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2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ZHANG Jia-xiong
(Gansu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Tianshui Gansu 74102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main problems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ianshui,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ianshui.
【Key words】Ecological agriculture;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Tianshui
天水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长期以来,天水市围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要求,从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入手,以生态农业示范村、示范片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生态模式,使全市生态农业逐步向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推广,产业化开发的方向发展[1]。特别是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的指引和支持下,天水市围绕“川区抓蔬菜、山区抓药材、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的农业工作思路,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和综合开发,新建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扶持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蔬菜、马铃薯、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和全膜玉米、中药材、蚕豆三小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1 天水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 总结推广了一些成功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近10年来,天水市通过加大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治理力度,使优质农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畜禽养殖粪便沼气(粪便生化物)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循环链;“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果品、马铃薯加工果汁、淀粉废弃物利用养殖有机肥”循环农业产业链等。这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较好地提高了农业环境保护水平。
1.2 无公害绿色蔬菜、果品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自2003 年甘肃省把天水市确定为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以来。天水市按照“做大规模,做优质量,做亮品牌”的要求,以建设全国一流蔬菜生产基地为目标,全力实施蔬菜产业“一区两园三基地”建设,加快渭河川道1.3万hm2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建设,重点提升0.7万hm2设施蔬菜标准化基地水平,积极实施“菜篮子”工程,扩大设施蔬菜、航天蔬菜、高原夏菜生产面积。至 2013 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7.7万hm2。蔬菜规模生产基地达60多个,总面积 4.47 万hm2,绿色蔬菜总面积达0.4万hm2,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5.3万hm2,占全市蔬菜总面积的70%。并通过严格质量监督管理、加强品牌保护,努力发挥品牌效应,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天水农产品知名度,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1.3 ?r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效果明显
通过推广生态肥、配方肥及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优选农业投入品,修建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将农作物秸秆、有机垃圾等混合发酵生产有机肥,从而解决农业投入品和秸秆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问题。采取“一池六改”,即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改院、改水、改路为主的家园清洁模式处理人畜粪便,以联户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物业管理为模式解决垃圾、污水污染问题,实现了家园清洁,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如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曹石村通过乡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年均产沼肥568t,节约原煤405t,节电5000千瓦时,全村生活用能节支1.83万元,生产成本下降了30%~40%,果园增值2000元以上,80%以上农产品达到无害化标准,项目农户平均每年节支增收2037元,实现了生产无害化、生活富裕化、环境优美化。
2 天水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资源的有限性初现
天水市位于秦岭西段,境内山脉沟壑纵横,山峰陡峭,耕地数量极为有限,仅限于河谷洼地以及很少的较为平缓的山坡地。目前全市有耕地面积38.15万hm2,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39.2%,人均耕地面积仅0.108hm2,且仍以729.2hm2/a的速度减少[2];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5.12%;城区和主要工业区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业资源稀缺的状况愈加明显[3]。
2.2 科技队伍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农业,需要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来指导农业生态建设和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来从事农业生产[4]。而天水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许多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致使大部分地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手段比较落后,从而使许多农民接受不到先进实用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信息,对生态农业认识严重不足。同时,由于基层农业科技队伍莨莠不齐,对生态农业技术宣传推广不到位,致使生态农业发展滞后。从全市范围来看仍未形成用现代农业科技装备、支撑的生态农业格局。另外,由于投资渠道不畅,投资力度不够,科研经费严重匮乏,在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方面严重不足等原因,造成农业实用技术的科技含量低,生物农药等高科技的成果未能广泛应用,也影响着生态农业在天水的实施和推广。
2.3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部分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漠,为了追求产量,常常违背科学种田规律,在生产中超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施肥结构不合理,使土壤养分失调,理化性质变差,耕地生产力下降。农产品中农药、硝酸盐、添加剂、重金属和违禁兽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地膜的广泛应用造成白色污染,秸秆焚烧和粪便随意排放现象比较普遍,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造成严重的空气、土壤和地下水等污染[5]。
3 天水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3.1 加强舆论宣传, 提高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政府部门要高度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要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在农户家中、在田间地头宣传建设生态农业和保护农业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宣传国家建设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自觉性,加速生态农业的有效实施。
3.2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发挥科技人员引导作用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除了要不断地总结传统经验,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提高技术效益外,更要积极采用与生态农业配套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生态农业建设。要高度重视和发挥科技人员和典型农户的带动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农村搞试点,推广普及生态农业。通过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3.3 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同时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民间、企业的资金,还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民投入。通过不同渠道的投入,一方面可以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问题,而且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开展技术培训、新技术开发与推广,进而提高农民实施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加大奖励和惩罚制裁力度,使生态农业建立、实施完全在相关政策、法规保护之下,更好地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
4 强化现代生态农业经营意识
现代生态农业必须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该模是要求农业经营者必须优化配置各种农业资源,大力实施循环经济模式配套农业发展的技术,进一步发展农、林、牧、渔和农副产品加工各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不断伸展产业链,从而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要通过一些成功的试点经验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认识和树立现代生态农业经营观念,并且通过反面事例教育农民,不断强化他们的现代生态农业经营意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摘要 简要阐述了南阳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从资源、市场、区位、经验等方面分析了南阳市有机农业发展的优势,并从政策机遇、领
>> 南阳市核桃产业发展探讨 南阳市绿色产业发展探讨 南阳市有机肥料资源情况调查 南阳市有机肥料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研究 南阳市:涉农协会力促农业发展 南阳市城市发展策略研究 南阳富兴林:发展有机农业,探索扶贫路径 南阳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南阳市光武大桥设计探讨 南阳市屋顶绿化的发展空间 南阳市街头绿地现状及发展建议 南阳市新城区发展策略研究 南阳市核桃发展现状及对策 南阳市城市东区发展新思路 南阳市水稻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九江发展有机农业的探讨 加快辽宁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的探讨 有机农业及其发展 对南阳市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调查 后农业税时代南阳市农民负担问题调查与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滕晶,邬元娟.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产业化发展的优势[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2):16.
[5] 孙岚.南阳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机遇和对策[J].河南农业,2014(15):54-55.
[6] 陈新娟,朱祝军,徐志豪.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优势、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8):26-31.
[7] 高照全,戴雷.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3(3):943-944.
[8] 丁俊杰. 河南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7.
[9] 封超年,周桂生,陆建飞. 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趋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4):4-7.
[10] 王玉霞.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1):18.
[11] 徐红红,徐劲松,胡贤道,等.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N].鄂州日报,2013-07-26(A03).
[12] 河南南阳:有机农业全国第一是怎样炼成的?[EB/OL].(2015-07-26)[2017-05-03].http:///fortune/2016-07/26/c_1119-283551.htm.
>> 思南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思南县的红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思南县竹鼠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思南县山羊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思南县茶产业发展探讨 思南县少数民族贫困原因调查及脱贫致富对策思考 思南县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南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乌江水路运输对思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思南县土壤墒情监测 浅谈思南县农业机械在建成小康社会中如何发挥作用的对策与思考 贵州省思南县核桃栽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思南县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其治理对策 浅谈思南县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甘南县现代农业发展与展望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谈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国务院.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EB/OL].(2012-02-13). http://.cn/policy/txt/2012-02/13/content_24625079.htm.
[3] 农业部办公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EB/OL]. (2012-11-13). http:///show/regulation.php?ID=2829.
[4] 李全.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谈几点看法[J].云南科技管理,2010(4):14-16.
[5] 王永平,金莲,刘良灿,等.贵州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3):144-148.
[6] 白和盛,苏建坤,杨建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培育[J].天津农业科学,2013(9):74-77.
[7] 魏德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5(10):12-16.
[8] 张永江.发挥县域农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8):229-231.
[9] 甘江英,吴斌,胡文娟.南昌都市现代农业竞争力“钻石模型”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6):109-111.
[10] 周成,王芳,唐梅.农业信贷对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贡献度研究 [J].天津农业科学,2014(2):30-36.
[关键词] 高原特色生态农业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34-02
一、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福贡县属典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征,年平均温度16.9℃,有效积温达5720℃,年平均降雨量1380毫米,全年无霜期达315天,气候上属“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亚热带气候,是云南省少有的无春旱县,从江边到高山有六个垂直气候带,峡谷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加之,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帮扶支持下,通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交通、电力得到了极大改善,客观上来说,福贡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进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的有利条件,特别是以云黄连、茶叶、独龙牛等为代表的特色生物产业是最佳适生地和原产地。例如:
1.福贡的云连已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发展保护和开发的63种紧缺中药材之一“黄连上品在怒江,怒江好连出福贡”。
2.福贡的老姆登茶在2002年昆明首次举办的全国民营企业交易会上,曾荣获名优产品奖,许多首次品尝过福贡老姆登茶的外地游客,对茶质赞不绝口,甚至与“西湖龙井”相提并论。
3.福贡的独龙牛在全国仅怒江独有,属于怒江生物多样性物种中的珍稀物种,是一种野生半野生的家养珍贵牛种,是国家列入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珍稀物种等。
主观上来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县特色生物产业发展历史十分久远,广大农民群众从中积累了丰富娴熟的种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着良好广泛的群众种养殖基础,产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及良好生态效应。为此,福贡县培植特色优势生物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和内在发展要求,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将有力推动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的发展,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潜力巨大,势在必行。
二、福贡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推进农村改革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优势,打造福贡品牌,创新发展模式,注重科技研发,以示范基地为突破口,带动全县特色生物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全县累计完成草果种植15万亩,约有0.5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为2500吨,产值达15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将达20万亩,实现产值3.9亿元。
2.全县累计完成云黄连种植6万亩。约有2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约100吨,产值达15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达10万亩,实现产值6000万元。
3.全县累计完成茶叶种植1.2万亩,约有0.5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为200吨,产值达24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将达2万亩,实现产值3840万元。
4.全县累计完成泡核桃种植36万亩,现挂果面积3万余亩,产量1000吨,产值达1000万元。到“十二五”末建设核桃基地面积达40万亩,挂果面积达8万亩,实现产值4000万元。
5.全县累计完成漆树种植11万亩,年产漆籽50万公斤,但由于加工环节滞后,产值仅500万元左右。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漆树面积达20万亩,投产面积达5万亩,实现产值2500万元。
6.全县累计发展独龙牛养殖1000头,产值达10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发展独龙牛养殖3000头以上,投资 3000万元,实现产值4000万元。
7.全县累计发展高黎贡山猪1.2万头,产值达36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发展高黎贡山猪养殖3万头以上,投资 4000万元,实现产值9000万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农民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2.产业发展模式与市场资源配置不协调。
3.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财政投入政策机制的制约,在项目实施过中存在部门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导致资金整合难度大。
4.由于我县自然灾害频繁,政府和群众所承担的投资风险比较大,如何降低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建设投资风险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发展思路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要做大做强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对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切实加强对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考核制度,严格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2.充分利用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
3.培育种植大户,实现规模种植。制定优惠政策,注重培育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种植大户,同时协助各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解决一家一户的分散性经营,实现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格局,提高市场竞争力。
4.统一技术,强化服务。健全县乡科技推广队伍,创新人才聘用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认真抓好生物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的工作。
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明确我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全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促进特色生物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特色生物产业。
2.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生态农产品科技含量。逐步构建完善县乡农科机构,交流培训一批农业科技研发队伍,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大力扶持现有草果、黄连和漆树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
3.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区域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则,努力加快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布局。如:以匹河乡、子里甲乡为主的漆树种植带;以上帕镇、鹿马登乡、架科底乡为主的黄连种植带;以石月亮乡、马吉乡为主的草果种植带等。
4.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生物产业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村市场化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服务。要加快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提升特色生物产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88-01
农业资源保护是指对由水域、空气、土壤、气候、植被等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该系统一旦破坏,农业生产会受到致命打击。只有对农业资源和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实现对农业资源的永久利用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要求得到满足,这是一种可以永续利用土地、水及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经济上能够维持、技术上应用恰当、环境上永不退化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2]。
农业资源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 农业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信息化高速发展,信息就是生产力。然而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相对滞后,比如:政府的引导和资金的投入、人才的培养、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
1.2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我国农业产业虽然整体规模庞大,但是并没有真正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据统计,只有约5%的农业企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农业整体产业存在规模小、竞争力弱、科技含量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1.3 缺乏农业资源保护意识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一些成就。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是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草原退化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3]。
2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耕地保护事关中国农业稳定、粮食安全,是国计民生之大事。2012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规划期内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0.27亿hm2,各地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程序操作,保障耕地红线不动摇。同时,要注意吸收、引进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保护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要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学的农业生产,可以有效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使自然资源得到持续有效的利用,形成良性循环。要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设就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政策支持,特别是要加强技术支持,调动企业参与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建设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在农业产业化程度高的地方逐步推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4-5]。
2.3 提高农业的信息化,实现农业发展的科学化
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政府要加强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一个跨地域、跨部门的农业信息系统,形成权威的网络信息平台,统筹规划农业经济的发展[6]。同时,加强对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培养,成立专业的服务农业技术队伍,才能保证农业科技信息得到有效利用,实现农业发展的科学化。
2.4 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
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对现行的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审理,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
3 结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其利用率。
4 参考文献
[1] 孙皆.试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建议[J].农业经济,2013(1):21-23.
[2] 雷玉桃,王雅鹏. 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1(12):30-32.
[3] 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77-86.
[4] 李春海.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6(2):6,15.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环首都城市 农业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1河北省环京津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涿州市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情况
涿州市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北京西南部,京畿南大门。东临固安,西接涞水,北通北京,南到高碑店。涿州市隶属于河北保定市。总面积742.5平方千米。临近北京,地处北京大经济圈紧密层,位于京、津、保三角区中心地带。截止至2010年12月,涿州市全市户籍总人口约为64.55万人。全境地处太行山前倾斜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69.4米,最低海拔19.8米,地面坡降1/660左右。地貌形态受拒马河冲积影响,南北各有二级阶地,高差2-4米不等。
(1)涿州市建设生态休闲农业区的有利条件:
①生态农业资源与产品丰富;
②旅游开发优势较为明显;
③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条件。
(2)涿州市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的发展现状:
①发展迅速,效益逐年提高;
②对生态休闲农业的认识逐渐深化。
1.2涞水县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情况
涞水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东麓北端,总面积为1650.5平方公里(247.6万亩),辖7镇8乡,人口34万(2013年末)。涞水县东界涿州,高碑店,南与定兴,易县为邻,西与涞源、涿鹿、蔚县交界,北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房山区相接,与北京接壤110公里,距北京市中心90公里,距天津市中心170公里,距保定市中心75公里。2013年涞水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41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9.2%。
(1)生态休闲农业建设规划完整。涞水县生态休闲旅游在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指导规划的指导下,通过详细谋划,细心调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旅游产业布局,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形成了“两核”“两区”“两镇”“一水”“一带”“一圆”的完整布局规划。其中,两核是指涞水县城、野三坡;两区是指经济开发区、新兴产业示范区;两镇是指天鹅湖欧式风情小镇、一渡温泉新新小镇;一水是指拒马河水岸景观;一带是指京赞路沿线观光旅游产业带;一园是指森林公园。
(2)生态农业生产的附加价值仍很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生态农业生产给涞水县相关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由于生态农业产品的品种单一,仍然大量集中在农村土特产,鲜活产品等方面,附加价值极低。又由于北方地区生态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造成了生态农业在季节上的不可持续,这些都需要通过大力开发生态农业高附加值产品来解决。
2河北省环首都生态休闲农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2.1统一思想,树立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
将生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可以永续利用资源、绿色环保的产业形态,既要保证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和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又要增强民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力争将生态休闲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
2.2生态同保,河北环首都生态休闲农业区统筹规划设计
要将生态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以生态环境一体的空间结构为导向,基于各自市场需求、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差异化的生态休闲空间。
2.3差异互补,低碳科技创新与服务支撑
对于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着重发展以低碳、生物、智能、信息等高新技术主导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和生态休闲农庄。对于位于河北省的河北省环首都生态休闲农业区区域,则适宜以现代设施、循环模式和优新品种主导发展精品型生态农业观光园,以提升生态休闲农业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广西贺州;八步区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16-03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低消耗、废物低排放、产品高产出、转化高效率为特征,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贺州市是桂东区域和辐射桂湘粤三省(区)的重要商埠,市内农产品资源丰富,生态农业建设基础好,工业“三废”污染少,生态环境保护比较好,2009年贺州市政府开始谋划建设“森林之城、田园都市”,2010年规划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市。八步区是贺州市重要城区,近年来,紧紧围绕“生态立区,农业稳区”的理念,持续实施生态富民“十百千万”建设工程、生态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和养殖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工程、生态农业旅游工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建设示范工程等项目,通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开发、推广农业新科技等举措,探索出一条适合该地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子。
1发展现状及成效
现已建立了莲塘、贺街、桂岭、信都、仁义等生态富民示范镇5个,建成生态富民示范村20个,拥有生态富民示范户1 102户,生态区耕地面积4万hm2,人口超过83万人,生态区农业总产值30亿元,农民生态产业人均收入2 000元,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1.1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得到推广
自2003年以来,八步区组织实施了生态富民“十百千万”建设、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等工程,把农村清洁能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专门领导小组,采取多种措施,成立专业施工服务队,做好沼气开发,现已建成县级服务建设点1个,镇级服务建设点14个,村级服务建设点57个;同时加大资金扶持,投入7 000万元的补贴资金,平均每座沼气池补贴1 700元,鼓励农民建设沼气池。目前全区14个乡镇(街道)累计完成沼气池4.143万座,沼气池入户率为51%;其中非贫困村沼气池完成3.303 1万座,沼气池入户率为39.99%;65%的规模养殖场实现了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全区无沼气建设空白村。由于农村清洁能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有效地降低了对石油气等资源的依赖,也减少了对森林等资源的破坏。
1.2秸秆综合利用初见成效
八步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是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一项主要工程。按照“以疏为主,堵疏结合”的方针,广辟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大力扶持秸秆综合开发产业,全区200万t作物秸秆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0.2%。
1.2.1秸秆青贮发展养殖业。以贺州西牛牧业等企业为龙头,以“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动群众利用秸秆青贮大力发展黄牛、水牛、奶牛、淡水鱼养殖等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八步区已发展成为“广西畜牧业十强县”,畜牧水产业年产值13.75亿元。
1.2.2秸秆还田培肥地力。通过连续多年的宣传示范,做好秸秆还田免耕抛秧技术、“腐秆剂”、秸秆堆腐还田技术[1]等配套技术的推广工作,秸秆还田在全区得到大面积普及,已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每年的秸秆还田面积达1.2万hm2,大大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了化肥的施入量。
1.2.3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引进和扶持了深圳天华、贺州惠农公司等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创建了八步区农科所等多个秸秆食用菌重点生产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群众有效利用作物秸秆发展蘑菇、香菇等食用菌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效益逐步提高,全区2010年食用菌生产为110万m3,年利用秸秆10万t,年商品菌产量6 500 t,产值2 700万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八步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1.3推广土肥新科技,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
通过多年持续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技术,连年实施种植绿肥、“沃土工程”等,土壤肥力稳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耕地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十一五”期间,全区共推广秸秆还田8.3万hm2,秸秆还田率达51%,种植绿肥6 666 hm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应用相关技术面积达26.7万hm2,作物施用配方肥2亿t,覆盖率达80.9%,地力逐年提高。同时大面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莲塘镇仁化新村、信都镇平龙村无公害西瓜、沙塘桔园等基地均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生产。目前全区在蔬菜、西瓜、果树等优势农作物上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面积达6 660 hm2,节水499万m3,节肥690 t,有效推进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也减少了水肥浪费。
1.4清洁生产工作扎实开展
一方面加强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监管,规范农资企业经营行为[2]。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农药化肥减施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全区累计实施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达10万hm2,其中灯诱面积1.3万hm2,性诱5 333 hm2,1 333 hm2;在水稻、蔬菜、果树作物上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4 000盏,黄板250万张,果实蝇性诱器1.8万个。2010年在桂岭、信都等乡镇成立农作物病虫害机防合作社,组建机防队6个,实行统一购药(多选生物药剂)、统一器械、统一用药时间、统一配药等机制,切实保证了植保新技术、生物新农药的推广普及,相对减少了用药次数和农药的投入量,尤其是减少了中、高毒农药的使用,目前全区统防统治面积达2万hm2。同时投入资金1.2亿元进行农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开展农业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走品牌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区有广西无公害蔬菜、水稻、水果等无公害产地认定5个,广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通过自治区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1.63万hm2。
1.5示范推广了一批循环农业模式
1.5.1稻―牛(猪)―菜―灯―黄板―生物农药。将稻草收集发展养牛业[3],牛粪循环利用发展沼气,沼气可照明或烧饭,沼池净肥用来种菜,在菜地挂置频振式杀虫灯、黄色板诱杀害虫,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防治作物害虫,生产无公害蔬菜,实现生物多样性的良性循环。
1.5.2果―沼气―灯―生物农药。利用果园杂草、农作物秸秆,发展沼气,用沼气池净肥发展种植水果业,在果树上挂置频振式杀虫灯、黄板、果实蝇性诱捕器诱杀害虫,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农药防治害虫,生产无公害水果,确保食用安全。
1.5.3稻―灯―鱼―鸭。在稻田挂置频振式杀虫灯,利用灯光捕杀稻田螟虫,被捕杀的虫子喂鱼,稻田养鸭,利用鸭吃食稻田虫子,通过生物链依赖关系,减轻农作物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量,生产无公害粮食。
1.5.4猪+沼+果(菜)+灯+鳖(蛙)。应用诱虫灯诱捕虫养蛙,收集有害生物福寿螺养鳖,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处理猪粪尿,沼气池里的沼液作有机肥种果种菜。如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黎家寨村建成沼气池96座,78户农民饲养“福寿鳖”、青蛙,养鳖、养蛙池3 500 m3,年养成鳖4 000只,鳖苗7 000只,虎蛙2.69万只,每年消耗福寿螺100 t,养殖户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万元。
1.6休闲观光农业得到初步发展
贺州市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八步区积极推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现已建成2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以生态休闲为主体的旅游业获得突破发展,年约接待游客86.8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2 000万元。
1.6.1乡村花园。在邻近城区的阳光生态休闲农庄、莲塘镇仁化新村等建成环境优美、景观独特、地域性强的乡村花园,内设有停车场、露营烤肉区、精致餐饮店等,为广大游客提供休闲享受。
1.6.2乡村民宿、生态农家乐园。充分利用乡村自然环境景观、特色文化和民俗,在莲塘客家围屋、黄洞瑶族风情村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村庄建设乡村民宿、生态农家乐园,游客既可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体验优雅宁静的乡村生活,又能享受丰富的人文风情和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
1.6.3观光农园。建成神仙湖观光园、莲塘青梅园、步头三华李观光果园、黄洞月湾观光茶园、临贺故城观光菜园,信都、仁义无公害西瓜观光瓜园等具有特色农产品的各种农家园,开展观光休闲旅游,游客可观赏田园美景、体验采收农特产品乐趣,还可以下到田间地头感受种植农作物的辛甘。
1.6.4休闲牧场。建成贺州西牛牧业休闲牧场,在牧场内游客能体验到亲手饲养水牛、奶牛的乐趣,也可以品尝牛奶、牛肉等,舒心享受南国牧场的清美风光。
2存在的问题
八步区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水平还远未达到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无论是示范规模上,还是优良模式推广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别是产业化水平不高,与以色列、日本等国际先进的生态农业差距很大。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2.1认识不够,影响生态农业发展
部分干部、群众对生态农业认识不够,多留在过去的常规生态农业方式上,没有大生态、大产业的概念,只注意到了其中的某一些环节。如有些村镇只注重发展沼气等能源开发,而在生态种植、养殖方面配套不够;生态农业模式不多,产业化程度不高,致使多数地方的生态农业建设至今仍停留在试点示范的层次,建设的内容也局限于沼气的建设、使用等,影响了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2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其硬件建设、生态技术推广、产业化经营、发展休闲旅游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由于投入不够,使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规模小,速度慢,生态、农业新科技很难深入贯彻落实,生态农业、生态效果很难得到发展和提升。
2.3缺乏协作合力
近年来,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缺乏整体意识,部门协作不够,有些部门各自为战。如有些村屯道路硬化,却忽略改厕、建沼池、治理污染等;而且由于各部门实施的技术、资金缺乏有效整合,生态农业发展的整体效果欠佳。
2.4农业新技术推广受多方制约
受多方因素制约,八步区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许多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致使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农业科技进步乏力。
2.5农业面源污染依然存在
农作物病虫防治仍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水质污染,对农产品安全存在隐患;大量施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壤板结和水富氮化、磷化;大量的山塘、水库人工养殖鱼、鸭等造成水质污染。
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策
同志认为,“21世纪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中国农业现代化必定是现代化的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之一,而且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设置了各种绿色技术壁垒,使农产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4]。面对挑战,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化,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1部门协作,齐抓共建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应多部门协作,整合资金,共谋共策,全面规划,整体设计。对生态种植、养殖、沼气池建设、太阳能推广、村屯道路硬化、改厕、新农村建设等纳入总体规划,达到整体生态环保效果。
3.2加强宣传,提高生态循环农业全民意识
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加大宣传,提高生态全民保护意识。另外,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技术骨干的培训,促进生态农业先进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
3.3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品牌化、产业化
按照大生态、大产业、大循环、大发展、高科技和高效益的理念指导生态农业建设。根据各镇村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和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能人等参与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培植和发展生态农业优势产业,建设高规格的生态农业商品基地,构建具有较大规模的生态农业产业群、产业区。力争做到一乡一至两个重点,一村一两个主业,打造知名生态农业品牌,真正把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3.4增加投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社会事业工程,要出台更多惠民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村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农业、能源等新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培养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专业化人才。建立“谁投资、谁受益”的投资机制,认真筛选一批重点生态农业项目进行招商引资,积极吸纳外资投入生态农业建设。引导农民加大资金投入,使生态农业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民成为生态农业建设投入的主体。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树立生态农产品品牌,提高企业效益,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
3.5加强技术创新,丰富生态农业建设内涵
各乡镇、各部门在大力推广现有先进、成熟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围绕新农村建设,结合当地实际,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设计、试验、组装、提升各种生态农业新模式和新技术,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后劲。通过试验和技术组装,逐步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标准化。同时,认真做好广大农民的技术指导及培训工作,使农民能熟练掌握各种生态农业技术,以加快生态农业技术的转化和应用。
3.6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严格执行《农药管理条例》和《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等,规范农资市场,实行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制度;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等,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规范山塘、水库养殖业,并引导养殖场发展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4参考文献
[1] 孙学亮.秸秆堆腐还田技术及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9):296.
[2] 陈宏金,梅淑芳.金华市发展循环农业的现状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9(6):4-8.
一、 生态环境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环境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我国生态环境农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温饱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化后发展起来的。面临来自人口增长、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挑战,发展生态环境农业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会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为正确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生态环境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对于生态环境农业的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环境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环境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在生态环境农业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政府应当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如何更快、更好、更有效的贯彻生态农业技术,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4、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在生态环境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的,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5、推广力度不够
虽然生态环境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环境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三、生态环境农业发展措施
1、加强宣传力度
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认识水平,使广大群众认识到环境污染、环境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农业乃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增强干部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农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政策引导
制定出台生态环境建设补偿、农业生态环境投资补偿、生态农产品优惠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和扶持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向生态农业投资。发展适应生态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打破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逐步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生态环境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加强全程监控
生态环境农业总的要求就是全程实行清洁生产。这就要求我们对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合理使用以及最终农产品的环境安全质量检测,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出符合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进一步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4、加强农民培训
开展生态环境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环境农业建设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实施起来,才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农技推广等工作,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民相信科学,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生态环境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5、加强研究开发
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生态农业的基础。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以科技化带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6、加强社会服务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服务质量不高,是制约生态环境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引导和鼓励各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乡土专家、高校技术人才,以组建股份制公司或协会等形式,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服务,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四、结论
关键词:生态农业;问题;对策
生态农业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有管理手段,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1吉林省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比较落后、科技含量比较低下,农业的生态意识比较薄弱。更主要的是,吉林省的农业资源日益短缺,并且环境不断变化,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吉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我省在生态农业的研究、试验和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会对吉林省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形成一定的障碍。
1.1偏低的农业产业化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三个效益”的统一,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吉林省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生活还处在仅能解决温饱的水平,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样重要,而且任务很艰巨。在贫困地区多数还是依靠传统的种植业来达到基本生活的需要,很难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入,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生态农业还是相当的陌生。吉林省现有农村土地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耕地面积随着城镇化建设还在逐年减少,导致土地资源十分短缺,而且农村人口还在不断地增加,剩余劳动力成为了困扰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直接导致农村产业化水平低下。
1.2政策扶植还有待完善
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是政府最重要的支持体现。就吉林省而言,虽然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还有许多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一方面从事农村生产经营的农户缺乏对生产资源的有效保护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对发展生态农业也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以前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粮食更为重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一些惠民政策的出台,追求较高的经济利益,使得发展生态农业的生产生活成为了可能。
1.3农业生产技术有待完善
生态农业相比传统的农业而言,包含了传统农业没有的多种组成成分,它们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从事传统耕种的农民并没有与生态农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即使按部就班地去借鉴别人现成的经验也是十分困难,直接导致很难取得成功。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在技术措施方面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不但要对传统的技术研究,还要对高新技术引进和借鉴,最后掌握为自己所用。
1.4传统农业服务水平很难适应发展要求
服务和技术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同样重要的。在吉林省的部分地区,这种高要求的服务体系还未建立,直接导致优良品种、高新技术、信息服务和银行信贷等服务还不能及时提供给有这方面需求的农民。例如信息对于那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渴望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农民而言是相当的重要,可以使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农村的信贷服务对于那些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而无资金实现的农民而言,可谓是雪中送炭。
1.5生态农业还需大面积推广
吉林省人口压力严重,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农村环境还要进一步改善,生态农业的推广还有待提高。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吉林省的生态农业发展仅仅是局部试点,还需在全省范围内继续大力推广。
2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与举措
2.1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搞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在生态园区建设上要结合各县(市)、区的不同环境特点和传统产业特色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做好总体功能定位。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重点实施“种子工程”和“节水农业”新技术,因地制宜建立特色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把吉林省农业建设成为高效优美的生态园区和城市后花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满足市民对食品安全和生活环境的要求。注重引进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新品种。要合理布局,科学间作,集生产与观光为一体,做到一年里季季有实物、有亮点、有成果。
2.2拓展网络发展空间,培育生态农业消费群体
农产品的特点是季节性强,存储性差。所以,保持适当的消费群体是保证农产品效益的关键。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物流便利条件,加大远程生态农业消费群体的培育,把农业搬上网,发展网上农业观光和跟踪订购,满足城市居民的田园梦,促进农民增收。
2.3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为了抢占农产品市场份额,提高生产效益,必须加大农业品牌的培育。通过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产品,提升产品市场比例,是实现农业增收增资的关键,所以,以科技为支撑,做好农业品牌培育和推广,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创立市场品牌、扩大市场份额作为培育、营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重大课题来抓。例如长白山人参、万昌大米、黄松甸黑木耳等,把市场品牌做强做大,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2.4引进高科技果蔬品种,创建高科技农业园区
当前农产品基础之争也就是种子之争、栽培技术之争,之后才是营销之争,品牌之争。创建和引进高效优质品种,采用和提高栽培技术是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2.5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降低传统农业比重
关键词 现代农业;创新;思路;模式;山东滨州;滨城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12-01
近年来,滨州市滨城区坚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把发展高端高效特色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把推广精细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总抓手,着力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使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 滨城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滨城区按照“三化联动”、“三型并进”“三产叠加”的要求,以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主题,积极推进生态高效现代城市农业发展,以“沿黄高效生态农业率先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总体发展目标,以服务滨州市中心城市发展、建设为原则,在空间布局上,根据地域特点,把全区划分为“一圈、一带、四区、一网、一面”五大农业功能区,逐步形成产业结构优化、产品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城乡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在都市农业的引领下,加速发展现代化农业,形成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业集中度高的龙头企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或合作社参与助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目前,全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发展到1.13万hm2,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总数达到39个;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5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7家,指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5家。
2 发展思路
2.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按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城市农业,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和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以三河湖有机蔬菜示范园、市西观光农业园等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不断推动园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园区对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制定出台《滨城区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办法》,立足现有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分别采用农业娱乐、农业旅游、农业示范园、农家乐4种模式推动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加速发展[1-2]。
2.2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充分发掘滨城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技术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畅通创新成果转化渠道。加快农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中试熟化。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3-4]。
2.3 建设特色农业基地,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围绕区域优势,着力打造菌菜、优质粮棉等规模化生产基地,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以三河湖龙王庙、杨柳雪辛庄、市中赵四勿、梁才小高等为核心示范区,大力发展标准化设施菌菜生产;以杨柳雪、秦皇台、滨北、三河湖等乡镇办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努力抓好秦皇台乡棉花、市中办事处蔬菜2个专业化乡镇,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提高产量,保证总产量。
2.4 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重点围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全区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强农民主体科技创新能力。每年都通过农广校、农函大等平台,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3 创新模式
3.1 产业化生产模式
通过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运作,使农业生产模式由分散、松散、粗放管理变为集中、集约、精细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通过产业化生产经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对农业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如滨北薛家奶牛协会会员年平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0%以上。
3.2 信息化服务模式
为广泛传播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等农业知识和信息,滨城区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惠民服务活动搭建了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在各乡镇办建立了科普惠农服务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机构,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政策咨询服务。
3.3 特色品牌培育模式
滨城区坚持“注册一个商标、打响一个品牌、带动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宗旨和目标,引导全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种养殖户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通过科学管理形成产业特色,走农业品牌致富道路,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组织的带动下,滨城区涌现出了一批特色优质高效农业品牌,有7个蔬菜产品通过美国、日本和欧盟NOP认证,有10个有机食品、10个绿色食品、14个无公害食品通过国家认证,认证总数达到了41个,“GAP”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示范面积达到8 000 hm2,绿色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达到1.8万hm2。
3.4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滨城区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综合配套、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原则,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南北2条观光农业经济带。在滨州城区南部沿黄河一线,以市西、市中、梁才为重点,规划了南部沿黄休闲观光农业经济带,挖掘黄河文化资源,重点开发建设市西办事处“休闲小街”、市中办事处“黄河生态园”、梁才办事处张王及小高采摘园等项目。在滨州城区北部,以三河湖、滨北、秦皇台为重点,规划北部生态旅游观光带,挖掘民俗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滨州雁来红高科技园、绿洲现代农业科技园、隆达生态庄园以及秦皇台、三河湖风景区等项目。目前,滨城区已建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10处,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 000万元以上。
4 参考文献
[1] 郑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河北农业科技,2010(10):136-137.
[2] 刘振华.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世纪桥,2011(19):63-64.
关键词:循环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方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农业与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多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促进农业的长期发展,必须改变传统农业模式,减少污染物排放,缩小投入成本,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概述
循环农业表示循环生产的农业模式,主要利用资源高效流动实现增收和减排,维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循环农业特点上分析,主要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特点,低排放与高效率是循环农业的主要特征,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循环农业拥有循环经济所不具有的农业特点:(1)合作双赢,既要干净,又要增收;(2)干净消费,农副产品消耗后最终回归大地;(3)绿色生产,要求控制花费与农药用量;(4)领域宽广,不仅实现了生产循环,而且可回收再利用农产品废物;(5)土水净化,加强了耕地、水资源的保护,维持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6)食物链条,食物为循环主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循环农业实际是一种与环境友好相处的方式,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较理想,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循环农业发展必要性
经过对我国农业及发展现状分析发现,我国农业在长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较多,虽然在生态建设的作用下,缓和了经济与环境问题,但是实现了物质能量循环等级较低,废弃物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农产品质量,最终呈现了多种问题。同时有机农业对环境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阻碍了我国的发展,所以农业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循环农业发展中总结了农业经验,实现了农业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利用物质循环方式实现减轻能源污染的目的,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循环农业可以在低成本下得到高收入,已经成为生态、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方式,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
2.分析循环农业发展的可行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长期发展中总结了很多农业生产与发展经验,与循环农业发展特点较类似。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认识到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完善的生态农业模式与体系,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循环经济与循环农业均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随着农业研究力度的深入,清洁型生产已经成为农业主要发展发展方式,减少了有害物质排放,推动了循环农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我国农村资源丰富的优势。
三、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措施
1.完善循环型农业社会服务及保障体系
循环型农业保障体系主要由法律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环境管理保障体系及组织保障体系等组成。从循环型农业发展来看,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支柱。因此国家与政府部门必须结合循环型农业发展现状,及时完善法律政策与体系,增加农业发展财政拨款,给循环型农业的长期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进行社会服务时,主要从农业资讯与市场服务两方面开展,加强农业终身教育,给广大农民种植户提供较精确的市场信息,并不断提高农民人口、资源与劳动素质,掌握农业产业动态,促进循环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业新技术研究,加快成果转化
循环型农业要求做好农业清洁与利用,因此必须加快经济效益高、环境友好及可操作性强等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不断加快成果转化,并推动循环农业的协调发展。经过分析发现,目前循环型农业核心技术主要由农业绿色能源利用、数字农业、农业废弃物、清洁技术及节水技术等组成,必须加快新技术研究,满足循环型农业发展需求。
3.学习并借鉴国外相关经验
国外循环型农业的时间较早,目前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可积极学习并向国外吸收经验,尤其是新型农业技术经验,并将其针对性的应用到我国农业发展中,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体系。此外农业生产还要与国际接轨,严格执行国际绿色食品质量与有机食品等标准,实现循环型农业的国际化发展。
4.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结合我国农村发展所制定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循环型农业的重要方式。农业产业化要求发展农业时,必须利用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结合当地农业资源的发展特点,发展龙头企业,及时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处理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整合区域技术与资源,并加强相关产业耦合,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循环型农业的协调发展,让我国农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四、结语
农业是我国的核心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作用。目前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我国已经开始发展循环型农业,但是由于我国循环型农业起步较晚,实际发展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所以必须积极学习国外技术,并与我国农业发展相结合,促进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⒖嘉南祝
[1]杨海波.关于加快发展怀化现代农业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4,(04).
[2]郑建初;陈留根;甄若宏.江苏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2015,(03).
[3]李胜毅;牛桂敏.关于发展天津市都市型农业的思考[J].经济界,2014,(05).
[关键词] 莲都区 养生农业 探讨、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61-01
引言
农业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产业,在生态理念不断发展与普及的今天,对于社会公共服务业务部门而言,必须要坚决贯彻莲都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社会生态,养生农业的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农村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核心思想。莲都区养生农业通过坚持生态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并且打造生态养生农业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了促进莲都区养生农业实现更好地发展,接下来将主要从进行莲都区养生农业科学发展途径研究的重要性、莲都区养生农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莲都区养生农业科学发展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1 进行莲都区养生农业科学发展途径研究的重要性
进行莲都区养生农业科学发展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发展意义。首先,通过对莲都区养生农业探讨与研究,可以对莲都区的养生农业的发展与提高,有一个科学的分析,这样就可以针对现实情况提出更加科学的发展策略,促进莲都区养生农业实现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除此之外,通过对莲都区养生农业科学发展途径的探讨与研究,可以为其它地区的养生农业发展提供一个科学的借鉴,推进各个地区农业的科学发展,推动社会生态农业的发展。
2 莲都区养生农业的发展现状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户的共同努力,莲都区紧紧围绕老竹镇 “东西岩4A”级景区和大港头“古堰画乡4A”级旅游景区观光农业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带动民宿农家乐产业发展,改善在新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在生态生态立市的基础上加以指导,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跨越。例如,莲都区发展处州白莲带动旅游产业,增加民宿农家乐营业额,水果从以前的柑桔产业过渡到桃产业发展以及茶叶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食用菌品种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畜牧业从原来的每家每户养殖过渡到如今的规模养殖场养殖、五大传统产业效益日益显现,并提出“六边三化三美”工程,道路两旁、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种植花卉苗木,绿化美化环境,并且形成了莲都独特的产业发展优势。因此提出科学的养生农业发展策略,促进莲都区养生农业健康发展。
3 莲都区养生农业科学发展的途径
3.1 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对现有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实现科技发展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方式。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具有鲜明的利用自然条件来生产农副产品,如何创造适应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保证农田水利灌溉,防冻、防旱、防涝、防污染等等。结合我区农业生产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老龄化的实际,针对这一实际,莲都区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如种植规模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补贴、集中连片种植50亩以上处州白莲补贴,蔬菜示范园建设补贴、规模养殖场补贴等等相关政策,为提高农民文化程度,免费开办中专班让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提高农民种养水平,农技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引导农民增收,政府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旅游观光农业健康发展。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推进莲都区养生农业科学发展。
3.2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莲都区养生农业要想实现更大的发展,做好基础工作是关键,目前莲都区各乡镇农技站配有农产品检测员,上班时间免费为农户检测农产品,对合作社生产基地、种粮大户、农药化肥经销商实行跟踪管理,定期上门督查、抽检,从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只有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才可以更好地推进莲都区养生农业的发展。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一个安全的保障。
3.3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转变传统的单一的农业经营模式,将莲都区的养生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打造生态农业旅游,结合东西岩、古堰画乡4A级旅游,种植处州白莲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旅游,借单位疗休养的东风,促进民宿农家乐发展,这样既可以扩大对莲都区养生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还可以增加养生农业的基本的经济效益。而且养生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旅游的核心理念是基本一致的,这样就可以通过这一核心养生理念的指导,使莲都地区养生农业得到一个更好的发展,而且可以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形成科学的养生产业链,进一步推动农业生态效益的发展。
3.4 加大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
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任何产业部门都需要借助先进的宣传方式,来对地方特色进行宣传和介绍,这样才可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并且促进产业体系的完善。对于莲都区养生农业而言,同样需要采用科学的宣传手段,打造养生品牌,扩大知名度。例如,莲都区养生农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处州白莲、处州蜂业、食用菌产品、鱼跃酿造、旅游观光等产业,设置一些农业生产图片,这样既可以扩大农业产品的宣传,提高莲都区养生农业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