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23: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人为地割裂了城与乡的有机联系,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诸多社会矛盾,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明确提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深入分析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清晰勾勒了农村改革发展的路径,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做了实实在在的战略安排
一、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从各地区实际出发创造出最佳模式
中国的发展来自实践,来自基层。城乡一体化道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是从本地实际出发,遵循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产物。全国广大农村在经济发展程度上不尽同步,在区位优势上各具特色,在所处地理位置上各有特点,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也大不一样,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思路和对策,决不能搞“一刀切”,要鼓励各农村地区,从本地实际出发,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各地区在具体实践中,本着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稳妥推进,赢得了基层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不断解放思想破解“三农”难题
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我国农业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初步实践都充分印证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有“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民看农民”的新思维,努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从单一到复合的转变。
一方面是“人要拉出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另一方面是“钱要投进去” ,既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扶持,也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还要合理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提高农村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党的十突出强调:“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重视和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不仅制约着基层政府的施政能力,而且影响着统筹城乡的实际效果。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膨胀县域经济规模,才能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否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很多贫困县能够从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中走出来,而跃居中国百强县之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支撑,带动了农村经济繁荣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比较好地促进了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县域经济越发展,区域经济实力越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底气越足,成效也就越好。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在政策创新、体制和机制改革上下功夫
城乡二元结构是被“城乡分割、一国两制”逐步固化的体制和制度安排的结果。虽然这种体制和制度安排在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多次调整,但至今仍未根本消除,导致城乡差距长期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增长滞后等问题,成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型难以治疗的顽疾。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依靠结构性改革,通过政策创新、体制改革、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保证城乡一体化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首先,推进城乡一体化要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重心。农村目前最重要的生产资源仍然是土地资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核心在于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要在确保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加快健全农村集体建设土地流转市场。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的流转模式。
其次,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基础。城乡一体化最核心的目标,在于最终消除长期的制度基础。加快社会事业在城镇的完善和向农村的延伸,尽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国民教育服务制度、城乡统一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一的住房保障制度,城乡统一的公共交通服务制度等等,最大限度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别,使城乡居民公平分享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加快政府转型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需要多方面的政策、体制和制度条件。创造这些条件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因此,各级政府应该通过自身改革和建设,为城乡一体化营造 逐步完善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政府必须通过自身改革,
关键词:周村区;城乡一体化;实践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省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区(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点,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突破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百年商埠之称的周村区在这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近年来,周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谱写了一曲城乡共荣的新篇章。
一、规划先导——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区域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具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周村区积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周村区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前提。为此他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区域全覆盖,城乡一体、科学构建城镇框架。按照“融合中心、一主两翼、三级联动、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将全区统一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2个中心村和29个居民点,构筑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融合中心,是指主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东新、西古、南商、北工“的总体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全面融合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产业支撑推动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服务功能。
以“两区三村”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建设.把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相结合,全区统一部署,加强规划引导,全面整体推进。计划3年时间,投资20.36亿元,完成全区2个棚户区、6个老旧工矿居住区、9个城中村和12个城郊村改造任务。目前“两区三村”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开工建设5个项目,完成拆迁面积72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9万平方米。预计到2012年年底,全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38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将得到切实改善。周村区已被表彰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先导,是前提。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特别是要先构建起适合本地的城镇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搞好其他方面的衔接规划,才能增强规划的统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四两拨千斤”——“两区三基地”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架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
产业聚集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周村区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以“传承商埠文化、激活商埠经济、打造幸福周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总的指导思想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以往城乡行政界限和政策“垄沟”,勾画出了“两区两带两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成略,以“两区三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个“四两”,巧拨城乡一体化这个“千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两区三基地”的构思主旨。周村区的“两区三基地”就是为了突破以往城乡分割的行政界限政策“鸿沟”,把过去以镇和办事处为“点”零散布局的相关联产业,统筹规划成片状和带状的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城乡、高效配置、集约发展。
“两区三基地”的实施。“两区”即西部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唱好“双城戏”,深入推进以周村古商城为核心的西部老城区优化提升,改善周村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充分发挥孝妇河滨河区域优势,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区规划扩建。“三基地”即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现代物流基地、王村高档耐材基地,突出抓好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发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实现大增值;目前,309国道串接起的物流产业带上已崛起了全国最大工业用不锈钢市场,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商品交易市场、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机床销售维修服务中心、辐射华北地区的中国周村轻纺科技城等一大批市场,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高档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两基地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垄断了周村企业的半壁江山,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耐火材料的主要基地和重要的精密机床制造基地。在“两区三基地”的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周村区还注重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优一壮二活三”方略。进一步调优调精农业、调高调强工业、调大调活服务业,推动产业加速向“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培植壮大丝绸纺织、机电设备、轻钢结构、精细化工、耐火材料、沙发家具6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周村老工业区实现新的转型发展。着力构建以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基本框架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是动力和支撑。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各自为战布局产业的做法,要立足城乡一体化全局,整合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优化产业布局,突破瓶颈制约,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新的发展空间。
三、均衡“社会事业”——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在农村,几年来,周村区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注重从农民最急需、受益面最广、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人手,推动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向农村配置,收到了明显成效。
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周村区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助贫困户倾斜。近三年累计完成投资达4.2亿元,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周村区通过深入实施“服务为农、产业兴农、项目强农”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改善。
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方面一是加快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了干支相连、区域协调、镇镇通达、顺畅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二是按照“同源同网同质”的原则,建立城乡供水体制。三是加快完善城乡农用设施体系。公共服务方面,一是着力推动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调整优化城乡教育布局,率先在全市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二是着力推动城乡卫生均等化。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全区90处中心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全部完成规范化升级改造。三是着力推动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全区所有镇、街道都建立了综合文化站,50%以上的村居都建起了文化大院或文化中心,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依托和载体,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重点难点。只有借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均衡城乡事业,进一步改善民生,才能回归到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四、不忘农本——突出“山、水、园、林”特色加快发展都市农业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近几年来,周村区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实现都市农业新突破”的要求,突出“山、水、园、林”特色,走出了一条从单一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步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规划,着力搭建都市农业发展平台。周村区充分发挥毗邻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突出“山、水、园、林”特色,注重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土地利用、城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相结合,制定完善了周村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意见和规划,把发展生态观光都市农业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人点,确立到2012年基本完成由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着力发展张周路园林文化服务带、孝妇河生态景观带、凤凰山休闲观光区等大重点区域,作为发展平台。并在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提供切实的发展保障。
都市农业初见成效。积极打造“生态、休闲”都市农业品牌,重点抓好了张周路苗木花卉基地和风凰山、葫芦山生态休闲农业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第十二期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确立了发展重点的基础上,近几年,周村区以都市文化为主线,重点规划了凤凰山、葫芦山,孝妇河生态观光带、张周路花卉苗木产业带等为重点的城郊乡生态观光农业区。预计到2013年,就能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效益突出、城乡互融的休闲产业格局,达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的目标,实现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景观、生态建设的新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不忘农本,立足各自资源优势,转方式、调结构,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让农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新成果,这样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加快 城乡一体化 助推 经济发展
1.吉林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问题分析
目前,吉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合力已经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速率不断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效初步显现。但由于历史基础、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与农村还处于相对薄弱环节,制约农村发展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从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长情况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民纯收入;城乡基础设施与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小城镇与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制约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较大。尽管这些年在改善民生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所办的实事前所未有,但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显得滞后;公民综合素质差距较大。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比重还比较低,在知识水平、基本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非农产业的岗位要求。
2.吉林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应加强的重点领域
当前,吉林省经济形势是历史上最好时期,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机遇期,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是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壁垒,在政策与体制、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市场体系和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
2.1深化改革,促进城乡政策和体制的一体化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加快推进城乡公共财政和金融体系建设的一体化;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民进城落户创造条件,统一义务教育制度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劳动就业制度和发展条件的一体化;统一规划,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统筹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制度建设的一体化。
2.2以发展为动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的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建设关键在发展,根本在产业,要把加快城乡产业聚集作为工作重点,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重要物质支撑。一方面要突出大城市的带动作用。根据实际,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把投资拉动作为城市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措施,加强项目谋划工作,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重要民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力求大城镇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要素集约利用上有新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设施化、集约化和市场化进程,努力打造由现代种养业、现代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通过推进农村新型工业来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实现城乡产业的互补、资源共享,以城带乡、以乡促城。
2.3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市场建设一体化 目前农村商业流通设施缺乏;农村资本市场建设严重滞后,金融服务严重缺失;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流转不规范、服务不到位;服务市场无序,服务质量比较低;农村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都存在交易成本高、效益低。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现代流通网络。在此基础上,应着力培育城乡统一要素市场。根据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在城乡之间采取统一的经济社会政策,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引导城市要素资源“下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2.4统筹城乡资源,实现城乡生产力布局一体化 按照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突出空间资源一体化配置,加强行政区和经济区之间的衔接协调,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依据经济和环境特征,应适度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整合密度过大、规模过小的小城镇空间,建立具有规模效应的小城镇群组空间结构,完善城镇体系结构。当前,尤其要抓好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的区域城镇、集镇体系规划与建设。在农业产业布局上,全省各地应充分依据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确定主攻方向组织生产与加工,使优势资源不断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不断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区域化与专业化的产业系列,从根本上转变散而杂、产业趋同造成的资源浪费局面。在工业产业布局上,应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先导,依据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统筹考虑城乡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引导适宜的工业企业向县域经济开发区转移,实现各园区的错位发展,使区域性优势产业和资源向优势地区集聚;同时,有效引导乡镇企业集群发展,拉动农村的小城镇建设,由此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2.5坚持创新,推进城乡文化建设的一体化 加大对村镇一级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积极实施“阳光工程”, 大力发展以“绿色证书”和“蓝色证书”为载体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用先进的精神文化产品来丰富和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城乡文化娱乐一体化。探索城区文化设施与农村连锁运行、管理、使用的新路子,把社区文化延伸至农村,多渠道、多形式拓展文化的广度、深度。文化宣传部门应当组织城市文化组织、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与村镇结对子,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实现城乡文化联动;推进城乡信息共享进程。目前,城乡信息共享程度低,城乡信息资源分配失衡,信息资源的不对称加大了城乡间的差距和对立。因此,必须把信息共享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事业,应得到制度保障。信息共享应首先保证渠道畅通,全时空多渠道传递信息。
3.加快吉林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保障措施
搞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加快实施城乡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在财政政策上、产业政策上和在体制改革上实现城乡统筹。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应强化和落实以下具体措施:
3.1全力推进体制创新 按照着眼长远、逐步完善、健全机制的原则,以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体制与机制的保障、财政支持和发展动力。
3.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应紧紧抓住中央大幅增加投入的有利时机,以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耕地保护、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态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紧紧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尽快形成龙头企业集群、生产基地配套、利益连接紧密、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3.4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努力打破城乡壁垒,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拓展农民进城务工的渠道,建立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解决农民工进城居住、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问题。
3.5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应突出重点,切实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切实抓好农民最急需的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力供应、清洁能源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6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应引导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把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信用合作。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担保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绍兴县辖区面积117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1万,常住人口53万。绍兴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也是闻名中外的纺织之乡,化纤原料、面料和出口额均占全国的1/10,印染能力占了全国的28%,中国轻纺城市场号称亚洲第一纺织品专业市场,“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就在这里。纺织产业有力地支撑了绍兴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去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41.4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0105美元;财政总收入67.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7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4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71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全国经济强县,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精神,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我们一直在探索与实践的重大课题。
(二)
1 编制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城乡一体化,需要有一体化的城乡规划体系。一个好的规划体系,是城乡一体化的美好蓝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依据和工作方向。一个好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相衔接,突破区域空间,整合区域资源,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我们研究确立了“一主三副两片一百个农村新社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一主”就是把县城柯桥建设成为能够充分体现地方产业特色的轻纺之城,充分展示江南水乡风采的水上之城,充分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林中之城,充分传承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之城。
“三副”是指把经济发达、区位良好、带动面广的几个大镇作为三个副城来进行规划建设。
“两片”是指福全城镇组群和陶堰城镇组群。
“一百个农村新社区”是指通过规划,逐步使分散居住的农民向中心村集聚,逐步使中心村成为新型的农村中心社区。
这样一个梯度推进的四级城市化规划体系,覆盖了整个县域,实现了城乡规划的无缝对接。
2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资源要素的集聚集约。为此,我们在确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的同时,狠抓了以新县城、新型城镇、农村新社区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田向大户集中,不断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一是合力推进新县城建设。按照“国际纺织之都、现代商贸之城”的定位,围绕建设“轻纺之城、水上之城、林中之城、人文之城”的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市人居、休闲、教育、医疗等功能,加快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促进了城市人气的集聚。树立“柯桥县城就是中国轻纺城,中国轻纺城就是柯桥县城”的理念。把中国轻纺城的提升发展工作放到立业之本、立城之本、立县之本来抓,坚持市场与产业联动、市场与城市联动,加快改造提升,推进二次创业,基本形成了南部老市场区、北部新市场区、中部国际贸易区和西部钱清轻纺原料市场等四大区块联动并进、错位发展的新格局,2007年完成市场建设总投资23.8亿元,中国轻纺城市场总建筑面积达到208万平方米,全年成交572亿元。按照城市建设与商贸繁荣互动并进的思路,大力推进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网络经济等新型城市经济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2007年城区总投资70亿元的23个重点商贸项目启动建设,新建成现代商务大厦7幢,落实土地在建、待建50幢。呈现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的态势。
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建设。树立“新型城镇就是小城市”的新理念,制订出台深化完善新型城镇扩权若干意见,通过县对镇的充分授权,进一步强化了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围绕建设“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社会和谐发展示范区”的新型城镇目标,扎实推进环杭州湾现代工业中心和环杭州、绍兴市区两大城镇经济增长带建设,三大副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两个城镇群也按照新型城镇的目标,因地制宜,得到了较快发展。
三是整体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树立“农村新社区就是小集镇”的新理念,围绕“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和管理服务城镇化”的目标,依法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推行农业的区域化、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由绝对分散向相对集中转变。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好、快、稳、省地推进拆迁工作,2007年依法平稳完成拆迁126.60万平方米,稳步推进农民公寓和外来人员公寓建设,目前23个村15.95万平方米的农民公寓已基本建成,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深入开展“争创和谐社区、建设幸福家园”活动,深化平安型、生态型、文明型等新社区创建活动,农村发展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3 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环境设施。城市化的环境设施,内容很多,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
在交通方面,我们致力于内连外接。在做好机场快速公路、地铁轨道交通、铁路沪杭甬客运专线、杭甬运河水运工程等规划衔接和配套建设工作,加快接轨杭州和绍兴市区,更好融入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的同时,加快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农村特别是山区为重点的道路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优化城区公交、快速公交和镇村两级公交,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从而大大地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较好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在生态方面,我们牢固确立生态文明理念,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载体,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坚持正本清源,堵疏结合。综合治理,扎实推进以改善水质为核心,清水、护水、利水、用水、管水的新时期治水工程。深入开展以提升空气质量为标准的“蓝天行动”。继续加强以护绿、添绿、复绿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生态建设,提升城市绿化质量和品位,深化绿色生态村和重点生态保护功能区创建工作,加快建设沿路沿河的绿色通道。呈现出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乡村美景。
在水务方面,我们投放26亿元资金,建起了300公里长的排污主管线和10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实现了90%的工业污水和65%的城区生活污水集中排放处理。目前,投资8亿元的污水处理新三期钱塘江工程正在规划建设当中。与此同时,还投资近12亿元,建立起了全县性的大型水厂和400多公里的供水主管线。使全县90%的群众用上了统一标准的自来水,其余的山区
群众也实现了镇级水厂的统一供水。
4 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事业。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组织实施“六个所有”民生计划,计划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全县人民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难有所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普通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其‘中2008年财政安排了15.75亿元资金,使这项工作有了实质性的启动。
在学有所教方面,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教育设施建设,加大以教育网点为重点的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努力让所有适龄孩子都能接受15年的优质普及教育。
在劳有所得方面,我们扎实开展了“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共建共享”系列活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并积极实施“零就业家庭”援助计划,大力发展现代家庭工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扎实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努力让所有有劳动力的家庭都能创业就业。
在病有所医方面,我们积极发挥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卫生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和科教强院工程,优化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努力让所有群众都能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在老有所养方面,我们注重养老保险与生活补助相结合,按照低标准、全覆盖、重衔接、可持续的原则,在继续实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抓好农村其他老年居民的生活保障工作,努力让所有老年居民都能享受基本生活保障。
在住有所居方面,我们致力于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受益面,深化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和农村住房解困、危房改造工作,加强人才住房建设,鼓励外来人员公寓建设,推进城区老旧住宅小区的综合改造,努力让所有住房困难家庭都能改善居住条件。
在难有所助方面,我们全面深化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倡导开展结对帮扶。切实加强低保动态管理,完善对孤儿等特殊对象的救助办法,认真落实优抚政策,进一步健全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各项制度相衔接相配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努力让所有困难群众都能及时得到相应的社会救助。
(三)
几年来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
――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城市。城市是县城的核心,是整个县域的发展极。现代经济,是城市的经济;现代文明,是城市的文明;现代生活,是城市的生活。建设一座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个性鲜明的城市,是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首要环节。只有首先把城市建好了,才能“反哺”农村,以城带乡,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建设 改革创新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国家规划中的重点以及热点,具体是指将城市发展和乡镇发展结合起来,由城市发展带动乡镇发展。城乡结合发展具有地域性、模糊性及不确定性,根据城乡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及规划。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各个城乡的共同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平衡发展。下面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然后重点探讨如何创新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
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这个项目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规划对象既有共同的特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两者之间的共性占有重要的位置。规划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而且城乡结合发展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的,首先要对规划的范围进行确定,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区、乡镇等区域进行不同的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局域规划的一部分。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水平低下具体表现在低于工业化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尽管我国经济已发展到以共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还需要进步一提高。据相关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滞后于10个以上的百分点。此外,我国的人均GDP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差较大距离,城市化率仅仅为45.36%,美国、日本及韩国的人均GDP水平均在65%以上,从该角度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还是处于低水平阶段。
2.农业基础较薄弱。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步伐较慢,可能由于我国在过去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城镇化水平发展较慢,并且受到的挫折较多。加上农村条件较落后,一些先进的信心技术无法进入到农村中。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通信、交通及水利条件相当差,甚至还有部分城市存在饮水困难现象,更别提发展农村经济。因此,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建设。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我国城市分布特点为东边较紧密,而西部较稀疏,且越往西经济水平越低。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低下,经营规模较小,加上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据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东部城镇化水平明显高出西部水平的15个百分点。此外,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历史、地理及文化、教育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以建设完整的社会保障系统,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二、我国城乡一体化改革措施
1.创新社会保障体系。所谓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劳动就业及保障两大部分。首先,对于城乡劳动就业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建立有序流动的就业机制,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消除对外来劳动力或者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实现公平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的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多方面培训,提高知识水平;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市自主创业,政府允许农民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为其自主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健全城乡保障体系,尤其是扩大失业、养老及医疗等基本服务,提高城市最低生活标准,加大政府救助力度,并有针对性的做好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工作,为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创新城镇土地利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是其重点内容,且切实保障国家土地制度的前提之下,完善土地利用机制。不断推进土地利用及其管理,建立相应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及土地收益等管理办法,利用市场化方法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促进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变。此外,还可创新城镇土地利用制度,建立相应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自愿有偿原则之下,充分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的调配,其土地利用应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最终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
3.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健全及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实践中得出:若城乡公共服务呈现不平等性,将会加大城乡差距,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对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共享的基本医疗机制,加大投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的基础之上,注重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建立,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此外,对城乡文化体育发展机制进行创新,健全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体育事业。高度重视城乡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及公益性文化设施等,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农村服务功能。
4.改革城乡交通及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应着重抓好统筹城乡的交通网络建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坚持量力而行及适度超前的原则,实现以城市为核心,向下延伸的交通体系,对交通客运资源进行整合,由城市向农村等延伸公交线路等,形成便捷及安全的交通体系。此外,还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平台,特别是供水、供电及供气等方面,实现城乡对接及共享等,提供农村经济水平,减小城乡差距。
三、结束语
城乡一体化建设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也是推进我国改革发展的根本措施,缩小与国外差距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从社会保障体系、土地利用机制、公共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几方面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改革创新,旨在提高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全明.城乡一体化改革与建设的实践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19-122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乡一体化;现状;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乡一体化有两层不同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在城市和农村行政区域范围内,要求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利用城市先进的生产力带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层含义是指城市和农村的对立消失,城市和农村结为一体,城市边缘区消失,城市和农村的差别仅在于主体产业和景观上的差别。总而言之,城乡一体化是协调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在政策、经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平等的待遇。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一定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农”问题,但是城乡矛盾和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村和城市的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甚远,根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呈扩大趋势。在城乡规划一体化中由于忽略乡镇同步推进,而只重视城市产业调整、改善投资环境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使城乡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同时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相对于城市人来来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家庭收入的大部分支出用于基本生活必需品,生活水平较为低下。
2、资源配置不公平,城乡之间社会发展水平相差甚远
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农村在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水电、交通、通信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服务,和城市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市的教育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几乎全部来自于国家,而国家对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医疗等公共事业的投入相较而言少之又少,同时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极为不健全。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良好的社会资源均向城市聚集,这是资源配置不公平的表现,会不断地拉大城乡之间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
3、城乡规划布局不合理,整体协调性不足
因受短期利益驱使,在城乡规划中制定的发展计划不够长远。布局空间不够集中,中心区域功能不强,工业空间、产业及人口等集聚度不高等现象广泛存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涉及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同时还要将各方面进行有机组合以促进其协调发展,各行业、部门、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在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上还都存在较大差距。
4、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性也不高
城乡规划过程中上至城区、下至乡村之间还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而形成自我封闭的区域单元,尽可能实现自我发展与完善。对于规划布局不够集中的产业与人口很难形成集聚与优化组合,还不利于扩大经营规模,成为制约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5、城乡管理体制不健全
除上述几方面情况外,城乡管理体制上还存在劳动力就业、土地开发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医教卫生及环境等方面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二、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对策
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失衡现象,要尽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这个主要矛盾。在依靠中央向“三农”倾斜政策的同时,还要靠城乡直接互动,从战略上逐步实现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在实现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现行城乡分割的体制是一个最大障碍。因此要从体制上将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打破,构建城乡统筹的新型管理体制。
1、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体制
将目前城乡规划分立的局面统筹为城乡统一规划,结合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道路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统一进行规划布局,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构建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
将政府有关部门对城市或城乡分割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统一向农村进行延伸进行管理,以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制
城乡劳动力就业制度要逐步改革深化,采取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公平统一,针对农民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歧视性政策以及乱收费要尽快进行清理解决,为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保障,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民就业的服务体系要逐步健全,构建适合农民就业实际的社保体系,提高对农民就业应享有合法权益的必要保护。
4、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
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途径。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关系到农村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性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1)要加快农村的交通设施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公路交通体系,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从而打破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练习。
(2)加快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更新。
(3)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实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加快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4)推进水利体制改革,构建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结合供水、防洪实际需要,建设城乡统筹的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以江河防洪、微水节灌工程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为重点。
(5)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升级,构建城乡一体的电网输送体系。最终形成城乡基础设施一体的管理体制,使城乡实现统筹发展。
5、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不断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村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网中使农村人口无后顾之忧,从而拉动农村消费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不完善,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从而落入一个贫困的陷阱,不同于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由个人、单位和国家三方共同承担,社会保障的风险几乎全部转移到社会上,而农村人口的保障完全依赖于个人。这样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有缺失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人口的转移,阻碍农业的发展,阻碍城市一体化的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加快产业布局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相关制度的改革。在城乡一体化规划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尽管不少,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城乡规划进程中,要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为重点,实现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为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努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志在必行的大工程,必须从制度改革方面着手,在全国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实施改革,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张琳琳.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分析[J].世纪桥,2010,(10).
[2]尹成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一体化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
[3]朱恒.我国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05).
[4]冯常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11,(02).
一、敦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敦煌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敦煌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敦煌市现有人口18.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07万人,农村人口7.32万人,城镇化水平60.21%。
2.城镇规划不断完善,发展措施得到保障
近年来,敦煌市实施了临街建筑物立面改造、夜景灯光设置等城市景观工程,完成了党河风情线一期、敦煌风情城和商业步行街等城市建设项目,城市形象品位不断提升。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步伐,扎实开展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实施农村水利建设、道路硬化、环境整治、安全饮水和康居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3.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敦煌市作为甘肃西部最早开放的旅游城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农村乡镇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较为接近,农村主导产业已具规模,特色产业凸显优势,初步形成了高效棉花、特色林果、优质瓜菜、设施养殖四大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特色化和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通过实施节水示范、生态治理、村容整治、小康住宅建设等工程,农村环境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敦煌市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沙州镇、七里镇、肃州镇和莫高镇为骨干,以其他乡镇为支撑的城镇网络体系,城镇规模迅速扩大,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吸纳力和承载力不断提高。同时,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已经投资效益农业,农村居民进城兴家立业、工农互补,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逐渐形成。
4.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户籍管理,大大提高了人口管理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比例有所上升。城镇企业职工和就业的居民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主要在企事业单位实施。
二 、敦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农村建设不平衡
一是认识上的不平衡。近年来,敦煌市在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发展机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和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偏向尚未根本扭转;二是资源配置不平衡。城乡要素资源配置尚不合理, “二元”体制影响农村各要素市场发育的层次矛盾还未真正破解; 三是发展不平衡,农民市民化滞后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导致新农村建设不平衡 。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反哺农业作用不强
敦煌市农业除棉花之外,葡萄、瓜菜、林果、畜禽等产业发展较慢、规模不大、总量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产业化程度不高,严重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敦煌市以矿产开采加工、能源开发等为主的工业经济,对农业的反哺作用不强。
3.农民持续增收任务艰巨,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拉大
敦煌市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次之,二三产业辅之,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缓慢,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4.农村社会保障力度不够,农民真正走出土地的信心不高
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还不能与城市水平相比,农民因病返贫、因残致贫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还没有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就业等后续保障机制和农民进城从业的激励机制。
三、敦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抉择
1.创新体制机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形成城乡一体化合力机制的运作思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以“工业进园区、农业进基地、农民进新村”的推进路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发展城镇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民生活市民化”的合力机制和制度安排。这种城乡一体化的合力机制和制度安排,要靠城市拉力和农村动力的良性互动和有机集成。在强化新型城市化和着力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的同时,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力和拉力,在城市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中坚持既扩大规模、增强功能,又培育特色、彰显气质,塑造城市之形,铸就城市之魂,使敦煌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宜游宜业宜居城市。
2.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为重点,努力推进 “五个一体化”
发展规划一体化。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规划、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加快编制镇、村居民住宅小区规划,实现农村居民连片居住,逐步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基础设施一体化。按照城市标准,遵循农村特点改造农村,加强镇区、中心村建设,全面推进供排水、供热、供气、电力、交通、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居民住房改造、村容环境整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和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
产业布局一体化。积极引导工业、文化、旅游、葡萄酒等产业与农村资源相结合,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完成各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实施城乡医疗、社保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城乡社会救助标准。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廉租住房建设,改善城乡中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条件。加快推进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公共服务同城化,实现流动人口与市民同等化待遇。
社会管理一体化。深化一元化户籍制度配套改革,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建设敦煌市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
3.以农业全程产业化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
农业的全程产业化强调的是:产业化不仅仅要贯穿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中,而且要在延长和粗壮农业加工链条上产业化,在链接二、三产业上产业化,在链接市场上产业化,使农产品经过有机化生产、绿色化加工、物流化营销、放心化消费,实现农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互换,完成从产品到货币的惊险跳跃,从而最终使农民增收。农业的全程产业化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农业的增产,而是农民的增收。
因此,我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不仅要注重农业在生产领域中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体系;而且,应该在流通领域形成农副产品的现代物流体系, 使农村千家万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集成物流和商流,渗透到国内外的大市场;在加工领域形成农副产品的新型加工业体系,以使农业生产链条延伸到二、三产业;在农业服务领域形成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 为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服务,尤其是在优良品种引进、 培育和“绿色农产品”的开发、 加工等方面,要为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市场提供“子弹”。所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要大力扶持从事农副产品流通、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龙头企业”、“公司 + 农户”以及各种专业化组织和组织模式,从财政支持、税收减免、银行贷款、科技信息、工商办证、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度的扶持和优惠,从而使这些“龙头企业”和各种专业化组织模式扩张壮大,以扬弃传统农业中的“小农细胞”,使传统的“同质化农民”分化为农业经营者和农业技术工人,使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企业替代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单位,使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从而合成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新机制,并与政府的直接支农举措形成共振、协同、呼应和互动。
参考文献
[1]甘肃省统计局《敦煌实施城镇化与城乡建设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分析》.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城乡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l.产业与城市化发展严重失调、空间布局过于分散,城市功能辐射弱;2.政策体制差异太大;3.资金短缺,农村金融服务体制不健全;4.社会阶层结构和城乡人口比例失调;5.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差别太大; 6.农村居民整体综合素质较低;7.生产力水平不高。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根据我区当前的实际,要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应着手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实施我市村镇规划“123”工程。规划是城乡建设的“先行者”,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建设必须要以科学、合理及适度超前的规划为指导,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按照《防城港市村镇规划“123”工程实施方案》(防政办发[2005]83号)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加快实施我区三个建制镇和22个行政村的规划工作(工业区内行政村也要做好搬迁安置)。通过做好村镇规划,指导村镇各项建设,把镇、村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良好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完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新型村镇,以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1.通过市场运作多渠道筹措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到位;2.盘活土地市场,依靠全社会力量,启动建设热潮;3.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4.制订优惠政策,引导政府、社会资金投向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
(三)打破城乡封锁,加强建立城乡平等的制度体系创新。制度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保障,针对我区的现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l.建设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打破城乡分割的现状。要建立包括户籍管理、劳动力市场、资源配量、国民收入分配和金融体制、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国民待遇平等的政策。2.建立城乡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进行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等规划工作,统一进行要素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整治,近期应特别重点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统一管理城乡就业,加速劳动力的流通,为其他要素的流动提供人力保证。3.加大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人口流动的制度保障,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和相关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向劳动、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的流动的自由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4.创新和改革城乡土地管理制度,要积极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制订符合规划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以及农村住宅登记交易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的流转、有偿调剂和有偿退出,制订符合实际的新型土地征用补偿办法。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土地交易市场的培育,引导城市土地集约配置,提高土地开发效益。5.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工业生产和行业管理体系。废除修订传统体制下妨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关制度、法规、条例和政策,使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发展轨道。
(四)依靠科技和技术创新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强优良品种、水产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等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政府要引导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五)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1.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以及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标准和要求,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2.要重视对农村的财政收入,建立新型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以共建共享为重点,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实现城乡文明一体化,让更多农村居民共享城市文明,推进城乡文明互动。3.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培训资源的整合,强化农民工的再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民就业向非农产业转移。4.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5.通过市场运作,加快城中村的改造。首先要制订完善合理的搬迁安置补偿办法,让居民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得到实惠;其次要修编近期建设规划,组织编制城市建设的年度计划,指导城市建设。
一、现状
吴江市位于和江苏省最南端,南连浙江,北接苏州,东临上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2010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25强吴江位列第五名。近年来,吴江市抓住苏州被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契机,在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了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在吴江的实践,确立了工业企业向规划区、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三集中”新目标,探索农村发展融入城市化、就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形态”路径,通过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土地股份合作和专业合作“三大合作”改革,为农民持股离乡离土、进城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加大农村集体资产、农民承包土地和农民住宅“三置换”力度,促进城乡资源一体化整合配置,取得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一是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通过1176平方公里的全域规划,确定松陵、盛泽两个主城区和汾湖、震泽两个副中心建设框架,巩固扩大沿苏、沿沪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及时推出滨湖新城区建设,超前规划太湖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全面推进“乐居吴江”建设。目前全市农村工业企业进园区比例达到77.6%,农业规模经营比例近60%,形成粮油、桑养、林果、畜禽、水产5条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链,初步形成同里科技、平望高效和横扇生态三大农业园区和39个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已建成农民公寓250多平方米,安排近万户农户入住,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率达到41%,农民集居新型社区的步伐明显提速。吴江农行在去年对东太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投放2个亿贷款的基础上,今年又对东太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授信8个亿,目前已投放5亿元;另外还对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园贷款支持1.2亿元。
二是综合配套改革有力推进。完成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237家;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37家,入股土地面积19.14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2家,带动农户3万户。完成乡镇机构、财税体制以及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三是城乡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对68个苏州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级就投入引导资金7000多万元,着力对新农村集中居住点基础设施、农村居民房屋和村庄环境进行改造整治。目前吴江农行已完成吴江市盛泽镇城乡一体化亭心安置小区一期工程8个亿的项目贷款的前期调查、评估和申报工作。
四是农民进城条件日趋成熟。全市31.6万农村劳动力中有24.9万人从事二三产业,占78.8%,农民的工资性、创业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三项占人均纯收入的77%。吴江农行近年来通过发放各类个人贷款,大力发展惠农卡、好时贷、存贷双赢等业务,积极为农民置业、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和融资支持。
五是均等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全市 “十一横十一纵”公路网基本建成,完善提升区域供水工程,加快天然气管道向农村的覆盖延伸,实现重点高中全部城区,义务教育全部进镇(区)就学,外来子女教育统一管理;建成江苏首家县级惠民医院,农村集居点全面建立卫生服务站,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推进数字电视、农村宽带入户,实现“农家书屋”村村全覆盖;高标准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吴江农行已重点支持吴江市经济开发区总公司区域道路项目建设功能提升工程,信贷授信8亿元,目前已投放1.5亿元。
六是富民强村扎实推进。建立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就业管理平台延伸到农村,注重农村劳力就业技能培训,落实农民就业优惠政策、创业贷款担保和财政补贴政策。
二、对策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吴江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日益具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和体制机制上的制约,尤其反映在资金筹措上的“瓶颈”问题日渐突出。城乡一体化需要大量、长期的资金投入,而财政投入非常有限,现行的建设投融资运作平台又相对较少且融资难度较大。因此,作为一家唯一定位在服务“三农”的县域农行,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支持地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神圣职责,这不仅是振兴和繁荣地方经济的需要,也是做优做强做大自身业务、实现各项工作新跨越的需要。
一是未雨绸缪,抢争主动。要密切关注和积极跟进地方城市化发展整体规划布局和节奏,尤其要针对地方城乡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抢先一拍,寻觅商机,拼抢市场,大力发掘和拓展城镇住宅区、商业区、工业集中区、农业生态区、农民集居区的优质客户,提前做好客户细分和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要确立前瞻意识,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超前做好各相关项目的评估、储备和申报工作,抢占业务制高点。
二是抢抓载体,做大市场。吴江市目前已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鲜明特点,但外来人口增多、土地资源紧缺、农户分散居住较为突出,农房闲置不断增多;农业规模经营不够,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此,我们要在农村宅基地置换工作中寻找突破口。目前吴江农行要在完成吴江市盛泽镇城乡一体化亭心安置小区一期工程项目贷款的前期评估、申报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这类融资项目的市场覆盖面,并要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农行的各项综合业务,做长业务链。同时要积极支持地方构建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完善快速交通体系,提升路网密度和深度。积极支持地方加强区域供水建设,提高农村供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积极支持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电网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加快天然气管道铺设,完善燃气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实现网络的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性化。要继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农村加强绿化,注重村庄整治,美化村容村貌;全面推进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系规划实施,营造“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四位一体新格局;着力帮助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健全“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垃圾处理机制。
[提要] 城乡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是破解“三农”难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在城乡科学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真正实现城乡融合。
关键词:陕西;城乡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推进陕西城乡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收录日期:2013年4月8日
一、推进陕西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各级部门不断提升理念,狠抓工作落实,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加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这已成为影响陕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健康发展,影响城乡居民和谐共处,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阻碍因素。因此,就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陕西城乡经济一体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城乡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支撑体系不稳固。经济发展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城乡良性互动的前提是处理好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关系、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农民与工人的关系,使工农、城乡、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从工农业发展看,2012年陕西生产总值达14,451.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70.16亿元,增长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5%;第二产业增加值8,075.42亿元,增长14.9%,占55.9%;第三产业增加值5,005.6亿元,增长11.5%,占34.6%。第三产业对陕西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并且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良性增长。因此,需要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释放其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带动优势。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陕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的发展。但由于缺乏长期投入机制,城乡基础设施还存在着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问题,导致农村多数地区交通、能源、水利、电力、基本农田等基础建设比较滞后。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严重老化,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经营效率低下;交通条件落后,仍有许多行政村和自然村不通公路;不少村民尚未喝上自来水;很多偏远地区的通讯、网络仍不到位;没有建立长效的排污处理措施,环境卫生条件差等。由于基础设施的陈旧和落后,导致农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严重制约了陕西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城市向农村拓展以及资金向农村转移的力度,延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及城乡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制度体系不健全。近年来,虽然政府相继出台了打破城乡壁垒的许多政策措施,但由于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城乡两个市场仍不能有机融合。一是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导致农民丧失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平择业的机会,农民的就业无法走向社会化;二是就业、教育、养老、医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覆盖农村,严重影响了城市生产要素到农村投资创业、经营农业,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三是农村土地制度不健全,土地市场化不充分。没有配套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政策,造成了集体土地管理相当薄弱,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实施。
(四)农村缺乏长期的投入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陕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流向是城市,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再加上农村土地要素、资金要素和人才流向城市,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陕西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90%流向城市;金融对“三农”的服务仍有许多不足,银行支工歧农、重工轻农,农村信用社有职无权,功能缺位,统筹城乡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体系;城乡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紧缺,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影响陕西统筹城乡发展布局和项目建设的最关键因素。
三、推进陕西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一)制定科学的城乡一体化实施保障机制,明确城乡统筹工作推进方向。为加快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乡规划一盘棋,建议以《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为指导,各市、区、县乃至镇结合自身地域及产业特点,在广泛征求各涉农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具体规划,使全省每一处建设用地都有科学明确的规划依据,每一个建设项目都纳入规范细致的规划管理,使城乡规划真正成为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与发展的有力手段,为消除束缚城乡融合的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一要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城市与农村设施衔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电、气、能、路、通讯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尽快实现硬化路面自然村和村内的全覆盖;加快农村垃圾中转站建设,实现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区县处理”的密闭化管理;二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政府要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建设高标准寄宿制学校,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积极倡导城市教师进行支教,改变农村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三要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市、县各级政府要把培训乡村医生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培训计划,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乡村医生必须持证上岗。同时,定期组织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乡村医生到医科类院校或二级、三级医院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缓解农民进城看病难的紧张局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三)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元化。一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如何剔除附加在户籍上的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等不合理制度的约束,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公民社会保险登记制度,使陕西广大农民早日实现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
,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积极创造条件,承担起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建立相应的经费统筹保障机制,打破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在政策、制度上的隔离,让农民自由流动、自主择业,享受与城市职工同等的待遇;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加快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大病或住院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应急性的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并逐步将农民工社会保障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各种风险给农民工带来的危害,更好地促进城乡劳动者早日实现平等就业。二要加大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切实解决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调整商品房供给结构,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比例及土地供应,稳步扩大住房建设规模,积极培育发展县域城镇房地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城镇把有稳定职业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三要针对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村贫困户实施再就业援助活动,提供减、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区就业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安置等手段,促进就业。四要尽快健全教育保障机制,按城乡协调、城乡结合的原则,把农村教育纳入统一的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大系统,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和城镇、农村区域内部的教育资源均等化。
(四)加快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对统筹城乡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持。一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要明确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坚决杜绝以公共利益为由低价侵占农民耕地,充分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基本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抵押、置换等方式,积极稳妥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做到土地流转规范化、制度化和契约化。二要加快财政支农制度创新。扎实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明确划分省、市、县三级财权和事权,尤其要加大对财政困难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各级财政农村小额信贷贴息和风险补偿资金政策,加大对自我供给能力弱、财政运行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提高基本财力保障水平。三要加快农村金融创新。通过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深化改革,逐步建立以贴息、担保、参股和创业投资为主的多渠道、多方式的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鼓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增设分支机构,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办农家店等提供信贷支持,以促进陕西经济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徐辑方,尹作敬.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实证研究与战略对策——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摘要】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使城乡经济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法》的出台旨在运用统筹的思想提高城乡发展水平,规范城乡规划行为,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城乡规划一体化还是存在很多困难,本文将就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对策。
【关键词】
创新体制;城乡规划;一体化;对策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国家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的城乡结构仍然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地方,城乡居民不能平等享受生活保障、医疗保障,使农村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就是城乡二元经济机构。我国大多数的居民仍然生活在农村,如何能使这些居民的生活得到质的提升,就需要加快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进程,刺激农村经济,鼓励城市到乡镇消费,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资源,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乡规划一体化内涵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产生了,由于历史原因,各种经济矛盾不断涌现,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得到重视。城乡一体化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要科学的规划,而城乡规划一体化就是对城乡经济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改革,加快城乡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但是,在实践规划中,农村的建设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此,我国出台了《城乡规划法》,目的是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使城乡差别逐步缩小,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意识不够。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影响我国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关键因素。农民作为城乡规划一体化的主体,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仍然把土地作为生活的主要依靠,不愿意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同时,一些干部对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认识不够,缺乏自觉性,他们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政绩上,根本没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模式,不知道如何提高城镇化建设,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具体规划。
2.城乡规划布局不合理。目前的城乡规划中,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没有进行长期而深远的计划,致使空间规划不合理,同时,很多农村超前投资,占地多利用率少的情况屡见不鲜,城市的中心城区功能不强,工业空间人口密集度不高等现象广泛存在。
3.城乡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传统的体制还在顽固的发挥着作用,劳动力就业体制,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体制等都有待突破。
三、创新体制背景下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要在创新体制背景下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在体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管理机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提高城市支持农村的意识。在政策上大力宣传城乡规划一体化的优势,使农民真正体会到甜头,同时,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完善的农民就业体系,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农民在农闲之时创造更多的价值,也要健全农民工保障制度,使农民在就业的同时得到应有的法律保障,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2.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机制。让农民对承包的土地实行自愿的原则以入股、质押、置换等方式进行流转,征地程序要透明合法,适度的开发土地,使农民得到应有的补偿,避免出现矛盾。结合城乡的特点,在工业园区的建设、生态环境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布局,以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发展。同时,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农村的水利电力等设施,形成城乡统一的管理体制,得到统筹发展。
3.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顺利进行。健全劳动力就业体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要赋予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权利,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保障农民就业前培训权利和就业后收入平等的权利,同时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在就业的同时,同样享有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制,使农民享有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务服务。建立健全户籍改革制度,让农民享有自由进程和自由迁徙的权利,废除现行的农业与非农的区别,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使人才可以自由流转,进一步下放户口审批权限,取消对申请进城的条件限制。
四、结束语
城乡规划一体化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思想观念的改革,也需要体制措施的改革,关系着我国大部分农民的切身利益。要从根本上废除城乡二元经济机构,使农民从思想上接受城乡一体化,变强迫为主动。虽然在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从体制上变革,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村,实现合理科学的规划,在创新体制背景下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承红,张佳宝.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财政政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6)
[2]李兰兰.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
[3]王伟光.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建设规划调研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56257
[4]刘家强,唐代盛,蒋华.城乡一体化战略模式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3,(5)
[5]景普秋,张复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J].城市规划,2003,(6)
[6]赵洪祝.以“三化”同步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J].今日浙江,2011,(4)
作者简介:
随着广西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周边的乡镇人口众多,大批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城乡公共汽车交通是连结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也是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城市的发展取决于交通,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交通的发展。随着近年来广西区内各大中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扩大,居民出行需求的提高,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员之间的流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带来了客流量的与日俱增。此外,随着城区的不断拓展和公交线路的对外延伸,城区公交和公路客运的经营区域逐渐产生了“交集”,这样,城乡公交一体化就成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含义
城乡公交一体化就是根据城乡旅客运输发展的客观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现有的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原来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的一种交通运输模式。
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能够明显提高城乡客运的服务质量,使乡镇居民享受到“快捷、方便、经济”的运输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体现了运输和谐。宏观方面,它的实施有利于城乡道路客运行业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避免城市公交与公路客运之间的无序竞争,有利于客运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提高城乡客运的整体竞争力。
三、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积极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交运发〔2011〕490号)的要求,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目标是:一是基本建成分工明确、衔接顺畅、保障有力、安全高效的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四级客运网络。二是建设一个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衔接顺畅、方便灵活的城际客运系统,有效衔接城市公共交通、农村客运及其他客运方式,不断巩固道路客运的保障能力、竞争优势及其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三是基本建成能力充分、方便快捷、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地市级以上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覆盖郊区主要乡镇。四是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行稳定、安全规范、经济便捷的农村客运系统,实现全国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2%,100%的中心镇建成客运站、候车亭或招呼站;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力争实现县域内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达到30%以上。
广西区内各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一,在制定当地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具体发展目标时,应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城市发展情况因地制宜来确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目标,例如,桂林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到“十二五”期末,努力实现全市50%的农村客运线路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力争到2020年,全市范围基本实现城乡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又例如,广西北流市制定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的目标为:(一)2010年,组建北流市农村客运公交有限公司。(二)2010年,北部镇的43辆专线车转为公交车,全市公交车达到95辆。(三)2011年,南部镇的42辆专线车转为公交车,全市公交车达到137辆。(四)2012年,推广到南部镇及玉林周边县市的专线车转为公交车,全市公交车达到200辆以上。
四、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本步骤
城乡公交必须要根据农村客流的特点和农村群众的出行要求,摸索农村公交客运的发展规律,形成适合农村需要的公交客运组织模式。现在,不少地方对农村公交客运的管理还停留在强制完成农村通达率、延伸公交线路的层面上。
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要着力于规范行业标准上、着力于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上、着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着力于方便城乡居民的出行上,笔者认为,其发展的基本步骤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行业标准
地方政府应加强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技术标准体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城乡公交客运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管;落实公交扶持政策;依法查处各种非法营运活动;规范城乡公交企业经营行为,监督检查企业服务质量;监督城乡公交安全工作,保障城乡公交的运营安全。
(二)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
公交事业是公益型事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服务质量考核和社会的监督。行业管理部门应当制订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建立信用评定和服务质量考核通报制度。例如,制定基本的城乡公交服务标准,开展优秀驾驶员、从业人员评比等文明创建和规范化服务活动,不断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城乡公交企业的资质、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制度、车辆安全、排放要求做明确规定等等。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公交要得到发展,就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首先,积极拓展建设资金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城乡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来。其次,在土地使用上,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实行划拨,保证城乡公交换乘站场建设用地。最后,加快车辆更新,加大科技投入。启动GPS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对车辆的实时调度监管能力。
(四)方便城乡居民的出行
城乡公交的线路应与主要客流流向一致,应分设主线和支线。主线主要是连接客流集散点和交通枢纽,比如一些较大的乡镇作为主线,较偏远的乡镇作为支线。科学规划站点布局,按照便利、优先的原则,统筹城区公交、乡镇公交和农村支线班车运营,逐步将城区公交与乡镇公交进行融合,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五、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具体推广思路
(一)采用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