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7:0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校园 理论依据 实践例证 障碍困难 思路健议
早在2003年,我国便启动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广泛展开,一批又一批“非遗”项目得到抢救保护与传承。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文化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式、创新成效。笔者认为,让“非遗”走进校园,堪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条可行而有效的途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理论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是一种活态文化,主要依靠口传身授而得以生存与传承,通过人的传承活动得以保护和发展。我们应坚持以传承人为核心的理念,不断发现和保护传承者,尤其注重发现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与传承群体,从而使“非遗”传承链得到良好的恢复与持续性发展。
在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续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与珍贵的民族文化创造。新形势下,应当重新审视和正确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观,对存续于“非遗”中的民族精神传承与文化符号传达赋予新的科学认知。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历史教育、信仰培养、道德渗入、文化认知、技艺传递以及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播民族基因、培育一代新人的文化效力,从而增强使命感与主动性、积极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让“非遗”在广大校园中得到有效地保护、传承与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验证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以来,全国不少地区积极探索“非遗”进校园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笔者调查发现,山东省临朐县文教共同探讨,大胆实践,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堪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成功例证。
临朐县历史悠久,文脉昌盛。境内沂山风光旖旎,灵气所钟。自黄帝始先后有16位帝王登封过沂山,留有历代帝王重臣、贤达名士诗词碑碣300余幢。流传下沂山祭仪、沂山庙会、沂山传说等诸多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县文化与教育部门每年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和观摩沂山祭仪文化活动,游览沂山历史遗迹,倾听沂山民间传说,增进了青少年地域历史文化知识,引发了其爱家乡、爱祖国、爱历史文化的热情,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临朐历代文化名人辈出,著作颇丰,不少优秀文化创作在民间代代口头流传。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挖掘整理了《昌国》《庄农日用杂字》《蚕丝韵言》等民间传说专集,以作为课外读物提供给当地中小学校,被中小学生广泛传阅。很多学校还将其引入课堂讲说,引发了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进了学生对民风民俗民生与民间历史文化的认知。
“周姑子戏”是临朐县独有的传统剧种,曾在当地民间产生过广泛影响。“临朐周姑戏”被审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当地文化部门积极挖掘整理与推介,组织老艺人进校讲教,示范演唱,组织学生开展“周姑戏演唱比赛”活动,丰富了学生戏曲音乐知识,传承了特色地方传统剧种。又如“太乙拳”“抵功拳”是流传数百年的中华传统武术,经文化部门推介,一些学校将其引入校园体育项目,再如“手绘年画”是临朐民间传统美术的特有产物。县二小等学校将其纳入美术教育课目,采用请老艺人授课、举办年画作品展览等方法,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手绘年画青少年传承人。
临朐县文化与教育部门还不断联手开展民间游戏、民间谚语、民间技艺、民谣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活动,受到学校、学生及家长的认可与赞赏。社会普遍反映:“非遗”走进校园丰富了学生知识,推进了历史认同,传播了优秀传统价值观,对于培养历史文化传承新人及丰富校园文化均具有很好的教益与作用。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堪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和有效途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障碍与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仍面临一些障碍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一些教育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作用意义认识不足,尤其在当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机制作用下,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未纳入应试课题,更未编入教育计划,因而无章可循,无的放矢。不少校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元素、内容及保护价值认识不清,导致责任感、主动性普遍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处于缺少计划、缺少组织、缺少机制、缺少管理的松散萎靡状态,号召力保障力明显不足。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项目内容资料的选择确认整理滞后,“非遗”教材及读物普遍缺失。第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存在重挖掘、轻保护重申报、轻传承;重文化部门单方面保护、轻与社会组织联合保护的弊端,与教育机构及校园尚未形成共识与合力。第四,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限于兴趣、形式、课余,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掌握不准、元素失真,未达到真正意义的“非遗”保护与传承。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思考与建议
(一)政府各机构尤其教育系统应当广泛宣传落实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精神。认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文化教育工程,是政府及教育文化部门的共同使命。增强校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自觉性,为“非遗”走进校园搭建平台,铺平道路,结出硕果。
(二)各级教育机构与校园应主动联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职能部门,选择项目,认定内容,编辑教材读物,出台计划措施,创新科学方法,让“非遗”进校园开展的灵活多样,扎实有效。
(三)各级文化部门应积极与校园合作,积极提供相关资料及文化服务,努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深入开展,努力发挥其保护传承作用,积极培养“非遗”保护传承新人。
关键词:高雅艺术;认知状;药科大学
一、调研的背景及意义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给大学生提供欣赏高雅艺术的机会,旨在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2015年是“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十周年之际,为了解这一活动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以及在校大学生对这一活动的认知与期待,并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落地生根,特开展此次调查研究活动。
二、调研的形式及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在校学生随机抽样。受调查学生专业类别分布:理学、工学、管理学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78%,7%和6%;其次是经济学学、文学,分别占5和4%。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各占49%和51%。本次调查性别分布符合中国药科大学男女比例:男生占32%,女生占68%。
三、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认知
(1)“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大学生中知晓程度较高。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约69%的知晓学校有这类活动开展。
(2)获取活动开展的方式多样。其中宣传海报、同学转告、校园网络这三种途径是在校大学生获取活动消息的主要途径,分别占40%,14%和13%。而通过院系及学生会通知,或者校园广播及电视方式获取活动消息的比例较少。依笔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学校团委主管这类活动宣传,可调用的多媒体工具缺乏。同时,作为一项教育考核指标,学校较难下放活动的宣传渠道,致使活动的宣传形式单一,缺少活力。
(3)参加活动意愿较强,但也存在着问题。调查中,知晓学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大学生中,约有66%愿意前去欣赏演出,但我们也看到,有很多知晓这类活动却没有去参加的学生占34%,比例不小。
(4)未参加的原因。大学生未去参加这类活动的原因主要有不感兴趣,没有时间,以及没有同学陪同而最终放弃。找到合适的形式,尤其是让广大在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引导在校大学生参与到其中的重中之重。
(5)对活动的喜爱度。如果按喜欢打五分,不喜欢打一分进行计分的话,那么经过统计,在校大学生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喜爱度为3.62分,因此,在校大学生对“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较为喜爱。
2.为高雅艺术寻找新的形式,赋予其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1)学校宣传是向在校大学生展现高雅艺术魅力的最为有方式手段。普通高等院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主要根据地,与此同时,它也是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最前线。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思想相较于20世纪呈现出多样化、活跃化和自我化的特征。这要求高校在宣传时注意把握时代气息,采取多种与时俱进的形式来吸引当代大学生的眼球。
(2)现有高雅艺术形式不够丰富,大学生期待高雅艺术能够出现更多、更好的表现形式。在调查中,话剧、交响乐、影视作品展映以及歌剧,排在大学生喜爱和期待出现的活动形式的前四位。而相对具有本土气息的地方戏曲和昆曲却排在后半段,这与活动组织者想要达到的效果有一定的差距。组织者可以对这方面进行调查与研究,对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进行再包装,以期贴近现实生活,反映当代社会的精神风貌。高校高雅艺术水平还有很多提升空间,尤其是在传统形式上面的再创新。
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文化艺术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潜移默化的、最有力的工具。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自由三项价值取向,在广大高校学生中最受关注和期待。因此,笔者建议“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内容以文明、和谐和自由这三项价值取向为导向,选择和编排活动内容,并运用在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加以包装,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领大学生展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面貌。
五、对本次调研思考及其社会意义
【关键词】艺术教育 高雅艺术 普及推广 进校园
近几年来,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一种生动、有效的途径,对发展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如何推广高雅艺术,让高雅艺术走进大学校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教育家孔子主张六艺施教:礼、乐、射、御、书、数,将乐放在第二位。在19世纪末的学堂乐歌时期,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正轨,艺术教育再一次受到重视。1996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其中包括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定位、任务、规划等7个部分的内容,为普及高雅艺术走进大学校园做了充分准备。2005年,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普及高雅艺术活动的通知》的下发,正式在全国拉开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帷幕。该文件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宗旨、主要内容和形式、时间安排、组织工作以及活动经费等做出了明确的安排。至此,“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高校内蓬勃开展起来。
伴随着“十二五”教育规划的出台,艺术教育再一次作为工作重点摆在了我们面前。“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校园的文化氛围,还有利于提高参演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有幸多次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河南省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将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对如何推广高雅艺术,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提出几点建议。
一、坚持长期开展,提高对高雅艺术的认识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高雅艺术应该是全民共享的,绝不是只有少数人才看得懂的“阳春白雪”,不应该与现代社会相脱节。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高雅艺术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将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经常性、有计划地将高雅艺术引进校园。这样才能逐步普及与提高学生对高雅艺术的认识。
就河南省而言,虽然每年都会有十几场演出,但针对省内众多高校及2000余所中学而言,依然是僧多粥少。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想要真正理解和欣赏高雅音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普及高雅艺术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长远来看,高雅艺术不仅要走进高校,还要走进中学,走进小学。孩子的音乐审美和欣赏水平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所以将高雅艺术引进中、小学校园,培养低龄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趣味,对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起到关键作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以适应不同年龄学生审美情趣的方式引入校园,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和欣赏高雅艺术。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都能够扎根和传播,从而达到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二、加大各种投入,使艺术形式多元化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单凭个人或某个院校、某个单位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要加大经费的投入,有了充足的经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才能正常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在经费充足的保障下,各高校可以加强学校音乐厅、艺术馆的建设,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合适的场地;购买一些艺术器材,方便乐团的建立;可以邀请专家讲学,请著名的指挥家、音乐家、书画家等来校作讲座,从音乐、美术、文学等各个方面进行普及讲解,让学生不再觉得高雅艺术触不可及,在零距离的接触中提高对高雅艺术的欣赏能力;可以邀请交响乐团、舞剧团、歌剧团等
业演出团体为高校学生做专场演出,让高雅艺术的形式更加多元化。
高雅艺术的推广需要载体,“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还需要媒体与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媒体的导向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媒体的宣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欣赏的取向。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化传播途径,用新颖的方式传播高雅艺术,推广高雅文化,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关注高雅艺术并感受其艺术魅力。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的作用,营造一种高雅的校园氛围;也可以利用橱窗文化,在宣传栏中介绍莫扎特、舒伯特、肖邦等,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与艺术,提高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鉴赏品位。
三、结合当地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应注重弘扬民族的优秀艺术与文化。西方的古典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其价值不可小觑,而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也非常丰富,国画、戏曲、民歌、各种民族器乐等,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与精神食粮。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可以陶冶情操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所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应该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中的精华,不断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在一次次的聆听、欣赏与学习中,逐步将高雅艺术融入日常生活。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演员或是艺术人才,也不是要把京剧、国画、芭蕾舞等艺术形式生搬硬套地引进学校。而是应该结合高雅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结合各地方的实际情况,把高雅艺术与本土文化结合起来,突出地方特色,发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一些本土文化浓郁的地方,例如:在陕西地区,要让学生了解花儿、秦腔及剪纸等艺术;在河南地区,要让学生了解豫剧、宛梆等本土特色艺术;在江浙地区,要让学生了解越剧;而在北方,可以更好地普及京剧;在少数民族地区,更要让民族文化进入校园,参与到高雅艺术活动中。所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传播高雅艺术的同时,让中国的特色文化也得到了传承,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习了优秀文化、提升了精神境界,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四、注重实际教学,加强艺术教育
虽然“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能够有效地推广高雅艺术,但要让广大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高雅艺术,关键在于建立一个长效、科学的管理体系。学校应建立健全机制,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强艺术教育。
1.加强课程建设
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只靠几场音乐会和几次专家讲座是难以实现的。笔者在省内几所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据调查显示,将近30%的大学生在学校没有选修过艺术类课程。所以,要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开设不同类型的艺术类课程,如戏剧鉴赏、交响乐赏析、美育概论等艺术类选修课,并且记入学分。要以艺术欣赏为主,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技法为辅,合理地分配各类课程的比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兴趣出发,自主选择选修科目。只有科学规范的制度做保障,艺术教育才能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才能扩大高雅艺术的传播,“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才能长久不衰地开展下去。
2.加强艺术团建设
大学生艺术团是高雅艺术实践活动的一支主力军,河南省每年都会举行大学生艺术节和艺术展演活动。各高校应积极组建大学生合唱团、乐队、舞蹈队、话剧社等团体,以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为主,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举办各种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戏剧节等,将高雅艺术充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鼓励学生走到台前、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开展艺术实践,普及和宣传高雅艺术。问卷中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都参加过各种社团,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增强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艺术教育的水平。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高雅艺术进校园,离不开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艺术教师,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完成高质量艺术教育的重要保障。有了充足的教育资源,“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有了专业教师的辅导,学生的艺术活动水平就会大大提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欣赏能力将得到正确的引导。学校应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中。教师经常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耐心的讲解,使学生从好奇到喜欢
、从娱乐到认知,在欣赏高雅艺术作品的同时学会思考人生,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
总而言之,通过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普遍开展,进一步发扬人文精神,培养有着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丰富的知识面和正确的审美观、充满创新和探索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大力普及高雅艺术,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的每个角落,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赵娜.高雅艺术进校园与我们的对策[j].大舞台,2010(2).
[2]王晓燕,何汉良.以广东省为例谈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3).
此要求一出。舆论哗然。赞成者认为。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西方和现代音乐的双重冲击下,对其进行挽救和推广很有必要。在中小学教学中。注入民族文化元素。应该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而反对者却质疑。尽管京剧是中国国粹,但这种蛮横的“一刀切”形式是不是合适?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对4338个受众者进行了在线调查。结果显示。60.7%的受访者支持把京剧作为全国中小学的必修内容;而反对者仅为24.9%。这表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之美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
据报道,甘肃省京剧团在11年前就开始同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在对“京剧进校园”一事达成共识的同时,公众在“以必修还是选修形式上课?”“是否应该全国一刀切”等问题上还存在分歧。本次调查显示,23.7%的人认为京剧适合作辅修课。必修似乎不妥。
此外,学习哪些京剧段子也是产生争议的焦点之一。因为在16个指定曲目中有9个是带有“”色彩的“革命样板戏”。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景勃支持样板戏的入选。他认为。样板戏作为一定时期的产物,是人民创造的艺术,是京剧艺术的一部分。它有简单易学、贴近生活的特点,比较容易培养孩子对京剧的兴趣,从而循序渐进理解京剧更深的内涵。
与之相反,在即将结束的两会上,诸多文艺界政协委员曾向教育部部长周济当面表达了“样板戏入选过多”的意见。政协委员、京剧艺术家梅葆玖已经起草了一份提案,建议在写进教材的京剧曲目中增加《抗金兵》、《将相和》等有内涵的传统戏剧,而样板戏“有个一两段、两三段就行了”。
事实上,这次京剧进课堂引发长期而广泛的争议,正是因为大多数公众跟本没有预料到突然出台这一新举措,也未见到相关部门公开征询家长和学校的意见。据悉,在听闻媒体报道之前,京剧艺术家梅葆玖对此事完全不知情,更不了解专家论证的情况。“我们这老一辈的人一个都没参加,我觉得这么着急就推出有点草率。”
况且,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如果没有跟升学挂钩,京剧课会不会像美术、手工课一样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有人质疑,京剧的表演非常细腻,甚至到了鼓点子能打出演员眼珠的转动,眼皮的开阖,手指的颤抖程度,可以说一颦一笑,皆有艺术。这门涉及美术、服装、音乐、舞蹈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艺术。几堂音乐课能学得会吗?
关键词:山区中小学;校园文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56-02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的总称。作为一种独特的环境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笔者在山区校园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山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状况,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学校健康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现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1.制度建设。为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实和健康发展,作为学校在确保有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校园制度的完善,学校应采用分级管理制度。包括:班级管理机制、班主任工作机制、教师考核机制、学生日常管理机制、活动卫生管理机制以及学校的公务管理机制等。确保各级管理机制和教学科研工作同步进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其他各方面教育工作的共同发展。
2.组织建设。完善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建立一支有能力的校园文化管理队伍,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完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由学校领导和教师组成的领导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另外还需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做到责任具体到人,对学校的公共环境卫生、校园文化的维持等进行明确分工。例如,选取有责任心的学生成立学生会进行监督管理。这样既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又大大加强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3.队伍建设。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的主要力量,作为校园制度的制定执行者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建立者和领导者,教师的素质以及作风的好坏会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度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健全校园文化制度的重要条件。要做到:第一,增强职业素质教育,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有爱心、耐心,不歧视,不偏心。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第二,要勇于创新,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建设积极进取的学校校风
中小学的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所谓的校风建设,就是对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是校园教育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优良的校园风气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的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为学校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良好的校园风气还能使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无形中受到抵制,为学生和老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共同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学校师生不受不良风气的干扰,经常保持最佳的生活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风和学风是校风的具体体现。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做好教师的工作作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前提,而做好领导作风建设又是教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做好教风建设:(1)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带头学习理论知识,明确办学宗旨,端正教师的工作态度,建设高效廉政、团结友爱的工作作风,促进良好的校风的发展和建设。(2)做好教师的工作,通过开展师德学习活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教师中树立“忠诚、勤奋、求实、创新”的教风。(3)关于学风的建设,要积极开展“创文明班级、树优良班风”的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爱劳动,尊重科学的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媒体等形式以社会主义价值道德准则,来引导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对社会文明的建设有用的人。在校园中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团结友爱、尊师敬长、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创造优美积极的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美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心灵、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在中小学的校园环境建设上,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善于通过各种渠道挖掘新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健康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园地。例如,在我们校门外两侧的围墙上书写着学校的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校门两侧开辟专栏介绍学校的发展变迁;围墙内醒目处开设各类信息专栏,如风纪评比栏、表扬栏、教育动态等。
2.在教学区内张挂名人的画像以及有积极作用的名言名句。写一些振奋人心的校训。在教室内设计好班规、班训,评选出好的美术作品和书法作品、优秀作文等贴到班级的墙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在操场或者其他主要体育活动场所,写一些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的标语等。这样,学校师生在不同的区域都有不同的感受――走近校门,就感觉到这是我们的乐园。在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快乐气氛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另外,学校师生要积极做好并保持校园的干净整洁,美化校园环境。对校园里的学习活动场所以及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整理,努力创造一个鸟语花香的轻松美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生活,有利于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人际关系
校园人际关系在中小学校园里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它们是校园文化的一种高级的表现形式,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对教学效果和质量,以及学生的发展前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共同生活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互相影响,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的工作学习的良好发展,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品质的形成,为其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要构建和谐民主的中小学校校园人际关系,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要当好引导者,做好表率。首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校园人际关系,时时刻刻都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教师和学生建立了良好平等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对老师尊重信服。作为老师,首先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不歧视,不偏心,在生活学习问题上做到与学生无话不谈。对待有过错的学生要耐心教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进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理服人,取信于人,给学生做好榜样;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尊师敬长。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设,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另外,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自卑的不良心理,努力克服困难。对于中小学生常见的妒忌、自私、骄傲的心理,教师要进行有目的的心理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之间建立健康友好的关系,才会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校园氛围。
此外,健康的教师关系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杜绝教师之间出现唯利是图、骄傲自大的不良行为。一切以教育教学事业为重,互相监督,互相支持,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以教授课本知识为主,是一种共性的活动,而学生个性的发展,才华的展示,主要体现在校园的文化活动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它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能力、有良好的品质的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多方面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有创造性的活动中发掘学生的潜力,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贯穿始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科技、文体和实践活动为基础,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让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建设,在传统节日期间,开展具有特色主题的校园活动。如国庆唱歌比赛、端午节包粽子、植树节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举行经常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冬季运动会、春游、校园歌手、毕业典礼等。另外,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还可安排适当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各类优秀电影。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净化了校园环境,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侨乡名人故居;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59-02
江门五邑地区作为“中国第一侨乡”,名人众多且其故居极具代表性,如何对这些故居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其发挥文化价值,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然而,目前国内有关名人故居的研究多从故居的保护、修缮、建筑美学的技术层面,以及旅游开发层面进行研究。关于江门五邑地区名人故居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当地的新闻报道,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但是保护与利用的具体措施尚有待改进。本文在调查和分析江门五邑地区名人故居的资源和保护开况的基础上提出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全国侨乡名人故居保护和开发提供借鉴。
一、江门五邑地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现状
从1982年起,江门市陆续把一批名人故居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不断加大对名人故居保护经费的投入,对其进行维护修缮,并把重要的名人故居扩建成纪念馆,如梁启超故居、陈少白故居等,并使之成为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然而,五邑地区名人故居分布零散,仍有为数众多的名人故居未能得到有效保护。截至2011年3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仅1个,省级的仅5个,县级的也只有9个。
二、江门五邑地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1.民众文化认同感较低,参与意识缺乏。调查显示,很多市民和游客对名人故居还存在着认识不清的问题,没有重视其文化内涵。实地调研过程中,83%的梁启超故居游客认为名人故居旅游只是看看建筑,而且91%的游客在故居内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三分钟。游览动机调查中,旅游观光是目前人们去江门名人故居的首要原因和动机,而感受文化排在第二位,名人故居的文化吸引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故居当地的居民也没有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譬如具有极强的文化氛围的陈少白故居,由于门前有条臭水河(工厂排污居多),常年散发出刺鼻的味道而使游客越来越少。总体上来说,很大一部分市民并没有认识到名人故居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保护利用的价值,也没有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对当地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2.故居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宣传力度不足。江门五邑地区大部分名人故居的表现形式单一,故居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只是单纯的陈列参观,对于广大民众缺乏吸引力。从市场调研中发现,市民对于不考虑去名人故居游玩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名人故居景点不够吸引他们。根据名人故居旅游市场感知分析,决定名人故居受游客欢迎的原因是:①名人故居内的名人是大家所熟悉,所认可的名人人物,如最近因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展而引起公众关注的冯如。②名人故居建筑外己经有挂牌示意,提示游客此地是一所名人故居,同时做过一定的宣传活动,能够在网络、书籍或其他媒体杂志上搜索到。宣传力度越大故居的知名度越高,如参观人数较多的梁启超故居和陈白沙祠分别位居百度百科浏览量之首。
3.政府文化保护责任不强,城市定位不明。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是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具有提高城市精神品质的作用,对于促进城市文化形象的完善意义重大,但各级政府对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发挥名人故居效应,促进文化名市建设。如访谈司徒美堂的后人了解到,从2003年至今,政府每个月只支付500块的工资让其打扫卫生、收拾东西以及负责平常有人来参观时来开门,并没有根据物价的上涨情况进行调整,至于维修仅仅停留在口头,这说明相关部门对后人补贴问题以及故居的保护关注度不够。
三、侨乡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
1.提升民众文化资源认知程度。对于目前市民文化资源认识程度不高的情况,有必要通过教育和组织社会活动提高市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具体的做法如下:一是加强媒体宣传。在江门市的主流媒体和网络上重点介绍城市历史名人,宣传名人故居的文化意义,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涵养。调研中我们看到,五邑文化广场里的市博物馆,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市民介绍这些名人事迹,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成为市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发动市民、故居附近村民的力量,设立义务讲解处,招募名人故居保护志愿者,做好名人故居推介活动;三是编写故居指引资料。通过编写名人故居的旅游册,测绘编撰一张指引名人故居的地图,指引游客进行观光和了解;四是开展名人故居系列文化活动。据江门市文广局调研得知,该市只有针对文化遗产所开展的文化旅游活动,名人故居还没有进行单独的推介;五是故居文化进校园。联合教育局和文化部门,将宣传车、宣传展板送进校园,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宣讲、江门名人故居讲解。目前,江门的高校均有关于侨乡名人的事迹宣传版,如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长廊,但是并无专门的故居文化活动。
2.健全政府文化资源保护制度。目前,江门的名人故居尚存在故居身份不明,部门责任不清的情况,不利于名人故居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上的监管和监督。建议设置统一的监督和管理部门,其次,多管齐下完善故居的保护、修缮和管理资金筹集。以市区政府两级财政资金为主,国内外的社会捐助为辅,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筹集名人故居修缮、搬迁、改建、扩建的资金。一是以政府出资为主,以国有的方式将名人故居设立为纪念馆;二是政府协助、名人后裔或社会力量共同出资维护;三是挂牌纪念,维持原有居住功能。
3.创新名人故居文化开发模式。针对江门的名人故居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笔者从三个角度考虑其保护和开发利用模式。第一点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将江门名人故居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所在区位的历史文化风貌相结合,保持其原有功能,保持故居的原汁原味;第二点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摆脱单纯从故居单体进行开发的方式,转而从整体文化背景角度看待故居旅游市场的开发,尤其是要发挥其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第三点是从旅游学的角度,对江门名人故居营销手段单一,效果低的问题,提出了名人故居的市场营销模式,对故居产品、故居的宣传手法以及促销手段进行整合设计,打造体验性展馆。与旅游紧密结合,设计名人故居游精品线路,增开一些旅游专线,方便游客的旅游观光。如江门市区的103路公汽贯穿了白沙祠、葵博园、小鸟天堂和梁启超故居等文化景点。
总之,通过对侨乡名人故居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能够起到引导400多万海外五邑乡亲到江门探寻文化源流,以及广大青少年朋友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葳.侨乡文化探研[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1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xxx〕x号),为开展好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活跃节日气氛,打造xx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提高xx县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我县各民族间的团结和谐,制定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展示xx风采。
二、活动时间
xxx年4月1至30日。
三、重点活动安排
(一)组织开展壮族三月三宣传活动。
加强宣传,营造浓厚节日氛围。县宣传部门要组织协调各级媒体、网站对我县壮族三月三活动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在全县营造出喜庆、欢乐、祥和、幸福、团圆、红火的节日氛围。让各族群众共同分享节日盛宴,进一步提高xx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牵头协调部门:县委宣传部
配合部门:县各相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组织壮族三月三进校园活动。
1.充分利用多种宣传载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引导、鼓励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宣传展板、宣传海报、宣传标语、电子屏、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多种媒介和平台大力宣传壮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以其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让广大师生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增进民族感情,为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做出贡献。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主题教育。全县学校结合思品、科学、语文、艺术等学科课程以及利用主题班会课,强化民族常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壮族的构成,地域分布特点,及其在民族艺术、发展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就,同时也深入了解各民族对祖国大家庭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让民族教育走进课堂。
牵头协调部门:县教育局
配合部门:县各相关部门、各中小学校
(三)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1.举行xx县xxx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2.召开一次全县民族、宗教代表人士座谈会,做好沟通协调和联谊工作。
3.配合xx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活动。
4.大力宣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宣扬我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跟踪报道各地、各单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情况。
县民族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在壮族三月三节日期间统一开展以下活动:
(1)制作悬挂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横幅。
(2)制作、更新一批民族团结宣传专栏板报。
(3)结合各部门实际,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一批好事实事。
牵头协调部门:县民族宗教局
配合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民族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
(四)组织举办xxxxx市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验节。
与xx市民宗委联合在xx县凤山镇对河村塘进屯融江河边及蚂拐洲上举办xxxxx市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验节,通过开幕式文艺演出、民族体育体验,民俗文化抬阁巡游、传统美食展示、民族团结摄影展等多种形式,让群众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营造各族群众民族团结、共享中国梦的热烈氛围,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各族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传统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
牵头协调部门:县民族宗教局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部门、凤山镇人民政府
(五)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育活动。
组织举办巧手绘出三月三少儿绘画比赛及展示活动、龙舟赛、拔河赛及三人板鞋、背篓绣球、高杆绣球、竹竿舞等民族传统体育体验活动。
牵头协调部门: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单位
(六)组织壮族三月三山歌会及农村文艺演出。
由各乡镇自行组织形式多样的壮族三月三壮欢赛、山歌会、歌圩节及农民文艺演出等民族文化活动。
牵头协调:各乡镇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单位
四、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原则开展好各项活动,要加强对壮族三月三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策划,统筹安排,结合当地特点和群众需要,精心组织开展活动。
(二)明确责任,周密部署。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支持,加强协作,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牵头协调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围绕活动内容,研究制定有关活动实施方案(含活动项目表)。
(三)做好防范,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针对壮族三月三活动情况,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应急措施,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做到计划周密,工作细致,防患于未然,确保壮族三月三活动安全有序顺利开展。
(四)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确保节日风清气正。各乡镇、各部门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及我县有关规定精神,节俭办节,防止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
(五)及时总结,做好汇报。活动结束后,各乡镇、各部门要从活动安排、实际情况、新闻宣传、社会效果、成绩经验、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于xxx年4月28日前报送县民族宗教局汇总后报县人民政府
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2一、活动主题
欢度壮族三月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活动地点:学校、家庭及其他三月三活动场所
三、活动时间:xxx年4月5日至11日
四、活动参与人员:学校师生
五、活动内容
(一)学习壮族习俗。
1、宣传三月三:利用每周例会、校园广播、班团队会等形式,宣讲壮族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等民族文化。地点:校内。
2、①学生跳起壮族竹竿舞:竹竿对打千年响,和谐步伐万年光,大家团结手拉手,同学情谊百年长。②板鞋比赛。
时间:4月5日、6日每天下午17:00 地点:xx三中校园运动场上
3.学习观摩壮族山歌:当年三姐把歌传,唱歌出名成歌仙;山歌好比春江水,至今流了千万年。 建议学校的师生参加xx乡第四届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学习观摩壮族山歌。
时间:4月9日上午10:30 地点:xx乡民族文化体育广场
4. 糯香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有家家户户蒸制五色糯米饭的习俗。建议学校的师生回家向家里的老人学习户蒸制五色糯米饭的方法。 时间:三月三假期当中 地点:在学生各自的家庭中。
(二)记忆三月三。通过专家研讨对话三月三和文字、图片、实物及绣球、壮锦、香包、五色糯米饭等传承人展现三月三的历史传统、风情习俗。
(三)参与三月三的活动:建议学校的师生积极参与壮族三月三有关的民俗活动,例如文艺汇演、舞群狮表演、农家体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等。在活动当中做活动的组织者或者志愿者。
六、活动的要求
1.助力经济转型,构建绿色家乡梦
经过活动前对当地的考察,我服务队发现潮州市潮安县近年来经济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农业型逐步转变成工业型,当地青年纷纷聚集工厂打工,家中的土地被闲置;然而在大量工厂应势建立的同时潮安县并未加强土地管理及绿化建设,导致当地路面尘土飞扬,河流污染,原有的农业种植土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为收集转型过程中的典型问题,为现代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我服务队决定选取几个典型地带开展调研,同时宣传科普知识,宣讲环保理念,并在活动结束后撰写调研报告,以助力当地经济转型,构建美丽家乡梦。
1.1 发放问卷,深入访谈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潮安县经济转型所处的阶段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成员着眼于耕地资源遭荒废的缘由、现状、解决方法,通过对当地典型耕地展开专项调查,向当地居民派发调查问卷,分析问卷数据,从整体把握了xx县耕地资源现况,并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结合专业知识,初步分析耕地闲置的环境因素;在调查的第一阶段结束后,调研组成员结合问卷反映的问题,展开入户调查,通过与居民面对面的交谈,了解促使他们放弃耕地的缘由、处理耕地的意见建议等,以此深入了解民意,真正实现实践为民,实践助民,并通过撰写调研报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1.2 科普调研,环保宣讲
除了政府、工厂管理等客观条件外,居民环保意识也是决定xx县环境问题的主导因素。由于xx县属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居民环保意识普遍较弱,因此,我服务队调研组成员进行了居民科普知识的专题调研,以派发问卷的形式,了解当地居民科普知识、环保意识掌握程度。并通过队员入户讲解环保知识,派发科普宣传册,在居民居住地及学校周围张贴科普海报等方式,宣传科普知识;同时为确保生态环保意识的可持续性传承,开设了特色支教课程,从课堂上教育学生爱护自然,切实做到环保从娃娃抓起。
2.圆梦中国公益行,推动公益项目建设
此项活动以“中国梦,我行动”为活动主旨,通过号召组织在校学生成立志愿服务小队,将随手做公益的行为与理念向社会传递,通过学生们切身的公益,实践学生心中的“公益梦”,同时为需要帮助的人群圆一个微小梦。通过成立志愿服务分队,将随手做公益,简单做公益的理念埋入学生心中,让学生以微小而富感染力的行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在新时期中国梦的号召下,需要培养青年一代能够扎扎实实地从微小事情做起,而非摆架子做空事。
3.发现美丽家乡,重温潮州古韵文化
xx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众多文物古迹,是广东文物古迹荟萃之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而如今提及中国梦的实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不可或缺。我队伍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 “美丽家乡”的主题演讲比赛,并开展“潮汕文化一条街”活动,学生以自己之力寻找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包括xx乐、xx美食、xx古迹等,并统一进行展示与分享。以此增强青少年对家乡的认识和自豪感,鼓励青年人在生活中寻找点滴,完善继承,灵活运用多种社会手段,多元并进,共同推进传统文化继承。
4.培养创新能力,推动素质教育完善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要求。针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偏重于知识传授而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队伍特举办“校园创意文化节”并征得学校同意,使之成为一项长期化项目。校园创意文化节由学生自主完成作品设计,主题不限,由成果来看,主要包括手工贴画、创意作品设计、服装创意等。同时,我队伍将“全国垃圾袋设计比赛”延续到本次活动中,鼓励学生完成设计图,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强化生态环保的理念。学生作品在完成后统一进行拍摄,并上传网络进行宣传,让年轻一代带动潮安的创新意识培养,推动素质教育的完善。
5.支教文体进校园,丰富农村孩子文化生活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服务队在分析了当地学生的学习情况、校园生活以及该年龄段常面临的问题基础上,精心设置了一系列特色课程,涵盖了知识、生理、心理多方面内容总计42课时,上课之余,我服务队在校园内举办了特色团队培训活动,借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鉴于学生新学期即将分班的情况,举行了趣味运动会,作为旧班级的饯别赛,以及认识新同学的契机;得知服务地学生从未参与过舞台表演活动,我服务队与学校合作,搭建舞台,制作幕布,借用音响设施等为学生提供真正站上舞台的机会,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展现自己。本次支教文体进校园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实践特色
为了进一步响应“十”的号召,将时代精神融入社会实践,用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我服务队在活动开展上敢于冲破传统,加入自己对社会需求的理解形成队伍特色。现将活动亮点及特色陈列如下。
1.聚焦热点,专业调研,推动生态经济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条件下的伟大任务,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我队伍顺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风潮,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题调研。聚焦实践地生态热点话题,发挥本专业优势,与我院专业老师对实际情况进行研讨分析,制定调研方案,在调研结束后撰写了调研报告,为当地积极建言献策,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尽绵薄之力。
2.凝聚青春活力,助力中国梦圆
本次三下乡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青年学生的多方能力,通过特色支教课堂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另一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为投身祖国建设而树立远大理想。同时着力打造创意文化节、志愿服务队等长期化项目,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意识,增强青年学生的服务意识,并通过学生身体力行将公益善行的正能量传递给社会,鼓励更多社会人士加入到“公益梦“的行列中来。
3.宣传绿色理念, 倡导低碳生活
本次活动结合我校“垃圾投进趣”项目,开展入户环保宣讲、科普知识调研、张贴科普海报、发放科普宣传册子等“绿色环保”系列活动,将环保理念普及到农村,增强村民绿色环保意识。并将绿色环保科普列入特色支教课堂,让学生在校园内接受环保教育,深化青年学子的环保意识,让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关键词]文化典籍阅读;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会直接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及其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的地位。文化典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是提高个体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素质教育推动下,高校大学生的阅读热情不断高涨,但是,大学生文化典籍阅读人数始终是非常少,大学生文化典籍阅读现状引人深思。
1 高校大学生文化典籍阅读现状
1.1 阅读兴趣低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化典籍的地位非常高,古语有云:“读书当读典”,从中可见人们对文化典籍的认同度。21世纪的青少年虽然通过语文教育也能认识到文化典籍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在教育功利思想影响下,读典无用论一度甚嚣尘上,这也使得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文化典籍阅读出现了认知错误,认为文化典籍阅读是一项看起来比较迂腐、做作的行为,许多人在典籍阅读时还会本着功利思想去选择阅读对象。如许多大学生都是在写论文时候、在考试前,才会找一些典籍来读。此外,在科技时代,手机和电脑高度普及,许多大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电脑、手机上,加上许多文化典籍如《老子》、《易经》等时代久远,读起来比较吃力,所以很少有大学生会去阅读文化典籍。
1.2 阅读效果差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课程,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还会要求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典籍阅读。但是,传统文化典籍阅读是一项开放性的阅读活动,由于在考试中,学生阅读情况不是考试内容,所以许多学生都是按照教师要求将一些文化典籍浮光掠影般的翻了一下,根本不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去阅读文化典籍。一些汉语言文学、新闻专业的学生虽然有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意愿,并且在文化典籍阅读上做出了积极尝试,但是由于缺少阅读经验,缺少工具书,处理不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所以文化典籍阅读效果并不好。如在读《史记》时,可能要用到《新华字典》或《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但是,许多学生由于抱有马虎、应付的态度,在典籍阅读时根本不会准备一些参考书和工具书,也不会就一些不懂的问题去请教他人,这也导致其传统文化典籍阅读效果非常差。
2 大学生文化典籍阅读建议
2.1 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十后,多次在讲话中强调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为高校大学生文化典籍阅读指明了方向。中华文化典籍包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具有积极的道德教化作用和人文价值,利用文化典籍来改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是时展的要求。鉴于此,高校要根据学校校情、学情,立足于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然后,以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为大学生文化典籍阅读阵地,完善大学生文化典籍阅读管理和考核措施,要求各院系、班级定期开展一些以文化典籍阅读为主题的交流活动,要求大学生在期末时进行阅读总结、提交阅读报告,以提高大学生对文化典籍阅读的重视程度,促使大学生参与到文化典籍阅读中去。
2.2 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学生文化典籍阅读兴趣、传统文化意识培养和阅读能力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性,高校必须坚持综合创新的教育方针,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然后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方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弘扬传统美德,用新理念去解读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入开展传统文化观教育,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继承传统文化、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意义。如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可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为话题,讲述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导大学生成为自省自律、积极向上的人,以端正学生对于文化典籍的认识。此外,高校还要抓住校园信息化建设机会,利用校内网、校报、宣传栏来进行文化典籍和传统文化宣传,并尊重学生意愿,开展一些形式新颖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如汉服节、文化名家进校园活动等,以营造浓郁的文化典籍阅读氛围,提高大学生的典籍阅读热情。
2.3 精心计划,提高阅读效率
大学时期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好时期,也是培养个人习惯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拓宽自己的视野。阅读是大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大学生要摈弃功利化阅读思想,培养传统文化典籍阅读习惯,并做好阅读计划和阅读安排,积极寻找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提高个人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素质。确切来说,大学生要正视文化典籍的价值和作用,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并在教师指导下,或借助网络,通过他人推荐,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然后,制定科学详细的阅读计划,理清阅读思路,分配好阅读时间,处理好精读与博览的关系,并在阅读中做好阅读笔记,定期进行阅读总结,同时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或结合自己的见解提出一些问题,力求通过阅读思考理解文化典籍的中心思想和时代价值,以提高阅读效率,进而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 卢玉亮.增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途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6(03).
[2] 谌东飚.高校理工科学生传统文化典籍阅读缺位的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1前言
截止到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历了62年的发展历程,清晰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则在21世纪初才明确提出,其重要载体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呈现了快速、全面发展的态势,教育部亦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就是校园传统文化建设。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体制中并不占重要地位,这与社会、文化价值导向及人文环境都有直接关系。随着社会文化熏陶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在最近几年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这势必会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有其鲜明的地域及民族特色,如何使民族特色与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环境,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既可以锤炼学生谦和坚韧的民族精神,又能够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人文主义情怀,还可以将优异的文化气息和精神传递给整个校园乃至社会。基于此,剖析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采取必要手段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近年来,经典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和书本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共鸣,教育部亦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如国内部分著名高校开设国学院,人们对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重视,幼教开设国学班等,这些情况说明文化环境已经日益改善。然而,从高职院校教育现状层面来分析,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高职院校做得还不够,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势在必行。缺乏系统认知与了解体会有研究报道: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系统化的认知学习。据统计:平均约有超过60%的在校大学生对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人只闻其人,不知其详;对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如《资治通鉴》《道德经》等亦有超过70%的学生从未阅读过,遑论深刻体会。反而是一些格调低俗,传统气息肤浅的文化作品易于在学生中传播,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教育的一种悲哀,传统文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高职院校亦没有很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体制引入日常教学活动,无法使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常态,缺乏系统性教育方案及长远规划,更多地依赖教师及学生的个体行为,无法体现文化教学的效果。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程度。高校的引领作用不明显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有完备的培育机制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保障。现如今,大多数高职院校更为注重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往往忽视传统文化的引领示范作用。殊不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恰能起到引领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也能够相互辉映、相辅相成。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开设了食品工程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以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为基础,开发现代新型餐饮模式及烹饪方法,培养食品加工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正是我国源远流长的餐饮文化及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蒙餐文化的积累,才造就了食品工程专业的鲜明特色。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其中警示后人的事例和先导模范人物不胜枚举。以史为鉴,映射当下,历史文化时刻在提醒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高校应该将这种引领作用更为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不是仅仅表达文化形式或教育方法,以调整自身的教学结构或单元适应校园文化需求,并引领文化教育。缺乏具备传统文化素质的教师在高职院校中,除去历史及文化专业相关的专业教师外,教师的文化素养参差不齐,难以在高校中全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现更多在选修课程里,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但是能够授课的教师却寥寥无几,学生的选课意愿也不够强烈。长此下去,易形成教师教学积极性降低导致学生选课人数逐渐减少的不良局面。此外,高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也缺乏对新进人员文化素养的考察与衡量,无法满足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人才需求。
3加强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措施
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建设方向地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各不相同,其中民族地区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有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指导性纲领,来指引文化建设的方向。以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为例,因地处蒙古族聚集地,蒙古族生源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逐年提升,统计截至2014年9月,蒙古族学生比例达到11.3%,客观上具备了推广传统文化的条件。同时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吸收采纳了蒙古族教师及学生的建议,调整蒙古族文化相关课程在公共课及选修课中的学时及学分,并首次提出蒙古族文化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结合的程度,为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完善文化教育结构,多方位营造文化氛围文化教育结构涵盖于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之中,与当前的政治、经济、科技都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宏观教育结构来看,文化教育结构中的层次结构和形式结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机地融入层次结构和形式结构中,才能有效地完成文化教育结构的调整。层次结构的主要目的是迎合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内蒙古地区的乳品及牲畜肉食品行业比较发达,同时蒙古族文化产业也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这为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带来机遇。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其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就是蒙古族文化课,实践环节如工学交替、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亦多与蒙古族文化有密切联系。这些措施较好地提升了校园人文环境,有助于蒙古族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进而丰富了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的主要目的是发展高职教育,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势必会受到阻碍。可以采取在校园内举办蒙古族文化展、开展蒙古族文化宣传月、举行蒙古族文化节等宣传方式,加大宣传规模;同时开设蒙语交流角、蒙古族舞蹈课程及举办蒙古族运动会,使蒙古族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提升文化影响力,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最终凝练为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4结语
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随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步伐,民族精神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有效体现,学生的思想品质亦能获得锤炼与淬火。但是校园文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不仅需要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校园文化的渲染,更需要净化与升华社会环境,树立坚定的民族信仰。相信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不再是一句口号,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必将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心里。
作者:李荣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食品工程系学生科
校园设计是基础
对于小学生而言,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一所好的小学,校园环境占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校园设计是基础。北辰小学的教学楼造型别具一格:教学楼正面整体造型为方圆形,象征至善、圆满。寓意学校学子都有一个成功、圆满的未来;教学楼楼顶两个博士帽图案,寓意学校对学生的美好期待;梯子的图案,寓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育学生热爱读书。整个构图简洁明了,呈对称状,代表着学校井然有序的学习环境和学校的桃李遍天下。教学楼色调以黄色为底,红色点缀,洋溢着热情、活泼的气息,象征着学校积极向上、不断前进。校园小面积的绿色象征着学校的未来与希望。
文化氛围是关键
学校的文化氛围是育人的关键。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原则,北辰小学建设了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为主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文化墙和有“班级特色”班牌的班级文化长廊。教育文化墙让传统含义与现代意义进行有机结合,整洁优美,蓬勃向上,使校园增添了温馨与和谐。班级文化长廊的班牌要求以统一规格、统一材料制作,通过独特的设计构思展现各自的风格与追求。各个班级还根据学生的建议,设置了一系列班级专栏,形成了独特的班级人文氛围,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北辰小学的墙壁会“说话”, 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从而陶冶感染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校园标语是点缀
校园标语是一个学校的点睛之处,是展现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北辰小学注重学校的标语建设,“处处是教育之地” 是北辰小学力求让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出学校文化特有底蕴的校园建设原则。学校的管理理念 “细节体现精神,习惯决定命运”的大型金字标语装点着学校的大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的标语庄重而醒目,催人奋进。往前走,墙上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赫然入目,开阔学生的眼界。台阶旁,“让师生言行成为学校风景,把工作学习当做人生享受”和“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的标语成为北辰小学师生们孜孜不倦的追求。花草旁 “别踩我,别摘我,天天来看我”的提示温馨有趣,让师生每天都露出灿烂的微笑。
作者手记:
北辰小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知识的载体,把教育目的和传统文化,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底蕴,是素质教育的保障,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载着北辰小学的师生向着希望的明天前进,为北辰小学更辉煌的教育事业蓄势。
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得力于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还得特别感谢爱心企业的慷慨解囊。”据李校长介绍,学校除投资300余万元的教学楼已经交付使用外,到2015年2月,2号教学楼也将竣工,各功能室将配备完善,那时走进春蕾小学的学生家长,将被学校优美的环境,一流的设施,先进的教学设备所折服。
在谈到合作办学时,李校长提到了韩国露塔丽集团,他说:“2013年9月27日,韩国露塔丽集团为春蕾小学获赠电脑31台,课桌椅350套,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今后,学校将和韩国露塔丽集团进行深度合作,互派师生交流学习,让春蕾小学响誉世界。”
[关键词] 体育消费 因素 解释结构模型法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达国家的人们用于体育消费的开支通常占整个社会消遣和娱乐的30%~40%。我国的体育市场刚刚形成,还不完善,但我国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尤其大学生。大学生作为未来知识经济的主流,他们对物质和精神消费敢于大胆追求,锐意创新,其体育消费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的走向。因此,研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问题可以合理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促进体育经济的增长,也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二、体育消费的内容和类型
很多体育研究者对体育消费做出了定义,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总结有关体育消费的研究,认为体育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体育的需求而消费体育产品的经济活动。根据体育产品的功能,体育消费可分为参与型体育消费、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实物型体育消费三大类。参与型体育消费是指人们为了身体健康、体态健美、娱乐消遣、促进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而进行的消费;观赏型体育消费是指人们为了观赏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而购买的门票费用等;实物型体育消费就是人们用货币购买各种和体育活动有关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消费行为,如购买运动器材、运动服装、体育报纸杂志等。
三、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体育消费是一个由消费品连接消费品供货商、服务商和消费者四种对象的一个链式结构,在本文中消费者特指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但是不同类别的体育消费所涉及对象的具体内容却是不同的,根据体育产品功能的分类方法,分别考虑体育消费所涉及对象的具体内容以及影响不同类型体育消费的具体因素,最后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包含体育产品的类别、价格,消费者从事体育活动的偏好、习惯、可支配收入、性别、空闲时间,体育产品提供者的服务等。
四、因素分析及建议
1.因素分析
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管理学领域中系统工程的技术方法,它的作用是把任意包含许多离散的,无序的静态的系统,利用系统要素之间已知的、但凌乱的的关系,揭示出系统的内部结构。其基本方法是先用图形和矩阵描述各种已知的关系,在矩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运算、推导来解释系统结构的特点。利用这种方法,通过分析得出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因素的结构模型中最高级的要素是消费者的偏好和习惯,下一级的是体育产品的价格和空闲时间,次一级的是体育产品提供者的服务,更次一级的是体育产品的类别以及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最次要的因素是性别。
2.建议
由因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偏好和体育活动的习惯,这两大因素都是主观因素。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加以引导:
(1)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
首先,加强对体育消费观念的宣传和引导。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及审美价值等认识不够。这就需要有关工作部门对体育消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体育消费。
其次,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良好的体育消费氛围与学校有紧密的关系,学校的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发展学校体育俱乐部,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大力扶持和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同时学校还要在社会多方面筹集资金,吸引各界人士投资学校体育消费,为兴趣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
第三,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增加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娱乐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从中去体验体育带来的乐趣,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引导大学生为健康而投资,促进体育消费。
(2)加强习惯养成教育
首先,观念的转变,针对现行的全民健身观念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潮流与趋势,在高等学府要大力宣传新的健康观、消费观,为体育消费推波助澜,同样,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是广泛多样性的,我们要正确引导他们的体育消费观念,积极树立“花钱买健康”的正确认识。
其次,高校学生的文化层次高,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比较透彻,对体育价值观的理解也较清楚,他们对健康的消费容易产生共鸣,所以要对高校学生的主观认识进行正确的引导,来培养其体育意识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良好的体育消费观。
大学生接受健康投资的意识还处在一种开发、引导阶段,因此,要扩大提高体育消费水平,还须在重视大学生体育兴趣、习惯的养成,培养其终身体育观念,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帮助其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杜国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行为与策略[J].体育科研,2001,(12):28
[2]沈:我国长三角城市居民假日体育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汪应洛主编: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