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2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的弘扬,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国学教育;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改革创新
1引言
二十世纪初期,“国学文化”以及“国学教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当时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都相继创办了国学院,并开展系统化的国学教育。当时就有梁启超、吴宓、梁漱溟、王国维等著名的国学大师。改革开放以后,国学传统文化又被重新发现,国学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被重新评估。在教育领域,国学文化都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近年来,教育改革越来约深入到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国学教育新模式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教育意义。
2国学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根
一种文化要想能够长久发展,就必须有扎实的根基,如果文化没有根基,那么就如同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木之无本,则必成枯木,水之无源,则必成死水。朱熹也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为了回到过去,回到古代的生活,而是为了在新的时代里创造更好的生活,创造更高的文明。中华文明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夯实中华文明的根基。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国学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国学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在国学教育中,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国学教育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提升国学教育的感染力。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长远的意义,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涵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国学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依托
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学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体系的土壤为依托,以中国历代文明体系为基础的优秀文化资源。国学文化资源与我们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我们正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遥相呼应的。例如,“爱国、民主、文明、和谐”其实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相得益彰,《大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孔子有“君子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理念,这些都是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的。
4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完美人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也塑造一方人的品格。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塑造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品格。在进行国学传统教育时,我们要鉴别传统文化的优劣。在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例如,“三从四德”、“愚忠”、“愚孝”的观念,这些糟粕都要被阻绝在国学教育内。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则要大力弘扬,积极探索其文化价值。例如,“仁义礼智信”“爱国精神”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则要结合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国学教育的体系中,增强国学教育的引导性,塑造人们的优良品格。此外,我们也要探索国学教育的新形式,开展丰富的国学教育,建立完善的国学教育模式。例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将优秀的国学经典读本纳入到必读文本中,引导学生从小就接触优秀的国学文化,从国学经典中学习优良的文化和精神。同时,还可以挖掘国学文化的广泛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学文化学习活动,如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国学故事会等。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体系中都要重视国学教育意义,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5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教育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完善传统文化体系具有现实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学教育有机融合,改革国学教育的基本形式,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性。弘扬国学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认识到国学教育的具体内涵,以国学文化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和精神理念。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国学教育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运用多元开放的教育形式,开展多种国学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探索,培养文化涵养,在文化传承中进行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杨维杰,李昳华.把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普洱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6,(08):117-118.
[2]袁建琼.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树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
抓住课堂这块主阵地,在传授给学生知识、方法与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把这些渗透于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一)识字、写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最好最合时宜。只有提前认读,扩大识字量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理解与写作。传统的启蒙教育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记忆,这样既贴近时代又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字要从小练,养成好习惯。我认为,小学里应该花更多时间在写字教学上。除了讲笔顺外,还要讲间架章法,而不仅仅是布置写字作业回家自己写,更不是写不好多抄写几遍就能解决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写字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贯彻落实目标要求。如果把书写教学上升到传承中华文化这一层面,就要适当地引入书法教学。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它“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质”,历代书法如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教学中,适当引入书法艺术欣赏,开展临帖摹帖等书法活动,对促进写字教学大有裨益。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国粹,更是功不可没。
(二)读读背背中积累传统文化。
“日积月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语文园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提高语文素养,不应忽略。
1.激发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要我背”为“我要背”,可以联系生活,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发挥想象进行续编、创作。
2.学用结合,化静止为运动。有些“日积月累”中的词句,是描写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或文章中的某种情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加深感知和理解。生活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带学生游玩时,可以引导学生切身感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美,还可以让学生验证“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俗语的准确性。
二、用阅读丰富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太多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必须让学生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开一个好头起步,就直抵经典。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许多学生手中捧着的是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在智力方面有自己的特殊爱好。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教师要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诵读经典活动,吸引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真心悦纳书籍,与书籍成为好朋友,享受读书之乐。
(二)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好读书,又要让学生求甚解,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这一切必须靠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首先,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书籍浩如烟海,要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书来读;其次,充分利用语文课或阅读课,指导学生正确地读书。
三、综合性学习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内容可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历史人物事迹”、“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等。例如围绕《孔子拜师》、《开天地》、《赵州桥》等课文展开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搜集文化名人故事,讲故事,古诗词摘抄、诵读;利用假期精读一本优秀古典小说,写读后感;举行弘扬传统文化的手抄报比赛,等等。这样既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四、搜集整理风土民俗资料
地方风土民俗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对于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满族传统文化;变迁;可持续发展
满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五化”的深入发展,满族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多次实地调查,我们看到现在的满族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趋于模糊,甚至有消退、弱化的迹象,一些文化特质、风俗习惯诸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确实已经基本不再具备其原有功能,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并不是说满族传统文化消失了。可以很肯定的说,满族传统文化没有消失,而是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在“五化”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呈现出了历史化、时代化的特点。并且,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满族传统文化也逐渐成为了地域性文化和资源性文化;所以说,满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是满族本身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环境而做出了选择,这是满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核心文化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这种表现使满族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了中华大文化之中,这也应该是所有少数民族文化最终的归宿。
当然,满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它的发展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传承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加以推进,使满族传统文化能更好、更长久的流传。而时代已经为我们指出了这条可行之路就,即可持续发展。
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新时期对文化的要求,强调文化发展的科学、合理,有规划、有组织,体现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使传统文化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如何让满族传统文化更好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这里作者仅提出几点建议。
一
满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更新观念,深刻认识文化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上到政府机关,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对经济的发展格外重视。与此相对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是很不够的,至少与对经济建设的重视和扶持相比是远远不及的。正是由于这种忽视,造成了很多地区或领域文化的贫瘠,造成了较高经济收入与极低文化素养之间的强烈复反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建设。事实上,文化虽然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它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经济基础,它还会反映、影响和作用于经济生活。经济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决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进程。
文化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文化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科技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总和的文化则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民族地区的满族在生活条件、经济水平上是比较差的,因此各级各类政府对于这些贫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十分重视,在我们走访的满族聚居区中无论是自治县、满族乡还是村屯,都在向我们讲述他们是如何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但对于文化,他们就无从谈起。即使偶有将文化建设纳入规划的地区,也是只追求短期的,或者应付上级交办的差事,并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文化工作的缺失,从而造成了项目的重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经济致富措施缺少竞争力等问题。民族地区不仅有物质资源,更有深厚的文化资源,这是民族地区建设的两大法宝,只重视一方面,必然会造成发展的不平衡,甚至很难发展。注重经济和文化共同的全面协调看持续,才能符合民族地区建设的需要。
二
继续坚持做好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工作。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也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根。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保护、挖掘、整理就应该是民族文化工作的基础,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这项工作做不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满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还是成绩不俗的:国家将文化遗产分为15类,满族文化遗产涵盖14类,其中以古建筑和民俗为主。据统计,满族文化遗产中,省级以上149处,其中世界级文化遗产10处,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51项。这些传统文化遗产遍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并且主要聚集在北京、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其中北京有47处、辽宁1处、吉林34处、河北27处。满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受到重视,被很好的保护起来。在满文古籍文档等方面,我国现存满文档案和图书千余种,以满族发祥地辽宁来说,在辽宁省图书馆和大连图书馆珍藏的满文古籍的数目就不少,其中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有18部,省级珍贵古籍名录有25项。另外,近些年,辽宁挖掘、整理、出版的满族文化方面的书籍就很多,如《兴京旗人档案史料》、《辽宁省图书馆满文古籍图书综录》、《盛京皇宫和关外三陵档案》、《大清全书》,以及即将出版的满族珍贵文献——《满文老档》等等,另外,全国范围内收集、整理的满族家谱也是数量众多的。在民间文化的保护上,辽宁的新宾、本溪、宽甸等满族自治县都花费了很多精力搜集整理出版了满族民间故事集或者是满族民间歌谣集等,对于民间口头文学等是一种很好的保护。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或文艺团体根据民间故事和民间传统还编排了很多富有满族特色的歌舞等,传述着满族古老的历史。这些工作都是对满族文化的有效保护,通过这些方式,很多遗藏于民间的满族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保存下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认识了解。
虽然我们在满族文化保护方面的成绩显著,但若想要满族传统文化得以持续发展,这些还是不够的。面对日益复杂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必须以更大的努力和更科学的方法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里。在这里,笔者仅强调两点。
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立法保护。不仅仅是针对满族传统文化,对于所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说,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传统文化若想真正科学、持续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工作就必须有法可依。我国正逐步走向法治社会,而真正的法治社会其任何社会关系都需要一个准则,即法律。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涉及很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如民族和民族之间,政府与民族之间等,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进行。目前,中国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等都有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条款,不过更多的是侧重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国家级法律还在研究制定中,尚未出台。一些省份如宁夏、江苏、云南、贵州、福建和广西等则相继出台了民间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或保护条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在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中涉及的问题最多,也最需要从法律层面予以支持。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势在必行。而在国家立法之前,一些满族传统文化相对集中的省份如辽宁、北京、吉林、河北等是不是可以考虑仿效云南等先出台可行的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以加强对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传统文化的保护在之前实际上一直是由政府主要参与的,这种几乎全盘的“包揽”做法,一方面取得的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文化保护工作的局限,使文化保护的及时性减弱了。我们今后的工作侧重点之一就是要抢救、保护那些散落民间的传统文化,因此,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发动社会的力量才是我们今后文化保护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我们以云南省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方法为例。他们就坚决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不仅动员所有的政府机关、文化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参与文化保护,还号召每一个云南人将保护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义务;不仅各级人民政府将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民族事务、教育、旅游、规划、建设、新闻等部门与文化行政部门共同联手协调文化保护工作,形成一个文化保护的“工作圈”。 很多民族和文化艺术研究机构或者是个人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积极参与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考察、收集与研究活动。很多市县级,甚至乡级文化艺术馆(站)都在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本地区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发挥的巨大的作用。
对于满族文化保护来说,云南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动员基层力量,发挥基层优势,将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深入下去,发挥更大的作用,使传统文化的保护真正成为人民的事业。
三
坚持把文化产业化作为满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做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关键一点是要让传统文化能适应新时期的文化需求,何星亮曾经指出,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关键在于“不断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不断地吸收和现代化联系紧密的新元素。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一样,如果在社会中失去功能,如果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就很难传承下来。”什么样的方法能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社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扬,这个方法就是产业化。
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都是重要性越来越被关注和正视,正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指出的,“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成为了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的发展战略之一,以产业化促进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了新时期民族地区普遍的做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可以说,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而满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份子必须要抓住这次时机,将满族的文化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促进满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目前,很多满族自治地方财政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文化产业化的收入,特别是有满族风情的文化产业化,如满族风情游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产业化手段越发显得落后,也越来越难创造经济效益,这不仅不利于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对满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发展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满族传统文化产业面临着必须有所突破的历史时刻,必须重新审视、打破瓶颈、敢于突破。基于此种现状和对未来的考量,提出几点发展建议。
1.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建立满族风情旅游带。满族文化资源分布在很多省市和自治地方,将之有效整合才是使满族文化产业得以真正成型的首要任务,而使之最快速有效整合的途径首选旅游业。旅游业的行业特点最适合将一些分散的适宜旅游的资源联系在一起。具体来说,如辽宁满族风情旅游,完全可以将沈阳与6个满族自治县结合起来,由相关政府部门出面统筹协调,以满族文化风俗为切入点,采取整体包装、突出重点,互推线路、联手经营的方式,形成以沈阳为中心,6个自治县各有侧重,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的满族风情旅游带。不仅避免了重复建设、互相竞争导致的内部消耗,也会形成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不仅是省内,像东北三省辽吉黑之间也可以形成跨省互动,形成东北满族风情旅游带。关键是各地政府部门之间必须通力协作,以整体效益为考量,摒弃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将个体放在整体中谋发展。只有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做到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才能将满族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具有影响力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2.要建立并宣传满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传统文化保护区早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就已经在一些其他省市的民族地区开展起来了,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在特定的地域之内,保护民族文化结构的均衡性与合理性、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从而使其持续、健康、稳定和有序地发展。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就能最大程度的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产业化,还能极大缓解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传统文化流失的压力。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典型比如西江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千家苗寨”,都是取得一定效果的样板。沈阳沈北新区也初步建成了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全国人口第二多的少数民族,更是作为有着悠久而璀璨文化的民族,满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建立是非常之必要的。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避免的,只有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才能减少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目前辽宁省正拟建立满族特色村寨,这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保护区。政府出资,选择一些合适的村落将现有民居修缮为统一风格,并加入一些传统民俗器物,鼓励当地人首先去了解满族民俗文化,这都是一些很好的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问题是必须注意的:首先,任何保护区都是产业化的一部分,因此也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律,进行充分的商业包装,以产业化形态推向市场,实现资源商品化,运作产业化,政府在这其中扮演的应该是领路者而非主导者,政府如果过于干涉,只会加剧文化流失。其次,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手段宣传。信息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宣传的重要性有很多例证,此处不再赘述。再有,满族文化有其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不可完全翻版土家寨和苗寨建设,也不应该将之看成文化传承的唯一途径,文化保护区在我国都尚未完全成熟,何况满族文化保护区又是刚起步,因此不仅要有充分的重视,也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让它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拙见。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 “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一) 识字、写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最好最合时宜。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记忆力在1-13岁最强,在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而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多认少写。只有提前认读,扩大识字量才能更好地谈阅读理解与写作。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的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这样既贴近时代又使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字要从小练,养成好习惯。因此,我认为,小学里应该留出更多一点的时间在写字教学上。除了讲笔顺,还要讲间架章法,而不是仅仅布置写字作业回家自己写,更不是写不好多抄写几遍就能解决问题的。新的课程标准既然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写字要求,那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就必须贯彻落实目标要求。如果把书写教学上升到传承中华文化上,还要适当地引入书法教学。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它“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质”,历代书法如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书法艺术欣赏,开展临帖 摹帖等书法活动,对促进写字教学,大有裨益。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国粹,更是功不可没。
(二)古诗词教学,不可忽略的财富
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是华夏子孙的瑰宝,古诗词读起来抑扬顿挫,美不胜收,品起来余音绕梁,绵延不绝,学习古诗词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1、以情激趣,激发热情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兴趣,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以“趣”激情,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要把激发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贯穿于全过程,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课前要导趣,如我在教学《鹅》时,新课伊始,教师播放相关歌曲,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动物,这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中,当学生学习疲乏时,则运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调节学生的情绪,重新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后,则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加深理解。 2、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读的乐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的古诗课堂教学,学生不仅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当堂背诵根本不成问题。教师这样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全过程,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也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创设情境,加强感悟
教师要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杜牧的《山行》,孟浩然的《春晓》,都是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画,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感受越深刻。
(三)读读背背中积累传统文化
“日积月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1、调动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要我背”为“我要背”,可以联系生活,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发挥想像续编,创作。
2、丰富形式,化枯燥为生动。机械记忆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能丰富背诵的形式会使学生的积累活动焕发生机活力。
3、学用结合,化静止为运动。有些“日积月累”中的词句,是描写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或文章中的某种情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加深感知和理解。生活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带学生游玩时,可以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切身感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美,还可以让学生验证“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语句的准确性。
二、用阅读丰富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
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必须让学生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起步,就直抵经典。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不难发现,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许多孩子手中捧着的都是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在智力方面有自己的特殊爱好。”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诵读经典活动,把每一个学生吸引进来,让他们真心悦纳书籍,与书籍成为好朋友,享受读书之乐。
2、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好读书,还要让学生求甚解,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这一切,必须靠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首先,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书籍浩如烟海,要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书来读;其次,充分利用语文课或阅读课,指导学生究竟应该怎么读书。
3、要营造家庭读书的浓厚氛围。家庭对书籍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兴趣。试想,家长整天搓麻、打牌,看娱乐性电视节目,经常举行饮酒聚会活动,孩子又怎会静下心来读书呢?生活中听到家长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你作业做完了吗?”很少有人问:“你读书了吗?背诵了多少古诗?”因此,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综合性学习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内容可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 “成语故事” 、“歇后语谚语”、“历史人物事迹”、“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等。例如围绕《孔子拜师》、《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课文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搜集文化名人故事,讲故事;古诗词摘抄、诵读;利用假期精读一本优秀古典小说,写读后感;举行弘扬传统文化的手抄报比赛等,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四、搜集整理风土民俗资料
地方风土民俗,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对于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摘 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结合时代条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借鉴各国
>> 整合儒学与西方现代文化优秀因子,弘扬核心价值观 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 弘扬潮商文化优秀价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儒家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传统家教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文化自信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上)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下)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文化机构应走在前列 弘扬红色文化,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江苏文化产业:大力探索弘扬核心价值观新路径 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船政文化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清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交流会综述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李翔海.从后现代视野看新儒家对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J].文史哲,2006(2):67-74页.
[4] 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A]//当代新儒家[J].论著集,211.
[5] 苗润田.解构与传承:孔子、儒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3:261-262.
3月两会召开,这也让两会成为公众的焦点,下面是特意整理的2017两会心得之警惕外来文化以“时尚”之名的入侵,希望内容能够满足各位的阅读需求,让您看完后有所收获。
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同时谈到了一个话题: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事实上,弘扬传统文化这个话题,最近几年一直都是“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这个话题之所以持续走热,究其根本,一方面是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文化作为调解和理顺社会关系的功能日益凸显出来,也使得很多文化和社会学者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更加深入人心;再则,媒体大量的报道,持续的跟进,也让“弘扬传统文化”逐渐成为国人的文化共识。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文化和社会学者的深入研究,媒体的报道,社会的关注,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弘扬传统文化”持续走热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滴认识到,“弘扬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固然可喜,但是真正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继而进心入脑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还要克服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才能抵达弘扬传统文化的初心。
这其中,警惕外来文化以“时尚”之名的入侵,就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也许有人会问,外来文化真的会有“入侵”的危险吗,我的回答是:肯定有,而且已经有外来文化以“时尚”的名誉大举进入中国了。这个外来文化,就是韩国文化。
君不见,曾经有一段时间,“哈韩”作为一种被青年人追崇的文化现象,吃韩食、看韩剧、穿韩服、追韩潮、使用和购买韩国化妆品,到韩国美容,一直成为很多年轻人眼中的“时尚”。而韩国文化就是以这样一种“时尚”的形式,占据着很多中国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如今,韩国公然与中国的老对手美国纠结在一起,在韩国境内部署萨德导弹,其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国的发展,威胁中国的国防安全。此时,我们才发现,那个曾经让很多人认为有礼有节的韩国,那些曾经迷倒过很多人的韩国时尚,面目是如此的可憎,包藏的祸心是如此可怕。
现在,当我们回过头去反省韩国文化渗透和入侵的整个过程,就会不难发现,很多外来文化包括西方国家的文化,最初都是以“时尚”之名登堂入室的。因此,我们在吸纳和包容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和传承我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国人的文化自觉,在文化自觉中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
今年两会上,百余政协委员联名倡议:“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看了这个消息,笔者觉得,有这么多有识之士的参与,弘扬传统文化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一定能够在未来结出丰硕的果实,为最多数的中华儿女所享用。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主题班会课 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92-01
1.前言
党的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社会上重新掀起了研究、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笔者尝试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主题班会课,创新主题班会的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课的结构和内容
主题班会课一般从班会背景、设计思路、班会准备、实施过程、班会反思、拓展资源等六个方面思考和准备。实施过程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有不同的环节,如在班会《孝敬父母,践行》中,分为创境激趣、学习新知、诵读经典、亲子互动等环节。
3.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课案例
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主题班会课的几点建议
4.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主题班会课是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活动、自我教育的良好舞台和渠道,班主任可以从旁帮忙出谋划策、总体把握,但不宜事事躬亲。特别当学生在班会准备、班会进行等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而暂时停顿的时候,不要急于代劳,要给学生思考和改进的时间和空间。
4.2提高班主任的传统文化素养
班主任在主题班会课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把握着主题班会课的大方向。只有班主任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在班会的选题、素材、设计等方面给学生具体而有效的指导。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虽然班主任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班主任可以开放的心态、谦虚的学习态度,从现在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学习,与学生一起进步。
4.3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课比赛来进行激励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会定期举办班会课比赛,班主任要抓住机遇,挑战自己,充分展示自己和班级的风采,通过比赛来提高班会设计和实施的水平。
4.4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课与其他教育方式相结合,拓宽传统文化培育渠道
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主题班会课只是其中一种,弘扬传统文化也不仅限于主题班会课。我们还可以开展优秀古文的晨读、开设传统经典的选修课、建设传统文化类的社团等,多渠道地培育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写作。
2019年2月,四川乐山一组雕塑中,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的“拱手礼”引发质疑。文史专家陈洪认为,雕塑施礼方式有误,拱手礼从揖礼演化而来,行礼时应右手成拳,左手在上,表示压住了具有攻击性的右手来表达善意。
2019年2月,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已经成为斗图圈的“新宠”。设计者将几何化的甲骨文字转化成更加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时尚的网络用语,整组表情就像是一套五彩的、可爱的甲骨文动态识字卡片,让每个甲骨文字的图案意义一目了然。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丰富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应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深远,使命神圣,任重而道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该命题与新时代主题共振,视角宏大,能充分发挥高考“立德树人”的导向功能;又贴近实际,综合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作文题由两段材料构成,谈的都是当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一段材料是反面事例。四川乐山的雕塑“拱手礼”引发质疑,根据文史专家陈洪的说法,可知雕塑的施礼方式是错误的,可以看出是设计方忽视了对拱手礼的考证。所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第二段材料是正面事例。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圈的“新宠”,一是因为有神秘的甲骨文、亲民的设计、直观的动物形象、时尚的网络用语,又有图案与意义的完美结合;二是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式,甲骨文表情包借助手机成为一种沟通和交流的网络资源。
本题写作的具体任务是“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写作时应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归纳材料提供的写作方向,并联系当下弘扬传统文化的实际,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参考立意】
认真学习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创新改良,永葆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寻找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结合点,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接地气聚人气;借助新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佳作赏析】:在传承中坚守传统文化精髓
甲骨文手机表情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斗图圈的“新宠”;而四川乐山一组雕塑中,错误的“拱手礼”引发质疑。正反对比的事例发人深思。创新传承方式值得肯定,但文化精髓不容亵渎。在传承中坚守传统文化精髓,我们责无旁贷。
坚守传统文化精髓,可以让传统文化根脉永存。有人恶搞传统文化,也有人为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声疾呼,身体力行,无私奉献。樊锦诗用四十余年的坚守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从北大考古学专业毕业后,她进入大漠深处,喝咸水、点油灯、住土屋、睡土炕,用生命守护敦煌,只愿保住中华文化根脉。为了坚守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樊锦诗锐意创新,构建“数字敦煌”,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坚守传统文化精髓,可以让传统文化遍地开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批有内涵、高品质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火爆荧屏,让传统文化火了起来。从分享知识和智慧的《百家讲坛》,到探寻文字、诗词之美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再到以人生感悟传递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朗读者》《见字如面》,这些电视文化精品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基因。坚守传统文化精髓的好节目于润物无声中成风化人,展现了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赢得了观众的口碑,也让传统文化一时间受到关注。
然而,在傳统文化的传承中也有令人担忧的事。有人知识匮乏,又缺少考证精神,不辨真伪,错误传递传统文化精髓;有人急功近利,断章取义,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化、商业化、庸俗化解读;也有人戏说历史,恶搞经典,丑化英雄,以讹传讹,亵渎优秀传统文化。
在传承中坚守文化精髓,要多读书,汲取营养。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学习。我们要敬畏经典,潜心研读,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涵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底蕴,让优秀传统文化泽被后世。
在传承中坚守文化精髓,还要善辨别,慧眼识金。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传承不是为了守旧,创新也不是为了*,我们要坚持去伪存真留精髓,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一 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
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国文化而育的。所谓传统文化指的是存在于历代历史中的种种物质上的、制度上的、精神上的文化实体和意识,也就是通常所称谓的文化遗产。
国内学术界将传统文化区别为广义的传统文化和狭义的传统文化。所谓广义的传统文化包含了存在于历代历史中的精华和糟粕,也就是精华与糟粕混杂在一起的矛盾统一体。那么狭义的传统文化,指的是对广义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其也可以被称作为优秀传统文化。
二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再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是孕育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有利于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要注意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提倡多措并举,要针对大学生的人格及个性的发展需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者活动,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 调研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观,笔者选取哈尔滨市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笔者将哈尔滨市分成若干个区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抽样区域,其中包含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10份有效问卷,下面将分别从认知情况、接受情况和评价态度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认知情况
对于每一位中国公民来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方面,当问及对于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喜好时,更多的同学喜欢中国文化,占总数的73.77%,喜欢外国文化的占11.48%,其他则认为不能比较,占总数的14.75%;在问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时,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表示一般了解,占总体的88.5%,而非常了解和较少了解的分别占3.28%和8.2%;在问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优势时,认为传统文化更具优势的占13.11%,认为现代文化更具有优势的占32.79%,更多的人认为不能比较,占总数的54.1%。总体上来说,大学生更喜欢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大多数都有所了解,更多的人认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各具千秋。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具体可以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
(二)接受情况
对于在传统文化的接受情况方面,在问及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时,通过课外书、杂志、报纸来了解的是最多的,占总数的45.9%,其次有27.8%的人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有18.03%的人通过课堂学习,有8.2%的人通过旅游、参观、展览;在问及如何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时,77.05%的人认为要“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19.67%人认为“自己有心发扬,但找不到途径”,仅有3.28%的人认为“随便,无所谓”;在问及是否会参加保护与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时,12%的人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空就会参加,54.1%的人在周末休息时间会参加,24.59%不会参加但支持此类活动,仅有1.64%的人不参加也不支持。总体上来说,大多数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具有浓厚的兴趣,且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情况具体可以参见图4、图5、图6。
(三)评价态度
对于在对传统文化的评价态度方面,当问及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时,仅有21.31%持乐观态度,认为不乐观、悲观和可能会消失的分别占72.13%、3.28%和3.28%;在问及是否有必要在大学里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时,有90.16%的人认为有必要,仅有8.2%和1.64%的人认为没必要和无所谓;在问及是否有必要在大学中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如《论语》《孟子》)等时,有32.79%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有52.46%的人认为有必要,有14.75%的人认为无所谓。总体上来说,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感到担忧,并认为有必要在高校里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对于传统文化的评价态度可以具体参见图7、图8、图9所示。
四 高校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究
(一)以通识教育、团校为核心,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政策要求,高校要对广大的团员青年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应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同时要充分利用团校资源,要求学生干部带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和热爱优秀传统文化。
(二)以基础设施为载体,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在校园、教室、宿舍内悬挂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名人警句、图片和书画等,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高校网站上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在高校的各个角落、各个场合和各个时间段都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营造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三)以学生活动为抓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高校应加强传统文化类社团的建设,支持师生共同参与,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学习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端午节、中秋节,九一八纪念日等,让同学们在节日和纪念日的氛围里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例如参观民族历史博物馆、民俗馆、纪念馆等,或有一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景点景区、人文景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在实地观赏或参与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从而加深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传统文化;扬弃;“中国梦”
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炎黄子孙的骄傲。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在西方文化愈加深刻地走进日常生活的今天,我们的价值观是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中国又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如何合理鉴别与扬弃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有什么重大意义?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之间寻找答案。
一、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
对于韩国成功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世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羞愧。对于80后、90后以及00后疯狂追星、追捧哈韩文化、欧美嬉皮士文化、黑帮文化却恰恰忽视了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黯然神伤。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譬如腊八节、寒食节、清明节、中元节等等的中国传统节日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连春节和中秋节这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也再没有曾经那份浓厚的期盼,更没有了往日的节日气氛。相反,每当圣诞节到来前夕,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处处是狂欢的男男女女,每当2月14的情人节,玫瑰花的销量尽管是平常价钱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却总是能榜上有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我们不禁要问是传统文化过时了吗?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打磨殆尽了吗?是西方文化、哈韩文化就比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有内涵、更有韵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过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蕴依然犹存,只是国人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出现多元文化并不稀奇。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了世贸组织,国门向世界敞开的同时,也将我国充分地卷入了世界市场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化的颠覆性革命,网络和通讯设备的普及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那就是文化的迷失。互联网的使用让我们的教育更加丰富多彩,然而也恰是因为网络的高度使用,家庭、学校和小范围的社会生活已经无法满足新生代获取知识的需求,因此在形形的网络文化中,新一代被看似时尚、潮流、个性的别国文化所吸引,渐渐地就在文化中迷失了。这也是市场经济给我们价值观带来的冲击的结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唯利是图,不讲“仁义礼智信”,不讲谦恭,不讲孝道,传统的价值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文化的认同危机就是这样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二、传统文化的扬与弃
当然,传统文化在今天虽然遭到西方文化和其他亚洲文化的冲击,但并不是荡然无存。在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存留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总体上是优秀文化与糟粕文化并存。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糟粕文化。在弘扬优秀文化的方式方法上也要注意发展和创新。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抛弃糟粕文化
传统文化之所以被区分出优劣,并不是其本身的好坏,只是现代人用现代人的标准来加以考量的结果。那么究竟这个考量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被考察的传统文化是否能够顺应时展大潮、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这个意义上划分,我们得到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忠义孝道、仁者爱人、信守承诺、乐于助人、路不拾遗等等优良的品质。然而,在时代不断发展变迁的道路上,有些消极的传统文化也依然遗留在现代的中国社会生活之中,例如封建迷信的盛行、男女地位不平等、重农抑商、官本位问题严重等社会现象。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作为基垫,优秀的文化引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糟粕的文化则使社会倒退最终走向崩溃的边缘。因此,我们要想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要大力弘扬先进的优秀的积极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汉语热与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在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同时,我们也要坚定地摒弃社会上不健康、不积极、不阳光、不传播正能量的传统文化残余。近期,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拉紧了国民的神经、电信诈骗屡禁不止、传销组织打着连锁经营的幌子在各大城市坑害民众、儿女们住着洋房老人却无处安身,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国人道德的缺失、诚信的匮乏、孝道的背离,而孝道忠厚、诚信有礼正是中华民族近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良文化。正如《三字经》上说:“首孝悌,次谨信”①。可见,古人是多么重视孝道和诚信。孔子对于孝道和诚信也有自己的见解,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②孔子教导我们要谨遵孝道、讲诚信,亲近仁德之士。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万万不可不细细钻研。
(二)在方式与方法上要推陈出新
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的发展与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尤其要让年轻人容易接受。新生代们出生在信息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的根基没有那么深厚,特别容易在文化认同上迷失方向。而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祖国的希望和栋梁,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在未来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千年以后依然熠熠生辉,关键就要看一代代的薪火相传。因此,为了紧跟时代,我们要在宣传优秀文化时紧贴现实、推陈出新。可以在网络上加大宣传力度,用传统道德文化约束网络失德行为;可以在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份,以娱乐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和熏陶;可以加大对身边好人好事的表彰力度,培养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可以在媒体上多创办优秀文化栏目,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已经将这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方法融入了社会生活之中,《三字经》《弟子规》走进了课堂,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与文艺汇演争先上演,感动中国的年度评选人物让我们钦佩不已,《百家讲坛》《快乐汉语桥》等优秀电视节目使优秀传统文化再次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传统道德文化观念深入人心。然而,在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有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也值得深刻反思。在某些教育讲坛中,听众都是一些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青少年,而在宣传传统文化时竟然与佛教紧密相连,从小就让他们有浓烈的,进而在长身体的阶段禁食肉蛋奶,只吃素食。我们尊重佛教的信仰,但这种做法是否是我们想要的宣传传统文化的效果,这种方式是否科学值得我们深思,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青年一代能否在身体与心智上承担起祖国托付的重任,我们不得而知。还有一些人以宣传传统文化为名,出售盗版光碟和书籍,成立会所,从而谋取暴利,在他们出售的光碟视频中要求女人要谨遵《女儿经》的盛典,女人要把男人当成天,否则德不配位是要遭到报应的。这是很明显地在宣传传统的“三纲”,中国近代以来刚刚把妇女从封建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却要在21世纪还要将妇女置于男人之下,非要分出个三六九等,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倒退吗?因此,强调在宣传传统文化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是十分必要的,要将不符合时展潮流的消极文化改良或摒弃。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梦”
传统文化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这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梦”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考量综合国力的标准从来都不只是GDP的增长,还要衡量人口、政治、军事、环境、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国家的发展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文化软实力的增加对于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作为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印度文化、西欧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并列为四大文化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文明进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也在世界各大文化中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芒,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经建立了200多所,汉语、中国民俗、中国画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这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因而对于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对外和对内两方面都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储备力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就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圆梦“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
一、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很多年来,教师被传统课堂异化为教书匠。高考是指挥棒,高考考什么,教师都心知肚明,了如指掌。把高考考试内容教给学生,并设法提高他们的成绩,这几乎成了高中教师们共同的追求。长期的灌输、限制,让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不再去读书,不再去关注高考之外的人文素养,当然自己的素养也难以提高。
一个自己都不践行传统文化的人怎么可能在讲台上影响他的学生呢?所以,要想通过高中课堂渗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第一要事就是要改变语文教师的意识,提高我们本身的人文素养。
二、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承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当属古诗文。但是中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阅读量却又是最少的。于是,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就成为我们教学的突破口。除了以高中语文课本上出现的古诗文为重点外,我还从语文的基本能力人手,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听,即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看,教室里挂置一些古诗文挂图,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读,学生可以在课前两分钟和睡前十分钟进行朗读吟诵,主要是诵读《唐诗鉴赏辞典》和《史记》。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活动。赛,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这样的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在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教材是传播传统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弘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寻求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一旦,每堂语文课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微略景观,那么,学生将会在语文课堂流连忘返,这才是真正的高中语文教学,也是在语文课堂上弘扬中华文化的第一步。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研究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求读书知己。@些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我们开展了许多综合实践活动: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5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以背诵多、准者为优胜,并张贴获奖者的名单和照片。2.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3.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4.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我们在全校范围内举行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5.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让学生挖掘和整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自觉参与传统节日的各种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加强与家庭内成员和家庭外成员的沟通交流,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家庭团结和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比如:上元节吃汤圆放花灯、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挂香符赛龙舟、清明节前的寒食节、七月七乞巧节、江苏中秋节的摸秋、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九月九重阳节登高……
最后,还可在考试中渗透文化传统的内容,并以此作为导向,让学生去关注、关心传统文化,这一点在必修教材中已经有所体现。比如《优美的汉字》《巧妙的对联》等专题的设置,就可以促使学生关注我国的汉字文化。
当然,中华传统文化也不只是在古诗文中体现出来,现代文的阅读中,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所以,语文的教学中时时处处都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老庄之道、孔孟仁义、墨子兼爱等的诸子百家思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礼仪民俗等的文学艺术素养,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教育华夏儿女不断壮大发展,形成了礼仪仁义之邦,正如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如今,受到西方、日韩文化的影响,网络信息的混杂,大学生的阅读倾向反应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缺失现象严重,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浅薄。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中国梦的未来实现者,这种传统文化的缺失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将造成学生价值取向的偏颇,长此以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精神将慢慢消失,大学生精神思想受到阅读倾向的误导易对国家、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通过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阅读倾向,教育引导学生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精神,对高校、社会、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迫在眉睫。高校现在注重教师科研水平、学生就业率的问题,对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弘扬和传播意识越来越弱。作为学校文化象征、为全校师生教育科研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在这种情况下理应义不容辞的担任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代言人。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越来越重视网络信息服务,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却越来越少,且现代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严重。现在图书馆虽然均提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却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和实行注重在方便省时的网络信息服务,以及建筑设施的空间服务上,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引导却越来越忽视。图书馆针对读者开展讲座、培训和活动的内容却主要是为了读者能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资源,至于用什么资源、阅览什么样的图书则不再过问。图书馆每年采购的图书主要是为了达到高校评估的指标,注重量的资源建设,图书只要能吸引读者借阅、迎合读者现在偏颇的阅读心理均大量采购,将读者本身具有的阅读倾向激发的更加片面狭隘。数据库主要是满足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的师生科研需要,其他的数据库则注重本科生的英语等各类考试、娱乐消遣等,例如音乐、影视、军事等数据库,而国学文化、艺术欣赏等的数据库很少购买。因此,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在给读者提供与时俱进的网络信息化服务外,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观,使他们能够传承历史文化精神修身养性,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将中华传统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也逐渐形成正能量的高校校园文化,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对文化教育科研的服务作用。
2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实际活动相结合
图书馆的“以人文本”应该坚持以文化为导向的传承历史文化精神为前提服务于读者,高校图书馆应该如何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化服务,弘扬传统文化
图书馆web2.0时代下,各种网络虚拟平台建立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联系,由于现在学生主要通过智能手机接收各种信息,因此为了更好更方便快捷地为读者服务。高校图书馆与时俱进的开通微博、微信、人人网、移动图书馆等功能,通过手机上的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可以每天推送传统文化知识及其图书,利用图书馆web3.0的“引导”精神让学生每天学习一点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如推送《论语》、《道德经》等名言及图书,诗经鉴赏、书法画作评论欣赏等内容,结合图文并茂、语音视频或国学文化论坛公众号的二维码等推送形式,吸引读者阅览全文;并通过微信或QQ等实时咨询与读者之间建立互动,引导他们阅读推送内容及得到读者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内容。在电子资源中,注重采购传统国学文化的数据库,可以是视频讲解或文字图片等吸引读者的数据库;资源建设采购图书要严格把关,做好新书推荐的引导作用,通过微信等公众平台重点向读者推荐能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的图书。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推送的内容再在图书馆网页、图书馆内电子屏幕上、电子阅览室的桌面上等传播。这种电子的宣传方式能快速直观的吸引读者,读者接受信息量大而快,且节省图书馆的纸质成本问题。
2.2利用读者参与活动,传播传统文化
web2.0的“参与”精神让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建立互动关系,读者可以参与图书馆的各种活动。图书馆可以利用这些网络信息平台图书馆的读者参与活动,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当然这些活动除了宣传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外,还要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举行孔子诞辰祭奠仪式,中国名著、近代文学的话剧表演传播文化,诗词歌赋的朗诵比赛和书法比赛等传统文学活动;图书馆还可拍摄或在全校征集传统文化宣传片,进行视频大赛,优秀者的宣传片视频在图书馆大屏幕中播放,由此可招募图书馆传统文化宣传大使,以学生代表的力量在同学之间传播传统文化。此外,新生入馆教育不仅是培训读者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还应该传播传统文化精神;在传统文化节日、历史战争等纪念日时,图书馆制作宣传展览会,以图片及文字介绍的方式向学生宣传传统文化节日及历史的教训;同时图书馆开展的培训和讲座,讲座内容不仅涉及到图书馆的资源如何利用、教师科研经历等内容,更应该讲解一些诗词书画、传统礼仪文化等传统历史文化内容,形成图书馆的讲座文化和特色文化。这样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读者参与活动,既发挥了图书馆的真正价值,调动馆员积极性和不断自我学习,体现了馆员的自身价值和成就感,也让读者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修养的熏陶,让读者了解图书馆的真正作用,有内涵的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让读者真正重视图书馆的存在价值。
2.3利用教师的影响力,引导学生阅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通过教师推荐图书,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因此,图书馆应该与各个学院的任课教师紧密联系,做好学科服务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通过教师宣传图书馆的价值,推荐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读者人文素养的图书,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和文化修养。例如前一段时间教师推荐《平凡的世界》认为对青年有很大的鼓舞作用,那段时间图书馆中的这本书均借出,还有许多学生继续询问这本书的归还日期想要借阅,可见教师的影响力之大。
2.4建筑设计及空间布局的渲染作用
现代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及空间布局均给学生提供了休闲舒适的空间,以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但这种吸引读者的方式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持,考虑到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经费的问题,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及空间布局应简单大方、中庸内涵的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对图书馆的建筑命名可以校历史人物命名,来弘扬校园文化精神,布局设计的一些细节注重中国传统布局设计,这种设计和布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让学生引以为荣,有些高校图书馆也开始重视以这种形式传播传统文化,例如同济大学图书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建立了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闻学堂。建筑设计和空间布局的各处细节烘托出传统文化的氛围,这才真正实用的教育读者传承传统历史文化,同时也以中国化的方式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