的具有独特意义的理性――既指向竞技体育发展的终级目标,又指向竞技体育的现实发展,其中凝结着人类文明对竞技体育的历史作用结果。因此,竞技体育的“价值理性”就是体育实践者遵循体育之精神内涵,即是否实现了体育所要求的公平、公正、团队、竞争超越等行为品质。它并不看重所选择体育行为的结果,而是各类主体的人格完善。回顾百余年的发展,竞技体育从地域、民族走向世界的实质就是其精神价值契合了时代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确立了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本身就是其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过程。顾拜旦早就指出:“正如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3]《奥林匹克》也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其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这些精辟的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竞技体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为人的均衡发展提供一种自由境界。这种自由,一方面以充满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为全人类构建起一座能够实现友谊联结的桥梁,并提供一种以奋斗、尊重基本公德为基础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如国际奥委会第4任主席埃德斯特隆所说:“奥运会无法强迫人们接受和平,但是它为全世界的青年人像亲兄弟一样欢聚一堂提供了机会。”[4]另一方面,为体育参与者精神升华提供借鉴和实现的平台。因此,在真正的竞技体育精神世界中,既不存在任何分裂对抗和强权压制,也不存在什么超越主体范畴的更高原则,体育主体作为概念,只是道出了人作为本体在竞技体育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自由状态。

以价值理性为基础,再论述竞技体育的工具理性内涵就有了足够的精神和现实动力支撑。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在韦伯的理论中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指目的――手段理性;二是体现为一种行使理性的含蓄性质,而不论是否含有手段――目的程式。现代竞技体育诞生并发展于“工具理性”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文明中。一百余年来,不论文化架构,还是发展秩序、运行机制都深刻体现出这一核心理念。

第一,竞技体育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自诞生之初就具有了一定的“工具性”,即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实践对象,不仅表现为客观存在的有用性,而且表现为不同主体之间的有用性。这种交互的客观有用性,使各种体育主体相互联结,共同存在于体育实践过程中,彼此以“合目的性”状态成为他人的目标或工具。这样,不同的体育参与者就具备了一定的工具价值,并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在手段――目的的发展逻辑中,当代竞技体育获得了属于自身,当然也属于各种主体的工具性内涵,不同的参与主体根据各自的利益投入到竞技体育之中,采取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种景象,在竞技体育“合法”理性的外表下,总是顽强地表现出难以控制的非理性来。这也正如马克思[5]所说的“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自为的存在)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为他的存在);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

第二,在工业大生产时代,西方主流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成为竞技体育存在的基本范式,其发展过程的“工具化”特征也深刻体现出来。“个性至上”、“理性至上”、“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等是现代竞技体育产生的思想基础,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深入的时候,这些思想基础又以更为现实的途径构建起竞技体育的发展体系。这一过程的根源在于人类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取向等不断作用到竞技体育文化机体中,并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使原有的价值空间被不断设定,如权力、经济、科技、政治、市场等空间。这些价值空间在设定之初,就已经被人为地划分出不同的主体,并“合法地”认定了等级,规定好他们的行为模式、权利与义务,这样就造成了体育主体“合目的”倾向的最大化趋势。但这些价值空间并非是静止不动的,它时刻处于不断的颠覆和重新设定中。各类利益群体在可能的条件下不断扩张着所属的价值空间和影响力,他们或积极或“迫不得已”地采取各种充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实践手段。这样一来,原有的利益格局被不断打破,竞技体育也“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了“不断调和矛盾”的发展轨道上。当竞技体育权力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极大拓展时,所属主体相互联结,共同构成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实践者,于是就产生了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市场化、法制化发展的抉择。这些合力的交互作用,在使竞技体育成为一种强势文化系统的同时,也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出现了与主体分离的趋势,因此产生了各种危机。以奥运会为例,伟大的权力和经济空间不断改造着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居功至伟或“至高无上”的国际奥委会是核心权力组织,随着奥运会全球化影响的深入,其权力空间在不断扩大;奥林匹克营销计划,即著名的“TOP”计划开启了奥运会整合全球资源的历程,其经济、市场空间成为常人难以涉猎“高端产物”;而寻求国际政治和举办国政治的支持,又使奥运会始终左右于“政治化和非政治化”的两难境地之中。毋庸置疑,利益空间的不断生长是竞技体育全球拓展的重要资源,但不能忽略的是,这一过程并不是那么“纯粹”,其中夹杂着发展逻辑的变换或置换,这就使竞技体育的价值冲突和利益掌控呈现出集中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而当竞技体育从科学技术中寻求发展逻辑之时,参与主体的任何实践活动也在“大同”的模式中开始遵循技术的自律逻辑,“技术理性”也成为了竞技体育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凸显其价值理性的主体在不自觉中成为了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从而也成为一种客体和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现代竞技体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体系。

第三,当利益空间大规模延伸和拓展时,整个竞技体育就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各类主体具有了明确的分工,当一类群体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必然要为其他群体利益的实现做出贡献。所以,在整个体育实践过程中,各类体育参与者都在客观上具有了满足他人需要的工具性价值,这成为竞技体育发展所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由于分工的客观存在和细化,参与者也成为整个竞技体育发展所需要的工具,尤其是当体育主体不断产生新的需要时,又以积极的姿态促成新一轮的分工。今天,体育主体的利益已经上升到国家和民族主体层面,这些主体无法回避当代竞技体育的伟大影响力,开始挖空心思地采取各种方式和风格去构建以体育为平台的民族发展契机。于是,各种传统、民族的资源有了走向世界的新的平台,并上升到象征领域的高度去寻求获得一种“现代化”的身份。这种利益联结能力的广泛提升,使竞技体育的目的化倾向更加突出,不同身份的人群成为了体育主体,开始疯狂瓜分和占有原本已经拥挤不堪的利益空间。由此当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悖论之中,多元主体在拓展体育发展空间和平台的同时,又重新制造出各种“利益空间”,使自身可能成为“异化了的对象”。竞技体育在我国的发展就呈现出这种独特性。就整体发展而言,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资源投入上都能够利用“举国体制”这一利器快速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这一整合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阵痛:体育体制、体育权力格局的更迭和变换,各种权力主体进一步分割着的拥挤空间;旧有的发展秩序被不断颠覆,新的秩序始终处于孕育之中;竞技体育体制改革、部门改革、法制化发展的呼声日渐强烈等。由于新发展秩序有效性的缺失,体育人茫然不知所措,他们既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由此造成了体育价值观、体育发展观、体育道德观的失落和混乱。而与此相应的是,在多重权力主体的运作下,竞技体育市场产生的经济空间已然被事先划定,各种主体利用“合法”身份采用各种“非常手段”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身份是法律和国家权力机关赋予其的法律地位,表现出当然的合法性;而非常手段则表明中国竞技体育经济秩序的缺失,无法采取常规性的运作手段,表现出或然的非法性,这样就出现了令人迷惑的现象,在利益产生后面临诸多分配主体,“不公”成为各级或各类主体的共同诉求,各种围绕此种情况产生的难题也层出不穷,无法调和。这些都使中国当代竞技体育在不断的震荡中努力地寻求着新的发展路径。

2竞技体育“工具理性”带来的消极影响

近些年,随着竞技体育工具性价值的日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主体投入到了对竞技体育工具价值的恶性追求中,各种“异化”现象也应声而至。

第一,体育主体的否定性弱化了。人与动物和其他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是一种永不满足的存在物,是一种对现实进行不断否定的存在物。动物和其他存在物满足于自然给予它们的本质规定,它们永远不能超越自己的本性。今天的人类更加具有智慧,但也更加具有多样的需求。当竞技体育成为满足人类需求的存在物时,一些体育行为者也想当然地具有了一定的“工具性”,这种工具性使体育主体不断超越自我,拓展着他们获得更多利益回报的美好愿望。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因受自身“工具性”的辖制,他们不得不要首先成为其他主体的“存在物”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样屈从于“工具价值”身份就成了无力改变的基本状况。运动员在今天竞技体育的联结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都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成绩,这一过程本无可厚非,但当运动成绩和“利益”紧密联系时,多数运动员便成为了某种实验品或牺牲品,为了获取“世界认同”,大量运动员成为“铺路石”,丧失了基本的“话语权”,而当这种认同成为现实时,他们又被无情边缘化,成为“合法的淘汰者”。

第二,参与者的主体性被物化了。主体性是人的本质规定,它决定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但当竞技体育被过度工具化了的时候,体育主体也成为了改造对象,主体性被物化在利益实现中,主体性价值也逐渐被湮没了。一方面,在对竞技成绩的绝对追求中,很多运动员丧失了全面接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在退役即面临“淘汰”的悲惨境地;另一方面,当代竞技体育过度的职业化、商业化趋向,“不可避免地玷污了竞技体育的神圣,导致竞技体育服从于商业利益……竞技体育的参与者及相关人员屈从于利益的获得和分配,并为此不择手段,歪曲了健全的人格”[6]。为此,何振梁撰文指出:“奥林匹克对职业运动员开放可能导致奥运会失控”,“过度的商业开放带来了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滥用兴奋剂的根源是商业化(或政治)的考虑。它对奥林匹克起着消极的作用。它违背了体育的根本目的,损害了运动员的健康。”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技体育发展秩序的混乱。体育主体的工具性,以及主体性的过度物化使竞技体育的发展秩序始终处于摸索的调适之中。体育主体作为一个类存在的基本前提就是以竞技体育为平台而产生了良性联系。但是,由于各种主体对工具价值的过分追求,使自身也成为了一种物性的工具[7-8],各类主体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被极端的利益追求所代替,体育主体间的情感交流也被极端的行为取代。兴奋剂、球迷骚乱等就是这一工具性带来的恶果。为了在激烈的高水平竞技中获得一席之地,个体差异已经不再重要,“先进药物和技术”的刺激使竞技体育充斥着“另类”科技的较量;而球队、球迷间良性的情感交流也因为主体情感需求的过度扩展成为了没有感性支撑的纯粹利益,各种由此引发的情感爆发以极端方式宣泄出来,因而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性。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作为一个对立统一的范畴是任何一种文化在发展历程中必然要遵循的基本逻辑。竞技体育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逐渐从地域走向全球,从民族走向全人类。在此过程中,其精神层面所蕴含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表现理性,迅速拓展到人类的现实生活中,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理想家园”。但同时,随着其全球整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各种资源也无孔不入地进入其中,并以自身的逻辑不断影响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由此造成了竞技体育利益空间的重新划分和分配。尤其是在人类由工业化时代转入信息化时代的历史时期,竞技体育的发展进一步出现了价值观混乱,工具理性凌驾表现理性,主体地位不断弱化的消极状况。

参考文献:

[1]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北京:三联书店,1992.

[2] 曾冬梅,邱耕田. 走向融合: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J]. 学术界,2002(5):11-14.

[3] 任海. 奥林匹克运动[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28.

[4] 金元浦. 大学奥林匹克文化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4.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6.

[6] 李龙,陈中林. 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和谐内涵[J]. 体育学刊,2007,14(2):41-44.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伦理;失范

体育文化伦理就是体育文化中的内核部分,探讨的是体育文化现象中的人伦关系的准则与道理。当前,体育文化伦理失范现象在体育的所有领域都有所表现,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文化伦理逐渐表现出功利主义价值观,各种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在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竞争日趋激烈和商业化不断膨胀的今天,体育文化伦理在经受着各种考验。但是,如任其失范现象恶性发展,无疑将带来严重后果,“势必导致整个国家的民族精神衰退、道德滑坡等。这严重腐蚀和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念,泯灭公平、公正、诚实、善良、勤劳、平等的竞技体育道德,毒化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破坏社会和谐,降低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使命感。”[1]

一、成因分析

(一)功利主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很强调社会,这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逐渐表现出功利化的价值倾向。这种功利化的价值观直接造成体育文化伦理的失范,最终导致整个竞技体育呈现出异化现象,即本质异化、过程异化、结果异化。

(二)虚假主义

在我国竞技体育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中,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竞技体育逐渐出现虚假主义现象,为了获得比赛胜利而弄虚作假成为不少个人和团体的手段,竞技体育因此逐渐失去其公平、公正、公开的本性,奥林匹克所秉持的诚信原则也随着越来越多的涉假现象而逐渐边缘化。近年来虚假主义充斥着竞技体育从赛场到的所有领域和环节。

(三)商业主义

商业主义,原初的意思是指为所持有的商业精神、目标、方法及与其相适应的某种行为的总括。现今社会,主要指商家、企业为了获得利益或成功而表现出来的实践途径和行为观念。它把任何事物作为生产利润目的的对象,生产、销售行为为私利所统治。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严重的商业主义,这是商业化价值观滋生的结果,它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体育文化伦理异化的最突出表现。

(四)狭隘主义

狭隘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竞技体育本身的狭隘理解。长期以来,人们把竞技体育看成一种“工具”,“人们对于体育附加值的追求导致很多人对于竞技体育的认识出现狭隘化,片面化,认为竞技体育不过是运动员或者团体获得利益的手段。”[2]“金牌战略”高于一切,这种偏执的追求源于对竞技体育的狭隘理解。第二是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认识的狭隘理解,这在训练中表现十分突出。在竞技体育训练中,重训练、轻教育是最为普遍的现象,而这种狭隘的理解和操作,直接造成学校体育教育出现偏差。

二、对策

(一)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是体育文化伦理的灵魂,现代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人文精神的价值,促使人文精神的回归,让竞技体育对人与社会的正面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而现代奥运会的真正目的只能在人文精神的重新构建中达到。“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是想通过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少年,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培养具备生存能力,不畏人生潮起潮落,身心快乐并能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年轻一代。在传媒资讯发达的今天,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中不少是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的人文修养与道德素质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和加强这支队伍的竞技道德、体育价值观与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建设。”[3]

(二)加强道德建设

在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对体育从业人员、体育院校学生、优秀运动员的道德教育,只有不断加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对竞技体育主体进行早期教育和职业道德规范,使其在体育赛事中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观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体育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要加强对如何处理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功利与奉献关系的教育,既要注重体育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又要使体育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三)防止过度商业化

商业的侵蚀使得体育文化伦理不断异化,它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甚至危及体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纠正商业过度化,是体育文化伦理回归的必然选择。“商业化如一把双刃剑,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正负两方面的作用。过度的商业化会严重干扰竞技体育的正常进行,商业利益渗入体育竞赛,甚至商业化控制比赛,会使竞技体育被扭曲和异化,造成对竞技体育竞赛的本质特征――公平竞争的破坏,违背奥林匹克运动的崇高理想。事实上,竞技体育的运动员职业化,其重要因素也是商业利益。正确引导竞技体育的商业化,使竞技体育在商业的驱动下具有生机与活力,使其为竞技体育服务而达到互利互惠。同时,反对过度的商业化,反对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对体育比赛的控制与操纵,保证竞技体育的公平与公正。”[4]现代奥运会也须正确处理与商业结合的问题,杜绝商业的过渡侵蚀,才能永续活力。

(四)重构体制健全法律监督

重构体育文化伦理,还须从体制本身改革,并健全体育法规。没有体制的保证,就会治标不治本,没有完善的法律监督,各种丑恶现象会继续大行其道。

在加强体制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加快体育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是为体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根本办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应加强体育的立法工作,修订和完善体育法律法规,加大依法治体的力度。积极宣传体育法律法规,加强体育法制教育,提高竞技体育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加强体育的执法工作,针对体育界的违法现象应启动司法介入程序,通过国家法律手段整顿体育市场,对体育商业化过程中被‘物欲’思想左右的违法者,进行严厉而公正的法律惩罚。

参考文献:

[2]郑溪.大学竞技文化迷失现象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6.

第4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问题。文章阐释了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概念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价值和策略,希望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竞技体育 软实力 提升意义 提升策略

竞技体育软实力,是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精神和智力的形态融合在竞技体育硬实力之中,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这一点在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也不例外。如今,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硬实力的不断增强,通过加强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方式,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已经成为了关系我国体育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通过阐释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概念与内涵,分析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价值和策略,来为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概念及内涵

竞技体育软实力是相对于竞技体育硬实力来说的那些无形的实力要素,通常说来,这些实力要素,都是以精神和智力的形态融合在竞技体育硬实力之中的,以一种不可量化、不可物化力量的方式支撑和促进着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发展与提升。概括来说,竞技体育软实力主要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竞技体育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形态的资源,与竞技体育硬实力中那些有形的、可见的资源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次,竞技体育软实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实力主体不断的自我积累获得的,是一种后发优势;再次,竞技体育软实力,具有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性,因此,其能够重复使用,且具有无限增值的特点;第四,竞技体育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其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必须要依托于竞技体育硬实力才能够得以发挥和显现;最后,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指标是隐性的,相较于竞技体育硬实力的指标来说,是很难进行准确的量化的。

二、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价值

提升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具有多个方面的重要价值,但是,概括来说其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首先,提升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有助于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提升。竞技体育软实力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在竞技体育软实力上有所突破,将会大大提高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我国竞技体育硬实力一起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其次,提升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是建设体育强国,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能够使得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与硬实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同共进,从而推动我国竞技体育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体育强国的建成和我国体育事业的科学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策略

(一)重视驾驭竞技体育规律的能力的提升。

要提升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确保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充分的了解、掌握、运用和驾驭竞技体育的规律。例如: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运动队的管理规律以及优秀的体育运动人才的成长规律等等。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这些竞技体育规律的基础上,科学的运用这些规律来指导竞技体育工作的开展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而且谁能够合理的运用、科学的驾驭这些规律,那么往往就意味着,谁就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与先机。因此,在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竞技体育规律的认识与掌握,通过加强科学研究的力度、认真总结我国多年来的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积极跟踪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提升我国驾驭竞技体育规律的能力。

(二)重视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竞技体育精神文化,不但可以超越地域和国界传播体育文化思想,进行体育文化思想的交流与共享,而且还能够从某种层面上来弥补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硬实力的不足,让本国的体育文化思想得到其它国家的认同与肯定,大大增强这个国家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使得国家的竞技体育软实力得到明显的提升。由此可见,提升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竞争力,不但是提升一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竞技体育软实力文明行、融合性与缓和性最为集中的表现。

而要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播,一是,要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体育赛事,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二是,重视国际性竞技体育赛事的举办。通过主办重大国际性竞技体育比赛的方式,来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国际知名度;三是,要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各种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将我国的体育理论、体育思想和学术成果介绍出去,并通过思想碰撞的方式,对其他国家的竞技体育产生影响。

(三)重视管理体制的创新

国家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需要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来作保障。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就是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提升的内在要求。虽然说,前些年举国体制在我国竞技体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举国体制已经逐渐表现了滞后性的问题,出现了诸多的弊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竞技体育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举国体制就已经不再适应了,如果此时仍然故步自封,不知变通,必然会影响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发展和提升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就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何艳华,付甲,邰峰.对国家竞技文化软实力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02.

第5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 现状 改革 发展方向

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在飞速发展,但是从目前大学体育的状况来看,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与问题。

一、价值取向的功利性

对于大学体育的教学实施内容,虽然可以非常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飞扬的个性,但还是不能摆脱体育事业的适应性和运动工具化色彩,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是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工具和手段。对于一方面来说,学校对大学体育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需要和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这样做会导致的后果是,老师职需要管好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课就行,不会考虑学生毕业后的生活体育。对另一方面来说,老师对体育竞技产生的结果过分偏重,这就代表极少数大学和其大学生的急功近利行为,这会出现一种政绩的表现更是一种对大学体育价值取向的功利思想。[1]

2、实施的是有体无育的教学理念

现在对于体育教学理念的理解似乎更多的是强身健体,而并非既有强健身体还有育德教人,于是人们对体育教育的人文内涵进行了以偏概全的解释,把具有超越性的一种人类活动变成了具有依附性的社会活动。从而用俱乐部形式、单纯的提高体能和达标率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人的体育水平,使之代替了内容丰富的健康体育课,就目前形势看,我国的有体无育的现象普遍存在。

3、大学体育的竞技化

竞技属于体育事业,然而体育却不是单纯的运动。纵观大学体育教育的“竞技化”倾向,最先表现出价值主体的不同,这就体现了大学对竞技体育文化及结果的功利追求,直接导致体育的人文价值和作用的丧失;再者是课程设置价值取向的偏离,课程的起始始终落在竞技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教学上,体育健身被异化为运动竞技的不断重复和不断强化过程,大学生的体育课更像运动训练,这就让普通大学生变成了“专业”的运动员;还有的是评价体系价值目标的缺损,由于老师对大学体育教育事业缺乏文化层次上的足够认识和研究,只是用竞技成绩和运动锦标作为教学业绩的评定,而忽略学生的学习基础、情感和价值取向的评价。[2]

二、大学体育改革内容

为了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补足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和研究,下面就上述提出的一些补足进行了改革。

1、体育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

在以前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学校更注重一般评价、教师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都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这样会很大程度的忽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而失去评价反馈的功能,对激励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意义没有太大的帮助,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把单纯的终结性评价改变成用形成性、诊断性和总结性的定量评价结合。体育教学中,有很多人文因素是难以量化的,比如学生的思想品德、体育态度和心理素质。如果忽视这些难以量化的指标,那么教育评价就会出现不全面和缺乏科学合理性的情况。为了更公平的对待学生,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共同结合的方法,把学生每一次的进步纳入评价内容,并强化激励过程,充分利用评价来激励和调动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已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问题和创造发展,而不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他的思想。

3、思想观念的改革

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由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启动还有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全面追求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大学体育要彻底的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体育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明白体育运动的价值,让体育活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这样,体育教学质量才更容易得到提高,并且,要更快速度的更新观念,让大学体育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

1、健身和育德的共同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人的素质问题,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应该跟注重劳动者的素质,其中不只是心理素质还有身体素质,由于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的物质基础,体质是国民体育的基础,那么大学体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增强全体学生的身体体质,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这可以让我国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3]

2、竞技教育与健身教育的协调发展

虽说体育以健身与育德为主体,但是,竞技也是必须的,因为现在的社会就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因此,健身与竞技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协调发展,是2l世纪大学体育的显著特点,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地,则大学对于运动员有很大的影响,运动人员文化层次高,对运动技能的理解认识深刻,心理稳定性好,这就易于“软件”功能的开发,高水平教师和适宜的训练场馆,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条件,发展竞技教育,这就为以后的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大学竞技运动对健身教育有促进和提高作用,处理好健身教育与竞技教育的关系,对健身与竞技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在21世纪的多人才社会,为了培养处高素质和高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各个大学需要不断的努力和不断的开拓发展,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正确认识在现实生活的不足,并不断的改正,从而向更好方向的发展,让我国的教育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桑布、矫立志、张剑杰.普通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A]《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

第6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异化;致因;化解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1-0086-03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alienation of sports continue to emerge.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philosophical point to get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spot contradiction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bility to resolve various conflicts.We should seek practical ways to make competitive sports pure and bring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sports: Sports is a pursuit of perfection in life, and to promote the health and happiness for the purpose.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alienation; cause; resolve

1 提出问题

近年来,国内赛场黑哨、假球、斗殴、兴奋剂等异化现象频繁出现。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使用违禁药物和方法,虚报年龄、以大打小,无视赛场纪律、打架斗殴,打假球……中国足球被查出的问题可以说让世界震惊,官员、俱乐部、裁判、教练、球员……几乎所有足球涉业人员种类都参与了假赌黑之中,社会影响确实非常坏。在距离亚运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男篮在篮球场上再度打出了“血性”。只是这次的血性表现没有让中国男篮打进世锦赛16强,而是让中国男篮正在进行停训整顿,并面临着国际篮联的处罚。再有全运会中的不公平、不公正的竞技现象更使我们看到竞技体育异化是如何地破坏体育秩序,违背体育精神,败坏社会风气,甚至玷污国家荣誉。矛盾论蕴含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引导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相依共存。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构成了事物的常态,矛盾的发展导致了事物的变化。矛盾论有助于我们找到竞技体育异化发生的原因,以及找出化解和减少竞技体育异化的途径,以促使竞技体育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2 竞技体育异化表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带给社会的可观的财富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资本、商业、政治的侵袭下,现代的奥林匹克精神已蜕变成“更高、更快、更强”的简单口号,并以胜负区分强者和弱者。竞技体育的实力和发展水平,是以各国在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和“奖牌数”为主要评价指标。于是那原始的、纯朴的、自然的身体竞争已经随风飘去,古奥运会掷铁饼者的画像已经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记忆,“重在参与”的说法则更像是施舍给失败者的一剂“心灵鸡汤”。竞技体育更像是一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粗暴游戏。在这样的游戏中,竞技者内心充满矛盾,既要抛开胜负,追求完美,又要在乎结果,夺取胜利。而当参加竞技体育活动是在高额悬赏的诱惑下,在求职、改变社会经济地位,或其他各种社会目的的驱使下进行的时候,竞技体育本质的异化就发生了。当竞技的目的指向名利的那一刻,竞技参与者在精神上、躯体上、社会性上的不幸也随之衍生。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因此在竞技体育过程,我们也看到以下异化现象:虚报年龄,以大打小、运动竞赛的局外操纵、球场暴力、体育成绩弄虚作假等等,导致竞技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受支持程度的急剧下降。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当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被过分强调,当金牌的作用被夸大,名与利的诱惑也更大了,致使体育竞技场成为代表国家和个人地位和荣誉的竞技场。

竞技体育的异化是客观存在的,近几十年来,竞技体育(包括奥运会)经历了并且仍在经历着一个异化的过程。在“冷战”时代,体育成了显示制度优越、炫耀国家实力的工具。而如今,过度的商业化又使竞技体育沦为商业利益的奴隶,致使其发展远离了体育的本质。我们不应回避矛盾,否认矛盾,因为只有正视矛盾,才能找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只有正视竞技体育中的异化现象,才能找到其发生的根源,找到其化解的途径。

3 探寻竞技体育中的异化原因

3.1 竞技体育教育的错位与人文精神的缺失

竞技体育的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中关于竞技体育的观念和价值;一是教练员传授的技术和战术。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教化、完善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点也是人”。[1]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因素,我们的许多理论都是从苏联输入的,这种出于战备和政治出发的体育理念不会过多地考虑人的需要。于是我们习惯上把竞技体育定义为一种为争取荣誉而进行的比赛,缺乏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以足球和篮球为例,现代足球发源地英国对足球是这样理解的:“足球的本质是培养会踢球的全面发展的人”,我国却认为“足球是用脚踢球,两队同场攻防的比赛”;篮球发源地美国认为“篮球的本质是通过篮球运动培养人”,而我们则认为“篮球是用手投篮,以得分多少决定胜负的比赛项目”。竞技目的是为了“人”还是为了“物”(比赛成绩和物质奖励),就由此显而易见了。“重物轻人”的体育思想,既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相违背,又与奥委会主席罗格新提出的“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理念不相称。体育的价值体现在健康的培育与精神的陶冶。但当竞技的胜利仅仅被作为一种畸形的目的而与现实生活世界相隔离,体育本身也开始从生动走向僵化,这不仅扼杀了体育的生命意义,使得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提升参与者生命价值、建构其生活意义的作用不复存在,也扼杀了运动员获取知识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使得运动员漂浮于荒芜的精神家园。[2]于是竞技参与者(教练、队员、裁判、官员等)单纯强调夺标“竞争”的工具理性,忽视其体育“协作”育人的价值理性,使人成为竞技的手段,竞技就变为弱肉强食的“丛林兽战”。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当作“竞争机器”来加工,把他们培养成没有任何个性和自由的“赛博”式人才,只重视体能与专项智能的发展,完全抛却了人的个性、自由以及价值理性的内涵。这必然会造成国内竞技异化现象屡禁不止,这也是许多竞技项目成绩突出、体育精神文化却匮乏的根源。当竞技最终不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是悲剧性地演绎为对运动员生命和健康的摧残,必然致使大多数运动员都是带着伤病告别赛场,有的甚至留下终身残疾,最终落得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境地。 “由于人文思想的缺乏,竞技体育界存在着严重的‘重物轻人’的思想。这既是造成竞技场内黑哨、假球、殴斗、兴奋剂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是造成某些运动‘明星’昙花一现的症结所在。所以,离开了人文精神的职业化是可怕的。”[3]

3.2 竞技体育体制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中国竞技体育的体制是举国体制,在我国经济较为落后条件下,实行举国体制利大于弊。在当前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了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

但同时也形成了对其他体育形态的“挤兑”, 造成了人们对竞技体育价值认识的偏离。现行的国家体育机制,与其说是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不如说是为了培养夺取世界冠军的“生产机器”。[4] “奥运战略”和“全运战略”的实施以 “金牌”为最终目的,“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政治场上的价值观使各个地方的体育行政部门和官员对本地区运动员能否在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上拿金牌,异常重视,运动员成为追逐金牌的手段和某些官员加官进爵的工具。运动员如果夺牌成功,就如点中状元一样荣耀,名利将滚滚而来。于是就有一些运动员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冒险使用兴奋剂。又如中国足球的南勇,被刑拘之前,既是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又是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还曾是中超公司的董事长,是商业机构的领导。而中国足球是管理政企一体、管办不分的体制机制,一方面是行政权力机构,另一方面又是市场运行主体,这样的体制也就容易滋生腐败了。足协高层被公安部门端走,让我们不得不对现行的国家体育机制进行反思了。自范广鸣被刑拘后,中国足球假赌黑已存在十几年。如果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与监督机制,发现问题后采取得当的措施,中国足球是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的。[5]

此外,西安体育彩票的弄虚作假,使中国体育彩票处于停止发行的境地;“假农民”频频混迹农运会;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以大打小,冒名顶替拍骨龄;全运会上的暗箱操作等等异化现象都在昭示着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6]

3.3 对名利的追逐及职业道德的丧失

有些运动员为谋取私利,争得荣誉,不顾自己的伤病,摧残自己的身体;有些运动队暗中串通搞假比赛,与对方订立攻守同盟或君子协定,打假球愚弄观众;有些裁判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收受“红包”,吹“黑哨”。 中国足球的“假球”之风,中国男篮在赛场上的暴力再现,反映的是运动员(还有教练员)道德水准的下降,反映了竞技运动道德教育的悲哀。有些地方体育管理者千方百计地在运动员参赛资格上大做手脚,隐瞒年龄,冒名顶替,图谋骗取荣誉,把比赛搞得面目全非,造成恶劣的影响。还有一些体育媒体从业人员,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摒弃了“参加比取胜更为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过分渲染金牌至上的传播理念,造成了“言必谈金牌”的报道动机,聚焦的都是冠军、进球者、奖牌获得者而忽视了对失败者的鼓励和关怀。当商人和大众传媒联手把现代的体育运动异化为一种赚钱的工具时,虚假体育新闻屡禁不止,从足球到篮球,从球场到明星,从俱乐部到国家行政部门,可谓触目惊心。究其原因当然是直接的利益驱动,但是从深层意义上看,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薄弱和无力,是竞技体育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缺失。

3.4 过度的商业化对竞技体育的冲击

商业化对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的提升和推广有伟大的贡献,给竞技体育注入了活力,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为,利益的原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利益的作用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但是,商业介入竞技体育领域的目的是获得利益,所以他们必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过度的商业介入,已经威胁到竞技体育的一些规则。并影响到某些体育运动的结构和目标方面的变化,以及那些卷入体育的人对体育实施控制的各种组织的取向。因为利益的需要,随时看见组委会应赞助商的要求改变比赛规程、方式、时间、地点或设置障碍,违反运动生理的规律,不顾运动员的身体承受能力,摧残他们的身体。如汉城奥运会的某些比赛项目就是为了迁就美国的电视黄金时间,不得不安排在不恰当的时间进行。为了更好地控制比赛时间,足球采用突然死亡法、排球改为每球得分制;射箭由原来单纯排分改为比分加对抗,使比赛更具刺激性,同时增加了运动员心理压力;射箭比赛场地也由开放式改为半封闭式,增加现场观众和提高现场气氛。在商家的利益面前,体育的尊严被践踏得如此不堪。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竞技体育的过度商业化对人们伦理观念的冲击,导致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异化。

4 寻找化解竞技体育异化的途径

任何事物要发展,要提高,就必须针对在事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做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的异化现象,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竞技体育异化形成的原因,找到以下解决问题的途径。

4.1 改变竞技教育的现状与提高人文素养

萨马兰奇曾经说过:“体育是生活,是生命,是健康,是友谊,是教育。”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是想通过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少年,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培养具备生存能力,不畏人生潮起潮落,身心快乐并能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年轻一代。在传媒资讯发达的今天,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中不少是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的人文修养与道德素质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和加强这支队伍的竞技道德、体育价值观与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建设。只有把体育当做一种信仰,当做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娱乐、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作为大众体育的凝缩、延伸和升华的竞技体育才能找到存在的基础和依归,竞技体育从业人员才能自觉地遵守各项道德规范,避免因对名利的追逐而产生的异化现象。

4.2 健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法律的监督机制

改革现行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建立我国竞技体育规则,加强监督是当前竞技体育重中之重。建设和谐的竞技体育训练和比赛机制,对运动员实施人性化管理。运动员要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是经历一系列长期的艰苦训练,及承受大运动量极限式运动负荷,个中辛苦不是常人能体会的,还有那些同运动员一起奋战的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者等群体,对于他们的付出和贡献,应该肯定和奖励。但同时行政部门根据体育规律和我国市场体制制定有约束力的制度,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坚决反对一切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做到违者必究,不管是领导、体育官员,还是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等,都一律要严肃处理。因为一旦惩罚机制的缺失,就会导致竞技体育道德风险越来越大,赛场腐败行为越发猖獗。要为竞技体育营造一片纯净的比赛环境,就要健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法律的监督机制。

4.3 加强体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体育本是引导人、完善人格修养、追寻生命意义的一种方法。只有加强对体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其对自身职业的热爱、敬重和对其社会影响力的认识,通过内心信念的约束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才能减少竞技体育的异化。如果体育工作者在物质追求中越走越远,甚至迷失了体育追求的终极目的,当活着的意义仅仅存在于对物质的占有,那必然会造成对体育竞争的不公。而失去公平的竞争,体育竞技也就失去了本质的意义,失去了竞技体育固有的魅力和生命力,这不是体育工作者愿意看到的局面。因此,加强体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将体育完美人、教育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作为终极目标才能从根本上制止异化趋势的发展。

4.4 防止竞技体育过分商业化

商业介入竞技体育是为了获利,竞技体育引入商业是为了发展,大家各取所需。在体育与经济相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止金钱因素的负面影响,坚持体育的宗旨,否则将严重阻碍体育的发展。因为竞技体育异化令观众不再对体育竞赛感兴趣,那竞技体育将没有任何经济价值,而缺乏雄厚资金支持的竞技体育将是苍白无力的,不但难以发展,还会逐渐萎缩。因此,过度的商业化竞技体育只会阻碍体育的健康发展。只有建立一个更好的、完整的商业化体育运作模式,才能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体育的无穷魅力,体育也因此获得更多的受众而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源于电视、赞助和集资的收入已使奥林匹克运动走向独立。然而,在开发这些计划和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记住,是体育而不是商业利益在掌握体育自己的命运。”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如是说。

5 结束语

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面对日益频繁的竞技体育异化现象,我们应该纠正竞技体育教育存在的偏差,让体育回归本质,回归人本与人道,回归健身,回归娱乐,回归大众,让我们怀着自爱与爱人之心欣赏体育、享受体育吧,不要再把体育比赛看成是争权夺利的战场,不要再把赛场当成赚取暴利的赌场。对于事物发展中出现的异化,要用勇气面对,用智慧应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抉择,最终能寻找到解决的途径的。竞技体育的发展如此,人生的规划,企业的管理,事业的经营,国家的建设莫不如此。

参考文献:

[1] 彭玲艺.新课程视角下的生命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4):32.

[2] 回归生命存在本身――我国成人教育价值取向的哲学申思[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7.4.

[3] 王化冰等.竞技体育异化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5(1):40-47.

[4] 茅鹏. 运动训练新思路[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

1现状和意义

1.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过去就有,只是不够重视,更像是摆设,仅用于雨天教学和机动的备份,内容上不外乎是体育常识、体育卫生,属于体育常规教育的范畴,没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近年来,高校在评估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下,理论教学逐步受到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理论教材的配备.高校根据各自的需要,编纂和出版相应的理论教材,学生人手一本.(2)理论教学的制度化.理论教学的课时,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3)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联系.理论考核的成绩,按比例计算到学生体育成绩之中.所以说,理论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流于形式,丧失了理论教学的意义.首先从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看,大都是过去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浓缩版,内容陈旧,不是理论,只是运动动作和技术的文字说明,其价值相当于体育常识,缺少层次和深度,没有学术价值,学生不感兴趣.其次从理论教学的管理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偏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考核也不受重视(与其他公共课程相比).

1.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体育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指导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的结论.”….体育理论基于体育实践,是对体育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当前结论,体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主要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仅有实践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同时体育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学科形成有机的联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和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实践不可替代的.体育课理论教学,基于实践教学,作为体育实践教学补充,发挥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延伸,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的超越,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档次,突破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1.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的重要途径

所谓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就是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将公共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高校在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有别于中小学,首先,中小学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尤为重要,从学习技术和动作的角度看,中小学学生也处于动作技术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实践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而大学生已接近成年,在学习技术和动作上处于劣势,但认识、理解和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对体育及其价值的认识更加重要.此外,大学生缺少的不是体育锻炼的机会,而是强身健体的意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上也非中小学可比,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氛围,为提升理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健身,所以理论教学彰显出体育教学应有的教学层次和深度,具有学术价值.

2核心与内容

2.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关于竞技理论的教学

确立以竞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活动为基础的说明书式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体育学科体系是我国体育专业的基础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与管理人才的重任,应加强体育教学的学科性与竞技性,……在以竞技为核心的基础中,根据各群体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娱乐和健身等基本属性及其功能,逐步实现体育的高等教育化.”竞技是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核心,这就指明了理论教学的方向,拓展了新的层次和空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2.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专项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理论教学依托于专项实践教学,在加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要兼顾到知识性和教育性.其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1)加强对专项的认识.了解其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学习专项竞技的方法、竞赛规则裁判法、组织方法以及比赛的方法等.(3)理解影响专项竞技的相关因素.技术和战术因素、身体素质和体能因素、心理素质因素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科学训练方法等.(4)专项竞技对社会的影响.专项竞技与文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对健康和医学的影响等.其内容既是传统理论体系的继承,又有新的研究方向.

3作用与预期

3.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形成有机融合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使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补充、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也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对接,有利于形成以专项化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科分支,理论教学能够摆脱普通专业大学生受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制约,打破实践教学由于客观原因而形成的教学屏障,率先从理论教学上实现突破,迈上新的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3.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在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还要对理论教学场所,考核的方法做到科学的安排.理论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层次,同时也使紧缺的运动场地,器材得到一定缓冲,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的周期,减少季节变化对实践教学的消极影响.在课时安排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要突破学期的限制,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层面上的可操作性.

3.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平衡,教学双方必须以新的心态和新的要求共同面对,由加强理论教学而引发的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双方的影响显而易见.加大理论教学的比重,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部分学生仅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优势,“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已经行不通了,而另一部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处于劣势的学生,则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理论教学的大力介入,对教师的学习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得以更新,学术的风气得到加强,教学双方由此更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种质的变化是学科建设的内涵.

第8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 田径教学内容 改革 田径运动

作为所有的体育运动中最古老、最基础的运动项目,田径运动的形成,与人类生活以及日常的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它的形成就是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各种活动衍化而来的,所以,田径运动能够全面协调的发展人的身体素质,一直以来款都有着“运动之母”的美称。而作为体育运动教学项目,田径运动的教学也是整个体育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项目,自我国建国以来,50多年中田径教学内容也一直都是我国中学体育大纲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作为人生中成长最快的阶段,在中学田径教学中,应该融入的出了提高竞技意识的教学内部之外,还应该融入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基础运动能力的教学内容,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中学生的竞技意识,而忽略了田径运动的其他价值和意义。

一、传统的田径运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国50 多年来的体育教育中,不管是总体的体育教学大纲,还是做过几次更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都把田径作为基础的必修内容,也是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在传统的体育田径运动教学中,对于田径运动本身的价值以及意义却并没有真正的开发出来,更没有加以利用。在我国传统的体育田径教学中,一直只单独的重视田径体育的竞技作用,也一直将竞技田径运动作为整个田径运动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没有很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尤其是初中体育田径的教学,就连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主要教学目标都没有实现。而近几年来,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渐完善,人们也开始逐渐的意识到了我国初中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所存在的问题,也认识到了围绕竞技技术学习的课程体系,不能很好的实现以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教学目标,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中学的体育田径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再次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重新构建了以健康理念为主体,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体育田径的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地开发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全面提升田径运动的自身价值。

二、田径教学内容所应该具有的功能。

在以往的体育田径的教学内容中,田径教学只实现了竞技功能这一点,而实际上,竞技功能只是田径运动教学众多功能中的最实际但却不是最有意义的一点,而在对体育田径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应该挖掘出田径运动所具有的其他几点功能和价值,让田径教学能够更好的促进广大中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1、健身功能。

作为众多体育项目中最古老的也是最基础的运动项目,田径本来就衍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田径运动所具有的最大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功能就是其健身功能,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发育当中的中学生来说,这一功能,更是具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而在传统的体育田径教学中,恰恰忽略了这最重要的一点。所以,在对初中的体育田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之后,首先要重视起来的,就是对于田径运动所具有的健身功能的挖掘,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将健身功能放在首位,通过将健身功能融入到体育田径的教学内容中来促进中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实现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2、竞技功能。

虽然在以往的体育田径教育中,我国忽略了田径运动所具有的健身功能而更加重视田径运动的竞技功能,将竞技功能作为田径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但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竞技体育本来就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在竞技体育中,田径是公认的大项,一直以来,都有 “得田径者得天下”的这种说法外加上田径训练一般要求的条件也不高,选材面广,参加人数多,而且是个人项目,项目投资与奖牌比小,效益高,所以,田径项目一直被列为竞技体育中选择的重点,进而,也就影响到了整个体育田径的教学。就算是在改革之后,我们也不能忽略了田径运动的竞技功能,依然要对田径的竞技功能高度重视,大力发展。

3、教育功能。

这个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的心理上的教育以及思想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出初中生来说,这个更是十分的重要,因为,初中时期是人的一生成长的最为快速的时期,所以,这个时期一个人所形成的心理以及思想,很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而体育田径运动的教学,就能够很好的促进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积极的成长,也能够形成一种不怕劳苦,不畏艰难,不轻言放弃的坚毅的思想,这对于一个人以后的发展,无疑具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体育田径教学方法的新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对中学体育田径运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于教师来说,想办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想要学习田径运动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对于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教师应该选择那些新颖的,有趣的,充满了青春活力的项目来进行教学,同时,在对于教学器材的选择上,也应该选择最新的最先进的教学器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凭借着内心深处的那一份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感,才会主动的去接触田径运动,才会喜欢上田径运动,才能够学习田径运动。同时,在对于竞技与非竞技类的田径运动的选择上,教师应该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体验田径竞技运动项目,至于普通的学生只需要

充分利用非竞技田径类健身运动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行了,也就是因材施教。

结束语:

总的来说,中学体育田径教学的改革应该有效地结合田径运动自身的特点和难点,充分的将田径运动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在教学中扩散开来,要以体育与健康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全面的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发育以及成长,完善中学的体育田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 要 在当代体育发展的今天,竞技体育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近些年,在奥运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展现了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速度,从而也展现了中国的体育面貌。但是这种发展的发展虽然使得我国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出现了多种问题,尤其是当前我国局部赶超争光为先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已经呈现出不协调的因素。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社会转型 路径选择

一、竞技体育追求秩序的意义

(一)适应国际文明新秩序的要求

建立国际新秩序需要在尊重文化的差异的基础上从而调整本民族的地域文化,而这一新的文化的形成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都需要各个国家通过协调资金的文化差异,才能够在竞赛中减少一定的摩擦,从而保障竞技体育的正常进行。

(二)追求和平的价值取向的要求

竞技秩序的形成反应了在竞技运动场上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对于公共体育精神充满了力量,从而希望建立良好的秩序,从而能够解决竞技运动场上的多种因素,这是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潮流的,也是为了和平的价值取向的关键。从人们的意识出发,从全世界的人类文明的成果中充实自己,需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的利益联系在一次,才能建立良好的竞技市场。

(三)为了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源整合

每一个民族都是在构建新秩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不是通过某一种的文化来取代另一种文化,这是需要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从而才能够在人类的文化发展中,使得民族文化能够得到一定的整合,汲取最先进的内容和成分,实现世界的和谐发展。这是每个民族都充分认识和要求实现的。

二、影响我国竞技体育秩序的因素

(一)贫富差距的矛盾

竞技的发展为体育的发展能够提供一定的物质技术和财力条件,同时也能够为体育的发展提供新的需求。但是贫富差距的问题影响了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贫穷落后的国家同发达国家的运动员相比,在一定的条件下背后付出的却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秩序的公平的原则就产生了相互矛盾。

(二)竞技体育秩序失范现象的影响

竞技的发展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国家发展的文化表征,奥运会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秩序,从而在竞技体育上也全面展开,但是在竞技秩序的维护上存在着一定程度山的恶化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国家竞技观的落后对于国家竞技的决策和行动都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竞技体育秩序的失范对于一个国家秩序的稳定和和谐的市场产生了干扰。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谐的竞技观。

(三)竞技体育赛制和规则的改革

大多数的参赛者在一定程度上都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但是中国的竞技体育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而面对赛制和规则的改革,如果不能给把握一定的适度原则,就限制了我国的强势的发挥。因此,中国竞技体育在这一方面应该从竞争格局的变化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以学习的心态面对这带来的变化,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建立和谐竞技体育秩序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优良的竞技体育秩序理念

近些年,中国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不仅仅是奖牌和金牌数量的增加,更是在西方的运动形式和战术上也具有极大的进步。这就要使得我国能够在与国外竞技体育的制度理念上实现我国竞技文化的发展,才能够建立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先进竞技秩序,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抛开顽固的意识形态的偏见,虚心向世界上竞技的开展更加符合人性的国家学习。

(二)创建和谐的竞技体育观实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公平和正义的基本价值观念。而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我国在竞技体育中,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平等的竞赛原则,这才能够从本上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相联系。这就需要结合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和我的基本国情,从而树立真确的竞技观和竞技秩序,才能够深化我国的体育发展市场。

(三)竞技体育者要做好垂范作用

优异的运动成绩不仅仅是对于一个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的赞许,更重要的需要对于在赛场上竞技者做好一定的榜样作用。尤其是尊重对手、尊重观众以及善待媒体,才能够树立积极健康的公众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现一个体育大国本有的风范,也能够使得我国得到世界的友好和尊重,共同建立一个友好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四、结语

竞技体育秩序在追求国家的公平正义以及高度的和谐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奥运会为代表的竞技活动体现了人文主义教育的课堂。注重对于运动人才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确保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和训练环境。在尽可能顾及各部门利益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机构调整,在完善的法规制度框架内,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形成相互间合作共处的体教联合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使得国际新秩序的规则以及制度更加完善,这就需要各个国家建立和谐的理念,从而在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实现人文精神。这也是对于我国的竞技体育秩序提出的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应该把握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第10篇

对里约奥运会,国内观众最明显的感受估计是“事情正在起变化”。先是筹备上的种种“不完美”,打破了国人对于大型赛事准备所固有的“完美”期待;继而是赛场上,中国运动员“首日无金”;而最大的“例外”,恐怕是包括运动员和观众在内的“舆论”对于比赛结果的淡定。

已成为网红的傅园慧自不必说。杜丽失金,微笑着说,“成功失败都有过,足够了”;宁泽涛无缘100米自由泳决赛后坦然表示,“已经尽自己最大努力了,发挥出了现在的正常水平”。而观众对此多是安慰和鼓励,“你对得起祖国吗”之类的责难难觅踪影。

种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人对奥运会的“中国表情”正变得相对轻松,不再时刻处于情绪紧绷的高压中。相较于成绩,竞技体育中的“人”获得了更多尊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名运动员如果没有成绩,便“什么都不是”。他们的面目是干瘪而模糊的,正如刘翔退役后接受采访时所称,“那个时候大家都不把我当人看”。运动员仿佛成了流水线产品或夺牌工具,连赛后接受采访,也要遵照一定程式,说着同样的话,赢了要“首先感谢国家”,输了内疚地说“对不起祖国”。

运动员对任何一场比赛都向往第一。问题是,金牌是否应当压倒一切?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失利的体操王子李宁被指责应“上吊谢罪”;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赛被讥讽跪着也应走完,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被异化的“比赛观”。今天,人们关注运动员的颜值,关注运动员在赛场之外的故事,以包容心态看待赛场得失,更多指向运动员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起源于业余体育的奥运会,已经变成职业体育和商业体育的竞技场,但奥运会的内在价值,却并非是各国间“文明的战争”。北京奥运会有“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里约奥运会展示了鲜明的环保主题,还首次有难民代表团参赛。这些无不反映出奥运会所承担的理念价值和人道价值。不难看出,若将参赛意义压缩为对奖牌的争夺,将运动员视为“竞争机器”,是否构成了对奥运意义的背叛?

有人从投入产出角度说明,人们对奥运金牌的重视是理所当然的。确实,现代社会几乎任何一个行业都难以超越投入产出的经济学衡量。然而,以压倒一切的方式追求金牌,恰恰最违背经济学原理。而若完全将体育竞技视为“生意”,恐怕奥运会这样的国际赛事也早就取消了。因为,倘若承认这一点,何以解释完全无希望获牌的难民代表团的参与?何况,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至今没拿过奖牌,若按投入产出算,可能是最失败的投资了。再说,按这个逻辑,那么每个国家都应该只参加自己的强项。如此一来,奥运会岂不成了各比各的,还有何意义?

赋予金牌过多体育之外的意义,难免稀释真正的体育精神,也会压缩竞技体育中“人”的价值和尊严。在“锦标主义”之下,人们注定难以看到一个“失利”的运动员能够发自内心地说:我尽力了,我满意了。更难想象会发生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德国运动员施泰纳领奖时亲吻亡妻照片的感人一幕。而“行动的表情包”傅园慧也好,说出“我不是金牌机器”的杜丽也罢,都不过是“人”对“工具”的战胜。

改革_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正是一个逐步发掘并承认“人”的价值的过程。人们有了更坦然的心态去看待奥运赛场上的得失成败,说明竞技体育中“人”的价值正在被还原。

第11篇

1.1实用主义思想的侵蚀

目前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已高度职业化和商业化,体育活动自始至终都渗透着金钱的魔力和实用主义思想。现实利益成为参与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其唯一的体育道德标准,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在大型国际比赛中获胜的运动员,可以一举成名,并带来滚滚财源;同时其教练员、俱乐部老板及经纪人的前途和经济利益,也与运动员的成绩直接相关。正是在这种小团体利益的驱动下,为了确保实现其目标,必然会产生一些有悖于体育道德的行为。

1.2重视个人主义忽视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是我国体育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集体的力量是通过每个个体的努力来实现。在体育领域里人们崇尚自我奋斗、自我完善、实现其价值,但因此也会滋生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忽视和否认集体的力量,导致集体主义群体和谐蜕变,甚至丧失。

1.3多元价值取向和利益的驱使

传统体育道德中那种讲求奉献、重在参与的价值取向在引导人们行为时缺乏力度,进而使得多种价值取向并存,导致人们在体育行为的选择中缺乏强有力的道德依据。一方面社会对成功者的评价皆以成败论英雄,忽视了体育真正的价值是在于过程而非结果,造成对体育的价值评定失衡,影响运动员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体育明星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与号召力是其他公众人物难以比拟的。部分运动员、教练员正是受此影响,期望通过比赛而一举成为明星人物,享有其特权和地位,因而不惜在比赛中采用弄虚作假的不道德行为。

1.4片面看待竞争意识,失去尊重他人的道德理念

体育比赛鼓励人们树立健康向上的竞争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是竞技体育的宗旨。但是,“和平、友谊”是体育追求的更高境界,如果片面看待竞争意识,就会使“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失去意义,把对手看作敌人,使得传统体育讲求的“礼、让”等伦理道德规范在功利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球场斗殴、辱骂甚至殴打裁判、利用比赛进行报复和伤害对方等非正常现象屡见不鲜。

1.5职业道德和技术水平不高

有些运动员和教练员一旦取得成绩以后就以此为砝码,要待遇、讲条件,把集体和领导的关心当作理所当然,而对训练则应付了事,失去了继续拼搏的体育精神;有些运动员境界不高,缺乏体育道德,比赛中不讲精神文明、消极怠工、故意放水等;有些裁判员把个人情绪带进比赛,在出现错判、误判后不但不能正确对待,甚至搞起平衡手法,造成错上加错。

2以德治体是体育发展的根本途径

2.1体育运动的特点是要求良好的道德保障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也在不断提高。体育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月体育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不断跃上新台阶。无论是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其自身的特点都要求有良好的道德保障。

2.1.1体育活动的群体性

体育活动中有许多群体运动,如篮球、足球、排球、接力等,这些运动的特点是参与人数多,整体性强,要求每人各其职、积极配合。要完成一个动作,打好一场比赛,都必须努力完成自己的职责,失职便意味着要加重队友的负担,也就谈不上配合,就会影响集体的成绩,并最终使自己遭到淘汰。

于集体项目的体育运动强调群体性、合作性,参与这些体育运动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必须是集体,而决非是个人,个人的存在只是如何使集体更强大,更有战斗力,可以摒弃过分自负者的个人英雄主义,从而加强道德修养的培养。

2.1.2体育竞赛的公平性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征之一,体育运动常以竞争的形式出现,因此有人称它是现实社会竞争的转型。但竞技体育比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竞争更为公平、公正,在体育竞争中人们更能体会到竞争的公平和快乐。人类热衷于体育竞争,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严格、公平的竞争规则。然而随着现代体育逐渐走向市场化、职业化,竞技体育中的某些方面已背离了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的“和平、友谊、进步”的理想,取胜变得比参与更重要,于是很多不正当手段就应运而生,黑哨假球等体育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地扰乱了体育竞技秩序公然地违背了公平比赛的道德原则。竞技体育的公平性,要求必须有相应的体育道德来维护。

2.1.3体育运动主体的年轻化

体育运动的参与者是不分年龄、性别,但由于竞技体育要求不断挑战极限,使参加者多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但心理尚不成熟,控制能力弱,辨别是非能力差,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体育市场中的不道德问题。年轻人是体育的主力军,是国家的未来,但是现今体育道德中的腐败现象严重影响年轻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强化体育道德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2体育事业健康发展需要正确的道德指导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复杂多变。如何做到既考虑社会利益、他人利益,又兼顾个人利益,以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这不仅是体制管理问题,更是体育道德的考验。另外,在体育运动的具体行为中,也同样存在遵循与道德规范的问题,如裁判员吹黑哨是否符合道德,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是否正当等等。在竞争激烈、充满变数的竞技体育中,运动员、裁判员只有清醒地认识自身的道德责任,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才能真正地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认为,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下,通过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以及个人的自觉锻炼、修养而逐步形成的。由此看出,要加强竞技体育中的道德建设,就必须从加强教育、道德自律和改善社会环境3个方面着手。3.1建立道德教育系统工程

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一点是举世公认的。体育本身就寓于教育中,而道德教育是教育的一个核心而重要的内容。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所用的“教育”概念是一个同培养道德性格有关的概念,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提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乃是由道德在体育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所决定的。1992年4月17日,顾拜旦在《致全国青少年运动员书》中说:“当今世界充满发展的极大可能,但同时也存着危险的道德衰败。为防止这种道德衰败,顾拜旦大力倡导道德教育应成为体育运动的核心。从个体的角度讲,要实现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要使其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受尊重的人,要使其人格尊重得到彰显,就必须是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即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这是做人和处世的根基。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教育不仅要建立完备的知识传授体系,更要把道德教育放在核心位置,无论是在体育教学中还是在体育竞赛中,既要掌握竞技知识和技巧,提高运动水平和技能,使其“学会做事”,更要对他们进行完整的道德教育,使其“学会做人”。这就需要建立道德教育系统工程,这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正确的道德观的形成也不是很快就能达到的,我们必须进行锲而不舍的探索,将这项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和途径,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这时更应十分注意道德教育的系统性,由浅人深,有计划地长期进行,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道德教育很难达到提高运动主体道德境界的目的。

3.2加强道德自律

在体育运动实际中,为了促进体育竞技的健康发展,人们利用各种手段对体育竞赛进行调节,如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道德手段等。法律手段是维护竞争秩序必不可少的,如中国足球的打黑、打假,就在努力争取司法的介入。但我们应看到,无道德根基的法制手段是不牢靠的,因为法律是人制定的,人的道德水平不高,法律、行政手段就只能如浮萍一般,缺乏根基,不会长久。特别是当法制不健全时,一些道德素质较低的人就有可能钻法律空子。事实证明,道德素质低下,往往是体育竞争秩序混乱的根源。只有加强道德自律,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因为道德是超越法律、行政调节手段的一种特殊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从约束人的行为角度看,法律、行政手段是一种强制性的“硬约束”,在市场化条件下,当求利所激发的个人私欲冲破道德堤坝时,“硬约束”尽管可以收到明显效果,但毕竟是短时的,只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它往往未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这在效果上可能形成一种“暂时性效应”,一旦体育竞技中出现“障碍”,原有的秩序就会有被冲破的危险,法律条文、行政干预也就成为一纸空文。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这些人丧失了应有的道德良知。所以,最关键的调节手段还是加强道德自律,因为道德是以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运动行为。它主要是通过教育的方式,逐渐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竞争中的善与恶、美与丑,从而把正确的道德原则、规范变成内心信念,自觉抵制各种非道德的体育活动,从而达到体育竞争行为的道德化,收到“持久性效应”。从调节范围看,道德的功能比法律、行政的功能广泛得多,在体育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有些领域还需要道德来调节,靠每个人自身道德的调节和约束。它完全克服了法制手段的滞后性和消极性,它深入到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直接影响人的内部精神世界。保证体育的健康发展,必须提高体育参与者作为道德主体的自律意识,使其时刻以道德为准绳,约束自己的言行。

3.3优化体育社会环境

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而且是一种社会活动和行为实践,社会实践环境对于运动主体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唯物史观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状况和可能的道德拓展空间是他们存在于其中的环境所决定的。环境对个体道德的决定具有偶然性,任何社会都有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而要使社会群体道德获得提升,则必须使环境条件得以改善,因而社会环境对道德的决定具有必然性。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社会环境,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在承认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倡导体育竞争的基本规范,使运动主体在从事体育竞争活动中遵循公平、公正、守法的道德原则,随着体育竞争活动的频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多,使得一贯遵循的道德准则会出现多元化的现象,造成原有的具有权威的价值体系发生危机,成为空洞的训条,这时,应加强体育道德立法和体育道德监督。体育道德立法就是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将部分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给体育市场主体以相同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评判,使其明确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道德监督就是要通过社会舆论营造出主导性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协调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倡导正义道德,传播先进思想,弘扬社会正气,加强对运动主体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使其知耻辱、有良心,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外界舆论和行为结果反省、调整自己的行为。并注意引导竞争主体在社会实践中接受道德熏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汲取道德营养,在平时的职业行为中自觉受到道德教育,从而具有一颗高尚的道德之心。只有这样,顾拜旦所倡导的“和平、友谊、进步”和“更快、更高、更强”体育精神才能永远发扬光大。

4参考文献

[1]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编.奥林匹克[M].詹雷译.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95.

[3]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熊斗寅.体育文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5]车洪波.市场经济的道德评价与建设[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8(2):6.12.

[6]杜培.当代中国道德失范及道德嬗变探源[J].甘肃理论学刊,1998(4):20—22.

[7]冯亚平.试论体育道德的形成与发展[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8(S1):109—1l1.

[8]王洪海,王豫.论体育中的道德教育[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4):54—55

第12篇

摘要当代竞技体育伦理是对体育运动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反应,并通过其特有的作用方式影响体育运动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竞技体育伦理发展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为读者呈现出一条有关其发展的清晰脉络,并通过对脉络的分析,找出其发展的规律以及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从理论构建、研究视域、研究深度、研究的背景定位等方面初步探究体育伦理未来发展的方向,为竞技体育健全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体育伦理发展脉络竞技体育

一、前言

当竞争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时,人们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便会逾越内在的道德底线,使竞争应有的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淹没,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利益争夺,将不利于事物的健康持续发展。作为竞技体育也是如此,它的目的是通过不断超越而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这种超越真正的对象不是对手,而是自身。体育伦理作为一种意识存在,它会通过感化运动员的内在从而作用于其外在的行动,可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

学者赵立军将体育伦理理解为体育道德或体育伦理道德,属于职业伦理范畴。华洪兴则认为体育伦理是以体育道德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体育道德本质与发展规律为研究内容,为人们认识体育道德现象,从而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行为规范。

三、中国竞技体育伦理的研究现状

中国当代对于竞技体育伦理问题的研究主要在两个维度上进行:

(一)中国当代体育伦理构建研究

我国当代体育伦理进行研究也始于20世纪80年,中国一个有着德治传统的国家,在古代就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主要以“武德”和“养生”文化的形式进行表达;当代中国体育伦理建构的原则主要有公正原则、人道原则、贵生原则、环保原则和奉献原则。另外,道德和法律的内在关联性,要求当代中国体育伦理走道德和法律协同建构的道路。

(二)西方竞技体育伦理的研究现状

欧美一些国家较早地面临了当代体育伦理的困境与矛盾冲突:他们认为,在哲学的知识体系中,体育伦理主要属于价值论形态知识,据此,西方体育伦理既关注基础理论的探讨与建构,又特别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与批判,以应用促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西方学者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例如:Melissa Neiman.公平比赛:体育中介谈判中关于伦理因素的考虑(Fair Game:Ethical Considerations in Negotiation by Sports Agents)中第七专题对美国NBA、美式橄榄球等热门运动中体育经纪人、体育律师或其它体育中介在签约、谈判和运动员涉及的相关体育伦理问题给出建议和解决办法。

四、总结

(一)应改变观念,树立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观

把一定的人文、伦理理念纳入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与运行过程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思想的过程上升到系统、科学的高度,从整个学科的建设的定位来审视竞技体育的伦理研究。

(二)竞技体育伦理的研究必须不断从母体学科接受营养

竞技体育道德建设不仅是基本道德、思想、意识的理性认知以及道德人格的养成,还牵涉到历史变迁、社会运行状态、机制、人们的心理特质、过程以及社会问题消除,需要探究道德形成的内在机制和外在保证,以最终达到竞技体育道德精神与良好道德秩序的有机结合。

(三)竞技体育伦理研究要兼重理论与应用、纵向与横向等不同维度的研究

竞技体育伦理研究既要针对基本道德、原则规范和机理,如对公平精神、竞技体育与伦理关系的内在关系与联系、竞技体育伦理全球化等理论伦理问题的探讨,而且要把握竞技体育的应用性特点与具体国情的结合点,在理论伦理与应用伦理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所以竞技体育伦理研究已有独立、分化出来的必要。

奥林匹克运动由其“更高、更快、更强”的科学性追求转向适应新时代的“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人性追求发展,说明体育正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在遵循体育正义的基本原则和秩序公正的前提,把握体育实质性的价值,不断地寻找体育真义――人的全面发展与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建构。对于体育伦理的发展,在当前社会环境中,我们可以以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为根本,结合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内涵,依托教育教学,切实提高国人的人文道德修养,推动竞技体育的社会化进程,真正全面释放竞技体育的伦理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立军.体育伦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0.

[2] 华洪兴.体育伦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3] 陶倩,梁海飞.体育伦理与和谐社会[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38.

[4] 张庆来等.高科技时代的“兴奋剂”新诠释[J].体育文化导刊.2006(1):52.

[5] 陈述贤.体育战线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6(9):3.

[6] 孙威,金承哲,孙立涛.体育伦理的哲学探究――从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寻求体育科学发展的永恒信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