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2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年的传统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除了收红包,享受美食,我们的宝宝还可以收获什么呢?
——还可以免费享用一顿美味的文化大餐
前菜:礼仪课+社交实践
新年拜年,会见到各种形形的人,这是让宝宝们学会“交朋友”的好时机。通过教会宝宝各式各样表达“恭喜”,宝宝对“礼貌”的概念肯定更加清晰。
(1)作揖恭喜:如果小宝宝话还讲不清楚,那就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新年祝福吧,父母可以教会他一边拱手作揖,一边点头。
(2)说吉利话:过年见面总要讲吉利话,如果宝宝刚学会讲话,那么简单的“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之类的吉利话就够他记了。再大一点的宝宝,父母可以在年前找个机会,和宝宝一起来策划——新年里,遇到不同的人应该讲什么样的话。
(3)培养守时的好习惯:春节期间经常会外出做客,父母可以提前一天跟宝宝讲清,第二天约定的时间是几点,要在几点准备出门,要在几点之前到达。告诉宝宝迟到是对人家的不尊重,而且如果是被邀请去吃饭,那么最好不要在临近吃饭时才到。
(4)自制礼物表心意:过年前,父母可以让宝宝为亲戚朋友准备一点“小礼物”——可以是送给大人的,也可以是送给小朋友的,告诉宝宝礼物不必很贵重。让宝宝自己决定送什么,可以是宝宝自己做的贺卡或卡通书、小玩具。
主菜:传统故事+经典吉祥物+时尚动漫=优秀的“历史书”
“在现实生活中,传统节日是离我们最近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把传统的节日风俗习惯与开心的卡通故事相结合,能够让小朋友们更容易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含义,令他们更加乐意、主动去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如苍龙动漫特意为小朋友们设计的一份新年礼物:《波罗鸡与大头鹰》。把广州传统的吉祥物“波罗鸡”融入到我们的传统故事中,加以艺术的修饰,让小朋友在好玩的故事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平时,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一来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二来可以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让孩子对传统节日的印象更深刻,能够使孩子对传统节日产生兴趣,鼓励孩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这样会让孩子更加容易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
甜品:喜庆游戏+儿歌
学儿歌,玩游戏,宝宝智能全面提升
新年好儿歌:
忙年
小孩,小孩, 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
漓漓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新年小游戏:
摇 元 宵
游戏目的
培养幼儿游戏的协作能力。
游戏方法
幼儿人数不限,一分为二,一部分扮“大人”,另一部分扮“小孩”,“大人”与“小孩”面向同一方向站立。“大人”双手从“小孩”腋下穿过抱住“小孩”,按儿歌的节奏向两边摇动“小孩”,直至念完儿歌,然后抱起“小孩”转一二圈。游戏重新开始。
游戏规则
1.摇动“小孩”时,必须根据儿歌节奏进行。
2.摇动时“小孩”双脚不能离地。
附儿歌
摇摇摇,摇元宵,
我的元宵是宝宝;
穿红衣,戴红帽,
不说话,总爱笑;
吃饭不让妈妈喂,
走路不让爸爸抱;
看见小鸟点点头,
看见客人问声好。
舞 龙
游戏目的
练习按信号做动作,培养幼儿动作的敏捷、连续、协调性。
游戏准备
龙的头饰、小鼓、绒球(作龙珠)各一个。
游戏方法
幼儿八至十人为一组,请一人为击鼓者,一人为“舞龙珠”者,排头一幼儿戴上头饰为“龙头”,其他人排成一路纵队作“龙身”,每人双手搭在前面一幼儿肩上,“舞龙珠”者面对“龙头”按鼓声的快慢、轻响,左右、上下、前后,来回抖动“龙珠”,“龙”则随着鼓的节奏、彩球的变化上下起伏摆动。
游戏规则
“龙”一定要按“龙珠”的变化和鼓的节奏摆动,并注意连续性、协调性。
建议
为增加民族气息,小朋友可穿当地的民族服装,手持布龙进行。
妈妈好创意
乐乐妈:注重亲情营造 新年敬老好时节
小时候,每逢春节,母亲总会带上我挨家挨户串门,特别是探望那些膝下无子、卧病在床、孤苦伶仃的爷爷奶奶们。看着一张张温和慈祥的面孔,触摸爷爷们白花花的胡须,细数奶奶们脸上深深的皱纹,我体味着无穷的乐趣。
长大后,我成了一个极富同情心和爱心的人。直到现在,我是一个公认的尊老爱幼的人。
后来,我有了女儿。我想,我会像当年母亲教育我一样来教我的孩子,让她从小善于和老人沟通,从小养成尊老爱幼、文明懂礼的美德。我们一起试一试吧!
妈咪心得:老人可以尽享天伦之乐;父母则可利用这个时机回忆自己的童年,感受温馨时刻;同时还要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如多帮老人做做家务,陪老人聊聊天,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孝敬老人,关心长辈。
洁儿妈:注重体验 美丽窗花扮新年
去年过新年的时候,朋友来我家无不赞叹我们的窗花。当得知是我们一家三口合作,亲自动手完成的,更是羡慕我们的温馨和创意。
一个个五颜六色的窗花贴在窗户上,宝宝剪的透着稚气可爱,我剪的有着精致细腻,他爸剪的露着古朴大方,煞是抢风景!从买手工纸到剪图案,贴窗花,评论每一件作品的特色,宝宝全程参与,渴望着,感受着,兴奋着。
妈咪心得:现在,新衣服和美味佳肴已经普通得提不起过年的兴致了,那么过年最吸引宝宝的是什么呢?现代都市中“DIY”(自己动手做)颇为流行,它重过程、重体验的精神颇受欢迎,它能使传统的东西变得新颖,使普通的事情变得不平凡。
Kiki妈:注重传统文化 到乡村领略年味
城市里的人情味越来越淡,年味也越来越淡,所以我打算领孩子去她乡下的奶奶家过年。
1、从古代传统文化看来新年的时候放鞭炮是因为传说中有一位老人用爆竹吓跑了为祸人的“年”这个怪物,由此流传出春节的时候放鞭炮的传统,以求达到趋吉避凶、镇宅保平安的效用,虽然在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有些过时,但是在古代物质贫乏时期,这是人们对于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盼,寄托着人们的丰富的思想内涵。
2、从现代社会文化看来新年的时候燃放鞭炮则多是象征着在未来一年的生活中运势红火、家庭兴旺,因为鞭炮都为红色,燃放时候的响声也是非常的悦耳,从而使得家中喜事连连、好运常伴,虽然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有些唯心主义,但是这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是人们对于新的一年最淳朴的祈愿。
(来源:文章屋网 )
2022年最新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聆听着即将敲响的新年钟声,我们已给本学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又迎来了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度过一个“轻松愉快,学有所得,学有所乐”的有意义的假期,特制订寒假活动如下:
一、开展“快乐在寒假”读书活动。
(一)活动目的:书籍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教师和家长应尽的义务。学生平时忙于功课,很少有时间读书,寒假已到,我们一定要组织好学生利用假期开展“快乐在寒假”读书活动。
(二)活动内容:小小设计师
一二年级设计漂亮的书签。形状大小不限,书签上必须有书名、作者,并用一句话体现出故事的内容或者是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并将书中你最喜欢的内容画画在书签上,两面都可以用。
三四年级设计好书星星榜。每个人读几本书,并将自己最喜欢的书籍推选到我们的好书星星榜中,外形以星星的图形为主,设计出书籍的名称,作者,用一段话写出自己读书时的感受,大小不限,最少推荐三本书。学校开学将进行评比展示。五六年级我为书籍添衣裳。请同学们为自己喜欢的好书设计一个特别的封面,可以使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设计大小不要超过A4纸的大小。封面必须要有,书名、作者、出版社、背面有本书的介绍,其他的内容可以自由的发挥。
二、分年级段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的差异,分年级段开展适合学生实际的家庭、社区、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进一步提高少先队员的思想道德和适应社会的自主能力。
(一)一年级开展“文明礼貌拜新年”为主题的活动。
学习礼仪我国是礼仪之邦。拜年是要引导队员塑造自己文明礼貌的形象。首先以小课题形式开展春节礼仪的探究活动,如家庭礼仪、餐桌礼仪、拜年礼仪、做客礼仪等,然后在春节形象设计室里,由请爸爸妈妈做设计师帮助我们小队员们学习礼仪知识,进行礼仪训练,努力使自己在拜年中做到文明礼貌。制作贺卡让队员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动手制作个性十足的新年贺卡,并写上发自内心的最真诚的新年祝福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要求言辞健康纯洁。有条件的队员还可利用网络为亲人发送电子贺卡。
(二)二年级开展“喜气洋洋扮新年”为主题活动。
净化小屋新年来临之际,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给自己的小家进行一次大扫除。利用这个契机,组织队员们开展“我是妈妈的好帮手”、“净化小屋我来干”的活动,与爸爸妈妈一起把家庭、楼道、小院打扫干净,把房间的物品清理整齐,充分享受劳动的乐趣,从小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照片记录)美化小家新春是个喜庆的日子,引导队员不仅要净化小家,也要扮靓小家。如:帖春联、贴“福“字、挂中国结、挂灯笼、剪窗花等,队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会一种技能。“剪窗花”小队通过走访民间艺人了解剪纸的起源、发展及其风格特点,开展“巧手剪朵小窗花”的活动。“送福”小队调查了解帖福风俗的内涵和贴的方法,着重练写一种福的写法,并在小队内举行一次“谁的手儿最灵巧”的擂台赛,评比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巧手奖”、“最佳美工奖”等,充分激发队员的动手兴趣。要求:设一个“喜气洋洋扮新年”为主题的小册子,内容有我是妈妈的小帮手的照片,以及各种灵巧的双手所做的作品汇集成册。
(三)三年级开展“五花八门闹新年”为主题的活动。
快乐蛇年闹闹闹搜集、学习有关“蛇”的各种知识,了解蛇的种类、特点,收集“蛇年吉祥语创作”、“蛇年公益广告设计”露一手等活动,来庆贺蛇年,展望蛇年美好的前景。将搜集的材料汇集成册,充分记录下来。用A4纸记录。麦霸PK唱唱唱喜爱拿麦克风唱歌的同学们不妨来一场家庭音乐PK赛,自己与实力相当的兄弟姐妹PK,争当麦霸王。大家一起选歌、练歌、飙歌,让长辈们做评委,在除夕之也开展超级麦霸PK赛,活跃气氛。
(四)四年级开展“津津有味品新年”为主题的活动
品尝美味佳肴春节里,走亲访友,饮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关注餐桌上的一些别致的菜肴,向亲戚长辈了解菜肴的烹调方法。也可以用相机拍摄下来,供大家观赏,设计制作“美食知多少”,畅谈自己品尝过的佳肴和心里的感受,看谁说得多,记得生动,将美食记录文字和图片相结合,并在设计在A4大的纸上。
烹饪特色菜肴寒假是学习烹饪的最佳时机,因为每家长辈们都想把自己的拿手菜呈上来露一手,各色菜肴是层出不穷。开展“我是小小厨艺师”、“瞧我的拿手菜”等活动,主动向爸爸妈妈拜师学艺,学会几种烹饪菜肴的方法,举行一次“我做菜肴大家尝”的餐饮聚会,让父母长辈作评委,比比谁的菜肴色香味俱全,就给他颁发“小小厨艺师”的奖章,用你的照片记录你学习的过程。
学会合理饮食虽然有机会品味美食,但也要注意合理饮食,否则容易得病。上网或采访长辈了解春节易得的疾病及其需要注意的地方。大家不妨一起设计一张合理饮食的宣传卡,记录春节易致病的食物和预防的方法,并适当加以美化,分发给附近的居民、小伙伴,宣传合理饮食。
要求:请将以上三个内容汇集成册,图文并茂,封页的内容是“津津有味品新年”。
(五)五年级开展“七嘴八舌话新年”为主题的活动。
查访来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盛典。在新春来临之际,让队员们了解各国的新年日和风格各异的年俗习惯,查访中华民族新年日的来历,感受东西方文化的明显差异,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探究年俗红彤彤的春联、喜艳艳的门神、乐融融的全家福……这些丰富多彩的年俗是年文化的主体。在节日里,指导队员们以“门神和春联”、“守岁与贺岁钱”、“年画和贺年片”、“新春话福”等为题成立各种年俗研究小组,留心观察调查身边的各种年俗:送灶神、接财神、剪窗花、贴春联、请祖宗、放鞭炮……关注这些年俗的时间、地点和程序,引导他们追根溯源,或向长辈请教,或查阅资料或上网探究这些年俗背后的精彩故事和典故,撰写年俗日记。畅谈各类年俗特点及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年文化。
(六)六年级开展“欢欢喜喜贺新年”为主题的活动。
和家人赏烟火除夕之夜,千家万户灯火通明,燃放烟花。孩子们可以观赏到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美妙绝伦的烟火。让队员们在家与父母一起细心观察,美美欣赏。举办一次“难忘的烟火夜”征文竞赛,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充分感受春节的喜庆气氛。
与老人度佳节除夕之夜,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很多家庭必不可少的一餐“年夜饭”。春节前夕,队员们不妨自己举办一场春节联欢晚会,或模仿以往春节晚会中的经典节目,或自编自创自演节目,邀请小伙伴一起到敬老院与爷爷奶奶同乐,共度新春的美好时光。
给小伙伴送温暖开展“同在蓝天下”、“我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的活动,进行“假如我是外来务工子弟”想象,鼓励与外来民工子弟手拉手,共同玩乐度佳节。如年夜饭与手拉手的小伙伴同吃,一同敲响新年的钟,共祝新年快乐,元宵节与小伙伴共同制作灯笼,使外地的小伙伴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也激发队员对小伙伴的关心互助之情。(照片记录,心得体会等)
三、阳光健身动动动
在寒假,要开展健身活动,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每天健身一小时,假期一定要学会跳跳绳,和爸爸妈妈小伙伴们比赛跳跳绳踢,看谁在一分钟内的最多。并用相机记录下你的精彩瞬间。
四、雏鹰假日小队活动
假期继续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以“假日小队”为单位,广泛开展“小手牵大手、携手铸文明”、“小小邮递员”、“环保小主人”、“社区小能手”、“小小安全员”、“社区监督员”、“楼道小组人”等角色体验,丰富寒假生活,提高实践能力。
五、要求:
1、要做好专题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利用典型案例集中进行一次用电、防火、交通、燃放鞭炮、滑冰等方面的安全教育。
2、各班班主任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和相关的组织活动。
3、班主任认真指导学生组建小队。提倡按居住远近,兴趣爱好等自愿组队开展活动,可以是同年段不同班的学生组建小队,并民主选举队长。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功能,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每个假日小队邀请一位家长做辅导员,走出社区活动时要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活动。
4、每个假日小队以社区为单位自愿组队、自定队名、自设队标(可做可不做)、自选队长、自聘辅导员、自主开展活动,将学校教育的.意图巧妙地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5、除学校提供的内容外,学生可自主创设活动内容,或者班级同学共同讨论设计符合本班特色的假期活动方案。
6、读书活动要注意留下资料。
7、开展“争做文明小学生”活动,紧密配合社区和家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学生在假期中进入电子游戏室、录像厅、歌舞厅,网吧。
8、这个假期,同学们均为自己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每天能坚持锻炼,有的晨跑、有的打球、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提高自身素质,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2022年最新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新的一年寒假又来到了,学校少先大队号召全体队员,寒假期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活中做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区活动中做勇于实践的小标兵,在学习上做勤奋自主的小主人,过一个愉快而充实的假期。
一、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
寒假正值新春佳节,希望队员在与家人团团圆圆过春节的同时,增强安全第一的意识,注意自身安全,如:必须在家长的指导下燃放烟花;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耍,不做危险的游戏;加强自我保护,注意防火、防盗、防电、防食物中毒、防煤气等,增强节约用水、用电的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严禁进入不健康的社会娱乐场所等等。
二、在传统节日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寒假期间以春节为契机,各中队、各家庭要引导队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增进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热爱入手,通过节日期间家长带着孩子筹备过年、看望长辈、参加家庭聚会等过程,潜移默化地传递传统文化,理解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倡导健康节日文化,培养学生做勤俭孝亲的好孩子。活动形式如下:
1.一次习俗采访。走进社区,走上街头,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了解中国新年“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等传统习俗,寻找习俗的演变,感受时代的变迁。
2.一起包顿饺子。过年包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家庭成员一起体验饺子制作的全过程,感受和睦的气氛。
3.一声新年祝福。创编一条春节祝福语,通过短信、微信、电子贺卡等形式发给老师、同学、亲人和朋友。
4.一件新春制作。制作一份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作品,装饰自己的家庭。(比如:春联、窗花、花灯等。)在制作的同时了解这一传统工艺的历史和来历,增长知识。
三、献一次爱心,参与一次公益服务
有条件的队员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例如到社区活动中心或养老院,为孤寡老人送新春关怀,主动关心身边困难的小伙伴,尤其是留守儿童、单亲儿童、低收入农户少年儿童,通过“补习一次功课、谈一次心、送一幅春联、献出一点压岁钱、赠送一些学习用品”等形式,关心他们,邀请他们一同参加到少先队的各项活动中,学会互助奉献,体验助人的快乐,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四、开展读书活动
我们号召每一位少先队员都有手捧着一本好书度过假期的好习惯。我们建议各位家长,春节期间与其买玩具、食品给孩子,不如多给孩子买一些适合他们看的书籍,给予孩子丰富的精神食粮。希望同学们在新年的祝福声中,在家长的帮助下为自己提供静静阅读的时间、空间,并与家人共享读书的美好时光,分享读书的浓浓乐趣。
2022年最新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新的一年寒假又来到了,学校少先大队号召全体队员,寒假期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活中做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区活动中做勇于实践的小标兵,在学习上做勤奋自主的小主人,过一个愉快而充实的假期。现将本年度少先队寒假实践活动布置如下:
一、在传统节日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活动
寒假期间以春节为契机,各中队、各家庭要引导队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增进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热爱入手,通过节日期间家长带着孩子筹备过年、看望长辈、参加家庭聚会等过程,潜移默化地传递传统文化,理解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倡导健康节日文化,培养学生做勤俭孝亲的好孩子。活动形式如下:
1.参加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动员少先队员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积极参加写春联、剪纸、画年画、猜灯谜、唱传统民谣、逛庙会、学习民间艺术、学唱当地戏曲等各种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感受节日喜庆,学习了解当地过节传统和风俗习惯。
2.参观当地一个历史名胜。鼓励少先队员在寒假期间,在保障安全、远离封建迷信的前提下,在父母的带领下或结伴寻访、参观一处能反映当地历史、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风景名胜、历史遗迹、文化公园等,了解家乡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
3.学讲一个传统故事。动员少先队员在寒假期间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图书篇章,学讲一个如“精忠报国”“闻鸡起舞”“一诺千金”“孔融让梨”等反映民族精神的传统故事,感受蕴涵在传统故事中的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精神追求,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4.为长辈做一件事情。动员少先队员在寒假期间,为父母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为加班的父母送一次饭,为父母制作一张新春贺卡,学习一项家务小本领等,争做懂事、有责任的家庭成员,践行“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5.做一次文明宣传员。鼓励少先队员在寒假期间主动发现并积极劝说自己家人或亲朋好友,远离封建迷信、赌博、浪费、乱放鞭炮等不良习俗和生活习惯,在亲朋好友中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建议少先队员们在活动中拍摄照片、视频、写下活动感想。拍摄的照片请挑选一张最有代表性意义的,并冲洗好,大小:7寸,在照片背后写上班级、姓名,开学后上交至学校大队部,视频资料可刻录光盘开学后上交,活动感想可交予各个班班主任,开学后班主任择优挑选上交。以上活动开学后均会开展评比,择优评选一、二、三等奖。
春节标志着年岁的新旧交替,俗称过大年,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年终大祭。人们经过一整年的辛勤劳作,在岁尾年初的时候,一方面会满怀敬畏感恩之心,用丰盛的食物祭祀各种神灵和祖先,以示感谢,并祈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另一方面也充满喜悦地聚在一起共同庆祝、慰劳自己。春节历史悠久,活动丰富,是现代社会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春节引导青少年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观
和谐是天地、四时、万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睦共处的理想状态。中国素来贵和,将和谐视为“天下之达道”,认为“德莫大于和”,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对和的追求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普遍理想,这种理想在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社会里尤显珍贵。春节期间,人们通过多种习俗活动来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他人相和谐、人的自我身心相和谐的理想状态。
祭祀神灵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灵往往福佑众生,是生命、财富、家庭幸福的守护者,一定程度上也是大自然的象征。人们用虔诚的态度、美味的食品和系统的身体语言,表达对它们的感恩和期望,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调节,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式。
拜年是传统社会普遍流行的春节礼仪。在官方,朝廷要举行盛大的朝会,皇帝接受文武百官、地方官员代表乃至各国使者的朝贺,并赐予他们礼物与酒宴,形成一种普天同庆的和谐局面;在民间,不仅要拜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拜贺,还要给老师、朋友、邻居拜年,甚至在路上遇到陌生人,大家也要互相作揖拱手,恭贺新禧。另外,春节期间各地还有一些禁忌,比如不能骂人、不能吵架、不能摔碎东西,等等,也是在用特殊的方式刻意营造和维护着世界的和谐。
春节是时间的驿站、生活的华章,充满了美酒佳肴和各种娱乐活动,也洋溢着人间的善意和温情,它让平时为生计奔忙的脚步暂时停顿下来,让平时为生存焦虑的心灵得到安慰和放松,从而让社会成员身心实现新的平衡,各归其正。
总之,春节的多种活动都蕴含着对和的追求,对于青少年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二、春节引导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人生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和生活取向,在青少年的德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春节为人生设置了新的起点,让人对未来充满憧憬,对生活积极乐观。
我国传统节日众多,但唯有春节处在年度时间循环的更新点上。春节有一副常用的对联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从物理时间上讲,这双岁、两年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却不一样:“五更”前的年为旧年,是过去的时间;“五更”后的年为新年,不仅意味着“一元复始”,还意味着“万象更新”。春节期间,人们纷纷打扫庭院,用“新桃”换掉“旧符”,更新生活环境;人们举行盛大的驱傩仪式,燃放爆竹,贴上令“百鬼畏之”的门神,驱除凶邪;同时,张贴大红的“福”字斗方、各种吉祥画儿以及明显带有吉祥意味的合体字,享用各种带有吉祥寓意的节令食品,祈吉纳福;又清洗自己的身体,纯洁自己的心灵,并换上全新的衣服……人们将烦恼与一切不如意都丢给过去,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满怀春天的希望,让一切从头再来。
三、春节引导青少年养成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良好的家风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础。青少年家庭美德的养成不仅关乎家庭的幸福,而且深系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升。春节的诸多习俗都体现了尊老爱幼、敦亲睦邻的美德,并为青少年养成这一美德提供了场合与机会。
以拜年为例。自古至今,拜年都特别讲究拜的对象和拜的秩序,拜的对象通常超出血缘关系,拜的秩序强调晚辈给长辈行礼。汉代崔《四民月令》一书中提到,当r拜年的情形是家人依次列坐在先祖之前,先由子孙辈给长辈敬酒祝寿,所谓“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然后再“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友、亲、乡党耆老”。耆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可见早在汉代,拜年的对象就不仅包括自己的家人,也包括老师、宗族兄弟、亲戚、朋友,包括邻里以及乡里的老人。到清代,仍然如此,比如,顾禄《清嘉录》记载苏州一带拜年,“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直到今天,这种传统还在传承,甚至在山东、河北的一些地方,晚辈还沿袭着用磕头的方式给家里长辈和村里长辈拜年的做法,充分显示了尊老、敦亲、睦邻的美德。
春节期间不仅有尊老的习俗,也有爱幼的做法。比如,平时饮酒多从尊长者开始,但新年饮酒不同,至少从汉代开始,我国就已形成新年饮酒从年龄最小者开始的规矩。按《荆楚岁时记》的说法,“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因为对于年纪小的人来说,过年意味着长大了一岁,所以要先喝酒以示庆贺。此外,“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新年的酒格外具有祈吉驱邪的作用,让年龄小者先饮是典型的爱幼礼仪。
新年还有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压岁钱,又称厌胜钱、压祟钱,早期的压祟钱是一种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有的正面铸有“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各种吉祥语,背面铸有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各种图案,目的在于压制邪祟,帮助晚辈平安健康地成长。后来,人们开始使用真的钱币当作压岁钱。民国时期,许多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时常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取意“长命百岁”,如今人们给孩子压岁钱,也喜欢用连号的新票,意味着连连好运、连连高升,爱幼的诉求显而易见。
四、春节引导青少年养成热爱传统文化的
赤诚之心
爱国之心的培养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爱国与爱文化密切相关。无法想象一个爱国的人会不爱自己祖国的文化,也无法想象一个不爱祖国文化的人会爱自己的祖国。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其间政权几多更迭,屡遭外敌侵袭,如今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正在于文化传统没有中断。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因此,热爱祖国的文化传统就是爱国,这种爱在关键的时候就能凝聚起来,发挥巨大的力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春节是几千年没有中断的节日文化。春节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春节的许多习俗活动都有着数百年乃至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其中凝结着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价值观念和生活智慧。春节一年一度地反复出现,从而让人们能够有机会周期性地接近传统、走进传统、重温传统、体味传统、理解传统,进而热爱传统,并由热爱文化传统形成文化自信,养成爱国之心。
本命年红绳没人送只能自己买行吗 一般不建议自己买,最好长辈送。
手上佩带一条本命年红绳,这条红绳一定是长辈送给你的,以防厄运。如果你自己买,就不会有效果。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本命年红绳通常被认为是求吉避凶、消灾避祸,因为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被称为“本命年红”,而本命年红绳手镯是最常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运输,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珠宝作用。不过,真正注意的红绳不是自己买的,一般是家里的长辈准备的。它可以是一条单独的红绳,或者一些将配备一些十二生肖和其他饰品。
本命年红绳没人送怎么办 1、本命年的红绳可以是长辈赠送的
一些当地习俗需要长辈的礼物。据说,老人们和过去的人一样,经历过风雨,有着强烈的光环。当他们收到它们时,他们会穿得更好。
2、本命年的红绳可以是自己买给自己的
当然,红绳可以自己购买和佩戴。如果作为今年避邪防灾的吉祥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提供给自己,因为今年容易遇到一些起伏,红绳正好可以帮你。
提示:
不管是谁给你的红绳子,还是你自己买的,穿上时都不要把它脱下来。一旦你戴上它,你最好不要脱下来,这样可以保护你一整年。你可以在下一年把它脱下来。佩戴时不要打开绳结或用剪刀修剪。
你必须拥有今生的红绳,但你不能没有它,因为今生的红绳是必要的。据估计,在这一生中,如果没有红绳,你会感到不自在。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你抵御邪灵,确保这一生的平安,我建议你自己穿上它。
本命年戴红绳有什么说法 本命年对红色的重视,应该源于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对红色的崇拜。红色驱邪和红色吉祥的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存在了。红色是太阳的颜色,血的颜色,火的颜色。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崇尚红色的思想并没有改变。新年贴红对联。在汉族的旧式婚礼中,新婚的红婚纱、红帽子、红蜡烛、新主题的红色清单等等,人们应该随时随地用红色来增加节日气氛。汉族人把红色视为庆祝、成功、忠诚和正义的象征,尤其是红色在驱邪和保护身体方面的作用。
开场词:
a尊敬的老师们 b敬爱的家长们c亲爱的同学们abc大家,下午好。
a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光的车轮又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
b伴随着冬日里温暖的阳光,满怀着喜悦的心情,2011年的元旦如约而至 .
c今天全校师生喜气洋洋,整个校园都洋溢着一派节日欢庆的气氛。
a新年拉近了我们成长的距离b新年染红了我们快乐的生活c新年给了我们人生的禅想
a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b今天,我们激情满怀、心潮澎湃
c今天,我们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快乐章.让我们敞开胸怀共同迎接2012年的到来。
abc 寒鸦小学2012年迎元旦文艺汇演,现在开始!
1、a改革开放奏华章,普天同庆喜洋洋 b踏歌起舞迎新年,红红火火到永远”c请全体起立,做团队激励舞蹈《中华民族》,领舞者者六1班刘娜娜等。
3、a:今天校园真热闹,大小朋友齐欢笑,要问大家喜个啥?元旦到。b:下面请五1班党静艳、党佳星、党朋燕、党永刚同学给大家的虎年礼物:三句半《庆元旦》
4、c:朋友,人生最重要的名词。有了朋友,我们寂寞的时候不再孤单,遇到了挫折我们不在彷徨。请欣赏四2班王璐、党笑带来的歌曲《朋友》
5、a: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如画,让我们用手中的彩笔,把祖国描绘得更加美丽。下面请看一1班表演的舞蹈《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6、b:老师教育我们:吹牛,一害国家,二害集体,三害个人。吹牛确实没有什么好处。c:不过现在吹牛的人多了,看四1班相声《吹牛》的来了。
7、a:母爱是万物生灵共有的特性,这里就有一只母鸡正在焦急地寻找它的鸡宝宝,下面请欣赏三一班为大家带来的英语短剧《鸡妈妈找孩子》。
8b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武术以自己独特的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下面,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期待四2班带来的这朵艺术奇葩。武术《中国功夫》
9、c二1班小同学用诗朗诵《贺年卡》给大家带来新年的祝福。
10、a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用自己的小小巧手,学着妈妈的样子,一针一线的缝着自己露指头的小手套,下面请欣赏三2班带来的舞蹈《小豆豆》.表演者:林园、党文欣 党静柯 党玉珠、李梦琪同学
11、b: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文明之邦”的美称,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c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该弘扬民族优良传统。让我们争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愿礼仪之花开满校园。接下来请欣赏六2班《校园礼仪三句半》
12、a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美丽的翅膀,向自己的理想飞去,就是希望用翅膀飞上天空的梦想。请欣赏歌曲《隐形的翅膀》。演唱者:二二班张雅君
13、b一二班有一群自信、自然、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她们年龄虽小,却爱赶时髦。今天她们为我们带来了时装表演。
14、c朋友们,语文课上说反义词比较常见,可是说着说着竟能把老师气走,您还没有听说过吧。请听六二班党鑫宇、张值、刘腾飞表演的相声《说反义词》。
15a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让我们走进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去感受,去诵读,去品味。接下来请欣赏一二班诵读的《新三字经》。
16、b小故事蕴含大道理,请欣赏英语短剧《the red hen》。表演者:四二班党馨怡、党甜甜、李浩腾、郑铭珠;配音:党静格
>> 传统文化复兴之旅 复兴江西传统文化,弘扬赣派特色风采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复兴 从激进革命到传统文化复兴 传统文化复兴助推人类文明进步 传统文化,在市场的严冬中复兴 张志峰:传统文化复兴是中国高级定制的王道 城市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复兴的互动研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学 保护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述要 坚守传统文化 瑶族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傣族传统文化 珍视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何去何从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传统文化复兴 传统文化复兴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覃柳笛")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广西柳州市,苗族群众在吹奏芦笙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描绘的是过年时浓浓烈烈的年味,不过,近年来,许多人都在埋怨“年味一年不如一年”。
34岁的吴明鹏是柳州人,现在在上海工作。回顾前几年回家过年的经历,他说:“那时风尘仆仆地归乡,过年只是吃年夜饭、发压岁钱、打打牌、放鞭炮、看春晚,团圆和喜庆多少就演变成了疲惫和无聊。”
不过,随着传统年文化的回归,一些春节民俗正被重拾。春节前,贴对联、粘福字、挂灯笼,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带动了传统文化年货的购买热,也为广西柳州市古镇融安增添了浓郁的年味。
山歌上网
作为广西的“山歌之乡”,柳州市柳江县每年春节都有山歌对唱活动,每年开年都有新鲜的山歌出炉。
柳江县山歌协会会长韦金乐说,几年来,正月初一到十五,他都被各地群众“订”走了,天天外出唱歌,比平时上班还忙。
1998年,柳江县山歌协会在民间诞生。如今,会员已有80多人。
该县山歌手“土味”十足,出口成歌。譬如,针对个别干部不愿听取群众意见,山歌手韦新和这样唱道:“领导莫怪我批评,莫拍桌子瞪眼睛,我是牛尾打牛背,替你拍蚊赶苍蝇。”
在柳江县2016年春节山歌对唱活动中,韦新和还唱出这样的山歌:“莫催女儿早连情,莫逼儿子早成亲。若拿牛仔去犁地,不伤骨头也伤筋。”
韦新和说,“真”是山歌的本味,如柳江的一首山歌所唱:“能剔硬骨是真刀,能捉活鼠是真猫,山歌里头是真话,假鬼难过奈何桥。”
2016年大年初一,柳江县城春节山歌演唱会现场,民间山歌手以山歌对唱形式一字摆开。山歌的歌词内容多为反映近年农村生活新变化,由于一些歌词是即兴创作,采用当地方言演唱,贴近生活又诙谐幽默,精彩的对唱场面让很多观众捧腹大笑。
中午休息吃饭时,观众都舍不得离开现场,因为怕别人占了自己的位子,一些观众饿着肚子等到下午。
山歌会多在人民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展开,吸引行人围观,山歌手喜欢这种自由的演唱形式,没有剧场的拘束感。在广西,唱山歌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地方特色娱乐活动,更是文化和人情上的交流。当地人用一曲曲具有当地浓郁色彩的山歌表达生活甘苦,以及对新年新生活的向往。
新的文明和娱乐也在冲击山歌的地位。广西“老歌王”郭秀莲担心山歌的传承出现断层 :“现在没人用山歌来谈恋爱了,年轻人谈恋爱都在用网络。”但她很快找到了互联网+时代山歌传播的新机遇,她把自己唱的山歌录成几十个视频,利用网络进行传播。
现在,郭秀莲成了当地的“网络红人”。在国内多个知名视频网站搜索她的名字,都能找到她的山歌视频,每个视频都有几万点击量。
带回到他们工作的城市
从腊月末开始,在古镇融安县长安河西文化年货市场里,大红灯笼、春联、年画、“福”、“龙”字等琳琅满目的传统文化年货将街道装点得格外喜庆,摊位前也是围满了前来购买的顾客,人们认真端详每一幅春联、字画,精心选择自己所需年货。 广西柳州市一名苗族姑娘在展示制作的绣球
寒冬腊月里,朔风阵阵,大江南北又飘着缕缕腊肉的香味。融安古镇的市民们除了抢购传统年货,也要利用低温干燥的有利天气,按照传统习惯,家家灌香肠 、腌腊肉 、置腊货,备足春节美食,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融安县长安镇立新街居民、年过六旬的童大叔自去年冬至过后,便已经开始忙着熏制腊肉,因为冬至过后天气愈发寒冷干燥,正是熏制腊肉的好时节。
童大叔说,做腊肉最好选五花肉、猪头肉,用盐和香料腌3至4天,每天翻动一次,这样可以使腌肉入味更均匀。4天后取出,每块穿小孔用麻绳挂到外面竹竿上晒。一般晒5至6天,然后把猪肉挂在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方直到干透。要迎春过年,腊肉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童大叔说,这是融安的传统习俗之一,让归乡的游子好好品尝童年时就相伴的美味,“最好还带上一点回到他们工作的城市”。
大年初一开始,童大叔把腌制好的腊味装好,在串门拜年时,送给邻里亲朋,道一声“过年好”,让街坊们欢欢喜喜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从“红包压岁”到“新书压岁”
在广西当地,大年初一要拜年,要相互送祝福。起床的第一件事,年轻人要向长辈讨要红包,这个习俗跟别的地方没什么区别。不过,在广西上林县的不孤村,也叫状元村,有一些书香门第,长辈在给孩子红包之前,还要考孩子背诗词,如果背得好,红包就会厚一些,为的就是让孩子传承传统文化。
广西柳江县文联的覃树发写了一首童谣《新书压岁顶呱呱》,提倡过年新风尚,将“红包压岁”,变作“新书压岁”,孩子们过年时收到一本新书,不仅能让孩子们在新年里读到好书,还能更新他们过年礼仪的观念。
58岁的覃树发曾当了18年的中学数学老师,因为爱好文艺创作,1998年调到柳江县文联。从那时起,他便陆陆续续写了不少童谣作品。覃树发说:“童谣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心田里。总有一天,种子会生根发芽。”
他认为,跟孩子们讲大道理,大家可能一下子很难理解,而童谣把许多大道理具体化、形象化,读起来又朗朗上口,孩子们喜欢,容易接受,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在柳州市龙擎苑社区,志愿者们把社区里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举办“我们的春节”活动。书画老师玉志威一边写春联,一边给孩子们讲解春联的民俗内涵:“写对联是中国民俗,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写对联,就是祈求来年和顺平安。”
文庙的传承
自2011年,全面竣工的柳州文庙重新向市民开放,学子高中、开笔礼、启智礼、祭孔等文化活动,都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参加。
“学子高中”取“糕”“粽”的谐音,是此活动的一大特点。大年初一早10时,在古朴的音乐声中,由主礼人引导,第一批身穿汉服的学子经杏坛进入大成门。学子立于钟前,逐一励志,并击钟铭记。然后,主礼人引学子抵大成殿左侧的许愿树前,颂文庙史上之功,述文庙今日之用。学子们纷纷在许愿带上题心中所愿,祈心中所望,并以毕恭毕敬的姿态,将许愿带挂在许愿树上。最后,学子们登上“步步登高”阶梯,进入大成殿里,手拿年糕、粽子向孔子圣像行三叩九拜之礼,并敬香一炷。
柳铁一中学生蒋思雨表示,今年她将参加高考,来这里祭拜孔子就是想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用自己的努力报答父母和老师。
“开笔礼”是古代中国人的首次人生大礼。“人无礼而不立”。开笔,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是一种流传久远并且融合了心理学的儿童启蒙教育形式。柳州文庙的“开笔礼”现在已经成为了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
一拜尊师开智慧,二拜尊师敬师教,三拜尊师习礼仪……大年初一,家长们带着即将步入校门的小孩虔诚地祭拜孔子圣像,并给孩子点启朱砂,送上“你一定会更棒的!”等祝福的话语。写字识字是学习文化的第一步,孩子们在家长的引导下,专心致志地描出“人”“和”“礼”等字。主礼人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之所以要把‘人’字写得堂堂正正、稳稳当当,这是因为孩子们进学校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首先就必须堂堂正正地立身。” 广西柳州市,一名商家在摆放年画
柳州市四十六中附小教师李俊华就带着即将走进校门的女儿来参加这个活动。她说:“过年了,想让孩子体验一下传统文化。‘人’字的笔画虽然简单,只有一撇一捺,但是这两笔是相互支撑的。这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扶共同发展。”
猴年正月初一这天,有200多名学生参加了“学子高中”和“开笔礼”活动,走进文庙参观的人数达到1.8万。
节俭办灯会
到了夜晚,柳州有传统的放灯活动。但是,考虑到安全因素,全市2016年不再集中举办元宵灯展。不过,众多街道、社区都将组织举行元宵节文化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赏灯、猜谜、看演出。
柳州市文新广局公共文化科负责人介绍,今年之所以不像往年一样集中举办元宵灯会,除了出于安全考虑,还有节俭的目的。以往,把各单位制作的花灯统一放在某个地方集中展出,在运输花灯、铺设线缆、人工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因此,在综合基层反馈意见后,今年决定将元宵节文化活动分散到基层。
市区各文化场馆也有不少元宵文化活动,市民可前往看展览、看晚会和参加游园活动。元宵节当日上午10时,工业博物馆将举行“工业城市 记忆之旅”图片展和《百年工业柳州》《藏品史话第二辑》等出版物发行仪式。当晚7时30分起,柳州文庙将在沿江长廊举行猜灯谜活动,与此同时,还有写福字、蹴鞠、投壶等多种游园活动,以及汇集各种传统工艺品、食品的传统文化集市。
在中国人的所有传统节日中,要说最喜庆、最热闹、最隆重、最富有诗意、最让人盼望的就是春节了,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过年”。这一古老的节日牵动着每一位海内外中国人的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难割舍的一部分。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腊月三十那天的子时,全家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欢聚在一起吃顿年夜饭,共同感受过年为我们营造的团圆、喜庆、欢乐、祥和、平安、幸福的气氛,享受那份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
为了这顿年夜饭,在过去的旧社会,人们进入腊月就开始动手筹备了。因为那时侯的中国人还很穷,吃顿白面都很困难,对于有些人家来说,过年简直就是一道“关”。如今,那光景一去不复返了。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人的生活富裕起来了,腰包也鼓了,因为不差钱,即使到了年底,人们采购年货也显得不慌不忙,因为市面上什么商品都有,各种食品一应俱全,想吃啥就买,也不用为年夜饭发愁了。
你看吧,进入元旦,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了起来。商家们借此机会纷纷登场,使出各种促销手段,琳琅满目的年货堆满了柜台。街市上张灯结彩,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外地打工的游子归心似箭,想尽办法早早地去买返程回家的车票,哪怕是赶上春运高峰也要往家奔,只为了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吃顿年夜饭。
如果外国人看到这种现象,他们或许不理解,“不就是吃顿饭而已嘛,何必这样兴师动众?”其实他们不明白,年夜饭对于中国人来说真的很重要,其意义并非只是一顿饭那么简单,这里面有着精神的意义和文化的内涵。
《尔雅・释天》上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所以,年是收获的一种象征,也是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好年景的一种美好的企盼。于是,辛劳一年的人们会选在年夜,也就是除夕的子时(23时至1时),因为这一时刻正好连着“双岁”,是旧年的结束,也是新年的开始,全家人欢聚在一起吃顿饭,尽情地回顾即将过去的旧岁,同时也送上彼此的祝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年夜饭又叫“团圆饭”,为了这顿饭,人们无论相隔有多远,工作有多忙,总是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中,和亲人们共享这顿象征着团圆的年夜饭。倘若家中有人不能回家过年,家人们也总会为他(她)留一个座位,以示团圆。在中国人的心中,任何形式的宴席都无法取代年夜饭,因为吃年夜饭的习俗早已沉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里,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情结。
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不同地区因饮食习惯的不同而各异,有吃年糕的,有吃长面的(长寿面),有吃元宵的,要说最受中国人青睐的要数饺子。中国人常说:“好吃不如饺子”、“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可见,中国人对饺子情有独钟,饺子已成为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主食。
那么,为什么把这种以面皮包馅而成、形同新月的食物叫做“饺子”呢?原来,古时候的人把夜间的零时叫做“子时”,而腊月三十年夜的子时正好连着“双岁”,既是旧年的结束,也是新年的开始,晚上吃的这一食物,因为正交子时,所以称为“交子’,以示“除旧迎新、更岁交子”之意。因系食品,“交”字便加了个“食”旁,谐音“饺子”,寓意新的一年能交上好运。
我国人吃饺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北齐时期的颜之推在所著的文集中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由此可见,饺子是由馄饨演化而来的。《明宫史・史集》还记载了除夕吃饺子的情景:“五更起……,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这里面提到的“水点心”、“扁食”,就是我们说的饺子。
包饺子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除夕夜,全家人围着面案一起动手,有擀面皮的,有包馅的,说说笑笑的好不热闹,不知不觉中饺子就包好了。这时,可以把包好的饺子先放到一边,接下来再准备晚上要吃的美味佳肴,等这一切都做好了以后,就该烧一锅水预备着,等午夜的子时一到就可以煮饺子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盼望的时刻终于到来,我们把事先包好的饺子下到滚开滚开的水里煮上几分钟,饺子就熟了,然后把饺子从热锅里捞出来,热气腾腾地盛上盘端到餐桌上,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就这样在千家万户的欢声笑语中开始了……
在北京、安徽等地,赶庙会、逛花灯、唱大戏等传统年俗回到春节文化活动舞台。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大型纪念园――徽园内,中国(合肥)国际年俗博览会在春节期间召开,民间戏曲喜乐会、民俗文艺巡游、五彩灯谜会等活动吸引不少市民参加。合肥市民李娟说:“在这里感觉特别有过年的氛围,好像回到小时候。”
在北京,近年,除了地坛、厂甸等老牌传统庙会外,各区也着重恢复并打造独具特色的庙会活动。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铁树斜街的93号院博物馆,近期持续举办胡同微型庙会,游客通过参与剪纸、草编、蛋雕等活动体验,重温老北京非遗技艺。来自山东的武翔告诉记者:赶上胡同里的庙会,体验了一把京城的年味。
据蒋保安预测,禾泉农庄春节期间的游客量将达到2万多人,高峰期集中在年三十到年初六间。
中国国家民俗协会副会长李新永告诉记者:除了商家以外,相关部门亦重视还原传统年俗,组织民俗活动,北京一些社区,组织各家各户写春联并进行评比。
“过去过年打麻将、摸纸牌在农村很普遍,如今村民过年更期待唱大戏、说大鼓书”,安徽肥西县桃花镇文化站站长刘俊生说,镇里迎合村民需求,春节期间邀请民间戏班在各村居进行巡回演出。
“我要亲手炸一次肉丸、赶一次庙会。”安徽省芜湖市“80后”学生陈俊早给自己计划了一份年俗“愿望单”。在他看来,拜年、发红包,一部手机就搞定的春节没有味道,而“传统民俗活动契合了人们的心灵需求”。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传统年俗热的背后是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回归。”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说。
然而,在“老北京”苏庆唯看来,现在即便是找回传统年俗,也夹杂着商业气息。“庙会传统小吃不多、传统节目稀少,价格却翻了翻”。
李新永也认为:如今各地恢复的庙会,很多只是照搬历史上有的,形式化的东西多了点,实质的回归还比较缺乏。
不少受访人士表示,传统年俗热的兴起是一种积极信号,注重形式的同时还需在更多年俗活动中注入传统文化的“神”,让春节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传统节日”。
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人际关系复杂,人际成本提高,人们呼唤亲情友情,渴望团结与交流,传统春节民俗文化中蕴涵的许多哲理,正是我们需要大力倡导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华民族最具人情味、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春节又来到了。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节日,春节已成为全球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期待――剪窗花、贴门神;包饺子,吃年饭;祭祖宗,拜新年;耍龙灯,逛庙会……
然而,在物质不断丰富、文化不断繁荣的今天,原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春节越来越被物质化、简单化了,那些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与之相反,麻将越打越大,压岁钱水涨船高,拜年送礼兴起攀比。种种事实证明,传统的春节民俗文化已慢慢消逝或变味儿,让人们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越来越俗气,越来越市侩。一些中老年人因此不无担忧地说:“现在的春节过得太缺少传统文化味儿,越来越没什么意思了。”
传统春节民俗文化在现实中处于怎样的尴尬地位?是什么原因导致其离我们越来越远?传统“年味儿”还能回归吗?
现象扫描
“年味儿”淡了,金钱味儿浓了
现象一:
“辞岁”就是给小孩压岁钱
讲述人:刘大爷
以前过春节,大年三十那天兴“辞岁”,意思是告别即将过去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辞岁”是有不少讲究的。但如今这些充满“年味儿”的“辞岁”民俗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人给小孩压岁钱,而且数额一年比一年多。我有6个孙子、孙女,还有10多个亲戚的孩子,加上平常来往较多的邻居的小孩,大大小小20多个,每逢过年时都得给压岁钱,而且给的数目年年看涨。原先每人给二三十元就可以了,现在得给100元,最少也不能少于50元。去年除夕,我给了自己的孙子、孙女每人100元,给了亲戚的小孩每人50元,邻居的小孩50元,共花去了1200多元。
我和老伴退休多年,两人平时就靠着每月近2000元养老金生活,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可一次压岁钱的支出,就花去了大半养老金。看着孙子、孙女们高高兴兴地收压岁钱,我脸上是挂着笑容,心里却是说不出的无奈。都说儿孙多、亲友多是福,不想如今倒成了负担。每逢过年的时候,我们就着急,就会患“压岁钱恐惧症”。
现象二:
“守岁”变成了打牌赢钱
讲述人:张大娘
按照传统民俗,到了除夕,全家要彻夜不眠、点灯围炉“守岁”。“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吃完年夜饭,全家围炉而坐,一边吃糖果点心,一边追想先祖功德,回味创业艰辛,反思成败得失,憧憬来年日子。
现在有了电视,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围着火炉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嗑瓜子,一边拉拉家常也好啊。可如今多数年轻人似乎耐不住“寂寞”了,吃罢年夜饭,就架起桌子打麻将赢钱。
我有2个儿子,2个儿媳,2个孙子女,加上老伴全家8口人。每年大年三十匆匆吃过年夜饭,儿子儿媳就搬出桌子噼里啪啦玩起了麻将,孙子孙女也搬着凳子在旁边“观战”。4个人在麻将桌上争得面红耳赤,大声喧哗,电视晚会节目都听不清楚了,我和老伴只能看无声的画面。
按照习俗,深夜12点准要放鞭炮迎接新年。大年初一天刚亮,人们还在睡梦中,就要起来放鞭炮迎接新年第一一天的到来。可儿子儿媳不让放,说打扰了他们玩牌……温馨而又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年味儿”没有了,只剩下一股让人烦不胜烦的俗气味儿、金钱味儿。
现象三:
拜年就是送礼收红包
讲述人:王大伯
正月里,拜新年,闹元宵。按照我国的传统风俗,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穿戴得整整齐齐,先是给自家长辈拜年,吃完早餐出门给邻居拜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恭祝新的一年大吉大利。
过去,邻居们之间相互串门拜年,不论贫贱富贵,每到一家,主人都会把各色瓜子、糖果、点心拿出来招待。即使亲戚之间拜年、下级单位给上级单位拜年、下属给领导拜年,也是走仁走义,为了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不在乎送多少物资礼金。整个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十五,还有舞龙灯、耍狮子、坐花船、踩高跷、逛庙会、观灯会等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既热闹、充满人情味儿,又不俗气。
可如今一说到拜年,就离不开“送礼”二字,而且由过去的送亲友变为送领导、送上司,变成办各种各样的酒席,而且相互攀比,花销一年比一年大。
去年春节期间,我儿子儿媳就参加了5次酒席,总共花去了1000多元,一个人的月工资差不多全送了人情。每次春节期间接到这些“红色请帖”,我们一家人心里都是沉甸甸的,感觉比如过:“关”,身心俱累。
新闻观察
“年味儿”为何离我们远去
经济富裕了,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但是总觉得年味儿一年比一年淡了,找不回以前对年的期待和热情了。这是为什么?
原因一:
社会发展使现代人放弃了古老年俗
以前,娱乐主要是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其载体就是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社会发展了,人们丰衣足食,对文化的追求也常态化、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节日,平时也会花钱消费。娱乐,纯粹是现代人紧张工作劳动后的一种放松与休闲,于是,花钱买享受就变得理所当然了。传统年俗尽管包含了天文历法、民间信仰、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种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其中的含义,而且觉得礼节太多,不自由,因而选择了放弃。
原因二:
多元文化导致民俗传承出现断裂
春节其实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而来。在古代人的心目中,过年是一个新旧时间更替的过程,一个由紧张到放松、由严肃到喜悦的过程。年前担心旧的不去,所以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驱赶,并设定了许多禁忌,小心防备。防备的主要方式就是家族的老小团聚,用集体的力量抗拒威胁,爆竹、火、红色门联等起初都有巫术的意义。年后则是庆祝新生,互相祝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民俗也产生了变异。过去写春联是因为不写就没有可贴的,缺少喜庆的气氛;现在不一样了,每年的年货市场上各种春联比比皆是。除一些书法爱好者外,现在很少有人手写春联了,花三五块钱就可以到超市里买到一副。过去人们打着灯笼挨家挨户拜年,现在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可以了。电话、手机短信,把上门拜年的程序给省了;电视、网络里的娱乐节目,把与家人拉家常的时间占据了;进口大片、游戏等外来文化的冲击,把那种成群结
队走出家门去看舞狮子、耍龙灯、赶庙会等传统民俗变成了儿时的记忆。人们过春节就像应付一项工作,越来越快,越来越简单。传统民俗文化的缺失,使得人们转而追求吃喝、金钱享乐。
原因三:
“大家庭”变“小家庭”失去了气氛
“以前过年时,不少家庭是五世同堂、四世同堂,至少也是三世同堂,一大家子十几口甚至几十口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拜会团圆非常热闹。但现在的家庭趋于小型化,三口之家过年肯定不如以前热闹。”有专家认为,家庭小型化也使过年的气氛减了不少。比如农村人口的流动,很多农民工过了初七就出门打工,大家族变成了一个个的小家庭,城市也是这样。
儿孙们不回家了,过去的传统也就丢的丢,忘的忘。腊月二十四不扫尘了;二十五不磨豆腐了;开到家门口的超市让年前置办年货的日子显得多余;没了过去那样成群结队往家赶的威风与气势,也就享受不到那种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体会不到一点儿热闹的气氛。没有了“大家庭”的年味儿,就失去了精神寄托,只能在物质和金钱方面寻找新的寄托。
记者访谈
春节民俗文化,我们的精神家园
过去的春节,在我们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如今的春节又该如何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衔接起来呢?
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华民族源流史学家何光岳说:我国春节民俗包含着许多传统伦理道德和宝贵的民间文化基因。像拜年、守岁等春节民俗活动,既有传统的家族观念思想,又有大的社会环境制约的理念,它们能产生无形的凝聚力和约束力,引导人们维护和坚守传统伦理道德,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比如邻里之间曾经产生的隔阂与误会,往往会在相互登门拜年中得到化解;拜年时一个打躬作揖的动作、一声温馨的祝福,也会使尊老敬老、团结友爱精神深入人心。这些传统,应该予以继承和发扬。
1、中国传统文化是反映民族风貌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咱们知道的书法、对联、灯谜、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都属于传统文化。中国也有许多传统佳节,在咱们黄冈,十分重视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人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答。咱们就说说春节吧!
2、先说贴春联。新年伊始,人们为了表达对生活的一种期待,往往把一些祝福语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两侧,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3、再说说团年饭吧。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有香喷喷的烤鸡,甜甜的年糕,可美味了。其实,听老人们说,每种菜还有它特殊的意义呢!比方说,吃肉丸子代表一家人团团圆圆,吃豆腐代表来年生活富裕,吃鱼则代表年年有余。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义?
4、吃完团年饭,就该放鞭炮了,为什么呢?原来,放鞭炮不仅可以驱赶不吉利,还能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5、每年春节的时候,放烟花是小孩子必不可少的节目。仙女棒、巨无霸、天女散花、火树银花,都是我喜欢的。吃过晚饭,我总是吵着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陪我一起去玩。咱们先点着一个仙女棒,在天空中“画画”、“写字”然后点燃一个巨无霸,听它的隆隆巨响,接着再点上一个火树银花,看它在地面花。哇!真是五颜六色,漂亮极了。瞧,美丽的焰火冲上了天,变成一棵“大树”,我高兴得又拍手又跳。
6、春节还有好多好多习俗呢,比如说拜年、收红包。我很喜欢过年,你呢?
(来源:文章屋网 )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你都了解多少关于春节的文化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汇总”,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1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2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3餐桌礼仪
要点一:好吃的东西别独享
大人一般都比较惯孩子:孩子爱吃的东西会有意让孩子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场的话就要教育孩子讲究礼貌。吃饭之前要跟孩子讲好:“好东西大家都喜欢,所以饭桌上有好东西,你不要自己一个人吃光,要留点给别人吃才行。太自私的孩子没人喜欢的。”
要点二:用餐卫生要注意
有的孩子吃饭喜欢挑来拣去,家长们要记得和孩子说:“吃饭时,我们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准哪块就夹,不要翻来覆去,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带汤汁的肉菜更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衣服,人家会说你是不讲卫生的孩子。吃完饭后放下碗,要有礼貌地说请大家慢用。”
待客礼仪
要点一:对待客人要亲切
当有客人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客人进屋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
要点二:大人讲话莫插嘴
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4正月初五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春节美食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祭财神”。
五祀即迎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5春节的意义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