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3-07-13 17:2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第1篇

根据《自治区直属党委区直机关工委关于2021年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开展调研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桂直工发〔2021〕3号)文件精神,结合2018年5月10日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46号)与本人工作经历,特选取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作为此次调研的重点方向。

为响应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需求,同时调研范围广,时间紧,在必须满足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此次选取户籍所在地-广西东兰县花香乡(重点为乡所辖下的花香村)作为此次调研的区域,主要通过采取发放电子问卷调查、电话访问、面谈访谈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花香乡基本情况概述

花香乡位于东兰县东部,东与金城江区九圩镇、北与金城江区三旺乡、南与大化县板升乡交界,西与长乐镇、大同乡、隘洞镇等乡镇接壤。乡政府所在地花香村距县城48公里,全乡面积210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1177.77公顷,其中水田790.13公顷,旱地387.64公顷。截止2020年5月,从东兰县人民政府网站获知:全乡辖11个行政村,239个村民小组,364个自然屯,年末总户数5899户,年末总人口数为21135人,居住着壮、汉、瑶、苗、侗、毛南等6个民族。花香乡地理位置优越,有东兰"门户"之誉,是东巴凤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

花香乡农业产业情况: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大蒜、李果、油茶、甘蔗等,畜牧业以养猪、牛、羊为主,产业类别较多,但产量产值不高。

花香乡交通设施情况:全乡约有16条村级道路,894县道和976县道贯穿全乡,尤其894县道,原是东兰县往返河池市的必经之路,得益于此道路优势,花香乡曾跃居东兰县经济排名前列。

二、调研时间和调研对象

调研时间分为两期,第一期于春节放假前(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8日)采用电话访问和发放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第二期于春节放假时间(2021年2月11日至2021年2月17日)采用面谈访谈的形式开展。

为使调研资料收集更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特将调研对象分为两类:一是花香籍在外工作人员,二是非花香籍的外来工作人员。具体对象涉及农业产业和交通设施的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个体户及闲散就业人员等。

三、具体调研内容

根据调研对象的不同分别制定调研的具体内容,总体包括如下:

(一)从事的行业。

(二)对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意见与建议。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经过为期15个日历日的调研,发放电子问卷调查300余份,收回有效调查卷236份;电话访问50人次;回乡面谈访谈15人次。现将调研对象所反馈的材料整理汇总如下:

(一)农业产业基础薄弱,没有优势企业,特别是缺少龙头企业的进驻引领发展。农业现代化技术不普及,应对灾害气候能力不强,生产水平不高,易受市场冲击,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

(二)贯穿花香乡境内的主干道长乐镇至九圩镇二级公路还在建设,且进度较慢,极大增加了全乡人员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制约着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全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季节性缺水的顽疾未完全解决,需送水给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几年的春节期间仍存在缺水现象,农村饮水问题突出。

(四)对乡贤的回流引进急需加强,让乡贤能真正回得来、住得下来,专心为家乡贡献自己的热情。

五、启发与个人建议

饮水思源,做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花香人,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经过此次调研,更引发了我对花香乡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

(一)要将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应当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如可参照原先我曾主持或参与几个县份做的产业振兴规划项目,选择两到三个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与发展,以点带面,同时组织专家把脉会诊和外出学习“取经”,建成乡级示范样板项目,进而提升自身的产业品牌效益。

通过了解,目前花香乡有乡级业示范园3个,村级示范点8个,包括桑蚕、大蒜、山羊、油茶等产业。政府应选择优势产业,以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培育壮大一桑蚕、油茶等电子商务企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全乡农民脱贫奔小康。

(二)加强项目带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一是重点

发展产业道路交通设施。乡政府应加强与县委县政府的沟通汇报,尤其是获得发改、财政、交通、扶贫办等项目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解决我乡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道路建设问题,尤其是解决在建二级公路项目进度缓慢,资金不到位的问题。花香乡应积极破除修路与致富难题,减少产业运输成本,进而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的保障。同时,也应当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等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为解决道路资金和农业发展瓶颈提供实惠的资金支持。二是优先发展农田水利。加快落实政府所在地和人口聚集区集中饮水工程,解决饮水难问题,进一步修整完善农田水利渠道,努力争取农村家庭水柜、田头水柜指标,大力实施水源保护和净化工程,确保人畜饮水充足安全。

(三)乡贤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从花香乡出去当干部、做学问、办企业的人很多,这些人有知识、有人脉、有能力,也有家乡观念和乡愁情结,愿意为家乡发展做点事。个人认为,还是要从制度安排上做些探索和突破,要让乡贤能够回归农村作贡献。建议学习兄弟乡镇-三石镇对于乡贤回流的先进做法,重视乡贤,制定相应的回流引进方案或者制度,让乡贤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为建设花香乡的乡村振兴事业做贡献。

(四)继续加强党委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力量,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乡党委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事项、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更好地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同时,建议切实加强党委对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建设以及对乡内年轻人的培养,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大制度探索和创新。支部书记选得好,可以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一面旗帜,年轻人也是未来建设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我相信,在这样从横向到纵向的引领和发展下,我乡的乡村振兴事业会走在全县的前列,农村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广西壮族自治区金城江公路养护中心

养护与工程管理科吴胜平

2021年2月18日星期四

附件:

1.电子问卷调查一

2.电子问卷调查二

电子问卷调查一

尊敬的女士/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此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您对花香乡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一些看法。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您所分管的部门:

£农业

£交通

£教育

£其他

您对分管部门的意见与建议:

电子问卷调查二

尊敬的女士/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此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您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一些看法。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您所从事的行业:

£农业

£交通

£教育

第2篇

关键词: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探析应用

1榆阳区沼气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榆阳区从2006年开始建设沼气,至目前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一池三改”13300户,中小型养殖小区沼气工程55处,大型沼气工程5处,农村沼气服务网点72个,共涉及21个乡镇,184个行政村,沼气入户率占农村常住户的26%。榆阳区实施沼气项目始终围绕服务特色产业开发与生态农业发展战略,重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收益,主打绿色品牌战,初步形成了以北部风沙草滩区为中心的“畜—沼—粮”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示范带,以210国道沿线为中心的“畜—沼—菜”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示范带,以南部丘陵沟壑区为中心的“畜—沼—果”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示范带和以川道区、城郊为中心的“畜—沼—瓜(芝麻香瓜、西瓜)草莓、特色果品”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示范带。全面示范推广了以“三沼”利用为中心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循环生态农业技术、环保养殖技术,有效减少了本区养殖户养殖粪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了农业生产用水量,示范建立了榆阳绿色循环新型农业产业,促进了榆阳现代农业发展和大美榆阳美丽乡村建设,初步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美丽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奋斗目标。

2榆阳区沼气循环农业产业典型技术模式

2.1马合麻生圐圙“玉米猪沼玉米”产业模式

即用玉米喂猪,猪粪尿下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液、沼渣,沼气用于煮饭照明,沼肥还田生产玉米,沼液作饲料添加剂喂猪的产业链循环模式。其关键技术是沼液浸种、沼液叶面施肥防虫治病,沼肥还田、沼液作饲料添加剂养殖,实现以沼气为核心的新型种养模式,促进循环可持续农业发展。马合镇麻生圐圙村民刘二仁从2009年开始利用沼肥种植1.33hm2高产玉米,年可节省购买化肥款5000元,平均增产15%,通过沼气池无害化处理了100头猪的粪便,改善了养殖场环境,保护了浅层地下水源,减少了猪疾病传染,抵御了2009年百年不遇的猪瘟;并利用沼液作为饲料添加剂喂猪羊,可使猪羊勤吃快长,每头猪节约饲料成本100元,提早出栏30d以上,每只羊节约饲料成本50元;同时秸秆粉碎经猪羊过腹消化所产粪便再经沼气池发酵产生沼肥还田,大大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了高产田创建目标。由此可见该模式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粪污流入密闭的沼气池发酵减少了蚊蝇滋生和有害气体排放,净化了养殖场及周边环境,减少了疾病传播,保护了森林植被和水源,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环卫效益,产业中加入“沼气”元素更能节本增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和环保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2.2鱼河寺伙沟“猪沼菜”四位一体“四季农业”产业模式

即温室中建猪圈和厕所,下面建沼气池,温室为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猪粪便和人粪尿自动流入密闭的沼气池为沼气发酵提供发酵原料,所产沼液、沼渣为蔬菜生长提供优质高效有机肥及叶面肥料,而沼气燃烧除做饭外,冬天还可为温室增温并进行沼气燃烧释放co2施气肥,蔬菜种植所产枝蔓烂叶等副产品除为猪提供部分饲料外可进入沼气池发酵再利用。通过循环利用减少了温室蔬菜病、虫害传播;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减少了化肥等生产资料投入;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了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化。其关键技术是沼肥盘穴育苗、沼液浸种、沼液叶面施肥防虫治病害、沼肥还田、沼气CO2施气肥、沼气保鲜,另外需与温室作物栽培技术相配套实施。鱼河镇寺伙沟村的“猪-沼-菜”模式全省闻名,是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被定为榆林市发展温室蔬菜生产的样板典范,也是榆林市“一村一品”示范基地。该模式利用为本区长城延线高寒区越冬蔬菜冬季生产提供了保障,实现年种植“两果一菜”,1hm2产果菜30万多kg,叶菜9万多kg,收入达45万余元目标。另外每座温室年可发展养猪10头,节省肥料、农药支出4000多元,实现了“以沼促菜,以菜促猪,以猪促沼”的良性循环。

2.3小纪汗黄土梁“玉米牛沼瓜菜”产业模式

即产业户平均种植1hm2玉米,养殖3~5头奶牛,奶牛所产粪便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利用沼气池沼肥种植1~2棚春茬大棚芝麻香瓜和秋延茬蔬菜的种养配套产业模式。该技术与“猪—沼—菜”模式相同,重点是做好无公害产地认证工作和打造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收益。该村是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大村,主要以种植玉米,奶牛养殖为主。据该村调查,一口8m3的沼气池,年产沼气300~350m3,基本上可满足4口人家炊事、照明需要,年可节煤1.5t,节电200kWh,年产优质沼肥10~12t,户均年增收节支3000元以上。沼气建设以来,通过“三沼”综合利用带动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特色产业发展,使该村奶牛养殖、芝麻香瓜、西瓜、蔬菜种植成为本村的新型主导产业,沼气的发展促进了产业发展,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沼气的高效利用,实现了种养产业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目标。

2.4榆阳区南部山区余兴庄曹家洼、上盐湾周焉“猪沼果”产业模式

即以沼气为纽带,连动畜牧业、果业、种植业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家园模式。其基本内容是“户建1口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种好0.07hm2果”。猪粪下池产气,沼气用于炊事照明,沼液喂猪,沼肥施果树。沼液作添加剂喂猪,增重快,可节约饲料1/5;施用沼肥的果树,能多长5~10个枝梢,抗旱、抗寒和抗病能力增强,水果品质提高1~2个等级,1kg收购价8~10元,两村40户居民利用该模式户均年增收节支达3万余元,并且实现了庭院经济高效化,家居生活清洁化,生态环境优美化目标。

3推广沼气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的意义

3.1发展沼气循环产业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产业,可以把农村“三废”(秸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饲料、肥料),可减少污染,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环境保护与提高经济收益“双赢”目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3.2发展沼气循环产业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发展沼气循环产业,从治理污染入手,可以有效治理畜禽养殖粪便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可解决浅层地下水资源及榆溪河流域污染问题,短期内可低成本改变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为农村环境整治提供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有效解决农村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问题,使农民走向清洁、卫生、健康、文明的生活之路,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

3.3发展沼气循环产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

发展沼气循环产业,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入手,通过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土壤肥力,同时能节约化肥农药用量和能源支出,最终实现农业增值增效,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的目的,同时也响应了国家2015年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

3.4发展农村沼气循环产业是建设促进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

发展沼气循环产业,不仅可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服务,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利于大美榆阳美丽乡村建设。

3.5发展农村沼气循环产业是榆阳区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榆阳区是陕西省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区域,近年来,区内的煤炭、化工等工业发展迅速,生猪养殖规模随之扩大,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量剧增,造成养殖场自身生产、生活空间及周围环境受到污染,制约了禽畜业的健康发展;造成禽畜粪便得不到合理利用,使得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对有机肥料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农村沼气循环产业模式,集环保、能源、资源再利用为一体,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通过粪污的综合利用,养殖企业能够减少禽畜发病率,增加出栏量,并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等级,可为企业增收约10%左右,保证了畜牧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禽畜环保养殖与无公害绿色农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结论

通过对榆阳区沼气产业技术模式探索思考,得出农村建设沼气工程并发展以沼气为载体的绿色循环农业产业是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举措,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中应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各个地域特色的“小沼气大产业”循环模式,重点要建立以养殖业为中心、沼气事业建设为纽带、种植业为龙头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产业之路,关键要提高“三沼”综合利用率,出路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保障是树立品牌,增加收入,形成以“沼气”促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农业生产体系。

参考文献

[1]丘陵.沼气发酵与综合利用[M].杨凌:天则出版社,1990

[2]丘陵.农村沼气与庭园生态农业[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农业部环境农业司.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第3篇

到云南省石屏县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5月12日-13日,我有幸参加了到云南省石屏县为期2天的现代农业产业学习考察活动,杨梅基地的精细化管理、先进的灌溉技术和产经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一路看到的平整大坝和先进的规模化农业产业化景象,给了我极为深刻的印象,使我对现代农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此次考察的杨梅种植基地正是通过流转荒废的山丘贫瘠土地,以先进的土壤改良技术、灌溉技术和管理技术,在贫瘠的山丘上“勾画”出漫山遍野的“梅绿图”。走进“梅海”,映入眼帘的是一株株高不过2米、修剪如盆景一样杨梅树,繁茂的枝丫上挂满了鲜活饱满的果实。据基地负责人介绍,每一株成年的杨梅树每年产值达1500元-2000元。基地常年高薪聘请专业的枝剪、浇灌、施肥等技术人员对杨梅树进行科学化管理,到杨梅成熟期,又聘请周边农民进行果实采摘,分级装箱,并对接省内外商家直接到基地进行收购。从过程上看,该基地初步实现了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上看,还实现了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双河街道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决战期和决胜期,我们要真正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个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强化学习,转变生产观念。作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下的街道,我们必须对发展现代农业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认识,进一步转变观念,逐步从粗放型农业向“以科技为本”的集约型农业转变,从以简单的农业生产和服务为主线逐步转变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为主线的农技推广。要学习周边乡镇、县区、市州、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在农业产业化布局过程中,要做到种植现代化、管理精细化、产销一体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全程化,既搞好产前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供应,又要搞好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加工、营销服务,通过服务领域延伸,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提高素质,培育引进人才。近几年,街道通过大量的农业技术培训推广,辖区内农民的科技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流动,农村劳动力结构急剧变化,农业劳动者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科学综合素质显得尤为紧迫。作为基层党政部门,我们要积极对接上级农业部门,争取专家型人才的技术支持;同时,大力挖掘农村农业产业实用型人才,加强农业科技培训,要结合街道实际,进一步围绕优势农业产业,大力培育职业农民,培养和引进一大批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骨干,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落后状况。

--统筹规划,拓展农业内涵。现代农业不再是孤立的“农业生产”,而是整个农业生产前、中、后全方位、全过程的活动。我们要促农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切实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更要学习借鉴云南省石屏县及其他先进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发展一产要接二(产)连三(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产业化思路发展集约农业,延长产业链条,开展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旅游等。如,建设中的卸旗软籽石榴基地,就要在注重种植管理技术的同时,利用即将建设的扶贫开发物流综合体项目的人流、物流资源,提前谋划完善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打造城郊休闲娱乐配套设施,让游客进入石榴基地既能赏花、采摘,也能就地餐饮。要继续扶持、发展和壮大硐上村草莓、蟠桃等已成型优势采摘园。要充分发挥黄泥塔山公园、上街西山坡、青山村等优质自然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经果林种植业,努力打造农业优质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以农业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化质量;红兴隆管理局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149

[中图分类号]F323.213;S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1

垦区城镇化和通常的乡村地域特征是不同的,我们要逐渐掌握垦区城镇化的基本规律,是非常有理论研究价值的。垦区以水土为基本发展资源,实施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因此垦区经济发展有别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垦区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持续的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垦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垦区与城镇化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我国农垦区目前发展的根本。针对我国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根据垦区城镇化与区域差异性,从垦区城镇化的推动力角度,研究垦区城镇化的基本规律,从理论角度归纳垦区城镇化发展方式,为研究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规律打下基础。

1 红兴隆管理局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1 土地营养流失严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红兴隆管理局已经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204.2亿千克商品粮。在维护国家粮食生产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80年代,在双层经营模式体制改革后,大幅增加了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土地属于国有资产,只追求效益不注重土地保护的生产方式十分突出,导致土地营养流失严重,给红兴隆管理局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1.2 地理位置分散影响引资

和我国别的地域的乡村城镇化发展来比较,红兴隆管理局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对自身有益的条件,同时更有阻碍自身城镇化发展的不足,依据地理位置来分析,红兴隆管理局的小城镇较为分散,同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吸引外资条件不足。其它一些实施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和大城市或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行区距离较近,凭借承包这些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外资等方法,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水平较高,使这些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快速向城镇化方向发展。

1.3 产业链处于建设阶段

近几年以来国际市场发生了金融危机,红兴隆管理局以粮食销售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受到了粮食市场单价降低的较大影响,管理局和职工的经济都蒙受较大的损失,使得一些职工不在从事粮食生产。红兴隆管理局求则思变把农业进行产业化发展,顺利的度过了粮食市场所带来的困难。2011年,红兴隆管理局依托市场需求,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将农业产业发展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发展方式,建设并投产了“农业产业链综合示范区”,在红兴隆管理局的管理下,发展了和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相关的八条农业产业链。

2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解决土地营养化问题

红兴隆管理局提出了强化黑土地水土流失防止治理办法:第一加强科学农业生产。努力推动秸秆还田,多使用农家肥,培养土地肥力,改善土壤环境,科学对待黑土地。第二依据国家相关的农村土地规定,在农民土地经营使用权不更改的前提下,积极寻找适合东北黑土地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的方法。通过集中管理黑土地,为完成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实行科学的农业生产制度,为提升红兴隆管理局粮食产量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第三积极推动东北黑土地农业水土保持农业生产工程。

2.2 创建招商引资新模式

创新招商模式,有将重心、有规划地进行招商引资,利用红兴隆管理局自身独特的产业优势、园区优势,创新定模式。红兴隆管理局已经初步打破12个农场各自为战的发展模式,以红兴隆管理局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区”,科学规划“一区七园”,立足于“农”的产业特色,建设13个工业产业聚焦区,这样的园区对于招商引资将起到推动作用。创新引资渠道,对于国企、民企以及外企都要积极争取,三条引资方式共同推行。将招商方向确定为五九七农场的“粮食银行”仓储加工产业;以五九七引进果汁和罐头加工、红红兴隆管理局的肉禽屠宰和白酒酿造以及八五二农场的杂粮和山野菜加工等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产业;以红兴隆管理局为中心的全网商贸物流建设产业;以北大荒精神为依托的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方面大力招商,完善、发展已有产业,争取新的产业项目,为建设现代化的垦区完成招商工作。

2.3 完善产业链建设

为应对城镇化发展的困难,红兴隆改变了以往农场独自发展经营的方式,以红兴隆管理红兴隆管理局属的黑龙江省级经济开放区为核心,根据农业产业特点,建成了多个产业聚集区,根据垦区生产能力设置库存量,设定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尤其重视经济投入大的重项目。未来发展中红兴隆管理局应完善五九七农场建设的加工稻米、粮食烘干、物流运输于一体稻米产业链,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引进、销售、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米业、肉业、饮料业、酒业等食品产业链。未来5年中,推进管理局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3 结 语

红兴隆管理局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历经六十年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初具规模,本研究通过对红兴隆管理局城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初步提出了适宜的发展对策,但还存在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逐步完善,为红兴隆城镇化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建立.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发展类型及功能[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第5篇

在全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本人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著作,专心听取省、市专家的专题辅导,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围绕农业经济如何科学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同时,深刻认识到只有把科学发展观自觉转化为思考、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才能推动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的农业经济取得较快发展,粮食生产稳步增长、高效农业面积不断扩大,植树造林成效显著,养殖业健康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也清醒的认识到,的农业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主导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延伸滞后、农业面源污染根治难度较大、乡镇农技服务体系功能薄弱等。要加快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的理念和举措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此,本人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含金量越来越高,农业功能是其它产业无法替代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是衣食之源,民生之本。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切实保障好城乡居民的基本需求。一是保供给。千方百计的稳定粮食生产和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食品安全;努力提高鲜活农产的自给率,确保鲜活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二是保安全。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严把源头污染关和市场准入关;加快“三品”农产品认证,不断扩大“三品”基地面积,切实为市民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三是促增收。农业生产仍然是许多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切实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创业、致福工程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符合丘陵资源优势、具有较高比较效益的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突出科技支撑,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市地处丘陵地带,78%的耕地为丘陵岗地,土地等资源数量有限,农业生产资料相对匮乏。因此,我们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坚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改变三、四级提水灌溉农田发展水稻生产的传统生产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降低灌溉和投入品成本,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着力改造中低产耕地,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经营,提高耕地利用率。二是着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加快普及测土配方施肥、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建立完善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民使用“绿色”农用投入品,切实减少肥料、农药等使用量,实现秸秆全量还田,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源。三是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积极营造成片经济林、生态林和公益林,巩固和提升森林覆盖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实现畜禽粪便、稻麦秸秆无害化处理,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种养循环模式。

三、转变发展方式,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市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时期,应对农业资源约束加剧、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民增收任务艰巨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具有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是加大规划引领。立足我市资源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具有丘陵优势的茶叶、林果花木、设施蔬菜(食用菌)、规模养殖、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着力引导优势农业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向农业园区集中,努力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的三个10万亩园区,促进丘陵农业持续快速发展。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机遇,加快农业载体建设。积极整合包装农业重点项目,借助茶文化节、芍药节等招商平台,大力吸引“三资”投入开发农业,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提高我市农业整体发展实力。加快培植壮大一批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强势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积极整合农业资源从生产联合走向加工、流通联合,提高农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延伸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完善服务体系。稳定充实县级农技推广队伍体系,加快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加快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建设,提高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的应对能力,努力实现动植物疫病防控全覆盖。加快乡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加速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第6篇

在镇,干部群众对农业技术巡回小组组长尹邦志同志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他不负镇领导和群众的厚望,不惧艰难困苦,带领农业技术巡回小组和村组干部,打起脱贫致富这场攻坚战。

一、牢记职责充分发挥组拳作用

自担任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组长以来,尹邦志始终牢记职责,坚持深入村社调查研究,指导帮助各村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协助制订了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项目和产业发展的选择上,为镇党委、政府献言献策。他经常钻研学习业务,并深入农户家中,反复调研工作。通过不断衔接、不断走访、不断总结思考,为镇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为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和顺利推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深入学习加强落实政策宣传培训

扶贫工作政策性强,有大量的业务工作,只有自身业务素质过硬,能够独挡一面,才能更好地指导和谋划全镇扶贫工作。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尹邦志带领镇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依托党建阵地强化宣传引导,巡回服务工作期间,报送信息简报300余篇,农业产业帮扶培训100期6000人次,巡回小组进村时间开展技术指导300余次,发放技术资料5万余份,推广新技术20余项,新品种30余个,建立种植示范基地2个,示范面积500亩,养殖基地2个,示范养猪2000头,养兔20000只。通过大力开展“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精准扶贫不是养懒人”等思想培训会,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三、加强沟通交流,让贫困户得实惠

今年上半年,因受疫情影响,尹邦志带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主要通过电话、微信、广播等多种形式对贫困户和种养大户进行疫情防控和技术指导,引导种养大户有序复工复产。以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鼓励发展专业大户,深入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农业辐射带动作用精准到户到人,依据贫困户劳动力现状和资源条件,因劳动力施策,规划到户到人,对有种养殖条件的贫困户,给予必要的农业生产物质支持,进行种植产业帮扶,加强技术指导跟进,让全镇773户贫困户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四、立足实际,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尹邦志带领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利用我镇独特的生态优势,发展生猪养殖及无公害蔬菜、水果种植,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当地120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生态种植业就近务工或土地流转,实现稳定增收,户均增收超过4000元,确保群众扶贫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统筹兼顾。

为激发贫困户增收的决心,坚定增收脱贫信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尹邦志带领农业技术巡回小组,对永中村7组贫困户冯建林进行技术指导,通过流转土地215亩,种粮经作物,发展特色经营作物羊肚菌、土豆等,2017年以来,经济纯收到达到3.5万元,提升了满满地幸福感,实现了幸福生活的梦想。

五、勤劳致富,自力更生脱贫

第7篇

关键词:打造精品;推进农业;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04

前郭县是农业大县,又是蒙古族自治县,发展休闲农业和都市农业条件优越,内容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休闲农业其根本目的在于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效率,拓宽就业机会,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几年来,前郭县立足县情,多措并举,乡村旅游取得了较好成效,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建国六十周年――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名县”等称号。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亿元。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为适应都市人群融入自然山水、品尝绿色农产、追忆美丽乡愁、回归诗酒田园的休闲消费趋势,前郭县妙因寺村四季果蔬采摘园、哈拉毛都镇林果采摘园和八郎镇瓜菜采摘园等,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应运而生,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已成为全县现代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1科学定位,明确思路,规划布局

前郭县坚持科学谋划,高标准布局,已形成以查干湖为龙头,北部历史文化游、西部草原风情游、南部农业观光游、中部莲花圣水游、新城休闲消费游的“一龙头五区块”旅游发展格局,前郭县乡村旅游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1.1科学编制规划

邀请专业机构编制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提供战略策划咨询,将观光、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功能与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农户生活、农耕文化及农村民俗等要素有机融合,在全县范围内,整体规划精品路线,串联精品景点,合力挖掘人文历史,体验特色互异,运营互相支援,资源互补,共同行销,从而提供全套的游客服务,增加满意度。同时,明确牵头部门,建立统一的领导组织,进行统一的谋划和管理。

1.2探索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经营模式,其存在本身就具有市场性,商业化运作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要重点思考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运营模式、推广模式等,明确定位,策划各区域主题,例如特色农业主题、科普示范主题、商务会都主题、果酒庄园主题、体育公园主题和低碳环保主题等。

1.3实现四大升级

一是实现理念升级。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二是实现角色升级:从开发商向经营商、运营商升级;三是实现规模升级。从大景观发展到大旅游,从景点本身发展到区域联动,使景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体系日趋完善,能够留住游客;四是实现产品升级。做有品牌的产品,有知识性的产品,有文化的产品,有娱乐性的产品,有体验性的产品,国际化的产品。

2实施“五动”战略,促进都市休闲农业发展

2.1项目推动

休闲农业是高品质、高附加值、高边际效益的产业,产业是基点,生态是看点,文化和服务是卖点,宜精不宜粗,宜深不宜浅。要把休闲农业项目打造成省级甚至国家级重点项目,这样不仅项目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还可以得到相关扶持资金。因此,做休闲农业项目时,一定要做精品,做亮点,要聚焦,做深、做足、做精某一类产品,特色也就显露出来,这样就可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更能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2.2龙头带动

积极引进城市经济实体,开发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休闲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牧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一批果蔬采摘、休闲观光、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龙头都市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实施都市农业示范村建设,着力发展棚膜经济,特色种植,观光采摘、休闲体验、l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村屯环境整治和道路硬化、文化广场、美化绿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点带面提升都市农业发展水平。

2.3资金拉动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带动、政策扶持、群众参与的发展策略,注重在向上争资、政府投资、社会筹资、群众集资等方式上下功夫,建立多元化拓展投融资机制,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加大对休闲农业的金融支持。积极引进大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休闲农业建设。

2.4品牌牵动

优势产业和环境资源直接关系到整个休闲农业盈利以及可持续发展,要想做大做强需从自身优势产业着手,树立自己的强势品牌,建立核心竞争力,并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组织引导规模较大的园区和重点企业进行有机绿色基地、产品认证,着力打造名优品牌、名优产品。培育一批深受广大群众青睐的有机农产品绿色品牌,提高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

2.5科技驱动

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休闲农业的基础,不仅要加强农业机械化、农业装备工程的科技创新,将良田、良种、良法有效结合,还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生物资源利用创新,培育面向现代化农业的服务战略,并逐步推进“物联网+农业”的应用,培育相关新型产业。

3融合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促成效

从总体上看,休闲农业的发展,强化了三大融合:一是“一二三”三个产业的融合。就是将种植业、加工业与服务业融合起来,形成体验经济,实现多元化收益;二是“农、旅、文”三种业态的融合。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手段,以文化为灵魂,打造全新的综合业态;三是“乡土意境与时尚度假”的融合。以乡土意境再造乡愁,以时尚度假满足市场,通过新乡土度假产品的打造,实现休闲农业的升级。大大提升农业附加值,进一步使农业变成高效的产业、农村变成美丽和谐的家园、农民变成富裕而安乐的群体,使休闲农业成为“有文化说头,有休闲玩头,有再来念头,有发展奔头”的“高大上”人气产业。

参考文献

[1]霍保安,韩景豹.都市田园休闲农业生态园区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06).

[2]乔丽芳,刘亚东;张毅川.凤泉都市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12(20).

[3]马莹,张莉侠,马佳,张晨.上海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基于文化资源视角[J].上海农业学报,2011(04).

第8篇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规划

一.农村景观现状及基本问题

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由于对经济利益片面追求,对乡村景观生态资源缺乏合理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乡村有的景观逐渐消失,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

(一)自然景观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经济获得了膨胀式增长,很多农村自然景观现在逐渐成为残余的破碎景观。随着片面追求乡村经济的增长的加剧,乡村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也越发严重,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农村中的池塘、河(溪)流、大树、果园与自然植被作为农村地区固有的自然特征却很少被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考虑。建筑物、柏油路等硬质界面的人工景观斑块大量涌现,自然、半自然斑块正在退化和消失,生境条件一步步趋于简单、破碎化,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此外,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使得乡村生态系统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也使得传统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二)聚落景观的现状及问题

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聚落面临改建更新的局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农村聚落的形成过程存在着明显的自发性。通常,大部分的农民都是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自行改造更新,最终导致建筑布局与景观的混乱现象。农村更新对村落的固有面貌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反而造成更多景观上的问题。当前的很多新农村居民建设走城市小区化模式,全然不顾地方风貌特色,导致各村各点雷同仿建。在实践中,在农村拆迁迁点工作中很多农民都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依依不舍,是因为他们对乡村生活的习惯。但现在很多农村建设不光照搬城市的小区模式,还照搬城市中的低劣的亭廊、雕塑,使农村建得不论不类。类似的景观环境已经完全失去了农村的味道。

(三)农业景观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道路系统的开发和无节制的民房建筑,使得原本完整的农田生态系统被分割,人工斑块的介入影响了物质和能量流的良性循环,农田景观出现破碎的状态,农田生态环境出现危机。田园景观正逐渐消逝。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把“高效生产性(High-productivity)”作为农业环境的唯一评价标准,以往一些较好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放弃,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机械化耕种使自然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所造成的面源污染、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等使农业景观和自然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掠夺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已经导致了自然景观的破碎化和传统农业景观中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生态效益和农业景观美学遭受到极大的损害。

文化景观的丢失是伴随着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等一些列因素产生的,随着传统农业景观、自然景观和聚落景观的破碎,农村乡土文化也在消逝,跟随而至的是千百年来农村草根信仰的动摇,农村文化乃至民族文化将随之流失。

二.新农村景观更新与保留的思路

(一)保留村落肌理,更新表达形式

旧的农村景观只是在表达方式或存在形式上显得陈旧、老套,但并不是说是没有价值的。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只是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观念和旧的农村秩序。所以原有的生态群落格局,原有的乡村自然肌理,原有的村落风貌等内容在我们的景观规划中就成了宝贵的资源,对这些宝贵的资源我们只要通过整合设计的手法,将它们有序地贯穿起来,做到了既更新又保留了乡村原有特色。

(二)保留乡土元素,更新利用方式

我们知道,新农村的景观规划应该是可持续的规划,农村景观规划应当是节材、节能、节工的规划。充分利用乡土元素,乡土材料,甚至能变废为宝。既在景观建设中节约成本又符合当地的地方风格特色。在聚落的更新与发展上充分考虑与地方条件及历史环境结合,并且尽可能做到内部更新区域与外部新建区域在景观格局上的协调统一。

(三)保留农田肌理,更新农业景观格局

显然,农村是区别于城市的另一种复杂的社会,农业产业经济是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新农村景观规划必须是建立在农业产业发展良好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景观规划中应当结合原有的农业产业活动,并积极发展其他产业形式,将其尽可能变成景观素材提高景观价值的同时,提高其经济价值,从而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对于单一的农田景观,要适当增加湖泊斑块、林地斑块或自然植被斑块,都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补偿和恢复景观系统的生态功能。同时,要保护农业地及其他优势自然资源用地,严格控制农村聚落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避免景观的破碎化和景观斑块空间格局的不合理性。

(四)保留乡土文化,更新景观品质

在农村中原有的民间信仰,风土人情等是农村长久以来文明发展的的衍生物,是农民惯有的生活内容之一,是农民精神寄托的场所,纯粹地保留着地方传统意义的文化内涵,如何在景观规划中保留这些特色元素,是地方文化传承的客观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中的很多内容和载体难以满足农民现代生活的要求,规划中可以通过特殊景观营造,将其变成历史记忆的场所空间,以不同的方式为村民所享有。农村生态格局更新可以从增加农村景观结构异质性着手,在原有地貌、气候与生物等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注入新的人类文化特征,形成新的景观格局。

参考文献:

[1]倪萌.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更新和保留[D].南京林业大学.2009

[2]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第9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休闲农业;产业布局;高要区

近年来,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客观评价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现状,深入探讨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发展存在问题,积极探求如何合理利用优势资源,优化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对实现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跨越式发展、实现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的双重保护、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一)研究区域

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的肇庆市,地处西江干流中下游,拥有七星岩、鼎湖山以及德庆龙母祖庙等著名的景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高要区是广东省肇庆市辖区,地处肇庆市南部。本文研究的区域是肇庆市高要区所辖河台、乐城、水南、禄步、小湘、大湾、新桥、白诸、活道、莲塘、白土、回龙、蚬岗、金利、金渡、蛟塘等16镇和南岸街道。

(二)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肇庆市高要区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特色优势、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休闲农业已涉及农、林、牧、渔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融生产性、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如广新农业生态园、回龙镇黎槎八卦村、金麟休闲农场等。下面进一步分析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特征,探索优化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路径,实现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评价

(一)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空间集聚有待优化

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主要集聚在白土、金利、回龙、小湘、蚬岗、大湾等镇,这些区域依托农产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开发的休闲农业取得了成效,初步实现休闲农业多样化。白土镇的广新农业生态园,集农业生态,环保教育,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是广东省最大的农林果自然生态景区,获得“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开发回龙镇的古村落文化观光园,回龙镇黎槎古村八卦村四面环水,村里的古屋、村道分布似八卦格局。回龙镇黎槎八卦村以其独特的文化、上乘的服务于2015年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以小湘、莲塘、白土等镇为主开发的农业观光采摘园。如小湘镇汉塘村利用镇里优越的自然资源和靠近肇庆城区的优势,发展集蔬菜种植、采摘、饮食、赏花等于一体的特色乡村“农家乐”旅游。以小湘镇,禄步镇为主打造的现代农业科技园。目前,肇庆市高要区正在建设粤台(高要)农业合作试验区,在现有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台湾地区先进的农业管理经验、农业技术、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先进农产品种植、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把试验区建设成为集生产、科研、旅游、物流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整体规划合理,但集聚效应还有待提高。在塑造区域特色项目的品牌时,也要注重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整体品牌形象的构建,形成集聚效应。要以重点项目为中心,加强设施建设,强化休闲功能,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项目,形成连线、成片的休闲农业区。

(二)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有待提高

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以个体或农户为主,还有社会资本、外商、政府等投资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大多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在休闲农业项目的选择上往往盲目跟风,没有依托本地自然资源,根据对市场需求变化开发满足市民需求的休闲农业项目;缺乏休闲农业方面的专业培训,管理水平及组织能力较低,在休闲服务水平、推广营销等方面能力不强。

(三)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经营类型多样,特色不明显

目前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有观光农园、科技农园、休闲渔园,生态农园等,但数量少,规模也不大。肇庆市高要区仅有广新农业生态园,高尔夫度假村等为数少,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景点。肇庆市高要区多数的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企业和农户自主开发为主,其经济实力难以承担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的开发。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项目功能单一,主要是垂钓、果蔬采摘、就餐、住宿等,缺少市民参与体验的农村生产活动,休闲农业项目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

(四)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粗放型经营,会污染水资源、破坏自然与人文景观,必然会影响休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大多是以个体或农户为主,环保意识淡薄,无害化处理设备落后导致垃圾、污水等无法有效处理,甚至有的经营主体没有环保设施,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由于经营主体环保意识淡薄,缺乏行业规范和政府有效监管,在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的破坏。我们调查发现,一些农家乐餐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到西江或村里的水塘,生活垃圾也是堆积在露天,没有及时处理。

三、基于生态文明的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构想

我们要根据肇庆市高要区的地理空间分布,交通和城市发展的特点,依托肇庆市高要区不同区域资源优势的组合特点和优势农产品,发挥休闲农业产业的区域聚集与辐射的作用,发展集观光休闲、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1.在空间集聚上,优化建设白土、回龙、小湘、禄步等核心区的休闲农业,依托西江、宋隆河等山水环境,构建“一心两带”的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空间布局。“一心”即以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中心,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休闲农业发展。“两带”即西江休闲渔业带和宋隆河景观带。依托西江,建设休闲渔业项目,带动西江沿岸休闲农业发展。发展宋隆河流经的蛟塘、白土和金渡等镇的休闲农业项目,打造宋隆河景观带。利用肇庆市高要区独特的自然资源,构建“一心两带”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空间布局,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生态环保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2.在经营主体上,引导个体或农户向集体企业或合作社转型。同时,政府需制定社会资本或外商等参与休闲农业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外商等主体参加休闲农业项目开发。还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提高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引进管理、财务、营销等方面专业的人才,为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3.在经营类型上,在保留广新农业生态园等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农园、观光农园等项目的建设。实现休闲农业投资多元化,吸纳资金发展生态农业园、观光农园、休闲渔园等休闲农业项目,扩大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规模,丰富休闲农业项目内容,提高休闲农业项目档次。政府主导休闲农业发展,统一规划,实现休闲农业发展项目的错位开发,避免同质化开发。4.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因势利导,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在规划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产业布局时应该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依托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打造休闲农业,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的发展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结合起来。政府要加强相关环保技术推广,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改造垃圾收集、处理等环保设备,实现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改进当地村容村貌,加强乡村文明的建设。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休闲农业集中区域的公共环保设施建设,增加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站点;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和参与休闲农业项目的市民爱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彭思喜,张日新,马佩菲.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以梅州丰华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4(13).

[2]张广海,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0).

[3]肖光明.肇庆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的若干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2015(01).

[4]徐广才,史亚军,谢翔燕,吴慧敏,马晓蕾.休闲农业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5).

第10篇

休闲农业旅游在增加农民收入、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良性互动,增加农业单位面积的多功能产出,推动城乡融合、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现状、模式、特点及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休闲农业旅游;现状;模式;对策;荆门市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求知、体验农事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综合经营的一种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1]。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可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设施等要素流向农村,增加就业容量,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全面了解荆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推动荆门“中国农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

1.1休闲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随着现代农业强市和生态旅游强市战略的推进,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呈现加快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市已有各类休闲农业旅游点1219家,现代农业科技园4个,休闲农庄63个,农业观光采摘园34个,农家乐1112家,各类从业人员1.9万人。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四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此外,“沙洋万亩油菜花海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品牌;“彭墩乡村世界”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荷花景观)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荆门市还被亚太旅游协会增设为“荆门中国农谷乡村旅游观察点”。

1.2各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热情高,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休闲农业旅游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资源为生产载体,将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方式。春季,荆门市比较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是沙洋油菜花和屈家岭桃花旅游观光活动;初夏,有漳河新区的“双井”西瓜节和屈家岭赏鹿养生旅游;秋季,有“漳河柑橘”、“昕泰葡萄”采摘体验;冬季,京山的温泉养生、“盛老汉庄园”品龟、茶花观赏、彭墩大棚草莓采摘等均是吸引游客前往体验的优选观光项目。

1.3依托相关要素的景观带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以荆门市旅游观光道路为网络,打造了东、南、西三片区的乡村旅游观光带。一是以农谷大道及其沿线景区为支撑,打造了连接京山、钟祥、屈家岭三地的“农谷景观带”,主要以“桃花节”、“紫薇花节”、“茶花节”为主题,是结合了花卉观赏、农耕文化体验、运动休闲、康体养生等多功能的旅游风景走廊;二是城郊乡村旅游观光带,依托漳河大道连接彭墩乡村世界、漳河农业生态园、昕泰采摘园、双福生态产业园等园区,重点打造集生态、科教、文化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三是建设了乡村旅游“油菜花节”景观带,依托荆沙线、五洋公路,重点打造观光休闲、农耕旅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观光线路。随着休闲农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带,与旅游产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格局初步显现。

1.4休闲农业旅游规划逐步完善2009年屈家岭管理区聘请华中科技大学编写了《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该规划首次提出要将屈家岭打造成“中国农谷-生态屈家岭”,并成为中国知名的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和生态康疗保健旅游度假胜地。2010年荆门市政府和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联合编撰的《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也提出“支持彭墩村建设城乡多功能休闲农业度假区,屈家岭管理区重点建设太子山林场至农谷核心区休闲农业观光带、美好人间植物科技园”等理念。2014年荆门市旅游局组织专家编写了《荆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4-2025》,分别从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农耕文化体验旅游集聚区,环城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带,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集聚带,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带等方面对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进行了规划描述,拟在今后若干年内把荆门市建设成国家乡村公园,成为我国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区。

2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主要包括城市郊区型、依托景区型、产业主导型和农民自发型4种。城市郊区型就是在城市边缘地区,通过挖掘、开发自身的农业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休闲。典型代表有开发“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的东宝区金泉村,钟祥市彭墩村,京山县汤堰村、高岭村等。依托景区型就是结合景区,依靠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的客源来发展,以服务景区为主要功能。典型代表有依附明显陵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钟祥市皇城村、客店镇赵泉河村;依托大洪山景区绿林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双桥村以及“百果园”等。产业主导型就是依托自身农业产业发展旅游,将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转化成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典型代表有钟祥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沙洋油菜博物馆、漳河新区昕泰休闲采摘园、东宝石莲蜜蜂博物馆等。农民自发型主要是农民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与资源,自主打造的一些休闲旅游项目。典型代表有石龙“小狗抓鸡”、绿林“百果园”;漳河新区刘伟“西瓜节”、“京和葡萄”采摘;虎爪山茶花游,漳河柑橘采摘等。

3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特点

3.1“农家乐”是主要的旅游产品“品农家菜,享农家乐”是最主要的休闲观光方式。荆门市的“农家乐”旅游个体业主有900多家,占全市休闲农业业主总数的89%。“农家乐”主要集中分布在荆门市城郊以及所属县(市、区)的部分城郊结合部,还有部分“农家乐”分布于风景名胜景区周边,在为业主带来良好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增强了景区的服务功能。

3.2集观赏、采摘与体验等多重价值的景点更具吸引力从2013年的旅游统计数据来看,屈家岭的万亩桃花观光园、荆门沙洋油菜花海与油菜博物馆、彭敦蔬菜采摘园、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掇刀蓝莓采摘园、漳河昕泰休闲采摘园、漳河生态示范园、十里花卉长廊等休闲旅游农业各具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光客前往。

3.3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是主要经营主体2013年荆门市11家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资产总额达9亿元,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资产总额的38.0%;经营面积8666.67hm2,占全市经营面积的68.0%;从业人员4520人,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25.0%;营业收入约5亿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26.0%;上交税金1993万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上交税金的47.0%;净利润1.58亿元,占总数的45.1%。

3.4休闲农业旅游助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2013年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19亿元,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64%;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也达到3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6万户。2014年全市休闲农业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荆门油菜花旅游节自开办以来,沙洋县牵手国家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创建中国油菜博物馆,不仅在产学研上成绩斐然,而且在文化旅游方面注入了活力和商机。每年油菜花盛开时,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沙洋田间赏油菜花海,逛油菜博物馆,品油菜宴,体验趣味农事;赏花、看景、拍照、消费,熙熙攘攘的观光客引爆了沙洋的休闲农业旅游。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周边从事“农家乐”的村民每年3月份仅油菜花期招待游客的餐饮收入就在2万元以上。荆门农谷核心区-屈家岭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黄桃,近年来依托桃花旅游,桃农人均年纯收入均在4.5万元以上。“中国农谷”桃花节的举办将“农谷黄桃”的休闲观光、采摘功能进一步挖掘和延伸,使屈家岭地区成为湖北省境内种植黄桃面积最大、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的区域。

4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仍属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旅游功能还需拓展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主、行、游、购、娱六大要素[2]。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主要以农家乐、观光园和采摘园为主,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农副产品的销售收入,但旅游产品集聚程度不高,功能单一,设施单一;旅游内容单调,文化含量低,吸引力不强;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水平低;重游率低,过夜率低,难以满足游客日趋个性化消费的需求[3]。住宿、娱乐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产品收入所占比重很少,接待档次和服务质量也偏低。且客源主要面向荆门市市民,未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吸引物。

4.2农民的主体地位不突出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来看,农民应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体,但由于资金、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主要是一些拥有一定资本实力的社会人,农民的收益有边缘化的趋势。

4.3产业链条不长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景点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人员,除少数管理人员外,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缺乏旅游业管理知识和经验,整体业务素质偏低。

4.4遍地开花,缺乏品牌景点和成熟线路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一般均以散客短线自助游和长线自驾游为主,只有位于荆门城区附近的少数采摘观光园区因为有公交车抵达可以方便游客前往,绝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点均面临着游客要来时交通工具受限制,住宿设施、公共厕所、停车场所简陋,县、区之间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没有专门的旅游线路串联等窘态。

4.5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的结合还有待加强休闲农业要想赢得更多顾客,需要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轻松,让自然变得可亲,让一切吸引元素变成可以销售的产品。虽然荆门市境内有可追溯近5000年历史的屈家岭稻作文化遗址,有郭店楚简等颇具世界影响力的出土文物,但在利用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改造并宣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方面,还没有看到有任何激动人心的旅游特产面世。

4.6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荆门市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如上清茶、屈家岭黄桃罐头、德源石碾米、鹿血酒、景颐白蚁酒等与其他地方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农副产品,在作为旅游产品营销和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如何培训农民,让他们从第一产业的生产者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服务者,提升其利用乡村旅游来提高收入的能力;如何对农村“空巢化”后空出的房子加以改造,作为家庭旅馆来接待游客等方面都有待研发。

5荆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性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1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可以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对文化娱乐业有约50%的贡献率,对餐饮、商业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休闲农业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1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据统计,沙洋第七届油菜花旅游节,接待游客已从首届节会的5万人次增加至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0.48亿元提高到6.38亿元,农家乐经营户由45家发展至136家,户均增收2.5万元。荆门是农业大市,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途径,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新领域的突破口。

5.2加大科学规划和政策扶持力度休闲农业旅游是顺应现代消费需求的产物,仅靠分散的农户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与项目[4],在财力上给予扶持,在土地租用及税收上给予优惠,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投资企业积极参与。发达国家对农业旅游区建设均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韩国农业观光旅游区所有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缆等均由政府出资建设,同时银行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匈牙利设立农业旅游业专项基金,对经营旅游住宿农户给予修缮和扩建房屋补贴。要做好相关规划,并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5],除了要考虑将农业资源有效利用为旅游资源和利用观光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外,还应将农村地区对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渴望与城市居民萌发的回归自然的新型休闲需求及生态价值观联系在一起[6];要与荆门的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相结合。

5.3集聚发展,扩大建设规模各地要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开拓创新农业主题公园等新型旅游模式,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7]。积极支持农民以庭前屋后等资源为载体发展农家乐,鼓励发展农家乐聚集村。引导在适宜区域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适宜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功能的休闲农园。财政优先支持农业旅游开发区的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重点资助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衍生的、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农业旅游区域开发,并给予财政资金和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发挥好政府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此外,还应该把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当地农业发展目标考核的内容,列入当地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5.4加快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建设休闲农业旅游是整个休闲游乐市场中的一种产品型态,具有较大的竞争性和替代性。产品的差异性越小,替代性越强。当一定区域内农业旅游产业“普遍”发展起来时,农业旅游产品的地方特色和个性化就成为了产品“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乡土性”越足,越能吸引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城市居民,与城市的差别越大,对城市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就越强[8]。完美的生态环境是检验农村自然环境的清洁程度及其所产食品的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与生物的共生也是开展各种体验性活动的宝贵观光资源。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是有形物体与无形服务的综合,品牌的营销对本地休闲农业旅游的推广具有积极的作用,各级相关部门和农户要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开展休闲农业产品推介宣传活动,重视休闲农业旅游形象的策划与包装,整合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景点的旅游观光线路,推出专线旅游观光车,做大做响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黄爱青,王海滨.浅谈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10X):45-47.

[2]渠慎涛.关于加快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经济丛刊,2007(5):40-42.

[3]雷鸣.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9(2):93-94.

[4]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79-83.

[5]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5):40-42.

第11篇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社会中经济跨时代性发展中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沿海区域为发展以延伸到周边区域,各个区域中心城市以点带面竞相兴起,并逐步形成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为基础点,探索出适宜发展途径的过程。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北部古黄河入海处,有一片153000公顷的滩涂湿地;汹涌的河水奔腾呼啸地从中穿过,汇入大海,这就是1987年建立的,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为551.6毫米。黄河尾闾摆动新成的陆地带地势宽阔低洼,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类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区内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有8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文昌鱼、江豚、松江鲈鱼等。有野生植物上百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广泛,各种鸟类约187种,列为中日候鸟保护协议受保护的达108种。

当前,全国和全省正在兴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新一轮产业转换和增长的经济周期性,全力抢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高点。同时,经济发展出现了国民经济进一步软化和服务化增大的新趋向,旧的“以工业立省” “以工业立市”的目标替代为“以文化立省”“以文化立市”的新目标,这对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黄河三角洲的产业主要是以石油资源为基础,其可持续性和产业接续及转换,也面临着经济和产业进一步调整和接续的问题,抓住这个机遇和迎接这个挑战,避免陷入“资源城市的接续危机”的困境,文化产业是应当思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选择。

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削弱经济发展中出现国民经济软化和服务化增大的趋势。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着重强调了“发展文化产业要改变理念”的重要性,而不是将文化产业当做经济发展手段,从而忽略文化产业的精髓。发展文化产业理念,一方面要与传统产业提升要求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当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合理建设再分配,创造与消费相互促进,不能单纯的依靠当前资源的利用修改,使文化产业呈现原地循环态势。

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资源具有独特的人文社会性,有悠久历史的沉淀,有乡村风俗的环绕,有戏剧文化的传承,有工业文化的转变,有生态平衡的变迁,有革命转变的必然。这些或多或少的构成了黄河三角洲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特色。形成了非物资的不可移动的资源,且具有垄断性。这些都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本地的生态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树立良好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观念,大量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鼓励国有和民营资本进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战略,构建文化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据此,黄河三角洲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调整办法如下:

(一)以主体产业区为主要载体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布局四大主体产业区。布局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渔业畜牧区、高端产业区四大主体产业区。大力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尽快提高承载服务能力,突出发展电力能源、现代物流业,化工等重大项目建设,使之成为生态化工基地和能源供给基地。

(二)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使我国第一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用现念、现代科技、现代物质装备和现代经营形式提升农业产量,积极发展节水旱作农业、设施农业以及休闲观光、生物质产业等新兴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黄河口优势农产品品牌。

(三)统筹区域发展和全力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四大主体产业区建设,发挥各自优势,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生态建设平衡化。实施“突破利津”战略,以产权为纽带,加大力度对区域性建设的投入,构建合理交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现代公共文化设施。

(四)推动黄河三角洲文化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黄河三角洲各个区域、各个产业有机结合,推进文化创新,打造黄河三角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整理和有效整合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着力打造富有鲜明特色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努力提高黄河三角洲文化的传播能力。黄河是一条善淤、善决、善徙的河流,每年携带约16亿吨的泥沙奔流而下,约有12亿吨的泥沙沉积在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这一优势给保护注入了新的生机。它不论作为珍稀鸟类的停歇地和越冬栖息地,还是作为独特的河口生态系统,都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生态意义。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一批创新型城市作为依托和支撑,有一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进行强有力的推动。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推进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是拓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对于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也是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科学摆布,深化文化开发建设战略研究,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坚持高起点、高水平,抓紧编制和完善开发建设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形成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作出具体部署,确保开发建设有序高效推进。

第12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宣恩县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1]这对于国家重点扶贫县,“八七”扶贫攻坚县,国家农业部、湖北省农业厅定点扶贫县的宣恩山区,既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地处鄂西南边陲的宣恩县,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山水资源丰富,生态农业特征突出,但生产条件恶劣,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为核心的大前提下,应突出生态经济特色,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发展山区现代农业作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

一、突出山区特色,发展生态农业

宣恩山区,生态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素有“中国贡品之乡”之美誉,是天然的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山青水秀民富的科学有机统一,在于突出山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积极发展山地现代生态有机农业。

(一)以生态经济为核心,培植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包含农业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这是与传统农业本质的区别。谋划山地现代农业,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要以高效生态经济为抓手,培植现代生态有机农业产业。

1.做大生态有机农业板块,优化第一产业。坚持以特兴山、以林蓄水,依托山地生态经济资源,加速推进板块经济的基地、企业、设施、品种、品牌、标准、服务等要素的连接和整合。坚持科学规划,联片开发,提升素质,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区域开发,规模经营。在产业发展的布局上,应重点建设万寨—椒园—晓关“贡茶经济带”,沿209国道初步形成的“贡水白柚经济走廊”,特色中药材产业和畜牧业等生态有机板块。力争“十一五”期末,茶叶总面积发展到66667hm2;年发展商品猪35万头、商品羊8万只,家禽10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4.43亿元;特色水果总面积达到8000hm2;建立2667hm2中药材GAP规范基地;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8667hm2,其色商品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667hm2,总产值达到1.5亿元。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第二产业。凡是优势资源都可做成支柱产业,凡是支柱产业都要培植龙头企业,凡是龙头企业都应建设订单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引龙头、政策支持扶龙头、联合重组强龙头、创造环境壮龙头”等方式,培植一批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宣桃公司、锦合公司、万盛茶厂等茶叶加工企业;永丰食品、宏伟牧业等畜产品养殖加工企业;武陵中药材、民丰药业、汤木瓜等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松乐公司、沙坪白酒、西部食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烟、茶、畜、果、菜和中药材等六大主导产业体系的良好快速发展。

3.积极发展现代农村物流,搞活第三产业。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丰富现代农业内涵。积极发展农业中介、专业服务、农村超市、连锁经营等现代农村物流新产业,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宣恩山区丰富独特的人文、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流域漂流、天然氧吧、乡村度假观光等现代旅游观光农业。

(二)以有机农业为旗帜,打造现代山地农业品牌

围绕发展山地有机农业,适应消费市场由营养型向健康型转变的潮流,实施绿色有机品牌战略,把高效生态经济开发与宣恩土家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嫁接,整合绿色有机品牌,把山地现代农业品牌叫响做强。坚持对获绿色有机品牌认证企业的奖励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伍家台贡茶,“宣恩早”蜜柑,宣恩富硒火腿、贡水白柚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将其做大做强,树品牌、创名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三)以质量标准为抓手,创建绿色有机产业生产示范区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产品质量标准化。积极引导企业带基地、联农户,用质量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特色产业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的研发制定。在已制定的黄金梨、木瓜、竹节参等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加速研发实施绿色白柚、有机贡茶、中药材等特色产品标准。建立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市场,用示范促推广,带农民。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引导企业和农民,严格执行标准,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的实施,把宣恩建成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二、明确发展任务,强力有序推进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宣恩山区“三农”变革的新趋势,集中反映了建设山区现代农业的新走势。准确把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必须坚持突出山区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紧扣着力点。

(一)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现代农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业求专、同品求精、同类求特”的原则,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农业板块经济,以特色争市场,以规模增效益,切实解决市场狭路碰撞和效益偏低的矛盾。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因地制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坚持差别化竞争、特色化取胜策略,着力挖掘和发挥本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二)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设施支撑。

1.抓好生态家园建设。以沼气池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垃圾池,建致富园,建生态家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2.抓好乡村道路建设。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着力抓好通村公路、通村油路和乡村客运站、候车棚及渡口建设,提高乡村公路及渡口的通畅率。同时,加大乡村公路的管护力度。实现80%的村通油路和90%的村通公路的目标。

3.抓好农田水利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州支持,搞好全县各类小型病险水库整治和小流域治理,积极改善耕地灌溉条件;着力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力度,解决好全县农村人畜饮水和乡集镇的饮水安全问题。

4.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好天保工程。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政策,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管理,建设生态良好、环境适宜的“生态宣恩”。

(三)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撑。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1.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本领。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建好“农村科技书屋”,实施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重点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星火计划”和“温暖工程”,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打工技能,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3.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在农村,有一批拥有一技之长、实际收入较高、思想观念较新、适应市场能力较强的能工巧匠,他们在农民中认同度较高,对农民的影响更直接,引导更实在,示范更有效。因此,应充分发挥他们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科技应用的示范作用。对农村这一批人才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服务上给予便利、技术资格上给予确认,舆论上给予鼓励,促进他们壮大规模,增强实力,进而在广大农民中形成学技能、闯市场、做实业的良好导向,带动更多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学会经营本领。

4.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守法的自觉性和维权能力。大力倡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引导农民树立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创新推进机制,发展现代农业

(一)构建宣恩现代农业建设投入机制

1.发挥财政投入的主体作用,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3]要充分贯彻落实2008年4月6日副总理在宣恩考察时的讲话精神,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转变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机制上根本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的投入问题。

2.加强对农业投入资金的整合。对不同渠道的资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资金整体效应,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局面。从根本上杜绝分散使用、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以提高投资效益。

3.抓好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资本、技术和经营人才,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4.建立信用支农金融机制。加大对龙头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业信用担保,提高金融支农的政策效果。

5.创新投入机制。在国家政策性投入以外,本着“谁经营谁投资、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投资,引导农户投资,广泛聚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农业投入。

(二)构建宣恩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和保护机制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1.建立完善统筹协调的农业产业发展机制。按照大力推进“一主三化”战略,促进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互动发展。

2.建立完善现代农民培育创业服务机制。加强劳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加强农民工维权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机耕、机收、机防队伍等农村第三产业。

3.建立完善以城带乡的现代农业帮扶机制。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建立对口帮扶以规划和发展农村产业、支持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农业技术为重点,形成上下联动,齐心协力,以点带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开展科技帮扶服务。

4.建立完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适应现代农业标准化、商品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在坚持基本经营制度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经营机制创新。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平台,采取股份制、租赁制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农业大户集中,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经营。鼓励企业采用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办法,把生产第一车间建在农村,引导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与农户结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三)构建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发展机制

1.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4]目前,全县已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带动基地8000hm2。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成果,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市场化的手段提升农业,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2.发展完善合作组织,组织农民发展。目前,宣恩县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44个,入会会员达3万余户。按照“政府引导协会、协会引导农民”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茶、果、烟、菜、畜、药等主导产业,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进一步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组织为纽带,组织千家万户的农民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分享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利润。

3.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宽销售渠道

。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依托龙头企业、运销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大力实施订单农业,形成产销链条。

(四)构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1.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衔接的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强化用人单位建立和规范带薪学习制度。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加强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改革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教育培训质量。

2.增加农业人才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农业人才开发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大幅度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要把人才开发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建立各种农业人才培养和奖励基金。农业企业要根据自身需要和可能逐步增加职工岗位培训的投入。

3.健全农业人才服务体系。整合各类人才信息资源,构建农业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行业各类机构、各类人才提供信息服务。加大政策倾斜和优惠力度,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条件,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等有偿技术服务,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经营所得。

4.营造有利于农业人才成长的环境。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为农业人才健康成长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定期开展农村优秀人才表彰,继续做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推荐选拔工作,大力宣传优秀农业人才典型事迹,在农业系统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向优秀人才学习的良好氛围。

5.建立农业人才的评价机制。积极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农业人才的培养。建立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有效衔接的机制,鼓励、引导和促进技能型人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建立技能人才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的分配机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农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文中平,陈耀明,徐国祥.用新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

[2]刘昌勇.宣恩县绿色家园创建工作思考[J].湖北林业科技,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