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22: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城市文明建设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生态文明 体制创新 改革试验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4-0083-03
一、推进体制创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报告,又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即未来我国将形成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已经从理论探索,进入实践和逐步推广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也将从侧重环境保护的较低层次。向探索生态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融合发展的较高层次迈进。
从2007年开始,我国在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试验区的基础上,陆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到目前为止,国家环保部共批准4批共53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林业局三部委相继批准13个市和74个县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由于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复杂性的限制,已经开展的试点,基本上着重于环境保护,而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建设之中,破解其协调发展中的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实践证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客观上需要探索一条生态型、资源节约型、循环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这条新的生态型发展道路既不同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存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不同于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社会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发展的新探索。历史表明,任何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客观上都需要对旧有的体制、机制进行扬弃和超越,需要制度创新保障。因此,进行体制创新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二、生态文明建设要形成完整的体制创新系统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的融合,必须进行系统的体制创新。其核心内容应包括以下四大方面:
(一)经济体制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经济体制创新,即通过深化财政体制、税制改革,完善要素配置的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口是解决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经济补偿问题。一是对生态系统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二是对区域因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而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在我国,对生态功能区进行补偿具有现实意义。我国的生态区主要位于边远的高原、山区、草原、深海区等生态薄弱地带,经济和公共服务基础比较薄弱,因为需要承担生态屏障功能,其开发强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较大的影响。而保护生态环境、满足老百姓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等,客观上都需要通过经济补偿来解决。根据国际经验,政府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对于实施政府特定政策目标、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地方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使用方向明确、见效快、便于监督等特点。我国可在借鉴国外财政转移支付的成熟做法,创新财政体制,建立以生态发展为基本导向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长效机制,通过对生态区外溢受益区财政资金向生态区的转移,确保生态功能区能够在保证日常运转的基础上。增强生态保护的内在动力,进而使区域达到一定的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创新区域税制体制,探讨生态保护区与优化开发区的税收分成和税收转移规模及其比例。
(二)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生态文明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即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探索生态型区域管理体制和考核体制的改革创新。在管理体制方面,可通过建立高规格的协调和决策机构,进行基层管理扁平化改革等进行创新。对具有战略性发展意义的区域或领域设立高规格的协调和决策机构,是国内外管理体制设计的共性。这一方面可以提高行政办事效率,避免按照传统行政程序而耽误重大战略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整合各方面资源,集中解决核心问题。生态文明发展不同于常规工业化发展,迫切需要建立高规格的协调和决策机构,突破落后的行政体制束缚。针对生态区管理人口少、经济总量少等特征,可探讨实施基层管理扁平化改革试点创新;设立独立的生态保护管理局,强化生态保护和管理的职能;整合现有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站管理资源,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在考核体制创新中,避免将GDP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约束下选择和设计新的地方经济和当地干部的考核指标。应将生态保护的成效,当地居民的收入增长和绿色产业发展增加值作为考核的重点。
(三)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即通过制度创新,提升生态区土地开发价值,探索灵活的土地管理、调控机制体制。可在城市更新方面积极探索开发权转移和容积率奖励等路径。“容积率奖励”是指土地开发管理部门为取得开发商的合作,在开发商提供一定的公共空间或为保护特定公益性设施(如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奖励开发商一定的建筑面积。“开发权转移”作为容积率应用的补充和深化,将奖励范围扩大化,在土地开发价值得到规划管理部门肯定的前提下,以转让开发权为条件,换取对生态及历史环境的保护或经济补偿,同时将换取的开发权转移到更具有开发价值的地方。容积率奖励和开发权转移政策的突出优点,是能够协调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即可以优化行政手段规定的容积率,从而使土地开发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得到平衡。开发权转移和容积率奖励等政策在土地私有化国家已经广泛应用,在我国仍处在探索阶段。根据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实际,建议我国可在生态功能区对涉及历史文化遗产区域进行整体改造或城市更新时,探索使用开发权转移和容积率奖励政策:即以政府为主导,引进社会资本。对能够保留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商或开发主体,采取额外建筑容积率补偿的政策。
其次,可对部分生态用地进行委托管理,提高生态用地的资产价值。对生态用地采取委托管理,即在不改变生态用地国有性质的前提下,将生态区的管理权和经营权交给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能够承担生态区生态保护职责的法人去有偿经营、管理的土地经营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是在不改变产权性质的条件下,对生态区土地等资产要素进行重组,加速流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拓宽融资渠道及土地资产增值的目的。委托管理在国际上已经广泛应用在景区、度假酒店和度假村、主题公园等方面。建议生态功能区将部分适合开发的生态区域划为景区,吸引具备一定资金实力和开发条件的专业团队进行委托管理,为区域土地价值的提升创造条件。
(四)将体制机制创新内容纳入立法
健全的立法将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法律保障。新加坡、日本、美国和欧盟国家都建立了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有效规范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生态发展。我国的生态保护立法也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两层体系,特别是地方根据发展实际,由地方人大通过区域性生态立法。对推动地方生态长效保护起到了决定性的保障作用。2012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颁布并实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将建立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设立漓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建立漓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划定保护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绩效考核、加大对影响保护漓江生态环境的活动行政执法力度等内容都纳入了法律条例,为流域生态保护及长效机制的创新确立了法律保障。
建议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在借鉴国内外生态保护和科学发展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将对生态功能区实施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实施转移支付资金考核及其相关经济、管理、土地等相关体制机制创新内容纳入法律条例。
1.1生态文明
目前国内对于生态文明理念内涵的界定繁多,有的从宏微观角度出发,探讨生态文明的根本属性[10];有的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分别阐述人本位、自然本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种观点下的生态文明内涵[1];但基本上都认为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2].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具有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阶段和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双重属性,是人类文明发展到遵循和尊重自然规律,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取得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最大化的阶段.它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从文明的高度来统筹环境、经济、社会三者的关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
1.2协同发展理论
“协同学”意为“合作的科学”,其核心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通过对研究对象内子系统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分析,解释其宏观水平上结构变化和发展演变机制.协同理论认为系统走向有序的机理,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而非距离平衡态远近.现在协同发展理论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城市发展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评价[11-13],以及对城市内部单个系统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评价[14].1.3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方法现有的生态文明评价方法主要借鉴国际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的评价方法.联合国于1996年推出了可持续发展指标(ISD)框架和评价方法,随后国外学者和组织又提出了生态足迹法、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和环境绩效指数(EPI)[15,16].我国也相继推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生态现代化指数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REPI)[17,18].此外,国内学者和地方政府也对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但是多为单一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较少考虑到系统内部关系.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首次将协调水平作为指标体系目标层的一个方面进行评价,但仍然没有突破单纯指标相加的局限[19].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生态伦理和方法指导人们在城市生态、生活、生产空间中的一切行为活动,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以生产高效发展为核心,以生活公平和谐为目的,以意识文明低碳为根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形成协调统一、高效有序的城市发展秩序.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中,也强调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建立起组织协调机制.因此生态文明的评价方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现有单一的指标加权法来计算生态文明综合指数,而应从系统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每个指标达到各子系统效益最优值的偏离水平、子系统内部及之间的相互协调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生态文明综合水平.从现状静态评价转变为动态发展演进规律评价,才能更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
2基于协同理论的生态文明评价方法
2.1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考虑到评价对象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过一些阶段性成果,且具有权威性和可比性,文中选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2014年6月)中的地级市(表1)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源主要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等公布的权威数据以及政府公布的统计公报;对于生态文明关注度指标,主要通过百度新闻上相关城市的生态文明媒体信息搜集整理得到.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8—2012年.
2.2研究方法
2.2.1协调度模型协调度是协同理论常用度量方式,体现了系统或子系统之间在发展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环境、资源、经济等城市内部子系统的相互关系评价中.
3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3.1城市生态文明整体水平评价
3.1.1综合得分情况利用协调度评价方法对各地级市2008—2012年生态文明发展综合水平进行评价,计算出各城市得分(表3).可以看出,21个生态文明示范市整体水平较高,并且有逐年提升的趋势.排名靠前的城市,得分波动幅度较小并处于上升状态;排名靠后的城市变化较大,且大部分城市得分和排名与现有生态文明研究结论有相似之处.3.1.2与传统指标加权法比较结果采用神经网络法对各城市原始数据进行传统指标相加方法评价,以2012年得分为例,将协调度评价方法和传统指标法结果进行比较(表4).对比结果显示:1)两种方法大部分城市得分较为接近,说明协调度评价法评价结果没有完全背离传统指标法,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得分减少幅度较大的城市有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由于成为我国新兴能源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加上人口较少,人均社会、环境资源较有优势,但是发展较为粗放,生产集约水平不高,能耗较大,虽然单项指标突出,能够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但是各指标之间以及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制度子系统之间协调程度较差,因此影响了城市综合得分.3)得分略有减少的城市有淄博、雅安、郑州.其中淄博市为工业主导型城市,在空气质量、能耗水平以及产业结构上有一定的劣势,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不够完善.郑州市由于交通区位优势,社会经济较发达,但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此外也存在空气质量、生态投资力度等落后因素影响.雅安市生态环境较好,但是社会发展和制度建设方面与环境协调性较差.4)得分增加幅度较大的城市为梅州.梅州市各项指标处于中上游水平,且系统内部发展均衡,尤其是在制度建设与其他子系统协调程度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城市.5)得分略有增加的城市有韶关、十堰、宜昌.这些城市各指标均处于中等水平,且子系统协调程度较好,其中韶关市在生产集约程度上,十堰市在生态文明意识上仍有发展空间.通过与传统方法结果对比和差异分析,可以看出,协调度评价方法大致与现有评价结果一致,并且很好地规避了因单个系统或指标发展较好,而忽略子系统之间不协调导致的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持续的情况,并且避免传统指标法中主观权重赋值所造成的偏差,结果更为客观全面.
3.2城市生态文明子系统水平评价
运用自组织映射方法模拟人脑自主学习过程,对21个地级市5年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各子系统的协调度进行分类,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及理论判断,将所有城市分为7种类型:协调高效型、社会发达型、环境优势型、文化引领型、制度完善型、制度缺失型、低效紊乱型(表5),中间5种类型分别体现了生态文明5个子系统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从表5可以看出:1)协调度评价方法和传统指标法的得分较高者均为协调高效型,说明生态文明子系统内部的有序发展、相互促进,能够更好地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低效紊乱型城市一般得分也较低,但是像张家口市这类虽然子系统得分较低,但是各子系统相对均衡的城市,综合得分在同类城市中会有所提升.3)社会发达型、环境优势型、文化引领型、制度完善型和制度缺失型城市往往由于城市单个或一些子系统优势突出,导致城市生态文明综合水平落后于高效协调型城市.如果子系统之间优劣过于明显,发展较不平衡,则会导致综合得分偏低,如巴彦淖尔市.4)从时间上看,大部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个从低效紊乱向单项优势突出,再向协同高效演进的过程.具体来说(图1):a)第一阶段———低效紊乱的生态文明.该阶段城市处于生态文明建设初期,各子系统尚不完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也未能建立,整个系统处于一种低水平无序的状态.b)第二阶段———优势突出的生态文明.该阶段城市单一或者部分子系统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子系统之间优劣突出,发展滞后的子系统将会阻碍优势子系统发展,进而阻碍整个生态文明水平的提升.图121个地级市生态文明阶段演进规律示意Fig1Thedeveloppatternofthe21prefecture-levelcitiesecologicalcivilizationc)第三阶段———协同高效的生态文明.该阶段城市生态文明内部各子系统发展良好,组织合理,相互促进作用显著,综合水平和发展状态均处于优势.
4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文件提出,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11月20日,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52项指标中,有22项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占总评价指标的42%,在6项25条重点建设任务中,有13条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比例超过50%[1]。《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年(2016-2020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未来五年江西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因此,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的建设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提出了艰巨的课题。
1水生态文明的内涵
2008年,马存利在《水生态文明的法理分析及其制度构建》一文中首次提出“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左其亭[2]指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王文珂[3]对水生态文明的界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人水和谐发展规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唐克旺[4]认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保护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发展方面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马建华[5]则提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与水的关系时应达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类社会与水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状态。张诚[6]指出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以水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建设,使其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并最终形成一种可自我更替、完善的良性演化过程。丁惠君[7]则对前人提出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提出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水和谐,人类对水系统的利用、保护、管理、制度、文化以及理念的文明化,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完整的文明态。
2水生态文明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国内众多省市已经开始水生态文明的实践,至2014年全国共有105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并取得了许多实践性成果[8-11],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总体来说,中国水生态文明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等多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目前水生态文明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单个水资源管理问题。而现实情况是,现在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因其操作的多元化,势必会和其他部门发生关联,也没有办法直接剥离出来创建独立的部门,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形成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多部门的合作和推动应该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从理论上来说,应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从单一的水资源问题上升到更高层面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3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建设的关键是推进,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并以此来评估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建设潜力和态势,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改进和完善江西省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是文章重点关注的问题。
3.1构建健康优美的河湖水生态系统
江西水资源有“水量多、水质好、好利用、干扰少、潜力大”等明显特点,充分利用江特水资源优势和水系相对独立完整性,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构建健康优美的河湖水生态系统。江西省的多数城市都将河流水系的治理和保护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力提倡开展截污导流、岸线绿化、河道清淤、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等工作。政府的重视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河湖水污染、河湖健康、水质水量稳定清澈、生态状态完整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构建健康优美的河湖水生态系统基本考核因素。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包括江西省在内的中国各大河湖生态系统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何在遵循系统自我修复规律的基础上,实行科学的人工修复是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涉及水质、水量两个方面。从水质上来说,应进行截污、拦污,生态疏浚、水生态系统重建工程,减少污水和污染物质直接排入水体,增加河道、湖塘自净功能,逐步实现水功能区的全面达标。在河流方面,采用河流水体净化创新技术,助推河流水质升级改善,研发技术在赣江、鄱阳湖消灭一批黑臭河流并维持在Ⅲ类以上水质水平,为建设美丽江西提供重要的水质保障。在湖泊方面,创新湖泊生态修复与蓝藻水华治理工艺,恢复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支撑鄱阳湖水质实现显著改善。从水量上来说,依照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和当地的水量条件,科学合理的调配可用的干净水源,保障河湖所需的基本用水,切忌违背水资源的地域特征,偏离河湖水生态建设的宗旨,盲目兴建所谓的水景观面子工程。针对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现状,孟伟[12]提出了构建流域水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框架,值得借鉴。
3.2重视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探究
江西省水环境恶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①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土壤的荒漠化程度加重,洪涝频发。②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接近或超出水生态承载能力。地下水过度开采,废水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③水生态涵养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水源涵养区、河湖沼泽区、蓄洪区等的水生态涵养空间遭受严重侵占、挤压和破坏,使得城市水生态急剧恶化。④筑坝建库和大规模引水改变河流、湖泊的水生态环境。在施工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工程的安全可靠、技术可行,忽视了生物多样性、河流自净能力和原有水质恶化。江西省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经济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代价也是相当大的,大多数水域都被污染,水生态系统亦呈退化之趋势。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①以点带面的开展江西省相关水域环境保护与系统修复的现状调查,实现水生态检测的常态化,依托各级水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及站点,对重点观测点进行长期监测和科学评价。②制定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专项规划,采取适应性的修复和管理方式,不断调整治理和保护的管理方式。以九江市十里河的治理为例,调水引流、截污、清淤、增加河床糙率、生物控制等措施,对十里河生态进行修复,划定水生态重点保护和保留河段,禁止或限制开发。③以技术带动管理,用先进技术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持续性。通过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核心技术或工艺的研发推广,不再受限于技术保障的缺乏而导致的末端治理,而是采取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手段,实现十里河水自流的治理目标。④多部门联合开展水环境水生态保护监督检查,严惩损害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行为,减少面源污染,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准则就是发展和保护的和谐共存,在保护中求发展,以发展来推进保护,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3.3大力开展水资源与水文化理论研究,夯实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开展水资源与水文化理论研究是水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基础工作。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江西水资源时空分布以及变化情况,才能确定水生态系统的保护程度、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水文化形成的原因,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及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水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深受多学科交叉影响,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难度。权利的享有都会伴随着义务的产生,在流域水资源利用享有某方面的权利也就必然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义务人在履行义务时也想有一定的权利,这也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那么一旦发生对水资源造成破坏或者环境资源减损的行为,就应该追究行为人的责任,从法律上保证各方利益的平衡,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13]。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它能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非常遗憾的是,不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江西这样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水资源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合理的科学的评估,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是较为匮乏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产权理论的提出是极有必要的。产权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产权界定不清而造成的利益冲突,解决流域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分配效率、保证社会公平、解决外部性问题。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其核心是生态系统理论。江西省作为农业发达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耕种中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和谐共存的稳定平衡,遵循水资源系统循环的“度”,很好的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承载能力[14]。这种朴素的生态学理念引领着人们寻求到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点。加上这些年各种媒介都加大了水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持续曝光各类水生态环境成破坏行为,告知普通民众如何以实际行动保护好生态。在一定区域和程度上培养了普通民众正确的水生态文化价值观,遏制了水资源环境持续恶化的发展势头。
4结语
水生态文明已成为党的十之后中国生态文明问题研究的新热点,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作为生态学、环境学和资源科学的复合领域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新型交叉学科,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新方向。水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极大的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促进了传统的社会经济服务功能的发展。毕竟水生态文明程度的高低,是影响整个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直接因素。作为一项极富开拓性的工作,转变现有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和策略,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为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指明发展方向,进而发现最为适合的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途径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孙晓山.建设江西水生态文明[J].当代江西,2015,11(2):44.
[2]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54(4):1.
[3]王文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思考[J].中国水利,2012,53(23):33.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报告集中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伸1,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城市作为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而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不可替代的生态、景观和社会功能,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重庆市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南川区位于重庆市南部,重庆直辖后被定为重庆市的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南川境内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立体气候明显,气温适宜,“旅游度假城”、“生态宜居城”、“开明开放城”是南川区在未来几年的城市建设目标。本文以南川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这一重要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未来城市的生态建设中对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释义
所谓“绿地”《辞海》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在中国,城市用地构成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王秉洛等将城市绿地系统概括为:“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条件、地貌特点、基础种植(自然植被)和地带性园林植物,概括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规划设计的和现有的各级各类园林绿地用植物群落的形式绿化起来,并以一定的科学规律给予沟通和连接,构成完整有机的系统。同时将此系统同自然山系、河川等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林地、农牧区相沟通,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系统,人民游憩休闲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城市风貌特色的主导因素”2。
建设部《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中的定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1]
3、南川区绿地系统现状及问题
3.1建设现状
南川建成区域河流、水库多,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8条,均属长江流域,多属乌江水系,;截止当前,南川区建设水库共达14座;中心城区现状绿地共有649.04公顷,绿地率达到36.4%,其中公园绿地共有379.12公顷。
3.2存在问题
区域生态绿地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树种单一;防护绿地缺乏,基础设施隔离带绿化树木比例低,隔离效果较差;中心城区花山、两江及半溪河缺乏城市生活岸线,城市山水景观特征不突出;旧城区缺乏开敞空间和综合性公园绿地,绿地受益率和亲密度尚不能很好满足市民游憩需求。
4、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
4.1规划布局构思
区域绿地系统由生态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山体廊道、水体廊道、重要交通干道廊道等绿地组成。总体规划布局为“一廊两区多心”。形成东部、南部重要生态屏障区为核心,以山体廊道为纽带,以各类众多生态风景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类型生态斑块为支撑,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匹配的绿地系统。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布局形成以城中心的花山,贯穿城市的两江及各类城市公园绿地形成的“一核两带五射多点”的结构模式。
4.2绿地系统规划建设
①区域绿地系统规划
重点保护两大生态屏障区,其中东部生态屏障区是以山王坪景区为中心包含鱼泉乡、水江镇东南部及三全镇东部等连片区域组成,南部生态屏障区主要包括金佛山风景名胜区、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及金山镇、德隆乡等连片区域组成。
各种生态景区、生态保护区等散布的斑块主要包括金佛山风景名胜区、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山王坪风景区、神龙峡风景区、鱼跳峡水库保护区、楠竹山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等多个生态斑块。
南川全区的绿地系统应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效保护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依托南川区域良好的自然资源建设的众多风景区及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区域,以形成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整个南川区域的绿化率应达到5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应达到200平方米以上,从而努力实现整个南川区生态环境中的碳平衡目标及生态产品贡献。
②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南川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要与区内的开发建设进程相协调,并实现经济效益的平衡,逐步向创造市级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目标过渡。
图2南川区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图
资料来源:《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
1)公园绿地规划
规划采用区级综合公园、片区级综合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六种基本类型。各个公园和开敞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绿地类型,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并应积极吸纳和创新各类新形式、新题材,具有时代特色的公园绿地类型,同时应注意与周边建设环境及人文背景相协调。
公园绿地建设,到近期2015年增加228.5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9平方米。到远期2020年,公园绿地达到851.6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达到21.29平方米。
表1中心城区主要公园绿地统计表
图4南川区中心城区公园分布图
资料来源:《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
2)生态绿地规划
南川中心城区的生态绿地主要由郊野公园和带状生态绿地组成。
本次规划确定4个郊野公园,总面积为1125.65公顷,分别是花山郊野公园、李家沟郊野公园、明阳郊野公园、岩坪郊野公园。其发展导向具体如表2所示。
表2郊野公园发展指引
3)生产防护绿地规划
由于生产绿地担负着城市绿化工程供应苗木、草坪及花卉植物等方面的任务,因此,一个城市生产绿地的建设质量,会直接影响该城市的园林绿地效果。
图5南川区生产防护绿地
资料来源:《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
按照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市生产绿地的面积应占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按此要求,南川区中心城区生产绿地远期必须达到99公顷以上,而目前中心城区生产绿地仅有北固片区及隆化片区两处,面积为5.3公顷。因此,本次规划中对生产绿地做了较大的增加。至2020年,规划生产绿地达104.65公顷,苗木供给率达100%。规划建设生产绿地2处。
规划在中心城区规划范围的不同地段设置不同类型的防护绿地,以充分发挥绿地的防护功能,减轻有害因素对城市环境的破坏。至2015年,规划防护绿地200公顷;至2020年,规划防护绿地556.43公顷。[2]
4)绿地景观规划
根据南川城区以花山为核心,两江一河绕城的地形特点,规划重点控制花山、龙岩江、凤嘴江、半溪河等山体、水系线,从沿江绿化景观带、城市景观大道、城周森林屏障控制与保护、绿化景观视线走廊、重要景观节点等方面,加强规划区内的绿化景观控制。同时依托两江一山建设城市观景步道,构建观景、健身、休闲为一体的南川中心区慢行系统。
图6南川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景观规划图
资料来源:《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
图7南川中心城区绿道慢行系统规划图
资料来源:《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
5、建设目标及实施建议
5.1建设目标
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主要包括净化城市环境、减轻风沙灾害、改善小气候、减弱噪音、保持水土及改善水文条件等方面。通过本次规划应严格保护城区中部的花山公园,作为城市绿心。建设城北大道、三环路、城西大道绿色生态廊道,让各片区之间有绿带相隔,使绿色生态走廊成为连接中间绿心与城市周边环境的绿色轴线。在城市环路以及城市区域范围内建立绿化防护林体系。提高南川区的公园绿地受益率和亲密度,充分利用山、江的自然生态格局,构建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以低碳化发展,生态产品贡献为主旨,着力保护南川区区域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构建和谐的山水、林地及动植物生存环境。
5.2建设实施建议
①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制度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完善生态环保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社会公众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增强社会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②加快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按照“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设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用于城市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③通过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十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非常重要。生态文明的核心一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二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如果说,前者需要的是市场激励,那么后者更需要文化激励。媒体要充分发挥主流渠道作用,长期规划、策划,运用各种公益节目、公益广告形成持久的舆论氛围。
6、结语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重庆在最近几年来表现的尤为突出,其来势之迅猛、速度之迅疾,是史无前例的。其发展机遇与挑战危机总是相伴而生的,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高速的发展形式就会带来越来越复杂、破坏性更大的城市问题。城市绿地系统是一复杂的、动态的复合系统。我们必须把眼光放在区域,或更大地尺度来研究长远的发展战略,从结构出发,运用现代的规划建设思想,以生态为先导、协调发展为目的,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是共创民族伟业、中国圆梦的时代重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识别。本文从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三个方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选取全国31个省份2012至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BP神经网络法降低DEMATEL模型中专家打分建立关联矩阵的主观性,结合摆幅置权法(SW)得出综合重要度,遴选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因素。其中,年份最近的2014年计算得出的关键因素按照重要度排序依次为: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和环保系统人员总数。将这些因素按照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划分为三大类,得到3点结论:生态意识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能强化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理念,生态文明意识所占的比例先降后升,不断提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丰富,逐渐感受到成熟的制度设计、明确的制度规范才是根本,生态文明制度类别在关键因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生态文明行为作为表现形式,随着其他两方面的变化,生态文明行为不断改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中所占比例下降。本文在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提出要针对性地帮助和鼓励各级环保部门开展信息公开工作;在生态文明制度方面提出强化环保能力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发挥排污费的真正作用,提升环保系统人员的能力素养,探索新工作思路等举措;在生态文明行为方面提出综合车、油、路等多方面措施防治机动车排放污染等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因素识别;BP-DEMATEL;摆幅置权法(SW)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4-0119-09doi:10.12062/cpre.20170302
生态文明的理念,自十之后备受瞩目,内在的涵义不断得到丰富,从《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法案的提出到十三五规划将其首度列为任务目标,已成为指引经济走上绿色发展道路的导航。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方面建设。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文明的内在涵义和意义,谷树忠等从人类和自然界,生态文明和现代文明、时代变迁的三类关系的角度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1];Jiahua Pan认为所谓的环境承载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气候容量,它是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根本和限制条件[2]。二是生态文明与其他领域的耦合关系,厉丞@和张朝晖通过分析海洋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主要关注点,指出如何进行关键技术的运用[3];刘芳和苗旺在对水生态文明关键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分析了排名前两位的关键因素之间的系统动力学变动关系[4]。三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严耕和林震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生态文明绿皮书中的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提出了省域评价指标体系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改进版本,由四项二级指标和二十二项三级指标构成[5];Jing Zhu和Chao Yu制定了一个六种类别,四十个评估标准的城市生态评价指数模型[6]。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的提取,杨志华、严耕在得出各省的生态文明指数的基础上,对其与各二级指标相关性程度做出分析,进而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7];安秀伟[8]和袁会敏[9]从不同的角度,在理论上指出限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Guidong Wang建议制定有效的生态文明方面的教导计划,特别指出要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10]。
从现有研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其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性研究已经明确,有差别性的角度、地域的各类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比较丰富。但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因素的提取以及各指标间的关系研究大多只是理论上的探究,运用数理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的不多。本文运用BP-DMATEL方法和摆幅置权法(SW)提炼出全国31个省2012至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为有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生B文明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的学者对内涵的阐述也不尽一致。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根据相关文献[11]本文从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意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按照指标的可度量性、可获得性以及实用性原则建立体系。由于各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主要直接反映到森林、空气和水质状况这三大类中,且往往受生态主体的行为、意识以及所建立的制度的影响,故本文选取森林覆盖率、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主要河流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这4项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果度量指标;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指标(试行)》的基础上,再选取一些相关文献中的高频、重要指标[12],并且参考各类环境年鉴、环境公报中主要环境指标,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三个角度共21项指标作为影响因素,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模型的构建
2.1研究方法
对于影响因素的识别,传统的DEMATEL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法建立直接关联矩阵,主观性较强,将BP神经网络方法与其相结合,通过权值的计算得出关联矩阵,可大大增加计算结果和分析的可信度。崔强和武春友[13]在建立空港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的基础上,将25大城市的空港数据在MATLAB软件中进行BP-DEMATEL分析,得出影响空港竞争力的原因型因素和影响力最大的因素;秦晓楠和卢小丽[14]对三大海域构建了生态安全系统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DPS9.01软件,在DEMATEL方法的基础上用神经网络法做出改进,将影响因素进行基本分类和对比分析;车亮亮和韩雪[15]根据BP-DEMATEL方法的分析结果,将农产品虚拟水流动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强驱动型因素、驱动型因素、强特征型因素和特征型因素;成全和杨碧丽[16]等利用BP-DEMATEL方法分别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原始性创新环境影响因素做了实证探析。
但是,用BP-DEMATEL方法计算中心度和原因度之后遴选关键因素时,只是通过对因果分析图中中心度和原的指标是相关文献中的高频、重要指标;标记*[KG-*2]*[KG-*2]*的指标是各类环境年鉴、环境公报中主要环境指标。
因度相交点的观察就确定出关键因素,难免有主观臆断的成分,未能清晰的呈现出不同关键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李春好[17]提出了摆幅置权方法的基本过程,并把它用于DEA权重置信域的构建。孙永河[18]将使用传统的DEMATEL方法与使用摆幅置权法进行关键因素的识别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用实例验证新方法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将BP神经网络法与DEMATEL模型和摆幅置权法结合进行关键因素识别。
3实证分析
3.1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以及各个省份相应年度的环境公报、各个省份的环保厅网站进行查找,选取中国31个省(香港、澳门和台湾因为存在差异,可比性不强,未考虑在内)2012―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数据,对三年共93个样本数据进行研究。
3.2计算结果
3.2.1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的中心度、原因度和综合重要度
先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选取21项影响因素指标作为输入层神经元,4项结果度量指标作为输出层神经元,经过多次训练2012年选取的隐含层神经元数为19,初始权值为对应的区间[-0.026,0.026]上随机抽取的均匀分布的一组数[23],2013年和2014年选取的隐含层神经元数均为20,初始权值为对应的区间[-0.025,0.025]上随机抽取的均匀分布的一组数。此外,隐含层选择默认的S型tansig传递函数,输出层选择purelin传递函数。初始学习速率设为0.05,动量因子设为0.9,最大训练步数设为1 000,最小误差设为0.001。运行matlab2014a编程计算得出输入层与输出层的整体权值向量,在公式(1)―(3)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影响因素指标的全关联矩阵T,在公式(4)―(6)的基础上计算得出31个省份三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的中心度P=D+R和原因度Q=D-R的值,在确定中心度和原因度的摆幅置权权重的基础上利用公式(7)计算得出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的综合重要度,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第4列可以看出,2012年影响因素X1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X4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X8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X9生态市县建设数量、X12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X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4工业废气排放量、X19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X21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这9项指标的原因度为负值,根据定义[18]可知这些因素为非关键因素,属于结果类因素,受到原因度为正值的原因类因素的影响。故关键因素只能从剩余的12项元素中选取,且其优先次序为ρ17>ρ2>ρ18>ρ5>ρ7>ρ10>ρ16>ρ11>ρ6>ρ3>ρ20>ρ15。根据“二八定律”,20%的因素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挑选综合影响度在前20%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X1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2当年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X18单位GDP电力消费量、X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7环保系统人员总数。
同理,从表2中第7列可以看出,2013年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依次为:X17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19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X8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
额、X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
影响因素X2当年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X3人均受教育年限、X4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X7环保系统人员总数、X9生态市县建设数量、X10电话/网络投诉办结率、X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4工业废气排放量、X15废水排放总量这9项指标的原因度为负值,根据定义[18]可知这些因素为非关键因素,属于结果类因素,受到原因度为正值的原因类因素的影响。故只能从剩余的12项元素中选取,且其优先次序为ρ17>ρ19>ρ8>ρ5>ρ6>ρ11>ρ21>ρ20>ρ1>ρ16>ρ12>ρ18。根据“二八定律”,20%的因素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挑选综合影响度在前20%的影响因素。
同理,从表2中第10列可以看出,2014年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依次为:
X12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X8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X21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X4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X7环保系统人员总数。
影响因素X2当年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X3人均受教育年限、X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10电话/网络投诉办结率、X11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X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6工业废水处理量、X1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18单位GDP电力消费量、X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这10项指标的原因度为负值,根据定义[18]可知这些因素为非关键因素,属于结果类因素,受到原因度为正值的原因类因素的影响。故只能从剩余的12项元素中选取,且其优先次序为ρ12>ρ8>ρ21>ρ4>ρ7>ρ19>ρ9>ρ6>ρ15>ρ14>ρ1。根据“二八定律”,20%的因素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挑选综合影响度在前20%的影响因素。
3.2.2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的年份对比分析
结合表2将其进行对比发现,2012―2014年三年之间的关键影响因素既存在一些共性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别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12年到2013年的年际变化。2012年和2013年排在第一位的关键影响因素都是“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17)”,排在第四位的关键影响因素都是“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5)”。如果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被遗弃至污染防治空间以外的话,将从各个方面污染环境:比如向江河湖海等排放、堆积固体废弃物,会影响到各类水体的水质状况,并且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通过水体流动引发区域间的污染;将废弃物混入生活垃圾进行堆积处置,或者未经环保部门同意将其填埋,将会引发土壤污染;一些去向不明确的固体废弃物更是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隐形的威胁。只有政府从宏观产业政策方面加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才会引导整个社会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进而生态文明建设将会越来越好。2012年排在第二位的关键影响因素“当年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X2)”、排在第五位的关键影响因素“h保系统人员总数(X7)”在2013年就已经下降为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原因型因素,而2013年排在第二位的关键影响因素“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X19)”、排在第三位的关键影响因素“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X8)”从2012年的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原因型因素上升为关键因素,同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X6)”也上升为排名第五的关键因素,说明2013年随着全国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人们更加切身的体会到环境的恶化,开始提高对所处的生活环境水平的要求,加强生活污水的处理,下定决心征收排污费去遏制环境质量的下降,并重视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加大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和环保系统人员总数自然会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一些环保从业者简单的、定期的像完成任务一样去进行环保宣传,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更倾向于采取一些实质性的行动。2012年排在第三位的关键影响因素“单位GDP电力消费量(X18)”在2013年虽然不是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原因型因素,但已经不是关键影响因素,并且综合重要度已经很低。从2012年到2013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已从增长6.2%变为下降到3.7%,这表明在中国伴随着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该因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程度就会有所下降。
(2)2013年到2014年的年际变化。2013年和2014年共有的关键因素是“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X8)”,但从2013年排名第三上升到2014年排名第二,近年来中央对排污费的规范化越来越重视,也提出了费改税的方案,增强征收的法制性和强制性,在惩罚污染型企业让其承担污染治理成本的同时,也奖励资源节约型的环保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和补偿政策来引导企业的绿色生产经营。2013年的非关键因素“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X12)”上升为2014年排名第一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2013年排在第四位的关键影响因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5)”下降为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原因型因素。环境污染治理是在污染发生后的补救,然而环保能力建设包括监察监测能力建设、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环境宣教能力建设、环境监管运行保障等,这些能力不仅可以防治污染的发生,更能有效的监控环境污染行为、事件的发生过程,并作出相应的处理。2013年的非关键因素“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X21)”上升为2014排名第三的关键影响因素,全国大面积出现的雾霾天气持续两年仍未消散,大气污染治理被提到日程之上,“APEC蓝”的出现得益于暂时的管控,其中实行车辆的单双号限行等措施使APEC会期间PM2.5下降了39.5%,使得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日常出行工具为大气污染带来的影响。愈多关注大气污染的防治,自然对其他方面的污染关注度会有所下降。2013年排在第一位的关键影响因素“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17)”和排在第二位的关键影响因素“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X19)”2014年已分别下降为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原因型因素和非关键因素。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人们开始关注一些具体的行为措施来改善目前的环境状况,2013年排在第五位的关键影响因素“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X6)”2014年下降为非关键因素。2013年的非关键因素“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X4)”和“环保系统人员总数(X7)”2014年一跃为排名第四和第五的关键因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力求向社会公开其治理过程和结果,近年来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也使百姓切身体会到环境治理的必要性,有更强烈的环保知情意识和参与诉求,同时对环保系统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
(3)2012年和2014年的年际变化。2012年和2014年共有的关键因素是“环保系统人员总数(X7)”,但排名都是第五位,重要性不是最高的,毕竟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从业人员是相关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环保系统工作人员的数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对环保行业的重视度在加强,这个岗位的重要性也逐渐获得更多认可。然而仅仅有数量是不够的,要提升环保执法人员的素养和服务意识,以及环保研究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整个队伍的向心力、责任感和荣誉感。虽然只相隔一年,但2012年和2014年的关键因素差别较大。2012年的关键因素“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17)”、“当年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X2)”、“单位GDP电力消费量(X18)”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5)”,这些因素到2014年已下降为非关键因素。2014年的关键因素“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X12)”、“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X8)”、“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X21)”和“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X4)”,这些因素在2012年还只是非关键因素。大幅度变化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2014年4月颁布了经过重大修改的新的《环境保护法》,加大了惩罚力度,明确了环境监察制度,提高了环保部门的权威性,同时规定在产生危害民众健康或者威胁环境安全的污染事件时,及时按照规定提供预警信号,采取应急对策。总体来说,国家试图实现环保体制改革,强化环保部门的行政监管职能。当然,2014年“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从非关键因素上升为关键因素,这与中国近年来不断严重的PM2.5问题契合。因为机动车污染排放对城市空气中PM2.5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而可吸入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所以成为关键因素。
3.2.32012年、2013年、2014年综合对比分析
本文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时,是从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三个角度考虑的,综合看来三年的关键因素排名所侧重的方面有所变化,见表3。
从表3和图1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意识所占的比例先降后升,有待提高,生态文明制度这个类别在关键因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生态文明行为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这表明作为观念性的存在,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没有健康、明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就不会有合理的生态文明行为表现出来。没有规范的、成体系的生态文明意识,就无法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不断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随着多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越来越意识到只有成熟的制度设计,明确的规范来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作为突破口,才能推动生态文明行为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生态文明行为作为表现形式,往往受到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影响,不应作为关键因素去重点关注。
4结论与建议
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要有金山银山,更要有绿水青山,生态文明的理念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目标。而生态文明如何建设、建设的进程如何,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环保人不断地思考,并付出智慧和崆榻行探索的。根据前文,主要针对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计算分析结果,从三方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生态文明意识建设方面的优化建议。
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培养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关键点在于政府得使民众对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有所了解,这不仅能敦促生态文明政府的建设,而且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良好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24]。2016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部门定期公开相关的环保政务资讯,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年份公开的信息数量和内容差别是很大的,一些地区的某些部门仍采用保守的心态去对待信息公开这一。环保部应该制定更加详细的信息公开考评细则去引导政府活动、生态建设状况等相关资料的公开,同时也结合不同的地区、不同级别的环保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一方面投入人力物力去支持和指导相对落后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公开工作,另一方面鼓励其在自身水平的基础上向公众公开主要。
(2)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的优化建议。
生态文明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基础,其具体的表现指标如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和环保系统人员总数应成为重点关注领域。因此,虽然目前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的能力建设仍需不断地提升。近年来,国家投资用于本级环保能力建设的资金使用总额已经逐年上升,此外还需强化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做到专款专用,优化支出结构。同时,吸引民间资金的投入,将投资主体多元化,整合多方力量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建设的发展[25];无论是排污费,还是中央预推行的环保税,最终目的都是惩治污染环境者。令其为环境恢复承担费用,并不是简单的费用或者税额征收的越高越好,而应在充分调研、谨慎设计的基础上,合乎规范的征收税费,达到环境管制的终极目标;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基础上,更应明确工作任务和思路,在依法行政、善抓落实、树立全局观念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水平,不断探索发现新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3)生态文明行为建设方面的优化建议。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机动车的需求量也在增长,然而机动车出行这种非绿色的出行方式排放的总颗粒物已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对其进行污染防治的迫切性日益突显。应对之策,除了呼吁民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舒适度等,来提高绿色交通出行率。更为关键的是,加快研发推广新能源汽车,加速淘汰不符合环境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辆,优先供应清洁燃油,制定行业绿色发展规划,优化道路状况,综合协调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大力防治机动车污染颗粒物排放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1):2-13.[GU Shuzhong,HU Yongjun,ZHOU Hong.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basic paths[J].Resources science,2013(1):2-13.]
[2]PAN J H. Ecological capacity profile and adaptation.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ing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6:209-221.
[3]厉丞@,张朝晖,王保栋,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探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0):51-58.[LI Chengxuan, ZHANG Zhaohui, WANG Baodong, et al.Study on the key technology of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2013(10):51-58.]
[4]⒎迹苗旺.水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要素的体系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5):117-122.[LIU Fang,MIAO Wang.System model construction of system elements i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6(5):117-122.]
[5]严耕,林震,吴明红.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评价[J]. 中国行政管理,2013(10):7-12.[YAN
Geng, LIN Zhen, WU Minghong.The progress and evaluation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provinces[J].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3(10):7-12.]
[6]ZHU J, YU C,LI X. Urban ecological assessment:indicator system and model construction[J].Education and management,2011,210:464-471.
[7]杨志华,严耕.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及建设策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2(4):60-66.[YANG Zhihua, YAN Geng.Influencial factors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urrent China[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2(4):60-66.]
[8]安秀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选择[J].甘肃理论学刊,2010(11):57-60.[AN Xiuwei.Restriction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J].Gamsu theory research,2010(11):57-60.]
[9]袁会敏.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制度[J].创新,2013(6):26-29,126.[YUAN Huimin.Institutional building is the ke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Innovation,2013(6):26-29,126.]
[10]WANG G D. Efficient education schem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Informat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II, 2013,205:769-775.
[11]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8-9.[JI Zhenhai.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 Beijing: People Press, 2007: 8-9.]
[12]白杨,黄宇驰,王敏,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20):6295-6304.[BAI Yang, HUANG Yuchi, WANG Min, et al.The progr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ts indicator system in China[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1(20):6295-6304.]
[13]崔强,武春友,匡海波.BPDEMATEL在空港竞争力影响因素识别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6):1471-1478.[CUI Qiang, WU Chunyou, KUANG Haibo.Influencing factors research of airports competitiveness based BPDEMATEL model[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2013(6):1471-1478.]
[14]秦晓楠,卢小丽.基于BPDEMATEL模型的沿海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评论,2015(5):48-58.[QIN Xiaonan, LU Xiaoli.A BPDEMATEL model based research of factors that affect coastal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system[J].Management review,2015(5):48-58.]
[15]车亮亮,韩雪,秦晓楠.基于BPDEMATEL模型的农产品虚拟水流动影响因素分析[J].冰川冻土,2015(4):1112-1119.[CHE Liangliang, HAN Xue, QIN Xiaonan.Th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irtual water flow in major crops in China based on the BPDEMATEL model[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15(4):1112-1119.]
[16]成全,畋汤觯许华斌,等.原始性创新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BPDEMATEL模型的实证[J].科学学研究,2016(4):591-600.[CHENG Quan, YANG Bili, XU Huabin, et al.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origi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based on BPDEMATEL[J].Studies in science and science,2016(4):591-600. ]
[17]李春好.一种构造DEA权重置信域的新方法及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29-34.[LI
Chunhao.New approach to construct assurance regions for DEA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2003(3):29-34.]
[18]孙永河,秦思思,段万春.复杂系统DEMATEL关键因素遴选新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6,52(8):229-233.[SUN Yonghe,QIN Sisi,DUAN Wanchun.New method to select critical elements in DEMATEL for complex systems[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16,52(8):229-233.]
[19]叶宗裕.关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J].浙江统计,2003(4):25-26.[YE Zongyu.On the selection of indicators and non dimensional method in multiple 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J]. Zhejiang statistics,2003(4):25-26.]
[20]闻新.应用MATLAB实现神经网络[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5:109-145.[WEN Xin.Application of MATLAB neural network[M].Beijing: 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 2015:109-145.]
[21]郝哲,刘斌.基于差分法及神经网络的硐室围岩力学参数反分析[J].岩土力学,2003(S2):77-80.[HAO Zhe, LIU Bin.Back analysis of mechanics parameters of rocks surrounding openings on the basis of calculus of difference and neural network[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3(S2):77-80.]
[22]肖丁丁,文峰.基于DEMATEL方法的绿色物流发展关键因素分析[J].工业工程,2010(1):52-57.[XIAO Dingding,ZHANG Wenfeng.Key element analysis for green logistics development by using 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method[J].Industri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1):52-57.]
[23]岳素青,徐小明.三种初值选取方法对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影响的比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2-55.[YUE Suqing,XU parison of three initialization algorithms of the weights on convergence rate of BPNN[J].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5(3):52-55.]
同时,由于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不健全,各地在农村环境整治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是:有的工商资本借发展生态农业之名,进行非粮化、非农化开发,损害着农民权益;县乡两级政府缺乏规划引导,有的村庄随意改造,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村庄“建后待拆”项目增多;有的村庄不顾财力,盲目举债,相互攀比,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与农民收入增长;有的乡村,环境工程建设缺乏科学论证,雷同复制,照搬城市小区建设模式,将改善村容村貌作为干部政绩显示,把农村的生态、生产与生活相分隔,搞村里宽大街、大广场、商务会所,造成“百村一面”;也有的村急于求成,快速推进,填河砍树,造成工程质量低下,损坏乡村自然风貌;有的村环境工程建设投资,缺乏民主决策与村民监督,村干部主观决策,大额投资而无规范流程,甚至出现村干部贪污受贿行为。虽然上述问题不具有普遍性,许多是苗头性问题,但实际上已经引起农民群众的不满,干扰着乡村文明建设进程,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并及时纠偏。为此,我们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要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要求,督促县级政府尽快编制出台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规划,划定城镇扩展边界,进而各乡镇依此规划确定乡镇区域内各自的中长期功能区定位建设规划,让农民群众对镇村环境建设有明确的方向指引与规划依据,从而科学推进乡村环境建设工程,避免盲目建设与来回折腾。
2、要坚持分步适度推进。各乡镇政府要担负领导责任,指导各村依据实际财力、农民意愿,以“小步快进”方式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县级政府不能搞“运动式”乡村文明跃进活动,不能搞指标分配与突击评比,而应树立典型,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先行一步,条件不具备的村庄每年有小的进步,制止各种不切实际的“短期达标”。
3、要控制村级集体过度负债。要依据实际财力,鼓励村集体、广大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及民营企业等共同参与、多方动手治理乡村环境。即使村集体投资的环境整治项目,也要逐步安排,按规划推进,及时制止“过度举债”的形象工程。乡镇政府要把“年度新增债务”作为村干部政绩的必考内容加强考核,不能只看村容村貌的“产出”而忽视、干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指标的提升。
4、政府部门要尽责履行职能。县级政府的规划、国土、建设、环保、财政、城管等部门,要主动延伸服务到乡村。不进行行政干预,但必须做好政策指导与信息服务,对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把握好可行评估建议。对以生态整治为名大拆大建,实际损害农民利益、泯灭乡村风光特色的做法,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对正常的环境整治工程,也要就工程质量、环境标准与财务风险,做好事前指导、事后评估。
5、要加强村务公开与民主监督。对于用村集体财力进行的环境整治工程,也要规范投资行为,重大投资预算要事先与村民代表或村民议事会协商。政府要鼓励有条件的村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投资决算要及时向村民公布,接受村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以确保村级财力更加有效地为乡村文明建设服务。对农民群众意见大的环境整治行为,或者不顾规划的盲目整治行动,县乡两级政府要听取民意、及时处置。对个别村干部严重违纪的,要建议村民代表会议进行罢免,涉及违法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6、正确引导农民住房改善。乡村环境整治的难点与重点是农民住房的改建。按照政策要求,既要保护农户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又要引导农民自愿地将已有住宅置换成城镇住房与社会保障。要纠正两种偏向:一讲“保护宅基地物权”,就放任农户自由建房,或者一讲“住房置换”,就一律禁止农户改善住房。政府为坚守耕地红线、生态红线、规划红线,是要严格审批农户住房申请,但在落实建房管制、推进农房置换的同时,要制止行政强制农民上楼,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分类推进、堵疏结合的原则,有序引导农房自愿公正转换,这样可以吸纳民间资金主动参与乡村环境整治进程。
总之,在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过程中,各级政府不能强迫刮风,也不能无所作为。要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农民创新,也要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指导,做好典型示范,落实民主管理,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成为真正的美丽工程、惠民工程。
关键词 生态农业建设;问题;措施;成效;山东青岛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38-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成为亮点,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深化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和谐社会。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必经途径,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础[1-3]。青岛市是沿海对外开放城市,黄淮海流域作物a地之一,产品在国内主要面向东三省、京津地区等。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人口多,人均资源量少,经济发展速度快与过多消耗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强化生态意识成为当务之急。
1 青岛市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经济高速增长,资源消耗过快,环境质量压力大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属温暖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662.1 mm,属严重缺水城市。每年夏秋季节雨量充沛,但春、冬2季降水少。近十几年来,伴随着农产品生产的迅速发展,农业用水量猛增,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同时农家肥使用减少,化肥使用量急速增长,但其利用率不高,不仅造成严重浪费,而且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使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病害发生严重,同时也加大了农药的使用量。这些因素造成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污染,也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
1.2 农民环保意识仍需加强
近几年,为了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在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的基础上,为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建设,青岛市开展了农业技术人员到村到户宣传活动,对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进行了大量宣讲,但覆盖范围不足,使得一些先进生产技术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在有的地区无法贯彻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1.3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没有配套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环境目标的建设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这样就无法正确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准确的评价,也就谈不上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惩罚。同时,对农产品的日常检测机制也有待提高。
2 青岛市生态农业建设采取的措施
2.1 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首先要从源头做起,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农村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尤其应注重在学校中进行环保教育,建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最好能从小学生抓起,从小培养其保护环境的意识。
2.2 找出重点,强化农业生产资料监管
针对近几年市场上经常查出有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青岛市开始大力整治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对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监管,实行定点销售,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同时,开展农药、种子、化肥农资打假护农行动。
2.3 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产高标准农产品
青岛市制定和实施了多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并严格执行国家农业标准,建成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3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县、场)13处,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面积达14万hm2,各类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年生产总量达到100万t以上[4]。在强化生产的同时,在各级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对上市的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进行抽查检验,每年平均抽检各类样品2 000批次以上。各生产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在上市前要进行自检。
2.4 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责任
迄今为止,青岛市已经制定地方农业标准100余项,制定并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187项,包括粮、油、果、菜、茶;其次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查体系、监管体系,建立起一支由市、县、镇、基地人员组合的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监管队伍,明确责任目标,加大考核力度。
3 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随着生态农业建议工作的扎实推进,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条件,提高了农村环境质量,而且也提升了青岛市农产品质量。目前为止,全市已有现代农业园区695个,共有著名农业品牌166个,其中国家级名牌13个,省级名牌17个,市级名牌136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省市著名商标31个。胶州大白菜等3个产品成为我国首批认定的中国名牌农产品。大泽山葡萄被评为“有较强影响力的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胶州湾蛤蜊等农产品也享誉全国。今后还应加强对农业地理标志性产品的进一步挖掘及发展,加快研究推广,才能进一步推进青岛生态农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黄国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 张志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13(11):117-120.
关键词: 雨水利用;推进;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
Abstract: Eighteen big report and 2013 NPC and CPPCC are the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town, starting from planning to construction process, pay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To solve the "city heat island city, desert" problem from the angle of rainwater utilization, the rainwater utilization to solve the pollution of the city, city flood control water problems, to create a beautiful city, livable city, provide the source for the guarantee for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ainwater utilization; advance;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一、城镇化建设是十报告提及的重点工作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
二、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生态空间要山清水秀,就必须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增强消防、洪涝等防灾能力,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园林产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城市出现的生态问题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直接或间接影响和改变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水文循环和水循环,也直接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城市人口及财产集中,城市缺水,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形成地下漏斗,造成地面沉降,水污染更加严重,城市雨水排泄不畅,雨水资源大量流失,雨水径流严重污染,暴雨后产生城市水涝,损失严重。许多大城市城中心“城市热岛、城市荒漠、城市雨岛效应”等问题,加剧了城镇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降低了城镇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随着城市扩张,地表硬化面积增加,大多是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路面,有雨就产流,小雨就成灾。再加上排水措施跟不上,就很容易形成“水城”,对城市防洪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生态、环保上提出更高要求。
四、雨水利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调节补充地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效改变地表水环境,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将雨水就地收集、利用,可削减雨季洪峰流量,维持河川的水量,增加水分的蒸发,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或避免马路及庭院的积水,营造水景观,改善小区水环境,实现住宅“靠天增值”,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2、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并缓解城区旱情
大多城镇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干热风或城市热岛效应频频发生。利用雨水入渗回补地下水,能够部分缓解城镇缺水危机。
3、蓄渗雨水,减轻城市防洪、排水系统压力
从源头截蓄大量的雨水,在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同时,也可以降低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从总量上减少排入市政管网和河湖的雨水量。实施雨污分流,通过增加多种“蓄、渗、滞、留”雨水的措施,以补充现有排水系统能力的不足。雨水利用还可以缓解降水强度和降水量,减小对河湖水环境的压力。
五、雨水利用的应用领域
雨水除了可以作为街厕沖洗用水外,也可作为其它用水,如空调冷却水、消防用水、洗车用水、花草浇灌、景观用水、道路清洗等均可使用,利用雨水贮留渗透的场所,一般为公园、绿地、庭院、停车场、建筑物、运动场和道路等。此外,也可以经处理消毒后供居民饮用。
六、利用雨水促进生态建设的举措
雨水资源化利用作为一项水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是解决城市水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建议如下:
1、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注重生态优先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以人为本的前提是以生态为本,把城市规划和雨水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实施雨水径流控制,把集水、蓄水、处理、回用、入渗地下、排水等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平衡和谐统一 。
2、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考虑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通过经济手段,把企业、个人的局部利益同全社会的共同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限制损害环境的活动,奖励保护环境的活动。通过地表软化、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等生态工程措施,实现对生态占用的补偿,使建设用地兼有生态用地的功能。
3、尽快制定完善加强雨水利用的政策法规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城市雨水利用方面需要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规定在各项规划中,要求增加雨水的收集利用规划内容。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雨水利用规划的建设监管力度,保证雨水规划设计内容能够实现,提高雨水收集利用的效率。
4、雨水收集利用的模式
城市雨水利用在国内外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予以借鉴。依城镇规划区域的气象、水文地质和下垫面条件选择不同的雨水利用模式,主要有:屋面雨水利用模式,下凹式绿地雨水利用模式,透水性地面铺装土壤入渗模式,道路雨水利用模式,小区、广场雨水利用模式,河、湖、水系雨水利用模式,雨水回用利用模式等。在城市雨水利用过程中,需要明确城市功能分区,对于不同的区域选择合理的排涝模式和雨水收集技术。
七、结语
关键词:文化站;图书室;服务功能;探索研究
图书室是乡镇文化站开展工作的主要阵地,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从当前看,各乡镇文化站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从活动场所到站点功能,从活动形式到活动内容,从经费来源到设施投入,使部分乡镇文化站陷于困境,图书室只是一个挂牌的“空壳”,图书室建设逐渐走向萎缩。如何发挥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作用,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本文主要的探讨问题。
一、图书室现状问题分析
站所体制改革后,乡镇财力不足,经费短缺的问题更加严重,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保障。可以看到:虽然各地都相继挂起了“图书室”的牌子,但由于投入的财力不足、管理措施的不到位、经费上的难以保障以及人员的配备等问题,使得许多乡镇文化站的图书室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有的文化站图书室只是挂个牌子,实际上图书存量不及;有的文化站有图书室,却经常找不到管理员;有的没有固定站址,还寄于他人篱下;更有甚的是原有的图书大量流失、或者原场地被挪为他用。这些现象的共性问题,不得不令人担忧。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为:
(1)是领导重视不够。可以看到“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普通存在,一些领导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经济建设上,致使农村文化建设列入不了发展规划,资金上得不到有效支持,原有投入的文化资产相继流失。
(2)是管理队伍不稳。乡镇文化站图书管理人员,都来自于流水型的闲职人员,再加上福利少没补助,严重挫伤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致使管理队伍长期以来不稳定。频繁地更换管理人员,势必会导致管理上的涣散,慢慢的就会失去图书室提供文化信息的功能,呈现出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3)是功能日趋弱化。简陋的文化设施,使图书室成了名不符实的“空壳”,在农民的心目中渐渐失去了依赖和吸引力。设施的管理与投资力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致使文化站的图书室功能逐渐弱化。尽管如此,但还是有很多文化站管理人员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增加图书,积极增加流动图书项目,努力开展图书服务工作。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也随着乡镇的发展而艰难地成长着。
二、图书室服务功能探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所谓的乡风文明,其实质就是整体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培养新型的农民素养为目标,倡导农民读好书、长技能、学文化,不断丰富农民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再塑农村的新风貌。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所带来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时代,农民求知、求美、求乐、求健的意识正逐年增长,参与活动文体活动也成为农民精神领域的一种时尚。因此,在这个潮流中,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尤其是近年来,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相互融合、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相互渗透,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发生了急剧性的变化。如何结合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实际,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契机,巩固和发展图书室建设,是摆在每位乡镇文化工作者面前一个必须研究的课题。大家知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其实质不仅仅是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同时也还是解决社会整体文化的进步问题。农业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农民是否能够很快致富,其首要条件是农民对科技文化的学习与掌握的程度高低。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作为乡镇科技、文化、信息的重要收集和传播阵地,是农民获取科技信息、交流致富经验、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图书室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组织农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从图书室的服务功能上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图书室为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为稳定当地社会秩序具有着重要意义,为促进农业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图书室建设工作建议
加强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策出力,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整体推进,塑造新农村的新风貌。要开辟多种渠道,推进文明村镇的文化阵地建设。如创建文化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农村文化大院、党员示范图书室等,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整体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全新的农村风貌。
(2)提高素养,打造一支强有力队伍。要积极争取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重点解决好图书室管理人员的编制、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要坚持标准,择优录用,保证稳定。要纳入议事日程,强化队伍管理,培养和建设一支人员稳定、称职敬业、踏实求真的图书管理员队伍,通过有效的机制保障,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要大力扶持和培养具有一定技艺、热心文化事业的农民艺人,不断提高其技能水平,以带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3)深入市场,了解农民文化的需求。要积极深入到农民中间,广交朋友,为他们积极地提供生产科技信息,努力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文化服务工作方法,切实解决农民在文化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各级政府要想方设法予以政策性扶持和资金投入,鼓励多元化投入,创办文化实体。实践证明:只有加大管理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办法来发展文化事业,才能使文化市场更活跃,文化资源更丰富,才能确保农村的文化事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总之,强化对乡镇文化站的图书室建设,就是对农村发展的智力投入;让广大农民都能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来,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素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图书室建设,无论是当前或者今后,都将是一件十分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
参考文献:
[1]潘育平.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问题探究[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今天我们召开广州市第一批文明社区示范点的工作座谈会,交流工作心得、工作经验,听取大家的工作意见和建议。刚才15个示范点作了很好的工作汇报,区文明办、街道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说明大家一年来做了很多的工作,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里,我代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对大家一年来辛勤的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下面,我结合大家发言中提出的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2005年全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5年,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为构建和谐广州,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大都市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2005年,广州市再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我市及增城市顺利通过省文明城市复评,从化市获广东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越秀区北京街、荔湾区金花街桃源社区和天河区骏景社区居委会主任何月玲等14个单位和个人受到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越秀区广卫街都府社区、荔湾区逢源街耀华社区等35个单位和个人推荐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市领导对全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们2005年打了一场硬仗,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我市今后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区、县级市、街道、社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劳动,离不开在座的各位同志的辛勤工作。
在过去一年的创建工作中,以文明社区示范点为代表的各类示范点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发挥了先进典型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荔湾区耀华社区接受了总理和省委张德江书记的检阅,极大地鼓舞了全市社区建设和基层精神文明创建的积极性。天河区石牌街等12个现代公民教育示范点,认真履行职责,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探索开展现代公民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积累了宝贵经验。越秀区大新街加强“三结合”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和荔湾区建立少工委双主任制的经验和做法受到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荔湾区、越秀区、黄埔区、海珠区等围绕构建平安和谐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睦邻日”或邻里节活动,受到居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一致好评。全市区级以上文明社区覆盖率从50%上升到75.6%,文明社区创建基础扎实,覆盖面广,社区创建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15个文明社区示范点中有8个社区被命名为省文明社区,一个被评委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在我办编写的《广州市社区建设先进典型荟萃》,15个示范点全部入选,创建工作经验在全市得到总结推广,为全市社区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二、巩固提高,认真做好2006年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精神文明建设担负着重要任务。各区、各街道和社区示范点要在以下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着力点,在去年的工作基础上巩固提高,争取新年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扎实推进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1、抓好创建工作的巩固、提高。在全市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中,各单位、各社区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创建工作水平。特别是社会影响大、工作难度大、群众反响强烈的工作项目,要化大力气,力争取得绝大多数市民群众普遍满意的实际效果。要主动配合,积极支持和参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工作,使“三创”在目标统一的基础上达到同创共赢,推动创建活动取得更大成效。
2、抓好创建宣传。街道、社区等要抓好社会公益宣传阵地建设,积极推进全市主要公共场所公益宣传阵地的规划布局和统筹利用,继续保持创建宣传力度,动员更多市民群众以城市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参与创建工作,提高创建工作的支持率和参与率。今年我们将举办“文明广州”摄影大赛,希望各单位能积极参与,展现我们的社区文明风采。
(二)围绕培育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扎实推进“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
1、以“文明广州、礼仪亚运”为主题,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礼仪教育。精心组织“讲文明、懂礼仪、守秩序”教育实践系列活动,以《广州市市民礼仪手册》为教材,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和教育资源,在全体市民中普遍开展一次倡导文明言行、普及礼仪知识教育。
2、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着力在建设良好社会环境、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上狠下功夫,完善机制,整合资源,不断拓展思想道德建设阵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认真总结现代公民教育示范点的工作经验,充分发挥示范点的示范、辐射作用。充分尊重和发挥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利用“学雷锋纪念日”、“现代公民行动日”、“现代公民教育电影百日行”等活动载体和“文明交通”、“小手牵大手”、“千名志愿者进社区”以及社区居民论坛等活动形式,引导人们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民道德教育宣传,做好中华道德名言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工作,精心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教育的社会氛围,努力倡导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目前我们初步选定在越秀区的盐运西社区、荔湾区西关大屋社区等进行“中华道德名言进社区”的试点工作。今后,各单位有好的思路和项目,可以和我们及时联系,我们将尽可能给予支持和指导。
3、从关心、教育和服务“新市民”出发,积极探索建立外来流动人口公民道德建设的工作机制。统一思想,更新观念,立足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外来流动人口的教育、服务和管理纳入本地公民道德教育工作范畴,协调各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和活跃外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探索经验,扩大工作领域,营造和谐氛围,培育合格公民。
(三)围绕培育“四有”新人目标,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大力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和各级关工委的重要作用,遵循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命名一批“广州市未成年人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加强街道、社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积极促进社区内的各类文体设施等资源向未成年人开放。大力倡导建立社区教师、社区少工委制度,适时组织召开全市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重视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扶持农村中小学校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努力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善于运用信息网络平台、动漫作品等各类新兴媒介,贴近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断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有效性。扶持社区公益网吧建设,不断总结试憔椋晟乒芾碇贫取=⒆ㄏ钭式穑崩判愣髌罚哟笳嬉剂Χ取?
(四)围绕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要按照构建和谐平安社区的工作要求,深化创建文明社区工作。对区级以上文明社区要抓好巩固、重点提高,着力在营造社区和谐文明氛围上下功夫。要努力整合各类资源,多建设群众普遍欢迎、方便实用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社区为阵地,广泛开展“睦邻日”、“邻里节”活动,通过社区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新型邻里关系。这项活动,今后几年我们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抓好市级文明社区示范点建设,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各区、县级市要分批确立各自的示范点,做到抓先进带后进,抓重点带一般。
2、继续深化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5月份举办全市“四进社区”文艺、体育展演。各社区示范点要将“四进社区”活动作为一个品牌活动长期抓好,并力争在文艺、体育展演活动中出好成绩。
以上四大项工作希望各区能认真贯彻,取得新的成绩。尤其是各示范点要高标准推进,在实践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大胆实践,创出特色。
三、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文明示范社区和平安和谐社区的关系。在2005年11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部署了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提出2010年前80%的社区达到文明社区标准,80%以上的社区到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自治好、管理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平安和谐社区要求。这个奋斗目标回答了部分同志提出的现在省、市建设平安和谐社区,文明社区还要不要搞、怎么搞的困惑。文明社区创建与平安和谐社区创建两者在目标、任务、创建标准和内容方面基本相同,和谐统一,两者并不矛盾。文明社区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一个重要项目,而且是中央、省、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传统表彰项目,必须加强,不能削弱。需要注意的是各区、街道和社区在创建平安和谐社区和文明社区工作过程中,要统筹安排,要有机结合,不要另起炉灶,各搞一套。在推荐表彰先进名单时,要互相考虑,要与民政等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推荐平安和谐社区时要考虑它是不是文明社区,推荐文明社区时要考虑它是不是平安和谐社区,这样,我们的工作将会融会贯通、互相促进。
2、要抓好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创建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可以采取重点突破的方法,但要长期坚持就不容易,所以创建工作一定要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我们的示范点是在2002-2003年度精神文明建设表彰会上的名单基础上,经过区、街推荐确立起来的,很不容易。为了加强创建,保持品牌,去年,我们每个社区扶持了5万元创建经费,对加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工作发挥了一定作用。今后的扶持将集中在那些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和创新项目上。所以各示范点一定要巩固成果,加强长效机制的建设,把创建工作融入到社区日常工作中,避免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做法。为了促进各单位长效机制的建立,今年我们将建立文明社区管理办法和文明社区示范点管理办法。对工作滑坡的,不再适合担当示范任务的,将予以摘牌。
3、要切实履行示范点的工作职责。示范点作为文明社区的重点工作对象,要履行一下工作职责:一是要成为创建文明社区的工作示范点。示范点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建设中要成为各方面工作的先行者,示范者,要发挥好带头作用。二是要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建设的参观学习点,成为我市对外接待外省兄弟城市学习交流的参观点,在环境整治、对外宣传和接待方面要做好一些基本的工作。三是要成为市、区、街道文明办系统的工作联系点。我们市、区、街道文明办系统要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密切联系基层,加强调查研究等工作首先在示范点得到体现,要加强对示范点的工作指导和工作帮助,从人、财、物方面切实解决示范点的一些实际困难,多提供工作方便。
同志们,社区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我们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着力打基础、抓重点、求实效,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活力广州、文化广州、祥和广州和生态广州,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为了确保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落到实处,我局在年初就及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围绕四个结合,统筹安排本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即结合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结合区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计划生育工作实际、结合全局干部思想变化。全面规划,制订了全年工作方案,明确了重点、方法和步骤,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各项计生工作任务紧密结合,抓在平时,落到实处,为全年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实际,开展活动
一年来,我局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融入到计生各项工作之中。一是以创建“人民满意计生服务站”和“人民满意计生工作者”为契机,在系统内大力开展“创佳选优评差”竞赛活动,切实转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大大提高了计生干部在群众中的满意度。二是积极组织局系统50名干部职工统一服装组队参加全省计生系统第二届运动会、拓展训练等文体团体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的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三是通过计生网站、人口学校、黑板报、横幅标语、宣传资料入户等形式向社会群众宣传计生政策法规、关爱女孩、打击“两非”等内容,特别是今年7月1日新的省《条例》重新修订颁布以后,重点宣传新的生育政策和奖励政策等,真正使计生知识宣传到位,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努力营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四是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环保城市为契机,积极组织系统干部深入到所包抓的路段文汇西路开展“双创”工作,多次受到区委区政府、双创办的通报表扬。同时在局机关大力开展讲文明、爱卫生评比活动,并为各科室购买了花卉盆景,为干部营造了干净舒心良好的工作环境。五是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按照市区有关文件精神,先后发动系统干部3次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累计捐款达4840余元。六是积极主动做好新农村建设包抓工作。局长能亲自安排和部署新农村包抓工作,先后5次深入到包抓的双照镇庞西村研究召开协调督促会,制定措施,落实任务完成进度,并成立专门工作队,由一名副局长带领两名同志具体落实指导督促新农村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又拿出3000元扶持村上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并给村医务室添置了药具柜、医疗用具等。组织局机关干部30余人深入村上为126名育龄妇女进行免费健康检查1次和2次义务劳动,共清理垃圾15余车、铲除杂草200平米、修剪草坪60平米。累计共为村上清理垃圾15余吨、刷白墙面1000余米、制作宣传喷绘10块、硬化道路820米、修建水沟1000余米。七是积极为育龄妇女开展健康检查活动。年,我们将育龄妇女健康检查项目列入计生重点工作,及时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实施育龄妇女健康检查项目的通知》,成立由局长担任组长,各镇办计生办主任任成员的妇女病普查工作协调指导小组,下设技术服务组、宣传工作组、后勤保障组三个工作小组,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组、到人。按照育龄妇女健康检查日程安排,在全区11个镇办、125个村全面推进此项工作。为了强化工作力度,先后召开了3次大会,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特别是由区领导协调计卫联手邀请咸阳太和医院、协和医院、朝阳医院、阳光妇科医院及五个镇办卫生院共同承担妇女病普查任务,并对各镇办制定了强有力的奖罚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项目的顺利进展。截止目前,应服务40691人,已服务39600人,服务率为97.3%,查出患病19868人,给予治疗19708人,治愈17084人,受到了广大育龄妇女的高度好评。
三、以人为本,打造“阳光计生”
今年以来,秦都区计生局全方位开展“阳光计生”行动,促进政风、行风建设,提高工作效能。
开展“阳光管理”。一是深化政务公开,在局机关、各镇办及村(社区)设立政务公开栏,公开办事程序,工作流程,工作制度,计生惠民政策,批准二胎生育对象等。二是开设局域网,公开工作内容,工作动态,联系方式等,任何一名群众随时随地只要上网,都可以了解计生工作状况,反映问题或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问计于民。积极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改进工作风。开展“三评”活动,即“请已婚育龄妇女评计生”、“请农民工兄弟评计生”、“请流动人口评计生”,了解群众呼声,调整工作思路。
实施“阳光服务”。开设服务窗口。一是在区政务大厅及每个社区开设服务窗口,开展“一厅室”免费服务,向群众宣传计生政策,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方便群众办事。二是已婚育龄妇女人手一册“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将服务项目、服务内容、优抚条件、服务承诺等明明白白告诉群众,接受群众监督。三是拓宽服务渠道,以区计生服务站为龙头,镇办服务站为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所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补充的服务网络,全天候的为群众提供服务。
推进“阳光维权”.一是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追究制,对群众件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回音。二是畅通维权通道。开通阳光维权热线电话,通过网络建立互相交流平台,发放维权知识宣传小册,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设立意见箱,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聘请监督员。在老党员、老干部、已婚育龄妇女和流动人口中,选聘了21名计生工作监督员,定期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并予以及时答复。
【关键词】美丽中国;市民生态文明意识;问题;途径
美丽中国,是新时期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目标做出的富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诗意表达,同时也承载了我们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不可否认,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技术水平的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从根本上说全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较高水平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途径和保证。
1、加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1.1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促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需要。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全体社会成员从认识到实践的共同参与。诚然造成生态环境的问题引发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不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人口迅速增长等,但从深层意义来看,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人们错误的价值观造成的。因此,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前提是必须转变市民的价值观念,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生态文明观。通过培育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从传统的利己主义价值观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因此,加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是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的内在需要。1.2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新时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需要。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人才、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具备这种能力无疑是重要的,然而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聚集和辐射能力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我国有些城市为了短期实现上述生产要素的聚集,不惜以牺牲环境来换取资源优势,也确实收获了很多的短期利益,一旦这个城市的环境恶化到一定的程度,不再具备生态优势时,就不可避免地面临人才、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失,城市竞争力也就急转直下。因此,从长远来看,加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培育全体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城市环境、资本、人才、资源的良性循环,是保持城市长期繁荣发展和竞争力的基本条件。1.3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促进市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市民个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通过社会实践,从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关系中获得解放而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根据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对市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就是帮助市民树立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人与自然平等互利的关系,进而在实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目前市民生态文明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态环保知识缺乏,关注度低。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信阳市民对生态环保知识的知晓程度和认知广度均处于较低水平,进而导致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也不高。大部分市民低估了自己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城市环境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当前,信阳市民对经常宣传、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垃圾分类、节水节电、大气污染、噪声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度较大,但是对土壤酸化、荒漠化、野生动植物锐减、全球变暖等离市民自身生活较遥远的问题关注度较低,甚至对这些常见的污染状况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都不了解。根据2014年环保部《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公民对雾霾的了解程度高于80%,然而对环保举报电话知晓度却低于50%。正是由于市民生态环保知识的缺乏,对环境问题关注度低,就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2.2环保行动滞后,参与度不高。根据调查发现当前信阳市市民对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参与力度不高。在环境保护方面,市民“怨多行少”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信阳市在2016年开始了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第一期工程就建了覆盖全市范围的51个服务点,但通过笔者走访发现,自行车的利用率还是很低。市民对“绿色出行”的理念非常认同,认为骑自行车“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城市的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在减少城市交通堵塞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但问到“是否准备使用公共自行车上下班?”时,大部分市民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骑自行车上下班还是有诸多的不便,还是觉得自己开车方便。市民环保行动滞后还表现为大部分市民对他人污染环境的行为很不认同,很鄙视他人的种种破坏环境的行为,但是却对自身要求过低,经常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借口。2.3生态消费意识淡薄,浪费行为严重。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伴随而来的就是不知不觉的过度消费问题。比如每年不断被刷新的“双十一”单日交易额,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下,我们产生的这些消费中理性消费的比重占了多少。根据调查很多人在网上买的日用品如榨汁机、酸奶机因为清洗麻烦只用一次就扔掉,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己因为冲动消费而后悔的文章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市民们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还是以享乐主义为上,他们在贪图自身享乐的同时忽视了过度消费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会产生过量的垃圾,进而也加大了对环境净化能力的压力。如果不提高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浪费现象就难以根除。
3、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
3.1加强教育、完善生态环境知识体系。培育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加强生态环境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强学校生态教育,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贯穿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课堂上,让孩子们形成一个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第二,要加强社区生态教育,通过居委会以及各种社区组织,组织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知识小讲座、小座谈会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宣传,让广大社区居民都能掌握基本生态知识;第三,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教育培训,领导干部是城市发展的掌舵者,要让他们通过各种针对性的培训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决策水平。3.2加大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知识。现在社会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对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非常大,我们在进行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工作中,可以通过电视、微博、微信等市民利用率较高的媒体,结合每年的国际湿地日、保护臭氧层的国际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通过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制作视频等方式给市民普及湿地保护、臭氧层的保护、濒危动植物的保护等相关的生态环保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也让他们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逐渐地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进而积极地参与其中。3.3倡导绿色消费、形成新的生态消费理念。绿色消费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倡导市民绿色消费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市民们了解过度消费给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后果。通过宣传建议他们少购买一次性用品、购买家用电器时要注意能效标识、购买水流小的淋浴喷头、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等开始,将生态消费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市民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态的正确的消费观念。3.4完善政策法规、规范生态文明意识的行为。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是解决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第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位置,用政府权威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第二,完善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通过设定支持某些行为、鼓励某些行为、禁止某些行为等多种模式,来明确引导市民做出符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行为,要让行政力量和法律力量形成合力来保障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工作顺利进行;第三,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执法力度,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营造良好秩序。
作者:吴昊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