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2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医疗的社会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7月3日,NEC(中国)的“2015 NEC创新解决方案展”在上海浦东丽思卡尔顿酒店成功举办。今年的展会以“智慧之城(Smart City) 创想未来(Bright Future)”为主题,集中展示“安心便捷的城市”、“高效创新的企业”、“多姿多彩的生活”三个社会领域的多种解决方案,并展示了SDN、大数据等NEC的核心ICT。
NEC作为ICT的领先企业,在智慧城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都有着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多年的建设经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了当今时代的热门主题。NEC在“互联网+”时代也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助力中国政府和企业创造价值,建设安全、安心、高效、公平、富足的信息化社会。
NEC中国总代表日下清文介绍说, 2015年NEC在中国的业务重点主要集中在安全、健康、环境,以及办公领域,并带来了尖端的技术,致力于成为社会价值创造型企业。
在此次展会上,NEC将展区分为“安心便捷的城市”、“高效创新的企业”、“多姿多彩的生活”三个区域,并特设了智慧商店(Smart Store)、智能汽车经销商(Smart Dealer)、智慧课堂(Smart Class)、智慧办公(Smart Office)四个特别展区,模拟企业在实际应用中的场景,让参观者切实感受NEC的技术与服务。
安心便捷的城市
随着国内平安城市的深入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此次NEC展出了它在人脸识别领域的丰富的技术产品,包括人脸识别软件、人脸识别移动终端设备、全景监控设备、智能监狱系统、人脸识别防替考解决方案等,充分展示了人脸识别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为打造平安城市贡献技术力量。
NEC在生物识别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的成就已在全球得到业内认可。2014年5月,在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组织的人脸识别技术基准测试的“静态图像识别人脸测试”中,NEC人脸识别技术的性能获得了第一名的评价,这也是NEC继2009年、2010年的测试后,连续3次拔得头筹。在今年实施的指纹认证技术蒙眼测评中,NEC再次以压倒性优势获得比对精度第一名,其测评结果也是全球业界公认的信赖度最高的生物识别测评。
NEC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运用到了全球各地的犯罪搜查和鉴别之中。至今,NEC的指纹识别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运用于超过40个国家的500多个项目。南非共和国国民ID系统和美国州政府城市警察AFIS系统(自动指纹认证系统)都使用了NEC的指纹识别技术,使用NEC人脸识别技术的公民身份识别及出入境管理系统已经被新加坡、南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导入。今后,NEC也会在生物识别领域开发更多应用,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更为广泛的安全解决方案。
高效创新的企业
在经营、物流、销售与生产现场紧密联系的工业4.0时代,NEC以大数据、云计算、SDN、网络安全等先进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为基础,将“制造”“物流”“销售”连接起来,将一线现场积累的智慧与尖端技术融合,进行价值链创新。
在NEC智慧商店(Smart Store)展区,客户可以体验包括O2O、来客感知、智慧总部、便捷结算、智能货架等带来的全新智能解决方案。NEC应用Beacon信标实现O2O服务场景,利用感知功能对顾客进店的时间点、滞留时长、访问频率等顾客数据进行跟踪、搜集和管理,智慧总部的后端管理提供补货预测和货架分析等功能,POS手持终端等解决方案实现提供高效准确的结算系统。NEC智慧商店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可为企业解决销售中遇到的众多问题、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经营目标、更好地服务客户。
在智能汽车经销商(Smart Dealer)解决方案展区,整合了NEC人脸识别技术和触摸屏技术的人机交互一体设备将4S展厅与汽车经销商管理系统(DMS)、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厂家的系统融会贯通,在广告推送、信息采集、车型展示、商谈成交、预约服务等环节带给客户不同以往的崭新体验。
智慧办公(Smart Office)是首次在NEC创新解决方案展上展出,该解决方案导入了NEC先进的ICT,同时融合了NEC的SDN与网络安全。其中的智能安全区域Smart Security Zone导入了NEC的人脸识别技术,为办公安全保驾护航;Smart VIP会议系统支持迅速决策、无纸化会议,提供高效和充满现场感的电视会议。智慧办公(Smart Office)已经在NEC的北京办公室成功导入,力争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提升员工满意度。
多姿多彩的生活
NEC一直致力于促进医疗与养老行业的信息化,此次展出的移动医疗技术展示了通过移动终端盒移动技术,构建智慧医疗体系,拉近医患互动距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同时构建新型院内物流管理和配送体系,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面向健康管理的步态收集和分析解决方案通过ICT对老人的日常步态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及时防止或预警异常情况的发生,保障老人的生活安全。同时,NEC充实现有养老管理系统,结合 NEC i-Care平台、超声波定位系统、人脸识别技术,为养老机构的紧急情况处理提供了及时且准确的早期支持。
NEC的智慧课堂(Smart Class)展示了在“互联网+”新形势下教育行业的新的改革和创新模式。睿课堂数字化教学平台解决方案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项目”的多年教学研究成果,利用平板电脑及无线网络,把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引入到日常教学当中,丰富课堂互动,减轻教师负担,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和自主探究式学习。该解决方案已在国内多所学校成功导入,让信息化教育走进课堂,让老师和学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教和学的乐趣。
“智慧中国(Smarter China)”是以信息化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驱动,以环境为载体,以智慧为本位,涵盖城乡管理生产、生活、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智能化。“智慧中国(Smarter China)”是“数字中国(Digital China)”发展的高级阶段。形象地讲:数字中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中国。因之,智慧中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我们必须用大数据技术来建设智慧中国。
大数据的定义及特征
联合国资料显示,全球互联网流量累计达到1EB(即10亿GB或1000PB)的时间在2001年是一年,在2004年是一个月,在2007年是一周,而2013年仅需一天。未来10年里预计数字信息总量将从2009年到2020年增长44倍,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大约35.2ZB(1ZB=10亿TB)。
大数据(Big data)泛指P(1000个T)级以上的数据(包括E(100万个T)、Z(10亿个T)级大数据)。维基百科把大数据定义为一个大而复杂的、难以用现有数据库管理工具处理的数据集。广义上,大数据有三层内涵:一是数据量巨大、来源多样和类型多样的数据集;二是新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三是运用数据分析形成价值。因之,业界将大数据的特征概括为4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和“1秒定律”。
大数据技术包括信息的采集技术、整理加工技术、存储技术、管理技术、传输技术、搜索技术等各个方面,涉及到数据库、网络、人工智能、通信、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仿真等信息技术的各个专业领域,其核心技术是数据挖掘(DM)和数据分析技术,其本质是知识发现(KDD)。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在智慧中国建设中,大数据将会如基础设施一样,有数据提供方、管理者、监管者,数据的交叉复用将大数据变成智慧中国的一大产业。据统计,目前大数据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在51亿美元左右,而到2017年,此数据预计会上涨到530亿美元
大数据对智慧中国建设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将对智慧中国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对培育数据产业,服务智慧中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将改变智慧中国的治理模式、企业业务流程和个人生活方式。大数据时代网民和消费者的界限正在消弭,企业的疆界变得模糊,数据成为核心的资产,并将深刻影响企业的业务模式,甚至重构其文化和组织。因此,利用大数据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作出预判,将对智慧中国治理模式、对企业的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对个人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数据将引发智慧中国新一轮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热潮。据麦肯锡预测未来智慧中国大数据产品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7万亿元,给IT行业开拓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数据处理技术和设备提供商、IT系统咨询和ERP/CRM/BI改造服务商、智能化和人机交互应用以及信息安全提供商将获巨大需求,相应公司将获得机会。
大数据为智慧中国拥有数据资产的企业提供发展机遇。预计今明两年将是大数据市场的培育期,2015年以后大数据产品将会形成业绩。由于国际巨头在硬件层和基础软件层垄断优势明显,本土企业将主要依靠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和客户资源优势,以及本地化服务的优势,在应用软件层分得蛋糕,拥有大数据处理、挖掘技术、数据分析人才以及数据资产的公司值得看好,将在智慧中国建设中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大数据反映智慧中国的舆情和民意。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这是信息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3年底我国网民数已超过8亿,手机网民已超过6亿,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可以了解智慧中国的大众需求、诉求和意见。
大数据将对智慧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企业和政府的信息系统每天源源不断产生大量数据,根据赛门铁克公司的调研报告,全球企业的信息存储总量年增67%。医院、学校和银行等也都会收集和存储大量信息。政府可以部署传感器等感知单元,收集环境和社会管理所需的信息。智慧中国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国家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选择重点领域推进智慧中国大数据建设。
用大数据技术建设智慧中国要重点选择以下八个具有大数据基础的领域和具有迫切需求的行业,探索“数据、平台、应用、终端”四位一体的新型商业模式,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大数据技术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城市规划。根据全国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重新搞好各地的城镇建设规划;通过对城乡地理、气象等自然数据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为城镇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尽快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使城市管理实现快捷有序科学化。
智慧交通。针对交通规划、综合交通决策、跨部门协同管理、个性化的公众信息服务等需求,建设全方位交通大数据服务平台。整合城乡道路交通、公共交通的大数据资源,汇聚气象、环境、人口、土地等行业数据,逐步建设交通大数据库,提供道路交通状况判别及预测,辅助交通决策管理,支撑智慧出行服务,加快交通大数据服务模式创新。针对现代物流业务的需求,建设物流大数据平台。汇聚整合城乡货物、运输车辆等数据,融合多源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数据,实现货运数据共享服务,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现代货运物流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针对临床质量分析、医疗资源分配、医疗辅助决策、科研数据服务、个性化健康引导的需求,建设全民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平台。在健康信息网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汇聚整合医疗、药品、气象和社交网络等大数据资源,形成智能临床诊治模式、自助就医模式等服务模式创新,为民众、医生、政府提供医疗资源配置、流行病跟踪与分析、临床诊疗精细决策、疫情监测及处置、疾病就医导航、健康自我检查等服务。建设完善涵盖城乡所有患者的电子诊疗档案库,形成PB级的医疗健康大数据资源,实现支撑城乡主治医生同时在线诊疗的辅助能力。
食品安全。针对食品安全和管理的需求,建设食品安全大数据服务平台。汇聚政府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数据、食品检验监测数据、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索证索票数据、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数据,建成食品安全大数据资源库,进行食品安全预警,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促进政府部门间联合监管,为企业、第三方机构、公众提供食品安全大数据服务。
数字生活。针对日益增长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建设数字生活大数据服务系统。收集整合流行时尚、行业发展指数、用户消费习惯、收视记录、社交媒体、地理位置等大数据,充分挖掘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兴趣偏好,提升企业辅助决策能力,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商业模式,面向所有消费者提供个性化衣食住行生活互动信息。
制造业。针对科学评价生产系统规划、降低产品缺陷率等需求,建立制造业大数据系统。整合已有的车间制造、质量体系、工序数据、成本核算等建模数据,为工厂生产、实际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收集产品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实时质量数据,实现敏捷的一体化质量监测和管控,并支持产品质量追溯,形成基于大数据的一贯过程质量控制及分析系统,并向第三方提供服务。
公共安全。针对治安防控、反恐维稳、情报研判、案情侦破等实战需求,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公共安全管理和应用平台。汇聚融合涉及公共安全的人口、警情、网吧、宾馆、视频、人脸、指纹等海量业务数据,建设公共安全领域的大数据资源库,全面提升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快速响应和高效打击犯罪等能力。
科技服务。针对科技服务数据整合、交互式服务、发展趋势预测、战略决策支持等需求,探索科技服务链整合、众包分包、供需对接的交互式平台型服务模式,建立科技服务业资源共享体系,建设跨领域科技服务与工程创新平台。汇聚科技成果、项目、人才、服务、互联网创新创意等大数据资源,支撑研发设计、技术转化、创新创业、科技咨询等方面的科技服务。打造“科联工程”,形成跨领域的大数据服务模式。
依托统计部门为全国大数据采集应用探索新路。
统计部门是城乡大数据采集应用的主导部门,在业务工作中要不断明确工作重点,有条不紊地落实和推进大数据应用工作,为全国大数据采集应用探索新路。一在专业突破方面,以价格统计和贸易统计为例,逐步研究采集互联网信息特别是电商交易数据和价格数据以补充完善调查样本,研究建立商场、超市和电商企业向统计部门提供完整电子化交易记录的制度。二在企业电子化记录应用方面,要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部门协作,积极研究开发企业电子化生产经营记录自动导入统计联网直报系统的技术,争取2014年在联网直报平台正式加载自动导入软件。三在应用政府部门电子化行政记录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民政、工商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推进电子化行政记录和统计信息的共享。在居民收入、劳动工资等统计中,要不断研究通过对税务、银行等部门行政记录的分析,评估公民收入、工资、家庭资产等统计数据,特别是评估与校验高收入阶层的相关数据。四在利用大数据开展经济走势预测方面,各级统计部门要与网络公司、科研单位和咨询机构等开展合作,探索利用网络搜索数据建立相关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进行经济形势分析预测,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用大数据建设智慧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大数据的应用与分析对做出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为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智慧中国快速建设。
建设“大数据”宽带高速通道。大数据如同节假日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如果路面狭窄就会发生严重拥堵。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对此,我国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电信企业要积极落实“国家宽带工程战略”,争取在“十二五”末建成融合3G(第三代移动通信)、4G(第四代移动通信)、WLAN(无线局域网)、宽带固网及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城域高速网络,实现高速安全、多层次、立体化网络覆盖;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全面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企”的宽带接入能力,城域网全面支持IPv6(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访问与解析;WLAN热点覆盖广泛,城乡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0%;力争实现TD-LTE(分时长期演进)网络全面商用,极大满足智慧中国建设的需求,为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拓宽通道。
实施“三网融合”和数字家庭试点。推动基于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的产业转型和资源融合,重点发展基于广电网的电信增值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和电信运营商的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开展“三网融合”数字家庭试点示范,普及家庭高清互动娱乐、视频通信、节能管理、安全监控、远程教育、家庭医疗保健等智能化信息应用。到“十二五”末,形成全国统一有线广播电视网,建成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全面实现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使数字、图像、视频等大数据公开使用,畅通无阻。
构建各级政府大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市场监管、社会信用等专题信息数据库,制定管理办法,完善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依托各级云计算中心建设政府大数据中心,提高从大量数据中采集、访问、组织、分析和可视化处理信息的水平。到“十二五”末,各级要建成多层次的空间信息云服务体系,建成宏观经济数据库,为贮存、计算、处理、分析大数据,满足城乡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公民生活需求和政府智慧决策提供服务。
建立政府和社会联动的大数据形成和应用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和各行业要全面实施信息公开制度,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资源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积极推行政府网上办事,收集分析挖掘社会政务服务需求,推进公共服务个性化和政府决策智能化。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开放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数据。推进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数据开发,发展商业智能。鼓励开展服务大众的大数据应用,提升智慧生活品质。
制定实施大数据的有关政策措施。大数据就是资源,建设智慧中国离不开大数据的开发应用,必须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确保大数据这一科技生产力发挥作用,以推动智慧中国建设。
创新体系建设。各省市要成立“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大数据科学实验室”、建设“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以大数据技术创新及产业应用为目标、以联盟为纽带促进形成若干引领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的企业联合实体;以合同契约为保障有效整合产、学、研、用等各方资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市场刚性需求为推动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符合国内外产业发展需求的共性应用技术、产业标准和产品规范。
培养专业人才。开展数据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培训一批资深数据工程师,培育跨界复合型人才,与国内外数据专家形成持续稳定的协作关系。鼓励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数据科学和大数据专业学历教育,依托社会化教育资源,提高大数据产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发挥大数据高层次引进人才的重要作用,开展大数据专业培训,形成人才梯队。
完善制度法规。研究大数据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数据资源权益、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细则建议,制定大数据相关标准,并提出技术解决手段,在保护数据资源的同时,促进数据资源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在人才、财税、科技金融等方面设计有利于数据人才和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有利于各地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并保障大数据安全的制度法规体系。
衰老是生理性的,而老龄是社会性的
《智慧城市》:如何正确地看待社会老龄化的问题?
田兰宁:寿命是指在自然的情况下生物体从第一次呼吸到最后一次呼吸的时间,衰老是指信息的丧失和自由能的下降。衰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个体的变化并非遵循着一致、单‘、确定的规律。在你的身体中,身体某一个器官可能已经开始衰老,但是你还很健康,只不过需要更多的健康管理。
衰老是一个连续的、不易察觉的、渐进的过程,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一过程。我们常常说衰老确确实实是一个过程一一年龄不断增长,生活能力从高到低。在这个过程中曲线总体是往下走的,但是我们可以康复,我们还可以健康地生活。这就需要有介入的手段一一轻度、中度、高度的。
那么社会意义的老龄化是什么呢?老年人群又到底需要些什么呢。实际上,在生理老化和心理老化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个体老化以后就将退出生产领域,所以从个体层面来说,其角色是中断的。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爸爸,当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会离开家,你会出现空巢,你的家庭角色就模糊了。社会角色也是这样的,你本来是总经理,一天工作12个小时,很多人都尊敬你,突然有一天你退休了,孤独等问题就会出现。实际上个体在社会老化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角色丧失的问题。
同样,老龄也是阶段性的,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老年角色会慢慢固化,而固化的过程中老年的特性角色也会中断。到了高龄老年,社会角色完全丧失。所以在谈养老的时候,应该意识到个体社会老龄化有一个特别大的特征,就是差异性。
《智慧城市》:那在老龄化巨大的差异性下,针对老年群体,技术方案应该是怎样的?
田兰宁:收入地位会变化,按规定大家都要退休,退休了社会角色就停止了。一般意义上,老年人的收入会明显减少,社会角色停止,就没有了社会价值,在社会上往往存在忽视老年人合法权益、忽视老年人价值和作用的现象。老年学常常说,当你忽视老年人口的作用,也就损害了社会的自我控制系统,老年人是整个社会大家庭大系统不可缺失的。
《技术的变革》一书中描述了人类的预期寿命一直在升高,技术的浪潮不断迭起更新,技术推动了人类寿命的延长,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是好事。如果人类科技继续发展,人可能活得更长,会有更长的时间处于老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法逃避的。技术发明越多,大家的生活条件越好,科技进步越多、医疗技术越发达,我们的寿命会越长。而技术不应该只是带来寿命上的延长,更应该用技术去服务关爱老人,为他们健康长寿有质量的生活提供必要条件。
养老信息化之路是全新的,是循序渐进的
《智慧城市》:养老信息化到底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田兰宁:人的一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家都很健康,生活工作都可以完成的很好。而到了中间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就开始退休,生活能力开始退化,发生角色中断。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寿命变长,角色中断的时间几乎与第一个阶段・样长。到了第三个阶段,大部分人町能会需要高度护理。我认为,养老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角色中断的过程中起到突破性的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未来30年,我们的社会会有大批角色中断这个阶段的人群,他们是我们服务的人群,是我们产品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将是我们技术创新的动力。
社会老龄化遇到信息化的时候有一些东西可能会发生改变,比如现有的很多IT应用会消失,因为养老信息化整个交互的过程、数据的形式、处理的方式会完伞不同。虽然现在我们还不知道社会老龄化遇到信息化会发生
什么,但是我非常确信,这将出现完全的、新型的模式,也希望大家在实践、在探索养老信息化道路的时候,要用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去走这条路。
《智慧城市》:当下养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如何?
田兰宁:目前,国内出现了很多很成功的医疗信息化方案,一般来说医疗信息化场景是围绕疾病治疗展开的。而养老信息化的场景是围绕老人要吃、行、穿衣、娱乐、购物展开的,从医疗信息化走到养老信息化,其实已经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从2012年成立养老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以来到今天,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案例,养老信息化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养老信息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的阶段提高了服务效率。到了整合阶段,便出现了很好的养老机构管理软件,整合了社会的服务资源,表现为一种集成式的居家养老照护。
今天养老信息化正在走向一体化的阶段,这便是“互联网+养老”。目前,养老信息化是否能迈入一体化的阶段?能不能引领养老服务的模式,为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服务?这些都有待于解答与尝试。
养老信息化“互联网+”新动态
《智慧城市》:“互联网+”的浪潮对养老信息化有何影响?
田兰宁:在养老信息化领域,目前有很多IT公司开始做服务,很多的服务提供者也着于创建了自己的信息部门、信息公司,很多养老机构设置了信息处、信息科,这都是非常大的突破。在讲互联网突破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兴奋,那是因为“互联网十”让老年人有机会成为虚拟的年轻人。互联网是年轻人最喜欢的,但如果有一个互联网真正把老年人连接起来,当现实的障碍消失的时候,老年人和社会的竞争将是头脑的竞争。有些老年人即使80岁了,头脑依然很灵活。如果“互联网+”能够把老年人的资源发挥出来,不仅对老年人来说是个福音,在“互联网+”时代,老年人还会变成宝贵的社会资源。
今后几十年我们每个人都会和网络有关,我难以想象现在没有手机我们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要作好准备,“互联网+”一定是大浪潮,会冲击我们的社会。
《智慧城市>: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信息化?
田兰宁:福利司和发改委最近一起推出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居家养老服务机制相融合,对传统业态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信息技术的融入会推进一体化、开放,一定会引领出新的模式,这也是构建理想老年社会的重要性。福利司推出了三个试点,对整个养老信息化道路有巨大的推进,重点项日、试点工程,在作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养老信息化之路的建设必将加速进行。
在推进养老信息化的过程中,主管部门也提出了一些要求。首先便是制定标准,标准先行,使得养老信息化建设有据可依。配合养老信息化发展需求,还需要养老信息化建设的指南,有了指南,会使得养老信息化道路走起来更有方向。
其次,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清华大学老年学研究中心共同开发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工具,以数据为主的服务模式已启动。根据老年人需求制定老年人照护服务的计划,以人为核心的服务。在实际的老人生活中,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需要看护和辅助。我们服务质量怎么样?老年人养老机构生活状况是更差了还是更好了?尤其是居家服务,是不是老人待在家里就是居家服务了?这些服务的质量都一定要有测评,由评估数据产生的质量指标和服务基点,对服务的改进是有客观依据的,非常重要。
利用评估的数据计算成本组合,到现在为止,每一个国家的老年人群都是成本巨大的、消耗社会资源的人群,如何用信息化的手段、数据优化资源配置是非常大的课题。所有的IT系统一定要知道数据要服务的不仅是老年人,更要为国家政策的制定、社会资源配置服务。统一的平台下要互联互通,要形成数据的重组,真正提炼出为政府来制定政策的依据。
养老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造福老龄社会
《智慧城市》:最后请您谈谈信息化之于社会老龄化的重要意义?
田兰宁:每个人的价值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含义,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相信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实现方式。手机现在就好像一个人工器官,由于身体能力的低下丢失了社会角色之后,长谷川敏彦先生退休三次也可以工作,他在家里工作,睿智的头脑、丰富的阅历被释放出来,这是信息技术时代给老年人带来的好处。信息技术会使老龄化社会更美好,当谈到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说人类进步了、长寿了,另一方面,现在是421的家庭结构,有这么大的社会负担,那么多的老人要养。信息技术可以使我们维持老年人的尊严,支持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提供生活的便利和照护。当然还有可穿戴技术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舒适。
大数据发展的挑战
目前大数据的发展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包括七大方面的挑战:业务部门没有清晰的大数据需求导致数据资产逐渐流失;企业内部数据孤岛严重,导致数据价值不能充分挖掘;数据可用性低,数据质量差,导致数据无法利用;数据相关管理技术和架构落后,导致不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安全能力和防范意识差,导致数据泄露;大数据人才缺乏导致大数据工作难以开展;大数据越开放越有价值,但缺乏大数据相关的政策法规,导致数据开放和隐私之间难以平衡,也难以更好的开放。
挑战一:业务部门没有清晰的大数据需求
很多企业业务部门不了解大数据,也不了解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和价值,因此难以提出大数据的准确需求。由于业务部门需求不清晰,大数据部门又是非盈利部门,企业决策层担心投入比较多的成本,导致了很多企业在搭建大数据部门时犹豫不决,或者很多企业都处于观望尝试的态度,从根本上影响了企业在大数据方向的发展,也阻碍了企业积累和挖掘自身的数据资产,甚至由于数据没有应用场景,删除很多有价值历史数据,导致企业数据资产流失。因此,这方面需要大数据从业者和专家一起,推动和分享大数据应用场景,让更多的业务人员了解大数据的价值。
挑战二:企业内部数据孤岛严重
企业启动大数据最重要的挑战是数据的碎片化。在很多企业中尤其是大型的企业,数据常常散落在不同部门,而且这些数据存在不同的数据仓库中,不同部门的数据技术也有可能不一样,这导致企业内部自己的数据都没法打通。如果不打通这些数据,大数据的价值则非常难挖掘。大数据需要不同数据的关联和整合才能更好的发挥理解客户和理解业务的优势。如何将不同部门的数据打通,并且实现技术和工具共享,才能更好的发挥企业大数据的价值。
挑战三:数据可用性低,数据质量差
很多中型以及大型企业,每时每刻也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但很多企业在大数据的预处理阶段很不重视,导致数据处理很不规范。大数据预处理阶段需要抽取数据把数据转化为方便处理的数据类型,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去噪,以提取有效的数据等操作。甚至很多企业在数据的上报就出现很多不规范不合理的情况。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企业的数据的可用性差,数据质量差,数据不准确。而大数据的意义不仅仅是要收集规模庞大的数据信息,还有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很好的预处理处理,才有可能让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人员从可用性高的大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Sybase的数据表明,高质量的数据的数据应用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商业表现,数据可用性提高10%,企业的业绩至少提升在10%以上。
挑战四:数据相关管理技术和架构
技术架构的挑战包含以下几方面:(1)传统的数据库部署不能处理TB级别的数据,快速增长的数据量超越了传统数据库的管理能力。如何构建分布式的数据仓库,并可以方便扩展大量的服务器成为很多传统企业的挑战;(2)很多企业采用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在设计的开始就没有考虑数据类别的多样性,尤其是对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兼容;(3)传统企业的数据库,对数据处理时间要求不高,这些数据的统计结果往往滞后一天或两天才能统计出来。但大数据需要实时处理数据,进行分钟级甚至是秒级计算。传统的数据库架构师缺乏实时数据处理的能力;(4)海量的数据需要很好的网络架构,需要强大的数据中心来支撑,数据中心的运维工作也将成为挑战。如何在保证数据稳定、支持高并发的同时,减少服务器的低负载情况,成为海量数据中心运维的一个重点工作。
挑战五:数据安全
网络化生活使得犯罪分子更容易获得关于人的信息,也有了更多不易被追踪和防范的犯罪手段,可能会出现更高明的骗局。如何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成为大数据时代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线数据越来越多,黑客犯罪的动机比以往都来的强烈,一些知名网站密码泄露、系统漏洞导致用户资料被盗等个人敏感信息泄露事件已经警醒我们,要加强大数据网络安全的建设。另外,大数据的不断增加,对数据存储的物理安全性要求会越来越高,从而对数据的多副本与容灾机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传统企业的数据安全令人担忧。
挑战六:大数据人才缺乏
大数据建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专业人员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大数据技术、懂管理、有大数据应用经验的大数据建设专业队伍。目前大数据相关人才的欠缺将阻碍大数据市场发展。据Gartner预测,到2015年,全球将新增440万个与大数据相关的工作岗位,且会有25%的组织设立首席数据官职位。大数据的相关职位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能够对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方面知识综合掌控。未来,大数据将会出现约100万的人才缺口,在各个行业大数据中高端人才都会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人才,涵盖了大数据的数据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数据架构师、大数据后台开发工程师、算法工程师等多个方向。因此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去培养和挖掘。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很多高校缺乏大数据,所以拥有大数据的企业应该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
挑战七:数据开放与隐私的权衡
在大数据应用日益重要的今天,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已经成为在数据大战中保持优势的关键。商业数据和个人数据的共享应用,不仅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由于政府、企业和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往往缺少统一规划,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形成了众多“信息孤岛”,而且受行政垄断和商业利益所限,数据开放程度较低,这给数据利用造成极大障碍。另外一个制约我国数据资源开放和共享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策法规不完善,大数据挖掘缺乏相应的立法。无法既保证共享又防止滥用。因此,建立一个良性发展的数据共享生态系统,是我国大数据发展需要迈过去的一道砍。同时,开放与隐私如何平衡,也是大数据开放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何在推动数据全面开放、应用和共享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公民、企业隐私,逐步加强隐私立法,将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重大挑战。
大数据发展趋势
虽然大数据仍在起步阶段,存在诸多挑战,但未来的发展依然非常乐观。大数据的发展呈现趋势:数据资源化,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大数据在更多的传统行业的企业管理落地;大数据和传统商业智能融合,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将涌现;数据将越来越开放,数据共享联盟将出现;大数据安全越来越受重视,大数据安全市场将愈发重要;大数据促进智慧城市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引擎;大数据将催生一批新的工作岗位和相应的专业;大数据在多方位改善我们的生活。
趋势一:数据资源化,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
随着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大数据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大数据在企业和社会层面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数据成为新的战略制高点,是大家抢夺的新焦点。《华尔街日报》在一份题为《大数据,大影响》的报告宣传,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资产类别,就像货币或黄金一样。Google、Facebook、亚马逊、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和360等企业正在运用大数据力量获得商业上更大的成功,并且金融和电信企业也在运用大数据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大数据将不断成为机构和企业的资产,成为提升机构和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趋势二:大数据在更多的传统行业的企业管理落地
一种新的技术往往在少数行业应用取得了好的效果,对其他行业就有强烈的示范效应。目前大数据在大型互联网企业已经得到较好的应用,其他行业的大数据尤其是电信和金融也逐渐在多种应用场景取得效果。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大数据作为一种从数据中创造新价值的工具,将会在许多行业的企业得到应用,带来广泛的社会价值。大数据将在帮助企业更好的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和潜在需求,更好的应用在业务运营智能监控、精细化企业运营、客户生命周期管理、精细化营销、经营分析和战略分析等方面。企业管理既有艺术也有科学,相信大数据在科学管理企业方面有更显著的促进,让更多拥抱大数据的企业实现智慧企业管理。
趋势三:大数据和传统商业智能融合,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将涌现
来自传统商业智能领域者将大数据当成一个新增的数据源,而大数据从业者则认为传统商业智能只是其领域中处理少量数据时的一种方法。大数据用户更希望能获得一种整体的解决方案,即不仅要能收集、处理和分析企业内部的业务数据,还希望能引入互联网上的网络浏览、微博、微信等非结构化数据。除此之外,还希望能结合移动设备的位置信息,这样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数据价值发展平台。毕竟,无论是大数据还是商业智能,目的都是为分析服务的,数据全面整合起来,更有利于发现新的商业机会,这就是大数据商业智能。同时,由于行业的差异性,很难研发出一套适用于各行业的大数据商业智能分析系统,因此,在一些规模较大的行业市场,大数据服务提供商将会以更加定制化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大数据服务。我们相信更多的大数据商业智能定制化解决方案将在电信、金融、零售等行业出现。
趋势四:数据将越来越开放,数据共享联盟将出现
大数据越关联越有价值,越开放越有价值。尤其是公共事业和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开放数据将越来越多。我们看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政府都在政府和公共事业上的数据做出努力。而国内的一些城市和部门也在逐渐开展数据开放的工作。比如北京市在2012年就开始试运行政务数据资源网,在2013年年底正式开放;上海在2012年启动了政府数据资源开放试点工作,数据涉及地理位置、交通、经济统计和资格资质等数据;2014年,贵州省也加入数据开放之列,10月份云上贵州正式上线。对于不同的行业,数据越共享也是越有价值。如果每一个医院想获得更多病情特征库以及药效信息,那么就需要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医疗信息共享,从而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分析,获取更大的价值。我们相信数据会呈现一种共享的趋势,不同领域的数据联盟将出现。
趋势五:大数据安全越来越受重视,大数据安全市场将愈发重要
随着数据的价值的越来越重要,大数据的安全稳定也将会逐渐被重视。网络和数字化生活也使得犯罪的分子更容易获取关于他人的信息,也有更多的骗术和犯罪手段出现,所以,在大数据时代,无论对于数据本身的保护,还是对于由数据而演变的一些信息的安全,对大数据分析有较高要求的企业将至关重要。大数据安全是跟大数据业务相对应的,与传统安全相比,大数据安全的最大区别是安全厂商在思考安全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进行业务分析,并且找出针对大数据的业务的威胁,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对于数据存储这个场景,目前很多企业采用开源软件如Hadoop技术来解决大数据问题,由于其开源性,但是其安全问题也是突出的。因此,市场需要更多专业的安全厂商针对不同的大数据安全问题来提供专业的服务。
趋势六:大数据促进智慧城市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引擎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人口聚集给城市带来了交通、医疗、建筑等各方面的压力,需要城市能够更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和调配,而智慧城市正是城市治理转型的最优解决方案。智慧城市是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能力、全面感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高效的政府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智慧城市相对于之前数字城市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了智慧的处理。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是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其核心是引入了大数据处理技术。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智慧引擎。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管等,都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的智慧城市应用领域。
趋势七:大数据将催生一批新的工作岗位和相应的专业
一个新行业的出现,必将在工作职位方面有新的需求,大数据的出现也将推出一批新的就业岗位,例如,大数据分析师、数据管理专家、大数据算法工程师、数据产品经理等等。具有有丰富经验的数据分析人才将成为稀缺的资源,数据驱动型工作将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而由于有强烈的市场需求,高校也将逐步开设大数据相关的专业,以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企业也将和高校紧密合作,协助高校联合培养大数据人才。如2014年,IBM全面推进与高校在大数据领域的合作,引入强大的研发团队和业务伙伴,推动“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的面向行业产学研创新合作以及系统化知识体系建设和高价值人才培养,建设符合中国教学特色及人才需求的大数据相关学分课程,为未来建设特色专业方向做准备。
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和“宽带中国”工程的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正在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
首都经济增长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低投入、高产出、高带动的特点。根据国外一些学者的统计测算,信息基础设施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给美国和英国分别带来1.54和2.04个百分点的增长。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2001-2008年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测算,保守估计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9%左右。事实上,想要完全计算出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对整个经济影响的确切数据是不太可能的,因为除了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还体现在对产业转型的推动和城市经营效率的提升上。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互联产业发展。近年来,首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外需内需相继走弱、经济十分不景气的形势下,占北京市三产比重12%左右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逆势增长,2009-2011年分别增长14.5%、16.5%和22.9%,有力促进了首都经济的稳定增长。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带动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比如,优酷视频公司2005年底在北京东直门成立,7年间融资从300万美元暴增到2012年的10亿美元,2010年12月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近三年营业收入保持150%左右的高增长,目前已经跻身全球互联网TOP20。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现有产业优化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信息化本身就是通过提高技术要素投入,减少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消耗,有助于推进产业融合,创新产业业态,提高劳动生产率。近年来,美国基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力打造第四产业“智慧产业”,依靠技术革新大幅提升制造业效率,改变了制造业对用工需求的依赖,涌现出苹果手机等一大批“智慧企业”,近十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增长51%、用工量下降28%,2011年制造业总产值高达41万亿人民币,实现十年来最高水平,超过中国三分之一,有力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建设。通过对金融资源流动的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进步,地理禀赋条件在金融聚集中的作用渐弱,相反,代表信息生产、收集和传播源头的“信息腹地”或“信息中心”的主导作用却不断增强,一个城市能否成长为金融中心往往取决于其信息中心的发展程度。作为金融决策中心,北京市在金融信息服务方面具有其他省市不可比拟的优势,金融业是北京市服务业的第二大行业。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信息传输的质量和效率,能够进一步发挥首都金融优势,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建设。
信息化是提升城市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当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以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在交通、水资源、人口等领域的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提升城市管理的重要途径。比如,据IBM分析,实施智慧交通管理后,按照北京人均日均交通耗时70分钟,节约10%的交通耗时计算,每年可以带来15亿小时的乘车时间节约,带来的社会价值节约近400亿元。再比如,以北京2008年平均医疗费用计算,在各大医院建立统一联网的信息平台,实现双向转诊后,可以给全市带来年度医疗费用节约28.2亿元。还有,通过采取高精度的授时技术,实施电力监管信息系统,既能保障城市供电安全,又能大幅减少电网传输的不必要损耗。
信息化可以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据世界银行研究,2008年北京开展一种商业活动所花费的时间是37天,约为效率最高城市新加坡(4天)的9倍。通过比较发现,主要是因为新加坡大力推行电子政务,缩短行政事项审批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声誉。
当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提升计划,信息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产业发展、商务活动和市民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当前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
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从市里到区里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但由于信息化建设投资大多属于无形的或隐性的投资,不像“铁公基”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效果明显,因此一些区县、单位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热情不高,资金安排较少,重点工程项目中涉及信息化的比较少。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现象。目前还比较多地按照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来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在硬件建设方面,今年北京市宽带接入水平将普遍达到20M,已处于较高水平,但由于市民需求不足和资费过高等原因,使用率不高,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而在软件信息服务方面明显薄弱,特别是系统集成、数据库建设、信号处理等比较滞后,亟需发展。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前期统一规划。从北京移动和北京联通了解到,当前北京市无论是固定业务、网络业务,还是无线上网业务都存在布点接入的困难,直接原因是商品房或商务楼宇在开发建设阶段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将宽带线路接入,并且没有预留空间,建成后再接入网的难度较大。目前北京市场上宽带接入服务商达10多家,相互之间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不统一,还处于低层次的圈地划界竞争状态,市场竞争缺乏规范。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盈利模式亟待探索。智慧城市建设ICT(信息通讯技术)是基础,而行业应用是成功的关键。智慧北京规划已经提出了若干应用领域,但是目前已经运作的项目并不多。主要原因是盈利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信息化大多数是具有准公共服务概念的领域,如何让参与企业有盈利点,同时让用户降低进入门槛,是成功的难点。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
相关建议
完善信息产业支持政策。信息化最大的优势在于互联互通,北京市的信息基础资源十分丰富,关键是要加强整合,提高使用效益。作为首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要重点研究全市层面“三网”融合的整体推进战略,在更大范围鼓励竞争,推动资费下降,提高网络使用率。建议研究出台支持北京市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政策意见,完善电子商务企业补贴措施,在全市规划2-3个大型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推进电商企业集聚发展。
统筹商品房开发规划建设。建议由规划、建设、发改、信息化等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商品房和商务楼宇建设的信息化配置标准,进一步明确住宅及商住楼建设光纤宽带网络管线及相关设施的责任要求,在建设阶段确保接线入网到位,减少后期投入的重复建设成本。对承担准公共服务的网络运营商的投资给予适度补贴。
打造若干信息服务示范区。以苹果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终端的出现和广泛普及,加速了移动互联产业的发展,推高了企业和社会对信息服务的需求。针对新发展新需求,建议在北京市的重点商务区域如金融街、CBD、王府井、中关村核心区等,实现WIFI免费全覆盖,打造若干信息服务示范区,既提升优化区内商务环境,又扩大北京市建设“无线城市”的影响。
加大民生领域信息化试点力度。对于即将出台的居住证制度,不仅要关注其服务内容,更要从长远着眼,把居住证作为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应用工程,统筹起公共交通、社会保险、身份识别、银行结算等多种功能;进一步整合政府服务内容,增加市民主页服务项目,把一些日常缴费、证件办理申请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集中到市民主页,丰富其服务功能,把市民服务做实做好;着眼解决看病难问题,积极推进远程医疗试点,促进医疗信息化加速发展。
全世界目前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人口转变,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会对各国的社会经济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主要结合美国社会实际,分析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加剧这一趋势及其加剧的主要原因和带来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对美国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剧这一问题的建议。
一、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及其原因
(一)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
按照65岁以上老人占全部人口的7%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来计算,1990年美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2.3%,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0.7%。[2]而且2030年之前,低龄老龄人(65~74岁)仍将占美国老龄人口的多数,但2030年之后,75岁以上的老龄人将占老龄人的一半以上。到21世纪中叶,8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将更多。所以美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逐步变老的过程,而且这一形势会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多而变得更加严峻。
(二)美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美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主要原因在于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婴儿潮”时期除外)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
美国社会面临急剧老龄化还有一个原因,即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生育高峰期”(又称“婴儿潮”)一代人在未来几年中都将逐渐进入老龄人的行列。这一时期共有近8000万人出生,他们将加剧美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
二、美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养老保障面临更大压力
历史经验已表明,即使在富裕的工业化社会,一般的工薪劳动者也无法在一生中挣得足够的收入,以维持其漫长的退休生活之需。[3]所以大部分老龄人在个人、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就需要由国家、政府、单位等组织的社会养老帮助。美国的社会安全福利金是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1935年美国的《社会安全法案》及其以后的许多修正案所规定的。此法案规定老年人65岁退休时,可以从联邦政府领取全额的社会安全福利金,其家属也可以得到适当的补助。其数额是根据领取者历年缴税的情况、过去工资收入多寡等来规定的。
总体来说,为了应对美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美国实行了比较完善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老年人的社会权益和社会稳定。但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减少,美国社会养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支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也会加大。以社会安全福利金为例,社会安全福利金的来源,完全是由全社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的积资形成的,此制度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来实施。在二战结束时,此种社会安全制度刚刚建立10年,当时平均42个劳动力在为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支付养老金;现在则变成了3个劳动力为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支付养老金,预计到2030年将只有2个劳动力在养活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
同时,社会安全制度对老年人的补助数额是根据领取者历年缴税的情况、过去工资收入多寡等来规定的。所以工作期间低收入的工人退休后依然会面临贫困问题。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一矛盾也会更为突出。
(二)医疗体系面临新的考验
由于年龄的增长,老龄人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扰,综合健康水平较之其他年龄段人群大大降低,所以医疗问题至关重要。美国老年人的医疗保险除了私人医疗保险或集体医疗保险外,主要是政府1965年实行的政府医疗保险方案(Medicare)和政府医疗补助方案(Medicaid)。政府医疗保险是为65岁以上或者不到65岁但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人设计的,政府医疗补助方案是为低收入者和残疾人提供医疗支持的项目。
20世纪90年代,联邦预算中有1/3用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全国医疗支出中,用于老年人的占1/3。如果老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有资格享受老年人医疗服务的人员就会增加,这就必然会加大政府这一计划的开支。尤其是到2011年,“婴儿潮”一代中最年老的一批已年满65岁,到了享受国家医疗服务的年龄,其他人也将陆续达到这一年龄,需要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中来,这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都会发生改变,他们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态度也会不同,很多老人内心的孤独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等都会逐步加剧。所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值得关注。
(三)老龄化冲击美国传统的年龄价值观
老年人除了疾病增多之外,还面临着另一大健康风险,即失能。老年人会逐步丧失工作能力,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而美国传统的年龄价值观对老年人的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美国社会从传统上是一个崇尚青春、崇尚活力的社会。社会舆论和美国价值标准普遍把老龄人打入另册,认为他们是健康欠佳,生活贫困,无用却给社会增加负担的一群人,对老龄人的歧视甚至虐待成了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4]
随着美国老年人数的增加,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以及老龄压力集团的崛起,美国传统的年龄价值观将遭到冲击;对老龄人的社会认同,老龄人的合法权益、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问题也应得到进一步的关注。
三、应对逐步加剧的美国人口老龄化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树立社会共识,正视老龄人的群体特征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老龄观。崇尚年轻固然没有错,但逐渐变老是人人都会面对的一个必经阶段。而且老年人曾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当代的年轻人铺平了道路,所以社会应该充分肯定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要理性地看待老年人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服务需求,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政府部门也应该做好有关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老龄化社会道德风尚。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只要思想重视,积极应对,措施得当,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二)推行积极的老龄化政策
首先,健全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对策。为应对逐步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美国政府部门应该立即着手对社会保障制度和国家医疗体系进行改革,要逐步加大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充实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加大国家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消除老年人的贫困问题,特别是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医疗体系还应该纳入更多老年医学专业医师及护理人员,并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老年医学护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如为了应对养老院费用昂贵的情况,美国老年护理行业已开始提供上门服务,方便那些愿意呆在自己家里的老年人。他们派出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到老年人家中帮助完成日常事务,协助老年人进行各种保持头脑活跃的活动。
其次,政府应该大力开展全国性的家庭宣传计划,让更多的普通美国家庭也参与进来,为照顾家庭中的老人做好准备,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起来。同时政府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老年事业的发展。
第三,政府应该大力加强对老年人的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推进各项有益于老年人健康的文体活动;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开展各种心理咨询,帮助老年人确立合理的心理期望值,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使老年人顺利度过迈入老龄这一转折期。
(三)充分发掘老年人潜力,挖掘老龄资源
美国渐渐增多的老年人的确为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同时老年群体是蕴藏着技能、经验、智慧的人才宝库,蕴藏着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可以在决策、参谋、科技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伴随着新世纪科技教育的大力发展,人寿命的延长,众多的老年人通过老年大学等方式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身体状况良好,能够并且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可以有更多机会为社会作出比以往更大的贡献。
所以,挖掘老年人潜能,开发老年人才资源,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可以减轻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压力。政府和全社会各行业应根据老年人的愿望、希望和能力,努力创造出各种条件,使得他们参与到社会发展当中,更好地融入社会,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使得他们活得更有意义,有价值。同时应该加强立法,消除年龄歧视,禁止虐待老人行为,禁止歧视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老年人自身也应该保持积极、年轻的心态,尽自己的所能来解决养老问题,同时可以为社会、为后代做出贡献。
四、结语
自然规律不可逆转,今天的青年人就是明天的老年人。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所以美国政府、社会和老年人群体都应该正确认识、客观面对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化意识和养老意识,支持老龄事业的发展。应该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从价值观念、保障制度、社会舆论、老龄资源等各方面共同着手来从容应对、合理解决美国逐步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参考文献】
[1]佟新.人口社会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59.
[2]江涌.国际实现和谐社会的经验与启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235.
【关键词】中小城市 政府 信息化 城市管理
中小城市在支撑国家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层面承担着关键作用。一方面可以获得大城市的资源辐射,获得人才、知识以及信息的注入。另一方面也要承担向乡镇村一级的智力输出。而在这一进一出的智力流动过程中,政府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起着“高速公路”的重要传播作用。中小城市必须在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行政执法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探索建立中小城市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配合政府宏观政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破解城市管理的体制障碍,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1]。本文主要以城市管理软件以及基于SOA构架的的信息化应用集成技术为支撑,探讨了如何构建以城市综合管理职能提升为目的,以先进技术手段为支撑的新型城市管理工作模式。
一、中小城市政府信息化建设技术集成思路
城市信息化的关键是要具备完善的基础信息库,完成信息整合,建立中心数据库。整体的技术思路在于通过应用支撑平台,统一用户系统、应用管理系统、权限系统、单点登陆系统、统一报表系统及数据交互系统等。在应用支撑平台上构建中小城市信息化综合管理服务,如GPS服务中心,大屏幕指挥中心,呼叫中心,智能管控指挥中心以及监督中心等。在整体的信息化应用平台上依托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运维管理方案。
基于中小城市政府信息化管理平台从实现手段上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服务资源的集成,通过集成实现城市信息化的一体化管理。集成实物流转的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办事系统、集成呼叫中心系统及其后台管理,集成政府内部OA系统和业务办公系统,集成城镇电子社区、电子医疗和电子商务系统,集成城市管理系统、智能管控系统,集成上一级政府门户网站等。电子政务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电子政务的核心社会价值就在于支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2]。而集成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中小城市电子政务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政府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
而要实现上述的技术集成并非易事,一方面要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另一方面还要有先进的集成技术。而SOA架构体系为实现止述目的提供了关键保障。SOA是一种IT体系结构样式,支持将业务作为链接服务或可重复业务任务进行集成,可在需要时通过网络访问这些服务和任务。
二、中小城市政府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内容
中小城市政府信息化管理必须依靠基于SOA架构的信息化集成技术,构建通用的城市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各个行业的单位在这个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实现城市各类信息的集成和高效率的运行与管理。
(一)整合和完善OA系统。面向办公业务的OA系统是以公文处理、信息管理和内部事务管理为核心。 主要有公文管理、督查管理、档案管理、政务信息、内部事务、值班管理、会议管理、辅助决策、公用信息、系统管理等。
(二)整合和完善网站群。面向办公业务的OA系统是以公文处理、信息管理和内部事务管理为核心。 主要有公文管理、督查管理、档案管理、政务信息、内部事务、值班管理、会议管理、辅助决策、公用信息、系统管理等。
(三)建立大屏幕指挥中心。大屏幕指挥系统是城市“智慧城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信息实时监控,便于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和各级领导了解城市智能化管理的状况,通过大屏幕直观地掌握各个区域的城市部件(事件)信息、业务办理信息、综合评价信息等全局情况及信息采集员、部件等个体的情况。
(四)构建一体化呼叫中心。呼叫中心是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重要平台,是政府部门与市民沟通的桥梁,是收集城管问题和建议的重要渠道,承担了数字城管受理热线的服务功能;呼叫中心系统也是“智慧城管”平台的重要指挥调度通信平台,承载了信息采集员、相关业务单位的联络、数据传输和工作调度的服务功能。
(五)构建无线数据采集系统。无线数据采集系统是为信息采集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而研发的。信息采集员使用相应功能的信息采集器在所划分的区域内巡查,将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的相关信息报送到监督中心,同时接受区监督中心和领导的工作派遣与调度。
(六)监督受理子系统。受理来自信息采集员上报、公众举报和视频监控员上报的城市管理问题,对问题进行审核、记录,立案后传递给指挥中心。“监督受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即实现问题受理、登记、立案、定位和转发等功能。
(七)执法智能管控平台。总体目标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共享部分数字城管(市级)平台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镇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统一应用平台,实现视频监控、GPS、GIS、巡查、处理、监督六位一体,促进本地城市管理高效处置和解决机制,在城市应用处理、综合服务发挥重要作用。
三、预计应用实践成效
网络数字监控是通过把摄像头摄取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再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使网络内的计算机都成为监控终端,不受地域环境的限制。从城市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的实现形式来看,要通过基于数字网络远程视频监控终端,将监控范围内所需的视频、音频、数据以数字形式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存储和共享,及时获得关于监控现场实时、准确、具体、直观的资料,为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和政府应急处理能力提供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手段。通过远程网络系统,建立集门户,应用,执法,监督为一体的统一平台,建立和建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城市综合执法中心,应急维稳中心,数字城管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等,从而实现城市信息化综合管理的基础平台保障。信息化中小城市项目要着眼与大综合和扩权强镇的思想,以打造”信息小城镇,数字小城镇,平安小城镇,智慧小城镇”为宗旨,以量化任务,量化考核为手段,实现镇村信息公开,执法管理全天候,管控零遗漏新模式。
四、结束语
SOA的技术属性和政府综合信息化管理的宗旨十分吻合,使用SOA架构实现政府综合信息化管理将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我国政府信息化管理经历了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工程等几个阶段,开始步入城市信息化综合管理的发展期。构建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城市综合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将是我国政府下一阶段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74-80.DOI:103969/
关键词:社会转型 医患纠纷 角色适应
引言
随着社会结构转型进入加速期,以及医疗体制改革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等各种社会因素影响,医患纠纷事件时有发生,与医疗相关的问题的投诉不断增加。大量的医患纠纷给医疗机构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了其日常工作的运转。然而,处于医患关系中的特殊人群――护士群体则在这个社会转型的转角处面临着如何应对以及怎样适应新的角色要求的问题。在医患关系中,护士群体在医生和患者之间所处的位置是极其微妙的,其作用不可小视。他们犹如医生和患者家庭之间的桥梁。本文将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从护士群体在新时期的角色适应出发,以期达到厘清医患纠纷过程中护士群体的角色定位问题。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医患纠纷分析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内容和特质
当下所经历的社会体制转型始于改革开放,它是由过去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力量强调分配公平,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微小,社会保障的功能被整合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中,社会保障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农村主要依靠以社队经济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加以承担,而城市则主要依靠企事业“单位保障制”。[1]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医疗保障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种模式主要依托于“单位制”。凡是处于单位制中的成员,其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医疗保障覆盖率的差别体现于城乡之间的“剪刀差”现象,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十分薄弱,城市中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则享有垄断的医疗服务。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结构特质主要突出国家力量的介入与控制。因此,医疗资源和服务的分配主要依靠国家力量,而不是市场法则。与以往的医疗保障制度相比,改革开放后,新的医疗保障制度突出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随着“单位制”的坚冰被打破,社会成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地享受医疗服务,国家不会负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也逐渐改善,城乡之间的医疗差别逐年缩小。在现有社会结构下运行的医疗保障制度可以有效地分配医疗资源,但在市场化的前提下,由于转型时期制度衔接的不完善,这就容易造成一些医患纠纷和医疗问题。
(二)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以及过程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医患纠纷愈来愈突出,它的产生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现行政策方面,国家卫生部虽然制定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法规、政策,但对于医疗事故以外的其他纠纷处理未见明文。由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个别患者及其家属则乘虚而入,甚至无理纠缠医院。同时,正是由于医疗法规的尚未完善,在处理医疗纠纷中不断暴露出的一些缺陷和矛盾,让一些人钻了空子,引起了社会误解,无形中增加了纠纷的发生几率;此外,医院在行政管理方面存在“花钱买安”的思想,由于制度建设上的不力,这导致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进的医疗需求。少数医院在日常工作管理上存在着混乱无序等问题,这也易于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以医务人员的角度来看,部分医务人员的素质不高(包括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医德医风等),少数医务人员不认真执行医疗规章制度,违反医疗技术常规操作,工作中不细心、不严谨,或者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以及旧的诊疗观念的影响和人文关怀的缺乏都会导致在诊疗和护理中出现差错;诚然,从患者方面考虑,一些病人维权意识增强但法律知识薄弱,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患病后,病人希望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技术、最优良的医疗服务,一旦医疗质量及服务水平达不到预期要求,这就易于引发纠纷;以媒体等第三方的角度考量,新闻媒体的介入,对医疗工作起到了有力的监督作用,这能够促进医务工作的改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护士群体的角色扮演
(一)角色理论对于护士群体的解释
任何一种社会角色都会有与之相呼应的一整套的行为模式。既包括这种角色赋予其的权利,也包含作为这一角色应当履行的各项义务。作为医院中的护士角色,他们首先要遵循自己的职业准则,秉承关爱病人的理念践行一系列的护理工作。护士可以要求病人听从他们的要求,按时服药,合理安排饮食,不要有违背医嘱的行为;当然,护士也要受到院方和患方的监督,要做到这一角色要求的关心爱护病人,按时换药打针,工作细心负责等一系列工作规范。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会有这样一整套的符合各自角色要求的行为范式,符合职业要求的行为是被人们所期待和认可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医患纠纷中常常有患方抱怨护士的护理工作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其非常明显的原因就是因为部分护士人员没有按照这一群体的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在行事。
(二)护士群体本身的职业特点和社会地位
随着当今经济和信息技术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社会对护士群体的职业要求势必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作为护士,这一职业本身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配合精神、规范的程序性和高度的专业性。
此外,当护士群体处于工作中时,他们的外部社会环境是需要改善的,社会中的其他成员对于护士职业的认同是极其重要的。只有社会成员将某一职业(护士职业)纳入到他们的认同范围中,这种职业才能够获得持久的正面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在于对于某一职业的长期关注和支撑,这使得这一职业处于社会的关注点之内以获得未来的社会资源。更多的社会成员对于护士执业的认同和推崇,这能够为以后护士群体的人力资源的供应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这也为社会成员对于医患纠纷的问题有一种重视的心理,对于护理工作多了几分社会宽容和理解。可见,整体的社会价值观对于护士群体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认同是十分重要的。
三、医患纠纷带来的护士角色冲突
(一)医患纠纷对护士群体的影响
在医患纠纷发生的过程中,护士群体的工作可能受到或多或少的干扰。就护士个体而言,大部分护士是女性群体,这使得她们在纠纷中成为不良情绪宣泄的对象。加之,她们要进行患者的正常护理工作,面对家属的抱怨与不理解,这些都会对护士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甚至于降低自我的职业认同度。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医患纠纷使得社会中的媒体或者其他群体增强了对护士群体的关注度,这会使得医患纠纷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利于社会资源倾向于医务机构以解决医务矛盾,有利于护士群体的工作压力的缓解,有利于社会成员更加理解护士群体的工作的特殊性。
基于外部社会环境的改变,护士群体的角色要求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只有及时地调整自我的角色要求,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够适应新的医疗环境。
(1)护士群体应加强业务流程的熟悉程度,增强服务观念。大多数病人及其家属如果通过护士的介绍而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这就会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他们陌生感。
(2)护士群体应加强心理学等学科常识的学习和应用。患者在患病期间的心理状态是不稳定和脆弱的,护士群体如果能及时地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及时地疏导患者配合治疗,这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3)护士群体应及时地与医生和患者沟通。处于两者之间的护士群体,若能及时地将信息与医生和患者沟通,这会增强医生和患者之间信任感,将医患纠纷遏止在萌芽状态,有利于医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护士群体自身的角色矛盾
医患纠纷的发生使得护士群体对自身的职业能力产生了怀疑。在严重的医闹事件中,和病人接触最多的护士往往成了医患纠纷中的受害者,轻则被辱骂,重则被殴打。也是因为大多数的护士是年轻的女性,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伤害。当发生事件这些之后,护士们会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产生严重的怀疑甚至否定,护士们不再将自己的职业看成是崇高的、不再认为自己是美丽的白衣天使,甚至会否定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更换职业的想法。
可见,医患纠纷对于医疗机构的组织稳定性的影响是很大的。护士群体作为医院人员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医务工作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价值多元化,时刻冲击着他们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感。这需要护士群体不断地调适以适应目前的社会转型。
四、在医患纠纷过程中,护士群体如何调适
(一)整体的社会环境角度
护士群体在医患纠纷过程中所进行的调适,不仅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撑,更需要个人自身条件的完善。从社会外部环境的角度看,社会环境应对于护士群体有个宽容、理解的氛围,这对于他们工作的开展有着正面的意义。社会价值观对于护士工作的认同,使得他们受到社会的尊重。那么,护士群体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得到强化,日常的繁琐工作就会得以顺利进行。整体的社会环境是某个职业良好声誉的土壤,这就意味着社会价值观、认同度对于护士群体的重要性。护士作为个体,每当面对社会交往和互动时,应该遵守自身的职业准则,自觉维护和保持良好的社会认同,才能在匿名性的社会氛围中争取一份理解和信任。
从医院的角度来看,医院领导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关心护士群体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对于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些许纰漏,医院应组织人员认真排查,并及时了解一线医护工作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将隐患排除。此外,院方可以组织医护人员模拟演练医患纠纷,以应对突发的事件,增强安全意识。就护士群体来说,护士之间应加强工作交流,互帮互助,以应对以后可能发生的医患纠纷,使得纠纷对于群体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不仅如此,护士群体更重要的是,要熟悉自身的工作流程,熟练掌握工作业务,使护理工作做到符合规范化、人性化和合理化。
(二)从国家和第三方的角度
国家医疗主管部门应及时地就医患纠纷展开调查,对于在医疗第一线工作的护士群体,应定期地组织进行业务指导和心理课程的学习。在医疗新环境的形势下,医疗主管部门应及时解决护士群体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设立专门的主管机构协调和处理医患纠纷。从媒体的角度看,媒体掌握着社会话语权,应为医疗环境营造良好的话语氛围。对于工作突出和先进的护理人员,媒体可专门报道他们的事迹。此外,各医院机构也可设立新闻或宣传机构,及时地向患者提供医方的信息,尽可能地消除患者与医院之间的误解和纠纷。
(三)个人的调适
除以上的外部环境支撑外,护士自身应该加强心理学等学科的学习,将科学排解不良情绪的常识运用于实践之中,这样既帮助了患者早日康复,又使得自己的身心处于健康的状态,利于医护工作的正常开展。护士工作的对象是患者,他们在患病期间,心理和生理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护士应细心照顾患者,及时地与他们沟通,消除医院与患者之间的误解,达到信息的对称交流。
此外,护士群体也应当增强法律意识,在突发的医患纠纷中,适当地保护自身,以免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除法律常识的学习,护士应学习医务社会工作的常识,充分地在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技巧,使得患者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配合医院治疗,努力创造出和谐的就医氛围。
结语
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医患纠纷时有发生。护士群体作为医院人员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的医务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社会结构的转变使得他们在医患纠纷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调整自身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角色的定位,以达到适应新的医务环境,以更加全身心地状态投入到医护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梁鸿.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保障特点与贡献.
japop.省略/popinfo/pop_docrkxx.nsf/v_rkbl/8316D685CA4A3D7A48256B2D002456D2
[2][美]谢弗.社会学与生活(插图修订第九版)[M].群 房智慧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段功香、张平、王蓉.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与分析[J].当代护士,2006.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从深层次寻找改革突破口
《检察风云》: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处于一个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的“复杂的改革期”,无疑需要从深层次去寻找改革突围的关键环节和突破口。在您看来,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能否持续的最大危险是什么?
竹立家:我一直以为,中国经济发展能不能持续的最大危险,在于五个具有颠覆性的社会问题,即:贫富分化问题、三农问题、腐败和特权腐败问题、失业问题、社会诚信问题。这五大问题,既是未来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稳定的“燃点”问题,也是我们的“改革顶层设计”要重点关注的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中国改革突围”的关键环节和突破口。只有这五大问题从制度安排上得到根本解决,我们才能获得一个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制度平台,也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问题,让民众满意和具有幸福感。
《检察风云》:确实如您所言,没有价值内涵和制度保证的经济增长,其结果很有可能造就一个“失败的社会”,这就犹如一辆快速行驶在路基不实轨道上的高速列车,出轨是迟早的事。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想要再创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关键的制度前提是什么?
竹立家:习惯上,我们把那些匪夷所思的事称为“奇迹”。而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则是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我们正确的改革策略和民众积极性充分调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在我们的“政策设计”之中,并没多少“奇迹”可言。我们的改革与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的过程,或者是体制自我完善过程,这一过程还正在“持续之中”。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为未来三十年描绘了蓝图。中国经济能不能持续发展,续写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除了从经济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消除一些生产要素方面约束以外,关键的制度前提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的速度,使相对滞后的社会体制和政治行政体制尽快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为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创造较为完善的制度环境。
《检察风云》:正如您前面所讲,现在GDP总量的增长,似乎并没有引出民众幸福感的显著增强,甚至2009年以来“国进民退”成为了国内颇受争议的现象。因此,有学者认为,由于国有企业是行政部门的一个衍生品,垄断利益背后往往是行政力量和部门利益,而行政部门的权力又不受约束,那么所谓“国进民退”,究其本质而言是“官进民退”,似乎与“藏富于民”这样的现代文明价值观及“共同富裕”这样的社会价值目标渐行渐远。
竹立家:你这里其实提到了一个本质上的“政治哲学”命题:“民富国强”或“国富民强”。虽然哲学近些年有些失落,我们已经习惯了用“经济思维”而不是“哲学思维”,但对“民富国强”或“国富民强”这一命题的深度思考必须深入哲学层面,即从“人类文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进行思考。
政治哲学主要研究“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或一个政府的合法性,一个国家的强盛,主要体现为社会资源与价值在社会公众之间得到了合理公平的分配。社会公正不公正,民众满意不满意,从哲学角度看,从社会基本价值角度看,最根本的还是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我们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是“民强”,民生幸福与社会公正相关联,而尊严则直接体现了民众在社会现实中基本权利的实现。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建成一个强国的基础是民众的富裕安康以及基本权利和幸福生活的实现,也就是目前一直强调的民主政治和“民生建设”。国家强大不强大,表现为三个基本方面:一是有一个公正的制度体系;二是有一套稳定合理的价值体系;三是社会财富的持续增长。而这三者最终都为全社会“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服务。
《检察风云》:是不是只有当“民权”和“产权”受制度和法律保护,才可能实现“民富国强”?
竹立家:是的。如果国家富裕了,而社会的大多数人没有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没有真正实现“民富”,或造成社会“贫富差距”的持续拉大,结果就会消解社会信任、消解社会凝聚力、消解“制度的优越性”、稀释和颠覆我们社会所崇奉的价值和理想,那么“国强”就是一句空话,甚至经济发展的成果或国家财富也会逐渐流失掉。
没有“民富”和“民强”,就没有“国强”,即使国家富裕了,但财富分配不公,或财富集中在少数特权阶层手中,而民众没有参与权和表达权,那么,结果就是国家失去向心力,社会就会一盘散沙,民族就没了凝聚力。
改革成果取决于社会良心
《检察风云》:如此看来,只有拥有一个公正合理、公众认同的价值制度体系,“民富”才有可能实现,“国强”也才有坚实的、可持续性的基础。“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历史的经验教训带来了前车之鉴。
竹立家:是这样的。从目前来看,有两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一是中国人均GDP还排在世界100位之后,这说明我们的人均富裕程度还不如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按平均数来看还谈不上“民富”;二是在“民不富”的情况下社会的不公正状况还在扩大,贫富差距继续拉大,这一状况发展的逻辑结果必然是社会矛盾和社会对立的加剧,社会诚信的流失,可能出现社会不稳定和“发展成果”的重新丧失。仅就一些常见的统计资料来看,我们就知道社会贫富差距和分配不公到了何种程度,知道社会不稳定产生的根本原因,也知道为什么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具有紧迫性。
《检察风云》:倘若政府不能驾驭具体的部门,而部门权力又打着“国家利益”的旗号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日益坚固的部门利益就会成为改革深化的巨大障碍,也会给社会的公正与安定埋下隐患。以社会保障体系为例,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方案里对建立新的社保体系做出了框架性设计,但某些部门至今采取消极甚至抵制的态度,使该方案因国有企业老职工“空账户”补偿问题未获解决而未能实现。在您看来,遏制部门利益,防止改革目标在实践中“南辕北辙”,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实现包容性发展与民富国强,制度改革的关键应该从哪里切入?
竹立家:实现民富与国强的和谐发展,必须从社会价值或公共价值的高度进行思考。只有用一系列民主的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切实保证民众的基本政治参与权,才能真正保证实现民强民富,也才能真正把我们社会的基本价值在制度上落到实处。因此,为了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真正实现“包容性发展”和民富国强,我认为,关键的制度改革切入点是进行公共政策制定体制改革。
首先,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公共政策特别是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透明和程序民主,使社会公众对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政策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根本上落实民利;其次,要从制度上确保新闻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使媒体监督成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重要的民主手段;同时,还要切实发挥各级人大和政协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下决心逐步实现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制、专业化、常任制,使地方各级人大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能切实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减少公共政策的失误和政策浪费,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
《检察风云》:如您所说,在关于改革的话语体系中,“公共价值”和民利都是绕不开的话题。但目前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某些人的制度优越感(所谓“中国模式”);二是“稳增长”过程中行政权力的强化。殊不知,建设一样东西很难、破坏一样东西很容易,民主法治已有倒退迹象。
竹立家:有必要通过公共政策维护和创造公共价值,维护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消解社会矛盾和问题,发挥和创新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最终实现“民主、民生、公正、和谐”的发展目标。
2012年,在微风送爽的金秋十月,我再一次踏上了赴祖国宝岛台湾访学的旅程,而且是率领四位博士老师共同前往。这一次主要是接受台湾大学生命教育研发育成中心主任孙效智先生之邀,参加由该中心、静宜大学、台湾生命教育学会于10月18日到22日主办的第八届生命教育学术研讨会,其主题是“自主灵性与大学生命教育”。
2004年12月26日,在距离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160公里的印度洋,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这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排名第五的超强大地震。由此引发了大海啸,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大灾难中,遇难者超过30万人。真是生死事大呀!无论是在大自然面前,还是在人为的灾难面前,人类的生命都是非常脆弱的,如何正确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发展生命、辉煌生命,是现代社会、现代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生命教育在1968年发端于美国,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了。现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在开展生命教育,而我国的港、台地区的生命教育事业发展比较快;在中国大陆,据不完全统计也有24个省市、数万所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生命教育的工作。我们这一次赴台,首先是一次“生命教育研习之旅”,去学习和考察台湾生命教育的现状;又因为中国大陆的生命教育基本上是从台湾引入的,所以,我们一行五人的代表团去参加台湾大学的生命教育的学术会议,也可以称之为“生命教育的寻根之旅”。
傍晚,我们下榻在台北的福华会馆,门前兀然矗立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博学、慎思、笃志、力行”八个字,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由此扩散开来。
10月19日,“自主灵性与大学生命教育”研讨会在台湾大学正式开幕。首先由静宜大学唐传义校长致辞,他的讲话朴素无华:人生真正的工作是做人,人的心灵应该摆脱竞争。然后,由中国医药大学黄荣村校长主持,第一个上场的是这次会议的主办人孙效智教授。
台湾大学生命教育研发育成中心主任孙先生早年学的是理工,后赴德国主修伦理学,当过台湾大学哲学系的主任,现已离职专门投身于生命教育,他是台湾生命教育的顶层设计者。受台湾教育部门的委托,他组织相关人员、成立相关机构,全力推动生命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务的发展,特别是推动生命教育进学校成为选修课,同时致力于培养生命教育的师资。他在大会的演讲题目是《大学生命教育推动理念与愿景》。他认为:谈论大学生命教育的学者大都指出,“当代大学生之生命困顿主要表现在生命价值的缺失与生活意义的迷惘”。不过,这种说法里头却有一种混淆,而且也容易引人误会,仿佛只有不太成熟而又在太过富裕环境下成长的青年学子才有生命意义失落与人生目标虚无的问题。孙先生又指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人与小人之区别,不在年纪,而在于生命厚薄以及由之展现出来的慈悲、智慧与德行之高低。依此,一个人进入大学,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高深的专门知识,而在于学为“大人”,从而展开探索人生、发展自我、提升智慧、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遗憾的是,今之大学,更像是高级职能培训所,而非体现大人之学的学府。大学里着重专门知识的培养,轻忽生命智慧的启发。即连专门知识的教育也随着学科的分化而日趋片段化与密闭化,从而不再能提供整全统合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此外,重理工轻人文的结果是,自然科学及以自然科学为典范的经验科学蔚为主流,学术文化变得急功近利、重物轻人,大学里重视know how,忽视knowwhy;重视看得见的经验事物,忽视看不见的精神价值。影响所及,学生忽略人生意义与方向的探索,陷溺于各种欲望的桎梏,导致人生观的空洞模糊与价值观的扭曲肤浅。生命实践上则变得只关心现实,缺乏理想;注重专业,轻忽做人;对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事物取巧钻营,却对死之将至毫不在意而醉生梦死。他强调,生命课题的探索、追寻与实践是一辈子的功课。教师也需要在生命课题的安顿和生命智慧的修养上终身学习。而且,教师不自我转化,又如何能带动学生转化?孙教授再从人生三问出发,即“人为何而活?应如何生活?如何能活出应活出的生命?”从知到行来架构生命教育体系。而且,生命教育应该是志业而不仅仅是事业;教师不仅要教养,重要的是存养。从孙教授的发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一个真诚的学者对生命教育的执着与热爱,他坚持的是从理论学科的角度、从培养“大人之学”的视野来推展生命教育,并对我认为的应该从“生命困顿”出发展开生命教育的思路提出了异议和温和的批评。
孙先生讲完之后,由我上台演讲40分钟,我以《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为题,认为:考之六十多年生命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得知,学校生命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就是在促进学生“知识增加”的同时培育学生的“生命成长”。中国的教育在抓学生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方面非常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方面非常不够,漠视生命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我们的老师必须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成长中,有无生存的技巧和生活的能力?有无感恩之心?有无团队精神?有无善良、勇敢、仁爱、责任、诚信等品质?应该说,许多学生在这些方面非常欠缺,表现为:目前部分学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如:众多学生人生方向与目标不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难觅,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导致其生存质量低下;又有许多学生往往只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感觉,淡化了生命的意识,有关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精神生命的求取等皆隐而不显,此可统称为“生命的困顿”,轻则陷入了郁闷、无聊、纠结、“活得很累”;严重者则发展到网瘾、自闭、斗殴、自残;再严重者就沦入到吸毒、性乱、自杀、伤害他人的种种困境之中。因此,迫切需要在学校中寻找一种新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来加以解决。应该在学校中大力推广生命教育,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并在各门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以之来增强学生们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谐生命,使学生们摆脱生命困顿,获得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与幸福成功的人生。我还特别澄清了孙先生的问题:我提出“大学生的生命困顿”问题,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没有生命困顿,也不意味着过去及未来的人没有生命困顿,更不意味着提出“生命困顿”者就没有生命困顿。同理,提出“当代大学生之生命困顿主要表现在生命价值的缺失与生活意义的迷惘”,亦非说其他人就没有这个问题,但应该说,其表现及性质会有差异,所以,生命教育是公民教育。应该说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肯定会产生不同的“生命困顿”、不同的生命价值的缺失与生活意义的迷惘;因为现代的青少年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社会、家庭的影响,也就产生了性质、程度不同的生命困顿。比如:网络化生存、少子化与独生子女、社会及教育的极端功利化发展、社会价值观的紊乱、人生终极关怀的消解,等等,这一切都对当代的大学生的生活状态、生命成长及人生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负面表现就是所谓“大学生的生命困顿”。而大学里的“生命教育”,就应该主要去解决这些独特的“生命困顿”问题,而非进行另外一套“系统知识”的学习,这不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任务,可能也是生命教育难以完成的任务,何况在知识性教育、技能性培育盛行的大学,究竟有多少课程的空间提供给生命教育呢?所以,在大学推广生命教育必须在有限的课程中找出学生的生命困顿是什么,根据这些问题来设计并讲授,以让青年学子在知识增长的同时,生命得到健康的发展,终身受益。
主题演讲完毕后,便是半个小时的讨论,坐在台下的学者可以自由发问,指定哪位学者回答。台湾的老师当然对大陆生命教育的现状兴趣非常浓厚,提了不少的问题,我也尽所能予以回答。上午学者的发言主题还包括了有关“死亡与自主”“生命教育师资培育课程建设”,“海德格尔的存有学”等问题。会议严格规定每位发言人的发言时间;演讲后还会组织综合座谈,设置场内外互动的环节,使聆听者可以用现场填写提问单的形式,直接与发言人进行沟通,从而更能在面对面的交流中碰出思维的火花。
下午的会议,发言仍然精彩。我们特别关注的是,生命教育的学术探讨如何才能贴近现实人之生命状态、生命发展?如何能够解决人类生命困顿的问题?有一位来自台湾长荣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的郑佩芬副教授,用自己切身的生命体验为基础,以《从人到病的遭逢谈自我转化——女性妇科疾病与治疗历程的自我叙事》为题发表了演讲。她从患者自身的患病札记为研究文本,通过将自我叙说予以外化的过程,进行多层次的剖析,描述女性患有妇科疾病过程中的受苦经历以及进入医疗场域的自我对话,呈现受苦之超越与自我觉察,进而转化重构自我的生命意义,穿透性别与权力,试图还原人的本质。和她一起经历“我”与“病”的艰难历程,看到那个“我”始终没有放弃与“病”的相处和努力,以及如何做到“医”与“病”的共舞。外表柔弱的她在受苦的经历中的自我超越与觉察,浑身上下散发着无限的生命潜能与韧力,不断感染着我。待郑佩芬教授演讲结束后,我主动上前介绍了自己,感谢她勇敢地邀请我们走进她的这段生命经历。同时表示愿意在今后的生命教育教学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更多的医学生明白:通常我们只是疾病的“观察者”并非是疾病的“经历者”,所以要常怀“谦卑”和“共情”的心去对待每一位正在经历疾病的患者。
第二、第三天的学术会议紧张而高效率,我们生命教育团队的四位老师都上台谈了相关的问题。李丕洋博士以《让良知做主——略论阳明心学对现代人自主性问题的思想启示》,其对阳明学的精研与热爱让在场的学人感动,真正体现出“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焉。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赵丹妮博士以《大学生命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探索——以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发表演讲,她谈道:回顾五年来学校生命教育发展的历程,始终坚持着不抛弃,不放弃,做有意义的事。始终幸福着学生们的幸福,不断实现的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她的课堂教学理念是:教师是“倾听者、陪伴者、引导者、催化者”。马九福博士以《生命教育的方法》为题发表演讲,她说要“尽力把教学的平常之事做精细,把教学的平常之事做精彩”。她在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中贯穿着四种教学原则:教师的生命在场;全面理解学生的生命困顿;感性形式与理性提升相结合;回馈法。张慧远博士以《儒家经典阅读教学与大学生生命教育》为题发表演讲,她说:长期以来,我一直孜孜以求,想在讲台上把爱与善传递给每一个听我讲课的学生。世事沧桑、岁月轮转,爱与善会永久闪烁着光芒,贮存在每个学生的心里。中庸有言“修道之谓教”,人到中年,越发感受到修道之重要。
台湾大学的康瀚文博士以《生命教育期刊与学位论文之分析——发展与前瞻》为题发表演讲;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幼儿保育科助理教授张纯子分享了自己将生命教育融入幼保专业伦理课程的经验;而长荣大学通识中心助理教授庄慧君则谈了将“心理学与生命教育”作为一门通识课程之规划;慈济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助教蔡裕美等也作了演讲。大会安排的演讲、发言,以及讨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真正是给了与会者一大碗“心灵鸡汤”,亦让大家的头脑风暴不断激荡,我由衷地感慨:享用了“一顿生命教育的精神大餐”。
紧张的学术会议期间,主持者还安排了一些生命感性的内容,即请一些音乐人和有关者来现场讲授感人的生命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知音二重唱马惠美与朱万花的歌唱,她们都是视障人士,有着酸楚的童年,饱经磨难,但是因为有歌唱的梦想,她们用歌声感动温暖着他人的生命。歌声中饱含着生命的苦楚与希望,诚如在歌中所唱:“歌声牵起我那失意的臂膀,找回梦想的方向,虽然路途难免有重重的磨难,要怀抱着希望向前看。”听着听着,泪水不知何时潸然而下。最让人慨叹的是苏慧娟女士没有因为女儿的逝去而放弃她和Dora共同的志工工作,始终用自己的方式用音乐的灌溉93病房患儿(台北荣民总医院癌症儿童专门病房)和家属的身心。Dora妈咪听说本次研讨会有大陆的学者,她问我们知道“Love life”的故事吗?我含着热泪深深地点着头,Dora妈咪欣慰地朝着我点头微笑,我看着她的眼睛,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我坚信母女问的这份大爱可以穿透生死,实现她们的约定——在彩虹的那一头还会再相聚。
会议的“压轴戏”是台湾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台湾教育部门特聘教授黄俊杰先生的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方向:生命教育的融入》。他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普遍问题: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脱离的问题,课程之知识承载度不足的问题;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态度问题。他尖锐地指出人文是作为“概念游戏”而存在,人类面临着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窘境,我们的教育评价陷入了“数量化思维”的陷阱。他认为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基础,生命难得,有赖于师长的唤醒;教育是相遇、相知、相惜、相互提升的过程;如无生命教育,所学知识则成为恶之工具。“心灵的觉醒”应该成为教育之核心问题,黄先生强调“教师的自我转化”带动“学生的转化”。他从儒家之八目,佛教之“善自调伏,具足威仪,常行忍辱,怜悯众生”到基督教“肉体是软恶弱,心灵必须抵制诱惑”,谈教师心灵的觉醒与转化;教师应以教育为“志业”,修炼同体大悲之心,看学生如看自己的身体;“观功念恩”之心,师生互为主体,成为共同追求真理的朋友;善巧柔和之心,将自身当作桥梁,将爱心布施到远方。关于教学方法的转向,黄先生强调,从“出乎其外”到“入乎其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转知成识,转识成智”,引导学生实现从事实到价值的贯通,在价值中去研究知识,注重情意的教育。最后黄先生得出结论:生命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使大学教育从异化中挣脱出来,回归最初的目的——君子人格的养成;师生不仅体会“知识的愉悦感”,更体认“道德的幸福感”,在有限生命中建立无限生命的宗旨,开创永恒的生命意义;教师应常怀感恩而从事教育,感恩之心的升起始于对父母的知恩与报恩,期许教师的自我转化带动世界的转化。
三天紧张的学术研讨很快过去了,我又安排大家到台北护理大学去参观“愈花园”。所谓“愈花园”,是台北护理大学林绮云林教授特别设计的一个花园,是专门用于治疗丧亲者精神失落、悲伤痛苦与进行心灵转化的地方。园内树木葱茏,空气清新,道路曲折,流水潺潺,把最为抽象最为深奥的悲伤辅导、精神感化隐喻化、具象化为自然景观,让我们这些参观者感叹不已。园内分“和解花园”“追思平台”“眼泪池”“沙坑”,“家庭追思区”“心理咨商区”“心愿树”,等等部分。每一处设计都独具匠心,每一个环节都显示出悲悯的情怀,帮助悲伤失落的人,统整人格,确立自我身份,接受支持,寻求生命意义,与忧愁和解,与悲伤共处。人与自然如此和谐,石凳被绿树环绕,咨商空间隐秘而不局促,我禁不住想如果我们的心理咨询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就好了。
第四天,我们各自搭乘飞机返回。这一次台湾生命教育的寻根之旅,让我对生命教育的发展态势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更加坚定了把生命教育不仅做为一种事业更做为一种志业来推进的决心与信心。所谓“志业”最早是由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概念。“志业感”,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感有所不同,其“所获得的不仅是物质、货币、荣誉这些外在报偿,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若一个人的职业同时是他的“志业”,会自然体现出最高的职业精神:不计较报酬,不在乎功名,所做的一切,只为追求一个完美的境界。西北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华炳啸认为:“知识分子有三种境界,即职业型(把教职作为谋生谋利工具)、事业型(把教职作为成就个人社会价值的平台)和志业型(把教职作为实现学术信仰与理想追求的通道)。”所以,有志业感的教师就可以获得孟子所谓“天伦之乐”与“良知之乐”并列之“灵魂之乐”。我愿意把生命教育当作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志业”,期望着获得“灵魂之乐”。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medical humanism construction and humane care from the medical humanism and humane care point of medical personnel to the patients, emphasized the medical humanism, and implemented the concept of humane care to medical services, so as to make patient satisfaction, really provide good service and make effectiveness.
关键词: 医学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Key words: medicine humanism;humane care;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89―02
0 引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身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倡导医学的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加强医患沟通,将人文关怀通过医务人员的言行和行为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引导医务人员尊重、关心、理解、体贴病人,增强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建立良好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从细微处入手,学会倾听、交流与沟通,了解病人的痛苦,明确行医目的,认真思考自己的追求。凡事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具体工作时,就能巧妙的了解患者的心。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使患者得到抚慰,为他们排忧解难。用真情和诚挚的行动赢得广大患者的心,接近与患者的距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
1 医学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1.1 人文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
1.1.1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身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人是最重要的,人是最根本的,把人放在中心,这样的一种思想就叫人文精神,人文主义”[1]。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区域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在西文中,“人文精神”通常译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其核心思想是: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③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1.1.2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
1.2 人文关怀的定义 人文关怀又称为人性关怀、关怀照护、爱护[2],是指对人的主体、地位,对符合人性的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着重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追求医学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倾注,倡导真善美。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2 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在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职业要求医务人员在专业学习上,踏实谦虚,厚积薄发;与患者的沟通上,清晰准确,更重要的是,让患者明白医务人员是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无论患者卑微、权贵,无论贫穷,巨富,道德水准,文化背景等,均一视同仁。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人文关怀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①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是培养医学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需要,是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需要。②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注重医学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它不仅仅是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对整个医疗卫生的建设和发展的期望。③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在全体医务人员中树立起医学人文精神是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3]。倡导医学人文精神,重视医学人文关怀,是新世纪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是赢得患者满意的重要基础 医学人文关怀贯穿着历史,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医董奉心怀慈悲,为贫苦病人精心诊治,关怀备至,为治病既不收费,也不收礼,只要求被诊治者在其门前空地上栽一棵杏树作留念。数年后,杏树蔚然成林,独成一景,“杏林”成了医学人文关怀的千古佳话。对于疾病,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视角往往不同,在医生看来很平常的病症,有时患者却感觉很严重。其实,医生不是治病,而是医人。职业的性质决定了医生不仅要关心患者的“病情”,更要关注患者的“心情”。患者不良情绪易导致自身病情加重,如果医务人员能适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加强医患沟通,将人文关怀通过医务人员的言行和行为融入到临床工作中,使患者掌握疾病的保健知识,提高遵医行为,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更好地促进疾病的康复,赢得患者的满意。
2.2 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手段 随着医学科学发展的不断深入,各种现代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提高了诊断的精确性,以致医生们对疾病的诊疗越来越依赖仪器设备,失去了与患者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使高新科技离临床越来越近,医患关系却越来越远;引进一流设施设备越来越多,人文关怀却越来越少。易造成医学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缺失。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在医务人员中树立医学人文精神,注重人文关怀是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之间和谐的重要环节和纽带,它可引导医务人员尊重、关心、理解、体贴病人,增强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因此,人文关怀是化解医患矛盾,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最好方法。
2.3 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是重塑医务人员形象的希望 医学人文精神来自于医务人员对生活经验日积月累的感悟和体验。要使医生摆脱“医匠”的影子――虽是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医学人才,但因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只会替患者治“病”而不会医“心”,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认识到一个真正杰出的医生,不但有学术、医术上的造诣,还要有睿智及广阔的人文胸怀,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建立良好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从细微处入手,学会倾听、交流与沟通,了解病人的痛苦,明确行医目的,认真思考自己的追求。只有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具体工作时,就能巧妙的了解患者的心。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使患者得到抚慰,为他们排忧解难。用真情和诚挚的行动赢得广大患者的心,接近与患者的距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塑造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形象。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每一个医务人员应懂得一个完美的医护职业形象应该是技术精湛、爱心浓烈和人文素养丰厚的完美组合[4]。
3 医学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它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从古到今,人们的期望,都把“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作为医学的理想模式。
3.1 重视和加强医学人才的医学人文培养和教育 新世纪新形势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医学人文建设。在临床实践中,注重加强医学人文教育,通过典型案例、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等,进行医学人文案例分析和专题讲座,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老专家、学科带头人等的言传身教作用,将医学人文精神知识的传授与医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加强医学人才人文精神教育和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结合起来,使医学人才能从医学、道德、法律等不同角度加以理解、解决临床上可能遇到的问题,不断丰富人文情感,升华职业精神,增长智慧和见识,培养敬畏生命、尊重权利、关心群众疾苦的良好品质。使医学人才在精通专业理论技术的同时,拥有博爱、宽仁的人文品质,努力培养有技术、有责任感、有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受群众欢迎的新型医生。
3.2 关爱患者,用心服务,体现人文关怀的内涵 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术中,这是医务人员为病人服务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是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在医疗服务中,无锡市二院将深化“三好一满意”活动与我院开展的“满意在二院―双百日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有机结合,强化精细化管理和医务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关爱患者,将人文关怀体现在医务人员的言行、举动,及为患者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中。尊重患者的权利,注重患者心理,因势利导,加强沟通及心理疏导,促进医患和谐,切实增强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意识,大力倡导人性化服务,努力为患者提供温情、温馨的服务,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技巧和能力,将用心温馨优质服务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以实际行动体现医学人文关怀的内涵,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
在医疗服务逐步向人性化迈进的今天,我们在需要精湛的医疗技术服务的同时,更需要人文关怀。临床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重视医学人文精神,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落实到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尽量满足患者病理―生理―心理需求,使患者真正感受到温馨、贴心、放心、省心,实现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做好服务,做出成效。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医学与人文[J].医学与哲学,2006,5(1):1―4.
[2]王菊吾,叶志弘,蔡学联等.关怀照护的本质和内涵[J].护理研究,2005,19(1):1―2.
在前后10多家风投的意向书中,东田造型最终选择了北京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信中利”)。李东田“相中”信中利的理由很简单,就在于其投过百度和华谊兄弟。曾一度被喻为“独唱团”的信中利,其品牌的滚雪球效应正在逐渐形成。
有关汪潮涌的故事无需过多赘述,自1999年毅然辞掉摩根士丹利中国首代的位置后便成立了信中利,并在接下来的10余年时间里使其发展成为涵盖基金管理(VC/PE)和直投的资本集团,并操作过百度、瑞星、华谊兄弟等投资案例,10年投资5亿美元。在接受《首席财务官》杂志的采访中,汪潮涌从容地分享了信中利成功的内部密码。但是相形之下,对于这位投资界的风云人物,或许他的下一个10年更加值得想象。
独立GP制胜
在汪潮涌看来,信中利最大的特色是独立的基金管理人制,而且在不同的基金里面,信中利既是GP,也是比较大的LP。
一般境外基金的管理模式是GP占比1% ,LP占比99% ,然而信中利在其基金中的占比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以其第一支外资基金――中瑞基金为例,第一期募集时,信中利出资20%,第二期募集时,信中利出资则达到了80%。汪潮涌承认,大量自有资本的投入对信中利而言确实有压力,不过自有资本比例的提高可以增加对投资的控制权,分享更高比例的投资收益。
汪潮涌打了一个比方:如果GP的自有资金占1%,投资一个项目占20%的股份,按20%的利润分成算,扣除成本、股东收益,最后基金管理人的收益只有4%,再由整个团队成员来分享,与打工无异。目前,很多基金对基金管理人而言恰恰是在扮演着打工平台的角色。考虑到资金压力和收益比例,他认为GP占比在20%~30%之间最为合适。
这样尽管在基金规模上,信中利与其他基金相比要小些,但在收益方面却占据很大优势。“我们追求的是回报而非规模,这一做专做精的理念既可以减少资金压力,也可以减少资金管理成本和与LP沟通的成本。”信中利的投资量与回报之比是一般GP的5倍。
汪潮涌表示,目前PE领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即GP不是真正的GP,LP也不是真正的LP。“真正意义上的GP和LP应该是管理和投资完全分离,但是现实是LP在投资的同时也想参与GP的管理。”由此信中利选择LP非常严格,甚至苛刻,“这样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将来可以省去大量和LP沟通的时间和大量维护LP关系的费用,这会使决策更高效准确。”
目前国内比较纯粹与专业的LP是社保基金、基金中的基金和家族资本等。信中利管理着两只外资基金,LP都是大型对冲基金和家族基金。拥有丰富投行经验的汪潮涌对家族基金尤为青睐,“欧洲的家族文化和他们的财富观少了繁琐的程序,注重效率和对社会的责任。”目前其所掌控的基金中LP大多是大型对冲基金和家族基金。在他看来,目前中国需要建立良好的LP文化,而这需要双方的努力,首先GP需要证明自己的实力和经验,成为让LP放心的GP。
发力人民币基金
在汪潮涌为信中利设计的未来蓝图中,是让外资基金和人民币基金互成“掎角之势”。在人民币基金被公认为将爆发性增长的当下,扩充人民币基金规模成为当务之急。事实上,除了2支外币基金以外信中利从2007年开始涉足人民币基金,目前正管理着2支人民币基金,明年这一数量将会增加到5支, 汪潮涌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到2012年做到100亿元。”
信中利真正向人民币基金发力是从2009年入选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第二批合作机构开始,并成为其中获得资金规模最大的一家。通过30%的引导资金支持和自配资金70%,信中利募集了第一支人民币基金――信中达,规模为5亿元,投资信息产业和医疗行业。此后不久,国家发改委在全国范围内的四个行业里各选择一名基金管理人,信中利又中标了软件与信息服务,发改委和北京市政府各出资5000万元作为引导基金,信中利募集2亿元成立了第二支人民币基金――信中瑞。此外,汪潮涌还透露,信中利正计划和北京市政府引导基金成立另外一支专投新能源领域的基金。他表示,已募集完成的2支人民币基金已经投资了一些不错的项目,如时代亿宝、全景赛斯等。
现在信中利正在募集第3支和第4支人民币基金。面向零售、日常消费品、体育文化和服装领域的第3支人民币基金――华南产业基金已经开始投资,该基金与安大投资(隶属安踏集团)合作,投资方向以安大投资的已有资源为主。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信中利还探索出了一条人民币基金的区域性合作模式,汪潮涌指出,“信中达基金模式是未来与地方政府合作模式的样本,而华南产业基金将成为与民间企业合作的样本。”目前,信中利也在积极筹备华东、华北等区域性产业基金。
在汪潮涌看来,人民币基金向好跟退出通道日渐通畅不无关系。目前信中利在境内有近20个投资项目,汪潮涌表示,“内地创业板会成为以后的主要退出渠道,中小板也不错。”虽然近几年的并购市场很活跃,但他更看好上市。他认为,“国内并购环境面临着政府审批有难度、并购企业难获得好的价格、融资难、第一代企业家,尤其是民资一般不愿意把公司卖掉等诸多难题。”
另外,汪潮涌还指出,由于国内PE基金管理模式采取公司制,而国际上采取合伙制,这就导致了双重税收问题。“国内合伙制基金和公司制基金的合作机制问题将成为发展人民币基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障碍。”
做有责任的投资者
2005年,汪潮涌豪掷4亿元人民币组建中国之队参加第32届“美洲杯”帆船赛的举动曾一度在业界引起极大震动,并被称为中国最敢玩的富人,但其中不乏争议。然而他对这一项目所达到的社会价值非常满意――填补了160年帆船赛史上没有中国人参与的空白。
他还强调,这一项目很重要的一点是改变西方国家对中国企业家的认知。他介绍说,当时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充满敬意,认为这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复兴和企业家的精神追求”。汪潮涌至今对当时华尔街日报的标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中国精神》记忆犹新。事实上,当时寻找赞助商的过程充满艰辛,直至2007年比赛即将开始之际,才敲定了汇源果汁成为第一家赞助“美洲杯”中国之队的中国企业。而赛事中,中国本土企业深度参与的缺失成为他内心的一个遗憾。
直接投资是信中利区别于其他很多基金的特色之一,其每年直投的规模在2亿元左右。其中有两个直投项目最为知名,除了“美洲杯”中国之队项目外,另外一个即李时珍项目。这两个项目都不算是纯粹的商业投资,而是企业在赚钱后以自己的方式履行社会责任。他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家发展的趋势。
汪潮涌坦承,对李时珍项目的投资远不如投资经济发达地区的其他行业效益显著,这一项目下有4~5家不同的公司,涵盖中药种植加工、旅游、健康、文化、教育以及休闲度假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因此这一投资项目除商业价值外,更大的意义在于扶持传统的中医药产业、促进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巴菲特是汪潮涌所崇拜的对象,不仅由于他创造的一个个投资传奇,更重要的是他的财富观和对慈善的不遗余力。汪潮涌认为,人生如投资,是需要规划的。在他的人生规划中有这样一条:45岁到55岁,完成从商业企业家到社会企业家的转换。对他而言,投资不仅追求财务价值,更应注重社会价值,就是对社会企业家的诠释。
除此以外,汪潮涌在投资目标选择上也处处体现了一个社会企业家的意识,不选择高污染、高能耗的诸如化工、制造业之类的企业,而是一直关注绿色环保、新能源、健康、文化创意等大众关注的领域。虽然不知道他有没有计划下一个10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汪潮涌的下一个10年中将多一些有关“责任”的元素。
延伸阅读
被封为“投资圈黄药师”的汪潮涌有三点投资制胜秘诀:
顺势而不附势。信中利的投资方向坚持一个原则:在大趋势里挑行业,在行业里挑企业。汪潮涌认为,中国未来20年PE投资将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趋势:全球化、城镇化、数字化、文明化、民营化、整合化、低碳化。就投资而言,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机遇,重要的是抓住特定时期的特定机遇。顺应国家对新能源领域的大力扶植,信中利下一步投资重点是新能源、绿色环保领域。即使是在这些行业,信中利的偏好也与众不同。例如环保行业,当其他基金蜂拥至光伏、风电、垃圾处理等企业时,汪潮涌却选择了不为太多人关注的噪音污染处理,而这实际上是环保行业里利润最高的一块。新能源方面则更关注公共交通工具和特殊车辆,如垃圾车、洒水车领域。
标杆效应。国际上成功的标杆企业会对国内投资起到示范作用。中国市场的好处在于会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关键在于时间点的精准把握。例如当年投资百度是基于谷歌,当年信中利投资百度正是因为看到了谷歌在美国的成功以及对互联网浪潮即将来到中国的判断;而投资华谊兄弟也是坚信中国在这个领域也一定会出现一个上市企业。实际上,这种标杆不仅局限于国际上成功的企业,之所以投资东田造型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看到同属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华谊兄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