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22: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产品发展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1 农产品物流问题研究意义
“三农”问题是目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现阶段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从生产领域转向了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正在成为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由于农产品容易腐烂,不易保鲜,较难运输等特点,决定了其在物流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与其它农产品或工业品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全年性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农产品供给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靠的就是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产品由于在流通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安排,对物流的效率大打折扣。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不仅能使农产品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而且可以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还能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成本,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目前,宁夏农产品物流发展相对落后,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自治区“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实施,枸杞、葡萄、肉牛、肉羊等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在规范化生产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产业发展规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同时在农产品流通与销售领域存在一些不足。近年来,随着自治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先后建立了固原市农产品物流园区、贺兰农产品物流园区等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为宁夏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本项目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为宁夏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自治区培养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人才提供平台。
综上所述,系统分析宁夏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探索宁夏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对提高宁夏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程度、信息技术水平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进而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水平,推动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全面发展。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美国在先进和完善的物流理论指导下,拥有一个庞大、通畅、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它的突出优势在于物流链各个环节的社会化程度高,只要有服务需要就能提供相应的服务;荷兰、美国等国家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比较发达,通过互联网进行物流链各环节的操作。如荷兰的花卉园艺中心的电子信息交换和订货系统,面向全球提供服务,目前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花卉拍卖市场。在美国有85%的农民上网,16%的农民从事网上购买业务,农业电子商务占总电子商务的8%,在各行业中列第5位。
荷兰的冷藏和冷冻行业非常发达,人均制冷和冷冻容积量居世界首位,拥有现代化的制冷和冷冻技术设备,充分保证高质量的农产品的运输、储存服务。建立了大型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市场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比如荷兰58%以上的农产品和食品是通过鹿特丹港、阿姆斯特丹港和斯希波尔飞机场运往欧洲各地。
日本、美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农协作为批发市场的主要供货团体,拥有保鲜、加工、包装、运输、信息网络等现代化物流的优势,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统一销售。据统计,日本80%~90%的农产品,是经由批发市场这一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美国有三分之一农场主是通过合作社出售谷物。除此而外,在农产品物流这样一个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各国政府都发挥积极的调控作用。虽然政府对农民生产不加直接干涉,但对公共领域却有严格而有力的规范性措施,比如提供权威性的信息服务。据称美国农业部有数万人分布于全国各地,农业统计系统对各农场每一块耕地上所种植的作物品种、面积、长势、产量非常了解,所获取的信息经过汇总处理,由政府定期,指导农户生产经营;对转基因产品进行申报登记和相应的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测土壤、河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严格控制养殖场废料的排放;政府还通过价格支持措施、关税政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食品援助等方式为国内过剩农产品寻找出路,每年用于出口补贴的预算在600亿美元以上。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宏观层次的研究,大多围绕概念、流通状况、必要性、可行性和政策体制等进行描述性介绍,属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农产品物流虽然理论研究起步晚,但在实践方面已有了一些进展:
(1)在物流渠道上,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主要经过农户-中间-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供应链进行实体流动。
(2)在物流主体上,各个供应链环节都有各自不同的主体。农户主体在我国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为主,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有一些规模经营的农户联合体;中间环节的主体比较多样化,既有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包括政府主导和自发组织的各种专业协会),也有各种不同规模的私营收购公司;产地批发商和销地批发商的主体主要是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购销商群体;目前我国农产品零售商的情况最复杂,包括各种农贸市场、规模大小的超市及综合性的零售店和地摊销售等。
(3)在物流数量上,国内农产品物流的数量同农业的市场化程度直接相关。据测算,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根据2002年的最新测算结果大约是5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大约8亿吨的农产品中有4亿吨要通过市场化流通,因此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数量是巨大的。
3 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依然比较落后,面临着诸多问题:
(1)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落后导致物流过程损耗严重。农产品的生物性能(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对运输效率和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在发达国家,蔬菜物流始终处于采后需要的低温条件,形成一条“冷链”,即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荷兰农产品和食品在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都采用现代化的制冷和冷冻技术设备。由于处理及时、得当,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1%~2%。另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两亿人的生活之需。我国目前由于物流基础投入不足,致使农产品物流损耗严重,效益难以提高。
(2)管理水平低下以及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5 000多家,但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数量有限,批发市场的管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检疫监测手段不完善,带来了食品安全的隐患。加入WTO后,我国的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蔬菜、茶叶、园艺产品等,要面对越来越严格的技术壁垒的约束,进一步提升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很重要。
(3)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据权威机构调查,仅近两三年,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缺口将达60余万。因此,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对现代物流及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有几十所高校开设物流专业,但大多侧重于工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匮乏。物流并不是简单的运输,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搞农业产品物流更是如此,例如花卉物流、速冻鱼、肉和其它初加工、深加工食品物流等。例如,荷兰的物流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考核,持有相关行业的就业资格证书,从而保证荷兰高质量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标准贯彻始终。
(4)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明显不适应。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下,体现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首先从生产过程开始,我国的农户目前由于分散经营的特点,使得对于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特别是那些落后的地区。其次在农产品价格信息的获得方面,一项对全国十几个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对于市场信息获得的渠道,自己的信息渠道所占的比例最高,依靠同行的传播占第二位,第三位是依靠对方上门供货,其他渠道如当地市场、政府部门、传播媒体及网络所占的比例都很少。另外,对批发市场供给信息的调查结果表明,不提供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的占58.6%,可见目前的批发市场在信息提供方面比较欠缺。
综合认为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产品物流管理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关键;同时,结合现代物流和计算机技术开发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能有效地辅助处理农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大量决策问题,提高物流系统的管理水平,缩短制定决策的时间,促进物流决策的科学化。
4 发展趋势
(1)强化系统节点的物流功能,实施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化改造。物流系统模式的构筑,关键是系统节点的建设,物流节点的功能与地位对物流系统的效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尽管专业批发市场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商流和物流的主要载体,正发挥着物流系统的核心节点功能,但由于是基于“商物合一”的物流系统模式,加之人们对物流系统建设的不重视,物流设施落后、装备现代化程度低、物流作业处理功能弱等,致使专业批发市场难以真正完成物流节点的功能与使命,因此,建立专业化的融商检、包装、冷藏、初加工、运输、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是推动农产品物流系统变革的关键所在。
(2)建设高水平的农产品物流骨干节点,优化农产品物流系统网络结构。尽管通过专业批发市场的改造,可以形成一批农产品物流集散网点,但由于原有的地域交通限制和储藏运输等流转设施的制约,不能有效地发挥远程物流和大额农产品集散功能。因此,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区域特征和农产品的流通去向及我国交通分布状况,可以结合考虑在交通比较便利的枢纽城市、口岸,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农产品物流骨干节点。可以说,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
(3)积极推动农产品物流第三方化、产业化,培育和发展壮大农产品物流系统运作主体。物流系统的建设,除了构筑一个合理的硬件设施系统以外,建立一个专业化、规模化的系统运作主体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物流系统的效率化也是难以实现的。介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与经营均采用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模式,农产品物流系统运作主体相对来说自营还是占主导地位、占大多数,为了优化农产品物流系统结构壮大农产品物流运作主体的实力及营运能力,积极推动农产品物流第三方化、产业化,应该培育壮大农产品物流市场主体。政府应加以引导和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农产品物流服务市场。
(4)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和组织化建设,提升农产品物流系统应变与协同能力。信息流是带动整个物流系统有效运作的驱动力,它不仅有效地衔接了农产品市场供给与需求,而且在推进物流系统化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为了推进分散的农产品物流系统化,提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和服务水平,切实把握农产品生产、库存、需求、运输、到货等信息。形成一个良好通畅的农产品物流服务协调与沟通机制,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各级政府和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必须抓住全球信息化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和组织化水平。
(5)提高乡村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强化系统的起点物流集散能力。乡村作为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始点,其物流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流通过程的物流效率与效益,同时,乡村也是农产品物流系统改善的最终受益者,是农产品物流系统优化的目的所在。然而,对这一块的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建设研究却很少。落后的交通状况、原始物流作业工具、简陋的仓储设施设备、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物流作业方式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应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的反应能力。因此,在强调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现代化的同时,现有乡村薄弱的物流集散能力也不容忽视。在提升流通过程中的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处理能力和其基础设施与装备现代化的同时,还应重视乡村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敏. 大力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J]. 上海物流,2003(5):3-5.
[2] 曹军,陈兴霞,姜君. 浅析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农业经济,2006(4):63.
[3] 梁要春. 宁夏特色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D]. 银川: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 吴勇民,杜文龙,樊雪梅. 国内外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比较及启示[J]. 商业时代,2008(2):11-13.
[5] 唐步龙. 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技,2008(7):2984-2986.
关键词:冷链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lated concept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foreign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such as Canada,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hen discusses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foreign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development advantage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practice,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old chain logistics.
Key words: cold chain logistics; cold chai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development trend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从以往的只注重商品数量逐步过度到关注商品的质量,进而关注生产商品的整个产业链是否环保等方面来,由于冷链物流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降低损耗等方面的优越性,冷链物流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自2009年国家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农产品冷链物流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人们逐步认识到冷链物流的重要性。2010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作为国家层面的第一个专业物流规划,标志着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 农产品冷链物流内涵
1.1 冷链物流概念
冷链的起源要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冷冻机的发明,随着电冰箱的出现,各种保鲜和冷冻农产品开始进入市场,进入消费者的家庭[1]。
我国关于冷链的定义: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首先冷链是一条供应链,它涉及各个不同的节点和不同的主体,既有供应的源点也有消费的终点,即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其次冷链对温度有控制,要适于物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最后冷链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硬件即是在整个冷链过程中涉及到的冷链设施和设备,软件即在整个冷链过程中涉及到的冷链物流操作流程和规范、冷链物流标准、冷链物流技术和对整个冷链过程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的人。
1.2 冷链物流的适用对象
冷链是以保证冷藏冷冻或有温度控制的物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物品所需的生理温度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通过对温度进行控制,以保证物品的品质、营养、安全性等要求。目前,冷链物流的使用商品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初级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等;二是加工后的食品,如速冻食品、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及冰激凌和奶制品等;三是特殊商品,如药品、血液、疫苗以及部分工业用品[1]。从中可知,冷链物流的使用对象绝大部分都是农产品。
1.3 农产品冷链物流概念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2]。农产品冷链物流即将农产品作为冷链物流服务对象所进行的冷链物流活动。由于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绝大部分都是农产品,因此,没有特殊说明的冷链物流即指农产品冷链物流。
2 国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构建和管理,现已形成完整的冷链体系。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在运输过程中全部使用冷藏车或冷藏集装箱,并配以EDI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铁路、公路、水路等多式联运,建立了包括采购、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在内的新鲜物品的冷链,使新鲜物品的冷藏运输率及全程冷链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1 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经过多年发展,已建起了公路、水路、铁路、民航协调发展的综合冷链物流体系,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实现了较好的衔接和配合,已形成了与加拿大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冷链物流网络,并且冷链流通率和冷藏运输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
2.2 美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美国是最早提出物流管理的国家之一。美国拥有一个庞大、通畅、复合、高效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其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非常发达,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遍布城乡,公路网络连通度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运用冷链技术设备,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率。
2.3 日本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日本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各个环节的技术装备都相当完善。在大中城市、港口、主要公路枢纽都对物流设施进行了合理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包括高速公路网、新干线铁路运输网、沿海港湾设施、航空枢纽港、流通聚集地在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较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
3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冷链运输率和全程冷链率都较低、冷链物流技术较落后、冷链物流设施设备能耗大。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肉类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仅为15%,果蔬产品和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和23%,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3]。
3.1 冷链物流设施设备落后
冷链物流设施设备落后是我国冷链利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冷链物流设施主要表现在冷藏运输和冷库两个方面。我国冷链运输主要集中在公路和铁路运输方面,水路、航空所占比重较少。而我国的公路、铁路冷链物流设施都比较短缺,部分设施陈旧且分布不均衡,亟待更新改造。我国的铁路冷藏车占铁路货车总量的1.1%,公路冷藏车占公路货运汽车总量的0.3%,运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困扰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冷库总容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冷库结构布局不合理,重视城市经营式冷库,轻视产地加工冷库建设;重视大型冷库,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重视东部沿海地区冷库建设,轻视中西部地区冷库建设,导致冷库总规模和结构分布都不能满足需求。
3.2 冷链物流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不高
冷链物流技术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冷链物流技术落后、冷链物流设备简陋会直接影响冷链物流整体水平的提高。由于冷链设备和冷链技术前期投入较大、回收期较长、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多数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冷链物流设备和技术上来,导致我国冷链流通率和全程冷链率一直在低位运行,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
3.3 专业的冷链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
由于农产品涉及种类庞杂,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的性质不同,对温度和时间性的要求不同,且物流运作模式也大相径庭,况且,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不大,因此专业的提供某一种或几种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数量严重匮乏。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营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
3.4 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较低
冷链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其运作难度大,对信息化的要求较高,而我国目前普通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冷链物流行业的信息化现状更是不容乐观。运营人员绝大部分都是从普通物流转过来的,不仅不熟悉产品的特性,而且对冷链物流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缺乏基本的了解,极大地阻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
3.5 冷链物流管理和服务人才匮乏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最严重的短板就是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与普通物流相比,冷链物流要求更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在物流人才培养中,对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力度不够,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冷链物流管理或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导致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极其缺乏,能够胜任现代物流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复合型人才较少。由于冷链物流的复杂性,懂冷链技术和管理、冷藏物流操作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不足。冷链物流人才匮乏,严重制约着冷链物流的发展。
4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冷链体系,但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冷链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在逐年提高,我国生鲜农产品的消费规模快速增长,并且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新鲜度和营养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上升,这就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1 农产品冷链物流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文化环境向好
随着我国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鼓励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如表1所示。未来国家会继续出台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细化政策,这一系列物流政策的密集出台将为我国农产品冷链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冷链物流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只有在经济繁荣的情况下,消费者才会对易腐产品产生大量需求,因此经济环境对冷链物流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平均GDP增长率近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为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一定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冷链物流的发展与一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性。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1.27%,与发达国家通常城镇化率达到80%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依然偏低。未来随着我国城镇体系的逐步完善,城镇化水平将逐年提高,而城镇化水平与冷链需求之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城镇化水平越高,居民对冷链的需求也越大。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对冷链物流的需求量是农村居民的4.5倍,随着城镇经济的蓬勃发展,城镇居民对冷链易腐食品的需求量会迅速增长。
4.2 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步伐
物流是一个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顺利开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作支撑,《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到要“重点加强批发市场等重要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建设,在大中城市周边加快规划布局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未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逐步提高。
4.3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将逐步完善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建设不仅影响着冷链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更关系到冷链物流服务对象的流通效率,尤其是会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我国,冷链物流尚处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将极大地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朝着标准化、合理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出“重点制定和推广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以HACCP 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积极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2009年11月“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全国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迈上了法制化建设轨道。未来,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将稳步推进。
4.4 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信息是冷链物流的“灵魂”,没有通畅的信息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效率就不可能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可追溯体系和服务质量就不可能改善[2]。《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广应用条型码、RFID(无线射频识别)、GNSS(全球定位系统)、传感器技术、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电子标签等技术,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系统平台。”目前,我国已规划建立一批冷链物流示范工程,使物流企业可充分利用RFID、GIS等技术,以实现冷链运输监控数据透明化,以此来保证冷链过程的安全性。未来,随着RFID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将逐步提高。
4.5 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将发展壮大
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的重要力量,通过将冷链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可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降低企业成本、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将决定整个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的服务质量,由此可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重要性。《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未来国家会出台一些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并做大做强的优惠政策,加大对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培育力度。
4.6 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加速
农产品冷链物流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做好人才培养才能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坚强后盾。《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引导和推动高等学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并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内外实践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未来,我国将加大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理论的研究,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农产品冷链物流各个环节业务运作,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素质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R].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1-10.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降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增长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就必须要不断地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我国是农业大国,重视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十分符合我国的发展特点,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大有裨益。就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但是必须要与正确的经济发展策略相统一。
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
1.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农产品国际贸易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成分。虽然说农产品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弊端已经逐渐凸显出来。比如说,在21世纪初,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进口量大幅度提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农产品贸易的出口量。因此,如何改善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发展”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只有保证一定的农产品贸易出口量,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造成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发展的影响因素
(1)农产品需求量降低
我国农产品贸易能够在一个阶段内取得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在农产品这一部分的空缺较大。但随着农产品出口量的逐渐增多,已经基本满足了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进而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降低。再加上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也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水平都普遍降低,从而造成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减少。
(2)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增大
就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我国在综合实力的竞争上已经有所提高,但是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我国整体的竞争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是当前国际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为了实现各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来,使得国际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大。因此,为了能够使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旧保持良好的发展优势,我国就必须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经济发展策略,统筹各类经济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在国际上树立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
(3)市场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国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以及文化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我国就必须要及时的做好经济转型,调整国家市场经济结构,使国家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国际市场的发展活力。比如说,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渐从出口量高于进口量向进口量高于出口量转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经济的增长。但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统计数据来看,逆差发展的趋势在不同种类的农产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况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1.推动农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推动农业发展,不仅是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而且还要着力于提高农业生产中科技手段的应用,实现高效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模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提高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带动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首先,国家农业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出一套合适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以及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管理体制,使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更加规范化与高效化;其次,应该加大对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研究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效性。
2.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经济发展策略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与发展方向。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总的来看,我国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产品加工技术水平的要求大都较低,即以农产品为主,而忽视了对海鲜产品、果蔬类产品等出口贸易的发展,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所以,调整农产品市场经济结构已经成为保证农产品出口贸易量的必要途径之一。
三、结语
重视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发展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难题,但有挑战就会有机遇。我相信,通过农产品国际贸易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使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水平得到质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雨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3,(8):84-85.
论文写作的最后一步就是参考文献的撰写,参考文献的写作也是有标准格式的,那么要怎么写呢?写作当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中要考虑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生鲜物流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欣赏。
生鲜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陈岳峰.“农超对接”欲全国推广“三农”问题或可破题[J].中国商贸,2009(14):34-36.
[2]张文汇.我国连锁超市的物流配送现状及对策[J].华章,2011(15):34.
[3]崔运玲.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的发展趋势[J].企业导报,2011(9):143.
[4]刘立仁.农产品入市先进超市[J].农产品加工,2003(5):4-5.
[5]王小丽.我国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探讨[J].中国市场,2006,47:37-43.
生鲜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金镯.浅谈生鲜电商的发展与策略[J].价值工程,2015(24).
[2]易海燕,张峰.基于冷链物流的生鲜电商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4(31).
[3]王湲.冷链宅配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市场,214(2).
[4]刘欢欢,李彤.基于AHP的蔬菜物流运作模式选择[J].河北农业大学,2012(3).
[5]张炎.基于可靠性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网络优化[D].西南交通大学,2009(4).
生鲜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王勇胜;生鲜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4
[2].李子路;电子商务环境下生鲜农产品的家庭配送模式及配送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1
[3].邢江波;电子商务环境下生鲜农产品物流同城配送网络优化[D].大连海事大学.2012
[4].朱晓琳;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2
[5].李小飞;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大学.2007
[6].王晓宁;农超对接模式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车辆配送路径研究-基于碳减排视角[D].华东交通大学.2014
[7].李旭辉;电子商务销售方式下浙江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
[8].徐静;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构建研究--以果蔬类生鲜农产品为例[D].江苏大学.2014
[9].乐冬;基于统筹城乡信息平台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一以生鲜蔬菜为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10].洪理平;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发展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
[11].商浩鑫;服装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模式与案例研究[D].东华大学.2012
[12].项春;JSY公司城区生鲜食品配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3].胡越;北京市生鲜水果配送资源整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关键词:中印贸易;现状及问题;发展趋势
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消除,自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中印两国的贸易往来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对此,中印两国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确保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稳定性。在政策的影响下,虽然两国贸易有所回暖,但印度对中国仍然存在着贸易逆差的问题。近年来,中印贸易的涨势越来越缓慢,虽然与全球经济不景气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中印贸易发展已经到达瓶颈。对此,分析中印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推动中印两国更好的贸易往来。
一、中印贸易的发展现状
1.互补性
随着中印贸易的迅速发展,基于两国地理位置的相邻性优势,中国已经成为了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两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商品贸易,逐渐发展为相互投资、工程承包、技术贸易等方面融合发展的形式。在中印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其中,两国之间不同的产业结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第一产业方面,印度具有更大的优势,而中国的第二产业十分发达,远远领先于印度。就第三产业来说,中印两国的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在未来的发展中都有着比较大的发展潜力。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也是衡量中印贸易互补性的一大因素,通过比较优势的分析,能够得出两国在不同领域中的各有优势,因此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除此之外,贸易互补性也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进出口贸易,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领域产品的优劣势,出口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从而不断发展和扩大贸易额。
2.竞争性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在纺织产品、机电产品等方面,存在着重叠的情况。但是在中印贸易当中,这些产品之间的贸易竞争却不是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是与两国的出口结构有关。印度目前还是以一些初级产品为主,例如矿产品等。同时出口额较中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在中国的出口结构当中,初级产品的出口量占比已经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钢材、服装、农产品等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占比也都有所下降。对此,印度方面也应当加大力度对高科技产品进行出口,逐渐降低初级产品的出口比例,从而是贸易出口结构得以优化。此外,印度在贸易发展战略中,不应当将中国当作贸易竞争对手,而采取反倾销策略限制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和投资,应当积极寻求与中国的贸易合作,维持两国贸易的良性竞争,从而促进中印贸易的共同发展。
3.结合度
贸易结合度的作用是对两国之间的贸易依存程度进行衡量。相比较,中印两国相互之间的贸易依赖程度,中国对印度的依赖程度明显更高。从近年来的相关数据资料来看,中国对印度的贸易依赖程度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而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却在逐渐下降,着就体现出了贸易结合度中的非对称性特点。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在中印贸易发展当中,贸易顺差不断加大,但是印度却没有大幅增加出口总额。这样,在印度总出口额当中,对中国的出口额有所下滑。同时,由于中国的进口额占比没有发生显著的提升,因此,印度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印度的贸易结合度方面来分析,与印度市场之间,中国的货物贸易始终联系紧密,因此中国对印度的贸易结合度基本上能够保持稳定不变。由此可以得知,在中国贸易的发展当中,印度市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对于中国的巨大市场来说,印度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得本国的贸易事业发展缓慢。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对中印贸易的发挥和进步产生了阻碍和制约的作用。
二、中印贸易的发展趋势
1.机电和化工产品
在中印贸易发展当中,对印度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的就是中国的机电产品,而对于中国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是印度的化工产品。但是,在实际的贸易往来中,对于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仍然十分有限。因此,在未来的中印贸易发展中,在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方面,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对此,两国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这两种产品之间贸易互补性的提高,从而为两国共同带来更大的利益。
2.农产品
在农产品方面,由于印度拥有优势明显的第一产业,同时在农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当中,也是当之无愧的贸易大国。因此,对于印度农产品来说,巨大的中国市场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因此,在未来的中印贸易发展趋势中,印度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对此,印度应当加强对中国市场需求的认识,更好的迎合中国农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中国也要深入的了解印度的农产品进口市场,并有针对性的发展相应的农产品,使中国对印度的农产品出口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3.制造品
在第二产业方面,中国相比于印度具有更大的有比较优势,同时,在制造品领域当中,中印两国具有较为良好的贸易互补性。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当中,中国对印度的制造品出口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中国应当保持并提高制造品领域的优势,积极拓展相应的产业链,提高制造品的质量,加大出口量,满足印度市场的需求。同时,应当积极研发新产品,优化生产制造工艺,控制和降低制造成本。并且提高制造品的附加价值和增值服务。此外,还应当注重良好品牌的塑造,增加其在印度市场中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从而提升中国的贸易出口量。
4.矿产品和燃料
在矿产品和燃料领域当中,印度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同时,在中印贸易当中,矿产品和燃料也体现出了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尤其是在近几年的发展当中,矿产品和燃料的贸易量不断增长。由此可看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该领域的贸易往来还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此,印度方面应当保持该领域当中的优势,加大对中国的出口力度。而对于中国方面来说,应当大力开发新能源产业,降低对印度矿产品和燃料的依赖程度。同时,争取在新能源领域取得大的进展,开辟新的出口领域。
5.运输服务
在中印贸易中,运输服务领域的贸易互补性很低,相互之间也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在中印贸易往来中,运输服务领域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对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印两国应当加强对该领域的发展和投入力度,争取获得更大的贸易优势。对于运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加强。同时大力拓展新的运输服务项目,提高服务的人性化特征,从而促进中印贸易的良性增长。
6.其他服务产品
目前,在医疗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软件服务等方面,印度具有较大的贸易出口优势。不过,近年来,中国在这些领域当中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较大的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投入和发展,提高各个领域的服务质量。同时,应当加大这些领域的出口宣传工作,不断规范行业中相关的制度和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中国在这些领域中的贸易出口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从而取得更好的贸易发展。
三、结论
在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进出口贸易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渠道,尤其是在相邻的国家之间,相互之间的双边贸易更是对两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中印贸易的发展当中,由于受到两国国内市场发展情况和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的影响,始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过,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在未来的中印贸易发展趋势当中,这些问题终将会被一一克服,从而带动中印贸易朝着更高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吴国安.中印双边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贵州财经学院,2013.
[2]朱艳华.中印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3]王国旗.中印关系波动的原因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西北大学,2011.
[4]杨宏玲.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及推进战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0.
[5]常静.中印贸易发展对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影响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一、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历程
(一) 演变形成
1.由农民自发兴办,在农贸市场或集贸市场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南京白云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2.由政府、工商管理部门建设或者原来商业、粮食、供销等流通部门的购销场所改造形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
3.由农业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例如深圳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二) 发展历程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之后就迅速发展,市场数量由1986 年的892 个发展到2007 年的4 150 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由1986 年的29.35亿元增加至2007 年的9 300亿元,平均每市成交额则由317.8万元上升为22 409万元。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呈现迅速上升到稳中有降,再到基本平稳的过程,平均每市成交额则持续上升,表明批发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
1.20世纪70年代末-1984 年,萌芽阶段。1978年的农业改革极大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各类农产品总量大幅提升,从1979年起,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对农产品统购统销的范围和品种进行了重新规定,在不从根本上触动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条件下,逐步缩小统购范围,减少统购品种,允许部分农产品议购议销和自由购销,放开集市贸易,伴随流通政策的改变,一些具有比较优势和交通便利的农业产区的集市由定期赶集发展到天天开市,进而有了批发市场的初步形态。
2.1985-1995年,高速发展阶段。1985年后,农产品流通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取消统派购制度,多种农产品走向宏观调控下的自由流通体制,全国各地的集贸市场纷纷恢复与发展,一些传统集市向批发市场转化,新兴的批发市场作为国合商业传统封闭式批发网络的替代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入市交易的农产品品种、规模迅速增加,除棉花、粮食等少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批发流通的主渠道。
3.1996年至今,规范发展和质量提升阶段。在批发市场发展热潮中,由于缺乏合理定位和科学论证,部分市场成为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也有些市场管理不善,基础设施欠缺,配套服务不够,批发市场陷入盲目发展和竞争状态。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
(一) 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类型
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演变,批发市场逐渐发展,按照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类型的市场。
1.按交易方式分为: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是指产品的种类比较固定的市场,如粮油市场、干鲜果品市场、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肉禽蛋市场、土畜产品市场等。综合批发市场则是交易多种农产品的场所。统计年鉴上大多采用这种分类方式。
2.按市场所处位置和承担职能以及辐射半径分: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区域中转(集散型)批发市场。
(二)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特点
1.批发市场平均交易规模迅速扩大,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发展速度各异。产地批发市场日益减少,销地批发市场稳中有升。
2.市场运行机制以现货、现金交易为主,批零兼营相对比较普遍。根据蛛网定理,农民生产决策依上期价格而定,但交易价格却取决于本期供求状况,生产决策与产品上市间存在一定时差,在缺乏科学分析的条件下,批发市场现货价格的高低甚至还是农产品“买难”、“卖难”周期性循环出现的重要诱因。
3.批发市场功能由产品集散、辅助流通向价格决定、质量监控发展。批发市场是伴随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而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促使市场定位和市场功能不断变化。
(三)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特点的成因分析
1.农业生产集中程度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建设与农业生产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竞争关系,大城市劳动力价格不断升高以及广大农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生产逐渐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管是水稻、棉花等大宗粮食作物,还是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特种农产品都已经基本形成全国性的区域中心,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2. 基础设施改善和技术手段的推进提高农业生产率,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能够极大地改善城市和区域的通达性,从而缩短产品生产地与其销售市场地的距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条件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公路建设,更是突飞猛进,确保了农产品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大范围运输。
3.零售阶段市场结构变化。作为一种新型零售业态,超市从199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到90年代后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农村,从综合超市、大型超市到便利店,各种超市业态遍地开花。
4.城市消费者数量增多,需求提升。随着国家整体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大中城市数量增加,原有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众多农民转换成市民,需要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数量增加。
三、农产品批发市场未来方向展望
(一) 农产品批发市场面临挑战
1.土地流转制度的松动使生产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土地流转制度的松动,未来农业生产必然将逐渐向大规模发展,专业化生产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2.农产品市场国际化趋势继续推进。
3.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
(二)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趋势
1.销地批发市场稳步发展,市场交易规模继续扩大。目前,批发市场总量的增长已经基本稳定,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保证全国范围内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批发市场的总量将基本维持这个水平,但不同类型的批发市场发展将呈现较大差异。
【关键词】 农产品区域品牌 地方政府 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区域品牌农业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选择。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农产品区域品牌之间的关系,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产业化经营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其带动能力,推动我国农业与农村快速发展。
一、地方政府与农产品区域品牌之间的关系
从近几年国内学者关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研究成果来看,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定义为:拥有独特自然资源及悠久的种植、养殖方式与加工工艺历史的农产品,经过区域地方政府、行业组织或农产品龙头企业等其他营销主体有组织的强力运营与管理,形成的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品牌。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农产品区域品牌既具有区域特性,又具有行业特性,因此,从理论上和国外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实践来看,行业组织或者协会来充当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经营主体是最为理想的。但是我国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从业人口基数庞大,科技含量不高,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是由地方政府来充当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经营主体更为合适。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把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作为当地政府的一个重要公共工程来抓,设置专门的机构来构建和管理农产品区域品牌体系。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依赖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和自然环境,而地方政府就是这种特定的地理区域的管理者、自然资源的拥有者。地方政府一方面是国家行政管理序列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另一方面又是地方经济的投资人、受益人和保护人,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中央政府各项政策的执行者,又是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行为主体。这种双重身份就使得地方政府必须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过程中扮演特殊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不仅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选择,也是地方政府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地域文化知名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改善当地农民收入的必经之路。因而,地方政府要以大力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化建设为己任,正视农产品区域品牌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在日益开放的市场和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深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创建优势农产品区域品牌、提升农业的综合实力。
二、地方政府在推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1、引导作用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短缺经济和小农经济结构使我国农业呈现粗放型的无品牌经营化方式。改革开放后,农产品的市场化水平逐步加快,走品牌化经营道路开始成为农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但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作业方式的影响,很多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企业或者个人缺乏农产品区域品牌意识,品牌营销观念尚未真正树立。这种落后的观念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内销和外销,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引导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和个人摒弃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意识中形成的“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训,使其了解国外农产品区域品牌化成功案例的独到优势,树立品牌意识,进而强化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概念,使农产品区域品牌化深入人心。只有这样,地方政府才能带领农业从业者加快转变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实施区域品牌化战略,提升我国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农业寻求到一条长期可持续发展之路。
此外,地方政府还应该通过研究制定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推进的基本思路,提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拟定合理的实施步骤和阶段性目标,明确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形成农产品区域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乃至国家品牌、国际品牌的多层次农产品品牌战略体系。
2、扶植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经营主体。任何农业品牌,只有通过企业的精心经营才能够做大做强。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创建极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单纯依靠几家农户或者几家企业的力量是明显不够的,需要地方政府和各级农业部门结合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培育、扶持一批对本地农产品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出口创汇能力的骨干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应以主导品牌为主体,整合地域内的优势企业,对本地农业进行深度和广度发展。
除了扶持以品牌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之外,也应当多鼓励龙头企业成立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这两种组织的出现和壮大都有利于带领农产品区域品牌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总之,地方政府加强对品牌龙头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积极塑造多样的农产品区域品牌营销主体,对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大有裨益。
3、支持作用
[关键词]农业竞争力公共政策
一、影响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及当前竞争农业的发展趋势
1.影响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农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不同的因素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并通过农产品生产成本、农产品的实际价格、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实际质量、市场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份额综合体现出来。
(1)农产品成本。一般来说,成本与竞争力呈负相关,即成本低,竞争力强;成本高,竞争力弱。而在农业经营中,除生产费用以外,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区域布局、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加工条件、政策变化等诸多因素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农产品成本水平。
(2)农产品的实际价格。一般来说,实际价格与竞争力呈负相关。即在质量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实际价格越低,竞争力就越高;实际价格越高,竞争力就越低。而且,要通过降低农产品的实际价格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其难度相当大。
(3)农产品质量。一般来说,农产品质量与竞争力呈正相关。即质量越好,竞争力越强;质量越差,竞争力越弱。而且,随着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形态已经从产品的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农产品质量的高低,既决定了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又决定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高低。
(4)营销能力。一般来说,市场营销能力如何,既决定了农产品在市场的地位和份额,又直接体现了农业竞争力的大小。积极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恰当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正确的销售策略、有效的促销手段和良好的服务等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不仅是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2.当前竞争农业的发展趋势
今后的农业竞争,将日益趋于白热化。竞争农业,也将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其总体趋势为:
(1)从局部性、区域性向全局性、全国性、全球性方向发展。今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能否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不仅要比较区域内的产业、产品优势,还要从全国和全球的产业格局比较中寻求最低成本、最大效益。郑州市必须站在全国和全球的制高点,认真审定本地区的农产品发展对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并采用现代化的营销观念拓展农产品贸易。
(2)从传统的经验指导向信息引导方向发展。要在竞争对手越多越强的条件下取得胜利,关键是要充分掌握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变化的最新“情报”——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更迅速、更准确地掌握影响农业发展的各方面信息,将是郑州市必须尽快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3)从低技术水平的开发利用向现代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做到以多样化取胜、以优取胜、以廉取胜。郑州市必须审时度势地抢占农业科技的制高点,集中力量组织对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的攻关,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以及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无公害、营养保健和廉价方面的需求,作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要条件。
(4)从产后推销向产前订单农业、期货交易方向发展。以产定销这种被动营销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不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农产品产后市场势必会被产前的订单农业和期货交易所替代。郑州市必须将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等贸易方式,作为今后农产品营销竞争的重要形式。
二、郑州农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郑州市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既体现在资源禀赋、财政及物化投入、市场建设等“硬指标”上,又反映在诸如人员素质、经营机制、农民组织化程度、管理水平等“软指标”上。
1.观念上的差距
郑州市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农业观念,认为农村的主要功能是经济功能,忽略了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而发达国家是现代农业观念,强调在提高经济功能的同时,着力发挥其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的作用。
2.发展阶段上的差距
一般说来,农业分为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等三个阶段。目前,郑州市差不多是三种类型并存,只有少部分地区进入现代农业阶段。而发达国家已全面进入现代农业。
3.农产品质量上的差距
以前,郑州市农业片面追求农产品数量,忽视了质量,造成农产品质量水平总体较低,并已成为制约出口的隐患。而发达国家的质量农业早已走上了正规。
4.科技水平的差距
目前,郑州市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80%左右;郑州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60%~80%;郑州市农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2%左右,而发达国家是5%;郑州市肥料利用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则达60%以上。
5.农业开放程度的差距
郑州市农业的开放程度与其他行业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基本上是与工业、服务业等“一视同仁”的。
三、从农业政策的重点内容上健全和完善提升郑州农业竞争力的公共政策
1.把“三品”打造成我市安全优质农产品主导品牌的政策
“三品”是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简称。我市“三品”的发展要按照“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快发展,树立我市农产品品牌形象。在发展“三品”时要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为核心,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为主线,保证消费安全为出发点,树立农产品品牌为基本目标,以标准化生产为主要手段,标志管理为突破口,监督检查为保障措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
2.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健全农业产业化政策
农业产业化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通过区域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以科技进步和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经营与统一的大市场衔接起来;通过按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兴办加工和运销企业,把农产品生产同国内外市场需求衔接起来了,提高了生产者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而把农业纳入了市场化轨道,也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3.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
一是以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为重点,提高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园艺业,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益;三是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地域格局,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结构调整,重组资源要素,提高农业的效率和效益;四是着眼于增加附加值,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五是发展二三产业和小城镇,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六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构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4.构筑多元投入机制,完善农业投入政策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投向主要是由经济效益决定的。而农业投资大多数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比较利益低的特点。所以,政府不但自身要承担一部分农业投资职能,而且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其他投资主体加强对农业的投资。根据我市近期的实际情况,加强农业投入的政策措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执行《农业法》。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明确地方政府在支持和保护农业方面的责任,调动地方财政支农的积极性;二是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政府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三是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集体和个人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四是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五是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范围和数量,吸引外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
5.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农业保险要逐步对主要农作物进行全程全季自然灾害保险和市场保险,改变小阶段如小麦收获时的防火保险的做法。对农作物和家禽家畜进行市场保险难度大,但这是农民最盼望的保险,也是保护农业、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应试行并推广。还要开设农民最低收入保险,如农民的一年收入达不到一定的数额,保险公司给予适当补贴,保证农民所得,以此来保护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冷链物流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013-01
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是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工程和政府亟待解决重大课题。大连市农产品价格与本省其他城市的农产品价格相比较高,一方面是城市总体消费水平较高,更重要的是农产品在生产、运输过程中成本增加,最终到达消费市场时价格较高。
目前,大连市农产品的主要供给形式是:直销型(农户与消费者在农贸市场直接进行农产品买卖)、契约型(农户与从事农产品贸易的公司签订合同,由公司代替农户进入交易市场)、联盟型(由农户和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商、产品加工商组成战略联盟进入交易市场)。这几种传统的农产品物流形式,其成本下降空间较小。为进一步降低农产品供给价格,采用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就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1 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模式介绍
现有的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模式包括以下几种:P to C(Peasant to Consumer)、B to B(Business to Business)、 B to C(Business to Consumer)、B to G to C(Business to Government to Consumer)。
P to C农产品物流模式是指生产者(农户)与消费者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所进行交易的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模式。B to B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模式是指由生产者(农户)联盟或农产品收购公司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交易的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模式。B to C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模式是指由生产者(农户)联盟或农产品收购公司与消费者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所进行交易的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模式。B to G to C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模式是指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向生产者(农户)、农户联盟或农产品收购公司收购农产品,将收购的信息发送到电子商务平台上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消费者通过政府收购的信息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与生产者(农户)、农户联盟或农产品收购公司所进行贸易的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模式。
2 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模式分析
2.1 P to C物流模式
P to C物流模式的优势为:生产者直接面对消费者,及时有效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减少了物流的中间环节。农产品从生产者直接送达消费者,减少物流环节和批发、零售等营销环节,降低了物流成本和营销成本;确保送达消费者的农产品新鲜安全。
P to C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P to C农产品物流模式是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但其本身是一个处于发展期的新兴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因此运用P to C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农产品运输过程中保质、保鲜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借助冷藏仓库可以提高冷链的水平,但生产者本身没有能力启动整个冷链系统,如果通过外力协助启动冷链系统又势必会增加农产品的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
2.2 B to B模式
B to B模式的优势为:生产者组成统一的联盟或由农产品收购公司进行统一收购,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且稳定的货源,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标准化、批量化的要求;可以组建生产者联盟或成立农产品收购公司,使用先进的运输和储藏设备,启动冷链系统,实现农产品的保质、保鲜,顺利运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双方都是拥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交易安全方面有一定的保证。
B to B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冷链物流正处在发展阶段,冷藏运输、存储技术和设备都不是十分完善;必须实现成立生产者联盟或农产品收购公司。
2.3 B to C模式
B to C模式的优势为:主体是生产者联盟或农产品收购公司,消费者更加愿意在信誉较好、生产规模大的企业购买这种时效性较强的农产品;其主体在冷链系统的运用和农产品种类的选择上都具有极大的自主性。
B to C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供应方的拥有量较大,但需求方的消化量较少,将会造成农产品积压而变质损坏。
2.4 B to G to C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模式
B to G to C模式的优势为:交易更加安全,可以吸引更多的交易对象,增加贸易数量;有利于农产品的优化配置;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得到保证,节省了交易时间和成本。
B to G to C模式的不足之处体现在:虽然政府具备监管和控制的职能,但是其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行政机构又由于其采购量的庞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某些农产品质量的不合格问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与其他模式相比,B to G to C模式以政府作为中介,借助政府的信誉和实力,无论是对于生产者(农户)、农户联盟还是农产品收购公司来说都是销售的保障。同时由于政府的采购行为都是大批量的,相对于生产者、农户联盟或农产品收购公司而言,可以使自己的营销之路稳定又可以减少存货量。以政府作为中介,能够充分利用政府的监督和控制职能,使农产品能够以最适合的温度,保证其最佳的品质到达消费者手中。
3 结论
目前,电子商务这种新兴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在大连市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绝大部分的消费者是从农产品零售商那里购买农产品。随着经济发展和政府部门的努力,大连市已经具备发展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的条件。从现有农产品物流模式特点和发展趋势来看,大连市的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将会以B to G to C的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模式为主,在B to G to C的框架内发展B to G和G to C的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模式,并逐渐向B to B和P to C的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模式演进。
参考文献
[1]江小云.浅谈电子商务下的现代物流[J].电脑与电信,2007(3):141-143.
农批市场的性质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指专门进行农产品买卖的交易场所,通过为买卖双方提供固定场所、必要设施、先进的联络设备、集中的信息传递手段,再辅之以完备、周到的配套服务,以保证农产品交易的正常进行。
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是简单的商品中转站,从世界批发市场发展趋势来看,批发市场具备“商品集散、财务结算、信息传播和形成价格”四大功能。它通过提供场所、服务、规则,吸引周边尽可能多的交易者进来,有助于形成合理价格。如果参与者众多,形成价格的指导意义就越接近真实价格,因此,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效率可以通过参与者形成的价格的真实程度予以反映。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必须围绕上述四大功能的实现来进行完善,逐步把批发市场建设成为商品的集散中心、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统一结算中心。
农批市场的组织结构
自2000年以来,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经历了大幅度演变,实现了国有与民营、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连锁配送与、信息网络与数字技术等有机结合,并逐步朝着规模化与批发功能日益演进,呈现传统模式和新兴模式之间竞争与共同发展的共生局面。
(一)国有与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我国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2006年为1482家,这些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主要有国有商业、集体商业和民营商业三类成分。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投资兴办者和经济成分存在较大差异,但无论是哪一形式,均采取企业经营的方式来进行经营。从市场组织和运营方式看,政府投资开办或控股的市场仍有一定优势,会员制非营利性市场仍有较大吸引力,多种主体投资的股份制市场将有新的发展,企业化管理和运作的市场更具发展潜力,多种经济形式出现融合发展的局面。
但从治理结构来看,由于投资兴办者差异较大,就形成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复杂的治理模式,只有少数近年创办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相对规范的企业治理模式。这种复杂的治理结构和模式,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发挥上述四种功能时就存在着种种制约条件。
(二)传统市场和现代市场共同发展
在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中,既有大量的传统摊位制的对手交易模式,还存在试行连锁、、配送、拍卖等现代营销方式的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并进一步结合网络交易、仓单经营等符合批发市场运作的现代交易方式。因此,目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参差不齐、发展规模差异很大。
应积极促进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全国联网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传统市场和现代交易方式的有机结合,推动批发市场朝着适应现代流通改革要求的方向发展。
(三)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共同发展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呈现从传统经营模式向电子交易模式转变,并且呈现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共同发展的态势。在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下,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大力发展粮食电子交易。这种模式一般实行交易会员制或网员制、交易保证金制、结算准备金制、履约保证机制,实际上,这种无形市场正在逐渐演变为即期和远期结合的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大宗农产品的电子交易市场。
因此,在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发展情况下,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现货拍卖、电子拍卖、远期合同交易,发展即期交易的同时,推动远期交易的发展,这对于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集散和信息功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前提是这些市场运行规范,有可靠的履约机制,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四)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日益结合
近几十年来,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了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开始由商品信息由实物转为电子信息,又进一步增加预定货信息,还进一步增加展示功能、预期信息等新的功能。
这些交易市场的特点是,交易方式采用最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组织电子交易和电子商务。并将所有要交易的商品纯化为同样的标准、固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格式条款,集中在同一市场进行自由竞价、自由买卖。商品集合竞价交易市场既克服零售市场面大量小、零散随机、挤压滞销的缺陷,也克服批发市场合同谈判成功率低、交易成本高、货款支付和货物交接脱节而容易造成纠纷的弊病,创造出有一种格式化的、标准化的公开、公平、公正的集合竞价交易模式。
(五)日益朝着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我国的商品交易市场越来越向专业化市场方面转换,专业市场也越来越向批发市场转换,专业批发市场的数量、营业面积逐年上升,成交额大幅上涨,而综合市场则逐年萎缩。因此,农产品批发市场日益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同时,专业市场日益朝着规模化和批发功能方向发展。而规模化的发展,又必然会导致大型或超大型专业交易市场越来越转向批发辐射功能,并逐渐把销售的末端留给零售商业和小型市场。
批发市场的效率优化
鉴于农产品市场的功能主要体现为“商品集散、财务结算、信息传播和形成价格”四大功能,结合多种经济成分、传统经营与现代经营并存、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并存、信息化和数字化结合、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趋势的组织结构特点,目前,批发市场的效率改进需结合四大功能的变动和特点入手,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和公益功能的结合。
(一)四大功能的体现与延伸
在四大功能中,商品集散、财务结算是一般农产品批发市场都具备的基本功能,从社会公益的角度,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和形成价格方面,其中,形成价格与价格的权威性将成为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辐射力的体现。
1.实物集散功能的分化和发展。信息产业发展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商流、物流的分离创造了条件,为以信息流和商流为主的市场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将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集散功能的转变。
2.价格形成功能日益增强。随着农产品批发业务和信息功能的日益增强,以及电子交易系统的逐步引入,大量交易商的参与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粮食现货市场价格。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农产品市场的有序发展。
3.信息中心功能日益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对粮食信息的搜集、整理和的重视,也起到为社会服务的公益功能,发挥信息处理和信息加工的作用。
4.逐渐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从发展趋势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完善,其中的质量检测、物流配送、货款结算等服务功能是影响市场整体功能的重要因素。因此,若想改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效率,需要提升上述服务职能。
5.新生的衍生功能的出现。为适应农产品流通和客户的需求,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始尝试新的市场功能,比如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栈单交易,就起到衔接现货和期货的作用。期货市场的期转现,也是这种功能的体现。
(二)组织结构和效率改进的结合
上述功能,尤其是价格功能的体现,需要组织结构为之服务。因此,现就组织结构与效率改进的结合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第一,发展一些示范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完善其治理结构、配套服务、运行机制和保证履约的机制,吸引尽可能多的交易商参与交易,建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市场,实现汇集供求信息、发现价格的功能。
第二,农产品批发市场应由粗放式经营转为集约式经营,完善农产品衍生服务功能。农产品进入超市之前,需要分检、初步加工、包装等工序,经检验合格后进入超市、餐饮等零售环节,这些分检、初步加工、包装等工序,争取成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衍生和服务功能,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18-02
一、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供应链是当今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全社会的共识
1.国外农业物流供应链的发展状况
在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信息及其供应链发展迅速,作用显著。国外对农业物流的研究和应用都十分重视,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农业物流理论系统实用,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业物流组织和管理尤其是从事农业物流的物流企业发展较快,农业物流信息系统比较完善,尤其是农产品跟踪与追溯系统的应用十分成功,农业物流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我国农业物流供应链的发展状况
我国农业物流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得到普遍重视,许多省市都成立了农业物流协会、进行了发展农业和物流的规划,一大批农业物流的企业也应运而生,农业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研究热点。许多学者都对农业供应链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业物流的意见与建议,农业物流的研究方兴未艾。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需要
1.农业物流的研究和实践处于初创阶段,有待于完善和提高
由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这就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总的来看,我国对农业物流的研究和实践都还处于初创阶段,研究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具体的运作模式也有待完善和提高。
2.我国供应链节点分布不均衡
由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节点分布的不均衡,配送难度大,原料基地一般集中在适于原料生产的区域,生产基地分布于原料基地附近,而销售市场则遍布全国乃至全球,这种供应链节点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得农产品配送成本、敏捷性都受到影响。
3.农产品供应链的作业过程不够标准和规范
农产品供应链的作业过程不够标准和规范,运送方式相对落后,供应链上各主体、各个作业环节间由于作业过程和标准的规范性不够,造成供应链效率不够高,安全及质量保证不够完善和可靠,供应链作业成本控制性不强,农产品配送的目的地不同、距离不同、货物不同、配送过程中出现的管理问题也不尽相同,缺乏有针对性的相应的作业过程和标准,其结果是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产品质量的下降,削弱了竞争力。
4.物流信息手段落后
我国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信息传递手段落后,产品流通时间拉长,难以快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于销售通道的层级较多,数据传递报送速度慢,且数据不够准确,于是经常发生同一时期供应链上断货和压货并存的现象,信息传递手段落后缺乏准确性和及时性的数据,严重影响整条供应链上各主体的正确决策和有效运作。由于信息手段的落后,使得农产品的安全检测及监控面临困难和不到位。
三、消费水平的提高及食品安全问题的涌现迫切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副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质优良、品种丰富、产品新鲜安全、供应及时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要求,绿色食品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心愿,这就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农产品质量的保障及其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节约和价值增值,建立和发展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建立起有效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利用有效的信息系统手段,形成规范而标准的作业流程及管理方法,最后达到准时配送、精确配送是解决农产品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一步降低成本、加速市场流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根本出路。
四、解决农产品物流成本相对较高、供应链可靠性较差问题的需要
完整的农业供应链包括农业产前环节―产中环节―产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由于我国目前分销模式仍以核心企业―配送中心―多级分销商―消费者这种传统分销渠道模式为主,分销商凭直观或经验做出预测,其准确性难以保证,断货或压货现象严重,普遍存在缺货成本或跌价损失,加大了供应链的总成本。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品一般都有一定的保质期,由于预测的不准确所产生的逾期产品加大了物流成本,整个供应链的可靠性也较差。
五、我国发展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需要
在农业供应链的实践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农产品物流企业,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在规模化的种植基地的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农产品安全检测与保障、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与整合、核心农产品企业的形成、农产品市场的经营与开拓、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平台的打造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展农业物流的宝贵经验,对于发展农业物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许多问题也还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解决,更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农产品供应链示范基地。
作者单位:王多宏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交通运输系
严余松四川师范大学
张蓉成都铁路局重庆客运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结构;出口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115 -03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与此同时,由于受到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依然很缓慢,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新的贸易保护性措施以限制其他国家产品进入本国,与此同时,中国自入世以来,虽然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但是其贸易差额自2004年起连续十年呈贸易逆差。因此,研究当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探究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分析农产品出口结构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缩小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有着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我国自入世以来,农产品对外贸易渠道迅速扩大,由此,我国农产品出口得到快速增长,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变动趋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内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刘远(2004)从粮食贸易赤字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郑新立(2006)针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现状,给出了具体的对策。田江(2010)认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不断下降,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地区不平衡,应积极开拓农产品出口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出口结构,改善出口产品结构,规范农业补贴制度。陈小红(2012)通过历年农产品贸易的数据的比较分析,说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诱因,如贸易逆差严重、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和体制障碍等。吴迪、高涵璐(2014)指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威胁。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格局
一直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都是亚洲市场,近年来,出口到亚洲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占据主体地位。这种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对农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我国农产品出口对欧美等地区出口份额的增长,有利于分散风险,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符合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长远布局。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
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农产品贸易从总体上来说一直持续快速而全面的发展。但是自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农产品贸易增速有明显的下滑趋势。
1.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
在2011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已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第三大国,尽管在2015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有所下降,但是我国农产品的贸易额依然很巨大。
从表1中可知,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迅猛,从2001~2012年间,仅有2009年出现一次拐点,从在这12年间,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2.9倍,相信这一数字是世界上大多国家都望尘莫及的,与此对应,我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虽然自2012年后,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速放缓,但在如此大的基数下还能保持稳步增长已是难能可贵的了。
2.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农产品出口逆差持续扩大,在2001~2003年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明显高于进口额,可是进出口额的差距逐渐缩小。而在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额首次高于出口额,我国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在随后的几年中,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出现了持续扩大的趋势。
三、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的结构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一)种类结构
近些年来,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很少,但总的来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种类还是较多的,主要有谷物类产品、植物类产品及食糖、蔬菜水果及其制品、水海类产品、禽畜类产品以及动植物油脂类产品等等。
其中,水产品及其制品、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禽畜类产品占农产品出口的比重比较大,谷物类产品出口总额占比比较低,并且其占比逐年下跌。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占比虽然不大,但是其出口的比值相对比较稳定。
(二)国内区域结构
总体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见表2),2014年东部地区农产品出口份额占全国的75.31%,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63.22亿美元,占全国份额的12.27%。如今西部地区的农产品出口额增速较快,占全国份额的12.42%。
根据表2数据显示 ,山东和广东是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最大的两个省份,2014年农产品出口额前五位的省份依次是山东、福建、广东、辽宁和浙江。
(三)国外市场结构
我国农产品对各洲的出口额绝对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仍然是亚洲、欧洲与北美洲。
2014年我国向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出口农产品额占全部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是63.61%、15.65%、11.82%。从2002~2014年,我国出口到亚洲的农产品数量所占比重下降很多,从72.5%降到63.16%。而我国对欧洲和北美洲的出口的农产品比重分别从12.8%与10.0%上升到15.65%与13.13%。对非洲、南美洲以及大洋洲的农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也有所增加。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出口洲际市场结构集中程度仍然很高,尽管亚洲市场份额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我国农产品出口依旧主要集中在亚洲市场;而同时我国出口到欧洲、北美洲以及非洲等其它市场的农产品所占份额在逐年增加,这也说明我国农产品出口洲际市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好转。
(四)经营主体结构
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经营主体,并且私营企业的农产品出口额都高于外商投资企业,如表4所示。在2014年,私营企业的农产品出口额同2013年一样,都位居首位,出口金额为562.78亿美元,同期增长11.1%;其次位居第二位的是外商投资企业,与2013年相比,同期增长1.9%,出口金额为381.99亿美元;而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农产品出口额仅为236.89亿美元,这表明国有企业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的地位已逐渐下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国家垄断程度不断降低,市场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发现,我国农产品出口在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与经营主体结构方面均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因此,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出口结构
通过对近几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产品种类的分析可知,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低迷,例如谷物、油料作物等;而水产、畜禽、果蔬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却十分明显。近些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得到极大优化,出口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大大提高。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结构特征来看,我国仍将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以此来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
尽管随着政府、企业、协会的多方努力,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可能会有所提升。但是,目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主要靠价格优势;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其他竞争伙伴同质性产品的增加,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可能会消失,因此需要尽快调整低成本竞争战略,转变生产结构,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二)降低出口市场集中度
尽管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仍将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但随着贸易地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将有所下降,出口市场多元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从而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对亚洲出口过度集中的现象有所改善,增加了其他市场的农产品出口,如俄罗斯、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可能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对主要市场高度依赖的状况将有所缓解。
从国内区域来看,虽然东部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但近几年全国农产品出口正在向其他省份扩张。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省份占全国农产品出口份额逐渐减少,这表明农产品出口的国内区域集中度有所下降;另外,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农产品出口有很明显的改善。各个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各自的优势农业产业,西部农产品出口快速发展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将更加明显。
(三)改善经营主体结构
从经营主体上看,外资企业控制了我国近1/3的农产品,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国农产品贸易还没对国外开放时,就有些跨国粮商进入我国农产品市场,这些跨国粮商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高超的科研水平,采用“订单农业”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控制了我国一部分大宗农产品的种子、加工和进出口。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另一大主体是私营企业,虽然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经营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程度都较低,难以与跨国粮商相竞争。如果跨国粮商因战略需要或其他原因从我国撤资,小规模的国内企业将难以留住他们原来的市场。
如果进一步缩小外资企业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份额,同时我国私营企业能加大规模,而不是一味的扩大企业数量,这样将会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施琳琳.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2.
[2]翁鸣.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现状及其特点[J].国际贸易,2013.
[3]刘淑梅.中国农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张宗英.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策略研究[J].对外经贸,2014(02).
[5]林玉洁.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
[6]张宗英.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策略研究[J].对外经贸,2014,(02).
[7]Kevin Chen, Lian Xu, Yufeng Duan.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Export in Agri-food Products:1980---96. Agribusiness. Hoboken:Summer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