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云计算技术发展现状

云计算技术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13 17:22: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云计算技术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云计算技术发展现状

第1篇

1.面向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能耗建模方法 

2.云计算安全:架构、机制与模型评价

3.云计算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4.云计算采纳行为研究现状分析 

5.Google三大云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分析流程的技术改进优化研究

6.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 

7.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  

8.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 

9.推动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 

10.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 

11.我国云计算教育应用的研究综述  

12.云计算及云计算实施标准:综述与探索

13.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 

14.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实现方法探析 

15.云计算和云数据管理技术  

16.基于云计算的多源信息服务系统研究综述 

17.云计算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18.云计算系统相空间分析模型及仿真研究 

19.云计算时代关键技术预测与战略选择

20.云计算方案分析研究  

21.基于云计算的B2C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优化  

22.面向图书馆的云计算研究综述  

23.云计算时代的数据中心建设与发展 

24.基于Hadoop的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研究 

25.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 

26.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电网信息平台 

27.云计算资源调度研究综述 

28.论云计算的服务质量 

29.我国云计算教育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0.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  

31.云计算技术发展分析及其应用探讨 

32.云计算应用服务模式探讨 

33.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会计、审计的挑战

34.构建云计算平台的开源软件综述 

35.云计算安全研究 

36.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  

37.基于企业视角的云计算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38.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新能源应用:研究现状与趋势  

39.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文件迁移模型研究 

40.云计算:构建未来电力系统的核心计算平台

41.移动云计算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2.云计算中虚拟机放置的自适应管理与多目标优化 

43.云计算:概念、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  

44.基于虚拟散列安全访问路径VHSAP的云计算路由平台防御DDoS攻击方法

45.云计算集群相空间负载均衡度优先调度算法研究 

46.电力系统云计算中心的研究与实践 

47.云计算初探  

48.随机任务在云计算平台中能耗的优化管理方法 

49.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 

50.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51.云计算中调度问题研究综述

52.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

53.云计算安全研究综述  

54.云计算中数据隐私保护研究进展  

55.云计算应用及其安全问题研究  

56.基于云计算的电力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57.基于云计算和极限学习机的分布式电力负荷预测算法 

58.美国联邦政府云计算战略  

59.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新型电子取证研究 

60.云计算信息安全分析与实践 

61.基于Openstack的科研教学云计算平台的构建与运用  

62.云计算安全关键技术分析  

63.云计算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 

64.基于云计算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65.面向云计算环境的能耗测量和管理方法 

66.基于云计算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67.云计算概念、模型和关键技术  

68.云计算环境下的审计业务模式变革研究 

69.基于Hadoop的分布式云计算/云存储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70.云计算环境中绿色服务级目标的分析、量化、建模及评价

71.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发展 

72.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73.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云计算技术发展现状研究 

74.云计算的价值创造及其机理  

75.云计算环境下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76.寄心海上云:云计算环境下的知识管理 

77.基于云计算的居民用电行为分析模型研究 

78.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  

79.基于效用的云计算容错策略和模型 

80.云计算环境下的智能决策研究综述  

81.云计算安全风险因素挖掘及应对策略 

82.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83.云计算安全需求分析研究 

84.智能电网中虚拟化云计算安全的研究 

85.云计算架构下的移动学习 

86.基于云计算的终身教育服务平台设计 

87.云计算在电力系统数据灾备业务中的应用研究 

88.云计算与图书馆:为云计算研究辩护 

89.浅谈云计算技术  

90.云计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91.云计算环境下的著作权制度:挑战、机遇与未来展望 

92.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模型的研究 

93.云计算发展态势与关键技术进展 

94.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 

95.国外云计算发展现状综述  

96.云计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影响  

97.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以浙江开放大学为例 

98.云计算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研究  

99.对云计算技术及应用的研究 

100.云计算应用展望与思考  

101.云计算给图书馆带来的发展机遇  

102.云学习:云计算激发的学习理念  

103.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云服务模式研究  

104.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 

105.云计算及安全分析  

106.一种云计算操作系统TransOS:基于透明计算的设计与实现 

107.基于等级保护的云计算安全评估模型  

108.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  

109.云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分析  

110.云计算技术简述  

111.云计算综述与移动云计算的应用研究  

112.中国云计算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  

113.云计算安全问题  

114.云计算下的国外图书馆联盟服务研究 

115.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综述  

116.云计算在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探究  

117.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信息平台的构建  

118.云计算技术驱动下构建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环境的探讨  

119.云计算支撑信息服务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 

120.云计算环境下基于协同过滤的个性化推荐机制 

121.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技术研究  

122.云计算模式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123.云计算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初探 

第2篇

1.截止到2015年,终端用户花在云服务上的花费将超过1800亿。

2.据预测,截止到2018年全球云计算设备将达到791亿部。

3.对于云计算应用,如果要求用户只能选择一个应用,25%的用户选择云存储。

4.截至2014年,美国的企业将会在云计算和托管服务管理上花费超过130亿美元。

5.纵观未来五年,公共云中的工作负载每年将增长44%,与此同时本地计算工作负载呈现8.9%的增长。

6. 82%的企业表示将通过迁移到云计算环境来降低成本。

7.超过60%的使用云计算技术来运营IT相关业务。

8. 14%的企业在使用云计算技术后,缩减IT。

9. 80%的企业表示,迁移至云计算后的六个月后就看到了明显的改善。

10. 32%的美国人相信云计算是未来。

11.目前,已经有1 exabyte的数据存储在云端。

12.超过半数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目前正在将敏感或是机密数据上传到云端。

13.思科预测:全球数据中心流量将从2012年的2.6zettabytes到2017年的7.7zettabytes,复合增长率为25%。

14. 2012年-2017年,全球数据中心流量将会翻三倍,与此同时全球云计算流量将增长4.5倍。

15. 2012-2017年,数据中心的工作负载将会增长2.3倍,云计算工作负载将会增长3.7倍。

16. 2014年,大部分的工作负载将会迁移到云端,因为51%的负载将会在云端进行处理,而传统IT值处理49%的工作负载。

17.平均来说,每个企业将会使用545个云服务。

18. 56%的受访者表示相信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能力,相信他们可以保护敏感数据和机密数据。

19.据预测,59%的云计算新支出主要来自北美的企业。

第3篇

【关键词】 云计算 服务模式 SaaS PaaS IaaS

一、云计算技术

近年来,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技术发展迅速,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云计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预计云计算的全球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2410亿美元。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对云计算的定义是:云计算作为一种模式,提供了能够随时随地、便捷地、随需应变地通过网络访问可配置计算资源(例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共享池的能力,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供应并释放,使得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的交互降到最低。

二、云计算服务模式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包括三种,分别是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以及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简单地说,SaaS是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PaaS 是通过互联网提供应用程序运行平台服务,IaaS是通过互联网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三、云计算服务模式的专利申请分析

本文对云计算服务模式的相关专利申请进行了检索、统计和分析。由于专利公开的滞后性,仅以2013年之前的数据进行统计。

3.1专利申请量年度分布

图1示出了云计算服务模式的专利申请在各个年度的分布情况。2005年起开始出现SaaS相关专利申请。2005年至2006年是SaaS相关专利申请的起步阶段,每年的申请量仅有几件。2007年到2008年期间,专利申请量缓慢增长,每年有十几件的申请量。自2009年起,SaaS技术专利申请进入快速增长期,申请量开始大幅度攀升。2012年的SaaS专利申请量接近百件。之后,专利申请进入平稳发展期。

PaaS与IaaS的相关专利申请起步较晚,直至2009年才开始有相关的专利申请。2011年专利申请量开始迅速增长,2012年之后进入平稳发展期。可见,PaaS与IaaS的专利申请起步时间晚于SaaS,PaaS与IaaS的专利申请数量一直少于SaaS,但近几年PaaS与IaaS发展迅速,有赶超SaaS的趋势。

3.2 SaaS服务模式相关专利申请分析

在SaaS服务模式下,提供商将运行在云基础设施上的应用提供给消费者使用,消费者可以通过类似Web浏览器的瘦客户端界面,在各种客户端设备上访问这些应用。

对SaaS服务模式的相关专利申请进行统计,申请量排名靠前的企业有IBM、SAP、爱立信、ORACLE、NEC等。IBM 作为全球云计算技术的领军企业之一,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研发,并积极进行专利布局。

3.3 PaaS服务模式相关专利申请分析

在PaaS服务模式下,消费者使用提供商所支持的编程语言和工具,将自己创建或获取的应用部署到云基础设施上。

对PaaS服务模式的相关专利申请进行统计,申请量排名靠前的企业有RED HAT、ORACLE、曙光、IBM、惠普等。RED HAT正处于从顶级Linux企业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转型的过程中,该公司在PaaS技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3.4 IaaS专利申请分析

在IaaS服务模式下,向消费者提供处理、存储、网络和其他基础计算资源,从而消费者可以在其上部署和运行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在内的任意软件。对IaaS服务模式的相关专利申请进行统计,申请量排名靠前的企业有IBM、惠普、华为、NEC、富士通等。值得一提的是,IBM公司在SaaS、PaaS和IaaS各个服务模式的专利申请量均比较靠前,已经逐步形成了全线开花的产品线,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

四、总结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服务模式的相关专利申请数量持续稳步增长。相对于PaaS和IaaS,SaaS是云计算领域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服务模式。SaaS的专利申请量远大于IaaS和PaaS,目前仍然是专利申请的热点。由于IaaS和PaaS的专利申请起步不久,相关技术领域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建议我国企业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探索SaaS、PaaS和IaaS等多种服务模式的应用,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积极进行专利布局,减少产业化道路上的专利壁垒。

参 考 文 献

第4篇

 

1 引言

 

在现代网络技术中,新型市场需求刺激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当前,市场经济正朝多元化、信息化的纵深方向发展。IT领域如何应对当前信息传输、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成为未来几年网络技术发展的热点问题。在云计算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信息传输与资源存储分离,实现灵活多变的转发模式,这成为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数据传输与资源解耦,实现网络信息架构的多元化发展,也成为未来几年发展的趋势。本文基于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基础,对5G网络技术发展中的SDN、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网络功能虚拟化)及云计算进行技术架构分析,并总结这些技术在应用发展中的发展趋势及核心优势。

 

2 移动核心网络架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不仅涵盖了信息制作、传输、接受过程,而且还将应用在智能制导领域,这也成为今后IT领域新的发展热点,将在未来几年内引领互联技术的发展。当前中国移动终端数量爆炸式的发展趋势对于网络架构及信息传输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如何提高信息传输质量、信息容量并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与应用成为5G网络架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

 

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激增,网络资源传输与网络架构之间如何协调发展以保障资源的传输与利用,已成为关系着网络技术发展的关键要素。网络架构关系着网络传输的质量,并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从2G、3G、4G到5G的跨越式发展,网络架构的匹配和梳理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内,5G网络发展将成为主流趋势。随着网络技术的革命,从接入到输出都体现着技术的缜密程度。从网络架构的核心技术发展角度来讲,要优化网络架构、提升传输质量及提高安全性能,从而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市场发展需求。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讲,面临着日益升高的成本压力,包括材质、技术升级及后续维护费用等,且在现如今多网并存的现实状况下,要求更低的时延、灵活的带宽配置、虚拟化的网络环境等。

 

从现有耦合网络架构及垂直网络体系建设现状来看,高质量、高性能的传输架构对于当前的性能匹配有着极高的存在价值。针对5G网络发展趋势,亟待提高的是控制与传输的分离及灵活配置,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灵活控制传输,而且也能够根据技术的升级来进行网络架构的梳理整合,进一步降低优化网络配置带来的经济损失。整个网络体系在实现内部功能切换的同时,也进一步迎合了外部网络资源的更新换代。改进后的控制与传输体系架构不仅将包括SDN网络架构技术,而且还有当前运用已经较为成熟的云计算技术。在垂直封闭的网络架构中,管控分离不仅实现了信号传输的自由切换,而且也降低了维护升级的成本,进一步满足了日益发展起来的多元化网络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互联网技术的可靠性[2]。

 

3 5G网络中SDN、NFV和云计算标准化进程分析

 

3.1 广义的SDN及标准化进程

 

在2015年,SDN网络技术得到初步的应用实验,这对于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是一次技术层面上质的飞跃。这一关键技术的核心在于将传统的垂直控制结构分离开来,形成分成控制、应用及转发三个独立的运行单元,在实现了管控分离的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网络架构维护的成本。在这一技术应用过程中,通过运用网络传输技术的可编程性实现对于整个网络架构的整体控制。在之前标准化的网络协议架构中,虽然ONF主导整个标准化进程,但是这本身并不完全等于SDN。在网络核心技术层面,管控分离的核心在于通过编程的可操作性提高信心传输的灵活配置,提高网络架构的资源利用效率[3]。

 

在当前SDN网络架构协议的试运行阶段,虽然网络标准化协议还有待进一步放开,但是由几大运营商主导的核心技术试验应用已经到了初步商业化的阶段。这不仅使得SDN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也对进一步调整互联网架构、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SDN南向接口协议中,由运营商主导的Opendaylight可以说是一种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尝试和探索。这不仅对当前的网络架构协议是一种很好的突破,而且也对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阶段,这一关键技术依然处在商业初步探索阶段,但是其发展前景却被普遍看好。

 

3.2 广义的NFV及标准化进程

 

在5G网络架构标准化进程中,要进一步降低硬件的维护成本,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不仅考验着核心技术人员的技术开发能力,而且也对当前的互联网协议架构是一种考验。NFV发展模式可以定义为通过优化硬件配置资源,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在网络架构中,硬件配置维护由于成本很高,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往往受限于硬件资源的配置而延长网络架构的升级跨度。而运用NFV发展模式后,会最终降低网络资源对于硬件配置的依赖,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网络资源架构迟滞化的现状。软件与硬件之间的解耦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两者对彼此的依存程度。NFV发展模式是依托云计算及虚拟网络配置发展起来的网络架构模式[4],在互联标准化进程中,针对这一新兴模式的发展,要不断升级当前的核心技术,以优化配置各发展阶段的网络技术。最终在网络发展模式升级后,可以实现虚拟架构、云计算、硬件资源之间的合理化配置,以提高整个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3 广义的云计算及标准化进程

 

目前阶段,云计算技术已经在互联网领域运用较为成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将云计算的发展模式定义为按需计费。通过虚拟化的资源配置实现远程访问的个性化定制,这样不仅提高了资源传输的效率,而且也优化了各种资源配置。针对未来的个性化发展诉求,各大运营商之间正在进行新型互联网发展模式的技术研发和使用。在传统的封闭化网络结构中,各大运营平台都是独立的网络平台,这样不仅使用成本高,而且也造成了硬件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随着开放性互联技术的发展,以云计算发展模式为代表的互联技术发展形式赢得市场的普遍认可。针对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5G网络架构将在此基础上提供更为开放、更为兼容的互联网发展平台,最终实现平台间的资源共享,降低资源传输与整合的效率[5]。

 

4 5G中SDN、NFV和云计算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升级,对于网络架构及信号传输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提高信号传输质量的同时有效提高信号传输的容量成为当前5G网络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虚拟化的网络平台建设中,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扩容不仅实现了网络资源对于客户需求的有效适配,而且也进一步提高了网络传输的安全级别。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于5G网络的开发会愈发普遍,将会有更多的网络供应商加入到技术开发的浪潮中来。从另一种角度来理解,当前的移动网络发展将更为开放,在不断满足安全需求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资源多样化形式,才是各大供应商更为关注的网络运营问题。

 

在5G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云计算、SDN及NFV将成为未来网络机构发展的核心趋势。5G网络架构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趋势。如何迎合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当前互联技术发展的关键。NFV关键技术可以通过硬件配置和资源传输的解耦实现管控分离,这可以比喻为网络架构中的每个单元;SDN技术通过升级网络架构及优化硬件资源,实现信息的快速整合;云计算利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将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按需分配网络资源。其中,NFV、SDN、和云计算可以比喻成5G网络架构中的点、线、面,这三项技术的协调配合最大程度上保障了网络传输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进一步提高了网络传输的质量,从根本上满足了客户需求多样化对于网络架构的要求。

 

5 结束语

 

随着5G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NFV和SDN两项关键技术对于5G网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由本文的分析可知,通过在云计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传输技术,利用解耦、重构的形式将资源储存与传输进行有效地剥离,可最大程度上满足移动终端用户多样化的网络传输需求。采用可分离的控制形式不仅能降低网络升级中对于硬件设备的依赖程度,而且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软件的探究与实践,在缩短研发时间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网络技术的开发水平,从而最大程度上契合时代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云计算  图书馆  云计算技术应用

        0 引言

        云计算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名词,出现的时间虽不长,却足以引起众多追捧者对其概念的极大热忱,甚至Matrix关于云计算的20个定义 都不能涵盖其全部内涵。对于图书馆人而言,我们应该将研究重心更多关注到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方面。

        目前,与云计算相关的网络应用与服务已应用到图书馆中,但对于中小型图书馆而言,云计算的到来对中小图书馆带来的影响和机遇也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为了推动中小型图书馆利用云计算技术提升服务能力、降低运行成本,有必要对云计算在中小型图书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1 云计算概述

        1.1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把存储在大量分布式计算机产品中的大量数据和处理器资源整合在一起协同工作,使相关的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中。

        云计算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将运行在PC 上、或单个服务器上的独立的、个人化的运算迁移到一个数量庞大服务器“云”中,由这个云系统来负责处理用户的请求,并输出结果,它是一个以数据运算和处理为核心的系统。

        1.2 云计算的发展现状 从2007年下半年,云计算开始被关注,并被认为是影响IT未来发展的“革命性的计算模型”。Amazon是最早进入云计算领域的厂商之一, 它使用弹性计算云(EC2)和简单存储服务(S3)为企业提供计算和存储服务,分别为企业提供在线数据存储、计算、内容传递、大量数据并行处理、数据索引和查询等服务。有第三方统计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Amazon与云计算相关的业务收入已达1亿美元,云计算已经成为Amazon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

        Google当数最大的云计算的使用者。Google搜索引擎就建立在分布在200多个地点、超过100万台服务器的支撑之上,这些设施的数量正在迅猛增长。Google地球、地图、Gmail、Docs等也同样使用了这些基础设施。目前,Google已经允许第三方在Google的云计算中通过Google App Engine运行大型并行应用程序。

        IBM在2007年11月推出了“改变游戏规则”的“蓝云”计算平台,为客户带来即买即用的云计算平台。它包括一系列的自动化、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复的虚拟化云计算软件,使来自全球的应用可以访问分布式的大型服务器池,使得数据中心在类似于互联网的环境下运行计算。

        随后,微软紧跟云计算步伐,于2008年10月推出了Windows Azure操作系统。Azure(译为“蓝天”)是继Windows取代DOS之后,微软的又一次颠覆性转型——通过在互联网架构上打造新云计算平台,让Windows真正由PC延伸到“蓝天”上。

        1.3 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 2008年中,OCLC的JaniferGatenby在期刊上撰文指出:“对图书馆而言,重要的是拥有与控制他们的数据资源,自由地共享、提供访问、曝光数据,而拥有或运行操作与管理这些数据的软件则不那么重要。”2009年4月,OCLC推出Web-scale management services; 2009年7月,美国国会图书馆试水DuraCloud;上海图书馆刘炜研究员在2009图书馆前沿技术论坛中说:“图书馆被裹挟着进入了云计算时代,选择的解决方案要适应技术发展。”

        2 云计算给中小型图书馆带来的机遇

        2.1 当前中小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第一,资金投入不足。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高投入的工作,然而,中小型图书馆经费主要是依靠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得到的主要是有限的常规经费,因为没有后续的维护资金,难以继续追加投入,造成设备陈旧、老化,网络传输速度缓慢。从长远角度来看,目前在中小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资金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必须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需要大量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开发、平面设计以及信息处理、信息咨询、外语等专业技术人才。中小型图书馆目前现有专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技术消化能力较弱,导致资源建设与数据库建设不规范且工作进展缓漫,严重制约了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第三,规范标准不一。虽然几乎所有图书馆在积极进行本馆数字化建设,但是往往各个图书馆各行其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从而导致各地中小型图书馆的低水平建设和重复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应当遵循严格的标准和规范。

第6篇

1.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现状

1.1世界露天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及特点

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煤炭工业现阶段发展特点是,依据本国煤田赋存条件超前发展露天采煤,世界露天采煤量占总采煤量的比重不断增加。开采条件好的国家露天开采比重均超过50%。加拿大88. 0% 、德国78.3%、,美国61.5%、俄罗斯56.1% 、南非52.9% 。逐渐形成了各具特点的露天采煤工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及印度。

1.2我国露天煤矿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煤炭储量中适合露天开采的储量有641亿t,按经济剥采比褐煤4.0、烟煤6.0计算, 露天可采的经济储量约460亿t,主要分布在内蒙、云南、山西、新疆4大地区。其中内蒙250亿t;云南100亿t;山西70亿t; 新疆30亿t(其他地区10亿t)。储量勘探程度较高,均为精、详查储量,分布地区处在煤炭工业建设重点西移的战略规划区,可供特大型、大型露天矿区开发。可见煤炭资源并不是制约我国露天采煤发展的因素。我国露天采煤发展几经曲折,产量比重始终停留在3%—4%。近年来,露天煤矿产量占全国煤矿产量比重逐渐增加,由2002年的4%左右提高到2010年的9%左右。

2.现阶段露天煤矿开采工艺的特点

目前,露天矿常用的开采工艺系统主要根据开采的物料流是否连续进行划分,分为间断式( 亦称周期式)、连续式和半连续3 种,也有将其分为间断式和连续式2种的分类方法( 如美国露天采煤工艺分类法);也有根据开采工艺的主要环节(采掘、 运输、排卸)是否由不同设备完成分为独立式与合并式开采工艺系统两类。

露天煤矿开采工艺系统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煤层的赋存条件和设备制造能力。 1980 年以来,我国新建的大型露天煤矿开采工艺系统的主要特点是:

(1) 剥离以单斗汽车工艺为主,5大露天煤矿( 伊敏河、霍林河、安太堡、黑岱沟、元宝山) 均采用了此类工艺; 后续建设的露天煤矿也纷纷采用单斗汽车工艺系统用于剥离;

(2) 表土剥离在条件适宜的矿山采用了连续工艺系统, 例如黑岱沟、元宝山、哈尔乌素, 布沼坝;

(3) 煤炭开采以半连续工艺系统为主,表3所列生产能力在百万t 以上、开采深度超过100 m 的露天煤矿莫不如此;

(4) 大型矿山均采用了综合开采工艺系统,即单一矿山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开采工艺系统同时运行;

(5) 具备条件的矿山开始考虑引进大型拉斗铲倒堆工艺,如黑岱沟、哈尔乌素等;

(6) 开采运输设备大型化趋势加速,单斗挖掘机由过去斗容34 m3 提高到25~27m3;运输汽车载重由20~232t提高到154~2190t。

露天开采工艺系统的发展,取决于开采设备制造能力的提高程度。我国露天采煤的年生产能力在全国煤炭生产能力中所占比例不高,一方面是煤层赋存条件复杂,适合露天开采的储量比例不高;另一方面设备制造能力跟不上,国外设备占据大部分份额。实际上,我国探明适于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已经超过400 亿t,加快露天开采矿山的建设速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3.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发展趋势

露天煤矿开采技术是露天采煤科技发展的主题, 露天采煤工艺是发展露天采煤技术的最活跃的因素, 露天采煤工艺和技术的创新, 则是露天矿安全及生产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大型、新技术、综合工艺、集约化生产、绿色环保开采、数字智能化管理是未来露天采煤工艺和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向。

3.1设备大型化、开采集中化、生产规模化

坚持对优势煤炭资源实行集中化开采, 发挥大规模生产的优势, 提高煤炭开采的经济效益,实行大集团经营战略, 实现高度集约化经营。由大型企业集团占有煤炭生产、销售份额,是煤炭集约化开发一个重要趋势, 露天开采可实现优势资源的集约化开采, 实现大规模生产的高效益。

3.2基于传统开采模式上的创新

随着与露天煤炭开采相关的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基于传统开采模式的创新是大势所趋。这种技术与矿山生产协调有序发展,将会越来越多的吸纳其他科研成果和技术手段,促使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兴科技成果与技术手段。如,露天煤矿时效边坡分析与二次设计技术,以往露天煤矿边坡采用静态、均一、永久性设计,端帮边坡角缓;端帮设置运输通道,边坡进一步变缓,造成端帮压煤,并且多占用土地。

3.3露天煤矿绿色开采技术

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复杂、多样、特殊、敏感,由于特定历史因素影响对矿业城市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非常巨大。露天煤炭绿色开采技术是未来露天煤炭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

3.4露天煤炭开采数字化、自动化

如今,已有多种新技术可以供应并且可以用于露天开采, 其中不仅有先进的数字计算技术设备,而且还有精密可靠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高速高频双向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平面显示器等等。同时,这些新技术乃是目前正在开发的各种矿山控制系统的基础。

矿山数字化是国家战略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矿山资源生态环境的重要数据基础。数字矿山建设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化解高危行业风险的根本途径。数字矿山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智能化、集成化基础上的,由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管控一体化系统,它综合考虑生产、经营、管理、环境、资源、安全和效益等各种因素,使企业实现整体协调优化,在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到提高其整体效益、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目的。数字矿山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矿山的综合自动化。

4 结语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一是露天煤矿产量占全国煤矿产量比重逐渐增加。二是露天煤矿开采特点正在向高度集中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开采工艺正在向多样化、综合化和半连续化方向发展。露天煤矿开采工艺由以单斗—铁道运输为主导向以单斗—卡车运输为主导的开采工艺发展,尤其是连续开采工艺和半连续开采工艺得到了迅速发展,吊斗铲倒堆开采工艺受到重视并开始实施。三是露天煤矿开采装备正在向大型化、系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四是露天煤矿边坡稳定与安全技术也从初始阶段的认识不足、认识不清到越来越受到重视,边坡稳定技术与手段越来越成熟、先进、有效,保障了露天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这些,对发展露天采矿理论和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骆中洲. 露天采矿学[M] . 徐州: 中国矿业学院出版社, 1986.

[2] 张幼蒂,才庆祥, 李克民, 等. 世界露天开采技术发展特点及我国露天采煤科研规划建议[J]. 中国煤炭, 1996(10).

第7篇

【关键词】云平台 系统安全 轨道交通 AFC系统

1 国内轨道交通AFC发展现状

在地铁大系统中,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系统)以其高度的智能化设计,扮演着售票员、检票员、会计、统计、审计等角色,以数据收集和控制系统实现了票务管理的高度自动化。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自动收费系统理念和技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卡通、微信支付宝,电子钱包等便利手段的应用愈来愈普及,为广大乘客带来极大便利。

随着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银联支付等网上支付兴起,AFC系统也在积极探索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传统的AFC系统是封闭的,也是安全的。传统的AFC系统难以快速、安全地接入外部互联网,云平台很好地补充传统AFC系统业务场景的不足,支撑网上支付的云平台网络安全问题必然成为了城市轨道交通业务扩展的首要面临的问题。

2 云平台系统安全的必要性

2.1 云平台的主要功能

云平台承担线网互联网票务管理职能,实现线网互联网终端统一管理、互联网车票统一发行和管理、乘客移动端服务界面管理、支付系统对接管理等功能。

2.2 云平台的现状

云平台部署在AFC网络内,依赖现有的物理网络,互联网售取票机直接连接云平台。云平台通过网络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连接外部互联网,实现与不同支付平台以及移动端的连接。

2.3 现阶段云平台的架构

如图1所示,云平台作为传统AFC系统的补充,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统一的对外接口,实现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商业银行等支付机构的对接,为运营公司提供广泛的中间业务支持,也可以对互联网售票机进行票务管理。

2.4 现阶段云平台的安全隐患风险分析

云平台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业务网络,其网络环境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及公共安全。云平台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甚至在敏感地^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3 云平台系统安全在AFC系统应用的可行性

强化云平台系统安全建设,按照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相关国家部门关于信息系统在物理、网络安全运行、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备份及容灾等技术方面和管理等方面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评估系统风险,合理确定安全保护等级,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设计一整套完整的安全体系建设方案。

(1)为云平台系统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

(2)保障的现有AFC系统的安全性和独立性;

(3)增强了云平台对抗攻击和病毒的能力,同时具有主动安全防御能力,在现有复杂的安全形势下加强了生产网络的安全性,保障业务的稳定性;

(4)按照立体式的安全体系设计,做到对风险可预防,可控制;

(5)满足国家和行业对网络安全建设的要求,符合相关等保标准要求。

4 云平台系统安全技术应用方案研究

4.1 云平台系统安全设计原则

(1)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

(2)高性能原则;

(3)可靠性原则;

(4)安全性原则;

(5)可扩展性原则;

(6)可管理性原则;

(7)前瞻性原则;

(8)等级标准性原则。

4.2 云平台系统技术架构

云平台系统安全模型是整体的、动态的,该模型对于安全环境的理解与传统的安全模式有很多不同,要真正实现一个系统的安全,就需要建立一个从检测、防御、预测到恢复的一套全方位的安全技术体系。

4.3 云平台系统安全规划

4.3.1 网络边界安全

针对常见的SQL注入、缓冲区溢出、暴力破解等黑客入侵攻击行为进行有效的防护。通过切断终端计算机对网络和服务器资源的直接访问,而采用协议的方式,接管了终端计算机对网络和服务器的访问。过滤掉所有对目标设备的非法访问行为,并对内部人员误操作和非法操作进行审计监控,以便事后责任追踪。

4.3.2 应用主机安全

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服务器进行入侵的行为,能够记录入侵的源IP、攻击的类型、攻击的目的、攻击的时间,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应能够对重要程序完整性进行检测。

4.3.3 数据存储安全

部署安全审计系统,对存在的数据库操作行为进行审计。审计的内容包含操作的人员,操作的时间,操作的内容等,当内部出现数据库安全事件时可以通过数据库审计系统定位到相应的责任人,做到有据可查。

4.3.4 安全态势感知

在大规模网络环境中,收集安全运行的各类要素,采集各类安全状态信息、汇聚各类安全事件和网络攻击,基于大数据计算技术,监控、识别、感知安全威胁、异常流量与攻击源等,分析预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安全影响趋势,感知风险威胁,预知安全隐患并协同处置。

4.3.5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云平台系统设计、建设和运营需要满足国家和行业对网络安全建设的要求,符合等保三级及以上要求。

云平台作为轨道交通的重要业务系统,需要加强系统安全建设,贯彻落实总书记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建立“威胁识别、精准监管、整体协同、预警响应”的安全态势感知体系,推动轨道交通行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发展,协同构建国家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作者单位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 内部审计 策略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 + ”已经改变很多行业,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 + ”的杰作。“互联网 + ”的出现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互联网 + ”时代必将影响审计行业的发展。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的运用,给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和思维模式,对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在 “互联网 + ”时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如何充分发挥作用,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互联网+”下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一)企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审计缺乏立性

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因政府的强制要求才得以实施的,不是企业的内在需求,也没有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另外,由于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在国家干预和推动下建立起来的,缺少完整的独立性。

(二)内部审计技术落后,审计手段方法不先进,从而导致审计质量低

随着“互联网 + ”时代的到来,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开发新的审计软件,应用新的审计技术和手段,通过大力开展审计调查,及时评价和预测企业的管理风险,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建议。在我国,ERP财务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给内部审计带来了便利,但我国审计水平处于较低的阶段,以手工账为主,凭借审计人员的个人经验和职业判断,较少运用统计抽样和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更多地停留在事后审计和静态审计,导致审计工作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

(三)审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

内部审计是一项极具专业性和政策性的工作,对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政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在企业内部审计活动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自控管理水平低下,法制观念较弱,降低内部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人员结构单一。

三、“互联网+”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审计资源的影响。互联网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时间和空间距离。审计人员通过互联网可以实时获取并查看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信息,对于存在疑点的事项可以交给被审计单位所在地的审计人员协助进行现场核查并反馈核查结果。此外,互联网的使用催生了更为发达的信息技术, 更大程度的减少审计人员人工收集数据和测试的工作量和人工失误,提升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更全面的对企业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和监督。

(二)审计技术得到提升,提高了审计效率提高。互联网的使用催生了云审计平台,在云审计平台上,审计人员对审计所需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并适时更新,根据审计目的,采用恰当的分析工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数据挖掘,成为分析、评估和预测企业经营风险、舞弊风险和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重要技术手段。云审计在数据查询、数据分类、科目汇总等方面的效率远远超出手工审计,这将有助于内部审计从繁琐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开展分析性程序,识别和测评重大风险,提高内部审计的价值。

(三)互联网+时代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时代下的内部审计比传统企业内部审计更加复杂,需要审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这是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内审人员除了具备财务、审计、税务等知识和沟通、分析、计算机应用等能力的同时,对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监管法规等一系列与企业风险防范有关的知识,都必须学习掌握并及时吸收新的资讯。无论企业还是内部审计人员本人,都需要持续投入时间和金钱对与工作相关的内部审计培训和学习,才能适应技术发展和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四、互联网+视域下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互联网+”时代下,企业会面临比以前更多的问题和困扰,如果还不重视内部审计,势必会被时代抛弃。在管理层贯彻了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意识之后,应迅速将这种意识传播到广大员工之中,通过宣导的方式将这种思想传递给每一位员工。

(二)推进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革新内部审计方法与手段。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数据审计成为大势所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审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审计人员通过对审计中获取的大量数据和信息,从中找出财务、业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同时,审计人员将审计成果进行智能化留存,将问题数据化并固化到系统中,以便于计算或判断问题的发展趋势,供被审计单位进行预警使用。为了实现数据的开放运行、连续加载、科学分析、实时应用,企业及内审部门应加大力度推进云审计平台建设,以满足审计对大数据运用的需要。

(三)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养建设,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互联网+”的新经济形态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学习并掌握互联网应用技术,学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借助新的内部审计方法,高效完成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工作。其次要培养职业道德素质,进行审计道德教育,强化审计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法制观念,同时进行定期考核,实施外在奖励与惩罚措施。

参考文献:

[1]罗敏.互联网+视域下的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研究[J].金融经济,2017,(04):203-204.

[2]梁斌.云审计背景下内部审计的变革与思考[J].商业会计,2016,(23):36-38.

第9篇

关键词:云计算图书馆云计算技术应用

0引言

云计算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名词,出现的时间虽不长,却足以引起众多追捧者对其概念的极大热忱,甚至Matrix关于云计算的20个定义都不能涵盖其全部内涵。对于图书馆人而言,我们应该将研究重心更多关注到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方面。

目前,与云计算相关的网络应用与服务已应用到图书馆中,但对于中小型图书馆而言,云计算的到来对中小图书馆带来的影响和机遇也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为了推动中小型图书馆利用云计算技术提升服务能力、降低运行成本,有必要对云计算在中小型图书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1云计算概述

1.1云计算的基本原理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的发展,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把存储在大量分布式计算机产品中的大量数据和处理器资源整合在一起协同工作,使相关的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中。

云计算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将运行在PC上、或单个服务器上的独立的、个人化的运算迁移到一个数量庞大服务器“云”中,由这个云系统来负责处理用户的请求,并输出结果,它是一个以数据运算和处理为核心的系统。

1.2云计算的发展现状从2007年下半年,云计算开始被关注,并被认为是影响IT未来发展的“革命性的计算模型”。Amazon是最早进入云计算领域的厂商之一,它使用弹性计算云(EC2)和简单存储服务(S3)为企业提供计算和存储服务,分别为企业提供在线数据存储、计算、内容传递、大量数据并行处理、数据索引和查询等服务。有第三方统计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Amazon与云计算相关的业务收入已达1亿美元,云计算已经成为Amazon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

Google当数最大的云计算的使用者。Google搜索引擎就建立在分布在200多个地点、超过100万台服务器的支撑之上,这些设施的数量正在迅猛增长。Google地球、地图、Gmail、Docs等也同样使用了这些基础设施。目前,Google已经允许第三方在Google的云计算中通过GoogleAppEngine运行大型并行应用程序。

IBM在2007年11月推出了“改变游戏规则”的“蓝云”计算平台,为客户带来即买即用的云计算平台。它包括一系列的自动化、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复的虚拟化云计算软件,使来自全球的应用可以访问分布式的大型服务器池,使得数据中心在类似于互联网的环境下运行计算。

随后,微软紧跟云计算步伐,于2008年10月推出了WindowsAzure操作系统。Azure(译为“蓝天”)是继Windows取代DOS之后,微软的又一次颠覆性转型——通过在互联网架构上打造新云计算平台,让Windows真正由PC延伸到“蓝天”上。

1.3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2008年中,OCLC的JaniferGatenby在期刊上撰文指出:“对图书馆而言,重要的是拥有与控制他们的数据资源,自由地共享、提供访问、曝光数据,而拥有或运行操作与管理这些数据的软件则不那么重要。”2009年4月,OCLC推出Web-scalemanagementservices;2009年7月,美国国会图书馆试水DuraCloud;上海图书馆刘炜研究员在2009图书馆前沿技术论坛中说:“图书馆被裹挟着进入了云计算时代,选择的解决方案要适应技术发展。”

2云计算给中小型图书馆带来的机遇

2.1当前中小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面临的挑战第一,资金投入不足。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高投入的工作,然而,中小型图书馆经费主要是依靠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得到的主要是有限的常规经费,因为没有后续的维护资金,难以继续追加投入,造成设备陈旧、老化,网络传输速度缓慢。从长远角度来看,目前在中小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资金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必须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需要大量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开发、平面设计以及信息处理、信息咨询、外语等专业技术人才。中小型图书馆目前现有专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技术消化能力较弱,导致资源建设与数据库建设不规范且工作进展缓漫,严重制约了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第三,规范标准不一。虽然几乎所有图书馆在积极进行本馆数字化建设,但是往往各个图书馆各行其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从而导致各地中小型图书馆的低水平建设和重复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应当遵循严格的标准和规范。

2.2云计算对中小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机遇

2.2.1云计算降低了中小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巨大的软硬件成本对于中小型图书馆来说,日常流通系统和科研数据库的硬件设施投入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当前社会电子设备技术更新飞速,通常这些设备在投入巨大后却使用不了多长时间就需要更新或升级,即使硬件设施配备好以后,软件及数据库系统的安装和维护又成为一大问题。

如果中小型图书馆采用云计算所提供的服务,将会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云计算环境下,一般的中小型图书馆用户只需作为终端用户使用软件系统,馆内的计算机设备内无需安装应用系统软件,只要连接到互联网就可以使用应用软件系统。因此云计算对使用的终端计算机本身的要求并不高,所以完全可以节约初期的投入。

各种软件系统及各类数据库的使用都可采用类似于租借的形式,统统来自于“云海”中,不需要再费时费力的为所有计算机安装所有图书管理系统需要使用的软件。因此,软件的升级、维护可由厂商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图书馆彻底摆脱软件系统维护的烦恼,摆脱招聘、留用软件专业人员困难的窘境。

2.2.2确保中小型馆图书管理系统的可靠运行一些中小馆由于资金限制,服务器在系统建设初期及维护过程中欠缺资金支持,服务器正常运行存在隐患,云计算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出错概率。在现行图书馆中,图书馆中的数据都集中在馆内的服务器上,而一旦服务器出现故障,都将给图书馆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运用云计算模式可以挽回这种局面,因为云中有成百万台服务器,即使云中的某台服务器出现故障,云中的其它服务器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将这台服务器中的数据完全拷贝到其它服务器中,并启动新的服务器来提供服务,从而使图书馆真正实现无间断的安全服务。

此外,云计算可以克服服务器访问限制的瓶颈。普通的服务器的相关硬件资源都有一定的限制,若服务器同时响应,用户的数量超过了自身的限制将导致服务器的崩溃。因此,图书馆对服务器的最大服务响应数量及接入数量等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如果图书馆想满足这部分被限制的用户的请求就不得不投入资金购买或更新更高级别的服务器。而通过云计算技术,图书馆就可使用云模式中大规模数量的服务器,用户的请求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响应,从而使本身经济实力不强的中小型图书馆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效益。2.2.3帮助中小型图书馆实现更大程度上的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云计算模式,中小型图书馆之间、中小型图书馆和大型图书馆之间可以共同构筑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这样众多中小型图书馆就可以分享由大量联网系统的基础设施,其运行成本在大大降低的同时效率却大幅度地提高。此外,在云计算中,各个图书馆的相关电子资源将存储在云中成百上万台服务器中,而不是存储在某台计算机中。对于单个馆藏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小馆来说,云上共享的资源无疑就是成倍扩展的各个馆藏资源的集合体,用户就像使用单个图书馆一样在全球世界各地的云中图书馆漫游。

2.2.4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小型图书馆的作用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下,用户一般必须使用计算机才能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而运用云计算模式,用户使用手机、PDA等设备也可以使用图书馆提供的电子资源服务。由于云计算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无线接入功能,因此未来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相关的终端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从而使中小型图书馆资源中心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云计算在中小型图书馆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云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客观而言,为了安全和稳定,也为了在“云”服务中断或失效时,图书馆仍然能够正常的提供相关的服务,各个中小型图书馆显然不能把所有的数据资源都放在“云”中,必然要继续在本地保存一些常规的重要的数据来作为“云”数据的一个备份。因此云计算模式是在保留原有模式的基础上,使现有模式与云计算模式进行融合,作为现有部署模式的有效补充。因此,中小型图书馆应对现有的数据进行梳理,合理配置,通过研究、论证来确立哪些数据资源可以放到“云”中,哪些数据必须在图书馆现有的模式中予以保留。

3.2数字资源版权问题在云模式中,各个加入云模式的中小型图书馆之间可以通过有关的协议共享彼此的信息资源,各图书馆利用云模式方便用户、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度的同时,也带来了版权纠纷问题。由于云计算而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可能超出传统的知识产权法范畴。因此,已有学者提出,“云计算的独特问题可能表明,技术已经到达需要重新考虑知识产权许可的迫切地步”。

3.3数据安全问题数据安全和保密问题,更多的是政策层面上的。云计算企业的管理政策、企业信誉,甚至国家政策,都可能对云计算数据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据介绍,加拿大政府的政策是不允许本国公共部门的IT项目使用总部在美国的托管服务,理由是美国的《爱国者法案》授权联邦调查局可以查看任何一台电脑上的内容。类似的政府行为也完全可能发生在云计算领域,成为国家云计算安全的隐患。

3.4协议和接口的问题IT服务商的可替代性是中小型图书馆应用云计算的一个重要前提,要能够实现不同IT服务供应商之间的可替代,需要供应商之间的共同协议约束,还需要IT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云计算能够遵循共同的标准。没有共同的标准,就不可能实现从一家供应商到另一家供应商之间的零成本转移。各个图书馆目前应当密切关注云服务提供商针对不同的操作平台开发的接口软件或与有关的单位合作来开发适合本馆具体情况的接口插件。

4结语

云计算的出现,给当前原本陷入数字化建设困境的中小型图书馆带来了机遇。当然,目前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相信随着图书馆界对云计算技术的关注以及云计算技术的日趋成熟,中小型图书馆凭借云计算的魅力一定会走出困境,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参考文献:

[1]Matrix.云计算的20个定义.Solidot,2008-7-18.[2009-05-15]./article.p?lsid=08/07/18/0511233.

[2]乐天.存储领域的新角色:云计算[N].计算机世界,2008-2-25(27).

[3]/view/1140366.htm.

[4]GatenbyJ.TheNetworkedLibraryServiceLayer:SharingDataforMoreEffectiveManagementandCo-operation.Ariadne,Issue56,July2008.[2009-5-15].ariadne.ac.uk/issue56/gatenby/.

[5]胡小菁,范并思.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7-12.

[6]JaegerPT.CloudComputingandInformationPolicy:ComputinginaPolicyCloud?.JournalofInformationTechnologyandPolitics,2008,5(3):269-283.[2009-5-15].umiacs.umd.edu/~jimmylin/publications/Jaeger_etal_2008.pdf.

第10篇

【关键词】移动金融 趋势 发展

一、当前移动金融发展现状

移动金融是指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及无线互联技术处理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及对外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发展,得益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POS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国内外广大金融机构都将金融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移动金融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各大金融机构均把提升内部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同时提供更多的渠道来服务客户作为金融信息化的根本出发点,以“掌上银行”、“移动证券”、“无线支付”为代表的移动金融服务蓬勃发展,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传统渠道的成本,在提供更方便的服务的同时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移动金融发展趋势

(一)4G

相比于现有移动通讯技术,用户使用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4G)能够达到100Mbps的无线数据传输速度,伴随超高传输速度的是移动通信的高质量、高效率和低费用,这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社会形态。近年来,各国都加紧开展了对4G技术的研究,规划技术标准,建立试验网络,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欧美发达国家的4G商用网络已经开始运营,相应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正逐步成熟。

4G为移动金融带来了新的机遇,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对其技术手段和经营模式进行大胆创新,重点是基于超高数据传输速度的远程客户服务,利用视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点对点金融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完善金融客户使用体验。

(二)云计算与数据挖掘

云计算是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云计算能使金融机构通过利用安全的中央网络和存储能力来增加效率,同时允许使用专有的硬件部署来运行关键业务应用程序,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效率保障。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云服务将成为金融服务行业的主导力量,也将深远影响移动金融的发展。通过移动金融应用能够更好地对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归纳和分析,对目标市场客户进行分类与聚类,对客户进行价值分析、行为分析,在云中构建更加真实的数据仓库,以此理解和掌握客户使用习惯及金融需求,提供客户需求演变特征和变化趋势,将大大增加潜在回报率。

(三)线上线下结合,进一步便利化

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模式功不可没。在移动智能终端的支持下,以团购、餐饮点评等新型业务为代表的O2O模式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充当线下交易的前台,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成为互联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于此类业务的交易属性,支付手段的进一步创新为移动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而支付方式创新的重点是与移动终端的统一,使用户的移动支付体验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以往以手机短信密码为主的移动支付验证方式将会被手机动态口令、NFC近场通讯、人脸识别及手机刷卡器等层出不穷的方式所取代,这些新型支付方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支付渠道,使移动支付彻底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降低了使用者的门槛和学习成本,发展潜力巨大。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更加注重移动网络安全防范

移动金融将传统金融的风险转移到了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上,随着移动金融的发展,各种基于移动金融的犯罪案件和风险隐患不断出现,这两个环节的安全问题越发不容忽视,若得不到有效解决或被忽视会直接影响整个移动金融产业的发展。传统的PC端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在移动安全问题上仍然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还应积极与安全厂商合作,在病毒扫描、非法入侵和系统安全方面加强防范,最大限度地为移动金融业务提供安全的运行环境,在满足易用性的同时消除移动金融系统的安全隐患,保障移动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

移动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移动金融成为了未来行业发展的一座金矿,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银联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涉足移动金融,抢夺桥头堡。各利益方意图通过控制移动金融入口来控制资金流向和利益分配。而综合看来,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商业模式可以提供更为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可以整合利用现有的基础金融网络、清算系统、客户及商户资源,在保障资金安全、反洗钱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移动运营商、终端厂商等应更加专注于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如客户规模优势和移动终端产品研发优势,各方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建立起完整健康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促进移动金融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促进农村和边远地区金融覆盖

移动金融低廉的成本优势和对时空的无限制性为我国发展农村金融、扩大金融服务在边远地区的覆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通过移动金融为金融服务网点稀少的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群众提供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服务;利用无线平台提供适合农村和边远地区实际的低风险理财产品、提供小额贷款的快速服务通道;建立金融机构与农户、乡镇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有力促进“三农”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成路.浅析我国移动金融的发展前景及网络安全的法律保障问题[J].电子知识产权,2011(08).

第11篇

【关键词】云存储;云计算;数据存储;发展趋势

1.引言

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计算和商业计算等众多应用领域会产生了规模相当巨大的数据,并且数据量仍在快速增加,呈海量形式发展。在科学计算方面,如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领域都会产生规模庞大的数据,而且每年的数据规模达到若干PB。而在商业计算方面,Web搜索、社会网络等需要处理的数据规模也非常庞大,例如,Google和Facebook等应用产生的数据达到PB甚至EB级。按照摩尔定律,处理器的速度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光纤技术的发展也大大加快了数据在网络上的传输速度。但是,数据存取受限于存储介质的机械运动,使得数据存取成为制约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 面对数据存储的急剧膨胀,企业需要不断购置大量的存储设备来应对不断增长的存储需求。然而,这似乎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首先,存储设备的采购预算越来越高,大多数企业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开支。大量的异构物理存储资源大大增加了存储管理的复杂性,容易造成存储资源浪费和利用效率不高。而时下云计算技术的兴起则使得高效低成本云存储技术得以实现。

2.云计算和云存储

(1)云计算

云其实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

云计算定义还是挺抽象的,为此,我们可以举一些很浅显的例子。比如说,我们有时想倚仗电脑软件去完成一些工作,而许多软件是收费的,对不经常使用该软件的用户来说购买是非常不划算的。这时,如果能够提供我们需要的所有软件供我们租用,我们只需要在用时付少量“租金”即可“租用”到这些软件服务,则为我们节省许多购买软硬件的资金。因此,云计算的概念应运而生。云计算的最终目标是将计算、服务和应用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给公众,使人们能够像使用水、电、煤气那样使用计算机资源。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的计算机会变的十分简单,或许不大的内存、不需要硬盘和各种应用软件,就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因为用户的计算机除了通过浏览器给“云”发送指令和接受数据外基本上什么都不用做便可以使用云服务提供商的计算资源、存储空间和各种应用软件。这就像连接“显示器”和“主机”的电线无限长,变成了网络。显示器放在使用者的面前,而主机是云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集群。在云计算环境下,用户不需要购买和拥有复杂的硬件和软件,而是只需要把钱汇给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就可以购买到等同的服务。这就是云计算。

(2)云存储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的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当云计算系统运算和处理的核心是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时,云计算系统中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储设备,那么云计算系统就转变成为一个云存储系统,所以云存储是一个以数据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

简单来说,云存储就是将储存资源放到云上供人存取的一种新兴方案。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透过任何可连网的装置连接到云上方便地存取数据。

(3)两者关系

首先,云存储是在云计算基础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其次,和云计算相比,云存储优势主要是配置了大容量存储空间的云计算系统,实现不同类型的云存储运营商对企业或个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另外,它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具有无限扩展性、基于商业组件等。最后,在结构模型上看云存储相比云计算多一个存储层(后文会提到),同时也多很多与数据管理和安全有关的基础管理功能,访问层和应用接口层两者是完全相同的,企业进入云存储的系统有:企业远程数据备份、企业空间租赁、企业内视频监控等。

3.云存储的技术优势

如今传统的SAN或NAS在容量和性能的扩展上存在瓶颈,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数据保存高性能、高容量、易扩展的需求。而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凭借其低成本,大容量、高带宽的优势,不仅轻松突破了SAN的性能瓶颈,而且可以实现性能与容量的线性扩展。相比于传统的集中存储方式,云存储系统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更容易扩容

相比传统的存储扩容,云存储架构采用的是并行扩容方式,当客户需要增加容量时,可按照需求采购服务器,简单增加即可实现容量的扩展:新设备仅需安装操作系统及云存储软件后,打开电源接上网络,云存储系统便能自动识别,自动把容量加入存储池中完成扩展。扩容环节无任何限制。

(2)更易于管理

在以往的存储系统管理中,管理人员需要面对不同的存储设备,不同厂商的设备均有不同的管理界面,使得管理人员要了解每个存储的使用状况(容量、负载等)的工作复杂而繁重。而且,传统的存储在硬盘或是存储服务器损坏时,可能会造成数据丢失,而云存储则不会,如果硬盘坏掉,数据会自动迁移到别的硬盘,大大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对云存储来说,再多的存储服务器,在管理人员眼中也只是一台存储器,每台存储服务器的使用状况,通过一个统一管理界面监控,使得维护变得简单和易操作。

(3)成本更低廉

传统的存储系统对硬盘的一致性要求近乎苛刻,必须同厂牌、同容量、同型号,否则系统一旦很出现问题就很难解决。而且,面对升级换代较快的IT产业,硬盘在使用2~3年后很难找到同型号产品更换。使用云存储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云存储系统对存储设备、服务器设备、硬盘等产品的一致性没有要求,不同介质、容量、厂牌、型号的硬盘,都可以一起工作,既可以实现原有硬件的利旧保护投入,又可以实现新技术、新设备的快速更新,合理搭配、优化选择、可持续发展。

(4)数据更安全,服务不中断

传统存储系统会因为系统升级或者硬件损坏而导致服务停止。云存储系统则不同,它可透过将文件和数据保存在不同的存储节点,避免了系统升级或者硬件损坏带来的数据不可用。云存储系统知道文件存放的位置,在系统升级或者硬件损坏时,云存储系统会自动将读写指令导向存放在另一台存储服务器上的文件,保持服务的继续,等可用的存储服务器上线后,文件会再迁移回来。

4.云存储的未来发展趋势

云存储已经成为未来存储发展的一种趋势。但随着云存储技术的发展,各类搜索、应用技术和云存储相结合的应用,还需从安全性、便携性及数据访问等角度进行改进。

(1)安全性

从云计算诞生,安全性一直是企业实施云计算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同样在云存储方面,安全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想要进行云存储的客户来说,安全性通常是首要的商业考虑和技术考虑。但是许多用户对云存储的安全要求甚至高于它们自己的架构所能提供的安全水平。既便如此,面对如此高的不现实的安全要求,许多大型、可信赖的云存储厂商也在努力满足它们的要求,构建比多数企业数据中心安全得多的数据中心。现在用户可以发现,云存储具有更少的安全漏洞和更高的安全环节,云存储所能提供的安全性水平要比用户自己的数据中心所能提供的安全水平还要高。

(2)便携性

一些用户在托管存储的时候还要考虑数据的便携性。一般情况下这是有保证的,一些大型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承诺其数据便携性可媲美最好的传统本地存储。有的云存储结合了强大的便携功能,可以将整个数据集传送到你所选择的任何媒介,甚至是专门的存储设备。

(3)性能和可用性

过去的一些托管存储和远程存储总是存在着延迟时间过长的问题。同样地,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就严重威胁服务的可用性。最新一代云存储有突破性的成就,体现在客户端或本地设备高速缓存上,将经常使用的数据保持在本地,从而有效地缓解互联网延迟问题。通过本地高速缓存,即使面临最严重的网络中断,这些设备也可以缓解延迟性问题。这些设备还可以让经常使用的数据像本地存储那样快速反应。通过一个本地NAS网关,云存储甚至可以模仿终端NAS设备的可用性、性能和可视性,同时将数据予以远程保护。随着云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厂商仍将继续努力实现容量优化和WAN(广域网)优化,从而尽量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性。

(4)数据访问

现有对云存储技术的疑虑还在于,如果执行大规模数据请求或数据恢复操作,那么云存储是否可提供足够的访问性。在未来的技术条件下,此点大可不必担心,现有的厂商可以将大量数据传输到任何类型的媒介,可将数据直接传送给企业,且其速度之快相当于复制、粘贴操作。另外,云存储厂商还可以提供一套组件,在完全本地化的系统上模仿云地址,让本地NAS网关设备继续正常运行而无需重新设置。未来,如果大型厂商构建了更多的地区性设施,那么数据传输将更加迅捷。如此一来,即便是客户本地数据发生了灾难性的损失,云存储厂商也可以将数据重新快速传输给客户数据中心。

5.结语

从严格意义上讲,云存储是一种服务,而不是存储。云存储的核心是存储设备与应用软件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来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伴随着云计算广泛应用和技术的日趋成熟,云存储技术必将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潜在的巨大存储需求和市场,云存储技术也将仍然是最为热门的IT领域。

参考文献:

[1] 张龙立. 云存储技术探讨[J]. 电信科学2010年第8A期.pp.134-135

[2] 祝建武. 基于云计算的存储服务器技术与趋势分析[J].软件导刊.第10卷第4期.2011年4月.pp.71-74.

[3] 朱光磊. 云存储技术的发展应用趋势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Vol.7,No.11,April 2011,pp.2561-2562.

第12篇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传感器节点

中图分类号:TP39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8-0025-02

2009年在无锡成立“感知中国”中心,并且,目前针对物联网的《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正在制定过程中,进一步确定了物联网技术在新兴科技领域中的重要位置。而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物联网中的核心产业,也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以促进物联网的发展,使得物联网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

1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的简介

1.1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的大量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是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系统,能够通过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同地实时监测、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各种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对信息资料进行处理,再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发送,并以自组多跳网络方式传送给信息用户,以此实现数据收集、目标跟踪以及报警监控等各种功能。

目前,传感器信息获取技术逐渐向集成化、微型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其智能化的发展将会带来一场信息革命。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该技术具备的感知能力、计算能力、通信能力,给更多WSN的应用空间和应用价值提供了可能性,是物联网当前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

1.2物联网

物联网(IOT,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目前较为认可的物联网定义为: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另外,物联网可以理解为通过“泛在网络”实现“泛在服务”,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各种需求,通过融合前沿智能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所需要的信息采集、传递、存储、加工处理、决策使用等综合服务,是一种更加广泛深远的未来网络应用形态。

物联网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物物相连,信息可以自动化处理,无需人为操作,所以效率极高,降低了人为因素引发的不稳定性。因此,物联网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潜力非常巨大,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发挥了极大的价值作用,而且物联网将与互联网有效地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2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物联网领域中的应用

物联网是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构成的层次体系。感知层主要涉及到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机器设备,然后通过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融合网络层,及时准确地传递物体基本信息,在应用平台上,利用各种先进智能技术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以便对物体进行智能控制。如图1所示,传感器在基础感知层,负责对物体信息的采集和抓取,这一功能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2.1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快速随机部署、可自组织、隐蔽性强、高容错性等特点,使得传感器节点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在军事领域应用方面,结合无线传感器技术思想,将大量廉价传感器节点,通过飞机或火炮等发射装置,按照一定的密度投放到待监测区域内,对节点周边环境的各种参数,如温度、湿度、声音、磁场等信息进行采集,然后由传感器自组织网络,通过网关、互联网、卫星等通讯方式,传回信息中心,实时监控敌军兵力与装备,实时监视冲突区,进行目标定位,战场评估,并实现各种攻击的监测和搜索等功能,有效地提高军队的作战决策能力。

2.2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比较广泛,比如工业安全、先进制造、交通控制管理、安防系统、仓储物流管理等领域,其中工业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已日趋壮大。在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工业通信技术正朝着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目前,随着测控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煤矿、石化、核电等行业对工作人员安全及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监测成本非常昂贵。其中,煤炭行业对先进的井下安全生产保障系统的需求日渐巨大。因此,降低投资和使用成本成为工业通信技术发展新阶段的迫切要求。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成本低廉、方便简捷、泛在感知等特点可以满足工业通信领域的多个要求。对传感器节点经防爆处理和技术优化后,用于危险的工作环境,实时全面地监控员工安全及工业全流程,及时获取险恶工作环境下工作现场的员工基本情况、工作环境状况以及其它无法在线监测的重要工业过程参数,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控制工业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安全事故,达到国家指定的安全生产目标。目前,作者所在的山东省科学院省计算中心部门无线传感器网络团队开展了煤矿井下定位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2.3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农业作为中国发展经济的一大基础,促进其优质高产将产生重大的意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简便、部署简捷、可密集分布等优势,可以充分地发挥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用以监测土壤环境状况、农作物灌溉及生长情况、牲畜和家禽的环境状况以及大面积的地表特征检测。再结合目前成熟的互联网技术、GPS技术,可以构建能动态实时管理的系统平台。例如英特尔公司在俄勒冈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无线葡萄园,通过无线传感器监测葡萄生长环境中得各种因素,并分析葡萄质量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精准农业、智能耕种的实例。在国内,在“九五”计划中,“工厂高效农业工程”把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化的研制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可以看出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4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医疗护理领域中的应用

目前,随着国家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在医疗护理方面的问题也愈加增多起来,对于病患者的病情实时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患者身上可以安放各种传感器,用以检测采集各种生理信息,比如体温、呼吸、血压等生理数据,一方面可以随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将收集的生理数据作为研制新药品的参考资料。另外,也可以在患者居住的环境里安放多个传感器节点,有效监测病人的活动状况,进行远程的人体行为监测。现在,美国已经开展了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项目,可以实现家庭护理,方便老年人独居时给予及时的帮助。

2.5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家居领域中的应用

目前,智能家居是物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讲智能家居就是高科技的家庭自动化系统,融合了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综合布线技术及网络通讯技术,自动化控制、远程控制家庭中的各种产品设备,实现拟人化的要求,提升家居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并实现环保节能。而自动化、远程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均是由无线传感器节点进行传达的,比如环境检测信息、安放系统的有效实施,都需要无线传感器节点提供家庭煤气含量、温度、湿度等环境信息。所以,在智能家居系统中,每一个家居设备或终端,都会设置对应的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间的自组织互连,实现家庭设备互连与信息控制,从而实现家居生活的智能化。

3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必要性

据分析机构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件全智能化。经初步估计,中国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和应用将有可能创造1000亿元左右的产值。而且,已有部分省市的关于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发展规划,已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基本框架等一系列的“智慧”行动,表明了大力发展物联网的决心。而传感器作为物联网关键物件之一,在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过程中,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势必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物联网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叶云认为,目前中国最缺乏的是感知层的产品和技术,是信息的抓取和聚合。在感知层中,由于传感器技术的技术成熟度和成本问题,阻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及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应用。余建美指出,四个方面的因素将最终将决定物联网的普及程度,一是无线传感器的进一步低功耗化,二是发展无线供电或采电技术,三是能源的超微型化,四就是无线传感器自身的微型化。除此之外,传感器的集成制造技术、信号检测的智能化发展,也是无线传感器需要考虑改善的重要方面。

因此,目前的传感器技术的主要研究工作就要注重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突破这些研究热点,物联网的发展水平势必会突飞猛进,应用也将会广泛普及,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物联网就可以真正实现物物相联,成为会“说话”、会“思考”、会“行动”的物物信息交流网络。

4结语

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而无线传感器技术作为物联网或不可缺的应用技术,它的突破性研究,必将促进物联网的发展,推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促进世界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1] N.Gross.21 ideas for the 21st century[J].Business Week,

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