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24: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后现代建筑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本文通过对后现代建筑美学的解析来讨论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评析当代中国建筑的现实状况及所面临的困惑,重新审视传统,正视现代,建立与我国国情相宜的建筑设计道路。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传统;复古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39-01
建筑有着自身漫长的发展历程,但是建筑美学却是一个新兴学科。建筑美学融合了美学与建筑学的内容,是艺术美学、建筑学的重要分支。罗杰斯・思克拉顿被看作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建筑美学在中国也算是一个新兴学科,但却处在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研究和探讨当代中国建筑美学对丰富中国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以“鸟巢”和世博中国国家馆等场馆的兴建不仅给予中国还给国际建筑设计界以极大的震撼,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面对现有的成绩中国建筑设计又要何去何从,是立足于本民族特色还是跟上国际建筑潮流的发展是中国建筑设计师们面对的一大问题。
在我看来,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发展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进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同时,国内外建筑设计的信息交流让很过国外设计理念和思想不断涌入国内,不仅拓展了国内的建筑设计的形式还丰富了建筑美学的理论内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师应该在吸收国际建筑理念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建筑思想,走出一条既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跟得上国际建筑设计潮流的发展道路。
如何吸纳中西方建筑设计理论,融汇中西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建筑设计中华裔著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可以说是后现代设计的典范。设计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曲径通幽等观念,凭借酒店周围山势,在房屋高低错落的清淡、静穆氛围中寻求灵动性和超越性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一方面,香山酒店区别了国际连锁饭店的统一建筑模式。在考虑传统建筑元素的同时,设计师还不乏运用现代建筑元素。比如,在建筑材料方面,设计师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和轻金属材料;在于自然相结合的方面,不仅仅依靠于中国传统模式而加入了光影艺术效果使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融合在同一空间之中。另外,从建筑的总体格局来看,酒店运用了矩形横式的造型,这是当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建筑风格。
香山酒店作为一个成功的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表现了中国建筑设计对“后现代”的理解。那么“后现代”对中国建筑设计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站在历史主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是国外后现代主义给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提示。但是如何在建筑中运用传统元素?国外建筑师往往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内容;另一方面把传统的精神和形式运用到当代设计之中。这些也是中国很多设计师所追寻的,即在传统的语境下寻找出适合当代的建筑设计方式。在我看来,重新审视传统、认识传统和运用传统是当代建筑师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对于传统的认识要避免对其仅单一性的看待,导致了对民族传统形式的粗浅理解,从而导致对传统理论研究的空泛性。深入于历史环境中,深入挖掘传统精髓才能让我们正视传统。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只有深入传统,在传统中找出自身的“个性”和现代性才能让其更加大放光彩。
第二,后现代的建筑风格让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盛行一股复古的风气。比如说,在建筑中运用钢筋混凝土来模仿古典形式的屋顶。复古主义的建筑风格往往体现在房屋的屋顶设计。在北京就有很多这样形式的屋顶设计,例如王府饭店,文化街,小吃街等等。这种在现代建筑中加入传统元素使人们对一些特定的概念形成了一种误读,甚至认为现代元素结合传统形式就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趋势。这种思想阻碍了建筑形式的创新,最终成为一种“四不像”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形式。因此,我们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避免现代与传统的简单相加,而是深入于传统之中挖掘其中的独特性,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中国的“后现代”从总体来看应该表达一种态度。这是一种在新的时代下产生的态度,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表达自我的欲望。设计师们不能拘泥于传统设计的理论框架之中,应该把传统与现代融合于同一格局中表现人的现实观念。在建筑设计的功用方面牢固、实用和美观一直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何把传统功用性与现代的艺术性和舒适性相统一也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国当代后现代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后现代的,还融入了传统思想观念和形式,就有现代、后现代、东西方多元化思维相互融合的特征。它的意义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建筑设计逐渐走向了完满和成熟,一方面又给未来的建筑设计师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拓展空间。尽管后现代受到批评,但是其创新性和标新立异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发展趋势;造型设计
Abstract: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a city, showing the city’s appearance and features, and having the unique style of its own tim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we have entered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It has become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dustry that how to embod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e development, and create the urban buildings with rich modernized sense, as well as the focus of modern buildings and architectural modelling design. This paper mainly gives a discussion from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modeling design.
Key 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concept; development tendency; modell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A
在建筑行业,建筑设计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建筑设计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建筑设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也要求建筑要富于现代气息、体现时代特色。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更加需要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与建筑造型设计,打造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现代建筑设计
1. 现代建筑设计和传统设计的比较
从建筑设计的性质上来看,传统建筑设计侧重于技术,而现代建筑设计则侧重于功能,并把社会、经济、以及技术等各种要素结合起来进行考虑,既注重设计内容又强调设计管理;从建筑设计的进程上来看,传统建筑设计在战术和战略上比较随意,而现代建筑设计比较强调层次性和逻辑性;从建筑设计的手段上来看,传统建筑设计主要利用算尺、计算器、图板、以及手册等实现手工作业,而现代建筑设计主要依靠计算机来进行计算、绘图、以及管理工作等;从建筑设计的部署上来看,传统建筑设计仅仅包括从设计方案到设计图这一阶段,而现代建筑设计则贯穿建筑开发的全过程,不仅包括设计阶段,还要考虑建筑施工和维护阶段的问题。
2.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理念
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因此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时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跟建筑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如何使用更合理,满足各种生活工作尺度,并在实现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和美观,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2)生态理念
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大量开采和开发自然资源和能源,导致环境破坏、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现代建设计中把生态理念作为一项重要的设计理念,低碳建筑和节能建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3)整体艺术理念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一些人过于追求物质生活,导致精神世界贫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弊端。因此,必须要把人们从物质世界中解放出来。这就需要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坚持整体艺术理念,实现建筑的整体美。具体来说就是建筑的室内环境应是形体、色彩、空间、以及虚实关系的整体把握,意境创造的整体把握、功能组合的整体把握、以及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协调等。
4)高度现代化理念
伴随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达到建筑的光、色、声、形等效果的高度匹配,并实现建筑的高功能、高效率、以及高速度,为人们营造一个理想的居住空间和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5)个性化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越来越追求生活的个性化。因此,为了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需要坚持个性化理念,可以把自然引进建筑内部,使人们亲近自然;同时还可以打破传统水泥方盒子式的设计模式,实现斜线、斜面、以及曲线等的有机结合,营造个性化的室内空间。
6)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理念
现代建筑在体现时展特色的同时,还要富有民族气息,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当前,不少建筑设计过度追求现代化和国际化,使得建筑本身失去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不到体现。因此,要想设计出独特的建筑,就需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去,建造富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3. 现代建筑设计举例浅析
1)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是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从平面设计来看,中银大厦呈现正方形,立面简洁并富有时代和动感气息,而棱形采用的是玻璃幕墙结构,其造型酷似竹子的结构,象征着节节高升,表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有机结合。此外,其基座外墙使用的是麻石材料,代表着中国。
2)深圳万科第五园
万科第五园建筑设计中,包含了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与人文气息的营造,它的设计定位是简洁大方,风格是清新秀雅,并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材料工艺较好地演绎了传统。第五园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地形、景物、以及建筑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园林住宅的典范,不仅满足了现代居住空间对功能的要求,并且在继承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感。
二.现代建筑造型设计
1 象征艺术的概念
象征艺术是一种纯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的象征作品被认为很难理解,其具有抽象性,不具备一般的艺术形态以及规律。也有人认为象征艺术可以最直观的表达艺术形态,其具有美观性以及感官性,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态。这些论述都是象征艺术的一方面,这些解释并不全面,在当今社会,信息发展越来越快,社会中有很多文化交融在一起,很多学科与艺术产生了内在联系,一些设计者通过发散思维的方式,将象征艺术加入到设计作品中,提高了设计的质量。在建筑行业中,建筑物看似与艺术关系不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设计中开始融入艺术元素,使建筑与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基于象征艺术的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象征艺术中,象征性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其与具体是一种相对的概念,象征艺术可以变现出人心理的变化,可以阐明实物蕴含的文化。象征艺术可以对复杂的事物进行阐述,可以突出事物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在表述的过程中,可能稍显复杂,而且可能较难理解。很多象征的艺术作品是建筑设计重点研究的内容,其是一种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将现实与艺术美感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建筑设计的综合性发展。艺术信息是象征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影响,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灵活提取。象征艺术中包含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元素,只有综合考虑设计要求,才能美化建筑形象,一定要与周围环境起到遥相呼应的效果,这样才不会使建筑显得突兀。
2 象征艺术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建筑设计包含多种内容,其不单是建筑的外在表现形式,还蕴含着设计师的情感,蕴含着我国的历史文化,有的建筑还具有较强的纪念意义。建筑是人们居住的空间环境,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的类型越来越多,其艺术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将象征艺术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可以与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一系列的表现和象征手法,就等于使得建筑拥有了外部的表现形式以及其内在的独特文化意义和价值,从古至今,人们经常会借助于某种特定的建筑来有效对一种情感和一种信仰加以表达和传递,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西方国家对于上帝的膜拜以及中国对大地、风水的信奉等等。
象征文化是象征意义的重要的源泉,图腾对文化的代表、宗教对文化的反映、民俗对文化的表现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就间接的为我国的象征性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兀素。中国所特有的易经文化与传统风水理论的关系,可以借助于数、卦、图等象征等传递方式对我国的园林建筑加以影响,而这也是我国古代环境艺术中象征性设计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和人文背景。
伴随着现代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艺术在建筑设计工程领域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了检验建筑设计的重要指标。简单的说,在建筑设计中,艺术是指导建筑设计整体规划的基础和核心,也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建筑设计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在提高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象征艺术。要满足各方面人们对建筑设计的需求就要把象征艺术作为建筑设计的研究重点,把它作为建筑设计的核心部分。
3 象征艺术设计方法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是在进行建筑施工之前必须做的准备工作,是建筑工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它要求设计师要根据工程的施工任务去规划,将工程中会发生的问题提前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措施。比如将施工过程中发生概率较大的问题做重点的提取和制定预防措施。所以建筑设计是一件预估性的工作,也是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体规划工作。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全面系统的工作方式,它包含备料、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可以对建筑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建筑工程的稳定安全实施提供保障。
3.1 再现性语义象征。象征表现为把事物的某一个细节、功能夸大而设计出的一种新的事物。在家具中,通过这种夸大某个细节的设计理念带来的家具,简练而又丰富,往往令使用者赞不绝口。风格派通过提炼去表达简约。风格派家具有醒目的色彩、简练的造型、精巧利落的线条和多种材质的混搭等特点。风格派的家具设计特色是点、线、面和色彩等设计元素、材料都很单一。总的说来,建筑师在设计时运用再现性语义象征的方法,通过作品一定的语义信息或符号信息来传达建筑的思想。
3.2 非再现性非传统象征。在建筑历史上,运用非传统象征设计手法进行建筑创作是近现代的事,并且占了主导地位。西方现代建筑运动起源于18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到本世纪20年代走向。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并不那么大,先是经济基础落后,而后是政治观点的制约,严格地说,中国建筑界敞开思想了解西方现代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几乎半个世纪关于现代建筑运动在西方建筑界的争论我们了解甚少,恐怕只有少数研究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同志才关心这些事。构成派运用立体构成、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知识进行建筑创作,重视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这种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或后现代建筑创作中常用。
3.3 建筑图中的象征艺术理论。在建筑工程领域,经过现代主义之后对象征建筑形式的认识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普及,所以在后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较为广泛。而在研究中它对于非习惯、非传统形态的建筑设计要进行合理思考,避免在设计中出现墨守成规和缺乏活力的设计方式。
与抽象想对应的就是具体,抽象实际上就是将诸多事物本身所存在的共同因素、特征加以分离,并且对其中所存在的关系进行阐明。在抽象艺术之中,实际上包含了对于复杂事物体系的简化、综述、概括等,所以,以往的艺术工作体系中,经常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突出某个事物本身的因素,导致了艺术作品本身的表达过于模糊,这就是人们对于抽象艺术本身理解不深甚至无法理解的关键所在。在以往的作品赏析之中,人们直接将抽象艺术理解为无法理解、看懂的东西,而不清楚这一艺术是从自然中所剥离出来的。所以,抽象艺术在作品之中实际上是一种较为高级的艺术呈现形式,它是利用持续不断的融合、提炼所完成的,无法通过其他具体的东西来对其中所存在的相应结构加以代替。抽象所具有的含义实际上都是形容分离或者是转移,尤其是将注意力从某些事物、方面上进行转移。抽象本身在艺术领域之中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中一种属于表达了世界之外信息的作用,依据作品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完整性来进行判断,能够称之为更多或者更少的抽象,这类型的再现性抽象,实际上就是语义性抽象;而另外一种含义则是形容多种不同艺术形式之中,那部分不传达的信息,它们没有描绘任何事物,仅仅只是非传统形式的要素,通过非传统形式所组成的作品,这也就叫做非传统抽象。这两种抽象形式的存在,构成了所有的抽象主义本质,并且发生着千变万化的演变。
2建筑设计中抽象艺术的应用
在我国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体系中,抽象艺术本身的应用,属于一种再现性质的语义以及非再现性、非传统性的抽象艺术手法,这类艺术形式能够充分的使用在建筑图纸设计中,也可以应用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甚至于可以在部分建筑的外形设计上加以应用。由此可见,抽象艺术形式在建筑的设计体系之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方式以及范围。
2.1再现性语义抽象
在针对建筑设计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绝大多数设计人员都会把抽象艺术使用在部分细节体系中,以此来对夸张手法加以利用,从而充分的表现出事物本身的风格、特征。例如在对室内家具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单纯的将抽象艺术理念作为核心依据,来使得家具之中所存在的某个点能够最大限度的放大,那么所得出的家具本身不仅仅能够具备简洁、美观的外观,还能够极大的强化其中所存在的丰富内容,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这类设计风格本身在执行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都是先对事物本身的特性加以提炼,之后再针对其中某个点进行持续性的方法,最终构成干净利落、独特的造型或者是线条、色彩等形式,同时还可以利用不同材质的进行混搭设计,创造出具有独特性质的抽象建筑设计。而这类型的抽象艺术,实际上也就被成为是再现性语义抽象。
2.2非再现性非传统抽象
在人类的建筑历史上,使用非传统的抽象抽发来对建筑进行设计创作,实际上已经是近现代的事件,这类型手法形式实际上占有了较高的主导地位。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应溯源于18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到上世纪20年代走向。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并不那么大,先是经济基础落后,而后是政治观点的制约,严格地说,中国建筑界敞开思想了解西方现代建筑是八十年代才开始的。几乎半个世纪关于现代建筑运动在西方建筑界的争论我们了解甚少,恐怕只有少数研究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同志才关心这些事。构成派运用立体构成、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知识进行建筑创作,重视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这种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或后现代建筑创作中常用。
2.3建筑图中的抽象艺术理论
在建筑工程领域,经过现代主义之后对抽象建筑形式的认识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普及,所以在后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较为广泛。在实际对于抽象艺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针对其中所涉及到的非传统形态、非习惯性的建筑设计进行全面的思考,防止抽象艺术和传统、缺乏活力的设计形式结合在了一起。并且在建筑图进行配景的过程中,也应当要对配景细节加以舍弃,直接用抽象的形式呈现出来。
2.4室内设计的应用
室内设计,是每一个抽象设计师所广泛运用抽象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主要是由于现代建筑体系的室内,有相当一部分都能够和抽象元素完美的协调在以期,而在对抽象元素进行了相应的运用滞后,又能够使得建筑室内呈现出更加简洁、现代化的效果。但是,以往传统建筑在部分情况下无法与抽象元素进行完美的融合,如此以来就导致部分抽象室内设计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以及欣赏。因此,绝大部分设计师都开始对传统设计体系之中的点、形状、线条手法进行抽象元素结合,甚至将两者所融合,如此所设计出的室内效果,能够更加明显的表现出艺术性。例如在现代建筑的室内设计中,常常会以黑白二色或三原色进行组合设计,这些色彩的差异对比造就了一种明快的室内设计风格,颇受现代年轻人的喜爱。
3结束语
一、现代建筑对装饰的拒斥
在现代主义建筑师看来,装饰给建筑的实在本质包裹了某种与其性质相异的东西,因而是本体意义上令人害怕的对象。“现代主义一向反对装饰,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反装饰,因为装饰造成不必要的额外开支,从而使大众无法享用。所以装饰主义在现代主义时期是一种被视为敌人的因素而反对的” [1]在勒 ・柯布西耶“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密斯 ・凡 ・德 ・罗“少即多”等观点的倡导下,在现代化工业的大力推动下,现代主义建筑以最简洁的方盒子形式、并主要以灰、白或者玻璃等建筑材料的本来面目示人,剔除了一切装饰性的元素。
现代建筑的几何霸权和拒绝装饰的修辞,不仅没有把建筑引入一种现代主义者所期望的那种令人兴奋的新文化和新审美的境遇,反而导致了建筑审美情景的全面丧失,而且使建筑陷入不可自拔的线性思维和一元论的僵死逻辑之中。建筑不能以数学理想作为它的范式,后现代建筑就是要打破数学的桎梏,追求鲜活的东西。功能性与纯粹性这两个经典的现代准则,其精神都是数学的,与多彩的后现代文化极不和谐,对于追求同生活保持协调的建筑来说,是截然矛盾的。
二、后现代建筑中装饰元素的回归
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采用装饰;后现代建筑使人想起了装饰派艺术、新艺术和维多利亚时期建筑语言的凌乱。它也重新引进了几十年来现代主义一直试图清洗根除的装饰华丽的绘画般的建筑成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性的形象:色彩
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有 80%是来自于视觉的,而颜色给人的视觉冲击尤为强烈。建筑装饰主要包括建筑上的色彩 ,在赋予建筑性格特征方面,它们和建筑形体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纵观建筑史,我们可以发现,古今中外的建筑都十分注重色彩的使用,无论是哥特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伊斯兰建筑马赛克的拼贴,还是文艺复兴富丽堂皇的教廷府邸、洛可可时期华贵艳丽的脂粉气,无论是帕特农神庙柱头与檐部的红蓝浓彩,还是中国古代宫殿的黄瓦红墙,色彩都是主要的装饰手法,而且极富个性。后现代主义建筑师超越现代建筑单调的外观,对色彩大胆的使用,使建筑张扬醒目,过目难忘。后现代建筑中色彩不仅是为艺术而装饰,还是为功能而装饰。
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由意大利伦佐 ・皮亚诺和英国人理查德 ・罗杰斯设计。大楼采用钢结构,而且这些结构许多都暴露出来,在它的沿街立面上不加遮挡地布置着种种设备管道和缆线,并用颜色加以区分:红色的是交通设备、蓝色的是空调管道、绿色的是给排水管、黄色的是电气设备,使人眼花缭乱。
世界各地的传统建筑都有着使用色彩来区分等级的情形,后现代建筑也秉承了色彩的隐喻含义。格雷夫特的建筑作品色彩亮丽醒目,不同的颜色用于不同的建筑部位有不同的隐喻:蓝色天花板象征蓝天,蓝色地面隐喻水面,绿色地面隐喻草地,墙上的绿色象征攀墙植物。他的建筑物基座常用棕色,即代表大地,又与传统房屋的基座相近。墙上的绿色除代表植物外,又与老建筑常有的绿色木百叶窗相近。色彩构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所谓的 “多义性”和“双重译码”。他设计的波特兰市市政府新楼( 1979―1982)色彩鲜亮,形象丰富,成为美国后现代建筑的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是一座 15层的方盒子,从形体上看同现代建筑并无二致,但在色彩搭配上极为大胆,建筑师的绘画天赋得到了充分发挥:淡蓝色的顶部、褐色和淡黄色的中断、绿色的基座,被戏称为“超尺度的圣诞礼品箱”。
后现代建筑中的色彩装饰依附于主体,并从美感的角度明确揭示或者标明主体特征、性质、功能以及价值的层次。
2.对于传统的更新:历史符号
现代主义建筑中曾经出现过的清水混凝土、纯净的白色饰面,以及金属感激强烈的玻璃、铝、不锈钢等各种材料,虽然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但也都因为缺乏与周围环境的沟通和历史感备受责难。针对这种情况。后现代建筑师们除了使用传统的大理石、花岗岩、红砖等天然的材料作为建筑的外饰面,利用传统的历史符号来消除现代建筑的呆板与单调,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也是反对现代主义建筑割断历史联系有力的方法。作为增强建筑的文化性与人情味的重要手段,历史符号的运用是最多见和最为普遍的装饰手法。借助于历史符号可以调节建筑基调,还可以拉近建筑与人们的距离。
作为后现代主义奠基人之一的罗伯特・文丘里在 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 ,几乎是以宣言般的口气提出了“多不是少”和“少即厌烦”等与密斯针锋相对的观点,并结合他之前的建筑实例加以说明并反复强调,文丘里在书中提倡回归装饰的观点。文丘里为自己母亲设计的母亲住宅,成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最早的作品,可以说是综合体现这些观点的建筑实例。
母亲住宅设计上注重对传统的汲取、形式的变化和空间的复杂性。其中装饰性的语言,对于房屋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可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座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小住宅,主要结构也采用钢筋混凝土形式,但最为奇特的是包含着多种古典装饰元素的建筑立面。巨大的坡屋顶让人想起神庙上的山花,即显示了与现代小住宅平屋顶的差别,又表示出了向美国民间坡顶住宅的回归。而底部那一抹弧线和断裂的形式,又似乎来自巴洛克建筑中那种断裂和层叠的山花形式。住宅低矮的造型,和以壁炉为中心的设置,又不禁使人回想起赖特的草原式住宅。
后现代主义运用了众多隐喻性的视觉符号在作品中,强调了历史性和文化性,肯定了装饰对于视觉的象征作用,装饰又重新回到建筑设计中。从符号学的角度来阐释装饰的象征功能是再准确不过的,建筑中的装饰可以被看成信息代码,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人与建筑之间的交流就是通过解读这些符码而产生的。
3.多元的装饰:混搭挪用
受波普艺术和混沌学的影响,后现代建筑大量使用混搭挪用的装饰手法。用德里达的说法,就是“传统”目前存在的主要模式,是以拼贴法来把各种因子融合在一起。 [2]把人们熟知的各种符号语言以似曾相识的面貌重新展现出来。与现代主义艺术“拼贴”原则不同, [3]后现代艺术“利用过去图像的戏拟”,[4]各种风格和手段、手法的混搭,甚至是互文本的混搭,拼贴、混置、重叠和对比。
装饰元素的混搭挪用强调了建筑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常设置夸张、变形的柱式和断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等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溶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
后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是简单地恢复历史风格,而是把眼光投向被现代主义运动摒弃的广阔的历史中,承认历史的延续性,有目的、有意识地挑选古典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东西,对历史风格采取混合、拼接、分离、简化、变形、解构,综合等方法,运用新材料、新的施工方式和结构构造方法来创造,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形式语言与设计理念。装饰意识和手法有了新的拓展,光、影和建筑构件构成的通透空间,成了大装饰的重要手段。后现代设计运动的装饰性为多种风格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使不同的风貌并存,以这种共享关系贴近居住者的意义和习惯。
查尔斯 ・摩尔与佩雷事务所共同设计美国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广场,是一个奇异花园般的城市广场建筑。建筑师用一种调侃的方式将古典建筑中的拱券、柱式等主要建筑语汇表现出来,并通过不锈钢、霓虹灯等建筑材料的加入,使之更具有现代感。
摩尔对于柱式、拱券等古典建筑符号游戏般地混搭挪用,也许是想通过这种巨大的反差,来颠覆古典主义建筑语言在人们心中肃穆庄重的形象;也许是试图在现代与古典两种建筑语言之间寻找契合点,以便更好地用现代的表现手法展现古典语言所蕴含的的精髓。摩尔这种将古典主义建筑语言一贯严肃的作风彻底摧毁,并与现代气息浓郁的霓虹灯相结合,将建筑以娱乐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打破了人们心目中对于建筑的定义。
装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指代的功能。装饰的合理使用,可以使观者读出所指的含义,加深人们对建筑主体的认识,对于构成特定的文化语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建筑中留传下来的每一种装饰符号,都有明确的含义,选择一种符号,就意味着选择了这种历史的、文化的主题,这就说明为什么在后现代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存在,并且建筑以新的姿态展示这里是的力量。
后现代建筑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装饰既有结构上的功能,也有信息传递和审美方面的功能。从卢斯的“装饰即罪恶”到密斯的 “少即是多”,现代建筑几乎把建筑美学上曾占据重要地位的装饰趣味扫除殆尽,后现代美学强调超越与颠覆,在建筑表现形式方面,装饰美学成为后现代建筑反对现代主义干瘪内容的一面旗帜。
注释:
【关键词】建筑学 数学美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大学里,只知道数学是基础学科,并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这个理性至尊——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真正内涵。当接触到建筑专业,才领悟到了数学的美。建筑的结构形成于数学和力学的创造,而建筑上的整体美观又与数学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只有数与形结合,才更具有神韵,数学赋予了建筑活力,同时它的美也被建筑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你在欣赏一座跨海大桥时,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惊叹大桥的静定多跨结构中包含的数学和自然融合美的成分。千百年来,数学已成为设计和构图的无价工具,它既是建筑设计的智力资源,也是减少试验、消除技术差错的手段。
二、数学与建筑的关系
同样是“ 数” 与“形” , 一种对其抽象, 一种对其表现。表现依据了抽象, 抽象来自表现。在建筑工程的实践中, 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 数” 与“ 形” 的问题。
1、数学教学使得建筑教学简便、精准
高等数学含有非常丰富的内容, 有解析几何, 高等代数, 微积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通过导数的学习, 为建筑力学中梁的弯矩及挠度计算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便利; 对于导数的应用及最大值、最小值的讨论,又为建筑施工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使用找到了较佳的办法; 对于弧长微分与曲率的计算,可得到荷载作用下梁的弯曲程度的精解; 对于积分运算、概率与统计、行列式、矩阵与线性方程、微分方程等内容, 在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计算中, 建设方案或生产计划的决策中, 施工网络及建筑产品或用品的概率分析中,都有着大量的广泛的应用。
2、数学美使得建筑美观、舒适
数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自然美在数学中的反映。建筑在数学思维的启发下不断发展为世界创造和谐美。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是根据功能和美感的需求, 对土地、材料和结构进行堆积与组合, 比例决定着建筑中个体、局部与整体的数学关系,因此比例是建筑的核心和灵魂。比例在数学上并不具有美感,但“ 黄金分割”的比例分割之美在各种艺术作品都得到充分的展现。现代设计师仍然最常见地使用黄金分割法则构造着适用性和艺术性统一的新颖建筑。与比例相关的均衡、尺度、布局的序列也是构成建筑美的要素。和谐的比例与尺度是建筑结构呈现自然美的基本条件。比例的匀称与平衡,圆形的对称与和谐, 曲面的柔软与变幻,总能不断地启发建筑师创造出建筑的和谐美与雅致美。
3、数学计算使得建筑精确、完美
一座建筑物的设计到建成是受周围环境等因素影响的,所以只有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达到最小的失误,从而让建筑作为数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完全融人自然中, 达到诗一般的韵律: 帕提侬神庙的沉郁, 艾菲尔铁塔的豪放, 悉尼歌剧院的飘逸, 徽派建筑的清远,希腊雅典的帕提侬神庙的构造依靠的是利用黄金矩形、视错觉、精密测量和将标准尺寸的柱子切割成呈精确规格的比例知识; 埃皮扎夫罗斯古剧场的布局和位置的几何精确性经过专门计算, 以提高音响效果, 并使观众的视域达到最大; 麦加皮克楚的图案的整齐和均匀没有几何计划是不可能的。
三、现代建筑美学中蕴含的数学美分析
广义来说,除去建筑美学的前两个发展阶段,之后的四个建筑美学的发展阶段都可以涵盖于现代建筑美学的范畴,因为在这个时期,在建筑学的领域之中,伴随着工业革命及世界经济的大发展,建筑的审美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数学领域,微积分以及非欧几何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观察世界的方法,相对论的诞生更是给人们的空间概念加上了时间的维度。建筑学领域也由此面临着空间观念、美学观念的转变。建筑中机器美学、空间美学的出现以及在三维空间加入时间这个第四维因素的考虑都成为数学带给建筑学领域的新发现。现代建筑美学思想的特点是尊重客观因素的科学分析,如基地环境的处理、现代功能的满足、新材料技术特点的体现、新手法的运用。从现代建筑美学思想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建筑学审美要求的各个方面之中无不渗透着数学思想的影响。
首先,现代建筑美学是基于对客观因素的科学分析之上的,这不仅奠定了现代建筑美学的理性之源,更为重要的是为建筑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数学依据。
其次,在具体方面:现代建筑美学对现有自然环境的分析离不开数学的支撑,环境之中可以利用的"美"的因素与应当改造的“丑”的因素的判断都需要数学的分析;现代建筑美学对功能的设置与满足也是基于数学和谐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关于功能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有关人的行为模式以及人的感受、尺度的问题,所有这一切又都要通过数字化来加以体现;而关于新材料新技术的体现以及新手法的运用等问题也都要落实到数量关系之上。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建筑美学对数学和谐的体现是无处不在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观是包含于前面所提到的现代建筑美学的发展阶段之中的,因为从广义来说,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观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观的一种补充。在这个阶段建筑的审美观念由于受到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而体现出了许多不同于现代主义建筑审美观的变化。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中心思想,是要否定既有建筑艺术的规律性和逻辑性;是要表现后现代主义文化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文化已经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品正在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它体现了对建筑设计理性的否定,主张设计不必完善,追求怪诞的形式,否认建筑设计固有的形式美的基本原则,运用不同比例与尺度的符号进行堆砌、重叠;并在文字上,打着弘扬传统的旗号扭曲传统文化的精神和蕴含深厚的文化积淀的象征寓意。而后现代建筑美学借助于非线性科学的形式外衣,却打着非理性主义的幌子,运用非理性主义的理论来解释其所具有的所谓"非线性"的形式。这样的矛盾最终只能导致后现代主义的消解和灭亡。
以最大的齐奥普斯金字塔为例, 高为1 46 . 5 米, 正方形的地基边长为230米, 用230万块经过磨光的平均每块重量约2.5 吨的石灰岩石迭成, 是金字塔建筑艺术中的顶峰之作, 被誉为古代七大奇迹中的奇迹。那时的尺度单位是库比特, 1 库比特约为63.58 厘米, 这是当时埃及国王的肘部到手指尖的长度。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5公里, 这个数字的百万分之一正好是1 库比特。地基边长230 米换算成以库比特为单位是362 , 这个数字与一年的天数极为接近。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地基边长与高度之比的两倍正好等于3.14 , 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奇的数字; 圆周率的这一比值直到公元前七百年左右才被求得, 前后相差近两千年。金字塔高度的平方约为21462 ; 其每一侧面三角形的面积约为21481 , 两个数字几乎相等。从金字塔的方位看, 塔的四个侧面分别指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 误差不超过0.5 度。塔基东南角与西北角的高度误差仅1.27 厘米。底面边长误差只有20 厘米。这样的精确度使现代建筑也望尖莫及; 不借助于数学能行吗?
结论
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建筑美学审美观,就会建造出来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建筑物。因此,我们可以说,建筑审美观向生态建筑美学的转变正是对由于数学领域的发展而带来的世界新秩序的回应,从根本上说,建筑美学的发展变化依旧放映着数学的发展,建筑美学的追求与数学美是一致的,即都为追求与宇宙万物的和谐。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古建筑设计;融合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何正确地运用传统文化,使它披上时代的彩霞,同时也要做到减少资源浪费,做到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每个设计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在深入挖掘优秀建筑遗产精华的同时,更要大胆地学习一切可以借鉴的创作经验,以立新为轴心,广取博收古今中外建筑创作的精粹,让艺术素养溶入自己的血液。
一、古典建筑设计概述
古典建筑设计方式非常多样,且每一种设计理念都蕴含着一定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很多的古典建筑还体现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同时建筑的建造工艺和技法也非常的精湛,将这些优点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来,可以提升现代建筑的设计魅力,同时提高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程度。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多建筑设计师还是将古典建筑设计理念与现代建筑设计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获得了非常完美的建筑设计效果,同时也为人类的建筑史增添了亮丽的风景。古典建筑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湛的技术手段、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着实影响着园林整体美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借鉴古代建筑设计的手法和建造理念,并运用现代的材料与科技,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理念、同时又可以体现古典风韵的建筑来。
二、现代建筑设计
1、形式服从于功能。现在的时代愈加的功能化,因为居住的楼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使用了电梯;为了安全,我们使用了电子防盗、自动火灾系统。但是凡事都是有双面性的,便捷的功能将我们的生活同一化,原本多变的建筑形式变得单一,建筑师的思想被圈框起来,设计思路也被限制,这些功能让建筑师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存在,只能创建出一些没有特色的建筑物。
2、掌握本质,不断创新。很多人觉得中西方在建筑理念上是一样的,设计是没有国界的,但是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中,我们必须尊重传统的文化,特别是人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居住的形式等重要因素与居住建筑都要在设计方案中得到好的体现,不能随便的引进一些国外的因素。从这个方面来说它是有国界的。
3、重视空间的设计。现代建筑设计是从整体角度开始设计的,以模型为中心进行设计,而不仅仅是在图纸上进行设计。现代建筑设计还借鉴了西方的建筑形式,纵向设计建筑,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小区,节省占地空间。
三、现代仿古建筑设计风格
仿古建筑是仿造古代建筑的形式,提取古代建筑的某些有特征的、能表现历史风貌的元素进行设计。不是单纯的仿造,而是抓住古代建筑那些元素结合现代的装饰工艺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华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深厚,这很有利于设计师的创作。现代仿古建筑风格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第一次后,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西式建筑的基础上附加上中式传统建筑形式。然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建筑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世界,大量的传统建筑被摧毁。对西式建筑的盲目崇拜,风格的模式化使得城市变得单调。专家和民众开始反思现有的建筑,要如何既体现了当地的特色,又起到保护传统的作用。在保留原有的建筑物的基础上,通过对某一部分的外观进行改造和对旧的街道整体来进行形象的包装和景观的规划。
四、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一)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比较
从建筑材料上来说,我国古代建筑都是以木材作为房屋的主要框架,是木构系统。而现代的建筑都是由比较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来做房屋的构架,木材已经退出了建筑历史的舞台。木结构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伐木会破坏生态环境,木制房屋不便于防火,防潮、防虫等诸多问题。相比于此,现代建筑设计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由于材料的变化也带来了结构上的变化,钢筋混凝土的抗压抗拉能力要比木材高的多,所以现代建筑可以建得越来越高,节省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也创建了一个新的格局,而且在居住的安全上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建筑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古建筑的设计特点如前文所说,在空间上来说古建筑讲究平面上的围合,即院子被房屋包围着。墙垣、房屋等为何车一个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而现代建筑设计受到西方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以楼房为主,建设一个功能齐备的小区,小区内有多个建筑物,楼和楼之间配上绿色植被。也就是说现代建筑设计是从平面向竖向方向延伸拓展。
(二)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在思想上的融合
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出对传统古建筑的创新改变是出自民国政府,具体的来说就是利用西方建筑的技术手段,来建造具有古建筑中的官式建筑的视觉效果和某些形式特征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在这一阶段,建筑师们在思想上仍然停留在古建筑的设计思想上,但在材料和技术上向前迈出了一步,可以说在受到西方建筑设计的文化熏陶下,建筑师们的思想也具有了新的转变。
因为当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促使这一阶段的建筑设计思想充满了传统的复兴和政治性思想,建造了一批宫殿式大房顶来展现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师们都摒弃了低矮的木式结构的房屋,将宫殿式的大屋顶架在水泥和砖的结合体上,来表现中国的民族特色。
在横向发展变纵向发展中,有人觉得三层房屋就已经不能够算是中式建筑了,这种想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空间。而部分人在设计过程中将古建筑的理念和精华都应用在小高层和高层设计中,起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西方的住宅与中国的古建筑住宅在空间布局上的不同点在于庭院,西方是以卧室为核心点来设计住宅的功能的,而中国住宅的核心点是院子,在院子里展开生活的场景。所以,做好房子与院子的布局关系,也就能够做出中国古建筑的精髓之处。
结束语
在研究归纳了中国古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的不同之处以及中国古建筑设计的精髓和优缺点,我们应该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建筑,并将其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的融合之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可以更广泛地吸取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尤其是各民族的古典文化,创建中国所特有的设计理念和流派,让具有中国古建筑特色的中国建筑拥有世界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陈理平.试论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9:76-76.
[2] 郝瑞生.中国传统古建筑对北方寒冷地区气候适应性探究--以太原市纯阳宫为例[J].建筑技艺,2014,6:118-119.
[3] 唐世华.徽派建筑之浅析――从安徽歙县民居建筑风格到现代建筑的继承发展[J].中华民居,2013,30:99-100.
关键词:文脉;文脉主义;符号;形式与意义
在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建筑设计人员需要结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范围内多个领域的知识进行考量。设计具有很强的意图表现性,在从建筑师构思想法形成,到改进方案完善,再到设计理念转变成现实存在的这整个建筑设计方案逐渐成型的过程当中,建筑设计受地域位置、空间限制和现实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文脉始终是建筑师创作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影响要素,是建筑师表达设计意图的关键,这一点不可忽视。
1 文脉的含义
文脉是一个语言学范畴内的词语,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是一个特定时空发展形成的历史范畴。文脉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的角度进行阐述,文脉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的脉络”,人类学家克拉柯亨将“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作为日常用语的“文脉”,一方面用作语言的概念,在文章所具有的线性特征中产生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则不仅限于对象的前后三维关系,而是加入了由时间所形成的四维空间的关系。建筑学中“文脉主义”的概念,源于语言学中的文脉一词,建筑词典中的解释如下:
1.1 “以文脉主义的立场为基础,对整体环境,或者部分的特征,或者其构造的解读。具体的说,方位、地形、水系、植物、街道模式等空间的基本构造以及从城市整体所见到的建筑位置、建筑样式、建筑群的特性等所规定的相互关系。”
1.2 “关于那些具有特性的建筑,指它的历史、文化、地理背景等条件。”不难看出,语言学中的文脉和建筑学中的文脉概念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在这个关系网络上的“建筑”既作为物质实体,又作为信息交流的媒介而存在。
文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意义不断丰富,在新的历史时期,回看文脉的整个发展过程,这一问题具有十分矛盾的属性。一方面,文脉中所蕴含的思想和规范流传已久,这就体现出文脉问题比较老的属性;但另一方面,文脉作为一种设计理念的基础在近现代才被应用到建筑设计的世间当中,这就使得这一问题呈现出比较新的属性。而“文脉主义”一词是由文脉引申而来,是后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一种基本设计立场和艺术倾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泛流行于欧洲和日本等地区。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受到多方技术和文化交融的影响,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后现代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文脉主义的大众认同感逐渐降低,但人们对文脉内涵的认识和对其运用者的尊敬却依然没有改变,目前它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界的共同认识和默认规范。
建筑与人、城市、环境、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加大对这些因素的综合研究力度,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帮助人们对建筑的复杂性进行理解,对文脉的探究可以准确的传递信息,明确的向外界传递城市和建筑的意义内涵。
2 文脉的符号意义
如果建筑设计是对现实世界的干预,那么建筑师的作品与现实世界相遇,彼此并非没有因果,文脉就是这个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并非设计师设计,而是作为一个现实去探索。在设计之初,作槲穆鲈靥宓慕ㄖ物并不存在,但经由建筑师创作,它被植入现实世界之中。由此,建筑便变成了真实世界文脉的一部分。
建筑设计是人类进行社会认知活动的成果,建筑设计的文脉实际上就是建筑在文化脉络上的衔接。要想理解文脉的含义就一定要提到文化,人是主导文化发展的主体,同时又是接受文化的客体。人类生活在文化的包围之中,世界是由人的文化创造组成的整体,建筑、器皿、品德、法规、艺术及科学,这些都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物,人们通过人造符号和符号系统对文化进行传递和交流,并以此形式继续发展和创造文化。
符号有“形式”及“意义”两种特性,运用各种形式来体现意义是符号的基本特征。文化就是使用符号来表现人类意识行为、传递思想的体系,它不单是物质世界的构成元素,同样也是意义世界的搭建要素。建筑设计的文脉同样也是表达文化意义、传承文化信息的一个符号,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是其理解文脉的基础。建筑中文脉的符号功能代表、标志或说明着外部事物。它在人的认知活动过程中,犹如一座桥梁,将人的内部思维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通常具有文脉特征的建筑往往易于为“受众”理解。这是因为,如果来自外部的刺激愈是含混、陌生与无体系,主体对这刺激的破译也愈不确定。而愈有文脉的东西愈体系化,事物间的关系愈明确,表述也愈丰富,因此也就愈符合经验背景或认知贮存中的“坐标网”,那么也就愈容易被主体理解和接受。所以说,对建筑文脉的符号特性的认知,符合人类认知的深层心理结构。
3 当代建筑文脉的建构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建构文脉的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大多不是相对单一的线条结构。多种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结果拓展了建筑师们的思路和眼界,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建筑设计的人脉。对于文脉研究,我们可以从建筑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和讨论。
3.1 文脉的形式语言建构
建筑的屋顶、支柱、横梁等就是建筑文脉的重要构成元素,这些结构的设计和构思感知就是文脉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文脉中的“形式”可以说是直接、直观的。按照类型学的方法,可以在历史建筑中提取符号“原型”,在现代建筑中对这种“原型”做出同类型的“拓扑变形”,并衍生出多个类型产物。
3.2 文脉的意义建构
建筑设计中表现文脉“形式”的探索是一方面,另外对文脉内在结构与关系的认知,同样可激发创作的灵感。但不管是形式的还是结构的,都可以认为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摆脱既往的符号形式与结构,以全新的形式结构诊释与发展需要承接的文脉意义,可以说这是建筑师情感表现的方式,需要建立在对文化的深层理解基础上。
结束语
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建筑创作语言的创新和复杂多样使文脉的发展向越来越复杂多样的方向进行,并继续向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和演进。在不同的文脉指导下,建筑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它是我们周围物质世界和环境发展的表现,建筑和人与环境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充分注意到每个项目不同的特性,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建筑文脉的梳理,寻找建筑设计的思路和灵感,进行充分思考,赋予建筑新的涵义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吴云鹏.论文脉主义建筑观[J].山西建筑,2007(21).
关键词:建筑设计;材料;透明性研究
不同时代的建筑为何会在建筑造型、空间塑造上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原因之一便是建筑材料的改变。现代建筑发展的时期,也是玻璃作为一种重要建筑材料加入并发扬光彩的时期,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玻璃就开始作为建筑材料使用,随着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创造性的设计,玻璃+钢+混凝土的组合在建筑界被广泛采用。密斯曾经问道:“假如没有玻璃,混凝土将会是什么样?钢铁又将是什么样?”他的回答简单而明确:“二者创造新空间的能力将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完全丧失,它们的承诺将永远止于虚境,不会成真。”长久以来,玻璃是透明和轻盈的代名词。玻璃的透明性对建筑而言代表着内外关系的彻底重塑,结构关系的清晰呈现,空间意向的本质阐述。例如在前文所述的范斯沃斯住宅中,在室内外的交融之处,透明玻璃形成的全透界面不仅消除了内外差异还提供了体察时间变化的绝妙机会,透明的玻璃去除了它与自然间视觉上的一切障碍,使之在建筑整体形式上像是完全悬浮于在自然之间而非立于大地之上。这不仅使它达到了“国际式”建筑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目的,更是获得了这一时代某种建筑原型的地位。在密斯的观念中,材料的透明性不仅仅具有形成室内外空间变化的功效,它还把作为现代建筑标志符号的———框架结构,加以凸显,“密斯选择钢与玻璃的目的是以玻璃的透明性来强调作为结构体系的钢”。因而,经由材料透明性的辅助,呈现出了结构在建筑学中的两层含义:物质性的抵抗重力的实体构件和非物质性的构件之间的关系和组合方式。透明深刻阐释了实体构件和形式建构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建筑与大地之间的联系,后者是建筑与天空之间的关系;前者与重力相关、体现的是“重”,后者与挣脱的意向相连、体现的是“轻”。在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中,流动和暧昧带来空间的丰富,馆中除了有竖向平面的片墙设计还加入了对材料透明性的研究。不透明的大理石贴面墙体、半透明的各色玻璃,营造了奇幻的空间氛围、创造了独特的空间关系。这一建筑成功向后世推广了“流动空间”的概念。而事实上,流动空间的本质是空间与空间关系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不仅体现在多向、不连续墙体的不彻底限定上,更体现在由竖向介质透明性变化加剧的墙体空间位置模糊性上。透明性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理论的追求,与之相反则暗合了现代主义之后的丰富、复杂、暧昧和多变,后现代建筑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实践。在这种大趋势下,半透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半透明性与透明性不同,前者暧昧、朦胧;后者纯净、透明;前者层次丰富、富于想象的空间,后者层次单一、暴露了全部的限度;前者保证和谐而不失空间个性,后者追求统一而失去空间的具体性。半透明性因可以赋予透明以某种质感,近年来在建筑设计中被广泛采用。常用的半透明材料有:
1玻璃类
常常带给我们透明纯净感的玻璃,通常是普通平板玻璃,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喷砂玻璃、手绘玻璃、雕刻玻璃、镶嵌玻璃、视飘玻璃、玻璃砖、玻璃马赛克、压花玻璃等玻璃种类不断出现,它们都或多或少存在透光不透明的特点。例如玻璃砖,外部光线经由其进入室内再次弥散开,创造与透明玻不同的独特效果,形成特别的空间氛围。建筑大师斯蒂文•霍尔(StevenHoll)的美国堪萨斯城的纳尔逊Nelson-Atkins美术馆则采用了德国本德海姆(Bendheim)公司为客户特制的LINIT复合型U玻幕墙系统。应用在这一定制化产品中的主要玻璃技术有太阳能玻璃(Solar)、超透明低铁玻璃(LowIron)、喷砂玻璃(Sandblast)、钢化玻璃(Tempered)。外表面是太阳能散射玻璃,内侧采用喷砂玻璃,有效柔化光线,而超白/超透明玻璃通过降低玻璃材料中的铁氧化物减弱玻璃中的淡绿色,从而有效防止从内部弥漫出的灯光变色。内外两层U型玻璃中间置热绝缘空腔,保证了较好的热工性能。这一客制化玻璃的采用创造了其独一无二梦幻效果。
2高分子材料类
亚克力或称有机玻璃,化学名称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开发较早的重要可塑性高分子材料,按透光度可分为透明板和半透明板。
3混凝土类
一提到“混凝土”首先想到的是沉重的质感、单调的色彩、暗沉的采光。半透明混凝土让光线可以直接从中间穿过,就像会发光一样。通常是在混凝土中加入导光材料,例如光纤,这样光线就可以通过导光材料的折射穿透砖块。这种技术由匈牙利建筑师阿隆罗索尼奇发明,并通过展览迅速在业界传播。从某些角度或在远处观看,几乎看不出它们与普通混凝土有什么不同,但如果你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走进用透明水泥建成的房子中时,就会发现与众不同的效果———光线可以透过墙壁而穿进来,在你面前形成一面灯光墙。
4纱网类
这一种类包含的半透明材料内容很广,没有明确的称谓,称之为网纱类主要是取其“波佩的面纱”这一意向。波佩是古罗马美女,她戴上面纱,半掩住自己的美丽,来撩拨尼禄大帝的。“面纱”成为观者与被关注者之间的一道屏障,并在主观上形成一种有距离的关系。这里便是取这一意向。以玻璃使用为代表的现代建筑是一种完全客观的视觉穿透,与这种距离关系不同。这一类材料通常有:纤维材料如帷幔、纱窗等;丝网类如铁丝网;穿孔板材类如穿孔铝板等。菲利普•约翰逊的“鬼屋”就采用铁丝网做成围墙,形成鬼魅的气氛;库哈斯领导的大都会事务所(OMA)在旧金山普拉达建筑表皮中使用的圆形穿孔不锈钢板。远似烟霁近又空,非明非夜两朦胧。在现代建筑理论面临以后现代建筑为代表的其他建筑理论挑战的今天,复杂、多变、朦胧等多种空间品质的需求取代了国际式的一贯风格,完全透明丧失了视觉上的可感知性,丧失了质感的体现,而半透明材料带来的有质感的透明特性则兼具了完全透明与不透明两者的特质,改变了建筑的空间和形式,更改变了建筑与人的交流方式,在现阶段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魏丽丽 孔祥源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他曾经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不遗余力的鼓吹者,现在则正致力于建立一门“新”建筑学:宇源建筑学。一宇源建筑的概念关于宇源建筑,詹克斯写道:“如果说建筑必须源于自然和文化,它还应该拥有一个更大的源泉,即作为整体的宇宙。”并且,“在传统文化中,建筑总是具有某种宇宙的向度”。詹克斯所谓传统建筑的宇宙向度大概是指普遍见于东西方传统建筑文化中对宇宙的象征性指涉。他认为当代建筑也应当具有这方面的内涵,建筑的诉求对象应该转向宇宙发生论,其价值核心是进化与跃迁。詹克斯不是高技派,所以即便在这个大量借用现代科学概念的新理论中,他也不喜欢给予技术特殊地位。宇源建筑概念的提出表明,詹克斯开始关注现代科学发展对建筑学科的巨大影响,但并不等于他将放弃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他最关心的仍然是形式和形式的象征性意义,这一点决定了他在著作中选择实例的标准:所有被用来说明宇源建筑的作品都具有非常复杂的形式。詹克斯这样概括这些作品的特征:“通过波动的、流动的或结晶体的形式以及计算的模糊性表现了发生过程,其参照对象非常广泛。更符合宇宙发生论特征的建筑的下一个挑战是如何创造真正能够运动的局部,使居住者或参观者与建筑建立共生关系,积极反映宇宙发生的过程。”
显然,詹克斯寻求的只是一个建筑尺度的宇宙模型,这种模型与塑料制作的Sl5链式模型并无不同。它们并不是真正的宇宙,而只是针对外行的简易图像或简化图式。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对居于建筑之上的特权范畴的颠覆,只有“人”被赋予建筑本源的特殊性,其结果是形式的简单化和建筑价值判断的历史性转向。詹克斯的做法刚好相反,他要求建筑重新对所有这一切表示敬意,在他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阶段,这些范畴包括流行文化、历史样式、装饰和象征,现在则加进了生态、水滴、地形乃至宇宙———一切看上去很复杂和事实上很复杂的东西。二复杂、复杂,还是复杂密斯的“少就是多”同柯布西耶的“房屋就是住人的机器”一样是引发争论最多的现代建筑经典“教义”。最著名的抗辩是文丘里的“少就是烦”(m2((83(89"-2R)。詹克斯则将双重代码和复杂性置于建筑价值的核心,其早期的后现代建筑语言虽然表述复杂,但说白了,其实也只是要求建筑具备复杂的形式和容易理解的意义。在查尔斯•詹克斯的早期研究中,双重代码概念始终占据着核心位置,从]\世纪a\年代以后,复杂性概念转而被突出强调。
但不难看出,詹克斯最为关注的始终是建筑的形式,他所强调的意义与诺伯格•舒尔茨所强调的意义不同,更加注重从流行文化的角度来解释建筑。詹克斯曾经非常激烈地模仿尼采的口吻宣布:现代建筑已死。但这个预言却落空了,现代建筑虽历经艰难却顽强地生存下来,不仅牢牢占据着建筑创作受关注的极少主义等最新形态。反倒是詹克斯亲手“接生”的后现代主义在不过!"余年的大红大紫之后,骤然没落,而今已无法在建筑界主流话语中觅其踪迹。当然,詹克斯不可能甘心为后现代主义陪葬,为此,他就必须接受现实,接受科学技术影响建筑发展的合法性。科学技术作为建筑创作的基本推动力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核心观念之一,但詹克斯显然不愿意承认现代建筑对这些观念的占有。他认为,现代主义的建筑学是关于过程的。它关心的是建筑的形状———功能、技术、构造、光、空间以及使用建筑的手段,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在!#$%年出版的&’(*(+,-.(/01中,詹克斯将现代主义的气质归结为“创造2破坏”的精神分裂症,称它是现代城市和建筑异化的罪魁祸首345。所以,当他不得不接受科学技术影响的合法性时,他宁可选择能与更复杂、但更容易看懂的形式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概念。现代复杂科学似乎符合这一要求,因为它们很复杂,而用于描述复杂科学理论的图像却神奇而漂亮,很容易吸引公众的目光。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所引起的轰动效应应该是促使詹克斯理论转向的重要因素。以前,他大概从未想过复杂科学理论的简化版本能如此吸引公众。复杂科学所描述的世界观使詹克斯欢欣鼓舞,他认为:“我们获得了第一个后基督教的新型综合世界观,一个能使科学家、理论家、建筑师、艺术家以及普通民众联合起来的结合点。它是由所谓‘复杂性科学’阐明的新世界观。这种科学包括复杂理论、混沌科学、自组织系统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
高谈混沌学、非线性、大爆炸、分维几何已经成为当今的时尚,好莱坞电影中动辄开讲黑洞蒸发、奇异吸引子、蝴蝶效应、*维空间。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科学家与公众、既复杂又有吸引力的结合点。但不幸的是,由于复杂科学在技术方面的复杂性,艺术家、建筑师、民众通过媒体或科普读物所了解到的充其量只是这些理论扭曲了的流行影像。面对芒德勃罗集合的计算机模拟图,我们只是为这复杂、漂亮、神秘的图形所吸引,谁真正理解分维几何学的原理,或什么是芒德勃罗集合?作为宇源建筑学的倡导者,詹克斯本人又何尝能够真正理解复杂性科学呢?复杂性科学理论被詹克斯看做解释当代建筑现象的最佳依据,由此他也改变了对许多建筑现象的评价。詹克斯曾是解构主义的坚定反对派,因为他从解构主义中看不到任何可以理解的意义。正如埃森曼所表达的:建筑只是其自身,不必在建筑之外寻求其意义的解释。所以,在01中,他对包括解构主义在内的新现代主义冷嘲热讽:“新现代主义充斥着熟练的游戏和玩笑,有时候其创造者自己都被蒙蔽了。……每当想到现代主义两百年的舞蹈演变为足尖旋转的表演,你不由得要发笑。”345但在后来的《跃迁宇宙的建筑》中,解构主义却被当成体现新世界观的最佳建筑形式,因为詹克斯从解构派的作品中发现了复杂性、非线性和自组织系统。“突然跃迁在自然界的所有尺度上存在,并且与自组织过程相联。”
同时,“由于积极的反馈,自组织系统对最小的信号也非常敏感”。那么,符合这种原理的建筑必然是极为复杂的、多重的和矛盾的。解构主义恰好具备这些特点。因为同样的理由,詹克斯也曾为一部分高技派的作品,但不包括福斯特的建筑,大概是嫌它们的立面太简单了吧。当然,詹克斯所谓的复杂不是无限制的,他仍然强调整体。所谓的复杂性是有组织的复杂性。后来他又用“组织深度”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因为自然和文化总是向更高的组织水平跃进,其基础是差异,是差异保证系统远离平衡态,避免完全的混沌。组织动力和丰富性的最主要来源是“想像力”,“想像力对‘灵魂及其能力全体’的控制成就了具有丰富的多重意义的新艺术作品”“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融合无关的事物,为分散的材料建立整体。”3!5简而言之,建筑创作就是“一种追求艰难整体的努力”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理论的重心在“意义”上,他的新理论则更加倾向“复杂”。三宇源建筑学的语言詹克斯从现代复杂性科学中借用了大量概念,用来限定宇源建筑学的语言,其中的核心概念是:突变、自组织和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是指分形系统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结构的相似性。但“自相似性是一种变形的模拟,而非严格的复制”./0。所以,自相似性不是单调或雷同,其结果是整体结构下的丰富形态。芒德勃罗图中的无穷变化可以证明这一点。詹克斯认为当代的“有机建筑”表现了自相似性,它通过模拟自然事物将对象的自相似性结构转变为建筑形态的自相似性。显然,詹克斯重视的是建筑造型,也正因为如此,他有些牵强地将一些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实验作品拉进宇源建筑学,其共同特征是具有相当复杂的外观或仿生形式。奇异吸引子是有组织混沌的动力来源,是混沌系统获得秩序的基础。詹克斯当然不会放弃在建筑中为其寻求对应物。从他对戈夫设计的拜文格住宅的平面中的螺旋坡道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他是如何理解这种转换的。拜文格住宅的平面中不可能有什么奇异吸引子,只要将其理解为渐开线就可以理解这个平面的组织关系,只是与混沌学家用于描述奇异吸引子的图形有某种相似之处。这种图形或表象上的相似性正是詹克斯确定建筑语言的基本法则。对于与非线性和突变概念对应的建筑语言,詹克斯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波状的平滑增长”结合“折形的突变”,建筑中各种波形曲线和突然的皱褶成了非线性和突变在建筑中最有力的表现形式。他用这种方法来阐释埃森曼、哈迪德、甚至中国传统冰裂纹装饰。也用自己的设计来解释这种对应的原理。这些设计挺有趣,很容易理解,但看不出有什么必要非得与玄奥的非线性和突变扯到一起。那么,这些复杂观念的表现形式如何才不至于导致混乱呢?詹克斯给出的答案是:组织深度,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建筑设计不能消灭差异。
也就是说,不能像现代主义那样建立一个简单的整体,其整体必须在保留差异的基础上实现。“高度复杂而富有联系的结构才有组织深度。”“复杂的整体表现出像一个历史久远的村落那样的丰富性,各种品质和房屋类型共存,没有任何明显的压制。”.在它们结成整体的过程中,时间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因为时间能消除矛盾,将本来不协调的东西拢到一起。也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引进时间要素就成了达到组织深度的关键问题。后现代主义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多元化的语言、乡土主义和文脉来表现时间的连续性。另一种方法是“将现有城市结构与格局视为底,在上面填加并布置新的层次”.,形成图底关系。这种方法其实是通过新与旧的对比来显示时间的延续,一个全新的建筑的出现会使人注意原有环境的古老,并凸显环境更生的现实。显然,第一种途径是詹克斯一贯观点的延续。真正给人新意的是他对第二种途径的承认,正是根据第二条途径,詹克斯接受了解构建筑的合法性。詹克斯的转变还表现在他对边缘位置的关注,他相信四规则詹克斯为宇源建筑学制定了1条规则。建筑亲近自然和自然语言。从詹克斯的描述中可以发现,这条规则除了要求建筑与自然协调外,更多是要求建筑去模仿自然事物的形态。
(1)建筑应表现宇宙发生的基本规律———自组织、突变以及向更高或更低层次的跃迁。如我们前面指出的,这种表现充其量是对这些规律的流行图像的模拟。
(2)建筑应具有组织深度、多元性、复杂性和混沌的边缘。复杂性和多元性一直是詹克斯所追求的,组织深度和混沌的边缘是新提法,也是复杂和多元的元素结成“艰难的整体”的基础。
(3)突出多样性,建立自下而上的参与性系统,以使差异最大化。重视差异,以避免系统趋向衡态。在詹克斯看来,多样性、公众参与是建筑创造性的保障,它们可以使差异最大化。
(4)多样性可以经由拼贴、激进折中、重叠来实现。这一点与詹克斯对后现代建筑语言的规定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5)建筑应接纳时间及其作用过程,其中包括生态的需要和政治的多元化。
(6)建筑应对涉及的美学和观念性的代码进行双重编码。双重编码是詹克斯的标志性术语,就是要求建筑的意义既能被专家理解,也能被普通民众理解。
(7)建筑学应追随科学尤其是当代科学去探索宇宙的信码。詹克斯希望用这些规则来确定一个建筑学的新范式。
但由于詹克斯本人对复杂性科学理解的局限以及纯科学理论在建筑学中落位的困难,这种建构显得肤浅而空泛。当代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宏观的空间、时间尺度上,在建筑和城市的统一体中的确存在非线性、突变、混沌、自相似性的性质。譬如中国当代城市在不同尺度上出现的“院式结构”完全符合自相似系统的特征;库哈斯所谓的“普通城市”中毕业论文也包含着巨大的混沌;建筑历史的发展是非线性的;突变现象在时代转换时屡有发生;甚至一个大型城市中多种相差悬殊的风格、类型的建筑并存也可以理解为非线性、突变的表现。但是,这些都是在一个很大的时间、空间尺度上发生的,它们真的能够在一个单体建筑上全部展现出来吗?或者说,一个单体建筑有必要这么复杂吗?事实上,就连伯纳德•屈米这样典型的解构派建筑师也不倾向于仅仅从单体的角度去理解建筑的复杂性。他对复杂性的理解更多基于区域或城市尺度的分析"#$"%$。整体的复杂不必意味着局部的复杂,简单的局部同样可以构成复杂的整体。詹克斯对现代主义和简单性的否定带有突出的感彩,他的判断也有悖于建筑发展的事实和科学追求的本质。一方面,如今比经典现代主义更追求简单性的极少主义正如日中天。如近两年的普里策奖,就连续颁发给赫尔佐格和德•默隆、默克特这样从不会把立面搞得太复杂的建筑师。超级秘书网
1.1实用性:“三位一体”
建筑属于实用艺术,本身具有注重功能、结构和艺术三位一体的实用精神。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无论何种建筑类型,都注重建筑艺术与功能相统一,善于把握功能空间与观赏空间、功能尺度与观赏尺度、功能序列与观赏序列的一致性,空间和谐,尺度合理,组合巧妙,意境独特,并通过室内外结构、构造、色彩、装修、家具、陈设、工艺品及美术作品等有机结合,达到功能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如帝王宫殿的威严、民居的亲切、园林建筑的恬静等。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在建筑形象上也呈现出清晰的结构逻辑。首先,会针对不同功能的建筑类型采用不同的木构架结构形式,而利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又会形成庑殿、歇山、攒尖和单檐、重檐等不同的屋顶造型,从而影响单体建筑的外观形象;其次,结构形式及其构件不仅会遵循内在的力学法则,而且其中一些如斗栱之类的结构构件还会产生装饰性的作用;此外,对结构部位各个构件的艺术加工如雕刻、彩绘等,也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典建筑装饰体系。
1.2人文性:“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里所说的人文性是指对人性、人伦、人格均全面加以尊重和关怀,而其最终目的则是为人服务,这也正是现代建筑理论所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1.3哲学性:“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建筑并不以形式体量之美为主要追求,而是以文化的表述作为基本结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和一”被描绘为人类最理想的生存状态,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精神、生命意识、自然观念、环境思想、审美心理的集中反映。“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起到了深远的、不可替代的影响,是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它将封建伦理关系放大到天命的高度,从而更好地进行阶级统治;另一方面,它所体现的崇尚自然与返朴归真的审美情趣也广泛体现在建筑之中,追求建筑景观的布置疏密有致、张弛得体,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形态上的共生,更是心灵与自然之间共鸣,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和一”既是哲学的尺度,也是美学的尺度,更包括了人的主观能动的构筑和创造。
1.4生态性:“风水学说”
风水学说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美的特点,强调人所居住与活动的场所是包含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的整体,十分重视自然生态系统中各个元素的有机联系及交互作用。因此,在建筑选址和规划方面,会以“风水”作为准绳,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实际上,风水学说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具体营建过程中的系统体现。它在行动层面上,将形而上的哲学理念具体实施,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类心灵的自由与释放的审美关系。所以,“风水”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了实用思想与文化因素的双重内涵,这实际上正符合设计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出的复杂性——它既是商业现象又是文化现象,既是艺术现象也是技术现象。
2现代建筑设计如何传承传统建筑文化
当下,人们经常会在景区或城市的公共地带看到许多抄袭简化版的仿古的建筑,这并不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扬与运用,而是误解了所谓的“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建筑资源,但到了现代,设计的理念和手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人的一些审美思想和营造方式都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而只是对传统资源不假思索地套用照搬,非但不能从整体上美化城市环境,还会给城市生硬地贴上一些“假古董”式补丁。那么,我们的传统建筑资源通过如何转换,才能恰如其分地存在于现代建筑实体之中呢?要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既需要寻找传统建筑理念与现代化功能之间的契合点,又要考虑传统建筑形式在现代技术与材料层面上的拓展性,还要探讨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语言中的运用方式,通过综合各个方面的处理,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共生。
2.1借用其形式
对传统建筑形式的借用牵涉到如何通过对传统形式使用概括,变体,解构,重构等手法来完成形式上的“差异性转变”。如SOM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在外形上就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塔的造型,既体现了现代设计的理念,又继承了传统建筑的形式,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成功实例。而在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中,建筑师通常会将传统建筑形式概括和提炼成为一种融入了结构形式与审美取向、功能性与艺术性并重的概念化符号。当然,现在这种隐喻的手法已不再独属于某一种建筑风格,许多建筑师都常运用这样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对建筑文化的理解,以形会意,既可以使现代建筑蕴涵传统建筑的某些特质,又可以保持二者之间的距离,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创造性。
2.2内蕴其精神
现代建筑所追求的不仅是建筑形式与结构功能的合一,更重要的是对空间精神的深度理解。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写意,追求“形不似而神似”。因此,以形写神也是现代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种有效的创造性转化。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用现代的形式对江南水乡建筑元素进行了极其精确地概括——造型明快硬朗的白色粉墙、灰黑色轮廓线、八角凉亭、片石假山、直曲小桥,虽不同于传统江南园林的婉约妩媚,但依然充满了苏州园林的神韵气息,塑造了一个“神似”的江南新园林建筑。如果说苏州博物馆设计的成功源于一位华裔设计大师对故乡园林的深刻理解,那么中国国家体育馆“鸟巢”在空间、结构、材料上都没有采取中国传统建筑模式,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毫无关联的设师计又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于无形中渗透到建筑中去的呢?法国人认为自然界的鸟巢结构极其复杂,并具有最完美的受力结构,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鸟巢”为了满足独特的功能需求而采用钢架结构,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了网络状的外观造型,而外观同时也是建筑的结构,内外达到了完美统一。因此,它是“仿生”的,是“天人合一”的,是一件符合中国传统美学意想的设计作品。同时,钢结构灰的色与体育馆看台的红色,正是结合了北京的平民灰砖建筑和故宫红色宫墙这两种色调,也很好地诠释了与东方美学的关系。
2.3延用其技艺
传统建筑经过几千年积淀,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建筑技术及空间处理手段——比如“就地取材”不但可以尽量运用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来进行建造和装饰,还能充分利用和适应当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做到减少资源浪费可与持续发展。当然,许多传统技艺已不再适应现代建筑的功能要求,但也有不少的技术、艺术处理手法与环境、材料关系非常紧密,因此可以有选择地去粗取精,为整个建筑的最终效果服务。如苏州博物馆新馆就大量运用了江南古典园林中广泛运用的借景手法,以营造出园林的意境。
2.4拓展其手段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因势利导,因材施艺,适可而止。而现代建筑设计更强调创造性与个性特征,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突出科学精神。物质条件与生活方式改变了,即使那些的传统形式被传承下来,但也由于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而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因此应该对原有技艺的不足之处做相应的修正,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采取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使现代化的建筑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如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巧妙地将与拙政园共用的一面白墙当成“宣纸”,“以壁为纸,以石为绘”来营造具有米芾山水画意境的片石假山,以获得与周边园林的“神似”之感,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取得了一致好评。而贝聿铭先生之所以会设计片石假山,一方面是要考虑通过营造一种体现有新馆特征的“新”假山,另一方面也有着自然和工艺上的原因而无法营造出传统的假山造型。但无论何种原因,都是在传统园林叠石堆山手法的拓展。
2.5关联其意识
人类的意识形态与接受尺度源自于生存经验的积累,是其生活经历、所受教育,生活习惯等因素的传承叠加,这就注定了一定地域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会对自身传统与习性产生亲切感。这实际上是一种血脉中的“趋向传统意识”——即有传统文化印记的设计容易感召受众的生存经验,从而达到接受角度的共鸣。而在当前追求高效,简洁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中,为了在有限空间中满足人们潜意识中亲近传统文化的心态,可以选取传统生存经验中对应的元素加入设计之中,使人们在不失时尚感的同时追溯回忆,完成精神的释放与安逸。
2.6建立新旧之共存
要做到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前提是传统建筑环境的留存。如果传统消亡,就会使现代建筑无从谈起,因而必须有完善的政策保障,使各处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保留文化资源的原貌,不会被现代的建筑环境所遮蔽和破坏;同时,具有东方特色的现代建筑文化也不能是对原资源的粉饰和照搬,“假古董”是难以与现代社会需求相容的,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的态度只能保持在“借鉴”上,必须有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才能最终形成作为传统建筑文化内涵与现代建筑形式的合理共存,做到古今对话、新旧拥抱的二元渗透,从而提升了使用价值、社会价值乃至长久的历史价值。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要完成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建构,不但要注重学习鉴西方设计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运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发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所蕴涵的现代价值,使本质思想与具体技术相契合,从而设计出更多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现代建筑作品。
3结语
【关键词】 建筑设计 文脉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走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尤其是近年来,各地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不管是城市的扩张,还是旧城的改造,基本上都处在一个建设的时期。建筑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原材料等基础行业的发展,刺激了当地经济的活跃繁荣,各级政府也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引导建筑行业的发展。但是,从个别已经建设成型或者是改造成型的城市来看,出现了两种很明显的弊端,一是过多追求国外的设计理念,忽视中国传统的建筑精粹,搞出一些照搬照抄的舶来品,这在新兴城市的建设以及中小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常常见到;二是过分的依赖国外的设计院所,忽视地方设计单位在发挥地方特色中的作用,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常常是毫无特色可言,甚至是把原有的特色一抹而光,摧毁了原有的中国特色,这在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常常见到。这两种倾向归根结底是由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设计所造成的,即在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建筑文脉的延续,忽视了建筑的本土精神,忽视了建筑的灵魂。
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来源于语言学的定义,它的意义是用来表达我们所说、所写的语言的内在联系。建筑设计所强调的文脉,就是更加强调个体建筑是建筑群的一部分,注重新老建筑在视觉、心理、环境上的沿存和连续性,每一个建筑,都是作为历史、文化的反映而有机的融入环境之中,一幢建筑的功能及意义,要通过空间与时间的文脉来体现,反过来又能支配文脉。
当今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跨入后工业社会,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给社会经济结构、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变化。美国自动化专家约翰・迪博尔德指出:“我们正经历的技术革命,就其影响的深刻性而言,远远超过了我们所经历的任何一次社会变革。”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贡献自然不必多说,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同时也给社会、给人类带来了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这不得不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得人与整个意识、艺术和价值领域发生联系的方式发生变化。
威廉・奥格本在其著名的“文化滞差”理论中,论述了在同一社会的不同领域里,变化速度的不平衡时产生社会紧张的原因,因此,必须求得某种平衡,不仅各个社会领域的变化速度率要平衡,而且在环境变化速度和人们有限的适应速度之间也要保持平衡。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里,经济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各种花样不断翻新的产品,企业或者个人在各自的领域中竞争产生的紧迫感,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美学创新,与其整体社会的经济结构相平衡。今日西方社会各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艺术思潮无一不与这种客观上的要求有关。文脉的思想和原则,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得以复苏并且概念化,也是深深的受着这种客观的必然性所支配的。
目前,我们正走向高技术与高情感两个方向,每当一种新技术被引入社会,人类必然会给每一种新技术配上一种起补偿作用、加以平衡的反应,否则人们就会感觉到一种由于高技术所造成的孤独感,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建筑和城市同样如此。当冰冷的、代表着今天的科学技术的摩天大楼林立于城市中时,使城市的尺度远离了人的尺度,人们在城市中感到的是紧张和压抑。成千上万的人搬离了大城市,到郊外、乡村去居住,每天在大城市的高节奏工作之后,晚上回到家中才能放松下来;每周五天的高节奏城市工作需要每周两天的田园生活和娱乐来平衡。技术越高级,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在一些古老的城市或者城市的老区,在繁华热闹的商业街,人们常常愿意在此逗留,人们之所以能够忍受许多拥挤不堪的老城市里高度密集的人口,所有这些,都是人们有这种需求相聚在一起的高情感作用。人们将强调高情感的心理和生理的舒适,来与疯狂地迷恋高技术的世界相平衡。
可以说,对于文脉的重视,不但有着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高技术要求高情感与之相平衡的具体表现。正是由于这些经济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的物质生活的变化,这样,必然带来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随之,整个社会的建筑观的变化,即重新认识了建筑到底是什么这个观念的改变,文脉的思想和原则才以系统化的,概念化的风貌再登历史舞台。建筑文脉的观念,是建筑观发生变化的产物,而具体则表现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一是文脉与文脉主义建筑,二是文脉主义的城市观。
文脉主义建筑观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一个分支,文脉主义的意思就是建筑要求与环境有机结合,要成为建筑群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隐喻主义及装饰主义共同构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建筑所强调的文脉,就是更加强调个体建筑是建筑群的一部分,注重新老建筑在视觉、心理、环境上的沿存和连续性,每一个建筑,都是作为历史、文化的反映而有机的融入环境之中,一幢建筑的功能及意义,要通过空间与时间的文脉来体现,反过来又能支配文脉。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建筑师不断接受和实践着后现代主义,设计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但是在后现代主义广泛活跃于我国城市建设的今天,也出现了如本文开始提到的一些问题,如何才能更好的传承文脉,笔者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点手法供同行参考。
化整为零
先来看看黄河科技学院的行政办公楼(图1),很显然,在此新建筑与老建
筑之间明显相似:新老建筑使用相同的材料,具有相同的装饰。新建筑的屋顶轮廓是规则的,而其比例、尺度接近于那些立面狭窄的老建筑。看上去这是一组建筑,实则不然,它是一幢建筑。建筑师有意将整个立面分割成段落,以适应既存的立面状态。因为,原来的每一个建筑的立面都比较窄,新建筑只有这样处理才符合整个立面的尺度,这样将立面进行片段式的处理,使得新老建筑彼此和谐共生。虽然新老建筑之间有许多明显的差别,但是这里建筑的传统形状(将“大建筑”化为“小建筑”以适合既存文脉的尺度)却使它们与文脉产生强烈的连续感,不愧是一个优秀的实例。
感觉上的模仿
感觉上的模仿,不是简单的风格上的模仿,更不是照搬原有的设计,感觉上的模仿主要是在建筑元素上加以利用,尺度和比例的沿用等。如图2,是文丘里和伦奇在南特凯特设计的小住宅,图3则是南特凯这个小渔村原有的住宅,大约18世纪至19世纪建造的。新建筑没有模仿传统的当地风格,比如它没有使用白色的装饰,而这种白色的装饰时这个地方最明显的建筑特征,同时,新建筑在体量上也比原有的建筑大很多。可是,这幢建筑却令人对它产生于老建筑同样的情感。之所以如此,文丘里和伦奇故意创造出了一种陈旧的感觉,并且也采用了当地居民若干年居住中自行加建的元素。虽然它体量较大,但是在尺度的掌握和处理上,有意与原建筑保持协调。
强化细部
比利时布鲁日的三幢建筑(图4)的立面在视觉上时密切相连的,虽然它们的风格不同:从左至右分别是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最明显的不同在于装饰的运用上。建筑外表材料和外粉刷也很不相同:哥特立面是砖的,而另两幢则有灰泥外粉刷。但是这些风格上的不同,由于窗子高度和窗子与墙面的比例的相同而得到了统一。这种风格上混合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复杂性,正如现代建筑与其他风格并存时所发生的情况一样。
的确,这三个立面形式形成了和谐的构图,它们拥有一系列视觉上的共同主题,虽然每一幢建筑并没有全部表现出这种主题,但是相互穿插的元素将三者联系在一起了。如巴洛克和洛可可立面,具有同样的色彩和外粉刷;哥特式和洛可可式立面在它们各自的窗子上面都有细部装饰;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立面都具有重点强调的山墙;洛可可与巴洛克立面都具有同样的平拱,而哥特式建筑的尖拱在一、二层省略了,却在上面保留了一个象征的符号。所有这些相互穿插的细部处理,将三个不同风格的建筑立面联系起来了。
装饰的运用
装饰在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当前我国各地建设中也越
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装饰主义认为,建筑,就是要装饰的,因为有了装饰才能使建筑有个性,有象征,和文脉主义建筑观及隐喻主义建筑观紧密相连。在荷兰哈莱姆的一条街道上,坐落着从14世纪到20世纪的建筑(图5),在视觉上,街道是统一的,但是,它依然具有惊人的多样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19世纪和20世纪风格的建筑并肩地排在一起,这些建筑檐口的高度、屋顶的轮廓、窗子的形状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它通过小尺度的西部处理解决了这一街道上的大尺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问题,最重要的元素是白色装饰的运用,由于它的丰富多样,使得街道得以包容下更多的变化,诸如在风格上的变化、色彩上的变化、材料和建筑高度上的变化等等,否则,如果没有这种白色的装饰作为统一的因素,这些变化就会产生一些杂乱的感觉。早些时候,荷兰的建筑师门认识到了这种白色装饰的巨大威力,因此,那一时期的很多建筑在保持与传统联系的时候都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装饰手法。这种对于装饰的精心考虑,母的在于以一种同样的视觉质感来统一立面。以前,人们常常认为,在新老建筑联系时装饰是一个次要的元素,通常所采用的办法是在新老建筑中建立一种相同性或者相似性,诸如同样的高度、同样的材料、同样的群体组合等等,这样就能建立协调关系。然而,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这种相同和相似成了次要因素,装饰,以及由此产生的视觉上的质地和联系,常常是建立建筑之间的视觉联系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以上只是就如何设计建筑使其有机地进入环境、创造和延存文脉问题,提出了四点设计手法,当然,并非所有的建筑都需要与其邻里环境保持连续,有些情况下从美学或者象征性的角度来说,对比才是适宜的。
文脉主义,强调注意文化、历史、传统,又要注意与环境的结合。这一观点,对于如今的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如何发扬本土精神,继承我国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如何在我国现阶段将借鉴外国在建筑设计上的先进经验,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城市建设与建筑设计必将遇到注重建筑文脉与经济投资之间的矛盾,也会遇到继承传统特色与创新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的实践中,我们还要去不断地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50-53.
[3] [美]布伦特・C・布罗林 翁致祥 译.建筑与文脉――新老建筑的配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