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

时间:2023-07-13 17:22: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农业发展思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健康农业发展思路

第1篇

[关键词] 特色 山地 农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28-01

平利县地处秦岭以南,巴山以北,是全国气候与生物分布过渡衔接带,地理位置独特,生物多样性富集,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是典型的山地特色农业县。近年来,该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发展山地农业、做强特色产业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探索。

一、 特色突出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和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关键点就在于“特”。平利县地处全国自然分布分化中心,又被秦岭、巴山环抱,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特殊,名优特产众多,有“秦巴药乡”和“西北生物基因库”之称。初步查明,全县拥有珍稀植物2157种,“平利绞股蓝”、“女娲绿茶”、“八仙党参”、“牛王国漆”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全国,驰名海外。而在生产实际中,并非特色资源多多益善,不能“一把抓”,必须优中选优,强中做强。该县本着这一原则,确立了“一业三品”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思路。“一业”即茶饮产业,突出平利“贡茶”基地和绞股蓝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特色优势,着力建设“西北名茶大县”和“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实现茶饮产业率先突破发展;“三品”指“药、漆、畜”。积极发展八仙党参、云木香等地道名贵中药材,推进规范化中药材基地建设,重塑“秦巴药乡”雄风;生漆以牛王“国漆”为品牌,结合实施退耕还林,壮大漆林经济;畜禽养殖依托当地中高山地区特有的饲草资源以及独特的饲喂方式和肉品熏制方法,大力发展“八仙腊肉”,做大做强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

二、规模适度

很多特色农产品都有特定的消费群体和市场容量,规模并非越大越好。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平利绞股蓝”人工栽培成功,引起市场轰动,全县大规模发展,导致产品过剩,市场疲软,造成这一优势产业发展中断多年。通过总结经验,平利县最后确定了“特色定市场,市场定规模”的发展思路,根据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容量逐步调整产业规模,量体裁衣,适度发展。全县初步确定发展富硒茶园15~20万亩,绞股蓝5~8万亩,中药材10~15万亩,生漆60~80万亩,生猪养殖100万头左右。

三、 品牌响亮

重点做好了三方面:一是依托特色创品牌。坚持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先后培育了“女娲绿茶”、“平利绞股蓝”、“八仙腊肉”、“牛王国漆”等一批市场知名品牌,部分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315消费者放心首选品牌”,具有很高的市场知名度;二是政府搭台促品牌。全县连续举办了三届茶文化节,先后邀请陕西电视台、央视三套《欢乐中国行》和央视七套《乡村大世界》、《乡土》等栏目深入平利专访,制播专题片,宣传平利特色农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三是规范整合强品牌。为维护品牌声誉,全县制定了农产品品牌管理办法,积极整合、规范农产品品牌使用行为,聚合品牌市场影响力,推进品牌高端化、知名化发展。

四、 服务配套

第2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业经济 产业化升级

一、十二师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全面推进十二师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必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的现状;二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充分发挥集团化优势;三是解决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品牌建设滞后的状况;四是要进一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坚定不移地加快农业产业化;五是必须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六是农业产业链建设要借鉴企业经营的理念,按照农业标准化体系规范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随意性,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七是要建立长期的、牢固的、具有发展前景的、符合公司发展特点的产业化基地。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面对差距和挑战,我们别无选择,还是应该坚定不移的的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把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组织起来,依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决定主导产业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经营体系。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职工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职工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发挥集团公司带动作用,促进十二师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发挥地缘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十二师地处乌市周边,优势在城郊,土地资源十分稀缺。传统的、大面积种植的农业不是十二师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农业发展必须在“高、精、特” 上下功夫,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是十二师城郊农业的具体体现,也是农业依托首府城市的发展道路。坚持蔬菜、果林、畜牧、花卉、苗圃共同发展的农业发展思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高效型转变,推动农业产业化取得大发展。结合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以职工增收、团场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十二师农业和团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遵循“依托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构建特色经济、实现共同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整合力量,突出重点,围绕特色做文章,以特色为基础,形成有竞争力的农产品,促进农业产业链升级换代,推进农业产业化,关键是发展龙头企业。

(二)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还是靠科技解决问题,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农业新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工作重点,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步伐。加强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引导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十二师农业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三)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农业队伍整体素质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关键在于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是加快十二师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是职工致富的关键所在。把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现有科技部门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增强职工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展面向团场和企业的职业技能教育,以“科技之冬”为载体,加大对职工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对职工和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和引进有丰富经验的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达到强化农业生产管理和科技水平,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塑造与新型团场建设相适应的一代新型职工,为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高素质队伍。

四、结束语

总之,实现十二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从发挥城郊优势、区位优势等方面入手,以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用新观念、新思维、新举措,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为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构建和谐十二师创造物质条件。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农村经济 草畜业

[中图分类号] S81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18-01

一、前言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三农问题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在近年来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的客观形势下,尤其是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农业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定程度上就需要在农产品种类、质量和农业管理方式上做出新的变革,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做出新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草畜业便被提上了发展日程。2003年以来,志丹县把发展草畜业纳入强县富民的重要产业,积极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倾斜引导,有效地促进了草畜业的蓬勃发展,而且使全县农民的草畜业收入得到了连年提高,形成了新的农业发展的产业链条。本文就加快发展草畜业,探讨如何进一步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草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薄弱环节

近些年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影响了农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草畜业正是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2004年以来,志丹县每年都坚持把发展草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纳入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草畜为主”的总体发展思路,努力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可以说,草畜业在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并不是非常合理,草畜产品品种优良化水平不高,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

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志丹县在内的很多农业地区在农业种植业方面都以粮食种植为主业,在养殖业方面以养猪为主业,而且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形式,种植牧草的农户所占的比例很低、规模很小,而且管理粗放,机械化、精细化水平不高,这种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虽然2007年开始推行了舍饲养羊的新途径,但是仍然没有全面推广和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不快。

2.草畜品种的优良化水平不高

目前在草畜业种植的草种上,仍然使用的是产量不多、品质不高的以前年度培植的品种,虽然近年来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做了一些技术改良和良种引进,但是进展不快,推广、普及程度不高,而且数量也非常有限,需要改进。

3.企业大户的示范影响作用不大

目前虽然发展了一些草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业大户,但是这些企业和大户的经营规模不大、设备老化严重、生产质量不高、资金链条不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草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所以这些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

4.个别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强

长久以来在农民群众思想意识中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影响很大,根深蒂固,而且很多人自身文化科技水平不高,市场经济发展意识不浓厚,在发展草畜业上思想不变通、行动不积极,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占了主导位置,阻碍了草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发展草畜业的对策建议

1.政府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近年来,国家一直坚持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客观上为陕西省包括志丹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利契机,也为草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层面的遵循依据,而且我县也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草畜业的工作思路,因此,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草畜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户积极转变农业产业经营发展观念,调整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草畜业,增加收入,同时,多给予农户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倾斜、扶持,推进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2.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是推行草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要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科学部署,坚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扎实深入地做好江河湖泊、草原植被等生态环境治理,实现草场、土地、江河等资源的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为有序发展草畜业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

3.加快推进产品市场开发

草畜业发展的最终阶段是市场开发。近年来,人们对自身身体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放心肉”、“放心奶”等天然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更是有增无减,步入了“快车道”,尤其是一些动物蛋白的获取,正由猪禽肉向牛羊肉转变;为了配合饲料工业的发展,而且也为了堵塞“疯牛病”的蔓延渠道,大量的以草产品为基本成分的高蛋白植物饲料被推向了市场;同时,目前草产品在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的需求也在逐年递增。所有这些都为推广草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开发,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

四、结束语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草畜业已经越来越被各地各级党委政府所重视,由于志丹县地处黄土高原梁状丘陵区和子午岭次生林区的黄金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地缘优势,发展草畜业具有良好的自然和地理基础。相信在我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农民群众的奋斗下,在不久的将来,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草畜业一定会成为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参考文献

[1]罗蜀杭、刘富渊、刘金平.加速草畜产业化促进农区经济发展.农博网.2005.12.03.

[2]李高文.原州区草畜产业发展雏议.宁夏农林科技.2008(6).

[3]刘国英、曹向明.志丹草畜业初成产业链.陕西日报.2006.5.23.

第4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功能;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7-128-02

1 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而我国的体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发展前景较好,但是,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竞争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2 休闲农业的主要特点

2.1 立足农村,面向市民 休闲农业其所在地都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利用的资源主要是田园景观、生态环境,以此为基础提供服务与休闲,表现为围绕城市发展的特征。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向其提供休闲体验活动,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农业、农村生活的认知、体验需求。

2.2 围绕农业,提供休闲 休闲农业策划设计的活动主要是基于农、林、牧、渔的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展开的,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2.3 文化教育,拓展功能 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活动,其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科普教育等功能也逐渐得到发挥。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休闲农业,在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的农业休闲山庄还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建立了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3 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

3.1 经济功能 休闲农业利用资源、提品、开展活动创造价值,带来财富,这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功能拓展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休闲农业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农户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3.2 休闲功能 休闲农业提供观光、休息、娱乐等休闲活动,这是其创造财富具有经济性的重要前提。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使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乡村民居成为观光体验产品,乡村民居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并且在一定区域内要差异化发展。具体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3.3 教育功能 休闲农业可以使人认知动植物、农事耕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甚至可以引入亲子教育等活动,尤其可以有效地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与实践活动。

3.4 环保功能 休闲农业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生态和环保功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的重要举措。

3.5 文化功能 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拯救地方乡土民俗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我国农村蕴含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也是培养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3.6 社会功能 休闲农业开展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与沟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耳目一新,促进水、电、路、网等硬、软件条件的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3.7 健康功能 休闲农业之地不仅可以让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和开展体育锻炼,更能提供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有些特色药膳等食疗项目的开发,也能增进其健康功能的发挥。

3.8 城乡交流功能 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城乡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纽带,有利益城乡一体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4 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发展思路 休闲农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顺应社会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的民生产业,也是拓展农业功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按照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提质增效,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营运规划化、服务组织化、社会化。尽可能利用和开发当地更加有效的休闲农业资源,策划体验活动、创新产品设计,办出特色和水平,使休闲农业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

4.2 把握发展原则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农业、扎根农村,利用开发农业、农村土地与文化资源,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讲究科学发展、合理规划、规范有序的原则。要在结合当地物资、文化的资源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能力、讲科学、上项目。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不能破坏资源环境,要始终相信环境越好越值钱、越能做强做大。要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休闲与乡村旅游融合,休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4.3 做好发展重点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提炼、整理,合理布局分区,完善发展规划,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要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的示范创建,培养优秀品牌,实现样本带动。要强化休闲农业产业人才培训,重点培训休闲农业发展建设的规划设计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如:企业家、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

参考文献

[1]何伟.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8.

[2]徐广才,史亚军,谢翔燕,等.休闲农业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5.

第5篇

一、发展标准化生产,向品牌要效益

随着人们对蔬菜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产销矛盾已从数量型转化为品质要求。因此,发展无公害生产是新民设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民市从1997年开始搞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到目前全市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达17家,产品37个,生产面积达14.07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达74家,产品77个,生产面积达190.397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3%。有机认证1万亩。在近几年的农博会上新民市参展的柳河沟有机瓜菜,大民屯的马铃薯、黄瓜、兴南牌辣椒面等6个品牌,小梁山西瓜等11个种类分别被认定为优质农产品,其中小梁山西瓜、大民屯蔬菜通过国家地理标实认证。这些名牌、名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身份陡增。培育典型,以点带面设施农业开发的起步阶段市政府重点培育了大民屯、周坨子等乡镇设施农业开发典型,通过培育典型,引领其他乡镇发展。大民屯镇方巾牛村目前该村日光温室面积已达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80%以上,并辐射周边乡村,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双丰收。近两年来为了改造柳绕地区中低产田,提高该地区农民收入,又培育了周坨子乡典型。通过近两年开发周坨子乡就达3.5万亩,该乡人均收入由过去的3000元达到目前的近万元,为该地区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通过典型辐射大大促进新民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全市现已形成面积近万亩的果菜、叶菜、草莓、花卉、食用菌、特菜等十大专业化生产基地。多元服务,保障开发在市、乡各级政府部门认真做好规划,从项目规模、实施标准到资金筹措,都按期限做出具体安排。农信联社、邮政银行发放设施农业贷款给予资金支持,指导农民完成土地流转4万余亩。重点扶持了新建设施农业小区的水、电、路配套,加强了产地市场建设和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通过互联网推广先进棚菜生产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提供市场销售信息,全面指导全市设施农业发展工作。

二、今后发展思路与措施

未来五年是新民市向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全面推进,快速发展关键时期,因此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计划每年新开发3万亩设施农业,同时对现有设施生产面积提档升级,使设施农业一项人均增收突破万元。建一批西瓜、茄子、黄瓜等嫁接育苗工厂,以适应设施农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实现打造辽宁“寿光”宏伟目标。具体措施是:1.调整新思路,转变新观念各级领导加大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抓实力度,对每一年度开发项目提早研究,统筹规划,科学论证,措施具体可行,及时解决好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设施农业产业有序健康发展。2.上科技、上水平、上效益、上档次重点抓好“科技兴菜”这篇大文章,在棚菜生产上全面推广高效节能的十大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全面推广辽沈Ⅳ型优型结构温室,采取棚室内外多层覆盖保温、高畦栽培、自动放风、自动卷帘、二氧化碳施肥、嫁接栽培、自动喷淋、软管滴灌、设防虫网、黄蓝板诱杀等技术。强化科技培训,一家一户必须有一位明白人。每个村要聘请一名专职技术员进行一线指导。实施科技兴业,主动与科研院所挂靠,把最新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尽快应用到生产中。充分发挥各级协会、研究会作用,为广大农民排忧解难。3.健全服务体系,搞好全方位服务县、乡、村三级形成强有力的服务网络,加大服务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做到政策扶持,物资供应,贷款协调及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工作不出死角,确保开发成功。4.提高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水平坚持走内含发展道路是新民市设施农业发展的重点,培育基地,建立建全信息功能,加强市场建设,完善有机食品检测手段,探索出一条科、工、贸、种、贮、加、销的标准化、产业化的新路子。

作者:刘 莹 董晓萌 张相波 单位:新民市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站 沈阳市农业检测中心

第6篇

*口位于*县东部,东邻乐亭,共65个行政村,人口51986人,土地面积8737.27公顷,农业人口47995人,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属我县人多地少地区,是我县粮、棉、菜、果的主要产区之一。

二、农业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

该区地处滦河下游冲击扇中部平原,海拔10?15米之间,地势平坦,土壤结构良好,土质肥沃,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强,是我县的土壤肥沃地区,适合多种粮、油、果、菜等农作物生长。滦乐、滦柏灌渠、小青龙河贯穿其间,可利用地上水灌溉部分农田。地下水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该区是我县经济强镇,以钢锹生产闻名全国,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较强的资金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为规模化粮食种植提供了条件。

三、示范区发展思路

1、确保粮食生产基础地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示范推广规模化粮食种植。

2、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增收。

3、推进规模养殖场建设,保持畜牧业健康发展。

4、抓好文明生态村建设,打造文明和谐农村。

四、具体保障措施

1、强化实施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大力实施项目建设,增加农业发展后劲。今年共有实施农业项目4个,总投资980万元,包括土地整理项目、地下节水灌溉项目、农田水利综合建设项目及*市世行三期项目高效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区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能够提高区域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新栽培模式的推广。保证粮食生产的主导地位,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2、建设好果菜设施栽培区,提高农民种植效益。

一是着力建设好任西、任东、东沙窝三个村为主的千亩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通过设施果菜高效栽培协会,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统一起来,在基地内推广诱虫黄板、膜下滴灌、南瓜籽嫁接等多项科学栽培管理技术,保证农户种植效益。二是引进新品种,在去年“甜玫瑰19”、“法兰地”、“以色列2号”等草莓新品种的基础上,今年,镇政府资助基地农户从河南洛阳购买2.5万株脱毒“克新一号”草莓,通过夏季繁育,今秋草莓品种可以得到改良,以提高今后草莓的经济效益。三是推广“土豆?玉米?大白菜”三种三收、“西瓜复种大白菜”、“甜椒套种玉米”、“豌豆玉米间作”等多种形式的粮菜间作复种模式,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2009年在示范区内粮菜间作面积达到800公顷,预计比单一种植一茬粮食增加经济收入1000万元。

3、建设规范养殖场,提升示范区养殖水平。

示范区内现在奶牛6000头,根据县政府建设规范养殖场要求,示范区提出“整合现有资源,强化监督管理,快步推进实施”的工作思路,按照全县奶牛总体规划及示范区内区域性规划,今年准备改扩建原有养殖场3个,新建设养殖场8个,年底前散养奶牛全部进场,彻底改变散养状态下村户内脏乱差,提高管理和防疫水平。督导现有6家规模养殖场进行环境建设,加紧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动物健康证和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实行规模管理,安全管理,确保鲜奶不再出现质量问题。新建养殖场抓紧项目督导,完善土地流转等各项手续,保证按时建成,从整体上提升奶牛养殖上档次,使奶牛养殖走出低谷,转入良性发展态势。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第7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 高效节能灌溉 发展思路 探索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能源危机也相继爆发,因此节能环保无疑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发展方向。作为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保障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鉴于此,本文对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能灌溉发展思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建设的结合

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的结合可以以生态的发展思路指导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从而完成对水资源的涵养和节约。由于受到气候特征和天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降水量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使得不同地区的天然降水量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本文主要以某省市为例说明如何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能灌溉。

本文中例举的省市,其地势特征为自西北向东南,平面、山地和丘陵依次呈现阶梯状分布。气候特征是典型的亚热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该地区四季分明,降水量在不受到特大环境变化影响时也表现的较为稳定,其年平均降水量可以达到1380mm,最大降水量为2280mm,年最小降水量也可以达到880mm,降水月份大多集中在5-8月,鉴于该地区有比较明显的降水特征和分布特点。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其降水特点的同时,对该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提出一些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强的建议措施,具体方式内容总结为表1。

通过表1中的四种措施可以发现,通过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的结合,充分的利用天然降水实现对农田的灌溉可以有效的保证节水效果。此外在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实施效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应性较高的策略。其次,由于每个地区的补贴政策不同,在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经济性和价值效益,针对于增加绿化种植面积的举措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效应,因此在其基础上也要通过其它方法进行农田水利灌溉的巩固。

为了保证工程灌溉的高效性和经济性,对相关的渠道进行防渗技术的加固,并以最低的成本投入保证储蓄水可以快速的从渠道引入到田间,从而满足农田灌溉的需求。在该省市的实践过程中,据统计渠系输送水与土渠输送水相比可以节约30%~50%的水资源,并且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最高可以达到80%。因此在这种灌溉方式下可以保证高效节能灌溉的发展需求。

其次,上述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采取了微灌技术实现对水资源的输送。微灌技术是微灌系统通过压力作用于水资源输送的技术,其在喷洒过程中不仅可以保证对田地的均匀灌溉,同时也可以保证节水增产的效果。这种灌溉技术可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大面积种植过程中,例如蔬菜和果园等。

3.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3.1采取引调模式充分利用地下水

在引用地下水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引调模式,在充分分析水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水源进行合理的引调。通过科学合理的引调模式可以保证地下水库的容量处于合理的范围内,且可以有效的避免洪涝灾害的出现。本文的举例县城共有4条主要河流,共有拦河闸坝11座,在引调模式的选择过程中,主要依据水流特点分为洪峰期间和平稳期间,并依据水流的上下游水位的高低不同,采用不同的引调策略。一般情况下,洪峰期间水流太过迅速很容易导致地下水库容量的失控,因此要少引,将重点引调放在平稳期间。在下游水位高时少引,低时多引。这种引调模式可以有效的利用地下水,优化水源的管理。

3.2采取合理的配水方案

合理的配水方案与天气特征以及农田作物生长情况密不可分。一般在耕种初期进行田地灌溉时可以优先使用储蓄地表水进行灌溉,其可以有效的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从而为后期用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出现旱情时,要优先灌溉作物受旱较为严重的地块和作物。在浇筑耐旱作物之前要时常关注天气变化,在提示雨水来临之前可以放缓灌溉的速度,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对水资源的浪费。尽管,这种配水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从作物生长的角度以及高效节水的角度均是值得借鉴的良策。

4.积极推广农艺措施节水

可以达到高效节水和农业健康发展的农艺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多选则一些耐旱植物,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旱情带来的危害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具有较高耐旱性的农作物包括葵花、豆类和一些特殊品种的玉米等,在合理调整这些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灌水量。

②划锄保墒,降低地表水分蒸发的速度。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与土地特征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苗期或者春季耕种时节要划锄保墒,避免土地板结,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和发育,提高土地对雨水或者灌溉用水的渗入量。与其具有相同原理的措施还包括秸秆覆盖,其也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这种加护措施除了减少水分蒸发以外,还可以保证对雨水的涵养和储蓄,提高对雨水的利用率。

③结合一些化学抗旱剂,增强农作物的抗旱能力。为了实现高效节水灌溉除了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入手以外,还要加强对农作物的管理,其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以营养元素的方式将化学抗旱剂施加于作物成长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保证作物的抗旱效果,从而节约水资源的使用量。

5.加强信息技术与农田水利灌溉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实现了行业和领域的跨越,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必备武器,在农作物灌溉过程中也不例外。“3S”技术是信息时展的产物,其融合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地球定位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其可以被应用于农业灌溉过程中,提高对水资源的高效节约利用。

3S技术作用于田地灌溉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对土壤和作物含水量的估计和监测,通过监测系统的实时统计和汇总可以有效的为农业抗旱减灾和农业灌溉用水提供服务,从而使农业灌溉更加科学合理。

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相结合,实施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和监测也是必然的。因此,加强农田水利灌溉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对农田水利灌溉整体流程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分析,从而保证各种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借鉴一些成功的工程信息化建设经验,对农田水利工程实施精益化管理,完善相关的管理体制和实施策略,保证农田水利灌溉效果。

结论:综上所述,本文共提出了4项农业水利工程高效节水发展的思路,分别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的结合、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积极推广农艺节水措施与加强信息技术与农田水利灌溉的结合。鉴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及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还要结合一些有效措施以及现代前沿技术保证灌溉的高效节能。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基本情况

耕地面积8.1万亩,张店区现有农业人口14.04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86万元。年,为加快提升全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确定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环境,富裕农民生活,服务城市需要”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成立了由政府牵头、部门组成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发展中心城区都市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区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1科学规划。

大中小相配套”原则,全区都市农业发展遵循“点线面相衔接。因地制宜,着重建设“四个片区”一是建设优质粮食生产片区。主要是依托马尚镇、房镇镇、中埠镇等区域内的农田,发展精准农业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以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区域为主,深入挖掘山区特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建设生态经济林果带。傅家镇、马尚镇、房镇镇重点实施滨博高速公路沿线经济林产业。四是进一步打造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村、环镇生态林,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带。

2突出特色。

农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区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特色鲜明。生态绿化修复初见成效,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目前,累计种植核桃8000余亩;初步完成大规模沿路、沿河绿化,种植园林绿化苗木9000余亩;黑铁山区域生态修复规划面积2230亩,已完成苗木种植1200亩;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6万亩,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8家。以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15个,总规划面积8000余亩,计划投资近9亿元,已完成投资2.8亿元,同时,注重引导园区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种植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带动都市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3政策引导。

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农业补助、奖励政策。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单位,区政府从财政上不断增加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投入。区财政按照当年实际投资额的5-10%予以补助;对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按照其调整面积,区财政按每年300元/亩的标准连续补助三年,当年提供300-500元/亩的苗木补助;对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镇,区财政按照每调整1000亩奖励2万元标准予以奖励。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配套设施所需的用地指标,优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区已兑现各类苗木补助款490.31万元;对5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发放奖励资金45万元。同时,积极协助解决都市农业园区用地问题,已落实新增指标和挂钩指标1654.2亩。

4发展良好。

全区都市农业发展,目前。正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家庭式零散的苗木培育、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向集体种植、优质种植、休闲观光、增收增效于一体的多功能方向发展。生态庄园、吉田园、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名典彩叶观光园、十三皇庄农业生态观光园被命名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苗则苗”原则,对孝妇河、滨博高速公路、张周路等重点地段,沿河、沿路种植了经济林,对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重点区域,实施大面积生态修复工程。土地流转逐步规范有序,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得到增强,流转的近2万亩土地中,有98%以上的项目达到50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标准,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全区都市农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当前。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都市农业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目前。对发展都市农业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认识不够深,因此,对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尚未形成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氛围。部分财政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兑现,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区都市农业今后的健康发展。

2发展都市农业与城市发展尚未实现有机统一。政府宏观上对都市农业发展做出了部署。社会投资都市农业的信心不足。

3土地使用效率有待于提高。有的园区和部门难以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灵活运用,限制了都市农业发展。

4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有待于规范。使园区发展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指导。目前,政府宏观的规划需要进一步细化。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没有制定相配套的发展标准,多数园区存在发展自由现象,发展方向、目标不够清晰,园区建设档次低,发展层次不高,同时,容易造成个别园区变相圈地。

三、建议和对策

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都市农业是随着城市化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满足城市人们各种需要的现代农业。区都市农业发展应立足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形式、规模和布局。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形成都市农业发展合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发展都市农业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发展都市农业的认知度,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不断强化基层政府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同时,农业部门要结合各镇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各镇编制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促进我区都市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及时兑现有关都市农业发展的财政补助资金,充分调动和激发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

2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夯实都市农业发展基础。农业、规划、土地等有关部门要充分结合中心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根据地理特点,进一步细化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布局,使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科学合理,鉴于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划要求,建议我区都市农业今后可重点围绕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东部地区进行发展。

3科学实施土地流转。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一是主动争取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平台,将土地流转纳入基层政府管理,以镇、街道为主导,统一调配使用,尝试联租、联包方式的同时,促进土地流转有序进行。二是要结合城市规划、土地规划,预防因短期性用地给园区建设带来的投资浪费。三是实施土地流转中,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切实保护好群众利益。

第9篇

(2006年4月6日)

各位领导,各兄弟乡镇代表:

这次,县里组织召开这个座谈会,给我们就如何更好开发“农家乐”休闲游项目创造了学习的机会。我们昆阳镇主要是来向各兄弟乡镇学习取经。下面我先介绍一下昆阳“农家乐”项目发展的一些情况。

一、昆阳镇“农家乐”休闲游发展现状

“农家乐”休闲游一般是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风情生活,原创:经过规划设计与开发建设,形成一个既有农业经营特色又有观光旅游功能的区域。自2004年开始,我镇开始注意利用本地的生态资源和旅游景观资源,积极开发融“一产”与“三产”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家游项目,在素有“昆阳后花园”之称的水亭办事处后岙、城西蒙洋山、石塘溪岙等地创办“农家乐”,目前,我镇已有初显规模的“农家乐”游点三个,为农业农村开辟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的且有明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发展新路子。在开发“农家乐”休闲游项目上我们做法是:

一是在项目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我们主要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和旅游景点作依托开发“农家乐”。如水亭后岙休闲游景点,自然条件优越,植被富裕,青山绿竹连成一片,马蹄笋、野生淡水鱼等农渔产品丰富。我们以后岙水库水上乐园、农业观光园为依托,利用中国马蹄笋基地和龙戏塘游泳池这两个休闲游点来开发“农家乐”,吸引游客。还有蒙洋山的休闲农家小吃、休闲垂钓区,石塘溪岙的梅花鹿基地、奶牛基地等。

二是在项目推介上游客直接参与。让游客直接参与到旅游活动,这是我们昆阳“农家乐”的一个特点。在城西蒙洋山“农家乐”休闲景点开发了休闲垂钓区,在水亭后岙“农家乐”休闲景点开发了马蹄笋采挖区,在石塘溪岙“农家乐”休闲景点开发了杨梅采摘区,让游客亲身体验一些休闲劳动,增加游客的兴致。在项目推介上我们突出“吃”、“喝”、“挖”、“挤”四个字。吃的是农家小菜,喝的是新鲜鹿血酒,挖的是马蹄笋,挤的是鲜牛奶。

三是在项目开发上坚持集体和民资相结合原则。从目前我镇筹建的农家乐游区看,投资主体具有多样化,有政府投入、村集体投入、民间个人投入等多种投资主体。如水亭后岙休闲游点,水库的基础驾驶是政府建设,游泳池是个人投资,停车场是村集体投入。

但是从目前我镇创办的“农家乐”来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缺少整体规划,定位、建设目标不明确;二是在土地使用、生活用房建造等方面受到限制,发展空间小,同时“农家乐”的相关经营政策还未明确,与旅游业的对接还在探索,造成“农家乐”发展缓慢;三是“农家乐”带来的排污、环保、基础设施维护等问题还得不到有力解决。

二、“农家乐”的发展思路

在“农家乐”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理清发展思路,拓展发展空间,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观光休闲、游憩、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

一要突出“古”、“土”、“绿”。不宜搞太多太洋的固定建筑,该“土”的要“土”,体现古老朴素的农村生活情调,“洋”的只求实用。要充分利用农作物及各种绿化植物,装点整个游区,造就一个新“绿”空间。

二要突出“新”、“奇”、“特”。农业观光园要以种植蔬果、花草、粮食和养殖各种畜禽、鱼、鸟和展示农耕文化观景为重点,通过不同的栽培方式和农艺技术,赋予植物生长状态人工造型的奇特感,提高植物的观赏价值,让人们既能感受到公园般的清新、雅静,又能使人们了解和学习农业,将农业旅游科学知识融入其中。

三要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传统农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应用已被逐渐淡化了,但一些令人兴奋发笑,原创:想亲身体验又留恋忘返的操作方式等传统农业文化更是现代农业无法替代的。因此,要推介可以让游客亲历亲为的旅游项目。

三、发展“农家乐”的对策措施

一要加深对发展“农家乐”的引导。作为政府部门,我们将大力扶持和引导,争取吸引投资者前来考察环境,投资兴业,使观光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同时要防止盲目开发,无序竞争。

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制定发展“农家乐”的扶持政策,加强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在相关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营造发展“农家乐”良好的大环境,推动全区“农家乐”的健康发展。

第10篇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1156)

摘要院生态休闲农业是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产业支柱,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如何促进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良序发展,是当前理论界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涵义,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解读,同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探讨,以期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但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具体构建和实证分析等,将是笔者日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院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院F327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033-03

0 引言

生态休闲农业是以生态景观资源为物质基础,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满足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生活的追求,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是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的新型产业模式。随着全国各地生态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诸如生态资源过度开发、项目重复、游客垃圾遍地污染环境等现象。想要真正使生态休闲农业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就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使农业、农村、农民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需要借助产业化发展思路,使生态休闲农业走绿色产业化发展之路。

1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指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生态资源合理开发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为核心,通过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真正发挥生态休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效应。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

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行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因此,创新农业经营组织,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由此,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 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 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全国各地不顾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纷纷上马休闲农业旅游项目,造成盲目开发,缺乏整体规划,集约化程度低,项目重复,人工痕迹明显,景区垃圾遍地,环境遭到破环,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与生态休闲农业的本质要求相违背。

因此,促使生态休闲农业实施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三农”经济改革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综合性农业产业跨越的必然之路。

2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从生态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分析,一般以城市居民为主,这其中既包括向往自然风光、体验人文风情的年轻白领阶层、三口之家、退休老人,也包括满足培训、拓展训练等工作需求的单位团体等。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中有30%的人愿意到郊外体验生后,有50%的人有去郊外旅游的意愿,生态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共存的发展,而且能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提升农业科学化发展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截止2013 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近7.4 亿人,城镇化率达53.73豫。城镇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城市群空间分布密度加大让更多的城市人需要在工作之余舒缓心情,释放压力,这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同时对生态农产品的热衷消费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 产业资源供给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地域风貌、人文环境、特色农业文化等,我国地域辽阔,拥有独特的地形风貌,且南北各有差异特色珍贵的农业景观,并且各地的民族还仍保留着自己的风土民情、乡土文化、农耕生活,加上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能够挖掘更多的市场价值,这些产业资源都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物质基础。

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不断开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运作体制的不断创新,生态休闲农业将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市场化消费时尚体验,能够给社会大众和农业经营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3 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合理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

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就国外而言,一般有专业协会模式,即是由社会团体牵头,将分散的农场或农户依靠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分享、相互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或农业企业模式,即是由一些专业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大规模联合发展农业公司,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企业;或是合同制模式,即是由一些私人企业与农场主签订业务合同,明确双方经济责任和利益;或是合作社模式,即是由小、中农户自由加入,全体社员共同协商处理事务,在生产、交易中统一决策行动,共享农业加工增值收益。

就国内而言,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4+2”模式,4 即是指“市场+企业+基地+农户”,2 即是指“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其中,市场是导向,企业是桥梁,基地是基础,农户是关键,而研发是核心,培训是手段,或是“企业+农户”模式,即是社会化企业与农户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或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即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此外,我国还有“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

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化运作薄弱、专业指导人才匮乏,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未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方向,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可以采取农业企业和“4+2”综合模式,一方面优选社会化企业,与当地农户们合作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经营培训等,而另一方面农户则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生态农产品等。由于农户既是被管理者,也是公司股东之一,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会与企业共同积极合理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例如目前全国知名的“多利”品牌,便是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北京等全国10 多个省份的当地农场、农户进行产业战略合作的行业先锋。

一方面多利农业公司以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超市直销等营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特色,吸引潜在客户,并在有机农庄园区基地开发一系列特色休闲项目;同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自组车队,与优质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同盟,从绿色农产品生产源头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加强控制,构建绿色农产品的高效供应链运作体系。

而另一方面各地农场(如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则利用十余年有机认证的基地和丰富的有机种植经验,结合多利农业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优势,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及物联网、互联网的深层次应用,为市场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农产品。多利农业公司联合农场产业化运作生态休闲农业的这一经营理念和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 统筹协调产业链利益相关方

根据分析,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直接延长,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是或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延长,它不仅具有传统农业产业化的所有功能,同时还具有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农业生产。

所以,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作,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既要综合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农业资料供应商、休闲农业园区、(种植和经营)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商、消费者(游客和农产品购买者)等,又要考虑旅游公司、冷链服务商、有机食品餐饮服务商等并行利益相关者,进行一体化管理。

3.3 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在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才能为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和深度开发带来新鲜理念和创新途径,因此,为保证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有足够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确切掌握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各部门建立系统、真实的人力资源现状数据库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从业人员的培训、招聘信息及时公布提供可靠依据与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以中职、高职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设立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对口专业,逐步建立生态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并构建人才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形成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3.4 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作用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包括在行业制度、扶持政策、财政拨款、公共建设等各方面,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相继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有效措施,比如日本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提供相应的专项财政和农业补助津贴,加大产品的开发、宣传等;美国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设立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作用已经得到美国公众的认可等,此外,还有很多国家都积极的发挥着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我国应借鉴该成功经验,用于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11篇

一、农业农村新形势迫切需要转变沼气发展方式

2010年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气化山西”的目标,要求“在推进城镇人口使用清洁能源的同时,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发展大中小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水平”。

面对山西转型发展要求和形势,我省传统的就能源抓沼气的工作思路已完全不能适应,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经多次调研和研讨,我们认为:要使我省农村沼气继续焕发新的生命力,必须将其融入到大农业发展当中,要与全省农业示范区、标准化果园、设施农业、“513”工程以及规模化健康养殖等工程建设相结合,以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为纽带,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并提出:在发展思路上,由单纯沼气建设向综合利用促进循环农业发展转变;在投资方式上,由全省兼顾向集中资金打造精品转变;在建设模式上,由以户用为主向集中供气转变。

二、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在沼气发展思路调整和试点示范项目推动下,全省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发展呈现出加速态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

1、技术成熟,模式先进

我省从2002年建成首座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截止到目前已经发展到352座,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经过十几年的试点、试验及示范,技术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了技术先进、经济实用、效益明显、适用于我省不同地区、不同养殖种类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模式。

2、程序规范,管理严格

我省沼气集中供气工程项目在严格按照“项目四制”(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进行管理的基础上,主要还采取了六项管理措施:一是建立自筹资金专户,二是建立项目库管理制度,三是项目监管前移,四是把好资质关,五是严格技术评审,六是持证上岗制度。

3、需求扩大,投入增加

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的环保和能源效益已被广大项目业主和农民所认同,建设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已经成为项目业主及农民的一种需求和渴望。中央和省级投入逐年增加,我省从“十五”期间的上百万、到“十一五”、“十二五”的每年几千万,各级政府的投入明显增多,极大地推动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

4、功能扩展,效益扩大

随着我省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试点示范和技术工艺的不断进步,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功能已从过去的单一生活领域扩展到了生产领域、生态领域和环境卫生领域。截至2012年年底,我省共建成大中小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352座,使全省11个市55个县区300余个项目村的农户得到了实惠。

首先,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每年可生产沼气2137万立方米,实现农村集中供气565万户,农户使用上清洁、高效、高品质的沼气,不仅改变了祖传焚烧煤和秸秆之苦,减轻了妇女的劳动强度,还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提升了农户生活品质。

其次,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每年可处理畜禽养殖粪污排放160余万吨,并生产优质沼肥150万吨,带动了蔬菜种植30余万亩。优质沼肥施用在蔬菜上,不仅大大减少了化肥和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还大大降低了果蔬种植成本,减少了病虫危害,提高了果蔬品质。形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另外,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还通过厌氧消化处理消灭了畜禽粪便中的病菌和病毒以及寄生虫,减少了农村地区疾病传播,降低了养殖场二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量,仅二氧化碳排放一项就减少了3.8万吨。例如:泽州县晋宏实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建成了18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供3000余户农户生活用能;高平市米山镇川起村等10个村建成了集中连片的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供3000余户农户生活用能。

三、农村沼气集中供气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发现当前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五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补助标准低,建设难度大

承担沼气集中供气工程项目及运营的规模化养殖企业属于微利企业,利润低、风险大,自身营利能力差,自筹能力较弱。目前的扶持政策为:政府投入比例为55%(中央投资35%,省级配套20%),要求企业承担45%,企业筹建难度较大。由于资金压力,使相当一部分有意愿建设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并开展循环农业建设的养殖企业知难而退。

2、管理费用高,运营难持续

每年沼气站的运营费用在20万元左右,而农户供气费用难以收取,企业每年贴钱负担较重,沼气站运营比较困难。

3、供气难管理,入户打折扣

我省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生产的沼气仅有50~60%用于给农户供气,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项目业主由于存在入户管道铺设协调、农户用气费用收缴、农户私自改装管路造成安全隐患等顾虑不愿供气。另一方面,农户则认为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国家已经投资了,用气少交钱或不交钱理所应当。而政府部门要求在申报沼气集中供气工程项目时必须为农户供气,有部分项目业主为能够争取到国家扶持而承诺供气入户,实际上是畏难不情愿,因此积极性不高,入户率便打了折扣。

4、产业水平低,质量难保证

沼气工程工业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标准化程度低,工程关键设备和配套设备大多是非标产品,往往由企业单件或小批量生产,成本高,而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可靠性差,导致工程质量难以保证,项目运行故障多,难以持久运行。

5、链条不完备,效益难体现

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从沼气发酵原料的收集到产气,到沼气、沼渣、沼液的应用加工,各种产品缺乏国家或行业标准,各个环节质量控制标准没有技术规范,没有形成质量稳定可靠的商品进入市场交易,而是以自产自销的产品形式在小范围使用,有的甚至产生二次污染,导致部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的效益不能充分体现。

四、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1、加大对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的投资力度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沼气集中供气工程项目投资的力度,将目前政府补助项目总投资的55%提高到80%以上,确保建一个成一个、成一个用一个,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又好又快的发展。

2、给予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后续运行补贴

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是公益事业。国家投入资金扶持大中型沼气项目,目的是能够使项目持续发挥效益,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项目属于社会公益项目,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承担项目的企业运行较好可以持平,运行较差每年亏损约20万元。为保证项目实施效益的长远发挥,建议政府给予后续运行补贴。即:对长期运行的项目建设单位实行补贴,按照每处每年补助20万元。

3、推进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设备产业化发展

鼓励企业对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技术成熟的设施及设备进行标准化设计、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施工。鼓励引进先进成套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设备,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质量,降低运行成本。

第12篇

[关键词] 设施农业 机械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20-02

塔城地区依托“大农业、口岸、国外市场”的优势地位,将发展设施农业列为地区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强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塔城盆地外向型和乌沙城郊型设施农业两大特色板块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按照“巩固提高,稳步发展,以做强促强。以强促大,先强后大”的发展思路,转变建设和发展方式,走园区化、精品化、产业化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目标,稳步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地区外向型设施农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

一、发展现状

塔城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塔城地区依据地区各县(市)不同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在塔城盆地以日光温室建设为主要方式,乌沙两县(市)以拱棚建设为主要方式,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十一五”以来,地区共投入设施农业发展资金14.2亿元,累计建成日光温室9425座,拱棚41591座,设施农业面积5.15万亩。设施农业从业人员17815人。

为充分发挥设施农业规模示范效益,辐射周边乡镇,带动农民建设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热情建成起点较高,设施较为完备的水、电、路配齐的8个设施农业园区。在塔城市二工镇建有5000座日光温室集中连片的示范园区。该园区有5000平米连栋温室一座,园区的产品主要供国外市场。

塔城市而二工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区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情况调查表

二、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依据地区到2015年力争全地区外向型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万亩,出口地产农产品10万吨,带动盆地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把巴克图口岸打造成全疆及至中国西部地区农副产品出口的重要通道,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品出通关机制,力争在国外建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快本地出口市场体系与国外国际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实现果蔬出口市场,激活“西口子”的总体思路来展开。

1.推广的措施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主要结合项目实施,进行示范推广。

1.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

根据项目目标要求,深入示范园区了解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现状和薄弱环节,确定实施推广的范围。制定项目实施的技术措施和实施方案。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确定人员责任,为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提供技术、组织和责任保障。

1.2加大设施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

项目实施中,在机具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以现场演示等方式,让农民观摩、了解设备发挥的作用,产生的效益,比较设备的功效。编写科普读物使农民对机械设备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为推广工作打好基础,充分调动农民使用先进机械设备的积极性。

1.3加大宣传力度和人才培训

为做好示范推广进园区,技术服务进温室大棚,大力开展设施农业机械化所包含的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推广与技术培训工作。一是利用“科技下乡”、乡镇赶集日等时机,举办培训班,进行设施农业机械和物理农业技术装备等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发放设施农业机械技术科普手册和宣传资料。二是组织召开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现场会,展示卷帘机、微耕机、空间电场等机械设备。通过加强宣传示范、培训等措施使农民购机热情高涨。

2.示范推广的作用

通过在现场会、洽谈会示范机械装备,不仅扩大宣传面,又使农牧民亲身感知机械装备的实际效果。如2010年塔城农机购置补贴产品洽谈会期间设施农业使用保温被,物理农业技术装备被广泛关注,促进保温被的大量使用,物理农业技术装备被争相要求示范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和物理农业技术装备不仅有力的提高了劳动工效,减轻劳动强度,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存在问题

1.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目前塔城设施农业除耕地外主要以人工作业为主,专门用于设施农业的机具很少,棚内作业环境较差,室内空气湿度大,不利于病虫害防治,中耕除草、病虫防治等工作效率较低,是设施农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

2.由于资金短缺,农民自筹能力较弱。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温室缺乏卷帘机,老旧的卷帘机出现故障、损坏,无法保障正常使用,无力更新。一方面农户怕担风险不愿投入,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困难,投入力度不够,致使设施投入起点低、规模小,严重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3.农民积极性不高。塔城相对人均耕地面积大,劳务工资高,习惯大田作业环境中的机械,有相当部分的自建温室和承包温室,由于经济效益不高,不愿投入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温室生产环境的狭小,能进行机械作业的种类有限,相对劳动强度大,而适宜温室生产的小型机械无法购置。由于融资渠道少,资金运转困难,贷款非常困难,无法建设储藏库、加工间等,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4.物理农业技术装备虽然能改善作物品质,增加产量,产生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价格昂贵,现阶段农民无法承受,也没有检测设备,无法检测其实效,只能根据温室作物生产情况进行对比观察。

四、发展建议

1.大力推广设施农机化技术。当前塔城设施农机化发展处于良好阶段,由于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设施机械化水平较低,对设施农机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因此市场需求,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农机推广部门不仅要发挥原有优势,还应积极主动向设施农业相关领域扩展、延伸,大显身手,把握市场发展的需求,促进设施农机化技术大力普及应用。

2.依据塔城设施农业的外向型定位。大力推广物理农业技术装备,物理农业技术装备不仅可降低化肥、农药等使用量,还可防治病虫害、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利于健康,是实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保障。是促进外向型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大力推广应用。

3.应增加融资渠道,便于设施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奎山. 武威市设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建议[J]. 农业机械,2013,10: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