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欧姆定律比例问题

欧姆定律比例问题

时间:2023-07-13 17:22: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欧姆定律比例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欧姆定律比例问题

第1篇

摘要:物理定律是对物理规律的一种表达形式。物理定律的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关键词:物理定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关键词:是对物理规律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归纳而成的结论。反映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物理定律的教学应注意:首先要明确、掌握有关物理概念,再通过实验归纳出结论,或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如牛顿第一定律)。有些物理量的定义式与定律的表式相同,就必须加以区别(如电阻的定义式与欧姆定律的表式可具有同一形式R=U/I),且要弄清相关的物理定律之间的关系,还要明确定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1)牛顿第一定律采用边讲、边讨论、边实验的教法,回顾“运动和力”的历史。消除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错误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理想实验加外推法。教学时应明确: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不能简单地按字面意义用实验直接加以验证。但大量客观事实证实了它的正确性。第一定律确定了力的涵义,引入了惯性的概念,是研究整个力学的出发点,不能把它当作第二定律的特例;惯性质量不是状态量,也不是过程量,更不是一种力。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而改变。在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应使学生理解和使用常用的措词:“物体因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教师还应该明确,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惯性系才成立。地球不是精确的惯性系,但当我们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研究力学问题时,常常可以把地球看成近似程度相当好的惯性系。

(2)牛顿第二定律在第一定律的基础上,从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它的加速度跟外力与本身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引入课题。然后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归纳出物体在单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再用推理分析法把结论推广为一般的表达: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教学时还应请注意:公式F=Kma中,比例系数K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a随F改变存在着瞬时关系;牛顿第二定律与第一定律、第三定律的关系,以及与运动学、动量、功和能等知识的联系。教师应明确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时应注意:①要充分利用牛顿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恒量的实验,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等物理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②要强调万有引力跟质点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平方反比定律),减少学生在解题中漏平方的错误。③明确是万有引力基本的、简单的表式,只适用于计算质点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之一。但在天文研究上,也发现了它的局限性。

(4)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个定律一般不用实验总结出来,因为实验误差太大。实验可作为验证。一般是根据功能原理,在外力和非保守内力都不作功或所作的总功为零的条件下推导出来。高中教材是用实例总结出来再加以推广。若不同形式的机械能之间不发生相互转化,就没有守恒问题。机械能守恒定律表式中各项都是状态量,用它来解决问题时,就可以不涉及状态变化的复杂过程(过程量被消去),使问题大大地简化。要特别注意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系统内部的重力和弹力做功)。这个定律不适用的问题,可以利用动能定理或功能原理解决。(5)动量守恒定律历史上,牛顿第二定律是以F=dP/dt的形式提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动量守恒定律不能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来,主张从实验直接总结。但是实验要用到气垫导轨和闪光照相,就目前中学的实验条件来说,多数难以做到。即使做得到,要在课堂里准确完成实验并总结出规律也非易事。故一般教材还是从牛顿运动定律导出,再安排一节“动量和牛顿运动定律”。这样既符合教学规律,也不违反科学规律。中学阶段有关动量的问题,相互作用的物体的所有动量都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可以用代数式替代矢量式。学生在解题时最容易发生符号的错误,应该使他们明确,在同一个式子中必须规定统一的正方向。动量守恒定律反映的是物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状态变化,表式中各项是过程始、末的动量。用它来解决问题可以不过程物理量,使问题大大地简化。若物体不发生相互作用,就没有守恒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质点系内部的相互作用力远比它们所受的外力大,就可略去外力的作用而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规律之一。无论是宏观系统或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系统中有多少物体在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形式如何,只要系统不受外力的作用(或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的作用),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6)欧姆定律中学物理课本中欧姆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公式为I=U/R或U=IR。教学时应注意:①“电流强度跟电压成正比”是对同一导体而言;“电流强度跟电阻成反比”是对不同导体说的。②I、U、R是同一电路的3个参量。③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教学难点和关键是电动势的概念,并用实验得到电源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然后用欧姆定律导出I=ε/(R+r)(也可以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推导)。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公式可变换成多种形式,要明确它们的物理意义。⑤教师应明确,普通物理学中的欧姆定律公式多数是R=U/I或I=(1/R)U,式中R是比例恒量。若R不是恒量,导体就不服从欧姆定律。但不论导体服从欧姆定律与否,R=U/I这个关系式都可以作为导体电阻的一般定义。中学物理课本不把R=U/R列入欧姆定律公式,是为了避免学生把欧姆定律公式跟电阻的定义式混淆。这样处理似乎欠妥。

(7)楞次定律可以采用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归纳出定律。教学时应注意:①楞次定律是确定感生电流方向的规律,同时也确定感生电动势的方向。如果是断路,通常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闭合电路。②感生电流的磁场只能“阻碍”原磁通的变化,不能“阻止”它的变化。否则就不会继续产生感生电流。“阻碍”或者说“反抗”原磁通的变化,实质上是使其他形式能量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表现,符合能量守恒定律。③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3个步骤。④明确右手定则可看作是楞次定律的特殊情况,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定则或定律来判断感生电流的方向。

第2篇

分析其根源:初中电学抽象难懂,面对纵横交错的电路图,学生们往往感到无从下手,错综繁杂的电学概念、定律及计算公式常常使学生不知所措,然而电学综合题历来又是中考物理的压轴热点,并且综合性强、障碍设置多。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根源,我觉得在学习电学的过程中注重以下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一、人人“三会” 电路-------会连接、会画、会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能动脑动手地“学”科学,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与学的方式,把实验地位空前提升。要解决学好抽象的电学这个问题,以实验课堂为主阵地,通过用电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情境学习抽象的电学。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操作,并且利用多媒体、实物讲解操作过程:什么是串联?什么是并联?什么是首尾相连?什么是两端分别连在一起?还有如何判断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讲解连接电路时要注意的事项。对于特别害羞的女同学,她们不敢动手,要善于开导,训练她们的胆量,提高她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她们通过实验体会接线柱接反了的现象,比你讲解多次效果明显。这样,人人会连接、分析电路,就能做好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互相转化。

二、培养探究意识,做好探究性教学实验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物理教学主要是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注意对整个物理概念和结论的过程的探究,通过提出疑问、设计方案、动手操作、思考解决、得出结论等具体步骤,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电学学习更是如此。

为此,要精心设计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主体性,做好探究性实验,充分发挥探究式边学边实验的教育功能,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而不是简单的把书中的演示实验做一遍,然后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

如“探究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关系”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先把一个2.5V的小灯泡接在一节干电池上,看看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再把电源换成两节干电池上,看看此时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三、理解欧姆定律并突破定律

欧姆定律一章,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个重要物理量的基础上来学习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它是贯穿整个电学的重要规律,奠定了整个电学的基础,是学习下一章电功率的前提,因此,本章内容处于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欧姆定律是学好电学的关键。

欧姆定律最难理解的知识点是:

当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当导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两端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

学生初学欧姆定律时最难理解知识点,所以在实验时应注意探究的方法、结合图像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首先巩固练习电路分析,然后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利用变化的量表示不变量或抓住其中相等的量列出关系式(电源电压一般不变、串联电流相等、并联电压相等……),若能熟能生巧,在做计算题时,这些隐含的条件便会在学生看到题的同时马上就跳出来,再结合欧姆定律,你就能轻易地解出此题。

定律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都必须是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上对应的物理量。不同的导体之间的电流、电压和电阻间不存在U=IR关系。因此在运用欧姆定律公式时,必须将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一一对应,再带入计算。对于欧姆定律及导出公式,前者既有物理意义又有数学意义,后面两个只有数学意义,所以就不成比例关系变形公式并非欧姆定律的内容,切勿混淆。把上述问题弄明白了,电学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加强学生说题训练,升华学生思维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激扬,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相当多学生来自农村,许多学生生性胆怯,不善言谈,我们要用激励方式,让他们敢于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以"说题"(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内容用自己组织的物理语言叙述出来,)为突破口,消除知识点在审题过程中的错误,是做题更高一层的升华,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利用“说题”来强化所学知识内容,通过“说题”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活动,为学生发展而开展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就能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与发展创造的快意。

五、加强变式训练,总结中考重要考点

对于初中物理知识中最大的一块知识“电学”, 题型杂乱,变幻莫测,学生如果抓不住解题规律,就题做题,进步不会很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解决这部分的问题,深入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电学的一些考点,我进行了以下几种变式处理练习,简化学习难度:

(一)经典中考试题,变换已知量的数据进行未知量的求解;把已知量和未知量求解交换进行的;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触类旁通。

(二)同类的题型归类,找出题目中存在的异同

滑动变阻器在电学实验中的作用:

相同点:保护电路;

不同点:探究电流与电阻: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实验中的作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多次测量,从而找出规律。

伏安法测电阻中的作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实现多次测量,从而减小实验误差。

伏安法测小灯泡电功率中的作用: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使之分别小于、等于、大于灯泡的额定电压,以便测出不同电压时的实际功率。

滑动变阻器在测电阻实验中还可做定值电阻用

(三)固定的套路,变换求解

电学综合题有何规律可循呢?分析历届中考物理的电学计算题,我们也称之为电学综合题,此题看似简单,其实暗藏玄机?细分析做此题也有固定的套路:

1.由实物图转化为电路图,建立物理模型

2.做出每种情况的等效电路,注意同一性、同时性

3.抓住物理量那些变化,那些未变,用变化量表示不变量;利用电路特点,根据各状态之间的联系建立等式关系

4.解未知量

在进行变式练习时,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例题;精讲例题,以点代面,突出重点;一题多变,等几个方面进行。应注意练习的层次,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解题时达到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多题同解,沟通相关知识的联系,培养其联想思维、纵向思维能力化题型,通过解题的比较,体会解题思想,善于用概念、规律去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培养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重以上“策略”,初中生完全可以学好物理电学。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图象法;物理规律;物理问题

物理图象具有简洁、生动、形象和直观等特点,它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几乎每年都有关于图象的问题在其中,它从不同层面考查了学生利用图象处理数据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初中物理图象类型虽不复杂,但学生对图象的认识是分散的、不完整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引导学生养成用图象法分析问题的习惯,教会学生用图象法解决问题。对此,我与同行们交流一下图象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心得,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图象使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清晰化

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比较重视口头的或文字叙述、分析及代数的演算,对物理图象能够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物理问题的作用重视不够。如能根据实验数据正确地作出其关系图象,再由图象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就可能突破问题的难点,简化语言的表达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探究分两步展开:

探究一:保持电阻不变,探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时得到表一数据:

探究二:保持电压不变,探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时得到表二数据: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生1:表一:电压增大,电流也增大。

表二:电阻增大,电流减小。

生2:表一:当电阻不变时,电压增大,电流也增大。

表二:当电压不变时,电阻增大,电流减小。

生3: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随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师:刚才三位同学的结论你们更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生4:第2种,因为学生1和3没有控制变量。

师:大家都认为学生2的结论正确。学生2虽然表述完整,但只定性表达出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你还有其他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定量地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点评:根据实验数据信息的分析,学生只能定性分析,不会定量分析,此时需要教师的引导,既然有数据,你能否根据实验数据寻找更精确的关系。

生5:可以画图处理。

师:现在请同学画出I-U图象和I-R。

师:展示学生图象并请学生回答,利用你们已有的数学知识如何理解该图象?

生6:当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师: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

生7:这个图象和我们数学中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图形一致。

师:利用图象法我们很直观地定性分析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著名的欧姆定律。

点评:学生利用实验数据作出图象很直观地找到它们的定性关系,且回答得非常规范,虽然画图花费时间多,但通过图象知道了自、因变量的正比关系,这个时间花得值。

二、在图象的变化规律中寻找个别差异

曾对所教班学生进行过调查,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尽管在读审完物理问题时能够初步建构物理图景,但苦于缺乏作图分析能力,无法将问题进行深入,最终以放弃告终;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往往懒得作图,或马马虎虎作个图也不规范,或图不达意,对分析物理问题没有起应有的作用,以至物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更别提培养能力了。本人认为虽然作图在物理课本中没有独立的章节,但它无论在解决物理问题上,还是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上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在《欧姆定律的应用》中要求学生用“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和小灯泡的电阻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出定值电阻阻值和小灯泡的阻值,发现定值电阻阻值几乎不变,灯丝电阻是变化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要求学生绘制了“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的U-I图象。从图象发现它们的图形完全不同,于是我将该节内容和前面的欧姆定律和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相联系,学生很快知道了电阻不同的原因。原来灯丝在发光时将光能转化为内能,使得灯丝温度升高,灯丝电阻发生了变化,而定值电阻测量三次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误差。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欧姆定律的应用,如何减小误差,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图象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多,综合性很强,增大了解题的难度。通过图象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来确定电阻是否变化,通过电阻是否变化判断定值电阻和灯泡电阻不同的原因,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正迁移。

总之,物理图象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寻找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利用图象既可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Ⅱ.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2]孙立仁.教学设计: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学科学出版社,2004.

[4]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究系列:问题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第4篇

选择题作为一种常见的题型,以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每次考试或练习中都会有选择题,其中选择题是最容易也是最难得分的题型,让不少学生又爱又恨.它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迷惑性.主要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比较能力;试题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从命题主旨到考查内容已不再仅仅专注于知识点本身,更侧重于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下面我们对应答选择题的主要方式、各种题型的变化及解题技巧,做一些分析.

一、 直接判断法

直接判断法适用于概念性较强的选择题,其解题要点是运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与每个备选项对照,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就会显露出来,从而使我们找到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1 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0℃的物体内能为零

B.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C. 物体间的内能可以发生转移

D. 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化为内能

解析 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势能之总和,它在任何温度下都不为零,可以发生转移(热传递),可以由其他形式的能转化而来.因此,四个选项中A错,B、C、D均正确,故选A.

例2 由欧姆定律公式可导出R=,关于此式的物理意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

B. 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

C. 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小

D. 导体电阻值的大小,可以用它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来表示

解析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是否有电流通过无关.

二、 筛选法(排除法)

这种方法主要考察学生的细心,有时要求选择错误的,切忌不要下手太快.因根据题目的要求,先将明显的错误或不合理的备选答案一个一个地排除掉,最后只剩下正确的答案.

例3 如图所示,两盏相同的灯泡在电路开关S闭合后都能正常发光.过一会儿,两盏灯都熄灭了,此时电路中的电压表电流表均无示数,那么电路发生的故障可能是( )

A. 灯泡L灯丝断了 B. 灯泡L灯丝断了

C. 灯泡L短路 D. 灯泡L短路

解析 这是一道电路故障问题,可以用排除法,如果只有一盏灯短路,则另一盏灯应该能够发光而且电流表有示数,而现在的两灯都不发光,说明一盏灯短路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排除C、D,那么电路故障只能是断路了,如果只有L断路,则电压表可以有示数,所以B也不对.

三、 图像分析法

根据图像识别横轴与纵轴对应的物理量,再辨别两个物理量的变化关系.

例4 (2011·黄冈市)小阳设计一个天然气泄漏检测电路,如图所示,R为气敏电阻,其阻值随天然气浓度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R为定值电阻,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天然气浓度增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B. 天然气浓度减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C. 天然气浓度增大,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变小

D. 天然气浓度减小,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不变

解析 A: 天然气浓度增大,由图像可知,R变小,根据串联电路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可知,R分压变小,由于总电压不变,所以R分压增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

B: 天然气浓度减小,R变大,因为R不变,所以串联总电阻变大,由于总电压不变,所以总电流变小,即电流表示数变小

C: 天然气浓度增大,R变小,串联总电阻变小,由于总电压不变,所以总电流变大.根据P=UI,可知总功率变大;还可以用P=U2/R(纯电阻电路)总电压不变,总电阻变小,总功率变大.

D: 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也测通过R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U/I=R,R不变,故比值不变.

四、 比值法

可以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具体有下列几种方法

(1) 根据所求物理量选择相应的物理公式.

(2) 在题目中找出其它物理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3) 用“比例关系式”为纽带,将公式联立成比例式.

例5 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2:1,比热容之比是3:4,若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则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

A.2:3 B. 3:2 C. 3:8 D. 8:3

解析 根据相关物理量,应使用公式Q=cmΔt得,Δt=ΔQ/cm代入相对应的比值,求出结果.

五、 计算法

此类方法适用于涉及物理计算多,难度大的题目.根据命题给出的数据,运用物理公式推导或计算其结果并与备选答案对照,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6 (2011衡阳)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S,电压表示数为6V,电流表示数为0.6A,断开S后,电压表示数变为2V,则R的电阻和电源电压分别是( )

A. 10Ω、9V B. 20Ω、6V

C. 20Ω、9V D. 10Ω、6V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欧姆公式的灵活运用和开关的闭合对电路的影响。当闭合开关S、S,只R连在电路中,电压表测电源电压,即为6V,R=U/I=6V/0.6A=10Ω。当断开S时,R,R串联,U=2V,I=U/R=2V/10Ω=0.2A, U=U-U=6V-2V=4V, R=U/I=4V/0.2A=20Ω。故选B

六、 整体法

对于有几个研究对象的物理题,有时把几个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要比把它们分开考虑简单得多,把多个对象看成一个整体的方法叫整体法.

例7 用电压为220V的电源向远处某工地的一盏标着“PZ 220-60”的电灯供电,由于导线有电阻,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为55W.则导线消耗的功率( )

A. 大于5 W B. 等于5 W

C. 小于5 W D. 不能确定

解析 将导线和灯泡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的总电阻要比灯泡的电阻大,电源电压不变,根据P=U2/R可得导线和灯泡整体消耗的功率要比灯泡的额定功率小,所以它们的总功率小于60 W,因为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为55 W,所以导线消耗的功率要小于5 W.

七、 推理法

根据题给条件,利用有关的物理规律、物理公式或物理原理通过逻辑推理或计算得出正确答案,然后再与备选答案对照作出选择.

例8 如图所示的电路,开关S闭合后,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滑动的过程中,有关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以及灯泡亮度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电流表的读数变大,电压表的读数变小,灯泡变暗

B. 电流表的读数变小,电压表的读数变大,灯泡变亮

C. 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都变小,灯泡变暗

D. 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教都变大,灯泡变亮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欧姆定律的应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1) 分析电路结构,明确各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

(2) 根据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方向判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如何变化,然后根据欧姆定律判断电流表示数如何变化;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能力目标

知道科学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验出发定性研究了电热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体现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的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避免了一开始就从理论上推导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对纯电阻电路的理解的困难.在实验基础上再去推导学生更信服.同时启发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学习物理知识.

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法建议

本节课题主题突出,就是研究电热问题.可以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入手,可以举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然后进入定性实验.

对焦耳定律内容的讲解应注意学生对电流平方成正比不易理解,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数据帮助他们理解.推导中应注意条件的交代.定律内容清楚后,反过来解决课本中在课前的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提问:

(1)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回答:发烫.是电流的热效应.

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

1、介绍如图9-7的实验装置,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满煤油,瓶中各装一根电阻丝,甲瓶中电阻丝的电阻比乙瓶中的大,串联起来,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煤油在玻璃管里会上升,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上升得越高.观察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情况,就可以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

2、三种情况:

第一次实验:两个电阻串联它们的电流相等,加热的时间相同,甲瓶相对乙瓶中的电阻较大,甲瓶中的煤油上升得高.表明: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第二次实验:在两玻璃管中的液柱降回来的高度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加大电流,重做实验,让通电的时间与前次相同,两次实验比较甲瓶前后两次煤油上升的高度,第二交煤油上升的高,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第三次实验:如果加长通电的时间,瓶中煤油上升越高,表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2)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焦耳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表示:Q=I2Rt

公式中的电流I的单位要用安培(A),电阻R的单位要用欧姆(Ω),通过的时间t的单位要用秒(s)这样,热量Q的单位就是焦耳(J).

例题一根60Ω的电阻丝接在36V的电流上,在5min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解:I=U/R=36V/60Ω=0.6A

Q=I2Rt=(0.6A)2×60Ω×300s=6480J

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电功公式和欧姆定律公式推导出焦耳定律公式如果电流通过导体时,其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就是电流所作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那么,电流产生的热量Q就等于电流做的功W,即Q=W.W=UIt,根据欧姆定律U=IR推导出焦耳定律Q=I2Rt,

(3)总结

在通电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在通电电流和电阻相同的条件下,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探究活动

【课题】“焦耳定律”的演示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教师演示

【活动方式】

1.提出问题

2.实验观察

3.讨论分析

【实验方案示例】

1.实验器材:干电池四节,玻璃棒,若干电阻丝,蜡烛,火柴棒.

2.制作方法

把同一根电阻丝分别绕在玻璃棒的两端,绕线匝数比例为1∶8,两线圈相距5cm左右,然后在这两个线圈上滴上同样多的蜡,使线圈被蜡均匀地包住.点着火柴立即吹灭,靠其余热将两根火柴杆粘在两个线圈上,如图1所示.

图1

3.实验步骤

(1)用两节干电池给玻璃棒上的电阻丝通电,可看到匝数多的线圈(电阻大)上的火柴杆比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先掉.这就表明: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第6篇

一、 从表格中获取信息

例(北京市)电动自行车很受大家喜爱,下表是某种型号电动自行车的相关数据:

若某骑车人的质量是60kg,在10min内连续行驶3km,根据相关信息求:

(1)在这段时间内,电动自行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2)该电动自行车的最大有用功率;

(3)电动自行车以最大速度行驶过程中电动机的工作电流。(保留一位小数)

解析(1)V=S/t=3000m/600s=5m/s

(2)P有用=fv=20N×10m/s=200w

(3)P总=P有用/η=200w/0.75=266.7w

I= P总/U=266.7W/36V=7.4A

答:略。

二、 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

例(海南省)两个电路元件A和B中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通过元件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遵循欧姆定律(填“A”或“B”).

(2)根据图中的信息求得元件B在电压为2.0V时的电功率为W.

解析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所以在I~U图像中应该是一条直线.故元件A遵循欧姆定律。当U=2.0V的时候,通过函数图象可知I=0.3A,所以PB=UI=2.0V×0.3A=0.6 W.

三、 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例 (广州市)供电局以每两个月为一个抄表计费周期,小明家收到06年1、2月的电费通知单,通知单上附有他家近几个月的用电量图表,如图15所示。

(l)根据以上图表提供的信息,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2)与05年11、12月比较,小明家06年l、2月多用了一个额定电压220V、额定功率1100W的电暖器,其他用电器的使用情况与05年11、12月相同。这台电暖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电流多大?请你估算小明家06年1、2月使用电暖器共多少小时?

解析(1)根据统计图表可知05年11、12月用电量为339.0 kW・h, 06年1、2月用电量为537.0 kW・h.

(2)I= P/U=1100W/220V=5A

(3)根据根据统计图表可知,06年1、2月比05年11、12月多用电537 kW・h-339 kW・h=198 kW・h。

t= W/P=198 kW・h/0.11kW=180h

四、 从图形中获取信息

例(江苏淮安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600多年来“斜而不倒”。 300多年前物理学家伽利略在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使其更加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斜塔究竟有多高呢?图为比萨斜塔的正面照片,请你仔细观察图片,利用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测算出斜塔实际高度,并简单说出推断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从图片背景中提取有用信息,即选取游客作为推测对象,关键是方法是否正确,因图片的清晰度的问题,对实际测量结果并不作过高的要求。

观察图片,选取人的身高作为推算的依据,取人的身高为1.7m。

测量图片中最靠近斜塔的人的高度为h1,实际测量图片塔高h2,

根据比例知识可知:塔高H=h2×1.7m /h1=54.9 m

在测量中,对于不便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常常转化为与“大小可测量,已知或熟悉”的物理量进行比较,“转化测量对象”的思路常能使人的思维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妙。但运用时要注意选择的比较对象要有可比性。

第7篇

关键词:中考;物理实验;仪器;

中图分类号:G622.4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158-01

随着新课标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考物理实验题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物理试卷,实验题均占有重要的比例,分值不断攀升,如北京市、昆明市2011年、2012年实验题分值为34分,占了总分(100分)的三分之一强。而经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难以把握实验题的解题思路和规律,复习备考时产生畏难情绪而无从下手;很多教师在指导复习时,也还停留在就题论题的水平上,对实验题类型和出题方式模糊不清,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中考实验题得分率整体较低,成为中考物理复习备考的一大难点。

因此,本文在对近年来中考物理试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中考物理实验题归纳总结为十一种类型,结合经典试题进行解析,并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进行点评,以期对中考复习备考及日常教学有所帮助。

一、仪器仪表读数类

“读数类”实验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会对常用的仪器、仪表会正确读数。如刻度尺、温度计、测力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能表、量筒、量杯等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仪器、仪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

例1、(2012年重庆中考)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下面的实验仪器:

(l)图甲中测得物体的长度是_____cm。

(2)图乙中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是____g。

(3)图丙中家用寒暑表的示数是____℃。

(4)图丁中电能表的读数是____kW・h。

解析:

例1:(l)2.20cm;(2)63g;(3)25℃;(4)624.5 kW・h。

二、仪器仪表使用类

“使用类”实验是以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及应用 为目的一类实验。主要考察是否能熟练使用各种仪器仪表的操作能力,如天平、量筒、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温度计、压强计、滑动变阻器等的使用,要求学生熟悉这些仪器,并掌握仪器的结构、性能、量程、简单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如何排除故障、调试、保管等。

三、测量类实验题

“测量类”实验题是为测量一些具体准确数据为目的的实验,通常以某一原理或规律、公式为依据,通过测量相关物理量,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在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考题为:①伏安法测电阻;②伏安法测量功率;③测量液体、固体密度实验等;④托里拆利实验等。

四、常规探究类实验题

常规探究类实验题即为课本上已经学习的探究实验,是课本实验的翻版,要求学生熟悉课本,对课本探究实验不但亲身经历,而且达到理解程度。如:伏安法测电阻、功率实验、伽利略、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欧姆定律实验,测定液体,固体密度等。

五、创新拓展类实验题

“创新拓展类”实验题是将课本的实验包含的科学方法、实验原理迁移、拓展到新的实验背景中或将实验仪器或方法进行延伸拓展,重在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这一类题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也是大部分初中学生感到最为困难、得分率最低的一类题目,甚至是中考试卷拉开分数差距的主要题型。在日常教学或复习中注意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注意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比较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等的训练;注意创新思维在日常实验中的训练,克服定势思维的影响,加强创新题型的训练,并总结规律。

六、力学设计类实验题

“设计类”实验题是根据实验题的目的、要求,设计一可行的实验方案,也可根据已给出的方案,完成实验的各个要素。设计类实验也是考生在考试中感觉难度较大的一类试题,得分率偏低。实验主要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实验迁移能力。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弄清整个题目的题意,搞懂原理。而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经验或已学物理原理,寻找规律或能够迁移的原理,创设新的情景,用题目所给已知的条件做出题目。

七、电路设计、连接类实验题

“电路设计、连接类”实验题是全国各省市中考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题目,云南省各州市几乎年年中考均出现这 一类题型,这一类题目难度适中,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功率、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实验的电路及实物连接图,并弄清各元件的规格、量程、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项,以及电路图的画法,实物图的连接方法。

第8篇

关键词 物理 学生 教学

初三是学生初中三年学习最关键的一年,学生面临着中考顿时感受到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学生一般除了正常上课外,还需要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容易产生疲惫厌倦的情绪,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最终影响到学业成绩。为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减轻负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实效性,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效的复习,将复习真正落到实处呢?

1 功在课前,效在课上

一节课能否上好并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尤其在复习课中更要事先花费大量的时间钻研大纲,熟悉通读教材,了解学生,以此设计好教学方案。在编写教学方案时,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好以下问题:

1.1把握好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教学目标,对于重要内容和次要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减,保证讲授的知识都是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不出现冗余,而浪费课堂时间。

1.2注重前后知识融会贯通,纵横联系扩展,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避免出现知识分散,思维涣散。

1.3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的突发事件和问题等,为了能够灵活处理而不耽误课堂时间还能够为我们所用,就必须预先设想可能会出现哪些情景和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应对和解决。避免突发问题而手忙脚乱,促使各教学环节过渡顺畅,学生思维流畅,学生情绪持续高涨。

1.4高效的课堂教学语言,省时又省力。物理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规范准确的教学语言才易于学生的正确理解,言语的精炼才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一些啰嗦,无关紧要的语言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影响学习的顺利进行。

总之,只有备好课,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始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把思考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当前的新课程标准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学会方法。笔者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为“学生讲学生听,老师适当引导。”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面对问题需要主动去思考。因为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角,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大家的“小老师”,帮助同学们释疑解惑。

由于初中学生的分析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师讲过N遍后,学生还是做错,所以我们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使知识经过大脑加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笔者首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再邀请学生来台上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由台下的同学和教师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一般会出现跳跃性大,分析的顺序、思路不够清晰,通过同学和老师的提问,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也解决了大家的疑惑,一道题的解题方法是多种的,可以邀请不同的学生就自己的方法解析,再由大家对比、归纳找到解此类题的共性和不同的解题角度,发散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习动态电路电表的变化。例题 如图1所示电路图,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的读数将?????? , 电压表的读数将??????? (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电源电压不变)。

分析:学生1:电路中R1、R2是串联连接,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R2增大,总电阻增大。电源电压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减小,所以电流表读数变小; R1为定值电阻,根据U1=IR1可知,U1减小,电压表测R2两端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特点U2= U- U1所以,电压表读数变大。

学生2:从串联按阻分压关系看(串联电路的电阻分压与电阻大小成正比),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大,其分压越大,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所以随着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大而增高。

师生共同总结:首先确定电路连接方式,明确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的对象,再看电阻的变化,然后由欧姆定律判断电流的变化,再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及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判断电压的变化。

对于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分析方法;还能让老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知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思维障碍,加强师生间的反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又让学生体验到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成就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分层教学,全面提高

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能是为了某部分同学而服务,不同的学生知识的掌握层次不同,能力也各有所长。要是学生在总复习中都有收获、有进步,就要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被关注、肯定和获得成就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困生由于学习能力和基础较为薄弱,自信心足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进而缺乏学习动机。对于此类学生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提问一些与生活经验相关(如安全用电和节约用水等)和较为简单的基础题(如:刻度尺、弹簧测力计读数等),先鼓励学生开口回答,肯定学生的进步,使其从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对于优秀生则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设置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让优秀生“英雄有用武之地”。

关注中等生,一般来讲一个班级当中中等生所占的比例较大,是一个班级的中坚力量,需要对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上多加引导,多加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作业布置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

课堂上通过层层的设疑,由浅入深探究,不断激发学生迸发思维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各层次学生在相应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发展。

4 小组合作学习,落实知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想确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知识的反馈和落实是前提。但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学生,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不同,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难真正地有针对性的落实知识。为此、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成立了一帮辅为主的学习小组,每组5-6人,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按知识掌握情况好、中、差约1:2:2的比例组成学习小组并兼顾考虑男女生比例、学生个性特点等分组,这样的分配方式即能 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要走到学习小组中,及时了解、引导和帮助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并及时向全班反馈,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及积极地评价,让组与组之间互相了解情况,形成良性竞争,共同进步。每个学习小组挑选一个组织和领导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使各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互教互学,同时在彼此知识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全班同学情感的相互沟通,有利于班级学习气氛的和谐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在集体教学中常出现的部分学生处于“旁观”,被动学习地状况,给予全体学生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

开展小组竞争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了催化剂,小组竞争需要在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实行相应地奖惩制度和积极地评价,以保持学生持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发现在开展竞争后,合作学习小组除了利用课堂时间互助外,各组还充分地利用了课后时间互相交流讨论。学生学习成绩有了很大地进步,大家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更为高涨了

总之,学习小组有利于因材施教,落实每个学生的知识,使优生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也获得了帮助。学习合作小组的成立,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卢克松.怎样提高初三物理总复习的实效性[J].考试周刊,2011(93)

第9篇

从近几年的物理高考可以看出,物理高考比往年更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也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因此,在当前教学形势下,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高考复习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能帮助师生从题海中走出,少讲多学,培养能力,又能使复习更加有效,帮助学生自主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方法的高考复习对策。现试谈如下:

一、重视学科基础知识,提高理解和推理的能力。

理解是思维的基础,推理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在理综高考复习中,要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知道它们的科学意义、适用条件以及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即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功和能”是贯穿整个自然科学的非常重要的两个相关概念,虽然理化生都涉及它们,但主要是在物理中复习,其较好地复习思路是:功的概念(定义、因素、意义)功的特性(过程性、标量性、相对性)功的分析(定性判定、定量计算)功能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不同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合外力、分子力、电场力、安培力、核力等)做功引起不同的能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机械能、内能、分子势能、电势能、电能、核能等)+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热力学第一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爱因斯坦光电方程等)。这样,我们对功和能的知识就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有一个辩证联系的理解。

二、重视基本实验,提高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自然科学都是实验科学,有专家曾经说过“实验是理综试卷的亮点和难点,得实验者,得理综之天下”,在理综高考复习中,要重视基本的实验,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及要求,了解材料用具,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会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例如“电阻的测量”实验一直是物理实验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复习时首先从整体上知道电阻测量的一些常用方法(伏安法、欧姆法、替换法、半偏法、比例法等),其次要理解电阻测量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最后通过电阻测量设计性实验的实例,提高电阻测量设计性实验的有关实验能力。

三、重视典型习题,提高获取新知识、分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分析综合是人类思维的两个重要过程,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在理综高考复习中,要重视典型习题,通过对习题的审题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能读懂一般科普文章,理解有关文字、公式、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了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新方法等;通过对习题的分析、求解,提高分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或对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案、过程、结果进行评价。

在复习时,要特别重视以新知识新信息或实际生活问题为题材的信息型应用题。这类习题紧跟时代科技的发展,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领域实际,题目往往较长,提供的信息既多又新,在一些试题中还会有无用多余的干扰条件,这类试题常涉及的内容有霍耳效应、黑体辐射、神舟号飞船、磁悬浮列车、纳米材料、超导现象、新型能源、环境保护、生物代谢、克隆技术、人类基因工程等,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是最能反映能力水平的习题,求解的关键是仔细反复审题,充分理解题目提供的新知识新信息,突出本质,选用或建立正确的科学模型,使它变成我们所熟悉的问题,从而迎刃而解。

四、重视综合练习或模拟考试,提高综合应试的能力。

应试绝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在考试中正常甚至超常地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平时经常听到同学说考试发挥不好,如题目看错、计算算错、填写写错等,这就是缺乏应有的应试能力或应试能力不高,我经常跟同学们说,一次考试是否成功,不是看考分高低,而是看你是否正常或超常发挥,任何考试只要能正常或超常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考试就是成功的,最令人伤心最令人遗憾的就是不能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考试时做不来,考试后做得来。所以,应试能力也是一种基本素质,对我们学生来说,应试能力确实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有用的基本素质。因此,在理综高考复习中,尤其是后阶段的复习中,一定要非常重视综合练习或模拟考试,把每一次考试都看成高考一样,认真对待,考完后除及时订正解题错误外,更重要的是要总结考试经验,从中吸取教训,以提高综合应试的能力。

当然,以上各种能力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有机联系的,任何一种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其余能力的提高。因此,高考复习,必须明确目的、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在复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的同时,更要注意各种各样能力的培养、训练和提高。

第10篇

一、电路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1)实验原理应依据物理规律,且要简明、正确。

在电学实验中,能够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是电流和电压(虽然电功也能直接测量,但中学物理实验中没有涉及此物理量),所以无论要达到什么目的,都要与电流和电压联系在一起,用电流和电压表表示待测物理量。实验原理所依据的物理规律有:①部分电路欧姆定律;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③分压原理;④分流原理;⑤电阻定律等。

(2)方案中实验步骤应合理有序,操作符合实验规则。

实验步骤的设计要合理有序。一般来说,实验步骤分为三个分阶段:①实验前。一些在实验前、实验后、实验中均可测量的物理量(与实验过程无关的物理量),一般放在实验前进行测量。如测金属丝电阻率的实验中,金属丝的长度、直径可在实验前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②实验中。在做实验时,首先要按设计实验电路图连接电路,为了使连接的电路准确无误,可以先连接干路,然后再连接并联支路,注意在连接之前,开关要断开,变阻器的滑动触头要放在最安全的位置,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实验中各电表的变化应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③实验后。整理器材,进行数据处理。

(3)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应依据科学的研究方法。

数据处理的方法一般有图像法、公式法两种。在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时,应注意图的斜率、面积所具有的物理意义。图线的斜率表示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对横轴表示的物理量的变化率,这一变化率常具有一定的含义。实验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原理的不完备、实验工具的不准确而造成的,误差的规律是测量值比真实值均偏大或偏小。偶然误差是由实验者的主观因素或其它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出现的规律是测量值有时比真实值大,有时比真实值小,可以通过求平均值或图像的方法来减小或消除误差。

2.安全性原则

(1)保证实验者人身安全的原则。

在电学实验中,实验者常接触通有电流的导体,所以可能会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实验中的电压较小,均为安全电压,不存在这种问题)。在实验的设计时,应消除实验者直接接触不安全电压的可能性,保证人身安全。

(2)保护器材安全的原则。

所有电表都有一定的量程,直流电表还存在有正负极。在实验设计时,不能让电表超过其量程,正负极也不能反接。为了保护电表,在设计电路时常设计一个限流电阻,达到保护电表的作用。

3.准确性原则

(1)实验方案的系统误差要小。在测量中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案,实验的系统误差也不相同,所以应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使实验的系统误差尽可能地小。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电流表是内接还是外接需要一定的依据,推导出两种不同方法中系统误差的表达式,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2)实验器材的选择。变阻器的选择要能够精确地调节电路中各物理量。电表的选择要使测量值达到量程的2/3以上,最起码也要达到量程的1/2以上,这样可以减小由仪表带来的误差。各仪表在实验中都必须调零,减小系统误差。

4.方便性原则

实验的设计应使操作方便、简捷。很繁杂的操作步骤容易使实验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从而导致实验的失败。实验数据的获取应方便可靠,可以从表中直接读出或直接从测量工具的刻度线上读出。读数方法应该是易操作的,不要设计非常繁杂的读数过程。如利用电压表测量加速度时,电压表的表盘上的电压值可刻成对应的加速度值,不通过计算直接读出加速度的数值。

二、实验电路的设计方法

分段设计法:在电学实验电路中,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电源;第二部分是控制电路;第三部分是测量电路(包括物理量转换电路)。在实验设计时,一般是先设计其中第一、二部分,然后再设计第三部分。

1.第一、二部分电路的设计原理

在直流电实验中,第一、二部分由电源、变阻器和开关等组成。根据实验的要求不同,变阻器可以是限流式接法,也可以是分压式接法。限流式接法是将变阻器的一部分串联在电路中,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电路,不让电路中的电流或某段电路的电压过大,这种接法也可以调压。分压式接法是将变阻器的两个固定端与电源连接,一个固定端和滑动端作为输出端。当输出端的电阻为零时,实验电路的电压为零;当输出端电阻等于变阻器的总阻值时,输出电压等于路端电压。

2.实验电路的设计

(1)物理量间的转化:寻找待测物理量与电学量(U、I)之间的关系,将待测物理量转化为电学量,然后进行测量。

(2)其它物理量对电路的控制:电路中的可变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均与它们空间的相对位置有关。所以当其它物理量可以改变它们的相对位置时,就会对电路有控制作用,用此方法可使其它物理量与电学量联系在一起。

(3)伏安法的应用:伏安法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及电压时,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和电流表的分压作用,存在有系统误差,在设计实验时应特别注意怎样连接才能减小实验误差。当电流表的分压作用较小时,应采用电流表内接法;当电压表的分流作用较小时,应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三、典型例题

(2001年上海高考题)某学生为了测量一物体的质量,找到一个力电转换器,该转换器的输出电压正比于受压面的压力(比例系数为k),如图1所示。

力电转换器是一个全新的仪器,但从题目中可知道这一装置是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进行测量的,不需要知道力电转换器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根据题目要求,本实验设计中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供电电路;第二部分是力电转换;第三部分为测量电学量,从而知道待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考题型基础

从去年的高考物理试题来看,试题注重考查基础内容,从难易度来看难易度适中,跟往年相比稍易,区分度较为合理,从整体来看没有偏题、怪题和超纲题。从大纲角度来看注重对学科的重点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从试题的分值分布情况来看,各部分考查内容的分布比较均衡,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从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有着非常好的选拔功能和积极的导向作用,体现了中国对于高考改革的完善。具体分析总结如下:

一、立足基础和常规题型,降低难度,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近两年的物理试题,继续保持了前些年试题的“稳定性”。从题型、题量、试卷结构来看,整体上保持不变,这个便于考生把握;再从试题难度比例分配及总体难度的把握上看,总体基本稳定。与前两年相比没有大的变化,总体感觉难度不大。从试题命制情况来看,对考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学生都反映说难度较为适中,而试题基本上是常规题,使得绝大部分考生能够能下笔作答能得分。尤其是两道大计算题,一改往年必有一题较难的情况,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没有遗憾。

二、知识点考查全面,突出主干知识考查

从试题知识点的考查来看,试题注意力依旧聚焦在在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公式、图像、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圆周运动、带电粒子在匀电场中的运动等主体知识点上,从08年试题为例:24题通过光滑圆弧轨道与水平木板的衔接,将动能定理、圆周运动、滑动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公式综合在一起,充分考查了考生灵活应变、综合应用的能力;25题将电磁学中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射击轨道半径又涉及运动时间)综合在一起,综合性增强,而难度相对比往年降低。对考生带来的不利就是选考内容得分的难度以及计算量都明显加大。另外近两年高考有个别重点知识点考查略显欠缺,如电与磁的联系——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以及相关的综合性电能、机械能、内能等转化问题很少涉及。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践,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

在试题情境设计上更加注重加强物理与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中问题的能力。如08年高考物理19题,某小型水电站的电能输送与变压器问题,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涉及变压器原理、远距离输电。再如22题,某探究活动小组设计的节能运动系统:考查了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受力分析,第23题,为了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两个知识点。三个题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节能环保意识。

四、关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

关注与物理学有关的新鲜事物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的好机会,也是新课程“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理念的体现,更是终身学习的要求。08年试卷的第18题以我国2008年9月25日至28日我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入航天飞行并首次实现了航天员出舱为背景设置题目,体现了时代性,对这个物理问题进行探究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五、以课本实验为原型,进行适度的拓展与设计

随着国家教育课改的推进和物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查越来越体现在高考人才选拔的考试中,在中学物理中,实验被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操作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08年试卷的第23题就注重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创新思维迁移能力。此题以课本实验为原型,进行适度的拓展,并注重了与实际的联系,让考生通过课本实验原型,开动思维,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从表面上看,(1)小题对考生来说似曾相识,极为熟识。但仔细分析后你才会发现,此题把原来的“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中的一条橡皮筋,两条细绳换成了三条橡皮筋。如果不仔细审题将会犯严重的错误,这就必须要求学生认真的态度。(2)小题考查日益广泛应用的光控开关控制照明系统,考生必须综合考虑电学试验的基本知识,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等实验探究环节,从而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从新课改的要求来看,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考查天线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上,不过总体而言,近两年的实验题难度稍偏低、重点似乎不够突出。在题目设置设计上知识点较为简单、思维含量不多,从知识点来看仅仅涉及了胡克定律、传感器、两电阻串联的分压、光敏电阻特性等较低要求知识点,我认为这个不能较好反映考生的实验功底;命题着眼点似乎有些“偏”,诸如一齐读数的规则、电阻测量、电源电动势内阻测量、欧姆表使用等等、重点实验均未能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第12篇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不光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授课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1.了解学生

中职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文化程度相差甚远,“备学生”是备课的重点之一。学生普遍基础差、知识面窄,各科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再加上年龄跨度大,普遍存在厌学心理,而且理工课学习相对枯燥,更是提不起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特点,笔者设计本次课为讲授课,用1学时完成授课内容。

2.钻研教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笔者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加工,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能正确分析并应用加减法运算电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钻研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依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加法运算电路的分析,难点是加法运算电路。

3.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节课笔者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互助学习、行为学习和快乐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过程的实施,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组织教学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上课做好准备。

上课伊始,教师走进课堂,一声“起立”,师生相互问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却可以增进师生情谊,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2.复习提问

温故才能知新。电子技术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复习提问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的思路是:提出问题点名回答师生一起复述并订正答案。在这里有两个问题:“什么是理想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集成运放有哪几种基本电路,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1的正确答案是:理想集成运放电压传输特性在线性区和非线性区不同。

线性区: 虚短――UN=Up;

虚断――IN=IP=0。

非线性区: 虚断――iN=iP=0。

问题2的正确答案是:

(1)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结合“虚短”、“虚断”与电工知识推出:u0=-(Rf/R)Ui;

(2)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结合“虚短”“虚断”及电工知识推出:uo=[1+(Rf/R)]Ui。

3.讲授新课

笔者从应用入手,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学习。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中级班,由于学生基础差,笔者把教学内容简化,设计用最简单的方法实现加减法运算。

(1)反相加法运算电路。笔者选择最简单的有两个输入端的加法运算电路。授课思路为:画出电路图给出定义判断工作区域分析电路。

电路图如图1所示。

图1

反相加法运算电路的定义为:在反相放大器的基础上,使两个输入信号同时加在集成运放的反相输入端口上。

平衡电阻RP:RP=R1//R2//Rf。

工作区域根据反馈类型的判断标准判断,Rf引入的是负反馈,所以工作区域为线性区。线性区的电压传输特性是虚短和虚断。

然后进行电路分析,分析电路是重点。在分析之前先做好知识的预备――提问“KCL”和“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师生共同复述内容。所谓KCL,是指在任何时刻,电路中流入任一节点的电流之和,恒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所谓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是指流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推导如下:

结合已学知识推导公式,由KCL和虚短、虚断推导

当R1=R2=Rf时:uo=-(ui1+ui2)

负号只表示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位相反,实现了加法运算。

(2)同相加法运算电路。上面的反相加法运算电路笔者已带领学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讲到同相加法运算电路时,笔者的授课思路是:给出定义根据定义画出电路图分析电路时采用分组讨论法,亦即组内合作,组间比赛总结正确答案评比。

定义:在同相放大器的基础上,使两个输入信号同时加在集成运放的同相输入端口上。

电路图如图2所示。

图2

分组讨论,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要做好现场控制。

总结正确答案,在总结正确答案之前,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正确答案是:uo/Rf=ui1/R1+ui2/R2

当R1=R2=Rf时,uo=ui1+ui2

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位相同,且实现了加法运算。

评比,有竞争才有动力,有奖励才有激情。对每组的表现、合作情况、学习成绩进行评比打分,计入期末考试成绩。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确定认可,加分奖励以资鼓励。

4.例题讲解

例题是对课堂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提升。笔者觉得老师讲例题,决不能以讲出结果为目的,而应该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所以笔者把重点放在分析解题思路上。

5.课堂练习

老师带领学生走过了前面的路,现在老师应该松开手让学生独立行走了。教师给出一到两个练习题,让学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又准又快。

6.课堂总结

知识总结:这节课的重点是加法运算电路。

课堂总结:教师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提出改正不足。

提出新任务:预习下节内容,电压比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