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23: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当前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设施农业规模正在逐渐扩大
设施农业在全国的起步较晚,与世界上现代农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全国的设施农业规模还不够大。随着近年来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正在朝着更加先进和完善的方向发展[1]。在这样的情况下,设施农业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大,惠及的农户也越来越多,规模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2、设施农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全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都是采用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人工技术干预较少,整体管理观念较为落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成熟,设施农业蓬勃发展,全国的设施农业水平正在逐渐接近世界先进农业国家发展水平。相关技术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无土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农业机械层出不穷,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无法适应和满足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在未来的农业发展实践中,应该积极推进实施农业从业人员农业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转变,从而不断提升设施农业经济效益。
3、设施农业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和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设施农业的研发能力应该积极迎合市场发展和消费需求趋势,不断创新升级。设施农业是当前农业经营主体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要提升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采用现代化的设施农业管理模式,积极拓宽设施农业发展路径。
二、加快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1、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设施农业发展环境
农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总体的经济运行,应该对农业发展现状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从全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政策制定方面已经朝着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这也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2]。设施农业与传统的农业形式相比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进行政策引导,给予设施农业更多的扶持政策。要对政策内容进行细化,加大对设施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的补贴力度,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同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土地流转、技术扶持以及监督管理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帮扶,促进本地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普及现代农业技术
尽管全国目前的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良好,但其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是促进设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明确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在动植物育种、栽培等相关方面加大科学研发力度,同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全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的道路[3]。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设施农业一定是一种集约化的发展模式,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
3、推广差异化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全国地大物博,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性较大,不同地区的环境和气候特点决定了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区位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基础条件,在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经验的同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发展本地区的设施农业,从而降低农业发展风险,提高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休闲农业;现状;对策;陕西陇县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305-02
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资源,结合旅游业,为消费者提供娱乐、观光、度假、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发展生态环保农业的新途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对于突破农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拉动消费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十分重大[1-2]。
1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较其他县区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大体经历了2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1996—2005年,为起步发展阶段,主要开展了以关山草原和龙门洞等为主的观光旅游活动;第2阶段:2006—2012年,为迅速发展阶段,大力开发了以秋菊山庄、八渡民乐园、温溪度假村等模式的集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建设。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建设休闲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大,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使陇县休闲农业的规模及整体档次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满足游客游玩、吃住的基础上,陇县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注重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闲方式、农家生活与农事体验等休闲游乐活动。
2 陇县休闲农业主要模式
2.1 农家乐模式
以东南镇演峪山、东兴村、温水镇团结村、天城镇马曲村新农村独家小院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农家乐休闲农业模式,吃农家饭、观农家景、唱农家曲、赏民间工艺等内容的农家休闲娱乐活动,可使游客真实体会农家乐休闲农业带来的快乐。
2.2 民乐园模式
以温水镇温溪度假村、八渡镇高楼民居园、秦岭西鳞鲑渔乐园等为代表的民乐园模式,集垂钓、餐饮、娱乐、住宿、赏景等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旅游,可使游客享受民乐园带来的欢乐。
2.3 草原模式
以关山草原、关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休闲农业模式。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跳集体舞、篝火晚会、骑马、射箭、滑草以及看蓝天白云和风吹草地见牛羊等内容的旅游休闲活动,可使游客尽情体验广袤草原和茂密森林带来的生活乐趣。
2.4 自然景观模式
以龙门洞、药王洞、香山寺、磬口寺、老龙殿等旅游圣地开发的自然景观休闲农业模式。最具出名的是陇县龙门洞、药王洞,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山水亭榭相互辉映,琼楼玉宇高悬崖壁,山间飞禽鸣声不绝,林涛树影舞姿婆娑,溪流清澈见底,鱼儿嬉戏打闹,山水秀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招惹游客。景点游人以赏景、烧香、祈福、游玩等内容的休闲度假活动,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世外桃源之感。
2.5 园区示范模式
以县城北坡千亩油桃园为主的现代农业观光园、高楞晨辉现代农业科技园、温水坪头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等高科技含量的休闲农业模式。为游人展示设施蔬菜、设施瓜果、名特优新品种、农业新技术以及旅游无公害农产品的研发等内容的生产情况,让人们在休闲游玩中通过观光、互动、采摘、品尝、营销等方式,可以极大地开阔眼界,增加知识,陶冶情趣,亲身体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陇县休闲农业投入总资金8 60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年综合经营收入达5 580多万元,极大地推进了陇县向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最佳人居环境”为一体的宝天平城市圈中心生态花园城市迈进步伐。
3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努力,陇县的休闲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度假山庄、民乐园、旅游景点等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新格局,吸引了县内外大批游人前来休闲度假旅游,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陇县休闲农业发展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规划不科学、素质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3.1 思想认识不深入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与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措施,根本目的在于搞活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促进农村和谐发展[3]。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没有深刻认识到休闲农业的本质特点,一味地发展旅游业,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地农业与农村自然资源,实际上形成了娱乐休闲产业在城郊的延伸。一些地方依托农村自然景观,单纯地搞旅游开发,与农业生产经营毫不相关,没有形成特色,这其实背离了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还有一些地方盲目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就是办“农家乐”,致使“农家乐”成规模增长,加之缺乏有序管理,导致经营效益较差,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3.2 从业人员素质过低
专业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元素,甚至是根本保障与支撑。陇县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多为农民,高素质、高科技型的管理人才很少。调查发现,陇县关山草原、秋菊山庄、温溪度假村等地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40岁以上的占76%,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占85%,足见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事休闲农业设计与规划的人才尤其缺乏,理论功底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实践经验不足是目前该县从事休闲农业发展人员的通病。正是由于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成本高居不下,管理效率和效益低下,无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运作。
3.3 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以及人们向往生态、绿色、休闲、娱乐、健康需求的回归,投资人普遍看到了发展休闲农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在没有很好结合当地区位、交通、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等特点以及未能彻底进行系统的市场调查分析和合理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一味地模仿,急于上项目、做规划,盲目发展休闲农业,没有形成特色,导致同质化倾向严重,竞争力不强。如东兴的农家乐、八渡高楼村的民乐园等,刚开始人气很旺、生意火爆,效益可观,现在生意冷淡,效益下滑,经营不景气。
3.4 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陇县是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经济基础脆弱,当地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上力度很小,造成休闲农业配套服务跟不上,如关山森林公园的高尔夫球场建设、秋菊山庄的水上乐园和跑马场建设等项目,因资金限制,不能如期修建,一些服务配套设施更是无从谈起,限制了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
3.5 对外知名度不大
陇县的休闲农业景点给人总的印象是除过关山草原、龙门洞这2个大的旅游景点外,其他休闲农业景点名气不大,知名度不高,外来人员参观旅游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县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
4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4]。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就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部门应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集中精力,把发展休闲农业摆上议事日程,作为大事、要事来抓。
4.2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强化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技能、服务、管理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加快陇县休闲农业发展步伐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休闲农业管理部门要加大从事休闲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休闲农业技术、管理人才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人员学习培训、外出考察等活动,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从而使服务上水平、效益上台阶。
4.3 周密分析,科学规划
首先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分析后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突出特色的原则,强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条件的先发展,有优势的快发展。在休闲农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下,结合当地自然、文化、农业产品的特性,发展定位、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等,坚持合理配置资源,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避免一哄而上,产品雷同,效益不佳。
4.4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在认真调查分析陇县的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等情况下,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确立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熏陶,重点是将文化特色与农业产业特色相结合,形成特色亮点。一是要突出资源特色。如温水镇利用独有的水资源特色,做足水文章,在休闲度假村建成有规模的垂钓中心,让人们体验到江南水乡的味道。二是突出农业特色。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特色农业西瓜、草莓、蔬菜等,让游客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三是文化特色。主要是挖掘传统民间文化遗产,如陇县的皮影、马勺脸谱、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业。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打造陇县休闲农业特色品牌。
4.5 拓宽渠道,加大投资
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重点投资;各银行和信合要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减少手续,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吸引县内外大型企业或公司的资金,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开发。
4.6 加大宣传,促进营销
为扩大游客市场,增加营销收入,在抓好内在质量建设的同时,就得千方百计地提高陇县休闲农业景点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议论氛围;二是每年举办陇县休闲农业参观旅游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游客;三是加强与县内外旅游公司的密切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招揽更多的游客。
5 参考文献
[1] 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268-270.
[2] 屠国君,江杭燕.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09(23):5-7.
1.1产业规模、区域分布及设施类型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现有温室1559栋、拱棚447栋,其中:温室种植1184栋(89.93hm2)、大型连栋温室1栋(1.08hm2),闲置374栋(23.47hm2),拱棚全部在种植(15hm2)。经营设施农业公司(合作社)有11家,种植温室532栋,农户自营和承包经营652栋。在民和县总堡乡、中川乡、官亭镇、马场垣乡等6个乡镇建立设施农业基地8个。1.2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化肥农药“双减”、节水灌溉、雄蜂授粉、黑白膜覆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主导品种:人参果、草莓、灵芝、食用菌、辣椒、番茄、西葫芦、茄子、叶菜类等。
2主要做法和产业亮点
2.1抓好项目、确保成效紧抓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通过项目建设,在总堡乡、中川乡、官亭镇、马场垣乡等6个乡镇建成设施农业基地8个,引进公司11家、种植合作社32家,有效带动设施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加大旧棚改造力度,争取省市县各级资金累计改造旧温室650余栋,切实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2创新管理模式,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按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创新“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总堡垣设施果蔬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借助甘青区域合作平台,引进兰州红古区兴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兰州市红古区农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赤松茸320栋,其它食用菌200栋、辣椒、番茄100栋,种植各类蔬菜356余栋。中川黄河彩篮103栋以“合作社+农户+订单销售”模式经营,种植辣椒、番茄、叶菜为主。官亭黄河彩篮89栋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电商平台为主要销售渠道,主要种植辣椒、番茄、灵芝等作物。马场垣金星村244栋主要以休闲观光、体验采摘为主,主要品种为人参果、草莓、辣椒、番茄、叶菜等。巴州镇巴一村69栋温室,采取“公司+基地+商超”模式经营,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销售,有效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2.3立足产业需求,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在发展特色拳头产品和品种上做文章,不断提升特色产业档次。重视科研攻关,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展示为主,使其成为对外的示范窗口,对内的科、教、研基地。通过邀请省内外专家教授举办蔬菜栽培技术座谈、现场技术指导等形式对各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程,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和科技培训体系,总结和推广传统种养技术和实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
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2008年以前修建的温室配套的保温设施是草帘,草帘两年就腐烂破损,不能保证正常种植,种植户没有财力购买保温被,从而造成温室的闲置。3.2民和县的设施温室绝大部分墙体为土夯墙,长期遭受连续集中强降雨和阴雨天气,温室受灾损毁严重,主要包括温室门洞、后屋面、墙体等垮塌。因为受灾面广、损失严重,缺乏维修资金,部分温室放弃种植。3.3设施农业投入资金少,扶持力度小。特别是对配套保温被、维修基础设施没有扶持资金,造成基地水电路设施的老化,影响正常生产。3.4由于设施农业投入大,收入不高,企业和合作社种植温室,经营管理不善,人工费用高,没有项目扶持,放弃种植。3.5资金缺口大。据统计,全县需改造温室配备保温被800栋,棚面改造500栋,墙体维修1.2×104m,后屋面维修2.4×104m,棚膜1000栋,卷帘设备200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维修资金缺乏。
4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今后民和县蔬菜产业突出名、特、优,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经济。通过基地推动、市场拉动、科技促动,延长和加固产业链条,力争用五年时间全县露地常规菜田达到3333.33hm2,设施蔬菜净种面积达到433.33hm2,生产反季节蔬菜2.6×104t,蔬菜产值达到1.68亿元。在充分利用现有主导产品和特色产品的基础上,努力把资源及生产优势变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具体抓好以下几项措施:4.1优化布局,扎扎实实推进板块建设。克服“遍地撒网,遍地开发”及“小而全,百花园”的传统习惯做法,重点抓好“两河沿岸”、“两沟”的板块建设,即:湟水河、黄河沿岸,隆治沟、松树沟。以地处湟水河、黄河沿岸的川口镇、马场垣乡、中川乡、官亭镇为中心,大力发展露地、保护地优质瓜果蔬菜种植,逐步向享大公路沿线辐射,以湟水河沿岸的峡门镇、新民乡、总堡乡、隆治乡为中心,大力发展保护地辣椒、番茄,露地旱砂西瓜、冷凉性蔬菜及蔬菜制种。4.2加强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战略。正确审视民和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健全质量安全监督服务体系,力争用一到三年的时间,建设3~5个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通过扩大宣传、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两品一标”蔬菜生产基地的认证和保护,加强包装和标识的使用,不断提高现有“名禾”品牌的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4.3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实用技术推广。在巩固现有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的同时,着力推广温室栽培新技术。积极实施蔬菜种子工程,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蔬菜良种覆盖率。4.4借鉴蔬菜生产大县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着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开展经常性的科技下乡活动,送实用技术到田间地头,提高菜农科学种菜水平。4.5加强中介组织建设,健全蔬菜市场体系。积极扶持蔬菜营销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培养蔬菜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加强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搞活蔬菜产品流通。
5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5.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形成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要进一步进完善管理体制。市、县两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政府行政管理职责,健全蔬菜产业化发展规划的组织,强化蔬菜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工作,特别是做好品牌宣传、市场培育和企业扶持的工作。二是尽快制定并实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战略。制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民和县今后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方向和措施。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建议尽快出台能够全面促进设施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同时,将制定的有关的优惠政策要落到实处。5.2实施名牌战略,提高蔬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利用商业手段加大对“名禾”牌商标的使用,可将“名禾”牌蔬菜商标专权给予一些蔬菜销售公司使用。二是要加大对蔬菜商标的创建力度,争取在几年时间内,创建3~5个全省知名的蔬菜品牌。三是要统一包装、分级包装,改变民和县蔬菜只是单一的统货出售的现状,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四是由蔬菜销售公司(或蔬菜经销大户)在一些中等发达城市(西宁、兰州)蔬菜批发市场设立直销窗口,打响民和蔬菜品牌。5.3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一要加大对蔬菜产业经费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二是要加强民和县蔬菜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各乡镇的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工作重点转为深入菜区一线,为菜农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三是通过聘请技术顾问、专家讲课、设立教学基地等形式寻求智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崇光,包玉泽.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0(15)院1-5.
[2]柳代善.洋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探讨[J].农技服务,2016,33(1)院23-24.
关键词:怀来县;特色农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怀来县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千里桑洋,唯富怀来”之誉。充分发挥怀来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农业资源丰富等优势,进一步建立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怀来县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怀来县农业的必由之路。
一、怀来县特色农业发展条件
1、气候资源条件
怀来县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400mm,年平均气温8.9℃,年平均日照数为3018小时,年无霜冻期150天,平均日温差高达12℃,对农作物、果品积累干物质和糖分非常有利。
2、农业资源条件
怀来县农业资源丰富,有耕地面积50万亩,经济林面积47万亩,各类果品达3科、55属、360多个品种,年产干鲜果品13万吨,无公害蔬菜12万吨,是全国经济林建设百强县之一、河北省首批粮食基地县、省级“双环”菜篮子基地县、全国最大的杂交谷子种子繁育基地、“中国葡萄之乡”和“中国葡萄酒之乡”。
3、区位条件
怀来县地处冀西北,东临北京,西接晋蒙,是沟通京津与西北地区的主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是河北省实施环京津发展战略的“金三角”之一、环首都经济圈14县市之一,张家口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县。境内交通四通八达,京包线、丰沙线、大秦线、沙蔚线及京张城际铁路纵横全县,京张、京化高速、110国道、宝平、康祁等国道、省道贯穿全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出行极为便利。
二、怀来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特色农产品种类和产量增加
种植业方面,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7万亩,粮食产量达15万吨,蔬菜产量13万吨,推广了芹菜、大蒜、豆角、大葱、西红柿、茄子、甘蓝等优势品种30个系列150个品种。林果业方面,发展迅速。葡萄种植几乎覆盖所有乡镇,葡萄产业已成为全县独具特色、链条完整发展巨大的龙型产业之一,其它一些特色农产品生产已初具规模,如苹果、梨、桃、金丝小枣、核桃等。畜牧业方面,持续增长,发展态势良好,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方式转变明显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发展迅速。
2、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按照农业特色化、基地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的思路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重点扶持了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的农业龙头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怀来双大食品、河北鸿润食品、中国长城葡萄酒、容辰葡萄酒园、河北沙城家和酒业、怀来华宇食品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农户面广的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发挥了产业化龙头项目、农产品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带动了农民增收。
3、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
建立起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产品涉及粮食、蔬菜、果品、畜禽等,分布于全县的11镇、6乡(其中1个回族乡)、279个行政村,重点发展了龙眼葡萄、八棱海棠、金丝小枣、石片黄杏、横岭核桃、草庙子国光苹果、东八里“富士”、北新堡鸭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项目,围绕葡萄酒文化旅游,规划发展了“一群两带”60个葡萄酒庄、酒堡的建设,这些项目确实起到了很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4、培养了一批比较知名的特色农业品牌
已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品牌。原产地品牌方面,“官厅湖”和“暖泉”鲜食葡萄、八棱海棠、旧庄窝金丝小枣、石片黄杏、横岭核桃、草庙子国光苹果、东八里“富士”、北新堡鸭梨、老君庄草莓、紫皮大蒜等弛名长城内外,紫皮大蒜不但在北京、张家口、内蒙享有盛名,还出口日本、加拿大和美国。企业品牌方面,长城牌干白、干红系列葡萄酒先后80多次在国内外获奖,被誉为东方美酒;家和牌干白葡萄酒获1999年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容辰庄园生产的干白、干红葡萄酒并被钓鱼台国宾馆指定为国宴特供酒;龙徽牌怀来珍藏葡萄酒成为上海APEC会议专用酒。“谷兴源”牌“桃园贡米”以其品质优良、质量上乘、价格合理赢得了消费者的特别青睐,实现了怀来农产品进入全国大型连锁超市零的突破,提高了“张杂谷”在京城的知名度。
三、怀来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民认识不到位
大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超前意识不强,对特色农业发展缺少明确的认识,在接受新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时心存疑虑,大都持观望、等待的态度。在宣传、指导、规划等方面,缺少政策支持,造成农民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有些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小,难以发展壮大,缺少市场竞争力。
2、组织化程度不高
从生产领域看,缺乏商标、专利、订单等方面法律保护。从生产上看,市场竞争充分性和有效性只表现在农民之间的竞争,许多农产品,特别是加工产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关系不密切,原料生产者利益未得到有效保护,原料质量没有保证。在销售上,未形成合力、集团销售,无序竞争,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再者农村经济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尤其是专业合作组织虽有一定发展,但在开拓市场,推广新技术、引进资金、维护农户利益等方面的作用发挥的不够,有些主导产业专业协会尚未建立,已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上也尚需完善。
3、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
由于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从农田到餐桌,生产环节多、周期长,影响安全因素涉及到产地、生产过程和采收储运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大都存在控制技术复杂、评价污染手段有限、检测强度不够、监管主体不明确等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的农业生产形势下,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分散,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单独面向市场,缺少统一的管理和检测,增加了监管难度。同时质量标准检测监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对农业生产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带来严重损害。
四、怀来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对特色农业发展的认识
发展特色农业,首要的是转变观念,重视特色农业,将农业的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融为一体,赋予农业以新的内涵,将农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按现代产业发展的理念发展农业。制订科学合理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时,必须对特色农产品的开发给予重点的政策倾斜,并保证各项规划和政策的落实,让农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切实得到实惠,并加大对农户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的市场经济意识,提高农户对特色农产品开发的重视程度及其务农的积极性。
2、培育壮大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要实行扶强扶优,按照谁有本领谁牵头的原则,鼓励兴办各种形式的龙头企业,要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选择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要实施重点管理和指导,并从财政、税收、物资、技术、外贸出口、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并积极倡导“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特色农业向产供销一条龙方向发展,使农民与企业、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结合起来,形成特色农产品的基地化、规模化生产,实现规模效益。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承担。
3、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基础设施、良种供应、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体系等建设,实现良种、成套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幅射带动周边地区。对特色农产品生产要进行全程标准化管理,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检测,全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创立一批特色品牌产品。全面增强农业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普及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带动标准化进入千家万户。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成为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创立立地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太行山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K20121302)
参考文献:
[1]刘生瑞.环县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与措施[J].甘肃农业, 2004,(08)
[2]姜 谓.建平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6-17
[3]何国祥,李挺盛,吴福音,等.广西发展特色农业的现状和对策[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摘要:为加快湟源县设施农业的发展,立足湟源县设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实际情况,简要地分析了湟源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湟源县设施农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1湟源县设施农业的发展
1.1地理位置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位于我国黄土高原最西端的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处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自然交界处,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穿境而过,是内地通往西部牧业区和的交通要道,距离省会西宁48km,处在西宁市半小时经济圈内,交通地理位置优越,具有显著的农牧耦合优势,区位优势明显,对保障西宁及周边地区无公害蔬菜供应起到重要作用。冬、春季设施蔬菜在湟源县供不应求,夏、秋季蔬菜产量高时,除湟源县销售外,还可销往西宁市蔬菜批发市场和周边州县,蔬菜销售便利。1.2自然资源湟源县海拔2470~4898m,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日照在2507~2786h。气候冷凉,小于10℃候温为254d,大于10℃为112d,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为13.9℃,最冷的一月份气温为-10.6℃,年平均气温3℃,无霜期为71d。湟源县地处湟水河上游,水资源丰富,无污染。由西向东有湟水河流域,由南向北有药水河流域,境内有湟海渠、南山渠两大灌渠,农业灌溉条件便利。湟源县养殖业生产规模大,有机肥资源丰富,发展设施农业绿色蔬菜输出地具备丰富的有机肥资源和水资源两大优势。1.3农业状况湟源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的结合部,自然条件差,山旱地面积大。根据2020年的人口普查,全县人口10.9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2万人,城镇人口5.78万人,。农业是湟源县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作物有粮食、油料作物、蔬菜等。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调,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及高原冷凉反季节蔬菜,对于提升湟源县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湟源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1设施农业的发展历程湟源县设施农业发展的历程大体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以前,湟源县只有城关镇国光、纳隆口两个村有近3.33hm2的普通日光节能温室、大拱棚,主要种植叶类蔬菜,在湟源县城销售,冬季不生产。第二阶段:2002年至2008年在省、市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先后在湟源县良种繁育场;日月乡克素尔村;和平乡和平村、茶汉素村、小高岭村;波航乡胡思洞村;申中乡星泉村、窑庄村;巴燕乡上胡丹村;大华镇池汉村、拉卓奈村、拉拉口村、石咀村13个村集中建设普通日光节能温室1018栋(温室面积200m2计1栋)。均由本地人种植,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和叶类蔬菜,全部在湟源县销售。第三阶段:2010年至2015年在省、市财政资金支持下,在城关镇涌兴村、申中乡窑庄村、波航乡纳隆村、巴燕乡上胡丹村四个村新建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360栋(温室面积333.33m2计1栋)。均由本地人种植,主要种植辣椒、黄瓜、西红柿、茄子和叶类蔬菜,主要在湟源县销售。第四阶段:2016年至2019年在省、市财政资金和江苏省对口帮扶资金的支持下,在东峡乡下脖项村;大华镇新胜村;申中乡申中村、立达村、农业园区;巴燕乡上胡丹村、元山村7个村点,建设节地型日光节能温室215栋(13.53hm2),大拱棚50栋(2.23hm2)。2017年开始来自山东、甘肃、四川等省份的蔬菜种植户到湟源县租棚种植蔬菜,除种植常见的蔬菜外,还引进种植西瓜、小西红柿、贝贝南瓜、甜瓜、草莓、彩椒等,生产的蔬菜除在湟源县销售外还销往西宁市蔬菜批发市场和周边州县。2.2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截止2021年底湟源县能正常生产的设施蔬菜温棚375栋,其中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81栋6.8hm2,节地型日光节能温室206栋12.67hm2,普通日光节能温室45栋2.25hm2,大拱棚43栋1.53hm2。主要分布在城关镇涌兴村、纳隆口村;大华镇池汉村、拉拉口村、新胜村;申中乡立达村、申中村;巴燕乡上胡丹村、元山村;波航乡纳隆村、胡思洞村六个乡镇11个村,以川水地区居多。从湟源县20多年设施农业发展历程来看,集中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基地,修建单体面积666.67~1333.34m2的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节地型日光节能温室,吸引外地蔬菜种植大户来湟源县种植设施蔬菜,通过引进人才、技术和经营理念带动本地设施蔬菜生产水平,增加蔬菜产量和品质,提高湟源县蔬菜自给率,达到蔬菜保供稳价的目的。2.3设施农业经营主体湟源县设施农业在实际生产中的经营主体主要由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四类,其中以合作社经营较为突出,农户为分散经营。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节地型日光节能温室均由来自山东、甘肃、西宁的蔬菜种植户租棚种植,普通日光节能温室、大拱棚全部是由本地人种植。2.4设施农业经营情况大拱棚、普通温室种植一年的总成本在1.35~1.8万元/666.67m2,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节地型日光节能温室总的成本在2.5万元/666.67m2左右,人工、农资投入品、租地费用占总成本的绝大部分。大拱棚、普通温室年净利润1~1.3万元/666.67m2,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节地型日光节能温室年净利润1.7万元/666.67m2左右。大拱棚、普通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种植户种植面积小,每户种植0.13~0.33hm2,以种植叶类蔬菜为主,全部在湟源县销售;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节地型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种植户种植面积大,每户种植0.67~2hm2,种植蔬菜种类单一,每户种植1~3种蔬菜类型,冬、春季蔬菜产量低,在湟源县就能销售完,夏、秋季蔬菜产量高,有近一半产量的蔬菜销往西宁蔬菜批发市场和周边州县;草莓种植在冬、春季节上市,除在湟源县销售外,大部分销往西宁市蔬菜批发市场和周边州县。湟源县设施蔬菜生产主推技术有嫁接苗技术、垄种覆黑地膜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主导产品有五种:辣椒、小西红柿、西葫芦、叶类蔬菜、草莓。
3湟源县设施农业存在的问题
3.1湟源县现有的温室修建时间早,温室及配套设施老化,生产条件差是制约设施蔬菜生产的主要问题。3.2设施农业生产者技术技能较低、经营理念相对落后,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蔬菜种植户文化水平低,对农资投入品管控意识淡薄,蔬菜生产存在质量安全隐患。3.3蔬菜种植的专业人才少,技术指导力量薄弱,设施农业科技服务滞后,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仍然处于较低层次,设施农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3.4投资有限,由于湟源县财政财力薄弱,经费紧张等原因,资金投入有限,严重制约了蔬菜新品种的引用、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
4设施蔬菜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4.1把旧温室提升改造工作常态化,确保设施农业生产条件不退步。要加大湟源县设施农业旧温室提升改造力度,力争3年全面完成旧温室提升改造,充分利用好现有农业设施做到现有温室应种尽种,确保湟源县设施农业面积不减少,同时提高蔬菜产量。完善设施农业基地配套设施。修建保鲜库、初加工车间、农残检测室、农资库房等。加强对蔬菜种植户种植技术培训,引导蔬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产出的蔬菜高产优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保鲜库,蔬菜低价期储藏保鲜,蔬菜价格回升后销售,增加蔬菜产值。4.2重视农业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外省高水平设施蔬菜种植户来湟源种植设施蔬菜,用他们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经验来带动当地蔬菜种植户的蔬菜种植水平。4.3严把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资投入品的规范使用,全面推行产品市场准入、基地准出和质量溯源制度,确保蔬菜安全有效供给;推广设施蔬菜绿色安全、优质高效关键技术,全面提升设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推进湟源县设施蔬菜产业向绿色高效模式转型升级。4.4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服务体系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一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学习与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湟源县设施蔬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湟源县设施蔬菜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加强与青海大学、省研究院等高等院所、科研机构的合作,更新现有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科技人员的科技素质和服务能力。三是从设施蔬菜种植技术先进的省份,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不定期对湟源县设施农业基地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传帮带,打造本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4.5加强技术引进和推广工作。强化技术集成,提高实用技术普及率,将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各项增产技术组装配套,并大面积推广普及。示范推广一批节本增效配套技术及高效种养模式,增强科技成果吸收、转化能力,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引进、培育新品种,建立示范温室,重点引进一批优质、高效、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良品种,为设施蔬菜发展贮备更新换代品种。积极探索降低生产成本、劳动强度的有效措施,从而提高设施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种植效益。
作者:谢启兴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我国是一个资源极其丰富的农业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都市化社会的出现,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休闲时间的增加,道路与交通的改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休闲农业开始飞速发展。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已进入规范经营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需求也在提高。进入21世纪,旅游景点增多,农庄规模增大,休闲功能拓宽,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态势。截止到2013年,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县100个,和359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其中包括农业观光旅游点(112个)、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点(60个)、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56个)、民俗文化旅游点(20个)、休闲度假村(26个)、古镇新村(39个)、农家乐(18个)和自然景区(28个)。虽然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其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 我国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科学的统筹与定位 目前,休闲农业基本上缺少科学的统筹与定位,休闲农庄特色不够明显,经营项目大体雷同;缺少科学的规划,导致布局不尽合理;休闲农庄在开发建设上比较随意,有较大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政府缺少配套政策,导致信贷,用地,建设等方面不予明确;进而导致休闲农业不能进一步发展。例如在大庆市肇源县的莲花湖,村民自发开展农家乐,规模小,并且提供的休闲项目单一,不同农家乐之间的恶性市场竞争,由于缺少科学的统筹与定位,每个休闲农庄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景观。
2.2 经营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低 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政府很难对休闲农庄的经营思路、定位和服务等做到统一管理,不同休闲农庄之间常会因为缺乏有效地交流沟通,不能发挥集群优势。旅游区的用地结构和布局比较散乱,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安全、卫生方面仍不规范。截止到2013年,我国休闲农庄数量已达到150多万,可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数量却不到总数量的1.3%,农庄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为从事农业劳动的工作人员,缺少专业的管理知识,更缺乏管理经验。服务型人员文化水平低,也因缺少必要的上岗培训,导致服务不到位,人员素质低。整体来说,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服务型人员,服务水平都比较低。
2.3 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客户满意度低 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庄规模小,农业区多是建几个农村风格的小屋子,缺少配套的公共设施,不但简陋,而且可供游客体验的项目单一,大都是餐饮食宿、垂钓采摘、打牌娱乐等项目,内容单一,不够丰富。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农庄较少,文化内涵偏低。部分农庄不注意环境保护,农庄附近环境较差,生态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小,缺乏吸引力。根据长沙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的有关客户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显示,分别从旅游购物、娱乐服务、旅游交通、旅游食宿和顾客感知到的服务态度五个维度出发,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738分,说明满意度较好;而在以农家乐为主要代表的休闲农业中,其总体满意度得分却为3.506分,低于平均满意度水平。在所有客户满意度得分中,食宿安全和服务的得分最低。更说明了休闲农庄的设施简陋,旅游策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2.4 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不够 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很多地方,政府都没有设立专项基金去扶持,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支持不足。并且对休闲农业的管理没有像其他企业的管理一样严格,从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到农庄规模,用地标准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规范。政府的宣传力度不足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足以吸引外资和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导致休闲农业的发展比较落后。
3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 提高认识,加强引导 首先,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经济文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其次,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同时带动农业的生产、地方的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再次,要认识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带动了地方经济,还促进了地方文化、农业文化、农家文化等非物质文化的广泛传播。最后,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对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政府以及国家主管部门才会积极地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
3.2 做好统筹,找准定位 统筹是发展的龙头,定位是发展的方向,科学的统筹与定位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统筹规划。做好统筹就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防止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性的发展,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地方农业特色。二是根据地方农业的区位环境、资源优势、乡村文化,找准定位,确定主导产业,突出地方农业特色,提高文化内涵。三是坚持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密切结合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做好休闲农业的建设。
3.3 加强管理,提高服务 休闲农业的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低,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期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型人员的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宣传休闲农业文化,从项目建设、人员上岗、餐饮卫生、安全设施、休闲娱乐等各方面做到遵章办事,根据规范,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再次要充分发地方农业、土地租用、农业文化、道路交通等各部门的协调作用,做到各部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最后,休闲农业内部还可对员工实行奖惩制度,适当的奖惩制度可以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
关键词: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杭州
中图分类号:F3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76
前言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转型升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部分,如果没有农业的转型,就不会实现整个经济的转型。农业的转型升级是推动经济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演变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的发展进度也越来越快,可以说给杭州的农业转型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怎样实现杭州农业转型的升级,下面来做具体的分析。
1 杭州农业的发展现状
1.1 经过多年的努力,杭州市的农业发展相当迅猛,目前已经成为浙江省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
浙江省的专业镇因自然优势而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型农业,主要表现为农业企业、服务机构高度密集,并建立起了新型的分工责任机制,并逐渐形成农业产业聚集区的态势[1]。杭州从开始启动专业镇发展以来到2012年,杭州市的农业专业镇已经达到90个,到2013年底,已经建立起200多个农业专业镇,主要包括花卉、水果、蔬菜、香料、药材、水产养殖等,形成了大规模的农业产业链,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其农林牧业的产值已经高达625.3亿元,在全省的农业产值中占到16.8%,特色产业养殖的产值达到463亿元,并占省级专业镇数量的1/3。杭州市的农业专业镇体系已经逐步完善,生态园林的建设以及农业专业技术已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相对稳定的基础。以上数据表明,专业化城镇建设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1.2 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污染、能源紧张、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也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杭州的农业面临产业升级和模式创新的挑战[2],目前整个浙江省的农业产业链层次较低,传统的农业技术依然处在主导地位,使得农业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低,有关种子技术的改良进度比较缓慢,农业镇的发展主要存在销售难、技术落后、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2]。
1.3 农业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太过重视初级的种植、粗加工环节,使得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和配套环节松散,从而出现比例失衡的情况
农村人口的流动量大,一些年轻的人都外出务工,使得农业的劳动力主要存在老龄化、低学历的特征,这样看来在智力上和体力上都难以保障生产力的很好运行。
1.4 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农村科技人才等劳动者严重缺乏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杭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杭州农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2.1 向产前板块发展,从而为农业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农业和科技机构的友好合作关系,搭建专业的技术平台,尤其是在农业品种、新农药、种植新技术、预防虫害等方面多做研究,进行农业新技术的开发,通过质量认证和专业培训的创新工作来有效提高农业的科技能力,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来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大对农业专业镇的投资力度,用财政资金来带动农业专业镇的发展,并建立风险防控机制,以此来提高人们农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2.2 向产后板块发展并完善支撑体系
将农产品从粗加工向精加工延伸,提高农产品的增值和开发,并借助物流行业,扩大农产品的发展范围,将鲜活的农产品通过远途销售的方式“走出去”,出现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通过网络销售和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的方式,扩大交易市场,建立产品交换信息,最终实现专业镇的成功转型。
2.3 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的快速发展
加大对潜力型企业的扶持,将其培养成龙头企业;提高企业家的专业素质,以便于灵活的掌握农产品市场的动态。
2.4 多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产业
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缩短农产品生长的周期,降低劳动成本,并实现种植业、畜牧业之间的整合,各产业间进行互补,以此形成生态农业的产业链,最终实现各产业间的融合。
2.5 建立综合性的服务平台
在农业镇建立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凝聚信息平台、专业技术平台、行业协会等综合力量,加强各大力量之间的交流,为人们提供咨询、检测、诊断等多元化服务项目;扩大专业镇人才的队伍,并及时制定合理、可行的人才培训制度;针对农业产业的特色,对现有劳动力进行专业培训,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技术水平。
2.6 加大对特色产品的建设力度
将农产品的发展状况和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相结合,将农产品的最大优势得以发挥,申请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的认证资格,并通过注册商标使得特色农产品得到最快的扩散。
3 结束语
杭州农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为促进农业的成功转型,相关部门在加快农业建设的同时还要对农产品的个人种植户给予补贴,从而有效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推动杭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⒖嘉南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农业产业结构;库周山区
生态循环农业是指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促使农业生产始终运行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因此,结合库周山区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调整优化库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生态循环农业,增加山区农业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库周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传统农业占比较大,生态农业发展缓慢
库周山区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均耕地较少,农户居住分散,在以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下,大多数农户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己生存需求,农业市场化和规模化程度低,自给自足的粮猪型二元结构的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因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生产收益低,农户不愿投入资金和技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导致生态农业发展速度缓慢。
1.2山区基础条件较差,农业发展极不均衡
库周山区因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瘠薄,坡台地多而肥沃耕地极少,立体气候明显,自然落差较大,灌溉渠系等配套设施跟不上,导致农业发展极不均衡。城镇近郊及低山河谷地带土壤较肥沃,人均耕地占有面积极少,农民耕种水平较高;高中山区人均耕地占有较多,宜耕土地较少,农民耕种水平较低,形成极不均衡的农业发展现象。
1.3文化教育滞后,资金技术人员缺乏
库周山区在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社会化发育程度较低,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封闭落后,导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差、技术水平不高,接受新技术、新观念、新思维能力不强。加上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妇幼,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更难;山区农村贫穷落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投资回报率较低,难以引进外部资金投资农业,农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进一步制约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
2.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结合库周山区气候、经济和人文条件,针对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低山河谷地区,大力发展具有地区优势的脐橙、蔬菜等管理精细、产值较高的特色农业;在海拔800m以上地区,大力发展烟叶、中药材、反季节蔬菜、核桃和板栗等特色经济作物或林木种植;将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在人均耕地较多、生产力水平一般的中山地区,利于粮食的商品化发展。同时,利用农村的契机,推动土地流转,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到部分有资金、懂技术的农业生产行家手中,逐步形成具有适度生产规模和特色经济效益的新生态循环产业,便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和农业品牌的创建,使传统农业逐步向规模化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农业转型[1]。
2.2全面普及农村沼气,促进农业循环发展
将养殖粪污、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入池发酵,生产沼气供给能源,经沼气发酵无害化处理后的沼液沼渣可作优质肥料,直接还田施用,这是连接农村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纽带,有利于防止农村养殖污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改良土壤结构,减轻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在库周山区,应大力发展和全面普及农村沼气,保证库区农户户建一口沼气池,把养殖粪污和生产污物全部入池发酵,沼液沼渣全部还田,从而实现养殖污物零排放和农业种植无公害,促进库区农业的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
2.3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引导劳务有序输出
库周山区的特点是人多地少,经济文化水平滞后,在库周山区发展循环农业,必须提高农业生产者的从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和现代管理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从业生产管理技能水平,使其学会和掌握管理技巧,懂得相关农业项目运营知识,因地制宜发展循环农业[2]。同时,为了减轻库周山区生态环境压力,降低山区耕地承载负荷,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作用,增加库周山区农民收入,应有目的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务工,缓解库周山区农民就业压力。
3结语
在库周山区发展循环农业,应针对库周山区特点,结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普及农村沼气,强化知识技能培训,合理引导劳务输出,从而构建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建立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之间相统一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春和,乔启成,顾卫兵,等.南通市低碳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7):378-380.
关键词 高效规模农业;现状;经验;问题;对策;江苏泰兴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13-03
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生产高效规模化[1-2],笔者就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了部分乡镇分管负责人、农技站站长、部分村总支书记和高效规模种植大户参加的高效规模农业座谈会,对目前全市高效规模农业项目进行效益分析,并结合该市生产实际,围绕今后如何发展高效规模种植、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 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近年来,泰兴市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既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又切合泰兴实际的种植布局,全市高效规模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1.1 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迅速,项目选择因地制宜
从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共有高效规模种植面积达526.47 hm2,分布于全市各乡镇,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有分界、泰兴等镇。从种植效益上看,纯效益在3.0万~7.5万元/hm2的有460.07 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银经间套、银桑间套、银果间套、吊瓜、雷竹—蔬菜、意杨苗育苗、草坪、梅岱山药、种养结合、露地蔬菜及部分投入较少的设施蔬菜;纯效益在7.5万~15.0万元/hm2的有64.67 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效益较好的设施蔬菜、葡萄园、花卉苗木、草菇种植、银柿间套及草莓生产;纯效益在15万元/hm2以上的有1.73 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食用菌(蒋华的蘑菇)和小南瓜种植。从项目选择上看,有的基地采用的是单一项目模式,如:分界的张竹、沿河以桑树养蚕为主;大生蔡巷村的吊瓜生产、新联村的葡萄园、黄桥直来桥村小庄组的蔬菜以甘蓝—青菜—菠菜套大白菜为模式;溪桥的吴韩村因懒王大蒜而出名。而其他一些基地,特别是蔬菜生产基地,项目应用模式多样,有马铃薯—日本大葱、韭菜、甜豌豆—地刀豆—青花菜、茄子—春杭椒/黄瓜、黄瓜—药芹等多种模式。
1.2 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运作机制形式多样
在泰兴市的高效农业种植规模上,各地遵循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引导能人和农户发展高效农业生产,种植规模有大有小,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个人种植规模较大的在分界镇七贤村,刘奇兵承包土地13.33 hm2,种植冬枣;大生镇蔡巷村冯小燕承包土地5.73 hm2,种植吊瓜;溪桥镇华庄村何照泉承包土地4.8 hm2,种植设施蔬菜、马铃薯和日本大葱等。分户种植形成较大规模的在泰兴镇原三泰村,面积为40.67 hm2,种植设施和露地蔬菜;分界的赵庄、张竹、沿河村,种植桑树养蚕或银桑套作的面积均在33.33 hm2以上。其他一些农业项目规模较小的种植面积仅0.3~0.4 hm2左右。在运作机制上,各基地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能人+基地、企业+基地、企业+农户、能人或农户单独闯市场等运作模式。其中运作较好的有:溪桥镇的企业+农户模式,农户生产的蔬菜大部分直接销往企业,价格往往比市场上略高,生产蔬菜的农户没有后顾之忧;分界镇的企业+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也给农民带来了不少实惠;大生镇的能人+企业+基地模式,生产的吊瓜全部销往浙江等。
1.3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规模扩张,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各地党委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越来越重视[3]。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已达1.53万hm2以上,为全市农产品的顺利流通,实现优质优价夯实了质量基础。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泰兴镇新联村的无公害生产蔬菜基地、燕成生态园、众贤村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广陵镇的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分界镇七贤村的冬枣无公害生产基地等。同时,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广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者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通过注册专用商标,发挥品牌效应,扩大产品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和基地的发展增添了后劲。如分界七贤村注册了“珍奇”冬枣商标,燕成生态园注册了“燕成”无公害蔬菜商标,张桥镇注册了“绿荷”牌梅岱山药等。
1.4 订单生产消除后顾之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近年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的介入和各类农民协会的组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逐渐成长为市场的主体。尤其是通过发展订单生产,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推动了高效规模农业项目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如分界镇赵庄村的甜豌豆订单生产已有6年的历史,种植面积从以往的约26.67 hm2扩大到现在的约66.67 hm2,并且成立了甜豌豆产销协会,实行全程指导,风险共担,保护价收购,农民种植甜豌豆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现已扩展到周边村庄,全镇种植甜豌豆面积达100 hm2。蒋华镇的食用菌生产由佳绿和诚信2个公司订单收购,由于目前市场价格比订单价格高,种植蘑菇的农户在有保底价收购的前提下,自主走向市场,获得了更高的效益。泰兴镇新联蔬菜基地的一盐都种植户在2012年试种小南瓜成功的基础上,2013年与上海种子销售公司以保底价1元/个收购,种植面积扩大到0.27 hm2,以可产小南瓜30万个/hm2计,产值达30万元/hm2,效益相当可观。张桥镇通过组织农民算账对比,加强市场预测分析,积极引导农户加大投入,发展设施蔬菜,目前该镇西桥村通江组的蔬菜生产基地由2012年的16个大棚发展到2013年的64个,种植效益也成倍地增长。
2 主要经验和做法
高效规模农业的不断发展为泰兴市种植业持续增效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充分发挥能人效应
通过能人承包土地或能人牵头,发展规模种植,壮大规模效益。如分界镇的冬枣生产,引进了当地曾晓明和刘奇兵2个能人,引导他们在冬枣上进行投资,高起点、上规模种植,带动了当地冬枣业的发展,城郊附近的草莓生产基地大部分都是浙江人承包种植,产生规模效应。
2.2 吸引“三资”投资兴业
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全力支持。近年来,“三资”投入农业给全市农业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生产环节,“三资”的作用无可比拟。市农业局副局长丁伯宏引进其战友在市果园场投资300万元,兴建20 hm2优质葡萄园,就是果园场以土地和优良的配套设施“筑巢引凤”的结果。蒋华镇的蘑菇产业,就是由镇政府引进上海佳绿公司发展起来的,是“引凤筑巢”的典型例证。
2.3 因地制宜选准发展方向
城郊乡镇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露地与设施蔬菜的生产,供应本地市场,提高了种植业效益[4-5]。如泰兴镇的原三泰村和黄桥的直来桥村的蔬菜种植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农户生产的蔬菜直接供应泰兴与黄桥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溪桥镇的何照泉利用华庄科技园区和百盛服装厂对蔬菜需求量大的优势,承租了4.8 hm2土地进行设施与露地蔬菜生产,生产的蔬菜基本上出售给企业,产品不愁销路,而且价格还略比市场价格高,种植效益明显提高。
2.4 强化政策扶持带动
在前2年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上,政府的扶持政策促进了泰兴市规模农业的扩大。如大生三联村的葡萄园由政府和村集体垫资建设,农民分户种植,见效回本,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泰兴镇和黄桥镇的大棚蔬菜生产也得益于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
2.5 党员干部示范带头
分界赵庄村的甜豌豆生产开始就是由村组干部带头,由市农科所订单生产,加上政府引导,当年种植逾26.67 hm2,目前在赵庄村就形成了66.67 hm2的规模,并由此成立了甜豌豆产销协会,有效带动了周边村的发展。分界镇的冬枣生产由刘奇兵、曾晓明等人发动,2年前也只有6.67 hm2左右,2012年扩展到33.33 hm2,2013年又发展到100 hm2,并注册了“珍奇”冬枣商标,成为全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的典型。
3 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全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面积近533.33 hm2,绝对数字看起来不少,但整体来讲,还不足耕地总面积的1%,高效规模农业对全市农业经济的贡献份额仍然偏小,对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局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还不够强。目前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3.1 一些项目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种植规模的大小决定市场效应的强弱,种植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围绕基地产生相应的销售市场。在大生镇三联村9.33 hm2葡萄生产基地,原本没有葡萄的专门市场,开始发展的头2年,农民没有自主经商的意识,不愿意走向市场,生产的葡萄等靠政府安排出路。而如今,随着葡萄种植规模的扩大,效益的提升,农民尝到了甜头,“全民经商”的意识深入人心,一到葡萄收获的季节,马路边也就成了葡萄销售的市场,小商小贩到此批发,流向全市。而全市其他一些地区的葡萄园由于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也就吸引不了人气,形不成气候,成不了市场。城郊附近的草莓生产基地,由于具有一定的规模,加上靠近城区,具有区位优势,并通过电视等媒体宣传,提高了知名度,吸引了各色消费群体前往,同样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市场。在设施蔬菜的生产上,一些地方规模偏小,加上品种不多,产量不足,影响力不够,不能形成市场,这些地区种出的蔬菜只能靠农民自己提篮叫卖,既增加了劳动成本,又降低了劳动效率,不能通过规模扩张,创造出规模效益,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3.2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已建有各类农民协会、经济合作组织52个,但真正按市场化运作,实行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还不多,很多协会和合作组织处于空壳运行状态,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农民经纪人队伍也有所壮大,据初步统计经培训取得证书的已有1 299人,但除一些基地的经纪人以外,其余经纪人很少经销本村庄或本地区的农副产品,主要是因为农民的期望值太高,总希望经纪人以市场零售价收购他们的产品。这一严重对立的矛盾导致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民经纪人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农民加入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不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总体仍然偏低,各类协会及合作组织“组织农民、发展生产”的职能未能很好地发挥,市场农业的观念还没有深入民心,还需要通过强化协会、合作组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打破农民的“小农”意识,从而推动高效规模农业的迅速发展。
3.3 资金投入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种植业生产上,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老百姓很难转变观念,将手中仅有的资金投入到结构调整上。稻麦两熟的生产每年投入成本在500元左右,而要调整种高效经济作物,一般的成本均在1 000元以上,如果用设施栽培,则要一次性投入4 000~5 000元,还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就小本经营的露地蔬菜生产而言,青菜、芹菜、菠菜等城市圈经济菜受气候影响很大,气候正常,价格下跌,气候反常,价格反弹,收入不稳定。而大白菜、萝卜、冬瓜等大路菜的销售价格一路走低,菜农生产(除夏季)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对反季节栽培来讲,早春及秋延后茄果类、瓜类价格、夏季大白菜及芹菜等反季节蔬菜价格较高,但技术要求和投入成本也高。由于泰兴市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小,且大多为中小棚,档次低,蔬菜生产主要仍是露地栽培的大路货品种,上市时间较集中,给市场带来很大冲击,经常会出现廉价倾销甚至滞销现象,给菜农造成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市场淡旺季明显、均衡生产周年供应能力差,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亟待加强。
3.4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种植规模有待进一步拓展
2000年以来,政府在发展规模种植、设施栽培上采取了一定的扶持政策,全市高效规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设施蔬菜面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大生镇三联的葡萄生产基地、泰兴镇的房元、新联蔬菜生产基地,政府的扶持政策到位,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且规模效益不断显现。但近年来,政府撤消了对“菜篮子”工程栽培设施的专项补贴,一些地方对规模、设施农业的引导扶持力度也有所降低,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作用有所削弱,部分高效规模农业项目发展步伐有所减缓,甚至停滞不前。
4 发展对策
4.1 加快土地流转,为高效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创新土地流转工作思路,实施既符合现行政策,又适应新的形势,使土地向种田能手或能人转移,建立企业(能人)和农户双赢的工作机制,促进分散经营与规模效益相统一,为高效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
4.2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大对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训的力度,大力示范推广应用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复合高效间套复种模式,积极发展设施、保护地蔬菜栽培,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加强现代农业知识的普及宣传,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在打破“小农”意识上下功夫。
4.3 吸引“三资”投入农业,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高效规模农业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三资”的引进既可以解决生产环节投入不足的问题,也能有效解决加工与销售的难题。因此,全市各地必须在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政策配套,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强化项目上争,形成滚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4.4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一是要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重点针对设施蔬菜、葡萄、食用菌等切合泰兴市发展实际的农业项目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这些重点产业做大做强。二是要建立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奖励基金,实行以奖代补,激励高效规模生产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全社会营造促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和引导。通过配套政策,适当给予经费支持,促进各类协会与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展活动,密切与广大农民的相互联系,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逐步把农民培养成为市场的主体,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中的主观能动性[6]。
5 参考文献
[1] 何迎春.泰兴高效规模农业园区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2] 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J].江苏政协,2008(5):49.
[3] 范袁斌,李炳生,黄严帅.南通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11):102-104.
[4] 周莲萍,朱友銮.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3):33-34.
[5] 郑继光.关于实施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326.
关键词生物农业;现状;措施;安徽凤台
生物农业作为生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资源型产业。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安全与农业环保意识的提高,生物农业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大力发展生物农业,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凤台县生物农业资源丰富,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生物农业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与省级科研、大中院校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生物技术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局限,全县生物农业产业还处于较低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为此,客观分析凤台县生物农业的现状与问题,制定科学发展战略,对做大做强生物农业产业、提升全县经济活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生物农业发展现状
1.1农作物育种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凤台县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聘请省内外有关育种专家为顾问,整合县内技术资源,积极开展稻麦新品种选育工作,先后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皖稻68、皖稻89、皖稻90、富麦9606等稻麦新品种和凤科0204、凤科022、凤科003小麦新品系及凤粳5号、香粳18、中粳糯99-13等水稻新品系,其中皖稻68、富麦9606的选育获得淮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省科技厅批准在凤台县农科所建立了 “淮南市沿淮稻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农作物育种工作拓展了空间。
1.2生物农药在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占一定份额
在凤台县推广应用的生物农药有井冈霉素、井腊芽、阿维菌素、bt共4类,年使用量在20 t以上,防治面积约13.33万hm2。生物农药使用量约占全县农药使用总量的10%,赤霉素、苏云金杆菌等品种使用量较少。
1.3生物秸秆综合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
针对目前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的难题,通过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秸秆生物腐熟还田、秸秆养畜过腹还田、新型农艺措施、秸秆培育食用菌、秸秆加工企业原料开发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技术和措施,全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提高15%以上。2008—2009年凤台县农科教办公室在岳张集镇、新集镇新建生物质气化炉680台、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点1个,以户用沼气、节柴灶、生物质气化炉、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等建设为重点,开发利用生物能源在开发利用生物秸秆中取得了新进展。
1.4环境生物技术利用开辟新领域
1.4.1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该项养猪技术通过应用农业生物技术,把有益微生物菌种应用到养猪中,开发了无污染、零排放的环保节能养猪新模式。全县已在3个乡镇建设发酵床1 200 m2,结合推广应用生物饲料、垫料,利用生猪的翻拱习性,将猪粪尿的有机质充分被微生物菌群分解和转化成菌体蛋白以及多糖纤维,部分菌体蛋白可直接供猪食用。应用该技术年发展生态型养猪已在1 000头以上。
1.4.2秸秆生产沼气技术。利用植物秸秆及人畜粪便生产沼气已在凤台县取得成功经验。现阶段全县已建沼气池5 100口,年沼气产量近28万m3,有效处理人畜粪便和作物秸秆1 000 t以上。
1.4.3作物嫁接技术。利用生物抗性与经济性状的差异,将西瓜与葫芦嫁接,培育植物新个体,提高西瓜产量,改善品质,解决了西瓜不能适应重茬环境的技术瓶颈问题。由于此技术有效利用生物能源,技术标淮较高,利于发挥技术优势,推进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县已发展嫁接苗种植面积666.67 hm2以上,商品种苗交易额在200万元左右。
2前景与目标
面临人口逐年增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资源日趋紧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现状,“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是无可非议的主题。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推进农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农业生物工程的实施将有效提升农业产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的发展,生物农业同其他高技术产业一样,将成为今后拉动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随着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和生物技术集成研究与创新,生物技术开发将保持其强劲的创造力。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将经济价值、人们消费需求、生态安全融为一体,建立现代生物农产品生产格局,将为生物农业发展营造广阔的空间。
凤台县生物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提高生物技术在凤台县农业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建设农业生物技术育种基地666.67 hm2,培育1~3个动植物品种和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到2015年前后,努力将生物农业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3应对措施
3.1成立专项工作组织
成立由县政府牵头,农业、科技、财政、环保、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共同参加的生物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分管县长为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由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在县农委成立生物农业技术领导小组,由农委主任牵头任主任,分管主任为副组长,县农技中心、农科所、蔬菜办、植保站、农科教办、畜牧局、水产中心等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该组织机构负责研究制定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的年度计划,做好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和评估工作,开展生物农业资源调查、评价和生物产业统计工作[1]。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为生物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3.2积极开展培育(引进)动植物品种工作
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育种队伍建设[2]。在县农科所建立水稻育种室和小麦育种室,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育种专家作为带头人专门从事育种工作;组织育种人员到省内外学习先进的育种技术,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改善育种手段;进一步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徐州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业务联系,共享种质资源,并在现代育种技术上得到支持。二是结合项目实施改善育种条件。结合生物农业和其他农业项目的实施,完善育种技术试验研究和相关育种基础设施建设,配置仪器设备,充实原材料,改善育种工作条件,提升育种技术水平。三是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凤台县农科所每年承担“国家北方水稻品种试验黄淮粳稻组试验”、“安徽省中粳组联合鉴定”、“安徽省中粳组区域试验”、“安徽省江淮地区水稻主推品种区域展示”、“安徽省淮南片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合肥试验站的“超级稻品种适应性试验”、“超级稻钾肥运筹联合试验”、“杂交中籼水稻氮肥需要量与利用率试验”等试验课题研究任务,加之相关品种、品系试验与示范的配套技术研究,有效熟化育种成果,实现育种与生产的衔接,推进育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3.3强化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
在现有生物治病、生物治虫、生物治草的基础上,以生物农药开发应用为重点,在生物农药品种筛选、技术示范等领域进行研究,解决目前生物农药品种少、价格高、见效慢等问题,在5年内,生物农药将取代化学农药量的20%以上。加强与上海农乐公司、美国陶氏公司等农药企业联合,开发引进多个生物农药品种,建立以生物防控病虫为主导的“朱马店15万亩绿色糯稻生产基地”、“城北乡、丁集乡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钱庙乡丰华农业公司5 000亩生态农业立体种养基地”,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实现生物农药研发成果与农业生产的对接,提升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主导投入品中的地位。
3.4抓好主导农业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
凤台县生物资源较丰富,耕地面积4.67万hm2,粮食、生猪、蔬菜已形成生产基地,棉花、油料、水果、中药材等具有较稳定的生产面积,乔木、灌木、草本、苔藓等植物以及鸟类、昆虫等动物和微生物品种较多,各种资源与所处气候、土壤、岩石等非生物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综合体,构成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3]。但现阶段凤台县农业副产品相对数量较大而利用率最低的资源是农作物秸秆,根据全县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凤台县农田作物秸秆就地焚烧的数量占秸秆总产量的66.8%,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对土壤的损害较大。为此,要在利用秸秆为原料制取沼气、加工造粒为户用秸秆气化炉提供原料的同时,推广秸秆覆盖还田、腐熟还田、堆沤还田等技术。通过青贮、微贮、揉搓丝化、压块等处理方式,推广秸秆饲料化养畜技术。以粉碎发酵后的秸秆作为食用菌培养基料,培育平菇、木耳、香菇、草菇、姬菇、金针菇等食用菌,提高生物转化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试点,建设秸秆储存基地,加快发展秸秆处理专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社会化服务网络,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秸秆收集、打捆、集中处理和销售,提高秸秆商品价值。加快高效低排生物质气化炉推广应用步伐,建设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示范区,提高生物秸秆的利用率。
3.5示范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一是农田清洁生产。建设农业废弃物收集设施,统一处理化肥、农药等包装弃物;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杀虫;稻田养鱼、虾、鸭控制病虫草害;建立生态拦截系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为生物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发酵床生态养猪。利用空气对流原理建设猪舍,将普通猪舍用混凝土硬化地面改为新型生物发酵床,在猪舍内设置90~100 cm的地下或地上式垫料坑。在垫料坑中填充80 cm左右厚度的锯末、谷壳、米糠或秸秆等农副产品垫料,按一定比例掺拌微生物菌种,并调整水分使微生物菌群繁殖对垫料发酵。生长在垫料上的猪将猪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4]。同时,将有益微生物菌种与饲料充分搅拌喂养生猪,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预防生猪发病,实现清洁生产目标。
3.6加大生物农业的投入
县政府要将生物农业产业纳入支持主导产业计划,县科技三项资金、支农资金要向生物农业产业倾斜,在财政预算中列出生物农业产业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对国家和省、市级生物农业项目的县级配套资金给予足额配套。采取财政资金引动、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的办法,引导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和农民加大对生物农业产业的投资力度,广泛利用多渠道资金扩张生物农业产业。
3.7建立有利于生物农业发展的运行机制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各类高等院校对该县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引进生物技术人才。建立激励机制,重用能人之士,允许县内技术人员保持原待遇领办创办农业生物园区,对在农业生物产业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人员给予重奖,并给予提职或到企业挂职。对新设立的生物企业,县政府在土地审批、相关收费、工商注册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帮助农业生物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相关工作,让生物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按市场需求培育生物产品,完善生物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对生物产业的政策咨询、信息、法律、培训、评估等专业化服务,为生物农业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8扶持企业发展,推进产业化进程
凤台县的“凤台县顾桥面粉(集团)有限公司”、“凤台县米王粮贸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恒通伟业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凤台县茨淮新河八一林牧场”、“凤台县种子公司”等5家企业系安徽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可在顾桥镇新建一家省级水产良种场。通过招商引资扩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提升品牌影响力,逐步发展产业基地。县政府支持生物企业和工程研究中心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生物技术产品,共享生物技术专利成果。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繁育、新型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组建产学研联盟,创新合作研发模式,提升技术水平,物化创新成果。同时,县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在借贷融资、小额担保贷款、土地、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生物产业优先支持。对发展势头好、潜力大的生物企业,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帮助企业积极利用科研机构的专有技术和成果,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快产业化进程,促其做大做强。
4参考文献
[1] 李印峰.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生物农业发展战略探讨[j].科学·经济·社会,1998,16(2):13-16.
[2] 林新坚,李善仁,陈济琛.福建微生物农业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福建农业学报,2008,23(4):450-456.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措施;问题;发展条件;建议;安徽肥东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313-02
肥东县位于合肥市东部,东望南京市,南临巢湖市,距合肥市中心约10 km,地理位置优越,史称“吴楚要冲,包公故里”。全县总面积2 206 km2,辖18个乡镇、3个开发区、331个村(居、社区),耕地面积7.67万hm2,人口11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2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肥东县的农业规模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全县6.67 hm2以上的种植大户近200户,面积达4 866.67 hm2,其中66.67 hm2以上大户近20户,面积达2 200 hm2。此外,该县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也不断增加,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已达364家,联结农户9万余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72家,会员4.5万户,流转土地2.67万hm2。与此同时,该县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全县机械耕作、水稻小麦机械收获率明显提高,达到95%以上。
近年来,该县的农业庄园、休闲农业不断增加,各地利用近城近郊的区位优势,流转土地,发展休闲垂钓、餐饮、采摘等,拓展农业功能,发展都市农业。肥东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促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跃。
1 发展现状
1.1 粮食、蔬菜产业稳定增长
2011年,肥东县粮食总面积10.35万hm2,比2010年增加4.9%;总产72.3万t,增幅3.93%。粮食生产实现了七连增。由于市场需求增加,加上市县政策资金的扶持和带动,肥东县蔬菜产业发展迅速,2011年全县蔬菜面积达到1.9万hm2,较2010年增加733.33 hm2;总产39.5万t。一是设施栽培推进有力。全县设施栽培面积已达1 333.33 hm2以上;通过近年的发展,牌坊乡已成为合肥市最大的反季节蔬菜基地,设施栽培面积达到400 hm2以上;元疃丰宝食用菌生产基地已成为合肥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年产鲜蘑菇7 000 t。二是露地蔬菜具有较大规模。近年来,新建露地蔬菜基地规模较大的有包公镇盘石、王集等村和石塘镇王铁、四合、联建等村的666.67 hm2雪里蕻基地;撮镇、长临河镇以香葱等为主的666.67 hm2露地蔬菜基地;梁园镇、店埠镇等66.67 hm2以上的韭菜、青蒜基地。三是水生蔬菜发展迅速。近年来,肥东县圩畈区莲藕等水生蔬菜发展较快,撮镇、长临河镇圩畈区以莲藕为主导产品的水生蔬菜面积近1 333.33 hm2。
1.2 特色农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农业园区建设发展迅速
一是“一村一品”逐年增加。全县形成了3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以瓜菜特色产业为主的“一村一品”示范村。撮镇李六村、旭光村和长临河镇罗店的香葱,牌坊乡牌坊村、三王村反季节辣椒、西红柿,元疃丰宝示范园的食用菌,石塘镇王铁居委会的雪里蕻,梁园镇柯岗村的青蒜和张圩村的韭菜,店埠镇定光的金针菇,古城牛胡等村的小弓棚西瓜,八斗镇的无籽西瓜,撮镇建华村、赵光村及长临河镇东红村、施口村的莲藕等都形成了一定规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声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撮镇李六村、无疃马皇村、牌坊乡的牌坊村及梁园镇的柯岗村被评为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二是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在形成。由于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肥东县一批现代农业园区正在逐步形成和壮大,目前被市农委认定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达37家,被市农委、科技局、质量监督局等联合认定的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达22家,元疃丰宝生态农业、白马山果园场、长临河“2814”渔场、合肥建华水生蔬菜、合肥博大牧业、安徽安泰种猪养殖等6个示范园被省农委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011年秋季,肥东县田丰合作社、撮镇渔场、梁园民友合作社、牌坊蔬菜协会、徽之皇集团公司所建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被确定申报创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011年肥东县白龙现代农业示范区获得省示范区称号。
1.3 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得到建立健全
一是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进。建立白龙丰宝示范园的食用菌、店埠福泉公司金针菇、牌坊乡的大棚蔬菜等20多个市级以上标准化生产基地;其中白龙丰宝示范园的食用菌被列为国家标准园创建。截至目前,全县有55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15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环保站、植保站还依托县农产品检测中心,负责全县主要蔬菜基地和县城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全年开展蔬菜农残检测30期以上,检测3 000个,通过样品检测,及时公告样品检测情况,对发现超标产品及时分析原因,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采取有效对策,有效保障基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此外,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部署,肥东县还在全县成立18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每个乡镇都配备2~3名工作人员,乡镇检测室和办公场所都已经落实,检测仪器已经安装完毕。目前正在对乡镇检测人员进行培训,预计不久各乡镇监管站可以正式开展工作。
1.4 组织实施水稻提升和粮油高产创建活动
通过统一品种,集成现代农业技术,加强技术指导,肥东县每年都要建立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2 000 hm2左右,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1 333.33 hm2左右,花生高产创建示范片666.67 hm2左右。示范片建设通过统一供种和技术集成,作物产量明显提高,一般增产幅度达到10%以上,有效带动了全县粮油生产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5 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
2011年,肥东县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原值31亿元,比2010年增加13亿元,有1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5亿元新建、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并相继建成投产。2011年,肥东县龙头企业销售额达111.8亿元,利税达5.8亿元,出口创汇5 200万美元。20家龙头企业获得了省名牌产品和注明商标,有2家企业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以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生产基地,引进良种,推广技术,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企业建立生产基地达2.67万hm2,带动农户30万户,户均增收800元。
2 措施
2.1 加快特色产业培育,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大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和油菜高产创建活动,通过高产示范、专题培训、专业服务、专家指导等措施,肥东县积极推广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作物品种,实现了面积稳定、品质改善、单产提高、总量增加的目标。二是通过以奖代补政策,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了蔬菜园艺产品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发展,成为肥东县农民增收的新支点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三是大力推广农业标准生产技术,推广低毒、环保型绿色农药,肥东县积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加强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与保护,提高农残检测频度,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大力开展“三品”认证,做到成熟1个认证1个,大大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2.2 加快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深入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百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工程”,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技术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培训到基地、指导到田头”活动,结合各地的特色产业和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努力把农民培养成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2.3 加快经营机制创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积极开展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大力推广“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着力推动企业与农民合作对农民的价格支持向产权联结转变,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同时,把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宣传发动、产业推动、项目拉动、主体带动等措施,着力推进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向涉农企业集中、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促进资金、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处理机制,以村为主体、乡为基础、县为核心,建立健全三级服务网络,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依法、规范、规模、有序进行。
2.4 加快加工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的建设[1-2]。目前,肥东县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逾20亿元,建成“六横五纵”33.5 km的道路网络,铺设87 km各类管线,建成日供水能力达2.5万t水厂1座,110 kV变电所1座,基本实现道路、供电、供水、排水、通讯、供气和土地平整的“六通一平”,为农业企业落户和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二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对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实行严格的过程质量控制,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将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弥补投入资金、增加资本总量的主要途径,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开创产业招商、项目招商、推介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等多种招商引资的方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肥东县招商引资若干规定》等政策意见,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大企业和大项目的引进,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发展条件
当前,肥东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已经具备,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3]:一是随着合肥市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减少,城市居民对蔬菜瓜果等鲜活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该县发展蔬菜瓜果等特色农业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二是肥东县是合肥市的东大门,紧临合肥市区;与南京市、上海市、武汉市等特大城市相距较近,可以发展现代特色种植、养殖业,生产的鲜活农产品可在第一时间运往以上城市,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三是肥东县为江淮丘陵地区,土壤、气候、温光等自然资源丰富,加之借助设施栽培等辅助条件,可以发展各种蔬菜瓜果等特色种植产业。四是由于区位优势,肥东县招商引资条件较好,可以拥有较多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4 存在的问题
一是肥东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较慢,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力还不够强,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健全,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不够显著。二是肥东县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还不高,特色还不够明显,牌子叫得响、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品牌还较少。三是肥东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整治步伐还不快,农业抗风险能力依然较弱等,影响了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
5 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肥东县土地流转和招商引资力度,让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等更多资本进入从事农业开发工作。二是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项目资源,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统一规划,分步连片整理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肥东县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基础[4]。三是扩大高效种、养殖规模。农产品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含量的竞争,应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在促进现代农业政策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上述事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四是积极探索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扶持种养殖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提高肥东县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五是对发展休闲农业、农业庄园等给予政策扶持,依托合肥市现代化大城市,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农业庄园,促进肥东县向都市农业发展。
6 参考文献
[1] 文小才.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2):25-29.
[2] 周琳琅.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07(5):34-37.
近年来,红古区紧紧围绕优势主导特色产业,按照“政府推动、科技示范、市场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把设施农业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拓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发展设施农业,对红古区这样一个耕地资源有限且日益减少的县区来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
1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分散到集中、粗放到集约、低水平种植到高科技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已由最初的试验示范阶段进入到应用推广阶段,并呈现出由最初的单一种植蔬菜发展到目前的蔬菜、水果、畜禽等种养领域,由原先的一家一户分散发展到集中连片建设园区、基地,已基本形成了以设施蔬菜种植和畜禽舍饲养殖为主的设施种养格局。
红古区设施农业建设起步于90年代初,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设施农业建设,经历了设施农业建设三个期,第一个是90年代的一代日光温室建设和塑料大棚建设,建成一代日光温室0.07万hm2和0.07万hm2的塑料大棚;第二个是2002~2003年发展的二代日光温室,区政府补贴100万元专项经费大力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建成14 hm2二代日光温室;第三个是2008~2011年,建成红古区青土坡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共建成设施农业73.33 hm2,其中:日光温室64 hm2,高起架大棚9.33 hm2。基地分南、北两区,按照南区规模化、北区精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优质果蔬。近几年,基地全面实施“路网、渠系、电网、市场”基础工程和“无滴膜覆盖、保温被替代、卷帘机换代”科技推广工程。电网、渠系、路网、无滴膜、卷帘机配套率100 %,棉被替代率81 %,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广泛,经济效益明显。2010年,区委区政府将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列为促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双千万元”扶持工程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精心打造集红古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农民科普教育和职工技能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基地、现代农业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果对外宣传展示中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园区已建成2 606 m2的连栋智能温室1座;建成新型日光温室13座、第六代日光温室1座、巢湖式温棚4座、改造旧温室10座。
2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1 设施农业发展形势日益紧迫
红古区人多地少,全区耕地面积0.44万hm2,农民4.8万,人均耕地面积0.09 hm2,由于高速公路建设以及大型项目占地,目前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造成失地农民增加,这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单纯依靠发展规模经营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制约,许多农户的发展都受制于土地规模的不能扩大,而不得不寻求其他出路。因此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已经日渐成为红古农民在有限的土地规模上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促进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的途径。
2.2 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红古区一直致力于发展设施农业,目前全区设施农业向二代温室、半地下式温室、六代日光温室、连栋智能温室发展,设施农产品由以设施蔬菜为主向设施园艺、花卉、瓜果、食用菌等领域扩展。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红古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截止2012年,全区共建成设施农业1 546.67 hm2,形成了春季大棚菜、夏季常茬菜、秋季复种菜、冬季温室菜常年供应、四季均衡上市的生产格局。
2.3 设施农业发展成效逐步凸显
一是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大大改善了局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了种养结构,丰富了种植种类,提高了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是带动了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大转变。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设施农业生产中,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是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据调查,近年温室种植西红柿、黄瓜等传统蔬菜,平均收入在15万元/hm2左右;种植葡萄收入可达30万元/hm2;由于温室草莓上市时间好,销售额能够达到52.50万元/hm2左右;种植雪桃、木瓜的农户,收入可达到75~90万元/hm2左右。这些情况都说明利用设施,采取反季节种植的办法,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因此许多农民真正靠发展“温室经济”发家致富了。四是加快了农业新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全区每年引进名优新品种200多个,引进新技术20多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多个,每年与省农科院、甘农大、市农研中心开展农业技术合作项目20多个。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普及,全区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0.39万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4个,其中:大白菜、荷兰豆等4个蔬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注册了“百合花”、“雨禾”、“金红古”等高原夏菜品种,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五是增强了红古区农业抗灾防灾的能力。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强了抗灾防灾的能力。设施农业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雨水分配不均和干旱缺水、积温不够、自然灾害频繁的突出问题,农业的整体抗旱防灾能力增强,农业效益成倍提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3 建议
今后要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在规划引导、调整结构、培育特色、科技服务、政策扶持、产业经营等方面实现突破,努力促进红古区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3.1 抓规划促引导,着力在壮大优势产业规模上下工夫
围绕建设0.07万hm2新型设施农业基地目标,加快构建平安镇以新型日光温室和高架大棚为主,花庄镇以新型日光温室和设施养殖为主,红古乡以高架大棚、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格局,突出发展半地下式日光温室、六代日光温室、连栋智能温室,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开发、规模化生产。
3.2 抓引进调结构,着力在推广特色设施果树上求突破
重点要把雪桃、油桃、葡萄、杏子、大樱桃、木瓜等设施果树的引进推广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中之重,扩大设施果树的种植规模,力争到2015年,使全区新型设施果树面积占总面积的15 %以上。
3.3 抓科技优服务,着力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用心思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立体栽培和生物防治等生产技术,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无害化栽培新技术,加快绿色食品认证认定,提升设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4 抓旅游培特色,着力在培育新兴产业上寻出路
深入挖掘马门溪龙、马家窑文化和大通河、湟水河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郊型观光旅游业。大力培育假日经济、节会经济等新的消费热点,开辟“红古一日游”线路,培育建设虎头崖民族风情旅游村、旋子生态旅游村、水车湾休闲生态园,每年建成10~20户高标准农家乐旅游点。同时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基地,通过举办推介会,发展全区休闲采摘旅游农业,充分展示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科技成果,扩大影响力,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