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建设存在问题

城市建设存在问题

时间:2023-07-13 17:23: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建设存在问题

第1篇

关键词: 城市;给排水;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L353 文献标识码:A

为什么这几年城市“内涝”频现?这令人们不得不重新关注城市建设的“暗流”: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为何如此脆弱?是规划跟不上发展,还是我们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存在深层次的矛盾?

一、城市建设排水系统存在问题

城市内涝到底应该如何防,怎么治?首先要对内涝有一个概念上认识,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显而易见,排水能力与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只要排水能力差,就容易发生内涝。 那么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排水能力差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一、排水标准设计与国外的城市排水标准比普遍较低。美国纽约是“十至十五年一遇”标准,日本东京是“五至十年一遇”标准(每小时可排≥80毫米雨量)。另外,日本大阪和东京修建地下河,德国汉堡等城市在地下建蓄水库,洪水期既保证排水通畅,又实现了雨水的合理利用。而数度陷入“泽国”的广州市,一般地区城市排水系统按“一年至二年一遇”标准建设的(一年一遇是每小时可排36毫米雨量)。

二、城市地面“硬化率高”,妨碍雨水的自然渗透和蓄积。我们的城市建设,一方面过度开发,留有的自然空地少;另一方面,地面硬化率高,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是混凝土、沥青、瓷砖硬化的地面,有些城市地面硬化率达90%以上。

三、暴雨“后天应急"机制跟不上,失去了亡羊补牢的机会。以广州为例, 5月14日的暴雨,市区受浸点由5月7日暴雨的118处仅仅减少了19处,作为一个特大型现代化城市,用专家的话说,“不足以说明未雨绸缪的效果,反而更加暴露了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中的软肋”。倘若市政给排水及交通部门的应急反应更快捷、应对举措更扎实果断有力一点,暴雨对市民生活和日常生产造成的不便和损失可进一步减小。

上述是排水能力差的原因,归根到底是政府城市建设理念的差距和管理的落后,也不能排除“只管地上,不管地下”的“面子政绩观”的影响。 “最近多个城市内涝的集中出现,暴露出前些年我们的城市建设过于急功近利,过于注重地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认为,“城市建设应该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必须先地下,后地上,打牢根基。一些城市对地下建设的投入和重视不足,造成了我们地下管网排水系统的脆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晓陶对此表示认同:“城市暴雨洪水的防治是我国防洪体系的一个软肋。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面积迅速扩张,重地上而轻地下的问题普便存在。”

二、城市建设排水系统问题对策

城市型水灾害对传统的治水理念与模式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首先都是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但是河道水位迅速上升,使排水管网受到顶托,雨水不能自排,于是又加强了泵站的建设;而河道的行洪能力是有限的,且城市河道受两侧建筑物密集的影响,已难以拓宽,这就产生了第一次理念的转变,即改变让雨水尽快排入河道的传统思路,转而采取各种雨水蓄滞的措施,比如以立法形式要求新建、改建小区必须设置相应容积的雨水调节池,调节池中储存的雨水可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作为绿地浇灌和城市清洁等用水。但是调节池容积过大会增加成本,而利用率有限,于是又发展起各种雨水渗透技术,促使雨水回补地下,转变为有效的水资源。

在今后工作中的公园广场建设,特别城市雨水利用的技术早已成熟的基础上,应该建立完善一套配套雨水收集利用装置的政策、法规。在以后规划工作中,从建设之初,便做到合理规划,以便日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首先,要严禁使用不透水型材料铺地,提高城市空间的绿化率,以此增加雨水的渗透面积,从而补充、涵养地下水源。其次,从兴建之初,便根据当地气候、地质、雨水水质、建筑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材质的雨水利用装置,如增加自然水面、铺设透水地砖等,为雨水的收集、贮存、利用一整套设备的建设做好准备,避免日后弥补而带来的不必要开支。

在当前中国全面进入汛期的时候,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管理者更应该从城市内涝中总结经验,加强警觉,为我所用。首先,要科学规划和设计,在认真做好城市现有排涝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的同时,高瞻远瞩,谋划、制定未来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满足城市发展和极端天气情况下的需要;其次,各级建设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城市雨、污等地下基础设施以及公共绿地的建设,要与城市地上建设同步实施,统筹考虑;再次,我们市民还要讲公德,讲文明,爱护公共基础设施,禁止乱丢、乱倒等堵塞管道等行为,确保管网运行畅通。

三.结论

近2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城区内大部分地面采用了非透水式的硬化铺装,而城市内的水塘、洼地与农田等可调蓄地表径流的水体与透水地面却不断减少。

第2篇

一、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面临的现状

为了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在不断的涌现,但过快的发展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内部控制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虽然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在慢慢向市场靠拢,但目前大部分还是属于政府投资的国有企业,只有少部分向市场融资,因此公司董事会等部门都是政府部门委派,这样就导致公司内部结构不合理,不能像由市场调控的现代公司那样形成多元化股权分权内部结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结构的不完善,内部控制就很难取得效果,往往使得控制流于形式等。或者导致是内部人控制的结果,也就是一个人说了算。无论哪种现象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都存在问题,造成运作效率低,高风险、高负债,这样不利于公司的正常运转,同时对于其长远发展更是有所阻碍。

很多委派人员没有内部控制意识,而往往这些人都是高级管理层,受公司约束少。虽然近些年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也在实行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但委派的管理层更多的关注项目的建设及与自身业绩相关的事物,对于资金的控制与运作问题只是简单的交给财务部门,甚至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工作,与他们关联性较小,内部控制工作就得不到有效的开展。

(二)在内部控制中财务没有发挥作用

财务包括预算、决算、采购、付款等部门,是公司内部控制最核心的部门,也是在内部控制中起重要作用,而我国目前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却没有发挥其作用,主要是公司财务部门制度不完善,运作不规范。

(三)风险意识差

目前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普遍负债率高,主要是风险意识差,对于风险缺乏管理。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运转,虽然有政府出资,但远远是不够的,很多公司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差,没有考虑公司偿还能力情况下就随意借贷,导致公司负债率高。而且公司风险防范体制也不健全,使得公司内部控制失去作用。

(四)监督体制不完善

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管理层基本都是政府部门进行的委派,虽有独特的企业法人,但往往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造成政企不分的情况,而公司内部结构不合理,监督体制不完善,监督人员与公司内部人员可能共同存在违规行为,监督体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监督机构被架空,对公司真实情况都不了解,这更不利于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制度得不到有效的实施。

二、提升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意义

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公司的控制目标,2008年我国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定义,内部控制是指企业董事、监事以及其他员工共同实现企业效益的提高,运作规范等,从而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而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存在很多问题,其有效性还处于相对较低,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对公司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促进公司效率的提高

公司根本目标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内部控制体制的完善能使得公司运营更加合理,内部管理效率得到提高。研究表明,公司内部控制与公司的运行效率是相辅相成的,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对公司管理不规范的地方起到约束的效果,保证了公司战略方针的实施。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与其他公司具有相同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给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带来经营管理上的规范,促进效率的提高,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规范、合理。

(二)内部控制促进财务信息真实,保障资金安全

公司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对各部门的职能分工进行合理安排,制定完善的制度并有效的执行,使得各个部门相互监督,防止不利于公司发展的情况发生,促进财务信息真实。其次,对于公司财产资金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浪费以及损坏等情况,坚决打击贪污等违法违规现象,使得公司财产资金得到保护。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普遍规模较大,一般的项目都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而涉及的财产资金都比较多,真实的财务信息与资金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提升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才能使得公司财产得以保障,杜绝贪污、挪用等违法违规现象。

(三)内部控制促进公司持续发展

随着市场的日益规范,我国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好,给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以此同时,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加。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通过政府进行融资,存在违规操作等行为,不利于公司的持续发展。而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审核等制度,使得公司的政策方针得以实行,然后是监督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杜绝违法违规操作,促进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策略

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也不断成立发展,为了使其更好的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发展,使其减少负债,提升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针对以上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现状,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提升。

(一)完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和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保障,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是其发挥作用的基础,公司运作管理与内部控制环境也有密切关系。内部控制环境包含公司的运营、财务、项目等全部情况,提升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应全面提高公司管理水平。

提高公司管理水平首先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问题,加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管理效率效果。其次优化组织结构,使得人员得到最好的利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健全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财务体系

财务信息的真实、资金的安全是公司财务控制的基础目标,只有健全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财务体系,才能真正使得公司负债降低,促进其发展。健全内部控制财务体系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在公司内部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来制定,并与政府相关政策相统一;第二,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针对每个项目进行单独预决算,对招投标工作进行严格把关。除了对公司资金及时核对,实物资产也应及时盘点,领取与出库都要进行登记,而每个项目也应如此。在采购环节要做到事先询价,然后审批,对于采购合同也要仔细审核,付款环节应分开,防止公司内部与会计、出纳共同违规操作。

(三)建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基本都是由政府出资,而公司负债高,给政府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压力,高风险一直都是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存在的问题,领导层缺乏风险意识,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建立风险评估等体系,对公司资金、实物资产等优化配置,总资金的预算、用途有清晰的计划,每个项目也应实行。加强管理层风险意识宣传,让其认识风险管理不只是财务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领导层的工作。首先,风险管理应该明确公司所具有的固有风险,在公司运营中,区分环境变化给公司带来的风险。其次,分析环境变化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并进行评估,对风险进行分类以及风险大小。最后,根据评估制定相应的措施,能规避的风险尽量规避,高概率风险减低其发生概率。

(四)完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监督体制

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监督体制应该完善,监督人员结构应该复杂化,多方人员共同组成,使其与公司内部人员分离,不能进行合谋。监督体制应该具有其独立性,监督制度应明确规定监督的权利与义务,监督方式应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只要行之有效即可。监督机构人员应由这几方面人员共同组成:国家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公司职员以及债权公司法人、金融等机构代表。审计工作也不容忽视,内外部审计相结合,并进行全程审计跟踪。对于一般工程,内部审计完后,可以由审计公司进行审计。而重点项目由政府专门审计单位进行审计。

(五)实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问责制度

问责制度是内部控制最有效,也是最普通的方式。实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问责制度首先是制度的合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问责制度才能使得内部控制发挥其作用。问责制度的制定与考核评价体制分不开,在问责制度实行时,先根据考核评价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对存在的问题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问责制度建立后是执行,只有严格地执行才能发挥其作用,使内部控制有效。

提升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五方面缺一不可,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使其他策略得以实行,是内部控制的基础。而财务体系与风险管理的健全才能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避免风险,是公司持续发展的保障。而监督体制与问责制度是其他措施的反馈,也促进其他措施执行,并在根源上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只有这五方面严格控制执行,才能正真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城市 配网规划 建设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电力网中能够起到分配电能作用的网络被称作配电网,配电网络能否科学规划对城市电网建设与改造有着极大的作用[1]。从促进城市发展的层面出发,必须对城市电网进行合理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城市发展对电力所提出的需求。因而本文对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思路进行探讨。

一、我国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我国现有的情况来看,对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的关注力度还不高,因而导致存在一些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方面的问题。一般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中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内容:

1.电源点分布存在问题

从我国现有的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的情况来看,一些城市的电源点存在着布局不合理的问题,由于电源点分布点的问题使得供电半径太大或者过长、线路损坏率较高以及主变负载的不平衡等情况较多。这些情况的存在,影响了城市后期供电质量,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2.线路故障方面存在问题

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城市所选用的架空线方式的输电线路的损坏率较高。同时这种方式导致线路的修理难度也较大。如果对此类问题不及时的解决,必将会影响到电网作用的发挥,进而给城市建设造成负面的影响。

3.电网建设用地不足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电力负荷的增长速度也很快,除此外,我国电力设备技术水平低以及配电网系统无功补偿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电力负荷的增长速度。在土地用地日趋紧张的基础上,电网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城市中能够使用空闲土地较少,进而增加了城市电网设备安置的难度[2]。

4.网络结构方面存在问题

因为我国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网络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导致故障复电以及计划检修的安排等方面的工作都受到一定限制。经常会发生变电站全站需要停电时,在低负荷水平的状况下负荷都无法转出,需要新出线或增加新联络线的情况。

二、优化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的思路

结合上文对我国城市现有配网规划与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优化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的思路。

1.合理分布电源点

城市的供电部门,从满足城市发展的层面出发,应合理的分布电源点。电源点的合理分布涉及到供电区域划分、供电通道选取、配变电器和开关站的选址等诸多内容。如何选择供电通道与配变电器直接决定了供电半径大小以及后期供电质量。城市的供电部门应在城市用地以及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有效预测与分布负荷,确保合理分布电源点。

2.确保供电系统正常

从确保供电系统正常的层面出发,应通过供配电系统重要的改造工程的实施来实现,其内容包括供电质量与供电连续性。全面分析包括线路故障问题在内的不能确保供电系统正常运行的多类因素,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的改善,确保城市电网的正常运行[3]。我国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水平要想跟得上城市经济的发展,就一定要提高配网的自动化水平,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通过自动化配网来保证供电服务的可靠性和高效率。

3.合理使用电网建设用地

在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中还应合理的使用电网建设用地。应坚持贯彻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特别是选择变电站的地址、选择市内电源点及线路走廊规划等方面应持续性的汇总经验,不断的更新建设与规划思路,做到合理使用电网建设用地。一般通过采用空间负荷预测技术与GIS技术,对城市规划用地所划分为的若干小区域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来进行地址的选择。除此外,还应考虑到配网规划的电气计算。以电力系统原理为基础,计算出电力负荷分布与线路损耗,从而在合理使用建设用地的基础上确定科学的配电网络体系。

4.合理优化配电网络结构

配电网络的合理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对电力的调控。主要网络规划对配网规划有着指向性的作用,给城市的配电网建设确定了架构与范围。城市配电网络的结构应以城市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科学的设计[4]。从保证配电网络科学性的层面出发,对负荷能力进行预测,以GIS系统平台为基础对城市配网进行布局,改善线路走向,对线路网点实现分布优化,进而降低线路的损耗。

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对我国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配电网的支持。这是由人们生产与生活中对电力需求的本质决定的,因而就要求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应在结合现行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成贵、马广仁.城市10kV配网规划建设探析[J].电子制作,2013,(11):185

[2]王华.关于城市配网规划与相关措施的论述[J].电源技术应用,2013,(9):267

[3]陈俊.论斗门区的配网规划与建设改造[J].机电信息, 2012, (5):15

第4篇

山西省洪洞县住建局 0416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建筑行业的规模也逐渐扩大,但是城市建设招投标体制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城市建设招投标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推动城市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发展。本文简要叙述了我国城市建设招投标现状,分析了现行城市建设招投标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

关键词 ]城市建设;招投标制度;城市化进程;建筑行业

一、我国城市建设招投标现状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大力推行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该制度的实施在根本上实现了我国建设工程承包方式的改变,我国建设工程项目承包方通过竞标的形式获取承包权,这对我国经济秩序和效益生产具有极大的影响。目前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是比较成熟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建设工程承发包方式,其主要作用是调节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和调整,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城市建设工程质量,加快城市建设工程的施工进度。虽然我国城市建设招投标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城市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由于我国建筑市场领域获利具有一定的丰厚性,建筑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随着我国建筑业队伍规模的逐渐扩大,这会导致生产力过剩,许多建筑企业为了获取建设工程的承包权引发建筑市场竞争过度,导致我国城市建设招投标出现违法违规现象。

二、现行城市建设招投标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工程招投标弄虚作假的现象十分严重

根据规定,建设工程造价高于50万元的必须进行建设工程招投标,低于50万元的可以直接发包,但是很多建筑企业为了规避建设工程招投标,常将50万元以上的建设工程进行分拆,这就导致城市建设工程招投标成为徒具形式的空壳,不符合“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2.建设工程招投标评标办法不科学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科学完善的建设工程招投标评标办法,这就导致我国很多建设工程招投标仅以报价高低作为评定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标准,并且只重视定性评分,不重视定量评分,建设工程招投标评标专业人才缺乏,这会严重影响评标的科学性,阻碍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健康发展。

3.建设工程招投标机构不规范

随着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开展,许多建设工程招投标都有机构来完成,但是目前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机构不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发育不完善,并且缺乏相应的制度和健全的机制,再加上部分建设工程招投标机构对自身认识较差,从业人员在综合素质较低,这就使得建设工程招投标文件质量低下。

4.建设工程招投标后续监管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招投标招投标管理体制中,是由多个部门负责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行政监督管理的,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相关部门专业管理方面特长的发挥,但是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管职责划分不明,后续监管力度不足,这就导致建设工程招投标无法进行全程监督。建设工程招投标后续监管力度不足,就会使得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开展受阻。

5.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行政部门滥用职权谋取私利

一些建设工程的项目负责人本身就是施工企业老板和股东,事先内定好承包单位,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的过程中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用自己的施工队伍围标和陪标,这就使得建设工程监招投标过程中监管制度形同虚设,行政部门只为谋取自身的利益。

6.建设工程招投标机构缺乏职业道德

我国有一部分建设工程招投标机构是由政府事业单位改制而来的,这些建设工程机构通常和一些部门挂钩,再加上建设工程机构缺乏职业道德,这就导致建设工程招投标机构在招投标过程中难以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三、解决城市建设招投标体制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1.建设工程招投标现场实行全程录像

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要实行网络公开实名制报名,并对建设工程投标单位进行公开评审,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现场实行全程录像,以此对建设工程招投标进行监督,减少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

2.提升建设工程招投标办法的科学性

纪检监察部门要针对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进行实时监督,确保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具有公正性,并针对建设工程招投标现状制定出严厉的奖惩措施,有效提升建设工程招投标办法的科学性。

3.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机构

要想改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现状,必须对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方式进行改进,加强建设工程招投标审计,明确建设工程招投标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培养专业的建设工程招投标机构,并对其进行规范,从而有效提高建设工程招投标机构的服务质量,在极大程度上抑制腐败行为。

4.加强建设工程招投标后续监管力度

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后续监管力度,加强建设工程招投标评委专家库的管理,使得建设工程招投标的评标专业性和公平性更强,从而提升建设工程招投标质量,获取良好的效果。

5.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中对行政部门进行监督

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中,要想有效避免行政部门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要对行政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制定出统一规范的建设工程招投标文件范本,规范文本内容,使其在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宏观指导作用。

6.提升建设工程招投标结构的职业道德

建设工程招投标机构对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要提升建设工程招投标机构的职业道德,加强建设工程招投标的规范性,提高建设工程招投标质量。

总结

城市建设招投标是一项依法进行的经济活动,在城市建设招投标中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这样才能对城市建设工程的造价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城市建设工程质量,在极大程度上缩短工期,提高肉孜效益。在现行的城市建设招投标过程中,只有建立严格有序的建筑市场,针对当前城市建设招投标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完善措施,才能使得城市建筑市场的秩序更加规范。

参考文献

[1]贾立术.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现状及问题分析[J].项目管理者联盟,2008.

[2]董海涛.当前我国工程招投标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的建议[J].建筑经济,2003,08.

第5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城市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只有充分认识并搞好质量,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在推进城市建设中,只有发挥城市政府管理职能,把城市管理摆在重要位置,集中精力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才能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统;只有充分发挥各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行业管理特长,提高城市管理素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才能提高人口素质,培养自觉关心城市、爱护城市、管理城市的良好风尚。

1 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其建设缺少长远的规划

1.1.1 地下管网规划滞后,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经常出现今天填平,明天又要开挖路面铺设管线,出现"马路拉链"的现象。

1.1.2 道路设计标准不够,施工车辆碾压通行,致使路面下沉、裂缝现象严重,增加维护管理的成本。有的小区道路标准低、狭窄拥挤、损坏严重。

1.1.3 公交站点、文化休闲场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缺乏长远规划,导致重复建设、成本畸高。

1.2 城市基础设施不规范

1.2.1 地下管网建设过程中,因施工单位不负责运营期管理工作,只图施工时候省钱省力,不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施工。比如检查井的位置、标高等不按照施工图进行施工,爬梯的位置和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管道的垫层、抹带不符合规范要求等。

1.2.2 城市道路基层碾压不密实,导致后期道路的塌陷;道路面层平整度不符合规范要求,导致雨季路面积水严重;相关配合比达不到设计要求,导致后期道路损坏严重,增加维护的成本。

1.2.3 有些工程不按照规定设置无障碍设施,或者设置无障碍设施时不符合规范要求,导致这些设施形同虚设,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1.3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过程中与其他产权单位相关设施界限不清

这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排水设施的管理中。城市排水设施是指城市公共排水管道和排水明渠、泵站、污水处理厂及其附属设施。而一些产权单位的排水设施经常与城市排水设施混淆,出现污水外溢现象后,有的产权单位或物业公司消极推诿,致使污水肆意外溢,流至路面上,给群众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

1.4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有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有很多,比如在城市化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生态环境;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管理,各自为政;某些单位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不顾城市环境的美观整洁,甚至无视公众利益,任意挤占和扩展地盘,侵占公共用地。有的企业的污染物没有达到排放标准,任意排放;城市居民生态意识不强,生活垃圾没有分装处理,随意乱扔;在建筑方面无视节能标准,缺少节能部分,或者节能部分质量不达标等等。

1.5 城市基础设施后期运行过程中损坏、丢失严重

城市基础设施在运行过程中损坏、丢失现象严重,尤其是井盖丢失现象特别严重,给群众的出行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目前主要有四种原因导致井盖缺失或损毁。首先,盗窃是井盖最主要的丢失原因。很早就有人建议,通过严管废品回收市场来防止井盖丢失。如果没人敢收这些明知是马路上偷来的井盖,井盖的丢失现象会大大减少。其次是重型车碾轧。井盖在设计时,是有预期使用寿命的,但经过一些大型车辆碾轧,会使寿命大大缩减。再次就是偷采井内积水,没有及时将井盖复位。

2 城市建设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有的长远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应该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各项建设进行综合指导的作用,使之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既有一定阶段内相对稳定的目标,又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适时进行调整和补充。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建设的活力和综合效益。城市规划与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互为依据,相辅相成,要切实搞好两者的衔接。城市建设要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城市新区的建设和旧城区的改造,都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配套进行房屋,各项市政公用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

2.2 规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环节

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工作,必要时可通过立法等强制性手段规范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和图纸进行施工,对不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和图纸施工的应加大处罚力度并形成长效机制。对新建和改造建设工程,要推行综合管理的作法;规范资料管理,新建工程都要求有完整的竣工图和竣工资料,并及时向档案管理部门归档,以便在以后的施工中有图可查,有据可依。

2.3 科学界定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的责任主体

要充分发挥城市建设管理相关部门的组织领导,指导协调作用,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相关产权单位也要积极处理涉及本单位的事件,不能消极推诿,努力形成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应依据法定职责,强化内部责任管理,把责任落实到人;对于涉及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产权单位的事项,应及时处理,不得推诿扯皮,要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2.4 各部门联动,全社会齐抓共管,尽量减少城市基础设施损坏和丢失现象

2.4.1 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坏现象,要加强巡查力度,尤其建筑工地周边,其大型运输车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坏特别严重。工地项目部应对大型运输车辆司机进行培训教育,不要超载或满负荷运转,尽量避免损坏城市基础设施等设施。

2.4.2 城市基础设施丢失尤其是井盖丢失现象是各个城市的普遍现象。目前,有的城市通过安装防盗井盖防止被盗,有的城市开始在检查井内安装防护网,以缓解井盖丢失后给行人车辆带来的安全隐患。但是要想从根源上治理这种现象,还需要各部门联动,全社会齐抓共管,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2.5 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以"国情"为基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根据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到:城市农业应以转变经营方式为重点,促进传统的城市农业经济向现代科技型,优质高效型的生态农业经济转型;城市工业应以生态产业为龙头,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模式,走一条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有效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结束语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而是一个社会综合体,GDP并不是衡量城市发展的唯一指标,还应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时尚程度、环境质量等因素。城市建设决不是简单的种花、种草、种树,也不是简单的盖房子、修马路,而是通过一定投入来创造城市价值。我们都需要转变观念,一起努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城市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占芳.谈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13,(11).

[2] 游畅.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探析[J].中华建设,2012,(05).

第6篇

关键词: 新市涌, 水浸, 内涝, 调蓄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ground hardground degree of intensification of the major cities some of the old town frequently Shui Jinjie situation.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of the Guangzhou New Town Bay waterlogging, waterlogging causes analysis of similar reg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mediation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New Town Bay, flooding, waterlogging, regulation and storage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

新市涌位于广州市区西北部,发源于白云山,横跨老城区白云、越秀和荔湾等三区,由东北向西南流至下游,与石井河汇合后经增埗河注入珠江。

新市涌按20年一遇24小时不成灾的要求进行断面整治,沿线有十几条支涌,片区内大多数雨水皆通过支涌接至新市涌主涌,支涌与主涌相连的地方大多设置站闸。区内主涌基本上已整治完毕,新市涌主涌在整治时因征拆原因导致部分河道不能按规划整治断面整治。过水断面远比规划断面小,过水能力不足。沿线区域管网因建设年代较为久远,区域内存在低洼区域。

(2)存在问题

新市涌流域“内涝”现象由来已久,近年来呈多发趋势,严重影响新市涌流域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内涝”整治工作。

新市涌排水流域水浸问题日益严重的现象,流域内存在河道断面过流能力不足、排涝设施陈旧、排水系统混乱等问题。

南方大多数河涌所在与新市涌相似,所在水系错综复杂,大多都由主涌及其接入的多条分支涌构成,因位于老城区,部分河段受征拆及已实施的建筑物、桥台等影响,主河涌段存在瓶颈段。针对老城区人口密集,地域较大,而城中村分布较多的特点,

内涝的存在问题主要反应在河涌、片区排水管网及管理三方面。

①河涌的问题

a. 河道维护管理缺乏、淤积严重,过流能力降低。

b. 建、构筑物侵占河道严重、局部断面狭窄。

c. 局部污水收集设施侵占河道,缩小河道断面。

d. 未考虑相应的调蓄措施。

②片区排水管网存在问题

a. 排水系统缺乏统一规划,排水管网缺乏,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设计标准偏低且不匹配,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要求。

b. 部分现状排涝设施缺乏统筹管理,设备陈旧、设计不合理,不能满足排涝要求。

c.排水管网混接严重、排水管渠淤塞、排水能力不足。

③管理问题

a. 排涝非工程措施亟待完善、排涝设备和力量仍需加强。

b. 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

内涝成因分析

老城区出现内涝、水浸街等问题除了强降水原因外,还包括河涌排涝能力不足,部分河涌断面瓶颈制约,河道水位雍高,内涝点地势低洼、现状排水管渠设计标准偏低、局部存在排水瓶颈,以及排水管渠破坏、淤塞、受施工影响堵塞等原因。另外,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河涌上游的水塘、农田、林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硬化地面大量增加,大大加快了洪水汇流速度,提高了径流系数,增大了中下游的排涝压力。

针对区域河涌内涝,分析其主要因素如下所示:

气候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短历时超标准暴雨时有发生,极端降水事件呈增加趋势。根据广州近60年各个历时暴雨数据估计,自1950年代以来,各年代出现的强降水时间呈稳定增加趋势,50、60年代出现的强降水样本分别占样本总量的10~15%,80、90年代出现强降水样本分别占样本总量的15~17%,而进入21世纪的10年来出现的强降水样本占总样本量的比重达到了20%以上,2000年后极端强降水时间出现频率明显上升。

超标暴雨频繁是导致内涝的重要因素。广州市城市化步伐加快后,“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出现日趋频繁,从而使小范围、高强度的局部暴雨时有发生,容易导致内涝。另外城市化进程不断在改变城市气候,对降水强度和降水量分布有直接影响,在城区下风向有降水强度增大、降水量增多的效应。

城市建设因素

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率提高,鱼塘、水面、植被减少,使地表径流系数增大,导致现有排涝能力不足;

部分河涌淤积严重甚至填埋,河涌两岸私建、乱建现象严重,影响河道过流能力,导致蓄涝容积减少,加重排涝设施的排水压力。

河涌因素

根据河涌存在问题分析可知,新市涌及其支涌淤塞严重,流域内的排水体制为混流制,大量污水排入新市涌及其支涌,污水中夹杂的大量垃圾、泥砂,造成河道淤塞严重,影响河涌的排水能力,是造成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市涌前段由于河涌断面宽度不足,引起排水系统排水不畅。

新市涌及其支涌位于老城区和城中村内,城区和城中村各类建筑对新市涌及其支涌和河道断面挤占严重,严重影响河涌的过水能力,形成阻水瓶颈。

新市涌上部分桥梁使河道断面缩窄,严重影响河涌的过水能力,形成阻水瓶颈。

新市涌及其支涌、相关联的箱涵,弯曲迂回,造成管渠较长,流速缓慢,内涝点的水需经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出水口,加上河涌的顶托,使得各大排水渠箱在降雨时,起到“蓄水为主,排涝为辅”的作用。加之,新市涌排水流域以东区域,东靠白云山,地势东高西低,雨水顺势而下,使新市涌东岸频发内涝问题。

排水系统因素

现状排涝泵站、水闸等设施建设年代久远,设备老化陈旧,建设标准偏低,存在安全隐患多,排涝能力不能满足现实和规划需要。

排水管网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淤塞、混接严重,排水管网建设滞后与城市发展、覆盖率不足,建设标准偏低,雨水口堵塞严重,布置不足,路面雨水收集排出能力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雨水的顺利收集和排放。

新市涌排水流域目前的排水体制多为合流制,雨水口及雨水管混接现象严重,在排水管网的上游,管径普遍偏小,造成管内壅水,上游的污水及雨水检查井出现冒水现象,形成水浸。

排水非工程措施因素

排水管理相对薄弱,没有专门的城市内涝实施监测系统,对内涝情况不能及时准确判断,加上市、区两级排水设施管理人员不足,排水监管不到位,相关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尚未健全。排水管道的养护力度不足,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

易涝区改造原则

第7篇

关键字:地下管线;存在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 A

一、目前城市地下管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山阳县为例。该县地下管网都是按权属单位分散管理,资料残缺不全,全县没有一套完整的、准确的、系统的地下管网综合资料,对该县城市建设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地下管网的资料不全

全县大部分地下管网没有统一的坐标、统一的高程系统,没有完整的地下管网综合图纸。在进行管网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撞车”现象,给工程建设带来一定的问题,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地下管线施工相互干扰,浪费现象严重

在管网建设过程中,由于管网建设单位来自不同专业和产权单位,在施工中各专业部门不协商各行其道,再加上资料交换的不足,造成一些街巷的管线的反复铺、挖,路面破坏严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城市生活。

3地下管网建设规划前瞻性不足

一直以来管网建设速度跟不上城市市政建设,同时旧管网建设年代已久,改迁难度大,加上资料的缺失,施工中将必定受原来管道的制约,没有一个前瞻性的总体规划设计,在未来的管网建设,必定埋下诸多隐患。

二、目前解决城市地下管网存在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1加强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

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管线信息的应用共享,总体来讲,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综合运用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和3S技术,建立城市地下管网数据库;二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构建覆盖各管线权属单位间、与地下管线相关的各政府只能部门间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三是:加强法规标准建设,完善并规范地下管线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利用等工作机制,提高信息质量;四是建设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共享的技术平台。为城市地下管线的科学管理与决策、突发事件的预防及应急反应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地下管线的信息化建设就更要做好地下管网的普查工作,为各管线权属单位提供相关的管线信息服务。地下管线普查的一般步骤为:

(1)收集测区内相关的资料:

资料收集范围包含测绘资料、管线资料和管线安全信息基本资料

(2)进行管线普查控制网的建立

管线普查网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管线测量监理首级控制网。根据管线普查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所采用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必须与当地城市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相一致,并且控制网的布置精度应达到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3)对地下管线进行探查

管线的探查是对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基本属性信息和管线安全相关信息进行现场调查从而得到相应的管线信息。管线探查主要分为明显管线点探查和隐蔽管线点探查。

(4)地下管线的测量

地下管线的测量要遵循《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中的有关规定。地下管线的测量分为已竣工的地下管线测量和未还土的地下管线测量。未还土的地下管线测量,主要是通过直接测定管线的特征点来完成管线的测量工作。已竣工地下管线测量是指所有管线竣工后并已还土的地下管线测量。这 类地下管线测量主要是通过物探的方式将管线特征点反映到地面上,然后施测各种管线特征点,再把各特征点展绘在地形图上进行编辑。

(5)地下管线普查成果的检测与绘制

为了提高竣工测量质量,对测绘成果进行多角度检查验收。首先,在验收时不能只采用常规的方法检查专业管线图,还要对综合管线图进行验收,因为有些问题极易在综合管线图上发现,但在专业管线图上却不易发现。再次,我们还要根据管线自身的特点进行检查。另外,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来判断数据的准确性。在确保测量质量的前提下,编绘地下管线图,包括综合管线图、专业管线图和放大图、断面图,作为城市管网建设的基本资料,解决城市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的问题。

2集中统一管理地下管网

对地下管网进行集中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是为了防治在管网建设中出现新的问题。明确城市地下管网是城市公共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属于全县人民共有,任何单位、部门只有通过既定的行政许可程序,才能获得城市地下管网的使用权。对一些单位自主投资建设、管理的城市地下管网,应当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对管网价值进行综合评估以后,由政府将通过有偿赎买的形式,逐步将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和管理权收归政府专门机构,统一建设、管理和运营。

结束语

城市管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系统性工程,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流程,积累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而在我国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实施都还处以摸索阶段。本文浅谈了城市地下管线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思考,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有利于日后城市管网建设的发展,实现“城市血脉”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臧其超.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J].江苏水利.2014(S1)

第8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急剧膨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生态环境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问题。作为人类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与城市经济建设、城市社会建设协调统一发展,最终实现城市的生态化。

1.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生态城市建设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自然系统的和谐,同时也要关注人与人的和谐,更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就对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探索,1984年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对城市生态学学科建设、生态城市建设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2002年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在深圳召开,会上通过了《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目标等进行全面具体的阐述,建设生态城市不仅要实现城市生态卫生,同时也要实现城市居民生态意识培养,更要实现城市生态安全、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探索过程中,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也在各地开展,1999年海南省成为我国首个获准建设生态省的省级地区,其后吉林省、黑龙江省于2001年也获批建设生态省,之后福建、四川等省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的口号,2003年随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颁布,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入逐步推广和发展的新阶段。十多年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等不断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显著,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得到一定转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政府及大众的关注。

2.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虽然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包括市政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淡水资源较为匮乏、城市管理体制与城市发展不适应等,具体阐述如下:

2.1市政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淡水资源较为匮乏

当前,我国诸多城市出现了基础设施落后、淡水资源匮乏的局面,不仅影响着居民生产生活,同时大大阻碍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许多城市表现为城市化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不能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就城市化标准低而言,许多城市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开始进行城镇建设,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并未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合理勘察,最终表现为在旧城区的基准上盲目规划扩张,使得城市最终表现为线型城市,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并未形成。就基础设施、公益设施落后而言,当前许多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并未形成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具体表现为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公共绿地过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市容市貌较差等。在城市淡水资源匮乏方面,当前我国许多城市淡水资源缺水,尤以西北地区为最,一些城市甚至出现常年缺水的情况。同时,城市的化工厂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严重污染城市水资源。此外,一些城市出现淡水资源过度开采、地下水位下降的情况,城市地面下陷成为一个更为严重的衍生问题。更有甚者,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生活垃圾、废弃物层出不穷,加之许多城市垃圾露天堆放、垃圾处理率过低,这些都给生态城市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阻碍,成为了城市环境保护与恢复过程中的一大毒瘤。

2.2 城市管理体制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不适应

尽管许多城市针对当代情况的城建管理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付诸改革实践,但是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并未与当前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大趋势相适应,表现为短期内迅速城市化、经济泡沫式发展、城市生态建设表面繁荣,但是许多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凡此种种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而是大量资金、资源、人力、物力不断投入,强行推进的结果。在迅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建设面积大幅扩大、建设用地迅猛增长,在虚假繁荣的过程中不仅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压力,更是以牺牲城市生态环境为代价。

3.针对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在上文中,笔者就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现就此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3.1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发展,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绿地建设

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该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系统性,同时也要兼顾城市建设的前瞻性,在具体实践时必须因地因时制宜,在对目标城市现有情况进行勘察、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规划,确保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和谐统一,如大力倡导公共交通建设、土地综合利用等以实现环境保护、资源合理配置。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付诸实践时,功能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必不可少,市区公共绿地的精心安排也十分必要。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以高楼林立为指标,而是以城市生态化为最终目标,做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绿地建设工作,设置城市绿化比例、确定绿化轴线、选择树种等都是实现道路绿荫化、城市生态化的重要举措。

3.2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三者间的关系

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同时也要兼顾自然环境的保护,力求打造出经济便民、生态经良性循环的宜居城市。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个城市的和谐发展,正确处理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兼顾实用性与宏观性,积极推行绿色环保经济。同时,城市化的步伐及经济发展的速度要适中,城市的过度膨胀必将导致环境的污染、耕地的减少、资源的浪费,此时环境污染又将反向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三者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4.结语

为了积极推进我国城市生态化的进程,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发展,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绿地建设,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春海.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对比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01)

第9篇

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深刻改变了农业、水利和人居建设的方法和技术,其核心是将基于农业时代技术与智慧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打破,以图获得对自然的更大程度的控制和掠夺。但当工业技术及其对自然的控制力和破坏力被无所顾忌地滥用时,被逼到墙角的自然便以无可抗拒的破坏力给人以报复。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集大成产物,它集中体现人类所有的成功和失败。目前全球约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带来高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5年的56.1%,但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带来城市功能不完善的弊端。由于城市开发建设破坏了自然的“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同时引发了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水安全缺乏保障、水文化消失等一系列问题。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视角下,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水问题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针对城市目前凸显的城市内涝、水质退化等水文安全问题,我国政府已将海绵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谈到“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3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5次会议上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战略,同时再次强调“建设海绵家园、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Sponge City)”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海绵”来比喻一个富有弹性、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的生态型城市,是对工业化时代的机械的城市建设理念,及其对水资源和水系统的片面认识的反思,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是一种完全的生态系统价值观。“海绵城市”既是一种城市形态的生动描述,更是一种雨洪管理和生态治水的哲学、理论和方法体系。这个生态基础设施有别于常规的、机械的、以单一目标为导向的“灰色”的工程性基础设施,而是以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用生态学的原理、用国土和区域生态规划的方法以及景观设计学的途径和技术,来实现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生态修复、生物保护、气候调节和人居环境改善等综合目标。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始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性的理论和实践包括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绿色基础设施(GI)和低影响开发(LID),德国的自然开放式排水系统(NDS),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欧盟的水框架指令(EUWFD)等。我国应结合城镇化的特点,借鉴上述国家的经验,在城市建设和治水方面强调绿色、低影响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推广低影响开发、可持续排水系统、水敏感设计等技术,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降低雨水径流量和高峰流量,减少对下游受纳水体的冲击;保护利用自然水系,保证透水地面比例,使土地开发时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自然水文特征和生态系统。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达到防治内涝灾害、控制面源污染、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

海绵城市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促成,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集中建设可以成就,它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作。我们有五千年的农业文明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和智慧、又有发达国家应对环境问题的经验积累,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坚强和高效的政府及其协调机制,理应更高效地化解这场危机。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旨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投资问题如何解决?世界各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又有哪些做法和理念值得重视和借鉴?海绵城市建设需克服哪些困难?本期《未来的海绵城市》策划,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途径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学术前沿》编者

第10篇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存在问题 政府职能定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93

[中图分类号] D630;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215- 02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攀升。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涌现。与此同时,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日渐成熟。在此基础上的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以及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

1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智慧城市的提出

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决定》,国家开始将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其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智慧城市技术白皮书》相继颁布。“十三五”划中,国家明确指出了未来的智慧城市以及人民智能生活的发展方向。

1.2 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一个能够更加透彻感应和度量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系统,通过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来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治理方式的改进以及对社会基础秩序和人民生活方式的革新,最终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各个城市都将信息基础建设置于重要位置,无线通信网络以及宽带覆盖率等都有明显的提升。交通管理、商业发展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程度在不断加深。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了250多个关于物联网的试点项目,建立了北京、上海等多个创新示范城市。在此基础上,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基础的物联网产业链。

2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依然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趋同,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构思蓝图基本遵从了IBM所提供的架构设计,导致多个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一致。二是目前智慧城市的基础技术供应有待完善,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三是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不够,基础薄弱。主要是人才缺失及产业链断环。四是城市发展规划理念不清、布局不当。五是资金到位困难。六是缺少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

3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职能定位

基于以上六个问题,我国政府要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和完善其在经济建设以及民生建设方面的职能。

3.1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职能

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起着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以及市场监管方面的作用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明确管理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市政府要明确建设目标,针对本市特有的资源和环境做出符合本市发展特色的规划,避免由于城市模式趋同造成竞争优势缩减。

二是要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以及金融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产业政策方面首先要培育以信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的成长,同时要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不断融合,实现生态化发展的产业结构。其次要推动产业连的系统发展,鼓励企业从事下游产业,完善信息产业链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最后是要将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同信息化企业的实践发展相结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财税政策方面主要是要通过降税免税以及政策倾斜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注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金融政策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融资体系上的制度安排。首先要通过发展风险投资以及私募基金的方式构建起系统的创业资金链,不断吸收民间资本以补足资金链短缺的问题,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落实困难的问题。其次要建立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包括政策性信用担保、商业担保以及互助担保等。

3.2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民生建设方面的职能

政府在推进民生建设方面主要是保障公共物品以及公共服务的数量以及质量。要提高政府的供给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完善法律规范的建设。首先,要制定统一的标准,从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来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一个完整范本。为了规避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市场风险以及信息安全风险,从宏观层面建立一个统一的发展标准是必要的。其次,不断促进信息化法制建设,为企业机密、个人隐私以及知识产权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要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建设。要借鉴发达国家的ICT厂商的先进经验搭建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的建设整合城市信息数据网络,调动城市内的优势资源,实现城市信息的网络化、系统化,从而方便企业获取重要信息以及促进市民生活的智能化。

三是要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的建设。在智慧交通方面要完善综合交通服务系统以及车辆智能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的发展,提高城市交通治理能力的提高以及避免交通拥堵的频繁出现。在智慧医疗方面,要通过电子处方的推广形成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的统一平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在智慧社区方面,通过推进电子政务、电视政务以及移动政务的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四是要营造一个有活力的创新文化氛围。政府要秉持“人性化”的城市建设理念,引进具有分析处理数据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同时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和应用最新技术研发产品,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许爱萍.智慧城市政府治理的功能定位及提升路径[J].电子政务, 2016(4):98-103.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主要问题;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城市规划是一个比较宏伟的系统工程,是市场经济下条件,发展城市化建造与增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可以确保对土地进行合理的使用,可有效的推进中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向前发展,对于城市发展与土地使用之间的矛盾可有效的解除!城市规划要求完全的掌握城市的客观发展规律,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案,可以切实做到推动城市规划的开展!在开展城市规划具体工作中,必须要尊重科学发展观的需求,依照城市发展的客观准则,更好的展现城乡规划对城镇建造的综合调整控制作用,推进城镇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发展较为迅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特别是在城市建设规模方面成绩显著。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的规模不断变大,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方面的矛盾也逐渐突出,一系列问题日益严峻,当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时,导致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步伐就会变慢,城市建设质量下降,“城市病”现象逐渐明显。目前城市规划存在着重视发展而忽略保护、重视数量而忽略质量等现象,而且当前低规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难以实现宏观市场经济的调整。城市中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经济不协调等现象,需要制定有效办法进行解决,保证城市化建设顺利发展。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城市规划的随意性。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在城市建设初期,做好城市规划工作非常重要。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规则和法律保障,在整个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到支柱的作用。城市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社区及街道、景观及绿化、娱乐设施等建设,在这些设施进行建设前都应该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规划。然而,当前城市规划较为随意,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规划随意改变,表现出明显的随意性。

2.缺少文化遗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城市在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总是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在城市成长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对城市形成的见证,是一段文明的印记,是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然而,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却缺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许多富含深厚文化地域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破坏,造成严重的损失。现代城市建设中,不仅是文化遗产被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我们都知道,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前提,是整个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保障的衡量标准。现代城市的适合居住的衡量标准中,除了要衡量一个城市的规模大小、城市建筑质量的好坏之外,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的优良也在重点的考量范围内,所以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非常重要,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潜在动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进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建设过程中甚至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将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重视城市发展速度,忽略建设质量。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在整体城市化进程的引导下急于改变城市的整体形象,达到取得政治资本的目的,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形象工程、献礼工程等,片面的追求城市化建设的整体速度,忽略城市的整体规划及客观建设速度的存在,浪费了人力、物力及财力,最终导致城市化进程减慢。

4.城市规划工作前瞻性不足。城市规划前瞻性不足重点体现在当今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发展速度不一致上,其中交通设施建设就是典型的例子。交通拥挤是交通设施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重要体现,当然,这也受我国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汽车企业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城市交通需求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城市的交通数量以及交通道路的宽度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的需要,导致交通拥堵现象极为明显。特别在大多数的旧城当中,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公共设施的不足使得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明显不足,公众的整体利益得不到满足及保证,使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难以提高。

三、解决城市规划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

1.形成完善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当前城市规划中,应建立并完善统一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来适应现代城市建设及规划工作的需要。行政管理体制应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制定,并集中规划的权利,避免其他职能部门分散权利,不利于系统的管理。行政管理体制以精简、统一、统一为基本原则,以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行管理,并将规划及管理的工作重心集中在市级的权威机构。因为只有市级的规划管理下,相关单位才能授予个人房屋的建房审批权限以及面积限制等审批权限。此外,行政管理部门还要行使建筑工程监督检查权限和建筑用地行政处罚权限,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统一的行政管理制度才能对城市规划起到强化的作用,才能实现“管理有章法、执行保公正”的目的。同时,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应该建立民主参与决策制度,对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规划工作要广泛争取群众意见,采取政策公示、政策听证及政务公开等方式,加强民主化行政管理的进程。

2.加强城市规划人员素质培养。城市规划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进行城市规划的人才的培养,因为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城市规划随意性大、文化遗产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规划工作前瞻性不足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规划队伍人员素质较低造成的。所以,提高城市规划队伍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首先,政府在人才选拔上,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更多的考察人员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而不是毕业院校档次、学历等。其次,对在职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定期的培训,不断的提高工作人员的现代城市规划理念,提高其工作素养。最后,领导阶层也应不断学习,加强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积极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及规定,提高自身素质思想,不断提出城市规划的新理念。

3.健全决策机构,加强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为了保证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严谨性,应建立健全的决策管理机构,并通过成立专业的规划委员会对城市规划进行严格监督,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管理。决策机构中,要实行委员会民主管理办法,以政府相关政策为前提,以科学民主的方法进行决策,对规划的方案进行择优处理。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做好监督管理工作,避免涉及个人利益的操作行为。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城市规划矛盾较为突出的时期。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优化配置资源、调整结构布局,我国城市建设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l]曾浦成.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第12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居住区绿化建设、管理体制、养护 。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居住区绿化美化现状

1.1 发展状况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伴随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 它最能贴近居民生活, 也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念。普通人是城市的主人, 在景观设计和城市建设中应该得到关怀, 而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绿化建设, 强调的是纪念性、机械性和形式性、展示性。事实上, 城市绿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闲、生活及工作环境, 而不是主题游乐。居住区的绿化与城市建设、交通、卫生、教育、商业服务及其他物业管理等, 共同构成现代化城市居住区的总体形象。据统计, 居住区占地绿化面积已远超过其他公共绿地增长速度, 也创造了一定的生态效益, 得到各级领导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 更深受小区居民的关心和瞩目。

1.2 存在问题

1.2.1自觉执行绿化法规的意识不够, 尚未形成规范化管理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 些建设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改变了部分规划绿地使用性质。如: 摆摊设亭, 建存车棚、停车场等。绿地成了无视法规的挤占对象。

宣传执法力度不够, 管理办法落实不够。对随意折枝、摘花、伐树和车辆碾压绿地等行为, 查处工作薄弱, 无形中助长了侵占、蚕食、破坏绿地的行为, 致使一些人和个别单位的领导绿化意识淡薄, 法制观念极差。

存在各行其是的现象, 设计与施工未经园林部门审核(设计施工资质, 绿化规划设计) , 影响了居住区绿化美化水平的提高。

1.2.2绿化规划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不相适应

一些开发商在报规划时, 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但具体到施工时, 一些配套设施就发生了“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现象。待到投入使用时, 问题接踵而至。例如停车场问题、商业配套设施问题等。为了缓解矛盾, 开发商不得不考虑补扩建, 而补扩建的唯一办法就是挤占绿地。

1.2.3 管理体制不顺, 经费明显不足

建成区的居住区绿化, 有时因为产权和管理范围交接不明晰, 责任不清而造成管理不到位。依照法规规定, 小区绿化建设和养护经费应由房屋产权单位负责。但由于目前实行房改, 房屋产权多样化, 至今养护经费不能落实。如果此类问题得不到解决, 包袱越背越重, 势必会造成将来承受不了而被迫弃管。

2营造最佳人居环境的措施

2.1 规划设计是关键

2.1.1严格执行规划设计要求

要想提高新建居住区绿化美化水平, 就必须做到规划设计合理, 使规划到位, 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设计要求。如执行新建居住区绿地面积占小区总面积的35% , 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人, 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游憩康体设施, 供居民游憩赏景及进行各类活动的公共绿地。

2.1.2配套设施完善, 综合功能齐全

居住区的基础设施除了绿地外, 还应包括教育设施、商业网点、卫生保健、娱乐场所、行政管理、市政公用设施等。

2.1.3规划要有超前意识, 留出一定比例的待建用地

2.1.4 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要注重创新, 注重经济实用, 注重管理, 注重绿化设计手法

儿童活动区内要树种树型丰富, 色彩明快, 比例恰当。一般采用生长健壮, 少病虫害, 树姿优美, 无刺、无毒、无飞絮的树种。配置的方式要适合儿童的心理, 色彩丰富, 体态活泼, 便于儿童记忆和辨认。老人活动区应选择高大乔木为老人休息处遮荫, 为晨练、散步创造意境。对于大多数长年户外活动的人群要通过用自然流畅的林缘线, 与丰富的大色块相结合的方式, 取得良好的感官环境效果。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

2.2多管齐下, 确保绿地安全, 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措施

2.2.1要强化全民绿化意识,充分利用媒体大造声势, 利用植树节设立宣传、咨询站, 提高公众爱护绿化成果的自觉性, 力戒有法不依的现象, 坚持不懈地对群众进行绿化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2.2.2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依法行政, 遏制破坏绿化的违法犯罪行为, 严格控制树木的伐移审批手续。凡不按绿化法规缴纳有关费用的单位和个人, 不予办理绿化审批手续; 凡单位庭院尚未达标的, 一律从严审批开工项目; 凡挤占破坏绿地的一律限期腾、辟出绿地, 由绿地部门统一规划, 实施绿化, 从而有效保护绿化成果。

2.3应用多种植物材料, 提高居住区绿化品位

我市居住区绿化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总结和应用筛选, 形成了适应银川本地的乔灌草配套的基调树种, 特别是推广应用了一些适合居住区特点的植物品种。如: 国槐、白蜡、香花槐、银杏、丝棉木、云杉、桧柏油松等, 这些植物体量适中, 抗逆性好,具备自我维护的功能。居住区内还保存了丰富的花灌木, 如:榆叶梅、连翘、珍珠梅、红瑞木等等, 常用品种有100多种。但是居住区绿地迅速发展, 这些品种被反复使用, 绿地给人以雷同感。继续丰富和扩大植物应用品种, 是目前的重要任务, 建议一要绿地增加观花植物, 如萱草、千屈菜、地被菊、月季等, 二要提倡自然植被, 即以铺设的草坪生长高度为标准, 允许多品种共存, 以降低养护成本。

3.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 

3.1 处理好规划与建设的关系。居住区绿化水平的高低, 主要看规划起点的高低。绿化所需之地来源于规划, 规划要具有前瞻性, 只要努力追求, 就能够争取更多的绿化用地。 

3.2 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绿化成果向来是“三分种, 七分管”。这也充分说明了养护管理的重要性。但就目前状况而言,“重建轻养”的现象较为普遍, 更有甚者只建不管, 甚至弃管。直接影响到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我们要总结推广好经验, 对于管理不到位的单位, 依法严加管制。同时, 政府绿化管理部门也要加大监督检查。 

3.3处理好绿化与居民的关系。小区绿化的最直接服务对象就是本区居民。因此, 在规划设计阶段, 首先要考虑到广大居民的需求, 地理环境, 创造自然优美的居住环境, 促进居民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另外,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民众的文明素养, 增强绿化意识, 使大家自觉参加到绿化养护和保护的公益事业上来, 这将达到质的飞跃。 

总之, 居住区的绿化美化工作, 只要严格遵循总体规划的原则, 体现绿化设计的最佳效果, 实行规范的施工程序, 强化有力的养护管理措施, 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及执法力度, 定能使城市居住区绿化美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居住区景观环境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密切的场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 1 ] 赵振斌, 朱传耿, 蒋雪中1结合城市自然保护的城市绿地体系构建[ J ].中国园林, 2003, (9).

[ 2 ] 李敏1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的与进俱进[ J ].中国园林, 2002, (5).

[ 3 ] 祁支枝1养生保健型生态群落在城市园林中的构建[ J ].中国园林, 2003,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