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23: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理论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对其性质方面的认识
对于统计学的性质和内容来说,在学术界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并没有统一认可的说法。从17世纪中叶开始,由德国的学者正式提出“统计学”这一概念,在后期的逐渐发展过程中,人们都将统计学划分为社会科学的范畴中。但是通过分析统计学的性质就能够看出,统计学实质上是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与数学学科密切相关。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统计学作为一种数据,主要是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一种分析、收集以及测定,便于人们做出正确认识的一种方法论科学。由此可以得出,统计学大致上可以分为应用统计学和理论统计学两种,分别是对具体数量和抽象数量进行研究。
经济统计学具有自身独特的综合评价、核算以及估算的方法,体现出明确的研究独特性。在经济统计学中,并不是直接研究相关的经济规律,而是向其他经济学科提供相关工具和方法。因此,在经济统计学中,包含着很多的统计方法和数学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的发展就能够促进国家的强大,而对于经济发展来说,与经济统计学之间紧密联系,另外经济统计学也发挥出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实质上经济统计学的性质是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二)对其发展方向的认识
通过对经济统计学性质的分析可以得出,其本身就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就目前来说,学术界还是认同这两种性质能够相互融合,并逐渐趋于统一。在上个世纪,国际统计学中数理统计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统计学也逐渐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就目前相关的研究结果表示,对于统计学的发展方向来说,就是与数学之间相互分离,并且相互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逐渐靠近计算机科学,逐渐有效的结合其他与经济相关的实质性科学。这也就表示,在未来的某一天,统计学与数学之间会处于相互独立的位置。
一直以来,大部分的学者对统计学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单一性,这也就导致对经济统计学的认识比较少,或者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统计学的发展与进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质上就是限制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逐渐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统计学。对于统计学中的各种类型来说,相互之间的共同发展、借鉴和促进的,并不属于竞争性的关系。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种类的差异,其知识体系、理论基础以及研究的对象必然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也就表示相互之间并不存在取代关系,实现相关之间的差异共存是十分必要的。
(三)对其办学模式的认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市场需求一直都处于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原先各个院校中设立的相关专业就会显现出一定的狭隘性,如对于各个专业之间的划分过于明确和详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就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单一型,自然难以满足当前综合性的市场需求,学生的综合能力比较差,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工作需求。针对这一现象,当前的高校逐渐注重对“宽口径”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有针对性的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专业人才。对于当前的社会来说,主要有两种教育统计学组织方法:一是让学生全面、详细的了解和掌握统计学方法理论,认可统计学的理学性质,实现对统计学的精通。当学生已经充分的掌握所有的统计学理论之后,再结合设计的相关统计学性质课程,一般主要是数理统计方法和概率论,这样就能够从理论角度全面的掌握所有的统计学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统计学涉及到很多的领域,就“精通”这一方面来说的话,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做到。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统计学人才的要求,首先是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然后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二是根据经济类的学科来设计统计学课程。一般來说,统计学课程除了专业内容之外,还应该适当的添加经济学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当前社会中所需要的综合型、进步型的人才主要指的是,一方面拥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精通相关的经济统计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等,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还能够掌握一定的现代技术经济手段。由此可见,当前经济统计学的办学模式,一定要实现教学路径的多样化和灵活性,而且各个院校都需要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色,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四。
二、当前经济统计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较为薄弱
经济统计学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研究统计分析、设计统计指标与公式、确定研究目的等方面都需要社会经济学方面的相关指导。但是就目前来说,在经济统计学理论内容中相关的社会经济学理论根据还较为缺乏,在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时候只是依据统计定量的方法,所以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必要的深度,仅仅是从表面阶段来进行相关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统计学的应用。
(二)应用性比较差
就当前所设置的经济统计学内容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了计划经济的严重影响,对相关指标的计算和解释比较多,因此其应用性也就会比较差。这样一来,当前高校培养出的统计人才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也就表示,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有效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同步性较差
对于任何理论知识来说,都是来源于实践的,如果两者之间相互脱离的话,其理论知识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是就当前的经济统计学来说,其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同步性就比较差,这主要表现在相关指标和分析方法的提出并不是专业的统计人才,这样实际的指标和方法就会缺少必要的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与进步。
三、改进当前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经济统计学理论基础的提高
为了有效的改进经济统计学,首先最关键的就是需要实现其理论基础的提高,注重对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借鉴和学习,将先进理论中的合理部分有效的融合,将经济统计学的高度与社会统计学保持一致,加强对统计学与经济学两者之间有机结合和密切联系的强调。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与进步应该面向全社会,其发展的依据主要就是社会需求,并发挥出一定的监督和咨询功能,有效的指导经济决策。在设置经济统计学课程的时候,应该加强对多领域、多行业的涉及,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实现统计工作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在实际应用经济统计学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其有效作用的最大化,因此,需要加强统计工作模式的健全性,增强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无论是在应用统计方法、收集统计数据的时候,还是在整理和分析报告格式与统计数据的时候,都应该应用科学的统计工作模式。另外,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应该全面分析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面临的困难、经济工作特征等各个方面,促进统计工作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使其工作的实效性也得到有效提升,最大限度发挥经济统计学的有效作用。
(三)加强对经济统计方法的改进
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统计方法,即使是相同的数据也会得到差异化的统计结果。在实际应用经济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应该是真实的,都是通过实际的社会调查得到的,通过这些数据能够真实的表现出当前社会经济的变化趋势以及发展水平。如果始终都是应用单一的经济统计方法的话,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就会忽视很多的变量,这样最终的结果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必要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严重缺乏。因此,加強对经济统计方法的改进,实现统计手段的创新,就能有效提高统计结果的科学性,从而在相关经济决策中的依据就会更加合理、科学,对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就会具有更大的促进意义和作用。
结语
总的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经济统计学能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随着逐渐发展的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社会主义市场改革,经济统计学也就会越来越重要。从统计学的性质来说的话,主要是针对分析、整理和收集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如果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话,就需要及时的进行预测,并做出准确判断,提高相关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加强对各种信息数据的严格观察,合理、科学的分析各种问题,充分的发挥出经济统计学的有效作用,能够进一步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完善。
Statistic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Model
YANG Lin, MENG Xiaoran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ist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 on the basis of the problem, to build the "innovative curriculum system and main course + frontier characteristic courses + practice curriculum", discusses how to from the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evaluation, teachers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five aspects of the statistic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tatistics;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mode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是有效落实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课程建设应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并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以培养国家与地方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统计学主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做出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统计学不是仅仅像其表面的文字表示,只是统计数字,而是包含了调查、收集、分析、预测等。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是培养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熟练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及金融、保险、证券等机构,从事市场调查、预测咨询、投资决策、风险分析与控制、信息管理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1 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统计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优秀成果,但从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统计实践的需求来看,我们还存在许多问题,距世界发达国家的统计理论与应用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可概括如下:
(1)统计学一级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尚需完善。统计学被教育部专业新目录列为一级学科,这是统计学顺应历史潮流,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但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甚至仍有许多统计教师认为理科的统计学就是数学。适应一级学科的学科内容及专业课程设置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与一级学科相适应的课程,理所当然的是要加大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比重。加大数理统计与计算机的教学比重是中国统计学成熟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标志。
(2)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需求不适应。中国统计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中国统计实践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统计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市场经济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更大,它要求更有效地挖掘出统计数据中信息和数量的规律性。所以统计方法类课程的开设,配合统计软件类的课程,加上专业实践的加强,可以有效提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高校统计专业教师亟需培养和提高。一级学科的统计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数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统计学理论和方法,而且要有较多的实践经验。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应用,应用为统计学的发展赋予活力。然而中国从事高等统计教育的教师,仅少数院校的统计教师可以适应一级学科对教师的要求,这严重影响中国统计整体水平的提高。
2 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紧紧围绕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新定位主干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充实调整课程内容,构建“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创新课程体系。在调研和总结国、内外高等院校统计专业课程设置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先进办学思想,充分吸纳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通过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科研成果进教材和课堂等形式,达到先进性和科学性的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创新能力及就业率等。
主干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组成,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潜能。在主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拟组建由“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教学研究组,主抓精品课程建设。
前沿特色课程如数据挖掘、试验设计与质量控制、抽样调查、非参数统计、统计分析专题等课程,用新的知识载体把统计学理论与技术的最新进展结合到应用统计学特色专业的教学中,强调“新、精”,加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改革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增加单位时间内教学信息量,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整体。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最新动态。对于前沿特色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引入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注重教学效果及反馈信息收集,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实践课程如软件实训、文献检索与利用、社会调查与分析、社会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统计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实践基础。学生通过问题的寻找,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调研报告的撰写等操作,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
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围绕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这个核心,搞好课程的定位,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构建了“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创新课程体系后,对于不同的课程类型课程建设的方案在某些方面也应该不同。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主要涉及教材、教学、考核、教师建设、质量监控五个方面。
3.1 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
教材的选取要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我们学校定位为应用型转型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教材要选择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存的种类。另外,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外文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意识。进一步开发并完善网络教材,课程设计与系列讲座、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形成较为完善的立体教材。
3.2 教学是课程的主体
(1)教学大纲。对于每门课程要根据课程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并且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学科发展及时修订,去掉陈旧的内容,补充新的前沿内容。另外,要明确与相关课程交叉内容的归属问题,以便充分利用教学时间,避免重复教学。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进度表,以便后续开展教学活动。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对于主干课程,因为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所以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对于教学手段可以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探究式,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另外对于有些课程还需要结合计算机软件讲解如何处理实践操作。比如,数理统计课程中讲到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后可介绍Excel处理方法等。对于前沿特色课程可以采用问题驱动式、启发式,具体可以通过提出和教学内容相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搜集和课程相关的资料,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于实践课程,重点在课堂之外,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方式,当然也需要教师课堂上的合理引导,制定详细的实践指导书,进行案例讨论、多媒体演示。
(3)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与分析和专业见习等内容。每门课程都应重视实践环节的建设,制定实践项目操作方案,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保证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效率和质量。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结合,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创新性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涉及两个方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实习实践教学。
第一,由于统计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我们根据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增设了多门和计算机有关的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这个工具,熟练运用各种统计软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实习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知和认同,培养学生对统计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统计专业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为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本专业工作奠定基础。社会实践可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从设计调查问卷到完成调查报告的全过程的训练,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锻炼,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4)教学研究。通过加强教学研究来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科学研究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特别鼓励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自参与统计调查实践,亲自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分析,在“学中干”和“干中学”。建立统计学专业培养方向教学研究小组,共同研究教学进程及方法,明确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及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等。
3.3 考核是课程的检查手段
任何课程最终都是要进行考核评价的,都是要经过一种手段来检查课程教学质量的。目前的考核方式多采用手写闭卷,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统计学专业特点,应该根据课程实际要求改革考核方式,完善考核内容,应该适当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另外需要进行实践能力的考核。
3.4 教师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每门课程都需要通过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建设高水平的课程授课梯队,课程组教师人数在4~5人,老中青相结合,这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同时,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需求和教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抓好教师队伍优化组合,逐步建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层次等结构较为合理、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梯队。教师应该来源于应用数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应具备丰富的科研和实践经历,以便知识互补和形成合理的梯队学科基础。另外,要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为此还需制定并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传帮带制度,包括: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教学讨论会与教学法研究制度;听课与观摩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学习进修计划。 (下转第135页)(上接第51页)
【关键词】随机有限集 多目标跟踪 概率假设滤波器
一、引言
随机集理论(Random Sets Theory,RST)主要是指有限集统计(FISST)理论,Mahler在1994年利用Bayes方法、随机集统计学理论对多传感器多目标状态估计问题进行了重新描述,并且引入有限集统计特性(finite set statistics,FISST)理论和广义FISST理论,在随机有限集理论框架下将多传感器多目标跟踪问题描述为贝叶斯估计问题,且给出了相应的多目标贝叶斯滤波器的递推公式,由于该算法的计算复杂度随目标个数的增多而迅速增大。因此,需要对多目标贝叶斯滤波器做一些智能的近似。Mahler等人从统计的角度提出了多目标集合概率分布的“一阶矩滤波器”概念以及相应的PHD滤波算法。
二、随机有限集理论基础
随机集是指取值为集合的随机元,是概率论中随机变量概念的推广,实际上就是元素及其个数都是随机变量的集合。随机变量处理的是随机点函数,而随机集处理的是随机集值函数。随机集理论是点向量统计学向“集合变量”统计学的一种推广。
在随机试验中用Ω表示试验的样本空间,Ω中的基本元素为ω,称为样本点。事件是Ω的一个子集,但是一般情况下不把Ω的所有子集都作为事件来考虑,而是把具有某种限制而又相当广泛的一类Ω的子集作为事件,因此有事件域的概念。
定义1.1设Ω是样本空间,F是由Ω的一些子集构成的集合,如果满足以下条件:
(1)Ω∈F;
(2)若A∈F,则A的补集也属于F;
(3)若对于
则称F为事件域,F中的元素称为事件。一般把满足上述条件的集F称为-域,所以事件域是一个-域。
样本空间Ω,事件域F和概率P是描述一个随机试验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三者的有序总体(Ω,F,P)为概率空间。
定义1.2设F是样本空间Ω上的一个-域,称序偶(Ω,F)为可测空间。在概率空间与可测空间的基础上,引入随机集的概念。
定义1.3设有概率空间(Ω,F,P),()是一个可测空间,是空间Ψ的-域,Ψ的所有子集构成的集类用幂集2Ψ表示,那么随机集可以定义为集值映射:Σ:Ω2Ψ,定义随机集Σ的概率分布:
(1)
定义1.4令()是一个概率空间,其中是样本空间,是的-代数,是概率测度,是一个可测空间。对于每一个可测映射(),有x:Ω,可以表示为:{x│x(w)∈A}∈,若,则x是一个随机变量。
三、基于随机有限集的目标跟踪原理
使用随机集理论提供的数学工具,有助于多源多目标模型的建立,其基本思想如下:首先将目标集重新概念化为一个具有多目标状态的单目标,多目标状态看作一个“全局状态”,单目标看作一个“全局目标”。其次是将传感器组重新概念化为一个单传感器,即一个“全局传感器”。然后,类似单目标运动可以使用运动模型来建模一样,多目标系统的运动可以使用多目标运动模型和观测模型来建模。
在多目标背景下,假定k时刻的目标集合表示为,测量集合表示,其中和分别为单目标状态空间X和单目标观测空间Z的所有子集构成的矢量集合。对k时刻的目标状态建模为:
(2)
其中表示由前一时刻状态为的目标在k时刻存活的随机有限集合,表示由前一时刻状态为的目标在k时刻所衍生出的随机有限集合,表示当前时刻新生的随机有限集合。对k时刻的目标观测量建模为: (3)
其中表示对单个目标状态为x的随机有限集合,表示虚警。
多目标后验密度通过式(4)和式(5)所示的最优多目标贝叶斯递归方程估计,其中表示观测集合,表示集合积分,表示多目标观测似然
(4)
(5)
由上述递归方程可看出,此过程避免了清晰的数据关联过程。但最优多目标贝叶斯滤波器在实际中难以应用。针对该问题,Mahler提出了最优多目标贝叶斯滤波器的多种原理近似滤波器。因此,基于随机集的PHDF算法应运而生。
四、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概率假设滤波器
Mahler用随机有限集的一阶矩,近似多目标后验密度,得到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器(PHDF)。PHD函数表示联合多目标后验分布的强度函数。PHD通过预测和更新操作对强度函数进行传播。可以说,PHDF是一种随着时间推移递归地产生多目标后验密度的一阶统计矩过程,对于Bayes滤波递推全局后验密度过程要简单的多,PHDF仅涉及单个目标状态空间内的积分运算,运算量大大降低。为了得到完整的PHDF,目标数目需要假设服从泊松分布。PHD还能够预测目标数目的估计值。将PHD与Bayes估计相联系,PHD滤波器的递推计算式分为预测与更新两个方程:
(一)PHD预测方程
(6)
其中,为多目标状态密度函数的PHD函数,为k时刻新出现目标的RFS的PHD;为k-1时刻状态为的目标衍生的RFS的PHD; 为k-1时刻状态为的目标在k时刻仍存活的概率;为单个目标的转移概率密度。
(二)PHD更新方程
在k时刻,得到新的观测值集合后,更新PHD函数(.),PHDF更新方程表达式:
(7)
其中:为多目标状态密度函数的PHD函数,为杂波
PHD函数,为k时刻的检测概率;为单个目标的似然函数。由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PHD函数是一个单目标状态空间上的多峰的函数,可认为是对各个目标后验概率密度函数的叠加。
五、概率假设滤波器的研究在目标跟踪技术中的应用
从1997年到2000年,Mahler首次利用随机有限集理论系统地描述了多目标跟踪问题,为基于随机集的多目标跟踪方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以后,它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取得了成功的应用。
把PHD滤波器和具有较好鲁棒性的分类算法相结合,并将其应用于高分辨率需达系统的空中目标识别和跟踪问题以及雷达目标跟 踪、辐射源定位、地形跟踪、基于图像序列的特征点跟踪、基于声纳数据的目标跟踪、声源跟踪、视频目标跟踪 、机器视觉、同步定位和地图创建(SLAM)等。随着PHD滤波器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与PHD滤波器相关的诸如目标航迹形成,传感器管理及滤波器的工程应用等问题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六、总结
我认为,近年来,有关随机有限集理论的方法在目标跟踪领域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器和势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器。但是,在现实中这两种滤波器很难实现多目标状态的提取。最近提出了一种势均衡多目标多伯努利滤波器,极大的提高了多目标状态提取的可靠性和高效性,这会是以后研究方向的一大热点。
参考文献:
[1]孟凡彬.基于随机集理论的多目标跟踪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张文修.集值测度与随机集[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97-116.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护理专业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是为后续临床护理课程打基础;是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对于成人高等教育专科层次护理专业的学员来说,已经通过了本专业中专层次的系统学习和培训,有了一定的生物化学理论基础,又有了一定的临床工作经历。对于这样的学员群体,如何进行教学,一直是生物化学教学工作中的一大难题[1]。本研究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研究对象均为普通中专护理专业毕业生,通过成人大专统一考试而被正式录取的09级成教学员,共计121人。其中,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44人,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7人。对照组学员60人,实验组学员61人。其中,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对照组20人,实验组24人;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对照组40人,实验组37人。
1.2 方法。
1.2.1 授课形式与学时。对照组与实验组采用分班上课,但两校两组学员分别由各校的同一位教师授课,总课时数均为32学时。
1.2.2 教材。对照组与实验组统一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潘文干主编《生物化学》(2006年5月第5版第50次印刷),实验组以讲义形式补充血浆蛋白、临床案例等应用性教学内容。
1.2.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照组与常规专科层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相同,其中,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占80%,应用理论占20%;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体。实验组的教学内容则进行了调整,其中,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占50%,应用理论占50%,教学方法以临床案例、问题讨论为主体。
1.2.4 评价。对照组与实验组采用平时形成性评价与课程结束时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平时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方式、标准与每次被学员人数的不统一性,其评价结果不具可比性。因此,本研究只对终结性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终结性评价采用标准考场、同一试卷、统一时间、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卷面总分为100分,其中,生物化学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各占50%。任课教师不参加监考和阅卷。考试结束由监考教师和成教部(或继续教育部)考务人员进行无标记式封闭装订,由非研究组、非任课教师按照标准答案分题、流水式阅卷和统分。统分时分为基础理论、应用能力和总分三项进行逐一登录每位学员成绩。
1.2.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两组学生成绩秩次表见表1,学生成绩经SW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P
3 讨论
3.1 成人高等教育的生物化学教学探讨和研究方面,根据目前掌握的有关信息,在国内外报道甚少。有的教师提出要重组教材内容[2];有的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3];有的提出课程改革[4];还有许多教师从教学方法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有一定价值的教学论文[5-9]。但都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只是教学体会。因此对生物化学教学的改革缺乏科学研究的依据,难于推广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出良好。
3.2 对照组基础理论成绩(平均39.28)略高于实验组(平均38.41),是因为对照组照生物化学的系统理论进行讲授,相对基础理论成绩好些,而实验组虽说淡化了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但在中专学习期间,已经系统学习了相应基础理论,在专科学习阶段,只是对中专学习内容的复习和适当提升,尽管基础理论略低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意义。
3.3 对照组应用能力成绩(平均34.28)明显低于实验组(平均46.16),是因为对照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占80%,应用理论只占20%,所以应能力成绩较低。实验组强调应用知识的学习,结合临床案例、临床护理中遇到的生物化学问题进行教学,其应用能力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结果有显著意义。
3.4 本研究表明,成人专科层次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应该从教学理念、教材内容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而全面改革,才能真正突出成人教育特点,培养适合临床需要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湘梅,常秋文.护理专业生化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山西护理杂志.1993,7(4):28-29
[2] 王生隆.生化教学改革与研究[J].山西医学教育.2005,1:18-19
[3] 冯领娣.生化教学如何为整体护理服务[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2):235-236
[4] 朱志良,王妮.高级护理专业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7):1101-1102
[5] 罗永富.以概念为核心的“整-分-整”教学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9):88
[6] 宋亚男.医学职业教育中生物化学的教学探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3173
[7] 黄小平.高职护理大专生物化学教学的探讨[J].山西医学教育.2005,1(总第82期):6-7
[8] 程玉宏,文程.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生化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8,1:38
[9] 武建军.浅谈高职高专生化课改革[J].职业技术.2008,1:15
关键词:经济数学;经济工作;作用
经济学的严谨性与数学的逻辑性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经济数学对于经济工作中的成本计算、财务预算等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数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在经济研究中既要合理发挥数学的作用,又要明确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不能过分依赖数学理论。
一、经济数学的特点
数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数量的整合,而现实社会中很多领域都与数字有着密切的联系,数量关系虽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却对现实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在经济学中,数学同样具有着重要意义,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就在于数量关系的处理。数学概念可用来诠释经济学原理。数学中的统计利率、概率理论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可见,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辩证关系。量变最终会带来质变,这是数学的特点,也是经济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数学理论和实践将促进经济的发展。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数据的分析和表达要精确,而经济学研究往往涉及企业的财务、运营、利润获得等关键问题,要求同样具有精确性,因此二者之间相辅相成。
二、经济数学在经济工作中的地位
经济数学不同于普通数学,他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特指在经济中常用的数学理论,如方程组、函数、概率论和统计等。数学在经济工作中的地位主要体现为它是经济学的基础,并且对经济学具有指导作用。数学可以解决一部分经济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需要依靠数学来解决。随着现代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信息也成为经济学问题解决的重要手段之一。将数学理论与信息科技相结合来解决经济问题是未来经济领域的主旋律。数学理论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数学中的导数、函数都能够帮助企业合理计算成本支出,从而确保经济利润的最大化。经济数学之所以广受欢迎,就是因为其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数学理论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具有规律性,掌握数学规律,并发挥其在经济中的作用,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最后,经济和数学之间还有着辩证的关系。如何发挥经济研究中经济数学的作用取决于如何看待数学理论,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三、经济数学在经济工作中的作用
目前,经济数学理论应用于经济研究主要是以数学模型的形式出现。数学模型与数学图形都是经济学深化的象征,数学方法能够促进经济学推理与分析过程,使其研究更加严谨。经济数学中的众多理论都对经济研究有着促进作用。如边际效用价值是以效用函数测定为基础而建立了数学方程组,用来进行企业的财务预算。同时结合数学的集合论、泛函分析等数学理论进而解决数学问题。计量经济模型以树立统计学为理论基础,以随机现象为研究对象。经济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随机事件,为此计量数学模型的应用就具有必然性。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作用还是得经济学有了完整的平台和科学的统计方法,使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实效性提高。实证分析无论是在数学还是在经济研究中,从系统的数据中定量地检验理论假设与参数估计数值,使经验分析中的表面性和偶然性减少,从而以定量分析进行经济问题的研究。
数学公理化方法也在经济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及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理论,这一理论主要体现为价格体系与供需平衡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供与需的价格函数Di(P)和Oi(P)(i≤1),通过Di(P)=Oi(P)(i≤1)方程解的存在性,探究一般经济均衡理论。为了求解方程组,阿罗和德布洛使用了完全公理化的方法,将企业商品视为商品空间,并以消费情况、生产描述为商品空间的子集及其上的偏好,而将消费者的消费描述为商品空间的子集,将消费者的以持有商品视为空间中的一个点,将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利润分配表示为θ。这样就通过数学理论形成了经济系统的研究方案,给出这个系统的一些基本假定,就形成了公理系统,来解决经济问题。第二就是冯・诺依曼的博弈数学理论,冯・诺依曼证明了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并以此创立了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公理化方法主要是帮助研究者将经济学理论转化为数学语言,以数学表达相关经济现象中的概念,利用经济现象中的实际关系的数学假设,在利用相关公理、和抽象的数学推导列出反映经济现象的命题。数学公理化方法的简洁性,严格性和一般性,发挥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四、总结
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因此经济分析是个复杂的过程。而经济数学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不仅起到了基础作用,还对经济研究起着促进作用。对于现代经济来说,如何将数学理论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中,发挥数学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玉英.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思考[J].内江科技,2012(05).
高等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一: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存在对计量经济学的不合理认识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特别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况,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而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因此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接受,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1.2教学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建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1.3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2.1教师应正确理解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应用并重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后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2.3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合理改善
首先市面上不同的教材应该进行符号和内容统一,对于一些内容不同的理解应该给于详尽的解释。;其次,教材的编写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区分,对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建议删除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结论所需要的数学推导过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而对于研究生教材,不仅要着重详尽数学推导过程,也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内涵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放弃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无论本科生教材,还是研究生教材都要引进最前沿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高等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二:高校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考核方式还是比较陈旧的,灵活性也不强。有的高校完全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有的高校则是期末考试成绩加一定占比的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的给出主要是以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和平时的课堂、课后作业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只是简单考核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计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计量经济学实践性强和工具性强的特点。计量经济学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靠短时间临考前的死记硬背蒙混过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为了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及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其课程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真正实现经济理论、数学、统计学的结合,教学内容应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包含如何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何分析和诊断数据,这应成为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
①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层次划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层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形成具有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教研室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比如对于本科层次尤其是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原则;而对于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探索、重科研、重理论的原则。
②紧跟学科的前沿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计量经济学学科本身在不断发展,除了一些经典的著作,国外一些新教材不断涌现。国内高校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也要紧跟国际上的新发展,注重教学内容及教材上的适时更新。
2.实验教学的进一步重视深化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即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指引和工具支持。针对目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弱的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首先是强化基础性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保证实验教学的课时,不能因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博大精深有失偏颇,然后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精选实验项目,先是教师的演示讲解,而后是学生观摩学习,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所有操作流程,教师则从旁予以适时纠偏,从而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其次是大力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是指教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自身专业理论特点,引导学生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对本专业的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并以课题申报形式组团完成项目研究的全过程。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国际贸易相关数据深入探讨某一问题。通过基础性和探索性实验教学双管齐下,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解,掌握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以达到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数据挖掘;统计学;涵义
统计学如何为数据挖掘服务,这是在“数据挖掘”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工作者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我国厦门大学的朱建平教授提出:“统计学应该随时关注数据分析,哪里有数据,哪里就应该有统计分析。”统计学是搜集、展示、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学科,它拥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代统计学方法与信息处理的关系日益密切,作为信息处理的一个基本工具,统计学方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据挖掘是近十几年里发展起来的一门崭新的学科,由于它与统计学都关心从数据中发现某种结构,因而从数据挖掘诞生之日起,就与统计学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统计学与数据挖掘的涵义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的系统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它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描述统计包括对客观现象的度量、调查方案的设计,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综合概括,通过图示、列表等方式进行分析和描述。推断统计是在搜集、整理监测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对有关总体做出推断,其特点是根据随机性的观测样本数据以及问题的条件和假定,对未知事务做出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模型或规则)的过程。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含义:数据源必然是真实的、大量的、含噪声的;发现的知识可接受、可理解、可运用,并不要求发现放之四海皆准的知识,仅支持特定的发现问题。它能高度自动化的分析原有数据,做出目的性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从而帮助决策者调整策略,做出正确的决策。它融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理统计技术和可视化技术为一体,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又融合所形成的一个新兴的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二、统计学与数据挖掘的联系
(一)数据挖掘虽不同于统计分析,但许多挖掘技术又来源于统计分析,数据挖掘中有许多工作可以由统计方法来完成。比如预言算法(回归)、抽样、基于经验的设计等。
(二)数据挖掘不是为了替代传统的统计分析技术,相反,数据挖掘是统计分析方法的扩展和延伸。大多数的统计分析技术都基于完善的数学理论和高超的技巧,其预测的准确程度还是令人满意的,但对于使用者的知识要求比较高。而随着计算机能力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可以利用相对简单和固定程序完成同样的功能。
(三)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为统计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应用领域,也对统计学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数据挖掘技术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高等统计学中的多变量分析所支撑。
(四)统计学与数据挖掘的结合日益紧密。数学是传统意义上统计学方法的首要工具,而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统计学应用的首要工具。随着数据源的不断膨胀和数据结构的日益复杂,单纯依靠数据挖掘技术,已渐露力不从心之态,而统计学的同步发展,正不断充实、完善着数据挖掘技术。因此,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统计学与数据挖掘的应用平台渐趋统一。
三、预测性挖掘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
数据挖掘中应用的统计学预测性方法主要有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其中,判别分析用于对离散型目标变量的预测,而回归分析则主要用于对连续性目标变量的预测。
(一)判别分析是在已知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型(或组别)并已取得各种类型的一批已知样品的观测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某些准则建立判别式,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品进行判别分类。判别分析是统计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策略;案例教学;考试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86-03
生物统计学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学科。它不仅提供如何正确地进行试验设计、合理地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而且还提供合理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对计算结果的分析与应用[1-4]。不仅在传统的生物学、医学、药学和农学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工具[5,6]。因此生物统计学是生命科学学科不同专业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以及分析试验数据的能力,并能为今后学习各专业课程以及毕业论文设计与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8]。但生物统计学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及教师难教、学生难懂、难记、难用的“三多”和“四难”的特点[9-11]。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决定该门课程的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应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探索特色的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较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解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常用试验设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及相关试验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急待解决的问题。作者结合自己近十年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实践,分析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生物统计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期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学科不同专业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学、农学、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生物学等工作者必备的基础,同时该课程又是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该课程在生物学、农学、林学、医学、食品、环保等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生物统计学需以生物材料进行研究,但通常所涉及的材料数量较大,很难也没有必要全部参加试验,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试验个体进行试验,以获得相关的数据,实现由样本推断总体的重要功能。因此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紧密联系,主要讲授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以及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对统计结果做出科学的推断,从而帮助我们认识研究对象的现象和本质[13]。因此,生物统计学已成为生物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系统的能力培养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生物统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物统计学教材方面。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料,选择适合教师和学生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4,15]。目前,国内所出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种类较多,各大高校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情况不同,在教材方面的选择和使用也不一样。尽管如此,目前国内所出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大类完全是传统生物统计学的知识和内容,不涉及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这一大类教材包含两小类,一类主要侧重理论教学,过分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讲授,注重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实际应用例题的讲解。这类教材忽略了对大学生统计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有一定的缺陷。另一类是目前各大高校使用较多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该类教材虽然也存在一些必要的公式推导,但更侧重于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结合,清楚介绍每一个统计原理理论后,再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和巩固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类教材比较适合现在生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使用。但这类生物统计学教材由于不涉及统计软件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涉及一些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那么即使学生完全掌握了相关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学生在复杂的试验设计及庞大的数据面前可能也会束手无策,即使会计算,在复杂及庞大的数据计算中也可能会算错,因此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第二大类统计教材完全是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如Excel软件、SAS统计软件、SPSS统计软件、DPS统计软件、R统计软件等的介绍和使用。生物科学、技术等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类统计软件发挥了很大的优势,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这类教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它只注重统计过程的运算和统计,没有统计原理的介绍,因此对没有相关统计学知识或统计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或老师来说,即使按照教材上的步骤计算出相应的结果,但也不知道具体的含义,也不知道怎么分析。因此这类教材不适合大学本科生的教学。另外,这两大类教材要么只注重数理统计方法的讲授,要么只重视统计软件的使用,而忽视了统计学中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是建立在正确的试验设计以及所获数据资料准确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这是这两大类生物统计学教材共同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目前市场上还未见有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原理相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原理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生物统计学教材。笔者认为这类生物统计学教材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农学专业、医学专业、食品专业等本科专业较为适合的教材。
2.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方面。①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开课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国内许多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把高等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系统获得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积分及常微分方程等基础知识,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而且,通过各个知识点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较为熟练的基本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高等数学课程是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关键,生物统计学中的许多原理和方法都需要高等数学中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②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教学上的脱节性。高等数学课程作为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各高校均认识到它在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中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均作为两名独立的课程开设,一般情况下,高等数学课程由数学专业教师讲授,由于数学专业的教师没有生物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不清楚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只注重数学知识的推导、讲授。因此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之间通常存在许多不衔之处,形成了不利于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知识的断层。同样,这也是生物统计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用的原因之一。
3.生物统计学教师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方面。常言道,学生需要一滴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较为渊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渊博的统计学知识,才能很好把握生物统计学相关原理、理论、统计分析方法等。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将生物统计学相关原理、理论、统计分析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很好地进行案例教学。
4.考试制度方面。考试制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试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既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反映,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考试制度是否合理,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调动[16]。但是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的考试制度较为死板,缺乏合理性和灵活性。如在学期期末考试中规定一定数量的题型,当然,这种考试制度对于规范考试是必须的,但是应该根据具体课程而定,而不能一概而论。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如果规定一定数量的考试题型(比如四种题型),那么教师只能根据考试规定勉为其难考虑四种题型。比如说名词解释、填空、问答、计算这四种题型。很明显,这种考试方式只是较为死板的考试,不能真证体现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本质,不能很好考察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的掌握及运用。
三、生物统计学教学策略
针对目前生物统计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近十年的生物统计学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生物统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如下建议。
1.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选择适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能提高教学质量。针对目前市场上的不同种类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原理相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原理相结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进行教学较为合适。据笔者过去的教学实践,该课程授课内容不宜过多和过深,授课内容过多学生精力会分散,分不清重点,而过深则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17]。因此应根据学生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坚持以试验研究实例为线索,以科学的试验研究方法为主线,理论原理和实际例子相结合,从试验研究的选题和设计、试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试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到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最后做出科学的推断等,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概念和原理转变为具体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课程内容[7]。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处理好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关系。高等数学作为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是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关键。一方面,高等数学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因此生物统计学安排在第二学年开设为宜,这样能避免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设在时间上形成的断层,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另一方面,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不应分别让不同专业的教师讲授,而均应由生物学专业教师讲授,因为生物学专业的教师清楚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在讲授高等数学时,能够根据生物统计学的相关原理和内容,优化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侧重点进行知识的讲授。从而能避免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教学在知识上的脱节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
3.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注重案例教学。生物统计学教材大多理论性强,内容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照本宣科的传统授课方法,更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十分不利。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8]。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对生物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另外,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案例贯穿到教学中,以自身科研实例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以及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4.加强试验设计的教学和实践。试验设计又称为实验设计,它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为理论基础,科学地、经济地设计研究方案的一项技术。一个良好的试验设计,可以用最少的实验次数,得到足够的实验数据,从而能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6]。由于生物统计学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内容。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强化学生综合试验设计的锻炼及其应用。提高学生利用统计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统计学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该有渊博的统计学知识及其丰富的科研经历,另一方面,应让学生走出教室,加强实践,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解决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目的。
5.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统计学知识的能力。很多学校传统的考试以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为主,试卷内容主要测重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学期的成绩,这种考试方式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平时可以不听课,考试前通过突击,也能考合格,但考后就可能全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完生物统计学,学期考试后,都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更不知道怎么用,到做毕业论文需用到统计学原理和知识时,很多学生不会用或者乱用。一些高校期末考试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期中考试成绩,避免了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学期成绩的弊端,但是某些高校规定了每门考试课必须有四种以上的题型,对于一般的学科而言,这种规定也许是可行的,但对于生物统计学而言,这种规定是不合理的。因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统计结果的解释等。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为目标,合理讲授统计学的相关内容。期末考试以开卷考试为宜,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考试题型只需考察计算题和试验设计题两种题型,即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涉及的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对学生而言,难懂、难记、更难用,而且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因此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改变教学方法,加强试验设计的教学和实践,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统计学原理和知识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增加学生上机学习统计软件的操作,掌握EXCEL、SPSS、DPS等统计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相关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颖.《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5):219-220.
[2]李春喜,邵云,姜丽娜.生物统计学[M].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71-172,175.
[4]文静,郭小平,沈金雄,等.农业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浅谈[J].科教导刊,2012,(18):147-148.
[5]李春喜.生物统计学[M].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杜荣骞.生物统计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李六林.提高《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94-97.
[8]王永立,乔琳,樊淑华,等.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尝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5):82-84.
[9]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23(5):52-54,61.
[10]陈春,叶子弘,叶素丹.生物计量专业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2):80-82.
[11]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等.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训计划”的构建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68-6269.
[12]陈庆富.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3]朱汉春,程龙.《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70-272.
[14]尹国友,孙婕,谢朝晖,等.《生物统计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科技,2010,19(20):52-53.
[15]张小辉,祁艳霞,曹平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成功(教育版),2010,(11):37-38.
[16]王丽贤.浅论我国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及解决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09,(30):62-63.
[17]王伟,崔秀珍,吴世秀.生物统计学教学特点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1):17-18.
[18]苗永旺,刘学洪,苟潇,等.《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2,33(1):107-110.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对策分析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必修的核心理论课程,在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已经成为经济学课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其教学和实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多数高等院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甚至严重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则会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本文旨在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的学课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课,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挪威经济学家Frish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济理论、统计学与数学三者的结合。整体而言,计量经济学具有学科多样性、理论与应用结合性以及数据依赖性的学课特点[1]。首先,计量经济学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作为工具,用来分析经济现象。这种学科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还需要掌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甚至还有掌握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及其操作。其次,计量经济学具有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显著特点,其中,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需要扎实的经济学和数理理论,模型的回归和假设检验等需要统计学理论,而最终目的是分析经济现象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即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实践。最后,计量经济学具有数据依赖性强的特点,对于数据质量的要求性非常高。计量经济模型能否科学、合理的分析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一致性和随机性的数据要求,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搜集和整理数据。因此,计量经济学的这些学课特点使得这门课的讲授和学习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分析
大多数本科院校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现总结如下:
1.先修课程设置不合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科多样性使得这门课对于先修课程的设置要求较高。通常情况下,大一、大二期间必须完整修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计算机理论基础。然而,部分高校在大二期间就开设计量经济学,或者与其它先修课程同时开设。此时,学生对于部分数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还未涉及,或者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此时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很大。此外,由于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较多涉及到Stata、Eviews、Matlab等计算机软件,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这些软件往往涉及较少,这也导致学习难度加大。
2.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具体,也不够准确,大都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授课过程中都采用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学生往往学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部分高校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也不合理。有些老师授课过程中只给学生讲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对于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从未涉及。还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讲授教学内容,讲到哪算到哪,没有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授课。甚至还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花很多的课时在给学生讲理论推导,而忽视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课时量与实验课时量不匹配。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经济问题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步骤:模型建立、数据收集和整理、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将较多课时用于计量经济学理论讲解上,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的内容非常欠缺。而且在计量经济学的课时设置当中,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课时比重较低。以金融工程专业为例,其计量经济学总课时是48个,而实验课时是8个,这难以较好的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此外,部分教师对于计量经济学软件及其操作不熟悉,或者仅熟悉一些过时的软件,而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更先进的软件及其操作,这些也不利于学生应用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4.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完善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手段。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平时成绩占20%-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成绩主要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课下作业以及实验报告等方面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纸上谈兵”,难以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从事科研写作的积极性。
三、改进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上述本科计量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相应的政策建议:
1.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本科高等院校在经济管理类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必须充分考虑并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明确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定位,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设置为必修课程,数理统计等相关专业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必须将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后,让学生在学习经济经济学课程时更游刃有余。
2.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方面,对于大多数本科高校来说,应该设立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软件解决现实问题,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避免过多讲授数理推导,着重讲解问题产生的来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计量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适当讲授一些比较前沿的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
3.合理设置教学课时和实验课时。一方面,依据学生培养要求和学生水平优化配置教学和实验课时,培养要求偏重理论的可以设置为2:1,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熟悉和掌握;而培养要求注重应用的可以设置为1:1,注重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教学与实验的交叉与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讲授应用以加强学生对于应用的理解,而在实验课时中也可以适当讲授一些计量理论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
4.完善考核方式和考核手段。对于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闭卷、平时成绩以及实操的综合考核方式。其中,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成绩主要保障学习效果的课堂考勤和课下作业,实操既能考察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体现学生的软件应用和操作能力。培养要求偏重理论的可以设置为5:3:2,重点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培养要求注重应用的可以设置为4:4:2,着重考查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參考文献:
[1]刘亚清,吴福锁.浅析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15):106-108.
关键词:教学方法;医学统计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05
医学统计学是以数理统计和概率论为基础,以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药卫生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一门应用型科学。该门课程概念抽象、内容逻辑性强,被许多学生认为是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对于医学统计学教师来说,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现将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将我院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4个班级随机分成实验组2个班级和对照组2个班级,实验组85人,对照组102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性别、生源、录取分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授课教师、教材选取、教学内容、课时均相同。
(二)研究方法
1.教学方法及内容选取:对照组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即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后练习教材上的习题;实验组采用“分组讨论-课堂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新的教学方法,但有些内容是离不开教师的课堂讲授的,如基本概念等,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及学生的能力,我们选取了四个章节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这四个章节包括定量数据的统计描述、医学参考值范围估算、统计表和统计图以及x2检验。
2.分组:对照组102名学生不分组,实验组85名学生按分成10组,每组有8~9名学生,每组由教师选出2名负责人。
3.实施过程:在对照组学生每次上完课后告知下次上课的内容,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实验组学生在提前1周左右告诉每组的2名负责人课堂讨论的内容,由负责人和组员分工准备,通过教材研读和文献查阅等制作PPT或挂图,上课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讲解,其他成员参与讨论,教师做适当的引导,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4.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采用卷面考核和满意度调研来评价教学效果。由于教学方法不同,所以两组学生考核的题型不同,对照组学生考核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计算题,实验组学生考核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原始资料的统计学处理(计算题),实验组学生题型的灵活性优于对照组学生;满意度调研的问卷自行设计,两组学生所用的问卷相同,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即教学方法、教学适应性、教学效果、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课程结束后由授课教师统一发放填写,当场回收。
(三)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双人双份录入数据并核对检查,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二、结果
(一)教学效果评价
1.总成绩评价:两组学生采用不同试卷进行考核,满分均为100分。对照组学生最低得分28分,最高得分93分,平均得分66.35±15.13;实验组学生最低得分36分,最高得分94分,平均得分71.07±12.69。两组学生总成绩有统计学差异(p
2.正确率评价:两组学生相同题型的正确率得分见表2,计算题和单项选择题实验组学生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二)满意度评价
实验组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有效率100%;对照组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98份,有效率96.08%。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综合素质提高三方面实验组学生优于对照组学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
三、讨论
其一,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实验组学生卷面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学生,有统计学差异(p
其二,满意度调研方面发现除了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两组学生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方面均是新的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且有统计学差异(p
其三,通过访谈发现,学生以往学习中接触到的都是传统教学方法,这次突然面临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课后需花大量的时间查阅文献及制作ppt,这导致他们研读教材的时间相对不够,对教材上的基本概念一知半解,最终在卷面考核中判断题的正确率非常低。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既要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又要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其四,“学生分组讨论-课堂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并不适合理论性强的章节,所选的教学内容应该在前期的教学中作了必要的铺垫,学生已具备自主分析问题时所必须的理论基础,在前期已经系统讲解了概率分布原理等。
其五,“学生分组讨论-课堂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教学法的核心是自我学习,教师不再处于中心位置,而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关键点内教师进行提示和引导,及时做好点评、课堂总结。
参考文献:
【关键词】Orem自理模式;优质护理;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43-02卫生部于2010年1月在全国卫生系统内开展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活动。“优质护理”的提出,使得护理管理者必须转变服务理念来提高护理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从而让医院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Orem自理模式的本质是自理,自理是个人为维持生命、健康和完好而需要自己采取的行动[1]。我科作为首批优质护理示范病房,运用Orem的护理理论指导优质护理的开展,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组:选取2010年05月――2010年08月收治患者45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5±0.5岁;对照组:2010年01月――2010年04月收治患者50例,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49±0.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
1.2.2观察组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后,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提出护理问题,针对护理问题给予完全补偿护理、部分补偿护理及教育支持。
1.2.2.1完全补偿护理自理能力绝对受限或丧失的患者,需要护士提供全面的帮助,进行完全性补偿护理。
1.2.2.2部分补偿护理自理能力逐渐恢复的患者,但仍需要护士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从而部分补偿来满足患者的自理需要。具体如下:随着病情稳定或好转,鼓励患者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协助患者做好各项生活护理。
1.2.2.3支持教育患者能自理,但必须有护士的健康教育。具体如下:护士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做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依从性。
1.3效果评价有专职护士采用生活质量指数评定量表[2]、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住院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及依从性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如下分析,采用t检验、X2检验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见表1。
3讨论
3.1构建满足患者需求的优质示范病房,调动主观能动性传统的疾病护理中,患者习惯于单纯接受护理,助长了依赖性,加重了护理工作,却不利于患者的康复[3]。Orem自理模式是在患者现有基础上,补偿不足,克服局限性,通过评估其自理缺陷程度,针对性地给予补偿,帮助患者树立自我管理意识[4]。我科收治患者多为老年人,多反复。家属是患者的最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一。Orem强调患者自我护理的理念,要求增加其自我照顾和家属照顾知识技能,以现有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患者、家属参与护理的能力,发挥职业护士作为临床教育者、支持者和协调者的角色[5]。
3.2构建优质护理质量控制体,提供理论基础Orem自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理念,要求护士使用更全面、更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自理模式强调护士必须更新服务理念,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考。Tontini[6]认为,护理人员应该抛弃传统护理模式,寻找科学理论来指导护理实践,Orem模式即是能指导护理实践的科学理论。4小结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现已在全国卫生体系中普遍开展,如何更好完成优质护理服务目标,使社会、政府、患者、医院、医生、护士六满意,应不断研究,不断探索Orem自理模式在护理实践中运用,完善理论,从而指导临床实践工作的开展。参考文献
[1]戴莉,董凌玲.Orem自理理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9(4):86-87.
[2]林亚.生命质量与生命数量[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9(10):453.
[3]张志琴.奥瑞姆自理模式在我国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7,7(7):40-43.
[4]沈燕,朱琴娟,王丽芬.Orem自理模式在肾移植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0):1839-1840.
关键词:市场营销;项目教学法;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市场营销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和管理类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其教学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符合学生就业和职业岗位的需要。对高职院校来说,既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又要避免本科教学模式的影响,就必须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力求通过营造教学环境、优化教学内容、组织课堂讨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等手段增强学生的营销体验。因此,教师在市场营销课程内容安排上要注重以应用为主,选择适当的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相关理论,为学生从事营销相关工作和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 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面授和辅导的形式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导学。面授和辅导等教学方法在诸如基础学科(数学)、统计学、会计专业等难度大的课程中仍然是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教学形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面对面的交流,这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教师围绕课程的体系和特点,把握课程难点和重点,将相关知识给学生以系统的讲解和传授,让学生掌握和接受知识。
对于管理类的课程而言,这种局限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更加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在高职教育管理类课程中,其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像前面提到那些课程的难度大,没有必要让教师在辅导的时候精讲和细讲。那么,怎样在做到既能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又能提高学员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达到高职教育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全面提高呢?项目教学法应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二、 项目教学法的含义和实施
(一)项目教学法含义及理论基础
1.含义。项目(projec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projicere"其意为计划、设计、规划。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开放的教学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在某个内容范围内进行工作,深入实际,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小组成员自己计划并执行他们的工作,教师在其中扮演一个引导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最后对共同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
2.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一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和交互性。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知识,设置任务;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中心,通过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来建构知识,完成项目任务;而开放的学习环境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是多元智能学理论。多元智能学理论由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他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它是多元的。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恰好是让学生形成更重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深入实际,运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它实现了三个转变,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训练为中心。从而达到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实现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可极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社会能力的提升,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从业能力,很好地适应学生未来从业职业活动和教育的时代需要。
三、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中的应用
(一)认真选取教学内容,科学确定项目主题
教师要选择联系学生实际的,易于理解和操作的项目开展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项目教学法可以在市场营销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市场调研和预测,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市场营销策划、竞争分析和竞争策略以及目标市场营销等绝大多数内容均可作为项目来开展教学。
(二)科学确定程序,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不同的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项目主题,不同的项目主题有不同的实施阶段要求和步骤。如关于新产品的开发的项目教学,可以由学生2-3人一组进行,步骤如下:.围绕新产品开发成功的特点和新产品开发失败的原因首先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各组收集构想,提出2-3个目标;各组对以上目标围绕目标市场、获利情况、成本和设备能力、竞争情况、原料情况、等等各种因素充分评核和筛选;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营业分析;确定产品开发的目标和拟定初步的营销组合策略;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
(四)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角色的转换。教师要转变角色,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担当的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着。学生的角色要转变为策划者,组织者和操作者。
二是教材的改变。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选取合适的教材。并且要充分的收集项目需要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