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23: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文化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舞蹈在国内外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其发展各有千秋。
二、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
1.文化的构成要素
文化是世代相传的,并以文化要素为载体传递文化。学界对文化构成要素的解读因分类标准的不同可谓众说纷纭,从无定论。有研究将文化的组成要素根据其存在形式分为有形的物质要素和无形的非物质要素[2];从文化功能角度,分为物化的文化要素、制度化文化要素、精神形态的文化要素[3];本研究在综合上述对文化构成要素讨论基础上,较赞同“两分法”的分类方法,即文化的构成要素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构成。物质的文化要素,指物质世界中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要素,又称精神文化要素,包括制度、规范、观念等。
2.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
体育舞蹈文化是随体育舞蹈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其构成要素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物质的体育舞蹈文化要素是指在体育舞蹈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人们所创造出的各种事物和相关的物质要素,主要体现为体育舞蹈技术动作、音乐、舞种、舞姿、舞谱和曲谱、服饰、动作套路和造型等方面因素。非物质的体育舞蹈文化要素是指那些伴随、推动和发展体育舞蹈而产生的制度、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标准、规则、价值观念等,如行业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竞赛规则和评分规则、管理制度、组织制度、体育舞蹈形象、气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态度、体育舞蹈价值观、体育舞蹈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等。正是由于体育舞蹈文化的内涵结构和特殊魅力,体育舞蹈以体育舞蹈文化要素为传承载体,造就了体育舞蹈的发展历史。
三、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
体育舞蹈作为人类共同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有其自身的特质。体育舞蹈文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体育舞蹈文化不是经生物遗传获得,而是通过人们后天的创造、学习习得的。体育舞蹈文化的超个人性是指在体育舞蹈文化的创造、创新和传承过程中,个人虽然有接受文化、创造、创新和传承体育舞蹈文化的能力,但形成体育舞蹈文化的力量却不是在于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进行体育舞蹈活动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体育舞蹈文化,才能影响体育舞蹈文化。
2.象征性
每一支体育舞蹈的表演,都要向人们展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有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着一种文化的特质。尽管体育舞蹈在国家、地域和舞种间存在差异,但都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出象征的意义。不同的国度,因其国家历史、国家文化源起、国家意识形态取向的迥异,体育舞蹈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表现之一,有该国家文化特征的印记,体育舞蹈文化象征的主体成分与国家意识形态表现一定的趋同向度。各舞种之间有一般性,同样也存在明显的特殊性,其在文化方面也是一般性和特殊性并存,所象征的指向是在同一范畴之内,虽其文化的内在本原不尽全然一致,但所表现的象征意义却几乎趋同,都是象征同一大类舞种的共性方面。总而言之,象征性,无论在不同国度、不同地域和不同舞种之间,均为体育舞蹈文化的特征。
3.包容性
体育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不同区域文化和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不同舞种之间有着强烈的交互融合。体育舞蹈在全球范围内活跃地开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经体育舞蹈活动,诸位舞者和准舞者们逐渐产生一些共识,进而形成组织。在这个特殊的组织中,人们都有一个明确的兴趣取向和目标。虽然他们生活的文化背景不一样,学历背景不一样,其中不免有文化的冲突,但是他们在体育舞蹈活动中,并未因这些区别而影响他们的体育舞蹈活动。以上表述足以表明,体育舞蹈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虽然人们之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不一样,但正是这种不一样的人却能聚集在一起,说明包容性是体育舞蹈文化的特征之一。
4.多元性
体育舞蹈文化并非是某个国家、某个区域或是某个民族文化的产物,而是一种多元的文化。体育舞蹈是根植于地域文化土壤中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体育舞蹈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特有的体育舞蹈,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的体育舞蹈文化相互冲突、融合和演变,在宏观层面体育舞蹈所蕴含的文化不相同,在微观层面也是不尽相同,然而在中观层面却是有较大趋同的,这也是体育舞蹈项目在历经几百年,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发展,到现在能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态势。总而言之,体育舞蹈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特性、现代元素特性,是多元化的表征。
5.规范性
体育舞蹈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是历经百年历史锤炼和一代又一代的舞者们的不断感悟和铸造而成,体育舞蹈自身有着它内在严格的规范特性。体育舞蹈对动作技术的规范性要求更是严格,它在技术上追求极致的特性,使体育舞蹈的动作技术恰到好处,多一分或少一分均不能表达出体育舞蹈的神韵。现代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竞技性,竞技性要求按照严格的竞赛规则和评分规则来进行比赛,进而取得成绩,争夺冠军,同时对参赛者和体育舞蹈的展示有着明确的规范性要求。体育舞蹈展现的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美是一种规范,体育舞蹈是一种对美的印象的规范,具有表演观赏性特点。体育舞蹈极高的观赏价值,源于体育舞蹈是融音乐、服装、仪表、体态美于一体的一门艺术,有很高的规范性特征。体育舞蹈发展秉承了体育舞蹈文化的传统,故而规范性是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
6.美学性
体育舞蹈在本质上是通过身体动作的表达来追求美的境界。一支体育舞蹈表演得成功与否,关键看其对美的领悟和美的表达层次境界的高低。在体育舞蹈中,动作之美、难度动作展现之美、身体表达之美、造型之美、服装搭配之美、外在形象之美、表情内化之美等,均是舞者追求体育舞蹈美的境界的表现。欣赏体育舞蹈,给人的体悟和遐想是对美的品位的震撼和共鸣。因此,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在美学上的要求是追求极致的美,对任一动作、任一表现、任一造型、任一眼神和感情的交流,都会以完美的高度去审视,突出美学意蕴。换句话说,体育舞蹈表演,若未对“美”予以极致的表达,其表演不能算是成功。
7.传递性
体育舞蹈文化的传递性包括两个维度的传递,即纵向的体育舞蹈文化传递和横向的体育舞蹈文化传递。纵向传递也就是体育舞蹈的变迁与发展,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第一,继承关系,即后来的从事体育舞蹈的人接受了过去从事体育舞蹈的人所留下的遗产。第二,变异关系,在体育舞蹈发展过程中,我们虽然继承了过去体育舞蹈的成果,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而随时修改和不断变化的,其中有微小的变化,也有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中断关系,在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中,有不少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有些是不合时代需要的、无价值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也有些是存在价值的,却因各种变故,出现了发展的中断。横向传递是体育舞蹈在某一时期,在各个国家、地域、民族间和不同舞种间的交互传递,表现为交叉与渗透关系、制约与促进关系、相互转化关系。总之,体育舞蹈文化的传递,表现出了相互联系、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特点。
四、结语
[关键词]康巴藏区;体育文化;特征;传承
引言
康巴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和川藏高原的西北部,这里的海拔高达三千米以上,当地有很多的雪山,也有很多的草原。在这片大地上,生活着很多藏族人民,经过不断地发展,康巴地区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康巴文化不断吸收借鉴其他地区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康巴民族文化,更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颇具个性的康巴体育文化,本人就对康巴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特征进行探讨。
一、康巴地区藏族体育文化的种类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康巴地区形成了多种传统的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是康巴藏区百姓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沉淀而逐渐形成的,具体来说,康巴藏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赛马。赛马活动是康巴地区传统的体育项目,在藏语中,赛马被称为“达久”,这项活动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当地人民非常喜欢开展的竞技活动和娱乐方式。康巴地区的藏族人民,具有非常悠久的骑术历史,早在唐代时期就有关于藏族人民骑马的记载。藏族地区有非常多的赛马项目,比如长跑、短跑、快马折腰、迅跑中拔旗、捡哈达、挥刀斩旗杆、马上打靶射击等。这些赛马活动经常会举行,人们在这些活动中不断锻炼了身体,得到了乐趣,还极大地培养了人们勇敢、拼搏的精神。
(二)赛牦牛。赛牦牛是康巴藏族地区比较传统的体育项目,由选手骑着牦牛进行赛跑比赛。牦牛的脾气非常暴躁,需要骑手有足够的胆量和技术,但是这项运动却充满了乐趣,其不但可以很好地培养选择的驾驭牦牛的能力,也可以非常好地表现出选手的勇敢和机智。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三)射箭。射箭是一项非常受群众喜爱的民间竞技娱乐活动,同时也是藏族地区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早在原始社会的狩猎时期,藏族人民就开始用射箭来捕猎,而发展到今天,射箭成为了一项集健身和文化娱乐活动功能为一体的体育项目。在康巴藏族地区,射箭有多种形式,如射远、拉弓、射准等项目,其不但能够有效强身健体还能够给人以愉悦身心的功能,并且在这项活动中也很好地体现出了一些对和平对向往思想。
(四)藏式摔跤。藏式摔跤是一项颇具藏式特色的竞赛活动,比赛通常在摔跤垫或者草地上举行,摔跤者赤脚上阵,然后彼此以拥抱或互相抓对方前后腰带的方式,用摔拉、提举或者旋转等方法将对方摔倒,这项体育运动充分表现出了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五)押加。押加又被称为“大象拔河”,是一项非常受人们喜爱的体育活动。比赛时,两名运动员会在比赛场地上将一条长绸布带做成的圆环分别套于颈部,四肢着地并背向对方,然后朝着自己的前进方向努力爬进,以一方将置于两者之间的坠条拉过自己一侧的决胜线为胜利。
(六)举石头。举石头也是藏区人民非常喜爱的运动,参赛者将石头抱起,从腋下移到背上,然后根据规定行走,也有将石头抱起后,从前或从肩部向外抛出,以远者为胜。
(七)转山。农历四月的康定,会举办一项活动,也就是转山。在这期间,由佛教信仰的带头邀约亲朋好友和邻居,携带着嘛尼旗布、经幡、手中拿着佛珠口念佛经“转山”,其意思是有效祈福免灾。转山有多种形式,小转就是在“洞料”内转,绕着寺庙转,大转则是围着一座山甚至一座城转。
(八)D经轮。
佛教是藏族人民非常信仰的宗教,信教的人必须经常诵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并不识字,因此这些人便转经轮,每转发一圈经轮,就相当于念了一遍经书。也正因为如此,转经轮成了藏族人民非常重要的日常活动。转经轮能够消灾避难,积累功德,但同时也是一种强度非常小的有氧运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的健身效果。
二、康巴地区藏族体育文化的特征
(一)历史悠久性
康巴藏区是一个游牧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而这种十分特别的生活方式也让该地区的民族衍生出了非常多的灿烂文化。在古代,藏族人民为了生存不得不需要奔跑、跳跃、射箭,而随着人民生活生产的不断发展,这些原始的谋生的手段,便发展成为了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成为了当地藏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形态。由此可见,康巴地区藏族体育文化具有历史悠久性特征。
(二)文化传承性
康巴地区藏族体育文化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因此颇具地方特色,充分表现出了藏族人民勇敢、勤劳、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而在赛马、赛牛、射箭等体育活动中,也很好地表现出了人们适应高原环境的锻炼活动。可以说,这些颇具特色的体育活动,充分表达出了当地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也表达了当地体育文化很强的传承价值。
(三)文化娱乐性
对于康巴地区藏族体育文化来说,其充分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每当有重大的节日或者集会的时候,人们便会开办很多的体育项目,以此来提升节日的娱乐性,这些体育项目都具有文化娱乐性特点,极大地丰富了藏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也是当地人民勤劳、乐观心理的重要体现。
(四)文化的兼容性
康巴藏区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并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同汉文化、彝文化以及羌文化进行相互交流和影响,形成了更具魅力的地域特产的复合文化。可以说,康巴藏区文化不断兼容其他文化特点,具有极强的文化兼容性。
此外,康巴藏族地区的体育活动很多与宗教有很大的联系,因此表现出了较强的宗教性特点,且当地居民在严苛的生活环境中结合生活情况,孕育出了很多地方体育活动,使得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民族区域性特点。此外,康巴藏族地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体育文化思想,使得体育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民俗文化多样性特点。
三、康巴地区藏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路径
在我国当前经济、文化、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现代体育文化变得日益多样化,在这种背景下,康巴地区藏族体育文化想要更为有效地应对发展的挑战,就需要找准传承和发展的方向,这样才能为藏族体育文化的有效发展提供帮助,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一)积极构建有效的平台,提升体育活动的影响力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各级政府应该紧随时展的需求,积极出台相关的管理策略,努力开发康巴地区藏族体育文化,并加以保护利用和管理。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从多个角度筹集、保护、管理资金,以此来有效开发、利用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对于康巴藏区体育活动来说,其群众基础非常广阔。也正因为如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构建有效的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干部以及群众的宣传积极性,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构建基层体育服务机构,努力培养体育指导员和基层体育管理人员。另外,可以积极举办一些展会、重大赛事活动等,有效宣扬康巴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提升当地体育活动的影响力,从而为藏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加强同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民族体育的产业化发展
对于康巴地区藏族体育文化来说,其能够和当地的旅游产业有效融合,实现两大产业的产业化集群。可以说,藏族体育文化是旅游的重要灵魂,而旅游产业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二者有机结合,无疑可以让传统的藏族体育文化资源进一步被激活,并可以有效提升旅游的人文品质和精神内涵,充分挖掘藏族体育文化特征,可以进一步创新体育文化的内涵,实现传承教化功能,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娱乐功能,为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在康巴藏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将其赋予体育文化的内涵,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物质资源和精神需求的有机结合,以旅游独特的宣传方式为依托,可以更为有效地传播康巴藏区传统体育文化,为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加强民族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的有机融合
对于康巴藏区的传统体育文化来说,其是经过千年的文明传承发展而来的,在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下,当地人民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而体育文化无疑是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传承了藏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内涵,也在很大程度上弘扬了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藏族地区的一些传统民族文化被逐渐淡化,一些体育活动也随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在现代竞技体育飞速发展的影响下,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完全可以充分利用F代化的科学技术因素,将其有效应用于现代竞技体育当中,这样就能够更为有效地丰富传统体育文化,也可以让康巴地区藏族体育文化在现代竞技体育中获得认可。正因为如此,想要更为有效地传承和发扬康巴藏区传统体育文化,就需要将其同现代体育精神有机融合,为体育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和发展动力。
摘 要 本文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结合实地田野调查、对金秀县的陀螺社会文化进行调研。认为,当地群众将陀螺传说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结合到一起,产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陀螺社会文化传统,而这种体育文化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体系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并在当地社区得到不断延续和传承,对丰富社区生活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陀螺运动 体育文化 特征
陀螺运动是西南少数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这项活动流传已久而且玩法很多,各民族间的陀螺及打法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比赛时,互相旋放击打,互撞之后,以陀螺旋转的时间长者为胜。陀螺是一项两队在比赛场地上,从守方旋放陀螺开始,由攻方将自己的陀螺抛掷,击打守方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内旋转的时间更长的比赛项目。比赛只计攻方得分,以当场比赛的累计得分决定该场胜负,得分多的队为获胜队。
如今,打陀螺已成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促进友谊、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在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男女老少常常聚集在一起,以打陀螺的方式互相庆贺节日,以村寨为单位进行对抗,青年男女还借此机会进行感情交流,结识朋友。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东,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具有"世界第一瑶乡"之称,大瑶山一带世代居住着瑶族人,当地有着纯朴的民风和奇特的民俗,颇有意趣。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一个仅有15万人口、多民族杂居的小县,会有多达几千名痴迷于打陀螺的群众。陀螺为什么在当地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当地群众的生活当中,这是一个很能够值得思考的问题。少数民族体育理论工作者也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考察与研究,以期让陀螺运动更好地为当地的社会文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广西金秀县开展陀螺运动的文化基础、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获得详细的信息资料,从中国知网中查阅了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书籍,检索关键词“陀螺运动”共查找到相关文献,同时查阅陀螺项目的文史资料和学术专著,查阅体育人类学、民族传统体育的专著、文献,为本文论证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田野实地调查法
(1)参与观察法:分别于2009年、2010年、2011年三次机会深入广西金秀县大瑶山进行田野调查,了解了金秀瑶族自治县开展陀螺运动的实际情况。
(2)小样本量的深入访谈:在县里对传承人、制陀者、打陀者以及当地群众进行自由访谈。
(3)座谈会议:2010年11月,在广西玉林举行的第十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中,有幸地与广西体育局的相关领导、陀螺协会负责人及参与比赛的9省(自治区)的领导、民族体育专家进行民族体育工作座谈会。
3.归纳分析法
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分析及概括性的归纳总结,最终得出结论。
二、陀螺传统文化
(一)调查点基本情况
金秀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东,县境内东西宽62.4公里,南北长93公里,总面积2518平方公里,人口14.81万人,人口密度为58人/平方公里。东邻梧州市的蒙山县,南连贵港市的平南县和桂平市,西毗来宾市的象州县,西南与武宣县交界,北与柳州市的鹿寨县和桂林市的荔蒲县交界。金秀瑶族自治县共辖3镇7乡,81个村(居)委会。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14.8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89万人,占87.04%,非农人口1.92万人,占12.96%,男、女比例约为1:0.9。金秀瑶族自治县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水族等民族,以壮族居多,瑶族次之。经调查及观察了解到,金秀县人在进行健身娱乐时,除了气排球、篮球、羽毛球等现代体育项目外,陀螺、白象舞、耍龙灯、射弩、丢包、跳笙、象脚鼓舞、打秋千、摔跤、爬杆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当地人喜欢的活动,其中,陀螺的参与程度是最高的。一个仅有14万人口、多民族杂居的小县,在上千个陀螺场地上聚集了上万个整天痴迷于打陀螺的群众,可见,打陀螺是当地人主要的健身娱乐方式。
(二)金秀县陀螺运动开展现状
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瑶山白裤瑶人过大年最喜欢、最热闹的娱乐活动是赛陀螺。因而,瑶山人把春节也叫陀螺节。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瑶族小伙子人人都有陀螺,同汉族的陀螺大致一般,不同的是,白裤瑶人的陀螺比汉族陀螺几乎要大一两倍,重二、三斤!大头上还沿周边抠出一道槽,以绕缠“启动绳”,小伙子们还在陀螺上漆上自己喜欢的各种颜色。比赛由瑶族德高望重的长者当裁判。陀螺手们听到一声“定根”令下,便各自将陀螺脚尖着地,以手按着,再听见“开打”令下,便像发动柴油机一样,扯动手中的绳子,并顺势将陀螺甩出去。谁的陀螺转到最后,谁便是优胜者。或以陀螺瓦击,谁的先倒地谁为输家。围观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将比赛场围得水泄不通。人们不住地鼓掌喝彩,为陀螺手们鼓劲加油。得胜的小伙子,甚得姑娘们的青睐。
三、陀螺运动的社会文化特征
人的行为特征同样影响文化传统的形成。在人类学家格尔兹看来,人的行为是具体的象征、是文本的符号。人的行为之所以是象征行动,是因为人的本质是象征性动物,人类通过象征符号来积累经验、进行沟通,并代代相传。从当地人打陀螺的行为特征可以观察到,打陀者与陀螺、杆、线的交流,打陀者之间进行进攻与防守的技术、战术交流,而且陀螺、杆、线制作简单,其玩法更不像其他运动受年龄限制,男女老少皆可以玩;场地只要有一块空地都会被百姓辟为陀螺场,一旦农忙过完时,各村寨都会杀鸡宰牛相约陀螺场,选出本村的高手一较高低,成为当地陀螺运动的执著和迷恋,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同时蕴藏着当地的民族历史传说、文化传统习俗、心理情感状态、精神追求满足的深层内涵。
(一)打陀螺的社交文化促进人们感情交流
打陀螺不仅是技、战术的比较,更是当地群众创造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交文化,金秀县大瑶山地区是属于典型的耕地少、交通不便的山区,村寨之间相隔较远,人们很少在村寨间相互走动,这样就造成了不同村寨间的人与人之间不够了解;除了一些婚丧嫁娶的联系外,其他交流少,因此在人际关系或土地的归属问题上难免不少的误解。深入调查金秀大瑶山一带“打陀螺”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发现,打陀螺成为大瑶山人作为促进友谊、交流感情、维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种方式。在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中打,平时寨子间、朋友间也打比赛。不仅起到了娱乐、锻炼的作用,也是青年们寻找人生伴侣的好机会。以村寨为单位,男女老幼聚集在一起,以打陀螺的方式相互庆贺、交流。男女青还借此机会进行感情交流,互挑对象。比赛方法:两队各出多人固定对手,对手之间记分,真正胜负在最后一人最后一陀上。然而比赛胜者只是一种荣誉,这个荣誉是胜者个人和代表的村寨的,无论是胜是负,除了负方村寨出资为对手庆贺外,对手之间都要互相请对手到家吃饭做客。因此,陀螺运动成为当地群众生活的精神力量之一,不但能给参与者和观众带来娱乐和健康,还增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维系着当地各民族的团结,从而使陀螺运动成为和谐精神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二)人们对陀螺痴迷的精神状态在打陀螺者的行为特征中表现的淋淋尽致
运动与身体是不可分割的,身体行为就能反映这些因素,强大与弱小、力量与虚无就显示着身体的内在能力。在打陀过程中,无论是攻方还是守方都必须事先缠好陀螺。缠线一般是将陀螺锥身部分置于左手将鞭顺势缠于陀螺身中部,鞭绳采用自己精心缠绕的棉线,长度不低于2米,最长不限,一般根据陀螺周长及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缠绕陀螺的关键是动作用力均匀,鞭子要绕得紧密整齐,表现了打陀螺者对陀螺控制的心思缜密,将自己身体的力及情感赋予陀螺身上。防守的目的是尽可能使进攻方队员不得分或少得分,因而旋放陀螺的准确性、稳定性及其转动速度快慢构成了防守技术的关键。防守的技术结构包括缠线、准备姿势、抛陀、抽线等。在抛陀之前右手持同样缠好线陀的后中部,左手持鞭杆且从右手下方穿过;将陀抛出,同时左手向右后方水平方向用力抽回鞭杆,它是控制陀飞行方向落点的关键,保证陀螺在旋放区内稳定旋转。在围观者的注视下,放陀者强力旋转、稳定的心情状态与打陀者狠、准、稳的心情状态,在双方你来我往的心理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双方都希望在各自的精神状态下力求得分,以求获得心灵的慰藉,从而达到身心娱乐的目的,表达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和谐精神的向往。
(三)陀螺运动的节奏符合当地人的需要
陀螺运动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大瑶山社会中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范围。由于打陀螺的比赛方法简单,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易于开展。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有足够的空地,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单人、多人都可以进行练习和比赛。大瑶山在2004年把以前的篮球场基本上都变成了陀螺场。由此可以看出在金秀开展打陀螺这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程以及受欢迎的程度是相当高的。表明了“少数民族在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精神追求以及体育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剧烈的变化,对主流体育文化的认识越来越趋于理性化。”通过访谈和深入研究发现:打陀螺、丢包、白象舞、跳笙、荡秋千、爬杆、射弩、高跷、顶扁担等民族体育项目与当地慢节奏的社会生活相适应,像篮球这样高度激烈的运动项目对于大多数群众来说只是喜欢欣赏而已,而相对节奏较慢对抗性较弱的民族体育项目更受大众的喜欢和参与。在相对闭塞的交通条件下造就了人们友善和与世无争的心理性格特点,使剧烈身体接触及紧张刺激性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不易被当地人接受,人们喜爱的是愉悦身心的传统休闲体育活动,同样能够培养个体细致耐心的心理状态、沉着果断的精神信念、准确的控制力以及抓住每次机会的进取心理。
四、结语
通过打陀螺活动,当地各民族共同形成了一个爱好陀螺文化的社会群体,在当地群体的精神生活中赋予了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表现着当地的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和民族凝聚力的承载以及所传递的民族精神,是作为金秀县陀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所在。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华南边疆问题研究基地特色研究团队培育工程项目:“陀螺文化传承与开发研究团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06年审定.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和表演规则及裁判法[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2] 胡小明,等.当代国外体育人类学——主要学说编译[M].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
论文摘要:采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对新疆喀纳斯景区现存的图瓦人体育文化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图瓦人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国家 AAAA级风景区一喀纳斯湖,如同一弯新月 ,镶嵌在新疆阿尔泰山脉的西北部。近年来,由于旅游业 的大力开发,使得众多海内外游客探索到这片与世隔绝、美丽而又神奇的领地,并轻轻揭开了喀纳斯湖畔上的一幢幢古老的小木屋主人——图瓦人的神秘面纱。
1 研究目的
图瓦人在喀纳斯定居已久,居山区森林地带,垒木为室,素有 “林中百姓”之称。由于他们极少与外界交往,因此较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部落、民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历史文化遗迹。
我国图瓦人随着喀纳斯湖的出名而为世人渐渐所知,他们聚居于深山老林之中,以宗教、民俗民风等活动方式为纽带,过着古朴而原始的生活。我国现存图瓦人人口稀少,而且目前处于人口负增长状态,因此,对图瓦人的生活、文化等进行整理和挖掘、保护和抢救,积极关心图瓦人的健康、发展,保护图瓦的文化遗产显得成为迫切。2006年9月 20~10月 15日,笔者入住我国图瓦人家,与当地图瓦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图瓦人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及体育活动等文化风俗。
2 图瓦人来历
2.1 布尔津县志记载的传说
关于图瓦人的迁移,据布尔津县志记载,民间有 3种说法。一是:据今四五百年前居住在斯尔湖哈萨克不断强大起来,并不断扩大争夺草场,向居住在斋桑湖、玛勒哈思湖周围的图瓦族发动进攻,图瓦族战败被迫搬迁至白哈巴,布尔津县境内的喀纳斯、冲乎尔,阿勒泰的盐池、阔科苏、喇嘛召,富蕴和青河居住。当时共有 7个大部落。成吉思汗统一西域后,实力强大,图瓦族 自称由蒙古族而来。
二是:1992年国家民委来布尔津县了解禾木喀纳斯蒙古族情况时,一部分图瓦人说是图瓦族并要求恢复图瓦族;另一部分说是蒙古族,说图瓦族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因意见不统一,国家民委的态度是自愿选择,但社会上至今一直称他们为蒙古族。
成吉思汗统一西域后,1224年成吉思汗到达额尔齐斯河,因成吉思汗军令严明,一些军士不愿跟随,在树林歇息时留在此地,后来这些蒙古男子到内蒙娶了妻子 (蒙古族),从此在这里繁衍定居。据称满文宗教书记载:成吉思汗说过,“我到过喀纳斯三次”这句话 。
三是:很久前俄国、中国、外蒙交界的阿尔泰山脉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靠放牧、打猎维持生活,这就是现今的蒙古族图瓦人。
2.2 《图瓦人考》的记录
新疆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贺继宏撰写的 《图瓦人考》中关于图瓦人迁徙的资料室这样写的。图瓦人原居叶尼塞河左岸,与古柯尔克孜人杂居,曾长期隶属于古柯尔克孜部落,是我国古代突厥语民族之一,以后逐步蒙古化,为蒙古族使用突厥语的特殊的一支。
图瓦人历史上有两次大的西迁。第一次是 13世纪初,部分图瓦人随成吉思汗的部队西征。这部分西征的图瓦人形成蒙古族的一支,但其作为突厥语的母语仍然没有改变,便成为操突厥语的蒙古族。但参加西征的图瓦人毕竟是叶尼塞图瓦人中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图瓦人仍然聚居在叶尼塞河故地。
图瓦人第 2次西迁大约是 18世纪。俄罗斯帝国大举 向亚洲扩张 ,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图瓦人在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英勇抵抗后,最后力不能支,忍痛离开生息繁衍的故地向西迁移。西迁的部分图瓦人留在了阿勒泰乌梁海地区,与早年迁入的图瓦人汇合。从此,布尔津的喀纳斯湖畔,就成了我国图瓦人的聚居地。
客观地说,喀纳斯湖地区的图瓦人只是随着吉尔吉斯部西迁的少部分人,留在叶尼塞的图瓦人,后来形成 了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西迁的图瓦人由于长期与蒙古、哈萨克人杂居,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特别是由于对成吉思汗的崇拜,在民族意识上,逐步蒙古化,最终成为我国惟一的操突厥语的蒙古族的一支。
3 图瓦人体育文化特征分析
目前,我国图瓦人人口不及 2 000人,人口处于负增长状态,主要分布在新疆喀纳斯风景区附近,共有 3个村落,即喀纳斯村、禾木村及白哈巴河村。
3.1 体育文化与节日节庆紧密相连
图瓦人有 3个比较大的节日,分别是春节、敖包节和邹鲁节 (点灯节)。
3.1.1 春节
图瓦人也像汉族人民一样欢度春节,只是欢度的方式与汉族不同。图瓦人注重辞旧迎新,春节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因此他们过春节很隆重。从农历 12月开始准备食品、衣着和祭祀用的供物。除夕之夜,长辈带领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手抓肉和饺子。初一清晨,先进行祭祖、祭天仪式,之后晚辈给长辈拜年,拜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在这期间,喀纳斯湖畔还是大雪封山、全湖皆冰,图瓦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欢聚于村庄举行射箭比赛,并在喀纳斯湖面上举行赛马、摔跤、滑雪橇等体育活动。
3.1.2 敖包节
又称 “塔克恩节”,这是图瓦人祭祀天地日月大自然的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至七月举行。当山花烂漫、青草繁茂之际,图瓦人临时搭起蒙古包并摆放祭祀贡品开始祈求老天降福于人间,祈求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之后进行赛马、摔跤等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这也是图瓦人一年中最大型的体育活动。
3.1.3 邹鲁节
又名 “祖乐那依尔”,即汉语 “点灯节”之意,又称 “入冬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这也是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所特有的节 日。这一天整个夏秋季在外放牧的牧民都要回到村庄,主要是为了纪念活佛马盒卡拉逝世日。期间他们会为了庆祝一年的收获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体育活动。节日过后便进入漫长的冬季了。
图瓦人节日文化不仅是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和弘扬,而且也是增加民族凝聚力、满足群众物质、精神文明发展需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上进行的体育活动成为当地休闲娱乐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表现了图瓦人的历史、政治、文化、宗教 、民俗习惯以及心理状态等。
3.2 自然环境促成了图瓦人独特的健身活动
图瓦人生活在著名的新疆喀纳斯风景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阿尔泰山脉中段,远离海洋,纬度较高,冬夏两季气温悬殊,境内年温差达 31.9度。冬季长达 7个月 ,积雪深度可达。境内拥有久负盛名的高山湖泊,雄伟壮丽的冰川河流,气象万千的原始森林,绚丽多姿的草原秀色,令人神往的高山雪原。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及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所赋予的独特文化内涵中,孕育出了图瓦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大雪封山的漫长冬季,图瓦人只能躲进自己的木屋,忍受着无聊和寂寞。这时,小伙子们便带着猎枪、弓箭,把大麦炒面、生活用品装在用羊皮制成的皮带里,系在滑雪板上。滑雪板是用白松木作的,很结实,类似于爬犁之类的工具,易于在雪地里滑行 ,他们一去就是 10天半个月,去猎取旱獭、鹿、狼、野兔等等。出行前,村子里举行射箭 比赛,胜者当选为射手,担任为大家谋取食物的重任,时至今日,已渐渐演变为一种运动项目。
大雪封山前,村民们为过冬准备了充足的日用品,偶尔,村里会为急需物资出山采购。马拉爬犁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在深及于腰的雪山之路要滑行两天才能到达县城。出行前,图瓦人会进行一场马拉爬犁比赛,胜者方能担当出行的任务。
3.3 体育活动与祭祀祭祖紧密相连
图瓦人宗教信仰保留了原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原始晚期的萨满教和佛教中的喇嘛教。
敖包节是图瓦人最大祭祀活动。敖包节时,全村老少往一颗被尊称为树神的树上绑一根布条,布条以白色为主,然后每人抱一块石头,堆到树的周围,人们从家中拿来的糖和奶制品及其他食品,围着树和石堆转圈唱歌,不断向上抛撒食物,以祈求上天风调雨顺、全村老少平安。祭拜完毕,举行一年一度大型体育活动,向上天展示高兴的心情,活动项目有:摔跤、射箭、赛马、水中拔河、角力赛等。体育活动已成为图瓦人祭祀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3.4 独特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图瓦人的体育活动
图瓦人以放牧为生,马是他们离不开的交通工具,甚至在不大的村子里,也可以经常看到有人骑马。图瓦人偶有闲暇,便相约周围的人进行赛马比赛,或到美丽的喀纳斯湖边上进行水中拔河比赛,之后就到胜利者的家里喝起了醇香的奶酒。
图瓦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形态,从产生之 日起便深深植根于喀纳斯湖畔。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流传演变过程中体育活动不断发展,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和娱乐形式。摔跤、射箭、赛马、水中拔河、角力赛、爬犁等已成为喀纳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作为旅游项目向游客展示。
由于每一个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基本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性不同,各种文化特质也就千差万别。图瓦人随着喀纳斯湖的出名而为世人渐渐所知,他们根植于这块富饶的土地上,聚居于深山老林之中,以宗教、民俗民风等活动方式为纽带,借以增强民族意识。图瓦人体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因此,整理、挖掘图瓦人的体育活动项目、积极保护图瓦体育文化遗产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布尔津县志 [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648--650
[2]新疆地方志,图瓦人考 [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43~ 44
[3]李旭.最后的图瓦人 [J].新疆:民族工作,2000,7
关键词:新疆 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78-03
1 前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自治区,面积160万平方公里,位于我国的西部边陲,在新疆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汇聚了众多的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汇聚的地方,共拥有47个少数民族,其中世代居住的民族有13个。众多的少数民族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和民族生活习惯。在这些民族文化中就包括有各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身体文化体系,这一体系包含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存在和发展既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身体层面的表达,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探讨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对于探究民族地区的文化既具有现实的文化发展层面的意义,也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其形成、发展到成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所以,我们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并进一步推广普及,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众所周知,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种身体层面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文化价值、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和竞技价值也日益得到彰显。本研究通过查阅民族地区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相应的田野调查,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这些从历史中走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在宏观层面总结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在新疆文化繁荣的进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其为全球化环境下我国的文化复兴起到更大的支持作用。
2 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在民族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特定民族的文化发展决定于其基本的历史走向、特定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等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在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影响作用更因新疆特定的历史发展而突现。作为身体活动的代表,因其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全面而详尽的调查,同时,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在各自民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多地在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活动中得以体现。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最初是在劳动生产、军事战争、宗教祭祀、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基础上形成的。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各民族的民风、民俗、民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成为新疆各民族浓郁民族风情的重要有机组成。在新疆广袤大地上广为流传的传统体育项目有赛马、赛骆驼、叼羊、击木、摔跤、射弩、姑娘追、打陀螺等。
3 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3.1 民族性特征
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心理以及不同的信仰。在新疆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和信仰,这些民族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或者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所以在具体的层面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在不同民族之间,民族传统体育就体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例如哈萨克族喜欢赛马、鹰舞等,而维吾尔族喜欢叼羊、摔跤等等。民族性物征的体现既是我们研究各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区分,也是我们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入手点。
3.2 地域性特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是在160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内形成与发展的,在其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众所周知,新疆地处西部边陲,与内地中原地区相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新疆地区地貌表现为高原、草原、戈壁、沙漠、绿洲等多样化特征,这些不同的地貌给生活于其中的不同民族的身体活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差异性,生活条件的优劣,生活方式的千差万别,其身体活动也就差异性极大。而且,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对体育活动场所要求都不高,而是体现出其大众化、生活化的一面,使其独具西部的民族风情。地域性特征的存在是客观的文化景观,也是我们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必须予以关注的重点。
3.3 娱乐与竞技特征
由于其生活化特征的普遍存在,娱乐性就成为新疆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外在表征,同样,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对身体活动的重视和尚武的民族特征,竞技性也是新疆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特征。新疆传统体育项目中包含着娱乐价值很强的体育活动,如维吾尔族的摔跤,人们从表演和观看比赛中获得身心娱乐。新疆许多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就因为其极强的娱乐性而得到广泛传播。同样,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和柯尔克族的“追姑娘”也都有非常强的娱乐性特征。此外,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多体育项目所需具备的一些身体条件如耐力、平衡、灵敏等,几乎都存在竞技,因此可以说新疆少数民族体育具有娱乐与竞技的双重特征。
3.4 中庸性特征
任何一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外来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中庸,讲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同样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体育活动中更加重视过程,不去过多强调结果;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追求养生和健身的目的,不过分追求运动极限的挑战。
4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4.1 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产品和从事体育服务的部门和行业,其核心是把体育产业看成是一个生产体育产品和提供体育服务的产业。体育的职业化和商业化是20世纪世界体坛最显著的发展特征,一些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传统产业的产值,体育传统意义的内涵已经被突破,它的产业地位和经济价值已经逐渐凸显出来。近些年来,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也很迅猛,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还很有限等。通过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可以促进体育本体产业的发展。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有着巨大开发潜力的体育旅游资源,它的开发可以为新疆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4.2 成为体育旅游中独具魅力的特色项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它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进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其绚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和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满足国内外广大游客的愿望。目前新疆拥有的知名户外运动机构就有几十家,包括小羊军团、K2户外、5445户外等,户外机构遍及天山南北。融登山、探险、露营、野餐、穿越、徒步旅行于一体,这些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要不断挖掘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借助环境优势传承新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文化,使之可持续发展。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众多的商家、投资者将其投资重点向西部转移。国家发展政策等也逐步向西部倾斜,支持西部地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给新疆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新疆体育资源开发应从资源的优势和潜在的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定位,重点应是发展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
4.3 成为学校体育推广的新兴项目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对民族体育项目的推广经验,首先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对青少年的影响,之后通过青少年的广泛影响作用进行全面扩展,从而得到更大的国际认同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视野,不仅丰富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有一部分被引进校园,如:维吾尔族的摔跤、民族舞蹈等。
5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5.1 挖掘民族特色,使其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全民健身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效支撑,在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把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方式进行推广,符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和“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基本精神,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健身、娱乐、休闲等的身体需求和文化需求。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开展是完善全民健身计划的理想途径,因此,大力开发、挖掘具有推广价值,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要理论取向。
关 键 词: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潮汕地区
中图分类号:K890;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121-04
民俗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做出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民俗体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在一些地区甚至陷入了濒临消亡的危险。文化多元化是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体育文化的多元化是体育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因此,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应该引起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民俗体育受到了我国一些学者的关注,他们从各自的研究视角进行探讨,产生了颇具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具有共性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而言,民俗体育应该具有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特征,不同地区民俗体育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因为它与特定地区的民俗、民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民俗体育研究所反映的是不同地区民俗、民情的个案,通过对各地区不同特色的民俗体育进行挖掘与整理从而形成我国的民俗体育体系。潮汕文化是我国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潮汕文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移民文化、凝聚力、记忆文化、商业精神、主动性等方面[1],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潮汕民俗体育也应该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发展轨迹、表现形式和价值。
1 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简介
对我国现有的民俗体育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是推进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重要前提。我们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自1991年至今的20年间,“民俗体育”的相关研究文献有240余篇。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内容:(1)民俗体育的概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研究。王俊奇[2]认为:民俗体育是指那些与民间风俗习惯关系密切,主要存在于民间节庆活动、宗教活动、祭祀活动中,是一种世代传承和延续的体育文化形态,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特点。王铁新等[3]认为:“民俗体育是由一定的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使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具有类型性、继承性、传布性和非官方、非正式特征的体育活动事象与活动。”李艳茹等[4]认为民俗体育文化具有“活跃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丰富我国体育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状况的提高”等社会功能。(2)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刘旻航[5]认为,必须认真研究民俗体育的认知过程,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民俗体育的发展规律,才能够让更多的人认知、了解民俗体育;才能够让民俗体育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张国栋等[6]指出,目前随着各种民俗体育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民俗体育与学校教育、旅游商贸的结合,民俗体育发展道路越发宽广;民俗体育的传承式微、功利化倾向是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整理、提高民众的认识、鼓励并引导良性变异将能够使民俗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存活并彰显活力。郎勇春等[7-8]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应全面发挥多元功能、内容形式保持地域特色、科学传承并且和所依附的社会形态与时俱进。(3)区域民俗体育研究。如王俊奇等[9]的研究表明,江西民俗体育中的舞龙、赛龙舟和傩舞与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中秋迎龙神求雨,秋醮演地戏、重阳登高与道教又有丝连关系。此外还有浙江、湖北、天津、、闽台、河洛等地区的民俗体育研究,各个地区的民俗体育均呈现出不同的特色。(4)民俗体育学研究。如柯玲等[10]指出,民俗体育学是民俗学和体育学科交叉研究的新尝试,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学科和现实意义。王铁新等[3]也指出关于民俗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民俗体育研究的当务之急。此外,还有关于民俗体育资源开发、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当然,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如民俗体育在社会变迁背景下的科学发展模式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民俗体育的经济效益开发及发展前景研究、民俗体育发展历程研究等比较缺乏。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尚未发现有关潮汕民俗体育的系统研究。为此,进一步深入了解以上的研究内容,增强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的理性认识,无疑将有助于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开展。
2 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丰富我国民俗体育理论体系
潮汕地区主要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潮汕地区不仅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也有“省尾国角”之称,在环山面海兼具封闭与开放的地理环境中,勤劳朴实的潮汕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尤其以潮汕饮食文化(潮州菜、功夫茶等)、潮汕戏剧文化、潮汕方言、潮州工艺美术等著称。潮汕民俗体育也别具一格,包括强体健身抗暴作用的武术、防病益寿作用的气功、南方水乡娱乐功能的龙舟、娱神娱人的节庆游行体育、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体式情绪广场体育舞蹈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异,共同构成了潮汕民俗体育文化体系。潮汕民俗体育文化既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是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对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潮汕民俗体育的整理与挖掘,有利于丰富我国民俗体育理论体系。
关键词:体育环境及建设;影响因素;具体措施;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21—04
1学校体育的环境观
1.1 学校体育环境观的基本内涵
环境,是指作为自然界与社会的主体享有外部条件的综合。学校体育环境是指一所学校范围内的体育环境,除学校以外的则称为体育环境。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是教育与体育的子系统,从属于我国的大文化系统。社会体育、文化环境决定了学校体育的环境,它以社会的意识形式,通过信息传播媒体,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这是学校与社会发生联系的重要纽带。正是如此,社会上每一次体育热、任何一次国际大赛、每一块金牌的争夺,没有一次不在校园中掀起波澜。同时,学校体育环境和学校德育、学习等环境共同构成了学校的教育环境,成为培养全面发人才的基本内容。因此,体育环境的建设要服从于学校育人的根本目标。由于学校体育是教育与体育的结合部,因而学校体育具有特定的创造主体,特定的体育创造方式和记录成果的手段,有规定的内容、时间、方式和条件,从而使学校体育有自己的形式、演化和发展的规律,因而具有相结合的独立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央学校体育环境中,活动于其中的主体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主体所具有的主动权,正是学校体育环境相对独立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在依据。
从文化学角度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也与环境中的文化因素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美国人类社会学会主席、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克莱德·克鲁克(Clyud.KlucKhohn)指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显型文化因素和隐型文化因素混成的,学校体育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因此“学校作为促进学生投身学习的一种环境,其力量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校园环境本身既能吸引学生,也能使学生疏远”。“每所学校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文化,使学生从学校的几乎每个方面获得难于言传的信息和感受”。这正是隐型文化因素对人的特殊作用。所以,不仅要注意体育文化的教化作用,而且更要注意环境和熏染作用。良好的体育环境,通过潜移默化陶冶和熏染,将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和感受。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包括国民素养、文化程度、精神产品的丰富程度、信息传播的方式、速度和观念等。而这些特征正是学校所具有的优势。因而,可以通过学校体育个体环境的优化和改善,来促进大文化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综上所诉,学校体育的环境观告诉我们,学校体育环境是置身于大文化系统之中,不仅受到社会体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的制约,同时也体现了其相对的独立性、可操作性和文化优势,体现了显型文化要素和隐型文化要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
1.2 学校体育环境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功能
从学校体育环境来,学校体育环境包括物质的、制度的、信息的三大要素,从而体现了养成教育、强化约束、激励导向等三大功能。
1.2.1物质要素——具有养成教育的功能。物质要素,是指学校体育环境的外在标志,是硬件部分。良好的体育设施,功能齐全的运动器材,不仅能烘托体育的环境,而且让学生一踏入校门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养成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之中,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黙化和身体力行地参与,养成教育者所提倡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环境作用于人的过程,它融合了显型和隐型文化的作用,是促进学生产生体育直接动机的必要条件。
1.2.2 制度要素——环境赖于运行的载体,具有强化约束功能。环境的强化约束功能,即通过具有强硬的体载、条例、制度、常规、准则等,表明学校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让学生通过体育的实践,强化体育的行为、习惯和能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了体育课、课外锻炼、竞赛训练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对学校体育设施、场馆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说《条例》仅是总体要求,那么《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就提出了开展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奖罚制度、学籍管理等。其中,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体育课、课外锻炼、早操等,并要作严格的考勤,并纳入学籍管理。另外,课堂常规、运动场管理制度以及其他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确保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例如,《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以来,促进了大学生参加早操、课外锻炼的热情,提高了出勤率,形成了良好的锻炼风气,促进了学校体育环境的建设。
1.2.3 信息要素——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信息要素,主要指体育锻炼的意识、风气、体育舆论等,反映出环境中得主体(学生和教职工)思想观念、各种体育的行为方式、体育活动的状况、学校传统体育的特色等。信息要素是学校体育环境的核心和灵魂,一旦增加了意识,形成了良好的风气,造就了强烈的体育舆论,就能发挥激励功能,促进学生间接轨动机的形式,在更深层次上对学生能力、观念、习惯、兴趣产生深刻的影响,激励学生从“需要”角度去进行体育锻炼,把被动地接受体育教育变为主动自觉的参与。由于校风舆论、观念的作用,使学校体育在时空坐标和发展水平的三维空间上位体育环境的主体规定了发展模式,表现为导向功能。如果说物质要素多半是直接在与学生认识的发展、技能的形成有关,属于显型文化范涛,那么信息要素则更多地反映主体的思想、观念以及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体育环境的软件系统,具有隐性文化因素的典型效能。
关键词:技工院校;;体育;教材;研究
1国内职业院校体育教材研究现状
1. 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体育学的大学教材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专业的教材建设和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教材建设,职业院校公共体育教材建设研究很少。体育专业的教材建设更加注重学科的系统化、整体化、科学化。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教材建设研究在大而全上下功夫,在通用教材的基本点上下功夫。在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层面上教材建设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职业院校公共体育教材几乎是本科公共体育教材的翻版;教材建设研究在体育学教材研究体系里面所占份额很少,很少有专项的研究。
2目前技工院校体育教材存在的问题
2. 1我国现行技工院校体育教材深受体育专业教材和本科公共体育教材的影响
教材基本内容采用专业体育教材内容,教材体系照搬本科公共体育教材。走大而全的教材编写思路。技工院校教材接近于科普读物,有别于教材本意。教材成为各种体育知识不同版本的总结和汇编。教材内容与学校体育实际情况脱节。教材基本上脱离鲜活的学校体育实践。对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产生有限的使用价值。
2. 2技工教育教学特点
技工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安排、实习安排以及学制等方面拥有其自身特点。以及明确的就业方向、行业特色、工种特色、区域特色、企业特点。这些技工教育本身的特征,决定了技工教育体育教材的职业化特征。
3教材建设时应考虑的四个因素
在教材的建设中,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有较高的健身的价值,符合教学的要求,适合学校教学条件等四个因素。
3.1 文化因素
它是学校教育各门课程共有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才能使体育教学具有知识性、逻辑性和教育性,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2 健身因素
它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与其他教学主要区别点,增强体质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的任务,选编教材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教材的健身因素,即健身价值。没有健身因素的体育教材无意义。
3.3可教性因素
教材必须根据相应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难度与运动负荷适当。也就是说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以学生经过努力可能接受为依据。有的体育项目,从文化含量和健身价值是可以取的,这便是我们不能把竞技项目全部搬进体育教材的主要原因,只能选取一部分适合的,教材要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以可能实施教学为标准。
3.4教学条件因素
教材的制定,还需要考虑本阶段的学生特点以及教学条件,如果脱离技工教育的教学实际,教材就是一纸空文。
4建设教材的思路与方法
4. 1确立技工教育体育教材的价值观和实现其价值观的目标结构
4.1. 1技工教育教材的价值观在学校体育价值观范畴之中,并体现技工教育价值观的特征。它是以技工教育为特征的体育教材。目标紧紧围绕技工教育的基本教育特征、技工院校的特征,建立在大体育观目标体系之上的体育教材。技工体育教材价值观和目标结构的革新,是技工院校体育教材首要解决的指导思想问题。
4.1. 2在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环境背景下,遵循体育教育基本规律,改革技工教育体育教材目标结构。发挥体育教材在学校体育过程中的积极主动的作用。建立全新的、完善的体育教材目标结构。在体育教育基本教育目标结构中体现(或突出)体育的职业素质的目标、职业技术、技能形成的目标、职业道德领域的目标。技工教育培养目标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时代性特征相当明显。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技工教育体育教学目标各有其特点。体育教材体现学校特征、行业特征、专业技术特征、企业特征、教师特征、学生特征以及校园文化特征的目标结构。这是解决技工教育体育教材目标结构问题。
4. 2教材内容分类与选择
4.2. 1体育教材内容有多种类型。主要依据素质教育基本理念、技工教育的基本需求、学校体育大体育观基本要求进行分类。他大致可以分为,基本理论、基本体育教学、为职业技术技能服务的体育、体育健身与职业病的防治、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园体育文化、体育达标等内容。
4. 2. 2教材内容与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学校体育的其他活动以及校园体育活动相结合。提高教材的可操作性。发挥在学校各类体育事件中的积极作用。使得体育教材适用于院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及校园体育文化相结合。通过与教学计划、课外体育、校园体育文化相结合,使教材紧靠院校体育实践。让教材内容在院校体育活动中具有吸引力。教材内容关注课外体育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课外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不是孤立的课堂教学脚本。学生的兴趣、爱好始终是体育教材关注的主题,教材主动的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终生体育的习惯,才是终极目标。教材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体育教材的课外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4.2. 3重视教学内容职业技术技能倾向化,重视学生体育基础的层次性。根据实际需要情况选择不同水平的内容。教师、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有选择性,实现分组和分层次教学。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多样性的达成。体育教材内容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只是教学的骨干和主体。在体育教学实施中重视学生社会生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协作能力等拓展能力的培养。体育教材与教学计划、课外体育和校园体育文化相适应,教材内容的分类与选择问题是教材的核心问题。
4.3教材章节构建
4. 3. 1章节构建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教材实用性的重要体现。其章节大体上可分为实践性、理论性、介绍性和资料性的章节。现行体育教材在章节构建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教材的章节与课堂教学缺乏对应。而且章节内容过于专业化,内容基本上来源于专业体育教材。章节内容基本(或者根本)不适应于高职高专学生实际水平。表现为:章节很难直接成为课堂依据,学生在教材面前不知道怎么学、老师怎么教,教学进度和质量很难真实反映到教理部门。体育教学存在随机性,缺乏稳定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管理的科学化。
4.3. 2章节构建取决于院校体育物质基础、师资条件、财力状况和学生体育基础,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教材基本章节就是学期教学内容和学校重要体育活动内容。不使教材悬空于学校体育之外。节的安排更加重视实用性,场地、器材的准备,教学基本内容、程序,示范位置,练习方法,学生在练习中的基本队形等。但绝不是将教案印成教科书。章节构建是个重要的技术环节。
4. 4学习评价
体育教材明确每个测试项目的考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包括体育达标标准) 。以考促学,以考促练。考试评价过程也是重要的教育过程。学习评价是调动学生心理因素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 1 ]董翠香. 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藏族传统体育 美学 产生 特征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73―03
1 认识藏族传统体育美的产生
体育美存在于人与人、人与器戒、人与环境、技术与技术、技术与战术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我们只有认识了此结构关系才能真正认识藏族传统体育美。
1.1 藏族传统体育美是全社会性的个体显现
黑格尔说:“因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自己,而且就在这一实践中认识自己,而且发现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人都有一种求得社会归属和他人认同的社会心理。藏族传统体育的易学、易入一面,使人的归属心理容易得到满足,藏族传统体育原本就是为了娱乐,在喜庆节日里创造了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马马术、赛牦牛、斗牛、射箭、抱石头、藏棋等一系列娱乐活动,这些游戏受审美意识的影响,观赏性较强。旨在把人类喜乐、悲痛、压抑、兴奋的精神表现出来,转化为大家都可参与的形式供人观赏。可见其认识自己,丰富自己的一面。体现了美是人从直观到自我的东西,为欣赏“藏族传统体育美”奠定了基础。
1.2 藏族传统体育美是藏族文化的体现
藏族传统体育体现了藏族的文化内涵、民俗个性和文化表象。藏族男子身上富含有阳刚、野性的男性气质特征,这是由其自然文化环境造就的,在藏族传统体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抱石头、赛马、大象拔河等)。在阿里古格王朝遗址卓玛拉康寺内的一幅节日庆典画中,可以看到身着铠甲,左手持盾、右手持兵器的威风凛凛武士在练习武功的场景。武士身上的阳刚和野性男性气质透过身着铠甲散发出来。《格萨尔王传》中也记述了武士们经常在节日集会上比试刀剑的内容。可见,藏族男子身上富含有阳刚、野性的男性气质特征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伴随有社会精神,又融合于社会文化艺术,表现出强烈的审美形态。这就是体育运动美中的社会性。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角度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不同种类的藏族传统体育。
1.3 藏族传统体育关是完善了自我形象
“美”是人精神素质的一种体现。藏族传统体育是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体现,二者密切相连。在著名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对于骑射更精彩的描写道:“格萨尔王骑着赤色马来到草原,牧民为他立了九只绵羊、九只山羊、九层铠甲、九个铜锅、九个鞍木,格萨尔王从九万利箭当中抽出一支,箭射出,闪电般的红黄火焰遮天盖地,如同燃烧的羽毛般射到沙滩,中了靶子,声震天地。”这是对英雄英武、骑术、射术、力量的歌颂。将人的精神、力量、思想和文化融为一体,体现出了人向往的最美。藏族传统体育正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追求“客观的自我”形象为目标。藏族传统体育美的形成与藏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密切的联系。
1.4 藏族传统体育关是藏族心灵表现
李斯托威尔指出:“美的外观虽然可以为艺术和自然的原子结构所限制,但是,美感经验最重要的特征却是心灵的特征,而不是物质对象的特征。”藏族传统体育美同其他文化层面美一样是人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无论作为藏族传统体育美的创造者,还是藏族传统体育美的欣赏者,都需要心灵的参与加工。一方面,以情取舍。藏族传统体育大多没有完善的竞技规则,要通过心灵予以补充、丰富,使其突出美的构成,达到美的满足,此为情取。藏族传统体育本身有不美的一面,通过民族心灵予以筛选、遗漏,使其淡化,增加愉乐,此为情舍。另一方面,依情而为。藏族在藏族传统体育中都会依照自己的情感对其运动本身加以评价和实施行为,即主体对客体的审视,达到自我容入的高峰体验,藏族传统体育美也就完全显现出来了。
2 藏族传统体育的美学特征表现
2.1 藏族传统体育的公共美学特征表现
藏族传统体育经过历代藏族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较为完整、表演技巧独特的民间体育形式,通过力与巧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亨受。从某种意义上讲,藏族传统体育是一门艺术,它就像藏族人民的性格特性,充分展示了一种美的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表现出较强的公共美学特征。
2.1.1 体型美
人体运动是一切体育的存在方式。人是体育运动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实体,体育中最充分、最丰富地展现着生命的人体美。藏族传统体育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挺拔粗壮、比例匀称的骨骼,丰满凸现刚健有力的肌肉,功能强健,运动者的肌肉能表现出较好的线条美和弹性美,以及灵活均衡身体形态,这都形成了一个直观而完整的健康美的人体。
2.1.2 素质美
素质美在体育运动中是一种特有的,以特殊形式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公共美学特征。它是通过体育运动或生活技能表现出来的。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表现的灵敏、柔韧、力量,以及舞蹈类中的灵敏和协调的表现,还有藏棋项目中的思维能力,都体现了藏族传统体育美中的素质美。
2.1.3 技术美
技术美是在动作的完成过程中,对动作技术的最高规格完成,是人的体态美、素质美、动作造型美的综合体现。在藏族传统体育中,表现了干净、利落、准确、优美的动作完成过程,展示了健美的体型和对运动素质的充分发挥。如:古朵、射箭、赛马等项目包含的基本技术、动作、动作难度都是技术美的因素,突出地表现出藏族运动员身体形态美和动作结构中以特殊节奏美。
2.1.4 个性品质美
藏族传统体育表现出来的刻苦顽强、团结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尚情操,对竞技者是一个培养、磨炼,对旁观者是一种美的感染和熏陶。藏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道德、意志感染着旁观者,这种精神、意志、道德、情操,移情于人们的心理,铸成一种精神,创造出优美的心灵。
2.1.5 艺术表现美
藏族传统体育艺术表现美是竞技者把蕴含在动作中的美学价值艺术地表现。它是将竞技者动作的技术质量、难度水平、身体动作、服装搭配、音乐配合等因素综合而得以充分展示,并达到最佳效果,进而展现生生不息、和谐、拼搏、开拓、奋勇的深层文化内涵。特别是藏族舞蹈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
2.1.6 服饰美
藏族传统体育运动者的服饰也传递着特有的美,展现着民族美,粗观之,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基本结构。在藏族传统体育竞技中衣着的御寒作用是首要的,因而藏袍多为皮袍,这与生活形式也有直接关系,肥腰、大襟,戴上狐皮帽,足踏靴或连巴,无论骑马奔驰还是参加其它竞技活动,显得雄壮而豪放。藏族男性多喜欢在袍领上装饰虎皮、金钱豹皮,以此显示出英武。在衣服的装饰和穿法上都显示了藏族的审美意趣。
2.2 藏族传统体育特有的关学特征表现
美的东西必然表现出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特征。藏族传统体育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源于传统生产劳动而又高于生产劳动,表现出了自身新颖的、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地方,使其更具特有的美感。
2.2.1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劲力美
藏族传统体育的劲力美体现在它向观念传递着力量的象征,竞赛中的呐喊正是藏族传统体育劲力美的体现。藏族传统体育的“举石”强劲的爆发力是力量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藏族传统体育“大象拔河”始终是肌肉环节通过强烈对抗所产生劲力美的表现过程,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获得的正是一种阳刚的魅力。
2.2.2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气质美
气质美是人对外界事物反映的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现象。作为流传百年的藏族传统体育有着力量、迅速、协调、灵活、机敏的要求,讲究精、气、神、韵的体现,综合为气质美,反映在竞技者的身上,则体现出藏族传统体育的品德、性格、精神、风度等综合性的一种内心的美,以及通过藏族传统体育展现出的气势与神采的外在精神美。
2.2.3 藏族传统体育与环境的协调美
藏族传统体育与环境的协调美体现在运动时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衬托的美学特征。伴着高原最为壮丽的自然美景,藏族传统体育的风格呈现出高原文明所特有的气质和风范。“当太阳披着金色的彩衣,雪峰反射出光芒万丈的时候,随着人们的高呼声,各村的赛马选手们个个都轻装洒脱,英俊威武,信心百倍地骑着匹匹骏马,雄赳赳,气昂昂,往赛马起跑点方向走去,并各司其位,等候发出发令枪声。”这是对藏族传统体育盛会的一段描写,它充分体现了优美环境衬托出的藏族传统体育美。
2.2.4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意志美
藏族从遥远的古代一直到现代,在环境艰苦、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上一直顽强地生存着,雪域高原严酷的生存环境不但没有摧垮藏族人民的生存意志,相反却造就了其乐观、开朗、友善、豪爽的民族性格。藏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在他们向极限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在欣赏每一名传统体育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美。他们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这句奥林匹克格言。
2.2.5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和谐美
藏族传统体育体现了藏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藏历正月间在拉萨举行的“跑人跑马”即赛跑、赛马及摔跤体育活动。先至者受上赏,博得大哈达跑得慢的,亲友旁观者遂以冷水灌顶,为之加油。这种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和谐的娱乐性。而农牧民则是在丰收或节日中充分利用传统体育自娱白乐,其随意性极大,以表演为主,竞技为辅,此类体育项目规则简单,技术简单,容易推广。如:赛牦牛、大象拔河、登山等。这是藏族文化和谐的体现。使藏族传统体育蕴含了中国文化传统之中的和谐之美
2.2.6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惊险美
藏族传统体育运动当中含着较高的惊险美。藏族传统体育运动中的刺激和惊险给人的刺激感和震撼感是特别强烈的,尤其是在现场观看中,这些扣人心弦的惊险动作牢牢的吸引住观众的心。惊险是通过难度体现,表现出的撼动人心的美感。惊与险是藏族传统体育运动技能比拼的核心,也是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表现出强大观赏性和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所在。
3 结语
藏族传统体育是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它本身蕴藏着精深的美学价值。是民族人民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的实践经验总结。藏族传统体育美的内容是通过藏族传统体育公共美学特征表现和特有的美学特征表现,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正是人们对藏族传统体育美不断追求的结晶,也是藏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发展深化、更新的价值观念,技术水平高低的切实指标。发展中的藏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赋予藏族传统体育美学新内容、新观念,才能在新时期有新发展、新贡献。藏族传统体育美是藏族传统体育最重要的特征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今的全民健身活动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成为广大群众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乐趣和享受。
参考文献:
[1]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于乃昌.审美文化[M].拉萨:人民出版社,1999.
[4]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刘慕捂.体育美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 个性特征培养
青少年足球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足球发展的基础和希望,而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不单单是简单的足球技术的训练,青少年的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到成年后比赛场上的意志品质,赛场上运动员的自觉性、勇敢、果断、坚韧、自制等特征也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中外传统文化的差异,造就了运动员不同的个性特征,而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严重阻碍了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良好个性特征的培养。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合理地扬弃,培养青少年运动员良好的个性特征。
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产物,它所表现和提倡的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坚强志向,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行为追求,以礼待人、谦和友善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统一、三思内省的修养目标,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观念,等等,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但是,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很多方面强调重伦理,倡中庸,轻竞争。事物的发展在于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没有发展,竞争更是竞技运动的主要内容,“倡中庸、和为贵”同时也扼杀了我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创造精神和竞争意识,“重礼让、轻竞争,重群体、轻个体”的思想与竞技体育强调的竞争、个性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是冲突的,从而抑制了个人在体育比赛中的创造性。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些方面强调重文轻武,“静”不主“动”,而体育运动则强调以动为主,提倡尚武精神。显然,很多方面是与现代体育精神相违背的。
2.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性特征培养现状
个性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和统一的心理品质。个性特征培养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不追求个体发展的近期效果,而注重长远发展,因此应该把对个体日后有重要影响的独立性、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品质的培养作为教育重点。中国球员在场上表现得灵气不足,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场上创造性不足。个性特征的充分发展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精神和提高创造能力,因此充分发展个性特征是促使青少年成才不可缺少的条件。任何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比赛的压力、环境、紧张程度都与训练不同。与其他项目相比,足球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具有更为明显的非同一性。足球比赛场地较大,技术动作的变化性和随机性强,战术变化复杂,这些要求运动员在高速对抗中能快速做出正确反应。因此运动员是否具有独特的技术,能否在紧张、复杂的比赛中创造性地发挥往往决定着比赛的胜负。
中国足球自进入职业化至今,整体实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的青少年训练体系不完善。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飞速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个性特性的培养已成为足球运动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日趋激烈的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认识上偏差,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很少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个性特性的训练,一味强调身体及技战术的训练。训练都是同一内容,球员被动接受和一板一眼地完成教练员规定的动作和套路。在教学比赛中,很多教练员把打整体放在首位,没有形成鼓励青少年运动员利用个性特征创造性发挥的氛围。通过对其赛场上个性特性的观察,运动员大多数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不成熟、容易激动,思想僵化、思路不开阔、做事缺乏探索求新的精神,独立性不强、喜欢依附于他人,自制力差、对自己的要求比较松懈,个性特征表现明显不足。
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性特征培养的影响
首先,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性特性深受几千年封建宗教思想和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刚柔相济、外圆内方、和谐中庸的东方文化特点,崇尚“和谐”、“恪守中道”、“不为人先”,追求“和为贵”、“尊共性抑个性”、“中庸不鼓励冒险”,表现出安于现状、不相竞争、得过且过的文化个性特性。这种特性影响造就了足球运动员的一些负面个性特性,例如嫉妒、怕出风头、谨小慎微、不敢担当,追求四平八稳。这种个性特征在足球赛场上的表现就是勇猛不足,争抢不积极,保守怯懦,不敢越雷池,没有自信,与西方足球理念追求的强烈刺激性的运动风格有很大差异。
其次,中国的文化传统还强调群体意识,忽视个体,轻视个体权利。虽然改革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血液里流淌的中国儒道文化依然顽固地主导着中国球员的心理个性,进而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中国足球在面对激烈的身体对抗时,一方面想突破文化教化的“温文尔雅”,一方面由于多年自我意识个性培养的缺失,依赖心理强烈,因此其场上风格非常尴尬。中国足球一直想通过聘请外教来改变中国足球的风格,但屡屡的失败表明,中国足球风格的改变还要从青少年抓起。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显著特征是重视个性特性中的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分析思维。不同的思维定式会产生不同的足球理念。在直觉思维的判断下,中国足球的理念经常是“重球轻人”,重点在“球”上,因此,比赛时的焦点大多集中在“球”上,进攻和防守套路很少根据队员不同的个性特征制定,进攻时照本宣科,没有特点和灵气,防守时又经常在重大比赛关键时刻漏防了对方最危险的球员,以致铸成大错。在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下产生的理念是“人球并重、更重人”。重点是把“人作为施动的主体”,把“球”作为受动于主体的客体,一切技术和战术的应用与发展都围绕“人”进行,根据队员的不同个性特征制定相应的比赛技战术,在赢得比赛的同时,还培养了很多特点鲜明的足球超级巨星。这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差异,更是我国足球理念和西方足球理念的差距。
4.结语
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下的儒、释、道文化中的糟粕严重地阻碍了对青少年运动员个性特征的培养。因此,在汲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的同时,对待西方文化要批判地学习并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体育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有机结合,建立现代社会需要的新文化,为培养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良好个性特征服务。教练员在教的同时,还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优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为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谧莞.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校教育之思考.考试,2011,(6).
关键词:产业融合;陕西;因子划分;发展策略;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23-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产业支撑,并展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陕西作为具有丰富民俗和体育资源的大省,如何借助产业融合的春风,加快传统民俗文化和体育文化之间的融合,成为目前思考的重点。要理清楚这个问题,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陕西具有何种体育文化。为解决该问题,从次一级机能文化区入手,结合不同的文化因子对陕西体育文化特征进行总结;二是目前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三是结合陕西文化特征和问题,从政府角度提出相关的策略和对策,从而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
一、文化产业与产业融合关系
产业融合通常是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产业和其他的产业相同,都是在市场大规模生产下的一种产物,并具有精细化、大众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的特点。而从文化产业的字面意思可以认为文化产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文化的产业化;二是产业的文化化。其中,认为文化产业是文化的产业化的观点,其主要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看待文化产业的内涵,这主要反映出在文化和产业中的不同元素之间的融合;而产业的文化化则更加强调泰罗制的生产方式,更注重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使得其他的产业也逐步具备文化的内涵。因此,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是一种内涵,而产业则是一种形态。文化必须要依附和寻找新的载体,从而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
同时,对产业融合来讲,是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所采取的一种策略。因为任何的事物在其演化的过程中都会不断地伴随着相反的活动,并在矛盾和促进中不断发展。而在分工更加专业化的前提下,必然会使得不同的专业产生融合,并促进不同文化资源的整合,扩大各自内容的来源和呈现的形式,以此实现文化产业自身的不断壮大。
二、基于因子划分的陕西体育文化特征
要加快陕西体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就必须要理清楚目前陕西体育文化呈现的特征。对此,为更好地研究陕西体育文化特征,奠定产业融合基础,从一级和次一级机能文化区的角度,将陕西文化资源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以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因子划分,可以将整个陕西看成文化区,在这个文化区中,包含武术、摔跤、骑射、举石等体育项目。而这些体育项目的与陕西行政区域文化划分有很大的关系,并通过行政区域机制加强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第二,以娱乐性体育项目作为因子划分,可以将陕西体育文化区分为关中体育文化区、陕南体育文化区和陕北体育文化区,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与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如陕北地区干旱,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这种气候使得陕北地区的人们长期以游牧或者是半游牧进行生活,让人们形成了一种豪放、浪漫的性格,由此产生了如秧歌、二人踢场等具有体育形态的体育活动。又如关中地区,关中地区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古代重要的行政中心。因此,对于关中地区来讲,其体育文化多以游戏体育为主,如“跑马城”游戏。
第三,以民俗体育中的龙舟竞渡作为因子划分,可以将其分为岭南和岭北体育文化区,特别是安康地区。产生这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的原因,与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陕北和关中地区相对空旷,多以放风筝作为主要的民俗项目,但是在陕南地区,由于人口变动大,地理位置相对以茂密的树木为主,从而让这些地区的民俗活动带有很强的迷信色彩。而龙舟竞渡则以祭祀为主,并兼具身体锻炼。
由此,通过对陕西体育文化的划分,可以发现陕西体育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如地域性来讲,由于受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得陕西形成了以陕北、关中和陕南为主的独特体育文化区域;健身性则是从体育自身的功能出发,任何的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健身作用;娱乐性则与陕特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三、陕西传统文化与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对传统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的自觉意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延续和发展的保障。随着全球化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淡薄。而意识的淡薄,也使得陕西传统体育文化地位逐步下降。在陕西当地,很少有人参加舞龙、舞狮、赛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取而代之的是篮球、足球、跆拳道等西方体育。正是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忽视,导致文化断层和文化自觉性的缺失问题相当严重,有些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已经失传。因此,提升对陕西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加强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融合的自觉意识,成为制约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第二,融合市场化程度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给传统文化造成严重的冲击。通过对目前陕西体育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陕西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包括武术、礼射、赛龙舟等体育项目。但是,结合自身的工作和对陕西部分地区的走访调研发现,目前在陕西西安、渭南等地传统体育项目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以健身培训为例,目前在西安市内的健身俱乐部主要是以瑜伽、有氧训练、跆拳道等训练为主,特备是在一些青年群体中,这几类体育项目更是大受欢迎。而在少儿培训方面,跆拳道项目开展程度更是要远远优于传统的武术项目。对于陕西传统的体育项目来讲,无论在社会的关注度和广告效应方面,都严重滞后于上述的几个体育项目。由此,“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我们可以看出,陕西传统体育项目的市场融合程度很低,不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
第三,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融合相对封闭。陕西作为我国中部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文化渗透和融合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和主流方向。但是,受传统农业文化思想的影响,陕西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之间的融合还相对保守和封闭,很多文化之间的交流仅仅局限在某个小范围的地域,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和模式。由此,正是这种相对封闭的思想,让陕西传统的体育文化活动之局限在西部地区,如那达慕大会。而相对于西部来讲,陕西东部地区的体育活动更少。因此,加快陕西传统文化和体育融合模式,成为目前加强陕西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重点。
四、文化产业发展下的陕西传统文化与体育融合策略
第一,加大对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扶持力度。针对陕西传统文化和体育融合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好政府对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作用。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并鼓励社会化资本进入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持中,从而提高传统体育文化的的市场化程度,并激发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活力。同时,通过社区、街道等力量,宣扬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如通过社区的作用,通过广场舞、社区活动等方式,宣传陕北秧歌,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这项运动中来。
第二,加强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融合模式的创新。借助上述分析的陕西传统体育文化的地域性、娱乐性等特点,结合目前陕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如将陕北秧歌编制成具有特色的迎宾舞蹈,并在各大景区、娱乐公园等开展礼射、摔跤、武术等表演项目,以此大大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除旅游业以外,陕西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加强与特色农业、居民健身活动、外来体育文化的融合。如借助现有的那达慕大会,在原有大会的基础上,丰富体育活动类型,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大会,在加强不同产业融合的同时,加强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同时,编制具有陕北特色的秧歌广场舞蹈,加快与现代健身理念的融合。
第三,加强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品牌和集群建设。借助陕西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建立三大产业集群,并通过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体验性来做大和做强陕西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全面发展陕西体育文化产业。借助陕西三大文化区域――陕北、关中、陕南,建立以西安―榆林―汉中为中心的文化产业集群城市。如将西安作为关中地区的一级“点”的传统武术项目为主,同时辅之于闹社火、踩高跷等特色传统体育文化表演项目,从而辐射整个陕西经济;在陕北,形成以安塞腰鼓为主,以秧歌为辅的体育项目,并主打陕西红色旅游;在陕南,以划龙舟为主要项目,配合游泳等,从而构建集合休闲、观赏和娱乐的特色旅游。由此,通过这种三点一线的方式,实现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产业集群建设。
第四,加强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人才培养。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继承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充分发挥陕西高校的作用,培养更多传统文化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加强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教练员和社会指导员队伍的开发和建设,从而为陕西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五、结语
总之,陕西作为文化大省,只有不断地加强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播的自觉性,并通过政府、社会等的广泛参与,通过丰富融合模式等,才能更好地对陕西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进行保护,并推动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转型。
参考文献:
[1] 张杨.陕西区域体育文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2] 刘志敏,连殿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与发展模式研究――以阿瓦提县“刀郎体育文化”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1):
79-81.
[3] 王晓燕,林小美,赵寒治,等.吴越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温州南拳为研究对象[J].浙江体育科学,
一、体育营销的含义、特征
1.体育营销的含义
体育营销指企业以体育事件或体育运动形象为载体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扩大品牌影响力的一种市场营销活动。
2.体育营销的隐性特征
相对与传统的显性营销,体育营销具有隐性营销的特征,显性营销指企业直接表明品牌和产品,受众能够明确地接收到企业的推广意图,如传统的广告和宣传等,这种营销模式的特点是直接明确,但是在当今信息充斥的时代,受众已经厌倦了这种强制性的被动宣传,因此,该营销模式效果已难以引起受众的兴趣;隐性营销,是相对于“显性营销”而言的,主要指营销行为隐藏于体育事件或体育运动形象中,二者融合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受众所真实感受到或通过幻想所感知到的信息内容的一部分,在受众欣赏或参与体育事件的无意识状态下,企业已将产品或品牌信息不知不觉展现给受众,进而达到企业所期望的传播目标。
二、陶瓷企业与体育营销结缘的必然性
1.陶瓷文化与体育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陶瓷文化源远流长,体育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知相伴,陶瓷文化体现了人们健康、优雅、坚韧的诉求,这与体育文化的健康、优雅、坚韧不谋而合;陶瓷文化的传播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体育文化的传播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二者在传播路径上交相辉映,共同体现了文化传播的世界性特征,陶瓷文化与体育文化在当今中国体现了国人共同的价值观,两种文化主体具备了相互交融、相互呼应的时代特征。
2.中国陶瓷企业亟待提升品牌价值
中国的陶瓷企业如果单纯从产量上来说,早已是世界第一,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整体实力和形象还不像它的产量那样引人瞩目,尤其是在品牌方面还相对比较欠缺,中国的陶瓷产品出口还是以贴牌为主,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形象都亟待提升。中国陶瓷产品屡屡遭受反倾销投诉,一方面说明中国的陶瓷制品很有竞争力,价格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陶瓷产品还没有形成与自己的生产实力相匹配的品牌实力。因此,要发展壮大,必须要通过借力和营销策略提升自己的实力,抓住机会迎头赶,国内诸多陶瓷企业开始积极探索借助体育平台推广品牌之路。
三、国内陶瓷企业体育营销的原则
1.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品牌能够给企业带来顾客的忠诚,品牌代表着厂家对其产品特性、利益、服务的承诺。对于企业而言,没有最好的体育营销策略,只有最适合的体育营销事件。所以说,企业在运用体育营销手段时,要更多地关注企业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找到和企业精神相融合的体育营销事件来打造自己的品牌。在企业做出完整的营销策略前,一定要对市场和消费者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分析,使企业营销和体育赛事达到完美的结合。
2.建立长期的营销计划
陶瓷企业开展体育营销时间的确定要根据企业的营销战略、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主要竞争对手的状况及实施体育营销的机遇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衡量。将企业产品与体育相结合,产生的是一种文化,真正执行体育营销的企业销售的不是产品,而是一种文化,一种与消费者对体育产生共鸣的情感。所以,体育营销不等同体育赞助、体育事件营销等短期行为,而是一项全方位、长期的系统工程。任何对体育营销的曲解,都可能使企业的商业行为成为一种得不偿失的“烧钱行动”。所以,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前应该进行完整的战略规划以避免短期性赞助行为。
3.制定系统化的营销方式
国际上,许多跨国企业通过与体育赛事的长期合作,已建立起自身品牌与特定体育项目之间的密切联系,体育成了联系企业与消费者的纽带。国内企业更多地是把参与体育赛事简单地当成一种“促销”或“炒作”,当作打响知名度的敲门砖。这种对体育营销认识和操作模式上的差异,企业既然花巨额取得赛事赞助权,就应该拿出一些必要的费用去赞助体育活动的推广普及。大型体育赛事都是独有的稀缺资源,应该全方位地利用这种稀缺资源,把赞助权益发挥到极致。在推广奥林匹克文化的同时,企业的品牌和形象自然也就得到了推广。
4.营销载体与推广品牌、产品相适应
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前首先要考虑体育赛事与其品牌或企业内涵是否“门当户对”,即产品的属性与体育的联结是否自然流畅。产品和体育之间的亲和度与体育营销的可信度和效益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这是体育营销与企业沟通的首要因素。就一般规律来讲,与体育关系越密切的商品,其厂商赞助体育就越名正言顺,可信度就越大,所能接触到的目标受众就越多,所得到回报范围越大、越直接,效果也越好。体育展示给人们的是运动、激情、时尚和超越的感觉,所以不论采用什么级别或类别的体育运动作为营销传播的平台,企业品牌内涵即产品的属性与运动的联结是否自然流畅是体育营销成功的关键。
四、结论与建议
1.陶瓷产业现今已进入一个国际化竞争的时代,我国的陶瓷企业正处在有以量求生存向以品牌求发展的转变期,在此过程中,要实现民族品牌的崛起,科学有效的营销手段是国内陶瓷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