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2 23:39: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六年级上册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请一起努力,写一份教学计划吧。如何把教学计划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优秀版本
七年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高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期教学工作计划
大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范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得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在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倾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难点: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得有效信息。
【教具准备】课件、扇形统计图卡纸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法、直观法、引导法、归纳法
2、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发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两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一)健康饮食教育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看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课件出示),膳食是什么意思?(日常吃的饭菜)从宝塔图中你知道我们每日需要那类食物最多?其次?接着?……最少呢?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同学们平时必须养成不挑食,合理饮食的好习惯。
(二)创设情境,认识扇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统计表(只含前两列)
(1)观察统计表,提问:你认为笑笑家这天的膳食合理吗?
(2)如果要能直观的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的多少,应选用什么统计图?(课件出示)
2、课件出示统计表(添上第三列)
(1)师:如果再增加一栏,你知道增加这一栏统计的是什么内容吗?(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约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2)读统计表,说一说表中百分数的意思。
(3)师启发:从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直观的看出每一类食物摄入量的多少,能不能清楚地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呢?折线统计图行不行?那么,哪一种统计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呢?
(三)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
1、下图是根据上表的数据绘制的,你能看懂吗?(课件出示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自己先观察、思考,再和小组成员讨论、交流:
探究(一)(课件出示):
①用整个圆表示什么?
②圆内各部分形状像什么?用各个扇形表示什么?
探究(二)(课件出示)
①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②扇形的大小反映了什么?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多少?
③从这个扇形统计图里可以清楚地看出什么?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总摄入量,用圆内各个小扇形表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扇形面积越大,这一类食物的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就越大。从扇形统计图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5、引导学生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课件出示)
(1)师:那么,你能不能归纳一下所有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呢?
(2)小结: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量,用各个小扇形表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扇形统计图的优点
(1)师:扇形统计图与学过的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势?
(2)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不仅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量同总量之间百分比关系,而且可以直观的比较各部分量的相对大小。
三、巩固与应用
(一)“试试我能行”
1、填空:
(1)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 ),用各个小扇形表示( )占( )的百分比,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 )与( )的关系。
(2)想知道果园里每种果树棵树占果树总棵数的百分比,应绘制( )统计图。
2、P58“练一练”第1题。
(1)观察这几幅扇形统计图,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反馈交流。
(二)“比比我最棒”
1、观察东山小学图书情况扇形统计图,回答问题:
(1)( )书本数最多,占全部图书的( )%。
(1)(2)( )书本数最少,占全部图书的( )%。
(1)(3)如果有125本画册,则共有图书( )本,科技书有( )本。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其中第(3)小题列式解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观察红星小学学生喜欢体育运动情况统计图,回答问题:
(1)喜欢跳绳的的人数占全年级的( )%。
(2)喜欢( )的人数最多, 喜欢( )的人数最少,喜欢( )和( )的人数差不多。
(3)若全校共有400人,则喜欢踢足球的有( )人,喜欢踢毽子的有( )人。
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你的课堂表现如何呢?如果满分用五颗星表示,你能得几颗星?
五、布置作业
P58“练一练”第2题。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特点{用一个圆表示(总量) (单位“1”,100%)
用各个小扇形表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作用: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106~107。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开始学习第六单元《统计》。
师:请看屏幕——(出示主题图)
师:这是六(1)班同学开展课外活动时的情景。同学们有的打乒乓球,有的踢足球,还有的跳绳,踢毽子……热闹极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绘制一个统计图,要能清楚地反映六(1)班同学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大家认为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好呢?
预设:
生:条形统计图。
师:嗯,老师也同意。(出示P106页条形统计图)这是老师绘制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预设:
生1:我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喜欢足球的有8人,喜欢跳绳和踢毽子的分别有6人和5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9人;
生2: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我还能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喜欢踢毽子的人数最少;
生3:我还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比喜欢足球的人数多4人;
生4:我还知道了六(1)班一共有40人。
师:你是怎样知道六(1)班一共有40人的呢?
生4:把喜欢各类运动的人数相加正好等于40。
师:嗯,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就是可以清楚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多少。但是,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清楚地知道喜欢每种运动项目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你们还能从条形统计图中直接看出来吗?
生齐:不能。
师: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统计图就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知道那是什么统计图吗?
师:这种统计图就是——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扇形统计图。
师:这就是已经绘制好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扇形统计图。
师: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我们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的人数,也就是百分之百;用5个扇形分别表示喜欢5类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师:其中橙色的扇形表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同学们,那绿色扇形、蓝色扇形、黄色扇形、红色扇形分别表示什么呢?请同桌的同学相互说一说吧。
生1:绿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足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2:蓝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跳绳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3:黄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踢毽子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4:红色的扇形表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师:嗯。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你们又能了解哪些信息呢?
预设:
生1:我了解到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
生2:我了解到喜欢足球的占20%;喜欢跳绳的占15%;喜欢踢毽子的占12.5%;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占22.5%。
生3:我知道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0%;喜欢踢毽子的人数最少,只占12.5%。
师:好!我们已经知道六(1)班一共有40人,结合这个扇形统计图,老师想提一个问题:喜欢乒乓球的有多少人呢?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就是占40人的30%,40×30%=12(人),所以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
师:根据这个扇形统计图,同学们能不能也像老师一样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呢?
预设:
生1: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
生2: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生3:喜欢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生4: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多少人?……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算式解决它,好吗?
师:谁来说说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列式解决的?
预设:
生1: 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40×20%=8(人);
生2: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40×15%=6(人);
生3: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踢毽子的有多少人?40×12.5%=5(人);
生4: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多少人?40×22.5%=9(人)。
二、巩固、拓展.
1.P107页做一做。
师:真不错!同学们,你们了解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吗?这是一个有关牛奶所含营养成分的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
预设:
生1:牛奶里含有水分、蛋白质、脂肪、乳糖和其他的营养成分。
生2:我知道每100牛奶里水分占87%、蛋白质占3.3%、脂肪占4%、乳糖占5%、其他营养成分占0.7%。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根据颜色找到的。图右边的说明告诉我们,不同颜色的扇形所表示的营养成分。
师:哦,你是这样找到的,同学们也是这样找到的吗?很好,看了这个扇形统计图,我们很清楚地了解到每100g牛奶里各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
师:那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用250克分别乘每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就可以了。
师:那好吧,现在请大家独立完成这道题。
(1生板书。 水分:250×87%=217.5(g)
蛋白质:250×3.3%=8.25(g)
脂肪:250×4%=10(g)
乳糖:250×5%=12.5(g)
其他:250×0.7%=1.75(g))
师:谁来说一说,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生:能补充水分217.5克、蛋白质8.25克、脂肪10克、乳糖、12.5克、其他1.75克。
2.P108页第2题。
师:下面让咱们来关注关注陈东家每月的生活费支出计划。
师:根据这个扇形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预设:
生1:我清楚地看出陈东家每月支出的食品、还购房贷款、教育、服装、水电、其他各占支出计划的30%、30%、15%、10%、5%、10%。
生2:我能知道陈东家每月支出的水电费占支出计划的百分数最少。
生3:我还能看出陈东家每月支出的食品和还购房贷款一样多,服装和其他支出一样多。
师:同学们得到的信息可真不少!请大家想一想,如果陈东家每月生活费支出1000元,你能提出并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 我们可以求陈东家每月的各项支出分别是多少元?
师:问题提得很好,那下面咱们就动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1生板书。 食品:1000×30%=300元
还购房贷款:1000×30%=300元
教育:1000×15%=150元
服装:1000×10%=100元
水电:1000×5%=50元
其他:用1000×10%=100元。)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扇形统计图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作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电脑课件呈现下表
种 类 摄入量/克 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类 50
奶类和豆类 450
鱼、禽、肉、蛋等类 600
蔬菜和水果类 900
谷类 1800
2、电脑课件呈现统计图(或以学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什么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呢?
2、了解扇形统计图特点
3、即时练习。
完成课后的“说一说”。
(1)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扇形统计图,读一凑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
(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说信息,并计算各种成分的百分比
汇报计算结果,订正
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汇报: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食物的摄入量。
观察,说出获得的信息
根据教师引导说出发现
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观察数据,发现,说出不同,说出自己的看法
进行计算,订正
三、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谈话:这张表是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请你运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提问: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人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
揭题,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出示课件一边呈现扇形统计图,一边进行简要讲解,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人量的百分之几)
四、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试一试”。
1、比较各项活动时间,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提出数学问题
2、总时间是多少?各项活动时间可以怎么计算?
3、参照题目,画一个扇形统计图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五、全课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四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
教材第68—69页的内容,小学六年级《扇形统计图》教案。
二 教学目标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意义、作用;会看扇形统计图,会制作扇形统计图,会分析。
三 重点难点
会制扇形统计图,会分析。
四 教具准备
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是用整个图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
例如: 下图的扇形统计图反映了某班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参加各种小组的情况。
问:在这个统计图中,用整个圆表示什么?(全班人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
(参加文娱小组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30%;参加体育小组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60%,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
量一量: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想一想:扇形统计表的特点?(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二)如何制作扇形统计图
例5 和桥村20_年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如下:
粮食作物 84公顷
棉花 24公顷
油料作物 12公顷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制图步骤:(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最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4)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的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5)名称、单位、制表时间,,
板书:(1)84+24+12=120(公顷)
粮食作物:84÷120=70%
棉花:24÷120=20%
油粮作物:12÷120=10%
(2)粮食作物:360°x 70%=252°
棉花:360°x20%=72°
油料作物:360°x10%=36°
和桥村20_年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图
20_年1月制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李明问班上的每个同学:“你最喜欢哪—项球类活动?”根据同学们的回答,他制成了右面的扇形统计图。
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哪项球类活动最受欢迎?
(2)哪两项球类活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爱好哪项球类活动的同学大约占总人数的
(4)图中的“其他”,是把最爱好排球、网球、手球等球类活动的人数合并而成的`,你认为这样做合理吗?
2 五年级一班上学期期末的音乐成绩,得优的有12人,得良的有16人,及格的有10人,不及格的有2人。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制成扇形统计图。
3.右图是一个养禽专业户去年养的鸡、鸭、鹅的扇形统计图。
如果这个养禽专业户共养鸡、鸭、鹅共2500只,算出三种家禽各养多少只。
4.一种牛肉的成份如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成份 水 蛋白质 脂肪 其他
占百分数 68% 20% 10% 2%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
1.(1)乒乓球;
(2)足球 篮球;(3)羽毛球;(4)合理;
2.略
3.鹅:2500x
18%=450(只)
鸭:2500x 30%=750(只);
鸡:2500x52%二1300(只)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五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课前袁老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一些统计图,我们共同阅读同学们都收集了哪些?(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统计图。)
教师适机提问: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生: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师:说的不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会不会用。下星期我们学校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如果我们绘制一幅统计图,要能清楚的反映同学们喜欢各项体育运动的人数,你们认为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合适呢?
生:条形统计图。
师:嗯,不错!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反映出数量的多少。如果我想绘制一幅统计图来表示今天24个小时的气温变化情况,用什么统计图合适呢?
生:折线统计图。
师:嗯,老师也同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老师还发现有同学找了这样一些图,我们来看看。(对收集这些图的学生提问)你能给大家说说你找的是什么图?
学生回答。
师:这样的图也是统计图?那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一种新的统计图。
师板书:扇形统计图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想学到哪些知识?
预设:(1)扇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2)什么叫扇形统计图?
(3)怎样作扇形统计图?(4)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师:同学们真好学,想知道的可真多啊!那我们就从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开始来了解吧。(课件出示)听了关于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的介绍,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个宝塔图中知道我们需要的哪种食物最多?其次呢?接着呢?
这幅图,你对同学们的饮食有什么建议呢?
师:是呀,膳食宝塔图各层位置和面积的不同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这说明了我们要注意健康饮食。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看看笑笑她们家的饮食情况。
课件出示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统计表,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表中百分数的意思。
(学生交流完后,教学利用随机点名请几位学生说一说各百分数的意思)
师:表格中的总摄入量是指什么?100%是什么意思?
通过大家对这些百分数的解释,那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是否符合膳食宝塔图的结构呢?
2、引导讨论。
师:大家看,袁老师根据刚才的统计表中是数据重新绘制了一个图,你能看懂吗?
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什么。
根据老师的温馨提示单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1)根据数据将圆分成了几部分?每个部分像什么形状?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2)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用整个圆表示什么?所有的百分数之和是多少?能对应的上统计表中的总摄入量为100%吗?
师:现在把你们小组交流的学习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3、了解特点。
师:同学们对这幅扇形统计图分析的很透彻,想一想,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师:能不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笑笑家一天食物的摄入量呢?为什么?(条形统计图只能表示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是多少,不能表示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与总摄入量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条形统计图所没有的功能,而扇形统计图可以。)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老师小结:
学习目标
1.我能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培养并提高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1.重点是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2.难点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习过程
师生笔记
一、知识链接
友情小提示: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一大瓶果汁有900毫升,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一小苹果汁有多少毫升?
(1)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
(2)交流讨论并解答。组内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二、新知探究
例5:一小瓶果汁有600毫升,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一大苹果汁有多少毫升?
(1)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式并解答,算完后梳理一下自己整道题的解题思路?(注意解题格式)
(5)想一想,和上一题比较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试一试:
李刚早上喝了一盒牛奶的,正好是升。这盒牛奶有多少升?(先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在解答)组长检查核对,并可以提出质疑。
(
)×=(
)
达标检测
先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再列方程解答。
1.一桶油用去,正好用去12千克。这桶油重多少千克?
(
)的千克数×=(
)的千克数
2.学校饲养组养黑兔12只,是白兔只数的。饲养组养白兔多少只?
(
)的只数×=(
)的只数
1.一种裤子的单价是45元/条,是上衣单价的。求上衣的单价?
形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
教学目标:
1、认识弧、圆心角以及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认识扇形。
2、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
3、理解善心的大小在同一个圆中与圆心角有关,了解扇形与所在圆的关系。
4、感受图形之美,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弧、圆心角、扇形,能准确判断。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当然大小在同一个圆中与圆心角有关,了解扇形与所在圆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圆规,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你能指出这个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吗?
2、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
=πd
或C=2πr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²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物体:扇贝、扇形藻、折扇。
师:它们的名称中都有一个“扇”字,它们的形状都是这这样的(课件抽象出图形)我们把它们称为“扇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扇形。
(板书课件:扇形)
二、探究新知
1、
师提问:关于扇形,你想知道什么?
生答:定义,各部分名称,周长,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怎样画扇形........
师选择性板书:定义,各部分名称,周长,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
2、
师指出:扇形的定义和它各部分的名称,数学书上有介绍,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75页自学这部分内容。
生自学,同时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虚线圆和扇形不作标注,另外再画两个圆,标好圆心和一条半径。
3、
自学完了,你知道了什么?
(1)
生答: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师:你能在黑板山找到弧AB吗?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指出。
(2)
生答: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师:请你上来指指,他指得对吗?
师生共同小结:扇形是由一条弧和两条半径围成的,所以扇形的定义是: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3)
生答: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师:真棒,你能在黑板上指出来吗?我们来看看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特点:一,顶点在圆心。二,它的两条边其实就是半径。三,它所对的圆上的部分是所在扇形的弧。
小结:课件演示扇形定义及各部分名称。
4、巩固新知
师:我们认识了扇形,弧和圆心角。你会判断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判断:(书第76页,第二题)
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圆心角?在括号里打“√”
指名生答后师指出第二幅图,问:为什么它不是圆心角?
生答:因为它的顶点不在圆心。
5、师设疑:我们知道,一个角的两条边张得越开,这个角就越大。那么,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圆心角变大了,扇形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大家一起看屏幕。(课件演示)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生答。
生答: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圆心角越小,扇形越小。
师肯定: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同一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师板书)
6、(1)师:我们继续观察。(课件演示)当这个扇形的两条半径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个图形变成了半圆,(板书画圆)那这个半圆面还是扇形吗?为什么?指名回答。
生答:是。因为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师指出弧和半径。
师问:半圆面是扇形。那这个以半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多少度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答:180°,因为平角180°、圆周角的一半是180°。
师板书标出180°。
师问:它的弧长与所在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它的面积与所在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答:一半。因为这个扇形是半圆。
师问:我们继续观察。(课件演示)当这个180°的特殊扇形的2条半径继续旋转时,这个圆被分成了4个部分,他们都是扇形,当两条直径互相垂直时,图形被平均分了,(板书)那其中这个以四分之一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多少度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答:90°,因为直角90°、圆周角的四分之一是90°。
师板书标出90°。
师问:它的弧长与所在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它的面积与所在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答:四分之一。因为圆平均分成的四份。周长面积都被平均分成了四份。
师小结:对,像这样圆心角是180°,90°的扇形,我们要求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就是看它占它所在圆的几分之几。
三、知识应用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扇形,还有圆心角是180°和90°的扇形。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扇形。(课件出示扇形图片)
请生上来指出扇形。
师指出其中也有特殊扇形。
师提问:生活中使用扇形,有什么好处呢?
生答:节省空间,美观,方便,安全.....
师:我们继续来欣赏生活中跟扇形有关的图片吧?(课件展示)
师:像后面出示的几幅图片,它们都不是扇形,但它们都和扇形有关。
2、课件出示扇形图片。课件演示介绍扇环。
师:像这样的一个图形它可以看做一个大扇形去掉一个小扇形,或者可以看做一个圆环被截得的部分叫做扇环。你会求扇环的面积吗?课件出示第76页第4(1)题。
指名回答问题:
师: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扇环的面积是图上的哪部分?
3、你准备怎样求扇环的面积,和同桌说一说。
反馈后,生独立在草稿本上试算。请2两名学生板演2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比较2种方法各有优点。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扇形,你学到了什么呢?
指名生答。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这节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五、
布置作业
作业:第76页练习十六,第2题~第4题。
六、板书设计
扇
形
圆心角
扇形: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90°
180°
一半
四分之一
画是无声诗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绘画艺术增强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2、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提高欣赏能力。
2学情分析
中国画教学是训练学生造型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发展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与西洋画在表现上的差异。
2、难点认识中国画的“以形写神”造型特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及学习用具准备。
二、新授知识
1显示课题《认识中国画》
2问题什么是中国画首先从作画工具上去认识
①观看一段中国画作画视频让学生说出使用的工具
②教师再次指出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
等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
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3问题2中国画有哪些表现技法呢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题材可分人物、
山水、花鸟等
用实物图片作对比欣赏写意和工笔画花鸟、人物、山水帮
助学生认识中国画的表现方法
4造型特征和表现方法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
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
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
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
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
意识和审美情。
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
观念。
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
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
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
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
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
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5问题3中国画与西洋画在表现上有什么区别呢
有对比的出示中国画和油画
围绕以下五点展开对比欣赏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人物画不讲究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注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从材质上说中国画一般用毛笔、墨、宣纸、国画颜料来表现
油画一般用油画颜料和油画布来表现。从意境上说中国画不论写意和工笔都尚写意油画重写实。在具体表现上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用
散点透视油画用焦点透视。
6教师示范利用写意的表现手法作随形造像以误墨成蝇
的典故启发学生
7随意画几种形让学生添加补充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3.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师:这里分别有三面旗(出示三面旗),选择哪一面旗展示看上去会更美观舒服呢?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第二面和第三面太窄太扁,
师:你的意思是第二面和第三面的长和宽不协调,是吗?
师:看来长方形旗子好不好看还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第一面旗的长和宽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才能让大家都感觉它比较美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去探寻其中的奥秘,为自己的感觉
找一个理性的解释。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
cm,宽都是10
cm。怎么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呢?
预设情况:
(1)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2)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师:非常棒,这是用除法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2.揭题:在数学上,两个数量之间的相除关系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叫做比(板书课题:比)
二、探究新知,理解比的意义
(一)同类量的比
师:比如说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那么,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呢?
生: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
师:说的好,不过同样是比较长和宽的关系,为什么一个是15:10,另一个是10:15呢?
生:15比10是长和宽的比,10比15是宽和长的比。(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
由此可见,用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时,这两个数的位置能随意颠倒吗?(不能)
(二)不同类量的比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比有了初步认识,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比的意义。
课件出示:(1)围棋班有男人5人,女生4人。
(2)一辆汽车4分钟行驶了5千米。
师:你认为以上哪一组中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请你写下这个比,并想一想比出来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你认为不能用比来表示,也请写出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动笔书写,相互交流。
生:第一组能用比来表示,男生和女生人数比是5比4,女生和男生人数比是4比5.
师:同意吗?
师:第二组中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呢?能用比表示吗?
师:请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能用比来表示?
生:因为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相同,所以不能用比表示。
师: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难道没有人反驳意见吗?
师:看来大家对第二题还是有争议,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数量与前面的一组数量有很多不同,单位不同,除得的结果不同,但是他们之间有没有相同之处?
生:有,它们都是用除法计算的。
师:说的真好,尽管他们有那么多的不同,但是都可以用除法比较他们之间的关系,除法运算的结果形成了一个新的量——速度,所以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也能用比来表示。感谢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大胆交流,促进我们共同认识了比。
继续出示课件:(3)淘气买5支钢笔,每支4元。
师: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用比来表示吗?
学生讨论交流。
师:说的真好!两个数量之间具有相除的关系,才能用比来表示。
(三)比较分析
1.观察比较。
师:观察这三个比,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比都表示相除的关系,但前两个比中两个量都表示长度,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量;第三个比中的两个量,一个表示路程,一个表示时间,是不同类量,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
2.归纳:现在谁能说说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意思?(板书: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四)构建网络
师:比与除法的联系密切,除法里有除号,比当然也要有比号。你们知道比号怎么写吗?(板书:)它与标点符号中的冒号类似,知道为什么这么写吗?其实这是一种人为规定。
课件出示:比号的来历。
十七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两个量的比,包含有除的意思,但又不能占用÷,于是他把除号中的小短线去掉,用∶来表示。后来,这种表示方法逐渐在全世界被采用。
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其它知识吗?。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看书,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自学的时候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出示
三、自主学习,加深认识
(一)深化理解
1.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怎么读写比?
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2.汇报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2)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3)练习: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
3:4;
0.5:1; 8:4。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二)沟通联系
1.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讨论后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填写下表:
联系
区别
比
前
项
:(比号)
后项
比
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
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师: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比也可以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如15:10也可以写成15/10,仍读作15比10。
师: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四、巩固知识,应用拓展
1.P49“做一做”第1题。
(1)出示课件,让学生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比并求出比值。反馈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两个相比的量是同类量吗?并说说有什么发现?(发现是同类量的比,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P49“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出的。(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
3、生活中的比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金龙油广告。你知道这里的1:1:1是
表示什么意思吗?
4、出示比赛图。
师: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认识的比一样吗?
5、说一说人身上的比。
6、黄金比
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刚才的国旗,为什么很多同学都感觉15比10的要美观些呢?课件出示
早在100多年前,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费希纳就做过类似实验,他设计了各种比例的长方形,先后请了592人来参观,并投票选出了最美长方形。长8宽5,长34宽21,长13宽8,长21宽13的长方形被评为最美长方形。结果发现:这些感觉最美的长方形的宽与长的比值接近于0.618,0.618:1就被称为“黄金比”。当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之间的比大致符合黄金比时,会给人以一种优美的视觉感受。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这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值,=0.66666。。。。接近0.618这个黄金比值,所以看起来比较美观。明白了吗?我们运用数学知识为自己的感觉找到了一个理性的证明。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计算;同时能在运算中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合理、灵活的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独立尝试计算和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合理灵活的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学习准备
1.分数加减法、乘法、除法计算方法;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乘法运算律。
2.审清运算符号,确定好运算顺序,不丢数、不抄错数,认真计算很重要啊!
学习过程
导
案
课前预习自学
一、旧知铺垫
1.算一算
+=
-=
×4=
×=
÷=
÷=
2.画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如:53+63÷9
(12+9)÷3
×﹢
(-)×
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都是先算
后算
,有括号的先算
再算
。
1.独立思考自主完成
2.小组交流核对结果
组长负责组织
重点交流:
分数除法的算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1.说说运算顺序先算
法,再算
法
2.自己尝试计算
提示:将分数混合运算中的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
合作展示点拨
二、尝试、交流,体会算法
1.
请你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试着算一算
﹢÷
÷×
=
=
=
=
=
=
(-)÷
=
=
=
强调:
1)分数混合运算和整数、小数混合运算运算顺序
。
即先算
后算
,有括号的先算
再算
。
﹡2)分数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
,要注意符号“÷”变
,除数变
。
2.巩固练习
÷÷
÷(÷2)
÷7+×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不就是我们第四单元学过的知识了吗?
3.小组内交流计算结果和算理
重点交流计算过程
组长负责组织
4.板演,全班展示反馈
小结: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中,每一步都要仔细观察、分析,如果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使计算简便的,我们要用简便方法。
达标检测
用喜欢的方法计算
÷×
一、创建学生喜欢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可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有些教学内容如果在教室中讲授就会有局限性,比如四年级上册的《美丽的生命》一课,如果一味在教室中讲解就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所以教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将教室“移动”到室外,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感受蓝天白云、苍翠的树木、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河水、清新的泥土气息等。看到这些鲜活的景致,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感受到生命的美丽,这比教师一味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再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瑷珲历史陈列馆等地参观,让学生在实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总之,只要教师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努力创建学生喜欢的课堂,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开展贴近生活的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应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因为儿童的认识来源于他们所参与的活动。要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加深情感体验,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案,特别是应把课堂活动设计得丰富多彩。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通常看到的是教师设计的活动一个环节连着一个环节,气氛营造得不可谓不热烈,可是细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学得心不在焉,这就说明课堂活动没有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1.教师课前要多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品德与社会课学科常用的教学手段,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在学习六年级下册《我的成长足迹》一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一年级时的自己是什么样子,而现在又是什么样子;这六年里发生的成长故事你是否还有记忆,储存这些记忆的载体,如相片、荣誉证书等,你能拿来与大家分享吗。如果课前多开展这样的小调查,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更有的放矢,实效性更强。
2.教师要善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我的责任》,通常学生会认为责任就是做好作业或者完成好值日等事情,这时就需要教师结合班级里现有的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看到班级的花缺水了就现场指派学生去浇花,看到地面有脏东西就让学生现场打扫。这样的教学资源还有很多,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善用这些资源,使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3.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
小学生的表演欲望很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对他们的表演热情及时鼓励。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诚信是金》一课,教师可以先把教材中古代年轻人对于诚信的态度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讲述到部分突然停止,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能把故事续编完整吗?那个年轻人最后怎样了呢?学生对于编故事很感兴趣,他们的想象力比成年人要丰富得多,在表演时有的学生会有意无意地运用某些时髦的现代语,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哄笑。这时教师可以说:你的续编很有新意,我们要给你鼓掌。但是你表演的似乎不是古代人,难道这个古代年轻人穿越来到我们现代社会了?他因为不诚信来我们现代社会也是无法生存的,还是让他穿越回到古代,在古代做一个诚信的人吧!这样的引导,既尊重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让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教师直接以否定的语言评价这名学生,就会使他感到难为情,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情绪,进而影响课堂气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小聪明,又要对其进行恰当引导。
三、多给予学生语言激励
一、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前文中,笔者提到过在小学数学的整个教学阶段,最重要的便是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能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在传统的大班教学中,老师过于注重模式化,给学生大量的重复性练习,导致学生没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究时间,学生只会模仿例题或直接套用公式,没有深度的理解。所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很有必要。而这样的学习方式需要有小班化的环境,需要老师更高的关注度。
笔者任教六年级数学,小学六年级的教育本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它不仅是对小学一至五年级的数学学习的升华,同时也是跨入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基础时期。因此,作为一位六年级的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六年级的数学知识,为升入初级中学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对小学六年来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确保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应用小学所学的知识。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重视学生学习阶段、学生身份的转变,引导学生面对自己即将转变的身份,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奠定初中的学习基础,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面对新知识的时候,有独立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二、提高小班化教学质量的对策
小班化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首先是人数上少。目前,一个班级通常情况下有45个学生,也就是说一个老师需要留意45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在有的地方,由于师资力量匮乏,一个老师可能需要对两个甚至更多班的学生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很难顾及到所有的学生,更不要说确切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而小班化教学就不一样了,一个老师所带的学生只有三十个左右,老师可以记住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在进行下一节课的教学时,所制订的教案便能够更有针对性,更能够顾及每个学生的情况。
开展小班化的数学教学,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更多的关注点是在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而且一个问题只要班上大多数的学生都已经掌握,便可以进入下一个知识点。这样,导致部分学生并未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而且会让学生感觉自己没有值得老师关注的地方,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小班化教学中,老师可以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在每个学生身上花费的时间也会相对增多,这样有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为更好地教学奠定基础。
那么,为了更好地进行小班化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我们又该如何做呢?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希望对其他教师在进行小班化教学时有所帮助。
比如,在进行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圆”的教学中,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和圆相关的一些物品,并找出它们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总结圆的特征。笔者先让理解能力相对一般的学生进行总结,再让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补充。
T:结合生活中的物品,大家能总结出圆的哪些特征呢?
S1:圆的外形美观,容易滚动,而且它是一个封闭的图形。
S2:圆是由封闭曲线围成的图形。
……
S4:圆的中心点到封闭曲线的距离都相等。
然后,笔者让学生打开课本,了解与圆相关的定义。这时候,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了。
同时,笔者带领学生回忆学习对称轴时的相关知识。
T:在前边我们学过了对称轴的相关知识,同学们还记得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什么图形有一条、两条、三条、四条对称轴吗?
S3:半圆、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
S2:等腰三角形和角也只有一条对称轴,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
S4: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S6: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
……
当学生讨论这些内容后,笔者再次进行提问“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多少条对称轴呢?”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了结论――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В?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模式,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性,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在上课之前按照课标备课,在课堂上按照目录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提高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艺术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进“翻转课堂”,使课堂更有效
在新课改下,“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进来。所谓的“翻转课堂”,具体地说,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即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时,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具体的实践练习,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意义,并自己总结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数学推导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我们学过的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整数乘法的计算有什么意义?■+■+■=?有什么样的简便运算方式吗?一个分数乘一个整数表示什么含义?”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上的知识,尝试寻找合适的答案,并在小组内部讨论和分享。
二、引进“微课”教学,使课堂更有效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采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很轻松地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指明正确的学习方向,学生有了新的学习动力,不再是没有头绪地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一个数乘分数”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本课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阐述,即“一个数乘分数的重要意义和实际运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过程和理论”,使学生对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课本,通过具体的实例模拟推导,并进行模式练习,不断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把握,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三、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幽默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用艺术性、幽默性的语言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对教师一般性的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的语言风格直接决定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以及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度。幽默风趣的老师往往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将知识点尽可能地编入分数应用题,既实现了知识的讲授,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数学教学模式,增强数学教学的艺术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1.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过去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复习旧知”,现在大多被“创设情境”所取代。学生的确能被这种情境吸。但现实的课堂教学,常会出现一些牵强附会、情境过长的情况。
案例1:一位老师在教《用替换的策略解决》时,先用5分钟时间播放了《曹冲称象》这个动画片的片断,然后又用了2分钟时间分析才引出“替换”这个概念。这种导入并没有错,但用了7分钟时间才逐渐进入到“正题”,是不是有点太浪费时间了?其实对于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熟知了这个故事,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引出“替换”这个概念。把放动画片的5分钟节约下来,放在本课的重、难点上,那该有多好呀!
案例2:一位老师上《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明家窗户上的玻璃打碎了,必须尽快的配上,小明应该去配多大面积的玻璃呢?从而引出学习求长方形的面积。
可我们联系实际想一想,去配玻璃时,是根据面积去配的吗?不是,应根据长与宽的长度去配,这样的情境创设显然是违背了科学性,如果为了创设情境而生硬地去编一个情境,这样的情境不要也罢。
2. 科学重组或改编教材 在平时上课中,特别是在练习课、复习课中,常常存在就题讲题的情况,对每一道题目平均用力,使课堂没有了重点,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了动力。
如在六年级上册教材“实践也探索”单元中,一般只安排了几道题目,如果老师一味的就题讲题,20分钟用不了就讲完了,剩下的时间做什么呢?
教材是我们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我们要合理的重组或改编,为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时,是这样设计的:大杯容量为240毫升,小杯容量80毫升,我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1)小杯容量是大杯的 13;(2)小杯比大杯少160毫升;
(3)小杯和大杯共320毫升。
然后,分别引用这三个条件变成三道新的题目进行教学,这样也为练一练的解决埋下了伏笔,教学效果非常好。
3.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练习是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数学课中要通过一定量的有价值的练习才能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凸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1 注重习题的开放性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一些课堂中,常出现学生先模仿――做――再模仿――再做的过程,学生处于一种机械的练习,缺少思维难度,缺乏主动性,背离了数学的本质,而开放性练习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时,发现教材的编排比较简单,学生学习缺乏一定地挑战性,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案时,加入了一些开放题与综合题。如:小红和小明做手工。小红说:“我用这张纸的37 做红花。”小明说:“我用这张纸的 37 叠纸船。”(1)这张纸用完了吗?为什么?(2)如果军军还想用这张纸的 27 做纸飞机,可能吗?你给它提个建议好吗?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枯燥无味、机械地练习,使他们乐于思考,愿意去做。
再如:教学《确定位置》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观察键盘数字键区的“5”,让学生说一说“5”上凸起标记的作用。然后大家在脑中记住1―9的位置,然后把睛眼闭起来默想一下。最后让他们想一想,“2”在“5”的什么方向?“3”、“4”、“9”呢?在这里利用键盘复习方向知识,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运用键盘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3.2 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设计中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
如我在《分数的意义》中是这样设计的:
①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分数;
②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③猜一猜一共有几支铅笔?
课件出示:一支铅笔占这堆铅笔的 16 。(图画中只出现一支铅笔)
二支铅笔占这堆铅笔的 16 。(图画中只出现二支铅笔)
④五(3)班有学生63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30人,男生约占全班人数的( )。
【关键词】数学解题过程 激发 创新思维
敏捷性、灵动性以及创造性是人类创新思维的三个最主要的表现特征。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数学解题过程的本质体现。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因此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便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理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必须给予小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后,能够充分地了解到更具有实质性效果的数学解题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在运用科学有效的解题方法及时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体会到活跃的创新思维能给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1.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数学是我们进入学校后一门必修的重要课程,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涉及到很多原因,但主要原因大致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否良好或者完善;另一方面是小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否良好。目前,大部分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有些小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都很强,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只要教师稍微指导就可以很快掌握其中的解题方法;另外有些小学生则表现为不但在课堂上无法掌握基础知识,在自我独立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极为吃力,他们没有形成很好的创新思维,因此导致在数学解题过程中遇到种种瓶颈。面对小学生这两方面的差异,深刻地说明了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创新思维的特征
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学创新思维与知识、技能相融合;二是判断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创新思维能力;三是创新思维能够体现出综合素质水平。
2.1数学创新思维与知识、技能相融合
数学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与知识、技能相融合。教师在解题过程中不但需要给小学生传授好的解题方法,还需要充分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会有一些知识点是难懂、难以理解的,就算小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对知识点本身认识上也会存在明显的缺陷。
2.2判断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教师需要充分掌握数学领域里各类型的知识点,根据一些重、难点知识向小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进行判断,以此激发小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
2.3创新思维能够体现出综合素质水平
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小学生通过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自己完全理解并掌握后会归纳、总结并反思,进一步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此扩展自己的视野。鉴于此,创新思维能够体现出综合素质水平。
3.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常听人说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进一步地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者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求解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制定教学目标,进而充分掌握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创设情境法与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彻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为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下了良好的铺垫。
3.2对数学问题进行优化和精心设计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他们擅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并对此抱着健康积极的心态。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疑问,则能很好地让小学生产生创新思维。另外,通过提出疑问也能够明确小学生学习的目标,小学生会根据疑问逐渐在创新思维的形成中把问题一一解决。这样在无形之中激发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在数学问题设计方面,教师应该对数学问题进行优化和精心设计,这样可以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出良好的思维想象能力。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第二课时"求三角形的面积"中,我们知道上一课时学了"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平行四边形=底(a)×高(h)。而三角形的面积求解公式为:S三角形=1/2底(a)×高(h)。于是,在解题的时候,通过分别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求解,从而引发学生对两个图形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的思考。
在教学案例中,这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让小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并理解透彻这一知识点便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主要目标。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会通过自我思维的独立性思考,从而把这一重、难点问题彻底解决。
3.3注重沟通交流环节
"良师益友"在一定程度上告诫我们,教师与学生不应该仅仅只是师生关系,还可以是朋友关系。所以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主动地跟小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与交流,全面性地了解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存在疑问的知识点教师理应积极地帮助小学生解答。帮助小学生解答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从而让小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解题方法。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数除法"一课中,很多小学生学得很模糊,教师首先应该通过分析"分数与除法"两者的内联系,指出除法与分数各自的基本性质等。在沟通交流后,结合有效的解题方法,让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完善的、系统化的解题思路,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思维。
4.结语
本课题介绍了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进而分析了创新思维的特征,其主要特征有:创新思维与知识、技能相结合;判断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够体现出综合素质水平。最后,就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其主要策略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学问题进行优化和精心设计和注重沟通交流环节。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刻探讨与研究,充分认识到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平.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J].考试周刊,2011,09(75):11-19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境:有时刚刚导入新课,学生就喊“我早就知道了”;有时老师的话刚开了头,学生就把后面的内容讲了出来;有时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学生却提不起劲;有时满以为学生都会了,可是学生的作业却又错误百出;有时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
【点滴思考】
教学的起点是什么?终点又是什么?古人云:“圣人施教,各因其材”“以其知之,喻其不知”。可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有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使教学以教其不知、释其所疑、长其心智为目的和归宿,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实践探索】
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一下子很难做出准确的把握。不同学生对不同生活事件的感受、理解、深入程度都不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起点也不同;即使同一个学校同一年级,不同的任教老师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同一知识时认知起点上的差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有心人——课前调查,了解学习起点
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和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情况怎么样?哪些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老师点拨和引导?进行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在教学百分数一课前,为了解没有学习百分数以前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百分数的情况,我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
1.你知道百分数吗?
2.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百分数?
3.你能提供生活中使用百分数的例子吗?
学生基本上对百分数有所了解,只是程度不同。所以在设计教案的时候,不能被教材束缚手脚,而应让知识进入学生的活动与经验中,依赖于学生对新学习知识的认知交流,让学生大胆交流,在交流中形成系统的理解。
在调查中我们还应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明确的认识:有些是可以直接拿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人民币、时间等内容时,学生便有不少生活经验可以直接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挖掘和利用。有些从表面上看,似乎不能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构成什么直接联系,但却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汉字的结构变化作比喻引入“倒数”。只有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教学活动。
二、当好用心人——课堂观察,发现学习起点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初,教师可能先选取一个点切入教学教程,但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就会出现课堂教学的“新起点”,从而使实际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那就造成教师无法照搬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无法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此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想法,及时抓住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变化状况,发现新的学习起点,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例2时安排学生先行探究:
1.画图表示出题意。
(交流中,要关注学生如何把握画图的简洁性与表达题意的完整性)
2.题目一下子要求两个未知量,怎么列方程?试试看。
(这个是新知转为旧知的转化点,及时抓住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变化状况,以调整后面的教学重点)
3.方程的检验中有几个关注点?
(这里方程的检验既要关注是否有3倍关系,也要关注是否合计290公顷)
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状况展现出来,让他们面对新知识时,自己能主动去回忆、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新知产生探究的需求。同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来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选取教学环节,把握学习起点,及时调控课堂教学,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顺序。
三、成为尽心人——课后反思,提升学习起点
数学知识具有内在连续性的特点,往往上一课的学习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从学生错误的信息中把握学生后续学习的起点。一年级的学生经常有这种现象出现:作业如果是老师读了题的正确率就高。教师起初以为是学生不认得字,后来字认多了,还是这样。通过分析最后发现原来是学生对信息输入和关键信息的提取存在问题,找到了原因就能对症下药。因此,教师要做个尽心人,从平常的作业批改中及时搜集作业中透露出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