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23: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药行业发展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4年中国农药行业利润出现了5年以来的首次下滑,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尽管出口继续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农药减量使用等行业政策的出台、电子商务大步踏入、环保压力剧增、作物整体解决方案的不断扩展以及跨界整合力度的加大,都让2014年农药行业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变。为了更好地把握2015年农药工业经济形势和行业运行态势,正确应对新形势下农药行业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预测农药行业发展趋势,推动农药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农药行业健康发展,《中国农药》杂志社定于2015年5月7日-5月8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第二届农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暨农药行业优秀企业榜单会。
本届农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将对行业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2015中国农药销售百强企业、制剂销售排行榜和大单品销售排行等行业榜单、表彰2014年度全国农药行业优秀统计工作者和全国农药行业优秀通讯员。
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表彰2014年度全国农药行业优秀统计工作者和全国农药行业优秀通讯员;
2015中国农药销售百强企业、制剂销售排行榜和大单品销售排行等行业榜单
模块一: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1、石油和化学工业现状和发展态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2、新产品和次新产品的登记和进出口分析(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3、中国农药行业大数据深度分析(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4、我国土地流转进展、农业合作社和大农户现状介绍
5、2014年国内植保市场走势分析
模块二:合同定制行业分析
1、工业4.0时代背景下,中国定制生产企业的挑战与机遇
2、农药合同定制企业有望迎来第二波产能转移高峰
模块三:移动互联网对行业的影响
1、提升管理效率,移动ERP介绍
2、农资电子商务头脑风暴
二、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中国农药》杂志
支持: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山东省农药工业协会、山东省农药研究院、《安徽农药信息》、《世界农药》、《农药市场信息》、《山东农药信息》、《中国化工报》、《农资导报》、《中国农资》、《农药快讯》、《南方农药》、《精细化工中间体》、《农化市场十日讯》、《农药》、世界农化网
三、参会人员
行业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通讯员、统计工作者、金融投资人员、行业研究人员及相关代表等。
四、会议时间地点及行程安排
时间:2015年5月6日报到。会期:5月7日-8日
地点:山东丽天大酒店(山东济南市经一路66号)
酒店总机:0531-82688888
交通路线:济南遥墙机场距离酒店36.6公里;乘坐机场班车,在济南火车站广场汽车站下车,步行约460米。
济南汽车站距离酒店1.1公里;乘坐4路5路35路天桥南下车,步行约50米。
济南西站距离酒店13.2公里;乘坐公交车K156,到济南火车总站下车,步行至酒店。
济南火车站距离酒店0.3公里;步行5分钟到酒店。
济南火车东站距离酒店4.5公里;乘出租车约10分钟。
五、会议事项
(一)参会报名办法:
凡即日起至4月25日报名并交纳会议费(含会务、资料、餐饮、经验交流等)2000元/人,4月25日以后及现场报名会议费为2500元/人,同一单位5人以上一人免费。会议住宿费用自理。
(二)参会费汇款单位:
户 名: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六铺炕支行
帐 户:0200022309014426780
(三)参会代表请填写回执表(登陆“中国农药工业网”(.cn)下载),并请于4月25日之前发传真或电子邮件至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六、会议联系方式
王灿:010-84885191 13488811349
罗艳:010-84885145 13141231916
吕聪:010-84885035 15810208021
杨晓玲 010-84885233 13911618976
段又生:010-84885035 13691545916
邮箱:
传真:010-84885255
11月12日~13日,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主办的2012年农药管理信息工作交流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总结了今年农药管理信息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研讨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并针对广受关注的《农药登记资料规定》修订的设想和方向,同参会的数百家农药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党委书记刘永泉在会议上表示,2012年药检系统不断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关注行业形势发展,关注药情研究,宣传农药行业事件,引导社会公众舆论,信息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社会公众、农药企业、经销商和农民提供了更为优质高效的信息咨询服务。农药登记网上审批系统在全国全面展开,运行稳定,部省信息调研体系更加完善,舆情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编写的《2012农药行业发展报告》给行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这些工作为农药登记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信息技术支撑。
会议明确了下一步农药信息工作的思路:要在新《农药管理条例》即将和实施之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行业管理、药情把握、舆情监控、应急处理中的优势,做好《农药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的修订实施和宣传贯彻工作,为农药经营许可与可追溯制度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做好行业应急管理与舆情监测,推进农药信息工作一体化运行,加快建设农药管理信息专家系统,为农药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顾宝根指出,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对农药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安全将成为农药登记管理的核心。因此,在新的《农药登记资料规定》中将增加有关产品安全性的资料要求,同时,在登记评审中将加强安全风险评价工作。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总农艺师季颖介绍说,今年截至目前已批准农药登记产品2302个,临时登记产品数量明显减少,临时登记产品中环境友好剂型明显增加,占到70%的比例。评审中更加关注安全性,没有批准高毒农药。《农药登记资料规定》修订将本着科学合理、质量和安全并重、全程质量控制、鼓励行业创新等原则,现行大的框架不变,但会适当提高安全性的要求,增加作物安全性、职业健康及卫生用药风险评估、残留、环境试验要求。同时将取消临时登记,适当减免专供出口农药资料。
对生物农药加大扶持也是新登记政策的一个重要导向。农业部药检所生测室主任张文君表示,新的农药登记政策将进一步体现对微生物、生物化学、植物源农药的鼓励政策,最大的变化是生物农药的药效试验时间有望缩短为一年,以空间来换时间,例如生物农药的杀虫、杀菌剂药效试验要求由原来的两年4地,可以变为一年8地,这对生物农药企业缩短登记时间、赢得市场先机将是有力的政策支持。
农业部药检所分析室主任陈铁春表示,全球农药管理一体化进程加快凸显安全管理理念,借助条例修订契机将进一步明确农药质量新要求。新形势下注重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与技术内涵是农药产品立足市场的根本,企业当以维护人类健康与环境安全为己任,积极应对,务实创新,提供更多安全性更高的农药。
今年上半年,我国农药市场异常活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1~6月我国累计生产化学农药163.5万吨(折纯,下同),比2012年同期上调4.94%。其中,杀菌剂和除草剂都呈两位数增长,增幅分别为10.6%和15.3%,产量分别为8.60万吨和91.43万吨。在国内,环保核查、百草枯水剂限制应用、吡啶反倾销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接连出台;国际上,国外产能不足,中国农药影响力增加。这些方面共同推进中国农药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可以预见,2013年将是近年难遇的“农药大年”。
政策频出引爆市场
2013年1~6月份,我国共出口农药60.53万吨,同比增长27.9%;出口金额达到19.69亿美元,增幅为33.0%。其中,除草剂出口量和金额均保持大幅增长,增幅分别达到34.7%和45.6%;杀虫剂出口量为11.66万吨,金额达到4.54亿美元;杀菌剂出口量下降0.5%,出口额小幅增长7.5%。
北京贝斯投资证券分析师李智刚分析认为,农药行业的景气度从年初就开始了,主要原因还是中游产品价格出现明显反弹,最典型的就是草甘膦这类产品。由于价格持续上涨,江山股份、扬农化工、新安股份、沙隆达A等拥有草甘膦生产能力的上市公司纷纷被投资者看好。
从主要品种来看,今年的农药市场可以归结为:除草剂一日千里,杀虫剂稳中下滑,杀菌剂应时增长。从去年开始,三个政策规定的,对中国农药生产企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一、环保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草甘膦(双甘膦)生产企业环保核查工作的通知》。这是行业内的一次自律行为,环保部和各地环保厅局将从2013~2015年专门针对国内草甘膦(双甘膦)生产企业展开严厉的环保核查,行业内中小企业开工进一步受到严厉限制。据环保部污染防治司王晓密介绍,草甘膦环保核查是水到渠成的,之前通过对柠檬酸、稀土行业实施环保核查后,行业环保水平得到提高,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因此对草甘膦行业的环保核查未来成果可期。
第二、1月初,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经过评估,认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等存有风险。5月末,欧委会做出最终决定,将对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吡虫啉和噻虫嗪实施为期两年的限用禁令,这可能也是促使5月下旬吡虫啉价格下降的原因之一。紧接着,巴西、加拿大、中国等国陆续开展新烟碱类农药风险评估。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调研人员表示,欧盟限用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等3种市场最为火爆的品种,限用因素是否带有贸易保护色彩,目前尚不得而知。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中国目前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上使用最广泛的品种,生产企业和登记产品数量相对较多,在出口农产品上使用较为普遍,欧盟的限用政策将对中国的农药和农产品行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第三、去年9月,商务部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日本和印度的进口吡啶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今年5月27日,商务部作出初步裁定,被调查产品存在倾销,决定自5月28日起,经营者在进口原产日本和印度的吡啶时,应依据各公司的倾销幅度向海关部门提供相应的保证金。吡啶价格上涨带动以吡啶为原料的农药行情看涨。今年1~3月红太阳已实现营业收入14.49亿元,同比去年一季度的13.94亿元,上涨了3.91%,市场状况和公司生产经营情况良好。
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曙告诉记者,吡啶为公司全资子公司安徽国星和南京生化的主要产品,此次反倾销立案调查初裁结果有利于促进两家企业吡啶产业的良性运营,对公司业绩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项政策中,前两个政策都是出于对环保以及有益生物的保护,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而第二件事的发生,让我们不禁想起了“氟虫腈禁用事件”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拜耳专利产品氟虫腈在专利到期之前,欧盟就突然宣布限制使用氟虫腈类产品,当时中国很多企业已经取得氟虫腈生产许可和登记证,可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很多企业投入的大量资金都打了水漂。
除草市场全线飘红
今年上半年,除草剂行业发展迅猛,草甘膦、百草枯等重点产品价格上涨过快,对制剂企业以及下游市场造成极大的恐慌。
全球草甘膦最大供应商孟山都受制于上游原料影响,产能急剧缩减。从季节性因素来讲,9月至次年6月是草甘膦需求的旺季,孟山都供应链对需求影响又有所减弱。在国内外形势的共同促进下,草甘膦想不火都难。
草甘膦是所有出口农药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品种,占农药出口金额的20%以上。据统计,中国目前有草甘膦生产企业约200家,总产能超过100万吨,去年产量4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2013年上半年草甘膦出口量已经接近去年的全年水平,而且增势不减,而在草甘膦的进口方面,上半年出现小幅双减,进口数量为0.88万吨,同比下降18.88%;进口金额0.24亿美元,同比下降17.88%。同时,草甘膦由去年的4562美元(吨价,下同)增长到5390美元,草甘膦出口实现“双增”。
作为全球第二大除草剂品种,百草枯也是从去年开始就被热炒。但是农业部出台规定,自2014年7月1日起,撤销百草枯水剂登记和生产许可、停止生产;2016年7月1日停止水剂在国内销售和使用。这意味着2016年以后,百草枯在市场上唯一大规模商业化的剂型——水剂将在中国市场消失。
但是业内普遍认为,国内禁用百草枯水剂对百草枯产业影响不大,全球百草枯需求增加量要远大于国内市场受限量,百草枯出口市场的增长将会弥补国内水剂市场的降低。另一方面,百草枯新剂型的推广和研发将再次推动百草枯行业发展。目前,山东绿霸已经抢先注册了一个百草枯颗粒剂型,而包括红太阳在内的其他大型百草枯企业目前也已经具备了生产颗粒剂的能力,未来将视市场情况择机推出。
目前,百草枯价格仍然保持温和上涨。42%百草枯母液主流报价上调至2.2~2.4万元,实际成交价略有提升至2.3~2.35万元,较去年同期每吨1.5万元左右的价格,上涨幅度超过47%。据统计,国内百草枯实际供应能力不到7万吨,预计2013年消费量为6.6万吨,已经接近国内的最大供应能力,所以全年的供应紧张是大概率的情况。未来百草枯价格将保持增长,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百草枯性能优异,目前尚无完全替代的品种;第二,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加强了全球农业对灭生性除草剂的依赖;第三,由于国内消费量占产量比重较小,未来颗粒剂等剂型有望大规模推广,国内禁用百草枯水剂对行业整体需求的影响较小;第四,吡啶反倾销法案自2013年5月28日公布后,吡啶产品价格暴涨1万元/吨,这大大超过了下游百草枯工厂的心理承受能力,百草枯价格将随之上涨;第五,百草枯供需关系极为脆弱,草甘膦供应紧张的制约,可能有部分企业将目标转向百草枯行业,这也会带动百草枯价格上涨。
受原油价格上涨影响,生物乙醇受到青睐,其上游产品玉米需求量增加,玉米除草剂用药市场增长迅速。玉米除草剂近年来受到重视,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年均增加2%,2013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预计增长4.1%,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农作物。目前国内玉米田除草剂以乙草胺、莠去津、百草枯、烟嘧磺隆、2,4-D丁酯等10余种产品为主。玉米田除草剂用量提升,将对整个除草剂行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其他品种平稳运行
与除草剂火爆的场面略有不同,杀虫剂和杀菌剂市场上半年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1~6月份国内杀菌剂产量达8.60万吨,增幅达10.6%;而杀虫剂的产量为34.68万吨,同比下降了7.8%,占农药总产量的22.2%。杀菌剂产量的增长首先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需求增加迫使生产增长。另一方面,今年全球气象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杀菌剂的用量自然增长很多。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从六月底开始,国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下半年杀虫剂产量增长将在情理之中。
同时欧盟限用新烟碱类农药对农药发展也影响很大,新烟碱类农药在全球杀虫剂销量中约占到五分之一的份额,突然的禁限用令让众多生产企业措手不及,而中国生产的原药是国内以及国际主要供应商。欧洲市场新烟碱类农药大门将关闭两年,各国企业将会加强对非欧盟地区市场的争夺,这样更会引起各国环保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对新烟碱类产品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制约作用。这些可能对下半年新烟碱类杀虫剂市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反观新烟碱杀虫剂在防虫效果上的优异表现,其需求量不会下降太多,甚至会有少量增长。
每年第一季度是杀虫剂采购淡季,导致吡虫啉、毒死蜱等主要产品从年初开始价格一度下降。直至四月份,各制剂企业才纷纷开始采购原药进行生产。同时受到原材料价格和企业开工率不足的影响,市场吡虫啉供应一度告急,国内、外订单都因为无货而无法下单,厂家供货量紧缩,吡虫啉开始有涨价苗头。吡虫啉价格从年初14.8万元,一路攀升,至4月份,价格一度虚高至18万元才开始有所回落,预计在后期价格将回归正常水平。
自2月底上海中国国际农用化学品及植保展览会之后,毒死蜱就开始进入采购商的视野。毒死蜱生产企业咬紧牙关,前期将毒死蜱价格绷紧,没有降价,所以毒死蜱产能在展会上也一下释放出来,使毒死蜱市场展开了囤货与涨价的竞争。展会开始之前,毒死蜱原药价格开始还相对稳定;但展会一过,市场上传出毒死蜱货源紧张的消息,各路货源被抢一空,价格开始上涨。之后就是原药生产企业和制剂企业展开心理博弈,但是受制于制剂市场需求增加,所以毒死蜱价格上涨势在必行,最终每吨上涨0.4万元左右,涨至4.1万元附近后,开始稳定。
去年由于限制使用阿维菌素油膏生产制剂,阿维菌素和甲维盐价格一路攀高。从今年二月份开始,其原药价格也小幅上涨,而且交货一度困难,市场上难有成吨交易。供货紧张更是造成了制剂企业的需求欲望和哄抢势头,一度造成企业无法满足订单,但贸易商手中却有大量货源。这一奇怪现象可能也预示了农药市场正在悄然生变,原药供应由企业转由大贸易商供应为主导。
杀菌剂市场今年表现要好于往年,但是预计市场缺乏后劲。目前,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嘧菌酯等大宗杀菌剂市场均表现低迷。中国农药企业生产的杀菌剂很难占领高端市场,上半年杀菌剂进口量增加12.42%,所以大部分企业将销售目标转向国外。上半年,国内企业出口杀菌剂数量增长了65.42%。然而国际采购制剂不受国内原药价格的影响,所以上半年杀菌剂原药价格尽管有时有小幅上涨,但上涨幅度很小。如苯醚甲环唑这类安全性高、应用范围广的杀菌剂,在今年上半年也表现低迷,每吨价格维持在16万元左右,最高涨幅没有超过1000元,对于这类明星产品来说,可谓黯淡无光。
关键词:农药企业 循环经济 技术创新
农药产业是支农产业,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药在防治农业有害生物、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产和改善农作物的抗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哥本哈根国际大会引领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建设节约型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将成为“十二五”我国农药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低碳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农药行业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1]。
一、农药化工行业背景
(一)农药产业现状
随着对环保问题的日益关注,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药应用作了严格的限制,已逐步淘汰了高毒农药。我国农药行业在这种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发展迅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力发展高效、低残留、安全的新型杀虫剂及生物技术农药已成为农药杀虫剂工业的发展方向,高毒杀虫剂的替代产品迎来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前景。
高毒农药的替代产品丙溴磷的推广尤为明显。丙溴磷是中等毒性杀虫剂,被列入无公害农产品替代高毒农药品种推荐使用品种,主要登记防治棉花棉铃虫、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等。在高毒农药退市的大形势下,目前高效低毒的丙溴磷在国内外市场需求量都逐年上升,并保持持续增长的市场态势。
山东科源化工有限公司自2007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溴系列农药中间体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其产品丙溴磷原药的含量纯度,超过国家标准7个百分点,超过国际标准3个百分点,达到96%的纯度标准,更好地解决农药残留和污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际丙溴磷产品的新标准。
(二)农药行业循环经济程度
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使产业链上游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原料,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国内大部分农药原药生产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附加值较低,生产过程中未反应的原材料和副产品回收率很低;大部分原药生产企业规模小;绝大部分农药加工企业没有“三废”处理装置。此外,农药包装物基本没有回收,对环境和人身安全造成了危害[2]。
在这种背景下,山东科源化工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深知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循环经济理念充分应用到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自觉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三、科源化工有限公司的循环经济模式
(一)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1、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产生
采用专利技术高纯度丙溴磷的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号:20120044233.2)
采用独创的新型结晶工艺、萃取反萃取、正压催化转位工艺,可将产品丙溴磷原药纯度由原来的89%—90%提高到95%以上,收率提高6%直接生产高纯度丙溴磷原药,利用同样多原材料,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在消耗降低的同时,减少废物的产生。
2、废水回收,重复利用
运用独创的丙溴磷生产废水处理方法(发明专利号:201210044249.3),
可回收并循环利用废水中的三甲胺、三甲基乙基溴化铵、溴化氢、溴化钠、2-氯-4-溴苯酚等。此时将废水称为母液,首先把母液收集,储存起来,充分提取有用物质。通过萃取、分层等各种手段,进行回收,然后套用。这样降低了污染物总量,减少了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二)实施循环经济的工艺路线
1、废气达标处理的工艺实现
高纯度丙溴磷原药产生的废气产生环节主要为成盐排气、合成排气、副产物浓缩不凝气和脱溶不凝气;污染物为三甲胺和溴丙烷。三甲胺真空使用机械W真空泵,真空吸收效果加强;溴丙烷吸收增设密封的水封罐,保证溴丙烷的冷却回收效率。
①针对尾气特性,增设串联的车间预处理喷淋塔,后收集进入公司尾气集中处理站处理。
②尾气集中处理站:经过反复的实验,得出结论,利用次氯酸钠强氧化性,对工艺尾气的处理效果及气味去除,效果最好。故针对各个工艺工段预处理后过来的尾气,保证尾气处理效率,设计多组尾气吸收塔,采用酸——次氯酸钠——水不同的吸收剂层层吸收,保证吸收效果。
③依据废气的产生量及废气中污染因子的特点,采取以“低温等离子体”为核心的处理工艺。
废气经过管道收集后,首先进入预处理单元,对收集后的废气进行混合、配风、除尘、除水等预处理。然后,废气进入主体设备——双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进行处理,最终转化为CO2和H2O等物质。
2、废水达标处理的工艺实现
丙溴磷原药产生的废水通过车间预处理后进入污水处理生化阶段,废水分别经过酸碱中和、初次沉淀、斜管隔油、溶气去油等工艺及设备进入高浓废水池,后经三效去盐,进入低浓废水池与生活污水进行混合后,进入厌氧(UASB)进行厌氧处理,后经配水池,保证后续好氧生化的稳定,水经过二次沉淀后进入临时储水池。系统产生的污泥全部收集进入初次沉淀池,对其使用板框压滤机进行压滤。
①预处理段:与沈阳化工设计院及湖南化工科学院多次合作分析研究,针对废水特性,车间设置合理、处理效果最好的预处理工艺,达到最大限度的回收可用物质:三甲胺、三甲基乙基溴化铵、溴化氢、溴化钠、2-氯4-溴苯酚等,降低废水的COD,增大废水的可生化性。
②生化段:污水处理站由XX设计院设计并指导安装,在调试运行阶段又有XX大学进行运行改良,保证废水处理的达标。废水经治理后满足《污水综合排放》(GB8978—96)一级标准。
三、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应用
(一)物尽其用的理念
在科源公司建立“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的观念,并保障自然资源得到最有效和最合理的利用。在别的公司还对雨水放任自流的时候,在科源公司就已经建设了庞大的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厂区天然雨水用于替代自来水。
还在苯酚氯化产物上做到精细分配:苯酚氯化,同时会有2-氯苯酚32%,4-氯苯酚60%,2、4-二氯苯酚5%,2,6-二氯苯酚3%,如果以“物为我用”的观念,不同的公司可能只会提取其中某种成分加以利用,而科源秉承“物尽其用”的思想,提取2-氯苯酚用于丙溴磷生产,提取4-氯苯酚(通过再氯化转化为2、4-二氯苯酚),2、4-二氯苯酚,用于2,4-滴的生产,2、6-二氯苯酚用于2、4、6-三氯苯酚的生产,充分做到“物尽其用”。
在利用本地卤水资源上,也秉承“物尽其用”的原则,先利用卤水的冷能源,用于生产装置的降温,再提取卤水中的溴素资源,最后卤水达到盐池用于晒盐。保障自然资源得到最有效和最合理的利用。
(二)绿色消费的理念
所谓“绿色消费”,就是引导消费者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并注重节约资源;在进行消费时,应当选择无污染或少污染、无废物排放或少废物排放、用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或可循环利用的产品,注意对产品使用后的处理、处置,不污染环境。
公司可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者,但科源公司坚持“绿色消费”,在使用商品即原材料购进使用,销售产品上,坚持“绿色消费”的理念,表现在成品包装上,只要能完成包装的功能即可,选用最简单的包装,而非像某些商品采取过度包装,哗众取宠;能用大桶包装,不用小包装,还尽量采取罐车发货,原材料也是采取这种模式,大桶包装还与供应商签订协议,回收包装物、循环利用,或者直接改为罐车运输,减少包装物的使用,避免浪费。
(三)技术创新与应用
在国内大多数生产经营活动并没有清晰的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提质降耗,更多的是从成本的角度出发,充其量只能算是客观上暗合了循环经济的意思,初步体现了保障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山东科源化工有限公司把循环经济模式充分应用到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生产经营活动自觉地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通过采用两项发明专利技术,减少废物的排出,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农药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构建适合自身的企业循环经济系统。科源化工有限公司将循环理念应用到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通过技术创新、基础建设、产学研合作等多角度多方位的促进企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搭建,开拓出在农药生产行业领域内的循环经济模式,为该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永奇,韩晨曦.农药工业发展五年回顾与未来五年展望[j].农药市场信息,2010(9)
陶氏益农技术传承总监王春林在“2016年中国农药市场峰会暨2017农药市场及热点产品形势分析会”做了精彩报告。
报告中,王总回顾了全球除草剂市场发展概况,介绍了近年来跨国公司除草剂研发进展,展现了最新上市及研发的除草剂特点,重点解析了陶氏益农两个专利产品锐活和灵斯科的机理和应用,并探讨了除草剂未来的发展方向。
1 杀菌剂市场稳步增长,六类除草剂跑赢总体市场
2015年,全球农药销售总额为512.10亿美元。其中,除草剂所占份额居于首位,约占42.3%;其后分别为杀虫剂和杀菌剂,所占份额分别为28.0%和26.8%。除草剂虽仍为全球第一大产品类型,但其市场份额呈现走低态势,取而代之的是杀虫剂和杀菌剂。
除了全球经济及大宗农产品价格对市场的影响外,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以及抗性病虫草害的发展也影响着农药市场,尤其冲击着除草剂和杀虫剂市场。自1996年第一个转基因(GM)作物商品化种植以来,GM种子发展迅猛,年平均增长率约达10%。其发展速度显然要快于三大类农药(如图1)。
在1991~2015年的25年间,杀菌剂基本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是增长最快的农药产品类型。其次为杀虫剂,而除草剂的发展速度排在最后。
虽然除草剂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但仍占据首位,并对全球市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09~2014年间,全球除草剂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9%。其中,ALS-咪唑啉酮类(+8.4%)、ALS-其他类(+13.7%)、PPO-二苯醚类(+6.3%)、PPO-其他类(+24.9%)、HPPD抑制剂类(+12.4%)和苯氧羧酸类(+6.5%)的复合年增长率皆跑赢除草剂总体市场(如表1)。这些产品的增长引发全球关注。
据王总介绍,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增长主要源于南北美洲非转基因Clearfield作物的种植,这些作物可以耐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ALS-其他类除草剂的增长主要因为陶氏益农开发的一些磺酰胺类除草剂,这些产品近年来的增长较快,如双氟磺草胺、啶磺草胺等。PPO-二苯醚类除草剂的增长主要由于抗性杂草的发展和蔓延,尤其是用于防除草甘膦抗性杂草。王总特别指出,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是一类热点产品,其抗性出现较少,同时又有一些新产品上市,从而使该类产品增长较快。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虽是一类非常老的除草剂,但其近5年增长较快,同时预计其未来5年的增长依然较快。
2 研发成本加大,新产品上市数量显著降低
虽然新产品上市难度越来越大,研发成本逐年增长,但农药行业从未停止过创新的步伐。在2001~2014年间,转基因种子和性状的研发费用增长很快,虽然用于农药的研发费用增长也较快,但增速不及前者(如图2)。
随着新产品研发所需投入增加,在1990~2014年的25年间,不同类别农药的新有效成分上市数量显著降低(如图3)。其中,在1990~1999年的10年间,约有130个新有效成分上市,即每年约有13个新有效成分上市;在2000~2009年间,约有100个新有效成分上市,即每年约有10个新有效成分上市;而在2010~2014年的5年间,约有30个新有效成分上市,即每年约有6个新有效成分上市。由此可见,开发一个新有效成分越来越难。
王总总结了影响农药研发费用的6个方面因素:① 行业进一步整合,投入新产品创制的公司减少。因为监管要求更严,新产品上市前投入的成本更高,很多原先能上市的品N现在无法上市,这样也促使企业兼并重组,以加大投入;同时,创制公司的研发投入更趋谨慎。② 研发投入更偏向种子和转基因技术。取得转基因技术方面的成果要相对容易,而且一些测试费用也较农药低。③ 新有效成分开发成本显著增加。④ 登记注册监管环境愈加严格。⑤ 关注生物解决方案。如拜耳近年来花很大精力开发生物农药等。⑥ 在过专利化合物保护方面投入增加。如开发一些防御性技术,包括新剂型和种子处理等。
3 新除草剂源源不断,HPPD抑制剂类最为丰富
王总在报告中介绍了2010年以来新近上市以及将要上市的19个主要除草剂,其中包括4个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3个合成激素类除草剂,2个光系统Ⅱ(PS Ⅱ)电子传递抑制剂,2个长链脂肪酸合成抑制剂等(表2)。
王总指出,在新除草剂中,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最多,难能可贵的是,该类产品抗性案例较少。其中,先正达氟吡草酮(bicyclopyrone)已经上市,上市产品皆为三元或四元等复配产品,这些产品对草甘膦抗性杂草效果较好。拜耳氟酮磺草胺(triafamone)为水稻田除草剂,ALS抑制剂,这类药在水稻田、小麦田已普遍产生抗性。王总因此认为,氟酮磺草胺可能刚上市时效果不错,但其市场生命力有待观察。拜耳茚嗪氟草胺(indaziflam)为纤维素合成抑制剂,其作用机理较老,但近二、三十年没有新产品上市,所以是一个有新意的产品。巴斯夫苯嘧磺草胺(saflufenacil)为PPO-其他类除草剂,其作用机制很有吸引力。
王总认为,日本农药公司的创新能力较强,其创制产品也较多,但大多数日本公司因承担不起全球开发费用,往往与其他跨国公司合作开发世界市场。
4 锐活TM和灵斯科TM,合成激素类除草剂中的全新化合物
传统合成激素类除草剂主要有4类:吡啶羧酸类(如氯氟吡氧乙酸等)、苯甲酸类(麦草畏等)、苯氧羧酸类(2,4-滴、2甲4氯等)和喹啉羧酸类(二氯喹啉酸等)等。
而氟氯吡啶酯(英文通用名halauxifen-methyl;商品名ArylexTM、锐活TM)和氯氟吡啶酯(英文通用名florpyrauxifen;商品名RinskorTM、灵斯科TM)是陶氏益农新近开发的芳基吡啶甲酸酯类除草剂中仅有的两个产品,是合成激素类除草剂中具有全新结构的化合物(如图4)。
合成激素类除草剂为天然激素模拟物,通过破坏植物生长调节进程而起效。当该类产品与靶标位点结合后,会诱导细胞内相关生命活动暴增,导致敏感植物生长失控,最终导致其死亡。合成激素类除草剂主要通过叶面吸收,少量通过根部吸收。进入植株的有效成分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传导,并在生长点累积而发挥作用。
合成激素类除草剂普遍具有吸收和传导性能好、症状发展相似、起效快、适应多种耕种体系、不易产生抗性(因靶标比较复杂,有5个靶标位点)等共同点。
但与传统合成激素类除草剂相比,芳基吡啶甲酸酯类除草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与靶标位点有独特的结合紧密度,广谱(除对阔叶杂草和莎草有效外,对主要禾本科杂草也有效),用量很低,速效,持效,降解快速,挥发性低,与其他化合物可混性好,对后茬作物安全。
TIR1、AFB5是合成激素类除草剂中两个最重要的靶宋坏恪5背草剂与靶标位点结合非常紧密时,其用量显著降低,尤其是与AFB5紧密结合,导致灵斯科TM和锐活TM用量大幅下降(表3)。
灵斯科TM杀草谱广,对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及莎草皆有效。其用量极低,有效成分用量为5~50克/公顷;无拮抗,无交互抗性;对环境非常友好。灵斯科TM应用广泛,可用于水稻、禾谷类作物、大田作物(出苗前处理)、果园、草坪、草场牧场、水面(水塘湖泊)等。灵斯科TM特别适用于水面防除水葫芦等,它是所有除草剂中对水生生物最安全的产品。试验证明,即便对合成激素类除草剂,灵斯科TM也没有交互抗性。
锐活TM用于多种谷物田防除阔叶杂草,有效防除抗性杂草,用量低,效果稳定,安全性好。王总指出,防除抗性杂草是产品进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5 关于除草剂发展方向的思考
王总分析了目前全球除草剂发展的新形势,他分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① 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的开发是影响除草剂市场的一大因素。在抗草甘膦作物上市之初,人们曾悲观地认为除草剂市场走到尽头了,甚至在2000年前后,各公司裁减除草剂创制人员。然而,从2004年开始,市场发现了草甘膦抗性杂草,这时各公司又开始除草剂创制工作,所以除草剂市场与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关系非常密切。② 抗性杂草。抗性是除草剂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不光是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也是如此,它们与抗性发展的关系紧密。③ 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也促使除草剂市场的发展。④ 其他新技术,如互联网、遥感、大数据和无人机等。它们可能不是直接影响因素,但可以间接影响除草剂市场的发展。
王总认为,产品开发仍是除草剂行业发展的基础。① 开发新的作用机制。开发新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非常难,在除草剂行业过去20年的发展中,没有发现新的作用机制。② 加强现有不易产生抗性的作用机制的产品开发。如PPO抑制剂类、HPPD抑制类、合成激素类等。③ 开发混剂,进行混用等。一方面可以扩大杀草谱,更主要的是可以防除抗性杂草。④ 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如抗草甘膦、草铵膦、2,4-滴或麦草畏等除草剂的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将带动这些除草剂的市场增长。同时,为了防除抗性杂草,通常将这些大宗除草剂与其他产品复配,如草甘膦与PPO抑制剂类除草剂复配等。
关键词:高职;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3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高职教育的工作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必须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我院植保专业对以行业发展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特征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
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背景
(一)国家对植保工作的高度重视
植物保护是在农业生产中,根据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发生规律,采取多种综合防治措施,保障农、林等栽培作物免受或减轻有害生物危害的一项社会性事业。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油料、棉花无不与植物保护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农业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在控制农业生物灾害、保障农业安全生产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对植保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做好植保工作,需要大量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作支撑。植保工作具有公益性、专业性、时效性、社会性、强制性等鲜明特点,应逐步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理念,加强植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植保网络、植保机构、植保队伍。国家的高度重视对植保工作的开展和植保专业学生的就业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机遇。
(二)高职植保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
2000年以前,植保专业一直以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培养输送农技人员为主,我院植保专业学生遍布江苏省各县、市植保站。但近十多年来,随着各农业院校的扩招以及乡镇合并、机构精简等乡镇机构改革措施的落实,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基本饱和。对我院近5年植保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表明,61.8%在农药化工及农资企业就业,22.4%在农业科技园区就业,10.3%在农技推广部门就业。植保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正由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的单一型向以农药农资生产与推广、无公害作物生产等企业为主转变。其中,在农药化工企业从事农药推广工作已成为本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渠道。
我省农药企业众多,为植保专业毕业生提供了现实的和潜在的就业空间。江苏农药业在全国具有显著的优势地位。2003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分行业(农药制造)百强企业中,江苏省就有35家。2004年,江苏农药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生产企业有200多家,在年度农药原药制造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中占有37席。南通市是我国农药生产的重要基地,无论是农药品种、生产能力、产销量,还是企业规模及经济效益,在全省乃至全国农药行业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全市有农药生产企业33家,农药产量约占全省总量的1/4。
我国的农药营销和管理相对落后。近年来,各农药生产企业十分重视市场的变化,在主要市场均有派驻机构,聘用熟悉本地情况、具有化工知识和植保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推广,并到农村作田间试验和指导用药,召开现场推广会,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进行农药剂型、使用方法及施药器械的改进。要解决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相互脱节的问题,需要大批高职植保专业人才。面对就业形势的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就业市场需求。
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近年来,围绕“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质量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在总结多年植保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条主线、两轮循环、三大模块”高职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两轮循环,以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拓展三大课程模块及两次顶岗实习有序实施专业人才培养。一年级实施基础能力课程教学,二年级以核心课程教学为主,在二年级结束后,利用7~9月份进行为期3个月的第一次顶岗实习,将学生统一安排到各实习基地实习,从而完成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第一轮循环。实习结束返校后,第五学期学习专业拓展课程,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植保职业素质,扩大专业视野,拓宽就业面。然后,第六学期安排进行第二次顶岗实习,即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第二轮循环。
第一次实习是在学完专业核心课程后进行的,既是对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掌握程度的一次检验,又是一次“工”与“学”的无缝融合。本次实习单位经过精心挑选,按照实习单位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安排每一个学生的实习去向,这既是一次顶岗实训,又是一次就业演练。第二次实习是在学完了所有课程之后进行的,不是第一轮循环的简单重复,而是以就业为目的的顶岗实习,是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检验,更是职业能力的再一次提升。学生有了第一次实习经历后,培养了就业意识,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就业定位。所以,第二次顶岗实多比较顺利,可大大提高学生的一次就业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措施
(一)以应用型人才定位高职培养目标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高职高专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技能型人才劳动组成中的主要部分不再是动作技能,其智力成分不断增加,因此高级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日趋接近。所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都应该是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所以,高职植保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现代农业、农药、园艺园林等行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部门,从事植物病虫害的检疫、测报、防治、农业生产与管理、农药农资生产与营销、农产品安全生产与检验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高职教学质量的保证
人们对高职教师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几乎已达成共识,但对什么是“双师型”的高职师资的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答案。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通常所说的“双师型”教师应为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具体定义如下:“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过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江苏省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条件稍有不同,具备上述第(2)条,或同时具备第(1)、(3)条,或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果良好的教师,可被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保证。我院以植物保护和农作物生产技术两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平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是制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目标、思路、措施;二是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政策导向,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实用技能熟练的优秀人才,鼓励在职教师进行学历进修、业务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与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制定明确的在业务考核、职称晋升方面向教师倾斜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对获得科研立项、的教师进行奖励,并作为年度考核、评选先进的标准之一;四是利用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积极推荐教师入选各级各类人才库,接受高层次人才培养,如访问学者、带课题研修、单位挂职锻炼,参加各级“青蓝”工程、专业带头人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省“333”及市“226”人才培养工程等;五是激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和科技服务,要求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和农村,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活动,积极实施“八个一”工程,即“一名高级职称教师帮带一名青年教师、培养一批学生、主持一个科技项目、举办一次科技讲座、推广一项技术、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联系一个村组、致富一方农民”,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六是建立校外兼职教师库,选聘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教学团队实行校内、校外双负责人制,共同负责专业与课程建设。
(三)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要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构建适合就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培养、对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根据对植保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工作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分析,凝练典型工作任务,经过对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与能力的有机整合,按人才成长规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表1、表2所示。
课程体系改革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服务于就业岗位,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宗旨设置课程体系。二是针对性,针对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区别于本科教育,以技术应用为重点,淡化复杂深奥的学科性原理。三是综合性,对相关课程中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四是实践性,通过课程的整合与教学内容的调整,大大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五是模块化,将课程分为基础能力课程、核心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三大模式分阶段组织教学。
(四)根据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必须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因此,应由政府、学院、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组建南通现代农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如图3所示。明确利益相关方的责、权、利,加快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创新,实现互利共赢。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基地,在南通现代农业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双师”工作站,即在江山农化、南通久发等公司建设教师工作站,在院内借助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由相关企业专家组成的企业专家工作站;试办“江山农化班”等订单培养冠名班,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教学、合作培训、合作研发、合作就业、合作管理、合作评价的制度体系,探索专业及课程共同开发机制、专兼职教师长效培养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学生实训与企业用工一体化机制,实现“员工互聘共管、设备互通共享、技术互学共研,人才互培共育”,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高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要素[J].中国林业教育,2008(1):64-67.
[2]邓金娥,周荛阳.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推行“411”工学结合模式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39-41.
[3]屈卫东,侯俊凤,杨建华.高职高专动力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6(6):63-64.
[4]唐林伟,董桂玲,周明星.“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解构与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5]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政出版社,2004.
关键词: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86-02
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对医药服务的需求发生改变,带动了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培养高素质的药学服务人才,适合医药产业的发展。医药产业主要包括药品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学服务四个环节。人力资源和技术进步是影响医药产业发展诸多因素中的两个主要因素。人力资源因素一般包括劳动力的供给总量和素质结构两个方面。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总量以及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将有助于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产业升级影响更大的因素是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医药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创新,高素质的人才更是产业发展所必须的,而提供高素质的药学人才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药学教育。技术进步因素对医药产业的作用体现在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变动方面,一旦发生技术变革,产业结构将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技术进步不断拓宽劳动对象,使产业部门不断细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产生[1]。技术进步还不断地引发人们新的医疗需求,从而使新需求成为新医药产业的萌生,致使医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2010年11月,工信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未来国家医药产业结构将向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国际化四个方向调整,“优质化”重质量;“学术化”重寻证研究;“集中化”重GMP、GSP认证;“国际化”重品牌创新。因此,在新形势下未来药学专业人才需具备生产质量控制能力、循证研究能力、临床用药服务能力、创新药物研究能力等。医药行业发展在新的产业规划布局刺激下变化,人才的供应无法实现同步提升,必将出现供应缺口。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促使其改革。研究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药学教育的关系,可适时根据医药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调整方向来修订药学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使学生知识结构更适应产业需求。
一、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
药学教育主要是为医药产业输送人才,因此理论上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一,医药产业的规模决定了药学教育的规模。各类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输出的产品,而医药产业就是药学教育最大的客户,决定着对于药学教育产品的需求数量[2]。根据市场供需理论,如果医药产业的需求大于药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就会吸引更多的高校开设药学教育,使药学教育规模不断增加。反之,则会导致教育过度,造成药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教育成本的浪费。
第二,医药产业的技术结构决定了药学教育的层次结构。医药产业各个环节、各个子产业的职能不同、任务不同、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决定了药学教育设置不同层次的院校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和招生等级。新药研发环节需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药品生产环节需要工程型、技术型人才,药品销售环节需要技能型人才;各产业市场份额的不同影响高校各专业的设置,决定了不同专业人才的输送数量。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要求决定着高校学科结构的数量和质量结构,新药研发、化学药、中药以及生物药品的生产、临床药学服务等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各不相同,影响了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模式的选择。
第三,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是医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生产环节所需人才在数量上会适当减少,但水平层次要求则会越来越高;随着新药研发战略由“仿制型”逐渐向“创制型”转变,需要更多的人才从事新药创制研发工作;医药产业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丰富了药学教育的知识体系;随着人们对于合理用药意识的增强,临床药学服务的全面开展势在必行,药学服务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二、药学教育为医药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药学教育受制于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但同时药学教育又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所需人力资源,这是由药学教育的教学功能实现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生产要素,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医药产业,对于人才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从新药研发到工业化生产,从药品流通到患者用药,实现药品预防、诊断、治疗的作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药学人才。
第二,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知识与技能,这是由药学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药学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且它还通过各种科研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各类知识、技术和产品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是新药研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药学教育的发展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但要提供人才支持,而且要贡献科学知识与技能。
第三,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药学教育数量上的不足会导致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教育结构上的不合理会导致医药产业局部的人力资源供给出现问题。某个环节可能出现人才供给失衡现象而无法有效地推动医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1.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是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药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医药产业结构和药学教育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对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目前我国新药研发水平不高,使得医药产业没有能力消化大量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结合产业现状和教育成本,应当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
第二,大力发展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医药产业市场也存在着“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两种格局,而打破这种局面,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采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以实践技能教育为重点,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为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质量控制、临床药学服务等环节培养大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
第三,严格控制中药学类专业的规模。目前,中药学类专业规模均超过化学制药类专业的规模。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赶超,使得这种专业规模布局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对药学服务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迫使药学教育向临床药学专业方向侧重。
2.开设新专业。医药产业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向相关领域扩张,必将需要新的专业来与之相适应。药学教育可以在现有学科基础上根据医药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开设相关专业。高等药学院校可以根据产品关联、技术关联和服务关联三条思路来开设新专业。与药学专业产品关联的专业有化学、生物科学、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与药学专业技术关联的专业有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化妆品学等;与药学专业服务关联的专业有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信息学、法学等。如民族药学专业可整理和研发我国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化工药学专业可将药学专业技术用于化妆品行业和化工行业;农药学专业可将农业和生命科学有机融合;信息药学专业可将信息化技术用于药学服务的发展。上述专业都是药学相关专业,可培养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3.做好药学专业认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证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能够相互适应。依靠药学行业协会(学会)或组成权威的中介机构,加强对药学专业认证评估力度,定期公布专业评估结果,真正实行专业设置的优胜劣汰,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社会力量参与专业认证能够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执业资格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关心了解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在高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以药学行业协会为主体的独立药学专业认证机构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学认证体系的首要任务[3]。
4.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责。第一,教育管理部门发挥指导、监督、协调作用。药学教育要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药学教育发展规划来保证药学教育的结构。教育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高校制定不同的人才质量考核标准,监督药学教育人才培育的质量。政府可协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力量,均衡药学教育地域差异。
第二,医药院校应重视医药产业调整,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来调整药学教育,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做好角色定位,密切关注医药产业发展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第三,医药企业应提供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并对药学教育提供有效反馈,以便药学教育能适时调整培养方案,使教育能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时医药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勿盲目考虑名牌学校和高学历,而应根据招聘岗位需求来考察学生的匹配度。
参考文献:
[1]王虹,陆冰蕊,张华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理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4):12-13.
2002年,受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呈现稳定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8%,增速比2001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9%,对GDP的增长贡献为5.6%;第二产业增长9.9%,对GDP的增长贡献为63.3%;第三产业增长7.3%,对GDP的增长贡献为31.2%。与2001年相比,GDP增量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和贡献率都明显提高,工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
从行业层面看,2001年至2002年年底,处于较好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大于110)以上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呈递增的趋势,而处于较差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小于100)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到2002年年底,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中已有11个处于较好景气水平以上,情况比2001年大为改观,处于较差景气水平的行业数量则由2001年的11个下降到2个,如图所示:
2001年至2002年工业行业总体景气变化情况
根据2002年各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可将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划分为五大类:
表1
2002年重要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分类
同2001年行业增长格局的基本特征相比,多数行业增长景气水平明显提高,行业增长景气的分化局面开始形成。如下表所示:
表2
2001年至2002年各主要行业景气指数变化情况
上表显示,2002年除石油天然气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及饮料工业外,其余行业的增长景气较2001年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汽车、煤炭、食品、机械、金属制品和建材工业的提升幅度尤为突出。上升行业的数量及上升幅度都达到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综合考虑行业增长景气的水平和增长景气的变化情况,可将主要的工业行业进一步划分为四类:
表3
2002年重要行业景气综合分类
第一类是景气状况良好(指数≥13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以汽车工业为主,该行业2002年景气均值达137.9,同2001年相比提高36个点以上,景气水平和景气增幅均为近年来各行业之最;
第二类是景气水平较好(130>指数≥11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有食品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不含汽车)和金属制品业。2002年,这4个行业的平均增长景气水平和上升幅度也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是2002年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第三类是景气水平适中(110>指数≥10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包括建材、医药、钢铁、电力、电子、烟草、家电、造纸印刷、饮料、化学和纺织服装等行业,这类行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是保证我国工业乃至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
第四类是景气水平较差(指数<100),而且相对下降的行业,包括有色金属工业和石油天然气工业。值得关注的是,2002年下半年,石油及石油加工业基本走出谷底,在低位景气水平出现稳步回升的态势,有色金属工业在年底出现较明显的回升势头,景气水平有望继续高走。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除了电子、机械等传统的经济增长带动力量之外,增长景气快速提升的行业如汽车、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工业行业,以及重新焕发增长活力的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如食品加工业、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逐步加强,并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行业增长格局的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增长活力的提高。
二、分行业分析与预测
钢铁工业。2002年基本进入一个新的、具有较好持续性的增长阶段,行业增长景气指数除个别月份受市场预期调整影响出现短暂波折外,总体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年末景气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国内钢铁消费总量达到2.1亿吨,受此影响,钢铁价格在板材的带动下强劲复苏,有力地拉动了钢铁企业效益的普遍回升。据估算,2002年房地产业用钢新增量占全部钢铁新增量的60%以上,机械工业占新增钢产量的30%以上,是拉动钢铁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应对美国201条款,我国政府出台较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03年,国内钢材需求将继续扩张,国际钢材市场消费形势也将出现一定程度好转。“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研究成果显示,钢铁工业增长景气将延续2002年的运行态势,保持在良好状态,钢铁生产将持续增长,全年钢产量将达到2.1亿吨以上;国内钢材价格仍会保持较高的水平,企业效益继续增长,全年实现利润将超过2002年;另外,钢材进口将得到抑制,出口有望高于2002年。
石油天然气工业。2002年,石油天然气工业增长景气指数经历了下降——震荡——上升三个阶段,以近似于倾斜的“W”状由年初的谷底缓慢攀升,虽然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全行业增长景气缓慢复苏的态势已基本形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国内企业的市场预期是影响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运行态势的主要因素。从年初的情况看,由于国际油价总体水平低于上年同期,市场消费未见明显起色,行业运行延续着上年的颓势,增长景气指数滑落至历史最低。5月份以后,国际油价出现波动,国内油价走势也有所波动,受此影响,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先升后降,表现出一定的反复性。9月以后,中东局势日益恶化和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投机力量的推波助澜使国际油价震荡攀升,引起国内主管部门对油品价格的调整,国内石油企业也加大了对市场的操控力度,虽然实际需求没有出现显著改善,下游企业补充库存以规避高价风险使国内消费形势开始好转,增长景气稳定上升,全行业开始出现回暖现象。预计2003年,国际油价将先高后低,全年均价与2002年持平或高于
2002年,国内需求将保持适度增长,全年成品油消费总量为12250~12500万吨,同比增长4%左右。全行业增长景气将保持2002年的回升势头,行业复苏之路还将继续。
电力行业。2002年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行业景气指数全年运行于较高区间。电力生产、供应高速增长,总体供需基本平衡。全年发电量164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5%,用电162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用电590、11830、1980亿千瓦时,增长3.0%、11.2%、10.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980亿千瓦时,增长7.7%;全国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2002年电力行业良好的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原因:第一,宏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为电力行业提供了动力;第二,钢铁、煤炭、建材、机械制造等高能耗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第三,农业电网新建和城市电网改造及西部地区用电普及,大大改变了电网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和网架结构薄弱的状况,迅速提高了农村通电率。中国产业增长预测分析系统的研究显示:2003年电力工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增长景气将总体运行于良好景气区间(历史峰值水平)。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总量达到17820亿千瓦时,增长率约10%。另外,由于电力全国联网工程尚未全面完成,竞价渠道尚未建立和煤炭价格上涨致使火电成本上升,电价在2003年不会出现明显下调。
化学工业。2002年是我国化工行业复苏的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指数均值明显高于2001年;生产和销售保持同步快速增长,全行业完成产值7596.2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销售收入7216亿元,同比增长15.7%,受此影响企业获利水平显著提高,全行业资产利润率达到2.5%,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2002年化工行业良性发展首先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的需求拉动力量,如修建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改革,对基础原材料工业的拉动作用十分直接,特别是塑料板、管、带制造业,橡胶零件制造业充分受益,景气指数稳步上扬。其次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日用化学品制造业中(洗涤用品、化妆品药品)、日用塑料制造业的需求快速增加。再次是汽车、通讯、交通等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橡胶制造业(轮胎制造业)、工程塑料等行业的发展。最后,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需求也有所增加。2003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仍将是保证化工行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不过,如国际原油市场大幅波动,会对有机化工原料、化纤原料、塑料原料等多种化工原料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化工行业增长预测模型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后的预测成果显示,2003年化工行业总体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但出现波动的可能性增大。
汽车工业。2002年是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加速增长阶段的第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上升幅度和持续性不仅以往不曾出现,在所有行业中也是绝无仅有。与此相应,汽车行业整体效益景气出现“井喷式”增长,汽车市场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据统计,2002年全国汽车累计生产325万辆,比2001年增长38.5%,其中,轿车109万辆,比上年增加55%,累计销量112万辆,比上年增长56%,是拉动汽车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2年汽车行业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首先是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使市场需求急剧扩大,200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居民消费热点转向住、行、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国内大城市私车拥有量大幅增长,私人购车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其次,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增加了汽车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而大大促进了需求的增长。由过去的目录制管理改为公告制管理,生产厂商数量增加,民营资本、外资相继进入轿车、客车和零部件行业,供给主体多元化促进了市场竞争,令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价格水平不断降低,进而极大刺激了用户的购车欲望。再次,汽车服务体系发展迅速,消费环境有效改善,汽车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程序更加规范,汽车消费信贷大幅度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加紧修改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行业发展、鼓励汽车消费、规范市场行为、推进税费改革的政策法规,极大地鼓舞了消费者的信心,汽车消费使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2002年汽车市场火爆的刺激下,各大汽车企业大幅度修订了增产计划,新车型的推出步伐比2002年将明显加快,势必形成更为白热化的竞争局面。随着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进口汽车对市场的影响逐渐加大。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最新预测结果,预计200
3年汽车工业(含整车和零部件)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将达到20%以上,汽车工业全行业景气水平将在2002年基础上再创新的景气高峰,达到160点左右的水平。预计2003年汽车产销总量可以达到400万辆以上,增长幅度在23%左右。分车型看,预计2003年国产轿车产销量将达到约160万辆,增长幅度40%以上。进口轿车数量10万辆左右。客车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120万辆,增长率约为13%。载货车中,重型货车仍将成为带动增长的主力军,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约125万辆,增长幅度13%左右。
机械工业。2002年,机械工业全线飘红,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提升,总产值达18489亿元,同比增长25.1%,居工业各行业之首,经济运行质量也明显提高。从发展态势看,机械工业增长景气指数自2002年初开始平稳上升,在经历7、8、9月的震荡调整之后,逐步在115点左右的历史最好水平的区间内稳定下来。2002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国民经济内在增长力量的集中表现。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03年机械工业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不过由于2002年基数太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可能要适当低些,按工业总产值计,将达15%左右的水平,按增加值计将达12%左右的水平。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将继续看好,并可能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纺织服装业。2002年,纺织服装业呈现良好运行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整体水平好于去年并且处于自199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全行业生产稳定增长,服装业和棉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盈利行业。2003年,纺织经济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纺织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纺织服装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增长景气指数将在较好景气区间内波动,纺织工业生产、出口持续增长,但增幅有可能回落,纺织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产品价格仍将处于低位,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增幅提高的难度较大。
电子工业。2002年,消费类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高速增长;国内电子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出口大幅度上升,我国电子工业增长景气逐步回暖,景气指数从年初的100点以下上扬至113点,达到近3年以来的最高点。全年产值同比增长22.3%,成为对2002年工业快速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然而,在行业增长景气复苏的同时,企业效益景气未见明显起色,延续了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的下滑势头,全年下滑近10个百分点,跌至近3年以来的最低点。全行业亏损116.2亿元,同比增加18%;完成税金总额247.6亿元,同比下降了8%。预测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2003年,电子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在100点以上的高位区间运行。其中,消费类产品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投资类产品和元器件产品也将保持快速增长。另外,预计全球PC市场增长7.6%;2003年出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出口产品结构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电信业总体规模将再上一个新台阶,预计,到2003年底,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总规模将达到3亿户,年增长40%以上,固定电话用户也将超过2.5亿户,电话普及率将达到40%。
家电制造业。2002年,家电行业呈现出缓慢复苏的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呈现前高后低的整体回升态势,其中,黑色家电景气水平要好于白色家电,是拉动行业景气主要力量。引领行业景气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出口迅猛增长,出口景气与出口量表现出一致的前高后底。伴随增长景气的缓慢回升,家电业效益景气也开始走出亏损的地带,总体平稳回升,黑色家电表现出稳步上升的势头,白色家电效益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2003年,家电制造业仍将维续复苏势头,增长景气继续回升;多数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与2002年基本持平或有小幅增长,空调器如果天气形势好将会有10%左右的增长空间,微波炉的跌势将趋于停止,大致稳定在2002年的水平;同时,家电的价格将持续保持在低位;2002年中国家电企业中民营企业开始崭露头角,2003年将继续有上乘表现,业绩将会有大幅度的跃升。
建材工业。2002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和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的拉动下,建材行业整体运行状况好于往年,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较快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有显著提升。全行业景气指数保持在景气区间运行,并先后出现两波较有力度的上升。维持行业良好运行的主要动力为水泥制造业,在年初的100点上方盘横了5个月后,6月份景气指数从100.8点上升到108点。与此同时,全行业效益状况明显改善,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全年盈亏相抵后可实现利润总额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私营经济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58%。2002年建材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为2003年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奠定了基础,预计2003年建材工业产销量和利润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进一步上升,但增长速度将会有所放缓,增长指数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比较小。在各个子行业中,水泥制造业由于受固定投资增长和关小上大的结构调整政策等有利因素持续发挥作用的影响,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态,但下半年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建筑用玻璃制品业将会延续自2002年9月出现的复苏趋势。
建筑业。2002年建筑业景气指数全年增势强劲,从年初的96点迅速攀升至120左右,增幅达25%,前半年景气指数上升的速度要略高于后半年,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预计2003年建筑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平稳上升,但是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并低于2002年。建筑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15%左右,近几年的热点包括住宅、大型能源建设和调度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将持续,建筑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仍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但由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滞后、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所改变。
煤炭工业。2002年,煤炭市场保持供求基本平衡格局,产销同步增长,煤炭价格继续适度回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是1997年以来运行质量和效益最好的年份。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2002年上半年出现一定程度波动,进入下半年后则呈平稳上升的态势。企业实现利润显著增长。全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85.7亿元,同比增加42.3亿元,增长97.3%。2003年,煤炭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行业运行质量继续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行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继续增强。预计全国煤炭产量将在14.3~14.5亿吨,其中国内市场消费13.5~13.7亿吨,出口继续稳定在8500万吨左右。
烟草行业。2002年,烟草行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呈现总量供求平衡,税利总额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2002年初基本延续了2001年下半年的大幅上升的走势,并在4月份到达了今年的高点120.3点,随后稳步下降,但仍处于较好的景气区间,全年整体水平明显好于去年。据统计,烟草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27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208亿元,上缴税金908亿元,同比增长23%。2003年,烟草行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烟草行业的工商利税将在今年1400亿元的基数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数量将与今年基本持平,但质量和结构会进一步优化。卷烟产量将在今年的3425万箱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卷烟销售量也会适度增长。在卷烟产品结构上,预计2003年一、五类卷烟将维持今年的水平,二、三类卷烟则将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而四类卷烟将可能相应有所减少。此外,市场竞争将向中高档
烟集中;烟草产业结构将有效调整,市场集中度提高。
有色金属行业。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摆脱了上一年度的下滑势头,出现回暖迹象。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小幅下挫之后,开始逐步升高,年终攀升至105点,创造了2000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呈现出明显的前低后高特征。由于主要产品的价格低迷,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效益出现滑坡,但势头逐月趋缓,据统计,2002年实现利润65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年减少30个百分点。各分行业中,重有色金属行业景气明显回暖;贵金属冶炼业发展很不稳定;稀有稀土金属是景气攀升幅度最大的行业。2003年,有色金属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稳步上升,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将比2002年有所改善,有色金属产量将继续增长。预计,2003年10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将达1000万吨,同比增长5%;主要产品价格将呈现上扬之势,涨幅达6~10%;中等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650亿元,比2002年增长8%左右,完成工业增加值725亿元,比2002年增长6%左右;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5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0%。
食品工业。近年来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在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消费结构的升级拉动了整个食品工业的良性发展。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形势良好,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一直处于较高的区间,从年初起即一路攀升,在11月达到了130.6的历史最高点,行业运行情况良好。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乳品业、水产品业、其他食品加工业等等同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子行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子行业,对食品工业的拉动作用十分突出。2003年,食品工业景气指数将持续2002年的上扬趋势,但受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影响,发展速度可能有所放缓。各个子行业中,2002年在兼并重组中逐渐成长的乳品业仍将是值得关注的一大亮点。
医药行业。2002年,医药行业景气指数先降后升。在9月份之前缓慢下降,主要原因是2001年国家分3批公布了药品降价方案,对医药行业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9月后医药行业的改革出现成效,产业集中度提高,积极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有力地支撑了景气指数的爬升。子行业中,化学药制造业景气指数波动较大,主要与近期有关医药行业的政策规定频频出台有关,但其出口保持了往年的良好势头,对整个行业拉动作用明显。生物制药业受国家政策扶持,是增长速度较快的子行业,市场潜力巨大。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对医药行业的全面增长将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此外,中药现代化以及生物制药业的快速发展为整个行业奠定了产业基础。另外还有一些外界积极因素将推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比如国际市场上一些跨国制药公司的“转移生产”将为我国的医药行业提供商机,2003年加入WTO的积极效应进一步释放等等。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2003年将是我国医药行业快速增长并走向健康发展的一年。
交通运输业。2002年,在多重积极因素的拉动下,交通运输业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其中铁路客货运输、公路客货运输、民航客货运输、水上货物运输等主要指标都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长。2003年,交通行业货运增长景气将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其中,铁路货运随着中国WTO政策的进一步调整,煤炭、冶炼物资、石油、化肥、粮食等物资的运量将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运量会超过19亿吨。但受“非典”疫情影响,客运增幅将明显下降,其中,航空客运还将扭转近年来的稳增局面,出现负增长。铁路客运将在2002年的基础上略有增长,水路、陆路和航空客货运都将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
旅游业。2002年旅游业市场需求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分别表现在三大类旅游业务上,入境游出现快速复苏;国内旅游保持快速增长;出境游仍然高速增长。据统计,2002年国内旅游收入可达3800亿元。2003年,受“非典”疫情和伊拉克战争影响,旅游行业增长将受重创,预计,我国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等等指标都将受到直接影响,并出现程度不同的负增长。
房地产业。2002年,房地产业并未受“泡沫”之争的太大影响,投资、消费均快速增长,就连最能反映市场信心的新开工面积、预(销售)面积,也继续高速增长,整个的房地产市场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736.42亿元,同比增长21.9%,商品房销售额5721.22亿元,同比增长23.7%,商品房施工面积92756.9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1%,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2259.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6%。我们认为,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长、短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长期因素看,城市化进程加快、收入水平提高所引起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在较长时期内驱动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国际上成熟的经验表明,城镇化水平30~60%和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左右时,住房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当前,我国刚好处于或略高于这两个临界点,因此,住房需求潜力巨大。从短期因素看,首先,住房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居民潜在的住房消费需求。其次,危旧房屋改造和住房设施设备水平的提高,也将产生新的住房需求。此外,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居民购房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外商在国内投资等因素也不同程度促进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长。2003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速度会有所放缓,增长趋于理性。
今年的食品专项整治,要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以小作坊和无证照黑窝点为重点对象,抓好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饮料、酒、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重点品种的整治,使食品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消费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市区及各县(市、区)要通过整治,基本完成新10类食品生产企业的审查发证工作;食品经营企业进货索票索证率达到95%以上;开展市场食品准入管理的市场达到50%以上;学校食堂、餐饮单位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管理达到90%。
(一)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整治
1.狠抓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对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添加剂、动植物生长激素的使用情况清查整治,持续高压打击违禁使用行为,净化市场,不使违禁农业投入品在我市市场流通。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行为;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
2.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继续实施对蔬菜农药残留、畜产品兽药残留和水产品药物污染的监测工作,加快县级农产品检测站的建设,大型超市、重点农贸市场、大型蔬菜基地建立检测站。并要在已建立起农产品检测站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农产品安全例行监测和监测结果定期上报工作。
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行农产品上市前自检工作,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以蔬菜为重点,试行标识等可追溯处理的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跟踪管理。
(二)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整治
1.突出抓好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整治。要加大对50种食品监督抽查的力度,严厉查处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饮料、保健食品和儿童食品等10类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违法行为,开展肉制品等新10类食品无证生产查处行动,查处无证生产企业;着力打击隐身在农村、城乡结合部的生产条件不符合要求、不按工艺和质量标准组织生产的加工点,对有制假劣迹和质量不稳定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从严审查企业生产条件,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2.大力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扶持一批条件好、产品质量长期稳定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争创名牌;加大无证查处力度,坚决取缔无证生产加工食品,关闭一批不具备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备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严厉打击食品违法生产加工行为,惩处一批制售假冒劣质食品的违法犯罪分子。
3.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监管。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通过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强制检验等方式强化日常监管;进一步完善预警制度、快速反应机制、奖励举报制度、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制假“黑名单”等五项执法打假制度;建立不合格食品收回制度;建立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资质审核、注册管理制度。
4.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加强对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以及企业注册申请资料真实性、安全性的审查,开展已注册保健食品的品种整顿工作,严格保健食品标准备案工作。加强对市售保健食品标签、标识和包装说明书等的检查,整治无注册、一证多用、随意更改产品注册事项和未经许可擅自委托生产的企业,严厉打击未经审批生产销售保健食品和非法添加药物成分行为。
(三)加强对食品流通环节的整治
1.开展包装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重点对饮料、酒、奶制品、儿童食品、保健食品、豆制品、腌熏制品、调味品、罐头、食用油等10种包装食品加大质量监测力度,查处一批影响恶劣的食品假标识、假包装、假商标案件。
2.开展重要农产品及加工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检查粮食制品、肉制品、蔬菜水果、水产品、干制菌品、豆制品、烧腊熟食等七类品种;开展质量定向检测工作,及时公布监测结果;重点查处销售危害食品安全的下列食品:病死肉、注水肉、私宰肉、未经检验检疫的各类肉品,非法使用化学物质加工的禽类制品,使用甲醛、工业碱等有毒有害物质浸泡的水产品及水发制品,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和水果,非法使用保鲜剂和化学品保鲜、加工的水果,劣质大米或用变质粮食加工的粮食制品,以及各种使用变质原料、质量低劣原料和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加工的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
3.婴幼儿配方食品、食品添加剂。在流通环节,加大对婴幼儿配方奶粉和婴幼儿辅助食品的抽查力度,凡生产经营不符合营养、卫生标准的婴幼儿主、辅食品的,依据《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对经营环节的食品添加剂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食品添加剂的标签和说明书,核实食品添加剂的来源,以及非食品添加剂冒充食品添加剂的情况,并依法进行查处。
4.开展重点市场和重点区域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对食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集贸市场以及农村乡镇和城乡结合部的检查力度,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行为;加强不合格食品的退市监管,依法责令企业停止销售和追回不合格食品,完善相关的处置措施。
加快食品流通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连锁经营和冷链配送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步伐,推行市场食品准入制度,推广食品产销“场厂挂钩”、“场地挂钩”,引导和督促经营者建立进货检查验收制度、QS认证标志查验制度、索票索证制度、购销台帐制度、商品销售承诺制度、不合格商品退市制度等,把好市场准入关。
(四)加大对食品消费环节的整治力度
1.卫生许可专项整治。结合“谁发证、谁清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对食品生产许可的企业进行全面的检查,对不符合卫生许可条件要求的企业依法予以查处。对瓶装饮用水、饮料、豆腐、熟肉制品、儿童食品、酒类等产品的食品生产企业开展卫生许可专项整治工作。
2.餐饮业和学校食堂。
(1)在前阶段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巩固餐饮业和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严格按照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要求对餐饮业和学校食堂进行卫生许可审查和监督,并向社会公示进展情况。
(2)降低学校食物中毒风险。以控制四季豆等食物中毒,防范学校、建筑工地发生食物中毒为重点,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和建设部门共同合作,开展宣传教育,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预警信息,建立学校食物中毒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开展联合监督检查,降低食物中毒风险。
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要突出对儿童食品和农村、城乡结合部食品市场的整治。质监部门要坚决遏制无证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违法行为。工商部门在“六一”儿童节前夕要对儿童食品销售网点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各级人民政府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要统一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农村、城乡结合部食品市场整治,全面整顿小作坊和无证照黑窝点,积极推进农村、城乡结合部食品流通网和监督网建设,实施超市、放心店下乡工程。
(五)加快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步伐
1.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检测资源,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市、县的食品检验机构建设。统筹协调食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加大对重点品种、重点企业的抽查频率和覆盖面,逐步开展农产品例行监测制度。
2.结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实际,按照《*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规划》布署,切实提高我市食品行业发展水平,推动我市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3.继续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及时总结、推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验,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督促企业加强企业道德和规范,重视企业信用,建立自律机制;充分发挥信用警示和惩戒作用,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长效机制。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名义制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指导全市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注重发挥当地食品相关行业协会行业自律作用,积极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4.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建立我市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系统和通报网络,规范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通报、工作,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5.实施食品安全综合评价。制定*市食品安全综合评价办法,定期对食品安全工作实施综合评价,研究、分析我市食品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建立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开展综合评价工作。
三、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5月下旬至6月上旬):将省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部署到县(市、区),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动计划,并报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以便汇总报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2.组织实施和督查指导阶段(6月至12月上旬):各县(市、区)要按照方案要求,摸清底数,全面开展整治工作,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市政府将对各地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并迎接省政府将于11月组织的对各地实施情况进行督查。
3.总结验收阶段(12月中下旬)。各县(市、区)要对照工作目标,认真做好自我检查验收和工作总结,并将专项整治情况报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以便汇总,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于12月20日前将专项整治情况上报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四、工作要求
这次食品专项整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年全国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安排的通知》(〔*〕20号)和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通知》(粤府〔*〕108号)、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70号)、《关于贯彻省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通知》(清府〔*〕184号)执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食品安全负总责,农业、经贸、卫生、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监察、司法机关和新闻宣传单位要积极配合和支持,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一)加强对专项整治的组织领导
全市食品专项整治工作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实施,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工作方案要求,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协调,结合本地区实际,因地制宜确定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各项责任制,务求专项整治取得实效。要加强工作信息的沟通,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报送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二)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各地要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及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要尽快出台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暂行规定,明确地方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各方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到街道、社区和村委会,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监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