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云计算的基础知识

云计算的基础知识

时间:2023-07-12 17:0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云计算的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云计算的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 消防员;消防技术人员;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D035.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093-03

Results Analysis on Verification of Professional Technical Ability of First Fire Technical Personnel in Yunnan Province//Wei Zhenhua,Yan Lianyu,Luo Jiwu,Wang Jiachun,Li Shiyou,Yang Fang

Abstract Statistic analysis on the first building fireman occupation skill appraisal examination results of technical personnel of the fire construction and the fire technical service enterprise in 2012. Number, average score, standard deviation and pass rate of all level score interval,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ge, gender were calculated, and rankings were arranged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core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ge and gender showed that the basic knowledge examination score of 2889 examinee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skill examination score, the examinees of high educational background, young-middle-aged obtained better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and average score and pass rate of female examinee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examinee.

Key words fireman; fire technical personnel; occupation skill

2012年,云南省共有4批共3371人次消防施工企业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技术人员参加了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技能鉴定基础知识全国统一考试,共有3086人参加了技能考试,其中2989名考生(其中初级1863人、中级1126人)取得了两项成绩。这是云南自开展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首批建筑消防施工企业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技术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考生。这些考生大多数没有参加基础知识培训,绝大多数考生参加了2天左右的技能培训。结合考生基本情况,对这2989名考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可以为用人单位选聘和培养消防员及相关培训机构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考生学历、年龄、性别、生源地和考试成绩等基本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统计2989名考生各分数段的人数及比例、平均分、标准差等项目,计算不同学历、年龄、性别考生的人数及比例、平均分、标准差、及格率等项目。在此基础上分析考生考试成绩与学历、年龄、性别等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统计结果

考生的考试成绩整体情况见表1、表2。考生的学历、年龄、性别结构及考试成绩见表3~表5。

2.2 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初级消防员基础知识考试成绩平均分、技能考试成绩平均分、基础知识考试合格率、技能考试合格率、综合成绩合格率均高于中级消防员考试的相应项目;而两个等级考试的优秀率相当。

从表2可以看出,初级消防员基础知识考试分数主要集中在[80,90)、[70,80)、[60,70)3个分数段,人数比例分别为26.3%、24.2%、20.2%,技能考试分数主要集中在[80,90)、[70,80)、[60,70)3个分数段,人数比例分别为25.2%、35.4%、20.4%;中级消防员基础知识考试分数在5个分数段分布较为均匀,人数比例分别为17.2%、24.6%、20.9%、18.6%、18.7%,而技能知识考试分数主要集中在[80,90)、[70,80)、[60,70)3个分数段,人数比例分别为24.2%、29.5%、21%。整体上反映了考生基础知识考试成绩略好于技能考试成绩。

从表3可以看出,初级、中级消防员各学历层次人数从多到少的顺序为专科>本科>中专>高中>初中>职高>技校>硕士>博士,专科和本科学历的考生达到62%以上。消防施工企业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整体上高于消防控制室从业人员。从考试结果看,本科、硕士学历考生在基础知识考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本科、专科、职高学历考生在技能考试方面取得较高的成绩。

从考生年龄结构来看,初级消防员考生平均年龄29岁,年龄最大的考生73岁,年龄最小的考生仅17岁。中级消防员考生平均年龄35岁,年龄最大的考生68岁,年龄最小的考生仅20岁。从表4可以看出,初级消防员考生主要集中在20~29岁、30~39岁2个年龄阶段,达总人数的85.5%;而中级消防员考生主要集中在20~29岁、30~39岁、40~49岁3个年龄阶段,达总人数的93.4%。从各年龄段考生的平均成绩来看,初级考试考生基础知识考试平均分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60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

从考生的性别结构来看,消防施工企业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仍然以男性为主,但女性从业人员的比例较消防控制室从业人员中女性比例高。在初、中级消防员考试中,女性考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均高于男性考生,这种成绩分布与2011年的消防控制室从业人员类似。

3 结论

对首批消防施工企业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员参加建(构)筑物初级消防员职业技能鉴定全国基础知识统一考试和技能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不同学历、年龄、性别考生的人数、平均分、标准差、及格率进行计算和排序。云南2989名考生的基础知识考试、技能考试、综合成绩合格率分别为85.2%、85.4%、77.1%,优秀(≥90分)率分别为17.1%、6.8%、2.8%,基础知识考试成绩略好于技能考试成绩,中青年、本科学历考生取得较好的成绩,女性考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均高于男性考生。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 教学效果 因素

一、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是一个合格的专业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计算机这门课程并不一定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内容基本上是重新开始。兴趣比基础更重要。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如在课堂上能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完成一定量的理论和上机作业,可以轻松地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观察到,对计算机怀有一定兴趣的同学,在上机操作与考试中成绩明显领先。那怎样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呢?

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选取教学素材

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充满朝气,喜欢接触新的事物。老师在选取教学素材时,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他们喜欢与熟悉的内容,巧妙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与实践中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有竞争性的活动与比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在课堂上开展小型的计算机知识竞赛,采用小组比赛,分必答题与抢答题两种类型,邀请学生一起参与主持与记分,学生兴趣深厚,气氛活跃,效果良好。

3.结合计算机应用实际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操作实例和任务

计算机的发展迅速,应用日新月异,计算机课程本身为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应根据当前计算机应用的主流(而不是根据教材)来选择计算机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学生在操作任务的设计上,也应该考虑实用性原则,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操作任务,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操作中收获自信,提高协作能力。

4.组织相关的计算机兴趣小组

在中职学校中,可以根据开设的计算课程,开设相关的计算机兴趣小组,通过小组活动来进一步培养兴趣与提升能力。

二、重视“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学习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云计算”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前沿技术,走进社会多个行业,引起了一系列的行业变革。中职院校是我国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摇篮,其教学工作的质量与实效性直接决定人才的基本素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云计算”作为一项新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进行应用,是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发展新需求,也是必要举措。通过“云计算”的应用,从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入手,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对现有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进行创新,对传统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进行革除,是新时期提高教学工作实效的重要举措。

1.软件教学

在软件教学工作中,必须将“云计算”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将教学内容与新技术进行融合。在进行操作系统教学中,教师要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压缩,适当对于“云计算”设备的操作进行讲解,例如 WINDOWS 操作系统中“云计算”应用技术的讲解。在应用软件的教学上,教师可以以office 系列软件为例,通过在线办公的实现,让学生了解“云计算”技术对于办公带来的便利,通过对相关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云计算”技术的概念。另外,软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对手持终端设备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进行教学,并且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硬件教学

硬件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接触计算机时的第一部分内容。计算机硬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处理器从以往的低频、单核,发展到了现在的高频、多核,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硬件设备的出现,结合互联网技术,形成了一个新的互联网生态体系,智能电器的出现,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讲解新鲜事物,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并且展望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趋势。在硬件教学中,融入“云计算”概念,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云计算”技术对于社会生活的改变和积极的意义。

3.网络教学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改变了现代社会的信息交互方式。在“云计算”技术应用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智能设备、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满足数据处理与信息交互的需求。教师可以针对网络技术的发展进行教学,并且引入当前火热的移动网络的“4G 技术”,通过结合身边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在学习传统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网络技术发展的认识,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确保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与时俱进,让学生在日后工作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直接就业的专业型人才,毕业生应该具备某个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素质与技能,而且还应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具备必需的职业发展能力。在信息技术应用十分普遍、应用层次日渐提高的今天,扎扎实实地学好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对于中职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极寻找社会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需求,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有效提高学生日后的就业能力,让学生可以第一时间走上工作岗位。专业内容的设置还要积极为本专业教学工作服务,并且保证教学过程的与时俱进,新技术与传统基础技术进行结合,让学生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获得良好的拓展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云平台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出来。在新的教育形式下,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的承载主体,不断更新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水平。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广东科技学院计算机系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承担了全院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任务,自教研室成立以来,在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基础理论教学的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教学过程中发现因地域、教育水平、家庭条件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差异,造成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差异较大。我们曾在大一新生中做过问卷调查,已学过办公系统软件有60%左右,已学过计算机网络有20%左右,学过数据库和网页制作等其他计算机知识的同学则很少。所以,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适时地整合和更新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成为必须的改革内容。

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修订课程标准。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5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对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定位、目标、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做了分析和规划。依据白皮书,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更加系统、深入地介绍一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术与方法,并配合相应的实验课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保留原有比重,比如计算机的发展,二进制等知识,作为本科生课程,是不可削弱的。

2.操作系统知识。对于Windows的基本操作,许多学生使用操作系统已经不是难题,应重点讲述操作系统的管理功能。

3.计算机硬件知识。现在科技发展迅速,大学生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逐年加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硬件维护知识成为必然需求。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加大了该部分的知识比例,单独建立新章节,完整讲述计算机硬件知识。

4.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知识。作为文字处理软件WORD,一些基础知识可以略过,但是对于一些高级应用,比如表格操作、格式与排版,目录与索引的使用,应适当加大授课比重。对于电子表格EXCEL,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一般表格的编辑,因此这部分可重点讲述公式、函数与数据管理功能。而对于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因为自学容易,操作容易,所以可以用一次课时间介绍,重点讲述动画方案与自定义动画部分。

5.网络基础与Internet知识。简单介绍网页浏览、搜索信息、下载文件等当前学生最熟悉的知识,加强网络基础知识、硬件设备和协议软件以及联网的方式方法知识的讲述。

6.多媒体应用技术知识。这部分对学生来说是零起点,可重点讲述声音、图像的数字化以及数据压缩的原理,介绍相应的多媒体文件格式,至于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不宜在这门课占用课时,可单独设课供学生选修。

7.计算机安全知识部分和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知识。这一部分单独建立章节,计算机安全知识知识和工具软件的使用讲述可方便学生们更合理的利用计算机。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快速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教学中,我们采取理论和实践既分离又结合的教学方式,即课堂教学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将研究性课堂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操作类的实验和验证性的实验等要求学生在实验教程的指导下,基本能独立完成。随着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在实践环节中逐步增加了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平台的建设

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个核心内容。如何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受教育者为中心,除了体制、管理等诸多因素外,一个基本的客观条件就是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资源的改革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2012年下半年投入利用了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这个平台中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空间中的居民。

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学习环境中的“情境”、“交流”、“协作”等要素一并构建,构建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动态学习模块。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作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以适应青年学生倾向于利用网络接收信息、对所学内容进行筛选的个性心理需求和学习习惯。网络课程只是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的一个子模块,这个模块可以包含有相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的所有信息,同时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还包括其它的交互模块、课堂魔方(教学管理与评价模块)、快速导航模块,其组织结构是非线性呈现的。

1.构建课程动态学习模块: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网页制作技术,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材体系向网络课程教学体系转变,向学生提供以项目内容为单元的教学文档以及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重要概念,并根据教材变化和教学需要及时进行增减或更新,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或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

2.教学交互模块:通过自定义云平台中的模块来设计协作式的问题解决机制,为师生、学生之间提供各种在线交流沟通的途径或工具,如创建课程学习俱乐部、发私信、留言板和发微薄等在线交流。

3.课堂魔方(教学管理与评价模块):主要包括在线题库与试题管理、在线作业与测试记录、交互模块中的自由讨论记录、成绩查询等。

4.快速导航模块: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链接网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讨论专题。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计划”和对重要知识点或学习内容的超链接等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框架”,提示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的操作程序或步骤、学习进度、学习方法以及测试的反馈信息和成绩查询等。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还在根据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我们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做了一些设想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12,(5).

2]高丽平,刘姝.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结构改革及分层次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1,(16).

[3]牟连佳,梁皎,李丕显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

[4]叶惠文,杜炫杰.华南师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J].教改纵横,2008,(2).

[5][美]斯特弗,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

 

0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承担着向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任务。其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学习,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适应互联网+云计算高速发展的社会,适用于能力本位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第一年就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系统地教学,充分实现计算机应用服务专业发展的目标。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教的方面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是在机房讲授,一般是边讲边练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较为宽泛,大多采用案例实现office办公软件的实践教学。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采用学大纲,相同的教程,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授课模式,相同的试卷统一考试,直接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过于偏重基础知识与通用技能,忽略了计算机服务于专业的教学理念,无法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此外,教学内容选取不恰当。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多采取项目教学案例,以任务为驱动,完成实践内容的教学,但所选取项目多以验证性为主,经常缺乏职业背景,因此学生学习完成后仅是可以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无法与专业应用相联系,影响了学生职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某些专业中影响尤为明显,例如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此后的学期学习《会计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课程,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其他专业有很大不同,尤其在Excel电子表格教学方面的要求大幅度提高。

 

其次,从学的方面讲,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地域的不同,学生开始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也不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中学授课的程度也不同。现在高职学生有的来自于普通高中,有的来自于中等职业学校,有文科类也有理科类专业,学生在操作技能方面参差不齐,而有些地区的普高生甚至是计算机基础知识“0基础”。然而学校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中一般以大多数学生的进度为标准,有基础的同学“吃不饱”,而基础差些的“吃不了”。此外,很多学生对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的心理,没有从根本认识到21世纪的职业人,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已经成为职业生存的基本工具。

 

2 实施以专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将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引入教学中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对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终生需求,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实施以专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教学和考试内容要求不同,重点需要注意其专业需求。“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的是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发展。

 

在每年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及时与各个专业负责人进行沟通,有效完成专业对接。按照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需要相对应,使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制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计划时,请各位专业教师一起参加制定,根据专业需要提出对于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深度所应该达到的要求,然后对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做出调整和修订,以创建不同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基础知识模块”,另一部分是按不同专业要求制定的“专业应用模块”。

 

①在“基础知识模块”设计方面,要求课程内容需要覆盖如计算机基础常识、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计算机病毒防护和安全等基础理论;实践内容还是以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为主,提高学生的办公能力。

 

②在“专业应用模块”设计方面,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选择与其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在实现这一目标中,需要计算机的专业教师和不同院系的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实现专业的交叉和融合,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有的放矢。

 

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围绕着以专业为导向,重新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形式,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重新整合和重组其相关课程。新体系淡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实现了知识整合、交叉安排,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服务。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精心设计案例,适应专业特点。通常,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进行反复斟酌和思考,同时要注重本专业的需求,注意案例中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对接。如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财务报表”“工资表”等案例,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了解了财务相关报表的制作,从一入学就意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课是为了解决以后专业课学习的问题,是服务专业的必备工具。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软件”时,设计案例主要围绕的是财务相关的公式和函数,多使用数据分析和视图等工具,提高学生在“Excel电子表格”方面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讲授“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时,可以利用PPT内容提示向导、母版的改造、图表的插入等操作,制作财务报告幻灯片,向领导介绍财务状况等。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专业服务奠定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方式不仅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专业可以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体系。实训课程的设置需要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努力实现,在设计项目时,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专业的实际应用,不要为了设计项目而设计,而是要真实贴近工作岗位。

 

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充分使用微课慕课等形式拓展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在学校的相关站点提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件、习题、视频等资料,方便学生获取。目前微课形式在各个高职院校普遍开展实施,通过十几分钟简单而精炼的视频,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到一些基础而常用的技能,充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展了学生课堂外的动手实践内容。

 

3 结论

 

根据多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专业为导向”将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使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能够更有目标地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就业和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5篇

1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别较大

现如今计算机应用逐渐普及与应用,部分中小学生已经接触计算机,甚至部分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已经开始接触计算机,并且现在很多学校在中小学阶段就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但是由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不一样,造成踏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计算机能力层次不同。大一学生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于偏僻落后的农村,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天壤之别。有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系统地学习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娴熟的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已经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有部分同学,来自偏僻落后的农村,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薄弱。目前院校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由于学生的水平能力层次有差异,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无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基础扎实的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已经掌握了,不需要认真听课。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听得云里雾里,逐渐失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及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1.2教学目标不能和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衔接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除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外面,其余专业的学生都统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该课程所涵盖的知识模块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的使用、Word2010的使用、Excel2010的使用、Powerpoint2010的使用、Internet的使用、计算机安全与维护的基础知识等。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内容过于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过于广泛。非专业的学生本身相对薄弱,学习起来十分费劲。并且该课程知识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能很好地衔接,这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1.3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如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方式普遍是由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和知识,接着操作演示,最后才是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践操作演练,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和帮助。但是在理论部分,教师在讲解知识点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不乐意学或厌学,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操作部分,E-learning教学系统陈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及视频演示,所以,学生就根据操作步骤按部就班的操练,其操作结果近乎相同。这样,学生无法开发想象力,以及拓展与延伸学生的知识点。

1.4教学效果欠佳

目前,担任此课程的没有一线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等课程不熟悉,更不掌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情况,这样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师很难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很难准确的定位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造成教学效果欠佳。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1及时更新软硬件资源

软、硬件教学资源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先提条件,故为了顺利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务必要及时更新教学软、硬件资源。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及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才能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融入到课堂中,体现出“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力争让学生所学即所用。

2.2采取分级教学

新生入校之后,教务处组织全校计算机基础测试,依据测试成绩进行划分班级,依据不同的班级,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应略有不同。在教育教学课堂中,依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授课进度尽量放慢些,要详细讲解知识模块,然后再让学生实践操练,巩固所学知识,另外,还要腾一些时间让学生消化所学内容。这样日积月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缩短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而对于基础扎实的班级,除了讲解课程的知识点之外,还要拓展及延伸知识点。总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教学课堂效果。

2.3加强教师培训

针对担任此课程的教师要定时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网络信息最前沿的知识,十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外,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考核方式的改革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各个系部属于考查课,期末总评成绩由授课教师依据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按照相应的比例计算得出,目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采用无纸化考核,但是没有及时更新试题库的知识,知识点比较陈旧。学校应该针对这一门课程设计开发出标准化考试系统,针对传统纸质考试的不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智能化,设计开发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标准化考试系统,采用标准化考试系统,建立知识点试题库,对试题库进行科学、高效、经济、灵活的管理。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试系统操作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计算机知识越来越受到青睐。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高校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参考文献:

[1]贾遂民,张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郑州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7):71-73.

[2]朱鸣花,赵铭伟,赵晶,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3-35.

第6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第一学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水平的普及,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重视大学生计算机的操作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通过计算机课程的科学合理设置和优化,实现符合新形势和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已经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差异巨大。伴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推广,计算机基础作为辅助学科列入到各地中小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计划当中,约有75%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过相关培训。但由于计算机水平不作为升学和考核的依据,加之各个地区及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水平不尽相同,所以刚入学的高校新生,其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较大。由此导致高校组织计算机教学面临很大困难,凸显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模式与个体差异的实际矛盾。

(二)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佳。作为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公共基础课,一方面,学生尚未从高中教师单向授课模式中走出来,忽视计算机知识的实践的重要性和应用性,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依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学习目标单一,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从IPv4升级至IPv6,从vista到win7,从led到iphone的热销,从wifi到4G,甚至于云计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多数高校教材版本老旧,内容与社会脱节,使得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最新专业、行业资讯,所学知识难以适应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趋势,学习成效较差。

(三)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缺陷。在很多高校,为了解决基础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通常授课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授课过程缺乏互动性,学生也没办法对所学知识和操作有一个较为系统性的认识。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分专业、分层次、分重点的分级制改革。推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照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层次学生情况来制定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方案,实施分级制的改革。基础课教学针对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重点强调计算机与本专业的结合。艺术类专业侧重多媒体处理;语言类专业侧重办公自动化操作;会计类专业侧重数据库和网络基础;酒店和旅游类专业侧重电子商务等等。在满足基本授课知识点的同时,注重专业和行业相关知识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结合。按照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不同掌握程度,进行分级教学。将部分在高中时期参与过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考核,热衷最新IT资讯并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同学划分的A级,将部分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薄弱,甚至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同学划分到C级,更多介于这两个层次中间的为B级。不同层次的教学重点和要求有所不同。C级注重基础,A级突出应用。在授课中尽可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学模式。

(二)建立双目标双模块体系,引入机动课时的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以计算机一级考试考纲为指导的基础理论体系和以行业、生活方式为指导的应用操作体系。随着高校计算机考证的普及性和适用性,和社会岗位需求,以计算机一级考试考纲为指导的基础理论体系更好的实现了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目标。而以行业、生活方式为指导的应用操作体系的建立,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例如Android操作系统,智能手机,4G网络服务等热门关键词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应用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学期初和考核前各抽出一学时机动课时,用以向学生介绍当前IT热门关键词汇和含义,主流技术和普及性,以及变化趋势和行业动态。以此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应用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宜采用任务驱动法、网络环境平台建设和案例教学等综合的教学手段。理论性强的知识点和重点考核的基础知识,应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对于office集成的若干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软件应采用案例教学方式,用一个完整的案例使学生对零散的知识点有一个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而对于变化和更新快速的知识,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究和综合搜集整理归纳信息能力。课后可以分团队,以项目小组形式完成相应的任务目标。以任务驱动教学,提高同学的学习热情,更好的保障了教学效果。总之,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为了更好的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理解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的变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能够利用相关工具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是一项深入而持久的工作,我校尝试从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制定符合新形势的最优策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专业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第7篇

计算机应用论文3000字(一):基于专业融合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中职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如何将专业特性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中,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职计算机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鼓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出发,提出了基于专业融合的优化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内容课程教学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一)课程内容陈旧,缺乏专业特征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根据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和《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编写而成的。它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础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数据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和因特网应用(Internet)。

这些内容相对固定不变,局限于传统概念和理论知识,跟不上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速度。当前,多数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用上述通用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但职业教育有着鲜明的专业特点,如护理、药学专业,选择通用的计算机教材,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过大,应用技能比重偏小,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内容几乎没有。这种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不能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阻碍教学有序开展

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的来自条件较好的中学,有的来自乡村和欠发达地区;有的学生能熟练上网查找资料、下载文件、听歌看视频等;有的学生则基础薄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不深,打字练习时“一指弹”现象普遍,甚至连双击鼠标或右击鼠标都存在困难。基础差距严重阻碍了计算机教学的有序进行。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专业特征的分析

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日常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对学生所学专业或其他学科知识了解不深。“隔行如隔山。”例如,护理学和药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若不了解护理学和药学专业特征和岗位需求,在教学内容上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将专业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进行具体教学实施时,需将不同学科、专业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前期设计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理论知识和概念,要紧跟时展,依据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岗位要求进行。以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教师要定期深入医院和药房与专业教师商讨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专业岗位中的应用现状,及时体现到课堂内容教学中。例如,护理工作岗位中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技术、药房数据记录处理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例如,Word图文混排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内容包括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教师可以利用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海报”的方式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对任务进行简要说明,明确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疑难问题时可采用的方法。具体如下:学校宣传部接到任务,要到海城镇10所小学开展“保护眼睛”宣传活动,请学生们为他们设计宣传海报,要求版面美观。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知识点的操作。其中,文本框像一个容器,可放置文本、图形和表格等内容。为了美化版面,突出设计内容,可以通过为海报添加图片来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字内容,图片可以从剪贴画库、网站或本地磁盘中获取,再通过美化修饰图片增强排版效果;文档标题使用艺术字,可以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增强视觉效果。这样的综合实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能通过与专业结合的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点,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宣传海报制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二)课堂教学实施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必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教师在了解班级情况的基础上,可使用分组互助教学方法,组内进行“一对一”帮扶对,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对教学课程和课堂作业根据难易程度进行不同层次划分,准备基础篇、提高篇和拓展篇的导学案和课后作业,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相应的内容。基础篇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这是最低要求,提高篇是鼓励学生参与,拓展篇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以便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EXCEL创建工作表”教学时,教师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具体任务发送到学生端,要求学生编辑“住院费用一览表.xsl”的列宽和格式设置,并且完成序号和20位“合作医疗证号”的输入并提交给老师,教师收到作业并加以批改。课中教师将作业情况总结归纳,请完成作业较好的学生演示工作表格式化的操作步骤、演示合并单元格等;教師强调自动填充功能的使用方法,解决输入多位数字时不能在表中显示的问题。对于课前、课中、课下的个别问题,学生可以在学校网络平台发帖提问。

混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手段已成为主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包括微视频、课件、导学案和网络资源等,也解决了传统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注重对学生操作的能力培养,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时要结合线上课程资源进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与沟通条件,鼓励学生整合问题,自行探究难点。

在课程实施环节,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演示,明确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对技巧性的操作进行演示,将操作中的重点或难点设计成小任务,让学生模仿练习。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定期推出课程资源,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供精品课程或相关教学实践项目,发挥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和直观化,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质量。例如,运用因特网教学时,将药方搜索融入其中,运用幻灯片教学时,从未来的职业特点及职业道德入手制作幻灯片,把这些内容融入课堂,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的专业角色,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课程评价反馈

灵活多元的考核方式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尽可能设计全面精准的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考核,如结合学校网络平台中的平时学习记录、作业完成情况、专业教师的相关内容反馈等进行评价。合理设置分数比例,注重学生纵向发展,以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综合实践素质为目的来设计评价方式。

三、小结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形成了与专业融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但多样化的专业差异、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同专业的发展诉求是客观存在,如何将不同领域的内容细化具体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还需要持续调查分析。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专业融合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中职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如何将专业特性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中,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职计算机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鼓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出发,提出了基于专业融合的优化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内容课程教学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一)课程内容陈旧,缺乏专业特征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根据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和《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编写而成的。它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础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数据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和因特网应用(Internet)。

这些内容相对固定不变,局限于传统概念和理论知识,跟不上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速度。当前,多数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用上述通用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但职业教育有着鲜明的专业特点,如护理、药学专业,选择通用的计算机教材,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过大,应用技能比重偏小,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内容几乎没有。这种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不能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阻碍教学有序开展

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的来自条件较好的中学,有的来自乡村和欠发达地区;有的学生能熟练上网查找资料、下载文件、听歌看视频等;有的学生则基础薄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不深,打字练习时“一指弹”现象普遍,甚至连双击鼠标或右击鼠标都存在困难。基础差距严重阻碍了计算机教学的有序进行。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专业特征的分析

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日常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对学生所学专业或其他学科知识了解不深。“隔行如隔山。”例如,护理学和药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若不了解护理学和药学专业特征和岗位需求,在教学内容上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将专业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进行具体教学实施时,需将不同学科、专业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前期设计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理论知识和概念,要紧跟时展,依据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岗位要求进行。以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教师要定期深入医院和药房与专业教师商讨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专业岗位中的应用现状,及时体现到课堂内容教学中。例如,护理工作岗位中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技术、药房数据记录处理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例如,Word图文混排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内容包括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教师可以利用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海报”的方式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对任务进行简要说明,明确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疑难问题时可采用的方法。具体如下:学校宣传部接到任务,要到海城镇10所小学开展“保护眼睛”宣传活动,请学生们为他们设计宣传海报,要求版面美观。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知识点的操作。其中,文本框像一个容器,可放置文本、图形和表格等内容。为了美化版面,突出设计内容,可以通过为海报添加图片来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字内容,图片可以从剪贴画库、网站或本地磁盘中获取,再通过美化修饰图片增强排版效果;文档标题使用艺术字,可以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增强视觉效果。这样的综合实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能通过与专业结合的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点,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宣传海报制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二)课堂教学实施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必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教师在了解班级情况的基础上,可使用分组互助教学方法,组内进行“一对一”帮扶对,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对教学课程和课堂作业根据难易程度进行不同层次划分,准备基础篇、提高篇和拓展篇的导学案和课后作业,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相应的内容。基础篇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这是最低要求,提高篇是鼓励学生参与,拓展篇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以便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EXCEL创建工作表”教学时,教师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具体任务发送到学生端,要求学生编辑“住院费用一览表.xsl”的列宽和格式设置,并且完成序号和20位“合作医疗证号”的输入并提交给老师,教师收到作业并加以批改。课中教师将作业情况总结归纳,请完成作业较好的学生演示工作表格式化的操作步骤、演示合并单元格等;教師强调自动填充功能的使用方法,解决输入多位数字时不能在表中显示的问题。对于课前、课中、课下的个别问题,学生可以在学校网络平台发帖提问。

混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手段已成为主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包括微视频、课件、导学案和网络资源等,也解决了传统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注重对学生操作的能力培养,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时要结合线上课程资源进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与沟通条件,鼓励学生整合问题,自行探究难点。

在课程实施环节,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演示,明确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对技巧性的操作进行演示,将操作中的重点或难点设计成小任务,让学生模仿练习。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定期推出课程资源,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供精品课程或相关教学实践项目,发挥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和直观化,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质量。例如,运用因特网教学时,将药方搜索融入其中,运用幻灯片教学时,从未来的职业特点及职业道德入手制作幻灯片,把这些内容融入课堂,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的专业角色,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课程评价反馈

灵活多元的考核方式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尽可能设计全面精准的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考核,如结合学校网络平台中的平时学习记录、作业完成情况、专业教师的相关内容反馈等进行评价。合理设置分数比例,注重学生纵向发展,以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综合实践素质为目的来设计评价方式。

第8篇

 

随着我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积极采取灵活务实的军事外交手段来提升国家和军队的国际影响力。为外国军队,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军官,是我国军事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军软实力的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

 

1 外训教学的主要特点

 

外训教学是外训工作的重要部分,外训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到外训工作的成败[3]。有别于内训教学,外训教学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1 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其他语言为辅

 

虽然外训学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人种,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大多用英语交流。因此,在外

 

训教学中,教员应全英语式教学,这就要求外训教员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此外,也存在一些外训学员不会英语,用他国语言交流。那么,不就需要译员作为中间的纽带,将授课内容传授给外训学员,还需要教员与译员的密切配合,良好沟通。

 

1.2 外训学员的差异性

 

来自不同国家的外训学员在经济水平、文化渊源、宗教信仰、学历层次等有一系列的差异[3]。外军学员都是各国国家经过严格的筛选与考核而推荐来受训,因此学员具有良好的理论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但由于各国经济水平、宗教文化、军事力量不同,所以导致外训学员呈现着以下特点: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国情军情文化习俗及宗教信仰不同、学习目的和意义不同。

 

2 开设《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外训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的快速发展,未来的战争必将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陆海空的联合作战。鉴于计算机技术在军事战争中发挥的重要地位,我校对外训学员开设了《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这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为提高外训学员的计算机水平、为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的外训学员奠定基础。以下从两个方面探讨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

 

2.1 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化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战争更趋向于陆、海、空的协同、联合作战,计算机已经成为战场信息传输的神经系统,在作战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外训学员开始这门课程,一方面,让他们更系统的学习计算机各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让他们从实际应用出发,提高对计算机的实

 

际操作能力,包括对常用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通用软件的操作以及基于网络的编程等。最终,待外训学员回国后,可以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迁移到自己国家,并在各自国家的军事战争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 外训学员对《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应用》具有浓厚的兴趣

 

我校的外训学员是经过他国国家层层筛选推荐培训的,具备良好的军事素质、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4]。在计算机领域,外训学员对计算机各类专业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计算机网络编程及各类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具有强烈的兴趣。外训学员学习方向和目的明确,他们渴望掌握娴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渴望能将所学计算机技能应用到日后的军事工作中。

 

3 实施《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外训课程的有效教学手段

 

3.1 实施分层次教学

 

由于各国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外训学员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统一的教学模式

 

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外训教学需求,所以分层次教学已成为外训教学改革的首选。我们很早就对《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应用》开始尝试了分层次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措施分为:首先,在外训学员入校后,采用下发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是否学习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及其主要内容、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的了解与掌握程度、对哪些计算机专业内容有浓厚的兴趣,问卷调查采用选择与问答相结合的模式进行。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已经掌握外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将授课内容分为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基础课程主要针对基础知识较差的外训学员开设,包括常用的办公软件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高级课程主要针对基础知识较好,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外训学员,开设程序语言设计等课程。

 

最后,在同一班次、同一课时开展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容易产生“个体歧视”的错觉。为了避免外训学员产生“歧视”这种情况,并没有将外训学员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而是在同一班次同一课时同时开展基础教学和高级教学。首先对外训学员授予基础教学,并布置基础教学任务。对在课上可以快速熟练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外训学员给予高级课程的授课和指导。

 

有效采取分层次教学可充分地调动了外训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提高了课程授课的质量和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实践检验,达到了良好的预期目标。

 

3.2 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该课程的授课内容覆盖面广,包括计算机的各类基础知识。例如,office办公软件、操作系统、多媒体教学、数据库、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等理论知识,可以让外训学员充分掌握和理解计算机的各类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外训学员的计算机基本素质、拓宽知识面。

 

该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外训学员,授予高级语言程序设计、Flash动画设计、数据库编程和计算机网络编程等内容,提高了外训学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了外训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

 

3.3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外训学员,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对于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外训学员采取研讨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外训学员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外训学员计算机的实际动手能力。

 

3.4 鼓励外训学员参加与计算机相关的各类活动

 

我校每年都开举办计算机文化节、程序设计大赛、计算机前沿技术讲座等活动[5]。鼓励外训学员参加这些活动,一方面,可充分提高外训学员的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锻炼外训学员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方面外训学员更好的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

 

3.5 考核方式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应用》这门课程在考试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笔试,将课堂表现、课程实验、课后作业、期末测试纳入课程最终成绩,课程最终考核成绩=课堂表现(10%)+课程实验(30%)+课后作业(10%)+期末测试(50%),充分考查了外训学员的综合能力。

 

基于上述有效措施,《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应用》课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外训学员在学校举行的各类计算机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4 实施《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外训课程的几点思考和设想

 

虽然本课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仍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外训学员计算机的技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尝试以下教学手段。

 

4.1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学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手段,可提供给学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自主学习。因此,将授课内容制作成网络教学资源已是大势所趋。网络教学一方面为外训学员提供了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让外训学员根据各自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借助这个平台,可以方便外训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4.2 积极采取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大学将发展MOOC作为学校的“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共享,以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6]。因此,在外训教学中开展MOOC和翻转课堂混合的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拆解课程内容,丰富课堂活动,促进教员和外训学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切实提升课程教学效率。 当然,将MOOC和翻转课堂混合的教学模式必须考虑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翻转课堂活动及在线学习行为与课堂教学行为三方面的衔接关系。

 

5 结束语

 

本文从外训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课程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在课程实施过程采取的有效教学手段,并给出了在未来外训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的创新性教学手段。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思维;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017402

作者简介:马宪敏(1979-),女,硕士,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信息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教学。

0引言

计算思维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理论和技术解决计算时代各种问题的思维能力。计算思维和“读、写、算”能力一样是计算机从业人员必备的思维能力之一。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使得计算机教育逐步从技能培养向思维能力培养转变。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基础课程。为了全面培养和构建学生的计算机思维意识,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计算思维改革。

1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教学

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提出了计算思维的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1]。时至今日,计算思维已经被普遍认为是近10年内计算机学科最具基础性和长效性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计算思维的重要性也引起了我国学者广泛关注,学者们对计算思维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初步成果。2010年7月20日,中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西安会议上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确定了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2]。

在C9联合声明中,把计算思维定位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的核心能力。事实上,计算思维能力还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知识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思维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用抽象思维求解理论问题的能力、用计算机语言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都是日后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高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变了以往以演示和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多计算机系统知识的讲解,如软硬件结构、网络多媒体技术等。为了进一步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信息科学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体系、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以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任务的。如何从具体的学科领域和方法层面展开教学,如何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思维联系起来,这些都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结合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现状,笔者院系提出了在兼顾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前提下增加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计算机相关技术内容,并采用分系分专业分层次教学的形式来展开教学,具体即是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和职业需求的不同,采用计算思维分层教学理念来划分课程体系结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如图1所示。

分层教学方案是一个“1+X”的教学体系,1代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X则是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实践能力和职业需求划分的拓展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拓展课程进行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通过测试评级分为基础班、普通班和提高班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都不同,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也是根据层次划分。在拓展课程中,采用分层思想将各类拓展能力训练按照专业背景划分,这样有助于以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同方向的能力拓展也体现了计算思维中个人知识体系建构思想。

这种分层次的课程改革方案涉及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的优化配置。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分析相关课程的定位及构成要素,通过拓展课程来体现理论、技术、工程、工具、服务和应用等多维度的能力培养。教师在分层教学改革中要将教学层次化、结构化和过程化,引导学生从理论起点过渡到应用终点,通过计算机思维的抽象与升华来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要切合教学实际,探索合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构成要素,要突出学科基础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3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可以轻松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但缺乏实践能力;有些学生在项目驱动教学中表现良好,可以完成相关的课程实践内容,但只是简单的模仿,换一个实践项目就无从下手。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计算思维能力,学生没有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具备自我思考的能力,这样就造成了只能死记硬背和简单模仿,很难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

将计算思维的理念注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等角度把握系统化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强调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意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目前,主要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的改革研究与探索,具体的教学思路如下:

(1)课程体系。学院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初步设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整个课程体系分为4个层次,分别对应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4个知识领域: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3]。这些课程又可以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基础课如全院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VisualFoxPro》、在商学系开设“电子商务”课程、艺术系开设“Photoshop”课程、英语系开设“多媒体技术”课程、中国语言文学系开设“网页设计”课程等专业限选课。选修课为学生自选课程,课程包括《flas制作》、《算法基础》、《网络基础》等计算机课程。

在课程内容方面,要突出基础知识普及和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大量的计算机名词、设计细节往往使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变得琐碎、教学难度加大,可以适当梳理和删减,突出核心的基础内容。例如磁盘数据只需要知道存储原理和工作过程,了解格式化的方法,并不必要拘泥于磁道、扇区、柱面等。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要突出计算机程序的设计思路而不是程序语言本身的实现。在这类课程中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确实理解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在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相关的课程中,要突出相关应用领域解决问题的核心思路和基本技术,例如数据库的数据查询、多媒体信息的编码和传输等。总之,就是要在课程内容中体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去除或减少枯燥的计算机理论概念和复杂的专业技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思维导论这门课程。该门课程从计算机的理论基础出发,介绍了计算机技术的起源、计算理论和计算模型、计算思维的基本理论等,对于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思维的基础内容、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计算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的作用都有很大帮助。

(2)教学方法。在明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后,各任课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将计算思维的理论融入课堂教学。根据分层教学的设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理论基础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类型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训练。例如对理论基础较为扎实而实践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展开教学,让这些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重点渗透与拓展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讲解与展现计算机学科的思维方式,思考与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启发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训练;对于动手能力强、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加大基础知识讲解的力度,例如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培训来增强他们的理论水平,让他们掌握持续学习和专业技术研究的能力。总之就是要因材施教,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突出基础知识掌握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4结语

培养具有信息素质的专业人才,是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相关应用技术只是形式,最终要培养的是学生用计算思维分析问题和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计算思维融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并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因材施教展开教学,将有助于课程教学从“教师教学生”向“学生自己学”的转变,符合目前面向能力培养的高校教育改革思想,是课程改革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彩云,王军华.计算思维视野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构建[J].高教论坛,2012(2) :7577.

[2]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10 (9):711.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职教学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学生自身的素质情况。

首先分析一下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对象的现状:

由于近年来大学、高职、普通高中扩招, 因此中职生源较差, 总体水平偏低,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部分学生来自较偏远的农村,家庭贫困, 对于计算机的了解甚少。而来自城市的另一部分学生比较早接触计算机所以对计算机比较熟悉, 不仅对基本操作很了解, 对于网络也基本了解。

学习兴趣低是当前中职学生的又一大现状问题,“没意思”、“没劲”“无聊”……成了某些学生的口头禅。因为这些学生早在小学到初中阶段也产生了厌学情趣,到了中职学校又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大部份的学生不知上了中职学校后要干什么。整天无所事事。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来探讨一下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中职计算机教学,开始阶段最重要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很难想象对计算机没有一点兴趣的人能学好计算机,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乏味的计算机理论课,就会难倒了大部份学生,使学生产生厌心理。

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简单易学的东西入手,如教学生做精美的卡片、带学生上网、动漫制作、打字游戏,等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学习计算机的构造、信息的存贮及表示等,但其间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有些东西要求学生掌握,但有些东西只要求学生了解。激起学生对电脑的浓厚兴趣,这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总之,开设的课程以实用为主,少而精;至于教学方法,不必费时讲太多的理论,主要教他们操作的方法与步骤,有些教师本来抱着让学生深入了解的心态,结果理论太多,适得其反。

二、进行课堂改革,因人施教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 调动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 还需要因材施教, 进行分层次教学。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大胆对课堂进行改革。课堂分为基础篇及提高篇。每节课的基础篇讲解占课堂的百分之七十, 提高篇讲解占百分之三十。基础篇是针对底子比较差的学生, 讲一些简单、使用的操作, 确保他们能听懂、会操作。提高篇针对计算机能力稍强的学生, 在对基础篇学会学好的同时,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给他们灌输一些操作技巧、讲解一些计算机日常处理常识。

作业根据讲课内容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上机操作时, 由底子好的学生辅导底子差的学生, 结作互助小组, 使他们共同提高, 共同进步。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 多加鼓励, 个别指导, 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指导他们把题目做完。

三、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需要师生双方面的配合。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和指导作用,调动和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地进行学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达到教与学的统一。特别是在实践操作过程当中,可以给一些操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做演示给其它同学看,这样既能给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也达到互动的作用。

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协作学习” “任务驱动法教学”“参观学习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选择的内容和工具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比较,开阔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在众多的设想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最优化的结论,选择最合适的内容和工具进行设计制作,同时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要教好职业中职的计算机是很不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四、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理论的升华,两者密不可分。有的学生讲起计算机口若悬河,操作起来却是笨手笨脚;有的学生操作如行云流水,可问及基础知识,却是目瞪口呆。特别是一些玩游戏比较多的同学,对于操作他们往往不是什么问题,但是提到理论就不知所云,所以对于一些操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平时多看书,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

作为中职教师,理论和实践应一起抓。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就应当让他去实践,检验自己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往往有眼高手低的感觉。在课上觉得什么都懂,可一上机就错误百出。

另外一种情况,是学生课上听得如坠云雾,可一上机,就有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例如,在计算机网络VLAN的划分时,很多学生都不知所云,但是给他们动手实验的时候按照步骤去后大部份都豁然开朗。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实物来辅助讲解并给学生足够的动手操作时间。

五、制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中职生因为相当一部分都是中学学习成绩不理想,很少能受到老师的赞扬(甚至于对所有老师缺乏基本的好感),看似满不在乎,实际上自尊心极强,非常“好面子”。很难想象,对一个不喜欢的老师所讲的知识学生能接收多少。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关心、爱护、理解每位学生,师生之间通过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建立起信任关系。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到心情愉快、有信心;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时,教师应要给予启发、引导,不能训斥、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求知欲。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把教师当作伙伴、知心朋友,才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也才能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不断健康发展。

目前, 职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硬件、软件的更新、教学对象的差异, 计算机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出要求:“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胜任职位需要, 能够就业”更是激励着我们想方设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从而培训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培养策略;分析

计算是数学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环,在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需要计算的支持。因此,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与提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有所下降,但对于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讲,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是必要的。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数学学习质量。在当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注重计算方法、轻视计算实践的不良现象。因此,笔者选择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以口算能力的提高,助推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是其计算能力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必然。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可以利用有效的口算小活动来促进小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选择在每天数学课堂的课前两分钟,对学生进行口算小测验。在课堂开始之时,学生的精力很难集中,而口算测验可以让学生浮躁的心平静下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暂的口算测验中,学生可以尽可能快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教师为学生念题,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题目进行记忆与口算、检查。学生的不同感官在口算测试中被调动起来,有利于学生口算能力的快速提高。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安排每天的口算训练。在学习《加法》时,教师可以针对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数学学习能力为基础,为学生制作口算卡,让学生每天进行口算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口算能力会得到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二、以计算基础的牢固,助推小学数学教学

计算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良好的头脑,更需要小学生具有正确的计算方法。小学生面对不同的计算题,要想快速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需要对运算的方法与定律的使用进行考虑。不同的计算题需有不同的计算法则与明确的公式,小学生只有对这些计算基础知识进行牢固地掌握,才能高效与高质地完成计算学习任务。

比如,在学习《混合运算》的时候,学生只有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了解混合运算的方法,才可以正确地对混合运算题目进行处理。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计算之前,教师要对这些运算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在清楚了解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混合运算练习。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具有较为丰富的运算基础知识。在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时,教师也不可以忽略基础知识的巩固。在进行计算的专题练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之前所掌握的运算知识进行回顾与总结,使学生可以正确地用运算方法进行运算,促进学生运算质量的提高。

三、以计算习惯的形成,助推小学数学教学

无论是哪一个学科的学习,哪一项学习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永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就要对学生的计算习惯进行培养,使学生在良好习惯的指导下不断规范自己的计算行为。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计算题目的布置。一些学生会选择口算,一些学生会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胡乱地打草稿,一些学生还会选择抄袭他人的计算成果。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与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利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学生计算打草稿的习惯进行培养与引导,让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对于过于自信不愿意打草稿的学生,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草稿存在的重要意义。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鼓励学生具有谨慎的数学学习态度。在学习《减法》的时候,教师不能过于在意学生的做题速度,以准确率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久而久之,学生会放下急迫的心情,转而关注计算质量,慢慢养成打草稿的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打草稿,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这样一来,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会建立起关注速度与质量的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计算能力是学生开展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也是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其个人的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以及个人生活都具有直接的影响。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当代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计算能力的重要作用,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12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在对学生的考核方法方面,更加科学和合理,因此,教师应该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重点探讨了高中化学的一轮复习策略,教师通过采取有效的复习策略,使学生进行充足的准备迎战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关键词:高中化学一轮复习基础知识规范训练专题复习

0前言

在进行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的时候,教师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一是,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认真分析高考考试说明,为复习确定方向,避免做无用功。二是,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不断的夯实基础[1]。三是,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规范训练,掌握得分的要点,不要由于马虎或者书写的不规范而丢分。四是,教师还应该重点把握专项复习,将化学知识进行不断的系统化,帮助学生备战高考。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认真分析高考考试说明

在高考化学的复习中,不能盲目的去学习,需要有一个总体的目标去引领着学生去复习。在第一轮复习中,需要有重点的进行复习,而那个重点来自于哪里?我们应该认识到重点应该在高考化学的考试说明上。要明确新课程理科综合考试化学科的特点、内容和要求,对高考考试说明不作要求的内容,像:电离度、卤化氢和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硫化氢的性质等内容复习不要涉及;对高考考试说明重点强调的,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臭氧、过氧化氢、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等,要特别关注 [2]。因此,在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中,应该根据高考化学的考试说明,有重点的进行复习,一定要增加复习的针对性。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才能够避免做一些无用功,既能够减轻学生的复习压力,还能够在复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基础知识进一步的挖掘

针对于对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研究,从而可以发现,每年出现的新题一般都不是很难,怪题、偏题越来越少。总体上强调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和对基础知识延伸方面的考察,而且一些高考的试题能够在课本上找到原型 [3]。从而可以看出,高考化学命题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基础知识命题的基础上,对知识延伸方面的命题。因此,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任何的考试命题都来自于课本,教师应充分的利用课本上的知识,回归课本,回归教材,只有全面的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延伸,透彻的理解好课本上知识和解题方法,才能够在高考化学解题中寻找到突破口,从而顺利的解出试题。

3重视规范训练

计算能力是高考的四大能力之一,但也是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之一。 学生在解答题中,前面的习题一般较为基础,也是学生比较容易得分的地方。因此,在高考化学的一轮复习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在前面的习题中稳扎稳打,该写的步骤一定要写全,尽量做到会的习题能够全部的拿到分。选择题、填空题在考试中比例较大,分值较高,其正确率和速度也直接影响着高考的成绩。 因此,在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中要强化对解答选择题、填空题的方法指导。

4把握专题复习

在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中,教师还应该不断的把握对于专题的复习。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之后,应该与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总结,进而形成一个一个的专题,高中化学要求的专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律、周期表(3)分子结构、晶体类型(4)化学反应与能量(热化学方程式)(5)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6)电解质溶液(PH、离子方程式、水解、电解等)(7)氧化还原原理的应用(8)典型的非金属卤素(9)氧族元素(10)氮族元素(11)碳族元素(12)碱金属(13)镁铝铁(14)同分异构(15)烃及其衍生物(16)糖类、蛋白质、油脂(17)有机合成材料(18)物质的量及计算(19)化学式和结构式计算(20)方程式计算通过对上述知识进行专题复习,从而加快对于知识的整合,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的系统,使其在考试中,能够举一反三,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5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中化学一轮复习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进行高中化学一轮复习的时候,教师需要制定相关的有效复习的策略,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而不断的帮助学生为高考做好准备,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教师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应该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积累实际的教学经验,多进行学习和交流,进而创新出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黄云鹏.新课程下高三化学复习的备考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