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

时间:2023-07-12 17:0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

第1篇

一、生态农业的理念

深化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废物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增值;以生态保护、防治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为发展目标,实现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协同,提升生态农业的持续性。

二、推广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性

植保技术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条件,将其应用于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其一,植保新技术转变了传统植保方式。植物生长所需酸碱度、温湿度、渗透性等指标是植物生长的必须条件,受土质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影响,土壤难免出现害虫、真菌、细菌,这就要求及时处理各种危害。传统植保多采用喷洒农药的方式进行杀菌除害,虽然起到了杀菌抑害的目的,但由于化学农药含有有害物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食品安全问题等。植保新技术在栽培上推广“三免”技术,田间管理上推广“三避”技术,植保措施上实施“三诱”技术,这有效避免了传统植保技术的负面效应。其二,植保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关注于综合效益的实现,植保新技术的推广益于生态农业发展。首先,植保新技术可有效防治农作物病害,减少病虫害带来的环境危害、生态损害及经济损失;其次,植保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生产力投入,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且以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提升了农作物产量与附加值,利于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最后,运用植保新技术可有效控制生态保护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对实现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当前植保新技术从防治角度来看,主要包括生物防治技术(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昆虫信息素、植物源农药等)、物理防治技术(光、高温、电磁波、物理阻隔、人工器械防治等)及化学防治技术,在植保措施上主要为“三诱”技术,即为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下面说明“三诱”技术的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应用效果已被确定,其能够杀死吸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甜菜夜蛾、地老虎等多种害虫,且在夏季高温季节能够诱杀成虫700多头,其杀虫范围极广,杀虫量极大,促使其广泛应用于生态农业之中;同时,在本季度害虫量减少的前提下,下季或来年虫口密度减少,这对减少虫害防治成本,降低虫害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对比可知,在未用杀虫灯前,高温季节每月需喷洒农药4~5次以杀死螟蛾科害虫、金龟子,使用杀虫灯后,可不用农药防治螟蛾科害虫,其他科害虫防治只需喷洒农药1~2次,这既减少了劳动时间与强度,又减少了农药用量与成本,利于实现农业生产效益与效率。再就是,频振式杀虫灯在其作用中无污染,且对人畜无害,使用安全性较好。黄板。黄曲条跳甲是叶类植物害虫之一,且较难防治,若要药效防治,则需农药药性极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危及人的生命安全;黄板对趋色害虫,尤其是趋黄害虫具有较强的诱杀作用,如小白菜应用黄板杀虫调查中,一张黄板一般可粘黄曲条跳甲83~241余头,贴近蔬菜、加大用量后可达364头。由此可见,使用黄板可有效避免高毒农药在叶类蔬菜中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且利于保护人体健康;黄板使用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适度调整用量,靠近蔬菜,以提升黄板粘虫量,减少虫害,促进农作物成长。性诱剂。性诱剂诱杀害虫效果较好,如1个防治周内,小菜蛾性诱剂可在1个甘蓝生长季节诱杀成虫853头,在1个诱芯使用期内,斜纹夜蛾性诱剂可诱杀成虫384头,小食蝇诱剂诱虫效果也较好。

四、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重点关注农业生态效益,这需要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生态性。植保新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显著优势,如减少了化学药物对土壤成分的危害,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质,延长了土壤使用年限,有效控制了虫害,且对人畜不产生或产生极小危害,利于产品安全与人畜安全。且随着植保新技术研究的深入,此技术结合了生物技术中的细胞、基因成功经验,从细微层面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不但去除了病原微生物,且力求从根本上控制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破坏,这对提升农作物生产率与生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而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利于实现农民增收,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因此,植保新技术对推动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发展前景广阔。

五、结语

植保技术适应了生态农业要求,且有助于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实际,合理采用、科学使用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等技术,以推动生态农业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作者:韩松炎刘晓野王旭单位:黑龙江省建三江大兴农场第十管理区

第2篇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 ℃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2 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图2) 

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3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在中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3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包括:牧区减牧还草模式、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模式、南方山区种草养畜模式、沙漠化土地综合防治模式、牧草产业化开发模式。 

4 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 

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术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2个或2个以上产业或组分的复合生产模式(所谓接口技术是指联结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连接技术,如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饲草,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其中利用秸秆转化饲料技术、利用粪便发酵和有机肥生产技术均属接口技术,是平原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平原农区是中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和畜产品乃至蔬菜、林果产品的主要产区,进一步挖掘农林、农牧、林牧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能力,对于中国的食物安全和农业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包括:“粮饲-猪-沼-肥”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林果-畜禽”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節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5 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 

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采用传统农业的间、套等种植方式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合理充分地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6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达到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生产优质的畜产品。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的特点是在畜牧业全程生产过程中既要体现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清洁生产工艺,从而达到生产优质、无污染和健康的农畜产品;其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饲料基地、饲料及饲料生产、养殖及生物环境控制、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畜牧业粪便循环利用等环节能够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生产过程。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2种生产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 ℃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包括:综合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生态养殖场产业开发模式 

7 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按生态规律进行生产,保持和改善生产区域的生态平衡,保证水体不受污染,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网结构合理的一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种模式及配套技术。 

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池塘混养是将同类不同种或异类异种生物在人工池塘中进行多品种综合养殖的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生物之间具有互相依存、竞争的规则,根据养殖生物食性垂直分布不同,合理搭配养殖品种与数量,合理利用水域、饲料资源,使养殖生物在同一水域中协调生存,确保生物的多样性。 

包括:鱼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鱼与渔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 

8 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丘陵山区约占国土70 %,这类区域的共同特点是地貌变化大、生态系统类型复杂、自然物产种类丰富,其生态资源优势使得这类区域特别适于发展农林、农牧或林牧综合性特色生态农业。 

包括:“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生态经济沟模式与配套技术、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与配套技术、生态果园模式及配套技术。 

9 设施生态农业及配套技术 

设施生态农业及配套技术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10 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第3篇

一、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在欧洲地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欧洲地区的相关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从宏观角度上,西方国家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研究主要围绕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生态农业与旅游的关系、旅游现象的描述以及生态农业在旅游业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的。

1.生态农业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方面。学者BrittanyRussell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结构做出了详细分析,总结出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结构呈现出两方面特征,一是客源主体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另一方面是他们的经济条件较好。他们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种方式,不是因为其收费低廉,而是为了寻找在城市失去了净化空间和尚存的自然文化氛围。他们参与农业劳动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享受。

2.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方面。丁小伦就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将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分为三大类,即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假日农场(HolidayFarm)与试验农场(ExperimentFarm),其中假日农场即为开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基地,以日本爱知县的“空中花园”、新加坡等国的“耕种社区”为例,又对假日农场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其中包括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观光农园即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亲自摘果、种菜、赏花、采茶等,享受田园乐趣;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教育农园主要以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主,颇具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森林公园多以林为主,辅以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复合生态群体。

3.生态农业旅游的制度建设体系方面。日本与韩国在生态农业旅游规范制度的体系建设方面较为关注。1990年日本颁布实施《修建市民农艺促进法》,对生态农业旅游用地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以法律的形式使农业用地开设观光园这一行为合法化,从而促进农业旅游活动的较大发展;韩国政府对观光农园的规模限制也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而越来越松弛,由最初的最大规模限制在0.02km2到如今的0.05km2,同时在资金与政策上对观光农园的发展给予支持,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生态农业园区的申请、可行性评估以及对园区发展规模的确定,均给出了明确的依据与法律规定。另外,国外很多学者还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等方面做出了专门研究。

二、国内城郊生态农业旅游研究综述

借助CNKI数据库的搜索引擎,本文采用与“生态农业旅游”和与生态农业旅游相近的“农业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作为主题词,检索了1993年到2011年的中文期刊数据库,通过分类统计,总结国内生态农业旅游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详见下图):

1.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或内涵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名称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生态农业旅游单从字面意义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即“生态+农业旅游”类与“生态农业+旅游”类。

1.1“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卢云亭、李瑾、郑秀娟等认为“凡是能够给游客带来土趣、野趣、奇趣、异趣,同时具有观赏、休闲、科考、健身、阅历等不同旅游功能的农业均可称为生态农业旅游”。该类定义并未对“生态”一词做出解释,此处的“生态”仅仅是“农业旅游”的一个前缀,成为了修饰农业旅游的一个标签,这种概念的理解可以直接等同于对农业旅游的理解。

1.2“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该类定义将“生态”与“农业”连为一体即生态农业,强调旅游开发的基础是生态农业,而不是一般的农业资源,将科学的生态农业生产和旅游融为一体,扩大生态农业的“三生”功能(即生产、生态、生活功能)。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几年这类概念普遍得到认可。江金波、严贤春、崔娜娜、李广宏、谢雨萍、任冠文等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以农业观光、农艺与科技示范、休闲度假为旅游实体,同时为游客提供广泛参与和体验的农业生产、农产品采摘、加工等旅游活动。

2.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意义与功能研究。问建军、汶录凤、张青衫、伍海琳、范晓梅、吴莹、李广宏、高璐、刘玲等分别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旅游扶贫、环境教育等方面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意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3.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舒伯阳、对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被后人广泛引用,他分别在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行业管理、交通条件、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商品开发深度等方面总结了生态农业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石云霞、赵萍、王语等在舒伯阳、王继权的研究基础上,简要提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的措施,如坚持“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以科技为先导,确保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高起点与高水平、加强宣传,提高“三大”效益。

第4篇

【关键词】 乐和家园;生态农业

一、生态农业的行业发展前景

有机农业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产品化学污染和品质下降问题,并减轻农业生产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使得这一生产方式在全球成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我国大中城市的调查表明:100%的人都希望所吃的粮食和蔬菜中不存在有毒物质,79%以上的消费者希望购买无公害农产品。中国每年有多达74亿美元的出口农产品因受到“绿色壁垒”的影响而退回国内。要应对 “绿色壁垒”的挑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积极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以绿色生态农业代替污染严重的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结构的调整,建立我国的循环经济结构体系。

二、“乐和家园”生态农业的波特五力分析

1.买方砍价能力。受地理位置和目前有机农产品的产量限制,“乐和家园”有机产品的买方市场主要定位于成都市及彭州市的中高档社区和超市等,采取配送方式。

(1)中国的有机农产品推广中,存在社会认知度低、成本高的问题。即使经过近几年有机农产品理念的推广,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认知度日益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也不断增长,对于成都及周边的二三线城市来说,价格因素仍将对产品销量产生较大影响。

(2)目前“乐和家园”的有机农产品买方集中(局限于成都市及周边二三线城市的中高档企业,如超市、酒店、宾馆等),即部分买家购货量占销售量比例较大,买家具有较强的砍价能力。

2.卖方(供应商)砍价能力。农产品产业的卖方主要指农资的供应商。有机农产品是依靠作物轮作、秸秆、牲畜粪肥、豆料作物、绿肥、场外有机废料、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补充养分的有机种植和养殖方式培育而成。有机农产品所需的农资(如化肥)主要来自农户本身或周边,较易获得,且成本较低,而种子、农机等卖方市场也较为成熟,砍价能力较弱,卖方砍价能力可忽略。

3.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中国认证的有机农业基地中约30%的原产地落在贵州、青海、内蒙古、新疆等西部地区,以及中东部的某些贫困市县。四川已有的有机农产品供应商中,西充于 2009年8月其有机蔬菜已高分拿下了进入成都超市的“准入证”。在西部省区,由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相似的基础资源条件,有机农业的进入壁垒较低,且竞争参与者范围广泛,目前的有机农产品市场竞争已较为激烈。

4.潜在进入者。根据四川省农业厅《2009年四川省绿色食品工作要点》指导,四川省将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农业特色产业50强县、100个优势特色种植业示范基地开发绿色(有机)食品。积极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和出口企业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以县级政府为主导,实施龙头企业跟进对接,组织农民积极参与,新创建16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100万亩以上。政府政策对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进一步降低了该产业的进入壁垒,未来有机食品产业竞争的态势将趋于激烈。

5.替代品。由于人们购买力和消费理念的局限,普通农产品仍会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作为有机农产品的替代品,其竞争力则在于其价格的低廉和人们的消费惯性。

三、“乐和家园”生态农业的资源优势

1.地理条件优势。(1)离目标市场的较近。距彭州市仅25公里,距成都市仅65公里。(2)适宜的气温、湿度和优质的土壤。山里原本就生产优质的黄连等中药材及土豆、四季豆、玉米等农作物。

2.人力资源优势。由于地震后当地村民仍基本留在原地参与重建,有大量劳动力可以利用。在当地具有优良的农耕传统,农民的基本农业技术较为成熟。

3.社会资源优势。由于地球村、红十字会等公益组织的介入,丰富了大坪村的社会关系资源。通过这些丰富的社会资源,“乐和家园”建立起初步的销售渠道,保障了“乐和家园”有机产品的基本销路。公益组织邀请了许多

生态农业方面的专家,对该产业进行专业指导。

四、结论和建议

第5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科学农业;传统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32-2

1 休闲农业的特点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农业发展的现状为:人均耕地资源短缺、农业生产功能单一、农产品商品价值低廉、农民增收比较困难等。而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融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和常规农业相比,休闲农业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1.1 生态效益明显

休闲农业区的绿色植被覆盖率远远大于常规农业区,具有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瓜果飘香、田园风光秀丽的特点。其自然资源整体协调,生态结构比较合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以休闲农业能改善农业区的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性能充分发挥。

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或自然农业的转变和跨越。传统农业过度依赖农药、化肥的现象非常明显。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短期效益,造成化学投入品的过量使用,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成为“无安全保障”的食品。而休闲农业的生产则按照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或绿色农业的要求,限量甚至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而采用有机肥料、生物防冶手段进行生产和管理,所生产的产品为安全、营养和保健食品。

1.2 多功能性、高效性

休闲农业能解决农业生产(或产品)功能单一、产业链短、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使农业生产不仅能解决吃饭问题,还能发挥保护生态、提供旅游观光和各种现代服务等功能。

休闲农业能够把分散农户和分散土地进行整合、集中并加以合理配置,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农业经济。所以休闲农业也是一种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的农业经济。

1.3 市场导向性强

与常规农业相比,休闲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与城市人群的需求有更加紧密的联系。休闲农业与城市需求之间有着更为明显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休闲农业的市场导向性是比较突出的,其产品的商品转化率比较高,而常规农业的生产往往具有盲目性和易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1.4 明显的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自然、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条件的差异造就了休闲农业具有很鲜明的地域色彩。首先是自然气候差异所形成的作物和生态差异。如南方有四季常春、花团锦簇,北方有棉田麦浪,林海雪原;东部有荷塘水乡、稻田河网,西部有草原戈壁、羊肥马壮。其次是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的差异。如西部有草原牧歌,东部有渔舟唱晚;北方有二人传,南方有秧歌。

1.5 明显的休闲性

休闲是人类永远的需要。随着市场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人类处在嘈杂、拥挤、污染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工作紧张、身心疲惫,需要休息和调整。而休闲农业所提供的新鲜的空气、淳朴的民风、优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恰好能满足人们向往农村、回归自然的这一需求,能使消费者的快乐、惬意以及休身养性的追求得以实现。

2 开发休闲农业的优势

与常规农业相比较,开发休闲农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2.1 休闲农业的综合效益明显

休闲农业在生产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同时,还发挥着防止洪涝灾害、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作用。还具有处理废弃物、净化空气,为人类提供绿色自然景观,以及发扬传统民俗、农耕文化的功能。休闲农业既体现农业的生产功能,也突出农业的生态和生活功能,是集生产、生态和生活于一体的复合产业。

发展休闲农业能更好的发挥农业在塑造良好乡村风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潜在作用。休闲农业不仅能解决就业,还能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为消费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娱乐、疗养及度假等服务,从而获得比传统农业高得多的经济回报,是传统农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和过渡。

和传统农业相比,休闲农业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附加值,还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民俗文化、地域风情等资源转化成经济收入。发展休闲农业能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使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

2.2 发展休闲农业,是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有效手段

休闲农业为城乡经济社会的交流架设了平台,拉近了农民与市民的距离,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休闲农业能将农业发展、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及农村规划设计结合起来,能为农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广大农民朋友通过给城市游客提供服务,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会逐步受到城市先进文化和市民现代意识的影响和熏陶。农民兄弟的思想觉悟、综合素质能逐步得到提高。城市居民在体验休闲农业、回归自然的同时,也带来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了城市资源向农村的转移,充实了农村发展的基础。

总之,休闲农业是以不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永续利用的农业,是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能创造人类长远生存条件的科学农业。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不论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都远远超过常规农业,其经济效益高于常规农业许多倍,其社会、生态效益则无可估量。所以,休闲农业是一种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代表了农业发展的前进方向。

3 发展休闲农业应该做好的工作

3.1 做好规划、统筹开发

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基本做到起点要高、内容丰富、特色突出。必须做到特色鲜明、功能到位,要将农业产业规划和旅游规划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当地田园美景、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和农耕文化等多种资源。要充分表现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尽可能深入挖掘特色风土人情,多推出城市游客参与性强的农事体验活动项目。要始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把生产、科研,生态和市场需求相融合,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 特色突出,主题鲜明

特色是休闲农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休闲农业的魅力所在。要认真摸清可开发的优势资源状况和周边地区休闲农业项目的特点,用差异化的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资源来营造自己的特色。要对其地域性、季节性、景观性、文化性和传统性等特色加以科学的利用。休闲农业项目的主题选择一般要考虑以下特点:

3.2.1 要新鲜 要用清新的空气、美丽的田园风光,使游客悠闲放松,满足其回归自然,陶冶情操的追求。

3.2.2 要奇特 要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最新成果。奇花异草、优良品种、珍稀动植物和高技术手段,能满足游客猎奇、探密及求知的心态。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经验;典型案例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大大改善我国农业生产低效、高能耗、高污染的现状,提高我国农业产出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有助于我国农产品走向世界。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实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影响。

1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经验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部分全省知名乃至全国驰名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个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在海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维护涉农企业与农户关系的纽带作用,是协助涉农企业对外宣传的有力代表,是服务企业发展带动企业盈利的重要组织,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外部条件。河南省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生态农业发展政策,从发展前景、布局规划、示范园建设、农业科技应用、资源保护、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财政支持、产业化发展和流通销售等方面做出具体、详细的指导。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农民由于理论知识薄弱和眼界限制,难以放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只有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长远意义,才能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1]。河南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农业发展的生态理念,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对农户自身及企业带来的现实利益等,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理念逐步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进而使河南省生态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2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河南省生态农业经历较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现已初步实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并成功摸索了一系列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经验。

1.2.1积极发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作用。目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带动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深化绿色发展的生态农业理念以及加强当地农村环境保护方面作用凸显[2]。例如,郑州金苑面业、河南省大程面粉实业、驻马店市天中面粉实业等面粉企业,在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1.2.2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现如今,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布局清晰、发展思路明确,结合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涉及农业全产业链的新格局。例如,郑州金苑面业有限公司是以生产面粉为主导产品的特大型粮食加工企业,该企业在小麦的选种、种植、收割、加工成面粉和面条以及销售环节等方面全过程参与,形成鲜明的全产业链结构。

1.2.3重视各地现代农业生态园建设。河南省政府出台了鼓励生态农业园建设的政策措施,省、市、县三级联动,打造生态农业园的示范效应。利用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在生态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让发展生态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真正获得好处。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实现转变,带动农民在经济上实现大的跨越,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例如,留庄稻田公园是确山县重点打造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该企业充分利用当地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硒的优势,大力发展富硒大米。确山县具有种植大米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稻田公园在水稻品种培育、种植等方面积极探索,每年找专家对土壤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优选水稻品种,在水稻插秧之前进行图案设计,每年形成不同的主题图案,为后期的观光旅游打下基础。稻田公园是确山县打造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该公园生产的富硒大米质量上乘,每年收割之前被全部预定,价格是普通大米的四五倍[3]。此外,还有内乡县与以色列合作的高效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园,目前已经形成规模,生态园内部功能结构多样,融采摘、种植、亲子体验等多种功能,而且生态园内部环境优美、种植方式先进,也是当地有名的农业研学基地。未来,河南省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发展重点可以放在内化品质、外化名气上。

1.3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生态农业循环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种植、养殖业统筹发展,资源循环利用。

1.3.1发展节约型种植业。河南省注重发展节约型种植业,如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灌溉节水技术,改变传统农业漫灌的灌溉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4];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将处理后的农村生活污水用于农业灌溉,最大限度地节约农业用水。

1.3.2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有多种用途,加强对作物秸秆还田、秸秆加工饲料、秸秆作为原料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广阔平原地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秸秆的还田率。花生在河南省农作物中所占比重也较大,花生秸秆富含营养物质,是加工饲料的重要原料。目前,河南省逐步形成以秸秆还田为主、秸秆饲料化为辅的秸秆多元化利用模式。

1.3.3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农田残膜、农药废弃包装、灌溉器材等逐步成为农田新的污染源。为了减少这些物质对农田土壤造成的污染,河南省出台了很多措施鼓励农民加大对农田残膜的回收力度(农田残膜回收示意图见图1),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一次性农膜;采用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来减少农业对农药的依赖,在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同时大大提高土壤质量,生产出更加优质的生态农产品。

2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典型案例

2.1典型案例介绍

以驻马店市确山县留庄镇稻田艺术公园为例,留庄镇民风淳朴、气候优良,土壤中富含元素硒,自然资源丰富,留庄镇稻田艺术公园生产的富硒水稻驰名海内外。留庄镇的艺术稻田项目,是由留庄镇人民政府与金稻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合作,联合打造的一个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公园项目。园区内现已建成超2000m的观光小径和长廊,供游客拍照留念和休息之用;并建成高达20m的观赏台,供游客从高处观赏艺术稻田。2018年,留庄镇稻田文化艺术公园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3A级旅游景区。园区规划了多样式的亲子体验园、观赏种植区及采摘体验旅游区域。目前,留庄艺术稻田(见图2)已经开发成熟,后续还会依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开发更多特色旅游观赏项目,扩大生态农业发展规模。

第7篇

关键词:都市生态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马鞍街道地处南京市六合区北部,生态环境较好,适宜发展生态农业。近年来,该街道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注重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结合,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1 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近年来,马鞍街道注重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结合,引进绿色环保项目,淘汰区域内污染企业,促使土地、水和动植物物种资源得到保护。该街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引进嘉瑞蜂蜜食品、隆凯饼干、高能饲草饲料等农业产业化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在特色基地建设方面,认真抓好水芹、龙虾、优质稻米、饼干小麦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在生态种植方面,积极培育扶植有机水芹、绿色稻米等基地的认证,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呈现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1.2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马鞍街道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紧抓绿化造林不放松,促进绿色产业大发展。每年绿化造林66.7hm2以上,到2012年全街道森林覆盖率达24.03%。紧抓农业投入品的安全施用,促进生物种类多样性。目前,全街道化学肥料、农药使用量较5a前分别下降20%、30%以上,生物资源达上百种类,其中植物品种300个以上,野生动物100多种,天敌昆虫10多个种类,昆虫和野生动物的生态群落贴近自然分布。2013年,该街道顺利通过省级生态环境优美乡镇验收。

1.3 特色农业产业形成规模

近年来,马鞍街道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规模农业,全街已打造以水芹、茶叶和苗木等经济林果为主的3大特色产业,初步建成金银花、茉莉花、桃花、蝴蝶兰4大花卉基地,发展了以河王龙虾为主的养殖基地。目前,全街道水芹种植达400hm2,茶叶种植233.3hm2(为全区雨花茶最大种植基地),苗木种植333.3hm2;已建成金银花200hm2、六合野茉莉66.7hm2、蝴蝶兰年产80万盆、桃树200hm2的花卉基地[1]。大力发展以龙虾、黄颡鱼等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其中龙虾养殖200hm2、黄颡鱼66.7hm2。

1.4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为顺应市民渴望走向大自然,崇尚休闲旅游的要求,从2012年开始,马鞍街道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与建设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协调发展,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带动了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3年,已建农家乐7家,正在建设的泥桥、糍粑墩旅游专业村2家,正在建设的河王湖茉莉花、巴山世外桃源农业旅游企业2家。目前,采摘草莓等体验形式的农业休闲业在巴山、泥桥等村蓬勃发展,为市民提供休闲旅游的良好场所;规划建设的河王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项目、巴山六朝古都养生养老示范园区正在强力推进。

2 限制因素

2.1 基层干部群众的认知度不高

目前,不少基层干部群众,对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认识模糊。一部分人认为,农忙种种田、农闲打打工,投资少风险小,看不到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前景,从而显得思路不清,劲头不足,认知度不高。

2.2 产业组织的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金融信贷政策、产业组织协调发展等体制与政策仍不能完全适应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全街道农业经营大部分仍以一家一户分散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规模偏小,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农业产业化化发展整体水平仍然不够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还比较少。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产业化经营发育不充分,现有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不够完善,农产品加工能力弱,尤其是有品牌高档品、高质品等精深加工品少;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都市生态农业亮点不多、整体水平不高。

2.3 劳动力素质偏低不适应

都市生态农业是以资本、信息、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其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等特点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管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该街道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素质偏低,农民小农经济意识较强,耕作观念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面临着大多数年轻的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素质高的人才供给大量减少的问题;也面临着留守劳动力的知识陈旧、接受能力差、短期文化素质难以提高的问题。

3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宣传引导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推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特征,通过多层次宣传引导,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认识。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引导,让广大干群了解认知;加强宣传工作,让基层干部群众了解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通过举办观摩活动,让大家走出去参观学习,明确思路,提高认知度[2]。

3.2 依托科技支撑

都市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有机融合,发展都市生态农业需要应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马鞍街道地处都市近郊,市区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资源十分丰富。该街道要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工作,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依托科技支撑,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促进马鞍都市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另外,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劳动力素质。要充分利用农民培训项目的实施,打造一批高技能、实用性科技人才。要扶持家庭农场建设,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3.3 营造生态立街

保护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马鞍街道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多的特色,更是其可持续长期发展的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水库和水域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生态湿地等水资源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和丘陵山体绿化与防护林建设工程投入的力度,保护好生态环境;严格筛选和限定产业投资项目,做到园区的产业必须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园区项目必须是环境友好型项目,园区的产品必须是生态环保型产品;严格规范入园企业的环境行为,严惩杜绝其对环境不良影响和破坏;大力植树造林,营造美化环境,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经济林果产业和特色有机蔬菜产业,走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道路;实行适度生态经济发展倾斜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组织吸收社会力量投资环境建设,对落户园区的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产业和项目,给予税收、信贷、利益分配等方面优惠政策。

3.4 发展产业兴街

通过健全产业化组织发展产业,变生态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优势;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发展产业,以产业兴街,为马鞍的生态农业发展助力。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运行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科学确立水芹、雨花茶、富硒大米等产业,打造特色蔬菜、特色林果、特色粮油、特色高效种养业的品牌。以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为核心,以兴办养生、养老产业为重点,紧紧围绕生态旅游休闲兴办产业项目,打造生态旅游休闲产业链,开发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垂钓、养生养老等经营项目,围绕游客“游、赏、购、吃、住、行、娱、体验”等需求,开发旅游消费产品,以旅游接待和旅游消费带动关联产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玲,朱训永,刘学良,等.南京市六合区水芹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蔬菜,2011(2):1-4.

第8篇

所谓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的良性循环农业,保证人类农业生产与自然规律的协调。

所谓效益农业,是遵循市场学原理、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的农业生产,力求以最少投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是效益农业发展的前提,效益农业是生态农业成果的最终体现。只有果敢地冲向生态农业,才能摆脱困境,减少代价,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结合实际,发展效益和生态农业是山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山西农业生产的现状

一、农业生产水平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农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其发展速度明显缓慢,生产水平明显偏低。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9.01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32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平均每年递增4.5%,同其他产业相比,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人均农业产值由1978年的119.7元提高到2000年的995.4元,虽然有较快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相比却呈扩大态势。农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8.2亿元提高到2000年的179.9亿元,平均年增长10.9%,发展还较为平稳,但同一时期占全国GDP的比重却由20.7%下降到10.2%。从人均主要农产品来看,2000年山西粮食人均占有量为263公斤,全国人均占有量却达到357公斤;棉花山西人均占有量1.4公斤,全国人均占有量3.4公斤;油料山西人均占有量14公斤,全国人均占有量23公斤。从2001年目前农业生产形势来看,这几个主要指标人均占有量还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

二、农业生产效益偏低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以山西较高水平的1998年为例,每一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林牧渔业产值为5609元,比1999年提高了1.8倍,劳动生产肉类为95公斤,然而这两项指标分别仅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74.6%和54.3%。

从耕地生产率来看,山西每公顷耕地农林牧渔总产值1978年只有739元,1998年达到8211元;每公顷粮食产量1978年为1915公斤,1998年达到3280公斤。但农业主要指标的耕地生产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有一定差距,每公顷粮食产量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2.9%,棉花为84.7%,油料仅为67.6%。

从资金产出率来看,以比较适中的1996年为例,按农业总产值和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近似计算的资金产出率全国为303%,山西为249%,按农业增加值和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资金增加值率全国为180%,山西为140%。山西农业资金的产出效益明显偏低。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低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达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反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绝对水平的一个比较理想的指标,因为它是农业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直接结果。以1995年至1997年的平均值为例,按当年价格计算目前山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绝对值为331.03亿元。产出能力占全国的1.5%,在全国的排列位置是第22位。同时选取六大类25个有代表性的农业生产要素指标通过计算,山西相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数值为0.71,即相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

山西农业发展滞缓的原因

一、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脆弱

自然条件的影响仍然是山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十年九旱更是尤为突出。

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灾害保障率低。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日趋突出,现有水利设施大部分是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目前已年久失修,抗灾能力弱,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不仅没有增加,而且实际处于减少趋势。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仍显不足,没有实质性把农业基础设施问题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加以统筹安排,尽管从数字上看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数字较大,但如果从增长速度相对指标来看,可发现政府投资额仍显不足。

二、农业生态条件不断恶化

山西省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都居住在自然资源贫乏、缺少可耕地、农业生产条件低下、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而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又增加了对有限资源和脆弱环境的压力,其直接后果是,人们由于生活需要而对森林、耕地、草地等资源过度利用,甚至滥砍、滥伐、滥垦、滥牧,从而造成自然资源破坏,使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竟然达到9.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0.8%。生态条件退化,反过来使土地生产率进一步下降,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

三、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还较落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必须适应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要求,提高其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水平。目前,山西农业还存在耕作粗放、结构不合理、规模化难度大等问题,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化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难以抵御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不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变化的要求,不利于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不利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发展效益和生态农业的优势所在

一、土地资源尚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山西土地资源中,尚有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3944万亩,其中宜农面积450万亩,宜林面积1458万亩,宜牧面积达2036万亩。山西共有滩涂面积297万亩,适宜开发为耕地的有51万亩。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效益和生态农业具有较大的潜力。与此同时,在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到2/3,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亦大有可为。

二、农业产品具有独特优势

目前山西广为种植的杂粮品种有玉米、高粱、谷子、莜麦、荞麦、大麦、燕麦、糜子、黍子、马铃薯、红薯、黄豆、黑豆、青豆、绿豆、豌豆、红小豆等17个品种,占到全国粮食品种资源库的105以上,居全国首位。不仅品种多,而且品质好,山西杂粮营养含量比周边省区要高出2—3个百分点。

此外,山西苹果产量已占到全国产量的10%左右,成为中国五大苹果产地之一;红枣产量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占到全国的16.1%,近些年因种种原因产量增长不快,但2000年仍占到全国的8.7%;核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上升到15.2%,已成为仅次于云南省的全国第二核桃生产大省。

三、农产品加工前景广阔

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生产的后续产业,是对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其附加值高,具有增值、增效之功能。通过对农产品的多层开发,多层增值,产生聚变效应,从而达到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之目的。

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营造了适宜氛围。目前山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已涌现出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集团,亦形成了一批享誉省内外的名牌产品。

依托山西资源特色和优势,强力开发十大农副产品系列化加工前景广阔,即:以苹果、梨为主的水果系列;以红枣、核桃为主的干果系列;以小米、莜麦等杂粮为主的低糖食品系列;以老陈醋为主的食醋系列;以玉米、土豆为主的淀粉系列;以玉米、秸秆为主的饲料系列;以肉牛、肉羊为主的食草动物系列;以鸡、猪为主的家畜、家禽系列;以牛奶为主的奶制品系列;以沙棘为主的野生植物饮料系列。

四、典型示范,经验可资借鉴

山西各地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已经涌现了许多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其思路清新,经验丰富,具有可资借鉴的作用。

运城市竭力发展质量效益果业,使苹果的优质果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55%,全市共有214万亩果树,预计2001年质量将达到24亿公斤,成为全国重点产果基地。据本市盐湖区龙居镇王吞村村支书介绍,目前农民种出的苹果质量高、果面好,加上连片种植,货运便利,1亩果树平均能收入2000—2500元。

朔州市大胆确立了“优玉米,精杂粮,稳油料,扩蔬菜,增牧草”的“十五字”农业发展方针,逐步实现“三三制”目标(即1/3的耕地保证农产品总量供求平衡,1/3耕地发展名特优新产品,1/3耕地发展饲草、饲料)。

太谷县致力于新的做好,优的做强,小的做大,一大批农业种养大户迅速成长壮大,涌现出了规模、质量10个全省第一的农业典型。本县范村镇发展旱垣日光温室目前已突破2400个,该镇西河村仅温室收入全村人均达到2100元,创全省旱垣温室规模效益之首。

大同市市民李良浩自投资金300万元在大同县倍家造镇南河湾农牧场建成100亩固定喷灌田和2700亩移动喷灌田,节水率达到80%。同时,他引进了速生杨、速生柳,使林木产品逐年增加,还购进了一批小尾寒羊、肉狗,使养殖业也兴旺起来。用树叶、树枝作饲料,羊粪、狗粪肥了田,作物不用施化肥,生态农业得到真正发展。

发展效益和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山西省是能源重化工基地,由于国营、乡镇煤矿的长期开挖,土地塌陷十分严重。据统计,目前全省煤矿采空面积已达2000平方公里,全省已累计塌陷土地100万亩,电力、建材工业累计损坏土地300万亩,其中耕地占到60%以上。此外工业“三废”及化学农药对河流及农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全省主要河流85%以上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由于大量污染物的排放,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和目前回收处理能力,从而使山西省土地的污染程度名列全国前茅。

二、农业水利资源浪费严重

山西省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但水资源浪费现象却十分普遍,从而使有限的水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灌溉方式原始、落后,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二是自然降水利用不充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三是土质差造成水资源利用不充分;四是地表封闭不严密造成不保水;五是部分地区私采乱挖破坏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农业种养规模明显狭小

现行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山西绝大多数农户依然是抱守土地,小块承包,多项种植,兼业经营,客观上形成了家家有地种,人人有活干,分布零散,经营规模狭小的生产格局。2000年,全省每一农村劳动力经营耕地只有5.9亩,每一乡村农户人均养牛0.3头,养猪1头,养羊1.4只,饲养家禽8.9只。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并束缚着科技因素的广泛、快速导入和推广以及生产率的提高,要素资源组合聚变艰难。

四、农业市场化程度过于偏低

在农产品价格基本放开以后,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骤然加大,农业丰收并不意味着农民必然增收,关键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普遍。山西省同发达地区相比,农副产品市场建设起步晚,规模小,档次低,体系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低,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着农业商品化、市场化进程。

发展效益和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一、勇于借鉴先进经验

发展效益农业,在山西关键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山西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而且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也有相当大的距离。以荷兰为例,谷物种植产品除了人们直接食用外,其余部分基本为畜牧业所转化,种、养业的产品全部经过加工才能进入市场,2/3的农产品还要经过深、精加工之后才进入市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份额达到28%,而山西省目前仅占5%左右。以周边邻近省份为例,河北省以强大的行政推动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惜斥巨资,集中财力一个一个地扶上马送一程,继承德“露露”集团之后,“三鹿”乳业集团又成为全国最大的乳品集团。此外,内蒙的伊利集团,河南的春都火腿也誉满华夏。

二、大胆实施资源开发新战略

首先,要从资本高投入、重复建设转向提高创新和吸收能力;其次,要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要着重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要把耕种土地的思想改变为经营土地的思想,使广大农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市场,分析市场,开拓市场,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不断更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始终保持超前之势。

三、继续增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又取决于农业的投入状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在争夺和吸纳生产要素特别是资金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据统计,1978年至1998年20年间全省财政总支出增长了6.8倍,而财政支农资金仅增长了1.2倍。因此,政府必须从资金的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调整财政、投资、信贷结构,提高农业资金的投入份额,要通过充实完善《山西省农业投资条例》,将农业基建投资在省筹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农业生产建设性投资占省级生产建设性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稳定在17%和34%以上。同时,今后对农业的投入必须要有明确的产权制度。全省性的跨农业区和跨流域的骨干基础设施应由省政府负责投资管理;区域性的农业基础设施以地方政府作为投资和管理主体,省政府可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贴;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则主要由乡村集体和农民个人负责投资和管理,地方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贴。此外,对可独立化和单位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如小型水电站、水渠等实行“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或将经营权、使用权和租赁权拍卖、转让给个人,以提高小型农业基础设施的产权效率。

四、不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在山西目前应采取多元化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其一,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倡农民自办、联办或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兴办农场;其二,有计划地调整细碎、分散经营的地块,给农民提供相对集中的连片土地;其三,在保持土地所有权不变,耕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对土地进行转包转让,使土地使用权合理地流动起来;其四,建立合作服务组织,把农户的分散生产和大市场联结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总之,不论通过什么经营方式,只要能够使农民在经营土地中获得农业生产的最大经济效益,就不失为一种好的经营方式。

五、充分发挥区域产品比较优势

山西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只有因地制宜,抓好本地区原有或适合发展的优势产业和产品,才能在市场中实现其优势所在,获取可观的农业经济效益。

玉米生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近些年来,由于山西实施“玉米高产战略”,玉米产量已成为粮食生产的半壁江山,随着21世纪朝阳产业的迅猛发展,玉米生产将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在重点推广玉米增产适用技术的同时,应大力推动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加速农业科技的扩散和科技含量的增加,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同时,对14个玉米基地县,亦应进一步加大倾斜扶持力度,发挥其支柱和辐射作用,从而为玉米的加工转化不断提供雄厚的物质保证。

油料生产处于优势领域。油料作物是山西省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作物,2000年全省种植面积已达600万亩以上。目前我国成品油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只要山西能够提高制油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增加部分先进设备,改变落后加工工艺,提高出油率,降低可比成本,油料生产的前景将不可估量。

干鲜果品具有贸易竞争优势。山西干鲜果品资源十分丰富,核桃已成为传统的优势出口产品,近年来水果生产已稳定在200万吨以上,迈入水果大省行列。目前,多数水果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苹果低40%,梨低70%。山西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使生产的干鲜水果品质处于上乘,只需采用先进科技的加工和包装方式,便会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优势。

此外,组建产品集团也是发挥区域优势的重要手段。山西应以平遥牛肉为品牌,组建牛肉加工集团;以武乡、沁水小米加工为核心,组建小米集团;以山西燕麦片厂为基础,组建燕麦加工集团;以右玉沙棘饮料厂为龙头,组建新的饮料集团;以吕梁地区为主,组建山西红枣集团;以万家寨食品公司为龙头,发展羊肉制品集团;以山西陈醋集团为基础,扩规模,上水平。同时,在组建集团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经营管理,争取在近几年内使山西优势农产品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六、竭力搞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第9篇

[关键词]生态;农产品;现状;前景;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139-02

1 鲁西南生态农产品发展现状

1.1 鲁西南发展生态农产品的地理条件

鲁西南地区位于黄泛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大体分两种地形,一是低山丘陵:包括荒山岭坡、近山阶地、山前倾斜平原;二是黄泛冲积平原,包括微斜平地、缓平坡地、洼地。该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历年平均降水量650mm左右,且降水分布不均,再加上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相对缓慢,致使低山丘陵和平原旱地因缺水而使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从项目小组对山东的实地考察情况来看,山东地区土壤水分含量较少,土地较为干旱。这种土壤条件,一方面不利于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而另一方面却方便了山东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不仅如此,鲁西南地区冬季普遍干旱寒冷,大棚蔬菜种植,是山东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出路。

1.2 鲁西南发展生态农产品的市场条件

1.2.1 市场广阔,消费者需求大

山东省靠近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消费人群广阔,市场需求较大。山东的农产品不仅销往我国东北部,更能辐射到东部发达地区,拥有一条覆盖全国的销售网,具有市场方面的绝对优势。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尤其是“毒生姜”等问题的出现,更是给山东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山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发展绿色健康的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健康的生态农产品。这在客观上拉动了消费需求。

1.2.2 发展历史悠久,生态农产品基础良好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大省,有着悠久的作物种植和家禽养殖历史,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广大的劳动人民积累下了诸多宝贵的农业生产经验。而在生态农产品的发展上来看,山东更是走在全国发展的前沿,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较好。

1.2.3 保鲜技术的发展以及发达的交通为生态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便利

对于农产品来说,拥有良好的保鲜技术,是销售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现代保鲜技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很好地保证农产品的新鲜程度,最大程度的保持农产品的绿色健康。山东济宁是鲁西南地区的铁路枢纽,不仅拥有发达的铁路系统,近年来京沪高铁的建设,更使鲁西南地区的交通便捷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2.4 政策优惠,为生态农产品发展提供支持

国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并出台一系列政策优惠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省财政厅先后确定后38条强农、惠农、富农措施,以农业发展银行、农信信用合作社等为代表的信贷机构也先后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发展。

2 鲁西南生态农产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1 多数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了解较少,宣传力度不足,消费者缺乏对生态农产品的信任

根据500份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42%的消费者在超市和农贸市场之间多会选择到后者购买农产品,而他们选择农贸市场的原因也很单一 ——价格低廉。而54%的消费者表示不太接受新兴品种的生态农产品,如以色列长茄,五彩西红柿等。在蔬菜价格、新鲜程度和农产品绿色健康程度方面,40%的人较为看重蔬菜的新鲜程度,而32%的消费者更看重蔬菜的价格,重视农产品的绿色健康程度的消费者只占28%。

这就表示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也从侧面显示出生态农产品还有相当程度的潜在市场没被挖掘。

另外,由于当今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使消费者失去了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信任。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超过76%的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存在质疑。

2.2 生态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导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据金缔盈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的潘总介绍,在生态生产基地的,平均每个大棚需要投入3万元左右,而一千多亩的基地总投入上千万元。不仅如此,普通蔬菜的生产一般是用动物粪肥或化肥做肥料,而金缔盈的蔬菜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生产环节的绿色健康,摒弃了传统粪肥和化肥的使用,选择使用自主调配的生态有机肥。金缔盈的家禽养殖,如芦花鸡等,多采用散养的方式,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散养区开阔地的管理,也相应增加了管理费用,进而增加了生产成本。而调查发现,在价格有区别的情况下,消费者更愿意买价格较低的普通生态农产品。

2.3 发展生态农产品风险高

生态农产品虽然借助于新兴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风险,但生产环节并没有完全能够脱离自然环境。

2013年的H7N9禽流感的流行,给金缔盈和山东所有从事养殖业的公司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家禽的大批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疾病的防控,成为了养殖业的一大难题。

部分养殖户为了提高家禽的出栏率而大量使用抗生素和违禁药品。而以金缔盈为代表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杜绝国家违禁药品,以保证生产出健康的禽蛋,但出栏率却低于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而自然条件下的农作物则很容易遭遇病虫害,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农产品不仅质量差,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并且产量将大大降低,给生产者造成很大的损失。

2.4 市场未得到充分开发,销售渠道不完善

生态农产品目前为止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销售渠道网,除了金缔盈公司采取的品牌专卖店以及一些大型超市专柜以外,在消费者常去的农贸市场和一些中小型商场几乎没有生态农产品的身影,现有的销售渠道不能够将整个市场覆盖。而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占据更大的市场,采用新的营销战略,开辟新的销售渠道,是一条必经之路。

2.5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

科学的管理方法是经营发展的关键,在鲁西南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显然这一方面还存在很多劣势,大多数是农民在摸索中实践,缺乏很多先进技术的指导与管理方法,致使生态农产品发展并不理想。

在现如今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当中,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数并不多,类似金缔盈这样的大型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中只有2~3个技术人员。而在整个生态农产品生产领域中的生产技术人员也是相当的缺乏,这在客观上也阻碍了生态农产品的发展。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大生态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向消费者普及生态农产品相关知识

调查显示,54%的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了解甚少,而58%的消费者通过网络和电视来了解生态农业。我们应该通过大众传媒和主流媒体宣传等方式,通过网络、电视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如利用百度推广、百度快照等搜索方式,增加生态农产品的知名度,同时在电视上进行新闻播报和广告宣传等。在加大生态农产品的宣传力度的同时,使消费者了解生态农产品的益处,进而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2 控制生产和销售成本

生态农产品之所以在目前还不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原因之一,便是高于普通蔬菜的市场价格。而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从成本控制方面入手。而在成本控制中,最有效的分为生产过程控制和销售过程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主要指加大生态农业的研究力度,探索出更加环保生态而又节约成本的生产方式;而销售成本控制指的是在销售过程中减少中间商和运输过程中的折耗,降低成本开支。

金缔盈公司采用的直销模式,在生产基地附近建立自己的品牌专卖店,直接供应市场,这种方便快捷同时又能最大程度保证农产品新鲜程度的销售方式,不仅可以减少中间商环节,节约销售成本,使产品价格变低,而且将包装整齐的新鲜的蔬菜搬上货架,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3 加强生态农产品的疾病防控

根据金缔盈公司的经验,采用散养方式养殖,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菌因密集笼养带来的禽类间互相传播,能够很好地降低禽类间相互传播疾病的风险,更能够保证禽类在宽阔的空间中增强体质,再加上与定期防疫相结合,能够很好地防控疾病尤其是禽类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而生态农作物,则可以采用大棚种植,不仅可以保证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温度,更能够减少农作物和外界的接触,防止害虫的入侵。另外,还可以通过借助生态有机化肥的使用,增强农作物的抵抗力,防止被病虫害侵袭。

3.4 建立完善的供销渠道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健康,生态农业发展前景良好,但目前市场上并没有完善的供销渠道,因此我们应建立完善的供销渠道,保证产品能够更好地投入市场,同时也保证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真正的绿色健康食品。

由以上研究发现,尽管现在生态农产品在超市有专柜销售,但是知道和经常购买生态农产品的人仍然较少。所以,建立一个较好的销售链也是很重要的。针对大多数消费者喜欢去农贸市场的现象,可以在农贸市场设立专门的生态农产品销售摊位。采用这种使人更容易接受的销售方式,既可以增加人们对生态农产品的了解,又能促进生态农产品的销售。

同时可以与酒店等商家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采取直接供应的方式,在减少中间商的成本的同时,又能保证产品的新鲜。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展会营销的模式,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来打响产品的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扩大赢利空间。2012年9月,山东济宁邹城首届生态农产品展销会开幕,这就拉开了生态农产品展销的序幕。本次展销会规模大、档次高,设置展厅展位300余个,将汇集山东省内外200余家优秀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及营销企业。

3.5 完善管理体系,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专业人员的知识和素质对于生态农产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今后的生态农产品生产者来说,一定要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并且完善管理体系,使生产产业化、专业化。

第10篇

(一)生态农业生产环节面临的技术挑战

“生态”主要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协调好发展农业经济与保护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减少农业污染,保证淡水、土地等资源的可持续性使用。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环节能够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的生产技术。目前,洞庭湖区农业生产过程中,面源污染严重,而面源污染主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污染。种植业污染主要指农田污染,又主要是长期使用化肥、磷肥和农药导致的污染;养殖业污染包括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形成污染的原因是,一方面,单一追求农业生产产量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户过度依赖化学肥料的投入;另一方面,对农业自身产生的污染物未采取无公害处理,如农业秸杆肆意焚烧、病死畜禽尸体随处乱仍、畜禽粪尿任意排放等,这些农业生产行为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如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有机物,会污染水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畜禽粪尿厌氧分解产生的硫化氢、吲哚、氨、酰胺类、胺等恶臭和有害气体,会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投入,如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良种良法技术、种养优化技术、生态农肥技术、生态饲料技术、生态农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有利于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的生态技术。

(二)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面临的技术挑战

一方面,生态农产品在内涵上与“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并无本质差别,它不仅要求农产品本身安全、营养,而且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必须符合生态的特点。目前,在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领域,在产地环境、加工技术等方面已经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链的延长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而农业加工技术是实现农业产业链延长的关键环节。洞庭湖区农业资源丰富,形成了一些具备自身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工的农产品有苎麻、棉花、芦苇、木材、稻谷、柑橘、鲜鱼、鲜肉、蔬菜、油料等,但是由于关键技术问题(如畜、禽肉类深加工)没有重大突破,新技术的开发运用滞后,生产经营方式、装备、工艺落后,产品精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而只能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部分农产品仍为产业链低端产品,竞争力较弱,使洞庭湖区农产品加工业难以真正发展起来。所以,要加快对农副产品的贮藏保鲜技术、安全食品添加技术、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利用,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带动湖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

(三)生态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面临的技术挑战

市场决定流通,流通决定生产,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没有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与快速的物流通道,就会导致农产品流通不畅,从而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利益增长和新农村建设。按照流通技术的流程功能分,可以将其分为商流技术、物流技术、货币流技术和信息流技术。商流技术是指在商品所有权转移过程中的技术,主要是商品的采购和销售技术,如电子采购技术、品牌营销技术等。物流技术是指服务于商品实体在空间和时间中转移过程的技术,主要有仓储、运输、包装、加工、销售、配送等技术。货币流技术是指应用于资金的结算、划拨以及收款、付款等方面的技术,如电子货币、网上银行、自动结算等。信息流技术指用于商品流通过程中信息的收集、传递以及处理方面的技术,包括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商品流通技术应用过程中,离不开对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如信息采集技术、信息技术、信息筛选技术、信息共享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但是,由于受湖区农户文化素质的限制、信息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足及计算机应用类技术人才缺乏等的限制,农民获得信息及使用信息的方式仍然十分落后,导致湖区农业生产无法顺利地实现与市场的对接,经常出现“滞销卖难”现象。

二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

库兹涅茨、索罗等经济学家在研究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和原因时,都得出了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的理论,这一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理论界的共识。同样,生态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对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技术挑战进行分析,我们从系统的角度对相关技术进行整理,可以将洞庭湖区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分为四大子体系。

(一)生态农业环境改良技术体系

一方面,积极研究生态农业各环节的单项技术。如作物栽培技术、畜禽饲养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病虫控制技术、沼气生产技术、果园覆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堆肥生产技术、免耕少耕技术、水土流失控制技术、防护林带营造技术、盐碱治理技术、天敌饲养与释放技术等。另一方面,利用生态经济工程学、湖沼学及其相关学科,在水污染治理、土地污染治理、湿地环境生态平衡、洞庭湖防洪抗旱功能恢复、湖区农业种养环境方面,利用生态农业的层级结构,研发和推广改良种养优化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物质能量多级有效利用技术、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多项技术为一体的生态技术模式。如段正梁等学者运用灾害学、农业、林业、牧业、水产、生态、系统工程等学科交叉理论与方法,将自然灾害防控技术体系中的生态基础性工程(防浪固堤生态林建设工程、草场建设工程、低产芦苇田改良工程等)、生产性工程(特种鱼及产业化工程,畜禽养殖及产业化工程,优质林、芦荻及产业化工程等)、防洪排涝工程(堤防加固、改造涵闸、疏浚河道等)以及灭螺防鼠工程(水利灭螺防鼠、环境改造灭螺治鼠、兴林固沙抑螺等工程)与湖洲高效生态农业结构的优化机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湖洲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设计了湖草洲畜、禽、鱼一体化开发的灭螺治鼠防洪技术集成模式与荻芦洲荻、芦、林、牧、农一体化开发的灭螺治鼠抗洪技术集成模式。李景保等学者设计了洞庭湖垸内居民区庭院循环经济型灭虫防病技术集成模式和垸内生产区水陆循环经济型血防治鼠避洪耐涝技术集成模式。以上四种模式已在华容县的幸福、注滋口2个乡镇区做了典型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生态农产品标准化技术体系

洞庭湖区农业发达,盛产大米、鱼类和棉麻。洞庭湖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已形成了粮食、牲猪、水产、棉花、油料、蔬菜、家禽、饲料、苎麻、楠竹、茶叶、柑橘等支柱产业。因此,必须根据洞庭湖区各地区的主导产业,着重研究与推广有利于生态农产品发展的产地环境监控技术、良种良法技术、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及流通各环节的检验检测技术、绿色品牌营销技术等,从源头上推动生态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从技术上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保障生态农产品的市场安全,从而达到实现农业生态价值的目的。如平江县中南有机茶生产合作社通过统一的技术培训、统一良种茶苗和生态农药与器械的供应、统一产品开发、统一组织产品加工销售等做法,已经把3000多亩茶园的60%发展为有机茶。

(三)电子信息技术体系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农业发展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说离不开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农业生产的产前环节,需要通过网络搜寻市场信息指导农业生产。但在信息泛滥的社会里,需要合理运用信息搜索技术、信息筛选技术及信息共享技术等让市场信息精、准、及时反映给每个农户。在农业生产、加工的产中环节,可大力发展精准农业、设施农业,依靠智能管理系统,实施农业生产全程电脑控制,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水平。如长沙县春华镇西瓜基地、株洲县设施农业建设基地等这些设施农业的发展为湖区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农业生产的产后环节,可运用信息采集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营销技术、电子交易平台技术等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改进农产品的交易方式。

(四)循环技术体系

发展循环技术,实现“变废为宝”。洞庭湖区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污染表现为上游的工业点源污染及湖区内部农业面源污染,所以要重点突破对工业和服务业排放于农业和农村的废物、农业自身排放的垃圾、农村与城镇生活垃圾再回收利用的循环技术的开发,实现城乡社会的生态互动与和谐发展。具体可包括:第一,农田循环模式。如秸秆堆肥回田模式、稻-鸭模式。这类循环模式简单易行,应首先在湖区得到广泛推广。第二,农牧循环模式。如猪-沼-果模式、鱼一猪一草模式。目前湖区已经广泛推广和应用了沼气技术,所以可在沼气循环模式当中重点开发其它能够实现农牧生态技术循环模式。第三,农村循环模式。如卫生厕所和农家肥堆沤回田模式。第四,城乡循环模式。加工副产物利用模式、城市有机垃圾利用模式。通过利用和结合传统技术及现代高新技术,发展循环技术体系,实现农业内部、农村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生态循环。

三洞庭湖区生态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发展思路

(一)加大对湖区技术项目研发及资金投入

首先,积极鼓励省级高校、科研院所及地方龙头企业申报有利于攻克湖区技术难题的项目。重点开展有利于湖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区域性重大应用技术、实用技术的开发和引进;积极引导地级市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引进与推广项目的研究。其次,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投资参与农业科技开发,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独立或合作创办农业科研机构,鼓励企业以购买成果、专利、合作研究开发等形式从事农业科技开发与产业化工作,使企业逐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促进多主体、多层次、分工有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加快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再次,健全湖区研发项目的资金投入机制。一方面,要加大财政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投入,逐步提高农业科技项目支出占农业财政支出的比例;另一方面,引导和建立高新生态农业技术开发的融资平台。可借鉴目前长沙市对科技创新项目的融资模式,湖区发展前景大、效益好的农业技术项目,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牵头,对其进行项目评估,并提供一定的风险资金进行项目担保向各大商业银行机构贷款,以解决农业技术开发前期的资金问题。

(二)加强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根据湖区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农业职业教育,开展高校特色教育,大力培养农业技术型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首先,在教育助学方面提高对农学类专业人才的支持力度。如学费减免、贫困助学、助学贷款、提高研究生科研补助比例等。比如将师范类专业毕业后支农的学生减免学费的政策经验借鉴过来,探索农业类院校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学费减免政策。其次,创新农业类专业高等教育。结合地方实际,开展与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课程教学。再次,拓宽农学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途径,如国际交流、校企联合培养、地方政府选拔人才送读等方式。最后,逐步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将企业、研究院所、高校等具有农业技术研究资格机构的科研项目与湖区涉农科技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及科技示范园区对接,高校的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他的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贫穷社会农民接受一种新农业要素的速度取决于采取和使用该要素的有利性,有利性取决于价格和产量及采用新要素的成本。因此,一方面,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结构合理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并创新农业科技的推广模式。根据湖区产业结构需要,科学选拔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逐步形成以高校、农业科技园及龙头企业的农业科技研发部门的技术人才为技术传播主体,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民专业大户为科技传播中介,广大农业产业工人为服务客体的一体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通过相应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户对生态农产品的收益预期。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一样具有效益的外溢性特征,要积极探索各种途径降低农户生态农业技术的采纳成本,提高生态农业技术的传播速度。如降低农户应用生态农业技术的风险,建立生态生产行为的补偿机制、提高生态农机具的价格补贴比例、提高农业科技示范补贴等。

(四)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在农业生态技术模式中,涉及到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机、水利、林业等多个单项技术。不同部门的技术之间是可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共同应用可实现“1+1>2”的生态效果、经济效果及社会效果。但从目前的行政管理机制来看,农业部门各级科研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行政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规划。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在湖区生态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方面,建立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粮食及其它涉农部门组成的农业科技协商制度,强化对农业科技重大问题和重大活动的组织、协调,加快农业科技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五)建立生态农业技术采用的激励机制

第11篇

关键词 六盘山景观示范园区;景观树培育项目;可行性;投资;效益;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154-01

近年来,彭阳县紧紧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培育,完善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项目建设,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的步伐。六盘山景观苗木示范园区是县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林果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介于古城至后峡公路和古城至青石公路的交汇处。景观树育苗项目是以经果林新品引种驯化、彩叶树种植、花灌木种植和苗木嫁接等为主的综合性花卉、苗木繁育[1]。通过项目实施,建成集苗木生产销售、技术推广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示范园区,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 可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健康发展

项目的实施将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健康发展,提高其绿化、美化品位,对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加速生态旅游型城市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生态及和谐社会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可示范推广园林绿化苗木培育技术

项目实施对园林绿化苗木培育技术的推广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人工引种驯化,在田间配套喷灌、滴灌等先进设备,实现了苗木生产现代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1.3 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其脱贫致富步伐

通过项目的实施,当地农民的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种植结构由原来单一种植逐步调整为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可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优势特色种植,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项目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1.4 是建设生态农业、探索农业生态旅游的有益尝试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给人以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结合项目区地域优势及有利的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建立资源、生态等为支柱,在规划理念上注入科技、旅游、示范、培训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的差异,选择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主导产业,为彭阳县乃至宁南山区探索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新路子。

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1 资源优势明显

一是水土资源丰富。项目区土地平整,土质肥沃,便于节水技术的推广。二是光热潜力大。项目区光热资源充足,为农业种植提供充足的光热资源。三是劳动力资源充足。项目区有劳动力210人,且群众参与现代农业种植积极性高,项目实施劳动力有保障。

2.2 发展前景良好

根据彭阳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城市苗圃用地不得少于建成区面积的2%,苗木自给率80%以上。目前已经确定了创建区级生态园林城市,六盘山景观苗木示范园区是县内唯一新建的特色产业园区,引种、驯化及销售城市景观苗木空间充足,满足全县城市绿化建设苗木需求,具有良好的循环发展机制和优厚的招商引资政策,经济效益十分可观[2-3]。

2.3 承载推广苗木科研成果

园区处于彭阳县古城镇郊区,物价较低,发展培育景观苗木可节省大量培育成本,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在发展特色乡土苗木、引种外地名优苗木和培育时令花卉、保障城市绿化美化苗木供给的同时,还将进行苗木科研工作,推广科研成果,提高全县整体苗木的生产水平。

3 示范园区基本情况

六盘山景观苗示范园区位于彭阳县古城镇任河村,占地34.67 hm2,2011年园内建成钢架式育苗温室40栋,面积5.33 hm2,水泥拱架育苗棚50栋,面积3.33 hm2,智能育苗温室3 500 m2,发展露地育苗10.67 hm2。

项目区年平均温度7.4~8.5 ℃,无霜期147~168 d,年均降水量为450~550 mm,≥10 ℃的积温2 200~3 100 ℃,海拔为1 500 m左右,主要土壤为侵蚀性黑垆土,2011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 450元。项目区是彭阳县境内立地条件、气候条件、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灌溉条件较好的区域,适宜发展景观苗木的生产。

4 建设目标、规模及投资概算

建设目标:引进观叶乔木、观叶灌木、观花灌木新品种进行人工培育并推广应用;以智能温室嫩枝扦插育苗为基础推广苗木科研成果。建设地点:彭阳县六盘山景观苗木示范园区。建设规模及内容:引进城市景观树育苗13.53 hm2、嫩枝扦插育苗3 500 m2,其中:观叶乔木35个品种23.46万株,占地7.67 hm2;观叶灌木21个品种19.28万株,占地3.20 hm2;观花灌木27个品种16.36万株,占地2.67 hm2;智能温室嫩枝扦插育苗8个品种131万株,占地3 500 m2。

项目概算总投资1 061.52万元,其中:观叶乔木600.75

万元;观叶灌木231.95万元;花灌木195.10万元;智能温室育苗33.72万元。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建成城市景观树育苗13.53 hm2,2年后各种观叶观花灌木出圃逾35万株,经过扦插育苗等繁殖技术可培育苗木逾20万株,产值逾600万元,2年后智能温室育出各种小苗100万株以上,产值逾200万元,3年后各种观叶乔木出圃逾23万株,产值逾900万元,综上分析预计总产值可达1 700万元以上。

5.2 生态与社会效益

项目建设过程中及后期经营管理中可使项目区部分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长期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项目的实施,推动全县种苗生产上规模、上水平。预计年产各种苗木400万株,不仅可满足县内景观绿化需要,而且可大量外运[4]。

6 参考文献

[1] 高雅琳,姜有忠.苗圃育苗要有的放矢[J].新疆林业,2009(3):20-21.

[2] 邓冬梅.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180.

第12篇

在扶沟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业典礼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严寒渐退,春意日浓。值此新年伊始,我们迎来了**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隆重开业。这是我县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县人民的一大喜事。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文秘部落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隆重开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前来参加开业典礼的各位来宾、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县作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之一。如何加快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升级上档,使农产品上质量、提品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县委、县政府着力思考、力求解决的严峻课题。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无公害农用药肥的生产和使用。**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包屯镇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由河北邯郸农药厂和包屯镇投资方共同投资500万元兴建,立足我县农业发展形势及周边地区实际,紧紧抓住这一市场商机,计划新上3条生产线,主要生产0.5%黎芦碱、叶面微肥和杀虫剂等无公害农用药肥。企业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00余万元,创利税450万元,可安排70余人就业。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建设发展,不但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而且对于壮大我县企业群体、推进项目建设进程、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春华秋实,前程似锦。**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业运营以后,希望公司全体员工要牢固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忧患意识,把质量和效益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建一流企业,带一流队伍,出一流产品,创一流业绩,敢与同行争位次,瞄准市场要效益,打出品牌,闯出路子,不断增强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为全县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县委、县政府也要求包屯镇党委、政府和县直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发扬过去的好传统、好作风,寓监督管理于优质服务之中,制定得力措施,大开方便之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为企业保驾护航,做好企业的坚强后盾,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帮助和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使其早日成为立足扶沟、面向全市、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无公害农用药肥生产企业和我县的利税大户、贡献大户。

最后,祝**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业大吉、生意兴隆、前景辉煌,祝各位来宾新年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