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

时间:2023-07-13 17:2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幼儿;舞蹈欣赏;观察力;审美素养

幼儿艺术活动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其首要任务就是“感受与欣赏”。幼儿的舞蹈欣赏活动,不仅仅是欣赏经典的艺术作品,还要让幼儿能运用审美的眼光去感受生活中肢体美的外化表现,对其进行理解和初步鉴赏,感染幼儿的心灵,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通过舞蹈欣赏活动使幼儿能够由欣赏单纯的舞蹈作品,发展到对于生活中有节奏,有韵律的事物表现出的动态美都能有感情的欣赏它,带给他们的不同心理感受,形成幼儿积极、独特的审美观。

舞蹈艺术是人作为主体,通过优美的肢体造型来表达情绪情感的。在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肢体动作就是最好的弥补手段。幼儿阶段的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而舞蹈欣赏活动为其提供了大量富于美感的形象,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综合的作用,让幼儿感受欣赏内容的美好,让他们的身体作为载体去逐步表达情感。在欣赏活动中幼儿对于形象的认识,可以转化到将来他们对于世界的掌握,从而以审美的眼光掌握他们的世界。例如:小朋友看到柳树在随风飘动,可以引起他对柳树动态的关注,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甚至可以用手臂的动作来模仿和表演。长期的审美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引导也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使幼儿更加多地体验到外部世界给他们带来的审美乐趣,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例如:我们给幼儿欣赏芭蕾舞蹈,并不是要求他们欣赏完以后一定要学会芭蕾舞蹈的动作,而是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该类舞蹈区别于其他舞蹈种类的风格的一种身体姿态,感受另外一种高贵、挺拔的姿态和气质。长此以往,幼儿会出现自己独特审美观的萌芽,为将来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1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内容的选择

幼儿的舞蹈欣赏活动包括了幼儿欣赏舞蹈艺术作品、欣赏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自然现象呈现的动态美。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生活美是一种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不同年龄段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内容要根据幼儿能力发展情况进行选择。

第一,3~4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内容可以选择艺术美中贴近幼儿生活的舞蹈内容和形式,带有模仿性很强的动物形象、姿态的舞蹈作品;选择欣赏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中的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舞蹈动态,例如:小猫伸懒腰、玩耍时的动作,蝴蝶翩翩起舞的姿态等都可以给幼儿开展舞蹈欣赏活动。

第二,4~5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内容可以选择描绘儿童生活的舞蹈作品、幼儿感兴趣熟悉的童话剧等。例如:舞蹈《十一点半》、幼儿童话舞剧《丑小鸭》等;适当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幼儿熟悉的事物、舞蹈形象以外,还可以欣赏幼儿生活中不常见的舞蹈形象,欣赏日常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例如:企鹅笨拙的走路样子等。

第三,5~6岁幼儿舞蹈欣赏的内容则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欣赏的同时注意活动的可延伸性。例如,欣赏完芭蕾舞蹈以后可以尝试自己垫着脚尖跳舞等。还可以选择欣赏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欣赏自然环境中有代表性舞蹈动态,并能够分析其特点

2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内容选择的原则

2.1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内容要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舞蹈是美育手段之一,传情是舞蹈艺术的特点。舞蹈的思想性必须通过艺术性来体现,所以幼儿舞蹈欣赏内容选择时既要考虑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例如,欣赏幼儿舞蹈《我不上你得当》,通过对舞蹈内容的欣赏,让幼儿懂得我们不能随便地跟陌生人离开,面对“好吃的”、“好玩的”等等诱惑,要坚决抵制。这就是舞蹈作品对幼儿的教育意义,体现了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2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教材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们为幼儿选择的舞蹈欣赏活动内容应该是生动、活泼、有模仿性和趣味性,能够反映幼儿日常生活,是幼儿能都理解和接受的。动作简单、形象、健康、活泼、大方,确切地表达所反映的思想内容。

例如,我们要选择《天鹅湖》的片段作为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内容,作为成人或许更喜欢欣赏“黑天鹅”32圈的旋转技巧、“天鹅之死”的凄美动人,但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会更喜欢“四小天鹅”的音乐节奏和动作特点,他们会对“小天鹅”的脚上动作更加关注。所以我们选择的欣赏内容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活动的目标,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

2.3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教材要形象化、具体化

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和具体的,因此舞蹈教材要形象化、具体化,抽象的内容和动作是幼儿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例如:舞蹈《罂粟花的眼泪》这个舞蹈作品,舞蹈通过服装和道具的配合,表现了吸毒者血与泪的控诉,对于成人来说非常具有教育意义。但是这样的作品对于幼儿来说,题材过于沉重,表现形式太过抽象,服装和灯光也以阴暗为主,不适合作为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内容。

2.4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教材要社会化、多元化

教材的内容除了有幼儿生活、社交生活内容外,还要有自然界方面的内容。不仅可以使幼儿从不同角度受到教育,还可以使教育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同时选用优秀的国内外的舞蹈作品,还能够使幼儿获得多种多样的情绪情感体验和美的感受。例如:给幼儿开展以“小鱼游”为主题的舞蹈欣赏活动。我们可以选择鱼缸里小鱼“游”的动作让幼儿欣赏,感受小鱼吐泡泡、喂食等场景里欢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欣赏舞蹈《小金鱼》,通过舞蹈动作来感受小金鱼和同伴之间游戏的动态,能更大程度使幼儿获得多种情感体验,是欣赏内容多元化的体现。

3 舞蹈欣赏活动指导

每个幼儿都有热爱美好事物的天性和学习艺术的潜能。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想象性、活动性等特点,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3~6岁的幼儿对鲜明而有特点的音乐和舞蹈动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一阶段正是培养幼儿的舞蹈感受力、审美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时期。人在认识一个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于该事物的认识就会越全面、越丰富、越深刻。教师在进行舞蹈欣赏活动时,不仅要让幼儿的视觉感官参与,也要让幼儿有听觉、运动觉、触觉的多感官参与。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表演舞蹈,进行最直接的感知体验。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舞蹈欣赏能力的差异性,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指导也要分年龄段开展。

3.1 3~4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指导

该年龄段的幼儿喜欢观看运动中的物象,这为开展舞蹈欣赏活动奠定了基础。幼儿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认识也是该阶段幼儿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样的表现方式为后继的舞蹈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1)以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为主开展活动。3~4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喜欢欣赏舞蹈动作,对欣赏对象中各种形象,动作感兴趣。所以这个年龄段我们不管是舞蹈欣赏内容的选择也好,欣赏活动的组织也好,都要以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为主开展活动。幼儿对舞蹈产生兴趣,才能更好地开展以后的舞蹈活动。幼儿兴趣的激发可以根据幼儿对这个舞蹈题材的以往经验来引导,也可以通过幼儿没有见过的事物,增加他的好奇心来引导等方式灵活处理。例如,幼儿欣赏幼儿舞剧《丑小鸭》,就可以结合幼儿认知的小鸭子的形象和走路的动态来引起幼儿的关注,进而联系自己在幼儿园和小伙伴的相处情景展开欣赏活动。

(2)挖掘丰富的舞蹈审美资源,拓展幼儿的舞蹈欣赏体验。舞蹈欣赏活动绝不仅仅是欣赏艺术作品,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作舞蹈欣赏活动的素材,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贴近幼儿生活的舞蹈元素是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并好好的引导幼儿来激发对舞蹈的兴趣。一定不能局限于日常教学活动。例如,教师组织幼儿在户外散步, 看到大雁飞过,候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对大雁飞过的队形,飞翔的姿态进行欣赏和表演,把生活中的现象和幼儿的身体动作、姿态结合在一起,丰富、提高幼儿的欣赏体验。

(3)合理控制舞蹈欣赏活动的时间。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要在有效的时间段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就要选择舞蹈欣赏内容的时间,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能引起幼儿兴趣。欣赏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可以根据活动目标制定欣赏内容,更好地开展舞蹈欣赏活动。

3.2 4~5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指导

该年龄段的幼儿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和自己偏爱的情节,比如小女孩喜欢宫廷舞蹈,小男孩更喜欢军旅题材的舞蹈作品。以此为基础组织相应的舞蹈欣赏活动,教师应该在满足幼儿舞蹈欣赏需求的同时,拓展幼儿的艺术视野,在指导该阶段幼儿的舞蹈欣赏活动时就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对欣赏的舞蹈作品的自我感受。敢于表达是树立幼儿审美自信心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给每个幼儿表达自己审美倾向的机会。在幼儿完成对舞蹈作品的欣赏过程后,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幼儿对刚才欣赏的舞蹈作品的内容进行描述,并且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加深对幼儿舞蹈作品的印象,提高幼儿的舞蹈感受力。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强调作品中希望幼儿能够理解的舞蹈动作和舞蹈的主题,使幼儿的舞蹈审美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对培养每一个幼儿的艺术感受非常有意义。幼儿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他可以通过语言来描述,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来表达,但不是说欣赏完舞蹈内容后必须要表演相应的舞蹈动作,才表示他完成了舞蹈欣赏活动。

(2)舞蹈欣赏活动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这个阶段的幼儿舞蹈欣赏能力比3~4岁有所提高,能逐渐理解舞蹈作品中简单的动作含义,对不同的舞蹈种类分辨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我们可以先对欣赏的内容对幼儿加以引导,然后再欣赏,也可以让幼儿先欣赏以后表达自己的意见,老师再引导幼儿有针对性的欣赏;同样的,可以选择反映同一或接近主题的舞蹈作品让幼儿欣赏,使得幼儿较好的感受该类作品的艺术特征。还选择风格差异性较大的舞蹈作品让幼儿对比,以感受不同风格作品带来的艺术感受,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对比欣赏选择的作品虽然要求有差异,但是彼此间应该是有联系的。这样就能更好地在欣赏过程中的增加幼儿创造性表现能力

(3)帮助幼儿学会欣赏舞蹈作品的方法。幼儿在开始欣赏舞蹈作品时,往往是听声音、看画面的过程,只知道用“很漂亮”、“很美丽”等语言表述自己对舞蹈作品的认识。随着幼儿认识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从舞蹈作品的构成元素上欣赏并评价。从细节入手引导幼儿欣赏是进入舞蹈欣赏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幼儿发现美的重要方法,为下一步艺术表现奠定基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舞蹈欣赏理论知识,能够较严谨的分析舞蹈作品。例如:我们欣赏傣族舞蹈,就可以从手的细节动作和变化等方面引导幼儿进行欣赏,还可以通过幼儿对舞蹈服装、舞蹈背景等内容的关注程度等方面来拓展组织开展专题性的舞蹈服装欣赏等活动。

3.3 5~6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指导

该年龄段的幼儿,由于观察力的发展,能够关注到更加丰富、细腻的肢体语言,对舞蹈的服装、道具、灯光等元素的欣赏能力也有所增强。所以在幼儿舞蹈欣赏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

(1)对舞蹈作品的欣赏要逐渐倾向于对舞蹈情感的欣赏。舞蹈艺术由于综合了听觉艺术、视觉艺术等其他门类的艺术特征,其情感表达与其他门类艺术相比更容易被幼儿感受到。该年龄段的幼儿虽然对舞蹈作品欣赏经验的积累,感受力和理解能力有了更大的进步,他们能对舞蹈作品中的动作、队形变化产生更大的兴趣,并能基本理解到这些动作和队形在舞蹈中的魅力。但是,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更加关注舞蹈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欣赏幼儿舞蹈《宝宝会走了》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幼儿关注幼儿“学步”过程中的可爱与滑稽的动作,更应该让他们体验到坚韧的精神和成长的快乐。

(2)鼓励幼儿对舞蹈作品有个性的评价。幼儿通过舞蹈欣赏,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舞蹈作品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评价标准。教师再鼓励幼儿用自己理解的动作来表达舞蹈作品中的某个动作或者某一场景,提高幼儿的舞蹈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幼儿在傣族舞蹈欣赏活动中可能会更关注的演员的手指甲很长。那么,教师不能直接否定幼儿的关注点与我们的欣赏活动目标不符合,要认同幼儿的欣赏感受和评价。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长指甲”是为了让孔雀头部的动态更加形象的原因,然后鼓励幼儿再次表达其他的感受和评价,甚至提出肯定和表扬。

(3)舞蹈欣赏活动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由于舞蹈艺术的表演性较强,我们要区别于其他门类的艺术欣赏方式,教师应当鼓励幼儿使用肢体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能使用语言或绘画等手段来描述肢体动作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比如:让幼儿自己表演舞蹈,并且鼓励大家相互评价,或者让家长带着幼儿观看舞蹈表演等。总之,幼儿的舞蹈欣赏活动应该是多样性的、长期的,让审美评价成为幼儿评判周围事物最常用的方法。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是培养幼儿舞蹈兴趣的方法之一,它丰富了幼儿的生活,扩大了眼界,提升了幼儿的审美能力。我们应该意识到,舞蹈欣赏活动不再是一种被动观看或倾听的活动,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欣赏的过程,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甚至是一种更好的欣赏方式。

参考文献:

[1] 郭亦琴.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印英.舞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吴B,史红茵.幼儿教师舞蹈基础[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4] 许卓娅.韵律活动[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 许卓娅.学与教的心理探秘――幼儿园集体舞蹈音乐教学指南[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高月梅.幼儿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8] 蒋丽娜.浅析幼儿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

[9] 孙玲.浅谈幼儿舞蹈与综合素质培养[J].

[10] 孙丽娜.论如何培养儿童对舞蹈的兴趣[J].

[11] 杨梅.幼儿舞蹈欣赏教学的艺术[J].

[12] 吴邵萍.幼儿园舞蹈欣赏教学初探[J].

[13] 周一薪.在舞蹈欣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J].

第2篇

关键词:幼儿;美术欣赏;创造力;审美

艺术欣赏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起着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感受和体验的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艺术素养。当代美学的理论认为,艺术欣赏是欣赏者从艺术本体出发,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感悟之后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作品有一个全新的感悟与品鉴结果,从而使审美对象具有个体的独特思想。可见,艺术欣赏不仅是欣赏者被动接受的过程,更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艺术欣赏活动是一种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创造性活动。所以,幼儿园的艺术欣赏教育应是一种培养幼儿创造力与欣赏美术作品能力的教育。艺术欣赏活动中幼儿的创造力是指幼儿感受美、体验美之后通过自己想象进行思想上创造发展的能力,是基于兴趣的更深层次的审美感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可以培养幼儿创造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使幼儿可以在全新的或熟悉的周围教育环境中发现美的存在,从而发展幼儿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弊端。本文通过对实际欣赏艺术作品教学活动的分析,提出了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力求寻找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应当完善自我,提高艺术能力

因为受到年龄的限制,幼儿的接受和认知能力不足,因而必须通过教师的悉心引导,才能充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教师的艺术素养要有足够的水平,这样带出来的孩子才会有艺术气息,当然,其中也不免有孩子本身的天分因素。教师应当充分抓住作品的特点并通过美术欣赏教育,全面提高幼儿的兴趣。

1.幼儿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理论修养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步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因而,教师的艺术素养程度也受到职业的考察。艺术素养是指人们在对艺术品有着基础的生理感觉后,通过艺术理论进行理性判断,也是追求艺术美的过程。教师应当对部分美术作品M行充分的了解,知道它们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知识,进而找到适合幼儿培养创造力的点,让幼儿最大限度地打开思维。同时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论能力,进而才能逐步提高艺术欣赏教学能力。

2.教师要提高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每个艺术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教师根据已有的审美和理论观念,对作品进行鉴赏。教师通过对艺术作品不断的观察品鉴、理论分析、思想探讨等,所形成的鉴赏作品能力是指对艺术作品认知和审美鉴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不断调动审美知觉和审美情感,教师应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仔细探索、技法分析等,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在不断地对作品的细细品读中探索作品的美与不足,从中受到启发,得到艺术作品从视觉上和心灵上的美感享受。幼儿教师虽然不是艺术专业出身,且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十分有限,但是可以通过向有艺术专业特长的人学习,请教如何品鉴美术作品的面貌、创作思想与方法等探索得知方式,在其引导以及努力的学习下,能够实质性地提高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二、尊重幼儿主体地位,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美术欣赏的过程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师幼互相交流的过程。幼儿美术欣赏中的交流应该是在民主与平等、自由与尊重的环境影响下,教师与幼儿以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方式为中介,围绕其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悟,理解想象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其实质是教师与幼儿在平等对话中实现对美的艺术感悟的共振,共同欣赏艺术作品美的过程。对话交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与幼儿都是欣赏的主体。如果在欣赏教育的对话中,教师只是提问人与评价者的角色,那么对话交流就失去了民主平等的精神以及通过对话交流得到尊重的个人意义。所以,在美术欣赏教育对话中,教师应该知道与孩子之间处于一个相同的平台,要真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接纳幼儿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强迫幼儿去接受权威对于作品的欣赏观点或教师自己对艺术作品的个人看法;教师尤其要鼓励幼儿突破创作者对艺术作品的原创意图,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审美理解,勇于探索自我感受中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观点,从而使幼儿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丰富的艺术欣赏感悟。

总而言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运用扎实的知识理论和高水平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多途径、多方位挖掘乡土文化美术素材

晋江人灵地杰,其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穿着服饰、建筑民居,无处不彰显着浓厚的乡土文化艺术气息。特别是它的民俗文化,如,晋江高甲戏、掌中木偶戏、东石数宫灯、深沪的划龙舟、迎阁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为了提高教师对晋江民间艺术的认识,提升教师美术研究的水平,我园充分利用周边文化资源,组织教师前往泉州闽台缘博物馆、泉州锦绣庄、晋江博物馆、晋江戏剧中心、施琅故居等古迹展馆采风,让学生欣赏幽默诙谐、夸张有趣的高甲戏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欣赏一个个栩栩如生、精雕细刻的木偶头;观赏晋江红瓦大坡屋顶、燕尾脊、出砖入石的外墙面等具有闽南特有的古建筑风格;品尝舌尖上的晋江名小吃……让老师亲身感受富有乡土特色文化,感受闽南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上网查询、上民俗馆查询及请教老一辈民间艺人,深入了解晋江相关民俗风情,挖掘民俗文化中的美术元素,让传统的乡土文化走进幼儿园。对民间习俗文化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有选择性地选取适宜幼儿创作表现的民俗内容,不断地收集、整理其中蕴含的美术文化素材,为我园的美术教研提供条件。

二、多维度、多元化创造乡土文化美术特色环境

我们在环境创造中融入晋江乡土资源,突出美术特色,大段以家乡的戏剧为主线、中段以晋江的建筑为主线、小段以晋江的小吃为主线进行设计布置环境。师幼一起设计制作各种美工作品,多方位打造与教育相适应、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的环境文化。运用多种美术表现手法布置幼儿园廊道成特色墙面:采用高甲戏元素制作精美的陶泥作品,表现高甲戏脸谱及形态各异的角色形象;利用五谷杂粮、废旧物品、纸箱纸皮等材料黏贴、拼接制作闽南古大厝。

我们还利用各活动的空间环境,创设布置主题墙饰及区域环境,投放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手工艺实物或图片,如,漆蓝、小竹篓、汤婆子(火炉)等,让幼儿参与其中。如,小一班开展晋江名小吃文化主题,教师收集幼儿作品装饰班级环境,还投放到角色游戏室布置成“晋江小吃一条街”;小二班开展晋江糖果主题文化,幼儿的作品在班级主题墙及学园的廊道上展示,并且作为一种幼儿操作材料也投入到区域及游戏中。在幼儿园外走廊,我们制作了学园开展美术特色活动的各种展板,如,中一班开展闽南古厝文化,大一、大三班的高甲文化,大二班开展青花瓷主题文化等等,营造一股晋江民俗文化气息。

三、多方式、多样化搭建幼儿创作表现平台

乡土文化特别是民间艺术对于幼儿来说较陌生,为了让幼儿能直观感受、接触,我们通过外出参观活动让幼儿近距离接触,让幼儿感受体验,真正让民风民俗走进幼儿课堂。我们走进晋江博物馆、走进五店市近距离触摸古厝红砖石墙、雕花窗几、古井古物,了解晋江的传统文化;我们还走进晋江戏剧中心,让幼儿亲身感受高甲戏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感受高甲戏中丑角行当“风趣、诙谐、夸张”的特点;通过观察、探索、发现与感受的方式,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民间文化中的美,从而激发幼儿运用美术技能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们结合民俗传统节日组织教师根据学园实际情况及幼儿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让幼儿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传统文化的人文氛围及乡土气息,学习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出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及态度。我们还依托幼儿园课题教研,开展丰富多彩的美工活动,积极参与各层面组织的美术技能比赛,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展示,表现自我。

四、多形式、多层次促进幼儿提高美术技能

第4篇

关键词:听觉感受力;想象力;道德情感

我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丰富其情感世界,发展其想象力、创造力,增强其自信心、成功感及合作能力。

一、发展幼儿的听觉感受力

众所周知,他觉是人类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要器官之一,具有敏锐的他觉感受力是进一步产生审美感受力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时,蒙台梭利认为,要发展听觉就必须让幼儿学会欣赏,让孩子在欣赏中去感受、去聆听合唱,而经常欣赏优美的合唱曲,特别是童声合唱曲就更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选择启蒙的、具有审美趣味的作品让幼儿欣赏,在欣赏中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如:《数鸭子》经改编后是以首衬腔式复调的歌曲,幼儿十分感兴趣。在他们学习时借助电脑的动态画面提问:你觉得数鸭子的声音怎么样,为什么?除了有小朋友在数鸭子你她还听见了什么声音?你觉得数鸭子的歌曲应怎么唱,为什么?引导幼儿感受音色美、合唱中不同声部带给人们的和谐美,及鸭子由近及远、声音由响到轻的审美效果,从而激发幼儿她的积极性,提高审美感受力。

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力

创造性是音乐教育活动的一个原则。因此在合唱活动中我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力。皮亚杰认为: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幼儿心智的发展,因而我特别强调幼儿在合唱过程中的学习,在活动中造就有所创新和发现的人,主张幼儿自己进行思考、自己发现。

如:幼儿在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和演唱形式后,引导幼儿进行丰富的想象。《森林水车》经改编后是一首背景式复调的合唱歌曲,我通过形象的图谱引导幼儿感受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和演唱形式,随后进行丰富的想象,他们感受着欢快的节奏,好像看到了美丽的大森林里的水车随风转动着,悠扬的水车声与流水声合在一起便是一首好听的合唱曲。幼儿感受着大自然和音乐的美,使人产生超强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这样幼儿对音乐美的感受促进了其对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从而挖掘快乐幼儿的潜在能力。同时,幼儿不在不同性质、风格的合唱曲的学习中可以初步形成创造性想象力,进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审美观点。

三、净化和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感

幼儿音乐教育与道德是融为一体,是不可分割的,同时美育又是情感教育,因此,合唱教育在培养幼儿情感方面起着特有的作用,其特点是寓教育于自由活泼、愉快纯朴之中,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去打动人心的美,对幼儿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促其使良好品德的形成。

1.寓“理”于“情”,加深幼儿道德情感

幼儿学习歌曲《我是快乐的值日生》,先通过图片、故事、儿歌,让幼儿说说怎样做值日,你喜欢做值日生吗?为什么?再用歌曲感染幼儿,激发他们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的情感。同时让幼儿分析高低声部,随旋律歌词模仿,想象值日生的动作。如:高声部、低声部分别用擦窗户、扫地来表示,在寓教于乐的同时还渐渐使幼儿感到劳动的自豪与光荣。

2.以“情”育“情”,丰富幼儿道德情感

我不管在教学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都用良好的情感体验去影响幼儿,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如:在日常生活中播放优美健康的合唱曲,如《茉莉花》等,让幼儿欣赏,在美的环境陶冶下,幼儿的心灵得到美化;再鼓励幼儿讨论一下,促使胆小拘束的幼儿逐渐变得大胆开朗。同时我通过自己的情,歌曲中的情启发幼儿的情,使他们在合唱歌曲的感染下,做着甜美的梦,感受父母的爱,周围人的爱,促使他们团结友爱,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人。这样一来,幼儿会越来越懂事,情感会越来越丰富。

3.以“情”促“行”,巩固幼儿道德情感

一定的道德情感可以促使幼儿产生一定的道德行为,但不少道德情感又是在道德行为的多次训练中产生并逐渐加深巩固的。如幼儿合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幼儿在演唱的过程中,在和谐的音乐中懂得了从小要尊重父母长辈,知道感恩图报,在幼儿的心中播下爱和关怀的种子。对幼儿来说,在许多时候并不是认识了再去做,而是在做中去体验、去认识,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帮助幼儿克服自私、蛮横、打人等不良习惯。合唱既表现情感,又激感,在这双向作用的过程中,幼儿的情感逐渐从生理性向精神性升华,使情感成为自己关照、享受的对象,充分发挥合唱对幼儿情感的创造功能。

第5篇

一、设置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情境,让幼儿理解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的欣赏中,教师运用具体的事物,并结合文学作品的内容,让幼儿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在鲜明、具有感染力的情境创设中,让幼儿浸润在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之中,情境表演让幼儿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

幼儿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教师时时注意设置文学作品展现的情境,那么,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形象性,还可以促进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春姑娘来了》的散文,为了让幼儿欣赏好这篇作品,我请一个舞蹈好的女孩儿做春姑娘,然后,用磁带录好配乐散文。朗诵声,音乐声,春姑娘的轻盈舞步,蝴蝶的自由飞舞,交织成一幅春天的立体画面,将幼儿带入春天的无限美好之中。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文学无论是创作或欣赏,需要一种与生活实际而又超脱于生活现实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挖掘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理解形式创造性地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调讲述文学作品的内容,使幼儿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

文学是以“感染”“诱惑”的方式被接受的,文本内容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情感渲染的过程。幼儿情绪容易受感染,其情感激发水平依赖于教师的传达途径和传达水平。因此,“要想让孩子感动,教师自己应先感动”。

教师不同的朗读声调可以传达给幼儿不一样的情感,让他们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幼儿的情感也自然地被周围的情绪所影响感染。比如,我在讲《小兔子乖乖》这个故事时,对兔妈妈敲门的语调来讲,以表现兔妈妈对小兔的爱;讲到大灰狼敲门想吃小兔时,我就用一种低沉、沙哑的语调,且速度加快,显出不耐烦,竖起眉毛,瞪起眼睛,表现出想一口吞下小兔的凶残面目;在表现小兔机智对付大灰狼时,我音调提高,眼珠转动,表现出又天真、又机灵的神气。当然都要先考虑到整个作品的协调,而且在有些字词、语句上降低声高、加快语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从文学的接受方式来看,一般文学是诉之于视觉的,而幼儿文学更多诉之于听觉。幼儿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成人是怎么理解并读出来的。老师不同的朗读声调可以传达给幼儿不一样的情感,让他们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三、教幼儿有感情地反复朗诵

文学作品能让幼儿置身于欢快、明朗、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当中。教师必须深入地观察、理解幼儿,挖掘自己童年的记忆、经验,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让幼儿在夸张、反复的朗读中,“走”入文学作品。

有些文学作品,不仅有形象美,还有节奏美、文采美,这些只有引导幼儿通过富于情感的反复朗诵才能体会得较深刻。比如《春雨》这首诗,通过反复和排比的手法,表现了万物需要春雨的强烈情感。我在朗诵上作了具体指导:“滴答滴答”要求平缓,“下小雨啦”语气欣喜,音量稍微提高;第一个“下吧”用轻声,第二个“下吧”稍响,“我要发芽”用响声。“我要发芽”这一句还要紧接“下吧”用后面,停顿要短,表现种子要发芽的急切心情……幼儿的情绪完全融入诗的意境。这就说明孩子们在反复朗诵中感受了文学艺术作品的美,产生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幼儿在享受纯正的语音、自然流畅的语调并富于情感的朗读的同时,无形之中为幼儿营造了愉悦的审美旅程,感受了文学语言的魅力。

四、让幼儿参加文学作品的表演,使幼儿在乐趣中体会作品的形象

加登纳说过:“一个听音乐和故事的儿童,他是用自己的身体在听的。”在文学作品欣赏中,幼儿不仅要用耳朵听一听,用眼睛看一看,还要用嘴巴说一说,用小手做一做,用身体来演一演。

让幼儿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故事的情节,也是较常见的一种幼儿参与方式。一般情况下,具有重复特征的幼儿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基本是重复的。比如故事《小刺猬藏猫猫》中每一个情节中小兔子和小刺猬之间的对话都是一样的,为了幼儿感受这种语言的重复,活动中我们请男孩扮演小刺猬,女孩扮演小兔子,老师读旁白,再交换角色体验一次。

第6篇

摘 要:音乐是一门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音乐可以愉悦幼儿的心情,丰富幼儿的生活,美化幼儿的心灵。它是以教育为目的,以幼儿为对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音乐教育早期开发是幼儿情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影响着幼儿成长,而且幼儿时期是最容易接受的时段。

关键词:幼教;音乐;启蒙;兴趣

音乐是一门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音乐可以愉悦幼儿的心情,丰富幼儿的生活,美化幼儿的心灵。它是以教育为目的,以幼儿为对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音乐教育早期开发是幼儿情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影响着幼儿成长,而且幼儿时期是最容易接受的时段。通过各种音乐活动能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可使他们掌握简单的音乐技巧,并能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幼儿在音乐的感染下能陶冶性情,对美好的事物有良好的感情,对生活无限热爱。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学会体验音乐的美、追寻音乐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

在内容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去亲身体验音乐并去亲身的感知音乐聆听音乐,才能获得相应的音乐感觉和音乐知识,使他们能够有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钱和本领,能唱、会跳、能欣赏、会创造,才能在音乐艺术活动中感受音乐,聆听音乐和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幼儿从音乐中所感受到的美、想象中所要表现的美,迁移到生活中去,从而对其他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和对事情的分析能力,这样一来就不是单纯的能跳,能唱了。那么,在音乐活动中我是如何去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呢?我认为,让幼儿置身在游戏中接受美育是重要的。我国早期教育家冯德全说过:“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身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游戏完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童心本性,幼儿虽然喜欢音乐,但对音乐的兴趣却是不持久和易转移的,因此,笔者就以让幼儿在每次音乐活动中能保持长久和浓厚的兴趣为抓手来进行我的音乐活动。

首先,我非常重视音乐活动的选材。如选那些旋律简单、形象鲜明、有模拟叫声的歌曲,或有游戏性质的歌曲。进行音乐活动时不能违背幼儿音乐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教师应要细心正确的研究选用教材,挖掘有用的材料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儿童的音乐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在幼儿有一定得音乐能力后再结合和教材的技能和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教育内涵。我们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去制定教学计划,制定合理的安排和计划,不但孩子能一步一步的接受新知识,而且教育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小班教学中可以教授“小兔乖乖”、“数鸭子”等歌词形象、口语化强的歌曲。

其次,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过程是音乐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只有教材的处理和教学的设计充满趣味性的,这样,才能吸引孩子学习。如在上歌曲《朋友越多越快乐》第二课时中,我按照这首曲子的强弱进行处理,但如果老师很简单地说第一句唱得轻一些,第二句唱得稍微响一些等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不会留下很深的音乐中的强弱概念的,也许他们会把老师的要求颠倒或搞错,因此,在教学中,我就根据歌词内容向幼儿解释这样的一种意境:天空中白云飘过是静静的,哦!静静的!你们说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唱呀?树上小鸟在叫,哇!多么悦耳呀!你们说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唱呀?而草地上的花儿点头,小草弯腰有没有声音呀?你们说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唱呀?而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唱歌跳舞肯定声音很棒!很响亮,那我们唱得响一些,我们肯定是很快乐的。我把这样的一个意境带进孩子们的脑海,孩子们兴趣很高,且自然而然地按照我处理的要求唱,我的教学目的也在游戏中完成了。

又如在新授歌曲《学好样》时,在歌曲间奏的地方加进动物的叫声,可以边唱边叫,很有童趣,幼儿觉得十分有趣。教学设计也包括整个音乐活动的设计,而设计好整节音乐活动的环节与环节的自然过渡也非常重要,做到各环节情节化,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使幼儿从一个意境走到另一个意境。如有这样一节音乐课,我先对孩子们说:“让我们大家做游戏”即是节奏训练,到练的时候我则说:“小朋友游戏做得很开心,小动物们也来了”,而在授课前我则说:“小朋友们、小动物们都很开心,现在老师给你们听一首叫《欢乐颂》的歌曲,听听它们怎么欢乐的”!孩子们在这样设计编排的音乐活动中兴趣很高,使他们觉得在做游戏一样。另外,音乐游戏作为音乐课殊的环节其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有很大作用的。因此对每节活动结束前的音乐游戏活动设计我也非常重视,一般音乐游戏设计是围绕教学活动的内容,如在学习《小雪花》这首歌曲后,我即设计了一个《我们爱玩雪》的音乐游戏,幼儿唱了雪花的歌,又做了玩雪的动作,音乐结束做雪人的造型。如此游戏,不但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又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再次,在组织教学中,教师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幼儿的情绪。如果教师的语气是儿童化、趣味性的;教师的表情是丰富的、多采的;教师的动作是有童趣的、夸张的。那么,幼儿的兴趣会很高涨,幼儿会积极参与。另外,注重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教育也是我在音乐活动中做得比较好的。如今年我虽然接的是中班班,可有一半左右的幼儿是从新转来的或者有的根本没上过幼儿园,音乐对于他们是很陌生的东西。因此,除了选趣味性的教材和设计成充满游戏趣味的游戏之外,对每个幼儿的要求也不同,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我班有个非常内向的幼儿,她对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都非常差,因此对她的要求我放得很低,当她会做一个动作或模仿我做某一造型时我都会朝她满意地一笑,使她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自己有信心,才能增强她学音乐的信心。而注重了每个幼儿的不同差异,对他们的要求不同,才会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

总之,兴趣是幼儿学习音乐的首要前提,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实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标,这是我今年努力的方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本学期幼儿的音乐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从不喜欢上音乐课到非常喜欢上音乐课,一节音乐活动动下来,幼儿都觉得意犹未尽,都觉得时间太短,我说:“休息了,我们下次再玩好吗?”他们围着我跳着说:“不,再玩一次”,就连平时不大听见老师要求的萱萱,宁宁,妍妍等幼儿都很积极地参与着整节音乐课的教育活动。

第7篇

1.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简洁

教师为人师表,在幼儿的眼里教师就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在幼儿园,教师无疑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某个口头禅都是幼儿乐于模仿的,所以教师在幼儿园必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由于我们当地的日常用语是白话方言,很多幼儿入园时根本不会说普通话,为了让幼儿得到准确、规范的普通话训练,教师从幼儿入园的那天起就坚持与幼儿说普通话,并要求家长在家也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提高幼儿的普通话水平,但很多家长却不能坚持做到这一点,因为部分家长本身就不会说普通话或普通话不标准。因此,有些幼儿在回答问题或与他人交流时出现半粤语半普通话,或把方言直接说成普通话的现象。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认真、耐心地引导幼儿说准确、说规范的普通话。另外,教师的语言还必须简洁,让幼儿容易理解。

2.教师的语言要富有美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讲的话带有美的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如果教师的语言具有美感,会让幼儿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丰富幼儿的情趣,进而激发幼儿的无限遐想,使幼儿的心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语言的音乐美。如果将一堂课的教学比作一首乐曲的话,那么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是教师理想化的语言。不可能每位教师的嗓音都像歌唱家的那样美妙动听,但也要学会正确的发音方法,至少让自己的语音、语调做到自然、和谐。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声音美,传达出内容的思路,把幼儿带入学习的意境中去。例如,《 春天在哪里 》是一首深受大班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它以天真活泼的语气歌唱美丽的春天,抒发心中无限欢乐的感情,把幼儿的思绪带进春天的意境中,让幼儿感受到春天的盎然春意。

语言的节奏美。语言的节奏控制在语言表达中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节奏应有轻重缓急、高低快慢、抑扬顿挫的变化。在幼儿园故事和儿歌教学中,对于一般表现宁静、优美的学习内容可用慢而轻的节奏来讲述;表现激烈、亢进的学习内容,就用快而急速的节奏讲述;表现神秘或危险来临等学习内容,可用欲言又止、略带停顿的节奏讲述,使幼儿产生渴望的心理和紧迫感。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能渲染出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富有变化的课堂气氛,能使幼儿产生渴望听课的兴趣,让幼儿的思维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增强学习语言的效果。所以说,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节奏美,对整堂课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言的形象美。由于幼儿的年龄小、语言贫乏、接受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应尽量具体、形象、童趣化,并恰当地配合生动的表情变化、形象的动作演示、灵活的眼神提示等。例如,讲故事时,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不同角色的声音特点和性格特点;在数学活动中,运用形象的描述、对比等方式,使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内容容易听懂。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一味地平铺直叙,是无法唤起幼儿的求知欲望的。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从幼儿活动的实际出发,抓住幼儿的特点,使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具有感染力、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有效地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3.教师的语言要充满启发性和激励性

教师语言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启发、激励幼儿的心智。幼儿教师应通过肯定、赞许、表扬和鼓动等方式激发、鼓励幼儿不断进取。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幼儿更是如此。当幼儿遇到问题后没有耐心或不能正确解决时,难免会产生灰心与失望的情绪,幼儿教师应及时用积极、有趣的语言启发和激励幼儿去探索。例如,《 找不同 》的课堂里,对于很明显能找到的地方,幼儿都很乐意去找,但难找的地方很多幼儿都不愿意继续找了,或者说“没有了”“找不到”,这时,教师就要运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提问:“它们在跟小朋友捉迷藏,到底藏在哪呢?我们一起去找找吧?”等,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解决困难,激励幼儿积极向上、勇于钻研。幼儿每找到一处不同的地方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用肯定和表扬的语言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使孩子在肯定和赏识中对学习变得越来越主动。幼儿的想象会随着教师的生动叙述扩展开来,并用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有时候,幼儿的想象之奇妙,是成人始料不及的,这就是教师运用启发和激励的语言所带来的教育效果。

4.教师与家长的交流艺术

说话是一门艺术,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和素质修养。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要讲究艺术性。如果教师的语言使用恰当,不但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还能拉近教师与家长间的距离,便于工作的顺利进行。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沟通的主要途径。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互动过程中的说话方式,直接影响到与家长联系的成功与否,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收到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因此,要与家长和谐互动,教师必须掌握好语言的交流艺术。

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相处要热情大方、态度和蔼可亲、不卑不亢,并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之上。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诚意、亲和力,感到自己是受老师尊重和被老师接受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肯定地告诉家长。如果要向家长反映幼儿的不足时,可采取先表扬孩子好的方面,再说孩子的不足,让家长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或从其他教育事例入手,再找切入点或突破口进行交流,让家长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哪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这样的交流方式便于家长接受教师的意见、建议,同时也让家长看出教师教育的艺术性和教育道德素养,从而尊重、支持、配合教师的教育,促进幼儿各方面全面发展。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倾听家长的叙述,倾听家长讲幼儿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分享幼儿的信息,巧妙地引导家长走向正确的教育之路。

第8篇

关键词: 《指南》 音乐活动 感受与欣赏 表现与创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基于《指南》的学习,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如果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一味地让幼儿进行模仿,则会使得艺术显得僵硬,但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创造,我们会发现幼儿无从下手,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幼儿天生喜欢游戏,好的音乐活动应该让幼儿在唱唱、跳跳、玩玩、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只有让幼儿亲身体验游戏,才能让他们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只有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对音乐自主的感受、探索、表达与创造,才能让幼儿感受快乐,乐意学习。

一、认识与兴趣是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动力

《指南》的目标强调兴趣的养成。在音乐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前提。在一些歌唱教学中,当孩子们对歌唱的内容不感兴趣时,我们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手段:多媒体、形式多样图谱、各种奇特的教学具,以便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但在实现目标的同时可能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果能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则不仅能提高孩子对艺术学习的兴趣,还能在愉快的情绪下获得艺术的技能。一次集体阅读绘本《小红帽》时,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个故事特别感兴趣,就借此机会告诉大家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也叫《小红帽》,大家都想听我唱一唱。在我唱完之后,孩子们自发地鼓起了掌,也想和我一起试一试。有了兴趣这位“隐形老师”的指引,孩子们学起来特别认真,几遍练唱之后,就基本掌握了。有的孩子还说:“我觉得这个歌曲好像还没有唱完,后面大灰狼还把外婆和小红帽吃了,猎人救了他们,可以再唱一段。”孩子自发地有了创编的想法。因为有了童话故事作为背景,我发现孩子们学完歌曲后不仅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体验,还能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们对课堂的兴趣还来自教师的赏识教育,在课堂中善于抓住孩子的某一闪光点加以肯定、表扬:“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的想法很奇特”“你的动作真优美”“你的想法动作和别人不一样”等语言培养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

二、感受与欣赏是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过程

《指南》提出:“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并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音乐欣赏活动是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欣赏音乐的基础,是幼儿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首先我们可以从大自然入手,采集环境、生活中的声音,比如“雨滴声、流水声、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等”。将这些引入幼儿的学习中,让幼儿感受声音的有趣,感受声音的内在表现力,不断提高幼儿对各种声音的敏感度。另外以大班欣赏活动《挪威舞曲》为例,这是一首ABA结构的乐曲,我们根据乐曲的结构,设计了小树和小精灵的故事帮助幼儿欣赏乐曲。首先引导幼儿创编A段动作――小树生长舞(幼儿用手指、手臂向上慢慢移动,表示种子发芽、长高、变成大树,按节拍有节奏地摆动,用身体表示躯干生长,用手臂表示枝叶生长,小树长大了可以随风摆动),然后引导幼儿创编B段动作――小精灵跳舞:仙女施了魔法,小精灵来到树林里高兴地给小树浇水、亲小树、整理树枝、绕小树转一转(可以跳,飞,转,抚摸,浇水等动作),最后回到A段,天黑了,小精灵跳累了要回到树洞里休息,小树重新变回了种子,等待小精灵下一次的到来。在活动中教师始终让幼儿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想象和创编动作,通过调动多种感官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体验音乐作品的形象,感知音乐作品的内容。

三、表现与创造是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目标

《指南》明确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如何尊重孩子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力?在音乐律动教学中,如果一开始就将标准动作一步一步地给孩子,那么这些所谓的“标准动作”就阻碍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严重背离了《指南》的理念。《指南》强调:“在幼儿自主表达创造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帮助时给予具体帮助。”《指南》更注重的是孩子的主动意愿,孩子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在活动中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首先会给孩子听一段音乐,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可以借助故事对音乐进行分段,这样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便于幼儿对音乐的理解。然后让幼儿在想象中创编动作,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是评价孩子动作的好与不好,而是对孩子的动作进行归纳总结。如:中班律动活动《啤酒桶波尔卡》就是以小老鼠和啤酒桶的故事为背景的,“在一个大大的酒窖里,住着一些大大的啤酒桶和一群小小的老鼠,一天来了一位小仙女……”故事内容既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更能激发其想象。然后将图画、故事内容及音乐三者相结合对音乐进行分段。在熟悉音乐之后,让幼儿自主讨论创编动作“啤酒桶生长的动作”、“小老鼠灵巧活泼的动作”、“啤酒桶猛烈打开、酒流畅倒下的动作”等。在这样的相互讨论、表达之后,教师将大家创编的几个简单的动作组合起来,一段美妙的律动就产生了。

我在教室里有意识地创设了“梦想小舞台”,提供录音机、打击乐器、故事书、服装、道具等,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度,为他们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有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音乐可以促进孩子的发展,良好的音乐环境能使孩子在浓厚的歌表演兴趣中学习、表演、感受、创造。教师不是评价幼儿音乐素质的好差,而是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幼儿在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氛围中学习音乐,保证每个幼儿都能不断地从活动中获得成功,坚持鼓励、欣赏,让幼儿心中那颗音乐种子生根发芽。就让我们在幼儿的心中播下音乐的种子,并伴随他们的成长开出美丽的花。

参考文献:

第9篇

幼儿的生活非常切实地根植于他们所处的文化土壤,日常生活是文化的浮现。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每一个地域所特有的风俗民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人格。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潮州市绵德幼儿园地处岭南,是历史悠久的南国古都,是人文鼎盛的“海滨邹鲁”,是文物丰富的“岭海名邦”,具有风情独特的乡土文化Y源。为此,我园开展广东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科研项目《幼儿园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以来,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纲,充分利用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幼儿的艺术教育,在活动中体现《指南》艺术教育目标,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艺术教育应用价值目标的体现

在《指南》中,艺术教育目标的第一点提出:“让幼儿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这一点表明艺术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要把幼儿培养成音乐家、画家,而是通过艺术和生活的联系,通过感受,让幼儿发现艺术和生活当中的美,能够美化生活,使生活更有意义。这也就是艺术教育中价值目标的体现。我们知道,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中的许多要素、法则,如色彩、点、线、画、节奏、音色、对称、比例等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现它们的原型,而且许多艺术创作的题材也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正是用它特有的感性、直观方式去表现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在开展利用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充分利用潮汕的自然环境优势及社会生活资源,带领幼儿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积累感性经验,寻找艺术要素,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如到韩江边去,脚踩松软的沙滩,感受韩江江边的秀美;登上葫芦山,体会树木的葱翠;亲临美丽的滨江长廊,领略古城墙的雄伟。这里古朴的民居、雅致的亭台楼阁、繁华的街道、幽静的庙宇,处处蕴涵着美;朗朗上口的民谣、悠扬悦耳的潮乐、奇趣的花灯、传情的木偶,处处吐露着美。我们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资源,引导幼儿以艺术的眼光看待日常事物,发现生活中美的所在,从而促使幼儿更喜爱、更乐意参加生活中的艺术活动,使艺术活动更具活力。

二、艺术教育审美价值目标的体现

我们知道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在《指南》中,艺术教育目标第二点也明确指出:“让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我们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首先注意的是能否将幼儿带进一个美的境界;能否让幼儿在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过程中纯洁其心灵、陶冶其性情;能否让幼儿萌发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例如,我们除了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资源外,还结合潮汕艺术特色及幼儿年龄特点创设校园环境,以环境的无声教育促进艺术教育的开展。首先,我们教师努力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自由、开放的心理环境。其次,我们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环境,在幼儿园的楼道、走廊挂置潮剧剧照、潮剧脸谱、竹编工艺、剪纸等艺术作品,给幼儿以艺术的氛围、艺术的熏陶,让其在美的环境中获得视觉的刺激,获得美的感受,对生活环境中的审美、艺术原理产生敏感,为艺术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随后,又在幼儿园大环境中设置潮州风情屋、潮人小作坊、潮州文化广场,为幼儿提供集体艺术实践活动的场所。在音乐厅陈列各种潮州乐器,在各班活动室设置开放式“小潮人艺术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艺术操作材料,创设“动手环境”。让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拥有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拥有自身可自由选择体现艺术感受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在好奇心驱使下的艺术情趣活动及时得到表现。这样幼儿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得到了倡导和发展,有效促进了幼儿独特审美的形成,也体现了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

三、艺术教育发展智能及情感价值目标的体现

在《指南》中,艺术教育的第三、四点目标提出:“让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能力。”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艺术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智能及情感。我们在日常的乡土艺术教育活动中,并没有进行专业的或机械的强化训练,而是以尊重幼儿的态度,着眼于幼儿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初步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以及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从而丰富其精神生活。如我们开展美术综合活动“我爱潮州柑”,教师为幼儿创设具有多种操作材料的环境,引导幼儿运用自己擅长的剪、贴、绘画、泥塑等形式表现对潮州柑的感受和理解;要求幼儿运用自己创造的作品来美化布置活动室,体会创作的快乐、分享的乐趣,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再如,在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指导下的潮汕特色艺术活动,更能体现这一目标。你看,“潮州风情屋”中,陶居的小陶匠正全神贯注制作潮汕工夫茶具;绣馆里的“小绣女”正飞针走线有模有样地绣龙绣凤;“咚咚锵,咚咚锵”,潮州文化广场上,潮乐悠扬、锣鼓喧天,戏迷小舞台上,小演员穿着自制的戏剧服装来一段潮剧演唱……活动中,幼儿情感愉悦,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也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在感受到美的同时,有了更多机会选择语言、音乐、视觉、色彩、听觉、肢体等渠道去表达情感,去创造与发展;在表现情感同时,也获得了表达美的技能技巧。这体现了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发展智能及情感的价值。

四、艺术教育文化价值目标的体现

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我们提倡培养幼儿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我们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文化,逐步拓宽幼儿的艺术视野,从学会感受,到学会以尊重、欣赏的态度接纳其他更多的文化。注重利用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如潮州音乐、潮州民谣、潮州民间舞蹈、铁枝木偶、潮州陶艺、潮州刺绣等,巧妙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方式开展活动。例如:新春佳节,我园利用地处古城牌坊街优势,巧妙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喜迎庙会闹新春”游乐活动,通过全园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踩街巡游活动和大型角色游戏“逛庙会”活动,综合展现了潮汕民间特色文化艺术,让幼儿在爱与体验中,既满足“玩”的欲望,又使幼儿在游戏与模拟真实场景中感受最原汁原味的潮州味、民俗情,让幼儿对本土文化因了解而喜欢,因喜欢而传承,从而体现艺术教育文化价值目标。

在艺术教育呼唤本土文化的今天,我们利用潮汕本土资源,丰富幼儿的艺术教育活动,充分体现《指南》中艺术教育目标,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使艺术教育回归儿童生活,让艺术教育获得活水源头。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126-02

幼儿和艺术是相通的,幼儿对于艺术充满灵性,是天生的艺术家。这种灵性通过有效的途径,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时,便会激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教育活动的单一性正在被多元性所代替,知识的唯一性受到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新观念的挑战。一直以来,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往往以音乐、美术、文学等独立学科的形式进行,教师们各自负责自己的学科。但这并不利于我们培养幼儿的综合性艺术智慧和整体艺术反应能力。要想更好地发挥艺术教育的价值,我们应以艺术为主线,以音乐、美术、舞蹈、文学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为手段,系统地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将粗浅的艺术知识、技能渗透到主题活动中。通过整合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方法,以及不断丰富活动组织形式,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共育等多方位的协同发展,使艺术活动向着主题式、整合性的方向发展。

一、从幼儿的生活体验出发,有效构建艺术整合活动的思想主题

美国著名学者阿恩海姆认为:“生活唯一的意义是对生活本身全面而彻底的体验――去全面地感知、深刻地认识生活中真挚的爱、关心、理解、创造、发现的真正含义,这种体验和认识是生活至高无上的价值。”幼儿感受艺术的过程实际上是再次感受、学习、认识和表现周围世界的过程。孩子们喜欢贴近生活、生动活泼的艺术品,因此,我们应留心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富含艺术韵味的环境、事物以及幼儿能够体验到的情感,及时生成艺术教育活动内容。同时,应注意内容的适宜性,即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选择与孩子现有经验有一定联系,但又有适度拓展性的内容,使孩子不仅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通过探索获得新的认识和感受。如“我长大了”“冬爷爷的礼物”等与幼儿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活动,能让幼儿感觉到受重视。又如,生成性的艺术活动“秋天的画报――叶子”,能让幼儿在拾落叶时发现树叶的秘密:叶子是有“骨头”的。幼儿通过拓印感受到了叶脉的美丽;通过歌唱活动“小树叶”感受到了小树叶的勇敢;通过“给树叶贴画”感受到叶子的多样性;通过“树叶服饰秀”感受到服装风格的迥异……

二、在多元的探索活动中,有效整合艺术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形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由此可见,艺术整合活动势在必行。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强调各科艺术活动、艺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与沟通,以获得最佳整合效应。

(一)整合性的活动目标

教学活动的目标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更要关注幼儿身体、情感、社会、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活动目标要以艺术为主体,将各领域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如中班主题活动“妈妈的节日”的活动目标为:1.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和自己对妈妈的爱。2.知道“三八节”是妈妈的节日,能用语言、绘画、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表现自己对妈妈的爱。这样的目标以艺术为核心,将社会、语言等领域的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

(二)整合性的活动内容

虽然主题活动的设计重点在艺术领域,但作为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不可能是偏科教学,而应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将各学科领域的内容融合在艺术主题活动中,同时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力等情况,灵活地选择活动内容,或者生成新的活动。如在主题活动“海上迪斯科”中整合多种元素,让幼儿观察文蛤的外形特征、爬行的方法,了解文蛤的生长环境、营养价值等科学内容,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在“踩文蛤”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在海滩上奔跑,踩文蛤,既体验到收获的快乐,也锻炼了身体;在音乐活动“如东号子”中,幼儿既感受到了农民收获时的快乐,也感受到南通的地方艺术美;在“美丽的贝壳”中,幼儿运用多种材料装饰贝壳,体验用不同装饰方法装饰物品所带来的成就感。

(三)多样性的活动形式、方法

在主题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注重集体活动,更应该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等多种活动应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并且我们要鼓励幼儿用多种形式来表现艺术。如在主题活动“春天――野菜”中,我们鼓励孩子们将自己带来的野菜放到“蔬菜超市”里,使得孩子对野菜的名称、种类(根、茎、叶)、营养等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接着,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集体音乐活动“买菜”学习唱歌,以及进行歌曲仿编。最后,教师还可以在美工区、表演区、种植区投放很多野菜,让孩子们尝试野菜的不同玩法,发展创造力。

三、在开放的区域活动中,有效拓展艺术整合活动的创造空间

幼儿知识的获得是通过操作与探索活动而来。在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创设让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艺术操作区,选择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实践活动及材料,利用操作区“活动性、游戏性”的有利条件,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幼儿正是在游戏过程中丰富了知识,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例如,在美术区我们投放了橡皮泥、彩色纸、颜料、画笔、彩带、碎布头和大量的自然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贴、穿等,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音乐区,我们摆放了锣、鼓、脸谱等道具,还摆放了各族服饰及制作特殊服饰的材料,如蔬菜、树叶、报纸、光盘等,引导他们运用这些道具进行表演;在图书区,我们投放了童话、童谣等种类繁多的画册、画报、绘本图书等,让孩子们通过看、说、讲,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四、在动态的环境活动中,形成艺术与幼儿的有效互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而艺术活动的审美性质更决定了环境建构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布置环境时,注重启发性、操作性、探索性和层次性,并根据主题活动与孩子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化,让环境具有动态性,以此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和孩子一起用心去倾听,去解读,去发现,去创造,为孩子展现了一个最美、最真的艺术天地。例如,我们把主题学习活动情境化,使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与人和物互动,并运用各种感官去自主感觉、体验、探索,积累经验,获得发展。在这种情境化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投入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真切地感受、自主地体验、快乐地探索、积极地合作。如大班孩子们进行“参观菜场”的活动时,在参观菜场之前,他们先做计划、写采购单,讨论要去菜场看什么、买什么东西、带多少钱等。参观菜场回来后,教师引导幼儿分门别类地把听到的、看到的以表格或图案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进行讨论。而摊位、品种、招牌、价格、货品陈列、角色分配等,都由孩子们讨论、设计、制作。孩子们在这些生动的情境化环境中,运用相关的生活经验,与人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创意和美术技能等都得以张扬,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教育;成长教育

引言

在现代教育浪潮的影响下,幼儿教育也在观念更新,目标确立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经历了实质性的变革。音乐教育家们尤其意识到加强有意识、有目的和有计划的现代儿童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以下论文便就此进行了分析。

一、音乐教学同时可以进行情感教育

音乐艺术的娱乐性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而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音乐教育是在幼儿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么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一样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幼儿音乐教育作用于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比说教要更有说服力,比说教要更深刻、更持久。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影响着幼儿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是因为音乐对于情感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因为对音乐的理解既不是通过孤立的句子,也不是通过单独的“词语”在起作用,音乐作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获得音乐感受需要有综合的能力,所以,音乐教育还有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幼儿的音乐体验也包括对周围环境更好的了解,辨别一般声音与音乐的声音可以使幼儿发展听觉,增长知识。

音乐可以使幼儿获得情感的平衡,消除内心的紧张。听音乐和歌唱可以使幼儿镇静,也可以使他们振奋,通过表现不同情绪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会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幼儿注意力持续的长度和年龄的发展直接相关,但音乐教育中的对材料恰当的选择能直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注意力。

二、音乐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歌曲中的歌词、曲调、动作的学习可以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每个孩子观察,贮存印象的质和量是不同的,幼儿从记忆中提取一个音乐形象或完整歌曲的方式,常常并不等同于已存入幼儿记忆中的歌曲印象,在他被动接受的信息和他主动重视的歌曲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往往可能是一个单独的词语或节奏就能够唤起儿童对整首歌曲的回忆。这是歌曲形成记忆的特点,特别是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影响更会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三、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通过音乐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自我价值的感受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同时音乐可以提供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幼儿的音乐体验可以从探索、模仿、实验开始。这可以培养他们的辨别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改编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创造性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为孩子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这其中包括很好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必需的技能、技巧以及审美能力等等。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能充分发展,那么他就可能具有最大的独立性;如果他身体、精神、情感都充沛,那么他就有可能自由地按其所想而行;如果他有敏锐的观察力、审美能力,有能使自己正常、健康、自由表达的能力和情感,可以说,他所受的教育已经为他准备了生存能力。

音乐已经成为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正因如此,许多家长不惜任何代价地创造条件,使自己的子女有机会受到音乐教育。但是有不少家长对音乐为什么能成为帮助孩子成长的最有利工具,这个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他们对孩子所要进行音乐学习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一些父母是想让孩子能演奏些什么,一些父母是想给孩子在相应年龄段所应得的一切,一些父母认为音乐学习是为了让孩子得到一种专业技术或生存手段,一些父母是为了使孩子放学之后有事做或提供给孩子一个高兴愉快有益无害的消遣,还有一些父母认为音乐学习是孩子日后进入社会的一种装饰。

结语

许多孩子因为太小还不能认知除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而音乐却能用声音来强烈地影响孩子,陶冶他们的情感,音乐对儿童不是孤立的,它是儿童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它的力量是伟大的,它的历史是有趣的,它的范围是广泛的。所以音乐已成为了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而现代的幼儿音乐教育在现代幼儿教育中也必然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提高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艺术》,2008,(11).

[2]朱婷.试论新时期幼儿音乐教育的新理念[J].《硅谷》,2009,(06).

第12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教学;指导

在幼儿教育不断规范化、科学化并飞速发展的今天,幼儿美术作为幼儿素质教育探索学习的主要内容,也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而越来越适合现代幼儿的发展需求并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一、美术教学改革的特点

1.克服以学科为中心,注重教育的整体性

以往的美术教育只作为单科的只是技能的传授,局限性很强,整个活动的设计都必须围绕美术来进行,内容单调、枯燥,强迫幼儿去接受、理解,注重了教育的整体性。

2.克服单纯传授知识技能,注重审美启蒙

过去的美术教育,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单纯性,教什么是什么,不会启发幼儿发自内心的感受,束缚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更缺乏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认识到审美是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美术教育改革把提高幼儿审美情趣放在首位,利用幼儿敏感的特点进行审美启蒙,克服了过去那种不求画得美,只求画得像,单纯追求外部表现,不问内心感受的单纯技能的训练,从而使美术教育从技能型转向审美型。

3.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学习方法,注重运用启发教学,以促进幼儿主动性的发展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策划者、主宰者,教师是中心,而幼儿是被动的学习者。改革后的美术教育已开始转向研究幼儿的学习过程,探讨如何从不同发展水平的特点出发采取启发思考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大胆表现、自由创造,努力让幼儿活动成为创造探索性活动,把幼儿从被动模仿中解救出来。

幼儿美术教育既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特征与规律,又与其他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怎么样去做,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促进幼儿美术教学发展呢?

二、美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引导幼儿在接触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和欣赏艺术过程中获得审美的心理体验

在美术活动中,应把欣赏感受放在第一位,美就是生活,美就在身边,我们周围的一切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风土人情等等无不反映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人类对创造美的生活所做的不懈努力。我们要引导幼儿去认识它、了解它、接受它,利用身边的自然环境去加深幼儿体验,从而产生美的愿望,只有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审美表现,这种发表才最有价值。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感情,建立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与价值观,真正体会美的真谛。

(1)为幼儿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使幼儿乐于摆弄它们,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提高手、眼的动作直观性与灵活性,体会表现美的乐趣。

(2)工具与材料是美术创作的必要条件,选择工具会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更主动地投入创作。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鼓励幼儿大胆创造,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2.启发幼儿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幼儿美术的灵魂,也是衡量幼儿美术活动质量的主要标准,教师在指导幼儿创作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实际生活体会,在生活中选择题材,让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思考怎么样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教师还要鼓励幼儿把想法画下来,不要担心是否好看,只要画出来就值得赞赏,使每个幼儿获得自信,投入创作。

(2)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3)鼓励大胆想象。一幅丝毫没有想象的作品,不会是幼儿的想象,更不会是好的儿童画,许多稀奇古怪的念头总是充满着幼儿小小的头脑,他们常常把无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把自己想象成最喜爱或最崇敬的大人,如,警察、太空人、飞行员、变大、变小等。这种幻想反映了幼儿急于快快长大,更多地认识世界的需要。这丰富的想象力恰恰符合了艺术创作的原则,幼儿之所以喜欢美术,因为它是一种最直接、最简单地表现丰富想象的活动,如果我们教师经常用“像”或“不像”去评价幼儿作品,或者用一种规定的图像去要求幼儿,那么幼儿的想象就会因为担心不能得到教师的称赞而受到抑制。

(4)增强审美体验。作为教师,要重视幼儿早期审美启蒙,围绕幼儿创作内容,从表、色、构图等方面引导幼儿发展美,逐步把幼儿审美感引到有意识的思考和表现上。

幼儿美术教育不仅能激发美感、陶冶性情,它还涉及幼儿的兴趣、态度、情感、意志、智能、知识以及身体发育诸多方面,所以,任何一个美术活动都要从培养学习出发,重视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力求使对幼儿终身有益的多种因素得到发展,使整体活动过程称为幼儿不断探索发现、创造的过程,培养出自信心和独立性,从而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