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镇建设政策

城镇建设政策

时间:2023-07-13 17:2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镇建设政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镇建设政策

第1篇

××市财政局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城市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县域经济总量,尤其是农村经济总量扩张,地方财力充实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地客观反映。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本文结合××市近年来的实践,就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一些理论及实践上的探讨和思考。

一、××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进程。截止2004年底,原创:全市共辖17个乡镇、2个国有农场,其中建制镇15个,小集镇56个,全市小城镇建成区面积82平方公里,小城镇人口41.5万人,比2001年增加7.2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0%,比2001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5966元,比2001年增长15.7个百分点,小城镇提供财政收入1.1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2.7%,全市城镇中心地位和总体功能明显增强,形成了以郢中城区为中心,建制镇为支撑,小集镇为纽带,中心村为网络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市近几年按照“建一个城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的发展原则,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夯实了地方财政税源基础,达到了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建镇,特色立镇,特色兴镇”十二个字,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确定区域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磷化、食品、建材、纺织、汽车配件等五大产业,生产集约度有所提高,小城镇经济日趋活跃。胡集镇依托磷矿石资源,大力兴办磷化工企业,带动了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双河镇充分利用石灰石资源,大力兴建建材企业,带动了全市建材业的发展。石牌镇以豆制品加工为龙头,扩大黄豆种植面积,带动了豆制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旧口沙梨、柴湖大蒜、转斗蔬菜、张集香菇、客店葛粉等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也都初具规模,“钟绿”牌、“三源”牌、“花山”牌大米、“山灵”牌葛粉、“佳绿”牌、“莫愁”牌蔬菜、“笪家湖”牌胡柚等15个品牌,获得省以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农业外向型经济初具雏形,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是小城镇的综合功能日渐完善,对经济的辐射力、吸引力明显增强。2004年,××市融资投入1.28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7国道、寺沙线、汉宜线改造和襄荆高速公路××段全面竣工,长荆铁路建成通车,农村路网升级,交通路网骨架形成,城镇设施、镇容镇貌,人口结构迅速得到改善,旅游、服务等产业飞速发展,有力地改善了投资环境,人力、资本、技术、市场初步形成,境外资本大量涌入。2004年,全市引进市外境内资金7.99亿元,境外资金1520万美元,外贸出口1654万美元,新增规模企业15家,有18个项目落户全市两个工业园区。

三是地方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一批新型小城镇的迅速崛起,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财政增收的支撑点,建设小城镇直接带动了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加,旅游城镇的兴建发展,使××旅游知名度迅速提升,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2001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28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亿元。同时,小城镇的发展,聚集了人口,使城镇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增加,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税收增收奠定了基础。2004年,××市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06亿元,乡镇财政完成1.48亿元,占48.4%,其中小城镇完成工商税收1.01亿元,分别占到了32.7%和67.6%,小城镇建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力地支撑了县乡两级财政。

四是拓宽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直接推动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企业向城镇集中。近些年××市通过发展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8万人,活跃在小商品批发、运输、流通等行业,农民通过兴办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3048元,增加到2004年3690元,年均增长4.89%,不仅让农民进了城,而且使生活质量大为提高。同时,××市小城镇的飞速发展,吸引大量外乡打工者回乡创业,带回来了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多种经济因素,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给非农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

××市近几年虽然在建设发展小城镇、小集镇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的大背景,加之受资金、土地、观念等方面的因素束缚,××市小城镇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城镇的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辐射作用弱化。小城镇布局由于历史沿袭立足于利于管理的要求,造成小城镇个数多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市共有15个建制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56个小集镇,拥有人口41.5万人,小集镇平均人口0.74万人,根据全国沿海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初期的情况来看,小城镇人口超过2万人时,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的集聚和扩散作用,可以对周边若干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明显带动作用。××市小城镇的小规模实际,造成了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小城镇对乡镇民营企业聚集能力有限,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直接导致小城镇发展后劲的严重不足。

(二)小城镇化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增长水平。××市城镇化水平从2001年到2004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远远落后于2001—2004年经济年均增长7.16%,与此相对应的是,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村人均纯收入在四年间年均增长4.89%,农民有田种,有稳定的收入,不愿象以前一样为城市户口而进城,小城镇依靠吸收农村人口,依靠数量的扩张来集聚人口的发展方式进一步减慢。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小城镇规模小的实际,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有限的财力来加快城镇建设,城镇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却没有精减,小城镇的行政事业费支出居高不下,除胡集、旧口、郢中、石牌等几个中小城镇自身经济实力较强外,××市大多城镇建设投入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04年,××市投入18个城镇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平均每个乡镇28万元,仅仅靠有限的上级投入,乡镇一级在城镇建设上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无钱不办事”的观念,城镇建设资金捉襟见肘。同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城镇建设贷款难,融资难一直困扰地方政府,为扩大资金来源,有些乡镇尝试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发展小城镇,但办法不多,渠道不畅,把经营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出让、出租、承包、卖经营权等,一些地理、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缺乏长远眼光,把资源都承包、租赁出去了,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对小城镇的发展有害无益。

(四)小城镇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区域经济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小城镇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2004年,××市全市规模以上乡镇属企业64家,企业从业平均人数5304人,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10家,在产业发展上除粮油加工、蔬菜、水果外,名、特、优、新的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不长,对产业的引导作用,对种养基地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产品加工水平整体不高,呈“三多三少”现象。即:小项目多,大项目少;初加工多,精加工少;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少。具有明显支柱产业的乡镇不多,许多小城镇的产业结构相似,缺乏个性和特色,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代表农业发展方向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种植面积仅占全市种植面积的4.1%,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意识滞后,××市现有的一定数量的特色品牌,均限于本省甚至本地区,没有真正体现品牌价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龙头企业的扩张。

(五)小城镇建设配套政策不到位,配套设施滞后。近年来,××市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小城镇镇容镇貌焕然一新,但由于资金紧缺,财政投入不足,仍有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还很低;断头路,泥巴路还很多;绿化总量少,不配套,档次低;排水设施不健全,排水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同时,由于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影响了社会福利、就业水平,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转移农民时,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出现了农民看病难,就医难,就业难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城镇化的进程。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对策

1、立足于依附武汉城市圈,科学制定小城镇建设区域规划。财政支持小城镇必须以发展县域经济为前提,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规划,确立财政支持的重点和目标。2001年,湖北省启动了武汉“1+8”城市圈建设工程,该城市圈以占全省33%的土地,承载全省50.4%的人口,提供全省55.6%的GDP,51.5%的财政收入,60.56%的工业总产值,57.2%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湖北产业发展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也是国家发改委规划的全国七大经济核心区。××市距武汉市区只有3小时的路程,随着随岳高速、武荆高速公路的开通,××市到武汉市的时间将近一步缩短,这对××的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市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大城市边缘形成有经济活力的小城镇群体,城镇化建设应着眼于吸附武汉等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促进本地区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开发,促进财政经济的整体优化。按照××市目前的资源分布、产业优势,在规划小城镇发展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依附城市圈构筑相关产业链,实现资源互补。大力扶持胡集、双河、磷矿等镇的磷化工产业,着手组建磷化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整合磷化资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集团,扶持东桥、郢中等镇的汽车零配件产业,扶持旧口、洋梓、长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创建食品工业生产基地和纺织工业生产基地,链接以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为主要辐射圈的产业集群带。以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为龙头,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寿之乡四大品牌,突出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两大特色,大力扶持发展客店、大口林场、郢中城区的旅游资源,加强郢中城区的旅游服务业,提升旅游区形象,以东星集团为载体,推动周末假日经济的发展,力争发展成为武汉城市圈的“后花园”。

2、立足于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小城镇发展不仅扩大城市规模,重要的是引导和促进大部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城镇带动农村,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就要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和市场潜力来看,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长远发展,抓住有优势的主导农产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重点培养和扶持张集的食用菌、长寿的绿色大米,郢中的果蔬加工、胡集、磷矿的花卉产业,旧口、柴湖的粮油以及肉类、蛋品加工,石牌的豆制品等支柱产业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同时注重品牌意识,为地区名优农副产品统一注册商标,形成地区名牌,以此为前提优化农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和相关服务业,以全市已建的金林、华联、新美香、康辉、连心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生产,农资技术服务等方式,强化联接形成完整的原料—加工—销售及服务链条,发挥整体行业的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地方财政实力。

3、立足乡镇企业,壮大地方骨干财源。乡镇企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同时,农业税取消后,乡镇企业的财政贡献将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实力。按照“积极扶持,合理规划”的方针,继续优化乡镇企业结构,将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合理集中,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磷化工、纺织、食品产业。一方面用足、用活财政政策,对小城镇的乡镇企业在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积极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由集体经营向公有民营、民有民营转变,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注入乡镇企业。不断改善条件,优化环境,吸引民营资本和外来企业投资办厂,使民营经济成为乡镇企业的重要生力军。另一方面重点扶持乡镇优势骨干企业,立足于胡集、双河、旧口等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磷化工、建材、纺织等工业企业,立足东桥、郢中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机电、汽车零配件、小五金工业,形成区域主导产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竞争力,使之逐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和龙头,为产业兴镇、工业兴市奠定基础。同时,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4、立足于制度创新,推行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是制约城镇发展的主要矛盾,单纯依靠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不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也难以承受。因此,进行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必然选择。财政应运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引导功能,吸附社会资本、原创: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合理确定政府投入,加强财政基础建设投入预算安排。根据全市小城镇建设现状和规模,以及财政实际,合理确定每年投资支出,力争逐年增加,同时,积极向上争取专款用于重点城镇建设。二是按照“经营城市”理念,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进程。对于小城镇住宅开发项目,供水、供电、通讯、燃气等具备自负盈亏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部分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建立市政有偿使用和合理的收费制度,解决投资者投资回报问题。三是尝试发行小城镇建设债券,通过中央财政发行专项债券募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债券收入严格用于准公共产品而又能盈利项目。如农贸市场、供水、供电等。四是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贷款支持力度,拓宽服务领域,对农民进镇购房等方面开展信贷业务。

第2篇

一、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样性的,但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致使大量建设项目生命力极短

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建了拆,拆了建”的怪圈,极大增加了不必要的建设成本,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影响了小城镇建的兼容性与生命力。

(二)投、融资渠道的单一性,导致了建设资金的匮乏

目前,绝大部分小城镇建设中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有限的财税收入,承担不了小城镇建所需的全部资金;而银行贷款又不偏重服务于小城镇建设的中小施工企业;同时由于利益激励机制不配套,不能有效吸纳民间游资,使小城镇建设因资金问题而受到严重影响。

(三)生态与环境问题有所忽视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小城镇建存在着重建设、轻环境;重经济、轻环保;重近期、轻远期的现象,既无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就连城镇必备的公共厕所建设亦不到位,再加上居民的环卫意识不高,环境问题已成为直接影响小城镇形象和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四)管理的滞后影响了小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

当一个城镇初具规模后,管理问题就会马上上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相当一部分小城镇建却恰恰忽视了这一问题。由于管理跟不上去,脏、乱、差的问题立马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大量涌出,给小城镇建的后续发展造成极大障碍。严重阻碍了小城镇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对于上述问题,应仔细分析,认真研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与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去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推进小城镇建设,首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切实使大家认识到小城镇建设优越性:有利于生活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农村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及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以及乡镇企业集中规模经营和二次创业;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农村内需,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从而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这样才能保证小城镇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二)加强规划设计的前瞻性

按照城乡一体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原则,结合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以及结构调整,编制合乎实际、切实可行的小城镇规划,要切实突出地方特色。坚决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以及建设资金的巨大浪费,合理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切实走出小城镇建设中的“建了拆,拆了建”的怪圈。

(三)托宽筹资渠道、多方位筹措资金

一是国家调整金融与财政的投资趋向,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采用项目投资方式,由项目公司筹资承建项目并经营, 项目公司获取收益,而当地政府获取税收。三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收民间资本和民间游资投入小城镇建设,民间资本和民间游资投资,当地政府优惠政策护航,实现多赢的局面。以给小城镇建设充足的资金保证。

(四)加强生态与环境的保护

针对当一部分小城镇建设设存在着重建设、轻环境;重经济、轻环保;重近期、轻远期的现象,必须要把加强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既要抓小城镇建设,又要抓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二者应齐头并进,不可偏废,不可存在抓大放小、厚此薄彼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走出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3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 扩张 驱动因子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以往的研究与我们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过程中,经济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是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最根本因素,人口因素是促进建设用地增长的最直接因素,而政策因素是促进建设用地增长的重要因素,以下我们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因素分析

以经济学角度出发,城市从本质上就是一个经济活动的综合体,而人们之所以聚集于城市,也是为了便于各种经济活动的进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因素对于其产生与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为了衡量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将分别从GDP,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方面进行分析。

a. 经济发展指标与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相关性分析

城市GDP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相关性分析

为了具体分析城市GDP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间相关关系,我们首先对重庆市1997年至2009年间的GDP状况和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表二重庆市GDP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关系表

(数据来源于1997-2009年重庆统计年鉴)

为了更进一步探讨两者间的关系与趋势,我们可以根据表2的数据,做出重庆市GDP总量,人均GDP,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人均建设用地量变化的相对坐标系趋势图。如下图所示:

图三GDP总量,人均GDP,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人均建设用地趋势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重庆市GDP,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人均GDP,城镇人均建设面积都随着年度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并且它们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致性,都伴随年度的推移而不断上升。

从以上的趋势图中,我们只是对各指标间的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各自的相关关系是怎么样的,我们尚不得析,以下我们将运用SPSS对1997年到2009年间GDP增长与城镇建设用地变化情况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说明:由于收集的数据有限,所以此处的相关性分析只作粗略的关系研究,不表示定量关系)分析结果如下:

表三 GDP,人均GDP与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人均建设用地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总量,重庆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重庆GDP总量,人均GDP四者间的相关关系。其中GDP总量,人均GDP对城镇建设用地问题间相关度在0.01 level条件下分别为.920**,.944**,,达到显著正相关,构成了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

b.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相关性分析

为了了解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我们首先通过下表对1997年到2008年间的各年全社会固定投资与房地产投资额情况有所了解。

表四1997-2008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额情况表

(数据来源于1997-2008年重庆统计年鉴)

从以上表中,我们看到随着重庆市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对于社会固定资产的总投资额与房地产开发投资额都是逐年的增加的,并且增长比例越来越快,那么其与城镇建设用地间的关系如何,我们将从下相关性分析得出。

表五 固定资产投资额,房地产投资额与城镇建设用地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建设用地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之间关系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980**,.988**,为正相关。, 并且我们可知道,随着两者投资额的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也是不断的增长的,构成了推动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又一重要因素。

c.经济因素对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影响的原因

1.地区GDP增长促进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从而促使了人均用地需求的增加。

在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的过程之中,人们不论是对于城市功能的完备性还是居住的便捷性而言,都会对城市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表现在居民居住条件与周边配套,交通条件的改善上,而这部分功能的完善是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的,但这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从而使之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推动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与扩张的影响因素。

2.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造成工商企业用地的增加

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其内的企业与工业的数量必然也会呈现出一番增长的态式,与之相对的建设用地也会伴随经济的发展而逐步的增加与扩张。特别是如今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为招商引资设立了一大批的优惠条件。尤其是如今各个地方政府都热衷于的经济开发区与高新区建设等,更是大规模的占用城市近郊的土地,造成了城镇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的又一重要的原因。

3,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集聚作用

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但会带动其内在居民与工商企业用地需求的增长,从别一方面,由于其优越的经济与居住条件,还会对周边乃至全国的居民与工商企业都会有集聚作用。这样,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有外来人口与工商企业的进入,而这部分人口与外来工商企业同样会形成对土地的刚性需求。也正是由于这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外人口企业的吸收能力越来越强,由此也造成了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长与扩张因素之一。

2.人口因素分析

为了研究城市人口增长与城镇建设用地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可以从重庆市2000年到2009年间的城镇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相关数据出发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a.城镇人口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相关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先对城市人口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相关关系在散点图中做一大致的了解,如下图:

图四重庆城镇人口总量与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散点图

(数据来源于是1997-2009重庆统计年鉴)

从以上的散点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庆市城镇人口增长与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间是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的,并随城镇人口的增长而增加。

我们再将数据带入到SPSS中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下表:

表六 城镇人口与城镇建设用地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以上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相关系数为.970**,达到显著水平的正相关,随着城镇人口的增长,建设用地也不断的增加。

城镇人口增长的过程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即城镇化率的提高,我们通过统计年鉴查得2004年至2009年重庆市城镇化率分别为43.5%,45.2%,46.7%,48.3,49.9%,51%,那么城镇化率的提高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做出两者的散点图进行比较:

图五 城镇化率与城市建设用地关系散点图

(数据来源于2000-2008重庆市统计年鉴)

VAR00001:城镇化率VAR00002:城镇建设用地总量

从以上散点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化率作为描述城镇人口动态变化的指标之一,随着其提升,城市建设用地也是不断上涨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分别从城镇人口总量,城镇化率的变化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一番简要的比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城镇人口的增长与城镇化率的提升,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多,两者体现出了一定的正相关性。

b.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系数下对重庆市建设用地扩张的衡量

如果说城镇人口不断的增长与城镇化率的提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应该控制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才是合理的的呢,目前以人口的因素衡量城市建设用地是否存在过度扩张的一个常用的指标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系数,下面我们以重庆市市为例对此指标做一介绍。

首先,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系数是指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对外扩张的速度与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的比例。我们常用此指标来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的合理性。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弹性系数公式如下:

R(i)=A(i)/Pop(i)[ 郑长德, 钟海燕. 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M] 经济日报出版社.233]

R(i):城市i的建设用地扩展的弹性系数

A(i):城市i的建设用地平均年增长速度

Pop(i):城市i的市区非农业人口平均增长速度

现在,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将重庆市市近几年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与人口增长速度代入上式可以得出下表,并以此对重庆市人口增加使城市规模扩张的合理性进行简要的分析:

表七 重庆市2000年—2009年建设用地扩展弹性系数变化

(数据来源于2000-2008重庆市统计年鉴)

我们将以上各年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弹性系数进行加总平均可以得到重庆市2000年—2009年间的建设用地扩展弹性系数的平均数值为2.22,而根据国际惯例,当这一个数值超过1.2时,则属于城市建设用地过度扩张,存在过度开发的情形。

所以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知道,重庆市的建设用地受到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而出现了大规模增加的局面,就目前情况而言,已经出现了过度开发与扩张的现象。

人口的增长是推动城市规模扩大的最直接的方面。因为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需要为之提供相对应的住所以及相关的生活配套设施,比如商场,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交通等方面的用地,因此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3. 政策因素分析

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国家的政策对其的影响同样也是非常巨大的,不论是国家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政策调整,还是针对个别城市的相关政策,都会对一个城市的长期发展造成深刻影响的。

a.重庆市产业政策影响

1.三个产业各自对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推动作用

从2000年至2008年间的,由于我国产业政策的调整过程中,特别是重庆市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产业政策调整,退二进三政策等的实施,直接影响了各个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以下是各年的产业投资总额表,我们首先由此出发,分析其对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

表八2000-2008重庆市各产业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于2000-2008重庆市统计年鉴)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运用SPSS做一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

表九三个产业与城镇建设用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中我们看到,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分别为:.958**,.963**,.975**。其中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建设用地的相关性最高,而其次分别人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

并且,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得出,近几年,由于国家退二进三等政策方向的出台,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城市层面,在政策的扶持下,第三产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第三产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对于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是比较的大的,加上最近几年重庆市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共同促进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

b.土地利用政策影响

在推动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过程中,除了一个城市本身运行的状况会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造成影响,还包括了一些我国相关的土地利用政策。比如,在我国目前实行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下,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城市近郊的城乡结合部,政府为一味的求得经济的发展,而一直乐于将集体土地转为城市土地,然而在如今的征地过程中,征地的范围存在过宽的漏洞,而且征地过程中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仍存在模糊的概念,并且征地的补偿标准低,因此政府部门为谋取地方政绩与短期利益,滥用土地征用权,过快过宽的征用城市近郊的农村土地,造成了城市建设用地的过快无序增长。

并且除此之外,重庆作为国家布局西部的唯一直辖市,其还享受了国家丰厚的政策优惠,如在财政上的专项补助,对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的支持,城乡统筹建设的试点等,都为重庆市的发展带来的无数的机遇,但在此同时,也对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带来了增长的压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日城镇建设用地过度扩张的局面。

4.其他影响因素

在推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因素中,除去上述因素,还有很多单一具体的因素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造成深刻的影响。

如现目前各大城市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的高新区建设,大学城建设等都造成了城镇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比如,经政府批准的重庆大学城,位于市区近郊的沙坪坝区西部虎溪镇和陈家桥镇,一共占地20平方公里,然而在这样大面积的开发建设项目中,其利用的方式却极其的粗放,这构成了本来就比较紧张的城镇建设用地越显紧缺,而不得不依靠外延式扩张。

我们对影响城镇建设用地的基本因素分别从经济,人口,政策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得出在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中几者的相关关系。并且从中我们知道,经济因素是促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最本质因素,起着决定作用。人口是影响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最直接因素,直接作用于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而政策因素则是影响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调整因素,对于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谈明洪,李秀彬 .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对其耕地的占用[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34(12):1157-1165.

[2]陈琳. 1995~2006年重庆市城市土地扩张与驱动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26) 12630-12633,12709

[3]鲍丽萍, 王景岗.中国大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动因浅析 [J]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8 :68-72

第4篇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小城镇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小城镇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小城镇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成千上万种相关产品的需求。目前,我市共有建制镇77个,自然集镇240个,建成区面积210平方公里,**年以来,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60多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占地方固定资产投入的50%。其中销售商品房80多万平方米,价值3亿多元,建楼房**多万平方米,投资12.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4.8亿元,共修建123座桥、623公里街道、425公里供水管道、**公里下水管道、298座公厕、**个街景花坛。这些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水泥60万吨、钢材6万吨、砖**亿块。去年,**市仙人渡镇仅用于集镇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超过**万元,一下子带动了建筑、建材方面的需求,镇办4个砖瓦厂满负荷生产仍然供不应求,红砖价格上涨30%;水泥预制板上涨10~20%;86户建筑企业家家红红火火;全镇**多台电焊机仍显短缺,需要外借才能赶上工期。

2、小城镇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小城镇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如自给自足、量入为出)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进城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年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市场450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43.57亿元,其中小城镇居民消费26.4亿元。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元,比农村居民高30%,购买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消费品9亿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73%和26%,分别比农村高32、58和19个百分点。随着消费结构中住和用的比例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年的47%降为**年的40%,比当地农村居民低8个百分点。

3、小城镇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小城镇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到**年底,全市城镇人口403万人,其中有117万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占农村总人口的28%,转出耕地8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3%。“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增加到6万多户,占总户数的1/10;种植面积1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4;创产值17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1/3。专业村由97个增加到317个,推动形成了1/5的种植业大户,用占耕地1/4的面积,创造了1/3的种植业产值;1/4的养殖业大户,创造了1/2的养殖业产值。枣阳市兴隆镇由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反租土地**亩,多方筹资**多万元,兴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引进世界先进品种,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实行农民承包,企业化管理,亩平纯收入5-10万元,最高的达到17万元。

4、小城镇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小城镇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枣阳市吴店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21家镇办工业企业和11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纺织、化工、造纸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小城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谷城县石花镇开辟1.5平方公里的新区,已吸引30多家企业进区,有5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与新区企业结成合作伙伴,每年引进**多项科技项目和**多名各类技术人才。目前,该镇新区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

5、小城镇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年底,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中小学校490所,在校学生13.4万人,教职员工1.1万人,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开支达0.9亿元。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到**年,全市小城镇各类文化娱乐设施建筑面积达29万平方米,每年用于文化娱乐的开支达5000万元。

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程表明,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占投资额40-60%),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占投资额30-40%);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投资额70-150%);小城镇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这种投资消费之比十分显著(从1∶1到1∶10之间);小城镇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其弹性系数接近1);小城镇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达投资额1/10),可谓小城镇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二、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小城镇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我市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大多数乡镇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也有少数地方不够重视,在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小城镇抓小城镇的情况比较多。对小城镇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小城镇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绝大多数乡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我市大多数乡镇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地方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加上收入较低的农民进镇打工的难度比较大,因此依靠农民大规模建城的潜力不大;此外,农村基金会资金的沉淀,农村银行储蓄下降,也使资金紧缺的问题凸显。近几年来,国家、省、市为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文件,对市财政每年安排**万元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乡镇征收小城镇建设维护税返还问题和乡镇向单位和个人收取3%的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城镇国有土地出让金的70%,工商部门在乡镇征收的市场管理费要保证50-70%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或市场建设等等都有明文规定,但这些好的政策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使村镇建设资金紧缺与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三是部分乡镇村镇规划滞后,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市政设施及公用设施配套不完善;城镇发展缺乏个性,特色不明显;城镇规模小,聚集效应差,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小城镇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以及优秀的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编制不及时,导致建筑形式单调,农村建房千村一面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城镇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小城镇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小城镇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小城镇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营性投入,修路、架桥、办电力、通讯、建水厂、公园等等,都可用经营性的办法,很快收回投资并取得较高的效益;第五,它对广大农村有着强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第六,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够引导资本集中,形成规模经济,产生“集聚效应”,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它还给劳动者以新观念、新眼界、新技术,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总而言之,城镇建设,特别是基础性的产业建设,它的投入与产出的综合效益,大大高于其它产业,要使城镇建设成为产业建设,必须消除那些障碍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培养一种良好的“人气”氛围,政府、部门和群众共建,财政、金融和企业联手,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快速健康。

1、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从宏观经济发展上看,我市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按照国际通行的发展模型,我们现有的经济水平应当与60%的人口城市化率相匹配,而实际上只有43%,因此,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欠帐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计划经济、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生产决定消费的传统思维定式,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生产的新观念,从经济市场化、农村城市化、贸易国际化的发展观念来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性、紧迫性,增强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2、着力解决阻碍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建立健全融资机制。农村30亿元的存款,对**亿元的投资需求来讲远远不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我们建议,市政府应对小城镇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奖代补的政策,对有收益的建设项目实行公司制开发,采取政府补贴一点,以自然人出资为主,收益按股份分红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小城镇建设社会投资渠道,比如住宅建设的投资,可成立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吸引30亿元的农村存款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来解决;乡镇企业固产的投资,可采取分块入股、从企业利润中每年拿出一半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流动资金可采取企业从利润中拿一点,从银行贷一点,集资入股筹一点的办法来解决;对纯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市里要坚持以奖代补的政策,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总之,要继续执行已经出台的支持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此外,还要立足长远,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出发,探讨多元化融资机制,鼓励乡镇企业和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对经营性项目如供水、供电、生产加工等,可采取股份制或集资贷款的办法筹资,从盈利中分红或还贷;对公益性项目,采取受益单位出一点,财政挤一点,民工间勤凑一点的办法共同解决;对小城镇建房,采取房地产开发的办法,先建后售。同时也要鼓励农民进镇建房,继续发挥农民建房购房的主体作用;对城市基础设施如排水管道、道路等,要与房地产开发联手,从土地增值、房产增值中逐步还贷,但要树立长期受益观念,不要一次收清贷款,否则增加房地产成本,影响消费,只能适得其反。

3、规范管理,创造一种宽松的政策环境。市场经济呼唤小政府、大社会,小城镇建设更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如果进镇农民负担过重,无利可图,那么小城镇就无引力可言。因此:第

一、对进镇农民要热情欢迎,热情服务,不设关卡;第

二、在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小城镇建设用地政策,简化批地手续;第

三、农民进镇建房,除了必要的征地费、城建配套费外,减免其余收费项目。对农民建房,只要符合规划要求,部门不能强行提高建房标准,增加农民的负担;第

第5篇

一、关于等镇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等五个试点镇大多都为老建制镇。而且均为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先后被确立为省乃至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的。近十年来,它们抢抓机遇,乘势快上、强化改革、加速发展。客观上已成为所在县、市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扭带和桥梁,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缩小了城乡、工农差别。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城镇整体功能明显增强,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这五个镇均被省政府命名为“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先进单位”。

1、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制定城镇建设发展目标。

为使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进行,上述五镇根据《省小城镇“十五”总体规划》,结合各自实际,都调整、制定了自己发展规划,为本镇长远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镇投资50万元,聘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专家来镇实地考察,研究制定规划,确定了高起点、高标准,按照县城规模10万人口,设计了50年不落后的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地提出了城镇建设发展方略,即:“改造旧区、开发新区、全面推进、共同发展”。明确了近、远期城镇建设发展目标。镇投资10万元,对本镇的原来规划进行了科学、合理地调整,与此同时,按照环境园林化、街道柏油化、住宅楼房化、管理城市化的“四化”标准,建设小城镇。在执行规划上,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化,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坚持做到宁可不建,也不乱建。各镇在实施小城镇规划中,都能够严格执法,对无视总体规划,挤占红线、标准较低、不分功能和私建、乱建,都强行制止、严格处罚,有力地维护了规划的法律性和严肃性。

2、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赋予小城镇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增强镇政府管理城镇功能。

从1995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鼓励和扶持“十强镇”综合改革试点若干政策》、《关于加快省“十强镇”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城镇改革与发展意见》。应该说,这些政策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上述五个镇所在县(市)党委、政府不失契机,不折不扣地落实了这些政策。具体说向镇里下放了五项权力:一是下放了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权。县(市)党委、政府明确规定,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由镇委、镇政府负责实施,除建筑工程参加县(市)建设部门组织的公开招、投标外,其它各项工作均由镇政府直接管理;二是下放了财税管理权。各镇财政都自设金库,与县(市)财政之间严格实行分税制,超收分成,赤字不补,充分调动了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三是下放了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权。凡在镇域内建设的项目,镇政府与县(市)政府享有同等的立项审批权,凡是县(市)政府能够立项审批的项目,一律下放给镇政府立项审批;四是下放了机构设置和人事管理权。镇委、镇政府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由镇委、镇政府根据需要研究决定,只需报县(市)有关部门备案;五是下放企业、事业单位管理权。凡是县(市)企业、事业单位在镇境内的,能下放给镇里,下放后对小城镇发展有利的,一律下放给镇里。除公安、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外,其它行业驻镇企、事业单位全部放给镇里。既扩大了镇委、镇政府的权力,又明确了镇与县(市)之间的利益关系,镇委、镇政府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工作。借助这些政策的落实,各镇采取得力措施,全面实施了财税、户籍、城建、土地、教育、卫生等项综合改革,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整体功能增强。

在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镇始终都坚持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整体功能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重点围绕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舍得投入,建成或改造了一大批道路、桥梁、供水和排水、市场等设施项目,增加了镇区绿化面积,城镇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昔日萧条、破烂景象正在被繁荣、整洁、规划有致的形象所代替。镇按着城镇总体规划,投资2,500万元,新建一条长3000米,宽40米,双向三排车道的吉港大街。建设了环城外环路及主要街巷路,完善了路上、路下基础设施。投资5000万元建立、完善了农贸、轻工、牲畜、建材、煤炭、车辆等七个专业市场。其中,肉牛市场已成为东北最大肉牛交易市场。城镇基础建设的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建筑、运输、建材、饮食、服务等行业解决了大批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在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扩大内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发展支柱产业,壮大镇域经济。

各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们从本镇实际出发,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并初步形成规模。镇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立足资源,突出特色,积极培育了养牛、造酒等六大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工业推动农业,城镇推动农村”的发展之路。镇充分利用本镇资源,发展重工业,先后引资10亿元,新建了水泥公司,两个企业已成为镇支柱产业,推动了全镇经济健康发展。镇投资5000万元,新建一处畜牧养殖厂,该厂投产后,效益相当可观。镇2002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33.4亿元,国内生产总值9.55亿元,全口径财税收入4,18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3914元,成为全省小城镇发展的排头兵。

5、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在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五个试点镇还有一共同点就在实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他们既注重城镇建设、发展经济,又十分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入手开展工作,用城市标准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此同时,各镇加大了对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普九”义务教育工作全部达标,小学入学率达100%,中、小学巩固率达98%以上。镇卫生院达一类标准,普遍开通有线电视,计划生育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各镇内基本上形成了事业兴、人气旺、商气浓、二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为促进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关于我市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存在的的主要问题

就我市的小城镇建设而言,应该说,经十多年的实践,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各镇分别成为国家、省、通化市的综合改革试点镇,各方面指标和工作均居全市乡镇(街)之首。客观上已成为市西、东、南部区域经济中心。但严格地讲,按综合改革试点镇要求,和上述试点镇比,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试点镇领导有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改革发展意识不强,实施小城镇建设积极性不高,工作存有短期行为;

二是上级赋予试点镇各项优惠政策落实的不到位。如试点镇应享有部分县级经济审批权始终没有完全到位,致使工作出现严重两层皮现象。城建项目管理、审批等权限还没有放下来。驻镇企、事业单位管理权限不明确,今天放权,明天上划,随意性大,镇级管理权限不稳定;

三是投资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发展;

四是管理人才短缺,政府及所属部门管理人员思维方式滞后于形势的发展,缺乏现代思维意识和现代管理城镇能力;

五是缺乏科学规划。据了解,只有搞了简单的建设发展规划,其深度和水平远远不够,镇还没有一个成型的建设发展规划,小城镇建设无所遵循;

六是土地管理、户籍管理等项制度尚需改革等等。这些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既包括了经济基础的微观改造,又关系到上层建筑的全面改革。因此,我们一定要按上级的有关要求,借鉴兄弟试点镇经验,搞好小城镇建设,防止出现“新城镇、旧体制现象”。强化改革,积极探索,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三、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两元经济结构和加速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更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根据我们工作存在的差距,参照兄弟试点镇经验,建议在今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实践中,坚持做到”六抓”。

一是抓思想。就是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各级领导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实施小城镇综合改革是认真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的,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成功之路,是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村深层次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因此,各级领导,特别是市镇两级主要领导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切实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工作纳入重要日程,以此统领农村工作全局。

二是抓领导。根据兄弟试点镇的成功经验,试点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应给予足够重视,亲自抓负总责。要把此项工作摆上位置、抓在手上。试点镇的事不仅仅是镇里的事,也是市里的事。因此,市、镇两级主要领导要自觉把小城镇建设当作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是抓重点。目前看,各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积极性空前高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工作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突出重点。总的原则应是抓好国家级试点镇带动省“十强镇”和市试点镇,指导一般镇的综合改革工作。实行重点突破,梯式推进的工作模式,力争把全市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四是抓落实。就是要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吉发[1995]22号)、(吉政办发[1997]1号、(吉办发[1999]36号)、(吉发[2000]7号)等文件精神,要不折不扣地给予落实,使试点镇真正做到有权有责、权责挂钩。市直相关部门应着眼大局,彻底解决政策不到位问题,理顺市镇之间关系,增强镇政府管理城镇功能。具体说,市委、市政府应给试点镇下放如下权力:

(1)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权;

(2)凡镇内市属企、事业单位管理权(垂直管理部门除外);

(3)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管理权。包括建设项目审批、工程监理,独立执法等权限。

第6篇

需要重视的问题

从全国过去的发展情况来看,小城镇建设引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三个方面。

自然风险是指小城镇建设导致农村地区环境质量下降,生态自然力日趋匮乏。随着小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降低了引进产业的环保门槛,而一些大中城市为摆脱环境污染造成的困境,将其某些污染严重和难以治理的企业或部分产品的生产,迁移到邻近的小城镇,导致小城镇主导产业“三高”比例普遍偏高。另一方面,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聚集会引起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改变,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内在循环平衡机制。上述问题的实质是将小城镇建设视为“单打一”的发展模式,只重经济指标,不重社会、环境效益,只重物质增量,不重系统和谐。从长期看,环境质量的恶化和自然力的衰微,必将制约小城镇长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风险是指小城镇建设导致农业衰退风险进一步加大。一般认为,小城镇建设过程是城乡资源的融合过程,但这种融合并非资源的对等流动。由于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城镇效益显著高于乡村,推动着农村优秀劳动力、资金等资源向城镇聚集,土地资源向非农业生产领域配置。虽然,从要素的产出效益来看,农村资源向城镇聚集可视为是一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客观上会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但是,片面地促使农村资源向城镇转移,将会带来农业衰退的不良后果,甚至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动摇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因此,必须重视如何使发展小城镇的努力对解决三农问题作出预期的贡献。

社会风险是指入镇农民在获得全新的改变自身生存方式的机会的同时,其利益或风险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小城镇的发展,客观上使得部分脱离农业部门、失去农业收入来源的入镇农民在身份变换的同时,也面临着能否顺利实现职业能力与就业岗位的转换,能否顺利实现稳定收入或无差别社会保障的现实风险。另一方面,在小城镇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投资企业时常表现出短期利益偏好,客观上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利益。这些问题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否则会扩大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有违小城镇建设的初衷。

政策选择的重点

小城镇能否实现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关系、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优化和谐,即能否处理好不同发展主体之间、小城镇发展中多元目标之间的协调统筹问题,在于能否妥善处理好小城镇发展必然触及的自然、经济和社会风险的化解问题,其实质是在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全面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小城镇建设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成本问题。针对我省实际,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既要精心设计、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又要遵循城镇发展的渐近性规律,注重发展规划与各地社会、经济、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适配性;要体现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分原则;要强调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和谐进步在小城镇建设中的有机统一,协调有序、和谐自然地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

一、定位规划必须清晰而有特色,鼓励富有特色与差异化发展思路。

小城镇建设要在强调遵循一般性规律和要求的同时,综合考虑发展基础、发展条件的多样性及多因素之间的复杂关联,在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上,应根据本地的经济区位条件,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特征与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此,各地小城镇建设的定位规划必须清晰,即应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特征与优势,体现特色经济、产业支柱和生态文明相统一的原则,探索以特色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产业支柱,以产业支柱推进城乡一体的能够凸显特色与差异化小城镇建设模式,切忌“千镇一面”的发展评价取向。

从我省这一轮试点的21个乡镇情况来看,发展基础、资源条件迥异,宜工、宜农、宜商、宜游各有天时地利。因此,在建设思路上,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规划起点和建设速度上,提倡纵向的适度超前。对经济实力较为厚实并已具备较强工业基础的试点小城镇,以整合、打造优势区域产业集群和生态化改造为主。对具备较好地理条件和商业基础的试点小城镇,可以考虑建设为连接城乡的商品流通集散中心,重点发展流通与商贸。对于工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又不具备明显的交通、人力与资源优势的试点地区,应优先考虑促进当地特色农林业的规模化经营与生态化经营。

二、以项目带动为基石,以产业支撑为关键,推进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应在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要遵循经济自然演进规律和城乡一体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小城镇建设中项目引入和产业定位必须科学和慎重,必须考虑有助于在适度高起点、高标准前提下提升小城镇核心竞争力,有助于解决部分农业生产资源的有效转移问题,有助于从更高的层面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有助于小城镇人与社会、经济、自然长期稳定发展。要从省级行政层面审视试点小城镇重点建设项目和产业布局的合理性,重点是从全局角度评估各试点城镇项目和产业安排可能存在的重复建设倾向或布局不合理。

三、试行“三集中”小城镇建设模式,努力实现小城镇建设的规模经济与集约经济。

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三集中”模式,是小城镇建设中工业、农业、社会事业高效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制度创新和改革步伐,尤其要放松户籍限制,加快廉租房建设,探索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探索土地融资新模式,发行小城镇建设债券,解决“三集中”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资金约束问题。

四、坚持利益兼容,积极帮扶,真正实现小城镇与中心城市的良性互动发展。

首先要从战略高度处理好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利益兼容下的共同发展问题。从政策上要明确对小城镇建设的财政扶持,尤其是对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试点乡镇,在广开投融资渠道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资金、管理、规划和社会资源整合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予以帮扶。要鼓励中心城市的优质产业向试点小城镇扩张和渗透,严格限制落后、淘汰型产业或设施向试点城镇转移。要在城镇规划布局、生产与生活建设项目选择、项目推进过程和实施效果评价环节,切实考察试点地区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对当地社会民生的长期福利效应。

五、坚持社会发展指标优于经济发展指标。

从短期补偿和长期融入两方面积极化解城镇化中的社会矛盾,切实处理好入镇农民的身份置换与职业、社会保障的同步转换问题,并通过促进优质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入镇农民后代在城镇环境下的永续发展问题,使小城镇建设切实成为改善当地居民尤其是入镇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切实依照政策对城镇开发建设中失地农民进行足额补偿外,对入镇农民城镇职业工作能力的训练、社会保障项目的落实,应早于城镇建设中对相关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实际改变。可以考虑由政府举办或政府补贴、社会机构举办的方式,开展入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这是短期内的转换目标。长期目标应当是解决入镇农民的“完全市民”待遇问题,这样才能从长远上解决小城镇建设地区农民入镇的后顾之忧。应着力发展试点小城镇卫生事业,按人口规模,分层级加强试点城镇医疗机构建设。要以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为契机,切实改善小城镇地区相对落后的义务教育体系,通过对试点城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从根本上解决入镇农民后代在城镇环境下的永续发展问题。

六、妥善处理好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力保护问题,严格控制小城镇建设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安全的负面影响。

必须考虑区域的生态负荷极限,合理规划和界定城镇的人口与经济规模,设定必要的上限,对较多依赖本地自然资源的山区乡村地区,以建设小型化城镇为主。小城镇建设规划要加强耕地保护利用,注意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适度提高城镇存量土地的利用率,加强对新增用地的控制,做好资源开发和维护生态统筹规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注重小城镇建设中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粗放消耗型经济的比例。

七、在发展动力上,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主导相结合,协调、自然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在我国,小城镇是以行政建制镇为表现形式的,政府在小城镇建设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另一方面,小城镇作为资源、人口的一种配置途径,其形成和发展必然遵循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应注意小城镇建设中的政府行为过度问题,避免将小城镇建设单纯视为政府项目、政府工程,避免建设中不切实际的“”,避免政府大包大揽。倡导循序渐进,尽可能发挥市场的选择机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建设指标、建设进度的行政性设置与考核,尤其是在涉及百姓投入的重大事项上,要充分考虑乡镇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政府的基本工作应主要集中于规划引导、政策制定、公共事务治理、生态保护、公共物品有效供给,发挥市场在项目资源、人口资源集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八、“软”、“硬”结合,以“软”促“硬”,“软”建设先行。

小城镇建设展现的是一个社会资源、人口资源的空间布局问题,是一个空间的硬件系统形成问题,但是,制约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是软环境建设。从我省小城镇建设的初衷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看,软环境建设的重点,不仅在于政策因素如何提升小城镇生产力发展和对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支持,更在于如何解决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以及城镇上层建筑的良性和谐发展,相应地,对各级政府部门的小城镇建设工作的考核应侧重于软要素的考察。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把小城镇建设重点放在提供能够吸引优质人力和经济资源所必需的公共品服务上,尤其是通过软要素建设,营造和维护公平、高效的区域市场环境。

第7篇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我区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是:城镇总体规模较小,但城镇分布相对集中。经济总量不大,但发展速度较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

_、城镇规模:XX区幅员面积X平方公里,全区辖X个镇、X个街道办事处,全区共有X个行政村、X个居委会。城镇建成区面积X平方公里。

_、城镇经济:____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X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X元,比上年增加__元,增长_._。区域经济以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为支柱,汽车产业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__。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保持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发展。____年,实现总产值X万元。

_、城镇化水平:全区总人口X万,其中城镇人口X万,城镇化率为X。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体系布局不合理。城镇功能混杂,镇区用地布局不合理,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镇区现有商贸区、居民住宅错综复杂,建筑物密度大,通风、采光、卫生等条件差;路边市场仍存在。

(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目前镇区排污能力弱,无大的河流排污,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严重滞后;镇区道路结构不合理,城镇道路没有形成环状,道路多为丁字路,且部分道路路面狭窄,路况不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不配套,功能不齐全,聚集效应不大,影响城镇建设的进程。

(三)城镇建设资金缺乏成为发展的瓶颈。城镇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虽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集体及社会各方面参与城镇建设、管理和经营,但没有形成稳定的融资渠道,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城镇缺乏必要的资金政策支持,制约了城镇的发展。

(四)城镇职能雷同,缺乏合理分工。城镇发展表现出城镇间产业同构性显著、职能单一的现象,没有形成相互协作的合理分工,极大地制约了城镇现代化的进程。

(五)城镇规划管理滞后。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城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思想认识的影响,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范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规划实施缺乏连续性,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造成管理不到位,镇区功能繁杂,扩张无序,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在建设和发展中未突出自身特点,建设水平低,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城镇文化气息淡薄,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建议和对策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长远布局,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滚动发展的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城镇建设的规划设计。科学的规划要有利于发展本地优势,有利于方便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有利于繁荣经济保护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一是要抓好城镇的总体规划,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用地、教育用地、生态用地。要做好城镇体系的布局,注重城镇风貌建设,采取“统建联建、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打造亮点、突出特色”的措施,建设_—_个具有一定特色的农民新村,扩大城镇容量,吸纳人口,提高经济集合度和积聚效应,引导城镇的合理发展。二是要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编制两镇一街的城镇建设及经济发展规划,统一安排供水、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集中地安排工业区、商业区和生活区,预留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的空间和城镇绿化及公共活动用地,改善城镇的生活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三是城镇规划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要注意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降低城镇发展成本,讲究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引导合理流动。四是要强化城镇规划管理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规划实施责任追究机制,严肃查处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

(二)以产业为支撑,增强城镇建设发展动力。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原动力,是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点。要牢固树立“经济靠产业壮大,产业靠项目支撑,项目靠投资推动”的理念,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建设,加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来抓。一是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行城乡互动,三次产业互动。要进一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壮大重汽优势产业,着力打造渝西重型汽车城。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房地产、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加大商贸中心、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的建设力度,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建立起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形成与第一、第二产业相互支撑、充满活力的新型产业体系。二是围绕优势产业抓项目,加大城镇建设力度。我们必须抓紧项目建设,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西部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和市里“退二进三”等重大机遇,依托现有的企业,围绕优势产业,主动策划组织滚动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吸引外部资金,推进一些新产业技术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重视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培育城镇的产业优势。三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车城园区是推动城镇化的载体,是重构产业和城市体系的着力点。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必须立足区位优势和基础优> :请记住我站域名/公司为龙头,吸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入驻园区,同时引导区内中小加工企业与其实现配套生产,带动中小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通过群体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获得综合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同时要树立和强化经营园区理论,不断健全、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形成“以园养园、以园建园、以园兴园”的经营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配套服务,充分利用市级特色产业园区的有关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制定出台园区开发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各类工业项目,充实园区经济,增加城镇经济总量。四是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核心,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持用抓大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利用各种农业资金和政策,培育发展一批农业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公司 基地 农户”为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提升农业竞争力。

(三)以拓宽融资渠道为基础,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依靠社会力量搞开发,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把城镇开发建设推向市场。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是将城镇建设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政务公开,简化审批手续等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来参与城镇的开发建设。三是土地开发融资。把土地开发资金回投到城镇建设,实行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业、以业活镇、滚动开发。四是调动农民建设城镇的积极性,鼓励本地和外地的能工巧匠、先富起来的农民进镇办厂经商。

第8篇

[关键词]农村 小城镇建设 经济发展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2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四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1.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中国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三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四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农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小城镇建设。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则表现为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坚持千政策、万政策,引导群众致富就是好政策;大干部、小干部,领导群众致富就是好干部。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定位的标杆、做事的标准、干事的标尺,解放思想就有形化、具体化了,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有了思想基础。

2.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奠基工程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进小城镇要靠市场吸引。但是,小城镇不是完全自发能够形成的,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小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其次,要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第三,要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第四,要体现特色和精品意识。特色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纵观城镇发展的历史,越是有特色的城镇,知名度越高,发展越快。小城镇建设必须增强精品意识,追求自己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构筑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品位,形成独特的吸引力,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各个乡镇要根据本地资源条件、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进行创新性的开发,扬长避短,发掘特色,培植特色,科学定位,体现个性,做到以特见长、以精取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实行各具特色的工业兴镇、农业产业化兴镇、旅游兴镇、商贸兴镇、历史文化名地兴镇。

3.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为发展小城镇的根本错施

发展小城镇,首先遇到的是城镇布局问题,即城往哪里建?我认为:一是根据区位优势来布局。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要按照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适当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在沿海发达地区,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支持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比较明显的小城镇加快发展。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在一个城镇里,功能区要严格区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等要避免混杂,有条件的城镇在功能区之间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隔离,可以设立商业生活街或休闲自然风景区等。每个小城镇在分布上应弱化行业划分的分散格局,强化经济区域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中心。三是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历史文化特色也是发展小城镇的重要依托。其次是突出特色的问题。小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选准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产业化为对象,发展主导型小城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主导型小城镇;以旅游、文化资源为凭藉,发展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等。

第9篇

关键词:小城镇投融资 投资渠道 建议

我县小城镇建设近年来发展迅速,以洒河、三屯两镇为例,两镇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发展铁矿开发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镇村经济实现了跨跃式发展。2007年财政收入洒河镇1089万元,三屯镇1348万元,分别增长了33%和28%,占全县财政收入34824万元的7%。几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按省、市的统一部署,结合各乡镇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在政策、财力等多方给予了扶持与帮助,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我县小城镇投融资体制的现状

当前我县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渠道主要有三种:

(一)镇村自筹建设资金。这种投融资渠道是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为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镇村每年都适当自筹资金用于小城镇的道路改造、文化体育设施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洒河、三屯两镇自2004至2009五年间,每年自筹城建资金达百万元以上,仅2008年洒河镇就筹措资金760万元,扩建城区道路2.8公里。

(二)借用银行贷款。近两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理财观念有了新的转变,认识到了小城镇建设是改善投资硬环境的重中之重,“没有梧桐何以引凤凰”,敢于在小城镇建设上加大投入。洒河、三屯两镇分别贷款350万元和210万元,用于本镇道路改建5.6公里,道路照明5.6公里,城镇绿化3000m?,增建体育健身设施场所6处,提升了小城镇建设的档次和品位。

(三)县级财政安排小城镇建设资金。县财政每年在预算中都安排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2004至2009五年间,共安排小城镇建设资金百余万元。

二、小城镇建设中投融资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投融资渠道单一。目前,我县的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渠道除上述三种资金来源外,其他渠道几乎为零。为什么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改善?一是小城镇建设大多为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属无利行为,财政资金为保工资、求稳定,已很难再挤出一大笔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每年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二是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没有将小城镇建设真正融入市场经济,现在的管理体制是各级政府投资,政府管理,造成了对资本市场,民间投资、外商投赆的壁垒,政府的投入是净投入,无法开辟其他的投融资渠道。

(二)投资效果不明显。就我县洒河、三屯两镇的建设情况看,除2008年改扩建的城区道路、城区照明、城区绿化有明显效果外,其他投入只维持于修修补补,没有明显的改观和新的成效。在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既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日常维护实属两难境地。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量较少。按2008年洒河、三屯两个镇的财政收入和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投资比例看,所占比重甚微。

三、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的建议

(一)注重小城镇开发和建设并举,多渠道引入资金,提升小城镇建设的规模和档次。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中小城市的开发已程逐渐饱合趋势,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热点。为此,我们应把握这个机遇,做好小城镇建设这篇文章,一是应做到新城镇的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以较为优惠的条件引入开发资金,将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开发项目之中,做到“引凤入巢,借鸡下蛋”;二是吸引外资兴办小城镇企业园区。我县的自然环境优美,是个青山碧水的田园式县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享誉中外的“京东板栗”这块金字招牌,就是我们吸引外资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洒河、三屯两镇既是迁西板栗主要产区,又有铁矿和金矿的自然资源优势,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首选地势,为此,我们应制定一些法规允许范围内的优惠政策,创建宽松优越的投资环境,兴办一些有迁西特色的“日商板栗园”、“生态旅游园、“镇办工业园”等多种形式的开发项目,从而带动小城镇建设。

第10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用地现状 用地策略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进程中的各种用地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如何正确引导、科学规划、节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正确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中的用地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1.城镇化带来的土地利用优势

1.1 城镇化加强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度

小城镇的集聚效应使得土地的合理利用、集约程度得到提高。通过发展小城镇,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并村定点,可以节约大量农村宅基用地。随着经济特别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经济发达地区对建设用地的强烈需求以及政府的大力倡导,农民进城的愿望也相当强烈,城镇化发展的力度加大,土地的集约利用度得到了加强。

1.2 城镇化优化了城乡用地布局结构

小城镇的发展使格局零乱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众多配套的基础建设得到共用,基建成本大幅度降低,关键是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大量的建设用地。据调查,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后,可以节约5%~10%的用地和10%的基础设施资金。

2.小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耕地锐减、用地效益低等现象。

2.1 用地粗放,盲目扩张

由于缺少有效的节约用地措施和合理的调控、约束手段,小城镇土地长期不能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对待,过多的采用粗放式外延扩张的用地模式,不合理占用和浪费土地现象十分普遍,出现了多征少用、多占少用、早征迟用,甚至不用、占而不用、好地劣用的粗放型用地模式,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

2.2 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

小城镇各类用地应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比例。按照我国现行规定,建制镇属于“城市”的范畴,其规划指标一般参照城市执行。建制镇以外的小城镇一般按照GB 50188-2007村镇规划标准执行。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某些小城镇用地中,居住用地约占60%,公共设施用地约占9%,生产性用地约占70%,道路用地约占11%,绿地约占2%,其他为空闲、坑塘等。

2.3乡镇企业分散,用地浪费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严格地将大量农民限制在农村,“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所有制分割使得集体办的乡镇企业在发展中乡办乡有,村办村有,各自在其范围内布置企业,直接造成了乡镇企业过度分散。

2.4 小城镇建设用地秩序紊乱

随着小城镇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政府能力的标志。许多地区依靠各种优惠政策,尤其是土地的使用权,纷纷引进外资。外资企业大规模进驻,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不考虑其规划和建设水平的高低,土地任其粗放利用,不加节制,导致大量优质农田被蚕食,耕地大面积丧失。

2.5 小城镇基建用地量持续攀升

小城镇建设初始阶段,由于缺乏科学完整的区域指导体系,导致每个镇区都形成一套小而全的设施,极大的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造成集聚效应和整体优势难以发挥。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建设用地的总量约1800万hm,5倍于城镇建设用地,而且分布零散,“空心村”大量存在,土地利用较为粗放。

3.推进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策略

3.1 搞好小城镇建设用地规划

小城镇建设要求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体现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小城镇建设并不是遍地开花,而是要有重点的发展。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土地管理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强沟通和交流,并可通过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和住宅修建规划,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严格控制分散建厂和分散建房,充分发挥城镇建设用地的集聚效应,节约用地。

3.2严格控制土地供应量

要着眼于城镇存量建设用地,鼓励小城镇挖掘潜力,加强旧镇改造,进行土地整理,提高新城镇存量土地利用率。为此,在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应编制和执行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计划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耕地保用量计划指标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等的具体安排。

3.3 清查整顿小城镇发展的超标土地

在土地利用中,积极推行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政策,可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减少不必要的占用土地。

3.4 挖掘小城镇现有建设用地的空间拓展潜力

必须树立“小城镇土地是有限的,但开发的潜力和空间却是无限的”观念。对于建设使用土地可采取适当引导管理措施,以达到“极限利用”的目的。强调土地的空间开发,改变当前平面化开发为地下、地面、地上三级垂直开发,引导中小企业建设使用标准厂房,而不是单独供地,使每平方公里的投资强度日益提高。

3.5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整体效益

长期以来,考核一个城镇,一般所用的经济指标是总量指标,很少考核土地的利用效益,因此,建立同土地相联系的评价和考核的指标体系应该提到议事日程。通过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小城镇节约土地。发展小城镇要从土地资源的实情出发,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和布局,为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提供扎实的基础。要按照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要求,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日常使用制度,在小城镇建设的每一环节上都坚定不移地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化;对策建议;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发展小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也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在城乡协调发展政策中占有重要意义。发展小城镇,可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渠道,对于吸纳农村劳动力、加快城市化建设和活跃城乡经济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年来,加快小城镇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乘积,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对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转移剩余劳动力

由于地理条件和环境资源的局限性,不可能大力发展大城市建设。滞留农村的劳动力,即使土地的回报率变大,收入也难以得到较大增长。要想是农民全部富裕起来,必须减少依附土地生活的人民数量,使一部分农门进入附近的小城镇中,不仅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还降低了城镇化成本,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对于化解农村深层矛盾,加快小城镇建设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2、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可以促进家电、夹具、电力、供水、环保和餐饮等许多行业的发展,对实现民营经济的增长,拓展乡镇产品的销售渠道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的现代化是以土地适当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为前提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一部分农民从农业中退出,从而转移向小城镇,有利于农村产业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4、改善农村生活质量

农村一般零散分布在偏远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很难广泛发展,难以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更多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出来,有利于文明文化的传播,对于提升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村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也有积极作用。

二、小城镇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认知匮乏,缺少有利指导

在一部分地区,党政干部并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把加快小城镇建设当做重要问题,并且缺乏小城镇建设的科学理论和管理知识,理念淡薄,缺乏长远的考虑,只看重经济发展,而忽略本身的建设。在机制和体制上也缺乏协调性,不能对现有的制约条件做出适当调整,对相关政策不能有效落实。

2、规模小,难以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

理论研究表明:只有当小城镇人口达到5万以上的时候,才能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这个条件是很多小城镇难以达到的。另外,小城镇在聚集企业和经济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比较若。

3、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由于缺乏产业优势和第二产业的强力支持,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综合经济能力弱;二发展水平差距大;三是不能有效带动周边农民积极性,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4、管理水平低下吗,社会化服务不高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很多小城镇配套的基础设施薄弱;二是设计缺乏特色,关键地点建筑与总体不协调;三是建筑方式落后,开发率不高,整体环境差;四是管理人员待遇低,缺乏专业知识,管理水平不高;五是小城镇由于规模限制,信息和金融等服务不够完善,对产业升级造成阻碍。

5、缺乏合理的投资机制

资金一直是小城镇发展中最大的问题,虽然现在的投资机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是乡镇政府投资占得比重过大,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能够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解决资金问题。

6、缺乏建设重点中心镇的支持

在政府的支持下,重点中心镇的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对周边地区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资金投入、贷款扶持和税收等方面,还缺少特殊的优惠政策。

7、行政区域划分不合理

目前的城镇建设是按照区域设置,缺乏科学的规划,重复投资,重复金蛇,形成基础设施的浪费。

8、辔头改革落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仍未打破;三是农业税费减免配套政策和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滞后;四是耕地保护政策的限制。

三、推荐小城镇发展的建议措施

加快推进小城镇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但是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下面从四个面面谈谈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措施建议:

1、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从现实来看,小城镇的发展,一是能够有效发挥集聚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城战配以凭借服务优势,成为二、三产业的聚集区;二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的收益,促进房地产、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三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小城镇中的文化科技信息远远先进与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可以使农民的素质得到提高。

2、因地制宜,精心策划

(1)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对小城镇的聚集力、辐射力和承载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发展城镇,避免重复建设。

(2)完整规划。完整的规划有助于操作顺利实施,规划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规划制定的程序性和规划本身的系统性。规划的系统性主要是建立好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星系规划,知道小城镇的发展方向。而规划制定的程序性,可以确保建设和管理中依法行政。

(3)特色规划。大力发掘城镇的历史、文化、景观等特色,在城镇建筑和城镇设计上增加特色。

3、经营城镇,加快建设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大市政基础建设的投入,以便促进规划蓝图的实现,提升群众对城镇规划的认知,提高级差地租;二是完善和提升配套功能,提升街道、绿地等静态环境的清洁美观程度,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吸引更多的农民完成从农村到小城镇的转移;三是改善投资机制,全面吸收社会资金,解决小城镇建设中遇到的财政问题;四是提升商业用地的开发效益;五是使用多种开发方式,这是加快建设和聚集人口的有效手段,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民到城镇落户;六是抓好建成区以外的开发,在风景秀丽出建造别墅,吸引大城市居民。

4、加强管理,完善机制

这主要表现在加强规划和环卫管理,加快户籍改革制度,落实失去农民的保障等方面。

四、结束语

小城镇的发展在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具有占大的意思,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实现城乡同步和谐发展,大力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提升全民生活质量和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何江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措施研究——以达州为例[J].价值工程.2013.1:75——77.

[2]何衷,邓辉.抓住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J].新重庆.2009.5:32——33.

[3]祁学梅.浅谈乐都县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J].山西建筑.2012.2:83.

[4]赵毅,周亮,纪秀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促进九江城乡协调发展[J].消费导刊.2009.11:53——54.

第12篇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成绩,全面安排部署下步工作。对于小城镇建设,我想在伯勇副县长对工作安排的基础上,提以下十三个方面的问题提醒大家注意,供大家参考,各乡镇要认真斟酌,如果符合乡镇的实际,就融合到工作中去抓好落实。

一、充分认识抓好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城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农村到城市,随着生产力发展,财富积累,社会分工细化,产业从一产到二产到三产的演进,这就需城市作为载体,所以抓城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按规律办事。

二是城镇建设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小城镇就是从居民点逐步逐步发展而来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配套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越来越旺。而建城镇是集中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人民群众要求搞城建,要进城来就业,要进城来创业,要进城来提高生活水平。作为政府,在这样的要求之下,不抓城镇建设不行,必须抓。

三是城镇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城镇的特点是要素聚集、产业聚集、消费聚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优秀人才集中,而这些东西恰恰就是助推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动力,因此抓好城镇建设,就能更加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城镇建设是____脱贫攻坚的有效手段。省委、政府在威宁召开新阶段脱贫工作推进会,推广“威宁模式”,就是推进“三化”来促进脱贫,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____要脱贫,县委、政府制定的“产业致富、园区突破、城区倍增”三大战略是支撑我们脱贫的重要支柱。加快推进城镇建设,能确保经济发展和脱贫的稳定性,能保证不返贫、确保后发赶超、实现“减贫摘帽”。所以各乡镇要集中精力,抓好城镇建设。

二、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抓好城镇建设

____现有45万人,今年的经济总量预计达到34亿元,在这样一个人口不多而经济总量又小的前提之下,要把城镇建设全面铺开,到处都“闪光”,这是不切合实际的。我们要把____县城建成黔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在2020年以前,县城人口要达到15-20万人,建城区面积要达到15个平方公里以上,这就要求我们突出重点,全县的重点在哪里,全县的重点在县城。这是____城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不得削弱这个重点。

从全省来看,____的城建发展是最具有优势的:整体的发展基础条件很好,洪渡大道、九天大道、丹砂大道和东升大道“3+1”主骨架网络彻底打通,建设完成后将成为县城城市交通的主骨干;从杨村转盘到大坪街上这一段,严格意义上讲还是一张白纸,可以很好的规划,用地条件也是可以的,原始植被又好,丹砂湖(洪渡河)穿城而过,地形地貌很适合建设山水园林城市;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要把城市的中心公园建好,我一直给县住建局和县林业局提严格的要求,洪渡河两岸从米家山大桥一直到九天母石凡是长有原生态树林的地方,全部无条件保留,高品质规划、建成原生态的森林湿地中心公园,任何人不得破坏,再过十年、二十年将是无法估量的财富;____有煤电铝这个重大产业支撑和拉动,聚集效应非常明显;我们有即将建设储水5500万方的冉渡滩水库,城市用水保障条件好;我们在城区已经合理布局了几个支撑城市发展的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包括三个骨干医院(县医院、昇辉医院、中医院)、多家学校(一中新校区、职中、第四小学、县庆中学等),再加上我们重要的城市公共场馆:体育馆、体育场、博物馆。这样的城市你们可以在脑海中过一遍,是不是非常丰满,是不是非常漂亮,沿着这样一个目标,把____县城打造成黔东北宜居中心城市。高速公路一旦通车,并入高速网络后,____将是最宜居、最舒展、最便捷、最美丽的城市。各级各部门要沿着这样一个目标来把重点抓好,只要按照现在的推进力度,不要闪,中途不要停,围绕这个中心来做大做强,未来3-5年内就能实现。

各乡镇要根据各自的人口、区位、用地条件、交通条件和资源条件,来合理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模式。各个乡镇都必须要动,至于怎么动,是不是每个乡镇都要拉几条街,搞几个房开企业?不完全尽然。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开展城镇建设。小城镇的发展,一种模式是拓展。在现有容不下的基础上,拉十字街道,长胖。比如浞水镇、涪洋镇,他既是大的交通要道、物流通道,又有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现在城镇容不下,是可以拓展的。另一种是完善,在现有能容下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还有一种是提升,提升城市品质和水平,比如路灯、绿化,雨污分离、垃圾污水处理、文化设施建设等城市设施的升级改造。我们不是讲城镇建设都要去拉几条街,这是不全面的,有的乡镇没有条件去搞,就不能盲目开展建设,想有所作为,完善、拓展、提升也是有所作为。在现有城镇设施的基础上开展设施升级改造,还如将垃圾处理好就是贡献,就是做环境,做品质。我们讲城镇化,不是把人的户口 迁进来了就是城镇化,要围绕人的生产、生活质量、创业、就业环境等来做城镇建设工作,还有包括城镇的产业填充。一味的只开展城镇建设而不管基础配套,照样是脏乱差。因此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请专家进行专业规划,作出有特色的小城镇。

三、管好土地

城市建设的根是土地,没有土地的控制,落实不了规划,落实不了项目。土地市场的乱是城市建设的万恶之源,城市土地控制不了,分配不公、扰乱市场、国有资产流失、税费流失、重复投资、浪费、安全等问题会无穷无尽。各乡镇要回去认真对照,看是否存在这些问题。城镇建设你即使没有心思和能力搞新的工程,但底线必须守住,就是必须控制好土地,就像刚才申春雨说的,政府不准建就一律不准建。要做到在规划的红线内,禁止建、坚决拆,没有哪个地方不是控制住土地搞城镇建设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讲农村改革,没有说把土地的所有权改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以及联产责任制的基本制度是没有变的,城镇建设一定要控制好土地。管好土地一级市场,管好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每个乡镇都要对土地市场进行清理,都要有自己的整顿消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要等,县政府不可能组织拆迁队去每个乡镇搞拆迁,包括都濡镇的违法建筑都是他们自己组织拆迁。还有,你把那里搞得一塌糊涂还想着提拨和调整岗位是不可能的,你想搞乱了就走人是不可能的。有法律依据和工作要求在这里,请大家务必把自己那个地方管住管好。

四、坚持规划引领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规划水平决定城镇发展水平。城市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品质、城市安全、城市配套、群众生活便捷,都靠规划来实现。没有规划,这一切都不存在。任何人想建在哪里就建在哪里,城市还像什么?有的同志到过国外学习,别人的城市几百年不变,这个就是规划的原因。要坚持以科学规划统揽全局。不能凭领导的风格、特点来做规划,这个是错误的,风格特点,作风硬朗可以带到工作中去,但是规划还得按照规定办事,规划制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变动。____有许多建筑就是因为没有规划造成的后果,比如县庆小学,一条路拉到学校门口,连运动场都保不住,教室东西朝向摆放,让学生一直承受太阳西晒而影响学习。没有规划、乱规划带来的恶果在县城、乡镇都有存在,规划对城镇建设来说太重要了。很多乡镇现在出现问题也与规划有关,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在这里,提一点严格的要求,规划有7条线,目前特别需要大家死守住道路红线,水源保护蓝线,绿地保护绿线和重要基础设施保护线。

另外,项目建设的基本程序要严格执行,我讲的基本程序,是不能省略的,比如造价、设计、地勘,这个与解放思想不相关。省略程序会带来安全问题,带来投资的重大损失。

五、加强建筑管理

这点主要是针对乡镇来讲,一到冬天,到处都在修建房屋,乡镇一谈到搞“黔北民居”、“仡佬民居”风格就要钱,其实认真加强管理引导就能让老百姓建的房有“黔北民居”效果,贴瓷砖一样的花钱,并且不安全和落后,改用涂料线条装饰并不多花钱。要管理引导,你不按规划建、不按要求建,就不准建是可以的。现在沿途有很多房子建得不像话,但是乡镇只要管是能够管得住的,管什么,在这里提几点要求:

一是管好建设的地点。整块的耕地、危险的地段、重要的交通、水利、电力设施或产业布局的地方不允许建房屋。

二是管好建设的体量。建筑达到三层以上规模的必须要有设计图、地勘等符合国家相关手续后才可以施工。要根据有关规定管理村民建房,要对老百姓负责。

三是管好立面控制。现在的房屋立面,千屋一面。所有沿主要交通通道的建筑,要做好示范立面,风格控制,就是按市住建局推荐的“黔北民居”风格来做,还有就是“仡佬民居”风格来做,建筑样式和立面要彰显地方特色。

四是管好建筑施工安全。各乡镇要加强对建筑施工安全的监管,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六、加强城市管理

目前全县的城镇管理十分差,大部分乡镇的道路、供排水、公厕、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特别是垃圾、污水处理,上次去某个乡,在要进乡的丫口,四个村寨进出的路口一片白色垃圾。一些乡镇赶场天,到处污水横流,无法入眼,个别乡镇还很典型。因此,把垃圾和污水处理好也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快人心的事情。还有县城的管理也很差,建筑施工车辆带泥上路,一路尘土飞扬,以前我开现场办公会后一段时间得到整顿,现在又开始复燃。我在台湾看过一个小镇,渔具摆放相当整齐,家家户户屋内屋外干干净净。就是保持干净整洁嘛,这是我们很容易就能做到的啊。城镇就是一张名片,城市管理,市场、交通、建筑秩序和环境卫生是关键,各乡镇一定要加强整治,做到市场有限、交通有序、建筑工地有序,彻底解决小城镇脏、乱、差问题。

七、强化工程的收尾

工程项目要尽快收尾,尽快使项目发生效益,项目久不竣工,一是投资增大,二是干扰群众生产、生活秩序,三是政府形象受损,四是投资效果差,五是安全风险高。像东升大道完成标线后,老百姓都觉得有城市气息,但工程老是不收头,不完整,老是尘土飞扬,老百姓是不会配合你的管理的。这里特别要求,春节前有几个工程要完工,行政中心门口至特教学校段道路、丹砂路、河滨路全路完成施工,行政中心周边在建楼房,外装全部完成,让群众过一个干净、清爽的新年,让市政设施尽快发挥效益,让在外回家过年的老乡看看____现在的城镇变化。

八、严格建筑材料市场的管理

建筑材料的质量是构筑物质量的前提,目前全县建筑材料市场混乱,价高质低,无标准、无检测的问题是存在的。是人不是人,摆个地摊就打砖,这种情况要坚决杜绝,县直各部门要加强建筑材料市场的管理,重点是加强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一是统一重大建筑材料,必须符合国家质量、环保、节能、安全的标准要求。二是加强对建筑材料的检测,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三是放开建筑材料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水平。要培养几家上规模的建筑材料企业,既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建筑业需要,又能壮大规模工业,何乐而不为呢。

九、盯紧建筑市场的安全监管

企业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按规程操作,严格按设计施工,严格管理施工人员,加强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加大对安全生产设备的投入,切实做到施工组织有序、现场管理有序(人、物、设备)、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今年我们有两企业出了问题,我想“ 血”和“钱”的教训应该引起大家警醒。住建局以及各乡镇要切实履职到位,加强监管,因为发展快,最主要体现在项目施工工地多、点多面广,请大家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严之又严。

十、抓好城市配套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是城市的血脉。水、电、路、气、讯等等样样离不了,好比家庭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东西既是群众必需品,又是城市能力的展现。

一是规划上必须作好统筹,超前预留,防止重复建设。二是功能质量必须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三是及时跟进建设,特别是公共服务部门要解放思想,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加大向社会、市场开放的力度。一句话,加大公共配套的施工建设力度,使城市建成一片,配套一片,入住一片,效益发挥一片。

十一、做好综合配套服务

城镇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县直有关部门要本着积极扶持、全面服务的原则,加强对城镇建设的指导和服务,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完善项目程序,做好全面服务,用实际行动支持城镇建设,形成全社会都支持城镇建设的氛围。

十二、创新小城镇建设机制体制

小城镇建设,不要只想上级支援,首先,他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其次,城镇建设巨大的资金,财政无法承担。三是政策允许市场参与而市场又有积极性性。要自己开动脑筋,千方百计想办法,激活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借用国家政策,结合增量整合政策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搞城镇建设,这个方面就要大力解放思想,要算大帐,算社会效益帐,算可持续的帐。不要短视,不要怕吃亏,不要怕担责,开拓创新,把城镇做大做强。

十三、学习城镇建设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