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统计学分析方法

统计学分析方法

时间:2023-07-13 17:23: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分析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1篇

【关键词】膳食模式;统计分析;心血管疾病

0 前言

膳食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存在密切相关性。迄今为止,针对一种或几种营养素,或某种食物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已经开展大量研究。然而,人们吃的不是独立的营养素,而是含有多种营养素的多种食物,营养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针对单一营养素或食物的分析可能存在概念及方法上的局限[1]。

膳食模式分析是将所有食物、营养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更接近真实的摄入情况,因此也更有利于对营养相关性疾病的发病风险进行评价。

膳食模式统计学分析方法

膳食模式不能直接测量,因此,研究人员必须使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饮食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对人群膳食模式予以划分。膳食模式研究方法不断发展,目前,常用方法有三类:先验法、后验法,以及二者的综合运用。

1)先验法

先验法是以现有的膳食指南或其他科学饮食建议为基础,通过将个体的饮食与之比较进行评分,主要包括膳食指数法。常见有:美国农业部门提出的与食物指南金字塔和膳食指南相配套的健康饮食指数(Healthy Eating Index, HEI)[2],Patterson R.E.等以膳食推荐量为基础建立的膳食质量指数(Diet Quality Index, DQI)[3],之后逐步修订发展的修订膳食质量指数(Diet Quality Index Revised, DQI-R)[4]、国际膳食质量指数(Diet Quality Index-International, DQI-I)、中国膳食质量指数(INFH-UNC-CH DQI),何宇纳等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中各类食物推荐量为依据建立的中国膳食平衡指数(Diet Baiance Index, DBI)[5],亚太地区食物与营养网络专家委员会提出的理想膳食模式评分法(Desirable Dietary Pattern, DDP)[6]。

2)后验法

后验法是以膳食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方法确定膳食模式种类,包括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潜类别分析等。

因子分析是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食物频率问卷、膳食日记等调查资料提炼出潜在的维度,即因子/膳食模式。然后计算每一因子/膳食模式的得分,进而利用相关分析或回归分析研究膳食模式与营养相关性疾病的关系。

聚类分析也是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与因子分析不同,聚类分析从食物使用频率、供能比、食物摄入量等角度将被调查者分为不同的亚组(类),之后再对不同亚组的特征进行分析。

潜在类别分析是以模型为基础的聚类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潜在类别解释食物摄入变量之间的复杂关联。

3)先验法和后验法的综合运用

综合运用先验法和后验法,主要包括降秩回归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既利用了先验信息,又基于当前的研究,综合了先验法和后验法的优点。

降秩回归是分析膳食模式的一种新方法,类似于因子分析。这种方法是通过建立食物摄入变量的线性函数解释反应变量(如营养素、生物标志物等)的变异,用降秩回归分析法得到的膳食模式可以更好地阐述疾病病因中膳食的重要性[7]。

偏最小二乘回归法是介于主成分分析和降秩回归之间的一个折中方法,通过建立有预测能力的回归模型解释营养素或生物标志物的变异。

1 膳食模式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膳食模式分析。Jean M Kerver等人对美国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西方膳食、美国健康膳食、加州型等膳食模式,发现以红肉及肉制品、高脂奶制品、鸡蛋等为主的西方膳食模式与血清C反应蛋白、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等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浓度成正相关,而与叶酸浓度成负相关,说明西方膳食模式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哈佛大学的Frank B.Hu等人[8]对44875名男性进行了为期8年的队列研究“医务人员随访研究”,得到两种主要膳食模式:精明膳食模式(以大量的蔬菜水果、豆类、全谷类、鱼类、家禽类为主)和西方膳食模式(以大量的红肉及肉制品、精细谷物、糖果和糕点、油炸薯片、高脂奶类为主)。精明膳食模式得分与冠心病发病率的五分位相对危险度由高到低分别为1.0、0.87、0.79、0.75、0.70;而西方膳食模式得分与冠心病发病率的五分位相对危险度由低到高分别为:1.0、1.21、1.36、1.40、1.64。

美国国立肺血液研究所主持的大型多中心试验DASH试验是近年来领域内非常著名的研究[9]。受试者分别使用典型美国饮食、典型美国饮食但增加水果和蔬菜份量、DASH饮食。在每日总热量相同的情况下,典型美国饮食富含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缺少水果和蔬菜。DASH饮食组则强调增加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的比例,而减少肉类、饱和脂肪和含糖饮料摄入。试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第二组和DASH饮食组都成功地降低了受试者的血压,且DASH饮食在功效上更胜一筹。

中国人群膳食模式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并不多。现有的膳食模式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地对中国人群膳食结构进行分析,评价总体膳食质量,或对不同时期、不同种族、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人群的膳食质量进行比较。如何宇纳等[10]应用DBI综合评价中国18~59岁成年人的膳食质量。结果表明:中国居民的膳食状况以摄入不足为主,同时也存在摄入过量的问题。城乡间人群的膳食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农村居民摄入不足和摄入过量的程度都大于城市。Stookey J.D.等[11]应用中国DQI对1991年中国健康营养调查中的7450名成年人进行膳食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样本人群膳食质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钠的摄入量高,钙、蔬菜和水果摄入量低,食物多样性差;且中国DQI总分与食物及营养素摄入、城乡、收入及体重状况均具有相关性。另外,有研究者应用因子分析得出3种膳食模式,并与4种慢性病(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论是慢性病患者更有可能食用蔬菜类为主的膳食,而不是水果类或肉类为主的膳食[12]。也有研究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炼出肥胖与高血压患者的主要食物种类[13],但并没有对膳食与肥胖或高血压患病风险的相关性作进一步的研究。

2 结语

膳食是一种复杂的暴露变量,需要从不同角度考察膳食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膳食评价方法从最初的营养素、食物组单一指标,到营养素和食物组的简单组合,再到综合考虑膳食摄入的充足、适量、多样性以及平衡,已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群和个体的膳食质量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联系。

目前,中国在膳食模式方面的研究数量有限,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膳食模式相关性方面的探索也为数不多。因此,研究者应广泛借鉴国外经验,创建并发展适合中国人群的膳食模式研究方法,并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膳食模式相关性方面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Hu FB. Dietary pattern analysis: a new direction in nutritional epidemiology [J]. Current Opinion in Lipidology,2002;13(1):3-9.

[2]Kennedy ET, Ohls J, Carlson S, Fleming K. The Healthy Eating Index - Design and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995;95(10):1103-1108.

[3]Patterson RE, Haines PS, Popkin BM. Diet Quality Index-Capturing a Multidimensional Behavio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994;94(1):57-64.

[4]Haines PS, Siega-Riz AM, Popkin BM. The Diet Quality Index Revised: A Measurement Instrument for Populat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999;99(6):697-704.

[5]何宇纳, 翟凤英, 葛可佑. 建立中国膳食平衡指数[J].卫生研究,2005;34(2):208-211.

[6]李丹. 理想膳食模式(Ddp):介绍一种评价膳食[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2;19(5):282-285.

[7]Tucker KL, Dietary patterns, approaches, 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J].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2010,35(2):211-218.

[8]Hu FB, Rimm EB, Stampfer MJ, Ascherio A, Spiegelman D, Willett WC. Prospective study of major dietary patterns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men [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0;72(4):912-921.

[9]Appel LJ, Moore TJ, Obarzanek E, et al. A Clinical Trial of the Effects of Dietary Patterns on Blood Pressure [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7;336(16):1117-1124.

[10]何宇纳, 翟凤英, 葛可佑.应用中国膳食平衡指数评价中国18~59岁人群的膳食质量[J].卫生研究, 2005;34(4):442-444.

[11]Stookey JD, Wang Y, Ge K, Lin H, Popkin BM. Measuring diet quality in China: the INFH-UNC-CH Diet Quality Index[J].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0;54(11):811-821.

第2篇

【关键词】肛垫保护;悬吊缝合;环状混合痔

痣是肛肠外科的常见疾病,与不良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有关[1]。患痣的患者越来越多,多以混合痔为主,且具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的手术虽能起到缓解作用,但术中不能保护肛垫与重建肛管,不利于患者的恢复[2]。悬吊缝合治疗环状混合痔时能很好地保护肛垫,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恢复速度以及术后的生活质量。现为研究探讨悬吊缝合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符合条件的环状混合痔的患者进行研究探讨。研究结果具有显著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整理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环状混合痔患者100例。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25岁-69岁,平均年龄(45.45±0.37)岁。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患者,对照组50例患者。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排除标准

(1)患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2)接受过其他治疗者;(3)不同意、不配合实验者;(4)年龄大于70岁者。

1.3手术方法

1.3.1对照组手术方法:采用常规临床痣切除术缝合方法。于手术部位依据患者情况切3或4个放射状切口,至少保留3条粘膜桥和肛管皮桥。在外置部位做棱形切口,并进行剥离。对内痔先进行结扎并切除痣组织。使用齿状缝合法分离痣核下端,对顶端进行结扎。

1.3.2观察组手术方法:采用保护肛垫的悬吊缝合治疗法。在手术部位做放射状切口,剥离痣组织的时候注意不要损伤肛垫以及上皮。使用微乔线结扎痣蒂部,将此缝合线沿一侧粘膜创缘锁边至齿线部后转向对侧,锁边后回到痣蒂部。另用一条微乔线固定痣蒂部,将齿线下方的钢管上皮缝合。若患者患多处痣,在相邻两痣中间注入消痔液。

1.4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疼痛情况以及一周排便情况进行对比。

1.5统计学检验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表明本次实验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10.2±2.6)d,对照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15.2±2.5)d,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9.80,P<0.01)。具体数据请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情况对比

组别

患者总人数(例)

切口愈合时间(d)

观察组

50

10.2±2.6

对照组

50

15.2±2.5

T值

--

9.80

P值

--

2.2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

观察组患者严重疼痛率为20%,对照组患者严重疼痛率为40%。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清于对照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9.52,P<0.01)。具体数据请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对比

组别

患者总人数(例)

严重疼痛患者数(例)

不严重或不疼痛患者数(例)

严重疼痛率(%)

观察组

50

10

40

20

对照组

50

20

30

40

X2值

--

--

--

9.52

P值

--

--

--

2.3两组患者一周排便情况

观察组患者排便通畅率为80.0%,对照组患者排便通畅率为50.0%。观察组排便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19.78,P<0.01)。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一周排便情况对比

组别

患者总人数(例)

排便通畅人数(例)

排便困难人数(例)

通畅率(%)

观察组

50

40

10

80.0

对照组

50

25

25

50.0

X2

--

--

--

19.78

P值

--

--

--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体能劳动越来越少,脑力劳动越来越多,发生不健康饮食以及久坐的概率越来越大。经统计调查发现,患痔疮的患者数越来越多,且越来越有年轻化的趋势。痔疮常常伴随着便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的发生,给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巨大困扰。痔分为三种:扩张静脉位于齿状线之上的痔为内痔,齿状线以下的痣为外痔,两种痣同时存在的为混合痔,临床上以混合痔多见。

症状较轻的痣的治疗手段一般为保守治疗,对于较为严重的痣临床上常采取环切术、外剥内扎术等手术方式。但以往的手术方式不能良好的保护肛垫与肛管的重建,为患者的日后生活带来影响。悬吊缝合法能减少对肛垫的损伤,保护力肛管的原始结构,利于肛管功能的维护,加快恢复速度,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有利于维护肛管正常的排便功能。

为研究探讨悬吊缝合法在临床上的治疗优势,特进行此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悬吊缝合法治疗的患者较常规临床手术及缝合方法的患者,切口恢复速度更快、疼痛程度更轻、排便更顺畅。

综上所述,保护肛垫悬吊缝合治疗法能有效治疗环状混合痔,减少术后切口愈合时间,降低疼痛的程度,改善排便情况。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第3篇

 

 

1 统计学介绍

 

统计学是认识现象规律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揭示现象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具有普适性。对于高校学科体系来说,统计学已经从经济学和数学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级学科,足以表明统计学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中的巨大作用。随着数据时代到来,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越来越广地应用到生物、医药、物理、水利、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等其他学科的研究中,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向多样性发展,以期培养出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

 

高校统计一般分为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两个方向,部分高校在理学院和经管学院分别设置统计学专业,比如: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的统计学专业学生获得的是经济学学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应用统计专业学生获得的是理学学位。虽然分为不同学院,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却有很大部分重叠。本文着重讨论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 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统计学、经济素养,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与管理工作,或在金融、贸易等领域从事统计分析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 课程设置

 

高校统计学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理论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代历史、大学英语等通识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等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财务管理、国际金融等基础选修课程,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抽样调查、时间序列分析等专业必修课程,博弈论、非参数统计、数据挖掘、市场调研等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实习、学术活动和课程设计等。其中理论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80%左右,实践教学课程占总学分的20%左右。理论课程中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大二到大三主修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课程大部分是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理论课主要讲授模型方法论,通过设计实验课,学习统计分析软件,并实现模型案例实证分析;大四理论课程基本结束,主修教学实习和课程设计。

 

高等学校核心课程体系尚属完善,大多数课程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计划中未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实践教学是以实践性知识为课程内容,以生成实践性知识为目标的课程。以实践过程和实践性知识的掌握为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让学生在一定程度实践的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以教学实践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也围绕实践过程来选择、组织和学习,以实践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并通过实践报告、实践表现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实践课缩短了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时空上的滞后,比如市场调查分析,通过学生亲手设计调查问卷、选取合适的抽样方法展开问卷调查、后期问卷数据汇总分析,最终生成调查分析报告,在实践课程中加深统计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因此,应适当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上,专业选修课程安排相对独立,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学习,可适当增加交叉学科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

 

4 理论教学分析

 

教学方式上,大部分教师采取传统的课堂面对面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统计专业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由于网络课程的低成本和便利性,其在大学教育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微课、慕课等互联网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的设计将课程重点知识碎片化、网络化,便于更多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现今大部分高校形式上鲜有统计学的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教学。教学手段上都是以理论讲解为主,专业知识枯燥无味,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探讨式、研究式、报告式等多样化教学研讨形式。

 

课程设计是教师形成具体教学方案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统计学这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更要求能够结合实际问题,应用最合适的统计方法,借助统计软件,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分析,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课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学习能力,课程本身所承载的信息技能。课程设计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作为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桥梁工程,合理规范的课程设计起到将抽象理论具化到应用的纽带作用。

 

教学内容上,统计软件应用教学大部分限于Excel、SPSS、Eviews等传统老旧的软件,以致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课程设计都是对照陈旧的教材生搬硬套,用SPSS或Eviews做一个简单的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或者多元回归模型,而SAS、R语言、Python等功能强大兼具实用性的潮流软件学习课程欠缺。使用的教材着重对统计基础知识的讲解,对于变量选取、文本分析、随机森林等实用性强的模型讲解欠缺。

 

考核形式上,课程大部分以闭卷、开卷形式考核,造成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病,灵活跳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表述能力都是卷面考试考查不到而对于统计分析人员至关重要的能力。课程考核模式方面可以考虑加入分组开展调研、总结报告等开放式考核形式,变革考核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考核过程中塑造学生的统计思想。

 

5 实践教学分析

 

大学生实践学习分为实习和参加学术科研活动两方面。大学生实习课程一方面从传统意义上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转变为寻找就业的试水,本科生实习已经从过去的专业实践直接指向就业,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有客观实际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教条案例,有助于学生拓展眼界,找到自身发展的兴趣点。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统计专业,实习课程的开展、实习基地的选择、实习任务与时间的安排等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了解部门统计、不同行业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高校学生实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院系组织,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定期输送学生到实习岗位实践学习。大学中实习基地挂牌很多,但是限于学生和企业之间关于交通、住宿、实习时间等问题难以协调,或者受其他因素影响,实习基地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少。有待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友好长期的合作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机会。另一种是学生自主寻找兴趣相关的实习机会,这一类实习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成本,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也难以得到保障。校方应做好留底审核实习协议资料等工作,实时掌握校外实习的学生动向,确保实习的合法合规。

 

高校大学生参加实践竞赛等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参加实践竞赛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了解国家产业政策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提高创新实践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弥补了教师科研人员不足的问题。构建基于实践竞赛等科研活动的教学体系,对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自主学习热情、培养科研兴趣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科研竞赛方面,学校会给参加科研竞赛的学生学分奖励,提升学生在学术竞赛和科研活动上的积极性。目前各种国家级、省级科研竞赛有大创项目、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统计建模竞赛、数据挖掘竞赛、SAS数据分析大赛、市场调查大赛等。学生初期报名热情高涨,但常常由于指导教师欠缺、教学软件资源不足等原因,培训指导不能满足学生参加竞赛的知识需求,学生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取相关知识,竞赛结果不尽如人意。实践竞赛项目报名、培训、参赛等组织过程起着重要辅助作用,实践类竞赛项目的组织迫在眉睫。

 

6 总结

 

统计学的产生发展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发展壮大,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其能不断满足社会应用的需要。我国设有统计学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也在明显增多。近些年来,随着信息产业发展,大数据环境对统计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变革性影响,统计基础的数据分析人才将是社会最需要的人才。针对当前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一事实,培养统计人才需要对高校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量越来越大,统计工具越来越多地渗入其他学科的研究,信息处理技术愈加复杂。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深深影响着统计学的发展。如何改革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能否利用传统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海量数据做出快速、精准的处理?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统计分析师或数据分析师?如何实现统计学基础方法论和数据挖掘的深度结合?如何将大数据处理技术融入相关统计学课程教学,探索统计工具和不同学科的融合,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以促进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是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应从课程设计的开展及考核方式、实践性质类课程选择、实习课程调研、实践竞赛组织等方面改革完善统计学专业培养模式,做到与时俱进,合理设置专业课结构,平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拓宽实习面,完善竞赛组织工作,培养出创新型统计人才。

第4篇

【关键词】 身体质量指数;年龄;高血压;预防

最近研究表明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积极开展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科学地制定干预措施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方法。高血压的初级预防,包括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预防和控制的关键措施〔2〕。本文旨在分析身体质量指数(BMI)和年龄与高血压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8月20日至2010年4月13到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共330例,年龄25~92岁。分为男、女两组,男228例,女102例。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收缩压(SBP) ≥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 ≥90 mmHg确诊高血压。其中男性SBP≥140 mmHg者90例,占该组的39.47%;83例DBP≥90 mmHg,占该组人数的36.40%。女性患者中36例SBP≥140 mmHg,占该组的35.29%;19例DBP≥90 mmHg,占该组人数的18.63%。

1.2 研究方法 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比较BMI和年龄、血压的密切程度。BMI=体重(kg)/身高2(m2),将研究对象按22.99 kg/m2三个水平分为匀称、肥胖、瘦三种类型〔3,4〕;并根据这三种类型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再按照青、中和老年的标准分组,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两变量间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三组及以上样本均数之间采用方差分析,两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相关性分析 年龄与女性SBP之间不具有相关性(r=0.058,P=0.563),与女性DBP之间也不具有相关性(r=0.195,P= 0.050)。年龄与男性SBP之间不具有相关性(r=0.158,P=0.015),与男性DBP之间也不具有相关性(r=0.142,P=0.029)。

BMI与血压的相关性为:BMI与女性SBP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r=0.458,P=0.001),与女性DBP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r=0.457,P=0.001)。BMI与男性SBP之间具有相关性(r=0.381,P=0.000 5),与DBP之间具有相关性(r=0.267,P=0.000 5)。

2.2 按BMI与年龄分组的统计学分析

2.2.1 按BMI分组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性体检者瘦型3例(1.76%),匀称型42例(17.98%),肥胖型183例(80.26%)。本试验只考虑匀称型和肥胖型两组,以此两组进行成组T检验。结果SBP在两组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DBP在两组之间也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2),说明男性不同BMI患者之间血压不同。

女性体检者瘦型8例(7.84%),匀称型55例(54.92%),肥胖型39例(38.24%)。SBP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示:F=11.50,P=0.001(见表1)。LSD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瘦型与匀称型比较,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46)。瘦型与肥胖型比较,两组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3),匀称型与肥胖型比较,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表1 女性SBP与DBP按BMI分组的统计学分析

2.2.2 按年龄分组的统计分析 根据最新的WHO年龄划分标准,44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岁及以上为老年,将男性和女性各分为三组。

男性青年组106例(46.49%),中年组97例(42.54%),老年组25例(10.96%)。SBP的单因素方差结果见表2。LSD多重比较结果示:青年组与中年组比较,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2)。青年组与老年组比较,两组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3)。中年组与老年组比较,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57)。表2 男性SBP与DBP按年龄分组的统计学分析

SBP的单因素方差结果见表3。LSD多重比较结果示:青年组与中年组比较,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751)。青年组与老年组比较,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73)。中年组与老年组比较,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71)。表3 女性SBP与DBP按年龄分组的统计学分析

3 讨 论

高血压在我国目前慢性病的患病率中位居首位〔5〕。因此了解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开展一级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本实验通过对BMI和年龄与血压相关性分析发现:BMI与血压密切相关,而年龄与血压则不具有相关性。BMI与血压密切相关与大多数的作者观点一致,而年龄与血压不相关〔6〕的这一结果与有些作者的结论有差别。国内刘春梅和宋玉梅研究认为年龄与血压密切相关,这可能与检验的方法不一样有关,刘春梅和宋玉梅〔5,6〕没有对年龄分组,而本实验则根据性别将年龄分为两组,因此得出的结果不同。

按照BMI的不同,将受试对象分为瘦型、匀称型和肥胖型三种,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女性SBP瘦型与匀称型无统计学差异,肥胖型与匀称型和瘦型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女性DBP的结果同上。男性研究对象中瘦型人数较少,因此只考虑了匀称型和肥胖型两种。结果为匀称型和肥胖型的SBP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同样匀称型和肥胖型的SBP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因此,这一结果说明不同的BMI之间血压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并且随着BMI增加而增加,这一结论与大多数作者的观点相一致〔7,8〕。

按年龄分组的结果中,除男性青年与老年组的SBP有差别外,其余的各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这与以往的有些作者观点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有:①划分的标准不同,很多作者都是以30岁、40岁和50岁的标准划分,而本实验则以国际公认的44岁和60岁两个标准来划分。②高血压发病的低龄化。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的人数在青年人群中明显增多,由此造成的高血压在青年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9~12〕,不同年龄之间的血压差异明显缩小,使得年龄与血压的关系逐渐弱化。肥胖在带来高血压的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相关的疾病,因此肥胖也成为世界性问题〔13〕。

本研究提示预防高血压应从青年以前做起,而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防治高血压是中、老年的事情。不同年龄间血压差异不明显,而不同BMI之间的血压差异较大,说明体重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青年以前合理地控制体重将是高血压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9.

2 吴家兵.高血压的流行及其初级预防综述〔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6;12(1):404.

3 郭红卫.医学营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15.

4 蔡美琴.医学营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20.

5 刘春梅.北京交通大学高血压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职工与健康,2010;26(4):3679.

6 宋玉梅.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3;6(1):413.

7 Michael A.Kortt1Philip M.Clarkeestimating utility values for health stat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inpiduals using the SF36〔J〕.Quality Life Res,2005;14:217785.

8 O'Brien PE,Dixon JE. The extent of the problem of obesity〔J〕.Am J Surg 2002;184(6B):4585.

9 Robinson RF,Batisky DL,Hayes JR,et al.Body mass index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ediatric hypertension〔J〕.Pediatr Nephrol,2004;19:137984.

10 Norwood VF.Hypertension〔J〕.Pediatr Rev,2005;23:197208.

11 Varda NM,Gregoric A.A diagnostic approach to the child with hypertension〔J〕.Pediatr Nephrol,2005;20:499506.

第5篇

[关键词] 微量元素; 血红蛋白; 贫血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5-31-02

儿童血液中微量元素和血红蛋白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体健康,与生长发育、智力水平、免疫机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1]。为了解我区0~6岁儿童血液中微量元素和血红蛋白水平,我院于2009年1~ 9月对本区10余所幼儿园2144例0~6岁儿童体检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共对本区10余所幼儿园0~6岁儿童,采取整群抽样,抽取儿童2144例,其中男1085例,女1059例,0~岁248例,1~岁305例,2~岁337例,3~岁398例,4~岁438岁,5~岁418例。

1.2 方法

采用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环境所提供标准品进行质控,由专人检测。按常规操作采集儿童左手无名指末梢血40μL,放入特定的全血稀释液内,采用五通道法一次进样上BH5100智能型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血中钙、镁、锌、铁、铜5种微量元素含量。采用日本光电M-KX21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得血红蛋白含量。根据5种微量元素和血红蛋白的标准值,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全血中5种微量元素和血红蛋白的含量进行统计学检验及分析。

1.3 诊断标准[2]

钙、镁、锌、铁、铜5种微量元素的正常参考值为:钙(1.25~2.00)mmol/L、镁(1.03~4.11)mmol/L、锌(91.80~459.00)μmol/L、铁(4.48~5.37)mmol/L、铜(9.42~47.1)μmol/L。依据WHO标准:血红蛋白低于110g/L者诊断为贫血。轻度(90~l00)g/L,中度(60~90)g/L,重度(30~60)g/L。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按资料性质分别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及q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1 2144例不同年龄儿童全血中5种微量元素及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分析

表1结果表明,2144例不同年龄儿童全血中5种微量元素中Ca、Mg、Cu的含量及血红蛋白的含量,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不同年龄儿童全血中的Zn、Fe的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2 不同年龄儿童贫血的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表2结果表明,2144例不同年龄儿童贫血的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性(P

2.3 不同性别儿童贫血的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表3结果表明,2144例不同年龄儿童,男1085例,238例贫血,贫血率为21.93%;女1059例,211例贫血,贫血率为19.92%;不同性别的儿童贫血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微量元素的含量是评价儿童体内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本组资料中,不同年龄儿童全血中的Ca、Mg、Cu的含量均接近正常水平,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性;而Zn、Fe的含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

血红蛋白的含量直接预示着贫血的发生情况,尤其是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常常容易导致儿童的贫血[4]。本组资料中,各年龄段之间的儿童贫血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性(P0.05)。可能与家长的护理、喂养不当有关,由于婴幼儿生长发育旺盛,每日需要从食物中补充吸收大量的铁,如果血铁含量不足也会直接影响到血红蛋白的合成,引起小细胞性贫血[5]。因此,对于因消化代谢功能紊乱而导致贫血的婴幼儿,应当适宜地补充电解质,并口服硫酸亚铁溶液或枸橼酸铁等铁盐,进而缓解贫血的情况,虽然目前不同性别儿童之间的贫血情况仍存在差异,但贫血的发生率与前几年比较已有所降低。可见,近年来的贫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降低贫血的发生率,一方面有必要加强营养性贫血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督促家长对儿童进行合理膳食结构的培养,加强锻炼,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南家莲. 浅谈微营养缺乏及预防[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6):23.

[2] 秦雪梅,雷小林. 526例儿童指血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4):24-26.

[3] 申家辉,宋士军. 铁缺乏症早期与微量元素关系[J].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8):673.

[4] 孟智慧,刘彦平. 保定地区8000例学龄前儿童全血中6种微量元素水平调查及相互关系分析[J]. 河北医药,2006,(2):141-142.

[5] 訾慧芬,李佩铂,马永彦,等. 锌、铁缺乏对婴、幼儿智力及行为发育的影响[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6,2(5):285-286.

第6篇

【关键字】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85―02

分娩时由于子宫平滑肌收缩等原因,会导致产妇剧烈阵痛,这种剧痛往往会给产妇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要求无痛分娩。硬膜外麻醉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通过物阻断脊神经根来达到镇痛效果,临床应用广泛[1]。将这种麻醉手段用于产妇的无痛分娩治疗有一定的临床功效[2]。我院积极开展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术,并深刻探讨该法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 月间收治的4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以是否愿意采用硬膜外麻醉分娩作为条件,甄选出25例作为实验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其余21例拒绝采用该方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中产妇年龄在23~31之间,平均年龄26±2.6岁,初次生产者18人,7人有生产史;对照组中产妇年龄在24~30岁之间,平均年龄25±3.1岁,初次生产者16人,5人有生产史。对两组产妇间年龄,是否有生产史以及其他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产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实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自然生产,同时同意参与本实验研究。观察组产妇使用硬膜外麻醉镇痛,在子宫口2~3cm时进行麻醉。选择L2-3或者L3-4间隙给药,先注入试验计量(1.5%-2%的利多卡因3ml),等待5~10min,期间若无腰麻现象则给予芬太尼和布比卡因。麻醉时注意导管方向,应导管向下以便药物向腰骶段扩散。对照组产妇不给于麻醉镇痛。产妇分娩期间,陪同护士记录好患者的一般状况和各产程时间,并且记录产妇疼痛等级,最后将汇总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评价标准

疼痛等级划分按照WHO推荐的疼痛分级方法[3]:0级:无疼痛;Ⅰ级:轻微疼痛,能忍受;Ⅱ级:中度持续性疼痛,不能忍受,产妇不能很好合作;Ⅲ级;重度疼痛,不可忍受,需给予镇痛药,产妇不能合作,血压等生理机能受影像。以0级和Ⅰ级为镇痛有效;Ⅱ级和Ⅲ级为镇痛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用Χ?检验检测镇痛有效率,用t检验检测各产程持续时间,P

2 结果

对照组产妇活跃期用时189±65min,观察组产妇活跃期用时121±59min,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对照组产妇镇痛有效12例,无效9例,镇痛有效率为57.14%;观察组产妇镇痛有效24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00%。两组产妇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分娩时产生的剧烈疼痛往往导致产妇出现焦虑、恐惧和痛苦等不良情绪,并且有可能引发产妇出现酸碱平衡失调、胎儿窘迫等不良后果[4]。硬膜外麻醉是指将局麻药注射到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的传导,导致其支配区域的功能消失的方法。由于硬膜外阻滞麻醉安全有效,已被公认为当前用于无痛分娩的最佳方法[5]。因此本实验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来减轻产妇分娩时阵痛。

从实验结果可知:①:对照组产妇活跃期用时189±65min,观察组产妇活跃期用时121±5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数据说明,采用硬膜外麻醉可以减短产妇生产时活跃期的持续时间,而对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无明显影响。②对照组中有效镇痛效率为57.14%;观察组中镇痛有效率为96.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和国内外一些学者的成果相互印证,但也有学者认为此法也能缩短第二和第三产程的持续时间,与本实验的结果有些出入。我认为这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①产妇之间个体差异导致;②使用药物不同或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种药物规格、质量之间存在差异;③不同地区之间医疗水平不同,麻醉师操作水平有高有低,也可能是造成此结果的原因。

综上所述,硬膜外麻醉对于分娩镇痛有显著疗效,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文秀.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198例临床观察[J]. 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8): 1414-1415.

[2] 吴述轩, 叶刚, 蒋健梅. 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12): 967-968.

[3] 刘俊杰, 赵俊. 现代麻醉学[M]. 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800.

第7篇

1.1一般资料。从2000年6月起我科对110例需长期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病人行PICC置管,男62例,女48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5.6岁。其中乳腺癌15例,肺癌24例,淋巴癌35例,白血病36例。

1.2材料。PICC导管采用美国BECTONDICKINS_ON公司生产的INTRPNASCULORCATHETER型号4Fr长度60cm,胶贴采用3M透明贴。理疗垫采用天津市天磁有限公司生产的天磁软体热。

1.3方法。(1)实验组方法。①PICC置管后将外留导管拉至水平与手臂成垂直位置后,再向斜下方拉直,用3M透明贴固定;②PICC置管时,让病人上身取直立,手臂外展成90°,头偏向穿刺肩部,同时用10~20ml盐水缓慢注液;③PICC置管后用理疗垫热敷上臂,4次/d,20~30min/次,同时嘱咐病人抬高肢体。(2)对照组方法。①将外留导管以“S”型固定;②置管时,病人平卧,手臂外展成90°,头偏向穿刺侧肩部[2];③常规湿热敷。

1.4资料分析方法。(1)通过统计学分析脱管及进管发生例数来反映2种固定方式的差异;(2)通过统计学分析进入颈静脉的例数来反映2种置管方法的差异;(3)通过统计学分析出现上臂红、肿、痛的例数来反映2种热敷方式的差异。

2结果

2.12组脱管及进管发生情况。实验组50例次,脱管及进管发生率为8%(4例次),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30/50例次),经统计学处理,χ2=15.06,P<0.02,表明应用水平拉直与上臂垂直方式固定与“S”型固定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22组置管进入颈静脉情况。实验组进入颈静脉的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4/25例次),经统计学处理,χ2=4.35,P<0.02,表明应采用依靠重力配合加压静注的置管方式与常规置管方式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32组出现上臂肿胀、静脉炎的情况[3]。实验组出现上臂肿胀、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2/50例次),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10/50例次),经统计学处理,χ2=3.02,P<0.02,表明应用理疗垫热敷与用湿热敷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PICC导管脱管及进管一直是导管护理的难点,由于聚酯纤维套一般需3~4周才能被结缔组织包裹固定。所以,我们一方面在选择穿刺部位上下功夫,尽量避开肘窝,另一方面改良了导管的固定方式,因为随着手臂的屈伸,肌肉带动导管在穿刺点内、外来回进出,不但容易对穿刺点刺激造成出血及感染,还对血管产生机械性损伤,引起静脉炎。而将导管拉至水平与手臂成垂直位置后,增加了导管进出的阻力,同时减小了受手臂屈伸肌肉牵拉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导管脱管及进管的可能性。

3.2PICC插管成功的关键在于置管是否能到达预期的位置。依据解剖学位置,尽量避免在头静脉穿刺[4]。应首选贵要静脉,送管时动作轻柔,匀速缓慢,常规的送管方法仍可使导管进入颈静脉。而使病人上身直立,当导管达到肩部时,依靠导管自身重力,配合加压静脉注液,导管则向下进入锁骨下静脉,继而入上腔静脉。

3.3PICC置管后,由于血液流速减慢及导管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病人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造成上肢肿胀、疼痛、静脉炎[5],影响了治疗。以往采用湿热敷[6],易引起穿刺点感染,且操作不方便,病人不愿接受。用理疗垫热敷,由于其温度适宜,热量易于被人体吸收,可发射出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使热量穿透力增强,舒适安全,易于被患者接受,故疗效显著。

第8篇

【关键词】产后尿潴留;尿潴留;人性化护理;综合护理干预

尿潴留是女性产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指产妇在产后8小时内仍不能自行排尿者,一般多见于初产妇[1]。其一旦发生,严重影响产后的子宫收缩,可导致阴道出血量增加,并增加了女性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几率[2]。临床预防产后尿潴留的方法较多,但多属于被动方法。我院在临床护理干预中,采用人性化护理服务,以预防产后尿潴留,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20例产妇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排除:有心肌疾病、肝肾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产妇。将120例产妇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I组产妇60例,年龄在2334岁之间,平均(28.97±2.19)岁。孕周在3741周之间,平均(39.75±1.27)周。其中初产妇47例,经产妇13例;产妇均为单胎头位;自然阴道分娩28例,剖宫产22例。II组产妇60例,年龄在2235岁之间,平均(29.37±2.07)岁。孕周在3741周之间,平均(39.96±1.04)周。其中初产妇45例,经产妇15例;产妇均为单胎头位;自然阴道分娩29例,剖宫产21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产次、分娩方式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I组产妇给予一般临床护理干预。II组产妇在I组产妇的基础上,开展人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和发生尿潴留的例数,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一般护理干预:观察产妇在产后的排尿情况,嘱产妇尽早排尿,如在产后6小时仍不能排尿,可给予流水声和按摩等方法,促进产妇排尿。产妇如出现尿潴留,根据产妇情况,选择是否使用导尿管进行导尿。

人性化护理干预:护士要为产妇营造一个温馨的病室环境,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可根据产妇的选择,提供各种音乐,以缓解产后的疼痛感。护士在产妇分娩后回到病房时,要陪伴在产妇身边,向产妇讲解相关知识。强调术后早期排尿的临床意义及其重要性。在产妇产后2小时,即协助产妇进行排尿。按摩产妇的子宫,给予流水声,并使用温水对会阴进行冲洗,以诱导产妇排尿。为产妇提供温糖水,不但能补充能量,还能促进尿液的生成[3]。积极与产妇沟通,用耐心、细心的关怀,了解产妇的实际情况,消除其内心的紧张和焦虑感,使产妇得到充分的放松,促进排尿。产妇在排尿期间,护士要全程陪伴在产妇身边,以给予产妇安全感。如产妇有头晕等情况,可在床上排尿,注意让家属等暂时回避,以给予产妇隐蔽、安全的排尿环境。

1.3数据处理: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s),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II组产妇经过我院的人性化护理服务,产妇产后首次排尿较快,排尿时间在产后19小时之间,仅1例产妇出现尿潴留。I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在211小时,有14例产妇出现尿潴留,II组产妇情况明显优于I组产妇,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产妇产后排尿时间、尿潴留发生例数比较

3讨论

分娩,是女性的一种自然生理,因此产妇一般在产后6小时内均应该自行排尿[4]。如在产后8小时仍有排尿困难,并有膀胱憋胀感,可诊断为尿潴留的发生,需要护士和医生给予各种干预措施,促进产妇排尿。

产后尿潴留的发生,主要由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子宫对膀胱和盆腔的神经丛压迫,进而造成膀胱肌肉麻痹,而当产后盆腔压力下降后,膀胱容量增加,但机体对此并不敏感[5],加之产妇分娩过程中的体力消耗,会疼痛等,均会导致尿潴留的发生。

而在临床护理干预中,我院在一般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给予产妇温馨的产房环境,并为产妇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使产妇的整个分娩过程的压力减轻,使产妇的紧张焦虑感下降,进而促进产妇在产后尽快排尿,其效果显著。与未采用此方法的产妇比较,差异较大,p>0.05。

综上所述,采用人性化护理在预防产后尿潴留具有较好的效果,其不但避免了采用导尿等插入性操作对产妇造成的痛苦,同时降低了产妇泌尿系感染的几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月霜.产后尿潴留86例原因分析及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0):4985-4986

[2] 黄丹.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尿潴留的影响 [J]. 海南医学, 2009, 20 (3):253-255

[3] 刘秀婵. 不同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尿潴留的效果评价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 (13):92-93

第9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术后;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指的是患者在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出现了炎症性改变,患者一般以呼吸困难、咳嗽、体温升高、痰量增多等为临床体征,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后续治疗[1]。肺部感染属于临床上各种手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般老年患者、儿童等由于抵抗能力较差容易发生术后肺部感染,因此临床上如何对手术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对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0.53±4.77)岁,体重45~78kg,平均体重(56.63±5.82)kg;对照组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0.21±4.79)岁,体重43~79kg,平均体重(56.81±5.86)k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资料采取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馋鬼手术室护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了以下措施:①进行术前护理,护士要积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消除患者负性情绪,让患者更好地配合临床护理措施实施,术前指导患者练习心肺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练习并进行有效地排痰,让患者取正确上身前倾,缓慢深呼吸后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数秒后进行2~3次短促有力咳嗽,缩唇将其余气体尽可能呼出,循环2次后休息。②做好术中护理措施,术中要注意为患者进行保暖,避免受凉,护士要积极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进行处理。③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干预,上术后6h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术后6h后取半坐卧位;积极给予患者吸氧和雾化吸入治疗,稀释痰液,同时继续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练习,对于痰液粘稠且无力咳出患者可采取经口鼻进行吸痰;术后要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地镇痛并控制好补液的速度,保证营养摄入的充足与丰富。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肺部感染诊断标准为:患者临床症状可见咳嗽、咯痰,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可伴有发热,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比例增高,肺部X线提示肺部伴有炎症性浸润[3]。采用设计调查问卷的形式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种。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采取 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情况见表1。

注:观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χ2=3.9158、10.3333,P=0.0478、0.001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见表2。

注: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t=7.2064、7.8066,P=0.0000、0.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认为临床上造成肺部感染发生的因素较多,常见的有由于患者年龄的增长造成了患者肺脏功能的降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了发生心源性肺水肿并发肺部感染;还有部分患者由于吸烟等导致有害物质对呼吸系统造成了伤害,产生了肺脏换气与纤毛运动的障碍。在临床上手术治疗由于伤口会刺激患者肺部的呼吸系统,让呼吸道的分泌物增多,当患者咳痰时疼痛等多种因素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无法及时的排除,长期潴留在呼吸道导致了阻塞性肺不张以及肺部感染,此外手术过程中对于患者肺脏的牵拉与挤压导致肺部的损伤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几率,因此进行有效地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同时能够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4,5]。

我院通过对患者进行了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强化了围手术期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的强化,既重视护理本身对患者干预效果,同时也对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等知识的掌握进行了干预。术中注意对患者的保暖,避免受凉;手术后护士要加强对患者指导与病情变化的观察记录,积极地给予镇痛措施、吸氧等对症处理,防止各种因素导致患者肺脏通气量与弥散面积减少造成呼吸功能不全发生,此外还有积极的给予患者口腔护理,减少细菌通过口腔定植,引发感染发生。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可以减少肺部感染发生,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玲,唐丽.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术后肺部感染率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2):142.

[2]赵爱平,胡文娟.对胸外科手术患者浅低温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护理杂志,2012,24(5):4-6.

[3]朱文君.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1312-1313.

第10篇

方法:选取2007年4月到2011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阿片药物便秘的患者16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肥皂水灌肠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分别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首次排便时间和便秘指标改善情况。

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缩短,便质和排便难度改善情况更明显,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乳果糖口服液可以提高阿片药物引起的便秘临床有效率,改善便秘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医疗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阿片药物便秘乳果糖口服液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43-01

临床上以吗啡为主的阿片类药物用于晚期肿瘤患者镇痛的同时,常常会引发持续性便秘等药物不良反应,而且此类便秘属于功能性便秘,不易耐受,持续存在于阿片类药物镇痛过程中,严重者会引起肠梗阻,为肿瘤患者增添了新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我们对2007年4月到2011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阿片药物便秘的162例患者,分别采取乳果糖口服液治疗和灌肠治疗,发现前者治疗效果好于后者,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7年4月到2011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阿片药物便秘的患者162例,男性96例,女性66例,年龄45-79岁,平均58.3岁。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1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等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0.3%的肥皂水进行大量不保留灌肠治疗1次/d,3天为一个疗程,持续两个疗程;观察组患者采取口服乳果糖口服液20ml/次,2次/d,3天为一个疗程,持续两个疗程。

1.3临床效果评价标准。便秘明显改善,排便间隔时间和便质明显改善为显效;便秘有所改善、排便间隔时间和便质有所改善为有效;便秘未见改善为无效。采用2005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编制的“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问卷”评价治疗前后排便难度、便质、排便间隔,根据不同程度计分。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与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第11篇

[关键词] 甲状腺切除术;小切口;改良

[中图分类号] R6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4-0159-02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传统手术对甲状腺肿瘤进行切除,但是由于其并发症发生率高、颈部切口处易留有瘢痕,限制了其临床应用[1-3]。本研究中,对2006年9月~2011年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的患者264例中的132例采用小切口改良甲状腺手术处理,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9月~2011年9月期间264例在我院进行甲状腺切除的患者,其中男性145例,女性119例,年龄35~65岁,平均(46.8±9.3)岁。根据住院号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甲状腺肿大程度等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如下:对患者进行气管内插管麻醉,仰卧位,固定头部,沿胸骨上方2横指处皮肤至胸锁乳突外缘做弧形切口,分离颈阔肌后的疏松组织、颈前肌群与胸锁乳突肌以及在假包膜与甲状腺之间分离甲状腺腺体,横向切断血管钳,增加甲状腺的暴露视野,钝性分离并切断甲状腺峡部后切除甲状腺侧叶,顺序为由上极向下极切除,进行止血后,依次缝合皮肤、皮下组织等。

观察组患者采取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如下:对患者进行局部颈丛强化麻醉,仰卧位,固定头部。在锁骨交界处沿皮肤横纹做2~4 cm长度的弧形切口,分离疏松组织和结缔组织,用甲状腺钩将胸骨甲状腺肌和胸骨舌骨肌牵拉分离后,增加甲状腺的暴露量,然后用钳夹切除甲状腺,止血后,依次缝合皮肤、皮下组织等,并立即送病理检查。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研究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对照组132例患者中,手术时间(65.31±9.35) min,住院时间为(5.36±1.45) d,术中出血量为(25.72±7.33) mL。观察组132例患者中,手术时间(43.68±8.25) min,住院时间为(3.52±0.58)d,术中出血量为(9.64±2.89)mL。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和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对照组132例患者中,切口长度(7.43±2.31) cm,满意108例,占81.8%;观察组132例患者中,切口长度(5.02±0.45) cm,满意124例,占93.9%。经统计学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明显缩短,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132例患者中,切口粘连12例,占9.09%,颈部僵麻14例,占10.61%,切口皮下结节21例,占15.91%,颈部紧缩18例,占13.64%;观察组132例患者中,切口粘连4例,占3.03%;颈部僵麻6例,占4.55%,切口皮下结节8例,占6.06%,颈部紧缩9例,占6.8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粘连、颈部僵麻、切口皮下结节和颈部紧缩等并发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甲状腺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以女性患者居多[4],由于传统手术容易在患者颈部留下瘢痕,影响美观,使得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很低。因此,如何改进甲状腺切除术的方式是临床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5-7]。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原因为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避免了传统甲状腺切除术中对颈前淋巴管和血管回流的破坏,使得患者出现切口皮下结节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其次,小切口改良手术所有的引流均是通过在切口侧方另外的戳孔,且在手术过程中选用可吸收缝合线,均增加了组织愈合速度和程度,减少了瘢痕的产生。

综上可知,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广城. 小切口手术方案治疗甲状腺肿瘤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243-244.

[2] 李志愚. 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 求医问药,2012,10(5):271-272.

[3] 王大川. 甲状腺肿瘤的手术效果体会[J]. 当代医学,2011,17(27):108-110.

[4] 罗晓林. 小切口与大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 中外医疗,2012,16(6):57-58.

[5] 林宏福,王存川,张军.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J]. 中国内镜杂志,2008,14(5):552-555.

[6] 罗智辉,孔令言,邱翠平,等. 甲状腺手术的综合改良应用体会[J]. 广东医学,2005,22(1):39-42.

第12篇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社区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由于近几年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本次研究的目的为探讨在社区糖尿病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本次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60例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30例,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7.61±6.26)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4.77±1.13)年;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8.49±6.74)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4.83±1.41)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健康教育。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两组间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1999年WHO关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1];患者肝肾等其他系统没有发生病理改变;患者精神正常,可以配合治疗且能够坚持完成本次实验;患者同意参加本次研究,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遵医嘱给予患者控制血糖等对症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睡前血糖,时刻关注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①积极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让患者对糖尿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②告知患者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和防治措施,避免患者因并发症而增加自身的痛苦,影响生活质量。③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明确降糖药和胰岛素的用药时机,以更好的控制血糖和防止低血糖的发生。④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告知患者日常饮食中的含糖量,明确指出高糖食物的种类。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每餐定时定量。⑤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睡眠规律,加强锻炼。⑥指导患者胰岛素的正确注射方式和注射部位,同时让患者熟知正确的测量血糖方式和时机。⑦患者出院后定时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患者生活质量。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血糖平均值,统计每位患者低血糖发生次数,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主要统计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关于并发症发生率主要统计每位患者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次数。

1.4统计学分析

次实验所产生的全部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利用卡方检验分析计数资料,利用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若分析结果P<0.05表示实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结果

2.1患者治疗期间各个时间段血糖水

平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空腹血糖(5.67±1.1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76±2.42)mmol/l、睡前血糖(7.87±1.27)mmol/l,均低于对照组(7.18±1.34)mmol/l、(10.75±2.59)mmol/l、(9.52±1.63)mmol/l(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次数

通过对比每位患者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次数,实验组患者发生次数(1.27±0.76)次明显低于对照组(5.75±2.54)次(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