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企业发展前景

农业企业发展前景

时间:2023-07-13 17:2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企业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企业发展前景

第1篇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中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如何解决融资困难关系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发展。本文分析影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的因素,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问题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河北省处于农业产业化高速发展时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业,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有较强的产业带动能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对农户有切实可行的服务措施和利益联结方式的企业。这类企业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的尖兵,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于其规模实力和“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区域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有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成败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当前,很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经营中面临资金困难,基于农业生产周期长、产品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影响大等因素的影响,融资难一直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根据现有数据,近年来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6,666.1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2%,石家庄、唐山、邯郸和沧州四个市的产业化经营总量均超过700亿元,保定和邢台两市产业化经营总量超过600亿元。全省龙头经营组织总数达到1,974个,其中龙头企业(集团)达到1,703个,涉及粮食、蔬菜、肉类、蛋类、奶类等行业。当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3,158.4亿元,带动农户数1,101.9万户,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363个,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78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龙头企业发展到526个,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一是相对于中小型农业企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大、实力强、信誉较好,这是企业取得外部融资的有利条件。根据《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管理办法》,要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资产规模应当在5,00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在6,000万元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应低于60%,企业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在同行业中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科技含量、新产品开发能力居先进水平。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多年实践表明,龙头企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因此,农业龙头企业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提出目标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同年河北省印发《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2012]100号),提出了包括投资、税收、用地、融资在内的一系列扶持措施,其中在融资方面指出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当前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多是区域性企业,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这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不利因素一是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身实力有待提升。龙头企业相对于中小型农业企业在规模实力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相对于投资动辄数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工商企业而言,无论营业收入或是利润水平都有较大差距,这也是长期以来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不受资本青睐的原因。河北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很多农业龙头企业都是近些年来新设立的企业,缺乏资本和技术的积累,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财务制度有待完善,信誉观念有待加强。2014年,河北省1,703家农业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1%,30亿元以上的只占0.5%。从企业发展质量看,整体产品档次偏低,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全部龙头企业中,只有17.8%的龙头企业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只占2.3%。无论是龙头企业整体规模还是发展质量都与国内先进省份存在着较大差距。二是融资渠道单一。整体来看,目前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融资渠道。内源融资主要来自企业原始投资及经营积累,个别企业采用以较高利息向职工集资的方式;外源融资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及政府的投资,也有部分企业通过民间借贷资本融资。通过资本市场以发行股票或公司债券的形式融资的企业很少,目前全省1,700多家龙头企业中只有32家是上市企业,上市率只有1.9%。这与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以及我国企业上市融资条件设置比较高有关系。受到生产周期的影响,农业企业对资金的占用时间较长,但是出于风险的考虑,多数金融企业仅提供短期贷款,导致农业企业经常面临资金周转问题,提高了融资成本。三是农业企业缺乏有效担保,导致贷款困难。农业企业相对于工商企业而言,建筑物、生产设备等有形资产比较少,银行通常不认可牲畜、林木、粮食、蔬菜等农作物作为抵押物,造成融资困难。针对这一情况,一些地方政府组建了农业融资担保公司,为化解农业企业的贷款担保困难发挥了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市县级农业担保公司成立时间较短,经营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定的政府行为,尚未真正实现市场化、企业化运作。同时,一些农业担保公司注册资金较少,对于贷款担保的范围、金额和主体都有很多限制,使其作用大打折扣。

三、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一)提升龙头企业自身实力。企业自身实力是对外融资的信用保证,针对目前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偏弱的问题,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一是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农业龙头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股权比较集中,投资者个人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少企业主是农业技术出身,缺乏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新一代农民企业家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二是建立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度是目前最为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特有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农业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规范财务在内的各项制度。同时,采用公司形式不仅可以方便农户投资入股,也是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前提;三是注重科技与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建立合作实验室、学生实践基地等方式,帮助企业引进最新的技术和品种,同时也可以解决农业企业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

(二)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首先,政府投资是农业产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各级政府应当多渠道整合和统筹财政支农资金,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切实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其次,政府应当为农业企业融资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招商引资,有针对性的从国内外引入资金,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提升其规模实力。同时,政府应当改善农业企业的融资环境,为双方提供信息沟通,为银企对接创造条件,帮助农业龙头企业了解银行的信贷政策,使银行充分了解农业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鼓励金融企业向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贷款,对涉农贷款采取税收减免措施,促进贷款资金向农业企业流动。

(三)充分发挥农业融资担保公司的作用。农业融资担保是指担保机构作为第三方对农业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的行为。农业融资担保解决了农业企业缺乏有效贷款抵押物的问题,同时也帮助金融企业降低了贷款风险,是一项有助于农业企业提升贷款通过率的措施。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应当主动积极的与担保公司建立联系,争取担保服务;另一方面担保公司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自身职能,与银行合作建立农业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通过风险共御机制帮助农业企业降低融资难度。

主要参考文献:

[1]罗哲,曲玮.促进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的问题与建议[J].开发研究,2011.6.

[2]李婵,刘小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3.3.

[3]温海涛,明月.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3.14.

第2篇

关键字:农村微小企业 股权融资 投资者

一、我国农村农业企业现状及资金来源

1.1我国农村微小企业现状

农村企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调查样本企业,97%农村企业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注册资金从3—200万不等,年销售额低于600万,借助于本土资源而建,根据国家对小型农林牧渔企业的划分标准:“从业人员低于500人,年销售额低于1000万以下为小企业”,根据这一标准,我国众多农村企业应该属于微小型企业。

目前我国众多微小型农业企业自身特点是:(1)经营管理不规范。大多由家族小作坊演变而来,缺乏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常见的是夫妻店、亲朋合伙制。(2)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3)使用内源资金进行发展,外源融资渠道局限于抵押贷款。(4)采用人脉营销,销售地域局限于本地区(5)具有地方特色,技术含量低。

1.2我国农村企业现有资金结构

我国农村企业,融资优先顺序依次为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先债权融资后股权融资,农村企业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为①创业者自有资金、银行抵押贷款、亲朋借款,很少有通过其他渠道融资的例子。根据所调查的②样本企业显示,自有资金占有的比重较大,约占总资金的57.2%,抵押贷款占26.3%,亲朋借款占16.5%。

创业者自由资金所占比重大,创业者所承担的风险会很大,创业者的资金有限,依靠创业者自有资金发展,企业很难发展壮大,只能局限于小规模经营。另外银行抵押贷款、亲朋借款获取资金额度有限,真正为农村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太少。从所调查23家样本企业中只有1家企业运用股权融资,因此企业可以重点考虑向原股东以外资源进行股权融资。

二、股权融资的优势

2.1分散企业风险

对于农村企业来说,企业信息不对称、规模小等自身劣势决定了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取借款,目前农村企业贷款仅局限于抵押担保贷款,大部分金融机构只接受房产抵押,且取得的借款不能大于抵押物价值。如果企业向外界借入资本所占的比重较大,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农村企业都为中小企业,在股权融资这条方式上只能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寻求特定的投资者,股权融资获取的资金具有长期性,无负担,因此农村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快速获得直接投资,扩大了资金来源,增强企业信用,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

2.2吸收投资者拥有的资源

农村企业大多由家族作坊式发展起来,是典型的家族企业,企业管理者管理者文化层次偏低,管理经验欠缺,交际圈也狭窄,吸收新技术能力弱。农村企业通过股权融资,所吸收的投资者一般都一定专业知识、商业网络、管理经验,而这些资源可以有效补充农村企业管理者的不足,能够为促进企业做强做大提供基础。

2.3增强公司自有资本实力,降低财务风险

企业通过股权融资所获取的资金都是自有资金,会增强公司自有资本实力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1)降低企业负债率,提升企业偿债能力和举债能力。(2)股东监督促使企业管理人员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建立约束机制防范财务风险。

3.股权融资中企业方需要注意的问题

3.1正确对待股权融资

农村企业大部分都是家族企业,家族成员控制企业的愿望比较强烈,担心股份外流,一般不愿意进行股权融资。在股权融资问题上,农村企业核心管理人员首先要正确看待股权融资,要充分认识到股权融资的益处,认识到通过股权融资是寻求更大范围的合作,让企业发展壮大,是实现双方共赢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商品买卖关系”。

3.2挑选合适的投资者

农村企业在进行股权融资时需要慎重选择投资者,具体考察应从以下三个指标进行:(1)投资者的信誉。投资者的信誉主要就是以前投资其他企业的信誉记录,合作持续的时间。(2)投资者所拥有的资源,如对本行业的专业技术、商业网络资源、管理经验等。(3)能够与企业所拥有资源形成互补,能将双方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三、股权融资中投资方应注意的问题——严谨考核被投资企业

投资者投资一个企业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将投资价值最大化。农村企业存在的问题较多,如,管理不完善、信息不透明等,因此投资者在投资农村企业时应重严谨考核被投资企业。具体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

3.1企业发展前景。企业发展前景主要从二个方面考察,一方面就是总的行业大环境,另一个就是企业行业内的发展前景,包括所拥有的特色、核心技术,经营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

3.2企业信用记录。农村企业规模小,权利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手中,对于农村企业的信用记录考核应包括企业信用记录和对企业主个人信用记录的考察。#p#分页标题#e#

3.3企业人员配备及人才培养机制。大部分农村企业员工主要是由家族成员组成,且有“唯亲是用,唯亲提拔”惯例。投资方对于农村企业人才考察应主要考察:家族成员在企业中所占比例,家族成员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企业在培养亲属以外员工的培养机制,能否为员工制定一个个人发展规划。

3.4企业财务制度。

一个企业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就是与“钱”有关的环节,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是农村企业的一个不足之处,投资方在考察企业财务制度时应严谨考察企业现有财务制度,财务信息,考察财务信息还应特别注意考核以前商品采购价格是否高于当时市场价格,以免采购环节中出现不合理的先例,影响以后工作。

四、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合作

4.1公平估价

转让部分股权融资 按照出让股权的价格与股权账面价格的关系划分,股权出让融资可以划分为:(1)溢价出让股权。是指中小企业在出让股权时,股权出让价格高于股权账面价格。(2)平价出让股权。是指中小企业在出让股权时,股权出让价格等于股权账面价格(3)折扣出让股权。是指中小企业在出让股权时,股权出让价格低于股权账面价格。从出让企业股权比例划分,小企业的股权出让融资可以划分为出让企业全部股权、出让企业大部分股权和出让企业少部分股权三类。

针对农村企业管理人员比较看重公司的控制权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选择的模式有:

(1)溢价出让+出让企业小部分股权。针对企业发展前景较好、具有广阔市场前景、拥有核心技术的农村小企业应该按照溢价出让部分小部分股权,引进新股东参与企业管理,创业者仍然保持公司控制权

(2)平价出让+出让企业小部分股权。这种模式主要是适合发展前景较好,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企业,创业者保持公司控制权。具体的出让价格也可以引进第三方进行评估后作价。

4.2在第三方公证前提下合作

为了避免投资方和融资方在以后的合作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双方在合作时必须有一份规划化的合作协议,协议中应包含将来预计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及处理办法,保证双方在平等的前提下合作,签订协议时需要通过第三方公证,如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等。

参考文献:

[1]赵尚梅,陈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

第3篇

关键词:金融;涉农企业;现状

引言

金融行业对农业企业的贷款业务的开办,以及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能有助于涉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实际的发展现状来看,金融支持涉农企业的发展中,还存有诸多的困境,对这些困境的突破就能有助于涉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从理论层面对金融支持涉农企业的良好发展就有着积极意义。

一、金融企业发展的特征以及涉农企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1.金融企业发展的特征分析金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面对新的环境也会有新的特征体现。在技术含量方面比较高,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一行业的竞争也比较多,金融企业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在经济效益层面也比较显著,在经营的模式以及发展的方向都和时代的进步相契合[1]。在这些特征方面进行加强重视,对解决涉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比较有利。2.金融支持涉农企业发展的困境分析金融支持涉农企业的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困境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制度上没有完善化。由于制度没有完善制定,就必然会对涉农企业的融资带来很大的困境,对于一些基层的农发行经营的理念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没有注重基层农企业的服务发展,对涉农企业的贷款条件门槛比较高等。在这些层面的问题,对涉农企业的融资就存在着很大的困境。再者,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涉农企业的贷款防范风险的压力相对比较大。涉农企业的多是一些规模相对比较小的企业,以及在财务制度层面没有规范化,在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不是很强[2]。基于这些层面的原因,就使得金融企业对涉农企业的贷款条件比较高,不利于涉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涉农企业的信贷管理机制层面没有完善化。在这些问题上主要是贷款审批的链条有了加长,以及对贷款的发放时间也有了加长等。在相应的政策上也比较注重形式,涉农企业处在弱势,使得融资相对比较困难。由于涉农企业自身存在着相应影响,以及在宏观环境方面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因素,对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完善化等。对涉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会产生很大阻碍作用。

二、金融支持涉农企业发展的优化策略探究

为能促进金融支持涉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采用相应的科学措施加以实施。笔者结合实际对金融支持涉农企业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究,在这些相应的策略实施下,就能有助于涉农企业的良好发展。第一,金融支持涉农企业发展,就要能在支持的思想观念上加以转变,科学化的选择用户。金融企业要对支持涉农企业的思路结合实际加以调整,在信贷的管理层面进行正确化的对待,对涉农企业的发展潜力要能有充分的认识[3]。不仅如此,要能对服务的环境上加以优化,促进项目营销。具体来说就要能湿度的降低门槛,将服务的水平能得以有效提高。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涉农企业的良好发展。第二,要想将金融支持涉农企业得以良好发展,就要能充分注重对金融机构的自身制度建设得以完善化。要能注重经营理念的转变,以及在激励机制层面加以完善化。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就要能将基层农发行的经营理念加以科学树立,要能充分认识到农发行对涉农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方面也要能得以充分重视,建立公开以及透明化的激励机制,对经营行以及客户人员营销涉农企业贷款积极性加以激发。再有就是在办贷机制的建立层面得以完善。第三,从政策方面进行积极调整,在灵活性的现代管理层面加以科学化呈现,要结合涉农企业的特征,来进行对基层贷款审批权限加以适当的调整。还要能充分注重对国企以及小企业的授信方面统一化,在贷款的额度以及期限等投方面都要能有明确的规定。然后就是要充分注重对信贷员的考核制度的制定进行健全,将经营的快捷以及高效等目标得以实现,才能真正有利于金融的稳定发展。第四,注重宏观环境的优化。当地政府要注重对涉农企业的贷款扶持。涉农企业要争取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在信贷政策各方面能对涉农企业进行倾向,政府也要对三农的发展充分注重。对现行的社会征信体系加以应用,对贷款的担保方式进行创新应用,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要加强,对涉农企业的发展能够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这样才能有利于涉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4]。在贷款担保的方式上要能加以创新发展,结合不同用户的贷款需求以及企业发展特点等,要能有不同的贷款的方式。第五,在风险防范层面也要能得以强化,将稳健的经营发展目标得以有效实现。金融企业要能为客户以及自身的经营提出科学化的风险防范措施,将风险警示以及处理联动机制进行科学建立。金融企业在风险防范的策略上得到了加强,以及对涉农企业的贷款按照相应的程序科学实施,就能从很大程度上避免风险发生。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涉农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金融支持涉农企业的发展,要能从多方面得以充分注重,只有和实际得到了紧密结合,才能有助于涉农企业的良好发展。此次主要从理论层面对金融支持涉农发展进行了探究,通过这些理论研究对涉农企业的科学化发展就比较有利。

参考文献:

[1]周立.三次农村金融改革评述[J].银行家.2014(03).

[2]刘庆君,查南岁,张宝金.对黄南州农村牧区民间借贷情况的调查[J].青海金融.2014(12).

[3]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2015(10).

第4篇

憘拑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我市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壮大,取得了辉煌成绩,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农村改革步伐的逐年加快,我市农村经济实现了计划向市场的历史性转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逐步向现代农业操作转变。当我市农村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新跨越,农村经济发展适逢新机遇之时,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等日益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的主要因素,我市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于是,有关农村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论探索,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面临的研究内容。

一、如贤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如贤市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催化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腾飞,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民收入迅速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经济总量迅速扩充

1999年,我市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28734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18193万元,增加值2180万元,上交税金261万元。农产品供给年年有余,逐年增加。种植业中完成粮食产量14215.22吨,油料产量439.46吨,蔬菜产量69577.36吨。水果产量2817.55吨。畜牧业中完成肉产量1511.2吨,牛奶产量700吨,鲜蛋产量651.2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粮经比由1978年的77:23调整为1999年的44:56,逐步结束了以粮为主的经营方式,逐步向多种经营方式发展

2、农村所有制结构调整出现新的趋势,城乡结构转换取得了明显成果。

产业结构调整内容丰富多彩,制种产业、脱水产业、绿色产业、花卉产业、草产业等一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新型产业类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以“网上”农业为中心的“城郊型”农业初见规模,我市三乡均开通了经济信息港,由统计局负责网业的制作和更新。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上传下达,为农业增效增收奠定良好基础

3、居民生活步入小康,并向宽裕新型小康迈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居民生活跨入小康,并向宽裕型小康迈进。1999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993元,人民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042.15元。消费结构逐步趋于优化,消费观念明显转变。居民消费讲究穿着打扮时髦化、食品消费营养化、居民住宅宽敞化、文娱用品高档化。

4、旅游资源丰富。

如贤市1978年对外开放,是全国二类重点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有被誉为“天下雄关”的如贤关城,雄奇、险峻的悬壁长城,如贤明长城,万里长城第一墩等旅游胜地,还有古朴遒劲的黑山岩画,被誉为“地下画廊”的魏晋古墓群,晶莹光洁的“七一冰川”,世界三大滑翔基地之一的如贤基地。这些旅游景点大部分处于郊区农村。如果把我市独特的旅游景观与优美的田园风光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共同开发,这将给我市农村第三产业和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地理位置优越

如贤市地处甘肃省西北部的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战略地位迄今仍很重要。这里自古属酒泉辖地,1965年从酒泉分置如贤市建制,1971年定为省辖市,市辖三个乡。如贤市地处亚欧大陆桥西部要冲和位于河西走廊咽喉地带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为我市农村经济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6、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和经济经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市场体系正在发育形成。本人感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如贤市农村积累了许多具有典型代表型、示范推广型、辐射带动型、发展趋势型和实践可操作型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中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思考和推广。

(1)河口经验。如贤市如贤乡河口村近年来在发展日光温室和蔬菜生产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代表了我市农业以后的发展方向,即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城郊型”农业特色的路子。目前,全村已经形成了向外界要信息、向科技要市场、向大棚要效益的良好经济氛围。

(2)中沟经验。新城乡中沟村是如贤市农村较早自发地进入市场,以发展制种为主导产业的专业村。早些年,中沟村党支部认识到:在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提高党支部凝聚力的基础上,只有把大家组织起来,才能富裕起来。近几年来,党支部带领全村人民顺应市场需求,尊重群众意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按照“以销定产”的思路,大力发展制种业,逐步走上了发展“订单农业”的路子。在发展“订单农业”的过程中,党支部按照自愿原则,通过示范推广,辐射带动,使农民亲眼目睹了“订单农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尝到了甜头,从而自发地在党支部的引导管理下进入市场。目前,全村基本上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种植、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同时,党支部紧跟市场信息,今年的制种品种已由单纯的西红柿制种向花卉制种、葫芦制种、季豆制种等拓展。它给我们展示“订单农业”光明的发展前景。

(3)农村土特产产生“土名牌”效应的经验。“市场的需要,就是农业生产的目标。”本市新城乡西瓜、洋葱、胡萝卜,如贤乡大葱,如贤乡土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土特产,它至今仍有市场,而且市场潜力很大,如新城西瓜远近闻名,新城洋葱出口国外,远销东南亚。这些农产品本身就是财富,都具有发展“商标农业”的优势。如果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发展前景看好。据调查了解,山东省的“商标农业”真可谓方兴未艾。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发展“商标农业”潜力巨大,这就是“土名牌”产生的效应留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4)新城面粉厂发展经验。新城面粉厂自建厂以来,生产一直正常,产品销售不错。1999年1-4月份,该厂每月保持加工粮食约70万斤。它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是以后要大力发展机制灵活、管理完善的私营企业。二是加大农产品的深加工力度,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

(5)农村专业贩运户发展的启示。近几年,如贤市农村出现了一批农产品专业贩运户,他们和南方的客商建立了比较牢固的业务关系。如新城乡的洋葱商贩,在收获季节,他们采取地头收购、现收现付、统一运输的一条龙服务,在广大农民中产生了良好的信誉。通过他们,我市的土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出省外,进入东南亚国际市场。然而,他们的规模毕竟小,无法满足需要,要引导农村建立相应的农产品销售网络,促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二、制约如贤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条件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所依靠的一种客观因素,自然条件中地理、地貌、气候等的优劣,从客观上加速或制约经济的发展。我市地处内陆,总面积29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6万亩,境内多戈壁、少耕地。市辖区域三面环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自然坡度13.3‰。全市水资源短缺,只有唯一的讨赖河,为常年性内陆河,是全市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地下补给水的主要来源。日照长、降水少、蒸发强、多大风,昼夜温差大,属典型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日照长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容易造成干旱。霜冻、大风、冰雹和干热风为我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1)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资源不足,可开发利用程度小,大大制约着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憙我市虽幅员辽阔,但多荒漠戈壁,土地资源有限,且土地资源量减质变。我市耕地面积4.26万亩,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耕地资源的破坏,我市人均耕地面积由1978年的2.8亩减为1999年的2.2亩。耕地有机含量不高,比例失调,且在经营中重施化肥,轻施农家肥,不仅使生产成本上升,也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由于农村人口增加和农村土地的相对短缺,导致农民盲目开荒,加之如贤市位居大陆之腹,为温带荒漠性干旱气候,气候干燥,降水少,风沙多,使生态环境脆弱,从而制约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水资源涵养保持险象环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水资源对于西部的开发,实现西部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源于祁连山中的讨赖河横穿市境东去,崐年均流量6.88亿立方米,为常年性内陆河,是我市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市内还有地下水,总储量约15.2亿立方米。但由于以下原因,我市水资源紧缺:

一是我市地处荒漠戈壁,干旱缺水,年降水量81毫米,蒸发量多达2245毫米。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得我市农村生态环境更趋恶化,如水位下降,大片草湖退化消失,沙漠东进。据统计,近二十年来沙漠平均每年东进1公里,目前,沙漠离草湖东岸泥沟村已不足1公里。

二是林地面积太少,分布不均衡。全市林地面积仅有10762.5亩,对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美化环境,改善境内小气候不能起到较大地促进作用。

三是草原负担重,载畜量过大。全市共有草地面积151038.1亩,近几年由于降雨量少,干旱缺水,而使原本就稀少的草场面积逐年减少。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荒漠戈壁的过度放牧,加速了土地的沙化进程。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市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保护我市的水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深入研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杜绝污源,保护水源,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充分利用天上水、地下水,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3)自然灾害频繁。干旱、霜冻和风沙为我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近两年来,接连不断的大风和扬沙天气给农业和农村生活带来了灾难和不便,更敲响了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保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警钟。

(4)地处偏远,信息闭塞,难以吸收外商投资,制约着我市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典型的大陆荒漠性气候,再加上地处边远,地域狭小,发展空间有限,信息闭塞,投资环境差,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市农村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社会因素。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除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外,最主要的还是受思想观念、科技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因素的影响。

(1)思想不解放,观念滞后,缺乏改革创新精神是制约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彻底摒弃计划经济下旧的思维模式。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计划经济观念根深蒂固,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计划经济的观念中彻底转变过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入手,在新形势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树立起适合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观、资源观、优势观、规划观和新的发展模式。

(2)科学技术水平低、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低是制约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依靠科技进步得到发展。我市科技水平近几年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还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科技对各行业的渗透和辐射带动不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弱。农业科技含量较低,仍处于资源消耗型的初级阶段。农业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科研开发方面还十分薄弱。二是农业科技经费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一些科技项目因缺乏资金无法实施。三是农业高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缺乏,现有人员素质偏低,不能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四是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现有科技人员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买方市场条件下,社会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已由数量转向质量,而我市的农产品大部分为原料性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下,流通领域加工增值度低,储藏保鲜能力差,农产品价值效益低,缺乏名、优、特农字牌产品。在整个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比重大,林、牧、渔业比重小。1999年,农业产值8549.59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1.11%,林业产值69.3万元,占0.66%,牧业产值1862.49万元,占17.67%,渔业产值59.5万元,占0.56%。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上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农业生产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致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趋缓。

憙三、如贤市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憘可持续发展是80年代随着对全球环境与发展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可持续发展概括总结有四个方面要点:第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的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三,生态环境是人类自下而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第四,控制人口增长与消除贫困,是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拑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屏障。为了迎接西部大开发和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及我国加入WTO对农业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在保持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的基础上,使农业生产向优质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为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新的增长点,在发展农村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进程中,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我市实际,因地制宜、博采众长,探索制定出一条适合我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的思路应该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基本的工作出发点,加大对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建立起以镇企业为中心,进而辐射带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即以乡镇企业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全力以赴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示范、推广和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在我市农村建立起节水高效农业、立体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从而最终在我市建立起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型农业,依靠科技进步的集约型农业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完整型农业,走生态复合型农业之路。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走生态经济农业之路。

立足当前市场,转变发展观念,逐步压缩种植业比重,增强林牧渔业比重,争取向经济农业迈进。

(1)农业。在种植业发展上,除保持现有水平外,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市场需求为重点,加快调整结构。适应当前粮食流通机制改革形式,逐步压缩粮食作物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力争粮经比例达到新突破;并且,根据市场导向,增加效益性作物面积,压劣质扩优质,压滞销扩畅销,压常规扩专用,发展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二是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我市现有双泉水库和拱北梁水库进行农田灌溉,充分合理地利用灌溉水源,此外加紧对毛斗渠进行彻底改良,推广u型节水灌溉渠,加强农田灌溉水利用率,改善水系利用率低的劣势;三是推广节水灌溉农业,建立高效能节水示范推广点。充分利用我市新建二代、三代日光温室之际,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技术,建成高效能节水示范棚,以点带面、形成推广基地,使我市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四是开展无公害绿色农业开发试点工作,建立生产示范推广基地。顺应绿色农业发展趋势,逐步推广无污染绿色农产品,采取先扶持个别人示范,形成小示范点,再进行大面积生产的措施,崐初步建立起绿色农产品开发基地;五是提高连片推广模式运作水平,走区域布局开发基地的路子。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区域布局、连片发展的原则和思路,打破乡域界限,发展连片种植模式,形成洋葱、土豆、大葱、西瓜等种植专业生产基地;六是退耕还草,大力发展草产业,发展创汇农业。利用有限耕地,由现在的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发展,充分利用我市中低产田发展草产业,特别是苜蓿产业,进行饲料加工或出售,为农民增收广辟门路。

(2)林牧业。针对我市近几年林牧业发展缓慢,比重降低、经济效益不高等方面应做好以下四点工作:崐一是加快苗圃建设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利用西部大开发营造绿色生态环境之际,利用我市现有的新城苗圃和长城葡萄园基地,在苗木培育上多做文章,在满足本地需求基础上,向周边地区发展,同时引导农民更新或新建苗木,向效益型方向发展,以一种产品为特色,重点突破,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二是立足现有林牧草优势,建立完整绿色体系。在确保现有林业资源的基础上,崐进一步拓展植树造林范围,以市区绿化、四旁植树和农田防护林带建设为突破,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绿化,进行城乡防风固沙林带建设,形成点、线、面相结合,乔、崐灌、草相伴生的林业体系;三是建立优质高效林果示范点,发展区域布局建设基地。根据我市现有林果业布局,进行科学规划,逐步更新改造旧果园,向经济效益型方向发展,建立几个高新示范点,如猕猴桃生产基地、银杏生产示范点、红枣示范点等,逐步向区域规模化方向迈进,形成各具特色的林果基地;四是进行护牧林带草场改良工作,大力发展草食畜、节粮畜和特色畜。立足我市宜牧草地,除进行限载合理保护外,应合理规划、科学改良和重点整治,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产草量的发展目标,对于畜群养殖应合理调整,发展草食畜和特色畜养殖,依托现有养殖户和养殖基地,逐步向生态农业靠近。

(3)渔业。针对渔业比重小,对总产值贡献率低,应抓好两点工作:一是利用现有水资源,发展特色渔业。立足如贤、新城丰富水域面积,发展观赏、旅游水产品,形成娱乐、销售、餐饮一体化服务格局;二是建立立体养殖示范点,提高渔业比较效益。利用有限的水域面积开发立体养殖,引进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进行综合实验,如利用水面养鸭、养鹅,利用水中养鱼,利用水底蓄肥,提高渔业的总体效益。

2.以转化为重点,着力发展农业企业,突出抓好龙头企业,把乡企作为建立我市“城郊型”生态农业的生力军和排头兵。

乡镇企业作为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村工业化、崐城镇化进程,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们应树立起只有乡镇企业发展,才有农村经济发展;只有乡镇企业经济总量扩充,才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观念,群策群力,发展乡镇企业,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转变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乡企。近年来,我市乡镇企业以酒钢为依托,已形成无数小型工业群,同时依托现有的自然资源,建立了初级生产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活跃了地方经济,还为农业总体效益增强,农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做出贡献。随着我国加入WTO,乡镇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看到只有转变发展方向,使乡镇企业逐步向生态农业方向靠拢,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逐步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的高度统一,才能使乡镇企业焕发新的活力。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内乡镇企业发展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全面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也是我市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优先发展农业企业,引导农民参与创新。几年来的发展我们看到,乡镇企业对农产品利用不足,对农业利用率低,应依托我市农产品优势,由初级农产品销售向农产品加工增值方向发展,建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同时,根据市场行情,实施经济营销,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分析研究本地市场,搞好营销战略,分析生产的产品是本地销售,还是外地销售,是收获即销售,还是储存一段时期再销售,建立良好的农产品流通机制;再者,利用我市长城葡萄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静海生态养殖场和双泉综合养猪场、双泉食用菌基地等龙头企业,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链条式经营机制,扩充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从而增加农村经济总量,传动地调动起农民投身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到西部大开发中,改善我市生态环境和荒漠化程度。

(3)强化乡企服务体系,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随着去年粮棉种植计划的全面放开,农民的生产经营将逐步成为市场行为,与此同时,农民自我管理、自我调整的产业组织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产前、产中、产后没有责任协作,没有利益调配关系,产、供、销互相脱节。这就需要龙头企业发挥优势,实行订单农业,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向农民返还利润,对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对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调控,加强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组织体系的支持度,在企业内部实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生态示范作用和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4)立足自然优势,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镇企业要立足现有农业优势,依托我市产业化基地建设,以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渔业区域布局为核心,发展农业企业,采取农业企业带动基地发展的路子,带动我市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培育我市新型农业企业,为大开发提供实践操作经验,肩负起示范推广作用的重任。

(5)发挥龙头优势,发展朝阳产业。立足现有龙头企业,如长城农业生态基地、双泉生态基地、静海养殖场,进行农业产业化深度开发,在龙头牵动下形成各具特色、区域发展的格局,向旅游、观光、娱乐一体化模式发展,开发农业观光景点,把丰富的自然资源、名胜古迹和农业合理地组合起来,集科研与生产、观光农业和效益农业相结合,走朝阳产业之路。

3、加大开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第三产业,崐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产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迅速发展和比重的提高,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第三产业发展也必将影响和逐步改善我市生态环境,向生态经济发展方向迈进。

(1)发挥近郊、旅游资源丰富优势,发展生态型旅游业。我市具有“城市大、农村小”的特点,交通便利,历史古迹悠久,夏季自然风光秀丽,现有城楼、悬壁、黑山石刻、魏晋墓、新城林场、长城葡萄园、泥沟草湖、双泉度假村等自然、人文景观,具备了发展优势。只要把这些优势同改善环境联系起来,大搞植树造林、美化绿化活动、把景区装扮起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使城市绿起来、美起来、亮起来,才能更好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吸引更多中外游客,带动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全方位发展,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发展格局。

(2)抓好流通体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利用我市便利的交通条件,除搞活农副产品流通,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外,还应充分调动起火车站农产品批发市场、镜铁路等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作用,扩大本地农产品的销售量,带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鼓励农民走向市场,把握市场的脉搏,在市场经济中搏击,在农副产品销售中大显身手。

4、实行计划生育,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5篇

关键词:贫困山区;三农发展;制约因素;致富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047-02

一、贫困山区三农发展现状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但是贫困山区多以传统的粗放型农业为主的现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生产大多是解决生计问题。贫困山区农村工业不发达,未能充分利用具有优势的农牧业产品加工增值。第二、三产业的比例较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城镇化建设滞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山区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这些资源未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目前中国贫困山区农村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大,整村、整乡贫困多,有相当多的地区返贫现象严重。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对于主要依靠土地作为生存保障的山区农民,在遇到自然灾害或疾病时,很容易陷入贫困窘境。

二、制约贫困山区三农发展因素分析

1.生产资金投入不足且流失严重。造成资金不足生产投资下降的原因,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仍显不够,信贷关系紧张,许多农民借钱无门,没有办法扩大生产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而农用物资成本有增无减。三是小富即安,怕担风险,缺乏进取观念的小农思想束缚了农民生产投资的积极性。四是超前消费制约了生产投资,如农村出现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等。部分领导干部为了自身利益目无法纪,利用职权贪挪国家资金和老百姓移民扶贫款项时有发生,其数额令人触目惊心,上级下发的各种农用补助和补贴被层层扣取和挪用,即使款项到了乡村也会因领导权力失控而以各种方式截取,因此声势浩大的支农物资农民真正能得到的所剩无几。

2.以传统产业为主,农产品价格不稳定。贫困山区的农业生产以传统的耕作技术,简陋的农用工具为手段,80%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以粮食种植业为中心,以传统养殖业、微弱的家庭手工业和少数打工收入为补充,经济作物很少,少或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来支撑经济持续发展。无论是农业中的农林牧渔业还是农村经济中的其他各产业都处于缓慢发展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很不稳定。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3.干部服务意识淡薄,信息沟通严重缺失。农技服务站,养殖业、种植业协会,不能真正为农民致富服务,农技站的服务内容仅仅停留在提供种子和农药的初级服务水平上,农民所需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技术服务还没有真正形成。基层组织管理弱化,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传统产业增收无望。一些农村干部思想觉悟不高,工作积极性低落,文化水平差,不愿或无能指导本地区经济发展。农民缺乏靠自身力量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财力,政府很少提供有利于农民真实可靠的信息,导致农民很难及时准确地知道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市场信息,很难依市场供求情况合理安排生活生产。

4.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知识技能水平低下。贫困山区的农民素质低下,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难以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自然村落人口较少,教学设施较差,教学质量偏低。文盲半文盲占相当的比例。因为教育落后,人们思想观念也跟不上时展步伐。小农经济思想意识根深蒂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市场意识和资本经营意识淡薄,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胆魄,保守依附的特点比较明显。担心政策变,担心几担谷卖不出去,等待国家投入,等待干部督促,等待别人先搞……这些都是山区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农民缺乏系统的农业知识与生存技能,农业生产基本上靠经验与感觉,经济效益差。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很少得到推广和运用,致使农业产量一直徘徊不前。

三、贫困山区三农发展主要途径

1.积极引导农村有文化的中青年自愿回乡创业。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分配失衡。由于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业风险性大,部分农民难以靠庄稼收成维持生计,种田积极性大大下降。为了养家糊口,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缓解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是却造成了许多地方留在家里的只有妇女、儿童、老人,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更是严重下降,在耕作上种而少管,粗放经营,产量下降,且撂荒、半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家应通过种种优惠政策鼓励有文化的中青年回乡创办中小型或微型企业,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

第6篇

关键词:化工材料 科学技术 应用

随着化学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对化学化工材料的应用也有了更为广泛的要求,如何在传统产业链中谋求创新和突破,也成为了化学化工应用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现代建筑业以及新型农业现代产业都对化学化工材料提出了绿色环保的要求。那么化学化工材料在现代建筑业以及新型农业现代产业中的应用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现在本文一一阐述。

一、化学化工材料在现代建筑业上的应用

从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开始,世界开始进一步瞩目中国,同时,绿色化工材料也被人们更为广泛的认同。从某个意义上来说,绿色奥运的北京奥运会环保理念,拉开了绿色化工材料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新纪元。虽然奥运会短暂的过去了,但是绿色化学化工材料在我国的应用还有广阔的市场。

奥运会以来,在“水立方”等奥运场馆中采用的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水性涂料更为广泛的在现代建筑业中得到应用。其中水性聚氨酯涂料有着粘合持久、无污染、干燥快的性质,维护起来也更为容易,同时,水性聚氨酯涂料还具有阻燃性,防火性能首屈一指。在“鸟巢”钢结构中使用的氟碳涂料,也是值得现代建筑业关注的化学化工材料的一种绿色涂料。它不但耐溶剂、耐候,还有耐酸碱性的优势。并且其涂刷后性质高度稳定,无害无毒,是当之无愧的“涂料之王”。

谈到化学化工材料在现代建筑业上的应用,不得不说的就是隔热保温材料。像“鸟巢”建筑过程中采用的聚氨酯硬泡材料,其具有保温节能、防止噪音和绿色环保的功能。是现代建筑业中不可或缺的化工材料之一。同样,在奥运场馆座椅上采用的聚丙烯材料,具有阻燃和耐候的特性,同样可以实现回收再次利用。还有值得关注的膜材料。在“水立方“建筑上广泛使用的新型化学化工材料:乙稀-四氟乙烯共聚物。它主要用于膜材料,有着节能、保温隔温、自我清洁的功能。在控制温度方面,其节能效果更为显著,曾为“水立方”节省百分之三十的电能。对于新型建筑产业来说有突破性的建树。

应该说,化学化工材料的应用渗透到了整个现代建筑行业,在绿色环保节能创新方面给现代建筑业带来了新的春天。

二、化学化工材料在新型农业现代产业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消费农产品时不再单单重视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而是更加注重对品味、特色和安全保健等感性的因素。因此,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新型农业应运而生,要想满足新型农业的要求,就要求化学化工材料在微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研发上进一步发展。然而农业生产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并不是满足了一代人就可以了,它是关系着我们下一代的发展问题。所以,持续性、发展性以及可循环性就成为了新型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性。而要想能持续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就需要化学化工材料应用技术着眼长远,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应用和推广。

传统农药的害处不言而喻,因此绿色农药在新型农业中的应用就越来越为重要。“十一五”以来,加强环境保护成为新的主要目标之一。大力发展“安全、低毒、高效”的环保型农药,保持生态平衡,保障农业产品安全环保成为国家以及人民对农业的更新要求。从而,有机农药应运而生。有机农药中重要的一种腐殖酸类的农药作用更为突出,一方面,腐殖酸类农药产自大自然,并没有传统农药的毒副作用。同时,大自然有丰富无穷的资源,使得有机农药丰富广泛,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另一方面,此类有机农药的经济效益可观,又无毒无害,所以深受现代农业好评。是发展前景大好的新型农药之一。

当然,要想农作物增产丰收,还需要一些促进农作物生产效率的有机农药。而这些增效方法可分为物理增效、化学增效、生物增效以及综合增效四类。物理增效,就是不改变农作物的分子,在农作物的细胞间进行各种性能的增效和提升。主要改善农作物的细胞通透性、渗透性和表面活性和粘着性等。化学增效,就是在分子间进行组合和作用,以达到改善农作物的生长形态的方法。生物增效,就是利用生物酶在农作物之间进行调整,进而增加农作物的生长效率。而综合增效就是利用以上各种方法,在不同要求下使用两个以上的增效方法对农作物进行增效生长,以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随着化学化工材料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在尝试将化学化工材料应用到生物菌剂中。在生物菌剂的应用构成中,研究在实验室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当将这些研究完成的生物菌剂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农田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因为农田环境对生物菌群的发展环境有所破坏,使得菌剂不能发挥在实验室中的效果。然而,当将化学化工材料与生物菌剂经过合理配比后,再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我们可喜的发现了生物菌剂的完美优势,从而完成了生物菌剂与化学化工材料的完美组合,对控制土壤中的农作物病原菌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我国针对现代农业对农药的要求,通过农药企业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以达到农业企业发展多元化。这也要求化学化工材料应用技术得到更为多元化以及多方面更为全面的研究,尤其是在现代农产品的生产方面,对化学化工材料的应用技术也要求更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和发展。现在,国家对农业化工材料应用和建筑化工材料应用越来越为重视,经过文章的深入分析,希望能对我国化学化工材料的应用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虽然现在我国的农药生产已经有了一百万吨的突破,但还是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的需求,同时,进出口业务的发展,也使得化学化工材料的应用技术优势更为突出,在平稳中促进全国乃至全球化工化学材料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在现代建筑业和新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新型创新性化学化工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重视,当然,在全球经济不断升温的今天,只着眼眼前的化学化工材料应用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不断的研究和实验,使化学化工材料的应用技术更为全面和多元化,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为专业、健康的产品和服务。相信只要通过不断的追求和谨慎的研究,化学化工材料的应用技术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李云峰. 绿色化工新材料“后奥运”效应值得期待[J],中国化工报. 2009(2)

[2]李金龙.化学化工材料的应用技术. 工业技术[J],2012(9)

[3]马国巍.黑龙江省生物农药与微生物肥发展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报,2006(3)

第7篇

中国农业银行1994年实现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轨,在城市地区和非农业领域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面向三农”始终是农业银行不能割舍的传统领地。农行北京分行1984年恢复成立以来,在支持首都郊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菜篮子”工程、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农行北京分行除了门头沟以外,每一个区县都整建制地保留有一个处级支行,营业网点遍布城乡。

截止到目前为止,农行北京分行近年来支持北京“三农”纯涉农贷款余额达114.1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2%;其中农业产业化贷款余额27.54亿元,乡镇企业贷款15.98亿元、供销社贷款5.91亿元,专项贷款14.83亿元,农网改造贷款8.05亿元,农户贷款20.05亿元。重点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2家,授信金额35.2亿元,用信余额28.7亿元。其中以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以蒙牛乳业(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卓宸畜牧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通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也带动了其上游和下游产业的发展。

日前,记者走访了这些农行重点扶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有关人士。

牵手农行,龙头企业步入快车道

服务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是农业银行面向“三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农行北京分行与众多农业相关的企业建立起了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银企双方真正实现了双赢。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综合性、国际化的国有中央农业企业,对外致力于国际合作,开发利用农业、渔业资源;对内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远洋捕捞及农业资源开发、生物疫苗和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研发生产销售、农牧渔业相关配套服务为核心的三大主业。

公司财务资金部总经理侯士忠告诉记者,“公司与农行的合作历史悠久,已形成了递延式的发展态势。农行提供的不仅仅是信贷金融服务,而且还建立了双方高层对话的制度。在办理开证业务、中间业务、保险业务等方面,农行的服务很到位。农行还采取总、分、支三级行联动的形式到公司现场办公,帮助我们解决业务经营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可以说:农行是我们可信赖的银行,农行伴我们成长。”

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王金明告诉记者,顺鑫农业是北京市第一家农业类上市公司,被农业部等八部委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公司也是农行AA信用企业。2006年农行给公司公开统一授信7.4亿元人民币,其中6亿元流动资金借款,1.4亿元项目贷款。2007年公司向农行申请可循环授信9.2亿元人民币,其中8亿元用于流动资金借款,1.2亿元活期帐户透支。在农行北京分行的支持下,2006年公司销售收入达32.1亿元。“农行的信贷支持使公司的业务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据希森中联马铃薯产业集团技术总监、研究员孙慧生介绍,希森集团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集马铃薯育种与种薯繁育、科技示范推广、销售与进出口业务一体的生态农业高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伊始微型薯年繁育能力为8000万粒,运行半年后迅速增加为2.5亿粒,至2008年与北京中联宏业可共同完成4亿粒微型薯的生产规模,可满足全国微型薯总需求的80%。孙慧生表示,“尽管在生产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但在农行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产业报国的夙愿。”

北京资源集团是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生猪一条龙产业,首个成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集团在农行的信贷支持下,已发展成为一家以安全猪肉为核心,集饲料、添加剂、兽药、种猪养殖、商品猪养殖、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生物制药及商业连锁于一体的农业高科技企业集团,形成了稳定的资源盈利模式。拥有饲料、种业、食品三个占地面积500余亩、具有当今国际先进设备及科学管理水平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和一个在同业中设备最先进的饲料、食品实验检测中心,形成了全国最具规模独一无二的生猪一条龙生产服务网络体系。北京资源集团董事长刘钧贻说:“我们坚信有党的十七大给我们提供的好政策,有农行多年合作的良好基础,到2014年,集团各产业将进入全国行业前10强。”

农行助力名牌企业做大做强

蒙牛乳业集团的乳制品生产能力达400万吨/年。2007年上半年主营收入100.2亿元,净利润4.85亿元,居全国乳业首位。目前,蒙牛集团在全国15个省市区建立生产基地20多个,蒙牛乳业(北京)有限公司2002年建厂,基本帐户就开在农行。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事业部部长、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明告诉记者,2003年,在公司资金急需的情况下,农行提供了贷款3000万元,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农行通州支行还派专人专车上门服务,为近2000名员工工资,还在公司安装了ATM自动取款机。在农行的大力支持下,蒙牛奶源基地将围绕“限距、减站、保质、增量”的宗旨,逐步实现奶源基地的规模化、集中化、机械化、标准化、服务化,进而打造中国的第一奶源基地,引导中国奶源发展方向。

北京御香苑集团总公司董事长王建华介绍说,御香苑集团是集肉牛的饲养、屠宰加工、产品销售、出口外销及餐饮、娱乐、住宿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总投资近1.2亿元。如今的御香苑已经创造出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建立了万头牛肉养殖基地,投资1.2亿元建立肉牛屠宰加工基地。公司下设两个实体、40多家连锁店。御香苑与农行合作已经七年了,“农行不仅在信贷资金上给与我们支持,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多种金融服务。我们希望今后得到农行更大的支持。”

北京千喜鹤食品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工业开发区,是集生猪屠宰、高低温肉制品加工、物流配送及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食品加工销售企业,被指定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冷鲜猪肉及猪肉制品独家供应商。2007年预计屠宰生猪100万头,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创利2100万元。

千喜鹤公司董事长刘延云表示,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正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尤其是屠宰加工正在朝着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方向飞速发展,是一个发展前景十分美好的朝阳产业。刘延云透露,千禧鹤公司获农行北京分行综合授信借款额度1.36亿元,目前使用农行资金1.33亿元。公司在4年的经营运作中,已与农行建立了良好的银企关系和深厚的友谊。公司在农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已发展成为资产规模近10亿元的现代化民营股份制企业。

北京卓宸畜牧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现代农业示范企业,2006年出口创汇635万美元,其产品――清真排酸牛羊肉在国内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销售网络,涉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170多个客户,带动了当地22个自然村的3000多农户发展牛羊养殖业。

谈到农行北京分行,北京卓宸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亮介绍说,“卓宸畜牧公司已连续7年被农行北京分行评为AAA 级信用企业。自2000以来,农行北京分行对我公司累计发放贷款4.52亿元,使企业的资产总额由初期的7824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9272万元,2006年公司销售收入22816万元,实现净利润2754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面向三农是农行发展的主流

中国农业银行农业信贷部产业处张一民处长透露,目前,中国农业银行已在七个省确定了服务“三农”试点单位,得到各省市地方政府的极大关注,社会反响强烈。农业银行希望通过服务“三农”的试点工作,总结服务“三农”的工作经验,按照“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积极努力地以实际行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区县经济处处长姚忠阳在参加一次农行与企业的座谈会时曾经表示,农业产业化的提高,有赖于龙头企业的发展,而龙头企业发展的又离不开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一直对支持“三农”工作很重视,在今后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政策环境、行业指导、基础设施硬件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农业银行在支持都市型农业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瞄准市政府规划,在郊区结合金融政策搞一些试点。不断加强银企、银政的信息交流,为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务。

北京银监局吴静春处长认为,面向“三农”是农行改革的基础导向和首要原则。首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客观上需要商业性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商业银行拓宽发展空间、提高综合竞争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增长方式变化,农行北京分行需要把握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体系的主渠道和骨干作用。以改善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作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积极配合国家各项建设新农村政策的有效实施。尤其应该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突出支持科技农业、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同时,防范金融风险,坚持循序渐进发展业务。

农行以服务三农为己任

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委员、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朱洪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向三农,服务城乡”既是贯彻国家金融服务三农的政策选择,也是农行调整优化农业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改善经营绩效的现实选择。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行服务“三农”的重中之重,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链的传导,促进农民创业和就业,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促进农业的结构调整。

第8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市场经济;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既要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消费需求,又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农业和农民推向了市场,一切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近几年来,我县农村粮食生产喜获丰收,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产品“买难”与“卖难”交替出现,影响的因素自然很多,但根本的还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和农民市场意识不强造成的农民增产减收、高产低效的后果。通过引导、宣传、培训等手段,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十分重要。

(二)加强规模专业化生产

农业的生产经营要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供求关系的影响,农民和农村经济不仅要承担自然风险,还要承担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维持一家一户的“小船”状态,很容易被市场海洋的风浪打翻。因此,必须谋求农业的组织化生产,建造农业产业化的“大船”,以提高搏击风浪的能力,有效的预防或分解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发展农村经济已成为一种客观必然。农村经济通过产业间的相互关联,把资源配置、产业发展、经营活动、市场容量统一起来,依靠利益这条纽带连接企业与农户、生产与经营、基地与市场,有效的客服盲目生产、产销脱节、生产起伏、效益波动等实际问题,从而快速发展起来。

(三)提高认识增强竟争力

在实践当中经常出现的阶段性剩余,结构性积压,季节性卖摊,实际上就是因为产业间缺少这种内在的联系造成的。比如,一些养鸡、养猪户,效益好时一哄而上,致使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下降,效益滑坡。实力较弱的业户,吃了亏退了下来,却又导致市场供小于求,价格上扬,效益看好。那些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业户挺过去了,就实实在在的赚了一笔。这些事例说明发展农村经济不仅要有市场观念,认识市场规律,还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并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传统封闭的农业生产经营相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市场化

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等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

(二)区域化

即农业产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以防生产布局过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产不稳定。

(三)专业化

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等,这些只有通过专业化才能实现。特别是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的农副产品生产,要求把小而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在保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稳定的基础上,扩大农户外部规模,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的适度规模之间的矛盾。

(四)规模化

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只有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农业产业化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

(五)一体化

即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主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所在。

(六)集约化

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要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效益高。

(七)社会化

即服务体系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一体化的各组成部分提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资金、物资、经营、管理等的全程服务,促进各生产经营要素直接、紧密、有效的结合和运行。

(八)企业化

即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不仅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应是规范的企业化运作,而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要求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

三、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把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以基地为依托,以企业为平台,以产业为支撑,积极发展粮油、果蔬、禽畜等重点产业项目,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形成了龙头企业催动、农产品市场拉动、农民专业组织带动的产加销龙型产业链。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支持体系。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园区建设、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农产品市场发展等方面制定了财政、税收、服务、奖励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如东明县为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财政每年拨出100万元专款主要用于鼓励企业扩大规模、上档升级,支持基地农户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标准化生产,对企业获得有关产品认证、出口创汇等,财政还另外给予重奖。二是建立了与政策体系相配套的组织领导体系和考核体系。组织领导体系建设中,先后设立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园区管委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等,有力的协调和组织了产业化的发展工作。在考核体系建设中,将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主导产业发展等工作纳入对部门、镇的考核。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二)科学选项立项,扶持农字号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为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东明县坚持以争取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资金,作为加强对农产品龙头企业扶持的重要举措,解决了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立项过程中,坚持以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企业为扶持目标,以科技含量高、管理运行好的新技术为推广核心,以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产业为培育重点。严格执行选项程序,整合资源、集中资金、重点投入、连续扶持,通过不断完善产业化经营项目库,动态管理,择优立项,保证了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实效性。

(三)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和农业双赢

在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东明县积极发挥项目管理的作用,引导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有效组织形式,强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与农民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合同农业”、“定单农业”,提高企业的当地原料采购量占所需原料的比重,带动全市农户发展产业种植。这样既能保证企业的原材料供应,降低企业的成本,又可以保证农户稳定的经济收入。为促进农民增收,即墨市一方面突出资源优势,围绕花生、甘薯、果蔬、茶叶、花卉、畜禽、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对农民致富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把产业化经营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进行结合试点,对优势农产品的主产区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组织带动农户建设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种养基地。优先扶持与农民订立规范收购合同、按照保护价收购基地农产品的龙头企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达到农民与企业双赢的效果。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已成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最大效益的必然选择。但是,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仍存在着重生产、轻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业基地规模较小,利益机制不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较松散等问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关键要创新服务形式,重点是完善运行机制,才能实现带动产业全面发展的目的。为此,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育主导产业和产品,抓好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推进农业产业化就要积极培育有特色、有优势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等优势,以效益为中心,科学确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好、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开发,尽快形成区域性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二)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培育和发展一批经济技术实力雄厚、市场影响力大、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对于各领域中具有“龙头”作用和具潜力的企业予以政策、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倾斜扶持,使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发挥带动作用。当前应坚持国营、集体、私营、联合体、合资一起上,谁有能力谁牵头的原则,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同时要发挥农业部门的优势,扶持各级农业部门兴办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购销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并通过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办法,使各类农业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尽快起到强有力的牵引带动作用。

(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市场体系是农产品迅速进入市场并实现其价值的条件,也是产业化的最终要求。要坚决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旧观念,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原则,在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产地市场为骨干,以集贸市场为支点,以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济人队伍为纽带,以大中城市直销直供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要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形成遍布全国、产销联动的销售网络,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递市场信息,将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以利于指导生产,促进流通。

(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要按照“民办、民有、民营、民管、为民服务”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支持鼓励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加强指导规范,促使其健康发展。

(五)建设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基础。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业生产过程的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农业产业化的良性运行机制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衔接。一要建立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打破原有的从生产、加工到销售过程中管理脱节的体制,建立新的一体化管理体制,由一个机构或实体统一管理其过程,以提高产出效率,减少经营损耗。二要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关系是靠经济利益这根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的经济利益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实行契约化经营、合同化管理,合理确定各方的责权利,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强化双向约束,使其真正结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七).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要通过科技培训、科技教育、科技引进示范、科技推广应用,把农业产业化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引进、推广工作。要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基地,发展一批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园,加快农业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使之真正产生效益。培养一批服务农业生产的稳定的高水平科技服务推广队伍,推动农业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八)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保障

第9篇

关键词: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成效;启示;

福建省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乌龙茶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安溪县各级政府立足得见独厚的资源优势,围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制定了茶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极富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为此,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99级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李建建和何荣天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于2000年7月3日至7月10日前往安溪县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们听取了安溪县茶果局局长蔡健明,祥华、长坑、大坪、西坪等乡镇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报告和情况介绍,走访了12位当地茶农、茶商,5家当地较有规模的茶叶生产企业,召开数次小型座谈会,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与成效,掌握了安溪茶业发展状况的第一手材料。本文是对这次调查情况和我们的思考做的初步总结。

一、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和经验

安溪县地处闽中戴云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多数为粉砂性的红壤、黄壤,土层深厚酸性强,属于亚热性气候带,太阳辐射强,热量充足。山高雾多,泉甘土赤,得天独厚的茶叶生产条件加之悠久的种茶历史,精湛的制茶工艺,优良的茶叶品种,孕育了茶业王国的“天之骄子“,使安溪成为“中国乌龙茶之乡”。

改革开放以后,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安溪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央、省、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大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宏观调控,努力实现茶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做法与经验有4个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适宜的组织形式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安溪县逐步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组织形式:

①科技型企业十基地十农户型:大坪绿色食品工程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首家集研究、生产、加工、销售高山绿色食品富硒乌龙茶为一体的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公司与所在地安溪大坪乡政府协作,与当地茶农合作,在千米海拔高山上建立了万亩绿色食品茶园基地,既是公司原料基地又是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个原料生产基地。

②同业工会十农户型:同业工会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联合农户建设10万亩成片的铁观音基地和6万亩乌龙茶“绿色食品”基地,并指导茶农统一管理茶园,举办各种形式的茶叶促销宣传活动。

③收购站十农户型。安溪县和各乡镇都设有茶叶收购站或农贸市场,每逢“墟日“或茶季,茶农都会将毛茶运往收购站,直接与茶商进行买卖交易。随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90年西坪镇已建成全省最大的乌龙茶交易市场——茶叶中心市场,长坑乡正在积极建设长坑茶叶市场,中国乌龙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也已竣工。收购站十农户型正在向专业市场十农户型转变。

2.围绕茶业产业化,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所依托的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在其组织体内,必须建立起一个核心部门——龙头企业,以发挥其对生产、流通的组织管理与利益协调作用。龙头企业一头联系农户、生产,一头联系市场,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能否发挥龙头企业的组织协调功能,能否保证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是理顺产业化组织体内经济利益关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关键所在。安溪县现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400多家,国有、集体、三资、个体等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已达50~60家。国有企业安溪茶厂在全县设立22个茶叶收购站,年收购毛茶5000多吨,加工销售带动农户2万多户。①众多不同规模的茶厂有效地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增效,茶农增收。

3.通过科技兴茶,促进了茶叶产业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育成熟,产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它的科技含量,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用先进的科技来培壮扶持主导产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安溪县提出“科技兴茶“的战略口号,各乡镇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班。如西坪镇邀请农科院和农学院以及县茶果局有关专家、教授、农艺师授课45场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88期,参加听课人数达到12350人次。安溪茶厂针对原有设备老化,不能适应新的生产要求的情况,投入大量资金,分期分批进行技术改造,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技术。如引进国内最先进的拣梗设备——电脑茶叶拣梗机来拣剔茶梗;斥资30多万元建立茶叶农残检验室和理化审评室;与厦门大学联手开发“乌龙茶水分自控系统”等。县政府与科研单位联合建立三大基地:与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合作的国家产学研工程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山无公害优质茶园;与省市县各级科研机构合作的可持续发展高优茶业系统调控应用技术及良种示范基地;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的富硒茶研究生产示范基地。

4.宏扬茶文化,健全市场流通服务体系。

占领市场是产业经营的命脉,农产品顺畅及时地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并实现其价值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安溪县做足茶文章,宏扬茶文化,大力提高安溪茶的知名度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由茶叶行业工会协调,组织全县茶叶企业到国内外大中城市举办“茶王赛”,茶艺表演和茶叶产品展销会,开办茶艺馆,建立连锁店,并以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首届安溪铁观音”等活动形式来扩大品牌影响和市场。

二、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与不足

安溪县茶业产业化经营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安溪县已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建经济“十佳”县市。1999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值、财政收入分别比1990年增长6.63倍,7.3倍和6.34倍,年均递增率25.34%,26.51%和24.73%。②全县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1%。③

从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来看,实施茶业产业化经营是巩固与发展茶业的可靠措施,也是提高茶业比较利益,实现茶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它实现了茶业生产市场化,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加快了全县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跃上了新台阶。

1.解决了市场与农户的衔接问题

农业产业化通过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可把分散的小农户有效有机地组织到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的整体系统之中。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使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农户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而且使农民产前计划有指导,产中服务有保障,产后销售有渠道。通过一体化经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比较利益,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增强了抵灾抗险的能力。

2.立足地方优势,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地方特色产业

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具体表现为:①立足本地优势,形成了以茶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经济结构。安溪茶业发展规模居于全省首位并在全国产茶县中居于前列,被省政府定为全省三个外贸茶叶出口基地县之一。现已有茶园25万亩,年产量1.35万吨,产值3亿元,加工、销售附加值6亿元,从事与茶相关行业人员60万左右,占全县人口的60%,④②主导产业带动型的产业化模式使农村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群体。安溪从特色产业茶业入手带动了印刷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机械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群、产业链。③拓宽了农业的原有结构。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超出了初级生产范围,拓展了其与非农产业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横向上,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不同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新型伙伴和联盟关系,将商业与农业结合起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纵向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农业与工业结合起来,可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业效益。

3.建立了农产品销售网络,拓展了农产品市场

农业产业化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促进了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化,起到了农户与市场的衔接作用,对于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有显著功效。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其茶业销售网络在90年代初步形成并日益扩大。安溪茶叶主要内销往本省的漳州、厦门、泉州地区,广东的潮汕地区,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外销集中在东南亚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和东亚的日本,每年为国家创汇2000多万美元。目前,正在进一步开拓美国、欧洲、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市场。

农业产业化是在农业专业化高度发展,农业实现高度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当前我国农业专业化总体水平不高,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各种经济成份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利益关系还不协调,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农业产业经经营形式还较为少见。安溪茶业是1985年茶叶经营体制改革后才真正迅速发展起来的,产业化的提出更是才短短几年时间,所以几年来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如龙头企业实力不够强,名牌战略实施不力等不少困难与问题。仍需当地政府、农户、企业团结协作不断努力。

三、安溪茶业产业化实践的启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制度及环境的巨大变革,加上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无疑会加快。安溪县以其特色产业——茶业为主导产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此次的安溪之行,引起了同学们对于如何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1.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在当前我国农村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通过合适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吸引分散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等部门结合起来,形成农业产供销、产加销的一体化经营利益共同体。根据农业各产业特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选择恰当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可以采取相对松散型的联结方式,如“公司十农户”、“工厂十农户”型,这种模式比较适应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这种形式中,公司与农户之间仅是一种简单的契约性商品买卖关系。可采用紧密型联结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带有专业合作性质,通过利润纽带或产权纽带(如股份制)等形式把企业和农户,把产供销、农工贸联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是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实施者,负责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并向农户提供农用生产资料和负责产品的加工销售,农户则按企业的要求生产,成为产业化中的“原料车间”,参与企业的最后利润分配。在发达地区,及有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的地方往往采用这种形式。这样做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也可采用半松散半紧密型的联结方式,由企业与农户共同建立生产基地,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民负责基地的生产管理,双方一般签有协议成合同,企业按保护价收购,使农户利润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水平,畜牧业、水产养殖业、部分经济作物种植业都可采用此形式。

2.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十分重视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是关键环节。那些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多(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劳动生产率高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科技开发等企业,往往能带动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综合开发。龙头企业的强弱和牵动能力大小,直接影响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成效。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形成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互相配合、分工合作的新型农村金融体制,增强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的功能。要切实采取措施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为龙头企业提供贷款,建立农业产业化贷款担保基金,为龙头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可以利用证券市场融资功能,将现有的一批已形成一定规模,效益良好、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企业推向股票市场,利用股票上市所募集的巨额资金,进行多种样式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政府应当在税收、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财政贴息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3.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重视品牌战略,积极扩大出口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中国农产品将面临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同时也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十分重视品牌战略的实施。当今世界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品牌是致胜之本。培育品牌,实施名牌战略是农业产业化的迫切任务。实施名牌战略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特色、杜绝以次充好,树立良好的质量形象,它既是保证产品质量,建立企业信誉的一种措施,又是拓展市场,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手段,也是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办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只有树立具有特色的名牌,加强宣传,扩大经营规模,才能成为左右国内市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巨头。

4.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重视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产品品质,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其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再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加工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扩大加工规模,带动农业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最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改良农业产品品种,调整农产品结构,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的科学技术进步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①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开发工作,鼓励上规模的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协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②加强现代农业良种开发推广工作,与农科院所、农业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引进名优特水果、蔬菜和粮食品种,建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养殖、花卉栽培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动农业技术进步。③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有偿承包”等形式,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农业技术推广落到实处。④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开发推广工作,适应市场细分化的需要,加强农产品新品种和加工业的适用技术开发推广,着重发展市场潜力大、加工增值多的产品、运用技术,并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5.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重视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也是政府职能转化的过程。政府应当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制定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维持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以保证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其次,政府要站在大市场、大流通的高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为分散的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保障。再次,地方政府要做好农业产业化的招商引资、产品展销、技术引进等服务工作,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要正确处理政府行为与农户(企业)自主经营的关系。农业产业化要真正面向市场,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要求安排生产,保持生产与市场的动态一致性,就必须避免政府代替农民(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避免政府干预过多,包揽过多。此外,规范政府行为,切实制止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等“三乱”行为,真正减轻农民(企业)负担,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注释:

①④安溪县茶果局:《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福建省安溪县安溪乌龙茶简介》。

②《2000年福建年鉴》第340页。

③《2000年福建年鉴》第177页。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征、李建平、郭铁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杜梅萍:“九五”留给“十五”的最大课题——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前线》2000.4。

3.谭静: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中国农业经济》1996.10。

4.董雅珍: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现代化,《江淮论坛》1996.6。

5.张开华:试论农业产业化的一般规律及政策导向,《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6。

6.王书芳:农业产业化:又一次经营制度的创新,《探索与争鸣》1997.11。

7.陈昭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研究,《调研世界》1998.2。

8.李刚、赵华安、李新香、阎方台:加快培育高素质经营型农民的若干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0.7。

9.沈筱敏:我国传统农业的分化与现代农业的成长,《农业经济问题》2000.4。

10.刘建华:立足闽东情发展农业产业化,《福建经济》2000.8。

第10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32号),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支农机制,切实促进农民增收,特制定如下贯彻意见。

一、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1、不断增加财政支农投入。下决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较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今年,省财政在年初预算支农资金较高增幅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再增加安排财政支农资金3000万元,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重点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增产增收计划”、“规模化养殖计划”、“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扶贫开发创新计划”的实施,尽快形成有效的

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从2009年开始,省财政设立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专项资金l亿元,并加大力度,整合各类支农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安全高效农业发展,促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量提高和质量提升,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同时,对农业投入的增幅按高于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安排,确保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

2、坚持多渠道增加支农投入。坚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高于上年,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的税收主要用于农村。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确保用于农业。土地出让金要实行分账核算、专项管理,确保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及时足额到位。积极探索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有效途径,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信贷担保、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领域。

3、建立市县财政增加支农投入的激励机制。市县政府要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坚持做到财政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健全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考核激励机制,对各市县落实投入政策、增加支农投入情况进行考核,对支农政策落实到位、投入增幅较大的市县,省上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支持,并在全省予以通报,督促和激励市、县增加农业投入。具体考核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4、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农项目投入。省级发改、财政及农口部门积极对国家扶持政策进行研究,按照国家财政支农投入的方向和重点领域,围绕《实施意见》确定的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做好规划,搞好论证,建立全省支农项目储备库,并及时将符合国家扶持方向和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市场机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项目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支农项目筛选上报,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农项目投入。

二、完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财政政策

5、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按照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原则,以马铃薯、果蔬、中药材、现代制种、酿酒原料等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为重点,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行“一村一品”、“一地一业”战略,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检测、认证和病虫害防治体系,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省财政通过新增和整合资金,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行动”,大力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增产增收计划”的实施,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6、支持发展规模化养殖。大力支持畜禽产业发展,重点从品种改良推广、规范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防疫体系建设、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以及畜产品精深加工等环节入手,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提高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安全水平,逐步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省财政通过新增和整合资金,围绕“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大力支持“规模化养殖计划”的实施,以加快发展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为着力点,进一步发挥畜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

7、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支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开展培训、营销、加工等,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支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和增收创造条件。省财政通过新增和整合资金,围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行动”,支持“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大、规模集约水平高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

8、支持农民技能培训。以农民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为基点和支撑,加大对培训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生产、就业和创业能力。建立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长效机制,在不断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将农业、劳动保障、扶贫等部门现有资金统筹安排,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围绕发展主导产业,支持养殖、种植、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务农技能,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省财政通过新增和整合资金,围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行动”,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推动劳务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9、支持扶贫开发。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围绕“扶贫开发水平提高行动”,支持实施“扶贫开发创新计划”,探索建立扶贫开发与其他支农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坚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同特色产业提升、革食畜牧业发展、二三产业推进、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加大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主导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

三、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10、稳定和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制度。

认真落实好有关粮食生产的各项惠农补贴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2008年省上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2.55亿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也从2007年的5.5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l2.9亿元,把农资涨价等因素给农民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在资金安排上向粮食产区倾斜、向种粮大户倾斜,并于春耕前一次性全部到位。

11、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加大小麦良种补贴力度,将补贴面积由2007年的l50万亩增加到2008年的800万亩。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小麦良种补贴实施范围,并探索改革发放管理办法,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手中。实施水稻良种补贴,从2008年开始,对全省水稻全部纳入良种补贴范围。省级财政不断增加投入,探索建立覆盖全省的马铃薯良种补贴政策,大力支持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马铃薯种薯质量,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进程。

12、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加大对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支持力度,使补贴政策覆盖到所有农业县。将马铃薯、玉米、油菜收获机械和奶业生产机械纳入补贴范围,同时,对于63个山区丘陵县区,放开手扶拖拉机的购置补贴。结合我省农机化发展的实际.增加5种机具,纳入农机具补贴产品目录,扩大机具选型范围。对14个部列保护性耕作县和9个马铃薯机具补贴重点县,安排省级补贴资金予以累加补贴,进一步提高补贴比例和补贴标准。

13、加大生猪生产补贴力度。提高能繁母猪饲养补贴标准,由2007年的每头50元提高到l00元。继续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对生猪生产大县的母猪开展人工受精给予补贴。

14、加大奶业生产补贴璃度。加大奶牛良种补贴力度,将全部能繁荷斯坦奶牛纳入补贴范围。继续实行后备母牛饲养补贴,对享受奶牛良种补贴改良后的优质自繁荷斯坦后备母牛给予一次性补贴。将因患布氏杆菌病、结核病而强制扑杀的奶牛纳入畜禽疫病扑杀补贴范围。

15、落实完善退耕还林补贴政策。认真落实退耕还林粮食补助、生活费补助政策,及时下达拨付资金,足额兑现到退耕农户手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对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的退耕农户,继续安排资金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同时,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以及补植补造,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迸一步创新财政支农机制

16、认真落实能繁母猪保险和奶牛保险政策。根据财政部《关于2008年度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在2007年全省开展能繁母猪保险的基础上,2008年,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落实配套资金,继续做好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工作。同时,实施奶牛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按照中央承担保费30%,省财政承担20%、市县财政l0%,养殖户承担40%的比例,对全省存栏良种及改良奶牛实行保险保费补贴,具体保险金额按照保险监管部门备案的标准分档次确定。在具体实施保险补贴政策时,鼓励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积极参与。

17、积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和直接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玉米制种、啤酒大麦和设施农业等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促进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规范农业灾害救助机制。各市(州)也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将农业保险与其他惠农政策和农业信贷政策有机结合,引导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稳步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保证保费补贴资金发挥积极作用。

18、积极开展农业信用担保试点。为了进一步支持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2008年,省财政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大信用担保资金的投入力度,整合建立财政支农信用担保资金,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建立信用担保奖励机制,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供信用担保,逐步缓解融资难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9、扩大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民办公助”范围。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民办公助、加强建设”的原则,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落实省级配套资金,进一步扩大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民办公助”范围,建立以政府补助为引导、群众自愿投劳为主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纽带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制,支持全省实施雨水集蓄利用、高效节水灌溉、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其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20、积极推行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方式。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和养殖小区建设,积极推行财政贴息的支持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其他资金投入。对地方投资建设的农业产业化加工项目,经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会同财政厅共同考核后,按照实际投资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以奖代补”资金奖励。对旱作农业专项资金,按照县(区)超额完成面积、技术规范程度等指标,在认真考核的基础上,拿出一定数额通过“以奖代补”方式予以奖励。建立以县为主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在对试点县进行考核的基础上,按考核评价结果给予“以奖代补”资金奖励,积极引导和推进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

21、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制定出台《甘肃省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方案》,不断拓宽支农资金整合渠道,逐步扩大资金整合范围。积极探索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有效途径,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建立整合支农资金的部门协调配合工作机制,落实部门责任,加强部门协作,对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性质相近、使用范围一致的各项支农资金进行整合,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七项计划”以及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集中投入,积极发挥支农资金规模效应。积极研究、探索支农资金

整合的体制机制性措施,进一步扩大以县为主支农资金整合的试点规模和范围。坚持通过项目带动市县支农资金整合,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为平台,探索建立市县支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2008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在2007年19个的基础上力争达到40个以上,2009年达到60个以上,从2010年起,全省各县(区、市)全面推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22、探索建立责权明确的支农项目审批权下发机制。积极探索下放项目管理和资金审批权限的改革,实行项目备案制度,充分发挥基层财政的支农决策作用,建立支农权利和责任对等的工作机制。

五、强化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机制

23、推行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方式。在进一步总结和完善秦安等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逐步推行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办法,即对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助、能繁母猪补贴、农村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村干部报酬、农村特困家庭医疗救助、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各项惠农补贴,在不改变主管部门各自管理财政补贴的政策宣传解释权、补贴对象认定权、补贴金额确定权和补贴程序核定权的前提下,由财政部门将各类补贴的项目、标准、金额、领取时间、地点和方式以“一册明”通知到户,以“一折统”发放到户,减少中问环节,确保各项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

24、积极推行支农专项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支农专项资金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将资金由市、县财政局直接支付到供应商或农户。参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付管理办法,县级财政(国库)部门选择一家银行,开设支农专项资金特设专户,专门用于中央、省、市下达支农专项资金的直接支付管理。

25、积极推行支农资金县级报账制和政府采购制度。在没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地方,比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方式,全面推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并由县财政局直接支付项目实施单位,减少中间环节,杜绝部门、乡镇截留挪用。对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支农专项资金中,用于物资采购的支出,统一实行政府采购,保证支农资金的专款专用。

26、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机制。牢固树立“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投入、抓资金管理就是抓使用效益、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安全”的新的理财观念,切实把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与扩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制定出台《甘肃省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逐步实现支农资金分配与绩效考评挂钩。充分利用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机构的力量,加大对重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支农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六、建立持续增加“三农”信贷投量的长效机制

27、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扩展信贷服务功能,全面推开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发挥地方金融优势,引荐省内外银行和外资银行投资参股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扶持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机构等其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推动邮政储蓄银行各级分支行构建信贷支农服务体系,促进邮储资金回流农村,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多渠道增加农村信贷投放。

28、培育农村大客户集群。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培育优质骨干客户集群战略,立足县域,依托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吸纳信贷资金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大客户集群,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业务新的增长点。

29、监测考核涉农贷款增量。督促各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制定落实扩增农村信贷目标规划并逐年进行跟踪监测,优化城乡金融资源配置,2008年--2012年5年内,实现全省涉农贷款增幅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增幅,涉农贷款规模跨上千亿元台阶,涉农贷款占比达到32%以上的目标。

30、强化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功能。把农业银行县域支行打造成支持“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的平台,适当扩大中小法人客户和个人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权、授信和单笔信贷业务审批权。按照“稳定县域”原则尽快完成农村信用社以县(市)统一法人改革,加快向农村银行类机构过渡步伐,构建有利于增加“三农”信贷投放、有利于按重点产业和区域布局配置信贷资金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合理确定县级法人机构的信贷决策权。

31、进一步完善解决“贷款难”的信贷政策。突出支持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信贷工作目标,指导农村金融机构适应“三农”和县域客户特点,注重和强化用信人的个人品行和能力、信用记录、经营稳定性、发展前景等信息,最大限度简化“三农”和县域客户申请用信的资料和手续。在银行业机构全面推广小额信贷制度,放宽小额贷款对象、用途、期限,提高小额贷款额度和受益人群。在县域以下基层机构推行“阳光信贷工程”,公开信贷政策、条件和程序,简化小额信贷业务流程,提高办贷效率。

3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推动农业银行县域支行和基层网点采取多种有效服务模式向乡镇以下延伸信贷业务。继续深入开展评定“信用户”、创建“信用村镇”活动,提高信贷服务进村入户覆盖面。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引导农户和农村小企业自愿联合出资建立担保基金,发展互质的担保组织,发展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财政、担保公司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联保体,形成更为紧密的联保体系和模式,增大联保贷款额度。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行银行卡业务,扩大农民工银行卡覆盖面,增加ATM等自助设备布放,方便农民办理金融业务。

33、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鼓励农村金融机构间开展银(社)团贷款,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合作,解决单一金融机构无力满足较大规模项目融资需要的问题,分散信贷风险;鼓励大银行向小金融机构批发资金,支持农村小金融机构利用大银行的产品和资金开拓业务。

七、统筹协调、构建信贷助推机制

34、建立财政、金融联动机制。配合财政资金主要使用方向和贴息政策,利用发展县域和农业担保机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有利条件,调整、优化信贷投向,逐步形成各渠道资金投入的配置模式。

35、研究完善鼓励民间资本、城市资金投资农业的信贷助推机制。鼓励城市企业和个人采取联营、参股等形式带资投资农业企业和农业开发,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督促、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制定并完善城市企业、个人及回乡农民工投资农业企业和农业开发项目的信贷政策和办法,形成一套成熟的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运作机制和模式。

36、加强监管推动。各金融监管部门围绕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目标要求,对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业优势产业、优势产区的信贷投量及效果、涉农贷款规模和增量进行监测分析,对信贷营销策略和风险管控措施进行总结评比,把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考核评价农村金融机构加强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重点推动。省政府金融办联合甘肃银监局,对各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工作开展年度考核评价,不断完善工作措施,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优化人力资源、信贷资金配置,完善内部考核办法,实现涉农贷款业务规模、速度、结构、质量、效益指标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八、坚持并完善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管机制

37、严格控制政府管理的农资价格上涨。继续对主要化肥品种尿素、磷酸二铵出厂价按保本微利的原则实行最高限价控制管理,并对流通环节实行差率控制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统一制定的农用柴油出厂价格,同时采取有效的价格政策保障农用市场供应。进一步加强主要农资市场价格监测。

38、加强农资价格监督检查,落实扶持农资生产的价格优惠政策。每年春耕期间开展全省农资价格专项检查,开展惠农价格、收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市场巡查力度,严肃查处农资生产、流通企业不执行农资价格管理政策及哄抬价格的行为。监督供电、供气、运输等企业落实国家对化肥生产用电、用气、化肥铁路运输的价格优惠政策,纠正不执行国家优惠价格政策的行为,促进农资生产和农民增收。

九、建立工作保障机制

第11篇

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北大荒核心区的黑龙江省宝清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宝清县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主题,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人民安居乐业,产业兴旺发达,农业快速提升,农村和谐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形成了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集大规模、大景观、大自然于一身的宝清县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发展模式。

深入分析和总结“宝清模式”,不仅可以破解“粮食生产大县,经济发展小县,财政收入穷县”的怪圈,形成粮食主产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走上特色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道路,而且有助于引导粮食主产区形成绿色、环保、生态、文化、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对粮食主产区实现由保障功能向生态功能、富民功能、休闲功能延伸,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宝清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宝清模式”要义

一产强化,持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宝清现代农业发展条件极其优越,全县耕地面积达到260万亩,且绝大部分集中连片分布,加之人口少,人均耕地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具有实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五”以来,宝清县持续推进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现代大农业转型升级,粮食主产区的基础地位获得了稳固发展,形成了一产强化的格局。

二产带动,打造现代农业“旗舰产业”。着力打造“量质并举,加工带动;精品依托,品牌带动;产业集聚,园区带动”的农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经过多年的努力,宝清县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宝清农业的“旗舰”产业。

三产提升,拓宽农业服务空间。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宝清县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市场交易等现代服务业,健全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交易中心,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体;同时,充分挖掘本地悠久的农耕历史、独特的农业风光,大力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弘扬宝清特色农耕文化,着力提升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促进一产三产化,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三化同步,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宝清县近年来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投入巨额财政资金助推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获得大幅增长、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二)“宝清模式”的主要做法

第一、巩固农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规划先行,统筹实施。以《宝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总纲,统领农业、农村、农民各项事业发展,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提高,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二是狠抓基础,强化粮食生产能力。紧抓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契机,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扶植农机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完善种粮补贴制度、开展高产创建示范,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总产和单产水平都获得了大幅提升。三是依托示范园区,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标准化的区域性生产基地,发展各级各类科技示范园区30多个,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发展订单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支持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向种养大户、科技大户、农机大户、致富大户和农村合作组织集中。目前,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5.8%。五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不断加强防洪、灌溉、排涝为主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土地整治工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基地)建设工程、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工程、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六是坚持市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旱改水、豆改米”两大工程,调整大豆、玉米和水稻这三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大豆种植面积,发展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结构调整成效初步显现。七是打造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架起农户与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初步成效,构建起“龙头企业+种植基地+合作组织+农户”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和利益联结机制。八是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推进农家书屋的建设,设立村级科技培训室,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每年培训科技示范户1.33万户;加大技术推广示范工作,向农户传授、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

第二、集成优势资源,发展品牌农业。大力推进品牌农业,实现外来强势品牌与本地原生品牌、产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农业品牌与休闲品牌的融合发展。一是产品标准化:发挥机械耕作优势,打规模牌标准牌。以农机专业合作社试点为抓手,大力推进以北岗为代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构建了生产过程“八统一”的标准化生产操作典型模式,增强了农产品整体品质的一致性,成为构建农产品品牌的基础。二是品质高端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打有机牌绿色牌。把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作为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启动点,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运作,使绿色产业成为农产品品牌创升的新亮点。三是机制市场化:引入强势品牌,培育原生品牌。坚持实施内外联动的品牌战略。引入五芳斋、北大荒、宏达生物、南华糖业、台湾谢氏等知名企业和优势品牌,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集群,优势品牌快速发展的格局。以生产大户、合作社、农村集体组织等为载体,发展村办、社办企业,积极培育原生品牌。四是特色集聚化:依托特色资源,延伸壮大品牌。实施“品牌牵引”战略,把培育特色作为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举措。以优质产品资源为基础,聚合产业信息资源,搭建交易平台,构筑独有的品牌地位,成功打造了“宝清大白板”白瓜籽、东北黑蜂系列产品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和“宝清•中国白瓜籽大市场”。宝清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白瓜籽集散地。

第三、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业。一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重点扶持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白瓜、甜菜、畜产品等优势主导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发展,制糖、稻米加工、大豆浸油、玉米深加工、黑蜂蜜加工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扶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参股等方式,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农产品产区集中,促进企业集群集聚,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业主导产业地位。二是强化产业链建设,带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依靠独有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增加投入、自建生产基地,生产加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建立健全企业生产操作规范和流程,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记录,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追溯制度。三是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鼓励龙头企业集成基地和企业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形成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研究开发促进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积极培育专业市场,建立现代农业市场流通体系。以专业市场为引领,以商贸物流为重点,加快一产与三产服务业的融合。按照“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思路,建立健全以农资大市场、果蔬批发中心、杂粮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中心为主,“立足宝清、辐射三江、面向远东”的现代农业市场物流体系。

第四、立足县域实际,发展休闲农业。一是普查旅游资源,规划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宝清县全面普查县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编制《宝清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完成了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设计;着力打造湿地生态游、龙湖休闲游、现代农业观光游、红色革命教育游、北大荒知青文化游五大优势旅游品牌;编制了宝清山水观光两日游、三日游专线,并完成线路的推介工作,丰富旅游产品。二是提升发展规模,旅游效益持续显现。完成一系列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梨花山庄、劝农瓜果采摘园、龙湖生态休闲山庄、四合屯朝鲜民族风情园、垂钓园等一大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休闲农业规模不断加大,游客接待能力不断提高,效益显著提升,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成效显著。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休闲农业影响力。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宝清特有旅游资源、产品和服务;举办“观鸟节”、“南瓜文化节”、“东北秧歌节”等农业节庆活动,挖掘节庆内涵,做大节庆经济;打造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扩大宝清旅游知名度。四是健全休闲农业服务设施,规范休闲农业发展。从扩大产业规模着手,重点支持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大力提升休闲农业服务规范化水平、积极引导县内各大酒店宾馆提档升级,实行星级化管理,提高休闲服务水平;引进知名旅行社。

第五、传承农耕文化,建设乡村文明。一是科学制定规划,强化农村文化发展措施。制定了《宝清县乡村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组织机构,建立了宝清县群众性文化活动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任组长。强化推进措施,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乡村文化建设相关制度,把乡村两级领导干部的年终考核与文化工作政绩挂钩,严格兑现奖惩。二是加大设施投入力度,搭建乡村文化活动大平台。上下联动,争取扶持。积极向上争取建设资金,加强同包扶单位的联系,获得上级领导和包扶单位的重视和支持。集体投入,一事一议。乡村两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成立乡村两级文体协会,对乡土文化人才进行专门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全县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加强文化群体建设,组建乡村文化活动新载体。通过打造秧歌队、成立文艺剧团等文化传播载体,开展“天府之声”、“咱村也有文艺人”等系列乡村文化活动,在壮大地方文化团体的同时,使传统音乐、舞蹈、二人转等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四是开展全民文化活动,打造乡村文化活动品牌。活动开展经常化。根据不同文化形式,科学安排活动时间,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参与主体全民化,无论是清晨傍晚,还是春夏秋冬,随处可见群众活动的身影,每逢重大节日,必有全民参与。五是建设文化休闲场馆,打造农耕文化传承平台。将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成现代规模集约农耕文化展区,将大荒原、大森林、大湿地、建成绿色生态文明展区,将临山滨水地区建成农耕休闲文化展区,将城区“五馆”建成农耕历史文化重点展区,将专业市场建成现代农业物流展区。

第六、紧抓典型示范,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典型引路”,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采用“典型引路”的办法,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的村作为全省试点村,为全面建设新农村树立样板。合理引导农民建房,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在全县145个行政村,逐步打造30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中心村。二是强化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环境整治为抓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推进农村各支道硬化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供电网络、垃圾分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农村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发展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炕连灶、节能炉等农村能源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三是发展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组织程度。目前已经有各类农民合作社98个,特点是:一是规模大,多是跨村联合;二是综合服务能力强,通过农商联合和规模化购销,既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又为农民争取了利润盈余返还,同时为企业参与农业提供了有效途径;三是合作社发展具有活力,具有较厚的积累。四是强化区域内外交流协作,推进资源互补利益共享。主动加强与周边市、县、农场和森工系统的交流协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制定完善合作机制,重点推进十万亩果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重大县场合作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得、品牌共创、县场共赢,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五是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以“优先、快速、超前”的原则发展教育事业,全力打造三江地区宝清教育品牌,优质办学综合实力得到提高,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大力开展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新型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农民提前10年享受了养老优惠政策,60周岁农村老年人不需缴费,每人每月即可领取由政府全额补贴的55元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维护农民民利,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民主建设得到了加强。

第七、加强农业生态保障功能,提高生态服务价值。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力促七星河湿地进入世界湿地名录,东升湿地晋升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深入实施绿化工程,持续推进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生态走廊建设和流域治理。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以循环农业为基础,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办好种养结合及种养沼配套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园。

宝清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生产保障更加有力。粮食生产大幅提升。近年来,宝清县粮食作物面积逐年增加,粮食总产量不断提升,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210万亩,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7%。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品牌形象初现。形成了宝清镇蔬菜、七星泡烤烟、夹信子毛葱、七星河甜菜、龙头红小豆、小城子南瓜、尖山子西香瓜七大特色产业基地。“宝青红”红小豆、“宝清大白板”南瓜籽、“宝石河毛葱”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宝清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红小豆系列产品生产之乡”和“中国宝清大白板系列产品生产之乡”。产业化经营水平取得较快提升。到2010年末,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带动基地农户5.6万户,基地户均增收2000元,带动城乡人口25万人。主要粮食作物的标准化生产取得突破,农业标准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

二是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畜牧养殖业占第一产业比重由31%提高到42%,精深加工业占比明显提高,成为宝清农业的主导产业。种植业内部实施“豆改米、旱改水”等工程,减少大豆近100万亩,增加玉米55万亩,水稻9万亩,优势高产粮食作物和绿色、有机、无公害作物种植规模显著增加。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第六产业”快速发展。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施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战略,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农业与工业融合快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迅速,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农业与服务业融合持续推进,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综合效益快速显现。宝清县现代农业已经成为1×2×3的“第六产业”,推动了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进程,构建了“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是畜牧业稳步发展,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2010年,宝清县规模化畜牧养殖场较“十五”末期增加了34个,畜牧业产值超过20亿元;通过对养殖投入品的监督检查、养殖环节的监控、产品质量的监测、供销渠道的监管等流程实施精细管理,构筑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采取多重拉网式监督检查,确保了连续多年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五是“三品一标”规模逐步扩大,形成农产品优质产区。以“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为代表,“三品”认证面积突破20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1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面积100万亩,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4%,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面积43万亩。获得绿色、有机、无公害认证的食品证书56个,认证产品涵盖大米、大豆、食用油、杂粮杂豆、蔬菜、山特产品、水产品等。建成1个国家级有机食品标准化示范园区,1个省级有机食品科技示范项目,建设了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

六是品牌体系初步建成,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依托县域优势资源,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和引进外部优质品牌,带动宝清农业发展的品牌经营战略。已经培育了具有品牌高端化特征的宝清红小豆、白瓜籽及毛葱等名牌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五芳斋、北大荒等国内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优势品牌聚集发展的品牌体系,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七是现代农业格局初现,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通过推进土地流转,有力推动了宝清县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通过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机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过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优势主导产业持续壮大,农业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技术含量与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初步形成“粮食产业稳步发展,加工农业扎实推进,休闲农业快速腾飞,现代农业全面进步”的发展格局,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农民收入显著增长,致富渠道更加多元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宝清县始终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将更高的附加值保留在农业领域。一是积极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涉农补贴,充分保护国家粮食主产县的农民种粮积极性;制定地方性产业发展引导政策,鼓励农民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农民转移性收入大大增加。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积极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农民种粮直接收入持续增加。三是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民合理流转土地,完善土地流转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四是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实施“一加二”战略,促进农业与关联工业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显著增进农民就地就业,农民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五是利用山水林河等农业生态资源,实施“一加三”战略,促进农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发展空间,丰富休闲产业形态,休闲消费持续增长,农民休闲农业经营性收入稳步增加。六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提供多种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从事非农就业,拓展多重渠道,积极引导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就业,农民务工收入显著增加。依靠多种措施多重并举,农民的收入渠道持续拓宽,农民的收入获得了显著增长,非农性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持续增加。2010年,宝清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190元,超过同期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38%,有10个村超过了万元。

(三)以点带面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

一是重点示范村建设成效显著。宝清县有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10个,示范村1个;市级试点村3个,县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个。以北岗村、七星河村两个省级重点示范村为代表,投入资金1.6亿元,完成和在建新农村项目120余个,村级基础设施和村屯面貌发生了极大改变,饮用水安全达标率、有线电视入村率和通讯覆盖率达到100%,北岗村已建成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2008年,宝清县被评为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升级先进县”,连续五年获双鸭山市新农村建设第一名。

二是中心村建设快速推进。组合全县145个行政村,逐步打造30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中心村。在不断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开展了“农村三项重点工程”,全县农村自来水入村率达到84%,行政村通村路硬化率实现100%,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2%。

三是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宝清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构建新型农村卫生合作医疗体系,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未完待续)

“宝清模式”的主要启示

宝清县坚持拓展农业功能,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道路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一是以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对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宝清县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60%,科学技术成为助推宝清农业腾飞的重要引擎,显著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

二是以合作理念推动农业,增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业生产的作用,扶持壮大农机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通过多种合作方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规模种植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延伸合作组织职能,大力发展社办经济实体,加快合作组织功能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拓展,从组织生产向开拓市场延伸。

三是以品牌建设提升农业,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识农产品保护力度,拓展产品品类,扩大优势品牌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断培育新的农业品牌。鼓励和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包装设计档次,统一品牌标识、落实品牌管理主体,构筑高端品牌和明星产品,增强品牌市场竞争力,提升区域产地品牌价值。

四是以调整结构振兴农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水平。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支持创建优质高产种植示范小区,带动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林果种植、林下经济等,扩大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实现了农业结构优化、农业效益提升、农民收入增加。

五是以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积极培育新农村建设主力军。根据农业需求和农民需要,大力实施“专业农民培训”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引导和鼓励各村屯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转变农民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形成文明的民风民俗,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村进步的主力。

(二)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创新发展现代文明

一是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挖掘利用文化资源。通过实施“文化大县”、“文化名县”战略和乡村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积极积聚和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发展文化事业,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

二是坚持突出地方特色,保护传承特色农耕文明。积极发挥黑土地规模生产文化和独特东北乡土文化资源富集优势,以特色为核心,以文化为内涵,以传承为目的,保护和发展本地特色的农耕文明,成为宝清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丰富农业产业形态、建设现代乡村文明的重要基础。

三是融合自然人文资源,着力创新培育现代农业文明。着力发挥现代规模化农业生产、一二三次产业融合、新农村与新社区建设的成果,促进培育现代农耕文化、现代农村风貌、现代社区文明。密切现代农耕文明与农业发展的联系,不断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文明。

(三)在农业功能拓展中,实现产业快速融合

一是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打造生态产业新模式。立足“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完成《宝清县生态县建设规划》,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是持续提升农业产业,凝练产业发展新抓手。一抓生产基地,二抓重点产业,三抓龙头企业。以基地为基础,以企业为龙头,以产业为核心,发挥龙头企业“连基地、带产业”的作用,建立一批规模大、质量高、专业化的区域性生产基地;形成大豆、玉米、水稻等十大农业重点产业;培育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大的做强,强的做优,优的做精,精的做出品牌。

三是坚持拓展农业功能,增强农业发展新动力。依托农业生产基础优势,持续拓展农业功能,快速推进产业融合。一是实施农业与关联工业融合,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升级转型;二是实施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大力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

(四)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彰显农民主体地位

一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建设和谐乡村。宝清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民生为根本的理念,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观能动性;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不断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增进广大农民的科学技能、经营本领;大力完善农村保障体系,保障广大农民各项权益,大大增进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维护乡村环境的积极性,改进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有利于和谐乡村的建设。

二是加大多方投入力度,重视乡村全面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宝清县把乡村的社会、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强村镇文体设施建设和文体队伍建设,组织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形成了生动和谐、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生活氛围,营造了良好的村风民俗,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在三化同步发展中,推进城乡统筹协调

一是坚持挖掘利用资源,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实施以工补农。立足区域的丰富煤炭、油气等自然资源,加速工业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持续显著增强。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保障了以工补农战略的顺利实施,确保了宝清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持续增加,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二是紧抓中心村镇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实施以城带乡。以中心镇村建设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为重点,加速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融合。中心镇村的建设加速了资源要素集聚,促进形成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形成了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人口不断集聚,服务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发展,城乡统筹一体化显著推进。

三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实施以业兴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有力助推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中心镇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现代农业企业和园区不断聚集。产业基础的不断发展,为农村居民就地就业创造了新岗位,加速了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心村镇聚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持续巩固。

(六)在资源有序利用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齐抓并举。坚持立足资源条件,发挥环境优势,突出人文特色的思路,“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合理有序利用资源潜力,运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到资本、资本到利润的转变。

二是坚持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齐头并进。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依托生态优势,加大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机农业等生态、立体农业。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宝清模式”的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强化地方品牌意识,加速品牌农业发展宝清对品牌农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以县情为基础的品牌农业路上,宝清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一是强化区域品牌意识,建设保护农产品公用品牌。宝清县有资源富集的优势,但大品牌的理念还需深入和强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有待突破。

二是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丰富农产品品牌内涵。应大力开发农业文化功能,提升农业产品品牌为地域文化标志品牌,推动农产品品牌保持长久活力。

三是优化利用品牌资源,融合农业品牌与休闲旅游品牌。应将品牌农产品有效融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之中,实现农产品品牌与休闲旅游品牌的有效融合。

(二)进一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休闲农业升级宝清县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体系、发展规模、发展模式、文化内涵等方面,急需提档升级。

一是整合资源,打造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为前提,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打造“北大荒休闲农业和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二是因地制宜,总体布局。北部以依托湿地自然保护区,打造湿地生态乡村旅游区;东部开展和农场的区域合作,打造北大荒知青文化农场体验区;南部依托森林和水库资源,打造森林滨水生态旅游度假区;西部依托炮台山古城遗址,开展古文化游。

三是依托文化,培育品牌。应立足深厚文化底蕴,打造北大荒文化产品,树立“一个宝清县,半个北大荒”的区域品牌形象;以生态、农耕、红色文化等为主题,分别打造生态、农耕、红色旅游等品牌。

四是丰富业态,创新模式。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发展功能齐全、环境亮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园;挖掘包装民俗乡土文化,推进民俗村发展。全面提升农事节庆内涵,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通过丰富休闲农业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就业富民功能。

(三)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大力拓展农业功能宝清农业要坚持产业化、特色化、生态化方向,持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加速“三次产业”融合。

一是与产业化融合,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形成三次产业紧密结合,产业链条顺畅衔接,点、线、面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大幅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二是与科技化融合,进一步推进科技兴农。将高新技术和装备不断融入到粮食主产区的规模化生产经营之中,向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渗透和扩散,改良现有农业产业,培育形成新兴农业产业。

三是与服务化融合,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保障能力。应将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建设一支全能型、高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服务业队伍,实现农业服务的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

四是与信息化融合,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信息平台。以整合资源、实施共享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建起覆盖全县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区域文化、特色产品、农业品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完善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构建农业信息管理体系,推进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平台服农、支农、强农力度。

五是与品牌化融合,进一步壮大现代农业品牌体系。要继续加大文化创意投入,实施品牌创意战略,提高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将“打造知名品牌,培育知名企业”作为宝清农业发展的着力点。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强县”的良性品牌发展之路。

六是与生态化融合,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积极探索宝清县农业主体功能分区,科学规范农业资源开发。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建立一批生态农业示范村镇,开发多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四)进一步突出差异多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坚持乡村建设多样化。宝清县新农村建设应该遵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体现多样性的统一,避免单一模式的趋同现象,以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拓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

二是坚持社区文化本土化。依托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文化实践,积极引导和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融合,推动乡土文化、社区文化创新发展,避免把城市文化、现代文化简单地移植到乡村。

三是坚持乡土文化体系化。围绕“文化大县”、“文化名县”战略目标,协调推进文化建设,以“大湿地”、“大森林”、“大冰雪”为特色的生态文化;以“大粮仓”和黑土地规模经营为特色的农耕文化;以地方戏曲和群众文化活动为特色的乡土文化;以抗联和珍宝岛等战争遗址为标志的革命文化;具有历史价值和名人效应的知青文化;具有历史价值和现代农业示范价值的农场文化;以挹娄文化为主要的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以全民参与为主要特征的群众文化。坚持乡土文化体系化,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文明,服务新农村建设。

宝清县新农村建设愿景

一是立足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硕果累累。农业资源得到利用保护,清洁生产得到大力推广,循环、低碳、生态农业成为现代农业重要形式;乡村环境更加洁净、清洁能源普遍应用,农村生态环境面貌一新,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呈现出“林茂谷香,水绿天蓝”的秀美景观,“一个宝清县,半个北大荒”,成为北大荒原生态文明的传承发扬地。

二是立足完善基础设施,经济区位优势卓越。未来国家将持续加大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宝清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支线机场为主的立体、便捷交通网络体系将陆续建成,形成“立足宝清县,辐射黑龙江,放眼东北亚”的优越区位,宝清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将成为我国东极旅游重要目的地和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三是立足推进“三化同步”,“三农”基础扎实稳固。区域经济一体化显著推进,整体经济持续反哺“三农”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突破,中心村镇带动“三农”更为强劲;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全面形成“产业化依托城镇化,现代化发展产业化”的新格局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新态势。

四是立足农业功能拓展,产业融合更加高效。绿色农业保障力强,加工农业蓬勃发展、休闲农业多点开花,科技农业动力强劲,景观农业独特优美,创意农业内涵丰富。基本形成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宝清农业功能拓展将更加高效,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农业基础更加巩固。

五是立足全面推进原则,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各项设施更加完善,设备更加齐全,形成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明交织、教育科技与文化卫生全面发展的局面。宝清县乡村文明蒸蒸日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呈现出“村风民俗谱和谐,乡容村貌树新风”科学发展态势。

六是立足提升农民素质,新农村建设人才济济。农民教育培训、科技示范体系完善、机制健全、合力强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成为宝清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主体。宝清县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

七是立足提升幸福指数,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乡村文明持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农村建设形成“整洁村庄点缀绿色自然,幸福农民乐业广阔田园”的优美画卷,宝清新农村发展欣欣向荣,成为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的率先实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