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劳动过程

劳动教育劳动过程

时间:2023-07-13 17:23: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劳动过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劳动过程

第1篇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观念;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83-01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劳动”这两个词对在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眼中淡去。于是出现了农村学生不爱劳动、劳动技能差、不尊重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果好逸恶劳的现象慢慢滋生,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那么如何重新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劳动热情?如何使他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新时期下的农村中学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呢?

一、学校要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学校要注重素质教育,把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学校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利用国旗下讲话、开学典礼、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日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有所提升,认识到劳动创造幸福才是社会的主旋律,懂得劳动是创造一切的源泉,劳动是光荣而不是可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要经常举办丰富多样的公益劳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通过这些服务性公益劳动,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激发学生的热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能改变学生的劳动观念,进而培养了学生劳动技能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的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

教育实践的经验表明,加强学校的劳动教育,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劳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也完善了人的自身,同时也给他人创造了幸福。当这种劳动一旦反映学生的精神生活就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最终使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战胜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产生强烈的尊严感、自豪感,并且培养了顽强的意志、对待工作和学习的责任心、热爱集体的荣誉感,这就对德育建设起到场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①

三、学校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价值体验的迁移功能,表彰劳动积极分子,树立劳模典范

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取成功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必然产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并伴随着一种成功带来的愉悦体验。

具体来说,即使是那些学困生,也有可能在劳动中当先进、当模范;就连那些不守纪律被处罚的学生,也有可能成为劳动上的学习榜样。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树立他们在集体中的威信,他们就会把自己同集体同他人联系起来,就会严格要求自己,在劳动、学习、日常行为中考虑集体的意见或者教育者的要求,从而在思想品德和学习上得到应有的提高。

四、学校要密切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加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

劳动,是产生一切美德的源泉,又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①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近几年对劳动教育的忽视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缺乏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③他还说:“热爱祖国、热爱劳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品德,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爱国、不爱劳动,这是教育工作的失败。”③从上述问题来看,只有加强家庭、学校的劳动教育,在劳动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才能够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学生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逐步得到改变。

学校密切与学生的家庭的联系,密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共同把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做好。将学生在学校的劳动表现及时向学生家长及或其监护人反馈。定期召开劳动观念淡薄学生家长会,向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通报学校的劳动教育情况,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家长思想教育辅导。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劳动教育工作。

总之,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多方面齐参与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中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劳动教育所获得的爱劳动思想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基本的劳动技能,往往起到了联系家庭、社会与学校的桥梁作用。比如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开展,完全可以减轻家长们的许多负担(简单家务劳动、简单的农活);社会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的进行,又加强了学校同社会之间的和谐。所以,为了培养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的劳动教育必须长期坚持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1987年11月12日《中国教育报》柳斌《把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是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措施》

第2篇

关键词 马卡连柯 劳动教育 现实意义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勤于著述,撰写了许多教育著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中劳动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以期对现代儿童劳动教育有所启示。

1马卡连柯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在马卡连柯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中,他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来讨论劳动的教育意义,其教育著作《儿童教育讲座》中就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正确的苏维埃教育如果不是劳动的教育,那是不能想象的。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能使儿童了解劳动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劳动的习惯。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儿童会养成劳动的牢固习惯,产生对劳动的兴趣,会把劳动当作表现其人格和才能的主要形式,形成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养成儿童热爱劳动的情绪情感。

(2)劳动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提高儿童的劳动能力,还可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劳动可以使儿童手脑并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促进智力的发展,在劳动的过程中,儿童能感受到我能帮助别人,但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形成初步合作的意识,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劳动教育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儿童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儿童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为自己或者为他人的服务,或是体验参与他人劳动的境况,有助于儿童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培养责任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进行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对儿童开展适宜的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儿童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2集体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

马卡连柯认为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所有的教育实践中,马卡连柯把劳动教育和集体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他把“通过集体” 、“ 在集体中” 和“为了集体”而教育的思想广泛地运用到劳动教育之中,因为他认为,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正是在集体组织中进行分工和协作,把劳动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成员都能做到热爱劳动,关爱集体和他人,发现集体力量的伟大,体验个人的价值存在,养成珍惜个人和他人劳动成果的习惯。反之,如果没有集体,就没有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儿童也不能更好地感受个人价值和集体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那么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则是家庭。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劳动教育。他曾指出:“在教育自己儿童的工作中,父母永远不应该忘记劳动的原则……正是家庭的劳动锻炼,对于人们未来的熟练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马卡连柯认为家庭劳动教育与儿童未来的工作技术有密切关系,即能否进行合理的劳动教育会影响儿童未来熟练技术的获得。因此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经验的儿童,在未来生活中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如果儿童期在家庭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虽然以后他会接受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但他也不会获得很好的熟练技术,还可能会面临各种失败,可能会成为不合格的工作者。所以家庭是儿童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场所,对儿童劳动教育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3.1一日活动中贯穿劳动教育

儿童的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在相关的语言领域、社会领域,我们可以直接提出相应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的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在游戏活动中,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寓教于乐;儿童还可以参与环境创设体验劳动的乐趣。在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劳动教育的契机,在日常生活中,贯穿劳动教育,能提高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价值感,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3.2重视家庭中的劳动教育

目前,因为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长较重视儿童早期智能教育,身体健康教育,但却普遍忽视了儿童的劳动教育。儿童时期是劳动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劳动行为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形成爱劳动的习惯。家长可借鉴马卡连柯的思想,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合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让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

3.3注意劳动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强调在对儿童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进行相应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让儿童通过劳动感受对错、美丑、善恶,促进儿童精神的成长,从而体现儿童劳动所蕴含的教育性,发挥劳动的教化作用。比如,在语言领域活动中,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儿童了解劳动创造了人类并推动人类进步,对待劳动要诚实,有社会责任感,不管事大事小,都要认真对待;在音乐活动中,可学唱《劳动最光荣》,理解劳动的光荣与伟大;鼓励儿童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劳动教育;健康成长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特征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儿童自己去做、去发现、去思考才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有效的手段。劳动对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有怎样的意义呢?

(1)劳动能促进孩子大肌肉和精细动作的发展,发展孩子的体能。比如让孩子在完成任务中跑来跑去,在帮忙中无形多了运动量,锻炼了肺活量等。

(2)劳动能促进孩子在数学、空间等领域的发展,比如让孩子摆碗筷,既锻炼了孩子判断左右、单双数的能力,又能对于孩子入学做好了良好的准备。

(3)劳动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情绪,学会乐于助人,体验责任感。比如让孩子自己照看花朵,它能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责任,初步培养责任感,并且养成按时浇花、施肥的习惯,更能激发孩子热爱植物、热爱自然的兴趣。

(4)劳动能培养幼儿的毅力,培养其坚持不懈的品格。孩子们从小就表现出一种执著,如果能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孩子的执著,这种执著就会转变为孩子的毅力,劳动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的孩子的劳动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幼儿园和家里两个主要的学习生活环境进行培养。

一、在幼儿园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1)让幼儿学会自我服务的本领,乐于并坚持经常地进行自我服务。我在墙上办了一个自我服务小红星专栏,每当一位幼儿学会一项本领并能坚持这项自我服务劳动,就给贴上一颗小红星。不很长时间这一专栏上就呈现出“繁星满天”的可喜景象了。

(2)利用值日生形式组织幼儿都来为集体劳动、服务。我悉心保护幼儿参加这一劳动的积极性,指导幼儿不断提高劳动技能,提高服务质量。

(3)带幼儿到田野采集树叶花草,回来后进行制作,制成后举办小小展览会。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是又经过一些美化变得更动人了,听到参观的家长、老师和小朋友对自己作品的啧啧称赞,乐得喜笑颜开。

(4)我也没忘记对个别幼儿“因材施教”如请年龄小、身体弱的幼儿负责摆小椅子,请能力强却比较粗心马虎的幼儿整理图书、玩具等。当他们完成任务后,我也没忘记做好表扬、讲评等工作。这种个别教育虽然比较琐碎费些事,但我以为有必要,是值得的。

劳动教育作为对幼儿的一种最基本的教育,我们应使每个幼儿都能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得到实在的收益。

二、在家里让孩子做家务劳动

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应该从贴近儿童的生活开始,从做家务劳动开始。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引导他们进行简单地劳动,放手让他们去学习。年轻的父母们,如果希望孩子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头脑,自强不息的性格,健壮的体格,就千万不要剥夺孩子劳动的机会。

(1)让劳动转变成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就要巧妙利用这一点,让劳动和游戏相结合,唤起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当孩子感觉做家务活儿就像玩游戏那么有趣时,他们一定会喜欢的。另外,在劳动过程中,家长应该主动开口,和孩子交流、互动。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背古诗,让孩子在劳动的同时,能够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说说笑笑中,完成了劳动任务,孩子非但没有感觉到累,反而感到和家长之间更亲密、融洽了。无论孩子说什么,家长都不要质疑和指责,而应该耐心倾听、分享孩子的心事,让孩子劳动、倾诉两不误,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情绪的释放,还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

(2)要舍得让孩子劳动。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家长:当孩子对劳动产生兴趣时,家长却对其百般阻止,殊不知,家长对孩子的“不舍得”,在孩子眼中却是“不信任”的表现,这是对孩子劳动潜意识的扼杀,也是对孩子劳动积极性的打击。所以,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不要拒绝孩子,应该抓住这个引导、教育孩子劳动的大好机会,不仅要耐心地手把手去教孩子,而且要告诉孩子劳动的正确方法和技巧,还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以及在劳动中保护自己。只有这样循循善诱,家长才能让孩子始终保持对劳动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第4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60-02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劳动的意义提高到前人所没有认识的高度,这也是我们深刻认识劳动素质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地位的根本出发点。20世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具有普遍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对学生的劳动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劳动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地位和意义

1.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列为“五育”,并作为教育方针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予以落实。高职学生要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离不开较高的劳动素质,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来培养,例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通过劳动生产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真正将劳动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部分。

2.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职学生要成长成才,自然包含了提升其劳动素质。高职学生需要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克服自身惰性,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就业和创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3.加强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调整,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加强劳动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为导向,加快形成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

尽管劳动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但是各高职院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劳动素质低下,亟待查找原因,采取科学的对策。

二、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低下的原因

我们通过对日常生活观察、问卷调查、带队实习收集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一般,甚至个别同学劳动素质较差。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的缺失是导致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在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过分溺爱与纵容导致他们劳动观念淡薄、不尊重劳动成果、不懂得感恩,甚至好逸恶劳,对体力劳动怀有偏见,没有良好的劳动意识与习惯。一些学生眼高手低,出现了学机械的不愿意下车间,学建筑的不愿意跑工地,学管理的不愿意跑市场之类的现象,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部分家长对学校组织的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不支持、不配合,少数学生不愿意参加,家长也纵容学生的做法。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缺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没有将劳动教育落实到位,劳动考核的机制没有形成。比如,实习实训的考核上没有更多地考量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学生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拿实习实训报告作为评分的依据,无形中抹杀了劳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另外,顶岗实习的重要作用没有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局面没有形成。

2.高职学生劳动理念上存在偏差。一些学生在劳动认知、劳动价值观上存在偏差,不懂得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甚至连自我服务劳动的意识都没有,更谈不上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劳动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缺乏社会公益劳动的理念,对要求全员参与的志愿者活动不闻不问,功利意识很强。由此可见,他们对劳动及劳动素质的认知还比较肤浅,没有真正将具备良好劳动素质作为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缺乏通过各种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自身劳动素质的意识,加上没有一定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保障,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和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3.高职院校对学生考核评价不够科学合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推优入党、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等方面更多地注重的是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课业成绩,并未对学生的劳动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并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如果学校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设计出劳动素质教育系统方案,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能引导学生对自身劳动素质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三、高职学生劳动素质培养策略

第5篇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re battle position of cultivating middle-level professional laborers. However, the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goes from bad to worse at present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is paper, taking this as a research, unfolds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weak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trying to solve to be conducive to transform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关键词: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劳动意识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attitude to labor; labor education; labor awareness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初中级劳动者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自然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方面的教育。中职学生在校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识不强,顶岗实习期间不愿吃苦,怕累怕脏,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1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表现

1.1 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班内任务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安排值日表时不可能真正做到“人人平等”。那么那些承担繁重、扫尾任务的学生,自然要在最后才能忙活起来。而那些只要完成细琐任务的学生在做完自己份内的事情之后,就会站在一旁等组内其他学生,没有主动上来帮忙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集体荣誉感一点都得不到体现。

1.2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些学生在值日时会将自己负责的区域范围打扫之后,就丢下劳动工具走了。至于自己负责的区域到底干不干净,干净程度如何,劳动委员有没有检查,需不需要重新打扫;即便打扫完了,劳动工具放在哪,要不要摆放整齐,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还有些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自己又懒得动手,又不愿意去做;又找不到别人帮忙,就装作忘记了。等到班干部或者班主任问起的时候,他就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表明自己不知道抑或忘记了。

1.3 以己度人,推己及物 有的学生在轮到自己值日的时候,将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不做,而强行摊派给其他的学生;更有甚者,竟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雇自己的同学帮自己打扫卫生。有的学生临时任务安排时,直接就是“我不愿意”。

以上种种表现只是中职学生平时劳动表现中的一个个缩影,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势在必行。

2 加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1 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几千年来就有的“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得社会各个层面对职业教育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线操作工的,伴随着他们的只“苦、累、脏、差”,就是在厂里干活的。正是社会的普遍看法具有片面性,使得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觉得来职业学校念书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情,在亲朋面前甚至都不敢或不愿谈及自己的学校,专业。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疏于管理自己,放纵自己,就会更不利于职业教育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2.2 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要适应未来的职业活动,固然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较为完善的技能,但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直接决定着人的能力的发挥和行为的结果[1]。而且现代社会特别提倡劳动者的素质,没有高尚的劳动品质和极强的劳动能力,员工的技术优势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工作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在高的技术水平也无济于事。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性教育,其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将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与自身的劳动素质紧密相关。

因此,中职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才能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 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表现为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2],而劳动教育总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和道德意义,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劳动美德,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改变懒惰的劳动习惯,塑造自己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强健体魄,在劳动的过程中养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3.1 学生娇生惯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培养学生的天然学校。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并且许多家庭都是合二为一,孩子作为两个家庭的独苗,自然是家里的宝贝,这些长辈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学生动手去做。正是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与纵容,使许多学生眼里看不到具体的“劳动”。再加上家长的片面教育,养成了学生不爱、不肯劳动的坏习惯。

3.2 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时,劳动教育会被写入计划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即使是在劳动礼仪周,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打扫之后,保证校园的干净整洁,再利用中间的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学校将学校的卫生工作外包给保洁公司,学生就更没有机会在学校参加劳动了,让劳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

3.3 教育方式错误 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采用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生迟到,罚值日;损坏公物,罚扫地;打架斗殴,罚打扫厕所。这种惩罚性的劳动往往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对劳动产生一种厌恶。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对“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产生质疑。

4 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劳动意识的措施

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此,要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的劳动意识,校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多渠道展开劳动认识教育

4.1.1 学校层面 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除了在时间上要给以充分的保障外,还需要给学生积极营造一个具有劳动氛围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做专题宣传,班会课上做专题教育;另一方面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邀请相关企业负责人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同时,还需要在实训车间张贴有关“劳动最光荣”的宣传标语,悬挂“劳动模范”的光辉画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些时候,无声的教育才是深入人心的教育。

4.1.2 学生层面 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擅长到擅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积累与运用的过程,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手脑并举,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要求,学生在自身层面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认识:劳动是个人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其次,应积极配合好学校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第三,要不定期展开评价,及时对自身的言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自己尽快全面清楚地认识自己和改正自己。 4.1.3 社会层面 首先,应该让学生正确了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而诞生的教育,是为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服务的,是为了将来顺利就业而服务的。其次,帮助学生搞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只不过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普通教育强调的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4.2 多载体深化劳动教育

4.2.1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从个人角度来讲,通过对个人所处的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是核心,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尤其是新生中有87%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2]。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作出调整,以适应个人的发展需要。

4.2.2 礼仪周活动塑造学生 劳动礼仪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定时间量的劳动,让学生明白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劳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水平,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实施学生劳动礼仪周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人主人翁意识、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和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职业素养。因此,深入开展劳动礼仪周活动,落实并做好劳动礼仪周活动,使得劳动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4.2.3 榜样带动学生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对劳动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之后,老师必要的引导示范则起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更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3]。”中国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所以,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积极参与其中并没有降低老师的身份,反而给学生以无言的鼓励与鞭策,同时,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4.2.4 竞赛提升学生 有竞争才有激情,才有动力。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学生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之后,需要逐步并迅速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开展竞赛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果的形式。通过多种劳动竞赛,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更深化了他们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道理情操。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失误,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4],适时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自理和自立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劳动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幸兴.当代中职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表现、原因和对策思考[N],2010-8-3.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小学劳动课 反思 超越

在小学开设《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十几年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效是任何人不能随意否定的。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高度来审视小学劳动教育,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的《劳动》课却在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实施等诸多方面。暴露出许多先天的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与研究。

一、劳动课的课程定位:是学科课程,还是经验课程?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告诉人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价值和特点,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形成一个均衡的课程结构,这样才能共同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这就要求在开设一门课程时。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类型以及它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进行合理定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它直接影响这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搞好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但是,由于我国的劳动课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当时国内的课程理论研究非常落后,甚至说课程理论研究处于空白阶段,造成了人们的课程意识淡薄,课程观念落后,把课程等同于学科、等同于教材的认识相当普遍。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普遍建立起课程类型和课程结构的观念,把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当作是学校天经地义的课程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开设劳动课,以加强劳动教育,落实“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时,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按照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要求来设计和要求劳动课,使劳动课成了我国课程体系中典型的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尽管也强调“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时应以实践为主”。因为它只强调了劳动课的实践性特点,而没有、也不可能把劳动课明确定位在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经验课程上。

随着现代课程理念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小学劳动课的课程定位问题便凸现出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劳动课不应该是学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经验课程,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劳动课不应该是分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综合课程,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小学劳动课程本身的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课程门类过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弊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

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谁来开发?

受我国长期形成的中央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自小学劳动课开设以来,小学劳动课的开发权一直集中在省一级教育业务部门,由省教育业务部门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全省统一使用的《劳动》课教材,学校劳动课教师则负责小学劳动课的教学,以全面落实《劳动》教材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是,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方面,省编《劳动》课教材内容的统一性很难切合各地、各校的实际,许多教学内容脱离当地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或者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对学生的发展价值不大,或者要求过高,缺乏落实的必要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以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反映当前学生生活的实际,反映未来生活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但是,某省编《劳动》课教材却多年一贯制,有的竟是“第七次印刷”(1994年5月的第1版,2000年3月第七次印刷)。试想:如此一劳永逸的课程开发、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如何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的兴趣?如何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

深入反思《劳动》课建设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认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过高是其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适当下放劳动课的课程开发权,唤醒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明确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责任,改变他们仅仅是课程实施者的单一角色,建立教师既是课程实施者,也是课程开发者的观念,使他们能够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联系当地小学生生活的实际,自主的、创造性地进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和实施。

三、劳动课的课程实施:是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实践为中心?

第7篇

培智学校的劳动课教学十分重要,它不仅能使智障学生尤其是中轻度智障学生学会劳动,并在劳动中学习一些基本技能,从而训练和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同时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怎样在劳动课教学中培养中轻度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呢?

一、以激发兴趣、培养劳动习惯为切入点

大多数人对智障儿童有一种偏见:智商低,做什么都不行。外人这样说,家长也这样想,因此,孩子做什么都不放心,甚至做什么事都不让孩子伸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丧失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做的事也不愿做,懒得做,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不利于生活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先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教育是不可少的,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的一种过程。离开了思想教育,就谈不上劳动教育。”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让他们接受劳动锻炼,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如,冬天学生进到教室后,由于室内温度高,都会把棉衣脱掉,利用这一契机,教学《叠衣服》,在他们初步掌握了叠棉衣的方法后,再在同学间开展叠衣服比赛,看谁叠的快、叠的整齐,让他们在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懂得为什么脱掉的棉衣不乱放,而要叠好放到指定的位置道理,即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尽可能的利用一些适合学生操作完成活动,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有效方法。

二、以劳动为手段,培养能力为目的

劳动课教学,不是能通过语言的表述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也不仅仅是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而是通过劳动过程,使学生得到锻炼,矫正和补偿智障学生的身体缺陷,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劳动中学会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使自己终身受益。所以,劳动是培养适应生活能力的手段。在劳动课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如《缝鞋垫》一课的教学,教学效果看的不是学生是否完成了缝制任务,而是看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是不是正确的运用“回针法”,看对“回针法”这一技能掌握的怎样,并根据情况予以纠正、指导。因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缝鞋垫,让学生学会手工缝纫中的“回针法”,为自我服务培养能力。中轻度智障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在教学中,不能把所有学生放在一个起跑线上,要求不能一致。如“缝沙包”,手脚配合协调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缝纫机的使用”,用缝纫机缝制完成,手脚配合不协调(脑瘫)的学生,可以用手针缝来完成,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技能,但无论是那种技能,都有助于生活能力的培养。

三、以条件支持为依托,实践活动为载体

实践性强,教育性强是劳动课的两大特点。劳动实践是思想教育的基础,思想教育又寓劳动实践之中。没有实践的的劳动无所谓劳动,而一切能力又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生活适应能力也不例外。若要在劳动课教学中培养中轻度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就要把劳动课教学变成实践活动,让课堂变为生活。

我校现在使用的是《培智学校九年义务教育》劳动课教材和自编、改变的校本教材,其内容包含了生活能力的方方面面,如沟通与交往能力、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自我服务能力、家务劳动能力、烹饪技术、种植、职业技术等。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劳动课教学就不能像语文课和思品课教学那样,单纯地让学生去理解、记忆、判断,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动起来,动脑动手,动脑活跃学生思维,动手培养劳动技能,把动脑动手置实践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如中年级学生学习《整理床铺》,把学生带到学生宿舍,用实物做教具,学会怎样叠被,怎样拉平床单;学习《洗碗》,转移学习时间和地点,安排学生中午到学校食堂帮着洗碗;尤其是烹饪方面的知识,更不能只在课堂上讲授而脱离实践,要让学生真正做回“大厨”,在学校劳动活动室,教师和学生分别用真材实料的进行教学和学习,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体验,掌握技能,培养能力。

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8篇

一、源于教学,回馈教学

1.结合生物课本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展开生物兴趣小组活动。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同时根据知识的学习应用于实际生活。鱼类饲养应用于生物兴趣小组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七年级生物课本中关于鱼类知识的学习,不仅包括特征、习性和分类,还涉及鱼类的运动等。生物兴趣小组依据课本开展鱼类饲养活动,不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仔细观察和精心饲喂能更好地将课本知识内化。

2.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做好兴趣小组活动的课程选择工作。

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设生物园,校园中的生物是应当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1]。

植物和动物的生活都需要一定的光照,光照是开展一系列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的必需条件。生物实验室采光效果好,大块采光玻璃和宽敞的窗台,使生物实践活动能够更好、更方便地开展。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生物组在窗台上养了一定数量的花卉,兴趣小组选课程时,将蔬菜种植和鱼类饲养的地址选择在此处。鱼类是很好的教学和实验材料,市场上容易购买。根据教学和实验需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鱼缸,开展鱼类饲养兴趣小组活动是理想的课程选择。实践证明生物实验室是非常理想的兴趣小组活动场地。

二、积极探究,乐于探究

在发现式探究模式中,没有现成的信息可以直接搜索到。学生在教师提供和设计的教学环境中,经过观察、实验、实习和调查等活动过程,获得或发现信息,进行主体探究,得到结论,实现教学过程[2]。对照实验是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目的是通过对比实验的结果找到想要研究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作用,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和直接证据。

对照实验是中学阶段主要的实验方法。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对照实验,生物兴趣小组会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一些对照实验。在蔬菜栽培实践活动中,为了探究光照对白菜的影响,将一组白菜放在有光照的窗台上,另一组则放在光照较弱的角落里,经过两周观察发现有光照的一组生长非常旺盛,而另一组白菜不仅长势较弱,而且叶片发黄。学生经过这样一次成功试验后,对水分、营养元素、温度等一系列对照试验都有明显的兴趣,虽然深受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但是并不能打消他们的实验探究积极性。

三、体验劳动,创造劳动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劳动实践。

在基础教育阶段,着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丰富劳动教育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劳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从而为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离不开劳动,让学生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体验劳动,享受劳动过程,分享劳动成果。

蔬菜栽培实践活动中,首先就是要求学生劳动。学生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壤,挖出土壤和肥料拌匀,然后将拌好的土壤装盆,撒上菜籽,再均匀盖上一层土壤,浇上适量的水后方算完成播种工作。将装满土的花盆边缘和外层洗净后,再搬上实验楼指定地点时,基本上每位学生都累得气喘吁吁,满头是汗,唏嘘劳动不容易。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根据土壤的湿润程度定期浇水。但是,几天后他们见到绿油油的小菜苗时,又会觉得播种累得值,劳动有回报。种植和养殖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精心地照顾。白菜种植的基本要求就是定期浇水和测量生长数据,有时还要根据情况对生长不良的植株进行补救工作。随着白菜的生长,学生从中获得劳动的体验,分享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2.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实践过程。综合实践课程通过一件件制作品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一个个技术现象、技术问题的发现和探究,通过一项项技术小试验,为学生提供激发创造潜力、发展创造能力的广阔舞台,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加强,创造精神得到熏陶,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得到发展。

学生探究潜能的释放主要是从提出和选择探究问题、指导设计探究方案选择、选择探究材料与实验器具、组织实施探究与探究分析报告等方面进行的[3]。生物兴趣小组活动过程中正是通过引导和激励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实验探究和劳动体验培养创新精神。认识校园花木兴趣小组活动的前期教学工作就是带领学生认识校园的花木名称、特征、习性、分布和分类等。一学期之后,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那么下一学期兴趣小组在校园花木方面还能学习什么呢?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讨论结果不一而足,层次有深有浅。有的建议分类再学习一次,有的建议调查学校花木的分布,有的建议探究校园花木的搭配和学习园林知识,还有的建议下学期给花木做标牌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2-55.

[2]史雷春.生物探究性教学的几种模式例谈[J].中学生物教学,2013(1~2):25.

第9篇

一、 当前劳动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⒈道德素质淡化

目前在校的小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几乎没有比家庭再大的社会接触面,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当看到有学生将大碗的饭随手倒掉时,我问他们:“粮食是怎么来的?”他们大多只知道是家里来的,根本就不知道要通过购种播种栽插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顶着烈日的收割等复杂的工序,父母要流下多少汗水;他们根本就不理解“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辛酸含义。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根本不可能实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珍惜粮食等品德的培养。同样,既没有经过劳动而形成的集体协作经历,也很难形成互相帮助、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等品质。因此,劳动素质教育淡化的同时,也淡化了学生的道德素质。

⒉智力素质受限制

“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这是主席《实践论》中说的一段话,在教学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这种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和认识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解读语文《詹天佑》和《挑山工》两篇课文时,对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路线及挑山工的“之”字登山法,教师无论怎么比划、演示,学生大多依然是一知半解。其实,学生大多数没有拉车爬坡的经验和攀登高山的体验。

⒊体能素质下降

托尔斯泰说过:“长久伏案劳心,不运动,不干体力活动,是真正的痛苦。”老舍在养花劳动中,体会到了愉悦身心的无穷乐趣。在当今小学生中正由于缺乏劳动素质的教育,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当其次,更主要是的体能素质下降。表现之一:抵抗力差,疾病传染速度快,学生中只要今天有一人感冒,明天就会有许多;表现之二:近视率越来越高,尽管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的姿势,强调、限制看电视、上网的时间,及读写时的光线等,但问题仍较严重,据每年的视力检测,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视力都在0.5以下;表现之三: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如三、四年级学生,四十分钟的课,而学生注意力往往在三十分钟以下;表现之四:身体瘦弱,尽管现在儿童的物质条件都不错,但学生体质较差,像大扫除这样的劳动都嫌累;上体育课,老师不敢加大运动量。有时连集会站久一点也会出现晕倒的现象,诸多类似因体弱而突发的症状也屡见不鲜。

二、劳动素质教育的策略

老一辈革命家曾经说过:“新时代的青年不读书不行,光读书不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也不行,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要求青年一方面要努力读书,一方面要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劳动教育是进一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正是看到上述种种现象的存在,我校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劳动素质教育这块探索园地已形成本校独有的特色。创建“劳动素质教育基地”已达十年之久,并已通过省市合格验收,师生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体会到了师生合作实践的和谐,体会到了收获劳动成果的成功与喜悦。全校教师并达到了共识:

⒈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一切劳动都是光荣的,没有什么劣等劳动和高等劳动,无论是泥瓦匠的劳动,或美术家的劳动,养猪人的劳动或演员的劳动,拖拉机师的劳动……都是一样荣誉、光荣、豪迈和英勇的事业。”这是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对劳动意义上的鉴定。只有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劳动素质教育才有了源泉,才会使源泉转化为不竭的动力,真正达到贯彻教育方针的目的。

⒉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

列宁说过:“只有参加生产劳动,才能巩固他们学到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智慧和能力。”由于日常活动与生产劳动过程具有某种教育因素,有着与书本教育不同的培养人的功能,因此,人们越来越看重实践活动的意义。适时让学生参加劳动实践这是劳动素质教育的实质。

纵观我校十年来劳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不难发现,我校教育教学近四年连续荣获全县农村小学素质检查第一,科技实践活动获省、市大奖,这与劳动素质教育的长期开展是分不开的;学生的精神面貌大有改观,道德、智力、体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有所提高;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密切师生关系等风气在校园蔚然成风。

但静观劳动素质教育的实践,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还很大,首先在社会,特别是许多的家庭,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轻视劳动的思想,使学生深受影响往往和学校教育大相矛盾。加之,目前还有相当一类学校、地区的统一考试、课程的设置、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目标等都与劳动素质教育不相适应,当然也不排除劳动实践阵地的奇缺,因此,许多劳动实践活动都无法落到实处。

第10篇

关键词: 校园文化 活动载体 发展取向

1、校园净化绿化美化,以优美环境塑造人。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是师生生活、学习、活动的场所,校园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教育作用,优美的自然环境更能激发孩子们的追求渴望。一个布局合理,整洁优美、宁静有序、生机盎然、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对教师的愉悦生活和工作,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有名的书院,大都选建在山清水秀、幽静宽敞的地方,其主特色就是“背陵向壑,木茂而泉清”。几年来,我校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下了大力气。我们除按校园规划进行校安工程建设外,还进行了多次的改造和调整。既整齐美观,又大方实用;既着眼于近期使用,又考虑到长远的发展。我们一直致力于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在校园内植花草、栽树木,号召师生“自己动手建校园”。学校组织师生劳动、完善卫生清洁制度,把校园建设与学生的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与绿化管理的劳动过程中,既学到了劳动的知识、技能,又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还培养了自治、自理和热爱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学校讲卫生的要求变成学生自觉的行动,他们以讲卫生为荣,地面哪怕只有一点纸屑杂物,都会立刻自觉地捡起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进一步内化为优良的品德素质,教育和行为要求达到了有效的结合。同时校园绿树成荫、整洁优美,师生置身于美的环境,接受美的熏陶,既绿化美化了校园,又增强了师生的爱校意识。

2、打造良好育人环境,以文化氛围教育人。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校内的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改造和建设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目前,我校已经基本完成音乐室、美术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以及理化生标准化实验室的建设,完善了校园广播系统、实现校园亮化工程,提高上述场所的文化层次、优化了文化环境。目前,学校图书馆藏书达近2万册,学校的校园网通过宽带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联网,这些设施和设备的建设有力地提高了校园文化层次,为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校园世界是充满教育意义的生活世界。学校利用标语牌、宣传栏、教育园地、广播站、图书室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有效地发挥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使学生于不经意中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学校的花木绿化、牌匾树立、字画张贴都是从美化、育人的角度着手,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功能;让学生在与其无数次的“视界融合”中不断得到陶冶和塑造,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志趣变得高尚,道德得到升华。学校在教学楼最显眼的位置,写着“以德立身以学立业”的校训;在学校的醒目位置都有名言警句;让学校的每堵墙、每个角落都书香四溢,甚至把楼道转角、柱头角落都变成有声的教育平台,张贴有关激励学习、鼓舞斗志的名言警句。积极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活动,举行“读千古美文,做谦谦君子”读书活动,让优秀诗词、经典妙语与学生同行;在学生经常出入的通道张贴名人警句和名人、伟人画像,让这些警句、名言、名人时刻陪伴着学生,鼓励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充实、更新宣传栏、阅报栏、黑板报的内容,更新围墙、教室、办公室等墙壁的标语、图画。追求“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的育人效果,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3、强化校风班风学风,以行为养成督促人。

学校努力树立优良校风,以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风范,形成一股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影响着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操。我们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每周一雷打不动的政治学习,努力打造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新教育观念,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以优良的教风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建立温暖教室,引导班级营造一个尊师爱生、文明礼让、整洁优美、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我们坚守学校这一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以“五爱”教育为主线,开展“创文明班级、树优良班风”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通过班队会、思品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途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的方式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生中营造“尊师守纪、爱国爱校、勤奋学习、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11篇

布朗族是一个热爱唱歌、热爱劳动的民族。布朗族的一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都离不开唱歌。布朗族人们用歌声表达自己全部的思想和情感,也用歌声来承载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正因如此,布朗族的歌曲才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本文将从布朗族劳动歌曲、爱情歌曲、儿童歌曲和礼仪歌曲的表现艺术四个方面分析布朗族民间歌曲的表现艺术。

一 劳动歌曲的表现艺术

音乐和歌曲都源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在众多民歌中,歌唱劳动始终是重要的主题。布朗族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活动的民族,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环境相对闭塞,因此歌唱成为了人们劳动过程中抒发感情、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布朗族的音乐中有大量劳动歌曲,甚至不同的劳动都可以有相对应的劳动歌曲。例如,《牛哥》是耕地时唱的歌曲;《种地歌》是播种时唱的歌;《摘棉花歌》顾名思义是收获棉花时唱的歌。在布朗族的文化和观念中,男女老少都应该劳动,没有劳动的人就没有资格生活下去。因此,在这些劳动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布朗族人们对劳动的热爱和赞美。歌曲是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布朗族的劳动歌曲将本民族对于劳动的热爱乃至崇拜融入到了他们的劳动歌曲之中。在这些劳动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将劳动的辛苦和劳累转化成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布朗族的劳动歌曲中人们不仅讴歌劳动的过程,更抒发了劳动的喜悦。

例如,在《讨猪食歌》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阳光、活泼的女孩在山野中寻找猪食的欢快场景。这首歌曲中的人物包括了女孩、爸爸和妈妈,歌曲中的花包括了鸡冠花、阿补花、昂固那。可见,虽然是一首简单的描写女孩山野寻找猪食的歌曲,但其中的内容却是丰富多彩,情感表现也真挚感人。从韵律上来看,这首歌曲为典型的宫调式音乐,节奏欢快、旋律有没,歌词规整。这也是布朗族劳动歌曲的一大艺术特点,即用最简单的歌曲、最直接地表达了人们对于劳动的热爱和赞美。布朗族的劳动歌曲不仅赞美劳动、歌颂劳动,还将人们在劳动中的经验总结融入到歌曲之中。如在《盖房子歌》中,人们便将盖房子的全部过程和其中涉及到的习俗全部融入其中。这在中国其他的劳动歌曲中是很少见的,是布朗族劳动歌曲独有的文化特色和艺术特色。建筑是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布朗族的房屋多是土木结构的鸡罩笼房,整个过程虽然简单但每个过程都有着特殊的习俗文化。由于盖房子是布朗族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此从选日子到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特殊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看成是这个民族长期文化发展的积累。歌曲中对于每个环节及习俗也都有清晰、细腻的描写。

布朗族的劳动歌曲多采用宫调式和徵调式,节奏轻快,旋律悠扬。歌曲中的主题思想都是积极向上的,虽然他们的生活过得很艰辛,但是从来没有对这样的生活产生抱怨,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激和热爱,并唱出在劳动中得到的快乐。从这些劳动歌中可以看出布朗族人民的文化内涵:质朴、勤劳、热爱生活。

二 爱情歌曲的表现艺术

爱情是歌曲中永恒的主题,每个民族都具有自身民族文化和艺术特色的爱情歌曲。在布朗族的民族音乐中,爱情歌曲种类繁多,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歌曲。布朗族的爱情歌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感情真挚、优美动听,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劳动歌曲一样,布朗族的人们由于环境的闭塞,歌唱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因此,布朗族的年轻人表达爱意也是用歌曲作为交流的主要方式。布朗族的爱情歌曲有的用来表达爱意;有的用来表达生死离别;有的用来表达失恋的惆怅;有的用来表达择偶的标准等。布朗族的爱情歌曲同样继承了布朗族传统文化中的质朴和单纯,在简单的歌曲之中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其中的爱情歌曲也是被青年人反复传唱的歌曲。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布朗族小伙子会穿上崭新的衣服,结伴来到姑娘家,用热情的歌声打动姑娘并使姑娘与其成婚。这便是布朗族恋爱的方式,称之为“串姑娘”。其中的歌曲有《开门调》、《凳子调》、《烧火调》等。由恋爱双方的男女以对歌的形式唱出,气氛欢快、和谐。在“串姑娘”的对唱中青年男女演唱的歌曲多为小夜曲式的小调式,旋律婉转、优美,配合歌曲中诙谐的唱词,十分动听。布朗族男女在“串姑娘”时的唱腔和唱词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情感随意而歌,因此歌曲能直接反应出人们的心里活动和情感。也正是由于人们对于唱腔和唱词的随意发挥,所以布朗族的爱情歌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征。

除了贪婪恋爱时的对唱,布朗族的爱情歌曲还包括很多和爱情相关的内容,甚至是关于爱情的传说。布朗族的爱情歌曲保留了爱情本质,如同山上流淌的泉水一样清澈和甜蜜。布朗族的爱情歌曲在滋润着布朗青年爱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一代又一代布朗青年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为之奋斗的决心。

三 儿童歌曲的表现艺术

不同的民族对于儿童的期望和关心是一致的。布朗族儿童歌曲同他们的爱情歌曲一样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每个父母给孩子唱的儿童歌曲虽然都是传承于同样的唱腔和唱词,但具体歌唱时又会有一些区别。在布朗族不同类型的歌曲中,儿童歌曲的调式类型是最丰富的,有宫调式、商调式、羽调式和徵调式,包括了布朗族歌曲中所有的调式。布朗族的儿童歌曲可以分为催眠歌曲、游戏歌曲和教育歌曲三种。

催眠歌曲是儿童歌曲最常见的主题,多是由母亲哄孩子睡觉时唱的。布朗族的催眠曲不但表达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意,还表达出了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由于布朗族的妇女有时需要背着孩子去劳动,因此不得不把孩子放在框里背着。这样的催眠曲不仅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疼爱,也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勤劳。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布朗族的人群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勤劳、善良的民族文化性格。

游戏歌曲是孩子们玩耍时唱的歌曲。歌唱是每个布朗族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因此孩子们即使在玩耍时也会经常唱歌。由于远离了大城市的喧嚣,因此布朗族的孩子们在游戏时也还原了游戏最原始的简单和快乐,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传达了对劳动的赞美和热爱。例如,在最简单的《数数歌》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对妈妈舂米、爸爸抬水的描绘。再如,孩子们过家家时唱的《飞蚂蚁》描绘的是孩子们扮作大人做饭、吃饭的情景。由此可见布朗族人们对于音乐的热爱。布朗族的音乐渗透到男女老少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前文所述的桑康节也有专门的儿童歌曲,过新年时成群的孩子边跳边唱是新年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被现代文化包裹的现代人无法体会的自然、原始的欢快。

教育主题的儿歌也具有布朗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艺术特色。由于布朗族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劳动的热爱,因此他们的教育儿歌也表达了对自然和劳动的热爱与赞美。歌曲中多以拟人的手法来描绘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物,从而吸引孩子的兴趣。例如,在《萤火虫》这首歌曲中,用最简单的语言唱出了孩子们与动物乃至自然的和谐关系,旋律和意境都十分优美。再如,《摘棉花》这首儿童歌曲中则描绘出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帮助大人们摘棉花时的欢乐场景。布朗族的歌曲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传递着对劳动的热爱这一主题。

四 礼仪歌曲的表现艺术

歌曲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歌曲丰富的表现形式为不同的民族文化提供了最好的载体。礼仪是文化的结晶,将礼仪融入到歌曲之中虽然在其他民族的歌曲中可以看到一些例子,但像布朗族这样将几乎全部的礼仪都以各种各样的歌曲来进行表达和传承无疑是这个民族歌曲的一大艺术特征。布朗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布朗族人们生性乐观、开朗、活泼,爱好唱歌,因此歌声传递的不仅是对人的感情,还有对文化习俗的传承。布朗族的礼仪歌曲又称之为风俗歌曲。布朗族的礼仪歌曲种类繁多,包括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重大习俗。本文以新年和嫁娶两个重大习俗为例对其表现艺术进行分析。

新年是每个民族的重要节日,集中反映了每个民族的许多习俗。布朗族的新年有着自己独特的历法,布朗族的新年通常在清明节后的十年左右。作为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布朗族将过新年的喜悦和习俗融入到自己的歌曲中。唱歌成为了过新年时人们必要的节日活动。布朗族的过新年歌曲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抒发人们对于新年的希望和期盼以及人们心中欢喜的心情,另一个仍然是对劳动的歌颂,提醒着年轻人在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劳动。布朗族的新年被称之为桑康节,《桑康节的歌》是人们歌唱新年最常用的歌曲。由于布朗族的新年在清明之后,那时候已经是春暖花开,是人们忙于播种的季节。因此,在《桑康节的歌》中我们可以听到对于春暖花开这样一个美好时节的赞美,对于春耕时人们辛勤忙碌的描绘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姑娘和小伙子也会唱起属于他们的歌谣,幸福的歌声如同鲜花一样漫山遍野。

嫁娶是每个民族又一大习俗特征。布朗族人爱唱歌,嫁娶这样一个重要、喜庆的日子,歌唱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结婚当天,男方带着礼物由媒人领着来到女方家中,媒人用歌唱的方式将新郎介绍给女方家的各位亲人。其中的开头一句是“我们的儿子年幼无知”,接下来便是谦让的话请求对方将新郎当成自己的亲儿子进行帮助和教育。然后是女方父母同样以歌唱的方式将女儿介绍给对方,开头一句为“我们的女儿年幼无知”。这虽然是礼节性的一段对唱,但在多年的传承中仍然保留了基本的谦逊和谦让。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布朗族人们性格文化中的善良和谦让。之后的婚礼情节人们仍然用歌唱的方式完成对新人的祝福。歌唱贯穿于整个婚礼的过程,人们从歌唱的曲调和唱腔便可以知道婚礼进行到哪一个环节。

第12篇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可行能力是最具建设性的因素。也就是说,人的素质和技能是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训练等方式来提高的。所以,如何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各行各业的重要工作。对于劳动力密集的服务行业而言,从业人员或者说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技能的培养更是如此,旅游行业也概莫能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旅游行业,除了具备一般服务业的特点外,还具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对其从业者的素质和服务技能的要求也有其独特之处。

一、旅游业的性质和特点

旅游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设施,通过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娱、购的劳务服务,去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的行业。毫无疑问,旅游业是一种服务行业,旅游业除了具备一般服务行业的特点外,还有其独特性。

(一)旅游业具有经济性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一方面,游客的旅游过程就是消费过程,游客不仅需要为景区景点支付门票,为旅游商品支付费用,还需要为旅游从业者提供的旅游服务支付报酬。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开展过程往往伴随着其他经济行为的发生,如餐饮、交通运输、住宿等。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业具有文化性

旅游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解读行为。一方面,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仅仅是欣赏自然风光,更是解读沿途的人文风情以及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游客购买旅游特色产品、观看歌舞展演、听导游解说等,不仅是一种经济消费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因为游客购买这些旅游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体验蕴涵在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具体而言,游客通过欣赏名山大川、了解文物古迹、体验民俗风情、品尝美味佳肴等旅游活动感受不同的文化,满足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

(三)旅游业具有综合性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除了实现游览的目的,还必须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进行消费。从传统意义上讲,餐饮、住宿、交通、娱乐、商业等皆属于独立的行业,这些独立的行业为旅游业提供旅游产品,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为供应商和经销商。因此,旅游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将各种不同的产业活动联系在一起,形成旅游业综合性的特点。

(四)旅游业具有涉外性

旅游活动的涉外性特点主要体现在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和流动性上。旅游业从业务类型看,包括3种类型:

1、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国内旅游。

2、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出境旅游。

3、接待或招徕外国人到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入境旅游。

后两种类型的旅游业务活动属于涉外性质的业务。旅游活动经常发生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之间,旅游从业者所提供的旅游服务经常面向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旅游企业的经营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将产生竞争性。因此,旅游业的涉外性要求,旅游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活动必须根据不同市场进行设计,对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旅游业具有社会性

随着社会发展,旅游已经不再是少数人才有的活动和经历,而成为普通大众都能够实现的大众旅游。现代社会,旅游已经像日常活动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普遍而又正常的现象。现代旅游活动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二、旅游业与其他服务行业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需求比较

从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和服务技能看,旅游业从业者除了需要具备一般服务行业从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和服务技能外,还需要具备一些独特的政治素质、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更需要掌握良好的知识储备、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等服务技能。

(一)一般服务业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

对于服务行业而言,从业者的服务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主要产品,服务质量的好坏是企业效益好坏的关键,也是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同时,从业者的素质和服务技能是从业者本身在服务行业立足的基础,更是从业者个人发展的关键能力。所以,服务行业的从业者都需要具备以下素质:

1、服务行业从业者应具备服务意识和职业热情

服务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职业热情即从业者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投入程度。服务行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过程不仅要投入大量的劳务,而且要经常与客人面对面,因此只有具备主动服务和自觉服务的职业意识和热爱服务行业的工作热情才能保证企业的服务质量,从而使服务行业顺利发展。

2、服务行业从业者应有良好的礼仪礼貌

礼仪礼貌主要是服务行业从业者向消费者表示尊重、欢迎、友好的一种态度和意愿。礼仪礼貌的内容主要有仪表仪容形象、语言表达和行为举止等。服务行业要求从业人员要衣冠整洁、形象美观大方;讲究语言艺术,行为举止要文明得体。

3、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要有优质的服务态度

热忱的服务态度是服务行业从业者最基本的素质。具体来说,服务行业从业者在态度方面要做到: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服务细致周到、热情耐心。

当然,根据具体服务行业的性质和服务内容不同,其从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也有一些差别。不同的服务行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独特性要求从业者具备一些独特的素质。

(二)旅游业从业者的素质要求

旨在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的旅游业,要求其从业者除了具备上述一般服务业从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外,还需要具备一些特定的素质。

1、要求良好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主体自身的认识能力、反应能力。作为旅游从业者,不仅需要有关旅游资源方面的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广泛的辅常识,通过自身独到的讲解,给游客灌输文化知识,丰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因此,旅游从业者要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在业务技能和文化素质方面全方位发展自己。

2、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格和道德情操

道德素质是指一个人的道德理想、道德境界、道德品质、道德情操、道德修养以及道德行为等。在旅游活动中,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企业的形象代表,对跨境旅游活动来说,也是国家形象的代表。因此,旅游从业人员道德素质水平不仅会影响旅游服务的质量,还会影响到旅游企业甚至国家的声誉。因此,旅游从业人员要有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不谋私利、服务他人的高尚道德情怀。

3、旅游从业者要有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性格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反映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是一个人精神状态的总和。它包括心理的稳定性、心理的相容性、心理的创造性和心理的时效性等。旅游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也会经常面对各种性格特征的旅游者,因此,要学会处理好与游客之间的关系,旅游从业者应当开朗热情、冷静理智,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水平。

4、旅游从业人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

身体素质是指人的健康状况、精力充沛状况和身体的适应能力等等。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各种实际工作能力的发挥。身体强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调动意志力和应变能力。否则,病魔缠身,神志麻木,其余皆会落空。从工作性质上来看,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员经常跟随游客跋山涉水进行户外旅游服务。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应当比一般人有更健康的身体和更饱满的精力。

(三)旅游从业者的技能要求

一般的服务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服务常识,具备一定的业务技能和沟通技能。当然,各个行业以及同一行业的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工种,对从业者技能的要求也有差别。例如,金融行业从业者需要精通一定的财务知识和数据处理能力。又如,健康保健行业要求从业人员要有一定的医疗常识和保健技能。再如,销售服务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虽然没有任何机构对旅游从业者需要掌握的服务技能提出统一要求,但由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组织编写并于1996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行业岗位规范》一书所列出的关于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汽车公司三大系列共413个岗位的规范要求给我们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旅游从业者需掌握的旅游服务技能包括:

1、完善的知识技能

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有广泛的知识储备。一方面,旅游业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既涉及到政治、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一般领域的知识,又涉及到高科技、美学、心理学、宗教、环保等高层次领域的知识。另一方面,游客来自四面八方,有不同的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有不同的职业和阅历,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要求,有不同的生活习俗和,等等。他们在旅游活动中会不断提出各种各样涉及到各种知识的问题。如果旅游从业人员知识贫乏,就很难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无法使旅游者得到理想的旅游体验。因此,除了本岗位的服务常识、技能、技巧和礼节礼貌常识外,旅游从业人员还应懂得一些与旅游有关的或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发挥作用的知识。如:本地和外地的风景名胜知识、交通知识、邮电知识、货币和保险知识、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知识、卫生和救护常识、节气和天气常识等等。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旅游服务的重要工具之一。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工作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效果。在工作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要讲好普通话,语音语调要准确,词汇要丰富,表达要准确,态度诚恳、简洁准确地将语意传达给游客。因此,接待人员必须加强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培养和锻炼。此外,由于经常接待国外宾客,接待人员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也是非常必要的。旅游业中的各种职业对外语的要求虽然不同,如对导游、陪同和许多第一线天天接触外国客人的接待人员的外语要求就高一些,而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外语要求相对较低。但不管怎样,最起码的日常生活会话和本职工作范围内常碰到的有关词汇和用语还是要掌握的。

3、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旅游从业人员的每一次接待服务,面对的服务对象都是不一样的。每一批游客都会有年龄、性格、信仰、生活习惯、个人经历、文化修养、心理素质、身体状况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他们在旅游中的各环节的需求上往往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旅游从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并学会与各种类型的游客打交道,努力做到使每位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4、随机应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旅游接待中,有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甚至会突然发生一些重大事故。旅游从业人员平时要学习、掌握一些处理意外事故的知识、技巧,一旦遇到意外事故,除及时汇报外,自己能做到保持冷静,以积极的态度,客观分析情况,准确做出判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三、旅游从业者与其他服务行业从业者培养的异同比较

旅游业从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和服务技能与其他服务业从业者由较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旅游业从业者的素质和服务技能的培养有其独特之处,具体体现在培养途径、培养内容和培养周期三个方面。

(一)从培养途径来看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与其他服务行业的培养途径的相同点在于都有正规的学校教育途径,既作为学历教育的从中专教育、大专教育到本科和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又有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在职培训。从业人员都可以通过各种正规的教育途径获得系统的培养。基于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和旅游人才的现状,目前我国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途径也正在扩大,各种教育培养机构相辅相成,形成了以学历教育为主,社会培养为辅,不断优化、与时俱进的培养局面。目前旅游人才的培养途径不仅有各类高校中的课堂的系统理论培养,还形成校企结合、实习、实践等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

(二)从培养内容来看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与其他服务行业相同的是,从业人员的培养内容都涉及到服务业的基本理论和服务业所需求的素质和业务技能。由于旅游活动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旅游业实际上就是多个行业的组合。旅游业的运营与发展与餐饮、住宿、交通、商业、娱乐等行业紧密相联,这些行业都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除了要求掌握旅游活动相关的素质和技能外还需广泛增加与之相关行业的服务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旅游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从培养周期来看

与其他行业一样,通过正规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属于较长周期的培养,中专和大专教育人才培养一般需要3年,本科教育一般需要4年,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需要3-6年不等。而社会培训教育属于短期培训,一般根据行业的发展变化或企业自身的发展设定,周期一般从几天到几个月等长短不一。其他行业的人才培养一般将学历教育的长期培训和社会短期培训严格分开,在学校集中理论培养,进入企业进行不定期的各种培训。而旅游人才的培养学历教育和实习实践需尤为密切的结合。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较大,发展态势瞬息万变,因此旅游从业者需适应行业发展,与时俱进,随时补充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例如,旅游专业人才在校进行旅游知识理论培养期间,会穿插到相关的旅游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实践;已经进入旅游企业工作的旅游从业者也会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年检以及不定期的旅游理论知识培训。

四、结语

总体上看,作为服务行业类型之一的旅游业既具有一般服务行业的特点,又有其独特性。旅游行业从业者既要具备一般服务行业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也要具备一些从事旅游服务业的独特素质和服务技能。所以,同一般服务行业一样,旅游业从业者的培养途径日益正规化,培养周期长短不一,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同时,较一般服务行业而言,旅游业从业者的培养方式更加灵活,培养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