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2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统计学 市场调查与预测 内容整合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关于教学改革和课程整合的理论和设想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开展比较多,如江苏省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小的张兆权提出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模式及实施途径、由上虞天底中学的朱莉丽提出的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而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则相对较少,且多数是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整合研究,如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的卢纹岱和石国书提出关于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结合的改革,但是将相近学科的主业理论课或专业课进行跨学科的内容整合更不多,就本人目前所查阅的文献资料看,仅有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的刘红老师提出了市场营销专业《统计学》同《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整合,并提出了两种整合模式。一是仍然将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课作为专业必修课和核心课开设,但在统计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选取上有较大的调整;二是不再开设统计学,而是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把统计学知识整合进来,形成一门《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预测》新课来安排。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统计学》同《市场调查与预测》内容整合研究还不多,就是有也主要是从模式整合上进行研究的比较多,而从具体内容整合上进行的研究还不多,所以,进行“两课”教学内容上的实质性整合方面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是希望通过对《统计学》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分析,从中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同市场调研的实践应用进行有效结合的方法,解决相同知识的重复讲、重复学的问题,消除学生厌烦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1.整合课程内容,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2.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科知识有效的衔接;3.压缩理论课时,扩大实践教学课时的空间;4.参与教学改革,推动校本特色教材的建设。
二、整合的意义及原则
(一)意义。课程整合作为一种课程设计的方式,它不是固定的,而是多样化的。因此,课程整合计划的实施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改革和课程整合理念的支撑下来选择和创造适合自己的整合模式。然而本课题所研究的《统计学》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内容的整合就是建立在课程整合作为一种课程设计的方式的基础上,对两门课程的知识内容体系进行整合形成一门综合性的新课程。
(二)整合的原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两课”的课程性质和内容结构,在进行“两课”内容整合时,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根据市营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和学校定位,以有利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目标,进行相关课程的内容整合。也就是说“两课”内容的整合要能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更好的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服务;二是应用性原则。统计理论和方法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为市场分析与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两课”内容的整合就是理论与实践方法的融合,因此,在进行“两课”内容整合时,要突出应用性,以提高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更好地为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三、整合的方法
课程整合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整合措施的多样性。对于“两课”内容整合来说,其整合的措施可以从相同内容“取舍结合”、相关内容“合理衔接”和独立内容“另立章节”三个方面进行。
(一)相同内容“取舍结合”。通过调查与分析,《统计学》与《市场调查与预测》两课的内容有相当多的重复,如何整合这些相同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取舍结合”方法来处理。换句话说,就是当两门课的知识点完全相同时,就必须取其一门而舍弃另一门的知识点;如果当两课的内容体系相同知识点的讲述上有详略之分时,我们可以根据整合后内容的需要原则来取舍。如《统计学》第三章讲综合指标中的平均指标、标致变动度内容和《市场调查与预测》第七章讲市场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中调查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内容是相同的。
[关键词]课堂总结;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17-02
课程总结是教师在即将结束某一教学内容时,通过归纳总结、提问、讨论等方式回顾概括课程的主要内容,使授课内容系统化的行为方式。作为以理论授课为主的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总结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深入理解及兴趣,其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一、课堂总结对医学统计学教学的意义
医学统计学是将统计学的原理及方法与医学实际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医学生从事基础研究、临床研究、预防及卫生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课程。作为一门以理论授课为主的课程,医学统计学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概念抽象,很多基本概念例如t分布、p值等对于初学者来说都是十分生涩难懂的;二是知识点既分散又相互关联,例如方差分析与秩和检验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但是应用起来需要同时掌握这两部分的知识,以便根据数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三是方法选择容易出错,在卡方检验中,不同的计数资料数据应该采用不同卡方检验方法,甚至有些计数资料不能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因此,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已经把概念讲解得十分清晰,学生的知识体系可能仍然是零碎的,甚至可能出现学生越学到后面越糊涂的现象。[1]所以,及时利用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统计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十分重要。
二、课堂总结的设计要点
要发挥课堂总结的作用,就不能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罗列,而应该通过对课堂总结进行精心设计,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升华。对课堂总结进行设计,首先是要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重点和难点的再次强调,及时解决学生理解上的问题。其次,要设计课堂总结的时间。课堂总结是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总结,它并不一定在整个课堂结束时才进行。再次,课堂总结要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不同层次的学生其知识背景不一样,教学需求也不一样。教师应针对不同教学对象进行不同的设计,使得课堂总结既能涵盖本次授课的重点内容,又具备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最后,要注重课堂设计的形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或不同的授课对象改变课堂设计的形式,使学生能及时吸收和消化大量、抽象的理论知识,达到对授课内容进行“画龙点睛“的目的。笔者下面对常见的课堂总结形式进行总结。
三、课堂总结的形式
(一)结合哲学思想,启发学生思考
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医学研究中很多知识都体现了哲学的思想。[2]在授课内容结束之际,将统计知识与哲学思想结合,让学生体验医学统计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不仅能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理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是一种有意思的课堂总结方式。
假设检验是医学统计学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它是用来判断样本与样本、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是由抽样误差引起还是本质差别造成的统计推断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的需要对所研究的总体作与待研究问题相反的某种无效假设,在该无效假设成立的条件下,由实测的样本计算出统计量的值,根据统计学中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在一次抽样中发生的思想和预先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做出是否拒绝无效假设的判断。在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假设检验是学生公认的难点,而很多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既然已经从样本数据中看到了差异,为什么还需要进行复杂假设检验?利用哲学中的“现象与本质“原理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假设检验的概念。
以下面的例子为例:欲考察某种疾病对男性血红蛋白的影响,收集了20名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值(g/L),算得均数为104.4 g/L,标准差为19.48 g/L。当地健康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40 g/L,问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与健康成年男性是否不等?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既然104.4g/L与140 g/L是明显不同的,为什么还要做假设检验?”
在哲学中, “本质”揭示的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在本例中,欲回答的是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与健康成年男性是否不等这样一个关于本质的问题,而所观察到的104.4g/L与140 g/L只是一种现象。因此,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就必须借助假设检验来做出判断,这样才能回答关于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与健康成年男性是否不等这样一个关于本质的问题。
(二)巧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思考
医学统计学的很多知识点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孤立地学习某一章节必然会导致“学用脱节”的现象发生。在一个章节学习完毕时,及时利用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将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关联或者区别,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完参数估计、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秩和检验等知识后,可以询问学生要证明两地高三男生的身高是否不同,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鼓励学生利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将学生的不同回答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总结相互有联系的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通过知识点之间的对比、归纳,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利用思维导图,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传统的课程小结往往强调知识点的罗列,教师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对课程的重要概念及理论进行简单的总结。这种总结忽略了前后知识点间的关联性,从而使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变得孤立、零碎,这样不利于学生从整体及全局的视角思考问题。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通过构建系统完整的思维导图,帮助学习者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综合,进而呈现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和思维顺序关系,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完整的统计知识框架,使其避免局限于若干抽象概念的机械记忆当中。而图像的使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还可以把有关联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研究表明,在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和掌握理论知识,对教学有积极的作用。[3]下面以计量资料相关知识为例。
(四)融入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案例讨论也是课题总结中常见的方式。在授课之后,由教师根据此次授课内容,准备一些综合性的统计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修改意见。案例结课的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容,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案例结课可以使用导课时的案例,这能使授课内容首尾呼应,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新知识,又照应了开头,使一节课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知识的应用和记忆。案例结课也可以采用错例辨析的形式,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让学生在辨析中消化知识难点,建立正确的统计思维。例如,在学习卡方检验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本该使用校正公式进行检验而未使用的案例,让学生自己找出案例中存在的方法误用问题,进而总结卡方检验中不同公式各自的适用条件,让学生在以后碰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够准确做出判断。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方式外,医学统计学教学的总结方式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实践。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课堂总结就是一种积极思考的方式,它使得学生由单纯地接受知识到综合地吸收知识。在总结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思维框架,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学习过的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如果说精彩的教学如同乐曲,那么课堂总结则恰似一首乐曲的“终曲”,要做到“余音绕梁”。授课者要充分重视课堂总结的作用,对课堂总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精心设计,做到艺术化的课堂总结。
[ 参 考 文 献 ]
[1] 金丕焕. 中国生物统计学的现状与挑战[J].中国处方药,2002(9):62.
[2] 贺幸平.论统计学的哲学意蕴[J].统计与决策,2007(13):31-33.
【关键词】 统计学 数据处理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学科,只要有数据的地方,就离不开统计方法的运用。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使其具备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统计学一般是经管类的专业基础课,由于三本院校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特别是很多学生害怕计算,害怕数学,针对这样的现状,如何在三本院校中教好统计学,使学生不害怕数据,不害怕计算,从统计学的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处理数据的信心和能力,使学生喜欢上统计,乐于做统计分析,也是教学的最大目标。在统计学教学中应注意什么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统计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选择适合的教材
目前,统计学原理的教材很多,笔者刚开始上班的那两年,选教材以“出名”为主,选择编者名气大、出版社实力强、书籍好评率高的教材。但慢慢发现,这样的教材不一定适合三本学生。因为“出名”的教材,往往内容难度比较大,而三本院校学生本来基础薄弱些,不如二本一本的学生,这样学生更觉得统计学“可怕”。高职高专的教材也不少,但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抵触这样的教材,特别是本科生。后来在选择教材的时候,笔者和其他授课老师协商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本科生的教材选择内容充实,难度中等,配有同步练习的教材;而专科生则选择高职高专的教材,内容相对简单,章节有所删减。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只是本科生一套教材,专科生一套教材,也没有自编教材,这也是我们需要突破的一个方面。
二、授课中以学生为主体,尽量让学生少记或不记公式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一般在大学二、三年级开设,这个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比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统计学教学的整个课程中会遇到大量的计算公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式都需要学生去记,关键在于理解、运用。根据统计学的课程性质,前半部分描述统计学要容易些,后面的推断统计学要难些。在讲授描述统计学的时候,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授课中来。比如在讲平均指标的时候,先讲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变形,这部分让学生根据例题自己体会,列出相应的式子,而不是一味地给学生讲公式,让学生记公式。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数学思想比记住公式更重要。在讲到几何平均数时有结合银行存贷单利、复利计算的例子,这个知识点在财政金融或财政学里老师已经讲过,在分时间段的情况下如果根据平均年利率求平均年利率,引导学生回顾其他课程里所讲的知识点,从原理入手,根据单利或复利原来列出等式,就能得出我们想要的数据。只有引导告诉学生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教学生怎么做或如何套公式,学生才不会排斥公式计算,而且能从数学原理的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成就感。在讲到推断统计的时候,需要用到概率论所讲的正态分布、t分布,中心极限定理,这些知识学生高中或大一都学过,让学生提前翻阅这部分的知识,或让学生自己来给大家介绍这部分的知识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力,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
三、以实际数据为例子,让学生喜欢数据
统计学是和数据打交道的,离开了数据,统计方法就无用武之地。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据,通过讲授统计计算方法,让学生既掌握计算,又增强知识面,笔者进行了一番研究。笔者在授课时会引用大量的数据,尽量用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宏观性的数据,提高大家的兴趣。另外,让学生根据国家每年公布的GDP自己计算GDP的增长率,比较和国家公布的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异,从而引申出名义增长率、实际增长率以及指数的知识点。在讲到强度相对指标的时候,根据指标含义,我国2012年人口密度这一强度相对指标是139人/平方公里。把这一问题拓展开,讨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是哪一个,邻国的日本和韩国人口密度是多少,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和房价有什么关系,新加坡这样一个人口高密度的国家是如何解决公民居住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计算数据,分析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学习统计学原理的同时,还能增强知识面,并且和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
四、通过章节练习,促使学生及时复习
学生在学习统计学和数学中,常遇到同样的问题,就是“眼高手低”。上课的时候有老师引导,觉得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很容易听懂,等到自己动手时,就很容易出错。究其原因就是练习太少。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通过布置章节联系,使学生通过练习,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针对有的教材练习较少,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点,笔者一般通过网络或其他工具书给学生找相关的习题,通过配套习题、强化难点和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所学内容。刚开始学生有点怨言,埋怨统计学作业太多,练习太多,但慢慢地等到学生从课后习题中加强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发现了自己的一些小问题,通过练习能纠正一些误区,把做练习当作一种习惯时,也就适应了。
统计学计算很多,这也决定了统计学的授课过程和纯理论或纯文字的文科基础课差别很大,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才能增强对知识的掌握,才能加强处理数据的能力。
五、教学应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以板书为辅
经管类的学生在大学中所学的统计学基本都是统计学原理,也是最基础的内容。刚参加工作的两三年,在授课的时候基本都是板书,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比较多。板书式教学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讲的非常细,适合公式的推导;也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授课的时候不像多媒体教学那样可以给学生传递大量的信息。统计学到底适用于板书式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笔者和同事也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在最近两年的教学中,笔者做了一个大胆的改革,就是把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以板书为辅。一般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讲,涉及比较重要或者比较难的公式推导,用板书。这样既能改善教学方法,也能使学生听的比较轻松。考虑到大学的统计学以原理为主,在授课的时候,穿插着给学生介绍比较流行的数据分析软件,如Excel,SPSS。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的应用,能快速处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单一的、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统计学课程,当统计学教学中需要绘图、制表、数值计算和预测的时候,如果不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很容易形成照本宣科。另外,统计学是一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学科,现阶段无论是科研还是实际工作进行定量研究,都是借助于计算机来实现,所以统计学要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根据学生的基础程度有选择性地讲授课程
笔者根据这几年授课的了解,三本院校本科生学生基础还是不错的,上课积极性和与老师的沟通都比较好,相比专科生就要差很多,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统计学一本教材大概有8—10章,前半部分描述统计要容易些,后半部分推断统计要难些。笔者在实际授课中,针对本科生,基础相对较好,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涉及到的章节都要讲到,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适时调整。比如学生反映统计指数中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较难,那么在授课中就只讲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多因素就不要求掌握。对于专科生,推断统计对于他们特别难,笔者就选择比较基础重要的讲,如抽样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就可讲可不讲。一般每部分教学内容讲完,笔者都会和学生进行交流,询问他们的掌握情况、接受程度,并通过多做练习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学生的做题及平时回答问题的情况来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状况,做到一举两得。
七、通过案例分析,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上课前千方百计搜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资料,结合教学中的有关章节,有针对性地选择,把抽象概念、深奥原理贯穿其中,精心设计出既有实用性又有现实教育意义生动活泼有感知的教学案例,寓教于乐,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促进学生潜在思维能力的释放。比如在讲到强度相对指标的时候,让学生查阅或计算我国当年的人均GDP,然后“借题发挥”,让大家到网络去搜索世界人均GDP排名靠前的国家和人均GDP排名靠后的国家,大家都很有兴趣,打开手机搜索,争先回答问题;比如在讲到结构相对指标的时候会举到人口老龄化这个例子,通过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这一案例,结合家庭人数、规模越来越小,让大家思考如何解决城镇和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有哪些可行性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既学到了统计学的知识,又了解了社会学的问题,一举两得。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步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在上理论课的同时,应结合理论课内容选择一个专题,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整理资料和分析应用,最后建立模型,写出报告。通过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统计学的重要性。
八、有关爱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实践项目;分析能力
在高职院校经济类非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统计学课程基本都是作为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了解统计基础知识,掌握统计分析技术,具备独立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的技能已经成为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反映统计学难学,许多高职院校的统计学老师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教,如何调动起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门技能。近年来,围绕着统计学课程,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改革,我校开设统计学课程也有多年,同样碰到了这些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下面笔者就结合我校的教学经验谈谈在经济类专业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经济类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是面向我校经济类非统计学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共48学时,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应用能力,即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统计思想,学会利用计算机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帮助我们作出更有效的决策。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不只是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因而在经济学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的统计思维,对于学生在今后工作领域中提升自我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经济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却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各高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层次参差不齐,录取的学生大部分成绩不高,学习自觉性不高,数学基础较差,学生普遍对统计学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同时,大部分统计学教材内容专业性理论性强,没有针对性,与现实联系不紧密,大部分的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局面。为此就迫使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师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不背离统计学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要因生制宜,根据高职学生特征,如不喜欢理论教学,感兴趣于动手实践的行为特点,适当的对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探索出适合于本校学生的方法。
二、经济类专业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在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上的思考
1、教学内容的调整建议
统计学中的概念和数学公式量多,抽象性较强,加上我校生源入学的分数普遍不高,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不感兴趣,因此,很多同学一听到统计学就联想到大量的数字计算,先入为主的认为统计学就是数学的一种延伸,觉得难学、枯燥,甚至出现厌学。据此,我校在统计学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对课程内容进行有度的提取,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适当的摒弃或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多动手,在实践中学习。如重点强调平均思想、平均指标应用,增加统计案例分析、统计调查实践、统计软件操作等实践课时。
另外,在内容安排上弱化数学地位。统计计算公式都较为复杂,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更是教学中的难点,所以许多老师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也增加了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厌学情绪。我校在教学内容上不再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公示的推导和记忆,弱化统计中的数学地位,只需要学生理解统计公示的涵义并加以运用。
2、教学设计方式的建议
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普遍是按顺序进行课程知识点的讲授,前后章节联系不够,且统计理论知识较多,因此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效果。我校的统计学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法,取得较不错的效果。即选取生活实践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项目,并将课程内容细分为几个子项目,在每个子项目中引入不同的工作任务要求,再把统计知识点细化渗透到工作任务中。通过项目分解,分阶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实践项目中理解有关统计理论知识和掌握统计分析技术。如以“大学生消费行为调研”为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可将其分为四个子项目(统计资料收集、统计数据整理、统计数据分析、统计分析报告),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分阶段的教学。
案例:我校开发的统计学教学设计过程
3、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性
现有的大部分统计学教材没有针对性,缺乏与学生所在专业的紧密联系。因此很多学生抱怨统计概念抽象、难以理解,产生厌学情绪。对此,笔者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是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总结得到的、用来指导我们进行统计分析的技术。统计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为中心但不可拘泥于教材,要注意将统计知识与现实经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通过举例以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在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思考
1、引入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我校统计学课程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配以丰富的案例教学和图表,比较直观生动。同时引入项目教学法,紧紧围绕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大学生消费行为调研”项目的教学,对项目中的统计调查和分析方法进行解析,将统计知识点融汇到各个工作任务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实际生活中的一个课题,模仿“大学生消费行为调研”项目,引导学生动手完成自选项目,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实践项目完成情况的点评,以进一步巩固与完善学生的统计知识。
2、强化统计软件的应用,增加统计学课程的实用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统计分析大部分都是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完成,我们的教学重点也是对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统计软件的应用,在保证统计学知识结构完整的情况下,不再强调数学公式的推导。比如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公式较为复杂,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难点。在教学中我们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的作用,不必要掌握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而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完全可以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快速得到,且简单易操作。对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笔者建议不需使用SPSS、SAS等软件,选择普及率较高、相对容易学习的EXCEL软件即可。EXCEL软件具有的图表编制、数据处理分析功能已足够满足统计分析的需求,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三、经济类专业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统计学课程的考核主要是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作业等)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大,又都是理论知识,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很难考出好成绩,而对于考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取得好成绩、考后知识点忘光光的学生来说,也没有达到我校开设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需引起教师的思索。我校在多年的实践教学摸索中,建议把统计学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同样重要。理论部分的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着重于考察学生对统计思想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统计分析技术掌握的程度。比如我校现在的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实践性项目,即结合实际,让学生在课外设计统计调查方案,进行资料的收集,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分析工作,并写出统计分析报告,以此达到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能力的目的,并根据各个任务要求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分。课程的考核建议由2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作业等)、10%期中考试成绩、30%实践项目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构成。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79-02
《统计学》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实质上是在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学》等课程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统计学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对于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统计思想,掌握本课程的统计方法并学会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然而近年来老师普遍感受到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学时少内容多,教学过程中能有效结合的经济管理类案例较少,学生学习后应用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发现和分析当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
一、目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常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理论,课程间重复内容过多,阐述浅显
目前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偏重于统计定理讲解、公式掌握和习题训练等的传授,学生采用死记硬背方法学习,很少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掌握统计理论、统计公式,但是无法将这些理论和公式运用到具体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长时间以来,由于经管类学生有半数学生来自文科,数学底子薄,教学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统计部分,对推断性统计描述不够重视,而推断性统计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重要内容载体。而且,即使包含推断性统计部分,也是各种数理公式和各种分布推导等遍布章节,与描述性统计内容割裂,与经济管理类的案例联系少,课后习题与统计学专业教材课后习题差别不大,没有突出推断性统计在经济方面的应用。另外很多的教学内容与前面或者后续的课程重复,例如,线性回归在《应用统计学》、《统计预测》、《计量经济学》中相继出现等,缺乏整体性。
(二)教学方法较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制,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电子教案传授。电子教案虽然可以将一些概率分布等直观地表达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仅通过粉笔黑板加电子教案式的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形同于直接灌输,学生往往上课只带耳朵、不带脑子,采取左耳进、右耳出的方式应付课程,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应用过程脱节,统计学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脱节,不利于统计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
多数考核中平时成绩在整个考核中约占比40%,比重过低;而期末闭卷成绩占比60%,比重过高。因此学生平时学习松散,导致课堂出勤率过低,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甚至直接旷课现象严重。另外,学生考前几天突击式复习,虽然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能真正地掌握统计学理论知识,更谈不上有效地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平时的作业、期末考试命题方面涉及的内容也偏重于统计学理论知识,较少涉及到实际的知识应用。显而易见,这样的考试内容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教学
统计学课程中有较多的定理、定义,抽象的理论原理讲述、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烦琐的统计计算,因此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陷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如果采取灌输式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丧失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让学生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尽量以启发式教学来让学生成为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角,主动思考问题,加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解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主地学习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完成。在引导过程中,重点应放在告诉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是一种考虑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干巴巴地灌输学生一条条的理论知识点。因此老师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尝试采用参与式、开放式、提问式、竞争式教学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动性与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共同“解决问题”。
(二)加大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占比
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增加教学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内容,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多使用案例教学,每章都必须要有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统计知识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于实际中。因此如何选择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案例的选择不仅要求要能精准地体现知识点,而且要与时俱进,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挑选案例,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运用专业知识理解统计学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收集案例,形成自己的案例库。在案例教学时,应多以学生讨论为主,以老师引导为辅,因此老师要认真准备案例,要养成学生敢于争辩,敢于和老师讨论的习惯,进而形成互动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三者为一的教学体系
学生要学好统计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努力学习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走向社会去组织有效的调查获得一手数据,还需要到实验室学习如何运用统计软件处理得到的数据,探索数据背后的规律性。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包含课堂、实验室和社会于一体的三维教学体系,使学生不仅要掌握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教室、实验室、社会融合的教学体系能起到相互弥补的作用,只有构建三者为一体的培养模式,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有应用能力的、国家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四)考核方式多样,题型丰富多彩
要侧重平时的考核,避免期末定终身,平时与期末比例应调整。可以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比重,比如平时比重提高至60%,期末考试成绩比重降低至40%。平时考核要包含多个方面,如小测验、期中考试、出勤、实验报告、组织统计调查、撰写统计报告等方式。平时成绩中增加上机实验操作,选用普及程度最广的EXCEL软件工具进行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较系统地掌握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布置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选定某个社会关注问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调查设计,完成调查问卷、数据收集、整理和调查报告。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挑战杯大赛以及省级的大学生调查方案设计大赛等,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会得到充分的锻炼。期末考试方面,考试题型应当更加丰富,除了常规的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计算题还应当增加主观综合分析题,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题目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区分度,更重要的是将偏向考试能力的培养调整为偏向应用能力的培养。客观题应避免烦琐的公式计算,要体现出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避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就能取得高分的情况出现。
(五)教学内容跟上市场需要的步伐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各种统计软件的出现,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旧的学习方法和教学内容可能不再适合当今的大学生。与前几年教材相比较,国外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最典型的是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已经十分方便,教材中传统的利用手算的一些简捷公式和方法已经过时,如讲授均值时,要着重于与实际结合起来,讲清楚各种均值的应用范围,而不是去介绍这些公式如何的理论推导,在计算均值时可采用软件计算等。如讲授统计分组频数分布,可以考虑如何画出洛伦茨曲线及如何计算基尼系数。那么就有必要从实际调查数据出发,讲清频数分布、累积频数分布的含义,然后自然过渡到运用EXCEL做出洛伦茨曲线,再到基尼系数的求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统计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也应以经济案例讲解为主,最好是这些知识讲解时与学生自己的调查方案数据有效结合,在知识点讲解上避免枯燥的数理统计推导,运用案例讲清统计思想即可。另外加强推断性统计部分的教学为后续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讲解时要多运用经济管理类案例,或者与学生的调查问题案例结合起来。如讲解假设检验时要通过案例讲清楚不拒绝和接受原假设的区别,犯两类错误的严重比较时也要结合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教材内容较多,受到课时和后续课程的影响,在教学内容上需要有所取舍,如回归分析可放置在计量经济学中讲解,注意避免教学内容与后续课程的重复。
因此,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教学,要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实际案例为依托,以软件操作技术为手段,突出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构建教室、实验室、社会三者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初旭.浅析财经类专业中统计学的改革与现况[J].商业教学,2014,(2).
[2]董瑞.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与设想[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
[3]巩红禹.关于财经类高校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5).
一、高职院校物流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对统计学的正确认识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课程,涉及一定的运算与推导,具有良好数学基础的学生在学习时占有一定优势。而高职院校物流类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弱,这使许多学生存在畏难心理,认为统计学就是数学,就是繁琐的数据运算、抽象的公式推导与枯燥的报表汇总,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是学习不好的。据统计,超过90%的物流管理学生认为统计学是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此外,学生对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认识不清,认为统计学与今后从事的工作没有关系,学好学坏一个样,这种心理导致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无法将课程学好。
(二)强调理论教学,内容与专业契合度低
目前物流统计学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统计学原理》《基础统计》等专业通用的版本,较少有专门针对物流专业开发的教材,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主要侧重于抽样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知识与理论,各知识点前后关联性强,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2]。少数编写的《物流统计》内容与《统计学原理》相差不大,仅是在例题数据的设计上,赋予了物流内涵,课堂讲授时专业针对性不强。例如,在讲解方差这个指标时,不能将其融入物流情境或任务,可能仅给出几位员工在单位时间内各自的货物分拣数量,就直接要求求出方差。学生们就会产生疑惑,这个指标对完成物流任务有什么作用?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差?这种情境与任务的缺失,使学生无法体会统计学在物流中的作用,导致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三)教学方法单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仍沿用教师上课讲授、学生课堂练习、课后批改作业的传统模式,这显然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岗位人才的要求。“填鸭式”的理论教学,可能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求指标、算数据,但是对其真正解决岗位中具体问题的指导作用却很小,因为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用上这些知识。教学中缺乏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和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学一般在普通教室进行,像Excel这种操作简单、适于学生掌握的统件软件的操作训练很难进行。单一的教学手段,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习。
(四)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由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案例、情境的设计以及实操技能的训练,考核环节只能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当前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还是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查为辅的考核方式,缺少对学生利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期末考试内容都出自书本,且会提前划定复习范围,学生只会一味机械背题,出现了笔试成绩高、实际能力弱的情况,背离了职业教育评价的本质要求。
二、高职院校物流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物流企业一线操作或基层管理岗位。近百名已经就业或实习的学生表示,各类订单的整理、库存情况的分析、人员工资的汇总等实际工作都要用到统计学知识。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理论教学要以“适度、够用”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等。以往的物流统计课程,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理论性过强,学生缺乏对课程的理解和动手解决问题的锻炼。只有深化课程改革,以岗位分析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提升教学目标与用人需求的契合度,才能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是适合生源特点、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物流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要以“有用、能用、会用”为原则。“有用”指传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物流岗位需要的;“能用”指统计的方法适合物流行业特点,具有可实施性;“会用”指统计方法简单、易懂、便于学生掌握与应用。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我们不断通过课程改革去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3]。
(三)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需要
物流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不完善,多数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对物流岗位的认知也比较模糊,严重制约着物流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通过统计学课程改革,倒逼教师深入物流企业一线,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重点任务分析,并据此设计教学情境与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在完成课改的同时,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得到提升,实现了双赢。
三、高职院校物流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
(一)明确统计学在物流管理中的定位
统计学是物流管理的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形成统计思维的任务,是一门侧重应用的学科。通过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统计指标及Excel等软件来处理实际物流领域中的问题,减少公式的推导和复杂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统计学不是为了探究统计原理、推导复杂的公式,而是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明确统计学在物流管理中的定位,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课程的信心。
(二)校企合作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教学的主要载体。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摒弃以往的学科本位思想,与企业紧密合作,对物流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找到适合学生的核心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剖析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据此制订课程内容,即按照岗位任务—核心能力点—知识点—课程内容的顺序组织教学。只有依托企业,注重实践技能训练,才能保证教学内容学以致用。经过梳理,总结出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应用到的统计学知识点[4]。
(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应从单一的理论教学向多种教学方式转化,从注重理论向注重应用转化、从传授式向启发式转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完成任务。教师要创设情境任务,通过案例教学,辅以多媒体课件等,将所授知识点融入具体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所需知识[5]。如,在讲授调查问卷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做如下设计:第一,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调查小组,推选组长;第二,给每个小组设定一个调查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关于物流方面的,也可以是学生们比较关注的校园问题;第三,教师对统计调查做简单讲解,并对小组调查指出方向、提出要求;第四,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第五,小组进行数据处理,形成调查结论,分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第六,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教师进行评价,给出任务完成的成绩。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参与整个调查过程,对调查工作有全面了解,懂得怎样进行问卷设计、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数据处理;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负责调查进度控制、情境设计和适度辅导。通过创设工作任务,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统计意识,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进行全方位课程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课程评价通过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加权求得,期末成绩权重以30%为宜,不设置客观题,以考察统计思想与基本计算为主;平时成绩权重设为7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组内评价与创新性思维等,争取全方位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四、结语推进课程改革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物流统计学课程的改革,凸现了统计学作为“工具”的特点,强调了其在物流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性。根据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的改革设想,希望能够丰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内涵,为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正涛,刘阳.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设想[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28-129.
[2]东方,秦小辉,黄素心.素质教育下物流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路径[J].物流技术.2014(1):371-373.
[3]肖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策略探究[J].电大理工,2017(9):17-18.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2012级高护1班学生60名,设为观察组,选取同级高护2班60名学生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在入学时即随机分班,在年龄结构、基础学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教育方法
两组均使用相同教材,同一教师,相同教学时数,相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进度。
1.2.1观察组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1)课前病例导入,针对本节课要讲授的疾病,选择一个典型病例,围绕病例设计问题,吸引学生兴趣,导入病例后系统介绍疾病病因、临床表现、检查及护理,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启发思考,深化理解;(2)课中病例插入,在讲完疾病表现和治疗方法后再插入病例,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并在病例讲解的过程中穿插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记忆,增强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后病例分析练习,讲解完疾病内容后,教师精选病例,巧妙设疑,要求学生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并交由教师批改。
1.2.2对照组
采取常规教学模式。
1.3教学效果评价
向两组考生发放相同的测试考卷和调查问卷,由同一教师阅卷。测试考卷为百分制,类型有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名词解释、填空题、病例分析题。调查问卷共发放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以χ2分析,组间差异以P<0.05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测试成绩
观察组的平均成绩为87±7.4分,对照组的平均成绩为74±13.2分,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2.2问卷调查
观察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综合能力,与对照组学生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外科护理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医学科目,知识面较为广泛,知识量大,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较高难度。在讲解疾病时,教师常需介绍许多内科知识、生理学知识,使得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同时,理论知识的讲解较为枯燥,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常常出现老师讲得很多,但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知识点却是少之又少的现象。案例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以现实案例形式讲述教学知识点的现代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创新和补充。老师需要带领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分析案例中有关于外科护理的知识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规避传统的传输式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模式具有以下有点。
3.1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于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医院在不断加强医疗设施引入和建设的同时,对于高素质医疗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面临这样的形势,高校必须要加强优秀知识人才的培养,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模式的滞后,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学生难以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掌握和巩固,并且成为普遍现象。案例教学是对原有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现实典型案例的引入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基础教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技术能力的整体提升,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满足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需求。
3.2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案例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区别,案例教学模式重视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换,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角。在课堂之上,老师针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案例背景的讲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老师负责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开展相关的讨论工作,学生自主进行分析案例中相关疾病所涉及到的外科护理学知识。针对困难度较大的问题,老师负责对其讲解。在案例教学模式下,学生负责对案例开展分析和研究,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所掌握的知识开展自主学习,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有利于提升现实问题的处理能力
对于外科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相关教学知识,目前在于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能够针对医疗疾病进行解决,而不是局限于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研究。因此,对于现代医疗教学工作来说,临床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就当前教学现状来说,虽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去了解疾病,并寻求解决的方法,但是仍旧无法很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案例教学模式和其他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模式并不只是单纯的活跃课堂,更多的是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同样能够结合到实际医学活动当中,转变原有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临床现实问题的处理能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老师必须要做好案例的策划工作,寻找具有较高代表性的案例。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学生主动地开展讨论和研究工作,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临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结语
1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职业教育倡导以能力为本位,这点和应试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内容包括3方面:基本概念和方法,公式来源、推导和详细的手工计算步骤,统计结果的解释与分析[2]。虽然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相关的统计学知识,但对一名医学生而言,冗长的公式推导、诸多公式的适用范围等都是枯燥的。所以,笔者认为医学生只要掌握统计学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一些基本的统计学方法及其应用的前提条件以及结果的解释即可。医学统计学教材应重点介绍医学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并将统计理论与医学实际数据结合在一起,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还应适当增加统计软件部分,对医学生而言,重点是培养统计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在教学中遵循从典型事例的个别特点推出同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再由普遍特征上升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原则,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方法不同,案例教学法侧重实践和案例的讲解分析,以启迪学生思维,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归纳、演绎、推理、总结,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案例教学法中,应严格筛选案例,案例应是多维的,形成一个反映统计学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统计教学案例体系。案例应尽可能做到简单、常见、典型、有针对性,能够反映本学科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筛选案例时还应做到紧扣章节内容,若用一个案例可以贯穿前后章节的知识点,则教师应反复讲解让学生加深理解。案例教学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应用性、示范性及团体合作等优点,能克服传统统计学教学中的弊端,在教学中可将其与传统的讲授相结合。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直观、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采用统计漫画、统计诗歌、统计幽默等方式,寓教于乐,使枯燥乏味的统计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3增加上机实训时间
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医学统计学教学而言,应增加学生上机练习的时间,提高上机练习的效率。教师可在上课前录入相关数据,减少学生因输入大量数据而占用课堂的教学、练习时间。在上机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统计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应用软件方面,让学生掌握Excel统计图表绘制、基本数据整理编辑功能。SPSS是一款界面友好、易学易用、功能强大的国际通用统计软件包,它基本包括了医学统计学常见、常用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较高,教师讲授重点是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内容。在理论课上,可选用功能比较全面的计算器(具有普通运算和统计运算两方面功能)。学生对于计算器的一般运算和函数运算的功能较为熟悉,但对于计算器的统计学功能了解甚少,所以在理论课上安排使用计算器统计功能的教学,在较短时间内轻松完成复杂的计算,可减少课堂时间的占用,提高效率,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在案例教学实践中,以统计软件作为案例教学的辅助工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需要,而且统计分析结果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使案例教学更加直观,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1突出学科重要性
首先,应向学生阐明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医学统计学是研究医学领域内数据的科学,是一种方法学,它能指导医学生在医学研究与实践中有效地获取数据、正确地分析数据以合理地解释所得到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医学为背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虽然我们发现在校生对统计学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但医学生只要经历一定的临床工作或医学科研后,就会真正体会到统计学的重要性,知道统计学知识对他们很重要,并渴望有机会弥补统计学知识[3]。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本课程数据多、公式多、推导多、运算多等特点,在理论授课时注意语言的易懂、幽默性,思维的严谨、合理性,内容的有趣、互动性,尽量把抽象的概念、难理解的公式直观化,使学生便于理解。抽象的问题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从而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上机实训时,充分利用计算工具,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运用计算器和统计软件,简化运算过程,提高学习积极性[4]。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带学生进入统计学的科研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高职学校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是有区别的,必须体现出其职业教育的特色———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使学生能够真正适应社会,服务社会[5]。因此,高职高专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合理优化的专业知识结构,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顾问,解决问题的参谋。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要求教师不但要精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要有一定的医学背景,这样在授课过程中,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此外,还要求教师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生物统计学(Biostatistics)学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应用,它贯穿于生物医学研究流程的始终,不仅提供试验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和数据描述的基本方法,还提供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对统计结果的分析与应用的重要原则[1]。因此,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医学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和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统计思维,正确选择、应用统计方法解决生物医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及科研论文撰写打好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但生物统计学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包含大量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抽象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普遍反映授课难度大、学生积极性不高、遗忘快。因此,必须针对该课程特点,改革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常用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的目的。作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效果浅谈自己的体会,为提升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体系建立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直接反应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体系建立过程中,我们综合考虑课程特色和教学要求,从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环节入手,组织整合教材内容,精心提炼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以期给予学生在生物统计学的学习和应用中以科学、合理的引导。首先,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而教材则是教学体系是否完整而有效的基础与核心。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是贯穿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教材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材选择方面我们主要考虑了教学内容覆盖的全面性,在教学中指定李春喜主编的《生物统计学》(第五版)作为教材,根据本科教学的实际需求选择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同时,授课教师归纳和融合其他参考书的优秀教学内容,透彻理解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打造适合本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
其次,生物统计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体系是生物统计学教学的另一关键,也是检验课程实际效果的最终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引入生物统计学的实践教学,向学生介绍Excel、SAS、SPSS等经典统计软件的特点,在不同章节教学中穿插具体统计方法的统计软件实现,讲解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的步骤,达到将抽象统计理论与直观形象操作相结合的目的。统计软件引入生物统计学教学既体现信息技术时代的特点,又适应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3]。另一方面,我们以具体的科研案例为基础,指导学生运用生物统计学知识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并将实验方案和统计方法运用到学科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中,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环节,加强对学生论文中统计学方法运用的培训和规范化要求,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这些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多元化教学,提高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
传统的生物统计教学以教师课堂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有利于教师掌控课程内容和进度,但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课堂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由于生物统计学教学内容枯燥,抽象概念多、关联度高,公式多且难记忆,学生在被动听课的过程中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知识的掌握效果欠佳。同时,单一的讲授教学使学生在课后除完成习题外,无任何其他检测手段,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学生也难于感受该课程的现实意义。从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依靠传统教学模式,尽管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不会灵活应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结束一到两年后,学生会遗忘学过的大部分知识,面对毕业设计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一筹莫展。因此,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富于变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板书教学
板书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手段,在讲授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方差分析的分解等重要的统计学原理和相关公式的证明和推导时,可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讲授的知识,学生可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因而在理论教学时具有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优势。
(二)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校教学中已被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能给予学生直观的图形、图像,能使得一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对于生物统计学这样抽象概念众多的课程来说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我们精心制作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课件,学生能多角度地直接观察对象,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生物统计学概念;而通过搭配课件中不同的背景、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使得课件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我们还利用多媒体教学交互性好的特点,基于本校课堂互动系统,要求学生接入该系统在线实时答题,师生共同批改检查并进行当堂评价,使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内理解掌握重要知识点,有效解决了知识缺陷累加的问题。此外,在目前还没开设课内上机实验的情况下,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实验,如:随机抽样分布中的随机数生成,介绍Excel、SAS、SPSS等统计软件在统计推断、方差分析、一元回归等方面的应用,讲解利用上述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图表绘制的要求和流程等,让学生清晰、直观的掌握抽象的概念及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呈现研究数据的综合能力。
(三)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该方法将工作中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的教学案例,学生通过课前/后独立学习和课堂讨论的方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生物统计学课程中我们遵照“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寻求解决—理论讲授—实践运用”的思路实施案例教学法。在讲授前将要分析讲解的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预先寻求解决方案,课堂上先由学生讲述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再由教师分析讲授相关原理和正确方法。案例式教学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案例,获取解决方案的学习过程,真正认识到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统计思维。此外,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学生要对材料进行消化并查阅各种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教师要对学生的解决方案给以引导,并不断整合新的教学内容,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生物统计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4]。
三、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作为评定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依据,考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促进学生系统总结已学知识,也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法。目前,生物统计学的考核方式多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考察内容侧重于基本概念、理论和计算。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平时听课作业不认真,考前突击也能通过考试;即使是掌握了知识点的学生也可能不会灵活解决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改革考核方式,结合平时含书面作业、案例分析口头讲述和期末考试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期末考试形式为“一纸开卷”,学生可以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梳理后归纳至“一纸”上供考试时参考。考试内容加入大量案例分析内容,更为灵活。实践证明,上述考核方式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总结
1.1LBL教学法按照本科《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重点、难点逐章详细讲解。
1.2PBL教学法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选取教材部分章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和肝功能不全等,引入症状典型的临床病例并设定相关问题。临床病例资料尽量详细,包括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体检检查结果、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和转归等。问题的设定以病例为依据,融入教学大纲的重点与难点,体现基本病理生理学过程,难易适中,利于学生从中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从而能够提出合理的诊疗方案及预防措施。课堂教学将每班分成6小组,每组6-7人,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为主,针对临床病例设定的问题,进行推理、分析,然后整理讨论结果,推选一位代表对病例进行病因、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分析并提出诊断结果和治疗措施。讨论结束后,教师辅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对病例中设定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并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拓展思维,将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纵横联系起来,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1.3PBL联合LBL教学法将前两种教学法联合起来,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相关教材内容讲解后,引入临床病例进行PBL教学。
1.4教学考核采用问卷调查和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考核。问卷调查按“肯定”、“否定”评价,主要从能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查阅文献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调查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卷面考试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由理论知识(80分)、临床病例分析成绩(20分)两部分组成。
1.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珋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考核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平均满意度统计结果:PBL联合LBL组(93.23%)及PBL组(92.52%)明显高于LBL组(67.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BL组与PBL联合LBL组的平均教学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普遍反映占用了大量课余时间,学习负担加重。
2.2卷面考试成绩理论知识成绩:PBL联合LBL组(73.18±4.49)分和LBL组(72.62±5.27)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PBL组(69±4.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例分析成绩:PBL联合LBL组(18.01±4.21)分和PBL组(17.62±3.57)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高于LBL组(12.62±3.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研究患病机体的代谢功能变化与相关机制,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建立有效的疾病诊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与临床诊断和治疗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对医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以往的病理生理学教学采用的是LBL教学法。LBL教学法采取大班教学,有效节省了教学人力资源,符合师资力量短缺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照顾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地教授知识,并对所教授内容作全面、系统的分析讲解,能保证传授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和连贯性[4]。正因为如此,目前病理生理学教学依然多采取此教学法。在本研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LBL组的理论知识成绩高于PBL组而不低于PBL联合LBL组。但是此教学法有着显著的缺点:“灌输式”教学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教师注重课本知识点的讲解,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应用性较差,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人,有悖于现今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研究结果显示LBL组的病例分析成绩确实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因此,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PBL教学法引入症状典型的临床病例并设定问题,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形式包括课下的自主学习和课上的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适应当代社会对综合性素质人才的需要[5];PBL授课将复杂的知识点融入临床病例中,锻炼了学生以病例的诊疗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极大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6]。本研究中,PBL联合LBL组和PBL组的病例分析成绩明显高于LBL组。但我们同时也看到PBL教学法的缺陷:首先,PBL教学法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内容含量少于传统课程,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解决临床问题上,而忽略了对知识点的掌握,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其次,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要结合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所需时间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但是部分同学不积极主动学习,依赖其他同学查找资料或教师总结,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单纯PBL教学法造成学生的理论知识平均成绩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再者,我们的学生一直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PBL这样一种全新教学法的适应尚需时日。PBL教学法更适合于基础扎实、主观能动性较高、并且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此外,我们还缺乏与PBL教学法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师资力量不足和教材缺乏等因素也使得PBL教学法无法全面展开。
[关键词] 概率统计 知识点 拓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不确定现象的一门学科,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众多有趣的结论。它的理论和方法已应用于工业、农业生产、军事、经济、金融、保险等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新鲜生动的实例引出和讲解知识点,并通过适当的拓展使学生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下面结合两个例子谈一谈知识点的拓展。
一、蒲丰问题的拓展
1777年,法国学者蒲丰提出可以用方法求圆周率π的近似值,是第一个用几何形式表达概率问题的例子,他首次使用随机实验处理确定性数学问题,为概率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一经典问题在很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中都有提及,文献[1]出现在频率与概率的关系部分,文献[2]则出现在几何概型部分。用通过概率实验所求的概率来估计我们感兴趣的一个量,这样的方法称为蒙特卡罗(MonteCarlo)方法。
在课堂上拓展这一知识点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这是一个高等数学未能解决的问题,运用新方法解尤其是用这样特的思维方式决熟悉的问题,学生兴趣强,理解快;第二,这个实验的可操作性强,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利用少量的时间现场模拟投点的实验,图文并茂讲解并给出计算结果,学生印象深,记得牢。
二、点估计方法的拓展
在介绍点估计方法的时候通常只介绍最常用的矩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而由于估计的问题多种多样,需要人们针对各个具体问题确定恰当的估计方法。
上面讲到的问题只是工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两个知识点。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拓展的还有很多,比如在讲分布的时候可以简单介绍柯西分布、帕累托分布;在讲解假设检验时可以适当介绍其他检验方法。这样适当的拓宽学生的视野,即增加学习的兴趣,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课堂气氛活跃而融洽。
扩展知识点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拓展的质。所介绍的内容一定要出自学生所熟悉的,有可能产生疑问的点,难度不能太大,深入浅出的讲解,注重介绍结果和事实,淡化理论推导,否则极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拓展的量。知识点的扩展不能过多,否则喧宾夺主,占据过多的授课时间,冲淡教材的重点。第三,拓展的时机。课堂上很讲究时机的把握,在学生掌握课堂重点后,往往已经到了听课的疲劳期,这个时间再授课,效果不好。如果沿着授课内容的主线,加入新鲜生动的事例,一定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知识点的拓展要基于教材,围绕着教材展开,目的是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使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易于理解,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阔,使学生有始终如一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基础课。
参考文献:
[1]盛聚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方法
自制《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卫生一般知识、精神疾病的原因及预防、精神疾病的易感人群、精神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及精神卫生相关纪念日等问题。问卷共16道是非题,4道选择题。答对一个条目赋5分,满分为100分,其中80分以上者为基本知晓,60~79分的为部分知晓,59分以下为较少知晓。
1.2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真实性,调查采用自制统一问卷、无记名调查的方法实施。调查员在现场对问卷进行检查,填写不全或未按照要求答题的当场让调查对象予以完善,且调查员不能给予任何暗示或指导,保证原始资料的真实性。所有资料收集完成后,由专人再次对问卷进行完整性和科学性检查,不合格的予以剔除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
2167名调查对象中50个社区服务中心和225个社区服务站1055人(占48.7%);60个乡镇卫生院154人(占7.1%);958个村卫生所医务人员958人(占44.2%)。男性936人(占43.2%),女性1231人(占56.8%);年龄23~55岁,平均(42±5)岁。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占19.7%,高中和中专占24.8%,专科占32.9%,大学本科和硕士占22.6%。
2.2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
得分30~100分,平均(70±13)分。基本知晓的506人(占23.35%);部分知晓的1380人(占63.68%);较少知晓的281人(占12.97%)。经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地域、文化程度人群之间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3。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女性强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域精神卫生防治管理医务人员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比较:六城区社区服务中心(站)强于乡镇卫生院(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任意2个年龄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知晓率最高,依次为30~39岁,40~49岁,<30岁。任意3种文化程度人群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和硕士>专科>高中和中专>小学和初中。按照《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20条知识要点统计得出各知识要点的回答正确率,太原市精神卫生防治管理医务人员对于第1条的了解程度最高,准确率为93.8%;最低的是第18条,准确率为10.4%,见表3。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