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镇规划设计

城镇规划设计

时间:2023-07-13 17:2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镇规划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镇规划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镇生活小区是城镇居民居住、生活和从事社会交往的地方,是城市机构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占整个城镇用地面积的35%左右。在小区内主要集中分布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公共绿地、生活性道路及其它公用设施。目前由于缺乏相关的规划和管理,同时也给生活小区的开发带来了许多违反初衷的问题:环境污染、设施不完善和管理无秩序等。城镇生活小区作为与城镇居民生活最为密切相关,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进入新世纪,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追求的品味越来越高,不仅仅追求住房的面积,更加注重居住的区域环境、休闲设施、景观建设,甚至人文环境也成为小区整体质量的考察范围。所以,对于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就要充分考虑这些综合因素,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设计。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有关专家预测,到 2020 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将增长1%,这 10 几年中,中国将有大约 3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就意味着今后十年内,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规划,就需要规划师树立超前意识和科学发展观,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建造生态宜居的小城镇,要创造性地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出于山、水、天空、草木相协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建设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然而,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出小城镇自己独有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规划仅仅当成建设规划去做,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之前,应全面熟悉和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将其文化底蕴渗透到规划中去。

三、现代生态城镇设计理念

在编制生态小城镇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小城镇设计,以真正实现小城镇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小城镇独有的城镇生态环境、城镇文化、城镇形象、城镇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应有城镇景观设计、城镇产业设计和城镇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镇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镇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的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镇公园、城镇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镇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四、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从事小城镇规划工作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必须强化几项意识。一是规划具有法律效力的意识。经批准的规划方案不仅仅是一个专业部门的技术性报告,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方案实施,不得随意更改。二是规划创造价值的意识。一个科学的规划本身就具有价值,规划的顺利实施能促使规划价值发挥作用,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三是规划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规划管理虽然是政府的一种控制手段,但是其最终的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五、城镇规划中已融入杜会经济因素

“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活跃因素,当其与规划相结合,也才能真正体现“规划”是为人服务的。二战后的西方城镇主要面临的就是一系列经济问题,所以,才成为制定规划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改革中出现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镇规划。20世纪20年代,规划是以解决城镇人口疏散为出发点的,而今研究的问题就宽广得多了,诸如城镇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城镇规划相结合,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虽然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不成熟,譬如定量分析研究等。但它为城镇规划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包括如何促进城镇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确定城镇在区域中的合理位置,城镇人口和经济发展如何解决人口就业、发展新区、保护旧城中心繁荣等问题结合起来。

六、结语

小城镇规划是一项深入调查、科学决策、严格管理和有效实施的过程,广大规划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规划水平,协调好各方利益,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工作,优化配置各项资源,为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不断努力,勇于创新。同时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把握大局,统筹规划建设。相信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一座座环境优美、人民生活福裕、地区经济繁荣的小城镇会呈现在人们面前。

第2篇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 ;小城镇规划;意义方向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rapid rise of the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 drive our country city to change proces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especially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rural, small town planning work present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but at present, small towns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it can not adapt to 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rt with these questions, this small town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rur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sense of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现阶段我国新农村背景下城镇规划的总体方向。城镇的规划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原则和合理的规划方案,保证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一 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原则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时展的需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也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以适应新农村的发展需求。

(一)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以人为本是首要的原则,因此说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把握住这个总体目标不放松,切实考虑城镇居民的所需所求,针对老城区中凸显的弊病,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小城镇的人性化总体规划设计。

(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城镇规划中土地资源十分宝贵,为了防止人地矛盾的出现,在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将提高土地利用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规划方案一定要充分发挥土地的功效,实现土地的循环利用,从整体到局部实现规划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三)凸显小城镇地方特色

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是该地区特有的东西,因此说在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也要凸显出地方特色,小城镇的文化涵盖面广,涉及到自然文化、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所以小城镇的规划要以塑造这些文化为目标,突出自己的特色,并挖掘文化的深层次含义,是小城镇的规划拥有文化内涵。

(四)增强生态意识

生态建设是小城镇规划的必然趋势,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小城镇的规划要在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实现景观效果与生态效果的完美结合,走出一条生态小镇的独特模式。

二 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今后规划方向

(一)城镇总体规划目标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城镇作为沟通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其规划设计已经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小城镇规划要以“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科学规划、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确保小城镇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城镇具体规划方案

规划设计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因此需要实现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根据总体的规划目标,统筹安排各项细节规划,具体说来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完善的小城镇体系规划方案

小城镇体系规划指的是通过区域、产业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体系与城镇之间以及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采用现代的方法,促进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说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小城镇的环境和功能,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以便制定出完善的体系规划方案,更好地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进步。

2 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农民才有可能从农村流向城镇,因此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地方资金不足引起的停滞现象,应实现国家、企业和个人多元投资的建设模式,打破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垄断地位,真正将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基础设计的建设落实到位,促进城镇化进程。需要注意的是,道路的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城镇道路的畅通化,也是保证城镇化进程一个重要的环节。

3 建立生态发展模式

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建立起生态模式,就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小城镇的生态规划包括经济和环境保护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应该以城镇的经济为依托,充分体现出便捷性、安全性、经济型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再结合小城镇中独特优势,建立特色景观,实现发展的生态性。

(三)村庄改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

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的崛起,给农民带来了利处,但是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1 合理安置农民就业

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后,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保证农民的就业问题。土地流转措施能够确保农民实现土地和劳动力的双重收益,同时土地流转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就业问题。小城镇作为地区的经济中心,还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发展地区经济,并利用发达的交通实现现代物流运输,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这些发展都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2 放松户籍管理制度,加强社会保证制度

农民进入城镇会给城镇的发展带来活力,但是严格的户籍制度成为限制农民自由的缰锁,因此需要打破这种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打通农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障碍,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需要注意的是,在户籍制度放松的过程中,以养老、失业、医疗为主体的社保体制需要抓紧,使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 村庄改造要独具特色

村庄的改造规划中,需要抓住特色这一关键不放手,实现文化特色、人文特色和产业特色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塑造“邻里文化”,村庄的改造过程中,需要将相邻地域作为基础,延续邻里关系,构建扶农转非的生活圈,同时挖掘出该地域的特色文化,塑造邻里的地域情感,实现文化特色的凸显。其次,挖掘村庄中的人文气息,将这种人文底蕴和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融为一体,实现人文景观和城镇现代气息的完美结合。最后,城镇的建设需要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起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实现园区产业优势互补的格局,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三 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规划的意义

(一)城乡交流互动的平台

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城乡资源交流互动的平台,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融合,实现了以城带乡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具有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作用。小城镇还是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作为交流的平台,可以将其辐射作用发挥到更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二)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民改变原有封闭保守的落后思想观念,树立先进开放科学的新时代观念,而小城镇是该地区的文化中心,在其规划中,增强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完善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加强娱乐设施的建设,实现现代观念的传播,这样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农民城镇化的重要保证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富裕起来,自然会选择进入城镇生活,在新农村的背景环境下,小城镇的建设就为农民提供了居住地,小城镇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到小城镇生活,其居住方式和生活质量都有所改善,形成了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生活模式,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促进了农民的城镇化进程。

结束语: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城镇化进程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需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下,进行小城镇的合理规划建设,防止上文提到的问题的出现,真正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勇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广东建材,2010年第6期

[2] 王升晖 韦东峰 王刚伟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生态规划与设计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第21期

[3] 张晓燕 谢晓菲 小城镇规划设计 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第3篇

1.1配电设备性能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城镇的配电网络依然是70年代左右架设的,受制于当时的技术和资金,这些配网网络的性能较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镇用电负荷的不断提高,配电网络一直处于高负荷的运转中,对配电设备的损耗严重。目前,城镇配电网络的配电容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用电需求,配电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大打折扣,不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且维修保养成本较高。

1.2配电网络可靠性差

受施工技术和水平的制约,城镇配电网大多采用高空架线的形式,尽管这种架线方式降低了施工难度,节约了维护成本。但高空裸线受风雨雷电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容易发生线路故障,降低了配电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的城镇摒弃了这种高空架线的形式,转为地埋线。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线路规划,造成配电网分布混乱,在城镇建设施工过程中经常被挖断,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

1.3配电网络线损严重

线损是指电能在传输的过程中,在配电网导线、开关、电能表和变压器等设施上损耗的电能。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在配电网上的线损十分巨大,超过了6500亿kW.h,这一数值占年电能输送总量的1/10左右,可见线损问题十分严重。尤其在广大的城镇地区,由于线路老化和设计不合理,线损率普遍超过了12%,甚至达到了20%,浪费了宝贵的电力资源。

1.4城镇配电网管理落后

人是城镇配电网设计和管理的主体,先进的设备需要人去操控,合理的规划设计需要人去执行。从某种意义上讲,配电网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目前,城镇配电网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淡薄,不能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和规范,工作责任性不足,配电网设备被盗窃和损害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和工作能力,难以跟上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速度,给配电网的统一规划和改造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2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的解决措施

2.1加强配电网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城镇配电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工程。因此在对配电网进行设计和改造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电力企业要对城镇用电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城镇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对电力的真实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城镇的发展速度和规划,对城镇未来用电情况进行科学的估计,为配电网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其次,配电网的施工要经济合理,施工方案要造价合理、经济适用,既保证了线路设计的合理,又方便日后的维修和管理。

2.2降低配电网线损

首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配电网距离越来越长,线损也越来越严重。实施无功补偿可以显著提高电能传输的功率,降低负载电流,起到节能降损的作用。具体可以采用分散就地补偿和变电站集中补偿等方式。其次,城镇配电网络的变压器大多老化、陈旧,不仅性能落后,而且耗能较大。为此可以选择一些新型的变压器设备,例如干式配电变压器具备运行稳定和节约能耗的作用,最高可以降低50%的损耗,因而得到广泛的使用。三是变压器的安装位置是否合适与配电网节能有很大的关系。在进行电网规划设计时,应将变压器安装于用电负荷中心,考虑两点或多点布置方式来降低配电网线损,尽量使三相负荷平衡,中性线的电流最小,这样既能提高配电网的供电电压和电能质量水平,又可以降低线路损耗。

2.3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供电企业要结合配电网运行管理的实际要求,对相应的管理人员以及线路维护人员进行培训,针对配网运行中的常见问题,深化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安全为第一标准,对故障发生的规律和频率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探讨。同时,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运行管理和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故障的形成原因、分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培训结束后,要进行相应的考核和测试,切实加强供电所线路维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

作者:林睿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电气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山水城镇;规划设计;空间结构

Abstract: the landscape urban concept is to its survival,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human thinking, its purpose is to pursue the harmony of man, nature and city. Shanshui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hall comply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feng shui theory and landscape concept, constitute elements inclu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elements in a collection. Combined with example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landscap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mbining.

Key words: landscape town;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spati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城镇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在发展的同时危机突显,很多小城镇的发展建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剧了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失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应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在生态规划基础上建立生态城镇,开创小城镇发展新格局,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山水城镇空间概念

1、山水城镇

山水观念与意识影响了我国传统城市格局,大到城市,小到建筑,都十分讲究选址、布局与周边山水环境的联系,长久以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城市文化景观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除了由“地景”和“聚落”共同构成的图底关系外,还包括了人工环境和自然山水在空间结构中表现出的对景与借景的构图关系,这是我国传统城市文化景观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城市的重要表征,也是我们过去的工作中所忽视的。

近年来,山水城市的概念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进而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实践,山水城市理论得到了不断地扩大与深化。许多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虽然名字不同但内涵却是相似的,提倡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以城市为代表的人工环境与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居环境。

2、城镇空间构成及分类

城镇空间是城镇中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它为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具体而言指城镇内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处在其中所能直观感受到的空间,它是城镇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镇的魅力所在。

城镇空间的客观形象是通过人的感官,构成了人们的主观意向,也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城镇形象。因此城镇空间的五个要素就是一种对城镇空间基本形态的分类:道路、边缘、区域、节点、标志。

2.1道路

大多数人是通过在城镇的大小街道、小巷或步行过程中使用和体验城镇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类城镇空间。

2.2边缘

边缘是指两个不同区域之间形成的一条边,它不一定是一条道路的立面。有时从城镇的某一点,透过郊区的田野观看城市,也能看到这种边缘。

2.3区域

区域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城镇区域,人们在其中活动能得到与其它城镇地段明显的不同感受。

2.4节点

节点是指城镇中的广场或道路的交叉口,或河道方向转变处等非线型空间。在城镇的入口处或者城镇人流聚集的核心往往会出现典型空间。

2.5标志

它是人们感受和识别城镇的重要参照物。它可能是城镇中的电视塔或有特征的山,或是城镇中极有特征的建筑或群体。标志可以使高大的或者矮小的,它能引起人们对一个地方的记忆和回想,或者是对一个区域或街道产生深刻的印象和留恋。

二、山水城镇建设的思想基础

1、山水城镇与古代城镇规划思想

我国山水城镇的规划主要受到以下礼制思想的影响。《周礼》的礼制思想。《周礼》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一部全面、深刻地影响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理论著作。在哲学方面,追求阴阳刚柔对比、“五行”变化的空间序列;在政治制度方面,充分表现封建国家秩序的等级性、社会的程式化;在文化、美学观念方面,以形象、色彩等空间环境要素传输礼制思想,强烈影响人的心理;在伦理、民俗观念方面,以造就天地、自然、祖宗的显赫地位,作为沟通人与人感情的最高联系纽带,在城市中广泛体现出礼乐伦理思想。受此影响,也为山水城镇理念的提出提供了建设性的的规划理念依据。

2、风水格局与景观

以上的风水格局,形成了基址周围环境良好的景观:以主山、少祖山、祖山为基址的背景和衬托,形成多层次的立体轮廓线,增加了风景的深度和层次感;以河流、水面为基址的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以案山、朝山为基址的对景、借景,形成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以水口山为障景,使基址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使人进入基址后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作为风水地形之补充的人工建筑物(如风水塔、楼阁、牌坊、桥梁等),经常是环境的标志物、控制点、视线焦点和构图中心。

3、风水格局与生态环境

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看,风水的基址选择这样一种较为封闭的空间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的: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的寒流;面水可以面迎夏日南来之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的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有利于养殖;缓坡可以避免淹涝之灾;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三、基于生态环境整合的空间结构布局

1、总体空间布局

1.1遵循生态原则,逐步改变沿巫水河建房的模式;清出沿河用地,建设沿河绿带;结合城镇的组团布局,严格保护周围自然山地,使城镇的发展始终融合在生态环境中;结合花卉苗木基地布置以林木为主的生态林带,形成与城镇空间布局相融合的生态网络。

1.2遵循适度紧凑集中和有机疏松相结合的原则,组团内部集中发展,组团之间以绿地为纽带有机组合;居住与工业相对集中,形成新的布局结构。高效建设和使用有限的城市基础设施,节约土地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在保持城镇空间紧凑集中的同时保持组团之间的绿色空间,形成城市建设区与农田、绿地和水体等生态要素间隔相嵌的空间肌理。

2、遵循用地布局结构最优化的原则

以旧城改造为契机,重新整合用地布局与用地结构。老城区采用“退二进三”的原则进行用地置换,搬迁出不适合在老城区发展的企事业,增大老城区的道路交通用地、商业服务设施、教育文化设施等用地比例,保障城市各项功能的有效运转。对置换出的用地,应结合土地的级差地价进行用地性质、绿化指标和基础设施配置等控制性指标的规划,为用地的再次开发提供决策依据,减少投资风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3、遵循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优先发展的原则

改善道路系统,扩展多种交通模式。以现有道路网和交通设施为基础,理顺城市道路网骨架,明确道路分工,增加道路交通用地和对外交通设施用地。完善步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并将这些支路纳入总体规划设计范围,这样的步行系统将大大缓和机动车道上的人车矛盾。建立功能完善、主次分明、管理先进并具有安全、快捷、高效、经济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带动城市空间扩展。

4、遵循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原则

综合考虑城乡发展,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统一考虑城乡建设与生态空间(河湖水系、生态林地、农田)的协调发展;统一建设用地分类,加强对城乡用地的建设管理。

四、强化山水格局,营建山水城镇

下面以某山水城镇为例

1、城镇特色

该镇境内有两条重要的常年性河流,河面开阔,一般为200~500米。一条河流经香水、西坪,在该镇区南2.5公里外汇入另一条河流,经九岭而南下,形成相互环绕的特殊景致。镇域内动植物资源多样,山川秀美,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上的重要景点,也是九寨沟——黄龙旅游主环线上的一个重要分支景点。该镇区内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保留有许多古代名人的遗物,为该镇平添了不少古镇色彩。

2、城镇性质

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以某古代著名诗人故里风景名胜区丰富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资源为载体的山水园林历史文化名镇 ,以该文化旅游与生态型城镇休闲度假为发展主题,是该市重要的旅游经济开发区。

规划突出与古代文化内涵吻合的自然山水与文化特色,强调城乡旅游环境资源的整合。

3、城镇形态

城镇形态是城镇物质实体的地域投影,是城镇自身动态发展与其所处地域与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城镇形态与城镇结构相辅相成。

针对该镇用地条件、城镇结构以及城镇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规划采用的是团聚状城镇形态,符合青莲实际,有利于烘托该城镇效应, 节约市政投入,并能体现山水格局。

规划以建立面向全国的古代文化景区和生态型城镇休闲度假区为目的,顺应城镇发展客观规律,形成整体集聚,紧凑的城镇区与广阔的地景相融的空间结构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塑造山水城镇整体形象,创造城镇环境特色;功能明确,方便生产生活;景区内旅游线路体系化生态品质良好,公共空间网络完整,利于建立生态城镇总体格局。

规划确定利用该镇的两条江水,结合该城镇山水格局,形成三水城中穿越,城中有绿、绿中建城的结构形态。利用南北主干道规划城镇近远期建设用地,以南为近期建设用地,以北为远期建设用地。由于规划用地范围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规划引江水进入镇区,同时联系和结合该镇的小溪,形成具有小城特色的城中水系,以溪流为依托,两侧各留出15~20米宽绿带,形成城镇绿化主环,沿线布置行政、商业、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化广场用地,构筑集公共活动环境、旅游线路、古文化场景展示、城镇景观建设于一体的复合山水城镇回廊。

五、结束语

该地区的山地城镇具有独特的山水特征,规划设计中在巩固城镇山水特征的基础上,适时正确地引入生态理念指导城镇用地布局,无疑将会使之更具特色和内涵。而且山地城镇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自然生态特点决定了山地城镇空间发展模式以及空间形态结构,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以及规划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该地区的山地城镇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生态理念必须融入城镇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当中。山地城镇的建设必须吸取大中城市发展的经验,实现城镇发展模式的合理跨越。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山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科学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小城镇规划;方案

1.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也在日益加快。城市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广大农村人口急于摆脱农村的穷苦生活,渴望进城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于是出现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工作学习。这些人口进城给城市带来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因为人口过量使得大部分的城市都存在承载力不足、社会治安差、交通拥堵等问题。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涌入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使得这一问题不断加剧,如何彻底解决它成为各城市刻不容缓的问题。于是,我国各大中型城市开始积极进行新的城市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周边小城镇,以期可以拓展空间,从而达到疏散人口,缓解城市压力的目的。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新城市主义理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一理念倡导的内容对解决我国城市存在的问题大有裨益。本文通过对新城市主义的相关内容和国外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我国使用新城市主义理念进行周边小城镇的规划提供好的方案,有效缓解我国大中型城市的压力。

2.新城市主义理念内容与案例分析小城镇的规划设计

2.1新城市主义理念概述。新城市主义理念并非是我国提出来的,它最早出现在美国,且在美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美国,新城市主义理念做的最为成功和被大量推广的是两个模式。一个是传统邻里区开发(简称TND),另一个是着重提倡使用公交的邻里区开发(简称TOD)。宏观来看,二者的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期望建设一个中心,然后建成以步行距离为衡量标准的居住区。它的特点都是小范围、大密度。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小城镇建设核心是以区域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混合住宅配套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下面来具体介绍两种模式:(1)TOD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注重土地多用途使用,且大力提倡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占主导地位。它的主要内容是交通站点要和主要商圈整合起来,且城镇的核心商圈到城镇的边缘步行距离小于等于600米。在这样一个小范围里,将商业、居住、生活、工作有效整合进来,并配以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将多个这样的小城镇整合成一个大城市。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日益增多的私家车带给城市交通的压力,减轻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缓解城市人口过大压力。(2)TND模式这种模式的设计重点在城镇设计这一块。它将城镇内的社区规模缩小化,每个社区的规模只有几分钟的步行时间就可以到,街道的距离不超过100米,且每个社区内有不同层次类型的住宅,满足各种人的多元需求。2.2新城市主义理念小小城镇规划设计的成功案例。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不断发展推广,吸引很多给予解决城市压力问题的城市使用,其中做的较为成功且知名的就是日本东京的多摩新镇。它采用的就是TOD模式,下面具体分析它的城镇规划。(1)城镇建设背景众所周知,东京是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其发展速度一直势如破竹,因此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大量人口涌到东京,城市压力不断增大。多摩新镇的建设目的就是缓解东京的人口压力,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又加入对能源的节省和对环境的保护。现在它的发展理念主要是建设多功能整合型的城镇。(2)规划布局与特点在新城市主义规划理念的指导下,首先,多摩新镇以居住功能为主,同时兼顾商业和文化功能,目的在于将东京的单一集中型结构改为多中心结构,把多摩新镇建设为次核心。其次,多摩新镇以铁路和公路的联合运输方式来共同承担通勤量。再者,多摩新镇位于丘陵地带,可以充分利用地形设置公用设施,并积极保存现有绿地系统,使之与娱乐设施有机结合,采取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不同建筑密度区,创造丰富的空间景观。

3.案例借鉴经验

东京通过新镇开发来分散中心区的拥挤,TOD模式的轨道交通在新镇发展规划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所以,其成功因素绝大部分与东京都政府在城市捷运系统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政策有关。土地利用政策整体限制城市中心的发展,同时促进站点周边高密度、高强度发展;通过限制私家车发展和鼓励铁路捷运系统的使用实现交通需求的有效管制,增强社会对于公共捷运特别是快速铁路的依赖性。

4.总结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涌入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使得城市压力不断加剧,如何彻底解决它成为各城市刻不容缓的问题。于是,我国各大中型城市开始积极进行新的城市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周边小城镇,以期可以拓展空间,从而达到疏散人口,缓解城市压力的目的。新城市主义理念倡导的内容对解决我国城市存在的问题大有裨益。本文通过对新城市主义的相关内容和国外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我国使用新城市主义理念进行周边小城镇的规划提供好的方案,有效缓解我国大中型城市的压力。经过分析可以看出,TOD模式和TND模式各有千秋,他们的优点决定了它们适合应用在不同类型的城镇规划中,在进行城镇规划的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的情况下适度借鉴,以为我国小城镇采用最合适最正确的规划方案,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压力。

作者:翁丽红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院福州分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道路网系统形态街区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新型城镇化规划设计中居住街区作为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基底,对其整体环境的影响巨大,更是市民感知城市环境品质最直接的媒介。在当今新型城镇大规模发展的今天,居住条件大大改善,但很多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城市空间失去了人性化的尺度,步行距离太大,出行不方便;不同开发商开发的相邻小区各自为政,日常购物等公共活动的边界不足;街道空间逐渐失去了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应有的职能,而被机动车的快速通行所主导等。

关注道路网系统规划建设,探寻道路系统与其相关要素的互动机制,探索利于操作的规划设计方法,无疑在新型城镇城市空间形态塑造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路网系统规划设计中的形态

在规划设计中把握形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的前提是建立合理的认识描述体系。城市道路网系统形态主要有四个关键形态:密度、方向、宽度、几何构型。密度指一定的地段范围内所有道路长度的总和与地段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方向即道路在方位上的走向;宽度主要涉及道路网在空间上的配置;几何构型描述了道路形态的几何关系原型。

而城市道路常见的几何构型包括网格型、放射型、树状层级以及自然生成的随机型构。从交通通行功能来看,城市支路是城市道路系统中的末端层级。然而从其在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元素中的地位看,支路却是联系道路系统与街区、乃至各个单体建筑的桥梁。支路网密度决定了街区的规模,支路的方向和构型决定了街区的形状,支路形态也进一步影响着开发单元占据街区的方式,居住建筑的肌理等。文章将从当前中国新型城镇规划中几个常见问题入手,分析其发生作用机制,结合城市设计实践项目,讨论路网系统设计的几点方法,以居住区为例。

二、对居住区道路网密度的分析

在许多大规模建设的新型城镇中,街区规模常常超出步行尺度,加上门禁居住区的模式,道路被机动车主导,虽然有连续的人行道,但街道上的行人寥寥无几。街区规模决定规划中设定的支路网密度,并进一步影响着开发单元占据街区的方式,呈现了不同支路密度下开发单元占据街区的方式:控制合理的道路路网密度显得非常重要,基于社区环境步行友好的考虑,支路网密度设置宁小勿大。支路网的合理密度,需考虑公众步行的便捷性,并对应当代居住小区开发的一般规模。据此民众可通行的支路密度可控制在100-150m/ha,基本街区单元的大小为2-4公顷,街区边长在100-200米之间(这也与之前美国规划设计中提出的尺度不谋而合)。该尺度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有利于小规模的土地开发,也可以通过地块合并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图1)尝试了不同类型的住宅建筑肌理纳入一个3公顷的街区单元的情况。

事实上,较高密度的公共步行支路网络与机动车的方便通行并不矛盾,规划设计中也可以通过步行支路网与机动车通行路径的合理区分于具体构型设计来达到理想效果。

以笔者参与完成的《东阿洛神湖修规》(图 2)为例,基于对合理的居住区级道路网密度的考虑,该设计在原控详路网基础上加大了支路网的密度,缩小了街区尺度,居住街区规模控制在约3-4公顷。

三、新型城镇道路网形成影响下的城市情感

1、街区的生长变化

中国当今新城镇规划设计常采用这样的开发策略:政府规划部门将格网形式的道路统一规划建设到支路层级,然后将支路划分下的街区以红线的形式出让给开发商进行居住小区的开发。开发商往往用门禁小区的方式将自己的地块用栏杆或围墙(用地红线)圈起,仅关注自己地块内部的用地和空间,因此很容易形成相邻的居住小区各自为政,地块出入口和内部道路互不相连,街道连接性差,街道和建筑肌理千姿百态的状态,仅留一到两个门禁入口与外部城市支路相接。

此外,为了机动交通的高效通行,道路被设置得越来越宽,宽阔的机动车道和绿道像一把剪刀将街道剪开,街道两侧的步行环境之间再难发生联系,只能生成单面街。

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时总要寻找几条主要的街区(它们往往有相交的关系),作为承载城市复合功能的需求,规划设计连续的公共主街对社区来说意味着公共资源的积极共享,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也利于街道活力的培育。我们根据均好性、方向、利于引入夏季风、屏蔽冬季风等原则在城市设计中引导相互连通的社区主街,对平面布局上主街的核心位置提出构想,并考虑其未来逐步生长蔓延的方向。以《兖州市南关片区修规》(图3)为例,在整个片区的规划中以“一心、多轴、多通廊”的形式,突出街区的中心,鼓励公共用地性质的混合,如社区服务、商业零售、文化娱乐、学校等,倡导丰富多彩的街区公共生活,并结合公共绿地、自然河道等,彰显独特的个性。

图3

2.道路网走向影响下的建筑朝向问题

早期的微观路网是在自发更新中逐渐形成的,其走向除受到地形起伏、河道走向等因素影响外,也符合居住建筑的朝向、阳光对街道空间的照射等微观因素。现今新城镇规划中的路网系统趋于人工几何图形,往往在缺失变形的前提下将几何图形直接落在实际场地中。在上海这样的居住建筑对朝向要求较高的城市里,居住建筑的布局方向有两种选择:一种平行于道路,那么居住建筑的朝向则不佳,另一种仍以南北向建筑局部为主,那么从街道上看到的则是居住建筑的斜角,难以形成有序的街道界面,且不利于沿街商铺的形成。

如(图4)我们可以尝试了当干道走向与正南北方向成45度角时,通过支路的走向变形,以利于居住建筑获得良好朝向的方法,在支路设计中将其对建筑的影响纳入考虑,利用交通通行等级较低的支路的适当弯曲变形,形成通行不畅的住区内部道路,以利于街区内部居住建筑的布置等。 图4

3、道路宽度的非人性化发展的影响

“千城一面”常被用来形容中国当代的城市新区,这与道路面貌缺乏识别性密切相关。以某城市新区的住区为例,支路统一被设置为24米,道路断面形态单一,内含四条机动车道及绿道,并多以栏杆围墙作为街道界面。究其原因,与被交通规划主导的道路设计制度有关。一方面,城市规划直接沿用了交通规划专业对于道路的定义方式,只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而少有关于街区道路的设计。街区道路的其他属性,如生活性、景观性等则被忽视。另一方面,根据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的控制方法,使得沿街界面趋于一致,其粗放的退让要求也使得大部分街区道路失去了围合感,丧失了近人的尺度。理想的住区中,支路的断面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须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多方面需求。所以,规划设计不应将一种断面形态赋予所有相同宽度的街道,而应提供多种街道环境选择,展现城市更人性化的一面。

第7篇

一、居住小区的现代特点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种类和形状各异。但是居住小区改善了市容市貌,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改善了人们居住条件。它是集居住、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缩影,因此,它的建设与以往城市住房建设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

(一)规划协调而统一

以往的建筑参次不齐,居住小区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优化了小区资源配置,使其整洁美观。

(二)规模大而功能全

居住小区一般为多层、多栋楼体建筑群,这些楼体建筑群,除住宅楼之外,还有商业大楼、超级市场、电影院、体育馆、音乐厅、医院等综合性结构。

(三)综合光照强而面广

现代居民楼外墙体多为彩色粉刷,有的还贴瓷片,封阳台以及大窗户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尽管造成了眩光现象,但对喜光树种的生长却有积极作用。

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的园林中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功能,设计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单一死板。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尚有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设计规划观念陈旧。

一些居住小区设计方案粗糙,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园林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覆盖面积达标,但其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二)模仿性强,缺乏创新

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居住小区园林工程都是生搬硬套,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较快准确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许多园林规划设计上都是在不切实际的刻意模仿,没有因地制宜。有的小区为了跟风,不惜将原来的树木砍光建草坪。也有的小区跟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栽植棕榈类植物,没有考虑气候原因,结果一到冬季,都死光了。

(三)过分重视草坪,忽略植物群落。

在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上,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席卷全国。无论什么设计都侧重在草坪上,但也经常出现草地成道路的场景,既没起到美化作用,又破坏了居住环境的和谐。植物群落可以制造层次感、神秘感,使小区避免出现一眼望穿之感。

三、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在进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思路决定了设计效果,决定了设计者的水平,所以设计思路是设计基础。但是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在设计之前必须要到基地实地踏勘,了解小区构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分析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够有好的思路。

(一)定位——人为本

进行一个项目的园林设计首先要确定这个项目的定位,有了正确的定位,其设计才能丰满起来。居住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所服务对象也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避免单纯的由设计师根据个人主观设计。

(二)风格——环境与自然相结合

园林风格与居住小区建筑风格、气候条件、环境特征、园林主题等密切相关。如苏州的园林,常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故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精巧,不重对称,免呆滞之感,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感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四周景观特色,并将其引入到园林造景中,将园林自然山水融合,形成多层次,丰富且风韵独特的园林景观。

(三)布局与分区——实用与艺术兼备

居住小区的每个区域和景点的具体设计才能保证设计的统一协调性和可行连贯性。居住小区园林设计不同于公园设计,在居住小区设计中,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现代人趋向于情感与文化品位的生态化人居环境,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因而在其景观效果表达上要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在规划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居民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品茶、下棋以及居民体育锻炼、健身等。

(四)空间与流线——层次与立体感并驾齐驱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园林空间与流线是从竖向与空间角度、人的行为角度、人车交通满足角度等方面对设计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设计思考方向。所以,在居住小区园林设计时,要将小区分割开来,使空间具有层次和立体感,避免一览无遗、平乏无味、人在园中无景可赏。

四、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艺术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要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要求,节约,就地取材,植物造景为原则,再加上专业的设计艺术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一)因地制宜——结合居住场地特征

一块场地有他的独特的内涵,在进行设计时要挖掘出所蕴涵的内涵,才能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合适的园林景观。准确的把握场地特征、因势利导。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小区的交通和人文关怀。如人行车行出入口、停车场、休闲运动区、后公园等。

(二)因时制宜——结合气候特征

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不一样,植物所适应的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切忌盲目引用北欧风情、海南风光。

(三)民族特色——结合地方特征

近年来国内园林建设中出现许多不切实际的现象,如在住宅绿地设计中出现“欧陆风”城市建设中出现“广场风”,一些园林设计作品追求西化,追求气势,追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没有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随处可见。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民族特色,设计突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建筑独特,民族风味十分明显,其园林设计就要摆脱完全的西化,在保留民族味的建筑中搭配协调的园林设计。

(四)节约——挖掘乡土资源

第8篇

关键字: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形态城市不断涌现,城市建设规划也日趋复杂化。有效的实施城市规划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城市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进行扩张,这就打破了原先在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相对独立发展的情况,同时使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提升到了较高的层面。但是小城镇的典型特征是大城市所不具有的,在社会组织、空间结构以及经济因素等,都与大城市相差甚远。因此,大城市的规划和小城镇的自身发展需要相互结合,寻求城市规划和小城镇规划设计的共赢局面。

一、城市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概述

1、城市规划

在城市产生之后就有了相应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的城市规划要考虑更多的 影响要素,涉及到建筑设计、能源、地理环境、生态、人居舒适度等众多方面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现代的城市规划主要指向未来,是进行城市管理和建设的重要依据,有利于人类自身开展生产生活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根本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城市规划部门将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2、小城镇规划

目前我国对小城镇并没有明确统一的足义,在不同的研究内容和语境中,小城镇的范围和含义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本文中,将小城镇与大城市和农村相区别是其原则,作为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中间状态。城镇一般是指具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3、城镇化进程

城市化或都市化也称为城镇化,城镇化是一种社会转变过程,主要针对农村社。这种转变不光是由农村传统民居向高层建筑发展,同时还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就业环境、精神文明、经济结构建设等问题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规划设计小城镇能够对城镇化提供良好的借鉴,推行城镇化,实现传统农村社会向以服务业和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的稳步转变,将会对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产生深远影 响。

二、城市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设计理念

1、全球一体化理念

现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加深了国家之间的合作来往,在教育、经济、工农业、科学技术、环境等方面买现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小城镇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突出贡献。在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将小城镇树立起全球化意识,打造成为国际化城镇的理念,使小城镇的规划发展着眼于世界,着眼于未来。

2、区域整体化理念

区域整体理论是世界规划设计领域内的成熟理论,区域整体理念的中心是区域的规划设计,区域是一个有机的运作系统,城市只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区域规划设计不仅要注重整体效果,更要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在实际操作时要求将城镇与乡村相结合、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协调。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城乡之间、大小城市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着资源的流动和再分配,每一个区域内的组成要素都是以其他区域的接收或供给为条件而产生 的。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将不同发展程度的区域进行合理的整合,使产业间的关联度更加密切,这样以便系统更加高效的运行。

3、可持续发展理念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引起的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危机,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目前最主要的发展理念。在小城镇规划设计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可以有效避免生态能源效益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更加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

1、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

1.1、建立信息平台,畅通信息渠道

通过工作信息、简报等工作内容的实时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对方的工作重点、工作动态、工作进展等情况,针对性地调整工作思路,使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更好地实现融合。

1.2、建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建立规划管理与土地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协调机制、重大问题快速应对、资源共享机制和磋商决策机制等,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召开联席会议,根据城市发展和规划特点,提出阶段性的既定目标和合作重点。

1.3、加强业务协作,解决突出问题

加强两部门间的业务沟通,合理规划、制定和配置土地资源,解决“土地效益低”“规划实施难”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共同研究对策,解决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通过两部门的合作努力,形成“互援共助、优势互补、通力合作、高效协调”的良好局面。

2、城市规划过程中土地资源的节约

2.1、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发展城乡资源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协调城乡发展就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不能因为追求城市化建设而做出一些破坏耕地的举措,要合理的布局现有的土地空间,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2.2、密集城市发展,协调城市功能

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位置土地实现合理利用,重视各个区域的土地资源的价值,同时也要注意对城市内的各个土地功能进行有机的协调,这样可以有效的推动该地区的发展,使城市发展更加的集约和集中。

2.3、科学合理的开发公用空间

城市活动中的公共空间对城市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城市土地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有关部门对各种公共空间的综合功能开发,这样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建设更加完善的城市需求网络,使资源的使用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整合建筑的整体功能

目前,我国城市政府办公建筑占公共建筑的比例较大,不管人员多少、单位大小,都是一个单位一幢楼一个大院,这已成为我国城市的一大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威信。为了改变目前这种政府部门新建办公楼多占土地多的现象,我国应充分发挥和强化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职能,立法制定严格的政府办公用房管理规定,分类整合现有的公房资源,节省大量土地,使城市的建筑土地更加有效合理的应用。

4、交通能源的节约

我国的主要国策就是节约能源,城市是能源集结和消耗的集中地,我国的大部分机动车都集中在城市,尤其是私人用车爆炸式增长,能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城市有关部门应该通过总体规划,利用道路网规划、用地布局、交通设施布置和交通方式的选择等手段,有效地节约交通能源。

四、小城镇设计规划的研究

1、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

在小城镇规划中,一味地求增长、求发展,从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小城镇规划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甚至有些规划部门存在任期间污染,后来者治理的自私狭隘观念。所以在规划时,一定要做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对已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从根本上铲除破坏生态环境的毒瘤。

2、树立特色理念,打造小城镇特色

中国的很多小城镇没有受到外界影响,其地方性强,特色明显而具有“世外桃源”的称号。这些小城镇注重特色开发,在国际上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进行小城镇规划时,要注意特色理念,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弊端。利用特色为指导因素,有效地为小城镇的发展服务。

3、完善小城镇规划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对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方案和方案实施后的具体效果有一定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评价体系中能够帮助规划设计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并及时纠正在具体环节中产生的偏差,给后期的小城镇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4、提高小城镇规划管理水平

规划理念可以从总体上指导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但由于于现今的规划设计涉及到很多景点保护、建筑设计、工程技术、水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需要专门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所以在具体的实施阶段,需要借助先进科学的规划技术和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提高规划设计的系统性和全局性,使各部门协调工作。

结束语

城市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向往,也承载着区域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管理和小城镇规划管理已成为影响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因素。城市规划设计和小城镇规划设计应该协调发展,体现出自身的特色,提升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居民生活和谐安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排水管网;整体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S276文献标识码: A

排水管网系统的规划设计, 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镇排水设施的完善程度, 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严重时则危及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

1 排水管网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镇排水体制, 基本以雨污合流的截流式排水系统为主。整个排水管网系统比较分散, 覆盖范围相对较小, 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l) 现状管线常有雨污混接、混流现象。汛期纳水量增加, 大大增加了污水处理厂营运成本和管网维护成本; 同时造成污水外溢, 随雨水直接进入水体, 污染环境。

(2) 部分现状管线管径不合理。雨水管径普遍偏小, 过水能力不足, 导致汛期常出现溢水、积水现象; 污水支管管径偏大, 干管管径偏小, 难以充分发挥管网系统的工程效益。

(3) 部分管线埋深较浅, 导致两侧街坊支管难以顺畅接入; 另外, 现状管渠普遍淤积严重, 致使管渠设计过水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

(4) 随着城镇市区范围的迅速扩大, 由于没有统一的排水规划设计, 新区管道敷设一般结合道路进行, 路修至那, 管道敷设到那。

导致许多排水管道无出路或任意接管临时排放, 给以后排水管网系统的整治利用增加了难度; 部分道路污水管未能敷设到位, 上游区域污水势必排人雨水渠道, 导致水体污染; 下游老城区排水管网系统, 管道过水能力不足, 致使污水外溢、雨天积水。

(5) 由于国内没有很好的水力计算软件, 目前大范围的排水管网规划设计大都采用经验估算方式进行设计, 难以做到整个系统的优化。造成上下游管渠坡度分配不合理, 水流流态不好, 管渠淤积严重, 泵站建设过多。

(6) 雨水污水排水系统、灌溉渠、小城镇防洪系统、水景湖面等各个系统, 由于没有协调统一的规划设计, 往往各自独立, 系统间不但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互补充利用, 反而存在矛盾, 影响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2 结合现状做好排水管网系统整体规划

2.1 选定合理的排水体制

合理地选择排水系统的体制, 是城镇排水规划设计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城镇的老城区, 由于建设比较早, 建设初期没有总体规划, 街道大部分都比较窄, 而且道路下面一般都埋设有给水管道、通讯电缆, 个别道路还有供热管道。如果再埋设两条管道施工难度大, 并会使工程投资大幅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采用合流制。对此, 应该结合城镇的总体规划, 综合考虑, 酌情进行分期改造。

随着城镇的城区向外快速扩展, 在规划建设时, 新区大多采用分流制。但是, 由于部分新区属于农村城镇化地区, 在土地开发的同时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 造成了周边市政分流排水系统虽已完善, 小区内部依旧雨污混流严重。

排水体制的选择不仅从根本上影响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和维护管理, 而且影响工程的总投资和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城镇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既要满足环境保护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又应结合当地实际,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 优化设计。

2.2 总体规划分期建设

城镇排水管网系统总体规划设计, 应满足城镇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既要重视近期建设规划, 又要考虑城镇远期发展的需要, 分期实施。尽可能就地取材, 降低施工难度, 减少工程总投资。另外, 应针对现有排水管网系统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利用现有管渠的基础上, 提出经济、合理的分期改造方案。城镇排水出口和污水受纳水体的确定, 都不应影响下游城市或远景规划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城镇排水管网系统的布局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为城镇的远景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3 提高排水管网系统的管理水平

目前城镇排水管网的管理体制比较混乱, 多个部门管水, 多个部门不治水的现象依然严重。排水管网系统从规划、设计建设到最终的维护管理隶属于不同的部门, 各个部门都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无法统筹布局。规划部门往往只从规划的角度去考虑, 对具体实施的难易程度、实际的可行性考虑较少; 建设单位多从资金如何容易筹措和如何降低工程实施难度和工程造价的角度去考虑, 对整个排水管网规划如何更合理实施, 建成以后的运行、维护、管理方面考虑较少; 管理部门只从如何易于管理, 便于维护的角度去考虑, 很少兼顾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这样最终造成排水管网多人管而又多人不管, 出了问题互相推托, 职责难分。笔者认为, 尽快形成一个统一的科学管理体制, 设置相关部门或单位来进行统一管理,使排水管网建设管理市场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

3.1 建立城镇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 在原有管网的基础上,扩建、改建、新建小城镇排水管网工程十分频繁。对于小城镇, 排水管网建设工程比较零散, 往往由不同的部门临时拼凑的小施工队施工, 这些单位为了降低工程造价, 常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同时对竣工图的绘制, 档案资料的形成归档不够重视, 甚至没有记录。久而久之, 使得排水管网档案不能完全反映管网系统的实际情况, 给日后城镇排水管网的清疏、维护、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建议结合现有排水管网系统档案, 利用现代管线探测技术, 查清城镇排水管线的平面位置、管径、埋深、高程、材质等管线属性, 测绘地下管线图,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对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建立城镇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为以后排水管网的规划、设计、建设、维护、管理提供及时、可靠、准确、全面的信息。

3.2 建立城镇排水许可制度

目前由于城镇排水设施的不健全, 管理措施的落后, 导致排水管网的乱接、乱改、乱排现象仍较严重。为了避免污水乱排放, 改善城镇水环境, 建议建立和实施城镇排水许可制度。对城镇规划区内,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 必须由排水管理部门提供准入接驳井位,并对排水水质进行检测, 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和地方排放标准后, 污水才能接入城镇市政排水管网系统,接驳完成后再由排水管理部门验收核实。

第10篇

摘要:城镇河道的水景规划是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总结概括了建立城镇河道生态景观系统的重要性,提出了我国当下在河道生态景观系统的规划和建立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并探讨了现代水利风景资源与景观设计的发展对策,对城镇河道的水景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镇河道 水景规划 问题 发展策略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的高速建设。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镇的河道各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破坏,甚至出现了安全隐患。在其中,比如水资源的污染、渠化变得严重、河道出现硬化、枯水季出现水量断流、河道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是比较常见的,这些不良现象和问题严重影制约着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文明逐渐深入人心,这些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接下来笔者就从城镇河道水景规划的重要性、当下的不足以及发展的对策三者方面来进行介绍。

1.建立城镇河道生态景观系统的重要性

城镇河道在城镇景观的发展建设中占据者重要分地位,除此之外,它还关切着城镇居民的生活用水、城镇植被的灌溉、城镇的消防用水以及城镇内的工业用水。现如今,保障作为生命之源的城镇河道,建立科学完善的城镇河道生态景观系统,对城镇的发展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城镇河道景观,能有效的提升其所在城市的魅力,有利于城镇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与此同时,良好的城镇河道生态景观系统,为大量的动物植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对附近的生态环境有良性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方面,别具魅力的城镇河道生态景观有利于吸引房地产商的开发建设,随之而来的是刺激周边地带的投资与发展,如此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为城市注入发展的生机。因此,良好城镇河道生态景观系统对于城镇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我国河道设计规划中的不足与漏洞

2.1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薄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随之不断深入。在这中间,建设者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薄弱,传统文化丧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放眼国内的水利工程建设,包括堤、坝、库、渠等水利工程在内的规模早已成型。这些已有的水利工程在形式上可能会有不同,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样的建设对水资源是一种浪费,而且设计规划不具备亮点和心意,容易给人审美疲劳,丝毫不会提升所在城市的特色。

2.2缺乏对河道生态系统的长远认识

关于缺乏对河道生态系统的长远认识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河道设计规划的初衷目的不明确;河道规划设计与整个水利工程之间的联系模糊;水利工程的设计只是依据近期的生态系统而言,并未考虑其建成后未来的开发与利用。这些都是水利景观在设计上的缺陷,这也会影响到包括其所在城镇在内的整个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影响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3河道防洪排涝设计中的问题

有关城镇河道防洪排涝设计方面,主要是其防洪排涝的设计会与河道的景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产生冲突。河道防洪排涝设计为了达到缓解洪水压力的目的,在设计与施工中占用了河道,甚至拓宽了河道。如此的做法,虽然达到了防洪排涝但无疑在河道景观建设和河道生态系统建设上制造了困难和破坏。具体来讲,在河道景观建设方面,主要表现为河道防洪排涝设计占用城市用地、影响景观等方面;在河道生态系统建设,主要表现为河道改建扩建带来的对水生物及水生物生态系统等方面。但是并不能完全否定河道防洪排涝设计,其为城市居民的生活财产安全创造了保障,同时还会带来土地价值增长、刺激经济发展等好的影响。如此,在河道景观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就要寻求更好的解决措施,协调好河道防洪排涝与河道景观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3.河道规划设计的发展策略

3.1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运用

城镇河道的规划设计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运用,主要变现在河道景观的局部处理以河道入口处的景观设计。在河道景观的局部处理上,可以从当地具有标志作用的景点、园林装饰图案、建筑物等上下功夫,在细节上体现城市河道景观的魅力,彰显城市的底蕴与内涵;在河道入口景观的设计方面,要给人一种视觉上耳目一新的感觉,设计出的成品要具有一定的特色、具有标志性的作用,而且还要传承出当地的传统文化。

3.2重视并重点设计水景观的设计要素

水景观的设计要素包括水景观的布局、水景观的空间营造、造景的手法以及其他方面的要素。首先是水景观的布局和空间营造,设计师要摆脱传统设计思想的束缚,应在河道景观的设计中将河道的平面布局规划与河道的实际情况、具体的环境巧妙的结合,设计要顺应地势、审时度势。其次,设计规划者要不断改善完善造景的方法,通过造景分方式将主景与配景、前景与背景以及夹景与框景这三方面进行巧妙的安排与结合,并突出河道景观中的视线焦点、色彩突出等。最后是河道景观规划设计中山、石等这些其他要素的设计,关于山、石可以有多种的设计手法和表现手法,比如审时度势的就地取材,通过多点缀景石形成美丽的景观效果。

3.3河道景观效果、生态环境以及水利工程之间的融合

河道景观效果、生态环境以及水利工程这三者之间的融合是河道规划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关于如何协调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保持这种关系能够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考虑。其一,协调好城市用地与河道水景观之间的关系。城市用地是影响河道景观建设、布局的重要因素,建立完整的河道生态系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其中保证沿河两侧至少 30m 的绿色保护带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基本的保证。其二,是建立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这是三者融合的关键环节,而且建立完整的河道绿色走廊也可作为河道的突出景观。其三,是充分发挥河道的旅游资源。这里面要求河道景观的设计规划者在进行设计规划石,尽可能的从色彩、比例、质感等角度综合考虑,创造出具备美学价值的景观。

4.结语

总而言之,城镇河道的规划与设计是一个关乎民生、环境、社会、人文等方面的长期性工作。在河道的规划与设计中,包括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内容,需要人们不断的探索实践。本文总结分析了现如今河道规划设计中分漏洞与不足,并从专业化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希望有益于眼下的河道建设。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山水城市;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

1 城镇滨水区景观现状分析

1.1 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现状

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由:项目策划、市场分析、用地分析、概念规划、详细规划、景观方案、设计施工图、后期施工等几个阶段构成。在项目策划、市场分析、用地分析这几个阶段主要对自然和社会要素进行调查研究,忽视了人们在心理和行为上的要求,并且在对自然要素的分析上只注重表面,缺乏对整个系统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评估,也缺乏对建成后的景观区域做一个后期的综合评估。

1.2 城镇滨水区生态环境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开始注重创造美景、欣赏美景。因此,人们的各项活动造成了滨水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方面使自然景观变成了人造景观。使得动植物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污水与垃圾的任意排放。城镇滨水区污染严重,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滨水区的自然景观失去了原有的观赏价值,滨水区域的生态功能也逐渐消失。

2 山水城市理念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上的应用

2.1 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对园林学的一些看法和设想,他在给吴良镛院士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历经了40多年的磨砺与思索,山水城市理念日趋完善和成熟,内容不仅包含山水诗画、古典园林与城镇建设的结合,还包含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等方面。

2.2 滨水区

滨水区是城镇定的空间,是与湖泊、河流、海洋相邻的建筑、城镇、土地邻近水体的区域,是城镇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征是水域与陆地共同构成的环境要素,属于特殊的城镇用地。城镇滨水区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等部分组成。

2.3 山水城市与滨水区

2.3.1中国古代山水诗画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山水诗画皆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名山大川、田野村居、风景佳胜、楼关舟桥、城市园林、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诗画。中国山水诗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加创造出了意境美,而意境又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灵魂,也是中国山水诗画的灵魂。将山水诗画融入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可创造情景交融的怡人景观。

2.3.2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为山、水、植物和建筑,在古代,为了让园林景观更加具有自然山水的风格和特征,营造手法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体系,同样的,如果要使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达到这种效果,也可将中国古典园林掇山技巧、理水手法、植物配置原则、建筑空间营造应用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使现代城镇滨水区的景观更加具有诗情画意。

3 山水城镇理念对于城镇滨水区景观营造的指导意义

3.1 遏制滨水区生态环境恶化

吴良镛院士认为山水城市的概念里包含有提倡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内涵,“山水城市”就是一个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空间。滨水区是城镇最重要的景观资源,也是城镇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区域。由于人类与滨水区近距离接触,产生的各种废物不断向水域排泄,使滨水区域成为受污染最严重的地带,许多城镇的滨水区由于受到的污染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其沿岸的生态系统变得非常脆弱。在此我们可根据山水城镇的理念,建设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适合人类聚居的滨水区,进而遏制滨水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2 解决滨水城镇特色危机

城镇滨水区是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构成城镇特色的重要景观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同时也有许多昔日丰富多彩、各具地方特色的城镇正日益消失。现今,城镇特色危机是城市规划设计所面临的普遍难题,应用山水城市理念解决城镇特色的危机,可使城镇发展进入到立足于中国自身优秀文化传统,创造体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城镇滨水区,进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滨水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3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代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文化是一个城镇的灵魂所在,城镇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而滨水区作为城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承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作用上更是举足轻重。山水城市理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与西方生态文化的整合,响应了倡导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将传统文化融入城镇滨水区景观的设计中可在最大程度上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4 为滨水城镇发展探索一个模式

滨水城镇的发展是必然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滨水城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才能解决发展中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与危机。目前我国建设所面临的选择促进了人们对于理想滨水城镇模式的探索,我们不能一味的借鉴模仿西方滨水城镇的发展模式,要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想模式。而山水城市正是以居民的生产生活为出发点,以滨水城镇特色的有机创造、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滨水城镇最好的借鉴模式。

4 小结

山水城市的提出是受到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山水的熏陶、启示而出现的,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是传统山水文化、古典书画的集中体现。山水城市继承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城镇滨水区,是水域和陆地两种形态共同作用的城镇区域,在这里,人类的行为和自然过程相互碰撞,见证着城镇的发展历程,并向外界展示着城镇独特的形象。应用山水城市理念指导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将开启滨水城镇景观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辛 颖.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城镇滨水景观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2]刘晓洁.生态视域下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2.

[3]傅礼铭.山水城市研究研究[J].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7-8.

[4]王 萌.城镇滨水区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分析[J].山西建筑.2005,31(5):11―11

[5]李伟力.中国山水诗画的意境与审美观[作者为黄淮学院艺术系副教授].黄淮学院.2009.

第12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管理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强,各式各样的住宅小区层出不穷。目前城市化水平发展日益加大,住宅小区的地位随之变得更加重要。城镇住宅小区建设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居民居住环境的优劣,小区规划则直接影响小区的建设水平。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建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适合城镇居民生活的住宅小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与此同时,我们在城镇小区规划设计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安全、服务等方面。

1 住宅小区概述

住宅小区是指按照城市统一规划,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相对封闭、独立的住宅群体或住宅区域。住宅小区是现代城镇人们居住的一种模式,是符合现有生产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一种居住模式,但不是唯一的、理想的居住模式,将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许会被新出现的居住场所代替。居住小区,一般称为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10000~15000人),建有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1 住宅小区的特点

1.1.1 居住功能单一,相对封闭独立

住宅小区最大的特点是居住功能单一,小区相对封闭独立,居民集中居住。小区内一切设施都是为小区居民居住便利而设计、构建的,小区内不包括社会物质生产等城市其他功能,这样便于管理与服务,便于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和水平。

1.1.2 人口密度高,人口结构复杂

住宅小区内建筑密度大,形成了住宅小区内人口密度高、人口结构复杂的特点。小区居民以家庭形式为单位居住在小区内,人口结构以年龄划分,可以涵盖人口各个年龄阶段。从经济收入、文化程度、职业范围等方面来看住宅小区的人口结构,则包括社会各个领域。如此复杂、众多的人口相对封闭、集中、长期居住在一起,久而久之。相互影响而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形成独特的人文环境。

1.1.3 房屋产权多元化,共用设施社会化

住房制度改革后,住宅小区的房屋基本上由住宅小区居民个人购买,产权是居民个人所有。居民个人对自己拥有产权的住房享有占有权、享用权、管理权、处置权等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一切权利。一个住宅小区由众多具有居民个人产权的房屋组成,形成了住宅小区房屋产权多元化的局面。与住宅小区房屋所有权多元化相对立存在的是住宅小区共用设施的社会化。

1.2 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

1.2.1 住宅小区的自然环境

住宅小区的自然环境是小区的生态环境,包括由小区所处地理位置决定的气候、水文、地貌等基础自然环境和由小区绿化、美化工作形成的次生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丰富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它不仅能调节小区内部生态平衡、美化居住环境,而且能陶冶人的情操、消除疲劳,有益居民身心健康的作用。因此,创造优美、舒适、方便的住宅小区生态环境是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城镇住宅小区环境图:

1.2.2 住宅小区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主要是指住宅小区居民的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环境。住宅小区是一个小社会,居民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健康的体魄及文明的行为是构成住宅小区精神文明环境的重要因素。物业服务企业应该通过培养、教育和引导等方式创造小区的良好人际关系和高尚的社会公德,形成良好的小区人文环境,使得小区居民从身心各方面得到陶冶、享受和提高。住宅小区的文化环境将反映出物业管理者素质、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也能体现出住宅小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是衡量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2 城镇住宅小区的规划

2.1 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镇住宅小区规划不仅要避免对用地空间布局的考虑,还要解决与城市的关系,因此住宅小区规划应该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内容。首先是调查分析,是规划的基础工作和影响要素。接着是规划设计阶段,要提出合理的目标定位和其他设想,要为居民的各种需求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最后进行成果表达阶段,该阶段应该体现规范性,达到相关规定的要求。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结构、配套的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绿地与景观、等多个方面。

2.2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要素

(1)采取封闭式规划,保证居民生活的优越感。封闭式小区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安全因素。采用封闭式的另一原因是为了尽量避免小区内提供的绿化及园林环境、居民会所等基础设施被外来人员占用或破坏。

(2)规划和设计模式要承接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的住宅是围合状,但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大家庭形式逐渐变成小家庭形式,传统规划设计方案在现代住宅小区中已经不太适用,目前大多是以园林绿化为主题的大片室外空间。

2.3 住宅小区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是住宅小区规划审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住宅小区建设中各项建设工程如建筑工程、市政公用设施工程等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实施统一的建筑工程规划管理。住宅小区内各项建设工程项目向城市规划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许可证手续,并按照建设工程许可证的要求进行建设。住宅小区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内容包括:①确定住宅小区建筑工程规划设计要求,发放规划设计要求通知书,这些要求主要根据已审批的住宅小区规划图而提出的,以此作为各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的依据。②审定各建设工程(包括住宅,公共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等)初步设计方案,发放初步设计方案规划审定书,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③审查施工设计图,发放建设工程许可证,作为批准开工的依据。经过这些程序后,建设部门方可开始办理税费手续,获得施工许可证,进而开始施工。

3 城镇住宅小区规划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统筹内外环境

交通是小区首要考虑的环境因素,然而小区的交通日益拥挤。人、车分流是解决交通问题的一种方法,但依然值得探讨。住宅小区的交通网络,被称为住宅小区的血脉,是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所以在空间上要做好合理的分区,避免产生拥挤。

3.2 提高安全意识

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是小区的居住环境是否安全,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依赖小区规划的安全性。在进行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小区的入口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管理系数。

3.3 改善住宅小区的环境

住宅小区规划中,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服务环境,注重服务设施的建设。车辆的存放与垃圾处理是小区服务问题之一,应采取多种途径进行管理。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应该与目前的处理方法相比较,避免因垃圾处理问题而产生的居住问题。

4 结束语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现代城镇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学科。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熟练掌握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又要把握现代住宅发展的趋势,更要注重城镇住宅小区的规划管理,建造出既经济实用,又艺术美观的适合人居的住宅环境。

参考文献

[1]耿争卫.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路探索[J].科技传播,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