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

时间:2023-07-13 17:2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型住宅设计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型住宅设计案例

第1篇

水景的样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小型的水池,呈几何形高起,在角落里被室内植物围绕着,宽宽的边沿可以作为坐凳,又可以是大而整齐的下沉式水池,特别为家庭设计而更具建筑美感;还可以是游泳池或纯装饰水塘,与竹子、石头和玻璃等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别具一格的丛林水塘,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流动的水景诸如喷泉和瀑布添加了声音和动感,还有治疗的作用,不仅是因为它可以抚慰人心,还因为它把更多的氧气输送到空气中,并增加了空间的湿度。

1室内喷泉把流水景观搬入房间最简便的办法就是买个微型的桌面小喷泉,有多种设计样式可以供选择。如果想要更具有个人风格,可以动手建造自己的室内喷泉,用一个小型的水泵和大小合适的水碗、水罐、鹅卵石和其他装饰物。独立的喷泉水景跌水能够提供流水的美妙景观和声响,既富有魅力又建造方便,能够在起居室里成为美丽的视觉焦点。在餐厅里成为交流的一角,在卧室里成为放松休闲的又一块好地方。

2规整的水池形式整体的水池在入口处常被用来营造冷静典雅的欢迎氛围。在室内建造出一个水池或水塘,配上喜爱的植物和鱼类,它可以是下沉式,或凸起于地面的,用马赛克饰边更具装饰效果,或用透明玻璃或有机玻璃创造出强烈的现代建筑效果,或是植物环绕着不规则原木边的角落水池,或是一个完全热带风情的水池,跌水在茂盛的热带植物下,会发现简单的形式和设计很容易做出效果,在日光灯、荧光灯、水泵和湿度设备的帮助下,即使是在黑暗的角落和寒冷的房间里,也同样可以创造出想要的环境氛围。

3独立的水瓮跌水这种雅致的独立水景,可以被安置在室内或温室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方便的电源以及充足的光照使植物生长。在房间里赤褐色的砌砖和柔嫩的绿叶相互映衬,为艳丽而曲线光滑的赤色陶水瓮及其轻柔的流水喷泉创造了完美的低景。跌水流入摆满鹅卵石的水罐中,不会有水花飞溅,可以在温室,或是在放着家具的起居室或餐厅里布置水瓮跌水,一片片轻柔的树叶在它背后伸展着,好像漂亮的壁纸图案,添加了几分乐趣。鹅卵石和水景相配效果很出色,为规整的水景带来光泽和微妙的色彩变幻。它们还用于掩饰遮蔽水泵,是独立的,同时还在水、陶罐、花草的组合中加入了另一种自然的格调。

二、住宅室内水景设计的实例

1在阳台上造景本人在实际工程案例中有很多室内水景设计的案例,一直保持着习字作画的习惯,又熟悉盆栽之道,他想要把阳台开辟为适合创作的空间,把水景、树木、花草、竹椅等这些实体元素进行组合,在阳台上“造景”,本人经过再三考虑,最终的方案是:在阳台的一角砌一个不规整的凸起水池,并设置了假山石,还引入了活水,驱走了深深的沉闷,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采用大玻璃门窗,这样采光、通风、赏景的要求就同时满足了。本方案已经实施,效果很好,客户十分满意。

2在别墅天台上造景这是苏建一户别墅,业主要求设计风格追求自然、怀旧、返璞归真,希望利用一个空间做水景园林,别墅结构为营造山水景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恰好这个别墅二层有个天台,本人考虑把四周墙面做防水处理后,地面上做一个大型水池,周边满铺自然纹理极强而色彩清新的青石板。水池中央堆砌的石头采自郊区溪边,未经任何处理,种些绿色植物,再错落有致的布置一些鹅卵石,使得此水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把业主的爱好与轻闲体现得十分到位。

三、住宅室内空间水景营造的原则与方法

在室内可以创造出逼真的自然水景,但这需要一些技术去维持这些景观。若要水池不变成一潭死水,过滤设备是必要的,如果需要养鱼,这时过滤更为重要,因为鱼类需要干净健康的水箱以维持生存。对于室内水池,水下过滤器最为实用,因为它能隐秘地藏于水生植物下。当然水景设计主要是它们漂亮的形态以及它们为植物所提供的良好的生长机会。更重要的是,它们能与周围环境因素、室内的整体氛围相一致。木材、石头、植物、玻璃和陶土可以与水形成最佳的组合,并依照构思用涂料和装饰物对其进行遮掩装点,与室内风格主题一致。

四、结论

室内水景的设计都是根据人们的需求而设计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水景住宅让人浮想联翩。这样的水景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中国文化的内涵,还可以起到吸引人们、教育儿童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丰富人们的审美观念,可谓是一举多得;特别是水景小品,它更以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美学表达方式,在住宅水景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它表现形式多样,易于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同时灵活、巧于变化,易于布置;可见,水景设计对住宅空间环境会产生质的影响。

五、展望

第2篇

通过对铁岭现状分析,总结出铁岭特有的老年问题和地域性的发展特点;将其与一二线城市的成功养老模式、地域背景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适合三线城市的发展水平下的养老模式。为三线城市地域性养老模式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三线城市、养老模式、建筑产品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集中问题所在:三线城市的养老产业如何得利?三线城市的老年人的质量应该摒弃?如何取得三线城市的老年产业、开发商、老年人平衡点的博弈?

一.现在养老地产特点及问题所在

1.1现在新兴养老地产定位人群集中在高端老年人

养老产业的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养老产品定位为高端的老年人群,这样可减少产品风险。但是高端的老年人数量占全国老年人口数量的1/5,并且不同城市级别的高端老年人群定位有所差异。如果开发商仅仅把赢利点定位在中高端老年人上,那么其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否就是置之不理,高端老年人的数量在该城市老年人口数量所占的比例随着城市级别的降低而降低。

1.2三线城市铁岭化的现状特点:

铁岭市是辽宁省14个省辖地级城市之一,位于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铁岭是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1.2.1高端老年人群定位铁岭老年产业的发展空间滞后

铁岭现有高端老年人占总铁岭总老年人口数量的1/6,铁岭市高端老年人群中能符合北京、上海、沈阳等高端老年人标准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铁岭老年产业潜力群体不应等同于一二线城市的老年人定位,而应以中端老年人为主,高端为辅,加入低端人群来形成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发展养老产业;来寻求自身的养老模式。

1.2.2铁岭化空巢现象的出现

现在铁岭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数约为68818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一半以上,现在铁岭家庭结构出现空巢现象。这种空巢现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中国家的三线城市来说更是明显。

1.2.3铁岭家庭小型化的出现

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铁岭市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1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01人减少了0.2人,家庭户人口逐渐减少表明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这点体现在对于户型和公寓面积的需求上,铁岭市大面积的用房比例相对较少,具调研分析得出80-90平为主打户型,而130左右的户型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少。

二.国内成功案例分析

2.1成功案例分析:

结论:北京、上海的成功案例从整体上看与国内外老龄率与政策的关系都是相符合。另外可以从例子的对比中得出区位相同情况下,开发规模越大,其养老模式越多,而且越以居家模式为主,内部的年龄范围越广,服务样式越多样,更加的自由,也便于开发。

2.2现有老年社区特征:

老人占据主体地位,其方式为居家养老。在规划设计上强调综合考虑居住与生活、工作、购物、文化、教育休闲等多种要素,是和谐的新的生活方式的空间载体,与社会形成共享的发展格局。在空间环境上与居民行为上表现为聚集化的独立完整的老年住宅群或合居式老年住宅群。其优势在于便于为老年人集中提供专门服务和多样的同龄交流环境。

三.铁岭化的养老模式及产品模型选择

三线城市与一二线城市所处的背景不同,我们要根据现有成功模式来确定三线城市内部特定的养老模式及产品模型的铁岭化特点。以居家养老社区为主,有2-3栋以租赁形式经营的老年公寓。

3.1人群定位不同

服务人群定位以中端老年人为主,高端为辅,低端人群参与的形式来形成铁岭市实际需要的养老产业。

3.2集中养老与居家养老比例不同

三线城市应该加强养老地产中全龄化的趋势,增加居家养老的比例,减少集中养老所占比例;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带来资源上的共享,使得资源最大化的利用,把社会里的老年住宅和养老院比邻建设,以便在设置服务网点和急救站时,两者能公用。而且多半项目设有专门面向老年群体的居住板块,也有适应各年龄层群体的居住板块。

3.3集中养老与居家养老的分布位置不同

在一二线城市中,集中养老多半设置在中心区域,靠近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对于三线城市铁岭而言,居家养老主体化布置,集中养老同服务设施边缘化设置,是因为集中养老所占的比例较少,而且靠近一边可以减少集中养老部分的外来人员与居家养老内部园区的人员进行相互干扰,便于管理和功能分区;并且对外起到个可视化的宣传作用。

3.4一二线城市老年住宅面积偏大和公寓形式单一

由于地域经济和发展水平的制约,一二线城市的内部住宅面积和公寓单元面积总体偏大,这与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不相符合,如果完全照搬一二线城市的面积标准设定,会使得铁岭市居民无法承受大面积用房,而形成空置的住房。所以三线城市要寻求自身需要的地域性老年化住房面积标准。

3.5医院、护理院、康疗理疗的设定

医院等服务设施必须也考虑到三线城市特定的地域性疾病,例如铁岭是以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病为主,所以设置特定的治疗、理疗的护理中心。

3.6可以根据铁岭的地域特点打造本地的养老产业

首先可以利用第三产业的发展,利用景观、湿地、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形成度假养老、休闲养老的模式进行开发;此次,或者利用现有的人文资源,如铁岭重点高中的学区房来开发养老住宅,将老少园区结合设置,通过老年人对于年轻人的照顾和关爱,使得老年人对于社会价值的再次体现。

结语: 现在一二线养老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定式,三线城市和地域性城市的养老地产模式将是我们今后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所在。

参考文献

【1】彭涛. 城市空巢家庭居住需求及社区老年居住适应性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2006

【2】宫晓洁. 邯郸地区嵌入式老年住宅研究. 河北工程大学,2011

第3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水景设计;景观形态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景是住宅小区景观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人们傍水而居对生命之源的追求。合理的水景设计能调节空间环境小气候,增加环境舒适程度,丰富视线观感,净化周边空气,吸收尘埃,提升住宅小区健康品质。

1.水景形态:

水的形式多样,变化无穷但具有统一性。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欲环绕,欲肥腻,欲喷薄……”,很详尽地描绘了水的多种形态。 水亦是流动的,也可是相对静态的,常温下具有可塑性的,无固定的态势,可通过地形地势及容器的承载来塑造其形态。

1.1 静态水景:

静态水景呈现和谐与统一形态,反映周边日光照射的建筑与景观影像,可作为一个设计的中心。静止的水面加强了景观的虚实对比,纵延景观深度,扩展景观视线观赏面。“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就反映了静态水景与自然环境的交相辉映,借天空景色入庭院之中。

在古代住宅园林中,静态水以山石池(面景)、金鱼缸(点景)的形式展现。在静态池水间点缀汀步、跨设步行景桥,使交通与水景交织重叠,增加亲水感受。将镜面水景引申入岩石洞穴,穿岩而过,形成曲径,丰富镜面水景形态。金鱼缸选用自然材质糙缸,埋或半埋于土中,周围理山石,养鱼而形成水池的缩影,与人更加亲近。现代的住宅景观园林设计中,将山石池及金鱼缸演变为了镜面景观湖面、泳池、小型静态水景,既可作为整个园林的主体核心景观,亦可成为环境氛围的点缀,为销售提供卖点。

1.2 动态水景:

动态水景呈现生命的气息,在绿荫中流动令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变换的水流运动,带动光与声的变动,带来柔美与活跃的对比,营造变幻的生活场景。摩尔花园通过滴水调节环境音调,巴洛克花园擅长运用带状跌级水系,日本花园运用沙石模拟运动的水流。通过变幻水景的容纳渠道,增强动态流动和声音的效果。

古代园林将动态水景以涧、曲水、瀑布呈现。依借假山地势修筑山涧,模拟自然水溪的跌落回响,陡峭蜿蜒,表达古人对自然山林幽美环境的向往。曲水则是典型的与社交活动结合的人工水景,在石材上凿出弯曲的石槽,上部设置石质喷水,使曲水中水体缓缓流动,招友人小饮于此,吟诗作词附庸风雅。瀑布的营造则是聚水成洼于地势较高之处,在山石之上开口使水流范漫流下,形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场景,体现坐雨观泉之意。现代住宅景观中,动态的水景以人工水轴、流水景墙、喷泉水钵、自然溪流、滴水、人工造雾、跌水、水幕、水雾等形式展现。

2.人与水的关系:

《园冶》相地中提到“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也”。展现古人在筑宅建屋时对悠悠烟柳水岸,澹澹雾缭山川的向往。在水中泛舟观鸟,水岸楼台赏月听箫,胜似仙人瑶池的生活情境。水景基本功能是供人观赏,从而带给人们美感,使人赏心悦目。从景观瀑布、到荷塘月色,从面状水景到点状水景,不同尺度的水景都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

2.1视觉

上述提到的水景动态和静态的变化,结合环境光折射,给人带来神秘变幻莫测的视觉感受,扩大空间效果。

2.2听觉

动态水景产生的水声,能弱化环境噪音,提升人的听觉感受纯净度,愉悦身心。滴水声使场景空灵,宜运用在小空间。叠水及飞瀑声使场景活跃,让景观环境空间更加灵动。

2.3触觉

直接接触水景会带来凉爽、轻柔的愉悦感受,延伸出旱喷戏水、浅水戏水池及泳池游泳等互动活动。

2.4嗅觉

临近水面或雾状水珠进入呼吸道时,会使空气更加清新,带来清爽感受。

3.水景布局方式

3.1面

面是形态的基底。住区内的景观湖面及景观水池,映衬湖岸风景,使居住区空间更加丰富,构图更完美。

3.2线

线是形态的延伸与串联。利用线状溪流水体,串联分散的景观及建筑空间,增加沿线水景小品与景观节点的趣味性,体现步移景异的园林空间感受。

3.3点

点是形态的基本构成与空间的聚焦。点状水景如喷泉、流水景墙的设置,活跃空间氛围,增加园林趣味。

4.案例分析

4.1镜面的水——观赏水面与功能泳池的结合

泰国Baan Sansuk 住宅小区

Baan Sansuk是位于泰国华欣海滩的一个杰出的居民住宅项目,景观面积1.1613公顷,以“华欣”地域风情为设计蓝本,成为泰国海滨项目的典范。整个项目沿着海滩呈现一个狭长的长龙状,每一边都有2排建筑楼,但是除去沿海的房屋,其他都不能直接看到海景,因此中心的狭长区域建成了一个小区景观点。项目在入口大堂至滨海沙滩之间的中心绿地,设计了230米长的沙滩泳池及景观池,住户不仅可以在里面玩耍,还可以当做天然水上景观来欣赏,达到了水景展示与功能的巧妙结合。

4.1.1功能与空间划分:

水景带贯穿整个地块,形成通往滨海的景观视线通廊,如同将海洋引入到住宅内部,其各处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居民不仅可以把水池当做“景观”来欣赏,还可以下水游泳,尽情娱乐和放松。 将蜿蜒的走道与水景相融合,用弧线来打破建筑生硬的线条,增添柔美的视觉效果。走道会在某些关键点从一头转向另一头,步移景异,让人们在穿过这个狭长花园时,增添几分有趣的体验。

水池带根据功能不同而划分成不同的水池,如:景观观赏池、儿童泳池池、过渡池、按摩池和主体池。

4.1.2地域关联:

项目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结合,呈现独特的本土泰式景观风情。华欣当地以碧水、巨石而闻名,拥有得天独厚的沙滩条件。它的泰文的意思就是石头,因当地沙滩上的天然巨石而得名。 因此小区内部移入了很多当地海滩的鹅卵石,与环境相呼应,使住户更能体会当地沙滩的特色。 在某些区域,更有选择的布置了一些天然巨石,模仿当地有名的沙滩景观,呈现出令人赞叹的水景效果。

4.1.3岸线处理:

整体岸线呈现柔美的曲线,缓解了狭长的建筑布局空间带来的局促感。在水岸采用无边界的空间处理,与绿化景观完美结合。平台、木、石、卵石、草在带状空间中交织与流淌,丰富整体景观感受。池边嵌入带状卵石滩,呼应滨海沙滩环境。

木平台的深色条纹肌理与白色石材步道的整体感交错,提升了住宅内部投向核心园林间的视线观赏性。利用水景边的木平台,作为日光浴休闲场地,充分体现住区的度假氛围。硬质弧形石材台阶向水中延伸,顺应曲线带状水景走向,缓解池底与岸边步道的高差,丰富景观层次。

4.1.4动态水景:

结合场地高差,设计与整体流线走向契合的台地叠水景观,丰富景观层次,并在其间点缀天然巨石,作为视线焦点。在人流集中的活动场地周边设置柱状喷泉,使园林景观氛围更加活跃。

4.1.5小品:

水中树池采用现代的曲线简约形态,与整体景观流线相契合,其白色材质与铺装色彩呼应。水畔家具同样采用曲线造型,材料色彩与铺装的木纹相呼应,形成景观整体形象的统一与协调。除了立体的白色水中树池,也嵌入下沉树池,使树木犹如从水底生长出来一般。

4.2点状的水——散布的景观焦点

案例:中邦城市雕塑花园

中邦城市雕塑花园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一个拥有5000多户住宅的居住区的中心,占地仅0.6公顷。其景观设计目标是创造一种艺术、景观和建筑设计的创新模式,使密集的城市生活可以持续发展。 点状水景设置,是有限的造价下的理性选择,规避大水面的后期维护。

景观设计通过三个不同的花园场景,结合三种不同形式的点状水景,诠释城市和自然之中的动态景观。

4.2.1 黄埔抽象花园——玻璃喷泉

花园周边的河流洪水期会漫上河岸,花园模仿河水季节变幻,建筑2.5米高的不规则墙面玻璃喷泉,形成广场的视线焦点。玻璃纹理的变化的层叠,使水在下落时飞溅水花,形成灵动的肌理。在广场的周边设置座位,可观赏此叠水玻璃景墙。

4.2.2 认知花园——简易喷泉

认知花园相对较为安静,是居民冥想放送的场所。设计简易的喷泉,结合周边种植及砾石,传出较轻的声响。

4.2.3 天空花园——锦鲤池

天空花园空间较为开敞,设计椭圆型的锦鲤池,与周边的小型聚会功能结合。

第4篇

关键词:改造小街巷建筑空间色彩

1.概念阐述

“街巷是一种小型、密集和狭窄的开敞空间,为居民提供就近的人性化交流空间。它将是城市里文化创造性最强的空间。”在这种类型的公共空间中建筑的各种特性决定了公共空间的活跃程度。E. Relph,M. Crang 和Norberg-Schulz等人认为场所特性是人们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共享体验的一种归属感,这是从心理学和经验角度出发提出的概念。在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很大一部分建筑的使用年限虽还未到,但其现有状况已难以满足现代的发展需求,所以对旧建筑的改造设计越来越多,这是城市发展对旧建筑的一种态度,建筑在街巷空间内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理念阐述

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约翰•西蒙兹先生说:“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人们规划的是一种体验”。城市中的建筑是人“穴居”的场所,建筑是人赖以需要的。当一座没有生命的建筑首先包含了设计师的情感,建筑存在于城市街道中,建筑的色彩,所围合的空间给人的不同感觉等,都使得城市街道也有了情感。在后期的建筑更新过程中,其外部形象就是我们要回馈建筑本身的,要怀着这样一种心情去做设计,赋予建筑新的活力,当然这里不是指建筑设计之初的整体性结构设计,仅仅指在其现有基础上的改造,芦原义信的建筑“第二次轮廓线”给了我们设计的侧重点。

这是人―建筑―街巷―人―建筑的情感巡回,这是本文所要首先表达的建筑和街巷和人的关系。以一则实际项目为例来进行思考,从空间处理、色彩搭配、历史元素、人为干预等因素,立足于注重普遍受众的视角来对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3.现状分析

案例位于徐州市的中心地块,是城市主干道连接户部山历史街区的小街巷,作为与城市主干道垂直的小街巷,涵盖了住宅、办公、商业、住宅等多种功能于其中,其尺度较小但功能丰富、人流量较大。小街巷注重人行。人行其中,使用功能之外所拥有的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情感,是人于街道所得。

4.改进方案

4.1空间处理

现代空间有一种划分方法:分为知觉空间、实体空间、生产资料的空间等,空间中一个范围的划分不仅仅是地面上的,以人体的尺度来分析空间,头顶、身体周围、脚下都会有带给我们空间划分感的形体。

案例中有的建筑是一层为店面,二层及以上是有阳台的住宅。人在其下行走,头顶有庇护,会有一种归属感,归属感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有一种安全、被保护的感觉,从实用的角度,可以挡风遮雨。那么逆向思维,面对有店面的小街巷空间强化这种庇护的感觉则是营造、维持氛围的一种设计手法。具体到设计中可以通过店招伸出的尺度、植物的枝叶和建筑衔接、遮雨棚等来实现。城市是针对大多数人使用的,所以应该是平和的,在空间处理中这种被庇护的感觉是要着重刻画的,同时采用的手法也应是实用的。竖向的身体周围的这片空间,庇护感在可以行车的街巷尤其明显,大尺度的街道大多都会设置围栏保护行人,但是针对小街巷,行人会不得不考虑躲避车辆的问题,但是通过抬高的人行道一般即可以解决,再高一点的就是花箱、树池、小栅栏等,脚下的铺装通过不同的材质、色彩的变化也可以有场所分隔的心理作用。这些都是比较简单易行的手法,即隔断产生距离感,距离感产生安全感。

4.2色彩搭配―色彩背后的面孔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每个历史阶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代表性的色彩,或者说是主色调。

世界各个民族、地区对色彩各有所好,这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色彩和材质的结合构筑了人

的文化认知,这种认知已不仅仅对于建筑,已渐渐蔓延到视野所及的各个设计领域。但是现

在普遍存在一个文化同化的现象,不论何地想到古文化结合现代设计都喜欢用一种颜色:赭

红色+灰色,这是一种泛泛的文化,颜色固然让人联想到历史气息,但是灰色的古建筑较常

见,是因为石头是灰色的,这是材质原本的颜色,这种使用既稳重又实用,因为当时受技术与权位的限制,所以色彩的运用受到局限,所以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对色彩的感觉不如古人强烈。

色彩搭配中包括色彩和材质,色彩更注重视觉,材质注重触觉,虽然好些材质我们是触

摸不到的,譬如建筑高处。但是它能够透过视觉带给人触觉的感知,这是我们长期生活的条件反射。我们拥有成熟的色彩使用技术,却常常喜欢模仿别人,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常常被要求设计方做明清风、民国风,设计出来的常常是灰色的,这是一种次文化,不代表我们现在这个年代,色彩不是只有这些,色彩斑斓渐渐被去色被城市设计霸权所侵占,城市模式化、灰化,文化会有断层。

右图是案例之一的建筑立面,设计方要求明清风格,但是针对其现状有崭新的学校,考虑到一条街道应有历史渐变的风格,不应不考虑其现状而整齐划一,在色彩上采用饱和度较低的色彩,注重古朴又不失对现代建筑的尊重,下图右侧建筑靠近历史街区,故而延续古建风格,但是左侧的建筑是学校,通过对其完好现状稍作改动,增加其古朴味道,过渡到城市主干道。

4.3设计细节

案例中街巷设计要求中被定位为明清风,在做这样的小街巷的时候虽然是要和周围的历

史街区相呼应,但是现状有些建筑现状非常好,有的建筑是新建的学校,在方案中是应该要

坚持分别对待的,而不是全部改造成明清风,设计细部的刻画是主要体现其与户部山历史街

区呼应的主要设计手法。

历史元素包括建筑本身的建筑年代,还包括建筑外观的历史味道,这就是建筑改造中的

一个元素。除去保护历史建筑,有时候为了营造古韵的环境氛围而进行的立面设计往往要加

入历史元素。目前的手法多是将现代材质与历史形状结合、色彩与历史符号相结合、历史元

素重组等手法,但是有更多的手法期待我们去创造,这将是一个大的话题。上图展示了案例

中的设计细节。

5.人为干预

人为干预包括一个可行性因素在其中,实际项目中造价、安全性等是设计者在改造设计

中应该着重尊重的,然而一个项目中甲方、领导意愿必然是会出现的,它相当大一部分上限制了设计工作者的设计手法,最后出来的效果往往是经过多次修改的,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方案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一个对实施资金、环境现状更为了解的决策者对方案是可以起着良性引导的作用,我们的实际项目要避免的就是设计和施工的巨大差异,一个好的项目的完成应该是设计方、施工方、城市建设者这3者的良性协调、交流的产物。一个城市的市长、区长等等都应该将自己看做“建设者“,以强烈的责任心理性地对城市建设持谨慎态度,我们拒绝城市设计霸权。

6.结语

第5篇

面对高度人口下日益紧张的住房供给,小面积住宅必将成为未来住宅商品发展的主流,“布丁”理念的实用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因此,探究有效节省空间方法在当下的时代背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在极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室内设计、多功能以及结合智能科技,使小空间变大。让人们体会到一种舒适时尚,简洁大方,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居住感受。

经典案例介绍

日式榻榻米:榻榻米是用蔺草编织而成,一年四季都铺在地上供人坐或卧的一种家具。传统日式榻榻米睡床是非常典型的一种节省空间的案例。榻榻米具有床,地毯,凳椅或沙发等多种功能,白天把被褥收起,在上面吃饭和进行各种活动,晚上则可以在上面睡觉。同样大小的房间,铺“榻榻米”的费用仅是西式布置的三至四分之一,非常经济。榻榻米不但有效地利用了空间,地台下部还有很大的储藏空间,可以做收纳利用,在它下面设置贮存空间,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居室的剩余空间。

隐藏高低床: “收纳床” 平日里可以 “藏”起来,睡觉时再摊开,是一种大面积节省空间的实用家具。来自设计师Giulio Manzoni的创意——可以收纳隐藏的高低床(Pull-down Bunk Bed)是所有小户型的福音。平时隐藏起来丝毫不占空间,看上去就像是壁柜,需要的时候再将上下两个门翻过来就变成了高低床。

多功能39平米变形公寓 :Treehugger(室内设计相关网站)的创始人Graham Hill 在纽约打造了一个多功能变形公寓,在39平米的房间里,有8个功能房间,卧室,客厅,办公室,客房,厨房,卫生间,容纳10人的餐桌,书架,储物空间样样不缺,空间虽小但功能齐全。

橱柜餐桌(隐藏家具):厨房里橱柜的下半部分与内部可以拉出,拆分堆叠成餐桌,并巧妙隐藏了10把椅子,最后可以变成完整的10人餐桌。这样的餐桌只有需要时才把它拿出来,设计巧妙,使用简单方便。

卧室(多功能):沙发和床的多功能转化,把沙发经过一系列重新扭转拼接,可以摊开变成一张床,沙发底部还有储藏的功能,可变性使小面积卧室具备很大的空间实用性。

有效“节省空间”的方法

1. 巧妙的储藏

储藏扩展空间的收纳主要包括玄关收纳,立体空间收纳,隐藏式收纳,最主要的特点是重复使用多种功能的储藏组合,具有极强收纳性且不占空间。对于小户型空间来说,地面空间及其有限,有效利用墙面是一种很好方法,不占用宝贵空间就能实现收纳。通过利用墙面,结合搁板、支架、小型壁柜的使用挖掘墙面的巧妙空间面积,开阔立体空间。另一个巧妙的储藏地点是床底空间,储藏面积相对较大而且由于收纳在床底,也不影响美观,是一种不易让人觉察又具有家具功能的储藏空间。

2. 家具

功能单一且大件的传统家具早已不能满足当代年轻人的需求,尤其小户型空间的需求。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多功能组合、可多样折叠或小型家具。这一类的家具占地少、灵活性大、 功能转换简便、实用性强,也是调查中大部分人最常想到的节省空间方式。他们最大的好处在于:一是节约空间。无论是组合或折叠家具,都比传统大型机家具体积更小,可最大范围节约空间。二是功能多样。在较小的居住空间内,有效的利用家具提高空间的使用率,一件家具可同时具备多种功能。在释放你的居住空间的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3. 装修材质

透明材质和反光材质在扩展空间时很常用,对增大视觉空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玻璃透明、易于加工造型和色彩,可调节透明度,同时有耐腐蚀性的众多特点,使其在室内设计中的使用越发广泛。而镜面材质能扩大空间尺度,利用反射降低小空间给人的压迫感。透明材质和反光材质的适当运用,还会为家居生活营造自然明亮的舒适氛围。

4. 视觉心理

视觉感官对于人们心理的暗示是不可忽略的。某些方法的合理利用遵循人们视觉心理的规律,给人视觉上的空间扩展感。淡雅的浅色调、中间色作为主基调能延伸空间,让空间看起来更大;有效、合理的利用光线会使居室明暗相间;开放式空间具有的高流动性和趣味性;运用镂空隔断来体现空间延续;横向条状图案可以扩大房间的宽度,而纵向条状图案能突出高度,却不减小宽度;小型图案会给人带来房间规模大而深的感觉。通过了解这些简单的心理规律能巧妙回避一些狭小空间的缺陷。

第6篇

关键词:香港旧城区;唐楼民居;活化街区;公共空间

Abstract:The reconstruction of blocks in the old city, together with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houses, streets and public space, is always a key of urban planning. The old city (Victoria City) of Hong Kong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 and the traditional street views and public space have also undergone regeneration, from which we can pursue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some certain handling methods.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forming background of historic blocks in the old city of Hong Kong, pointed out that “Chinese tenement” a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house w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ocks in Hong Kong and analyzed several updated cases of public space of Chinese tenement active programs in recent years. Hope to find a direction for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folk houses.

Key words:the old city of Hong Kong ; Chinese tenement ; active block ; public space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2-90(4)

1 香港旧维多利亚城的华人历史街貌及公共空间

香港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珠江口东岸,濒临南海。1841年后英国人开始管治香港,沿着海港建立了最早的旧城――维多利亚城。当时的维多利亚城分为三个区域:城的中部被称为“中环”,是英国人行政、商贸及军事核心;城的西岸被称为“上环”,是最早期码头华工聚居地,进入民国时间各地华商南来聚集此区经商,遂成为华商的居住及生活中心;城的东岸被称为“下环”,即是现时的湾仔,初时是英商舶船及存货地,后期逐渐填海,英商将仓地改建或出售,遂成为华人聚居地。

时至今日,中环现代的摩天大厦与雄伟的英式文物建筑交织排列,是许多游客所认知的香港殖民历史城貌,但这并非本文分享的议题。在上环和下环(湾仔),现在依然可以看到华人传统的民居街景,本文将集中讨论这两个华人区域在街区重建中如何处理民居公共空间的经验。

香港最早期的华人市区居所沿用岭南式竹筒屋,下铺上居,垂直于街面平排而建成,其正立面向街道,深处有窄窄的天井,楼梯及厨房均设于天井内。随着香港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商埠后,人口激增。至19世纪末,华人区越加稠密,频频将旧楼加建及密封,埋下许多危机。当时旧楼危机问题很多,主要有:居住密度大,导致加建,因而木楼板超出负荷范围;增加住户,权责不分,管理出现混乱,屋顶失修无人管理,漏水带来污水的卫生问题;擅自加建、分间,导致某些房间没有直接通道,杂物严重阻塞消防通道,有时甚至楼梯也被僭建,导致火灾时难以逃生;每家人自建厨房,有时加建的厨房会无天井窗、无烟囱,不能排烟导致油烟积聚, 滋生鼠虫;旧楼没有卫生间,竹筒形的平面使得内房住户的粪桶需要穿房入舍才运出前门,粪水滴落在大厅或过道上,极不卫生;由于过度加建,往往连天井也封密作为居住空间,因而后面的内房无空气流通, 加速疾病传染。

基于以上的问题,当年华人区频繁发生火灾及塌楼,终于在1894年,上环太平山区爆发了最严重的鼠疫,造成二千多人死亡。 当时的港督罗便臣 (Robinson) 爵士接受英国工程师查维克 (Chadwick) 的报告,认为当时华人极度恶劣的居住环境是鼠疫爆发的主要成因,继而在1903年推行香港历史上第一条《建筑及公共卫生条例》,引入英国当时工业革命后期最先进的结构、通风、采光、防火、逃生标准,并融合了华人生活习惯和岭南营造技术,衍生为建筑的标准。此后根据此条例建造的房屋,形成了独特的华人民居建筑形态,香港人称之为“唐楼”,用以区别洋人住的“洋楼”。

唐楼的形态由当时特殊历史情况衍生的建筑物条例演绎而成,建筑要求主要有:楼房有高度限制,使得面向街道的窗户可以享受到自然光;每栋建筑物之间需要防火分隔,不可以用木板墙,必须构造实心的砖墙作结构及隔火的分界墙;阳台可以伸出街外,适合南方气候,让公众可以有遮阳的同时,住户也可以在楼上有乘凉透气的地方;建筑物的密度、容积率和楼层均受到控制,初期只可建造3层,控制民居不要过密;地面通常是商铺,可以占用整个地盘,上面住宅平面要内缩,令到向后的房间和厨房均可以采光;需要配有后巷,即两栋唐楼背靠背的地方,中间是公用的后巷,方便运送粪桶和火灾时可以多一条路径逃生;建筑物之间的街道虽然依然如旧非常狭窄,但由于控制了建筑物高度,顶层也要后退,建筑物沿街底层依然可以采光。

香港的华人旧区沿街多由唐楼组成,因此街区的面貌概括来说,是连串的阳台、临街的回廊、共享的窄街、后退的顶层和让厨房及后走廊开放的后巷景貌,也就是上环区和湾仔区的传统街景。

2 重建城市公共空间的手法演变

香港唐楼群特有的建筑形态,构成旧区特殊的共享空间,例如:两旁布满街档的窄街,唐楼之间后窗互望的后巷天井,临街的露台,骑楼下人们商贸及进行各种小区活动的空间。过去数十年来,随着城市发展,旧城公共空间也在发生改变。

以往香港重建旧区的手法并不成熟,往往破坏了小区的传统公共空间。1960年后,香港建筑条例改变,容许建造高楼大厦,以覆盖率和容积率来控制楼宇的密度,楼宇开始可以建起得很高,唐楼群逐渐被拆作重建,大致会发生以下几种情况。

2.1 以往在窄街旧区里个别地盘重建

从1960年至大约1990年代,发展商重建旧区时只关注新建筑的实用性。个别发展商将个别唐楼拆建,但旧有街道却没有拓宽。虽然新的覆盖率条例要求塔楼收窄,但是由于香港没有塔楼后退的条例,所以塔楼建造时多靠近临街立面,造成狭窄的旧区街道如同深坑一般,比昔日更密不通风,旧日临街骑楼下的公共空间因此消失。此外,裙楼紧贴后巷,令旧日天井也消失了。整体来说,旧有的公共空间都被破坏,街区微气候也恶化了。

2.2 以往在旧区里进行单一大型重建

发展商有时会整合旧区地盘,改建为单一大型屋苑组群,将几幢塔楼建于裙楼上。裙楼紧贴临街面,裙楼前的街道依然狭窄。塔楼收窄后腾出空间形成裙楼上的平台,被塔楼围困,并不提供给公众使用。整体来说,旧有的公共空间反而被私有化。

2.3 近年在窄街旧区里跟据城市规划的单一小型地盘重建

近20年来香港政府城设点规划大纲会在旧区预留某些荒地,形成不同小型的“袋口公园”,供公众作休憩使用,可惜成效不理想。由于防火的要求,公园两侧小型地盘独立发展重建为高楼,高楼的墙面要用实墙,公园像被高楼围在深坑一样得不到光线或空气,高楼与公园亦不发生关系,民民难以有效使用这些空间。

2.4 近年旧区单一大型地盘重建

近20年来,城规有时会要求大型重建损拨出部份地面给公众使用,但是考虑并不周详。发展商将许多旧区唐楼拆卸,整合为一大地盘。由于不再是独立唐楼,无需后巷作走火或运输垃圾之用,重建甚至可以占用原属私人业权的后巷。新建筑会在大堂门前拨出空地建造一个漂亮的大型罗马式广场开放给公众享用。虽然在城市设计上已经比昔日思维有所改进,但是与旧区肌理不能发生关系。而且新建筑的裙楼紧贴旁边剩下的旧楼,令旧巷环境比以前更差。

以上四种旧城重建的手法均不理想,将旧有的传统街景破坏之余,亦将小区的公共环境质素下降。

3 活化城市文物建筑的空间案例

以上例举的旧区改造均是以前并不理想的做法。幸而在近十年里,香港社会保育文物建筑的意识有所提升,政府和业界亦对旧区重建有了一些新的思维,开始尊重旧区的公共空间和街道原有的脉络,以下简述几个较有代表性的案例。

3.1 案例一:湾仔区和昌大押 (当铺) 保护及更新项目

位于湾仔庄士敦道的这一列四幢的战前唐楼,始建于1888年,其中一个单位里的“和昌大押”,经营典当业过百年,最为香港人所熟识。这列唐楼的最大的特色是沿街有相连的阳台和古典式长廊,成为湾仔旧区的地标。2005年,香港的市区重建局将这列唐楼与周边地盘一并发展。经过6年的规划、保育及更新工程,成为新式住宅及商业综合项目,而这四幢唐楼被加固并活化为时尚餐厅。这个项目可算是香港最早的一个将唐楼经活化后而能够自负盈亏的项目,因此整体来看是个平衡发展和保育的例子。

在这个例子里看到的是香港旧城沿街唐楼群特色的连串阳台及回廊,结合了岭南民居与英国人在南洋殖民地遮阳挡雨的特色设计。这个项目最大的特色是恢复了阳台及回廊,保存街貌旧样,并将天台辟作公众空间。

3.2 案例二:上环永利街唐楼保护及更新项目

香港电影《岁月神偷》取得国际电影奖项,电影取景的上环永利街唐楼群因而成为热门旅游景点。香港市区重区局顺应民意,取消原来重建计划,将这一列九幢建于1950年代初的唐楼全数保留,拆除骑楼违章物,将门窗及栏杆修复。项目最大的特色是保留了原本居住的用途,供香港大学海外学生短期租用,可谓将唐楼最“原汁原味”保存及更新的例子。

上环永利街唐楼群保留了香港旧城沿山小区的形态。在开埠早期将该类山区规划成一排排唐楼的时候,前面均有一公用空地,被称为“台”,小区居民可用作乘凉或聚集,甚至有小铺将货物展示在空地成为“地摊”。这个项目除了保持唐楼群为住所及小铺外,亦保留台地作共享空间,市区重区局并安排文艺活动在楼宇及台地举行,保存了小区风貌。

3.3 案例三:湾仔蓝屋唐楼群保护及活化项目

湾仔石水渠街有一排上世纪20年代的砖木结构唐楼,称为“蓝屋建筑群”,因其鲜蓝色外墙和铁栏骑楼而成为香港地标。通常这个年代的唐楼多数已经残破不堪而被丢空,但是这组房屋却属于罕有在市区内仍然有居民长住的唐楼群,成为香港社会文化的话题。香港政府邀请湾仔地区非牟利福利服务组织――圣雅各布福群会合作,以创新“留屋又留人”理念进行活化――保留旧住客,同时另新设社企运作的店铺,如故事馆、有机食物店、社会服务中心等,剩余的单位也迎来文化艺术工作者作为新租客。

蓝屋活化的空间特点是利用原有建筑结合后巷及荒地成为新的公共空间。除了巩固旧楼及改进消防与卫生设置外,新设计在唐楼后巷空中以回廊、电梯贯穿相连,增强单位互动,又把后巷和荒地变成公共花园,让居民、街坊、社工及艺术家互动沟通,为旧区建立新社群网络。

3.4 案例四:上环余乐里后巷唐楼群更生项目

上环余乐里是一排建于上世纪30年代唐楼的后巷,状况十分残旧,卫生环境极差,难以有效全面复修原貌,居民也不想留下,多年来促请政府重建。市区重建局将这排屋与附近地盘整合,重建为新型住宅高楼,却将唐楼剩余部分化成装饰元素融化入公共空间。

此项目的新建高楼设在旧街巷的,以便腾出空间作为公园,保留了三幢相连式颇具特色的唐楼,保留唐楼外框,拆除破烂的屋瓦,唐楼遗迹活化为室外展馆。重现香港旧区的巷里空间,保存了石墙、楼梯及老榕树,让公众在步行巷里的过程中体验旧日风情。

3.5 案例五:湾仔“艺术小区”茂萝街唐楼群活化项目

茂萝街唐楼群,是两排共十幢在湾仔旧区建于1910年代的三层较完整的唐楼组群,在香港是十分罕有的。此案例为笔者设计的建筑保育项目,同时达成三个目标:在狭窄的旧区提供公共空间;保育历史建筑;活化为公众文化艺术场所,在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同时,展现唐楼的历史以及保育传统建筑的手法。

在设计手法方面,着重以下几方面:

3.5.1 公共空间

为了符合城规要求提供小区公共空间,将残破的唐楼部份拆除,辟作公共空间,将旧区原有后巷融入其中,活化旧区巷里空间,并以地砖及灯光刻划出旧建筑原有平面,用保存的旧建筑的向内立面造成解剖面,让公众行走在内部天桥时能感受旧日都市唐楼群组的规划及尺度。

3.5.2 街景塑造

不强求塑造怀旧景象,充分尊重历史变迁。完全保存了1910年代最完整的四栋唐楼,并修复其特征元素,尤其是骑楼栏杆及法式门窗等,从而保留引人瞩目的历史街景。但是在整理其余已经被严重改建过的两栋唐楼的时候,融合现代元素,得出来的整体效果呈现新旧的交错、反映街景的蜕变。

3.5.3 室内空间

这个项目需要活化旧有空间,就必须符合现代的舒适要求及安全标准,故此将所有钢铁楼面结构和消防冷气装置隐藏,让公众在欣赏艺术展品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传统的木梁、砖线和门窗等旧有元素。

3.5.4 互动空间

这个设计开辟了新的庭院,公共空间与建筑形融为一体。垂直绿化墙可以变更为电影屏幕或装置艺术房间,玻璃幕墙后的木条百叶可以随意调整,配合中庭的活动或天气的变化,让各层室内的游人同时欣赏内庭院的景色和表演,创造了互动空间,经常举办公众文化艺术活动,让市民参观及参与香港漫画动画创作,如今已是“动漫基地”,推动了香港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第7篇

贝丁顿案例

由贝丁顿零能耗发展项目(BeddingtonZero Energy Development)开发的贝丁顿“零能耗发展”社区位于伦敦附近的萨顿(Sutton)市,由美国著名的生态建筑师比尔,邓斯特(Bill Dunster)设计。该项目被誉为英国最具创新性的住宅项目,其理念是在不牺牲现代生活舒适性的前提下,建造节能和环保的和谐社区。于2002年建成的社区占地1.7ha,包括82个单元(271套公寓)和2369m2的办公、商用面积。

贝丁顿零能耗是第一个典型案例。其理念是展示如何既能将住宅区与工作区相结合,又能与周边郊外住宅区的居住密度相匹配,从而切实提高小区整体的宜人性――尤其是花园和公共开放空间的宜人性。这得益于将朝南的单面住宅排屋与朝北的生活/工作单元或工作区相搭配。通过在工作区屋顶上设置花园,就有可能让几乎每一个家庭拥有花园或阳台,同时又使办公区能获得充足的北面光照。经过5年的充分使用,从未有住户对小区内的工作者表示过抱怨,这表明不同功用的结合在整体上是互补的。设计团队努力在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

案例分析

一项来自伦敦历史最悠久的房屋协会――皮博迪信托机构――的有关混合收入综合居住区的大纲要求1/3的住宅作为社会租赁房:1/3的住宅为共有产权房;1/3的住宅作为私有产权出售。大纲要求同时考虑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居住需求,也要有1室或2室的公寓,这就产生了不同平面单元形式的多样性,而每个单元形式又可改变以适合其在总体规划和剖面图中的位置。朝北的工作区可以分为诸多小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单独的前门通往街道,或者也可将单元之间打通形成一个长度与整个排屋长度相当的大型工作空间,足以容纳30~40人同时办公。

这就使无论是大规模还是小型的公司都可以融入这个社区中。为连接一层的居所与相邻的工作区,设有门和抬高的入口,顺应了居民或者想扩大自己的居所,或者想将自己的住宅和工作区连为体的意愿。这种灵活性使自由职业的父母们更能兼顾家庭与工作,做到两者间更好的平衡,这一设计直接受到我们在希望之家项目中运行零能耗TU办公室时的经验启发。从当地拆除现场中回收结构性钢构件和软木墙筋,然后重新制成有用的新结构构件这方面而言,生态区的重建十分成功。绝大多数散装材科和劳动力都来自距现场80km的区域范围内,因此尽管拥有更厚的墙体和更高的热容性,其建筑中的隐含碳与批量建造的工业标准产品的体积相比却更少。

贝丁顿零能耗社区的规模恰当,完全与区域内的污水处理厂和采用木质燃料的热电联产中心相适应。尽管我们可以根据需求准确地设计发电厂的规模,但是高昂的人工维修费用对于一个这样规模的封闭社区而言令人不得不望而却步,不过,此问题有望随着这两项社区应用的技术在伦敦南部的逐渐普及而获得解决。

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非常适用于混合收入居住区的零供暖规格的社区,因为这种社区的热需求仅限于加热水,且全年需求量变化不大,一般都安装有特大的热水箱,能在满足高峰期需求的同时仍然允许全天缓慢加水。这样,发电厂就能恰好满足平均电力需求,当社区电量有剩余时可将余量输出到电网――而在高峰用电期又可输入电网电量以满足需求。两相比较之下,一年以后,如果电厂运行稳定,只在维护期间有计划地停机,则其产生的能量会比实际需求略多。如果剩余电量为年需求量的5%~15%,则应有可能抵消其最初建造时的隐含碳和计划维修/更新时将产生的碳排放量。同传统供暖锅炉相比,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的优势在于,在两者消耗同样数量的生物质燃科的情况下,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可以利用废气产出电能,而传统供暖锅炉的燃烧方式则不太可能对生物质燃料有如此高效的运用。这使得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更容易被控制在国家的生物质能源限额以内,同时仍适用于居住密度更高的社区。

整体规划实现居住零能耗

贝丁顿“零能耗发展”社区的“零能耗”得益于两大特色其一是按照节能原则设计的建筑物,其二,社区能耗来源于内部的可再生能源。具体操作时主要通过下述三个环节来予以实现。

1 建筑节能

建筑师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建筑的热损失,并尽可能使用太阳能获得热量。各建筑物紧凑相邻,以减少建筑的总散热面积。为减少建筑物的表面热损失,建筑物的楼顶,外墙和楼板都采用300mm厚的超级绝热外层:窗户选用内充氩气的3层玻璃窗;窗框采用木材以减少热传导。每一居民户朝南的玻璃阳光房是其重要的温度调节器冬天,阳光房吸收了大量的太阳热量来提高室内温度,而夏天将阳光房打开变成敞开式阳台,利于散热。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将通风能耗最小化。风力驱动的换热器可随风向的改变而转动,一边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一边利用废气中的热量来预热室外寒冷的新鲜空气。在此热交换过程中,最多有70%的通风热损失得以挽回。

2 热电联产系统(combined heat and power system,简称CHP)满足必需的能源需求

有些能耗是生活中必需的,如居民用水用电。贝丁顿社区采用热电联产系统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用电和热水。同时,该系统以可再生资源――木材为燃料。根据供应量,系统每年的木材需求量是1100t,其来源包括周边地区的木材废料和邻近的生态公园中管理良好的速生林。整个社区需要一片3年生的70ha速生林,每年砍伐其中的1/3,并补种上新的树苗,以此循环。树木成长过程中吸收的CO2,在燃烧过程中等量释放出来,符合零温室气体排放原则。

3 “绿色交通计划”减少居民汽车出行的需要

贝丁顿社区的“绿色交通计划”包含三个层面:

(1)减少居民出行需要

社区内的办公区为部分居民提供在社区内工作的机会。公寓和商住、办公空间的联合开发,使这些居民可以从家中徒步前往工作场所,减少社区内的交通量。同时,为减少居民驾车外出,物业管理公司也作了多方面的努力,包括为社区内的商店组织当地货源,提供新鲜的环保蔬菜、水果等食品;退台式屋顶每上一层都往里设个退缩位,为下一层公寓营造露台或花园,鼓励居民在自家花园中种植蔬菜和农作物;社区内还设置多种公共场所――商店、咖啡馆和带有儿童看护设施的保健中心,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要。

(2)推行公共交通

社区建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网络,包括两个通往伦敦的火车站台和社区内部的两条公交线路。开发商还建造了宽敞的自行车库和自行车道。遵循“步行者优先”的政策,人行道上有良好的照明设备,四处都设有婴儿车,轮椅通行的特殊通道。社区为电动车辆设置免费的充电站。其电力来源于所有家庭装配的太阳能光电板(将太阳能转换为电力),总面积为777m2的太阳能光电板,峰值电量高达109kWh,可供40辆电动车使用。

(3)提倡合用或租赁汽车

为满足远途出行需要,社区鼓励居民合乘一辆私家车上班,改变一人一车的浪费现象。当地政府也在公路上划出专门的特快车道(Car P001),专供载有两人以上的小汽车行驶。同时,社区内设有汽车租赁俱乐部,目的是降低社区内的私家车拥有量,让居民习惯于在短途出行时使用电动车。

批量建造

在完成贝丁顿零能耗项目后,零能耗工厂团队意识到,必须降低建筑构造的复杂度和构件成本,才能令房产开发者们心悦诚服地推广这种社区。

打包的零能耗概念是对排屋概念的阐释,以确保在欧洲最大限度地复制混凝土叠合成形技术,或者,如果在较小的项目中选用了更传统的低成本构造技术,则复制简单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在这里,桥梁已经消失,前庭花园更宽广。以更高的空间标准打造更适宜的私人空间,生活/工作单元也拥有自己的花园,而复式住宅的屋顶花园改进得更具私密性,不会被俯瞰困扰。街区之间的间距略有扩大,以增加日照,并实现了路边停车和邮递到户。每栋住宅和工作单元既有一个直接面向街区的前门,又有自己的私人花园。每户的太阳能电池板面积有所增加,各种标准的户型:从一室,二室和三室公寓到复式,排屋和生活/工作单元――均可在简单的横墙结构体系中找到。这类型的变体有医疗零能耗(MedZED)和教育零能耗(EdZED):北侧的生活/工作单元部分可以作为医院病房或教室使用,并且由一条南北向的线形轴向街道相联系,从而创造出个更大型的公共机构又为在这里工作的职工提供住房。平价运作具市场推广的潜力

相比传统生态社区的高造价带来的低收益,贝丁顿社区在经济上的成功是令人鼓舞的。以一栋典型的小区建筑单元:由六套三居室的复式公寓、六套一居室的公寓及六套办公单元组成一栋建筑而言,同传统的相同面积的房产项目相比,虽然总投入增加52.12万英镑,但由于市场反响强烈和政府的鼓励:在这个项目的设计和运作中,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其提供了资助,萨顿市政府也以低于正常价格的地价作为鼓励,使开发商在地价和售价方面双重得益。最后的总收益比传统的相同面积的房产项目多66.8万英镑。

第8篇

关键词:居民住宅 火灾原因 预防对策

我国居民住宅近年来火灾频发,在所发生的火灾总数中,无论火灾起数、伤亡人数和火灾损失都占了较大的比例,而且时有发生重特大火灾,因此居民住宅防火安全是一项重要工作。而居民住宅存在的特点:分布散、数量大,又处于日常消防监督管理之外,所以需要通过整体提高全社会公民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安全素质才能对预防居民住宅火灾达到最佳效果。现对居民住宅火灾多发的一些原因及预防对策进行简单分析。

1、居民住宅火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日常生活中使用明火操作不慎。每天生火做饭,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必不可少。在城镇居民中还在使用大锅大灶做饭的也为数不少,而在灶口附近或房屋周围就近堆放柴草则往往是火灾发生的祸患之一。火灾的发生,通常都是对用火的疏忽所造成。目前,大多数乡镇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中的多为老年人和儿童,一旦火灾发生,严重的则会引起人员死伤。还有使用煤炉的居民,也将大量可燃物囤积周围,如长时间使用,又无人照看,极易引发火灾。在所发生的火灾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其次,在城市居民中使用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的,已较为普及。液化气、煤气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第一,它们都是易燃易爆气体,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可怕的灾难。厨房环境复杂,灶具因油污过多长期使用极易出现故障,从而造成导气的橡胶管老化。有些居民由于未对橡胶管与灶具或燃气管道连接处进行绑扎,造成密封不严或橡胶管脱落引起气体泄露,可燃气体遇到明火或电火花就会迅速燃烧甚至爆炸。此外,在冬春火灾易发季节,在家用炭火取暖、使用蜡烛、吸烟等,若距离可燃物过近或不注意安全,都有可能引发火灾。

电气原因引发的火灾。这些年来,居民住宅发生火灾由电气原因引发的也在不断增加,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与提高,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各种各样的电器设备都进入了普通家庭,从而导致日常用电量大幅度增加,而有些居民在增加用电量的同时,并未对自己的电表进行增容和线路改造,使用中线路超负荷运转,甚至还出现用铜丝代替保险丝的现象,还有些年久失修的线路仍在坚持工作,超负荷运转不仅加速绝缘老化,对绝缘层造成破坏,还极易导致短路而引起火灾的发生。第二,室内电气线路敷设随心所欲,随意布线,不按设计规范走。现在很多居民在对住宅进行装修时,过多追求时尚美和古典美,电线基本采用暗敷设,部分家庭在吊顶内有多个照明灯具及大量线路的情况下,还用可燃材料做为吊顶。相当一部分的线路敷设不规范,有的是直接敷设在可然物内,没有进行穿管保护;有的接头部位处理不好,连接处松动;还有的电线是伪劣产品。因此,一些刚刚装璜不久的住宅较易发生火灾。此外有些居民家中使用白炽灯、取暖器等离可燃物过近,长时间使用烤着可燃物,由此引发的火灾也时有发生。

因玩火及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火灾。小孩用打火机玩火及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火灾,在居民火灾中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喜庆节日里在住宅密集区燃放烟花爆竹极易引起火灾。

化学危险品的不正确使用或存放。有些居民在家里存放汽油、柴油等化学危险物品,犹如给自己身边安放了一颗炸弹。还有的居民随意倾倒液化石油气残液。除了以上所述所说的火灾原因外,还有由于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引起的放火也时有发生。

以上是居民住宅火灾多发的直接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居民消防安全意识偏低和消防安全整体素质不高造成的。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我们城镇和农村的消防基础设施薄弱、消防宣传教育以及消防检查执法力度不够等方面有关。

2、居民住宅火灾预防的对策

加强对消防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级政府在居民住宅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中,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其辖区的公共部分建立防火灭火设施。在城市中居民住宅区的消防水源、消防通道和水系统都要落实到位;一些城市老城区的电气线路老化,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用电量过大要求的,政府应当及时地为居民更换老式电气线路;对于一些耐火等级比较低的农村居民住宅,要坚决地推行农房改造措施;对于干旱缺水的地方,要做到防范于未然,修建合适的消防水池,以备不时之需;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为居民家庭配备小型家用灭火器等。资金问题在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是最大的困难。可以采取居民自筹一部分,集体拿出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的三方筹资方案。

加强消防教育和消防的宣传。大力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预防居民住宅火灾。目前我国国民消防安全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用火不慎、违章操作,值班制度形同虚设,消防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等,都是近年来居民住宅火灾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视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社会消防安全意识,提高整体消防安全素质,就成为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

一方面,应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劳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有关部门都应认真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积极开展消防安全的宣传、培训工作。消防执法机构作为政府消防工作的职能部门,要督促落实《消防法》赋予居民委员和村民委员会消防宣传教育的责任,把消防宣传的责任落实到所辖区域居民的生活中。对消防宣传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教育内容与现实同步动态变化,努力实现宣传效能的几何级数或裂变式增长。

按照《消防法》规定要求,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有关部门宣传消防安全义不容辞。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该积极与这些部门协调,并与消防执法机构密切配合,构筑消防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大众传媒速度快、受众多等优势,定期播发消防公益广告或防火灭火基本常识,披露群众关注的消防热点问题和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重特大火灾案例,曝光违法违章行为,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扩大媒体的社会效益。

在居民住宅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弱病残等弱势人群,他们日常接触用火用电机会较多,因社会阅历和科学知识上的欠缺,容易因故诱发火灾,如处置不当,小火亦能成灾。弱势人群临灾时行动犹疑迟缓,处于典型的逃生不利状态,极易成为火灾中的受害者。在消防宣传方面对这些弱势人群应当实行倾斜政策。考虑到影响和效果,针对弱势群体的消防安全教育应当重点从妇女和中小学生入手。妇女是家庭的主角,妇女消防安全素质对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其消防安全意识技能,及其在消防安全宣传中的作用有着极大的可塑性和功放效果,居委会和村委会可以联合妇联将妇女消防素质教育纳人“文明家庭”、“优秀素质母亲”等活动中。

参考文献:

第9篇

生态生存方式

随着原生态和人类古老文明的日渐萎缩,人们逐渐意识到小小的让步和将就,不仅可以取代对土地肆意开发的罪行,而且还可以开拓另一片贴心的个人空间。让步大环境而创造出自己的小天地,是生态住房存在的意义。埃里克斯・迈克尔斯不是生态住房的发明者,也不是第一个使用者。上世纪60年代末和80年代先后爆发的能源危机使许多国家政府开始积极关注建筑的能耗问题。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列里将生态学与建筑学合并起来,创造出新名词――“生态建筑学”,指出任何建筑或都市设计如果强烈破坏自然结构都是不明智的,提倡对有限的物质资源进行最适宜的设计和最充分的利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自然建筑先锋约瑟夫・F・肯尼迪(JosephF.Kennedy)通过《自然建筑艺术》(The Art ofNatural Building)和《建筑无国界》(BuildingWithout Borders),向世人展示了生态住房的用途和设计。在社会生态建筑设计从业15年的他,眼见在世界不同角落都有因为人口压力、战争、环境污染或疾病灾难而无家可归的难民,为这些受难者建造合适的房子成了他最大的抱负。在非盈利组织NextAid的帮助下,他为南非艾滋孤儿和贫民设计并建造出一个友好、自助、多功能的学习中心。在《建筑无国界》一书中,肯尼迪介绍了如何为居住条件差的人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多可用的空间,当中更不乏世界各国的案例。

现在,生态住房不再是只为难民而建的房屋了。在俄罗斯,随着城市里部分富裕居民开始迁居郊外,生态住房也流行起来。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准备先建成一个“生态村”,2005年前,批量生产建造生态住房所需的工程设备和成套材料,2010―2020年将此项技术全面推广到俄各地。

如果说,人类长期以来妄想着如何改造大自然,甚至征服大自然的话,现在我们终于明白过来了――大自然是不可以被改造更不可能被征服的,唯一可以做的,是想办法如何好好利用它。建造生态住房,不是避难,而是更好地生存。

迈克尔斯的“未来住房”

埃里克斯・迈克尔斯以“友好”为基调在西伦敦建造了他的“未来住房”,只要掘地22尺,便创造了另一番天地。

家里的客厅和;个卧室,全部用亮白色粉刷,每个方向都可以感受到充足的光线。迈克尔斯说:“建造地下房子,光线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大量的透光玻璃,而且还是保温性最好的玻璃。”抬头看看玻璃做的屋顶,便知道是采光用的。为了避免像地窖那样阴森潮湿,迈克尔斯采用多个照明系统,客厅天花安了几盏大灯,院子的环形灯槽里则安上密密麻麻的小灯,如果全打开,整个房子光如白昼。同样,游泳池底部全是透明玻璃,光可以透过池水,直达楼下。

由于有三个孩子,迈克尔斯不禁父爱泛滥,房子的很多设计都是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一开始吸引你走进这个家的是一道小型滑梯,它连通着屋内外。还没反应过来,你又要为一个室内游泳池吃惊了。它并不属于大人,无论是长度还是深度,它都是小朋友世界里的标准尺寸,它就是小朋友的专属游泳池。迈克尔斯还为孩子们设置了安全关卡――在游泳池入口安装了识别系统,只有输入匹配的指纹,才能进入。至于别人,如果没有主人的同意,想进去连门都没有。儿子的浴室也相当有意思:找不到淋浴的莲蓬头,只有从石灰墙上伸出来的弯曲金属管,看上去就好像天线宝宝的吸尘器一样,管子可以滑动。

只有在孩子们上床睡觉后,房子才是父母的二人世界。在孩子醒着的时候,父母则在一旁看着他们满屋子奔跑,享受一家团聚的温馨时光。迈克尔斯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家,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如果还是住在高层住宅里,迈克尔斯也许就没有这般心情享受天伦之乐了。

生态城市

一位德国建筑师曾经讲过:“生态住宅不是豪宅,而是充满了节俭和可持续发展精神的建筑。”不谋而合,迈克尔斯这位看上去纵容孩子甚至和他们一起疯的父亲,也有更认真的问题要考虑:作为生态住房,材料必须耐用,墙壁和玻璃必须是保温隔热的,屋顶也要种上大面积的景天草和百里香为房子保温。迈克尔斯在车库里装了两套太阳能电池板,一套专门为妻子的电车提供燃料,另一套则为热泵汲水提供动力。这一装置足以为全家提供热水,包括游泳池和地下的水,水经过过滤便可饮用。

利用环保的可再生资源是生态住房的一大特色。美国新墨西哥州西南部有一个生态居住群,充足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条件,让这里的各种本土建筑材料都得到充分利用,本地人用这些材料建造土砖房子已经有几千年了,房子的墙壁有自然保温作用,可让屋里冬暖夏凉。当然,这是古老而传统的建筑方式了。但同样的,现代生态住房的能源可以通过被动采集储存起来,太阳能热水器和光电池被广泛运用其中。

美国一家大学曾设计建造了一种4居室的生态房,它的热能来源于人工散热、阳光及使用家电设备所产生的热量,依靠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供电,用水是从屋檐流下来经过处理的雨水,粪便和污水则流入一个堆肥坑里,经发酵后供花园施肥用。

第10篇

近年来,小户型因其独特的自身优势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小户型的设计也自然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空间该如何分割、家具如何布置、色调如何搭配等等都是小户型设计不容忽视的问题。挟建筑师之名而投身于室内设计的香港著名设计师洪约瑟先生在小户型的住宅设计方面见解独到、成就显著且作品丰富,本期“互动空间”我们有幸邀请洪先生与我们一起探讨小户型的家居设计以及分享他在灯光方面的心得与观点。

香港这个城市是一个寸金尺土的地方,人口密度相对很多的城市都较稠密。所以发展了很多向高空发展的楼宇,香港的住宅也是比较小的。大部分香港人也正在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

可能你们在一些室内设计的刊物上看到了很多装修豪华,面积也很大的住宅单位,这类型的空间我也常做,这些住宅相对地较有发展的空间,但中小型面积的单位则会有更多功能性的需求,这也是香港设计师常面对的问题。当然,香港存有了很多小型的单位,他们的特点是面积较小、景观不太完美、价格也相对便宜,我觉得做这些住宅的挑战性很大。

我有些住宅设计上的观点在这与大家分享一下,空间划分都是做好一个设计的基本。如果空间分配不好,不管运用多好的材料,花再多钱也出不了好的效果。还有设计师一定要诚实地对待自己的作品,每个项目要达到客人功能的要求,这是很重要的。面对不同性质的住宅空间,我们要针对性的去把握空间的点、线、面的结合,从分析客人角度为出发点,把空间方案完美的展现出来,用心与空间进行交流。

大面积住宅设计涉及的地方很多,当中包括玄关、饭厅、洗手间、主人房、客房,甚至工人房、露台等。[家]是一个集人们休闲休息之地。所以大前提是给人们舒服的感觉,同时因为是住宅设计,屋主面对该设计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由此可见,我认为住宅设计长时间都不应落伍才是一个好的设计,所以我较喜欢设计简约和功能性为主导的风格。很多人都希望有一个豪华的家。那什么是[豪华],每一个人的定义都不同。我觉得豪华不一定是金碧辉煌。其实简约设计也可以做出豪华的感觉。相比起金碧辉煌、大型水晶灯和精心雕琢的工艺品,适当简约的设计更会有一股豪华的味道渗透在墙身之间。

小空间大创意

我较喜欢设计一些面积较小的住宅单位,这些住宅的业主一般都是单身或是经济能力相对不富裕的人士。我的设计是将设计带给任何人,不论他的身份和背景,正确的设计带给他们方便和美观,从而提升生活的素质,这才是我们室内设计师的责任。毕竟[家]是一个集休息、娱乐、享受之空间,它的设计与气氛,是影响屋主的情绪和方便程度。小单位相对大单位较难去设计,毕竟小单位受到了空间的限制,使其空间专用性也变得含糊并且功能性作主导。简单来说,即每一个空间都没有一个实际的眼线,甚至衍生出一些难以界定名称的多功能空间。另外,可能也会配合一些多功能的家具,使其窄小的空间能满足基本的需求。

在设计技巧方面,我较爱运用一些简约的风格,使得空间感觉上不会太紧迫,在物料上,我也较常用一些感觉较自然和平静的物料颜色,比如黑、白、灰和棕色等,整体色调方面,也希望利用较少的颜色去完成我的作品。设计小单位的过程中,是需要更清楚去了解客人的要求和习惯,因为这样可针对他的要求更妥善地运用每一寸空间。设计首先要满足了基本的空间功能,其后便要决定物料类型、颜色与灯光等等,相对起大空间的设计,小空间更注重一些细节和一些隐藏折迭式的[机关]。

灯光:室内设计中一个被忽视的元素灯光在室内设计上是一个忽视的元素,灯光控制有助于营造气氛,增加层次感。因此,每当进行一项工程时,我们必会在灯光效应上花大量的时间和心思,务求达致完美。在住宅的灯光方面,正确的灯光可使灯具更有效益地运用,同时可使观者更能感受其空间感。另外,在我而言灯光是一个空间设计的点缀,就像一位出席晚宴盛装的女士,灯光就像她身上的首饰一样,只是令美丽更为升华,强烈的灯光更可以营造气氛。

在运用灯光方面,首先要了解灯具的不同类型和特性。如果不是要营造气氛下,我一般都是以较柔和的灯光作主调,希望营造一个较温暖和谐的[家]。怎样才是正确地[使用灯光]很多人的定义都不同,在我而言灯光除了发挥其照明的用途外,同时应发挥其灯光的层次。灯光的层次分别为[很光]、[普通光]、[微光]等。除此之外,还要顾及阴影的处理,这样更能配合空间的轻重感觉。

现今的科技也日新月异了,灯光的颜色现在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二极光管的诞生使灯具的寿命更长,大大方便了生活。作为一位专业的室内设计师,经验的累积是很重要的,犹如一个宝库,无论是否是好的经验都有鞭策自己的作用,欣然接受别人的批评、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并从中不断反思和寻找,才能突破自己,跨越樊篱而迈向前方。

项目的业主是外国人,简约主义是该屋的风格。整个空间以白色为主调,浅色的木、地毯、墙身和窗帘。灯光方面,以黄光作点缀。客厅的沙发后有一扇窗,这窗将房的空间融入客厅。单位有两间房,两房都有各自的工作空间,当拉下客房工作间的百页帘可看到客厅的电视。在露台方案中,设计师把露台铺了户外木来区分两个空间,考虑到屋主有时候会招呼三五知己,设计师在露台玻璃上设计了一个小桌子,使屋主可和朋友到露台一边畅饮,一边欣赏附近的美景,所以我觉得设计更可影响人的行为。

业主是一个单身的女子,她希望在这面积只有18平方米的单位上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所以很多的“机关”会在这单位中常出现。同时灯光和镜子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使其空间在视觉上扩张。

在空间划分方面,设计师希望把这细小的空间能取得最大的空间感。所以他把衣柜、洗手间、厨房等设计在大门的两旁,从而使单位的中央有一个更大的活动空间。屋主有较多的衣服,设计师将床下设计成衣柜,使其更有效地运用空间。工作空间对于屋主来说也是同等重要,所以除了放置工作间外,还特意地设计了一张较节省位置的工作台,好让屋主有更多的工作空间和食饭空间。在颜色方面,深色的地板可使浅色的家具更突出。

在这个卫浴的方案中,为了配合整屋一致的大方向,卫浴也较简约和对应正对面的厨房,使视觉上更平衡。卫生间和浴室分开的,以配合个人生活的方便。卫浴的灯光各以灯槽来展示气氛。卫浴的厕具和外形颜色也比较简单。

业主是一对过着二人世界的夫妇,我们希望给予他们一个温暖和谐的感觉,所以暖色是该住宅的主调。这单位只有40平方米,空间的最特别之处是每一个区域没有固定的范围,有很多地方都是有多重功能。

衣柜除了有衣柜的功能外,衣柜中还藏着一张台面,划分了一个工作间出来。主人房和客厅之间有一扇窗。这除了使客厅的空间感扩展外,另外睡房也可以凭这窗看到客厅的

电视。

在这个卫浴的方案中,卫浴是与房间相通,使房间变成了一个套房,同时房间往卫生间的门下是贮存空间,墙身是以绿白纸皮石加强其活力感觉。另外,有一个窗在卫浴的墙上,使房间的空间感得以延伸,百叶帘一拉下,卫浴又可恢复正常的私密性。

本刊特访洪约瑟

您觉得室内设计最吸引您的是什么?能谈一下做室内设计这么久以来您的心得吗?

在设计中,每个设计师最开心的就是设计出好的作品,我亦是如此。一个好作品出世,往往是我不断努力的动力,也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在这么久的设计生涯中,我理解到只有客户开心,才是我真正的开心。而设计不同性质的作品,给我带来的是不同的感受。比如做酒店设计能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在很多人的赞美声中得到传播,那是很满足的。有一次一个沈阳的客户打电话给我,说他在广州看到我的作品觉得不错,希望我在沈阳为他设计一个酒店。这样的案例在我的身边有很多,像重庆、天津等都有类似的情况。这样使我觉得我的设计有了更为丰富的情感语言。

作为一位有建筑设计背景的室内设计师,您觉得建筑带给您的是什么?对您的设计有哪些帮助?

我相信,建筑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学建筑的时候,会学到空间的构造,知道什么是墙体,什么能拆以及什么不能拆等等。同时,也能了解到工程的一些结构,比如空调系统,排水系统等。虽然没有达到专业的程度,但是却能全面了解整个的空间功能和构造。还有对光线的掌握,我们知道自然光线会对空间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样可以为整个空间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其他专业在这方面的知识是缺乏的,这些知识恰好对室内设计又是非常重要,所以拥有建筑方面的经验,会更全面的对空间进行解剖,把空间更完美的呈现出来。目前,室内设计专业已经开设了相关空间的课程,这个是室内设计进步的表现。

在您的设计作品中通常不强调风格,而是利用空间的利弊与格调去调配,您是怎样处理设计风格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的?

平面是很难做出风格的,只有满足客户的要求,让它不至于很凌乱,且十分有条理性。基于这个基本的原则,再用风格对空间进行装扮,好比一个女孩子在不同化妆师的化妆下所呈现出来的是不同的风格,而不化妆将恢复她自己的本身特点。所以相同的空间,每个设计师都有着不同的装扮手法,但本质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

您对小户型的设计非常有特色,相较于大户型的设计而言您觉得小户型设计需要注意什么?

对于小空间就是要充分地利用好每一个空间,让空间发挥出最大的功能。比如在同一空间处把餐厅与卧室,还有客厅都统统的融合其中。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功能的需求,又把空间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在设计小户型的时候,对空间与功能的精确掌握是最为关键的。

我们知道您对于灯光的处理有十分独到的见地,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对室内灯光处理的心得?

灯光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个空间的灯光层次很重要的,灯光一般分为三个层次:非常亮、亮、暗。比方我们去餐厅吃饭,那么灯光将会影响到我们的食欲。因为好的灯光将会把食物色、香、味呈现在我们面前。试想,如果我们到了一个餐厅看到很“立体”的食物,能不叫我们食欲大增吗?在一个空间中我们需要分清哪些是需要着重表现的,哪些是应该隐藏的,哪些又是要适当的表露的,这样才能把一个空间的立体感给呈现出来。

灯光的运用仅限于公共场所的设计吗?您觉得在家装设计方面对灯光的运用有什么要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细节设计;实例分析

引 言

设计可以是能够充分的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者进行连接的桥梁,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努力通过设计来改造这个生活的世界,该方法也是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一个有效方法,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通常都会涉及到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例如:设计师自身的设计方案太多,导致无法快速的选定方案,甚至还要针对自己方案进行不断的矛盾排除。或者受到了较多条件的限制,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形成自身的风格体系,从而使得设计师自身陷入了一个极为被动的状态。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设计师所设计的方案就会显得极为平庸,并且主题不鲜明。只有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掌握整个设计的主动权,并且在过程中始终的坚持自己的主见,并且结合用户的要求来设计,使得设计的方案更为主动化,对方案不断进行完善,努力对方案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使得设计师自身的设计情感完全体现到设计作品之中,从而促使设计的作品达到设计师的最高水准。

1 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事实上,建筑设计一直在朝前发展,在紧跟人们生活环境要求发展,但是从各种实例中可以发现建筑的设计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不合理的套型设计

现代房地产市场发展如火如荼,市场上寻在各类套型设计,质量残次不齐,就建筑设计中的起居室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起居室面积过大,通过视觉对比,导致室内的净高必然显得较低,带给人们压抑感。②起居厅门洞的数量较多,在设计起居厅时门的功能和数量成反比例,如果一个起居厅设计2、3个门还是不会影响到其功能,但是如果是3个以上,必然会增大交通面积降低其使用的功能。③起居室和餐厅相结合,致使气味与气氛彼此干扰,极不协调。

1.2 采光不够理想

现代化建筑住宅设计大多采用大进深设计,导致自然光的采光严重不足。这些大进深设计导致住宅内部出现“暗厅”,还有一些房间形状狭长,有一些住宅防止暗厅面积过大,许多在中部暗厅开个口,形成了狭长大房间,致使中部的采光不足。这种设计不但房间使用起来不便利,也不能够满足起居厅的采光标准中所规定的“侧窗采光要大于7倍窗地面积”。

1.3 小面积选用跃层

现如今,一些主观因素导致房地产价格虚高,很多小面积房型采用了跃层设计,这样的设计不仅楼梯占据了一定房间面积,而且对老弱以及儿童行动不利。而且如果面积不太大的套型就更不适用。而且不少的住宅楼梯坡度设计较陡,步宽的尺寸不够,都给居住户带来隐患。

2 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2.1 大小因素

对于中国而言,起居室(客厅)由于可以容纳更多人开展各项活动,一般是是家人聚集的重要场所,因此设计必须具有较大的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前只需要符合居住睡眠的要求已经难以符合当前人们的精神要求,起居室作为家庭主要的活动场所,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新的建筑设计规定对于起居室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起居室(厅)采光效果好,通风,其空间面积不得低于12m2。由于每个区的气候环境不同,制定出一套相对应的建筑构造设计方案,是建筑行业重点研究的目标。其设计理念为:不借助耗能设施,仅仅是在建筑形式、空间构造上灵活处理,从而提高建筑环境,达到微气候建造。

2.2 朝向因素

在建筑设计中,不得不考虑太阳照射,它是决定人们居住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展开的有房型设计、朝向设计、外墙和内墙材料选择设计等。一般来说,在建筑房型朝向设计中,最好在采光较好的南向设计一、两个卧室。严格禁止把卧室与起居室布置在西向。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的整体形状、朝向、定位以及细节设计例如维护构造材料的选取、保温方法以及门窗构造等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遮阳问题即是由于建筑外形设计,尤其是凹凸明显的外形而造成的建筑围护结构(墙和窗等)实际吸收到太阳辐射热量逐渐降低的问题。从而,互遮阳就是由于建筑布局而引起建筑物实际吸收到的太阳辐射热量逐渐降低的问题。自然采光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建行和增加工作效率,尤其是我国北方城市冬季对自然采光的需求较大。在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遮阳和互遮阳问题,从而使得建筑物能够较好地接收自然采光。在建筑施工技术较好、经济实力强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一些新材料和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住宅的物理效果。另外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是文化背景所造成的生活方式的不同以及基于此出现的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2.3 形状因素

在建筑住宅设计中,客厅、卧室、厨房等使用功能不同,设计要求也不同,就房型形状设计需求而言,室太过于狭长,有些竟然超过了1:2,就会造成人们视觉上的不舒服,但是厨房即便是狭长一点也没有影响到功能的合理使用,可以经过餐厅中移出,使得就餐环境更加宽敞明亮。

2.4 朝向因素

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当地阳光照射角度,一方面要确保设计效果中住户不被暴晒,另一方面要确保房间能够获得更多的阳光。建筑设计不是单一科学,还需考虑其他学科,例如气象学。住宅区附近建筑的热环境不仅与气流流动相关,也与住宅区建筑附近的辐射系统相关。建筑设计中的建筑间距、建筑材料、建筑规划、绿地覆盖率以及水景观设备等因素在很到程度上影响着住宅气温,使得住宅区室外气温逐渐形成“热岛”现象。该现象若产生在夏季,将会造成更多人群高温中暑,另外也促进了化学烟雾的形成,造成严重的污染,并提高了建筑空调使用率。对建筑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和构造,选取便捷美观的绿化方式(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能够较好地减少热岛效应,创造舒适的室内外环境。

3 建筑设计的细节设计优化策略

3.1 在套型上进行功能的空间分离

现代的家居空间设计,需要进行“空间分离”。首先应注重“公私分离”,将户型空间划分为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卧室、书房、专用卫生间等私密性要求较高的房间定义为私区,起居室、餐厅、厨房、公用卫生间等定义为公区,按公私分离原则进行单元组合设计。其次应注重“动静分离”,应将起居室的动空间、卧室的静空间相对分离,以达到交能流线互不干扰的目的(如图1)。同时,还要注重“餐寝分离”,在使用面积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一个完整的用餐空间。若空间不足,可以在厨房附近设置一个小型餐区,以形成独立的厨房后勤空间。这样用餐空间相对完整、独立,避免了与卧室空间的相互干扰。

3.2 注重个性化设计,发挥建筑的多功能性

目前,建筑在满足人们居住要求之外,还需要考虑建筑的娱乐、学习以及办公等功能。因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上,可以采用一些个性化的设计,比如隔断、连通、渗透,或者是隔而不挡,拦而不围等手段,来打破原有的空间界定,获得合理的空间变化,发掘出其本身的多功能性。再结合现代智能化设计,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居住空间。

3.3 提高节能意识,注重安全中树立特色

在建筑中,除了考虑使用的安全性能外,还要提高节能意识。在总体规划时,建筑应尽量争取南北向或南偏东15度范围内的好朝向,并适当加大日照间距,以满足自然通风采光的要求。总平布置中还应因地制宜布置庭院绿化,改善小区小气候,降低室外环境温度。尽量控制建筑的体形系数,以利于节能。在单体设计时,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等自重轻、节约土地、节约能源的建筑材料,提高住宅的保温、隔声、隔热性能,提高居住的舒适性。

3.4 合理设置配套设施

在住宅总体规划中,不仅要考虑规划的整体性,还应考虑功能的合理性、使用的便捷性。针对配套设施不足或闲置的问题,设计中可提高配套设施的独立性和兼容性。在设置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用房、商业店面、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前,应考虑其以后单独管理、运营的可能性,与住宅应合理分区,减少其对住宅小区内部的干扰。在机动车停车位配置方面,机动车车位应分层次多级配置,采用集中和分散结合、地面停车和地下停车结合的布置原则,方便住户就近停放,满足居民机动车的停放要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阶段住宅建设设计的问题以及影响住宅设计因素的分析,阐述了几点细节设计,包括在套型上进行功能的空间分离;注重个性化设计,发挥建筑的多功能性;提高节能意识,注重安全中树立特色;合理设置配套设施等。设计师要发挥独创性,运用与众不同的表现角度和表现手法,可以造就一种应变能力,不走人家走过的老路,关键在于设计必须创新

参考文献

[1]何锦峰.浅谈建筑设计的细节设计[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7(07):52~53.

[2]温若佳.建筑细节设计多方位思考[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8(06):78~79.

第12篇

精耕细作

在未来房地产调控将成为常态的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土地资源的能力将受到极大的约束。所以,如何集中资源优势、最大限度提升现有土地资源价值,就成为摆在众多企业必须要抉择的一个战略调整。

2006年一些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活法”就是做精做细,提升产品附加值。我们在上海服务的其中一个客户是一家具有19年发展历史、正式员工不到百人的房地产公司,该公司一直以稳健成长和产品品质过得硬而著称,过去,他们的产品地段好、品质优良,产品推广几乎不成问题。去年,面对宏观环境变化,公司采取了压缩战线、集中资源,在上海住宅市场精耕细作的战略,果断地将一个非常看好的商业地产项目转让出去,与此同时,还根据市场变化,首次在上海市场开发出针对商务人士的复式小户型精装房。

春节前,我见到该公司的一位项目总经理,在谈到他们原来的一个别墅项目今年二期的产品开发和销售策略时,这位具有丰富的财务与资金运作管理背景的项目总经理,特别强调在宏观环境变化和别墅资源日益短缺的条件下,他们将在原来产品定位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产品,不仅要弥补原来产品设计的不足,还要给产品赋予新的内涵和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别墅产品的附加值。所以,春节后他们已经准备派出规划设计、营销人员去深圳参观万科的17英里、第五园等项目,向同行取经。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在一次中高层管理人员会议别强调,公司要在继续抓产品和服务品质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除了在产品方面走创新和精细化的道路,还要采取精细化市场营销策略。

专注细分市场

中小型公司面对实力和规模都比自己强的公司如何存活,走专业化、细分化市场是不二的选择。因为,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市场不同于快速消费品,规模大、实力雄厚的企业不能垄断整个市场,为什么境外和国内房地产“大鳄”企业不能象“可口可乐”品牌那样一统天下,其道理就在于此。

公司发展历史仅为4年,员工不足50人,但公司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目标市场锁定为商务领域的成长型企业,既不简单地模仿别人去开发商业地产项目,也不是开发功能单一的写字楼,而是针对目标市场需要,开发具有创新性、整合性的产品。这是我们在成都一家房地产公司成功的案例。2005-2006年,该公司开发了集写字楼、商业、公寓和广场为一体的、具有微型CBD功能14万平方米的商务写字楼,公司品牌从默默无闻一下子变为业界的明星。今年,在他们即将新开发的两个项目中,公司将目标市场又进一步细分化,将一个具有同等微型CBD功能项目的目标客户,锁定为创意产业人群。该公司在分析创意产业特征、创意人员生活方式、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及对建筑空间与产品特定需求的基础之上,希望探索开发出一套适合创意型企业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模式来。

打造自己的产品特色

在房地产产品日益同质化的条件下,无论市场环境怎样变化,你若想在“大鱼”的口中找到一条生路,打造适合企业的战略、定位和运营模式的产品,形成自己持久一致产品风格和定位,有赖于你的眼光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