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2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经营能力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药企业;绩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21-01
我国加入WTO后,医药企业一直保持着较快速度的发展状态,但是在国际市场中,明显缺乏规模和竞争力。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决定着企业的长期发展,探讨和分析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对于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企业本身的生产能力水平和外部的市场竞争环境共同决定着企业的绩效,考察医药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入手。
1影响医药企业绩效的外部因素
1.1经济体制
指国家运行的经济体制以及与企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相互独立,自由竞争,产品价格由市场主导,国有企业相较于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也有一定的自利,最终的企业利润比较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成果。因此,市场化程度不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不同。
1.2国家政策
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家对污染控制和环境方面的管理措施、对企业垄断的态度、以及规范企业行为或对某种技术扶持的相关法规等,对企业发展方向和绩效目标的准确定位提供具体思路和方法。
1.3市场竞争环境
指企业所处的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包括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状况、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程度等,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经营绩效。
2影响企业绩效的内部因素
2.1企业规模和组织结构
理论上讲,医药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规模过小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规模大了就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使得扩大规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低于增加的成本,得不偿失。当且仅当企业规模扩张带来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绩效达到最优。而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与资本规模和企业发展战略相协调,否则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发展。
2.2人才管理
人才是直接推动医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对企业成长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高素质的领导集体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引导企业快速发展;研发与技术型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能帮助企业创造有价值的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经营能力。
2.3财务管理策略
企业采取谨慎还是积极的财务政策,以及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企业绩效都有重要影响。如投资战略、筹资政策、股利政策以及资金运营管理等,不但影响企业的绩效,对企业绩效的计量也有重要影响。
2.4研发投入与创新机制
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是医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对医药企业而言,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是企业获得可持续盈利能力的保证,也是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只有保证一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企业才能发展,因此对企业绩效有重要影响。
3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选取企业绩效指标时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衡量,不但要考虑企业的利润,还要考虑企业获取利润的资金成本和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因为本文的目的是考察影响公司绩效的各个方面因素,只要抓住了绩效的关键指标,就可以实现我们的分析目的。基于以上分析,在对绩效指标的选取上,本文选择以下关键指标作为公司整体绩效的有效代表。
一般来说,企业绩效应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等方面。其中盈利能力是综合绩效评价的核心,经营能力是提高企业绩效的途径,偿债能力是反映企业资产安全的重要体现。
3.1盈利能力
无论现在还是未来,盈利永远是企业的第一目标,也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指标可以反映。从持续经营的角度看,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就要赚取足够的利润,用于支付利息和分配红利。因此,企业的盈利能力是评价企业绩效的核心内容。
3.2经营能力
企业的经营能力即企业资产的周转情况,可以反映的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用来评价企业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从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上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者的经营水平,是企业绩效评价不可或缺的内容。
关键词:发展能力 模糊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市场主体从数量和规模上整体呈上升趋势。截至2014年10月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6 748.24万户,同比增长13.85%,注册资本129.97万亿元,同比增长32.54%。其中,企业1 756.72万户,同比增长18.40%,注册资本124.53万亿元,同比增长32.47%。生存、发展与获利通常被认定为现代企业追求的目标,可见发展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它是企业实现盈利的根本途径。发展能力也称增长能力,是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企业应该追求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增长,这就需要管理者利用股东和债权人的资本进行有效运营,合理控制成本,增加收入,获得利润,在补偿了债务资本成本之后实现股东财富增加,进而增加企业价值。随着企业股权社会化,对企业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越来越重要。本文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试提出一种科学有效、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的企业发展能力评价方法。
一、企业发展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企业发展能力进行正确、客观评价的基础和核心。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取决于内外部多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文化、经营能力、财务状况、创新能力等。
(一)企业文化因素。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人事任免,甚至员工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惯等都会受到企业文化强有力的影响。因此,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作用:
1.导向作用。即传播某种观念、培育某种行为,解决人们在观念、感情、情绪、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引导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做出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行为,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凝聚作用。首先,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F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有助于降低部门壁垒,减少协作成本。
3.激励作用。共同的价值观念使企业员工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价值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其产生的精神激励作用将超过物质激励效应,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二)企业经营能力因素。企业经营能力是企业对包括内部条件及其发展潜力在内的经营战略与计划的决策能力,以及企业上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能力的总和。经营能力的持续提升是企业的生存之本。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任务。具体评价因素有:
1.组织结构力。组织结构是组织运行的载体,实现了组织成员在权、责、利之间的动态平衡,本质是一种协作关系。良好的协作不仅可以保证资源和信息流通的有序性,而且还可提升组织资源在实现其价值目标上的效率和作用。
2.组织传播力。传播力作为一种生产力,包括组织内外的沟通和宣传能力。在当今社会,企业越先进,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就越重视传播;企业传播的方式和手段越先进,企业的传播力就越强。企业传播力有助于推动企业的组织变革、改变组织社会形态、经营结构,从而发展成为先进的生产力。
3.组织科技力。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中,新的科学技术帮助现代企业实现了产品结构、功能、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和提升,帮助企业开辟了新的产品领域,这将大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组织知识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知识是先进的生产力。企业应时刻加强自身的交流与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提升自己的观念、技能、业务流程等,努力转变为一个成功的学习型组织。
(三)企业财务能力因素。企业财务能力是评价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企业价值要获得增长,不仅要依赖于股东权益、利润、收入和资产等方面的不断增长,还要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获得可持续增长。因此,财务能力分析需要计算相关财务指标,并对指标进行相互比较和全面分析,以此综合判断企业整体的发展能力。具体指标如下:
1.经济增加值(EVA)。经济增加值是在股东权益增长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等于税后净营运所得减去原有债务和股权资本的机会成本,是衡量股东利润增长额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在实现股东财富增长时,必须考虑原有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带来的机会成本的大小,将机会成本和实际成本结合起来,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2.净利润增长率。净利润是企业利润总额在扣除所得税费用后由企业所有者拥有的剩余权益,是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结果。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本期净利润相对上期利润的增长变化情况,是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净利润的增长幅度较大,未来发展能力较强。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企业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为企业战略战术的制订、执行与考评提供依据,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其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
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现代企业非常重视以下八个因素:顾客满意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
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
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
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将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与此相适应,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应以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竞争力、发展能力,奠定牢固基础为基本出发点,形成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目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而不应拘泥于一时的、短暂的得失。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对审计全过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同时重视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思想之一。评估固有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财务报表各部分发生错报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征:(1)重心前移。基于客户战略系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前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2)风险评估重心转移。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3)风险评估方式的改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4)风险评估结构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风险分析从零散走向结构化。(5)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的核心。(6)促使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结构改变。由于审计重心转移,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借鉴了战略管理会计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7)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计划基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且不同的客户显然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审计测试程序必然会“因人而异”,要求注册会计师根据不同的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个性化审计程序。(8)审计证据范围进一步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可扩大审计取证范围,从一般员工、供应商、销售商等多方面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同时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作为对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的补充。(9)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审计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在新审计准则颁布施行后,评估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所以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内部条件、战略目标等几个角度入手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通过对企业环境分析来评估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了解公司的主要收入和业务的来源,以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合理性。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状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形成初步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可以使注册会计师掌握被审计单位受到哪些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结合被审计单位自身情况,注册会计师通过职业判断也可设计其他需要了解的外部因素程序,例如宏观经济的景气度、利率的变动和资金供求情况、汇率变动等。对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审计风险。
通过企业的经营能力分析来评估审计风险。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企业的生产资料、人力、财力、技术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企业经营能力评估是指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并科学、客观地作出全面评估的过程。通过经营能力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实行了有效的经营活动来迎合经营战略;威胁到被审计单位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经营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中那些相对重要的经营环节被称作关键经营环节。关键经营环节是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来源。它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业务活动;第二是经常与外部存在广泛交流,这一类型的环节一般与企业外部有重要的、规模比较大的联系,这些联系通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交易并被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第三是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它是被审计单位最有可能发生问题的地方,从而具有较高风险。
一、企业家的定义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书中多次提到企业家,但是他并没有在书中对这个概念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甚至有时书中会出现“雇主等企业家”以及“雇主不是企业家”等看似相互矛盾的说法。实际上,笔者认为这并不冲突。马歇尔的企业家,可以理解成一个带有标签的群体,这个群体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从事企业的管理工作,并承担相应的风险。这个群体在不同的企业中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身份。例如,企业家可以是一个小作坊的作坊主,也可以是股份公司的高管。“这一名词来自亚当?斯密,而惯用于欧洲大陆,用它来指那些把企业的风险和管理看作自己在组织工业工作中应尽的本分的人,似乎最适当不过了。”[2]( P392) 除此之外,马歇尔还根据企业家是否具有进取精神把其分为两类。 “我们可以把雇主等企业家分成二类:一类引用先进的企业方法,另一类则墨守成规。”[2](P260)
二、企业家才能及其贡献
1.企业家的才能
企业家是指在工作中把企业管理和风险作为自己应尽本分的人,在商务印书馆的《经济学原理(上册)》的第四篇、第十二章、第五节中,马歇尔提到了理想的工业家所需的才能,而这个工业家所需的才能也是企业家所需的才能,只不过工业家是企业家一个相对狭义概念,其特指在工业企业中从事相应工作的企业家。企业家所需的才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他作为商人和生产组织者的作用而论,他必须具有他自己行业的物的透彻的知识。第二,以他作为雇主的作用而论,他必须是一个人的天生的领导者。” [1](P309)联系下面一部分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企业家才能的理解。“经营能力是极不专门的,因为在大多数行业中专门知识和熟练程度,较之普通的判断力、果断、机智、谨慎和坚定,日益居于次要地位。” [2](P268)
综上所引,笔者认为马歇尔的企业家才能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企业家需要具备与自己所从事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从事酿酒行业的企业家,那么作为企业家,他应该对酿酒的流程以及酿酒所需原材料了解,甚至十分熟悉。当然完全掌握相关行业的知识应该是理想企业家应具备的才能,对于一般企业家而言,如果不是全部了解,至少也应该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企业家还必须具备一些经营过程中所需的卓越品格,具体可以表现为机智果断、谨言慎行等等。总之,理想的企业家不仅要有高智商,也要有高情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情商要远比智商重要。
2.企业家的贡献
马歇尔认为企业家对企业的贡献在于其推动了企业的内部经济发展,使其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进而击败竞争对手 “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这工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我们可称前者为外部经济,后者为内部经济。” [1](P280)优秀的企业家(具备理想企业家才能的企业家)甚至可以推动企业成为市场上的垄断者。“当他的营业扩大时,如果他的才能适应较大的范围,与它以前适应较小的范围一样,如果他接连许多年保持他的创造性、才多艺和创始力、毅力、机警和好运气,则他也许会把在他的区域内的这个行业部门的全部生产量集中到他的手里。” [1](P298)
三、企业家的报酬
要研究企业家的报酬,就要必须从企业家所从事的工作来进行分析,马歇尔正是顺着这样的思路来研究企业家的报酬,《经济学原理》提到企业家把管理企业以及承担风险两个方面来作为自己的职责,那么企业家所获取的报酬也需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来自管理企业的报酬
企业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企业家对于资本的运用的过程,即企业家通过对资本的经营而获得利润的过程。企业家正在这个过程提供自己经营能力从而获得了报酬,企业家所获得报酬多少与其经营能力强弱密切相关。马歇尔是这样定义这个报酬的。“我们可以认为使用资本的经营能力的供给是由三种因素构成的:一是资本的供给;二是使用资本的经营能力的供给;三是有一定的组织,通过组织把前二个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得以进行生产。在本章的前几节中,我们将讨论第二和第三个因素的报酬,即我们所谓管理上的总报酬,以后我们将讨论管理上的总报酬和第二个因素本身报酬的关系,后者我们曾叫做纯经营收入。” [2](P260) “利润不仅仅是纯经营收入与利息而已,纯经营收入就是应当归功于商人才能的那种收入。但是由于不同企业的企业家的组成群体不同,从而导致了在不同企业对于这个报酬的区分。” [1](P322) “它导源于这一事实,即小企业主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在大企业中由经理和监工分担,他们的工资,在计算利润以前,必须从该企业的收入减去,而小企业主的全部劳动报酬却算成他的利润。” [2](P271)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家的报酬也不是不受约束的。企业家的报酬来源于企业的利润。自然而然企业家的报酬也受到了市场供求的影响,“但是,商品正常生产费的那部分,亦即普通所谓的利润,在各方面都受替代原则的支配,因此,在长期内不能与所需资本的供给价格,和经营该有所需要的能力和精力的供给价格及使经营能力和所需资本相结合的组织的供给价格之和,相差太大。” [2](P268)尽管以这样的方式来分析企业家报酬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会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报酬来源于企业家管理”原则来分析问题时,很容易遇到困难,马歇尔的书中也提到了这个难题。“经营能力的供给和对它的需求的适应,多少为一种困难所阻,这种困难在于精确计算某业对该能力所付的价格多大。” [2](P269)
2.来自风险承担的报酬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家所承受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经营风险,另一个是个人风险,个人风险来源于借贷资本的使用。“我们可以把这类风险叫做个人风险。因为借给别人资本供他营业上使用的那个人,必然要收取很高的利息,以防意外,这种意外可能来自借款人的品质上的缺陷或能力的薄弱。” [2](P255)
这里谈到的风险承担的报酬特指承担个人风险的报酬,而至于由于经营风险所得到的报酬可以理解成企业家在管理过程中获得报酬的一部分。企业家通过对借贷资本的经营,获得了比单纯利用自己的企业家才能管理企业更多的利润,这部分可以理解为企业家的风险承担的报酬。“在有些场合,个人风险很大,例如,当某人从事于一个新的电业部门时,其中没有过去的经验以资借鉴,因此,放款人对于借款人的进展情况很难做出独立的判断;而利润率主要是由自有资本者之间的竞争决定的。也许恰巧没有很多的人从事这种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竞争也许并不剧烈,利润率可能很高。亦即利润大大超过资本的纯息和与经营困难程度(虽然它可能在一般水平以上)成比例的管理上的报酬。” [2](P265)除此之外,如果发生物价上涨的情况,那么企业家就会获得更多的报酬,这样所获得报酬与通货膨胀紧密相连。“1873年达于顶点的物价膨胀,使一般借款人特别是企业家大发横财,而蒙受损害的却是其他社会阶层。” [2](P266)
总之,企业家在企业管理以及风险承担两方面的报酬构成了其在经营过程中所获取的全部报酬。
四、马歇尔对现实企业家问题的分析
在马歇尔看来,理想的企业家是高智商和高情商的结合,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直到现在工业生活中所发生的那些及其重大的变化,是围绕企业家的成长进行的。” [2](P392)这里的变化指的是发生英国工业革命后的经济生活变化。“由劳动者所管理的小企业的制度正在被那些由有特殊才能的资本主义企业家所管理的大企业的制度所代替。” [2](P394)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淘汰落后企业,马歇尔在其书中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作为其企业家理论的实践补充。值得注意的是,其对民营企业的接班人问题的研究。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遇到“接班人选择”的难题,一个具备理想才能的企业家十分难得,尽管第一代企业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但是至于他的子孙能否让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就难以确定了。“因为,当一个人建成一个大企业时,他的子孙虽有很大的利益,但往往不能发展同样成功地经营这个企业所需的高级才能和特殊的意志及气质。” [1](P311)因此这个时候比较好的选择就是扩大选择范围,参照任人唯贤的原则,而不是任人唯亲。至少在从外部选择了优秀接班人的情况下,他的子孙还可以分担企业的风险和利润,尽管其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且马歇尔认为:“最高的权力是分散于几个合伙人的手中,或者甚至分散于大多数的股东手中。私人企业与股份公司,合作社和公共企业在企业经营中所占的地位,正在不断增大;这件事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们对具有优秀的经营能力,但没有承袭任何巨大的经营机会的那些人,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机会。” [1](P310)这从这个方面来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民营企业解决“接班人选择”难题的不错方式。
许多韩国企业的成功有些有赖于他们重视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努力实现尖端技术的本土化;充分配合政府政策,获得政府支援;为克服国内市场的局限性,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等等。而不可否认的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原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才第一”理念
韩国的优秀企业大都以“人才第一”为基点,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的研修院或利用产业教育机构培育了大量优秀的人才,现在韩国主要的企业集团都已采用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了拥有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还建立了相应的人才储备系统,或是从销售额中提取一定的比例持续进行教育投资。此外,韩国的优势企业还普遍重视员工的海外研修工作,以促进员工的自我开发。
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会长生前就信奉“疑则不用,用则不疑”的信条,主张对三星的员工实行“国内最高待遇”。为此,三星公司采用了公开招聘录用制度,新员工一旦被公司录用就要接受三星公司彻底的培训,目的是使之成为“三星之星”,以实现公司成为超一流企业的目标。三星公司在“企业即人”的创业精神指引下,彻底贯彻了“能力主义”、“适才适用”、“赏罚分明”等原则。为了挖掘企业员工的潜在能力,除了总公司建立有三星集团综合研修院外,各分公司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研修院,并通过海外研修等形式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教育培训。lg集团则通过建立“社长评价委员会”、“人事咨询委员会”、“人才开发委员会”等机构,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育。
强调人和团结的共同体式企业文化
韩国的成功企业非常重视组织成员的人和团结,积极致力于创立能够反映员工创造性建议和意见的企业文化,提倡每个员工的责任承担,爱社心和主人精神,从而形成了共同体式的企业文化。东洋制果公司的“好丽友家族会议”,东洋证券公司的“青年理事会制度”等都是由企业的最高经营者直接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的制度,而东洋水泥公司的“一起向前运动”则是由工会自发组织发起的经营革新运动。
此外,韩国大多数成功企业在“公司的成长与健康的劳资关系是同步的”这样一种信念指导下,积极培育劳资共同体意识和劳资和解气氛,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在稳定的劳资关系中顺利的进行,韩国众多的优秀企业都制定了诸如“修订福利制度”、“员工持股制度”、“对员工采取家庭成员式待遇”、“通过提供经营情报诱导员工参与企业经营”、“终生员工”等一系列制度,特别是许多优秀的中小企业常常将企业的经营状况向自己的员工公开,通过经营者与员工之间坚实的人际关系实现劳资和解。正因为有劳资间的相互信任,才克服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经营危机。
鲜京集团把在劳资协商中能够提及的事项(工资、福利等)和不能提及的事项(经营决策权、人事权等)严格区分,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同时公司还将经营状况向员工公开,培育了让工会自己判断企业经营能力的土壤,其结果遏制了因劳资纠纷而导致的经营损失。锦湖电器公司则规定每月召开一次的经营计划会议必须有工会代表参加,将公司所有的经营情况向员工全部公开,以排除劳资不信任的阴影,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工会方面也自己分析公司每周的生产情况,积极向自己的会员说明企业的现状。“劳资不疑”的精神深深植根于企业内部,正是这种劳资和解的氛围有力地推动了韩国企业的发展。
构筑经营责任体制
韩国通过任用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专门经营者),从而创立了经营责任体制,并培育了责任经营的风气,其主要的企业集团都建立了事业本部制,根据经营活动多元化的要求采用具备专门经营能力的经营者这一制度,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专门行业的大企业则通过按产品组建事业部、将经营者分为管理主管和经营主管、按事业部实施独立资产等方式确立了经营责任体制。伴随着企业经营的多元化,鲜京集团迎入了一批职业经理人,公司将经营权委托给他们,同时要求他们对自己的经营决策负责,这一措施使公司的市场分析和经营预测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解析企业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企业会计,应立足于企业自身,把握好企业资金的流向与企业的经营动态,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会计需要明确的掌握企业的经营能力,最大化的满足企业债权者与投资者的需求。企业会计作为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对企业和市场行情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预测,以便于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和预算规划,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
一、企业会计在企业价值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对生产要素产出能力的要求,以最小的投入来实现最大的产出,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最高追求。会计管理,可以通过规划控制、记录反应、监督评价、计算分析等方式来指导企业的经济行为更加趋近于最优经济利益,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事前,企业会计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和预测的方式判断经济发展前景,然后选择最佳方案,明确企业经营目标。事中,企业会计可以以企业经营目标为准,监督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对出现偏差的环节进行纠正和控制,保证企业本文由收集整理的经营行为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来进行。事后,企业会计可以通过核算数据资料对企业经营业绩做出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后续工作。因此,企业会计是企业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是通过价值管理的形式进行的,经济利益的大小和有无都需通过各种价值来表现,经济效益的多寡实质上是价值运动的增加值。企业会计部门作为企业交织的主要管理者,也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价值信息的重要来源。
二、企业会计是提高企业经济收益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环节
企业会计不仅是企业进行管理与经营的重要工具,也是企业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从企业管理方面来看,企业会计可以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产权清晰、自负盈亏。通常来说,企业会计包括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工作任务是对企业管理和运行中村咋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预测、决策与考核资料,工作目标是为企业的内部管理服务。财务会计是指对企业日常业务进行记录,编制相关财务报告,向社会与存在利害关系的团体汇报企业经营成果,工作目标为服务外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科技创新也日新月异,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与决策预测逐渐引起企业领导着的重视,而财务会计的监督、反应形式的工作渐渐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适应企业制度的变革,将会计职能从核算转变为管理、决策成为企业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三、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比于传统同会计与执行型管理会计,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范围更大,在企业的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的作用体现在对过去运营成果的解析,对当前运营情况的判断、控制和对企业将来运营规划的决策。对企业过去运营的分析体现在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和延伸,满足企业经营决策的实际需求。对当前企业的运营进行控制是指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严格的控制,使企业的决策能够依据相关标准进行。首先,企业为了实现制定的经营目标,要先决策,制定和选择最优行动方案;其次,对已决定的最优行动方案进行汇总和加工,制定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的经营预算。第三,分析相关指标,制定责任预算,并将其作为开展经营的标准,保证全面预算的实现。第四,各责任中心应对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并将其与规划目标进行对比,对各个责任中心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本进行统计。第五,信息反馈,通过对收集信息的反馈与评价对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进行促进与协调,保证企业所制定的决策的实现。对未来经营的规划,即根据企业现已掌握的经济资源与其他资源,以及对历史资料与其他相关联系的掌握对企业未来的生产运营趋势进行预测与估算。预测内容有成本、资金、销售情况、可得利润等,预测方式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决策活动是指对企业以后的生产运营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估计,如由企业管理层来决定企业未来生产什么产品,该生产多少,如何进行销售,价格的制定等,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对企业以后的行动进行选择,是关系企业未来发展的所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会计对于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的最优经济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完整高校的会计系统,明确会计人员的责任与工作目的,让每个会计人员都明白自身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努力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与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管理结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思想,并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这些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这些重大错报风险加以应对,并记录于工作底稿之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将审计资源有的放矢地分配到各个领域之中。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
2、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以下八个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顾客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所以,构成企业竞争地位的上述因素都是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不仅局限于优良的财务业绩这一财务指标。
3、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竞争对手信息。
4、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5、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同时,一系列先进管理观念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实时信息,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此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6、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将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与此相适应,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应以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竞争力、发展能力,奠定牢固基础为基本出发点,而不应拘泥于一时的、短暂的得失,形成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目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同时,随着智力投资的扩大和知识创新步伐的加快,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由高智力的员工所拥有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却大幅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样,企业计算经营成果的重点应从计算利润转向计算价值增值,并通过编制专门的增值表加以系统反映。
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为企业战略及企业战术的制订、执行和考评,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1、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2、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对审计全过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同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思想之一。评估固有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财务报表各部分发生错弊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效果。(1)重心前移。基于客户战略系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2)风险评估重心转移。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3)风险评估方式改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4)风险评估结构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风险分析从零散走向结构化。(5)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核心。(6)审计师专业知识结构改变。由于审计重心转移,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借鉴了战略管理会计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会计师事务所也应相应地融合审计和咨询两大资源。(7)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计划基于审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且不同的客户显然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审计测试程序必然会“因人而异”,要采用相应个性化的审计程序。(8)审计证据范围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可扩大审计取证范围,从一般员工处或供应商、销售商等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作为对审计师审计专业判断的补充。(9)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其中,前者是指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后者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有限以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局部或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
1、通过企业环境分析评估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纠正歪曲财务报表的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公司的主要收入和业务的来源。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合理性。
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状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形成初步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被审计单位受到哪些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结合被审计单位自身情况,注册会计师通过职业判断也可设计其他需要了解的外部因素程序,例如宏观因素的景气度、利率的变动和资金供求情况、汇率变动等。
对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审计风险。
2、通过企业的经营能力分析评估审计风险。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企业的生产资料、人力、财力,技术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企业经营能力评估是指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并科学、客观地作出全面评估的过程。
通过经营能力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实行了有效的经营活动来迎合经营战略;威胁到被审计单位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经营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中那些相对重要的经营环节被称作关键经营环节。关键经营环节是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来源。它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业务活动;第二是经常与外部存在广泛交流,这一类型的环节一般与企业外部有重要的、规模比较大的联系,这些联系通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交易并被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第三是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它是最有可能被审计单位发生问题的地方,从而具有较高风险。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顺利开展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关键经营环节有深入的了解。识别关键经营环节之后,注册会计师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对关键经营环节进行评估。这些信息包括:经营环节的目标;经营环节中的业务活动;环节信息流,包括相关信息系统;经营环节的关键风险;环节风险的应对措施,比如内部控制;环节风险的防范业绩计量。
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能力,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可能性。
五、结束语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顾客需求个性化、多变化和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而形成的,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是二十一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主题。在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实行后,评估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所以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内部条件、战略目标等几个角度入手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注册会计师在评估审计风险时应先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尤其应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评估。例如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分析,利润对上市公司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利润下降会直接影响股民对该公司的投资,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对此进行着重分析。注册会计师还应根据企业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投放重点。
【参考文献】
[1]蔡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危机;财务特征;财务对策
中小企业在经营环境相对稳定、风险可控、盈利水平较高的条件下,适当扩大财务杠杆程度可以提高企业净利润的增长幅度;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恶化,资金链不时受到来自市场和企业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为了资金的安全和企业生存的需要,企业必须降低财务杠杆,优化债务结构,合理安排资金,积极做到收支平衡、留有余地,以应对财务危机的发生。在财务对策的安排上,应有效利用国家金融扶持政策,缓解融资困难,稳健理财,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积蓄财力,适时实现逆势增长的财务并购战略。
一、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停滞抑或增长,既取决于企业经营能力的充足与否,又取决于企业外部环境是否有利。所以,充足的经营能力与有利的外部环境,是中小企业得以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
(一)就经营能力来讲,中小企业通常不如大型企业
因为第一,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中小企业受其规模之限,管理分工较粗,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者往往是业主自己,即使不这样,聘请的职业经理也很难达到与大型企业经理相当的水准。第二,中小企业缺乏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能力。
(二)中小企业往往较大型企业受环境变化影响更大
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因而会较多地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更有甚者,大型企业还可能借助自己雄厚的资本力量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反过来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而对中小企业来讲,其对外部环境变化往往表现得无能为力,唯有适应环境方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市场竞争会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所以,外部环境不利时中小企业实现发展是十分困难的。
二、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财务特征
(一)出口下降,成本上升
我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集聚的地方,大部分中小企业是凭借低成本优势,依赖出口需求不断成长与发展的,出口的大幅度下降直接导致企业订单的急剧减少、销售萎缩。
我国的中上企业一贯以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在我国劳动力廉价、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较稳定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实现了快速的扩张和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加大,人民币的升值使得一些利润率低的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二)经营活动资金短缺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与此相关的资金周转率较低,往往缺乏严密的资金使用计划,在库存管理和交易结算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随意性较大。加之中小企业规模有限,结构单一,不具备大型企业那种内部资金调度的能力。
(三)融资难依然存在
其特征表现在:第一,融资成本高。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普遍偏高,由于被金融机构拒绝的比率高、获得资金需支付的使用成本高;第二,融资渠道单一。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有企业自身积累、银行货款、证券融资等。
三、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财务对策
(一)有效利用国家金融扶持政策
为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2008年以来,我国中央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金融利好政策和措施。《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中提到: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新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的最高限额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为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银监会建立和完善了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六项机制”;国家银行也调升信贷规模,成立专门机构服务中小企业。2009年5月由中央银行、银监会颁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允许各地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此外,央行多次下调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财政部大幅增加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专项用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这些利好政策和措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中小企业要善于抓住机遇,以缓解资金短缺,逐步从融资难中“走出来”。
(二)稳健理财,防范财务风险
在经营环境相对稳定、风险可控、盈利水平较高的条件下,适当扩大财务杠杆程度可以提高企业净利润的增长幅度。中小企业可采取必要的资产重组,剥离辅业资产,出售不良资产,积极回笼资金,充分挖掘企业内部的创现能力,以满足资金需求;合理规划债务融资结构,通过新增负债优化债务期限结构,以确保现金流出和现金流入的同步性。中小企业也可以积极吸收来自政府、机构投资者、国家基金等投资主体的股权资本,以弥补企业的资金缺口,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营运资金管理,努力实现生产经营的内涵扩大
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较缺乏外部筹资能力和内部资金调度余地,因而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虽然在内容上与大企业并无太大区别,但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上则应有所区分。中小企业较小的生产经营规模决定了材料采购量和产品销售量也相应较小。中小企业生产安排应充分发挥其“船小好调头”的特长,严格以销定产。此外,在应收账款政策上,一要提高折扣标准和缩短收账期;二要将收款责任主要落实到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身上。中小企业在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础上,加快资金周转,实现生产经营在内涵上的扩大,是一条广为适用的基本发展途径。
(四)积蓄财力,适时实现逆势增长的财务并购战略
我国企业蓬勃发展,在世界舞台上也不容小觑,但企业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整、评价指标构成不合理,实用性不强等特点已经严重制约了我们企业的发展,本文就此展开讨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构建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
一、企业经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原则
企业经营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象征评价企业各个经营活动方面特性及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评判的全面指标体系构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特定的财务指标和标准,采用特定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特定的人和事物做出主观的判断来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目的。财务评价工作的重要作用,是因为它有利于企业相关利益人综合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有利于企业建立健全机制,以便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从总体来说,评价指标体系有判断、预测、指导、管理作用。
为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评价更加科学、规范,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具备整体性,所选取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其次,要具备典型性,具有代表性,保证数据质量的可靠程度,生态―经济―社会之间的相关联系是生态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综合评价的重点。在相应的评价层次上,需要考虑影响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各种因素,从而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再次,简明科学性,符合企业经营活动的客观事实,以科学为依据,能够对企业的各个经营活动方面进行评价衡量。最后,还要具备可比可操作性,保持指标选取在时间、空间、计量尺度上的统一,各个指标尽可能的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与整理;各指标还应当具备很强的现实操作性和可比性,在选取指标的同时也要把能否进行定量处理考虑进去,以便于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
二、我国现行的企业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缺陷
首先,企业经营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整。我国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考察评价更多的是产值方面,而对于环境影响、市场占有能力,品牌竞争意识、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企业信誉商誉、企业文化、企业组织能力构架等非货币化的信息计量基本上为0,财务报告等无从反映企业的软实力方面的指标。因此,不能构成完整的体系。而这些软实力的分析更能让企业对自身及外在有更好的认识和评价,在现行知识大爆炸,人文占主导的背景下,对于软实力的评价更能体现企业的持久经营能力。重产值而非重过程,过度的看重结果,对于中间过程的忽略评价,严重掩盖了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在我国现金流量指标还得不到广大企业的重视。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水平是企业所面临的。过去经济发展水平所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很难全面揭示企业全貌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公司的经营成败都至关重要如:经济环境、技术进步、市场需求以政、府行为的改变以及竞争对手的活动等;另一方面,有企业管理制度、组织能力、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有关的质量性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
其次,企业经营评价指标构成不合理,评价结果实用性差。时效性较差,现在企业的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数是对企业现行经营活动的评价,以及未来可能得到的经济利益上,并且大多是静态指标,历史数据,只依赖静态的财务数据分析,有可能得出不符合事实的结论。这些非财务指标主要有:企业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或有事项,企业管理层的整体素质,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虚假的会计核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为了国家的报表制度而去做评价,出发点有问题,并不是为了对企业的现行经营以及未来发展做出的综合判断衡量,管理者掌握的信息不够充分,对市场的把握和企业未来的经营也不能做到很好的评价,评价指标要依托本企业本行业本地区的发展特色,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国家的统一指标体系设计是为了保持可比性,但同时要从实际出发,满足多方信息需求者的需要。
三、构建我国企业经营活动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措施
首先,要合理运用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仅从物质方面来进行衡量和判定,要对企业的非物质资源即软实力。例如,企业的商誉、人力组织构架体系、自创商誉、企业与周围环境的协同发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其次,提高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对企业经营活动评价指标的认识高度。很多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评价认识度不高,无论是实际应用还是理论探讨都有所欠缺。因此,要提高企业所有人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从而开展企业评价指标的制定和计量。另外,要引入非财务指标评价内容,企业的货币价值指标衡量内容过多,就容易引起企业经营过程的过度功利性,政府要适当地予以政策引导。例如,对企业人文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的评测指标设定指数,给予一定程度的税率优惠或者奖励,从而将企业的软实力方面更好地体现在企业评价当中。
企业的经营评价体系想要能够更加客观评价企业的真实经营活动状况,满足企业各方面信息需求主体的不同要求,就要求企业在不同的主体之间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不同的权重体系,依据评价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是由数据分析得出的,有效减少不相关指标的影响,进而保证评价方法的简便性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例如,企业所有者关注企业投资的本金,将资本金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并赋予比较大的权重;企业债权人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将偿债能力指标放在重要地位,并赋予较大的权重,以此类推等等。
关键词:本土超市企业商品经营能力提升策略
连锁超市具有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营销策略、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的特点,通过直营连锁、特许经营和自由连锁方式,快速复制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的主流业态。连锁超市是从事商品经营的企业,商品经营能力是超市核心经营能力,销售额、毛利率及商品周转率、新品开发等应该是衡量超市经营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所经营商品的进销差价是利润主要源泉。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9年零售资金链风险报告》,在目前连锁超市的经营模式中,应付账款是超市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收取通道费用、物业出租利润和投资收益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超市商品经营利润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从其经营而言,更象是一个通过物业出租获取场地租金的企业,这大削弱了超市商品经营能力一一企业核心经营能力,而核心能力的削弱与丧失,必将导致超市经营风险的加大,只重视通道费用的收取不重视自身的商品经营,导致连锁企业经营商品同质化趁势越来越严重,而经营商品的同质化必然导致价格竞争,这种低水平的竞争,必然导致竞争双方两败俱伤,与国外大型超市企业相比,我国本土超市无论从资金实力上、品牌声誉上和还是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上处于劣势。
一、本土超市企业通道费用赢利模式的原因分析
(一)从连锁超市企业自身的原因分析.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两点:
一是连锁超市企业是以低价作为在市场竞争中的立身之本的,连锁超市经营的商品如果价格高了,就会失去与传统商业之问竞争的优势,失去吸引顾客的能力,因此维持低价是很多企业唯一的选择。同时目前商品经营毛利比较低,很难做到在摊消掉成本费用后还有赢利,更不要说较高的利润了。很多主流品牌,它们通过投以巨大的市场推广费用来直接影响消费者,留给超市的价格利润空间很小;而一般品牌的食品和日用品由于品牌价值低。留给超市的价格利润空间也不大;在同一个商圈内大小超市挤在一起,相互之间对同类商品价格制约作用,不可能订一个较高的价格,否则就没有市场了。而本土连锁超市一般都有着在较短期内的赢利约束性体制和机制,当一般商品经营的赢利模式无法形成时,其赢利模式选择方式,而通道费用、物业出租利润和投资收益是最有效的方式。二是超市内部灰色利益链的存在,由于职业道德低下和职业规范不健全,部分连锁超市员工权力寻租,透明的价格往往会让他们失去利益的基础,而通过费用就能够浑水摸鱼,供货商为迎合这部分人的需要,喜欢用施以利益的方法来影响连锁超市的关键人物,这就必须用费用的方法。
(二)供货商的原因分析。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两点:
一是考虑到商业秘密,通道费用其实是商品价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供应商不用价格的形式而用费用的形式来体现连锁商的利润,是为了守住自己的价格底线和利润底线,不透露核心商业秘密;目前很多商品供应商还缺乏与规范化运作的连锁超市合作的经验,连锁超市制定的交易规则还有一个不断完善和让供应商理解与接受的过程。
二是供货商为了发挥对超市相对持续的影响力,争取更多话语权。价格形式的交易关系是一次性的,而费用形式的交易关系是持续性的,供货商用持续性的交易关系往往可以增强对连锁超市的影响,通过商品促销等形式保持商品在超市中的销售地位并取得一定主导权。
二、通道费用赢利模式对本土超市商品经营能力提升的影响
(一)不利于超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通道费用赢利模式不利于企业商品经营能力的提升。超市稳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以低廉的价格提供品种齐全、高质量的食品和日用品。很多本土超市把通道费用的收取指标列为硬性考核指标,而把销售额、毛利率及商品周转率、新品开发等指标作为软性指标,通道用超额完成部分可用来弥补其他三个指标的不足。这种考核体系与方法实际上是舍本求末,实际上是放弃了自己的核心经营能力。从商品经营者蜕变成“物业管理”者。
(二)导致连锁超市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衰退
通道费用赢利模式导致超市经营的同质化,商品的经营结构干店一面,促销商品大同小异,促销手段类同,付出通道费用多少成了商品进人超市的唯一标准,优质商品被逐出超市,超市的新产品、畅销品开发率偏低。这些现象都说明了超市将注意力过度地集中于通道费用的收取,而将商品的经营权实际上让给了供应商,尤其是让给了一些出得起进场费的大供应商。
从短时间看超市的综合成本比较低,但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看,则是得不偿失,通道费用这一赢利模式无疑是一种自杀,首先是对企业的各个业务环节的负面导向,商品经营不被重视;二是重视商品经营,势必导致对市场判断和价格控制的失灵,丧失核心经营能力;三是影响新、特产品的引进,导致经营同质化;四是通道费用成为供货商选择的唯一标准,导致零供关系更加紧张;五是连锁超市内部腐败滋生。通道费用赢利模式已成为阻止超市后续发展的障碍,因此,重新构建超市赢利模式势在必行。
三、提高本土超市企业商品经营能力的对策措施
(一)发扬零售精神。强化自主经蕾。创造企业价值
本土连锁企业从小到大,通过自主经营,逐步发展壮大,通过赚取进销差价使企业得到发展。执着务实,追求细节,通过自主经营点滴积累,这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零售精神。但很多本土连锁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盈利模式和利润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以进销差价为主要利润来源,逐步演变成通道费用、租金和投资收益成为主要利润来源,这大大削弱了连锁企业的自主经营能力。
通过扩大自营、经销、买断等方式的比例,通过自主经营,连锁企业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才能真正为实现消费者需求服务,才能最终创造企业价值。特别是在生鲜商品经营上,很多连锁企业已经从联营、出租为主转变为自营为主,从而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增强门店的聚客能力,促进连锁企业毛利水平不断提高。
(二)强化采购功能,规范采购方式。尝试源头采购.提升采购价值
连锁企业采购的职责主要可分为,通过市场调查了解需求,了解商品供应商和商品,及时商品补充,商品促销方案制定,商品库存控制,销售情况分析等。由于目前本土连锁企业的盈利模式上过度依赖通道费用的收取,在很多连锁企业实际采购业务执行中,采购职能在不断简化,采购功能在不断衰退。
1.要强化连锁企业的采购功能。
强化采购功能,不仅有助于了解了商品特性,提高了买手的专业能力,可以提高进销差价,还可以加快商品周转,减少资金占用,真正帮助企业从源头上创造价值,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采购成本。
(1)对终端做充分的市场调研,掌握顾客需求和竞争对手商品结构。
(2)向上游深入厂商源头,“菜采田头,瓜采地头,果采山头,货采源头”,了解商品特点和价格构成,彻底改变由供应商的销售代表决定进入超市的商品品种和数量现象,不仅要使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还要使消费者进店后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只有真正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而不是从收取通道费用的数额出发,才能最终使商晶经营利润成为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2.制定供货商准入制度
很多连锁企业,每天采购部垦供货商客户盈门,但其工作效率并不高。造成此种状况的娘是,许多供货商并不是符合连锁企业条件的供货商,但我们已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了接触交往,结果对双方都一无所获。因此要提高采购业务部的工作效率,就需要制定一个供货商的准入制度,即在进入正式谈判之前,制定这样一个制度。告知连锁企业要求供货商配合做到的基本交易条件,如供货商作出承诺即可安排正式的交易谈判。这种方法可以制度的形式选不合格的供货商。使业务谈判程序化并提高效率。
3.制定对供货商接待与信息反馈的时间制度
连锁企业往往以公司的作息时间作为供货商的接待时间,导致采购、啦务部每天都在接待供货商,其工作人员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市场调查,也没有时间到门店了解商品的适销率、商品价格、竞争对手的商品线组合和价格线缀合。因此在制度上进行规定,规定接待进货商的时间,这种时间一般以一周2天为好,余出3天让采购业务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和制定采购计划,这也是提高采购业务工作质量的时间上的保证。
(三)强化自有晶牌开发能力.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在发达国家中,连锁企业的自有品牌发展比较普遍,自有品牌商品销售占比大都在20%以上。在我国奉±连锁企业自有品牌还处于萌芽阶段,销售额中的比重大约只有3%左右。
自有品牌需要通过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设立自有品牌开发部门,工作人员通过对产品在配方、工艺、原料等环节深入研究,以保证自有品牌商品与知名品牌相比在质量和技术上落后。自有晶牌的本质是充分利用生产商的产能和自己的销售渠道,产品定向生产和销售,可以节约大量市场费用。成功的自有品牌商品开发,可以以较低价格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带来较高的顾客忠诚度,成为企业实现差异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企业带来较商的毛利,提升企业价值。
(四)优化供应链。挖掘潜在价值
关键词:家族企业;职业经理;需求因素
通常,职业经理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工作经历、受过系统专业培训并以企业经营管理为职业的专门人才。在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需求因素问题上,理论界在企业规模这一因素上达成了一般共识。但是,仅仅通过企业规模的角度还不能完全解释对职业经理需求的全部因素。实际上,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家族成员的数量与能力都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的规模
在古典企业中,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所以集于一身,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程度和生产规模较低,企业的管理活动对一般人或在企业实践中稍加领会就可以掌握的人来说,是完全可以驾驭的,并且,在企业所有者创办企业之前,资本本身作为能力的一种重要的传递信号,他已经被证明具有了一定的经营能力。但是,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尤其伴随着科技革命的爆发,导致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企业的所有者仅仅依靠现有的能力已经很难完成这些协调管理工作。这时,管理工作如同技术分工那样,需要由多人而不是一个人(所有者)来完成,即一个企业需要由多个专职经理来共同经营,这样对职业经理的需求就产生了。
从历史上看,钱德勒通过对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之间铁路、食品、烟草、化学、橡胶、石油等工业的发展变迁研究,论证了当多单位工商企业在规模和经营多样化方面发展到一定水平,其经理业更加职业化,企业管理就会和其所有权分开。
实证研究表明,当企业处于中小规模阶段时,家族成员经营企业有着更好的凝聚力和承受力,这时往往不会去选择外部人来管理企业。但是,当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扩张时,企业对管理制度革新的要求和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就会随之提高,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与内部家族成员组合,或让职业经理直接负责企业的日常运营就成为了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一种需求。也有实证研究表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由企业主单独决策的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董事会共同决策的比重呈显著上升趋势,这说明了权力随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分散。
二、企业的发展阶段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外部经理并不是贯穿所有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家族成员完全有能力控制企业,然而当企业进入发展期,尤其是成熟期,经验在企业管理上的影响不断降低,能否对企业实行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管理,从而有效组织、指挥、协调、监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对企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此时,企业的所有者并不一定会拥有这样的能力,于是引入更高水平的经营者,职业经理就成为了企业在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
我国学者苏启林和朱文通过对我国128家上市的家族类企业的实证研究,用数学模型证实了在家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家族成员介入经营管理的比重与家族企业的价值呈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家族企业处于发展阶段时,家族成员对企业的贡献将高于非家族成员,这时,家族成员介入经营管理的比重越大,企业价值越高;当企业处于成熟时期,家族企业带来的各种机会成本足可以使得非家族成员发生道德风险小于因为家族信任而节约的交易成本,此时,非家族成员的贡献水平高于家族成员,家族成员介入家族企业经营的比重越高,家族企业价值就越低。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的发展阶段与企业的规模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虽然存在的一般情况是,在企业投资规模较小时,企业也处于成长的初期,此时,引入职业经理是没有必要的。当企业规模扩大以后,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成为普遍现象,这时就需要引入外部经理承担管理协调的职能,同时,企业也进入了发展期。
三、企业的行业特点
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也是影响家族企业引进外部经理的重要因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企业的行业特点。
(一)行业的集中度
通过行业的集中度可以解释企业对外部经理的需求影响。如果产业集中度高,引入外部经理的需求就低;如果产业涉及分散,企业多元化程度高,引入外部经理的需求就高。如温州的“一乡一品”形式,一个乡镇百家企业同时生产一种产品且分工很细,企业经营很单纯,管理起来也很简单,企业就不会产生对具有高水平的能力的需求。相反,企业的产业分散,呈现多元化特点,企业是一个集生产、销售、管理科研开发的综合型企业,那么所有部门和环节都由一个人管理,就很容易出现漏洞,这时,企业就需要引入外部更高水平的经理。
(二)行业中员工的偷懒行为被观测到的难易程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专门监督人,员工的偷懒行为能否被观测到,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特点。有些行业内的业绩测量普遍为计件工资,这些行业由于员工偷懒行为的可观测度容易被控制,因此这类企业对职业经理的需求就不是很大;另一些行业则无法通过计件工资来衡量,而是依靠计时工资来核算,这些行业的员工所做的工作很多是靠他们的潜力,对他们的工作努力程度很难检测,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弹性很大,这类企业对职业经理的需求就会更强一些。
四、企业内家族成员的数量和能力
(一)引入一个相关数学模型
参照杨晓维(2000)的模型,将家族成员作为经营者还是职业经理作为经营者看作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1、当家长经营企业时,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是R[,P],它将直接等于企业净收益R[N][,P],即:R[,P]=R[N][,P]=f(C[,P],S[,P])。C[,P]是指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它与企业的净收益正相关;S[,P]表示经营者偷懒行为给企业带来的净损失,它与企业净收益负相关。这里假设家长不存在偷懒行为,即:
2、如果家长缺乏足够的经营能力,他将选择更有能力的经营者来经营企业,如果他将经营权交给家族成员(用M1表示),那么家族成员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为:R[,M1]=R[N][,M1]=f(C[,M1],S[,M1])。这里假设家族成员不存在偷懒行为和问题,即:
3、如果家长不将经营权让渡给家族成员,而是将经营权让渡给职业经理(用M2表示),那么职业经理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是:R[,M2]=R[N][,M2]-A=f(C[,M2])-A。由于职业经理是外部人,存在着问题,因此,职业经理的专业化经营带来的净收益R[N][,M2]是要大于实际带给企业的收益R[,M2]。这里A包括两部分,一是经营者获得的薪金、奖金、合约事前规定的其他福利好处、职位消费获得的相应效用等,它们构成了经营者收入R[,A];二是经营者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带来的效率损失A[,S],即:
由此可知,家族企业的继承问题其实是一个选择问题,即Max(R[,P],R[,M1],R[,M2])的取值问题。如果假设家族成员经营企业没有成本,那么在①与②的比较中,只要C[,M1]>C[,P],家长就应当将经营权交给家族成员。而在②与③的比较中,则比较复杂,如果经营权要让渡给外部经理,除了保证C[,M2]>C[,M1]外,还要能弥补因成本而带来的损失,即f(C[,M2])-f(C[,M1])-R[,A]-A[,S]>0。
然而,实际的继承选择问题要比列出的模型复杂的多。Darshan & Bachkani等人在继承问题上的研究指出,家族企业能否将经营权继承给家族成员内部,关键看家族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包括家族企业后代的准备情况以及家族企业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外部因素包括子女的就业机会以及企业本身的发展情况。
(二)家族成员作为企业经营者不是企业经营权继承制度化的选择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看,第一代企业家虽然受教育程度有限,但一般思维敏捷且具有一定的判断决策能力和强烈的创业冲动,利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短缺的特点,通过个人社会资本完成了“滚雪球”式的自我扩张。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与专业化的深化,经营者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其经营管理知识已相对落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成长已经不再主要依靠个人网络,而更需要专业的经营管理知识。这样,当以这一批企业家为代表的家长缺乏实际的经营能力时,继承问题就成为了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家族成员由于受到家族内部生育繁衍的局限,对家族成员担任企业的经营者是很受限制的。此外,当家长缺乏足够的能力时,如果采取子承父业的话,很多子女的年龄还比较小,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来驾驭企业。从概率的基本原理分析,在家族内部挑选有能力者和在职业经理层中挑选有能力者,显然是后者的选择会挑选到更有能力的经营者。每年的职业经理培养机构都向社会输送着一大批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每年都会产生,有着充分制度化的保证,同时,企业中也有大量的职业经理在等待着新的流动。因此,当企业的家长缺乏足够的能力时,如果将继承权交给子女或家族成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尤其从长远来看,它不是一种制度化的继承安排。有学者通过对本国上市家族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一个家族企业寻找管理继承人的优先顺序应是:家族企业外部人、非家族成员内部人、家族成员内部人。
五、结论
我国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的需求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企业自身情况,包括企业规模、发展阶段和行业特点,其与家族企业对职业经理的需求呈正向的关系。
企业内部家族成员的数量和能力,其与家族企业对职业经理的需求呈负向的关系。因此,从家族企业的长远发展看,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张,所涉及行业的不断多元化,企业的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专业化,企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程度越来越强,而家族成员由于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员可选择范围等的限制下,一般会远远低于企业对人力资本需求的增长速度,所以,引入职业经理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晓维.市场与企业所有权安排[J].经济研究,2002(2).
2、苏启林,朱文.上市公司家族控制与企业价值[J].经济研究,2003(8).
3、雷涯邻,马洪云.美国家族企业存续中的职业生涯规划[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2(11).
4、刘平青.信息租金、信息成本与家族企业制度安排[J].社会科学研究,2002(5).
5、苏启林,欧晓明.西方家族企业理论研究现状[J].外国经理与管理,2002(12).
6、张厚义.2002中国私营企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1996年私营经济年鉴[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
*本文系山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6年度课题项目《中国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问题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协同价值的形成
(一)协同价值的含义。
协同价值即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从控股收购中获取的经济利益总量,包括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并购协同分为市场协同、管理协同和财务协同。市场协同即通过控股收购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管理协同即利用优势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费用。财务协同,一是减轻税负;二是增强资金的综合调剂能力,降低利息费用;三是增强筹资信誉和筹资能力。
企业控股收购的协同价值是从市场角度将拟收购双方作为一个整体考察收购效益时所形成的一个概念。只有当一项拟议中的控股收购预期产生显著协同效应,即收益明显高于风险时,该项控股收购方具备较强的可行性。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控股收购能够实现竞争优势的双向转移:一方面,收购企业的竞争优势向目标企业转移;另一方面,目标企业的竞争优势向收购企业转移。此外,企业控股收购不仅能推动竞争优势在两个企业间的转移,还能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为协同价值的产生提供原动力。
(二)影响协同价值形成的微观因素。
1、区位环境。指控股收购双方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包括当地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交通通信状况、环境状况、公共治安状况、社会公众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观念等诸多因素。区位环境分析有助于企业判断控股收购是否可行,有助于企业通盘制订区域经营发展战略。
2、主营业务。指双方主导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该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该产业内部的竞争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判断是否通过控股收购进入该产业,该产业发展前景及与本企业主导产业的关联程度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3、经营能力。评估企业经营能力,主要是判断控股收购的可行性。一般来说,企业经营能力越强,控股收购的不可控性和风险越低;收购双方经营能力相差悬殊时,收购的不可控性和风险较小。
4、财务状况。财务状况是指控股收购双方的资产负债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状况,是一个企业经营能力的综合反映,分析收购双方的财务状况,可以判断能否筹集到足额收购资金及收购价格是否合理,如何操作以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
5、人力资源状况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基础资源,是企业生产力结构中最活跃、最有潜力的要素。企业控股收购的目的之一在于获得本企业所不具备的人力资本资源,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企业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企业职工在特定环境中经过长期劳动和生活创造出的精神成果,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制度和企业形象等,对收购整合可能产生巨大影响,并影响收控股收购的效果。
(三)控股收购协同价值的估算。
1、收购增值。它是收购后的母子公司与假定不收购时双方企业相比各期现金流量增量的净现值,是收购协同效应的体现。其中的贴现期以目标企业主要资产的经济寿命期为依据,以便与候选目标企业内在价值评估时所使用的贴现期一致。
2、收购费用。包括收购交易费用和收购整合费用。收购交易费用即收购双方进行产权交易所发生的相关费用。收购整合费用,指公开收购成功或收购协议达成并获得批准后发生的实质性整合费用,也包括公开收购前或收购协议达成前收购双方发生的调研费、咨询费及谈判费等收购准备费用。
(四)控股收购协同价值的形成过程。
1、收购策划。(1)遵循协同效应最大化原则。通过设计合理的路径,运用恰当的方法,寻找合适对象,必要时委托专业咨询机构、产权交易所等社会中介组织。一般情况下,若控股收购双方经营产品相同或相近、产业关联度较高,并具有较强的互补性。(2)把握收购时机和收购进度。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政府对控股收购政策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控购收购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法律政策环境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欲实施控股收购的企业只能顺势而为,挑选外部环境相对宽松、交易费用相对较低、内部阻力相对较小的时间段实施并购。
2、收购实施。主要是搞好对目标企业的改组。改组好目标企业是发挥协同作用的关键和实质所在。具体来说,应着重(1)对目标公司内部的改组。包括制度整合,收购双方的财务制度应尽快统一,以保证收购各方财务的稳定性及在金融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的形象;管理整合,取长补短,优化组合,形成高效的管理系统;产品与技术的整合,收购方应考虑在新的子公司生产线上,需要投入何种技术或产品,使母公司现有的产品生产线更完整或是互补,同时,也应考虑被收购子公司的产品,能否经由本公司的销售网络在市场上销售。(2)目标公司的客户管理。收购后应尽快向主要客户阐明对目标公司日后营运所采取的政策,说明收购不仅不影响公司同原有客户的关系,而且有能力向主要客户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使客户对公司前途充满信心。(3)目标公司的文化建设。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控股收购方面的工作,尤其应制定留住优秀人才的激励措施;要加强与目标公司各层次、各类型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做好企业文化渗透、管理制度移植和创新工作,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协同价值的分割
(一)控股收购价格上下限的初估。1.上限的初估。控股收购价格上限是收购方从收购交易中获得收益的临界点,是收购企业所能承受的最高极限价格,是收购所产生的协同价值及目标企业的内在价值与收购企业所负担的收购交易费用之差。
若甲公司收购乙公司产生的协同价值为V甲乙协,乙公司的内在价值为V乙,甲公司负担的交易费用为F甲,则甲公司所能接受的收购价格上限P上=V甲乙协+V乙 -F甲2、下限的初估。收购价格下限是目标方从控股收购中获取收益的临界点,是目标企业能够承受的最低极限价格,是目标企业的内在价值与目标企业所负担的交易费用之和。
若乙公司负担的交易费用为F乙,则乙公司能够接受的收购价格下限P下=V乙+F乙
(二)控股收购谈判报价上下限的形成。
若收购企业初估的收购价格上限大于目标企业初估的收购价格下限,即P上>P下V甲乙协+V乙 -F甲>V乙+F乙V甲乙协 > F乙+F甲,收购双方存在进一步接触商谈的可能性;反之,应终止控股收购工作。
从理论上讲,若收购价格位于初估的收购价格上下限之间,收购双方均能从中受益,则收购可行。实际上,由于此收购价格可能与其中一方的预期目标有差距而难以实施,因此,控股收购双方应在初估收购价格上下限的基础上,研究影响收购价格的各种因素,报出收购谈判价格的上下限。
1、收购谈判报价上限的形成。谈判报价上限是收购方在谈判中报出的最高“买价”,该“买价”位于初估的收购价格上下限之间,即P上与P下之间,是在权衡收购双方现状及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影响谈判报价上限的因素有:目标企业对其他潜在收购者的价值(a1);目标方的财务状况(a2);其他潜在收购者的财务状况(a3);目标方的战略和动机(a4);其他潜在收购者的战略和动机(a5);目标企业的类型(a6)。
设谈判报价上限P报上=a V甲乙协+V乙-F甲 其中(F甲+F乙)/V甲乙协
2、谈判报价下限的形成。谈判报价下限是目标方在谈判中权衡控股收购双方现状及影响因素后,深入分析估算后形成的。由于目标企业的内在价值和交易费用相对固定,合理谈判报价下限形成的基础是目标企业从协同价值中可能获取的份额。
设收购谈判报价下限 P报下=βV甲乙协 +V乙+F乙
(三)控股收购成交价格的确定。
欲达成控股收购协议,仅停留在双方均获利的层面上是不够的,应当使控股收购双方所获利益在当时特定条件下达到相对均衡状态。相对均衡不仅是一个点,更是一个区间,是以市场为基础、兼顾双方当时境况,经过权衡估算并为双方认同的价格区间。
通常情况下,双方均获利的相对均衡区间位于谈判报价上、下限所形成的区间内。当双方谈判报价均位于谈判报价上、下限所形成的区间内,即β*V甲乙协+V乙+F乙<P甲报,P乙报<α*V甲乙协+V乙-F甲时,谈判才有可能继续。
1、若目标方的报价低于收购方的报价,即β*V甲乙协+V乙+F乙<P乙报<P甲报<α*V甲乙协+V乙-F甲,易形成收购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