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13 17:2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下农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措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提倡农业现代化。在当代农业系统中,反季节养殖、反季节生产、大棚式生产等手段都已经帮助农业从传统模式走向了高效经济的新模式。但设施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需要“靠天吃饭”,突如其来的台风或者干旱、暴雨等气象因素仍然是导致设施农业产量巨减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设施农业指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下进行生产的农业,包括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工厂化禽畜养殖业、工厂化水产养殖业三大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设施农业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发展。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行业中,使用设施农业模式的占比80%以上。这体现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其农产品行业的先进性。

二、设施农业气象业务

(一)设施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现状

农业气象业务泛指为农产品提供气象预警、产品预收报告、天气情报等相关数据的业务。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气象就已成立,分国家、省份、市、县4个等级的农业气象预报。主要预报农产品的收入、农业气象专题分析和土壤墒情报告等。主要的技术方法是通过农产品的种植情况与本年度的气象预报情况进行数据模拟计算。另外,通过近50a的气象数据与大气探测数据预报本年度的气象状况。其预报误差均小于5%,在每年收获前两三个月前。我国的农业气象业务同时也肩负气象灾害的预警与防范工作。我国地域辽阔,但气象灾害频发。在我国的各级气象部门中,技术人员通过使用先进的摇杆技术、农作物生长模拟程序等手段模拟农作物在低温、干旱、水涝等情况下的产量,并提前做好预措施。由于设施农业的生长环境往往具有反季节特性,因此近年来农业气象业务中也逐渐加入了设施农业的气象报告数据业务,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1.初步设立的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成熟度不足

由于当下设施农业的气象业务数据编制工作才成立不久,并没有真正提供反季节农作物产品的详细数据。其数据在反季节的匹配性上略有不足。

2.气象灾害的预期时间较短

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而言具有毁灭性打击,这是由于当下设施农业多数是以大棚的形式建立人造的温室以提高农产品的产值。此类大棚成本高,稳固性差,一旦遭遇台风、暴雨之类的气象灾害,大棚结构会瞬间荡然无存。不仅农民的农作物产品受到危害,大棚损失的成本也没法回收。基于这种状况,设施农业对气象灾害预期时间的要求要比其他行业的要求要更高,预期时间在72h时以上为最佳,这也是为了向农民提供为农产品施行保护措施的必要时间。但在现有的技术中,往往难以达到72h的预警时间。我国的农业气象业务起源已久,但在自改革开放以后就没有特别大的进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变暖趋势加剧,当下气象探测装备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急需更新。另外,基于优化气象预测结果的要求,原有的站点布局也应得到更新。

(三)基于设施农业气象业务问题的解决措施

1.利用大数据原理,建立设施农业

需求因素数据库以种植业的温室大棚为例,温室大棚在设立初期需要当地长年的阳光状态、湿度状态及风力状态的数据。这些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阳光大棚设置的位置与需要设置的设备,是大棚设计的前置条件。在面对如此繁杂的数据类型,气象部门也应设置大数据数据库,对该类的数据进行长年的统计与记录,并根据设施农业的不同需求将此类数据进行分类编制。

2.扩大站点分布,提高气象预警技术

在当下的气象预警技术中,站点的气象探测数据往往具有准确可靠的参考性。因此,提高站点的分布范围,加快数据分析的速度,是解决当下预警时间较短的有效措施。此外,气象预警部门应当不断引入新型人才,创新自身的气象探测技术,为提高预警速度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探索气象业务服务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我国现代农业经历近些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农业气象业务可以借用经济学的原理,探讨与现代农业的合作发展模式,实现互惠共赢的局面。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居住用地与商业、工业用地不断减少的态势已经是预料之中的现象。设施农业的大力发展也是提高我国当下粮食产量的必经途径。因此,发展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是当下气象部门的核心工作。该文仅从个人角度分析了当下设施农业气象业务的状况,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读者更多的相关思考。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设施园艺;发展;特征;保障措施

设施园艺指的是在不适宜露地种植的地区或季节,利用塑料大棚、温室等保护性设施来栽培蔬菜、花卉、果树等园艺作物的一种生产方式。设施园艺又被成为设施栽培,人为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是环境可控制农业。如今,设施园艺产业已经成为发展现代r业的典型,最近十几年得到长足发展且发展势头良好,而明确其发展的特征、探索其发展的保障措施则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1、设施园艺发展特征

1.1园艺设施经济而且实用

目前,设施园艺的产品价格出现较大的波动,工农产品差异大,广大农民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在设施园艺发展方面多选择既经济又实用的简易性园艺设施。当下有大多数塑料小拱棚都是选择的竹木结构,有一部分是选择塑料大棚,但竹木骨架结构占据大半的比例,加温温室、日光温室等占据的比例很小,且其中有绝大多数都是选择简易的竹木土墙温室,亟待创新[1]。

1.2温室设施水平越来越高

随着设施园艺的不断发展,园艺设施的装备水平日益提高,现代化日光温室的设计与建造正在被推广、普及,明显改善了温室的性能。与此同时,建设、保养和维修温室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有力促进设施园艺事业的发展。另外,针对大棚、温室等园艺设施,人们还研制出小型移栽机、小型耕作机等,且其作业功能越来越完善;重视开发适合不同区域的园艺设施新设备、新材料,包括温室保温降温材料、保温加温设施、灌溉设施、遮阳设施等;开发一系列用于温室的播种机械、采摘运输机械,研制果蔬分级清洗机械等装备,并逐渐应用于设施园艺生产实践,大大提高设施园艺发展的机械化水平。

1.3广泛应用无土栽培技术

无土栽培依托人工所制造的作物根系环境来替代自然土壤环境,有效解决了以往土壤栽培难以解决的养分、空气、水分等的供应矛盾,促使作物根系获得最佳的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发挥出各种作物的增产潜力。目前,荷兰的无土栽培技术是最发达的,它所生产的所有温室蔬菜都应用无土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在设施园艺中的广泛应用游戏改变了传统的作物种植模式,在避免遭遇土壤连作障碍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显著改善产品品质。

2、设施园艺发展保障措施

2.1发展轻简增效园艺设施,加强技术推广

轻简增效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也是发展设施园艺的根本出路[2]。一是简化日光节能温室的建造工艺,提高利用土地的效率,通过应急补温措施改善园艺设施的结构;二是大力开发在棚室适用的农事作业机械,推广棚室一体化肥水补给系统;三是积极推广育苗配套技术,提升设施园艺的技术推广服务,设立专项经费,增加设施园艺技术推广投入,为农业科技人员到一线展示和示范生产设施园艺作物的技术提供支持,促使他们进村入户开展指导培训工作,将农业科技人员的设施园艺技术推广业绩和他们的工资挂钩,促使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为设施园艺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

2.2加大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发展果树花卉

一方面,要针对设施园艺发展的科技创新增加投入,支持研发设施园艺的关键技术、装备,优先安排从事设施园艺发展的科研、新品种及新技术的试验工作所需的资金。各级政府部门要为研究和创新发展设施园艺的科学技术提供经费保障,加大相关的教育资金投入,培养熟悉设施园艺理论的种植者、管理者[3]。另一方面,要注重研究设施条件下主要花卉、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了解其栽培生理,掌握不同树种对温度的需求,打破果树花卉的休眠,依托高效的、优质的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尽快改变设施园艺发展滞后的现状,发挥设施园艺中果树及花卉等产业的优势,促进设施园艺的产业化发展。

2.3注重培养引进更多人才,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要重视培养本土人才,设立有关于设施园艺的专业,利用教学培训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加大对在校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理论的培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发展设施园艺事业储备更多高学历人才。二是完善基层人才培训机制,有条件的地区要专门针对设施园艺建立起相应的职业教育基地,把培养基层生产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发展设施园艺的关键,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活动,以便帮助当地的设施园艺职工及时了解、掌握适用于设施园艺的生产管理技术,提高设施园艺生产效益。三是及时引进领军人才,通过制定、实施人才计划,分批次、分年度引进发展设施园艺所需要的、能打破产业发展瓶颈的人才,利用他们的创新能力来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作用,从而更好地满足快速发展设施园艺的需求。

2.4建立健全产业政策体系,完善促进政策

了解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分析设施园艺今后的发展走势与需求、理顺设施园艺发展思路、明确不同阶段发展设施园艺的不同目标和重点、健全发展设施园艺的保障措施等,这些都是重要任务,能为制定设施园艺产业政策、落实重大发展行动、指导设施园艺科学发展等提供重要依据,能促使设施园艺在今后的发展中做到科学有序、少走弯路,尤其是当下发展设施园艺的速度过快、农业发展形势过于复杂、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我们更要合理制定并实施发展设施园艺的中长期规划、研究区域性设施园艺发展布局,建立健全保障设施园艺发展的产业政策政策体系,完善设施园艺促进政策,有序发展设施园艺产业。

3、结语

设施园艺是新型产业,发展它需要一个过程。虽然我们还是高中生,但我们也要尝试了解设施园艺在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明确设施园艺发展特征,并以此为基础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设施园艺的有序发展,为发展设施农业积累更多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牛建军.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10):92-93.

第3篇

一、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推动广西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不断改善、优化农业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以农为本,是长期不变得基本国策。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农业的基础地位有一定威胁,继续发展传统农业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有效需求。传统农业,简单重复投入,经济价值低,付出与收益完全不成正比,已经不符合市场发展要求和人民生活需要。传统农业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深加工、特色化、绿色食品这些都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现在必须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现代农业发展也已逐步走上新型发展之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特定区域、特色农产品、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等多个特色的联合发展来不断促进。广西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区域特色鲜明,发展特色农业十分必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是发展的趋势,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这方面的促进作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二、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成效:(1)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广西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做了一定的规划。桂林市这方面做得很好。

(2)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包括了山区特色模式,根据山区的特色优势进行发展;土地流转模式,分离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使得土地得其所用;种植耕作模式,套种、间种相结合;产业化经营,公司和农户进行密切合作等等。

(3)特色农业的一些新产业取得长足进展。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促进食用菌、马铃薯、中药材等新产业的发展,打响知名度。

(4)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大大提升。广西农业部门在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上十分注重,各方面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植保工程、种子工程、间套种技术等生产技术和病虫防控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农业科技对特色农业发展作用很大。

(5)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也能够使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农民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在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特色农产品,有着极大的市场竞争力,形成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很多农民都走上的特色农业之父之路。

2.存在问题: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特色农业体系发展之路,但是广西农业特色化之路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要想发展壮大规模,首先在资金上必须很很强的后盾,这就需要在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还要扩大渠道,增加资金来源;其次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够,虽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自主研发能力弱,科技创新水平低;特色发展不够完善,没能新城完善健全的体系;整体的市场推广力度不够,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欠佳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当下必须考虑的,在广西农业特色化之路上需要解决的。

三、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

1.加强农业基础的投入,提高农业风险抵御能力。加强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灾害抵御能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在现代设施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特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打造高产业目标,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效益。集中力量大力发展打造高产业目标,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建立一批高效特色农业,多渠道,广泛带动农民增收。

3.促进产业链的新成,形成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强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业的融合,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和标准化种植养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推广一批特色农业模式,积极推广农作物间套种耕作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农民和企业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特色农业的整合发展。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国家政府引导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克服传统弊端,农业科技要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支持,必须不断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

第4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吉林省半山区;发展模式;探讨

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终极之路。它不仅以符合生态发展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还以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为根本目标。生态农业在我国有近20a的发展历史,全国各地总结出了不少成功的发展模式,如:南方的“猪沼果”、“猪沼鱼”等。但在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生态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成功的、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作为指引。最近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只有打通彼此间的“关节”与“经脉”,才能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农业建设也必须有效利用这一生命共同体,为此本文以吉林省中东部丘陵半山区为研究对象,对这一地区的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一番探究。吉林省中东部半山区辖磐石、桦甸、蛟河、舒兰、永吉、辉南、柳河、梅河口、伊通满族自治县等市县,地貌大多是7山1水2分田,具有典型的丘陵半山区特征,这些市县的气候、土壤条件极为相似。因地制宜,研究探索出富有特色的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富有成效的生态模式,以引领该地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1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1生态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工业发展,工业生产排放的“3废”有50%最终进入农业环境中,水污染灌溉面积越来越大,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常年使用农药、化肥等,土壤残留逐年增多,污染也日趋严重。

1.2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畜牧业不断发展,而畜牧业粪便处理没有相应设施,农村粪便污染严重。仅磐石市年畜粪尿和养殖场污水量高达68万t以上,其中30%直接排放到农业环境中,造成土地污染。

1.3水土流失严重

林业过度砍伐,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其危害表现在:使土壤养分流失,肥力降低,目前土壤有机质与20a比下降1%。河道淤塞严重,每年汛期河水泛滥成灾。使水库淤积,库容变小,蓄水量减少,在春季水稻生产无法正常供水,造成水稻不同程度减产。

1.4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生态环境失调,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磐石市不同程度出现春旱、夏旱或者春季严重低温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2根据丘陵半山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有计划发展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该地区丘陵多,海拔一般在400~800m之间,2个或数个丘陵之间常形成500~2000m不等的沟堂,这样的沟堂可发展为多种形式的生态沟。生态保护区模式可申请国家的资金,建立小型生态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当地的经济动物、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水源地等;生态沟观光旅游模式利用生态沟的自然特点,如红叶观光、花草植物观光、特色动物观光等。生态沟农家乐模式。此种模式以当地农家特色餐饮、住宿为主;生态沟采摘模式以当地特色水果栽培为主。生态沟特色种养模式。此种模式以发展林蛙养殖和发展林下中草药为主;生态沟休闲垂钓模式利用生态沟自然水域无污染的特点,发展特色鱼类垂钓;生态沟冬季滑雪旅游模式利用生态沟自然坡型,开展富有特色的极限滑雪运动。另外,有条件的生态沟可以组合上述多种模式。要充分利用生态沟的自然特点,保护和开发并重,做好规划,绝不能因开发而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3生态退耕模式

丘陵半山区退耕势在必行,把坡地退耕还林进行统筹归纳,进行有效统筹开发经营,形成规模生态经济效益。通过科技,提高农民种田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有计划进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低成本高效益农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减少农药化肥等使用量,保持土地持续生产能力,从而实现还我青山、还我绿草、还我清水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态环境。

4生态农场模式

第5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现状; 方向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23-01

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发展也踏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农业也将在国际竞争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唯有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为此,就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的现状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力度的加大,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农业化促进法涉及农机化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扫清了很多障碍,农村经济发展和地方基本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也为农机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我国加入了WTO后,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和合作得到加强,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引进,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为我国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供机会。很多国际企业还在中国举办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近年来, 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 取得了双赢的佳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械耕地、播种、收获水平逐渐提高。

总的说来国内农机业发展的势头较为良好,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 也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化产品质量的提高。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方面,农业机械化也体现出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我国的农机装备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全部的市场需求。农业机械装备不合理,市场所急需的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数量较少,深加工机械、农田作业机械、大中型机械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具的整体功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低,过于分散,制约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区域上,南部高寒阴湿区和偏僻山区农机化发展水平低于北部地区。除此之外,生产成本和加工技术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生产的农产品在价格和品质上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缺乏国际竞争力。由于农机装备开发的难度本身就大,加之利润不高,导致很多大型企业对农机装备的研发失去兴趣,目前大部分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仍是中小规模企业。如此一来就使得我国农机装备制造行业整体呈现出研发能力差,行业管理水平低,整体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的状况。

针对这种状况,强化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持开发和引进符合市场需求的农机产品,培植大型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迫在眉睫。创新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关键,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新技术、机具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深化农机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院校、大型农机企业的积极作用,优化农机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绿色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建设节约型社会”步伐的推进,迫切需要农机装备低耗能、零排放。加之世界资源日紧张,燃油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我国农机制造企业将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增加产量的农机装备,以适应当下市场需要。

农机装备智能化和生产作业方式自动化是发展高效节本农业的有效途径。在国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们必须通过缩小与农业发达国家在农机装备上的差距,才能阻止国外先进的高智能化和高自动化的产品垄断我国市场,阻碍我国自主农机装备企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技术领域,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将科学技术成果迅速传播到各个社会经济门类。国外已有了一些比较成熟、方便我们使用的应用性成果,比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CDS)、遥感(RS)、变速自理设备(VRT)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或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次开发已得到符合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产品,为提高我国农业机械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而服务。从国际农业发展经验和国际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以及趋势来判断,我国农业绿色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趋势将会日益显著。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发展农业机械化仍然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主题。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带给我们诸多便利的情况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机具的研发和开发,提高劳动生产力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努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大国。

参考文献:

[1]伦冠德.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 农机化研究.2006(6):17-19.

[2]宋宜清.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07(2):25-28.

第6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

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程度,直接关系到县级财政收入的增减、农民的增收以及县域经济资金积累的程度。因此,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了我们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和林格尔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1.和林格尔县地理概况

和林县源自于蒙古语,意思为20间房子,因清朝初期新设驿站有20间房而得名。位于内蒙古中部,原属于乌兰察布盟管辖,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归属呼和浩特市管。东界是凉城县和山西省右玉县,南接清水河县和山西省平鲁县,西是托克托县,北是土默特左旗和赛罕区。地形地貌多样,属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2.和林格尔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1)和林格尔县总量分析现状

近些年,和林格尔县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快,规模也在持续的扩大。2012年和林格尔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7亿元,2013年生产总值为140.69亿元,比上年增长0.1%。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40.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015年生产总值153.13亿元,比上年增长7.6%。由此可见,近些年来和林格尔县县域经济总体上呈现发展快速,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

(2)和林县三大产业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和林格尔县的第一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12年和林格尔县的农业生产总值为22.1亿元,截止到2015年和林格尔县的农业生产总值就增长到了22.50亿元。2012年-2015年和林格尔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04.1亿元、70.10亿元67.44亿元、69.23亿元,年增长分别为18.3%、-2.8%、-1.0%、8.5%。第三产业由2012年的42.5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60.39亿元,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和林格尔县三大产业产值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产业结构比例得到不断的优化和调整,但是和林格尔县的产业结构比例却依然不合理。和林格尔县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从2012年的13.10:61.7:25.2调整到2015年的14.70:45.2:40.1,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变化不大,第二产业比重从原来的61.7下降到45.2,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增加,从2012年的25.2提升到40.1。这说明,和林格尔县三次产业的结构得到了大大的优化,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逐年加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现代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是由消费的拉动,第三产业应该占国民经济比例的60%以上,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例的20%左右,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例的10%左右。由此可见,和林格尔经济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改善的空间。

二、和林格尔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比较滞后,建设资金缺乏

交通、环保、邮电通讯等基础的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虽然和林格尔县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和林格尔县工业建设的时间比较短、起步比较晚,经济总量还是较小,根本无法提供如此庞大的建设资金。也正是因为建设资金的缺乏,致使交通基A设施建设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和林格尔县应有的区位优势,越来越制约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尚不健全

和林格尔县的部分企业采取“企业+农户”生产经营方式,与农户间建立了共同发展、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但是这种机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太完善,企业和农户所面临的风险比较大。

3.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难以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

就和林格尔县的发展趋势来看,乡镇企业的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在离工业园区较远的地方。同时一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体现在:第一方面,和林格尔县企业布局规划不合理,比较分散,因此,集聚效用不能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第二方面,和林格尔县的交通发展缓慢,使得分散的乡镇企业之间沟通不畅,工业园区的辐射效用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几乎没有体现。

4.经济发展中存在金融服务弱化问题

近年来和林格尔县信贷投入总量逐年上升,但同存款增长和经济发展需求相比却极不平衡,贷款增长速度低于存款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远远落后于县域经济本身的增长速度,与县域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5.文化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高端人才严重缺乏

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才已经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林县非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数的11.6%,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的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职业教育建设的又没有跟上,导致劳动力素质低。发展现代农业、工业等产业都要求劳动力掌握一定的技术,文化水平低严重限制了劳动力对技术的掌握、经济的发展。高端人才的严重缺乏越来越成为和林格尔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经济、贸易和管理类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缺乏。

三、和林格尔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注重人力资源

加强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认识,使广大群众提高理念,加大对改革的力度,使和林格尔县乡镇企业变成管理科学、产权分明的市场主体。其次,企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突破的关键是人才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林格尔县政府和各乡镇企业必须特别重视吸收人才在乡镇企业中所发挥作用,要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在和林格尔县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中,要树立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核心的方针,大力完善和林格尔县的人才体系。同时,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加强企业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和林格尔县乡镇企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2.坚持市场经济价值导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具有成本低、易销售、附加值大等优点,乡镇企业就可以依附于工业,立足于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和林格尔县马铃薯种植已经成为山丘区农民致富的主要耕种作物,并己经形成规模,如果引进马铃薯深加工企业,可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其附加值,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增加农民收入。

3.适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农村区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林县通过根据独特的地理与区位优势来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策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和林格尔县在整合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惠农的支持力度,走产业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道路,深化“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机制。

4.利用当地历史文化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和林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是鲜卑族故地,在和林格尔县的盛乐地区更是鲜卑族都城的所在地。和林格尔县要充分发掘这段历史,打造特色文化,努力提高文化的影响力。此外,和林格尔县的剪纸艺术也是源远流长,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吸引了广大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并在2008年,和林格尔县的剪纸艺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之内。和林格尔县合理、正确的发展思路,使和林格尔县当地的历史文化成为和林格尔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刘伟,蔡志洲.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求是学刊,2016,43(1).

[2]周更.对国际金融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求知,2010(01).

第7篇

都市农业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多重功能。在新常态下,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和农村可持续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破解西安三农问题视角,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都市农业发展战略,优化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水平。

一、概念阐述

第一,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主要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三农问题。通过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旨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等。

第二,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是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与间隙地带区域范围内,随着都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随着农村和城市及农业和非农产业等的融合,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都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景观空间形态,其消费主体为都市居民。

二、西安三农问题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努力,西安三农问题的解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观。但是,仍然还存在问题。目前西安地区三农问题中:农业问题,主要是考虑怎么加快农业产业的现代化问题;农村问题,主要考虑怎么在政治上解决好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在社会发展方面,解决好农村向教育、医疗、保险和城市化、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是权益保障、就业和收入问题。

三、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西安市辖十区三县,近年来西安市注重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农业的生产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一,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西安市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80.86万吨,比上年增长3%,实现“十二连丰”。其中,夏粮产量93.12万吨,秋粮产量87.74万吨。蔬菜产量332.79万吨,比上年增长5.2%;水果产量105.2万吨,增长5.6%;奶类产量63.73万吨,下降3.1%;禽蛋产量14.02万吨,增长3.7%;肉类产量16.13万吨,下降0.4%,其中,猪肉产量11.6万吨,下降2.3%。生猪存栏92.49万头,比上年下降2.7%;生猪出栏152.11万头,下降2.2%。

第二,加大农业园区建设规划。西安市已启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园区规划,截至2014年底,西安市共有现代农业园区344个,园区面积38.4万亩。

第三,增强科技支撑能力。西安市在农业发展中,注重科技创新来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引进高新成果和强化农业实用先进技术推广。“十二五”以来,西安市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推广实用新型技术、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成绩。

第四,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截至2015年底,西安市累计编制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规程 200余项,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近500个,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涵盖了蔬菜、粮食、水果、畜禽、饮料和加工农产品等六大种类。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22个,示范面积达到 50 多万亩。

第五,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目前,一批有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迅速壮大发展,如周至猕猴桃产区、灞桥樱桃产区、临潼石榴产区、长安和户县鲜食葡萄产区、蓝田肉鸡养殖区和秦岭北麓时令鲜果产区。

四、西安都市农业战略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1.政策因素。西安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正在加紧实施“关天经济区”计划,这对西安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西安市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城市建设用地积压农业用地现象明显,由此土地政策僵化,使土地不能很好地整合,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

2.经济因素。西安市目前有耕地面积26万平方公里,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西安畜牧业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 31.4%,发展畜牧业的空间比较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乳制品的需求会不断增长,西安发展奶牛养殖的空间还很大。同时,居民对于农业旅游需求也在逐步增长。但是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缺乏预见性,从而导致农产品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还存在农业弱质性和投入的局限性。

3.社会文化因素。西安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可用于开发的旅游景点和景区还很多。另外,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于农家乐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多。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西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压力迫使政府、企业必须面对排放问题、农药使用问题等等。

4.科技因素。西安市科研机构的研究潜力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要加快制定农业生产地方标准,通过这可以提高优势品种的实际优势。同时,尽快解决好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和农技培训三大体系建设的相?P问题。

(二)内部条件分析

1.科技能力。西安科研院所众多,科技实力较好。以研发创新出较多优质品种,如玉米、番茄、葡萄和甜瓜等。这些新特优品种,有些在全国都享有盛誉。

2.区位和交通优势。西安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铁路、公路交通枢纽,是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战略地位。

3.人才优势。西安人才优势比较明显,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在农业技术人才方面,既有“正规军”,又有“土专家”。同时,人才培训工作开展良好。但是,西安地区农业从业者文化程度不高,极大地制约了农业高水平发展。

4.资金优势。西安注重农业投资,前期的发展积累已经为都是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西安市政府有能力、有意愿投资农业,以及农业企业和农户也具有投资实力。但是,投资农业资金整合不够,搞平衡现象时有发生。

5.环境资源优势。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背靠秦岭,处于我国的南北过渡地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降水量 600~

800mm,光热条件优越,适合多种农作物品种生长。但是,农业用地萎缩趋势明显,用水问题等也成为制约农业发展不可低估的因素。

6.政府管理优势。西安市高度重视都是农业发展,任何规划、决策以及实施,都重调查研究,重落实、重检查和重评价。

7.农业投入产出比例不协调。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一、二、三产业比例中,二、三产业比例较高,导致农业劳动力成本较高。同时,根据统计资料,西安市二、三产实际人均 GDP 比一产高出 2.11 万元,农业比较效益明显偏低。

8.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2015年3月数据统计,西安市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 462元,低于我??中东部发达地区的水平,而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趋缓。

9.农业信息化、产业化水平不高。西安虽然建立了几个较大的农产品批发集散地,但在市场信息收集和反馈上还存在信息不及时、环节过多和信息流动不畅的问题。西安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缺少更多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和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西安都市农业战略环境SWOT分析

通过对西安都市农业战略环境分析,依据SWOT分析,对其SO、WO、ST、WT进行比较:

1.SO战略:加大投入,品牌培育。

2.WO战略:创新驱动,规划发展。

3.ST战略:深化改革,增强活力。

4.WT战略:注重调控,应急处理。

五、西安都市农业战略选择及实施保障

(一)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战略选择

依据对西安三农问题当下新情况梳理,以及对西安都市农业战略环境分析,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更适合选择“创新驱动,规划发展”WO战略。

(二)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1.加大农业投入,完善扶持机制。不断加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持与保护,要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扶持投入机制,要不断加大市、区两级财政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2.农业科技体制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西安要围绕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设施农业等三个主要农业科技领域,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构建全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西安要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农村信息网建设、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动植物疫病及虫害控制体系建设、动植物检疫防疫和农作物病虫测报设施建设以及完善农业中介服务体系。

4.加快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增收能力。在抓好农村科技实用人才数量扩张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抓质量的提升,可通过各种渠道和专业培训机构,培养农村科技实用人才。

第8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管理对策

1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1.1相对较为薄弱的农业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处于不断加快的阶段,由此可见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经济结构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的不顺应性,导致管理机构中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与当前的社会经济体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前的农业经济处于上升发展的阶段,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农业部门的管理者相对缺乏执行力,因此对于政府颁布的一些比较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还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相互间的利益无法得到协调发展,这就导致在思想上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需求。

1.2当前农产品的质量还有待提升

在当下我国的一些地区中,为了达到提升农业经济指数的这一目的,所以相对比较重视农业生产管理,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会利用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则会存在着过度使用抑虫技术或者农药等,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来积极使用各种新品种。但是对于开荒种植中是否需要根据自然条件来选择合适的经济作物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就导致农业产量增加对自然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再加上对于质量控制的忽视,最终造成农业生产方式的失衡,最终对土地资源产生了极大的破坏。甚至人们在吃了这些农产品之后,也会对其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最终影响到农产品种族的传承,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3专业化的农业人才欠缺

一般来说,有些单位为了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主要的方式是通过培养目标定位然后借助系统化的管理知识和理论基础,确保人员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与技能,最终培养出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然而实际中,在人才培养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教学环节中存在着实习基地数量和质量有限,良莠不齐的人员队伍以及单一的管理机制,无法将实际的技能应用与实际中,最终导致执行能力无法跟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人才、制度以及技术等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在政府的领到下,有些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还未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在部分乡镇准公共服务中农业经济管理并没有纳入公共财政框架,人才是经济管理中的直接参与实施者,关注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扩充其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4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速度较慢

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管理、生产、人才培养以及消费等内容的管理,同时同时还形成了庞大的数据库需要拓展分析和创新,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调整,推动农业企业的持续发展,最终可以抢占农业市场的先机,取得较好的发展。然而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信息化发展速度还较慢,对于信息搜集的渠道则较为单一,最终导致信息孤岛状况的存在,无法利用大数据实现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经济管理与国际市场接轨。

2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对策

2.1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规章管理制度

其一,建立日常的工作规章制度。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制定一整套全面的制度,最终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村财务管理的执法管理制度和措施,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其二,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切实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强化并做大龙头企业的基础建设,加强对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设立风险资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以蔬菜、种子、食用菌等农业一条龙型经济为重点,摸清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积极谋划项目,加大扶持力度。

2.2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的任务

首先,加强对农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确保集体财产安全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我们探索创新了财务管理模式,积极推行了农村会计聘任制,进行了电算化试点尝试,使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可行。其次,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要进一步完善农村财务管理考核办法及财务管理规定,进一步创新规范财务管理程序。从严控制备用金限额、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严格开支审批手续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审计监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就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制约,如果农业经济管理中各种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最终必将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发展。所以这就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积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有序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章鹏民.低山丘陵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23):213-215.

[2]王卿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2016(18):108-109.

第9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层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也让我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旧面临诸多不足,包括基层推广组织不完善、培训体系缺乏可持续性、推广方法单一、示范工程建设相对滞后等,大大制约了农业发展,如何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提高基层农业机械化水平是重要课题。

1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

1.1认识上存在局限

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上到负责人,下到各户农民均缺乏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重要性的认知,因而导致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仅是将农业机械化技术视为商品,所以展开的一系列推广工作也均是基于商品的形式来进行,这便使得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过程因过于形式化而忽略了该技术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此外,由于部分负责人未能准确区分商品推广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之间的区别,导致其在推广过程中,忽略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劳动效率以及零配件维修等各方面的重要作用,严重制约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的有序开展。

1.2缺乏相应的信息工具

当前,由于城镇化现象日益增多,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其居民居住相对较为分散,甚至有部分地区至今仍存在信息闭塞严重的情况,使得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始终难以得到有效开展。此外,由于偏远山区农民,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甚至有许多农民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学习,因而无论是对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或是新型种植技术,其认知程度均普遍较低,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难度。

1.3推广人员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较弱

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另一重大因素在于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就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而言,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推广人员在素质方面的要求。此外,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与市场所需人才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出入,这种人才严重匮乏的状态,将直接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与此同时,在人才引进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

2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途径

2.1加强基层推广组织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在基层建立社会化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组织,为有效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建立起村级农机服务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关于农机的购买可由村集体出资,而后通过适当收纳农户资金,以成立农业机械化服务公司,并采用内部独立经营与盈亏自负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村集体还可采取双层经营的方式,为农户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最后统一进行收费;二是可成立相应的农机协会,将种粮大户、农机大户以及农机服务单位结合到一起,以解决当前农机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经营规模小、作业市场混乱等问题。较合作社而言,农机协会组织较松散,是一个农机行业的松散联合体,能在发展农业机械化、农机作业信息传递、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农村新机手培训、农机跨区作业组织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2建立可持续的培训体系,奠定人才基础

结合农、科、教的农业机械化培训体系的建立,是持续而有效地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基础。国内农机化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当下基本形成了农机化教育、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拖拉机安全驾驶培训、农机职业技能、农机安全监理、农机化科研等机构以及生产并销售农机的企业、农机服务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农业机械化培训格局,但有待进一步增加该培训体系的可持续性。一是将农机化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加工及示范推广、维护、经营管理等悉数涵盖到体系之中,培养既懂设计,又懂使用、维护的农机人才,同时培养农机经营管理与推广人才;二是要积极探索农民培训大协作运行机制,联合田间学校、三进村以及送教下乡等农民培训模式,继续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大力促进农、科、教的有机结合,打破部门、行业等界限,面向市场进行联合办学、协作办学,培养中高级产业技术人才,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农业生产力,推动农机化进程。

2.3丰富推广方法,全方位宣传机械化技术

面对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方法相对单一的问题,应积极采取宣传发动的方法。宣传须是全方位宣传,对象包括农民、社会大众,尤其要针对各级领导实施汇报宣传,形成政策驱动力量、行政推动力量,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基层更好更快地推广。一是资料宣传,即针对需要在基层推广的各种新机具、各项新技术,及时编印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资料进行宣传,将其散发给群众;二是报刊宣传,即在农机作业季到来之前,通过报纸、杂志等介绍农业机械化技术要点、典型效果,或组织宣传?0妫?从各个角度报道、宣传农业机械化技术;三是电视宣传,即在作业季之前播放农业机械化技术专题片或新闻宣传片,由农业专家或地方干部讲解其好处,技术骨干讲解应用要点、注意事项,宣传应用技术的典型经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宣传推广方法,在基层形成应用及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浓厚舆论氛围,提高推广水平。

第10篇

【关键词】维西县 特色农业 金融 路径

一、维西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州西南端,“三江并流”腹地。全县总人口15万多人,有傈僳、汉、纳西、白、藏等民族。辖10个乡(镇)3个居委会、79个行政村,农村人口占91%。境内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4座,平均海拔2340米;有河流263条,高山雪融湖28个;气候冬长无夏,春秋相连,仅有冷暖、干湿和大小雨季之分,年平均气温11.4℃。高低悬殊的海拔,分布不均匀的光、温、降水,形成了特殊的立体气候,适合各种植物生长。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傈僳族农户积极开发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一)药材产业发展初成规模

近几年来,维西县按照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要求,结合境内地貌和气候特点,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引导、扶持农民发展药材产业,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截止9月末,维西信用社向137户药材种植户累计发放638万元,余额588万元,农行向药材种植户发放贷款24万元。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0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00元增加到2700元,个别基地还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协会,通过“农户+公司”形式,一方面解决销了路难问题,一方面将规模做大。

(二)冰葡萄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葡萄种植是一项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技术要求比较高。叶枝镇政府将美国高产葡萄引入叶枝,同时塔城引入了冰葡萄,并建立了葡萄种植示范基地,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葡萄种植。维西县金融机构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截至9月末,向95户葡萄种植户累计发放269万元,余额254万元。到目前已有72户种植冰葡萄470亩,亩均收入2800余元,现库存总苗木价值达70余万元。叶枝镇梓里村目前种植面积达320多亩,年产葡萄32万多斤,亩均收入2900余元。

(三)核桃产业发展取得成效

为切实加快核桃基地建设步伐,截止2012年9月末,信用社辖内11个网点累计办理金碧惠农卡80张,发放小额信用贷款120万元,县农行向核桃种植户发放贷款18万元。较好的解决了农户难找保证人的情况,解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在塔城信用社的大理支持下,哈达村大力发展泡核桃种植,全村共推广种植100多亩,并建设了苗圃基地30余亩,目前已完成泡核桃苗的嫁接移栽32亩50万株。同时哈达农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通过从漾濞县引进技术人员,积极开展泡核桃苗的嫁接移栽,目前储备有价值170余万株的苗木,总价值达到30余万元。

二、维西县特色农业发展产生的效应简述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增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二是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特色农业的发展,农民由过去的单一经营收入向现在的多种经营收入转变,收入渠道不断增多,收入不断提高;三是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从哈达村民小组、梓里村民小组的情况看,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全村涌现出了一批致富带头人,他们在自身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全村百姓的增收致富;四是特色农业的发展,直接带来百姓思想观念的转变。百姓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商品意识、科技意识增强,劳动者的技能得到提升。

三、维西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产规模小,产业化起步晚,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由于企业还处于创业初期,受生产技术、资金、市场等因素影响,短期内难以做大做强。特色产品在市场上难以占领优势地位、未形成规模效益。经营方式以粗放型为主,生产较为分散,水准参差不齐。生产加工工艺落后,新产品、新品种研发不足,影响市场竞争力和特色资源的有效开发。二是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因从事特色农业主体缺乏自身资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和银行对其资信把握不足。同时,特色农业本身招商引资项目少,造成政府投入有限,信贷投放力度小,融资渠道不畅。三是市场观念差,产业经营者商品意识、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率低,经营者对市场需求预测不准、市场营销观念不强,仍摆脱不了小作坊式的思维模式。四是交通基础设施相对不发达,一定程度上制约产品的销路。维西县大部分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不少山区,虽然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条件较好,但受交通等因素制约,增产不增收。据调查,今年,由于德维二级公路的修建,导致交通不畅,出产的葡萄因为不能及时出售大部分腐烂在果地,种植葡萄的农户全部亏损,大部分农户连日常的家庭开支都成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叶枝信用社、塔城信用社立即组织人员为全部受灾农户办理贷款展期,切实解决了果农的困难,随着二级公路的完工,两处葡萄基地已经开始走上正轨,果农经济收入也一步步在增加。五是金融机构对特色农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不够。维西特色农业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实力不足,难以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特色化、市场化,银行对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不能完全满足其资金需求。银行对特色贷款也存在一定的顾虑,据调查了解,2004年维登乡、白济汛乡在政府的推广下种植重楼,农户与公司合作,信用社累计向农户发放贷款45万余元,但经过一年的实践,由于政府与合作公司的问题,导致药材公司解除合作合同,农户种出的重楼找不到销路,所有投入全盘亏损,无力偿还信用社债务,信用社经过长时间催收,只收回部分借款,其余28万多元全部成为不良贷款,为信用社业务发展造成了重大的阻碍。虽然2012年上半年政府财政资金帮助信用社社消化了该28万余元的历史包袱,但信用社社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依然贷款存在一定的顾虑。

四、维西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路径

维西县特色产业的发展,政府引导是关键,龙头带动是重点,金融支持是后盾,三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使特色农业产业出效益,就必须走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集中人力、财力、资源优势,把“特色”做大、做强。

政府引导是关键。特色农业产业分布面广泛、涉及面复杂、参与面众多等因素,要想这一产业得以稳步的发展,没有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引导与扶持,实难成为支柱!一方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现有基地为依托,积极发挥基地的引导示范作用,对特色农产品开发加工的企业进行改造,以招商引资、个人独资等形式,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要搞合作扩大规模。目前,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县供销合作社指导成立了维西品贵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美洛村360户农户中,有136户加入了合作社,共种植35亩虫娄、150亩玛咖、100亩秦艽、100多亩木香。全县供销合作社已发展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0个,入社农户2000多户,带动农户9337户,约占全县农户的1/4,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9300亩,年产值9825万元。下一步,政府应多组织农户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几年时间,有计划地对农户开展培训工程,使农户掌握了3至5项实用技术或技能,提高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资源优势强,产业特色浓、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使之成为产业辐射面广,能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重点产业。

龙头带动是重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具有引导生产、开拓市场、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而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已经严重制约了维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是目前维西县乃至全州发展特色农业的桎梏。应树立品牌意识,加大特色产品研发,通过产品深加工、改进包装、丰富品种、提高质量、增加附加值,把具有维西特色的各种品牌真正树起来。龙头企业应加强企业合作和宣传力度,利用每年一度的阔时节、火把节等县内重大节日进行宣传,提高维西特色优质产品的知名度。鼓励多种经济主体投资特色产业,对示范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培育成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第11篇

关键词:SWOT分析;生态农业旅游;营销开发

生态农业旅游中采用SWOT分析法可以对该片区旅游中存在的优点和劣势进行综合分析,生态农业旅游是将农村的环境、资源以及乡土文化作为开发的重点,通过有关部门的规划,完善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一项专业旅游服务。作者利用SWOT分析法对某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提出相关应对策略,本文的调查数据来自2015年9月-11月随机发放的问卷调查表,总共发出2000分,回收1961份。回收率超过了98%。

一、解析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

1.地区优势。仙庾岭所建成的生态农业旅游地在湖南省株洲市的荷塘区境内,距离当地市中心只有十五公里,株洲市区内有公交车可以直达,全程仅需50分钟左右,交通十分方便。作为典型的郊区型生态农业旅游区,其满足现代人希望迅速脱离快节奏生活的要求,且具备极佳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所以受到当地市区居民的亲睐。

2.资源优势。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常年保持在15-20摄氏度之间,且降水充足,在其旅游区方圆1.8平方公里内以丘陵地形为主,周边没有高污染的化工厂,空气质量很好。旅游区内水质优良符合国家相关饮用水业内标准。植被覆盖率较高,超过四成。在旅游区内,道教文化十分繁荣,仙庾岭当地的仙庾庙是为了供奉神灵仙庾娘娘而修建。每年会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仙庾文化节,有效地起到了对仙庾岭的宣传推广作用,当地特有的农家饭更受到访游客的一致好评。

3.游客优势。据研究,当下城市游客的出行比例和出行距离成反比,在离市中心十余公里的郊区往往可以吸引城中八成以上的游客。作为移民城市的株洲,大部分城市游客都会对农村的环境感到陌生。仙庾岭的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的乡土文化对于这些城市游客都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根据调查反馈,超过三成的居民都有兴趣在周末度假,愿意度假者在30-50岁之间的接近七成,超过50岁的占到了两成。这些结果表明郊区旅游的游客主体是城中的三口之家和中老年游客,按照现有株洲市区人口160万计算,初步预计注重各年龄层次的游客将超过45万。

(二)不足

1.开发深度不足。首先,仙庾岭的旅游仅限于观光、农作物采摘等方面,无法满地当代旅游者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再有,建设“农家乐”过于无序,未有相关的方案进行整理规划,大面积修建“农家乐”也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负担。最后,在对仙庾岭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没有从仙庾岭的乡土文化深度挖掘设计旅游产品,其内涵深度有所不足。

2.城市居民对生态农业旅游了解不足。据调查,不足两成的城市居民知道有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区,估计只能吸引到大约7.5万名城市居民旅游者,远远不到仙庾岭的接待量峰值。当前旅游行业的从业者超过八成都是超过四十岁的中老年人,其文化水平普遍不足,对自家的旅游特色缺乏足够的认识。调查还显示,只有14%的城市居民拥有一定环保概念。当问到“对于旅游行业开发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时有何看法时”,绝大多数的城市巨门都答道“无伤大雅或先开发后治理”。各方面认识的不足,是制约仙庾岭农业生态旅游的关键。

3.相关旅游产品没有特色,鲜有精品。在2012年,仙庾岭的景区到访者超过10万人次,但在2013年,却下降了近三成,观赏人数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是大多数游客觉得仙庾岭景区内“没什么看头”,内容单调。另据调查,近三成的游客对仙庾岭在内的当地风景区没有兴趣。郊区旅游接待设施不足,旅游产品没有特色、单调,是导致客源下滑、难有回头客的重要原因。在仙庾岭对外宣传的政策中,未使用旅游促销等相关的营销手段,导致了客源急剧减少。

二、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农业生态旅游活动正日益被重视。因为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正在逐步改善,因此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正慢慢提高,生态旅游已渐渐成为一种新浪潮,让城市居民改变了传统远足出行的旅游方式,开始走向郊区。而乡村旅游隶属于生态旅游范围,国家旅游局早在2006年提出的“中国乡村游”也对当下农村生态旅游行业起到了政策扶持作用。

2.生态旅游提出的高要求,加快了农村产业的优化升级。生态农业旅游作为旅游行业和农村产业的相互融合,同时也是旅游行业向传统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方式。这种发展模式,增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交流,增加了农村产业的涉及范围,增加了农村的发展速度。也为城市旅游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城乡发展一体化。

3.城市居民游客对乡土文化的认可,让乡土文化得到发展并保护。农村生产行业是一项被人类所控制的半人工生态系统,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既含有自然风景元素,又有人文背景。因此,仙庾岭农业生态旅游是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的一种有机结合,推广了仙庾岭乡土文化在城市居民之间的影响力。也使得仙庾岭的特色旅游行业可以得到长期发展。

(二)挑战

1.如何发挥地区优势。株洲的潭金三角区各地的距离都不过50公里左右,这为每个城市郊区开展生态农业旅游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个郊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都需要相互借鉴、资源共享,采取优势互补等策略。仙庾岭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控制规模,构建自身的旅游特色,并与周边城市共建旅游资源,从而形成结构稳定的旅游产业链。

2.考虑旅游客源的自身特点,增强旅游向导作用。仙庾岭主要面对的游客群体是株洲市的城市居民,特别是一般的三口之家或者中老年人组团为主。据调查,仙庾岭在株洲城城市居民中,知名度较低,且绝大部分去过的城市居民只是对当地的仙庾庙和农家乐有印象。这极大弱化了株洲城市居民对仙庾岭的兴趣,所以,加强仙庾岭的旅游活动向导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相关旅游活动上要体现当地生态旅游的特色,提升宣传力度,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

三、对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相关意见以及建议

(一)用当地特色景点作为支柱,突出地区特色

旅游产业中,参与性和人文内涵是吸引顾客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保持客源的最佳途径。仙庾岭农业生态旅游要充分使用当地富有特色的农家生活,创造出真正的农家乐环境,挖掘当地特有的乡土文化。

(二)创造有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

参考当地游客的旅游兴趣点、人口年龄分布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关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相关体验,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在城市郊区最为流行。由于其参与人数多、覆盖面广,因此要针对这些特点开发相关旅游产品。例如,在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中,以仙庾庙、道教特色等作为依托,发展相关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如仙庾庙故事传说讲解等。还可以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体验仙庾岭的特有乡土文化,例如开展农业生产操作的活动或是“做一天农民”等相关主题活动,从而降低城市居民巨大的工作压力,使其在旅游中得到放松。

四、结束语

以仙庾岭生态旅游为例,得知在生态农业旅游中,注意当地的环境管理,保护旅游地的自然资源和物种多样性,增加旅游产品质量,是增强壮大旅游产业的必由之路。因此需要在SWOT视阈下,加强农业生态旅游业的打造。

参考文献:

[1]傅丽华.株洲市仙庾岭农业生态旅游开发SWOT分析[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40-42+47.

第12篇

关键词:广西;特色农业;思考

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要。特色农业的关键就在于“特”,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它是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主导的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独有的特效性、一定的规模性和良好的综合效益性。广西是农业大省,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利用广西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优化广西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广西作为西部12个省区之一,本世纪以来把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举措来抓,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糖料蔗、木薯、桑蚕、速生林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松香、栲胶、桂油、茴油等产量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区农业增加值1590亿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380元。

(一)做法和成效

1.编制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一些地方编制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如桂林市先后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桂林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桂江流域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提升规划》《资江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等。

2.创新了一批特色农业发展的模式。(1)耕作种植模式,包括耕地轮作“稻一稻一菜”、“菜一稻一菜”模式和农作物薯菜间套、果蔗间套种、西瓜间套种、马铃薯间套种、稻藕间套种模式。(2)“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广西温氏模式、兴安莱茵公司模式为代表。(3)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如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香蕉协会、来宾市永兴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等。(4)糖业模式(公司+农户+价格联动)或是“订单农业+价格联动”。(5)恭城生态模式(养殖一沼气—种植)。(6)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带动模式,通过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农户将土地承包给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或经营大户,在不改变原有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实现土地集中,如广西的富川县白牛村模式和隆安县的金穗模式。(7)循环农业现代化模式,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点,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北海市合浦东园家酒厂、宜州市“桑枝一菌—肥”模式。(8)山区特色农业模式。这种模式以“特”、“优”、“名”、“精”、“新”为基本特点,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如永福县的罗汉果产业、昭平县的茶叶产业、天峨县的六画山鸡和乐业县的有机农业等模式。

3.确立了一批特色农业新产业。“十一五”期间,广西在抓好糖料蔗、水果、蔬菜、桑蚕、木薯以及生猪、家禽、草食动物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注重培植食用菌、中药材、葡萄、马铃薯等特色优势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已成为广西新的主导产业和新兴的特色优势产业。最具梧州特色的六堡茶和砂糖桔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4.特色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围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广西农业科技部门组织开展了糖料蔗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木薯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特色农业重大专项研究。一些项目的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多学科技术集成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大力推广“三免”“三避”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桑蚕技术、甘蔗成套技术、葡萄一年两收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间套种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效果显著。

5.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防城港市防城区近年来主攻以“红金系列”为主的特色农业,即重点培育红莲雾、红八角、红薯、红衣花生、火龙果和金花茶、金蜜桔、金香糯、金玉桂、金菠萝等10个特色农产品,建立了5个“红系列”和5个“金系列”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初步形成“红金系列”特色农业产业体系。2010年1—10月,该区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10万亩,占农业总面积的75010;实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亿元,农民从特色农业中人均收入5100多元。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抗灾台色力不强;土地对特色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突出;特色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加工原料基地不足;特色

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科技创新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尚存在市场发育不够、营销体系滞后、缺乏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特色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

一、广西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措施

当下广西发展特色农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一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为广西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二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广西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强力支撑。三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为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有利于把具有互补优势的广西特色农业,如柑橘、葡萄、马铃薯做大做强。四是广西特有的机遇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建设特色农业基地。为此,要围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目标,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粮食安全、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布局、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为导向,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中心,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打造千百亿元产业,培育一批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依靠科技、培育品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大用先进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手段管理农业的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重点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优势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到2015年,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广西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能力

一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强化强农政策的机遇,切实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路渠、涵管、排灌等田间设施建设,改善灌溉设施和生产条件,全面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标准化农田建设。加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地整治、测土配方施肥力度,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为特色农产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大力推广水稻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大马力拖拉机、水产、畜牧、节水灌溉等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和推广甘蔗收割机。三是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用现代工程手段装备农业,加快蔬菜、水果、花卉大棚、喷滴灌等设施栽培、种子种苗设施繁育和农作物水肥一体化基地创建,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实现特色农业的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

(二)围绕打造千百亿产业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围绕农业千百亿元产业目标,广西要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千百亿元产业。种植业方面,重点培育粮食、蔗糖、水果、蔬菜、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源作物、桑蚕产业;养殖业方面,着力培育10亿元品种、千百亿元产业,包括发展生猪、家禽、渔业、肉牛、肉羊、肉兔、牛奶和禽蛋产业;林业方面,抓好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木本油料、油茶、珍优树种、林下经济、花卉、森林旅游优势林产业。加快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同时,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与“万元增收工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万元示范农户”等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一批“一村一品”等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f三)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蔗糖业方面,积极发展生态种植产业链,在主产区大力发展“蔗一牛一菇”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做强做大甘蔗一制糖一蔗渣一制浆造纸—废液回收—再利用、甘蔗一制糖一糖蜜一酵母、味精一废液一复合肥、甘蔗一制糖一蔗髓一发电一蔗渣灰一肥料等一

批循环经济产业链;木薯产业方面,将传统的发展模式“原料一产品一废弃物”改变为“原料一产品—废弃物一废物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在淀粉、酒精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一套木薯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流程。畜牧业要推进畜牧养殖—粪便—厌氧发酵一沼渣、沼液一甘蔗、果树等作物种植。加快延伸剑麻产业链,促进剑麻叶片一纤维一剑麻制品,麻渣和废水一有机肥回田,叶汁一提取叶蛋白或叶绿素,淘汰麻头提取纤维用于生产鞋垫等。

2.大力推广一批特色农业模式。积极推广农作物间套种耕作模式,大力推广“订单农业+价格联动”产业化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

,调动农民和企业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3.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采用产业链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带动、市场推动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聚集。横向就是促进配套发展,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配套能力;纵向就是按产业结构的上、中、下游产品扩展,重视加工、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以产业链整合价值链,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4.加强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建设一批区域性国际交易中心,包括广西食糖国际交易中心、广西国际蚕丝交易中心、广西国际林产品交易中心等。重点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培育和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与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开展农超对接,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业的融合,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和标准化种植养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四)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以优化特色农产品品种,提高种子(种苗、种畜)质量和集约化供种水平为目标,健全良种培育、引进和推广体系,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引繁中心以及畜禽、水产原良种繁育场,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开发步伐,推广更新一批适合广西特点的优良品种。加快建立广西特色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以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逐步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成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生力军。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建立农业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新机制。

(五)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

1.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标准化、管源头、抓检测、严准入”等措施,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实行采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不断完善农产品贸易预警监测机制,确保广西农产品安全。

2.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要在优势产区内选建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形成区域特色名牌产品。鼓励企业研发高端产品和品牌创造,创建广西果蔬品牌、奶水牛乳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各地特色资源环境优势,挖掘文化底蕴,积极申请地域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培植一批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商标,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信得过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为优势特色农产品提供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3.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广西应健全政府、市场(社会)、企业与农户“四位一体”多元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引导和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发展特色农业保险业务,把因自然灾害对特色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相关部门要建立特色农业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市场风险预警、气候风险预警、政策风险预警等,定期向农业部门和生产特色农产品的农户发出报警信号,以增强农民决策的正确性。

(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1.继续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按照“依法、有偿、自愿、有序”的原则,总结推广一些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有效的流转机制和形式,搭建流转服务平台。尽快成立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成立土地流转担保机构,出台有利于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加快市场化流转步伐。吸引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投资特色农业,使土地逐步向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种地能手转移。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进一步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和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努力完成以“明晰林业产权、落实经营主体”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林地林木流转制度,积极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加大林业信贷投入,完善财政贴息政策,逐步完善林业投融资体系,增强林业发展动力。

(七)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特色农业的外向度

紧紧抓住多区域合作的机遇,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和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平台,组织实施广西与东盟合作开发农业资源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起点高、品牌优、带动功能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跨省跨国龙头企业。鼓励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通过“走出去”,扩大经营规模,拓展国内外市场。以项目为载体,在东盟国家建立

原料供应基地。充分发挥广西农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广西与东盟农业项目的对接。推进越南、老挝、柬埔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进与东盟其他国家合作开发木薯种植和加工、甘蔗良种繁育技术合作、剑麻技术合作等项目。同时,鼓励企业在区内建立一批稳定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逐步扩大具有现实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及其制品在东盟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扩大柑桔、食用菌、精细菜等南亚热带产品的出口,逐步形成外向型拳头优势产业。加强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参照国际标准,加强植物检疫防疫、质量检测、食品安全卫生体系建设,增强出口创汇。出口企业要提高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加强生产过程管理,争取获取国际认可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给广西农产品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

(八)培养新型农民,造就特色农业人才队伍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深入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行动,围绕广西特色农业,结合实施“绿证”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培训专项行动以及农家课堂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工程,培养一批骨干农民,培养造就一大批特色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金莲等.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

[2]广西特色农林产业综合效益研究[zl.“广西特色农林产业综合效益研究”课题组,2010.

[3]广西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汇编[z].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2010.

[4]广西“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z].广西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2010.

[5]韦鸿雁,广西特色农业概述[j].广西农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