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7:08: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内容简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由上简述,可以看出,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学校的体育不仅是为提高全民族的体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是进行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物质基础,它的本质特性是促进德、智、体、美四育全面和谐发展。那么体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其作用如何呢?
一、体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结合体育的实践性这一特点,通过讲述课,特别是身体锻炼和比赛的实践活动进行的。
1.在体育活动中,要教育学生适应变化的条件,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完成复杂的动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
2.体育活动要求组织严密,集体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团结协作、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美德。
3.体育活动的竞争特点和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创造、拼搏精神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促使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祖国而积极参加锻炼,增强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和献身精神,使爱国主义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
4.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对学生富有吸引力,能把广大学生引导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从而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侵蚀和影响。
5.体育锻炼能促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学生的体育锻炼不仅要增强体质而且要培养他们讲卫生、爱劳动、讲文明、懂礼貌的优良品质,为他们的心理、智力发育打好基础。
总之,体育活动的这些特点,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利时机和有效的途径。
二、体育是学生进行智育不可缺少的条件
增强体质是和发展智力两者密不可分,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良好的身体条件是进行智力教育的物质基础。
1.通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随之便提高了大脑的健康水平,这样学生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不仅为广大学生的切身实践所体验,而且是已被许多科学实践材料所证实。
2.通过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能使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交替运行,这不仅训练了思维的生活化,而且有助于消除大脑的疲劳,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
3.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卫生基本知识,科学锻炼身体技能和方法,这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养的一部分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智育的一部分。
三、体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中的美育,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体育锻炼培养端庄的体态,进行形体美的教育。身体健康、姿态端正、体型匀称,这是人体类最基本的要求,科学研究表明,人一生中有两个生长与发育高峰,第一个高峰是从胎儿期开始至出生的头一年;第二个高峰是从十一、二岁开始至出十七、八岁止。尤其是第二高峰是青少年发育、培养身体形态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无疑会给青春期塑造健美体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体育课教学及活动,教会学生优美的动作,进行动作美的教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技术时,要求学生的动作准确而优美,并在做动作中体会和抒发美的感情。例如:现代韵健操教学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自然性和韵律性动作为基础的有节奏的运动,是与音乐融为一体的体操项目。韵律体操能发展练习者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很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
3.在体育活动中,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行为美的教育。如:游戏是少年儿童非常喜爱的活动,同时也是发展身体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游戏的方式不同,少儿在扮演角色不同,因而,所反映出来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品质亦不一样。据此,教师要根据活动的目的任务。科学地选择游戏方法,同是要及时观察学生的种种表现,针对活动中突发事件不失时机地通过表扬优秀行为和批评诱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灵美、行为美的教育,以取得美育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素质发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
我国著名教育家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从目前学校教育来说,素质教育是大家公认的良好的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一提法非常及时,各个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同。
一、关于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综合来说,它就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目的来说。是为了促进人协调全面发展。稳定持续发展,主动终身发展。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答记者问时,明确阐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内涵的三个方面: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二、现实对素质教育的呼吁
现实是“素质教育喊得凶,应试教育抓得严”。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谓是千头万绪。会引起惊涛骇浪,但这不能阻止时代对此提出的要求,虽说提出素质教育已经20多年。但成效甚微。“钱学森之问”带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了,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今日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胜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因此,许多仁人志士呼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事。笔者认为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协调媒体等社会部门优化育人环境。
2. 成立专门研究、实施、督促、评价考核的机构。
3. 依学校情况,各学段提出具体要求并给予具体的指导。
4. 落实德育与教学渗透的具体内容。
5. 编写实用的有针对性的教材。
6.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奖励力度,从根本上落实教师的待遇问题,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7. 从学校到班级都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方法。
8. 创造素质教育条件,完善设施设备,提供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等场所。
9. 注重形成素质教育的特色和品牌。
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学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笔者在基础教育工作近20年,提供以下策略仅供参考:
1. 课程施行。课程体系要灵活多样地开发和全面施行,特别是思想、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教材严重缺乏。
2. 环境改善。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量去创设社会支持、家长配合、学生接受、老师乐教的条件和氛围。
3. 观念转变。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着眼于民族发展,着眼于国家强盛。争取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培育出民族林立的英才栋梁,为国家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第二,还要有全面兼顾的理念。不怠慢任何―个学生,任何―个年级,除了注重“两头”的起始年级,中间有“动荡性”的年级应更加关注。
4. 考试改革。这项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敢不敢、愿不愿、能不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问题。考试远比其他方式公正,也能有效遏制腐败等不良作风,但考试不等于应试。目前,考试依然是有效检测素质教育成效的必要手段。这就给考试内容、形式等提出极大的挑战。考试内容要深化、细化、全面化,考试形式应灵活多样,能达到高效检测学生素质发展情况。操作性强。可以在各省成立考核小组,全省流动监考,学校也可以成立自测小组。
考试形式根据考试内容来确立。1.按德、智、体、美、劳分板块,设置电脑题库,这样可以随机选题进行测试。也可把相关内容纳入中考、高考范畴。例如,广东省中考就要考体育,分值占50分或60分,这一改革得到了家长、学校的广泛支持。2.操作、运用型内容,宜现场操作进行。例如,深圳中考就有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3.实物制作类,也应在限定时间内现场完成。4.口头表达类,现场录音后,多人一起打分,此类主观性强的内容,尽量做到公正,减少误差。5.评价多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以素质教育的成效为主。而不是以升学率为主。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主要评价内容。6.招生自主多样。义务教育严格按照区域划片招生,均衡教育环境、师资力量,最好能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实施素质考核和专业考核来录用人才。7.德育与教学渗透。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中,德育为首。只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8.跟踪关注发展。主动跟踪毕业后典型的学生,关注其素质发展情况,以他们作为参照物,随时调整在校时的素质教育情况。
四、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策略
虽然素质教育要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其实施内容和步骤要有针对性,宜简化不宜繁杂,宜操作不宜空谈,宜灵活不宜僵化,宜自主不宜逼迫,宜落实不宜作秀,宜严格不宜含糊,宜开放不宜保守,宜合作不宜独干,宜平等不宜压制,宜个性不宜片面,宜尊重不宜放任。
林崇德教授说:“社会越发展,越需要适应于多变环境的多元素质的人才。”而人的素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是经过教育、训练、熏陶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品质。因此,一所学校要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应该提升教育实施者――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直接影响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好下面七点:(1)注重学习理论,敢于探究实践,及
时反思总结,要在专业上不断成长。(2)教师角色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服务型转换,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3)善于运用多种载体,巧借身边的有力资源,开发学生潜能。(4)多增长才艺,与学生一起成长。(5)在这个功利、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能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楷模作用,把总书记的话“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6)充分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在教育教学上做到因材施教。(7)上好一些特色课,如劳动课、艺术鉴赏课、制作创作课、专题研究课。
其次,理念上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国的学生与发达国家的学生比较,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素质教育的内涵,我们要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五个方面采取具体的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五、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的策略
《荀子・强国篇》中提出,国威之一就是道德之威。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品德教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品德教育主要从两方面来抓:
(1)树立学生道德信念
道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树立做―个有理想、有修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的意识。继承传统的美德。如:儒家的君子人格、刚健有为、追求群体和谐;道家的人格独立;墨家的节俭、人格平等;法家的遵法守纪、公平竞争等。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座谈、讲座、团队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是非。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有了自我的道德意识,才有可能进行自我教育。
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方面,学校教育应以社会性的内容为主。如:利用国旗下讲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带学生下乡去参加生产劳动或进工厂打短工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举行文体比赛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在思想政治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义务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2)培养道德习惯,即养成教育
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主要靠养成教育。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任务,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上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就能保证人有毅力地做到言行一致。
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实践和训练是养成教育的主要手段。从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来说,军事训练对规范学生行为、严明学生纪律、练就学生钢铁意志等方面效果比较理想。诸如其他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依据不同的主题组织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好的效果。
专家研究表明,一种习惯的形成需要重复20次以上,这说明反复训练对行为规范执行的效果有及时的强化和巩固作用。有一位博士提出,巩固学生好的习惯用加法,修正学生坏的习惯用减法。实践表明,这方法很有效果,笔者在2006年专门上了一堂“好习惯终生受用”的主题班会课,要求学生一个月增加一种好习惯,减掉一种坏习惯。一个月后,采取观察、调查、小组评议等反馈手段考核学生的习惯。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有80%以上。
我校实施的学生素质教育“八个一”制度,即:一身正气,一颗爱心,一份各科优良的成绩单,一副强健的体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项文体科技或劳动特长。在品德方面的素质具体落实于两点“一身正气,一颗爱心”,-多年实践表明,“八个一”考核全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动荡的、易变的、不成熟的。具体表现为:道德动机逐渐理想化、信念化,但又有敏感性、易变性;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点具体经验的特点;道德情感丰富、强烈,但易冲动;道德意志虽形成,但很脆弱:道德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但愿望与,行动总有一些距离。因此,在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让他们作出正确的抉择。
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可见,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是慢的艺术,不能一蹴而成,不能急功近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少年的自制力还很薄弱,易动摇,老师的提醒、督促、鼓励显得非常重要。组织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集体讨论,相互进行监督。也能起到促进部分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所以,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发展要从日常行为抓起,以活动的形式来呈现,让其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正确认识品德形成过程的特点,正确把握学生年龄特征,是深入学生心理、作用于学生意识的基础,在品德教育方面起关键作用,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上面具体谈了思想道德方面素质实施的内容与策略,其他四方面略作阐述,在此就不赘述。
六、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四个方面的策略和措施
1. 科学文化方面
英国达尔文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者结论。”
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或者结论,还要注意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让学生拥有理想的知识结构,必须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素养,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学会自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在思维训练方面注意思维的概括性、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应试教育往往扼杀学生的想象,泯灭他们的灵性。我们要反思,要赶快纠正,真正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在思维的创造性方面,应成为我国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选自《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357页)这话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我们的角色要注意转换,理念要更新,这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着决定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吕洞宾给人金子。可是人家不要,却要他的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可见培养学生智能。关键是要让他们掌握“点金术”。有时也可借用榜样的力量,如校友的学习习惯、方法及成就等来触动学生。或
借助同学的“点金术”。
有效的教学法千千万,但要着眼现实,心中永远要有学生,正如赞科夫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 审美创造方面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可见,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因此,许多学校纷纷成立兴趣小组,分类分层推进审美教育。我校还以文化节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创作,感受各种艺术氛围。如:服装设计、水果拼盘、小制作、班级合唱、歌手、演讲、书法等比赛活动。
3. 劳动技能方面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成大火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高尔基的话,生动阐述了劳动技能在人激发智慧中的重要作用。
我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很丰富,如“下乡进厂”社会实践活动,让城里的孩子从事生产劳动,让乡下的孩子进工厂工作,学生受益匪浅;“小铁人”自行车中国行,不但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特别有效地锤炼了学生的意志,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4. 身心健康方面
台湾高震说:“学生的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习生活的知识,二是学习生存的技能,三是学习生命的意义。”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发展的质量水平,甚至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实施素质教育时,必然突出心理素质教育。以便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当今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我们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任重道远的。第一要义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这样他们才能热爱自己的生命及他人的生命。才能热爱生活。
健康心理的培养宜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如推行导师制,成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网站互动。专题演讲,开展主题班会等。我校对“问题学生”“潜能学生”较有针对性地推行导师制,由学生选择自己的导师,定期进行活动,有时也会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
身体素质方面,广东的改革步伐比较大。体育纳入中考,可以说是一大进步。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活动范围小。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少,呆在家里的时间多,泡在网上的时间长,体育锻炼显得尤其重要。让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值得全社会关注。当然,除了上好体育课,大多数学校特别重视体育竞技比赛,如能以班级总分来评比,学生锻炼面更大更广。我校结合运动会还搞一些趣味体育活动,特别受学生青睐。我校教师起模范带头作用,经常跳健美操、打太极拳、打球等,让校园充满活力,营造了良好的锻炼氛围。
七、关于素质教育考核的形式
1. 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展示学生素质,以比赛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素质发展情况,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活动是载体、平台,并不等同于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离不开活动的开展,如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综合实践、冬令营夏令营、社团活动等。
2. 健全考核制度。
(1)定期考核。如,我校学生素质考核制度“八个一”:一身正气,一颗爱心,一份各科优良成绩单,一副强健的体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项文体科技或劳动特长。“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在期中、期末各考一次,以等级形式评定。(2)场景考核。一位特级教师提出的“十学会”: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如“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的考核宜于创设一定情境来观察判断。(3)评比法。(4)实地考察。
3. 值日监督制。班级值周、老师值日、学生干部值日等形式,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我校的住宿生管理就是采取德育量化评分的形式进行的。
4. 集体评议制。学生分小组相互评议本组成员的素质发展情况,并做好记录,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追求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