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

时间:2023-07-13 17:23:05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

第1篇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电视媒介已经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成为了当代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伴随着我们走过了一个由信息封闭到信息开放、由认识自我到认识世界的伟大历程。中国几乎所有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事件都在电视屏幕中留下了痕迹,市场观念的普及、影视文化的流行、时尚音乐的引爆、共同话题的创造无一不闪现着电视的影子。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电视,我们的生活将是多么的单调,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将会何等的苍白,它所记录的不仅仅是中国时代的变迁,也是国人精神世界的心路历程。

30年后的今天,电视虽然依然拥有着最多数量的受众,但是人们获取媒介信息的渠道却变得越来越多元,我们开始进入到一个由媒介信息构成的宏大超市时代。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也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生活中的信息商品较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更为丰富,比世界上任何物质性的商品都更为多彩。美国伯克利大学信息管理与系统学院的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数量是968735册,广播电台每年制作的节目数量为6550万小时,电视台每年生产的电视节目是4800万小时,目前全世界共有47776家广播电台,21264家电视台,22643家报纸。除此之外,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互联网还为我们提供了约25亿个文档资源的访问。另外一项调查显示,美国的艺术家从1970年的73.7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220万人,音乐家从1970年的10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18.7万人,作家数量则增长了四倍,达到了12.8万人。每天这些艺术家、音乐家和作家都在通过我们的媒介渠道向我们注入更多的信息。

可见,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这是一个信息呈爆炸性增长的新时代。由于信息的急剧增长以及媒介共享导致的信息泛化,信息被传递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而且永无休止。以每年新增的电视节目为例,如果想要全部看一遍的话,至少要用35个世纪才能看完,而且中间还不能有任何的停歇!我们将这个时代称之为“信息饱和”(message saturation)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浸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任何想要跟上信息步伐的企图都是不现实的。面对大众传媒越来越具侵略性的传播方式,人类的信息问题已经从最初的获取信息,变成努力跟上信息,到现在又变成要避免信息了。那么,如何才能在信息的海洋里畅游呢?如何才能有效地役用媒体,而不是被媒体所奴役呢?

二、第二课堂:青少年的媒体使用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指出,媒体不是物件,而是环境。“无人能够自绝于媒体,媒体己经超越物件本身,而成为环境,如同阳光、水、空气,是生命生活的要素;媒体更是教育环境,人人透过媒体认识世界,认识人、事、地、物与自己的关系。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媒体对自己的影响,我们与他人都在透过复杂的媒体互动建立社会关系,再将这些社会关系整合成为日常生活的样貌”。半个世纪以来,难以计数的研究结果一再地揭示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小学阶段的孩童,每天平均约有2~3小时花在电视机前面。电视自问世至登堂入室的这50年间,早就成为有史以来人类从摇篮到坟墓之间最亲密的伴侣。终其一生,保守估计,一个活到75岁的人,大约有9年的时间是不舍昼夜地在电视机前面度过的,而其中有一年半的时间是在不停地观看各种各样的电视广告。美国尼尔森的调查显示,在高中毕业前,美国学生总共花11000小时在学校,但却花了20000到25000小时看电视。台湾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台湾国小学生平均一年有1200个小时是在学校度过的,同时则有1000多小时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而国中生则有1200个小时与各种媒体为伍。《中国青年报》2003年9月7日报道:中国80.9%的小学生和81.2%的中学生课余时间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看电视,而且每天花100分钟看电视的最为普遍。另外,随着网络普及程度的提高,青少年也日渐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力,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年1月的第23次互联网报告,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19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占比重高达35.6%,总数在所有年龄群体中占据第一;而中小学生每周平均上网时间高达9.5个小时,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81分钟,仅次于电视。2003年中小学生看电视的时间和2008年中小学生的上网时间之和为181分钟,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生平均每天花在主要媒体上的时间为3个多小时,而且今天中小学生看电视的时间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如果再算上假期看电视和上网时间的话,这个数值将会更为惊人。因此,将媒体称之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一点都不过分,而且就影响力而言,媒体凭借其丰富广博的内容和生动有趣的叙事,对青少年的冲击更是大有超越学校这个第一课堂的趋势。正如《天生买家:商业化童年和新消费文化的危险》一书中所指出的:谁是孩子的主人?商品。谁规划孩子的前途?企业。谁建构童年?广告。……这样说不是答案的全部,但却相当精确地掌握了社会趋势的神韵。当然啦,我们也可以把上述广告词改为更加直截了当:谁是孩子的主人?媒体……谁规划孩子的前途?媒体……谁建构童年?媒体……意思还是一样的,因为围绕在媒体人前人后的,就是商品啦、企业啦、广告啦!

三、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到欧洲照亮了欧洲的黑暗世纪,让统治阶层对信息的垄断变得不再可能;现代电子技术的发明,让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和实时化成为可能;互联网的发明,让信息传播的个人化和互动化成为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电子技术对信息传递的革命性作用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跨越国界和自然法则的超媒体社会。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饱和的时代,对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变得异常便利与廉价,信息的垄断时代永远被丢在了历史的垃圾堆里。然而,对信息的简单便利获取并不等于个体知识与智慧的增长。纷繁复杂的信息并不总是人间的天使,也可能是潘多拉盒子里面的魔鬼,更多时候则是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人无数,尤其是对于对社会缺乏全面认知的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

今天,无论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大众传媒都是社会真实最为重要的建构元素。媒体通过日复一日持续不断的报道,将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里的受众有机地串联起来,塑造出共同的社会认知与情感态度。如果说,这些信息全部都是

真实可靠的话,那么这种肆无忌惮的建构毫无疑问是有益的。然而,媒体的残酷性就在于其内容并不总是反映真实,也不总是客观中立立场的持有者,透过光怪陆离的形式,事实上媒体内容无一不是经过人为的选择、加工、包装等建构而成的,其中包含了大量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企图。作为受众的社会大众更多时候并不是媒体所谓的被服务的对象,而是媒体劝服的对象,或者劝服接受其中的政治、价值观立场,当然更多时候是劝服接受其中的商业信息――作为广告商力图攻陷的目标消费者而存在。正如加拿大媒介素养之父约翰・庞杰特所说:“主流媒介或明或暗地传播着有关道德生活的本性、消费者至上主义(consumerism)、妇女的社会角色、权利认同和绝对爱国主义(unquestioning patriotism)等问题的意识形态讯息。”

正是因为现代传媒在信息形成过程中存在太多纵的可能,所以对于作为观众、听众和读者的我们,尤其是对于尚不具备完整世界观但模仿能力却相当强大的未成年人而言,最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资讯本身,因为资讯的获取并不代表知识或者智慧的增长;而是如何去更好地理解资讯背后的内容,去了解我们关于社会的认知是如何通过大众媒体被赋予意义从而被建构起来的,媒体是如何有目的地选择、组织与传播信息,有时甚至是故意隐瞒与扭曲信息的。在信息时代,这种对于大众传媒内容的使用与评估的能力是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正如文字需要学习一样,对于传媒的认知与使用能力的建立也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或者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每一个现代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成为一个耳聪目明的信息消费者,对信息具有主动的免疫能力,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更应该成为信息的主动传播者和思辨者,成为具备媒介素养的媒介受众。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素养主要指的是媒介受众所应具有的对信息的认知能力、获取能力、解读能力、思辨能力与使用能力,即受众不仅应该具备获取信息、使用信息与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主动批判信息、辩证吸收信息的能力。而使大众具备媒介素养的教育过程便被称之为媒介素养教育。

第2篇

关键词: 信息时代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问题与策略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即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此外,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当前我国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也就是说,学生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及系统训练获得媒介素养,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自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许多是盲目的、不系统的、不健全的。因而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情况,构建合理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并对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尤显迫切和必要。

一、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也很欠缺。②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媒介实践锻炼,大学生在媒介运用与操作方面,水平普遍较低,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有待提高。③媒体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态度冷漠,当前,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提高收视率、收听率和阅读率,普遍加大了娱乐类节目的投入,却忽视了其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④对媒介的使用不够深入。媒介,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力量,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和娱乐成为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他们利用媒介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⑤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大学生对媒介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对媒介知识的学习尚处于自我判断、自我接受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⑥大学生媒介道德规范认知与自律能力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具有明显的实用和功利倾向,在思想上尚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在道德评价上存有偏差。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价、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具体内容为:①引导学生确定明确的媒介素养目标,制订媒介素养培养计划,提升了解媒介所承载和所传播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的能力。②培养受众对媒介再现内容进行评估、批判、监督和增强深入思辨的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媒介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判断是否合乎当前法律和社会伦理,增强面对媒介时的自我保护意识。③强化媒介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向大学生传授符号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判断力。④影响媒介能力的教育,促使他们具备和提高操作媒介工具的基本能力。⑤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参与制作媒介信息制品的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媒介的操作技能,知道媒介信息制品的生产流程,学会通过大众媒体信息,提高学生与媒体的互动和反馈意见能力。⑥用独立的批判性的眼光看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的利用媒介的能力,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媒介在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上不相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及关注、发挥媒体作用、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完成。

1.政府支持及关注

社会要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因为政府出面才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政府部门应该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明确的法规和政策导向,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管,通过立法确定媒介素养教育的合法性或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划入教育体系中。同时,有关部门要从法律和技术控制两方面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特别是对于大众传媒中的虚假信息的查处和处罚力度应该加强。因为网络是对大学生影响媒介形式之一,其传播隐蔽性强,且目前还很不规范。

2.发挥媒体作用

媒介作为信息特别是社会信息的管理者和传播者,既给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机会,又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参与媒介的平台,要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①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能够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媒体和大学生联系的纽带主要是通过媒介信息来进行的,而媒介信息的产生与过滤要遵守公正标准、客观标准和社会效益标准,即不管是信息的产生还是传播,都不能为了部分人的利益而对信息进行不公正的报道,新闻报道一定要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防止片面性、主观性和绝对化,坚决做到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有害信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②传统媒体要注重传播的技巧,关注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的传播策略。③可以针对高校大学生设置一些互动性活动,以激发其参与媒介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的参与度,提升对媒介信息的自我辨识能力,以及遇到问题及时求助媒介的意识,遵守最基本的网络道德,不制造、不虚假新闻,不恶意诋毁或攻击他人,不传播破坏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任何信息等。④充分发挥媒介的优势来进行媒介知识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监督和读写能力。比如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方面要向加拿大、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大众媒体学习,发挥其优势,积极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知识。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有力的一种措施。对于尚未走出校门,又大多求学在外的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是最重要的,因此,学校就应该成为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力量。①建立健全媒介素养教育保障机制。②着力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水平。③积极探索和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④选择合适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式。传授学生关于媒介和媒介素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⑤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提高其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和评估能力。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传播理论。⑦培养学生利用媒介表达意见、传递声音,以及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和为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等方式来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4.自我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新兴的媒介形态保持兼具好奇与理性的心态,自主地提升自己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媒介,批判地接收媒介信息,提高媒介使用技能。①要明确自己需要什么类型的信息,根据需要信息的要求再结合媒体风格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体,化被动为主动,驾驭获取有用信息的过程,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②要对不同媒体提供的同一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劣,它们报道同一信息的相同点与相异点。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不仅国内媒体之间可以相互比较,而且国内与国外媒体关于同一事件的报道也可以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与鉴别才能了解不同媒体报道和传播信息的形式及其本质。③要学会在总结归纳不同媒体的观点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④要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要会运用自己的积累来辨别信息的真假,提高对虚假信息的分辨力。⑤要增强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学会分辨、选择利用有效信息。当然大学生在自我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高校的学生进行组合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增加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媒介素养的道德水平,真正具备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

总之,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又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审视批判能力,使他们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还有利于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10-211.

第3篇

[关键词] 现代文秘;能力提升;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70-04

1 现有课程设置中媒介素养课程的欠缺

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关系到“人才培养是否适应市场需要,是否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1]。目前高校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只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进行轻微调整,大都设有现代汉语、文学原理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当然这些课程对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文秘专业特色不明显,文秘人才必备的媒介素养教育在现有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导致文秘专业毕业生无法适应现代传媒化生存的需要。

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汉语言文学作为现代文秘专业依托的二级学科,已开设42年,继承了原重庆师范专科学校和渝州教育学院中文系的办学传统,为现代文秘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他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的汉语言文学也开设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还储备了充裕的师资力量。与开办初期相比,现代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逐年增加,增加的课程侧重现代文秘能力培养,以人文素养、公共关系、文案写作为主。目前汉语言文学(现代文秘)的主干课程有20多门,其中没有媒介素养课程。重庆文理学院招生简章明确了汉语言文学是文秘专业的母体专业,指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文秘方向)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培养要求中有两条与媒介素养有关: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能熟练撰写各类公文、应用文;掌握信息采集的技巧和方法,学会协作或独立处理文案工作。招生简章还规定文秘专业的主干学科为中国语言文学。培养要求中没有明确新闻写作能力,尽管有对信息采集的要求,但主干课程设置中却没有与之相关的采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也没把媒介素养作为主要内容,只是结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能力描述”开展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训练(但只有10学分,毕业总学分为185学分)。现代文秘教学实践强调基础理论、人文素养、创新能力三者并重,媒介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有时媒介素养甚至是人文素养的代名词,但媒介素养课程分量不足,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比较普遍的现象。

重庆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现代文秘)2011级学生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的课程表共有13门课程,只有新闻采访与写作与媒介素养有关。这学期现代文秘专业总课时为622,新闻采访与写作为48课时,仅占7.7%。而该校这学期2012级文秘专业的学生课程表中根本就没有媒介素养的课程,2013级开设了与媒介素养稍有关联的摄影与摄像(64课时),但仅占总课时的7.3%。该校文秘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中基本没有明确而系统的媒介素养课程,略有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但比例很小,选修课中没有媒介素养课程。其他高校文秘专业的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中也大都没有媒介素养课程。

2 媒介素养对现代文秘的必要性

从重庆文理学院2014届68名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数据分析得知:就业率达到98%,其中5人考研,23人报考公务员,14人到各类企业,6人到中小学工作,其余正在通过各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落实具体单位。公务员是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理想渠道,媒介素养不但是对公务员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和学校工作之必备,媒介素养对现代文秘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毕业生向任课教师反馈了不少关于工作适应性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表明:媒介素养影响文秘实际工作已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秘书工作是一种以处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脑力型职业”[2],信息传播本来就是秘书工作的重要方面,秘书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在网络自媒体兴盛的传播环境中,处理各种信息更是现代文秘工作的绝大部分任务。他们得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本单位相关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决定和调整工作安排。他们必须保持各种信息传输渠道的畅通,必须熟练使用各种传播媒介,必须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消化和取舍,领导秘书还必须把经过自己筛选的有用信息及时提供给领导,以便于领导决策。现代文秘还得通过各种媒介本单位的信息,以树立良好的单位形象,同时为领导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也为自己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行政机关的秘书要与各传播媒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把媒介当做政策法规的平台,确保政令畅通,确保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党政机关的秘书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既可以为党政机关领导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信息支持,又可以为党政领导与社会之间架设起一个畅通的沟通桥梁。”[2]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工作也离不开各种传播媒介的支持,无论是观念的广泛传播,还是产品的行销,都离不开媒介的参与。

为适应政务信息化的需要,现代文秘必须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和互联网使用技能,熟练进行网上办公和文档管理,刷新政务微博,了解社情民意,建立工作圈子微信群,便于开展工作,利用网上社交工具组织、策划活动,会议通知,召集相关人员进行可视电话会议,发起主题讨论,并对会议和讨论情况记录备案,整理成电子文档,方便保存和查阅。现代文秘还必须熟练使用智能手机,随时利用手机上网,确保特殊情况下工作不被耽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行政性,还应突出“企业性”。据调查,文秘毕业生有90%流向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其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3],由于许多民营企业规模小、人员配备不齐,秘书往往身兼多职,这对秘书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信息载体和海量的媒介信息,现代文秘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需要认知能力;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批判能力;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整合能力。这些业务能力能否过关与他们的媒介素养高低密切相关。“基于现代媒介信息社会中秘书岗位业务能力对媒介素养的需求日益迫切,媒介素养介入文秘人才培养方案是十分必要的。”[4]

3 以现代文秘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媒介素养 课程体系

媒介素养[5]指公众识媒、触媒、用媒、制媒的能力。在此范畴中,识媒是基础,指公众认识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包括公众对新旧媒介特性的认识、对媒体机构的认识、对传播运行机制的认识、对媒介所传信息真假的判断、对媒介所遮蔽的事实的认识;触媒指公众接触媒介并感知媒介立场;用媒指公众运用媒介及所传信息为生活、工作服务,包括新闻、筛选有用信息、恰当对待商业广告和虚假宣传、利用媒介获取知识和表达情感,通过新媒介(聊QQ、打游戏)调节情绪等,正确、合理、批判性地使用媒介建立在科学评价媒介的基础上;制媒指公众参与制作媒介内容并完善媒介,主要是媒介作品的生产,媒介作品包括产品介绍、企业形象和党政形象的媒介呈现、活动策划(大型会议会展的策划与组织、各种庆典活动的礼仪培养与训练)的媒介呈现及宣传等等。制媒的能力要求最为复杂,包括采、写、编、评、摄(影、像)、录(音)、播等,不但要能在媒介传播信息、发表观点,还要善于与媒介机构打交道。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在新媒体视阈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对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应该具备新媒介素养的六个维度:使用、分析、评价、制作、自我完善以及促进新媒介生态良性循环[6]。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要能够涵盖媒介素养的这些范畴和维度。

传统文秘课程忽视媒介素养,其结构存在以下问题:随意化,依师资增减模块;实践课程模块未成体系;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欠妥当;没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不具备前瞻性[7]。对此,以现代文秘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目标导向性原则、整体功能性原则、应用技能性原则和适应发展性原则;把握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还应注意以下问题:针对文秘岗位,凸显媒介素养;完善课程模块,注重课程的系统化,加强课程之间的互动;实践课与理论课并重;适应现代文秘工作的特殊需求;注重媒介素养的能力提升;注重新媒介的认知和它在文秘工作中的使用。

现代文秘一般就职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公关、档案、宣传、营销、策划及管理工作。现代文秘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出谋划策能力、宣传广告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公关交际能力等等。良好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文秘最基本的业务能力,传达文件精神和领导意图、上下级沟通、内外交流等都需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替领导撰写发言稿、安排工作日程、部署行动计划等都需要很强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了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单位制定的发展目标,现代文秘得根据政策法规和领导意图组织员工共同努力,协调各部门行动,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是现代文秘推进工作的必备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和瞬息万变、险象环生的社会形势,现代文秘必须能够出谋划策,帮助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带领单位员工度过难关,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秘书岗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现代文秘与传播媒介打交道的机会很多,因此现代文秘必须具备应有的宣传广告能力,好好利用媒介宣传政策和主张,或为产品做广告。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营管理,无论是党政文秘还是企事业文秘都应懂得经营管理,这样才能为单位谋得好的发展,让单位内部井井有条。而公关交际能力则能为单位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理顺各种关系,清除事业发展的外部障碍,争取到各方面的支持。

围绕以上能力的提升,现代文秘专业应设置相应的媒介素养课程。

从通识教育层面看,要普遍提高公众素质,必须对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以利于政府议程、公共议程和媒介议程的统一,使公众理性对待公共事务,为社会进步尽微薄之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为了让大学生应对信息电子化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媒介,高等院校应把《媒介素养教育》定为通识必修课[8]。

从专业教育层面看,“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类别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课程――新闻传播学,围绕现代文秘专业能力提升介入现代文秘专业,可开设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系列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理论、新媒介概论、报纸编辑学、读报评报、实用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辑学、播音主持艺术、纪录片创作、网络编辑学、新闻采访与写作、传媒经济学、媒体经营实务、新闻美学、摄影与摄像、广播电视栏目策划、广播电视作品赏析、形象传播学、媒介批判、受众研究、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等等。

政务信息化要求现代文秘教学计划中增设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经济学等课程,提高文秘学生的现代信息化管理能力与水平[9]。因此,《信息传播学》应成为现代文秘媒介素养教育的必修课程。

4 该课程体系的可行性论证

该体系的运行主要依托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力量,可以充分挖掘本校教师的潜力,设置常规的媒介素养课程,把它作为文秘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可以聘请国内外新闻传播专业院校的名师,以公开课和讲座的形式分专题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使文秘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能够获得拓展知识面的机会。

构建促进现代文秘能力提升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

一是在有条件的高校,把媒介素养课程引入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这是提升现代文秘能力的直接手段。体大虑周、科目众多的媒介素养专业教育课程可分为两大模块:知识类和技能类。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为文秘专业的学生设置必修的媒介素养课程,并将其纳入必修课考核体系。

二是进行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这样既能缓解媒介素养师资紧缺的问题,还能为文秘专业的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文秘专业的学生与非本专业但具有共同课程爱好的学生,尤其是媒介素养专业的学生充分交流,提高学习效率。目前国内有几所高校进行了探索。上海交通大学的“传媒素养”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以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也供文秘专业的学生选择,并纳入选修课考核体系。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传播理论与实务》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也将媒介素养纳入培养范围,尽管没有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但收到一定的实际效果。其实,与“传媒素养”、“传播理论与实务”等课程类似的“媒介素养概论”、“媒介认知”、“媒介与生活”等大众化的课程均可作为大学生的公共课,当然,现代文秘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

文秘专业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学习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前提下,有计划、分步骤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以适应文秘工作的实际需要,以便将来更好地利用媒介为自己的工作服务。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跨系选课,或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合并上课,或以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提升媒介素养,以解决课时、师资和教学成本等矛盾。

笔者对部分文秘专业在校生进行了访谈,他们大都不排斥媒介素养课程进入其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对如何利用传播媒介提升自我形象、如何与传统媒介机构打交道、如何辨别媒介信息真假等问题很感兴趣;其中还有文秘专业学生向往媒介工作,这尤其应该引起文秘专业教育者的注意。

参考文献

[1]王箕袭.浅谈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原则[J].教育与职业,2007,(6):133.

[2]李谋冠.现代秘书应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J].秘书之友,2011,(11):12.

[3]黄建聪.对文秘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3.

[4]林素真.探析媒介素养介入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107-109.

[5]米丽娟.媒介素养科学内涵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1-142.

[6]狄丛丛.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的行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12.

[7]朱海蓉.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16-21.

第4篇

本文作者:郝志刚 单位: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媒介教学是理论教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最终服务实践。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应用与验证,通过实践教学有助于理论教学的完善与充实。在媒介教学过程中,应克服理论教学的局限性,增加案例分析、理论研讨、心得交流等环节,将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民生,服务社会。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评估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3]。媒介素养教育又称媒介教育,它是在大众传播时代,针对媒介对人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和一门教学科目。对这一问题最早进行研究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我国学界所关注并开始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在我国,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自发状态,这种自发状态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其媒介素养层次水平普遍偏低[4]。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各种新式媒体的推出往往会引起青年一代的追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对广播、书籍的冷落。在鼠标与键盘敲击形成的信息世界中,熟读、精思、审问似乎已跟不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造成的后果就是人们精神世界的迷失、文化体验的缺乏和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有用与无用、有利与有害的关系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既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也包括受众关于传媒对人、对社会的影响这类深层次问题的认识。在人们习惯于“快餐文化”的今天,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传播和更迭。各种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同时蔓延,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信息甄别能力,容易陷入信息沼泽。生奇志等人从对媒体的信任度、对新闻报道的真假进行辨别的能力、媒体报道对公众的影响三方面来考察当代大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不能对新闻报道的真假作出正确判断,25%的大学生具备这种辨别能力[5]。信息的巨大冗余耗费了学生大量时间来浏览,而学习型、知识型网站不占主导地位。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引发社会问题和家庭悲剧,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有的在网络上出言不逊、语言暴力、人身攻击;有的法制意识淡薄,为追求新奇和刺激,编造网络谣言吸引眼球,提高人气和点击率,甚至受到法律制裁;甚至利用网络进行诈骗。

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高自身修养,掌握媒介传播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批判能力,使他们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并且对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起到推动作用。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加强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应发挥主体作用,同时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通过普及媒介知识和媒介使用能力、培养学生媒介批判能力和加强媒介素养道德教育等措施,构建和完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当媒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型媒介层出不穷,各类信息铺天盖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传播方式使身处其中的人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巨大变革。新媒体在弥补传统媒体出版周期长、传播范围窄的不足的同时,对新技术的盲目崇拜又导致大众陷入认知上的误区,对纸质媒介等传统媒体不能正确看待。青年一代冒险精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媒介教育工作者需要广泛接触和尝试新媒介,不断提高媒介认识水平和应用能力。虽然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对媒介传播的表达方式和理性认知还需要提高。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大学生进行媒介教育和引导时,应本着媒介素养的提升和网络技术提升的原则,不是简单告诫青少年远离网络、远离游戏,而是指导他们正确使用。

这里的批判能力并非针对媒介本身,而是对媒介承载信息的批判性选择能力。培养具有时代忧患意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最高层次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生提高对媒介的批判与分析能力。出于利益需求的驱动,一些商业网站将社会道义与社会责任置之不顾,宣传低级、庸俗信息,不能客观中立地报道事实,对事件内容或言论断章取义,哗众取宠,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腐蚀青少年健康成长。应鼓励大学生从正规合法网站获取信息。一般由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主办的网站信息可信度高,具有权威性。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应正视微博、博客的放大效应。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去伪存真,防止以讹传讹。

在计算机应用公共必修课中,往往重视技术层面的知识传授,忽视互联网道德层面的教育,导致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索并逐步构建起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配备专业教师,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莱恩•马斯特曼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求知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最高追求。”[6]在信息媒介生态系统中,受众绝不仅仅是也不应当是消极的媒介信息接受者,而应以积极的传播主体角色出现。因此,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发表信息和表达意见成为媒介素养教育一个新的内容。针对媒介素养欠缺造成的网络暴力、虚假新闻等现象,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另一方面就是行之有效地推行媒介素养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和道德水平,培养健康的媒介表达理念,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此外,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媒介要加强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净化社会环境。正如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之父JohnJ.Pungente所言,媒介素养应该是一种草根运动,教师应成为宣传和推广媒介教育的主导力量,但“官方的教育机构必须给予明确的支持”[7]。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一定要建立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有效认知和高度重视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形成自上而下的网络式发展模式。媒体自身也要加强行业自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全面客观,而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避免炒作。通过媒介教育来培养受众认识和利用大众媒介的能力和自觉理性,提升公民的判断力和思考力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总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重视,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职;思政教育;媒介素养

随着新媒体兴起,高职学生已经淹没在信息的海洋当中。此情形下培养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帮助学生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练就一身“去伪存真”的本事,就显得格外重要。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是现阶段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举措。[1]然而在实践工作中却存在高职思政教育不重视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媒介素养教育不能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等问题。基于此,下面对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展开思考,旨在为媒介素养及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新媒体时代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意义

新媒体时代,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意义是重大的,理由如下:其一,提高学生的媒介信息解读能力。在新媒体时代,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新闻,一些时候新闻报道的内容并不等于事实全部,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媒介信息解读能力才能真正透过文字、镜头、图片等看清事实真相并进行理性思考,而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则有助于学生媒介信息解读能力的提升。其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获取能力。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轻易获取到海量资讯,这当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知识,但也包含着大量无效信息,学生必须学会从大量资讯中找出有价值的部分,而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想教育则恰好可提高学生的有价值信息获取能力。其三,提高学生的不良信息抵制能力。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泛滥,这些信息中包含着大量的不良信息,比如暴力信息等等。[2]若学生缺乏媒介素养,很可能被不良信息诱导,参与不良信息的散播过程中甚至误入歧途。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则可以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别与处理能力,让学生养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良好习惯。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问题

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其一,新媒体沉溺问题。沉溺于新媒体是当前高职学生常见的媒介素养问题,即一些高职学生自律性较差,不善于规划时间,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媒介上,还有一些高职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也会偷偷玩手机。过度沉溺于新媒体,不仅会导致学生陷入虚拟世界,忽略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交际,还会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变差。其二,媒体信息盲从问题。盲从媒体信息也是当前高职学生常见的媒介素养问题。比如,许多商家为了挣钱、大肆宣传享乐主义、刺激学生超前消费,一些高职学生缺乏信息分辨能力、被商家的宣传洗脑,误入贷款消费的歧途,导致自己的生活一团糟,就是盲从媒体信息的写照。又比如,网络上常有各种谣言传播,一些高职学生听风就是雨,盲信网络谣言并成为谣言的推动者、传播者,也是盲从媒体信息的写照。其三,新媒体应用问题。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还展现在新媒体应用上。通过应用新媒体,学生可以获取丰富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然而许多学生都忽略了这一点,将大多数注意力放在网上交友、购物以及游戏等享乐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出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其四,法律意识问题。许多高职学生没有“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的意识,在网络上活动时缺少法律意识,可能参与到网上造谣、网络暴力等事件当中,侵犯到他人的合法权益。总之新媒体时代下,高职学生媒介素养不足不利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塑造,对学生长远发展不利,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当代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三、新媒体时代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措施

新媒体时代,为引导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养,有必要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在实践中为促成媒介素养的融入,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相关人员对媒介素养的认识

将媒介素养融入思政教育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的支持,比如高职院校应当从政策、师资等角度入手给予相应支持;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必须支持并落实媒介素养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最后,学生作为教育的接受者也必须了解媒介素养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教学工作的展开。而高职院校、教师及学生对媒介素养融入思政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则来源于他们对媒介素养的认识。因此,在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时,要提高高职院校相关人员对媒介素养的认识。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媒介素养在高职院校内部的宣传,比如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活动来提高相关人员对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媒介素养基础概念等等的认识;其次,围绕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媒介素养教育,比如可以通过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来提高学生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以增强学生的网络不良信息抵制能力。[3]

(二)结合新媒体打造多元思政教育渠道

新媒体不仅可以用于学生交友与放松,也可用于学生学习,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可结合新媒体打造多元思政教育渠道,促成媒介素养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在落实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此时可以采取的具体做法包括:其一,发挥社交软件作用,拓宽思政教育渠道。例如,教师可以利用QQ等社交软件,随时随地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困惑,也可通过这些社交软件向学生输送思政学习资源,在落实思政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新媒体除去游戏、交友以外的其他应用方式。其二,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推行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此举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等因素对思政教育的限制,可使学生通过新媒体接触到更加健康有益的信息资源,同时可起到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作用。

(三)丰富并完善媒介素养活动与课程

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比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网络安全知识课堂竞赛、网络安全法律课堂宣传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来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使学生学会在网络世界当中约束自己、保护自己,做一名有道德、有素养的网友。除了开展加强媒介素养的活动外,将媒介素养融入思政课程,向学生传授创造、传播媒体信息的方式方法,联系社会热点、生活经验等深化学生对媒介素养的理解,也可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达到提高学生媒介信息解读等多项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培养能力

思政教师是否具备媒介素养培养能力会直接影响媒介素养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因此,在实践工作中为促进媒介素养的融入,需要坚持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培养能力。比如,可以组织思政教师学习媒介素养课程,通过加深思政教师对媒介素养的了解来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培养能力;又比如,可以组织思政教学观摩将媒介素养融入思政教学的优秀课堂案例,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方法,进而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等等。

第6篇

关键词 媒介素养 新媒体

通常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的态度与能力。在这个层面上,媒介素养主要是针对受众而言的。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讲,媒介素养指的是媒体人对自己职业的认知和一种职业精神。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为受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可能,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发布渠道的垄断,传统的“传”与“受”的界限出现了消解,同时也弱化了传统媒体人对自己职业身份的认同。在新媒体强势介入的时代,如何提高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介素养,维护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已然成了学界和业界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传统媒体人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能力

海量性,是对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特征最贴切的形容。新媒体时代,受众接触到的信息亦是呈“爆炸式”增长。信息获取是新闻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新媒体信息获取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新媒介素养。对于海量的新媒体信息,传统媒体人首先应该摆正心态,积极面对,切忌出现以下两种极端:一是以传统媒体固有的公信力为筹码,以“官方”信源自居,无视新媒体信息及其影响力;二是以传统媒体固有公信力为代价,“追赶”新媒体信息生产速度,弃信息真实性于不顾。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降低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门槛,为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生产者和发布者提供了可能。个人作为信息发布的主体,进入信息生产的环节,改变了原有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格局,打破了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虽然,近些年受众的媒介素养整体上得到了提高,但是他们进入传播领域,作为信息生产者的素质可谓良莠不齐,故意散布虚假信息、恶意中伤他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人,面对海量的新媒体信息,应该具有质疑和批判精神,不能一味地追求时效性,不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而“抢先发稿”。因为,真实性才是新闻的生命。

二、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体信息鉴别能力

新媒体信息的核实能力。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带来了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对信息量的急剧膨胀,传统媒体人首先应对信息的真伪进行核实。随着媒体传播技术的不断改进,信息传播速度也在不断提高,为了在新闻实效性竞争方面取胜,许多媒体不得不缩短信息核实在新闻生产中所占的时间,甚至忽略对信息的核实。如,2013年12月《广州日报》《环球时报》《南都周刊》等诸多传统媒体的新浪官方微博纷纷对“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这一消息进行了报道。一时间,群情激奋。可后来经证实却是外国小伙无证驾驶无牌摩托车将大妈撞倒。在这个事件中,传统媒体对信息真实性核实的缺失,导致了这一虚假新闻问世,并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事实上,新媒体时代,受众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真实有效的信息。因此,信息核实的能力应当作为传统媒体人鉴别新媒体信息的基础而被加强。

新媒体信息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在去伪存真之后,还应该对信息进行筛选,去掉无效信息,保留有效信息。在众多的新媒体信息中,以新闻人的眼光进行筛选,判断信息的新闻价值,并自觉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不仅是传统媒体人新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更是媒体人专业素养的体现。

三、传统媒体人新媒体信息的运用能力

新媒体信息整合能力。不管是时下对微博内容的阅读,还是早已到来的读图时代,都意味着浅阅读这一阅读方式的流行。这种阅读方式往往导致对问题片面、浅显、不理性地认识。尤其是以140字为上限的微博信息传播,更是凸显了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不系统和不完整性等特征。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人面对碎片化的新媒体信息时具有一定的信息整合能力。

新媒体信息解读能力。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但是,个人作为信息生产者往往涉猎的只是新闻事实的表象,对新闻事实产生原因的分析,对新闻事实背后隐藏的信息的挖掘和解读的能力有限。这便要求传统媒体人拿出自己素有的专业的新闻精神对新媒体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和解读,进而巩固并扩大自身的公信力。

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新媒体时代,许多新闻热点事件,是公民个人微博中首先爆出来,后经传统媒体介入而被广泛关注的。除了运用新媒体信息,传统媒体人还可以利用新媒体,与受众进行互动,了解受众的舆论风向,进而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最后,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递、品牌营销和形象塑造的能力,也是提升传统媒体人新媒介素养不可或缺的维度。

第7篇

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是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达的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独立判断的认知结构。此外,媒介素养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的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无论对大学生个体还是对社会而言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其作用在于:一方面它能够赋予大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提供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培养其把握信息、调控自身意志和行为的能力,使其成为积极的信息使用者。反之,一个没有受过良好媒介素养教育的人,很容易迷失在汹涌的信息洪流中。因此,媒介的选择和使用能力是一种素养,它的养成需要知识、经验的积累,更需要智慧和悟性的提升。媒介素养应该与科学素养、道德素养、法制素养等一起构成当代社会人的基本素养;另一方面,信息全球化趋势把现存的各种媒介整合到一个信息更加密集性的“信息高速公路”上,它使得每个社会成员具有了信息接受者和人的双重角色。此时的媒介素养教育除了具备传统的基本功能外,还必须使人们了解信息采集、加工、制作、传播的基本规则,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

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处在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少,在了解社会、进行人际交往、学习课外知识以及娱乐等方面对大众传媒的依赖程度较高,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日益严重。不可否认,传媒在为大学生提供知识和信息、娱乐消遣、人际交往、消费时尚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给其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大学校园中逃课上网、网上冲浪时的道德失范、广告诱惑下的高消费攀比以及生活中滥用暴力等行为已有所呈现。信息时代,我们不可能对媒介一概抵制,而信息环境的净化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鉴于此,要减少大众媒介的负面影响,不能单从媒介方面人手,更重要的是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其媒介素养。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目前,在各类高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学生媒介行为出现偏差的现象:如学习、考试过分依赖媒介,导致独立判断、思考能力下降;个别学生终日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媒介素养教育缺失所致,而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忽视。据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目前一般高校普遍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语焉不详,涉及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仅仅局限于校园媒体,而且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或丰富知识,而有意识的媒介素养教育往往内容肤浅,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同时,高等院校普遍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保障机制。大部分高校对非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的实施计划。甚至相当一部分高校根本没有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也未开展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活动。因此,导致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知之甚微,更谈不上自觉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媒体实践锻炼。目前一般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媒体实践。据江苏省2006年11~12月份的调查发现,27%的学生有在媒体实习的经历;28%进行过数码摄像制作;50%拍摄制作过数码照片;21%制作过网页;41%开设了博客;78%参与过网络讨论。而且在参与媒体实践的大学生中大部分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参与实践的媒体也主要是校园媒体。由于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生的操作技能较差,很少能够参与到各级媒体的实践中去。

媒体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当前,各级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提高收视率、收听率和阅读率,普遍加大了娱乐类节目的投入,但却忽视了其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媒体中很少出现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类的栏目或活动,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对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包括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水平,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加大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及核心内容是在高校内接受系统、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为此,高等院校必须加大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第一,建立、健全媒介素养教育保障机制。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评价体系,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第二,选择合适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式。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三种:作为独立的必修课、作为某一课程的一部分或者作为选修课。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教育发展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间差异巨大,因此,可采取分步发展战略,即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和学校可率先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而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和学校,可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渗透于其他课程中。第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依靠大学的新闻院、系来直接培养合格的师资;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在职培训、进修等方式来培训在职教师。第四,不断探索和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新方法。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只有让学生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中不断加强锻炼,媒介素养才能真正得以提高。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鼓励学生以怀疑、批判的精神审视传媒信息,去感受被媒介包围的生活环境。

大学生积极参与媒体活动,加强自我实践。对于媒介信息是否理解、对于媒介理论是否掌握、知识能否转化为技能,这些都要靠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实践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知识内化为技能的必要途径。首先,要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媒介,批判地接收媒介信息。大学生应把大众传媒作为其了解信息、认识社会、丰富知识的重要工具来加以合理利用,同时面对纷杂的信息,要仔细思考、认真审视,不能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器。其次,要主动加强训练,提高媒介使用技能。媒介知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而媒介使用技能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掌握。大学生必须主动通过多种方式的自我实践,力求能灵活操作媒介设备,掌握媒介使用技巧,提高媒介使用技能。再次,主动参与校园媒体是大学生参与新闻传播实践的重要途径。由于现实的原因,校园媒体往往是一般高校大学生进行媒体实践的第一选择,因此,大学生应主动参与其中。

各级媒体自觉履行社会职责,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媒体理应参与到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中。首先,各级媒体在生产和传播信息方面应符合弘扬时代主旋律的要求,用优秀的作品引导并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无形中也提高了他们的媒介素养。其次,媒体可以利用其传播信息的优势,集中介绍媒介知识,以便于大学生能够阅读或定期收看,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媒介,而且使他们能够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媒介的信息传播。再次,媒体还可以针对高校大学生设置一些互动性栏目,以激发其参与媒介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还可深入高校校园举办一些互动性活动,以现场感吸引大学生参与。

总之,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协调行动。其中高校的重视是基本前提,媒体的参与是必要条件,大学生的亲身实践是根本保证。只有如此,才能切实完善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本文系廊坊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LSBY200704)

参考文献:

①刘伟国:《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实施难点分析》,《新闻界》,2005(1)。

②陈先元:《大众传媒素养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蒋莉:《媒介素养与人的现代化》,《当代传播》,2005(5)。

④赵虹:《南京和徐州两市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研究》,《大学教育科学》,2007(4)。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媒介素养 提升策略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媒体极大丰富了传媒形态,改变了传媒格局,对受众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对全球社会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的深刻影响。(例如中东波事件)广大青年学子如何在接受信息、解读信息、传达信息、制造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使用媒介的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加深对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掌控力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一、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为在人们面对媒介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二)新媒体的内涵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根据匡文波教授提出的见解,新媒体,即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是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的具有交互性媒体形态。例如,网络、手机媒体、数字电视、QQ,MSN群等即时聊天工具社区、博客、播客和微信几种新兴媒体。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目前关于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已经很多。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对其进行总结如下:

(一)媒介使用类型呈“复合化”,且以新媒体为主流

在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和以网络、手机为引领的新兴媒介的竞争中,网络高居榜首,其次是电视、手机。可以说,在校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上呈现出自由和开放的心态,他们对新型的媒介接受能力快但又不抵触传统的媒介。

(二)运用新媒体的层次和水平不高

据调查,85%左右的人会留意媒体相关报道,但只有26%的人会主动查询媒体相关信息;40%左右的人会留意学校相关信息;24%的人选择了询问师长;还有近20%的人表示对这方面信息暂时不感兴趣,或者不清楚该如何获取相关信息。也就是说,仅1/4的人会采取主动查询或主动询问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可见,大学生的主动信息获取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相对忽视传媒对价值观影响

在媒介认知理解上,大学生对传媒的商业属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此外,大部分大学生能意识到传媒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不过相对忽视传媒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

(四)与媒体交互程度不足

根据相关调查,27%的人从未参与任何形式的媒体互动;49.6%的人曾经有过网络留言;22.5%的人参加过短信竞猜;14.5%打过热线电话;可见,大学生对传统媒体的参与程度比较低,但网络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参与。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方法与措施

如何准确地选择符合自身信息需求的媒介内容?如何科学地、批判性地分析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应该说,这些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新媒体时期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应当着眼于长效机制的构建及运行,要构建干部媒介素养提升的组织机制、动力机制。

(一) 构建高校干部媒介素养提升的组织机制

1.积极参加媒介素养知识培训

尽管媒介素养对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有不同的要求,但强化培训是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培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编撰、挑选科学实用的教材并吸收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二是将组织大学生统一培训与加强大学生其他学科学习整合起来,把学科学习作为培训的延伸。

2.开展多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可邀请政府发言人、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新闻人物等走进校园讲课、作报告,同时积极与校外媒体合作,让大学生得到来自媒体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可以开设专家讲座,传授应对媒介的经验、技巧,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采访、模拟新闻会、知识竞赛等方式促使大学生相互交流经验;还可通过建设媒介素养的网络公共学习平台,方便大学生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学习和交流。

3.积极开展媒介素养实践活动

除了学习专业的新闻传播知识外,还应该鼓励和引导管理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实践。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这些媒介资源包括:校园报纸、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以实现青年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4.构建高校干部媒介素养提升的动力机制

要完善大学生媒介素养内容的考核评定。把媒介素养知识和实践技能引入相关考试范围,可使其主动加强对媒介的认知、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模拟采访、模拟新闻会、知识竞赛等方式激发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主观动力。

结论: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大学生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学会对媒介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接触和有目的地利用,提高使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会创造性或建设性地利用大众媒介提高管理质量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学校提供条件,社会创造环境,大学生自身也应更好地利用媒介学习新知识,抵制媒介中不利因素的影响,最终使自己形成对媒体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这正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网络传播研究,2008.

第9篇

摘要 媒介素养教育经曆了从“保护主义”到“信息产制”的范式转变,当下活跃于自媒体平台的公民记者,其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对信息的判断、选择与“挪用能力”的培养;媒介话语权的有效运用与“分布性认知能力”的培养;“模拟能力”与做一个负责任的传者的培养。其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一是个人化、碎片化的媒介素养习得;二是社会化、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 公民记者;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申金霞,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24;中国社科院新闻学与传播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05

目前,对媒介素养的认识主要分为两个模式,一个是技能模式,一个是知识模式,所谓技能模式,以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媒介素养概念为代表:“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所谓知识模式,是侧重对媒介社会功能的认知,如新闻是对现实的建构、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编码解码、媒介是由一套独特语言组成的信息传播符号系统等。究其根本,上述两种模式的目标都是提升受众的媒介理解能力与媒介参与能力,即受众对接触到的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对媒介内容的生产与创造能力(笔者称之为产制能力)。

公民记者是公民新闻视域下从事新闻采集与报道的非职业新闻工作者,web2.0技术的发展,使普通民众能方便快捷地进行新闻产制,并在史上最牛钉子户事件、华南虎事件、汶川地震、7.23动车追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填补了专业媒体的失语与缺位。同时,公民记者也面临着虚假公民新闻、人肉搜索与网络暴民、网络推手与信息操纵、群体智慧与群体极化等现实困境,而提升其媒介素养是化解困境的有效方法。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式转变——从“保护主义”到“信息产制”

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史上,经曆了四次(代)范式转变。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代范式为“保护主义”范式,这一范式强调对精英文化的保护,反对大众传媒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将媒体可操纵的本质与能够经受事件考验的现实文化价值进行比较”,受魔弹论传播效果的影响,认为受众在强大的媒介信息传播面前,是脆弱的、易受影响的,要求保护公众远离并免受有害的、不良的媒介信息侵害,这一范式在20世纪30至60年代得到普遍认同。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代范式为“辨别主义”范式,这一范式始于20世纪60年代,源于对媒介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对强烈抵制媒介态度的反思,认为媒介信息并非一无是处或全部都是有害信息,关键是受众对媒介信息的主动选择和辨别能力,媒介素养教育也从保护观、抗拒观转变为辨别观,教育受众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媒介内容,学会辨别媒介信息。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三代范式为“批判解读”范式,始于20世纪80年代,强调公众对媒介传播内容的批判解读能力,这一范式是对传播学效果研究的回应,如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olden)提出了编码/解码理论,认为讯息的生产者通常有倾向性或主导性解读,即倾向于受众以某种方法去解读,而受众可能不同意某个讯息甚至误读讯息的某些方面,进行意义协商或对抗性解码,解读出另外或完全不同的一种意义,莱恩?马斯特曼Len Masterman“将这个过程概括为‘从家长制(Paternalism)走向授权(Empowerment)’”。我们从美国媒介素养中心提出的得到广泛认同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就可看出(表1):

媒介素养教育的第四代范式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受众主动性的不断增强,媒介素养教育“已逐步转移到强调对媒介的质疑和批判性思考,并进一步拓展到以公众媒介参与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如果说媒介使用基本意味着被动、单向的接收过程,那么媒介信息处理则代表着受众主动、积极的处理策略,而媒介参与更进一步,不仅接收、处理信息,而且参与生产信息,三者之间构成了受众主动性递增的链条。恰如霍布斯所言,媒介素养就是从基本的能够使用媒介到思考分析、再到利用媒介参与创造的过程”。笔者认为,进入21世纪,web2.0技术,使公众已从传统媒体主导下的媒介参与转向了基于博客、播客、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公众“信息产制”。

公众“信息产制”,尤其是公民记者的出现是以互联网web2.0技术被大范围使用与参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蓬勃兴起相呼应为背景。参与式文化指在技术支持下,公民热情参与创造内容与分享内容,并能通过参与,感知个体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社会联系,“很大程度上,参与性文化上是自愿的、不具有连贯性的并可能完全由个人兴趣所驱动”。参与式文化的形式包括:身份认同如以正式或非正式成员的身份,通过不同媒介形式组成的一种联合与表达,如留言板、网络游戏等;行动表达如快闪行动(flashmob);协作性解决问题如维基百科;信息表达与传播如通过博客、播客、微博的内容。在此背景下,美国新媒介联合会提出了“新媒介素养”的概念,并定义为:“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由此可见,在以往使用、理解、批判媒介的基础上,因“先前的受众”在传者与受者之间角色的自由变换,公民记者是“先前的受众”中的积极表达者,他们作为传者的传播能力理应得到重视和发展。美国的詹金斯教授认为新媒介素养视域下青少年应具备如下11项核心技能:1.游戏能力。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与周围环境进行试验的能力;2.模拟能力。解释与建构真实世界进程的动态模型的能力;3.表演能力。利用替代性身份来达到即兴创新目的的能力;4.挪用能力。进行有意义的采集与再加工媒介内容的能力;5.多重任务处理能力。在事先毫无准备的状态下,具有迅速监测周围环境并能抓住事件关键细节的能力;6.分布性认知能力。具有与那些能够扩展我们智商的工具进行富有成效的互动的能力;7.集体智慧能力。为了完成共同目标而与其他人共享知识、交换想法的能力;8.判断能力。具有评价不同来源信息的可靠性与可信性的能力;9.跨媒介导航能力。具有处理不同媒介形态的故事与信息流的能力;10.网络能力。具有寻找、整合以及传播信息的能力;11.协商能力。具有在不同网络社区间穿梭的能力,具有识别和尊重不同观点的能力,具有理解与遵循替代性规范的能力。其实,上述11项技能是互联网时代每个网民尤其是公民记者应该具备的技能,也可以看出,由网络带来的虚拟空间中,网民之间的互动能力、与其他虚拟用户的协作能力和传播能力是网络化社会的重要能力,而活跃于自媒体平台的公民记者,理应加强网络交往能力、协作能力与传播能力,以提高公民新闻的报道质量。

第10篇

【关键词】学生受众 媒介素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69-02

学生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我国大、中、小学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之一,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繁多,鱼龙混杂,需要培养学生受众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和批评的能力。同时,学生受众是媒介生存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媒介传播信宿中不可小觑的部分,媒介健康发展也应当依靠学生受众,服务于学生受众,着力提高学生受众的媒介素养。

一、学生受众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

何谓媒介素养?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这样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一家西方媒介素养专业研究网站认为: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介中所传递的诸多复杂信息。媒介素养着重于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成为对媒介信息的更谨慎和理性的消费者,从而在有关健康、购物和价值判断上能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帮助人们成为媒介有创新的生产者,使之更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所思、所想和优势。然而,用媒介素养这个词来衡量学生受众时,所得出的结论是令人忧虑的。

当今媒介消费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特别是学生受众,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已经将一些媒介当做其生活中不可缺少了一部分。学生受众是世界的未来,他们是媒介今天和明天在主要受众群种,我们有责任要指导他们正确消费媒介,提高其媒介素养。这些孩子们单纯得像一张白纸,媒介成了他们思想、思维、知识、能力、社交等方面的最好的老师,而这位老师的或优或劣他们却无从分辨。许多学生受众没有抵御媒介不良信息侵袭的能力,分不清优劣善恶和真假虚实,缺乏对于媒介信息的独立判断和认知,大多信息都是来之不拒按单照收,这是最令人担忧的地方。有关媒介素养的研究人员发现,学生受众在与媒介的接触过程中,可以迅速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过去相对单纯的价值取向开始面临各种各样价值观的挑战和融合,因而导致了许多学生受众观念上的冲突,行为上的反传统,以至于对道德观念的反叛或引发犯罪。所以,要让这些学生受众提高识别媒介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免疫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从我国目前大、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状况来分析,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家庭生存条件的限制,这种教育基本是处在一种缺失的状态,全国许多二级城市之中的大、中小学里几乎没有开设媒介素养教育之类的课程。在今天媒介充斥的社会里,学生受众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断地消费着媒介信息,但是,他们如何消费媒介?消费媒介的目的是什么?消费媒介的结果又是如何?对此,必须承认,今天媒介所带给社会的信息是庞杂而混乱的,其中不乏误导下一代的垃圾信息,甚至许多信息会教坏青少年。

媒介素养教育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教师,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学习新闻传播类课程,而且要学习师范教育相关课程,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教育学理论基础,不了解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就难以胜任媒介素养的教学任务。我国不少城市的高校都没有新闻传播学专业,各中、小学深谙媒介理论知识的师资更是几近于无,而在短期内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一批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并不现实。师资的缺乏,使得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实也就成为无源之水。

二、学生受众面临的窘况

(一)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的悖论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由于媒介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信息的流动和传递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迅速和广泛,信息的易得性大大增强,信息的巨量生产和膨胀未必能带来在质上的提高。信息爆炸使我们获取信息变得更加容易,却也带来了寻求有价值信息的困难:传媒产品生产周期越来越短,大众传播者往往乐于采集、传播那些“引人瞩目”的事件的表层信息,因此我们很难了解这类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和社会背景;我们被大众传播所提供的共同信息重重包围着,可是,这种泛滥成灾的共同信息,绝不能说都是重要信息;一般信息快速增长,而知识生产却“开工不足”,知识信息匮乏正愈演愈烈,今日社会正成为一个不读书的社会。这种状况对于单纯的学生受众来说,无疑是一种摧残。在当今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学生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有用的信息。

(二)信息污染与信息异化的弊端

信息污染是对学生受众来讲,无疑是灵魂的污染和亵渎,信息过载或信息激增使学生受众眼花缭乱。而信息失实、信息错位、信息误导、信息干扰、信息过时等使学生受众产生错觉,扰乱了他们的视线、思维,造成思想观念上的混乱。

信息曲扭异化现象,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导致信息生产、加工处理、传递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变异。异化过程是由于主体创造的对象却不受主体控制,甚至成为敌视主体的异己力量,而信息异化是人们运用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来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却遭受各种污染信息的干扰和冲击。

无论是信息爆炸与匮乏,还是信息污染与异化,对于我国学生受众的健康成长都成为极大的障碍,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成了当务之急。

三、学生受众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正是基于当今社会信息存在的种种弊端,学生受众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也日益显露出来。

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受众对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具有识别能力和解读能力,促进青少年对媒介负面信息的警觉并通过他们对信息传播知识和技术的掌握,将这些不良信息报告给有关人员,或者在不良信息后添加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以使此类不良信息的传播得到必要的遏制和批评。

一些对学生受众接触媒介的调查显示,目前许多学生受众对于媒介较为浅显和感性的信息内容及传播风格很好感,但这就阻碍了他们理性思维能力和思想深度的发展,这些感性肤浅的思维方式又使他们总是容易陷入盲从与轻信的泥潭,对于善恶、真假、美丑的界定模糊不清。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受众价值评判的标准,培养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以树立其正确的思想观念。

四、学生受众媒介素养教育方略

如何加强学生受众媒介素养教育,除了在机构人员上落实之外,在教育内容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传授学生受众关于媒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教会他们对不同形式的媒介的特点、功能、历史沿革等方面进行辨别,以加深他们对媒介的内涵和使用方法的理解,对于媒介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理论必须有所涉猎,诸如一些主要的传播模式。应该让学生受众理解媒介现实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知道什么是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二,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质疑、评估和批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是让广大学生受众具备一种抵御媒介不良信息的能力,对于媒介信息出现的不良负面的东西能够识别和反对。媒介信息现在存在所谓四大公害,即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等,这些公害必须告知学生受众,使之注意防范,从而提高他们对于善恶美丑及真假虚实的免疫能力。

第三,引导学生受众学会欣赏、评价媒介产品,指导他们对媒介产品从美学的角度去欣赏,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评价,懂得媒介的宣传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了解新闻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作用和其弱点。既要他们知道媒介所具有的各种美学形态和美学思想,又要让他们清楚媒介信息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现实,使之养成对媒介信息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不跟风,不人云亦云。

第四,提高学生解读媒介、利用媒介的能力。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利用媒介发展自我是每一个学生受众朋友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媒介技能,包括媒介交流与沟通技能、网上查询和查询技能、媒介信息和参与技能等等。同时,要让青少年具有利用好媒介知识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让媒介信息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第五,提高学生对本地媒介的亲和度。媒介除了对于学生受众的培养之外,还应该另有一个内容,那就是要使本地广大学生受众了解本地媒介,热爱本地媒介,培养对本地主流媒介的信赖和爱护,让他们知道本地媒介的历史与今天,让他们为本地具有这样优秀的媒介而感到骄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受众对本地媒介的亲和度。

总之,学生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纳迫在眉睫,国内的大、中、小学教育需要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来培养学生受众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一些不良影响。现在虽然我国有些学校开始有了媒介素养有关课程,但主要侧重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而忽视关于各类现代媒体信息的接受、鉴别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当前现代网络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不但要积极倡导学生受众远离黄色网站,更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受众成为具有媒介智慧的人,在加强思考力的训练中养育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文化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使他们真正具有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受众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程,不仅学校要加强此项教育内容,媒介也应该积极参与此项教育活动,因为此项教育对于媒介未来的发展,受众种群的培养,媒介影响的扩大以及媒介的竞争等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媒介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承担这项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肖剑平.信息污染及其控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W.James Potter.Media Literacy,second edition[M].Sage Publication,2001:260

第11篇

关键词:新闻观;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99-03

一、媒介素养及其内涵

1.媒介素养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表明,“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本文侧重于研究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中的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新闻观等。

2.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源于20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随后逐渐成为一种公民通识教育,目前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建立比较成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2)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1]。

二、媒介素养状况与分析

为了能够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笔者在广州大学城校区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调查采取了随机匿名一对一的投放形式,共发放了300份纸质版的调查问卷,回收了29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6.7%。

1.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

(1)媒介使用时长。调查显示大学生各种媒介的使用情况极其不均衡。首先,在使用频率上,手机、电脑这两种新媒体使用频率高,而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使用频率低。这说明手机、电脑是大学生接触的主要媒介,获取信息主要的来源。

图1 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与使用时长

90后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不同种类的媒介。媒介类型种类繁多,但是大学生更青睐于新媒介。新媒介以及时、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智能手机更是成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

(2)媒介接触目的。在内容选择上,受访者更青睐于浏览影视娱乐类资讯、其次是科学艺术、时事政治类。大学生接触各种媒介的动机为休闲娱乐,其次是了解咨询以及工作学习。另外,59.31%的大学生接触到不懂或感兴趣的资讯会作进一步了解,“经常”的人只有28.62%。

大学生在使用各种媒介时目的明确,绝大多数以休闲娱乐为主,对媒介的娱乐以外的其他功能并未能够充分地利用。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使用媒介,应该以工作学习为主,以休闲娱乐为辅。

2.媒介批判、质疑能力

(1)媒介认识情况。90后处于被媒介包围的环境,他们对媒介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媒介知识。在调查中,大学生对媒介的认识趋于理性,这集中表现他们对新媒体现存问题的看法上,65.17%的大学生认为它“过于娱乐化、商业化”,55.52%的大学生认为“内容参差不齐、混淆视听”,41.72%的大学生认为它“虚假报道,掩盖真相”。

尽管大学生使用手机和电脑最多,但能清楚意识到新媒体的不足之处,对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就会持有保留态度,这是媒介批判、质疑能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图2 大众传播存在的问题

(2)媒介辨析能力。在“你浏览信息、新闻时,会否辨析其真实性”的调查中,64.83%的人表示“偶尔会”,31.03%的人表示“都会”。问及他们是否转发过虚假新闻或资讯时,36.76%的大学生表示曾经转过,65.83%的人表示从未有过。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会对信息进行甄别、遴选,但还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深度思考,他们的认识流于表面,对所接触的信息的来源或者发展缺乏关注。

3.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

(1)媒介道德自律意识。面对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传播69.31%的学生会自觉抵制,也存在20.34%的学生偶尔浏览、6.9%的学生经常偷偷浏览、2.76%的学生光明正大的看。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尤其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媒介传播一些黄色、暴力的信息,给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所以大学生对媒介信息利用的道德自律观念仍需强调。通过提高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媒介道德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从而达到利用媒介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最终目的。

(2)媒介道德认知情况。在“使用媒介窥探他人隐私”问题上,有41.72%的大学生认为此行为“应受谴责”,认为是“违法的”有21.72%,27.93%的认为是“不道德但可原谅”,还有7.93%的认为是“正常的”。除了信息污染等原因外,大学生因为好奇、猎奇心理通过媒介窥探或者自爆别人的隐私,也给自身和他人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各种炒作、恶搞的网络事件中凸显了网络力量的强大,同时也暴露了媒介法律道德的缺失。网络恶搞、低俗、色情、虚假新闻泛滥,加强媒介的法律道德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4.媒介制作能力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对媒介的运行有较好的认识与了解,并通过不同的渠道强化了自己对媒介的操作认识能力,52.76%的大学生使用媒介制作过相关产品,如运营微信公众号、制作微电影等。这是90后媒介素养进步的一个方面。

整体来看,当代大学生具有相当的媒介制作能力,他们不再是媒介的观望者,而是主动地了解媒介的操作流程,并且制作成品。

从他们的媒介制作产品中来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由于受制作条件的限制,大学生更青睐于新媒体制作。另外,虽然在新媒体的使用与制作上有较大的参与度,但基本是围绕着娱乐、社交展开。

5.新闻观

首先,大学生对媒体的功能认识比较全面。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地选择出媒介的功能:监督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教育市民、传递信息、引导公众价值观。(如图3所示)

图3 媒介的功能

其次,在对“传统媒体、新媒体存在的问题”的认识上,50.69%的受调查者认为传统媒体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创新”,65.17%的大学生则认为新媒体最大的问题是“过于娱乐化、商业化”。但是在对新闻特征的理解中,50.35%的人认为新闻可以存在“标题党”以及“庸俗恶搞”的现象。另外,58.28%的大学生认为主流媒体频繁使用“潘俊薄“苦逼”等词语是“接地气,亲民生”的表现。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新闻观的情况是良好,且具有向上发展的趋势,但存在以下问题:(1)对媒介选择有目的性,但过分热衷于新媒体而忽视传统媒体;(2)追求娱乐至上,时政类知识涉及不够广泛;(3)有一定的媒介质疑能力,但认识停留在浅层,缺乏深入思考;(4)能够使媒介为己所用,但道德自律意识有待加强;(5)从接受媒介信息发展到运用媒介,但使用媒介动机过于片面。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对媒介的相关知识缺乏系统、深入地了解,这说明需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

三、成因分析

1.自律性缺乏,“把关人”职能削弱

90后大学生在道德素养与自律性方面的认知还处于自发阶段,由于缺乏足够的自制力,部分同学不能正确利用媒介协调好学习与娱乐的时间。媒介传播的内容丰富多样,给了大学生很多选择的余地,但亦出现“挑花眼”的情况,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新媒介是90后获取资讯的重要平台,相对于传统媒介具有严格的“把关”程序,新媒体过分追求商业利益,往往会娱乐、低俗化。90后选择与判断意识较薄弱甚至缺失,抑或是好奇心驱使他们利用“无所不能”的网络去汲取魅力无限的信息。在新媒介环境下,大部分人都是浅阅读,所以获取的信息在大脑停留的时间短,思辨分析信息所用时间也大大缩短。

2.缺乏理性思考,认知与质疑能力有待加强

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主要是在使用媒介中自发形成的。他们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即无法对媒介做出一个全面的判断与评价。

90后的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浏览信息时有意识地辨别真实性。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对媒介中的信息获取停留在浅层,没有深化对信源、传播者等做出质疑评价,导致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3.自我意识增强,从传播对象向传播主体转变

90后作为时代的革新主力军,比起70、80后的保守,多了“不安分”的心,想要掌握世界,所以他们喜欢主动去学习,用已知的知识去引领未知的时代。随着“微”应用的普及,90后更倾向于利用新媒介传播自己的想法,宣传自己的内容,从传播对象转变为传播主体,更好地掌握了社会。

4.媒介消费观不端正,选择原则以娱乐至上为主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愈发追求物质,对政治关注逐渐减少,部分90后认为时事政治与自己关系不大,在媒介素养上便表现为媒介选择与消费的庸俗娱乐倾向。笔者认为90后的媒介素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当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的媒介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才能将市场经济建设得更好,中华民族才能更早地实现中国梦。

其次,学校忽视媒介素养教育。调查内容显示,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不清楚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既然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更别谈媒介素养的提高。纵观中国的大学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投入更多师资、研究费用在实用性强的课程上,而忽视学生的人文教育。媒介素养是人文素质的重要部分,能指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却得不到关注。

大学是培养媒介素养的主要场所。媒介素养教育被忽视,重理轻文、强实用主义是主要因素,所以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大学必须做出改革,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

四、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发展策略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接受情况中,31.73%的同学通过专门课程、讲座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而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的人占66.9%,与不知道媒介素养教育的比例相当。

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分为两大途径:一是内部教育,通过自我学习、教育,锻炼媒介素养能力;二是外部教育,政府机构、大众传媒及高校积极引导,建立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1.学生――培养媒介素养主体意识

高校学生是媒介接触使用主力群体,不少同学认为可自发地掌握媒介素养,但是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媒介素养内涵,更别说媒介素养教育。总体来看,高校学生对媒介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基本上是自发形成或零散教育的结果,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

生活在麦克卢汉所称的地球村里,仅理解媒介是不够的,学生们需要被赋权以批判性地商榷,参与讨论媒介再现错误和再现不足等问题,并制作他们自己的非主流媒介[2]。有意识地培养媒介素养能力,并把媒介素养知识运用在生活中,积极地利用媒介发展自身,是媒介素养教育中首要一环。

2.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大学时期是青年心智走向成熟阶段,媒介素养的学习与运用更易接受。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予以及时指导更为必要。目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较零散,媒介素养教育尚未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入课堂。

我国大学已经有了200 多个新闻、传播学科点,这些学科点作为培养传媒专业人才的主要输出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在学生的传媒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方面都具有了相当的基础和平台,这些点应该成为启动和推广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龙头和骨干力量。[3]”充分发挥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优势,突出新媒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各类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广泛开展通识课,充分利用及发挥校园媒体的优势,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将校园媒介资源作为媒介素养实践基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培养媒介参与感与社会责任感。

3.行业――营造媒介素养教育氛围

新媒体凭借便捷、迅速、功能强大成为在校大学生接触最频繁、最依赖的媒介,相较于传统媒介,新媒体的信息更为鱼龙混杂。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需要媒体根据自身实际创新媒体素养提升路径,调整媒体素养提升战略。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公器,在传播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理应做好“守门人”。因此,媒体从业人员的自身素养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媒体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尤其是媒介道德能力及媒介批判能力。规范行业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净化传播内容,传播社会正能量。媒体行业共同营造媒介素养教育氛围,既是承担媒体素养教育的社会责任,也是实现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不二之选。

4.政府――统领媒介素养教育全局

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有效措施。媒介素养教育是我们对于社会和媒介中出现的问题的积极思考和主动作答,无论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文化霸权的抵制,还是对我国媒介市场化运作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的应对,媒介素养教育都是一种相对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即存在一定的“保护主义色彩”[4]。

首先,在政策措施上颁布课程指引,保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合法地位,相关课程顺利开展;其次,在传播导向上加强媒体管理,完善大众传播媒体的经营管理体系,尤其加强规范网络秩序;再者,在经费投入上予以大力支持,持续关注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最后,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媒介素养所需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道德规范,政府部门与官员自律自省,提升公信力、号召力。

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高自身修养,掌握媒介传播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批判能力,使他们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媒介素养教育还有利于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产业的发展。大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中,可以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补充新鲜血液,对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具有推动作用[5]。

参考文献:

[1] 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2]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杰夫・谢尔,刘晶晶,王莹.迈向批判性媒介素养:核心理念、争鸣、组织与政策[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1).

[3] 林爱兵、王希华.面对当代受众:媒体的素养教育[EB/OL].科学网,http://.cn.

第12篇

关键词:青年军人 媒介素养教育

引言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人们接触媒体、理解媒体和使用媒体时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的一种培养和教育。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目的是教育青年军人要有很强的媒介素养意识和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

一、加强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意义

1、媒介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渠道。大众传媒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直接来自于大量媒介信息的引导,人们对外界环境所作判断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受制于媒介对这个世界反映的客观度和准确度,即使在管理严格、纪律严明的军营中也不例外。

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与休闲娱乐功能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置身军营的官兵接触和感知外界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大程度上成为官兵建构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理想的重要影响源。当前,我国传媒在产业化、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日益深入和普遍地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然也包括军营生活。

2、媒介素养教育是筑牢思想防线的有效手段

在国家安全面临新挑战、军队建设转向新战略的二十一世纪,我国十分重视信息的对抗与掌控。但是不能不承认,我国目前对卫星电视、越洋广播、互联网络的控制和屏蔽能力还很弱,与西方国家之间亦存在着出入境信息流量的逆差,形成事实上的西强东弱的局面。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中,西方的新闻媒介、文化产品日益渗透并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通过各种新型信息媒介,更影响着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军人群体。

应对这种形势,我们可以采取两种主要措施,一是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在全球开放的舆论环境下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阵地,二是在青年人、特别是军人的思想意识中建立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机制”,使他们有能力识破某些信息的“温柔外衣”下包藏的祸心,并能主动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我们自己的声音。

3、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在我军建设八十多年的历程中,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在传播国防知识、树立军队和军人形象、宣传国防政策、培育战斗精神、鼓舞全民国防意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上世纪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等文学、影视作品讴歌了时代英雄、造就了一代精神和时尚,对提升国防力量、树立国家形象和威望、唤起青年的社会责任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大潮中,与军事和军人有关的新闻、专题以及文艺作品仍然受到社会和年轻人的欢迎,军人仍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和英雄。因此说,在二十一世纪,大众传媒以无处不在的影响力给军事信息传播提供了新舞台和新挑战,同样,也为我们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塑造新一代军人,提供了历史性契机。

4、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当代军人自我教育能力的基本保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是通过主体对知识、信息的内化,进而改变其认知、态度和情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了理想信念的确立,而媒介素养教育则能够确保青年军人在媒介信息海洋中的理性和清醒,有效地利用有用信息、摒弃垃圾信息、抵御敌对信息、传播正义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于大众传媒时代对传媒经验理性认知的需求,是当代人面对日益强大的传媒力量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和防范措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成自身与现实环境以及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共存。因而,从根本上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性质上不同于部队针对各种主题或形势的要求而进行的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而言,媒介素养教育侧重于受教育之后一个知识盲区的填补,一种新的认知能力的获得,一种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对青年军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抑制媒介不良影响的措施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加强对传媒的管理力度,禁堵不健康内容登堂入室,进入大众传播渠道;二是在受众中间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让更多的受众拥有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生存本领-媒介素养,成为积极的媒介信息操控者。笔者认为,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放到重要位置

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整合、利用各种媒介素养教育和学习资源。笔者认为,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质教育的途径很多,不一定要设置专署机构,重要的是提高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科学认识,并将之结合到军事教育理念中,将具体工作融合到部队的日常教育中去,拓展政治思想教育的内涵,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的方法手段,分析青年军人的特点,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二)更新教育内容,建立结构合理、训教一致的培养体系

相关部门和机构必须加强方法、策略的研究,制订相应政策,形成具有军队特色的媒介素质教育体系,普及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军事院校教育是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军校毕业生是我军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从军校学员的培养抓起。一些院校、科研机构在新闻传媒以及心理战、舆论战理论与战法研究等方面已经有了深厚的科研和教学积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应该尽快使这些资源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建立具有军校教育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开发相关的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

(三)优化培养环境,营造媒介素养培养的良好氛围

在加强媒介知识普及的基础之上,在院校、部队的文化建设、日常生活中营造健康、科学的媒介信息环境。利用校园和部队营区网络资源,让基层官兵参与到媒介信息的制作和活动中。目前,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深入,部队官兵的信息能力有了飞速的进步,不仅部队的军事工作、日常管理工作等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或网络来进行,局域网也给广大官兵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生活和娱乐信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变得模糊,浏览信息的人同时也可以信息、参与网上讨论等等。

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青年军人正处于日益复杂的大众传播媒介环境,能够在各种复杂局面面前保持军人本色、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各种侵蚀和诱惑,是新世纪对军人提出的新考验,也是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基础。通过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让他们了解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学会正确分析和判断信息真伪、识别正确与错误、有效地利用信息为学习和工作服务,树立信息安全意识、掌握信息安全技术,是全面提升部队综合战斗力的重要思想保证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