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24: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欧姆定律的用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理论规律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有效开展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以演示类或验证性实验为主,局限了实验教学的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学效果并不显著。本文从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验、引导实验设计、开展课外活动等方面谈在实验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的一点体会。
一、改变教学模式,激活学生思维
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一直是传统实验教学所固有的教学模式,实验时,学生总是在教师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的具体指导下完成实验学习,致使实验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思维得到束缚,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中的“欧姆定律”:“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1)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是什么?(2)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学过的实验还有哪些用此方法?(3)如何设计实验方案:①实验需要的器材?②如何设计实验步骤?③如何设计表格记录数据?④如何用图像法分析数据并归纳得出实验结论?老师要让各组学生讨论出每组的实验方案并指出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指出各个器材在实验中的用途,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出最好的实验方案,对于每组同学的方案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指出对方的不足或错误及如何改进。这样的实验课堂,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可以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用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奇妙关系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大大激活学生思维,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垫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动手实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实验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对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练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打下基础。例如,教学“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教师要先从小处入手,让学生讨论电路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连接方法和使用特征,引导学生通过欧姆定律的估算法,确保实验时选择合适的量程,并让学生对比欧姆定律的实验电路图找出两实验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电学实验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抛开课本,不必完全按照课本所要求的实验方法来动手操作,对促使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有一定的益处。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实验原理,掌握电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又可以通过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会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继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实验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给出的实验步骤往往是固定和单一的,致使学生习惯在教材中寻找实验方法,按照步骤一点点进行实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给学生提供更多思维发展的空间,在不违反实验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让学生来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 “探究物体质量和其体积之间关系”的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物质作为实验的对象”、“实验时我们需要哪些工具”、“为了更好地探究物体质量和其体积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步骤”等。学生根据教师循序渐进的问题会逐步思考实验所需的对象、工具以及步骤等,从而对实验得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这样,学生在实验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思考添加一些步骤或工具等,完成探索物体质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实验。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深化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完成实验设计,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落实创新教育有积极作用。
四、拓展课外实验探究,延伸学生创新精神
实施创新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物理课时有限,教材内容繁多,简单地依靠物理实验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不实际,因此,教师应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有意识地开展课外实验,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为学生拓展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测定盐水的密度”实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探索测定盐水密度最好方法”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实验方法,然后让教师评比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最实用。如,根据ρ=m/V的原理,使用天平和量筒、烧杯进行测量,讨论找出误差最小的实验步骤;使用天平、烧杯、水和盐水,用等积法测量盐水密度;使用密度计直接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通过弹簧测力计、烧杯、金属块、水、盐水、细线并利用浮力的知识也可以探讨出测量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既可以做好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学生知识,又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拓展学生想象力,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总之,传统僵化的实验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打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无法有效落实创新教育。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落实创新教学打下基础,教师应从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和拓展课外实验探究等方面入手,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方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教学效果。
一、深入研究考试大纲,明确实验题的考查特点
1.重视基本仪器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考查。
2.重视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视对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考查。
4.电学实验是命题热点。
5.创新意识比较强,与实际联系较密切。
二、结合实验考查特点,合理制定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基本仪器。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让学生了解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达到熟练、正确的读数。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各种基本仪器的共性加以指导。
2.培养学生理解实验原理,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进行设计,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应弄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要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教学中,教师可先有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也可由教师提示学生独立摸索安装调试仪器,进行实验步骤以及完成实验表格的填写。
3.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取和记录数据的注意事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采用图象处理法,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簧弹力和伸长的关系,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测定玻璃折射率等实验中采用图象处理法均可达到简便、直观的效果。最后,还应让学生明白实验结果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与理论计算有何偏差。通过这样的分析与研究,许多深一层次的问题都可得到解决。
4.教学中抓住关键实验,深化原理拓展,注重方法迁移。电学实验是高考命题热点。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我们可将电路按功能分为电源电路、测量电路、保护电路和测量仪表四部分。这种分类可深化学生对原理的认识。教学中可科学归纳,将相同实验原理或实验方法归类整合,进一步明确该种原理和方法在不同实验中所起到的相同作用。如以欧姆定律为主要设计思想的实验: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电流表改装电压表等。
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前提。目标的确定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社会需要,还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教学对象的基础,重视实际应用,以“必需、够用”为度,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中的“了解、理解、掌握”及实验教学中的“练习、熟悉、掌握”层次的相互关系。教学中,要兼顾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内容,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2.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2.1 熟悉教材。教材是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的依据。钻研教材,要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
2.2 处理教材。教学中教师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学生接受不了,教师的课也讲不好;如果完全按照学生的基础上课,则可能会变成初中知识补习课。教学既要适当降低起点,又要紧扣教学大纲,所以,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取舍、加工创造,而不是单纯地讲教材。对于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要删繁就简,分解难点;对于学生。
2.3 丰富教材。教材一般比较集中、概括,有的内容抽象、平淡无味,完全是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必须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有所发挥和补充。
2.4 联系实际。教师要具备现代化的教材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学生的专业需要,把握教材,促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联系。
3. 优化教学过程
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方法,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
3.1 对于简单问题,可采用自学――提问答疑――总结提高的教学过程。比如“变压器的用途和结构”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时,可同时提出几个问题以便于学生自学:为什么要变压?变压器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为什么采用高压输电、低压配电?三相变压器的U1、U2、N1、N2指的是什么?通过问题的解答,形成新的知识。
3.2 对于复杂问题,可采用分解――综合――练习――总结提高的教学过程。例如,讲解戴维宁定律时可分解为电压的计算、混联电路的简化、全电路欧姆定律三部分进行讲解,然后再将三者综合在一起,接着通过总结归纳得出用戴维宁定律分析复杂直流电路的一般方法。通过复杂问题的分解,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对于实验问题,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实现由具体向抽象的提升。例如“电磁感应现象”演示实验,开始教师设疑: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能生电吗?然后进行实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教师一环扣一环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所提问题要有针对性,难度要有梯度、富有启发性,在学生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上要做适时地点拨、提示,以唤起学生的解答欲望。
4. 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对职业学校学生而言,教师一定要循序渐进,按阶段分解学习难度,尤其在开始阶段要放低学习和考试的难度。
电工基础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实验多,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技能训练。具体方法是:
4.1 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例如教元器件识别这部分内容,尽管电阻、电容、电感都是最普通、最常用的电子元件,但对于没见过、没用过这些元器件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很难有感性认识,很难想像出真正的元器件是怎样的。如果把这些内容放到实训室里对照实物进行讲解,讲解后让学生从收音机或电视机的主板上寻找各种电阻和电容、电感等,并记下型号,进行测量。这样学生不仅初步认识了元器件的外形、型号,了解了元器件的应用情况,也学会了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等仪器、仪表的使用,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4.2 注重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可以直观说明一些现象或规律,便于学生观察、学习,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演示和实物教学,可结合实验课进行。例如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旋转磁场,电磁继电器,单相、三相交流电动势的产生等都可采用演示教学法。还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某些现象、规律、公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来。这样,学生既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又锻炼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3 注重实践环节,培养综合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练习技能的机会。例如,常见的日光灯电路安装、电器绝缘电阻的测量、单相电度表接线错误的排除等,都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独立操作。通过实验和实践,把抽象的电工理论变得具体、生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有趣、有用。同时,要多安排学生到变电站、抽水机站和生产现场去参观实习,使学生看到在学校里没有的设备,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5. 优化教学手段
初中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而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有时是错误的,或者学生本身的不成熟也会造成对事物的一种片面的认知,这些错误或片面的认知对新知识的认知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如果能用“试误”理论充分暴露学生原有的错误认知,破坏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学生将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
“试误”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有时为了强调某一实验原理、某个实验器材使用或某一实验操作的条件,可以先导出学生原有的错误认知,错误操作或错误论证,让学生充分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建立正确的认知,所以导出错误是关键的一步,导出错误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笔者谈谈自己这方面的教学经验。
1 以偏概全试误,深究实验原理與方法
在物理实验中,而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理解有时较片面,容易机械处理书本上的操作步骤,不求甚解,学习的效果不佳。
如:在(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科书)“电压、电压表”使用的教学中,第二课时是用电压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以往只是要求学生按规定的步骤去操作,可是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不深,主要体现在不理解多次测量的本质,不明白实验中为什么必须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多测几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运用试误理论,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先研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结合学生已学的电学知识,弄清楚串联电路中电压特点和要测的几段电压,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连接电路、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让学生按自己的经验去做,尊重学生经验,教师通过检查,挑选一组仅用两个相同灯泡且只测了一组数据的小组进行汇报,分析数据并得出特殊情况下的结论:串联后两灯分配电源提供的电压,而且是平均分配而很多学生会以偏概全,将这一结论错误地用于所有的电路,在试误过程中,为了充分让学生认识到该结论的片面性,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1.1这个结论对吗?试利用所测的实验数据加以说明
针对这个问题,因为有的学生用的是不同规格的灯泡,所以能立即得出上述结论不正确。
1.2结合上述问题,这个实验的步骤如何改进?
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很容易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不能只测一次,要多测几次,而且要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测量,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和片面性,通过试误学生能认识到,多次测量不是简单的多几组数据,而是要充分的考虑到某种可能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改变这一因素多测几次以求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尽量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结论。
2 仪器缺失试误,明了仪器作用與效果
在初中阶段,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如:实验中器材的选择,很多学生不知道一些仪器的用途,会认为某些器材可有可无,忽略这个器材在实验中的特殊用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利用试误理论有时可以让学生的眼睛一亮:原来如此!
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滑动变阻器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器材,在常规的探究方法中,学生对于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不能深入理解,总是似是而非,印象不深,要让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它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的:
在探究完电流與电压的关系以后,试误过程采用精设的系列问题串进行引导。
师:在探究电流與电阻关系时,还需要滑动变阻器吗?
生:不需要,(学生认为电源是稳压电源,可以保证电压不变)
在没有滑动变阻器情况下,学生改变电阻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
师:分析所测量的数据,电阻变大,电流变小,但是能得到电流與电阻成反比的结论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原因在哪?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不能使电阻两端的电压相等。
师:同一电源不能使电阻两端的电压相等,什么仪器能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相等呢?
生:滑动变阻器。
通过试误学习,学生充分了解到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與效果,然后让学生利用滑动变阻器再做一次实验,重新记录实验的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與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此实验中滑动变阻器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3 条件疏漏试误,探寻实验条件與技巧
初中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经常不注意实验条件,操作不规范甚至不正确,要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有时也可以利用试误理论。
如: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对平面镜的操作条件是:平面镜要與桌面垂直,学生对“垂直”的这一条件印象不是很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在桌面上无论怎么移动镜后面的棋子,都不能與镜前的棋子在镜中的像重合,学生大多数想不到平面镜没有與桌面垂直这个答案,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对这一实验条件的认识,注重实验操作的严谨性,教师也可以采用试误的方法,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巡回检查,收集学生不正确的操作,在汇报实验数据的过程中,列出平面镜斜放这种现象,试误:请学生把镜面斜放,确定像的位置,再请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在桌面上无论怎么移动后面的棋子都不能與镜前的棋子在镜中的像重合,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关键词:课程改革 优化教学 教学策略
如何做到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配合作用,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结合自己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体会。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及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在新课程标准下,应体现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新特点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里倾向。”兴趣这种特殊的心里倾向,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又如:在讲究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静止流动时液面总保持平衡的问题后,可提出设问:不同液体液面相平吗?学习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激发丰富地想象和积极地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每一部分设计都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努力体现新教材的意图,创设愉悦情境,引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在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小实验、不断出现的挑战性的问题和随之而来的学生讨论,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2.提倡手法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一堂好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而更应该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教学中不应该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过早地将概念“符号化”,要延长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阶段;教学中不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止一个。比如:测定物体的密度,测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不限制仪器和知识范围的情况下,测定方法都有很多种,每个方案自成一体,多个侧面应用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多提出一些类似的开放性问题,请学生做多方向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目的。
3.引导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一直习惯于单一枯燥的接受式教学。解决问题时常常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苦于在机械训练中记忆和模仿,这样学生精神因素得不到充分调动,感受不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新标准已经把过去教学中的许多演示实验,例如:阿基米德原理、欧姆定律的演示等,明确写成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出规律。呈现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合作性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适应社会的技能,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在今后的社会中,个人奋斗的力量是微不足到的,学会合作是学生的一种的交往的能力,更是通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桥梁。物理课的大多数科学探究都分组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让小组通过合作,来完成某一任务,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的问题。
4.设计开放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关键词】中职生,家电维修,激发兴趣,提高技能
家电维修作为一项实用技术,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要求。然而目前全区中职学校学生的生源几乎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且几乎都是考不上高中,还有很多连中考都没有参加的学生,素质普遍下降,这就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下面结合我多年从事家电维修及理论教学工作的一些体会,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做法。
1.教学环节安排
1.1 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侧重点。
(1)《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是机电和电子类专业两门必修的基础学科,针对学生基础差的实际,应注重要求学生掌握《电工基础》电流与电压的概念,电阻、电容和电感的特性,欧姆定律的灵活运用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性,万能表的使用,对于交流电及复杂电路的计算,只需作些了解。在《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中,须掌握的是晶体管的特性、参数和基本电路的组成,对于负反馈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则需要作些基本了解,其他内容及数字电路可不上。经过这样的压缩后,不仅减少了学习的内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初学者的自信心,对刚接触家电维修的初中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等到学生的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将其他内容补上。
(2)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电子元器件》、《电子技能训练》、《电工技能训练》。《电子元器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要举一反三,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元器件的用途、参数和质量检测判断。,因为对于家用电器的维修,根据前期的故障判断,运用合理的维修方法缩小了故障范围,剩下的工作基本上就是从故障范围中通过元器件的检测确定故障元件,达到最终的维修目的。对电子元器件的教学可配合电子技能训练进行,在电子技能训练时参些坏的元器件,要求学生检测后才能安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专业课的安排上,应先安排电热电动原理与维修,因为电热电动涉及的小家电原理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通过对小家电的检修检测,直观培养学生的检修方法,树立了学生学习信心。对彩电的教学,由于彩电教材与高速发展的彩电技术严重滞后和不协调,很多教材内容还是十年前的彩电技术,在教学时绝不能照本宣科,讲解各电路的作用和工作过程中,应选择带有总线控制的典型电路或单片机电路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集成电路的功能、主要管脚的作用,总线进入及调整,以及出现问题所带来的故障即可,集成电路内其各元器件的工作原理不再是教学的重点,不再需要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基础分析中。
1.2 教师安排及授课形式。
专业基础课由一个老师授课,专业课由另外老师授课,由于各个老师授课的侧重点不同,专业基础课老师不了解专业课急需掌握的内容,造成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知识不能及时贯通,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实行包班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即每一个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从头至尾由一个老师担任。这样的好处是,老师从头至尾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随时都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一体,一堂课同时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教室、实验室为一体,教室既是理论的课堂,又是实习操作场地;教师、师傅为一体,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徒弟为一体,学生既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者,又是实践技能的操作者。
2.实验实训设备的准备及实践技能教学
要使学生学好家电维修技术,实训设备的配置与选择是非常关键的。目前我市各中职学校家电实训设备严重滞后速发展的电子技术。特别是彩电技术,现在已发展到平板电视,而很多学校实训用的彩电连总线控制功能都没有,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脱节,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学校快速更新实验设备,就会大大提升教学成本,这是极不现实的,也是大部分学校无法做到的。我认为,在彩电实训中,所使用的电路板至少具有总线控制功能,实验室中被淘汰的电视,只要显像管好,我们可以花一百元左右从市面买三洋LA76810或LA76931机芯的电路板,对旧电视进行改装升级,并要求学生参与改装。既达到教学目的,又节约教学成本,又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3.注重培养学生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某一知识是否乐学,是否学得会、学得好,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对该知识产生兴趣,有心去研究它。由于家电维修知识内容深,实践性强,初中毕业生学习难度确实大,缺乏兴趣。所以,在教学总体上应注重结果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每一次实验你可以告诉学生接触到的元器件的市场价格,市场的维修价格,如何与顾客沟通,应注意哪些事项,这些是学生最想了解的,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完成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去不断的学习、探索、充电,更多地参与维修实践,积累经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可从以下途径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深入维修一线参加维修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方法,在实践中吸取别人的经验。第二,多与其他维修人员交流,特别是各类家电售后服务部门的同行,因为他们掌握各品牌家电技术一手资料和技术特点,比我们自己查阅摸索要方便快捷得多。第三,要及时订购专业书籍、订阅专业报刊、收集维修资料。如《家电维修》、《电子世界》等,这些刊物都是全国知名电子刊物,紧密联系了当今家电发展动态,有理论有实践,指导性强,能起到很好的助手作用。
总之,家电维修专业具有其特珠性,要教会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所成,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究,需要我们不断去创新。要使学生学好家电维修技术,关键在教师。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向学生简单机械地迁移物理知识的过程,也不是学生模仿的过程,而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协助下建构知识的过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完善物理课堂目标教学的操作体系,有助于大面积提高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教学观念的更新,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认知型、“独奏”型、封闭型、统一型的传统教学的弊端日益明显.改革课堂教学,积极建构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物理知识不是教师向学生简单机械地迁移物理知识的过程,也不是学生单纯地模仿和接受教师解决物理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模式,必须创造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和学的整个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对人类物理规律及物理知识构建正确的理解,使课堂成为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思维场所.本文以初中物理“电功”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体现这一思维理念.
1以旧导新弓f导学生确立新知识的学习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直接先驱皮亚杰认为:对客体的认识是一个“同化”过程,即如何把所说的对象纳入(整合)到已有的物理知识的框架(认知结构)中.所以教师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模式和认识特点,通过提供相应的问题(目标)以促进学生反思,通过学生主动的建构建立起新的物理知识结构.例如,关于“电功”的概念,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力对物体做功的回忆,再列举电流通过白炽电灯、电炉、电风扇等以电器发光、发热、运转等形式,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机械能等实例,让学生产生电流做功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力对物体做功到电流做功的类比思维:力电流、机械能电能,引出电功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没将新的物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功的概念)和思维能力(类比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形成新的概念,同化电功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C层生:理解电功的概念、公式、单位、测电功的仪表;B层生:在C层生的基础上还要能应用电功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公式的变式应用;A层生:在B层生的基础上能根据公式变式及注意事项进行自拟出题方向,从理解的程度拓展空间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认知理论认为:这种由学生通过自身的主体活动而得到的知识,才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财富.
2组织测试检查目标的达成度
B·S。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的理论就是调动内因,主动索取的理论.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是否能准确地调控学生的学习达标度,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编制物理课堂目标测试题.对学生的课前学习进行测试,题目不仅要能反映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的程度,也要能反映学生对物理的数学过程掌握的程度,如推理过程、分析过程、计算过程、作图过程、实验过程等.例如,这节课可出示这样的目标测试题:将一个10Q的小灯泡在6v的电源上,通电5min,有多少电能转化为热能?通过目标测试,教师基本上了解学生对电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等学习的达标度.教师下一步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电功的计算式的变化及推导式的应用条件的学习.
3小组讨论反思自己的学习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所以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一种“顺应”的过程.在物理课堂中,教师的责任是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已有的功的知识无法用来理解电流做功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将自己与学生组成一个共同体,在教师创设的小组学习中,通过适当的实验和问题,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变革,产生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认识,即从已有的电功概念的理解,到能进行电功的计算及公式的变革等.
3.1设置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索情境中建构电功知识
演示电流做功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测出电机两端电压与通过的电流大小,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砝码上升的高度.学生观察交流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在相同时间内,电机两端电压越高,电流越大,砝码被举得越高,电流做功越多.这个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2投放目标组织小组学习产生新知识框架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和成人(教师)对同一物理概念、公式、物理规律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基于不同的体验和理解,人们从来不能确切地知道别人的结构怎样,但是交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交流和协作得到相互发展,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在课堂教学中的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多向的协作关系.例如,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在亲自体验中探索新知,开发潜能.
给足够时间,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小组交流协作,相互激励、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通过以上学习活动,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反思,由原来的教育目标的“认识领域”中的识记能力,上升到了理解、应用能力,由原来的字面理解上升到公式的变异推广及其它应用范围,利用欧姆定律及电流公式I=U/R、t=Q/t,推导出W=UQ,=·t,W=FR·t,并理解了电能表的用途、读数方法等新知识.
4质疑反馈提出新的学习目标
学生小组学习后,各层次学生基本完成相应层次的学习内容.为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让学生上讲台分析“问题”,参与教学,指正讲解不到位和错误的地方.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确立高一层次的学习目标,让C层学生完成B层生的学习目标,B层学生完成A层生的学习目标,A层生能提出更高层次的质疑与设想.
5整理知识完成建构新知识的目标
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学习中不能只识记一些物理概念、原理或只能应付课本上的一些习题,要求学生获得的物理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化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要求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多角度、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能灵活利用它们来解释新物理现象,形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在物理课堂中的具体做法是应该在教学的最后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1)构建“典型例题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质量.在本环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针对重、难点制定“典型例题”投放于学生,通过对学生的检测了解学生学习的达标度,以便及时纠正并提高教学质量.经过观察学生的解题速度、思路,了解学生的掌握目标程度,作及时的补偿.