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背景

农业发展背景

时间:2023-07-13 17:22: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发展背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发展背景

第1篇

1.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建设背景

山东是中国人口众多且密集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山东省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自然和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旱、涝、冰、雹、盐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及淡水资源不足等农业自然环境问题常有发生,虽然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很多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用地的过度开垦和掠夺式经营上,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大量农业污染物的产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农业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农业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

1.1农业自然资源紧缺,利用率低

据统计,山东省目前有9个地市,47个县市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耕地减少趋势令人担忧,随着农业用地受到城市建设、工业扩张、交通发展等用地的挑战,我们预计,到2040年全省耕地将减少7800万亩,而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人均耕地将降为0.6亩左右,低于联合国提出的0.796亩的最低警戒线。而且,作为一个水资源短缺的省份,山东省多年的平均降水量为680.9毫米,水资源平均总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308亿立方米,仅维持在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更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平均值。无论是耕地资源还是水资源,都存在着无效利用及浪费现象,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1.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污染日趋严重

1.2.1耕地污染严重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农业种植中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用品的使用量巨大,所带来的耕地污染严重,带来的土地生产潜力减退、产品质量恶化等问题显著。

1.2.2工业污染向农村蔓延

环境监测资料表明,在农村,乡镇工业企业生产带来的“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污染非常严重,由于工业用水污染,全省省控的三十多条河流几乎全被污染,近100亿立方米的水受到污染,虽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水污染问题进行整治,但所起作用不大,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改变。

1.2.3森林植被减少,自然灾害频繁

据统计,山东省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2.5%,低于世界平均30%的水平;由于森林植被减少,每年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给农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1.3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2013年5月,山东省制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对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与保护农业资源环境、提高科技技术含量、改善基本农业生产条件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农业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非农化使用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4人口的日益增长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山东是一个拥有9580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其中,农业人口占到81%,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农业资源的负荷超重,据最新资料反映,目前山东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业用地的数量和质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回顾

2.1试验研究阶段

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生态农业建设的提出大约在1985-1988年,在这段时间里,省农业、环保等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会同部分科研单位在小范围内开展了生态农业方面的试点研究,这种试点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级生态试验点,主要集中在胶东沿海、泰沂山区,这个阶段主要进行的是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的探索和管理经验的积累。

2.2试点研究推广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的摸索和积累,生态农业建设的理念、理论和思想逐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所带来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在1989-1994年这段时间里,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建设开始进入试点研究推广阶段,在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相当一批生态农业试点村出现,生态农业技术日趋完善,生态农业模式不断丰富,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1993年的时候,山东生态农业建设示范村的数量达到了200多个,其中五莲县的芙蓉庄村、临淄区的西单村、昌邑市的李家埠村成为这些试点中的典型。

2.3试点县建设阶段

自1994年五莲、临淄、临朐被列为国家首批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以来,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全省生态农业工作重点由村、镇开始转移到县级规模上来,到1995年的时候就有曲阜、肥城、菏泽、东阿、昌邑、广饶、沂源、冠县、牟平等15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得以确立,他们当中有的市区还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生态建设试点县,至此,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基本覆盖到了全省各个地区,农业生态建设覆盖全省总面积的15%,他们根据自己的自然资源、地域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3.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3.1优势分析

3.1.1自然资源优势

山东省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山东地处我国东部,属于沿海省份之一,其气候属于半湿润季风气候、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山东省地形复杂,山地丘陵较多,平原盆地交错,海洋资源丰富,这些都有利于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山东省国土资源丰富,有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山地、林地、水面、滩涂等,如果这些资源得到科学的开发和有效的保护,都会成为生态农业发展路上的后备力量。

3.1.2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

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的产业化,作为起步最早的省份,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展的过程中,山东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在推进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积极地贡献,它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为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3农业标准化建设优势

近年来,山东省先后制定健全了多项农业质量标准,如先后制定了27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0种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范,制定了烟台苹果的国家标准、烟台大樱桃的地理标志产品地方标准等,制定推广了“三品一标”技术规程和出口农产品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等186项。规划建设了9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绿色农业示范区,16个省级、54个市级、80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海阳、莱阳的蔬菜和茶叶,招远、栖霞、牟平、蓬莱、海阳、莱州的苹果,莱山、福山、芝罘的大樱桃等一批绿色产业带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29个、认证面积180万亩。

3.1.4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优势

近年来,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优势明显,农业科技开发潜力较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农业的贡献率日益增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60%左右,这对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农业建设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2劣势分析

在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威胁,主要表现在:

3.2.1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农村,很多农民群众,包括基层领导干部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生活习惯难以改变,乱倒生活污水、垃圾,使用敞口厕所等不文明现象在农村随处可见,燃烧木材燃料等污染环境的行为普遍存在。在农村,部分农民饮食不卫生,缺乏良好的健康饮食观念,“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仍是一些农民生活当中的口头禅,更谈不上合理的饮食搭配。这些现象反映出农民的饮食观念落后、营养意识淡薄、环保意识薄弱、不仅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3.2.2经费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是属于传统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农业,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民自身经济能力有限,依靠农民自身投资实现生态农业的建设是不可能的,目前从省财政到地方财政,许多地方都没有设立专项财政经费,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融投资环境方面重视不够,这对全省生态农业建设的大幅度推进形成了制约。

3.2.3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山东的许多湖泊和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很多地方农田灌溉水质超标,相关资料显示,山东省许多县市区农民饮用水标准不达标,农田受到重金属污染现象严重,化肥、农业投放过量,因为利用率低,化肥、农药大量流失,造成水体、土壤、大气和农作物污染,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农膜残留破坏了土壤结构和土壤活性,农业环境的严重污染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

3.3技术研究尚待提高

第2篇

关键词:京津冀;保定市;休闲农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2000802 

1 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休闲农业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欧洲各国带来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但是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城市居民越来越希望能够返璞归真,重返田园,绿色的生活环境,在对这种诉求的追求下,休闲农业应运而生。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大多学者比较认同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由单一的观光功能开始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 

2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保定市因毗邻京津,底蕴丰厚,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机遇就是满足京津两地的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吸引京津两地的游客到保定参加休闲农业旅游。 

“十二五”以来,河北省保定市休闲农业从无到有,逐步形成新的产业。截至2014年12月,全市共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283家(其中:休闲农庄5家,休闲农业园区26家,民俗村6个,农家乐246家),主要分布于易县、涞水、涞源、阜平、顺平、满城等太行山区和环北京县市,从业人员1.45万人,直接吸纳农民工1.27万人,带动农户4.34万户,年接待游客632.94万人次,营业收入12.9亿元(其中农副产品收入2.9亿元),利润总额1.8亿元。全市共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家(唐县秀水峪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全国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3家(涿州市润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满城县龙门山庄生态园、易县狼牙山中凯集团);省星级休闲园(采摘园)7家(望都县嘉欣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唐县华峪山庄、唐县晨泽农业生态园、满城县龙门山庄生态园、易县狼牙山中凯集团、河北润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河北屯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全国“美丽乡村”3个村(博野县大北河村、易县于家庄村、高碑店市平辛庄村);顺平县桃花景观和易县牡丹花景观认定为2014年中国“美丽田园”。全市每年开展以休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节(庙)会达28场次,接待(参与)250余万人次。 

3 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发展水平落后 

首先,保定市休闲农业起步较晚,成规模的企业数量少,著名的企业就更少之又少。其次,农产品缺乏深加工,精加工,吸纳劳动力及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足。第三,企业经营项目单一,大部分停留在农家乐,采摘园,农耕园,垂钓等活动,住宿,娱乐,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 

3.2 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城乡差距的原因,农村劳动的知识水平以及整体素质偏低。在满城,安新,来源,顺平等,50岁以上的农民多为初中毕业或不足初中毕业;40岁以下的农民知识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体专业知识有限,职业素养普遍不强,缺少现代企业经营的知识和经验。 

3.3 休闲农业企业宣传不到位 

由于思想观念的问题,休闲农业企业管理者“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经营观念比较严重,缺乏基本的宣传工作,相应的农产品也没有制定有效的促销策略,经营管理者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严重的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3.4 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随着我国城市周边地区交通条件和信息条件的改善,到城市周边农村去休闲,去体验农村生活越来越方便,越来越被城镇居民所接受。因此,交通条件的便利,水网,电网,网络通讯等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园区的发展。 

4 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 

4.1 以农业经营为本,推出多样式的休闲活动 

休闲农业的多样发展要以农业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生产与农事体验相结合。农业企业中的有机生态种植园等除了用作休闲,观光,旅游外,还可作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与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供学生参观学习。此外,开发休闲农业的“附加价值”,努力增加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带动相关产品的生产。例如与水果加工企业,花卉市场等达成供货协议,为企业提供了天然的有机原材料,还吸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 

4.2 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休闲农业企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定期的组织培训,请成功企业的人员,科研单位的专家等为本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讲座,技术指导,或者可以直接参与高校的科技研发活动。此外,要与行业中的成功的农业园,建立长期联系,可以相互实地考察,观摩,逐渐形成教学、培训、考察一体的人员培养模式,使休闲农业企业的人员素质逐渐专业化。 

4.3 做好相关的市场推广宣传工作 

休闲农业游以天然、放松、减压的旅游方式,在城市居民中逐渐受到追捧。保定市及周边众多县乡纷纷开发了自己的休闲农业园区,极大的丰富了京津等周围地区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但对于休闲农业企业而言,这种情况意味着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都面临如何吸引游客注意力的问题。 

广告宣传是最直接的方式,可在企业市场覆盖区域的当地报纸、电视和主流网络媒体上充分宣传、展示企业形象;或者选择目标群体定期的发放企业的月刊,定期更新的宣传册等;在高速公路道路两旁、长途车站,设置引导牌;与各大旅行社达成长期推广协议;在地区旅游图中标注本企业名称和地址;创建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对休闲农业园区进行推广和宣传。 

5 保定市休闲农业未来发展趋势 

5.1 体验化 

休闲农业离不开消费者的切身体验,它是体验营销的一种实践。农业休闲企业在设计具体活动时要将园区的特点与消费者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充分的结合起来,使消费者产生美好感觉并形成难忘的记忆,这是休闲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 

5.2 绿色化 

休闲农业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为生活在大城市的上班族提供一个能够放松精神,释放压力的纯天然环境。休闲农业企业的经营者应该致力于开发这样的环境,让园区充满天然的气息,例如提供无公害蔬菜、水果、养生的餐饮,而尽量避免园区过多的商业味道,为消费者提供一个真正有意身心放松的天然场所。 

5.3 度假化 

在西方发达国家,休闲农业园已经逐渐发展成度假农场并且日渐成熟。因此保定市及周边的休闲农业园区可以借鉴其运营模式,这是有市场可行性的。例如面对“有钱有闲”的退休族或者休年假的上班族,度假村式的休闲农业园,既体现着当地风土人情,又不乏自然之美,对工作在京津等地的上班族来说,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选择,也是农业未来的一种新形态。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芜湖县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1)03-0030-04

休闲农业是指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融合农业和旅游业,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不断丰富了城乡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加快了芜湖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芜湖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一)交通区位优势

从交通区位来看,芜湖县交通区位优势优越。境内青弋江直通黄金水道长江,皖赣铁路穿越县城,104省道与205国道在县境西面交会,芜宣高速(芜湖―宣城)、芜马高速(芜湖―马鞍山)已建成通车,铜南宣高速(铜陵―南陵―宣城)、芜雁高速(芜湖―高淳)已开工建设,四条高速在县域东西南北都设有出入口,这一独特的优势,构成了芜湖县到江浙地区的3小时高速公路网络。

从经济区位来看,芜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县境东南邻宣城市,西南接南陵县、繁昌县,东北与当涂县交界,西北毗邻芜湖市,处于安徽省“沿边”(沿浙江、江苏)、“沿江”(沿长江)发展战略的结合点。长三角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和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旅游和休闲最发达的地区。随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崛起,上海及南京、无锡、苏州等苏南城市休闲和旅游需求非常旺盛,芜湖县已成为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日益发达的综合运输网络进一步拓宽了芜湖县休闲农业的市场空间。

(二)自然、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

从气候条件看,芜湖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冷夏热,春暖秋爽,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芜湖县农林景观与矿产资源丰富,境内除2000多种动植物资源外,还有大量石灰石、白陶土、泥碳、黄沙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农业方面,以优质粮油、特色畜禽、名优水产、果蔬苗木等为主导的区域特色经济已经形成,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

芜湖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就居住着皋夷人、山越人。春秋时,作为聚落邑地见于史册,名为“鸠兹”。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改鄣郡为丹阳郡,领县十七,其中有芜湖县。唐代的杜牧、宋代的苏辙、沈括,元代的欧阳玄,明代的汤显祖、清代的吴敬梓等涉足芜湖县,并留下许多珍贵的诗词、题咏和书画。芜湖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江南周庄”之称的“陶辛水韵风景区”,有诗仙李白游历时醒酒的“清凉渡”,有李白成藏兵的“闯王沟”,还有“唐王渡”、“和尚桥”、“牌坊庙”、“果老坝”、“珍珠泉”、“强盗墩”、“胡氏祠堂”等一些景点和许多古老而又神奇的传说。占地6000余亩的“和平生态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茂盛,素有天然氧吧之称。每年数十万候鸟在此栖息,有万鹭齐飞、雪压青松之奇观。集官窑文化、道教文化、古楚越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地方戏文化于一身的花桥东门渡宣州官窑遗址、楚王城、九十殿道教寺庙、九女墩等,更是游客向往的地方。此外,还有大量的古代墓群、古祠堂、古树、古桥等。优越的环境、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成为芜湖县开发休闲农业的良好资源,为芜湖县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三)客源市场广阔,政府大力扶持

芜湖县毗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于这些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观光休闲旅游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客源地位于芜湖300公里之内,该区域具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腹地,按汽车时速80公里计算,一日游和两日游是芜湖县旅游市场的主体。近年来,芜湖县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扶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使城市品位大大提升,旅游产业长足发展,荣获了“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通过招商引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得以改善,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成为芜湖县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二、芜湖县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芜湖县发展休闲农业的具体做法

1.因地制宜,建设农家乐

芜湖县是鱼米之乡,陶辛、六郎二镇水资源丰富,发展水乡旅游,形成了自己的旅游景区,如陶辛水韵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万亩水系,千亩荷花。景区内打造的三峡美食村,以三峡移民带来的原汁原味的重庆美食为特色,其中渝味苑,三峡居已被评为省3星级农家乐。六郎鱼虾在全国小有名气,邻水而居的3个农庄,红红火火农庄、大港农庄、二哥土菜馆提供新鲜的乡野美食,钓鱼、采摘等农活供游客体验。红杨镇生态环境优美,人文积淀深厚,着重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成和平生态园(国家2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怡龙生态园,百亩经果林与徽派建筑相结合,是安徽省森林旅游人家。湾镇是全县旅游集散地,交通方便。东湖公园、阳光半岛景区都已初步建成,受到游客好评。老梁山庄(国家2A级旅游景区,4星级农家乐)、天地人生态园,有万果园、桃园,种植桃、梨、枣、葡萄,将林果生产和生态观光有机结合。

2.开展民俗活动,宣传推广乡村旅游

芜湖县各个景区结合自身特点,每年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吸引游客观光,也起到宣传推广的效果。比如陶辛水韵景区的荷花节,老梁山庄的桃花节,六郎的龙舟赛等,每年都吸引了很多的游客,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2010年阳光半岛景区举办的两次重大活动,一是首届芜湖市端午文化节,为期三天,有龙舟、铁人三项等体育竞赛,有舞龙舞狮、包粽子等民俗展示,有歌舞等文艺表演,有食品、商品展;二是中央电视台2010年中秋晚会也在景区顺利举行,并向全世界直播。可以说这样大型的活动既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也将芜湖县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向全国进行了宣传推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召开旅游推介会,开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

在市场营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时,突出芜湖县生态旅游、水乡旅游的特色,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绝”的特色旅游产品,如水乡风情游(陶辛水韵)、生态农业观光游(天地人生态园)、乡村体验游(六郎、陶辛、红杨)观光休闲游(阳光半岛、西河古镇)等。建立了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招商推介与旅游展销结合的立体方式,编制旅游宣传画册、旅游招商图册和旅游

风光片,2010年还成功召开了芜湖县旅游推介会,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

4.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在旅游商品开发上,芜湖县着力发展代表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源生牌锅巴、蜂联蜂蜜、老芮木榨麻油和野树林蘑菇等特色农产品,经过申报都已经获批成为特色旅游商品。

(二)芜湖县休闲农业取得的成绩

1.休闲农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随着芜湖县旅游业的快速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也得到蓬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芜湖县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也成为带动农业升级,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芜湖县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芜湖县湾’扯镇、六郎镇、陶辛镇被授予“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全县拥有阳光半岛、东湖公园、陶辛水韵、老梁山庄、和平生态园景区5处,其中陶辛水韵景区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老梁山庄、和平生态园是国家2A级旅游景区;全县星级农家乐10家,其中红红火火农庄是省5星级农家乐,大港农庄、二哥土菜馆、老梁山庄是省4星级农家乐;有省、市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0家,其中富有农村特色的商品有新丰剪纸艺术、陶辛水晶工艺、老芮木榨麻油、野树林蘑菇、源生锅巴、蜂联蜂蜜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明显。2010年全县入境旅游人数达55.69万人次,其中境外人数达到2689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5亿元。直接和间接参与旅游产业的人数达到4.5万人,带动农民就业3万人,受益农户达到9600户。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为7065元,其中有1556元来自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

2.形成五大特色类型

芜湖县休闲农业从过去一般性的钓鱼、吃饭向赏花、摘果、采莲等农耕文化及拓展训练等方面发展,有的还具备省、市中小型会议的接待能力,逐步形成了五大特色类型:以六郎生态农业旅游区、和平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为代表的娱乐休闲型;以陶辛水韵为代表的农庄采摘型;以红红火火农庄、大港农庄、红杨怡龙山庄为代表的民俗民乐型;以芜湖天地人生态园为代表的主营经济型;以阳光半岛为代表的旅游观光型。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芜湖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处于摸索规范阶段,因此,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以自行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园区建设内容简单、雷同,缺少特色性、系统性和丰富性,深层次的文化和科教内涵不够,只靠微薄的门票收入,而不是靠结合旅游品牌加工业和旅游服务业等二三产的发展,实现效益大增。(2)功能配套不完善。景区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县内没有4A级景点,旅游总收入不高,占GDP比重偏低,一些景区内部交通条件还有待改善,与发达县区的水平相比差距更是明显。(3)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缺少规模大、实力强、影响力广的大型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旅游景区管理水平不高。(4)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新兴旅游产品如高端休闲度假、康体健身旅游、体验旅游等缺乏。地方特色文化影响力不强,旅游项目的文化含量不高,文化旅游产品不够丰富,不能充分满足游客和市民城市观光休闲的多样化需求。

三、发展芜湖县休闲农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1.统筹规划

政府部门要针对芜湖县当前休闲农业盲目重复建设问题,在经过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芜湖县休闲农业资源的种类、性质、现状、特色及开发价值、市场前景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紧密结合生态保护、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做出系统科学的休闲农业发展战略规划。规划要避免重复,突出区域特色,合理确定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功能布局,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规划始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规划指导,使休闲农业从自发发展向有序推进转变。

2.功能定位

以山水为构架,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文化为主题,以休闲、体验为主体,以陶辛、六郎为龙头、以青弋江为发展轴,以乡村腹地为依托,在“十二五”期间将芜湖县逐步建成能适应多层次游客需求的皖南旅游新的增长极与华东地区重要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地。

3.产业布局

以县城湾址为中心依托地,陶辛镇、花桥镇为东西两翼,六郎镇、红杨镇为南北两极,形成“四星拱月”的布局。以陶辛水韵、六郎水乡为重点和突破口,东西呼应、南北拓展,次第推进、有序展开,形成以青弋江为彩带,几个中心镇为珍珠的“彩带串珠”式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总体空间布局结构为:“11319”,即“一心、一带、三区、19个主要旅游节点”。一心:县城旅游集散中心一旅游综合功能区;一带:青弋江风情旅游带一旅游发展轴;三区:东部文化民俗旅游功能区、西部水乡休闲旅游功能区、南部乡村生态度假旅游功能区;19节点:东湖公园、南湖湿地公园、芜湖县机械工业园区、市民广场、五凤滩、八仙岛、猫耳滩、相思岛、大港、陶辛水韵、和平生态园、西河古镇、弋江漂流、怡龙生态园、老梁山庄、天地人生态园、楚王城、东门渡和新丰林场。

(二)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扩大休闲农业的产业规模

芜湖县县委、县政府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活动,把它列入经济发展重点,应成立领导组和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提出建设工作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根据区域环境资源条件,大力推进和保障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应尽陕制定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土地、人才、财政支持等优惠政策,为休闲农业建设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

2.以推动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提高档次和规模

在芜湖县已形成的诸多休闲农业观光景点中,大量的旅游点呈分布散、规模小状态,缺乏统一包装、策划和宣传,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建议加大旅游招商力度,推动县内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提高休闲农业档次和规模:一是要加快芜湖县影视城建设。影视城的建设,要以徽商文化为依托、影视产业为支撑、旅游及三产为增长点,集影视摄制、旅游观光、会议商务、健身娱乐、农家美食、休闲度假为一体,将其建成我国一流的大型影视旅游文化产业园。二是努力打造南湖休闲旅游品牌。推动南湖风景区的规划建设,拓宽旅游农家乐、观光参与业、休闲度假业、购物商贸业的建设渠道,规划建设起点要高,使之成为亮丽的休闲旅游品牌。三是加大陶辛水韵旅游景区(点)开发力度。根据陶辛水韵旅游区的资源特征,将景区建成以“荷花、水网、民俗、美食”为特色,以生态、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写生等为主要旅游功能的旅游区。力争通过3年的开发建设,使陶辛水韵旅游景区达到国家4A级标准。四是努力开发其他旅游景区。要对和平生态旅游区、六郎八仙岛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外资,在未来的5年,将这两个区域建设成重点旅游景点。

3.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扩大休闲农业市场

为了更好地发展芜湖县休闲农业,应重视营销策划。要利用农村节庆假日,举办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如“陶辛水韵荷花节”、“老梁山庄桃花节”、“六郎葡萄节、螃蟹节”、“大港龙舟竞赛”等,营造氛围,聚集人气,提升产业产品的知名度,做到以节促游、以节促销,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加强与旅行社对接,强化品牌意识,搞好主要景点的包装宣传、展示展销和线路组织,并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路牌等各种媒体和机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介,树立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4篇

关键词:新常态;农业经济;经济发展

1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1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农业发展差异化明显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成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受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的影响,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渠道也得以拓展,同质化的农产品在竞争中的优势被抑制[1],农产品品种的划分也更加合理,农业发展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明显。

1.2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的融合程度加深

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为农业技术的革新提供了条件。随着大量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农业经济对于传统因素如劳动力、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技术水平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经济也呈现出集约化、自动化、机械化的特征,对于技术、经验、管理人才、资本的依赖程度加强。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

1.3农业发展更具特色化和多样化

经济新常态优化了农业结构,农业经济的增长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多功能粮食生产区成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主体。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休闲观光类农业为农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2],衍生性的农业消费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结构呈现特色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延长了产业链。

2新常态下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2.1强化政策引导,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新常态下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部门要立足于区域及国家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强对现代农业的政策扶持。密切关注粮食安全问题,既要提高粮食的基本产量,又要保障粮食的质量。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生态农业建设,针对农民关注的资源和补偿问题,积极制定应对措施[3],消除发展生态农业的经济顾虑。

2.2重视科技创新与劳动者的培养

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推广创新型技术,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提供技术支持。重点研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农业生态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实现多学科技术的有机融合,提高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培训,关注农村青年劳动力,培养能适应农业技术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职业型农民。

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贯彻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立足于农产品的基本价值规律,摒弃传统粗放式的市场供应模式,满足社会对于农产品的差异化需求。以全局性的视野优化农业的发展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开发与升级,搭建集生产、存储、供应于一体的产业平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针对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区域经济和地理特征,各级政府提出引导性的发展策略,推动本区域农业发展的进程。

第5篇

一、缺乏综合的农业信息服务技术

由于我国农村服务信息技术比较落后,因此在获取相关农业信息时便遇到了很多阻碍,获取渠道单一,造成市场定位不准确、生产量少、生产产品不明确等问题,而由于对现代农业服务的相关信息了解较少,因此大部分农产品生产地区仍然沿袭传统的生产模式,导致与社会发展、市场运行环节的脱节,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因此,要想建设综合的农业信息服务技术网,就必须提高对政策、市场、技术和管理等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播能力,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缓解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发展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目前,在国内部分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的农村金融发展方式,不但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且使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面临了较大的阻力。因此,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研究,并且出台一系列的优惠与扶持政策,协助农村地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与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接轨。农业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时期与范围内,形成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特征的农业形态。要想实现现代农业,就必须从农业发展的科学化、产业化、集约化与商品化发展,采用现代经营理论、管理方法、科学技术改变传统农业发展中的弊端。针对国内年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平均的耕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发展的水平。又由于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农业生产的发展步伐缓慢。

我国加入WTO后,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短缺的自然资源又面临流失的危险,使原本极为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如果我国不能够提高综合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新科技、拓宽农业发展的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增加资源存量,就会与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产生冲突,从而远远落后于世界农业发展的规模。因此我国必须在应对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的同时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化、农产品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多样化以及优质化,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

三、结束语

农村金融发展方式的相对陈旧、落后,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在我国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是加大农业生产、管理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投入,加快农业资源的整合,实现以先进生产方式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逯贵林 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第6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理论;实践

农业发展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会有关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而休闲农业作为新型的农业类型,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要想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就需要农民及相关人员对休闲农业的理论进行透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1]。

1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

作为开展休闲农业的载体,农村的环境、农业的生产以及农民的生活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又以农业有的资源作为发展基础,依托于传统文化,以增进人们对于农村生活以及农业生产的体验和感触为最终目的。因此,在发达国家,具有将服务性和生产性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已经逐渐普及,并且被人们所接受。在我国,休闲农业虽然尚且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也成为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由于休闲农业具有马克思休闲思想、城乡一体化、产业融合以及外部性理论作为依托和支持,因此在具有悠久农业历史的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必然是极其广阔的[2]。

2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

2.1以农为本

农业作为休闲农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做到以农为本,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进行科学的规划,才能够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载体是农村所独有的自然环境,因此,政府应当在重点强调休闲农业的发展绝对不可占用农民耕地的同时,鼓励开展休闲农业相关产业的负责人对荒山、荒滩以及村内的废弃空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2.2因地制宜,创新开发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当通过对所处地区的历史、交通、资源以及区域特色等具有差异性的因素进行巧妙的结合,开展与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模式,例如农业主题公园等。而在城市的郊区以及景区的周边地区进行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时,应当做到因地制宜,突出所依托环境的特色,进行适度的发展。只有做到结合实际情况,对休闲农业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才能加强农业与生态的融合,由此提高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价值[3]。

2.3进行规范化管理,促进生态保护进程

休闲农业正是依托于农业环境所产生的,因此,企业负责人应当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及加大对休闲农业进行规范化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逐步对管理的规范化以及服务的高效化进行推进。与此同时,要想使管理呈现规范化的状态,完善的规范标准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为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企业负责人还应当针对休闲农业的特点,将负责休闲农业的讲解员和引导员纳入培训的范围之内,并且执行持证上岗的工作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大量引进人才也是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负责人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加快对经营休闲农业的场所在水电、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并且通过对卫生间、停车场等辅助设施进行完善,达到提高游客满意度的效果[4]。

2.4政府进行引导,创建示范区

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肩负起引导的职责,在进行规范化管理、宏观调控和指导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调动起有关部门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积极性,将市场配置在休闲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进行最大化发挥。政府还应当充分利用宏观调控的特性,通过对“最美休闲村”的称号以及休闲农业的等级等进行评定,从而带动全国的休闲农业进行高效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对经营休闲农业的主体进行鼓励,使其通过对资本、流动要素以及品牌的高效结合,达到创造知名休闲农业品牌的目的。而诚信作为企业经营之本,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将诚信经营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心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以提升企业的信誉度,达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效果[5]。

2.5保护环境

作为休闲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开发和保护同行、生态和生产并重”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应当对环境的承载力以及资源的可再生能力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将保护环境作为首要目标,以此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休闲农业作为依托于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而产生的全新农业产业,其特点在于融合了传统农业生产以及新兴的旅游两个功能,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休闲农业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农业生产的热点所在,并且对于推进农业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旭,刘德法.科学发展现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5,11(04):43-46.

[2]许玉乾.科学发展现与人本经济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6(3):38-41.

[3]陈惠雄.人本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现点[J].财经论丛,2014,09(3):68-72.

[4]王冰,郝豫.快乐经济学研究进展及其公共政策内涵[J].上海经济研究,2015,13(12):20-25.

第7篇

关键词:农业;种子推广;管理服务;研究

近几年,农业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农业推广力度也在逐渐增加,当前的发展背景给农业种子推广中的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管理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种子推广效率,对农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必须要提高对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1农业种子管理工作的内涵

农业种子管理服务工作是农业推广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品质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对种子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种子管理服务工作不仅仅是简单承接以前的管理体系与管理技术,还需对原有的种子管理体系与技术进行改良,吸收先进的方法和经验,并根据当前市场、社会、环境等需要综合分析,从而提出符合当前时展趋势的一种农业种植管理方式。农业种子技术推广过程中必须要顺应自然规律,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规律,必须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还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要为种子管理服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1]。在种子管理推广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主要目标,充分了解推广地区的基本环境概况,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推广工作,把种子推广具体范围作为基础,在推广地区完成土地的检验与分析工作,根据分析与调查的基本数据来制定完善的推广计划,要以种子推广管理服务的理念为依据,在此基础上来选择合适的推广方法,在推广方法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推广区域的风俗与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要因地制宜,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推广中种子管理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的应用方法。

2农业种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也在快速发展,但种植业涉及的范围较广,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必须要加大力度开展农业种子推广中的管理服务工作,当前发展情况下管理服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种子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

当前情况下,大多数农业种子经营者都是农民,其受教育水平较低,导致我国种子经营者的整体素质较低,这一背景导致农民买到的种子品质不仅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种子品质不一还可能存在较严重的质量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实际中,导致农民难以购买到优质的种子,影响农业发展的进程[2]。

2.2经营管理创新难以开展

当前情况下很多种子销售人员并没有种子营业证,销售者只是通过组织或者农业合作社的名义来收购种子再出售给农民,并没有为农民提供比较完善的售后服务,导致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被损害,整体管理难度较大,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提高管理服务工作水平的措施

3.1加大宣传力度

我国农村人口多,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对于种子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种子选择方面有很大的问题。为此必须要加大力度宣传种子技术,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绿色农业的认识程度,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种子推广管理服务工作中。

3.2引进先进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农户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程度不足而导致的,所以必须要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的技术,大力推广种子管理服务工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生产技术,为种子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3.3转变种植方法

种子推广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种子管理者必须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需求,要致力于种子品质的提高,当前情况下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还是以传统农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较小,在当前情况下经济作物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农民群众对于经济作物的了解程度较低,所以种子管理者必须要转变推广方法,建立健全种子推广体系,宣传经济作物,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推广不同的种子,提高种子推广管理服务的工作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促进农业的发展。

第8篇

关键词 灰色预测;创意农业;农业观光园;民俗旅游;设施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4-0062-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4.012

创意农业,作为农业的新型产业业态和都市型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成功实现了创意产业与传统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有力促进了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且在繁荣农村经济、协调城乡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创意农业发展投资力度,但北京今后创意农业发展如何,则仍有待深入研究。

创意农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关于创意农业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在我国较早的创意农业是参照创意产业概念,结合农业特点,从创意农副产品角度研究提出的,其中不仅包括了农副产品的科技、文化、服务以及生态创意[1],同时也包含产业体系理念的创新[2-3]和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4],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发展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研究[2,5-8]。

以上均是从定性角度对创意农业进行界定或分析,而对其今后发展状态或发展方向也仅是基于其影响因素,从政策扶持角度提出展望,并无相关定量研究。到目前为止,仅有司训练等(2010)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影响西部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9]。一是创意农业概念或表现形式界定的模糊性,二是相关统计数据不完整、信息不完整。

与传统的回归预测、神经网络等方法相比较,灰色系统预测方法具有计算量小、在小样本情况下也可达到较高精度的优点[10],北京创意农业统计数据时间序列短、历史数据少、信息不完全,对于此类序列数据,采用灰色系统预测方法比较合适。

根据模型变量数量不同,可以分为GM(1,1)预测模型和GM(1,n)预测模型,

其中GM(1,1)模型是一种最常用的灰色系统模型,它通过单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模型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主要应用于单一时间序列的建模与预测,GM(1,N)模型则是针对系统存在多变量情景下的预测,

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对系统变量影响的基础上,通过一阶微分方程组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

对系统变量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第9篇

关键词:全域旅游;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太原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分析

全域旅游是在一定的旅游区域内,将区域的旅游产业作为优势产业,通过综合开发旅游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来带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协调式发展。

(一)以挖掘区域内各种旅游要素的价值为核心

充分发掘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对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生态农业、人文产业、传统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以生态农业环境开发为基础,来满足人们休闲农业旅游的需求,将旅游消费置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使消费者的旅游体验感得到满足。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通过生态环境的建设、资源的利用等来提高旅游开发水平,利用全域旅游生态的发展来对区域的旅游产品、服务进行包装,以改变区域旅游的服务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地方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创新。

(二)实现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

打破旅游业与农业生产销售之间的壁垒,利用休闲农业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来实现区域内各产业的联动增值,这是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现旅游业与农业、农业加工企业、第三产业有效融合的关键。以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总体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向休闲化、体验化、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区域农业的发展为载体,将区域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区域全产业链的延伸,将区域旅游产业形成一个完善的、功能齐全的现代旅游生态链,进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全域农业旅游的发展。

(三)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

全域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以满足消费者的休闲、娱乐、体验,以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设置相应的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综合分析消费者的情况,对消费者群体进行定位,设置的旅游组合项目要符合消费者各年龄段的喜好,让消费者在旅游体验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魅力〔1〕。同时,还要对旅游产品的综合要素条件进行分析,在传统旅游的基础上,添加农业旅游休闲的“商、养、学、闲、情、奇”的体验,实现农业旅游体验的全覆盖,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四)组合营销的特征

全域旅游的农业发展强调农产品的组合营销,强调季节性的时域开发,需要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进行深挖,提升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将所在区域内所有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组合式的旅游套餐模式,运用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使得整个区域形成一个根据消费者的偏好、选择等不同特征的多样化生态旅游环境,针对不同的市场与季节时令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能够有效地调动消费者参与农业休闲旅游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农业旅游的营销与市场覆盖,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2〕。

二、太原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以欣赏农业风景、体验农村生活与文化为主,结合区域特征走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

(一)农业发展+旅游休闲结合模式

太原属于历史文化名城,将太原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现代农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农业发展+旅游休闲的发展模式,可以促进太原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产品的深层次加工、特色农业产品的生产及旅游产品的销售等植入到休闲旅游活动中,同时还可将文化创意、生态疗养、亲子教育等融合到全域旅游活动中,实现多种农业产业的聚集,创新农业旅游项目,拓宽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渠道〔3〕。太原宇文生态农业园充分利用区域的生态环境,建立现代都市型的生态农业园区、观赏荷花池、农耕体验中心、水果玉米基地、火龙果采摘园、葡萄采摘园、农家博物馆、青少年农业教育基地等农业旅游休闲活动,让消费者通过亲自采摘,参与到农事会的互动中,体验到休闲农业的魅力,重点打造太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品牌。

(二)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发展模式

当前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乡村生态环境优美,绿色的空间、清新的空气、纯朴的乡土风情,结合区域周围的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太原独有的特色文化,建设一些旅游休闲设施,为城市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度假、健身等活动,形成新的农业旅游发展业态。旅游休闲度假村、旅游休闲农庄,为消费者提供田园采摘、健身休闲、餐饮娱乐设施,同时了解农业发展历史、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种植科学技术等内容〔4〕。太原市形成了以中隐山为中心的农业旅游度假服务场所,提升了乡村农业旅游的功能与品位,特别是在一些度假区域的采摘园、农家乐和新农牛肉等农业产品,促进了休闲农庄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前来度假、休闲、健身、体验农业旅游服务。

(三)传统古村落的旅游休闲发展模式

传统的古村镇宅院建筑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将新农村的建设与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古村落为依托,新建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太原历史悠久,有许多古村落、古镇,目前,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开展观光旅游、传统民族村寨观光旅游、古镇建筑观光旅游与度假、新村风貌观光旅游等已经成了当前太原农业旅游的重要模式之一。这种模式能够对太原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形成农业发展与传统古村落发展相结合,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传统文化旅游品牌的形成。太原市清徐县充分利用传统古村落开展旅游休闲,依托古村落的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古村落农业旅游景点,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品牌〔5〕。

(四)民俗风情与回归自然的发展模式

太原不仅具有广泛的文化资源,还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晋源是“桐叶封弟”和“三家分晋”的肇始地,同时晋源的森林覆盖率达25.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5%,十分有利于开发农业休闲旅游产业。民俗风情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作为农业旅游开发的起点,开展农耕文化观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观看农村的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体验。多数游客到乡村旅游的目标是体验民俗风情、追求民间知识、欣赏田园风光,并通过参与农耕文化活动、地方特色文化节活动、品尝原生态的食品等来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因此,民俗风情、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一直是农业旅游发展的重头戏。这对乡村农业旅游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利用民俗风情而开展节庆活动,认识区域民俗文化的内涵,真正领略农村文化的魅力。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农业旅游发展的促进策略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农业旅游开发要因地制宜,深挖内涵,结合太原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宣传太原农业旅游的优势与品牌,结合消费者的不同特征,为消费者量身定做合理的旅游项目,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特色。

(一)加强宣传,提升旅游区域的品牌知名度

全域背景下对太原农业旅游进行开发,为消费者提供多元、优质、高效的旅游体验服务,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同时还需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对农业休闲旅游进行宣传,并通过农业旅游的品牌形成,对消费者产生影响。例如可以采用海报、宣传画等进行宣传,利用消费者追求健康、休闲、娱乐、健身的心理,扩大旅游区域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新媒体、网络对农业旅游的优势、特征、健身、休闲等进行宣传。游客在旅游时,利用新媒体拍摄自己在景区旅游体验的场景,发送到朋友圈中,对农业旅游景区也是一种宣传。景区利用新媒体将旅游的优惠组合、时令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等通过新媒体进行推送,以便于消费者及时发现农业旅游的信息。

(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太原的水利、农业、林业十分发达,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各个农业旅游区域之间的互动,形成服务联盟,积极鼓励一些企业投资区域的农业发展建设,并整合太原的传统古村落、古镇等文化旅游区域资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旅游区域,将传统的古村落、古镇等文化因素与田园娱乐、湿地公园、农业生产融合在一起,让消费者在欣赏传统古村落文化的同时,还能参与到田园娱乐文化氛围中,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感受到旅游区域的优美风光与原生态农业的魅力。太原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农业旅游应该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培育太原农业旅游企业,扩大农业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建设原生态的旅游体验区域,全方位的发展生态农业。打造集农业景观、农耕体验、文化创意、农耕休闲、科普教育、农品展销、农业科技应用及互联网农业于一体休闲农业旅游。

(三)融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项目

在太原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全区域农业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联合多个旅游景点,打造农业旅游的精品项目,使得整个区域的农业旅游发展能够联动起来,例如可以将小店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尖草坪区旅游度假区、万柏林区沉湖湿地旅游区的核心农业旅游区域与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联合在一起,形成黄金旅游线路,形成精品旅游项目,还可以将太原区域的古村落、古镇等文化旅游区域与农业生产、田园娱乐等联合在一起,形成农业旅游与田园风光相结合的旅游区域,来太原参加农业休闲的消费者有90%以上的消费者希望通过采摘新鲜农作物、水果来体验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过程,来感受农家生产的乐趣。例如将晋祠园林、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文化与休闲相结合的旅游项目,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旅游精品项目,提升太原区域内的农业旅游的品位与形象,进而促进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一、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浪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和能源消费生态化,它保证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时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经济发展只有转变老旧的观念,树立低碳农业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农业发展政策,提高减排降耗的技术,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体系,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坚持以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出发点发展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达到最高的农业经济效益。

二、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1.农业从业者劳动素质低,环境污染严重

农村劳动力农业生产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低,对生产管理不熟悉,对农业生产的技术不能有效的掌握,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而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工业“三废”和农业本身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导致生产的农业产品生产量、质量低下,甚至不能使用。

2.农业科技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

因为农业从业者的素质低,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不突出,引起农业从业者对农业科技的利用度不大,生产方式和技术落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率低;农业从业者使用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不全,导致使用人体劳动力大浪费但生产率却低,生产质量欠佳的结果。

三、如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1.走循环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

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是可以利用的土地偏少,要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养活十多亿人口并保持经济发展,必须走农业土地循环生产的经济发展道路。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号召农业生产者“四节”:能、水、地、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回收资源再生产率,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但高效益的循环型经济发展方式。建立有效的“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由外延式的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解决农业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

2.走有机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

有机农业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正确使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发展脱石油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证农产品的安全。通过发展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国际农场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提高经济效益。

3.走综合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

走综合化发展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使农业生产不是简单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食品,它还能有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旅游的功能。通过农家乐休闲方式,让城市居民体验收获农产品,比如说亲自采摘果实、钓鱼等活动,能够让城市人享受自然生态的乡村气息,满足对城市人厌倦烦躁的都市生活时回归自然,轻松心情的心理需求。将农业农产品的生产功能、农业观光休闲功能、环境保护功能、体验教育等功能综合为一体化,相互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收入和人们生活水平,促进两型社会的发展。

4.走科技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

走科技化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就是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同时科学地加强农业生产其他功能,全方面的增加农业生产收入。

如何走科技化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1)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使用环境,包括政府学校加大力度投入农业科技教育,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对农业从业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培训他们的农业技术;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2)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包括实施合同化的管理机制,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生产安全保障体系,防止农业从业者承受过多的生产风险。

(3)建立农业信息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和信息交流点,通过工作人员对农业市场的调研、考查,及时向群众公布有效的农业信息,为发展农业做好预警预报的工作,让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经济价值。

总之,农业生产要适应低碳经济农业发展的模式,走知识型的农业发展道路,全面改变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让农业经济向知识科技密集型方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中国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0,(4):3-5.

[2]汤晓阳:积极探索低碳农业发展路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农业经济,2011,(7):6-7.

[3]韩贵清: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必然选择和目标模式[J].新农业,2010,(7):8-9.

第11篇

 

山东省对于我国的经济贡献始终名列前茅,其领域范围内人口众多,农业发达。在社会主义农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山东农业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变化,农业产品更加丰富,种植结构更加合理,更重要的是山东农业的组织经营模式和产业化发展值得人们关注。充分了解山东农业发展变化的历程有利于山东农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稳健,也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大发展。

 

一、山东农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1.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经济稳定前行

 

在五年时间内,山东省着重加大了对于农业的各方面投入,着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商品基地建设,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机械在最近几年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全省在农业播种和收割时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山东省还适时对一些作物实行了喷灌或滴灌技术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灌溉,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珍贵的水资源。不仅如此,山东省还加大了对于农田的化肥供应,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对农田使用化肥以增长作物产出。总而言之,山东省对于农业的各项投入提升了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了山东省农业经济的稳步前行。

 

2.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民收入在农业大力发展下得到了显著增加,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降低,导致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2年期间,农民人均支出从1300元左右达到1723元,增长了33%。山东省农民增加收入主要有以下两个大的原因: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更多和农业生产相关的乡镇企业在政府产业化经营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建立起来,这些乡镇企业吸引了广大的农业劳动力进厂劳动,农民收入由此得到显著提高。

 

第二,调整农业结构。在科技力量和政府的扶持下,农户引进了经济效益更优的作物,并加强了养殖业的比重以增加收入。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的农业发展结构显著增强了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保证了农户基本收入,提升了农户的最高收入。

 

3.农业结构调整趋于完善

 

经过数次农业结构调整,山东省农业生产总值在全国范围内位居前列,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小麦、地瓜、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和蔬菜、棉花、水果、花生等经济作物快速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异军突起,这样的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山东农业的自然发展条件和科技应用发展,农业结构的完善性有利于今后山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山东农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尽管山东农业发展的前景良好,但不等于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没有问题,对于现阶段山东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为山东农业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土地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发展,山东省农业耕地面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减少的局面,而且现存的耕地农业潜力有限。从统计资料来看,在五年时间内,山东省农业耕地面积减少了283万亩,大约等于三个县的耕地面积总和。不仅如此,在现存在耕地中,有一部分常年受旱涝灾害影响,作物收成很难保证。沿海地区的耕地由于地势较低和地下水开采严重导致海水倒灌农田导致土地盐碱化。另外,有些耕地经过常年的耕作,土壤有机质较少,肥力下降并可能导致农田出现沙化现象。

 

2.人均占有问题

 

由于山东省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人均农田占有量不断降低,尽管农业产量不断加大,但也给粮食安全带来的一定的压力。因为山东人口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靠前的,增长率也较大。土地复种指数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无法进一步提高,因此无法挖掘更大的土地潜力。

 

3.粮食安全问题

 

山东省自古以来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但由于近些年来,农业结构调整,更多倚重经济作用的种植和发展,在加上耕地的减少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山东省粮食作物产量出现了较大的滑坡,人均粮食作物占有量随之下降,给人民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小的挑战。2002年,山东省粮食产量为平均每人362.5公斤,虽然高于355.6的全国平均数值,但仍然低于国际标准规定的375公斤的粮食安全保障警戒线,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山东农业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山东农业种植结构已经趋于完善,但整个产业结构还值得建设,比如服务农业加工的第二产业和农业销售的第三产业都是山东农业发展的短板,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倾斜,给予农民实质性的帮助和指导,完善农业从第一到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此外,山东省畜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仅仅存在于农民家庭中的小户养殖不能给予农业经济发展较大的帮助。政府应该仔细甄选适合本地养殖的家畜,鼓励帮扶农户进行产业化养殖。

 

2.大力发展无公害作物

 

在新时代农业背景下,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农业安全问题,山东省农业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健康作物种植计划。鼓励农户进行无公害种植,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化肥,尽量少用农药,在生产加工环节也应该注重农产品的时鲜性,不添加防腐剂,让送到消费者餐桌上的农产品新鲜健康。

 

四、结语

 

我相信只要充分重视山东省农业发展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山东省的农业经济能够为人民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为总体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问题;策略

1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信息利用能力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成果越来越多,每天有上万的农业信息化成果。但是,这些农业信息化成果只有不到百分之十倍农业企业及农户采用。这是因为我国农业信息的利用率较低。首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用户较少,并且,大多数是年轻人用于网络交际、玩游戏等,很少用于农业发展;其次,我国农村地区极少农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农业信息利用能力薄弱。

1.2农业信息网络效应较低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加强当地国内外农业市场及农业发展政策的认识。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户采取小型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方式,导致农户的农业收入较少,不愿投入较大资金引入人农业信息技术,导致农业信息网络效应较低。

1.3农业信息使用成本较高

首先,农业信息使用的硬件成本较高。农业信息化发展要求农合购买计算机设备、开办互联网。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支付不起昂贵的互联网费用。高昂的农业信息花费使农民望而却步;其次,计算机软件和服务费用更高。农民使用网络的培养相当于一年农业收入的百分之是,大多数农民不会使用信息技术,被信息技术排斥在外。农业信息使用成本较重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2.1提高农民信息使用能力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农业信息的使用者是农民。而农民的素质及信息使用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信息使用能力。首先,要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使农民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加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额重视;其次,要培养农民的信息技能。

2.2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去。为此,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例如,相关部门开展电子农业、农家乐等农业发展项目,为农民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

2.3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

农业信息基础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首先,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电视、电脑、电话等传播媒介的合作,为农民提供完善的信息;其次,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开展资金补贴,鼓励农民购买计算机设备,开办互联网服务,使农民能够及了解网络上的农业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贸易;最后,相关部门应积极构建农业综合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丰富的农业发展信息,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2.4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树立信息化发展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引导,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为农业信息化提供资金支持;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农业信息系化发展中,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投资,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